音乐 二年级上册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音乐 二年级上册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深度书评:
孤独、希望和执着
作者:1984 发布时间:2023-11-29 19:38:37
本文载于《南方周末》和微信公众号“
咖啡香烟
”,一篇关于《我是谁?》的报道。采写和刊发横跨在职末期和离职初期,就像运河把埃及分隔。这样,水手不用兜大圈去绮丽的好望角了。其中有一些诚实的离散故事,能清楚地感到对人和学识的尊重。生活会继续给你报偿。楼下的河开始有海鸥驻留,很快它就会冻上了。
段义孚以一件中年时的偶遇结束了自传《我是谁?》。
夜间,他在不宽的高速公路上驾车,前面只有一辆车。他对自己的驾驶技术信心不足,所以将前车的尾灯视为引导,由此获得安全和舒服的感觉。突然那辆车闪起右转灯,拐进乡间小道。肉眼可见,路上只有他在驾驶。
“于是,就只剩下我自己的车前灯来引路了。这灯光只能照亮很短的一段路,而这路,在更远之处,则被吞没在了重重的黑暗里。”
段义孚是著名地理学家,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富有智性地理解人和地方的关系,认为自己是世界主义者。
《我是谁?》写于1999年,段义孚69岁,人类即将进入新千年。他将“我是谁”视为新千年来临之际的时髦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早在1960年代就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产生一个稳固的自我意识,一个人需要曾经的岁月,而不光是现在和未来”。值得一提的是,《寂静的春天》就是在1960年代令诗意与科学结合起来,共同审视人与环境的关系。
段义孚在接下来的二十几年仍旧思考着,还写出了重要的作品。《我是谁?》是很好的阶段性总结,展现出真诚的自我审视。他似乎越来越接近一个位置,却又无法确定什么时候才能抵达,甚至变得更远些。理想当中的位置,总随着时间、空间和思考变动着。
青少年时期的段义孚
一
一开始,段义孚就征引了苏格拉底的言语: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
中年之前,段义孚没在什么城市住满五年。他离开中国后继续辗转,直到38岁搬到明尼阿波利斯,停下来从事学术工作。迁徙与父亲的工作和历史事件都分不开。他相信自己是无根的,“天生就该自我审视”。他终身未婚,无法完全融入美国社会,身份认同问题始终在那儿。
他认为自己是乐观主义者,“常把黄金时代放在未来”。他知道自己很早就获得自信,在国外生活时没怎么受到种族主义伤害,到晚年则开始质疑自信的来源。他处世的种种方法,与经历的事件与居留的环境紧密相连。这本书展现了他自己的“地方感”——对特定地方的情感和判断。
1956年的印第安纳大学第一次面试中,一位亚洲史教授惊呼:“你是中国总统的后裔啊!”段义孚回想起童年往事,才确定对方并没有开玩笑。按照他听到的说法,段家在近代分成两支。都在安徽,段义孚家属于贫寒一支,父亲段茂澜靠合肥那支的族叔段祺瑞全程资助读完南开中学。
段义孚生在天津,七岁到十岁因战争住在重庆郊区的村庄,家庭经济窘迫。学校是属于发电站的单间房。那片地方弥漫着酸腐味,恶臭的泥浆拖住他的鞋子,他既厌恶又恐惧。他偶尔遇见出殡的队伍,中间拱卫的遗体给裹在竹席子里面。上面绑着一只公鸡,倘若诈尸,它就会啼叫起来。
小小的学校是不同的地方,学生们在那里知道全世界的历史、文化与科技。王尔德的作品《快乐王子》给他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记,他知道:“再也不能把‘好’仅仅局限于履行社会义务了”。这些觉悟激励段义孚去思考,他始终探索着如何确定一个人在世界中的位置。
段义孚在叙述中提到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段茂澜与校友周恩来掰手腕,测试对方受伤的手臂是否痊愈。还有南开中学的校长张伯苓拥有罕见的冰箱,把一盘盘冰块分给大家,父亲为了留给他而采用了撒盐延迟融化的偏方。大人还在思虑该如何对待远亲汪精卫。
对于父亲,段义孚带着矛盾的情绪。他渴望关爱,但因父亲对兄弟的偏爱而失落;他牢记困窘时日的温情,也因父亲的严峻或盛怒而备受创伤。对父亲最深刻的记忆,甚至只是童年的一场噩梦,梦中的情景留存了许多年:
“我张开双臂想拥抱他……怎么回事?一个幽灵却站在了我面前,可以看出,那是我的父亲,但他身上却披着一件丧服。这具幽灵在不断变化的气流中移动着,没有重量。那是一个恶鬼,一具尸体,空洞的眼睛里泛着黄色的光。”
母亲给他留下的印象是温暖并坚韧的,可惜她过早去世了。同时,身体状况令段义孚越发敏感,他一度病恹恹的。他坦陈自己的怯懦,也不愿意参与改变社会的活动。即便面对种族主义,粗鲁的男孩子们视他为“小妹儿”,他都没有动力主动反击。
段义孚眼中的世界是向内缩小的。他小时候接触种种不得了的大事,长大后战争结束了,要面对的是众多个人问题。他把这样的成长经历归纳为从宇宙走向灶台,用优美的写作将人生与学术融在一起。他引用了诗人T. S. 艾略特的言语:
“我们所有人,在一生所听到、看到、感觉到的一切(一只鸟鸣、一条鱼跃,一位老妪行走在山路上)为什么会富含感情地重现出来,而其他东西没有?”
二
“诗意可以突破语言逻辑的屏障或者界线。”刘苏说。他以此形容段义孚笔下的优美文字。他翻译了《恋地情结》和《我是谁?》两本段义孚的著作,正在翻译《分割的世界和自我》。
在2010年前后读研究生时,刘苏常苦于无书可读。他很多次为书中提及的思想吸引,却找不到相关的中译本甚至英译本。他想尽办法寻找原著,去豆瓣找读过书的豆友询问,也去图书馆,但说不定只能复印半本。
“干脆我自己来翻译吧!”那些经历激发了刘苏的热情。他由此走上学术翻译的道路,未来的大学生将不再面对阅读的困境。同时,很多学者也参与了地理学经典的翻译和引介,段义孚和大卫·哈维等学者的中译本足以汇聚成文集。
2021年夏天,在挤得水泄不通的重庆地铁里,刘苏收到另一位译者志丞的微信消息,问他是否愿意一同翻译《我是谁?》。即便空调充足,他还是出了一身热汗:“这本书终于要翻译成中文了!”他认真琢磨过,在异国带着“异乡人”身份的孤独生活,自己是不愿意过的。
《我是谁?》令刘苏心生共鸣。他经历了漫长的单身生活,结婚时,同学们的孩子都快上初中了。他或许因此体会到段义孚的孤独,以及那句自陈:“我把大量的时光都消耗在了伤春悲秋的诗文里,花费在了图书馆和咖啡厅这样的场合里。”
刘苏上完课,和学生告别,走出教学楼后会去图书馆待一会儿。哪怕不写什么,也愿意呆坐在角落,体会段义孚说的“几乎一辈子都生活在校园里,被年轻人包围着,身心愉悦”。他有时去附近的咖啡厅靠窗坐下,望着行人、车辆和街灯,孤独才远一些。精妙语言汇聚的感性聚拢过来。
段义孚在1998年,也就是《我是谁?》前一年的作品《逃避主义》中问:最伟大的逃避是什么?
“以爱邻舍般的心去低头管理好身边的环境时,还能抬头仰望浩瀚的星空。”刘苏谈及对这句话的理解,补充了更现实的一面,“作为一名学者,我也会像他那样常常仰望那片形而上学的思想、理论的星空。但是,每当我低头环顾自己的单身生活时,却频频产生出了一地鸡毛之感。”
刘苏在书里寻找关乎单身生活的记述。段义孚把公寓整理得朴素而温馨,穿着低调而得体,健康、长寿,人际关系不错,还收获了珍贵的友谊。不过,“他却曾梦见自己一个人死在了家里,腐烂的尸体没人发现”。段义孚总在书写自己的孤独,一种错综复杂的感受。
“或许原因在于孤独才是人最本真的存在方式吧,不孤独的状态,其实都是逃避的产物。”刘苏援引了《逃避主义》的说法。有三个问题围绕在段义孚的生命当中:自幼年就萦绕的“我是必死的”;关乎个体意识的“我是谁”;还有“什么是美好的人生”。段义孚写出“地理学拯救了我”,地理学就像一条道路,让他通向对自身和人类生命问题的理解。
翻译《我是谁?》也让刘苏收获了“值得珍藏的友情”。新书发布会后,他与志丞、编辑们与读者朋友一起冒着大雨钻进面馆畅聊。五个人各自在五本书上签名,珍藏起来。他还想把感受写成比较长的邮件,分享给段义孚。邮件还没写完,段义孚就于2022年8月去世。
段义孚在那一年出版了新书,最后写道:“我要再一次劝你,年轻的旅行者啊!一定要充满勇气像一名船长一样操纵自己的船只,尽管只有生活中那些令人困惑的线索和星星作为你的指南。”
刘苏为错失而失落,但会继续翻译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经典著作。他也问自己,是否愿意成为孤独的船长,走上一条窄路。不论答案是怎样的,段义孚的书“始终会投射到每一个读者的内心”。
洪堡和邦普兰在钦博拉索火山脚下 | F. G. Weitsch
三
段义孚在《回家记》的前言中追忆,常有人问他觉得哪里才是真正的家乡。他则轻描淡写地回答:“总的来说,是地球。”“到底是地球上的哪里呢?”
那么,追问的意思大概是:肯定有一个地方让他最舒服、最向往,能形成最深刻的归属感。“有些特定的景观的确对我有巨大的吸引力,比如说一种超脱了美学的景观——沙漠。我觉得自己在心理上与沙漠很亲近,甚至可以把它看做家园。”段义孚一次又一次写到对沙漠的喜爱。
1954年冬天开始,段义孚在亚利桑那州东南部为博士论文做实地研究,研究对象是叫做山麓侵蚀面的荒漠地形。乐观的英国学生大卫·哈里斯加入后,荒野带来的物质与精神上的困难变得稀薄,逐渐为友谊取代。
“这层关系带给了我满足感,但同样也引起了不安——几乎所有到达一定深度的人际关系都会同时体现出这二者。为什么?是我有什么问题吗?”段义孚在书中问道。1962年,他们再度合作。他仍旧单身,成为了教师;大卫则结了婚,有了两个女儿。“如今的大卫,比我之前认识的,在人格上更广阔,更难以捉摸。”
下面的描写是敏感和令人刺痛的,这样的感触在书中反复出现。他们各自开车去查科峡谷考察,段义孚在前面带路,大卫一家在后面跟随。黄昏时分,也许大卫认得路线,也许孩子们需要照顾,大卫的车一声鸣笛,卷起尘土开到前面去了。
“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不久,在我眼前剩下的,就只是扬起的尘土了,到最后,连尘土都看不见了。我便陷入了一片孤独的阴影里……当我努力追赶哈里斯一家的时候,第一次感到了孤独和痛苦。更糟的是,我甚至觉得自己很荒诞。我到底在新墨西哥州的土路上做什么?开车追一个坐在轿车里的年轻家庭?”
在段义孚眼中,友谊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志同道合和惺惺相惜——两者在理想的友谊中应当保持平衡。“如果过度倾向于共同的兴趣和利益,这两个人就更像是同事而非朋友;反之,他们可能更像是恋人,会盯着对方的眼睛而不是世界。”
“害羞的人,不爱交际的人,或者像我这样被古怪的追求抑制了社交需要的人,或许更应该投身于大自然……可能只有待在无机物的环境中,例如沙漠、冰山里,人才能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段义孚还写到德国人亚历山大·冯·洪堡。洪堡是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奠基人,“对大地测量的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并首先运用绘画和诗歌的方式开拓了人的地理经验——感受、情感和观念,而这些正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起点之所在”。
洪堡活了90岁,终生精力充沛,六旬还可以穿越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他乐于社交,但未曾结婚,三次受困于和男性的感情纠葛。他在给已婚军人赖因哈德·冯·哈夫滕的信中写道:“即使你要拒绝我,冷冷地看待我,就像看一个污点似的,我依然想和你在一起……”
“如果离开了宇宙,或准确地说,离开了和谐自然和人类极致成就所带来的喜悦,我的人生将变得悲惨,活不下去。”段义孚列举了种种人类的悲苦,“但是,我却不愿久待在那些阴影里……”他相信那道光、宇宙之美,世界的美与善。接下来的章节就是“地理学拯救了我”。
2005年,借参加建筑学会议的契机,段义孚离开六十年之后回到中国,特意多呆了一段时间。他再写了一本《回家记》,由志丞译为中文。在重庆之旅那部分,他再度提到困扰一生的噩梦。1980年父亲在台北去世,他并没有回去见最后一面。
自传的末尾是车灯微光与茫茫黑暗的对比,那不是绝望,段义孚仍旧审视着自己。他请译者附上了自己在2012年的讲稿,作为对“我是谁”的更新的理解。
“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的普通人。每天和你说话的人其实都是灵魂不死的人……和我们一起开玩笑、一起工作、结婚,也被我们冷落了、剥削了的人其实都是灵魂不死的人。而在这些人里面,有的人是不灭的惊悚,有的人是不朽的辉煌。”
四
在一个雨天,我见到了《我是谁?》的编辑俞诗逸。他多少显得沉默——就像在微信中用一条条文字交流时那样——但很快就打开局面,健谈并幽默起来。他的日常安排很规律,那天甚至追加了一小段时间。
后来他补充,不应该谈太多自己的故事,自传作者更应该获得篇幅。那么,这部分就是本文的番外篇。人们总面对着“我是谁”之类的问题,问题与答案随着情景不停地变动,各自披上了诱人的色彩。比如大导演伯格曼就声称,相比十年前,他对自己的了解更少了。
俞诗逸对离散事件怀有独特情感。1949年初,太平轮海难发生在他出生的岱山岛西边的海域。小时候他对这场悲剧毫不了解,离开家乡读大学后才经由纪录片知晓。
1950年,大约12万5千名壮丁、军人和2万5千名文职人员、民众从舟山迁往台湾,后来形成了两三万人规模的第一代舟山人群体。1987年台湾老兵还乡运动的发起者就是舟山人,“三通”之前他们与故土接触非常困难。当地史料陈列馆利用了一整面墙,展示那时由红十字会转来的信件。
岛屿形塑着认知。俞诗逸十年前离开舟山到宁波,读书又到了上海。成长时期,舟山还没有跨海大桥,台风一来,岛就是孤岛,物理与心理一并与世隔绝。相对于县城、省城、都会,小岛来客似乎是“小”的、边缘的。一开始他渴望由边缘融入主流,现在则想拥有主体性。
“作为一个移民,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你的地域认同是最早被提起的。” 俞诗逸有朋友生在湖北长在深圳,后来到上海。他问:“他者”的乡音是哪里的?1973年,43岁的段义孚正式成为美国公民。他已经在美国定居近二十年,不断调试,成为“世界主义者和书写离散主题的思想家”。
还有小爷爷——也就是祖父的弟弟——过年时聊起往事。他自称曾经驾驶烧柴油的简陋船只,从衢山岛出发,一晚开到上海董家渡。独自一个人,没有GPS,有的只是经验和指南针。俞诗逸无从想象渔民的处境。没有陆地、晃晃荡荡,他们会害怕吧?他把无边无际的想象写进笔记:
瘦长的他驾驶着小小的舢板,从岛上出发,往西北方向开去,穿过黑夜与白天,到了董家渡。那时的照明系统并不完善,也无定位系统,有些航道在夜里甚至近乎漆黑,他竟安然地到了目的地,未提一句遇见的风浪。我想也许是时间过得太久了,他也早就忘却了一路的风雨。
记得花鸟岛有座有名的灯塔,不知他是否路过,在特定的条件下,还会有荧光海的奇景。总觉得从家乡前往上海的航道,充满了各种神秘的力量。我坐过一次从岛上开往沪上的渡轮,黄昏上岸,黎明落地,那是我第一次见像泉水般汩汩的海浪,和翱翔在天际的海鸥。从三等舱的小小圆玻璃往外看去,有若隐若现的灯光,也许我见过花鸟岛的灯塔了。
我问族人,你上岸了吗?他说卸了货,没上去。我好遗憾,想从他嘴里套出八十年代上海的秘密,他却说,没有什么,董家渡过去便是外滩,那些西洋的玩意儿看不懂,那时凡货凭票,族人是水上人,自然也获取不得。他驾驶舢板,沿着黄浦江又一路往上,最后竟到了江阴。这无疑是一场冒险,至于去那做什么,又是如何回岛,他没说几句,就歇下不谈了。可能时间太久,他真的忘了。
记忆和讲述形成一个又一个碎片,嵌入生命。小爷爷离开上海三十多年之后,俞诗逸也到了上海。2022年的“十一”假期,他又和父亲坐船上岛。父亲本来犹豫,毕竟房子不再是他们的。很多地方不一样了,旧房新房此起彼伏,好在路在原地。
俞诗逸进去自己出生的弄堂,二十多年前买的商品房还在,只是旧了些。后门开着,他进去,看到很多年前的搓衣板。那么多年过去,它居然还在,好像神迹。旁边有人居住,他不好意思打扰,只想转去前门看看。
住户看到陌生人,警觉起来,问:“你是谁?”俞诗逸愣住,沉默几秒钟,本能地回答:“这是我家。”他走到前门,拍过照便离开了。
“你变成‘他者’了。”他追忆起来,“物理实体的东西在,它曾经就是我的家。”房子究竟转了几道手,他不知道,只感觉释然,终于可以告别了。快二十年,他总想起这个家,不放心,怕给拆掉。如今玩伴、邻居全离开,留下的只有照片和搓衣板。
对故乡的认同、记忆,转过来成为别人识别你的手段。被问“你是谁”没多久,去年十二月俞诗逸接手《我是谁?》,今年八月书在上海书展推出。
以上,总有意外的缘分。
新达尔文主义者的梦呓
作者:风君 发布时间:2014-03-29 18:29:16
对《道德动物》一书的兴趣,来源于书中涉及的两个领域:进化论和心理学。作为一个生物系毕业的学生,对前者的兴趣是不言自明的。而心理学也向来是我的爱好所在。当这两个领域互相交叉而产生出“进化心理学”这一全新分支时,其是否能为我们指明进化论和心理学的全新方向呢?作者罗伯特·赖特在书中是这样宣称的,
只可惜等我读完全书,却学不来作者的乐观。如果说本书初出版时,还尚算进化心理学者铿锵有力的宣言,那么十几年后的今天再看,大概只能算是新达尔文主义者的“梦呓”了。
书以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的生平为叙述脉络,其间穿插各种实验、理论、思想,涉及人类社会的不同方面:友谊、爱情、合作、竞争、家庭、群体偏好,等等……不过重头戏还是围绕婚姻和择偶展开。作者所抱持的主旨,简而言之,就是以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去诠释人类的各种个体与社会行为,甚至包括“道德”在内。这也正是书名“道德动物”的内涵所在:道德也可以是是一种生物性的行为,其目的只是为了有利于种群,或者说得更确切些,为了基因的传承和繁衍。
这种观点乍听起来有点令人不快,不过也不算惊世骇俗。时至今日,以达尔文主义或所谓动物性来阐释人性的本能主义立论已不鲜见。如果能够把自己的理论说圆了,倒也可以让人服气。只可惜,赖特的阐述从一开始就让人疑惑重重。其首要原因就是他对“基因”一词的滥用。
无论说什么问题都要最后归结为基因问题,这似乎是进化心理学家的通病。之前读过特里·博纳姆的《本能》(Mean Genes),也是如此。不过赖特在本书中的做为更加令人发指:女性贞洁与否,源自基因选择;男人花心,是因为基因诉求;我们不管是自利还是利他,都是因为基因;甚至还有什么“见义勇为基因”“英雄主义基因”……每每读到此类描述,分子生物学毕业的我就忍不住有种冲动,想要揪住作者的衣领问他:“你说的这个基因到底在哪儿?在第几号染色体的什么位点上?”当然,进化心理学者可以辩解说他们所说的“基因”并不如生物遗传学上定义的那么严格,只是一种泛泛而言的“遗传物质”。然而,既然是说“遗传物质”,那么最终还是要落在物质层面上,也就是生物学的基因层面上。作者这种东也基因,西也基因的提法,简直就是把基因当成了取之不尽的魔瓶了。而事实上基因绝非可以如此予取予求,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测出,人类一共也就有两万多个基因,不比低等生物线虫的多多少,实在经不起这般挥霍。赖特难道不知道这一点?哈,他写本书时还真不知道!因为人类基因组测序的结果要到2003年,也就是他出版本书后的第四年才公布。这点不怪作者,只是时隔十多年后,依旧拿着过时的观念来唬人,这就有点不厚道了。
当然,作者也是给自己留了后路的。他在书中也表示,人类的性状是很复杂的,某种行为的表现背后,可能是不同基因的组合作用。
这么一来,他当然可以自圆其说一番,只可惜这样一来,“基因”在他笔下就成了既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的存在,一种玄之又玄的东西。如果你把他所说的基因,替换成“本能”、“命运”、“神意”之类的说法,也照样说得通。
这样的基因概念,和科学的距离大概已十分遥远了。而进化心理学家虽然自称与传统心理学家(如本书作者所称的弗洛伊德主义者)有多么不同,可细细究来,也就不过是把后者所说的“潜意识本能”“社会因素”替换成了“基因”和“生理因素”罢了,真正的创新可谓乏善可陈。甚至连诡辩的技巧也是从前辈那偷学来的。而且这种自圆其说的辩解隐藏着更大的逻辑矛盾:既然性状可以是不同基因的组合作用,那么是什么决定了是这种组合而不是那种组合呢?如果答案是基因,那等于是自我论证;如果不是,作者也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来。
因此,
本书虽有“进化心理学”的大旗,不过在我看来,内里还是老调重弹。什么老调?一言蔽之,“基因决定论”!
说来说去,好也是基因,坏也是基因。虽然作者在书中对基因或遗传决定论的说法十分不屑,但这并不妨碍他新瓶装旧酒。说到底,他的观点就是人类的生存目的就是把自己的基因传下去,无论其表现是自私还是利他,是道德还是不道德。这和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的观点有何区别呢?基因是主,我们是仆;基因是客,我们是车。自然选择的目的就是筛选出适应的基因并将其传之后世,至于个体乃至群体的生死祸福,则是无关紧要的了。只是这种“科学信念”的依据是什么呢?只因为基因会比人类个体存在更久?这种逻辑又和古人崇拜太阳神有什么分别呢?
于是,新达尔文主义者自以为找到了基因这把破解生命行为的钥匙,可实际上手里拿着的却是令其不见泰山的障目一叶。自信满满的论述之下,实则漏洞百出。本书作者自以为相比道金斯,在“利他行为”的阐释上能够更进一步,只可惜也是经不起推敲。当他从自己的生物理论得出男性和女性不同的”投资后代“策略,并援引称“19世纪的中国、中欧、印度,对女性的杀婴行为集中在社会上层”,以证明经济地位低的家庭会更多投资女儿时,他又如何解释中国社会从富到穷对儿子的一致偏爱呢?他还认为一个人的基因价值随其年龄增长而降低,于是颇为不解我们的社会为何花那么多代价供养老人。然而对年长者的尊重向来在不同文化之中都有体现。原因很简单,他们象征着经验、阅历和智慧。作者企图将文化和社会影响因素剥离出他的“生物属性考察”,其最终结果就是对简单事实视而不见。看来他虽号称要从动物生理性的角度来诠释人类行为,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唯一称得上成功的就是他自己的智力水平降到了动物性层面。
如果说,作者的这些论调还只是象牙塔里学究们的自娱自乐,那倒也没什么。可问题是他还雄心勃勃想要将其推之于社会。这样一来,这就会在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产生不容忽视的危害。个人层面来讲,基因决定论无疑会进一步加重人们的无力感和受害情结——我们做什么都没有用,因为基因已经都决定好了。你要减肥?没用,肥胖是基因决定的;你要努力学习?没用,智力也是基因决定的。某种层面来说,相信星座运势都比相信这个要更积极一些。推广到社会层面,比如中国人为什么冷漠围观、见死不救?要作者说,那就是中国人普遍缺乏“见义勇为”基因。怎么解决?没法解决,等着自然选择把我们都淘汰吧!而且,作者虽然在书一开始提到了上世纪初“社会达尔文主义”大行其道最终带来法西斯暴政的因果,自己却似完全不吸取教训一般。当他对老年人的生存价值提出质疑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在暗示什么样的社会吗?当他用“亲缘选择”来解释工蜂的不育时,他是否又在对人类社会的未来给出一些“预期”呢?如果说这是进化心理学揭示的未来,那这未来还真让人胆寒不已。
诚然,进化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不应对其过度吹毛求疵。但如果它还想自称是一门科学,而不是仅止于对“基因”的崇拜,那么要澄清的东西就还有很多。当年经典物理学曾自诩“功德圆满”,结果立马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问题上栽了大跟头。如今进化心理学者的成就还远比不上前者,却已经开始志得意满,梦话连连,这就不得不说是更大的笑话了。
对于本书读者来说,其中的教训就是:对于科学理论的普及,一定要关注前沿科学进展,以免着了早已过时的玩意儿的道。
------------------------
最后说说本书的打星。书本身只值两星。另外一星,一半来自于本书“半部达尔文传记”的价值,另一半来自出版社不错的装帧。和同为中信出版的《社会动物》《自私的基因》《天才的基因》等书放在一起,还是挺能唬唬人的。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3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网站更新速度:4分
使用便利性:3分
书籍清晰度:4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是否包含广告:9分
加载速度:3分
安全性:6分
稳定性:6分
搜索功能:4分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快捷(505+)
- 无漏页(394+)
- 收费(176+)
- 无水印(144+)
- 下载速度快(680+)
- 不亏(270+)
- 种类多(137+)
下载评价
- 网友 辛***玮: ( 2024-12-19 12:34:06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师***怀: ( 2024-12-25 01:07:01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融***华: ( 2024-12-31 08:15:59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孙***美: ( 2024-12-30 15:08:29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习***蓉: ( 2024-12-10 00:51:16 )
品相完美
- 网友 养***秋: ( 2025-01-01 18:41:04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田***珊: ( 2024-12-24 15:14:14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焦***山: ( 2024-12-11 23:28:34 )
不错。。。。。
- 网友 敖***菡: ( 2024-12-25 14:04:45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温***欣: ( 2024-12-31 18:51:40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相***儿: ( 2024-12-24 15:40:22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乌龙院大长篇(活宝传奇17)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全国社会工作者初级2023教材考试 社工教材初级:社会工作实务(初级)天一新奥官方教材考试用书社会工作师2022社区工作者职业初级 社工初级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2013年证券投资基金经典历年真题.押密全真模拟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经贸葡语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消防设施操作员(中级)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四川公务员考试中公2019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辅导教材套装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共2册)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考研英语完形填翻译与新题型速成真经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周恩来卫士回忆录:视频书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古筝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看图学打高尔夫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4分
人物塑造:9分
主题深度:9分
文字风格:6分
语言运用:6分
文笔流畅:8分
思想传递:8分
知识深度:9分
知识广度:9分
实用性:4分
章节划分:4分
结构布局:8分
新颖与独特:7分
情感共鸣:5分
引人入胜:9分
现实相关:7分
沉浸感:8分
事实准确性:3分
文化贡献: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