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蒙钢琴练习曲集 方百里 上海音乐出版社【正版保证】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莱蒙钢琴练习曲集 方百里 上海音乐出版社【正版保证】精美图片
》莱蒙钢琴练习曲集 方百里 上海音乐出版社【正版保证】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莱蒙钢琴练习曲集 方百里 上海音乐出版社【正版保证】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805532493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9-08
  • 页数:77
  • 价格:8.88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8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49:06

内容简介:

《莱蒙钢琴练习曲集:作品37(教学版)(修订)》从技术层面上看,莱蒙练习曲比“599”略为深一些;而在音乐的表现力方面它所具有的丰富的学习内容,也是车尔尼“599”练习曲所不及的。学生在练习时对连断要求、强弱记号、速度记号、左右手的音量控制比例以及音色的各种变化都要从音乐表现的意义上认真地去体会。教学进程的安排,可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若自身条件较好,以往的学习质量较高,学习能力较强者,可以把莱蒙练习曲作为“849”练习曲的辅助教材,有选择地同时学习。如果学生各方面情况都比较一般,也可以专门集中学习莱蒙练习曲,把它作为一本独立的教材使用。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莱蒙钢琴练习曲集:教学版,ISBN:9787805532493,作者:(法)莱蒙曲;方百里注释


精彩短评:

  • 作者:透明奶昔 发布时间:2012-08-14 00:18:41

    童年泥嚎……尼玛呢这本折磨了窝很长一段时间啊!TAT

  • 作者:忘了我是谁 发布时间:2006-01-19 15:24:14

    2005

  • 作者:Peter 发布时间:2022-03-15 15:47:04

    《皮肤的抗议书》安建荣

    1、要避免干燥环境。

    干燥的环境,会让皮肤水分蒸发,导致异味性皮炎,皮肤过敏

    天气干燥时,涂保湿产品,让皮肤保持湿润,解决皮肤干燥和瘙痒的问题。

    2、要避免用手摸脸

    用手摸脸会破坏皮肤的角质层,破坏皮肤的皮肤屏障,让皮肤受伤和过敏。

    3、要避免紫外线

    紫外线是皮肤老化的主要原因。

    紫外线破坏皮肤的胶原蛋白,让皮肤失去弹性。

  • 作者:eien99 发布时间:2023-01-13 19:24:34

    作者:著名、4; 装帧开本手感:精装普通开本、3; 画面图像清晰度:彩图,多摄像图,现场图、4; 印刷字体:清楚、4; 内容:中国名人与关联的地区、4; 厚度:厚、4; 价格:贵、4;总体不错,娓娓道来,胜在真实,值得一阅

  • 作者:Smelly Kid 发布时间:2024-05-07 16:34:04

    非常实用的心理自助读物,对减轻预期性焦虑的影响很有帮助

  • 作者:Vevono 发布时间:2020-03-21 15:57:59

    看过最糟糕的一本科普。与其说是科普,不如说是炫耀知识。全篇无引用,无索引,无来源。人民也不用英文,我看完疑惑更多,找清楚作者说的是啥都很困难。全文也充满了作者的叙事感,作者当自己是宇宙之神在带我们看作品吗?


深度书评:

  • 日常学习:一本适合求学者的学习指南

    作者:昭昭的读书日记 发布时间:2023-11-30 21:43:15

  • 这是加入了马斯克的那些年轻人的故事

    作者:木木 发布时间:2023-06-13 18:10:38

    要了解SpaceX,以及它如何能做到今天的地步, 还真的必须回到“猎鹰1号”的时代。那时的马斯克做出了他最初步的规划:那就是召集一群人,一起造出全世界第一枚低成本轨道火箭,然后才是去火星。所以

    “猎鹰1号”就是一切开始的“开始”。

    最初的SpaceX 只有一间空荡荡的厂房和寥寥几名员工。马斯克亲自面试了前3000名员工,再将这些人塑造成团队,给他们布置艰巨的任务,说动他们从美国本土穿越几乎地球大陆上最远的距离,去到一个热带小岛。

    众所周知,马斯克的团队差不多网罗了全美最好的年轻工程师。这些人愿意加入马斯克,愿意牺牲睡眠、假期、娱乐甚至是在NASA或波音的大好职位,跑到SpaceX的车间里灰头土脸地拿着扳手为他和他不切实际的“火星移民计划”干活,到底是为什么?

    ——这本书,正是关于SpaceX最初团队中人们的故事,当然也是马斯克自己的故事。

    当SpaceX只有几十个员工时,大家相互都认识,每到星期五下午他们都轮流给所有人买冰激凌。在其他公司需要通过层层协商、审批、复查才能启动的工作,在这里打个招呼就行了。总工程师说行,那就等于拿到了首席财务官的批准——他们就是同一个人。

    SpaceX几次都险些倒闭,但它还是势不可挡地从蹒跚学步的初创企业逐渐脱胎成一家大企业。后来公司从美国宇航局那里得到了 2.78亿美元的合同,还迎来新任首席执行官,这些都带来了新的规则和流程,比如火箭开发过程中所有细节都必须记录在案,当场拍板的决策逐渐减少——公司已经脱胎换骨了,当初像家人般熟识的员工们,也就是马斯克的元老和功臣们,他们消失在公司涌入的越来越多的新面孔中,一个接一个,大部分人在热情燃尽后离开了SpaceX。

    这家公司不复当初那么粗砺,也没那么昂扬和迷人了,但后面所有的故事,全部都从这些人开始,全部从“猎鹰1号”开始。

    马斯克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总部的私人会议室里,还悬挂着一张巨幅的“猎鹰1号”发射照

    一、 “猎鹰1号”时代的开始

    2006年3月24日,spaceX宣布发射“猎鹰1号”火箭。

    在斯巴达风格的飞行控制室中,发射主管和总指挥紧张地在走发射倒计时的每个流程,马斯克却不停把总指挥叫到控制室后面讨论公司下一枚火箭“猎鹰5号”燃料箱所需的一种特殊铝合金材料,甚至在倒计时30分钟时还专门走到控制台边发表滔滔不绝的意见。

    他的两个高管下属翻着白眼,恨不能把这个家伙赶出控制室。

    2002年时马斯克创立了SpaceX,他希望这家公司能造出超级宇宙飞船,把人类带到火星上居住。有意思的是,当时他为公司招聘来的高管们其实也不相信马斯克真的想要这么疯。

    马斯克在很久之前就认定:人类想要有一个长远的未来,就一定要建立一个外太空的移民城市。火星两极有冰盖,其稀薄的大气层里富含有用的化学物质,还有一些帮助人类勉强生存的物料。以星球之间的距离来看,火星算是离地球比较近的了——所以火星将是人类向别的星球扩张时第一站的不二选择。

    这当然也是极其艰难的目标。毕竟太空是一个异常危险的地方。仅是维持一次长达几个月的火星之旅,所需水、食物、燃料和衣物的总量就已经很惊人。一旦登陆,人类将在火星表面建起栖身之所,所需的物资更多到难以想象。

    迄今为止,美国宇航局成功发送到火星表面的最大物体——“毅力”号火星探测器——也不过才1吨重,而实现一次小型的载人火星登陆任务所需的物资总重量可能是这个数字的50倍。马斯克认为,要实现人类的可持续移居,可能需要运送100万吨物资到火星上。

    将人类送上火星,可以说,这一目标是美国宇航局,也是世界上其他任何航天机构以当前能力都远不能及的。美国宇航局每年有接近250亿美元的预算,拥有全世界最顶尖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但要将宇航员送上火星,他们也还差得远。

    移民火星计划在今天看来仍像是一个大胆的目标,而在2002年时这几乎完全是一个荒谬的想法。这个计划的第一步是由像SpaceX这样的私人公司造出一艘入轨火箭,光是这一步就看似痴人说梦。

    但马斯克是真的这么想!同时他也知道别人不相信他,所以他决定:如果人们需要亲眼看到、需要相信有这么一件事真的在进行中,那就让他们看吧!

    2003年末,马斯克要求团队造出一个与火箭实物等大的模型,然后在感恩节之夜把这个全长68英尺的大家伙从SpaceX的工厂运出并横跨美国,一路前往首都华盛顿。火箭最后闪闪发光地停在了独立大道上,与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隔街相望——马斯克如愿上了新闻,他抛出了一场大秀,他让火箭被人们看到了。

    马斯克想去火星,从技术角度这当然很难,从商业角度的话,实现这个目标的机会有一点点,但不会一直都有——投资和人力都是大问题。

    按马斯克为spaceX设想的盈利模式,就算还没有制造出火箭,但他已经

    需要

    政府的客户为发射下订单了,这就是钱的来源。当时世界上还没有已确认的小型卫星发射需求——也就是说这个市场并不存在——但马斯克预见这个市场能成立、并且最终由他自己创造出了这种商业需求,最终也重塑了全球的航天产业。

    在“猎鹰1号”准备发射的那天,马斯克的目光已经超越当天的发射。而他后来也一直是这样的:“猎鹰5号”是和猎鹰9号及龙飞船同时开发的;当spaceX的火箭已经成为全世界性价比最高的火箭后,马斯克又立即要求他的团队做到火箭的快速回收;之后是猎鹰重型火箭的开发以及星链互联网卫星群齐头并进,还要造出星舰和超重型火箭。

    去火星,这个目标面对着非常有限的时间窗口期,所以只能疯狂地加快火箭迭代的速度。在“猎鹰1号”第一次尝试升空的那天,马斯克已经明确告诉了他的下属们:spaceX在未来将永远多条线路同时推进、全速奔跑。

    埃隆·马斯克和“猎鹰1号”第一次发射团队在一起

    二、邓恩到来

    回到“猎鹰1号”的第一次发射现场,火箭升空10秒钟后仍在不断爬升,熊熊火焰发出明亮耀眼的光。但几秒钟后剧情急转直下:梅林发动机着火,半分钟后发动机熄火,火箭停止爬升,一头栽入大海。

    千里之外,在斯坦佛大学的学生宿舍中,年轻的扎卡里·邓恩看到了这个画面。还是个孩子时的邓恩住在偏远的、山峦起伏的田纳西州东部,他很早就学会将硝酸钾磨成细粉,在与糖混合后填充进火箭管身里成为发射燃料,他做的火箭最终升到1英里左右的空中。

    “猎鹰1号”火箭首次发射失败后没几周,SpaceX开始招募推进系统的暑期实习生。公司网站的招聘广告上说只鼓励“人中龙凤”报名自荐。邓恩是报名者之一,当时的电话面试官是公司系统主管汤姆·穆勒。

    常规的面试问题结束,面试官正要挂断电话,邓恩看不出对方的明确态度,于是抓住这最后的机会说:“如果有什么方式可以让我向您证明我就是你们要找的那个人,请尽管提出来。”

    说完后,邓恩停顿了一下,忐忑地期待着。“可以,”电话那头的人对邓恩说,“你今年夏天到得克萨斯来吧。”

    2006年春季学期的课程刚一结束,邓恩就把行李塞进丰田皮卡,驱车24小时从加利福尼一路开到了得克萨斯。

    那是“猎鹰1号”的第二次发射任务之前,推进系统团队有许多工作要忙。

    梅林发动机从底部到顶部高约10英尺,顶部与火箭的其他部分相连。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穿着短衣短裤、网球鞋匍匐爬进狭窄的空间里鼓捣发动机。总有摇滚乐响彻整个测试台,音乐来自附近的“1047熊电台”,电波整天在播放着林纳·史金纳、空中铁匠、滚石乐队的作品。邓恩流着汗,或是拧动着扳手,或是专注于计算,产生出一种在实打实地造火箭的感觉。每天下午1点左右总会起风,横扫过得克萨斯的试验场,也拂过邓恩被炙烤了一上午的身体。

    第二次发射中用到的梅林发动机进行全程点火测试的日期刚好被安排在邓恩实习期的最后一天。发动机点燃后迸发出令人兴奋的火光和烟尘。它就像一头猛兽,那震天的巨响和力量震撼着邓恩。

    暑期实习结束后邓恩回到斯坦福大学,又在遥远的西海岸观看了在 2007年3月进行的“猎鹰1号”失败的第二次发射。之后邓恩在这一年7月正式成为SpaceX的全职员工,加入到为埃隆·马斯克制造火箭的行列中。

    那年的整个夏末和秋季,邓恩和其他工程师顶着得州的炎炎烈日测试装载了再生冷却系统的梅林发动机。在10次发射点火测试之后,SpaceX宣布新的梅林发动机在2008年2月就能升空了,火箭很快被运送到欧姆雷克岛。

    那时SpaceX中有些最早加入的员工开始相继离职。火箭推进系统开发主管在2006年夏天就曾与邓恩共事过,对他印象颇深。离开前便在火箭测试和组装方面对他进行更细致的指导,更培养他在发射控制室里接替自己,负责在发射前及升空后通过火箭传回的数据监视一级火箭的推进系统。

    最后SpaceX整个火箭一级推进系统全权被交托给才20岁出头的扎卡里·邓恩。在往后的道路上他不只成为见证者,而且还成为公司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而很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也是如此在SpaceX找到了属于他们的位置。

    三、拯救火箭

    2008年8月3日,SpaceX经历了“猎鹰1号”的第三次发射失败。

    公司的财务压力已经无以复加。有更多的人观望这次发射,视结果决定日后是否选用SpaceX的发射服务。(联合发射联盟正享受着美国国家安全相关发射合同的垄断权, 波音、洛克希德·马丁、洛克达因、诺斯罗普·格鲁曼和ATK公司则瓜分了包括美国宇航局在内多个政府部门的发射业务)——各方各面看来,这次发射本来是

    必须要

    成功的。

    这时的SpaceX已经进行了三次发射,最后却是三振出局。马斯克在SpaceX上赌了许多东西,包括时间、金钱,还有精力,却回报甚少。 他的个人资产即将耗尽,所有家当都投在了SpaceX和特斯拉两家公司上。除了金钱上的困扰之外,马斯克的个人生活也在瓦解中,他的第一次婚姻在这年夏天宣告结束。

    在第三次发射失败的第二天,马斯克召集所有人开会。他告诉他的团队说希望他们可以放手做最后一搏。会议室外的工厂车间里就有组装“猎鹰1号”所需的各个部件,马斯克指着这一地零碎对大家说:

    “去把它造出来,然后在六周之内把它送上天。”

    正预备散伙的所有人都意识到真正背水一战的时刻到来了。只需要这最后一枚火箭安全地进入轨道,公司就能活下去——而这也是最后一次机会了。

    邓恩和好朋友迈克·希恩通宵达旦地赶工,轮流在办公室的桌子上过夜,几乎没有他俩同时停手的时候。员工作如此拼命的结果是,仅在第三次发射后的一个月后,公司上上下下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奇迹般地完成了一级火箭的组装工作。

    火箭组装好后需要尽快从工厂运到发射地欧姆雷克岛。二级火箭可以塞进货运包机的机舱内,但一级火箭因为太大,只能通过28天的海运运输,中途还需换船。

    ——但这一次,SpaceX已经没有时间了。他们只能动用超大型飞机来运输火箭,而这时空军帮了大忙,说有一架C-17飞机可供使用。 公司要为这项特殊待遇支付 50万美元,但这让公司的生存获得了一次机会。

    当C-17飞机到来那天,知道它的飞行路线刚好会经过SpaceX总部,邓恩和其他拼命工作了一个月的同事们都爬到屋顶上看它从头顶轰隆隆地飞过。

    这可是洛杉矶难得一见的风景。C-17拥有17万磅的运力,可容纳4辆校车大巴。美国总统要出国访问时这架飞机会紧跟在“空军一号”身后,携带总统的豪华轿车以及“海军一号”直升机。当这个大家伙降落时,飞机跑道上正有一架维珍澳大利亚航空的飞机,每个小舷窗后面都有一张面孔望向巨型的C-17和火箭,他们大概以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了。

    在把火箭推上运输机后,SpaceX有大约20名员工也登上了运输机,坐在舱内沿着机身一字排开的折叠座位上。没过多久夏威夷群岛就出现在了远处的地平线上,飞机即将降落到檀香山郊外的希卡姆空军基地。就在这时,机上的人们听到了一声可怕的巨响。

    主运输舱内一片混乱。火箭的结构发生了塌陷,传出一声声巨响,仿佛有一个巨人在慢慢挤压一个啤酒罐。SpaceX 的工程师们站成一排,面如铁灰。

    火箭一旦内爆,就会有碎片反弹出来,边上的人肯定都得死于非命。于是大家先挪到了火箭前端,挤在一起试图找出问题的原因,很快意识到火箭向内坍塌是压差造成的。

    工程师们之前做过计算,明确了一级火箭内部要留出多少缓压空间才能在C-17运输机的飞行途中保持火箭舱内压力的稳定。但问题是,军方提供的参数并没有及时更新,所以当飞机下降时,液氧燃料箱就像被抽成真空那样向内塌陷了。

    阻止火箭完蛋的办法有两种,要么让飞机拉升好让舱内的压力迅速下降,要么就得向火箭内部注入压力。SpaceX 的工程师阿尔坦之前在驾驶舱里和飞行员聊得火热,这时爬回驾驶舱要求飞行员把飞机拉高。实际上,要不是SpaceX的人在飞机上,为了这架价值两亿美元的飞机和机上二十几条人命负责,飞行员可能已经打开后舱门,把处于不稳定状态的火箭扔到海里去了。但他们居然听从了阿尔坦的指示,其中一位还应道:“好的,老大。”

    机上这时的燃油只够再飞30分钟。这意味着在飞机再次下降之前, 工程师们只有10分钟时间抢救火箭。

    他们纷纷从口袋中掏出各式各样的刀,每个人都冲过去割开包裹着火箭的白色收缩膜。除了刀之外,他们只在飞机上找到了一把平头螺丝刀和一把扳手并打开了火箭上的几个小管线。要想真正平衡火箭内部与飞机货舱内的压差,还得有人爬到火箭的级间段里,打开通向液氧燃料箱的大型增压管线。

    此时火箭还在不断向内塌陷。在这混乱和危险交织的关键时刻,扎卡里·邓恩冲上前去,之前他从没想过自己会在太平洋上空几千英尺的地方,爬进一个正在向内塌陷的火箭里。他手里攥着一把扳手,进去前扭头向站在身旁的好友交代说一旦火箭开始内爆就立刻拉他出来。之后他一路匍匐前进到级间段里,同伴则死死地抓住的脚踝。火箭外部结构锋利的部件刮伤了邓恩的背部,与此同时,火箭燃料箱的各处还在不断膨胀,发出巨响。

    最终邓恩够到了增压管线并成功把它打开了!他听见空气呼啸着涌入火箭,于是大喊一声想告诉队友自己准备好要出来了。但同伴把这当成了求救的呼声,硬是将邓恩从结构复杂的火箭内部生拉了出来,疼得简直要了邓恩的命。

    随着内部压力渐渐上升,火箭不断发出嘶嘶声,而这时10分钟时间刚好用完。安静的机舱内,工程师们看着火箭仍在不断发出像之前一样的砰砰声,但金属的一、二级火箭开始回弹到原本的圆柱形。

    到达发射地欧姆雷克岛后SpaceX的团队把火箭推入机库,再将内视镜通过传感器端口插入一级火箭内部,发现受损的火箭必须要来一次开膛破肚的大手术,而常规情况下这需要六周的时间。

    据说马斯克在听到这个时间表后直接就气炸了,随后公司主管汤普森言简意赅地传达了他的意志:“你们要像拆解汽车一样把‘猎鹰1号’当场大卸八块,必须在一周之内完成一切工作。”

    之后,赶往发射地的公司主管们从工厂搜罗了一切可能用得上的硬件——挡板、夹子、扣件等(甚至包括容易自燃的TEA-TEB点火剂在内,因为他们别无选择),然后将所有东西一股脑儿装进马斯克的私人飞机上并立刻起飞了。

    岛上那时已是一片混乱。工程师们用木块搭起临时平台,托起1000磅重的火箭。现场像在出演一部医疗剧,外科医生大声喊出手上正在进行的操作,护士们则忙着递工具。所有人并肩工作,全都灰头土脸、一身臭汗。

    就这样,他们真的在一周内完成了整个一级火箭的拆卸和重装。MISSION IMPOSSIBLE! 这是后来他们所有人都引以为豪且难以置信的事情。

    这段奇迹备现的时光成为了SpaceX历史上最值得纪念、也最重要的时期。在那个小岛上准备发射的那群人,他们时常工作到深夜,在发射坪忙碌,他们的头顶是太平洋浩瀚的星空。航空航天工业中的其他从业者就好比古典音乐,而SpaceX的人就像硬式摇滚和重金属乐——这是一群想要在未来的最前沿生存下去的的业界异类。

    这段经历强化了这家公司的基因。工程师们几乎打破了航空航天领域的所有规矩,放弃了精细操作和记录,以不顾一切的方式把一级火箭重新和按时组装起来,让Space 保住了最后一线希望。

    整个9月团队都在努力工作,到了那个月的最后一周,大家已经做好了“猎鹰1号”的发射准备。

    能否活下去——成败将在此一举。

    工程师埃德·托马斯在处理“猎鹰1号”的二级火箭

    四、召集者马斯克

    2010 年春天,美国《航空周刊》邀请管理密歇根大学备受推崇的空间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的科学家祖布钦撰写一篇有关业内人才发展的文章。 为了这篇约稿,祖布钦写下了一个名单,罗列了他在过去十年教学生涯中,以学术成绩、领导力和创业表现来看最优秀的十名学生,并调查了他们的现况。令他始料未及的是,这其中一半的学生并没有为业界的龙头企业工作,而是都在SpaceX。这个结果让他大为吃惊。

    那还是在SpaceX获得成功之前——批评者们认为SpaceX前途难测,三次失败后这家公司只不过是“碰巧”将一枚小型火箭送入了太空,SpaceX还远远没有实力与像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波音公司这些拥有传承的行业大佬齐头并进。

    祖布钦带着疑问采访他的学生,问他们为什么要去这家公司,他们说是因为信仰。他们中有很多人即便要减薪了也还是选择SpaceX,因为相信公司的使命。SpaceX对那些学校的学生很有吸引力——自由的创新环境和足以支撑迅速发展的资源吸引着美国最好的年轻工程师们。祖布钦后来在2016年成了美国宇航局的科学探索主管,在当时那篇约稿文章里,祖布钦描述了SpaceX如何运用一个激励人心的目标在人才竞争中取得胜利,而且预测那将是这家公司未来成功的原因。他这样写道,“从长远来看,人才会胜过经验,创业文化比传承更关键”。

    在“猎鹰9号”首次发射成功两个月之后发表的这篇文章引起了马斯克的注意,他把此文分享给了公司所有员工,并告诉大家,你们是业内最优秀、最能干的人。之后马斯克特地邀请祖布钦来工厂参观,聊着聊着,他突然用特有的、摄人心魄的眼神盯着祖布钦,问出了他最关心的一个问题:

    “名单上另外五个学生都是谁呀?”

    祖布钦这才恍然大悟到自己并不是这次会面的真正目的。会面的重点是马斯克想要把那另外五名优秀学生也招致麾下。

    在公司的初创时代,掌管推进器、火箭结构和航空电子部门的都是经验丰富的业内传奇人物,除此之外马斯克为公司招揽的则几乎都是刚毕业的学生。

    是的,很多年轻工程师研究生刚毕业就进了公司。这些帮助马斯克拯救了SpaceX的人们来自世界各地,包括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农村、中西部郊区和东海岸城市,还有黎巴嫩、土耳其,以及德国。

    这些人中的大多数真心愿意把自己最珍贵的年华奉献给SpaceX。从客观上来说,这些年轻人没有另一半需要陪伴、不用天天回家吃饭,也没有孩子要照看,他们住的是公寓而不是带花园的别墅,不需要花时间修剪草坪——马斯克看中的是他们可以一门心思地为公司拼尽全力(甚至说是让马斯克榨干他们身上的每一滴血),而马克斯的回报就是分享他去火星的愿景。

    马斯克一直对那些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他的办法是将美好的愿景、个人魅力、大胆的目标和丰沛的资源揉捏到一起,再加上无限量供应的咖啡和可乐。总之,团队需要什么,他就立刻写支票。

    所以,那些年轻人愿意加入马斯克的原因或许只有一个:每个人都想加入到一件可能改变未来的事件当中——

    他们本来就是为了能疯狂一把,为了能活过、且疯魔过。

    许多人在SpaceX工作多年之后都会感到筋疲力尽而离开(甚至还包括了邓恩)。因为马斯克总是无情地推着员工前进,日程安排满到令人发指,无尽的重压让员工身心俱疲,也让他们工作之外的生活被生生夺走。作为商人,马斯克的时间就是金钱。他担心让人类登上火星并实现跨星球居住的机会不会永远都在,并且他自己的生命也有时限。马斯克极端和极致地追求速度和效率,而这种专注事实上已经得到了丰厚的商业回报。

    弗洛·李和同事在搬运有效载荷整流罩

    五、生命中最棒的那一天

    第四次发射。也是SpaceX最后的机会。

    “猎鹰1号”从发射坪上冉冉升起。飞行了大约20秒之后,传输画面切换到了舰载摄像头拍摄的影像,欧姆雷克岛越来越小,像一小块斑点,渐渐消失在无边无际的蔚蓝大海里。

    一分钟后,火箭升空已有十几英里,报告正常的喊声在控制室里此起彼伏,一级火箭和梅林发动机就像前三次发射时一样燃烧着冲向太空。大约两分四十秒后,梅林发动机关闭,舰载计算机开始计时,6秒钟后一、二级火箭分离。

    邓恩望着屏幕,看到一级火箭从火箭上掉落,他知道这一关算是过了。在所有的火箭事故中,有40%是由推进系统故障造成的,几乎是接近一半的概率。

    短暂庆祝之后,穆勒、马斯克和其他人都坐回到监视器屏幕前。在火箭到达轨道之前,红隼发动机还得持续燃烧几分钟。

    二级火箭飞行了约两分钟后,有效载荷的整流罩从火箭顶部分离。“猎鹰1号”二级火箭上的摄像头捕捉到了两个整流罩半壳落向地面的画面。与此同时,红隼发动机还在继续燃烧。这款发动机只有100磅重,它燃烧着液氧和煤油,发出红色的火光,奋力将二级火箭推向稳定的绕地轨道。在火箭发射升空九分半钟之后,红隼发动机关闭。

    “拉特卫星”成功进入轨道。

    马斯克和汤姆·穆勒在观看猎鹰1号第四次发射的情况

    “当红隼发动机关闭时,整个现场炸裂了。”邓恩回忆起当时的指挥室,“大家都完全释放了,蹦着跳着,相互拥抱,欢呼尖叫。那是一场货真价实的欢庆。”

    在马斯克创立SpaceX短短三年零十个月之后,“猎鹰1号”就尝试进行了第一次发射,四年零十个月之后,火箭升上“太空”,六年零四个月后火箭进入预定轨道。这一切始于最初的三名员工,他们借助有限的政府资助,几乎全靠自己开发部件,从无到有地造出一枚火箭。

    在”猎鹰1号”进入轨道几分钟后,马斯克走进工厂车间,有100多名员工在那里观看了发射实况。现在领导着“龙”飞船推进系统开发工作的大卫·吉格就站在他们中间。他曾是第一次发射的任务经理,也知道整个公司的命运正系于此最后一次发射。吉格已经一次次地体验过失望,他担心如果“猎鹰1号”再次失败,整个国家会不会失望,航空航天工业刚刚萌芽的某种新希望会不会随之消失。

    当马斯克走进食堂区域的时候,沸腾的人群安静了下来。他发表了三分钟的简短演讲,内容非常有他的个人风格。他说那一天是“他生命中最棒的一天”。

    但一如往常,马斯克说还有许多工作在等着大家。就算是在人生中最棒的下午,他依旧没有忘记远在火星的目标。“这只是迈向火星的许多步中的第一步。”他说道。

    从马斯克第一次认真思考有关火星的事以来,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二十年。当时他因为在美国宇航局的网站上没有搜到任何有关宇宙探索的计划而感到失望,他不能理解为什么在“阿波罗计划”之后,人类的太空活动还长期滞留在近地轨道附近。于是他做出一个改变人生的决定:飞向火星。

    开这家公司根本不像有人说的那样是为了“从政府那里赚钱”这种狗屁目的。马斯克想让大家看到,在火星生活是可行的,而且那是人类的出路。“那是十九年前了,而我们至今还未能踏上火星。”他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在马斯克的世界里,SpaceX所有的决策都可以归结为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件事能不能让人类更快到达火星?别的问题对他来说都不重要。

    马斯克的第一步是要降低发射成本,尽管困难重重,但他还是做到了。如今,SpaceX正在运用成立20年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建造星舰,以便有朝一日能把定居者送上火星。

    ——本书正是马斯克一步步实现愿景的故事,也是一群工程师、技术人员合力造出能摆脱地心引力、冲出地球表面的火箭的故事。由“猎鹰1号”第四次发射送上太空的“拉特卫星”与固定在一起的二级火箭将持续在太空中平均高度接近400英里的轨道上运行。截至2020年初,“拉特卫星”只下降到约385英里。据跟踪卫星发射的哈佛大学天体物理学家乔纳森·麦克道威尔估算,它可能会在轨道上继续运行50年到100年。这件事,正如猎鹰发射团队的一位成员卡苏夫所说:“这多神奇呀…...真是一种超现实的体验!”

    “猎鹰1号”送上太空的东西,是SpaceX所有人为之付出心血、汗水的东西。由他们的火箭护送而升入太空的那颗卫星,它将在宇宙轨道里运行一个世纪,俯看我们这颗蓝色的星球,或将见有一天人类的庞大舰群驶向浩瀚的星海——

    去火星

    “猎鹰”火箭的两艘回收驳船,一艘叫“OfCourse I Still Love You” (我当然还爱着你),另一艘叫“Just Read the Instructions”(赶紧把说明书读了吧)。这个梗源自苏格兰科幻作家伊恩•班克斯的“文明”系列小说中两艘互相有了感情的星际飞船

    “Just Read the Instructions”(赶紧把说明书读了吧)

    马斯克准备用于飞往火星的火箭——“星舰”

    (注:图片来自网络)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8分

  • 文字风格:3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7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9分

  • 实用性:6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3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7分

  • 现实相关:6分

  • 沉浸感:5分

  • 事实准确性:7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 网站更新速度:3分

  • 使用便利性:9分

  • 书籍清晰度:5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 是否包含广告:4分

  • 加载速度:8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速度快(394+)
  • 值得购买(419+)
  • 格式多(557+)
  • 藏书馆(239+)
  • 内容完整(110+)
  • 无广告(677+)
  • 体验还行(444+)
  • mobi(666+)
  • 推荐购买(309+)
  • 种类多(72+)

下载评价

  • 网友 訾***雰: ( 2024-12-27 01:47:01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扈***洁: ( 2024-12-21 01:59:16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冷***洁: ( 2024-12-26 19:53:21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印***文: ( 2024-12-15 03:05:52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马***偲: ( 2024-12-11 06:11:27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居***南: ( 2024-12-16 16:12:01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屠***好: ( 2024-12-23 20:23:07 )

    还行吧。

  • 网友 汪***豪: ( 2024-12-24 19:22:53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益***琴: ( 2024-12-23 23:39:20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田***珊: ( 2024-12-26 06:34:00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车***波: ( 2024-12-10 11:51:10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