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 亚米契斯原版原著 六年级上册课外书正版书目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书籍三年级至四五年级童年小英雄雨来6上小学老师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爱的教育 亚米契斯原版原著 六年级上册课外书正版书目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书籍三年级至四五年级童年小英雄雨来6上小学老师精美图片

爱的教育 亚米契斯原版原著 六年级上册课外书正版书目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书籍三年级至四五年级童年小英雄雨来6上小学老师电子书下载地址

》爱的教育 亚米契斯原版原著 六年级上册课外书正版书目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书籍三年级至四五年级童年小英雄雨来6上小学老师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爱的教育 亚米契斯原版原著 六年级上册课外书正版书目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书籍三年级至四五年级童年小英雄雨来6上小学老师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38768145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06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8.8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44:51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克雷多 发布时间:2011-04-23 16:57:32

    莫名的励志!很管理学!

  • 作者:有风自南 发布时间:2016-02-17 01:21:41

    kindle浏览

  • 作者:莫维奇 发布时间:2022-04-25 17:19:33

    饭店包间书架上摆的书,等人到的空,读了《林家铺子》,写得好。另辟蹊径单想说说抵制日货的事,姑娘被同学嘲笑,铺子被掌权者查封勒索,最后老板无奈跑路,投资者血本无归,供应商、银行跟着倒霉,受害的都是自己同胞。

  • 作者:我爱长发女 发布时间:2012-02-26 16:49:14

    很喜欢的一本介绍俄罗斯的书,旅游必备,

  • 作者:HELLOZAZA 发布时间:2011-10-10 00:03:56

    理念与表现形式的契合度很高,手法各异,值得一看。

  • 作者:Maroio 发布时间:2023-08-22 00:45:37

    又大又重的一本,全篇加粗字体的观感像是集装成书的产品宣传册pro,亮点是有几页经典产品的设计图。看到眼熟的合作款,想到当年和朋友等发售看配色的日子,也许那时自己的审美观就在一点点地塑造着。


深度书评:

  • 麦肯锡思考工具

    作者:何金水 发布时间:2023-04-30 20:32:19

    利用框架对信息进行整理,能够让使用者站在整体的角度对经营活动进行分析,还能极大地提升发现课题、制订战略和做出决策的准确率。

    在经营活动领域,如何运用“框架(framework)”已经逐渐成为商务人士必须掌握的常识。只要掌握了这些有助于把握经营活动整体情况、高效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的思考工具,你就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优异的成果。

    有许多不同用途和难易度的框架,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对要素进行分解”的框架。

    第二种类型是“把握流程”的框架。

    第三种类型是“对比”的框架。

    框架的三种类型

    主要框架的用途与难度

    框架只是帮助加深思考的工具。如果不根据具体的目的应用,框架本身没有任何意义。

    第一章 提高“逻辑思考能力”的框架

    MECE原则

    使用MECE原则,可以将创意和课题等分析对象“不重复、不遗漏”地列举出来,通过将要素细分,找出最本质的要素。

    MECE是“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的缩写,是将分析对象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分解和分类的框架。这个框架最早是麦肯锡发明的,如今已经成为逻辑思考的基本工具了。

    根据MECE原则,分解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①要素分解:将分解后的要素全部相加就能组成整体的分解方法,比如按照年龄段进行分解。

    ②时间分解:以时间顺序为要素进行分解的方法,比如将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流程进行分解。

    ③概念分解:将对象按照“内与外”“质与量”等概念进行分解。

    ④因数分解:将销售额分解为“客单价×顾客数×购买频率”的方法。

    使用MECE原则的关键在于根据分析的目的选择最合适的分解方法。为了准确地把握整体情况,需要特别注意不要“遗漏”。

    金字塔结构

    使用金字塔结构,可以将用来支撑论点的论据以金字塔的形式整理出来,通过把握逻辑的流程,将内容不矛盾、不混乱地准确表达出来。

    为了保证逻辑关系合理,你需要从位于顶端的论点开始逐一思考“Why So?”(为什么要这样?)。比如“为什么要开展新事业?”→“因为消费者的需求增加了”。

    与此同时,你还要从下往上反向思考“因为有需求,所以……”的“So What?”(因此会怎样?)的关系是否成立。

    六顶思考帽

    让参与者分别扮演六个不同的角色,从新的视角提出自己的意见。在希望提高“头脑风暴”和会议的活跃程度时,使用六顶思考帽法是非常有效的。

    认知重建

    使用认知重建,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那些令人感到烦恼的负面要素,通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找出改变现状的方法。

    认知重建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意义重建”,指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负面因素进行分析,将其转变为正面因素的方法。

    第二种是“状况重建”,指的是通过改变负面因素的状况,使其转变为正面因素的方法。比如将“黏性较差的胶水”转变为“用于可以重复粘贴的便签的胶水”就是一个典型示例。

    认知重建的意义在于打破“这件事就应该是这样”的传统思维和价值观,使自己拥有多元的视角。

    PREP法

    在经营活动之中,要想有逻辑地表达信息,就需要按照PREP法(结论→理由→事例→结论)的顺序来组织语言,还要根据目的选择不同的表达信息的方法。

    PREP是Point(结论)、Reason(理由)、Example(事例)、Point(结论)的首字母组合。

    归纳法与演绎法

    总结多种事情和现象表现出来的趋势,得出结论的方法就是“归纳法”;总结普遍的趋势,得出结论的方法就是“演绎法”。

    第二章 拓展“创意和想象力”的框架

    书面头脑风暴法

    使用书面头脑风暴法,让参与者轮流填写创意表格,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出大量创意。如果有六名参加者的话,就可以在30分钟之内提出108个创意。

    KJ法

    使用KJ法,首先要明确主题,然后围绕主题尽可能多地提出创意和课题,接着将这些信息分组,摸清规律,从而发现全新的创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KJ法是将写有创意和课题的卡片(便签)由小分类到中分类,再到大分类进行分组,通过将繁杂的信息综合起来获得全新的创意,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明确主题之后,将创意和课题逐一写在卡片上;然后将内容相似的卡片归为一组,找出其中共同的特征写在分组的封面上;接着将关系相近的分组放在一起,用线条将其框起来,并用箭头表示卡片和分组之间的相关性;最后,将上述内容客观地、有逻辑地用文字表述出来,并验证是否存在矛盾的地方。

    在使用KJ法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①自下而上进行分析:不要先分组再填写卡片,而是应该先在卡片上填写内容,然后根据直觉自下而上进行分组。

    ②全面分析:如果在分组时选用了“其他”作为分组的标签,那就无法进行分析了。只有将所有的卡片都放在相应的分组之中,才能明确各个分组之间的关系。

    ③单词表述准确:写在卡片上的内容必须表述准确,能够充分地表现出隐藏在其背后的丰富信息。

    使用KJ法的关键在于养成在日常工作中收集创意的习惯。

    SCAMPER法

    使用SCAMPER法,可以通过替代、合并、调适、修改/扩大、转用、消除、重组/反转七个问题对创意和主题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思考。

    第三章 发现“解决问题”的最短路径的框架

    逻辑树

    使用逻辑树,可以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树状分解,找出问题最本质的原因,然后思考应该采取什么解决方法。

    逻辑树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对整体的构成要素进行分解和整理的“What?”树,用于找出问题原因的“Why?”树和寻找解决办法的“How?”树。

    流程图

    为了找出影响业务效率的瓶颈,需要将全部的业务流程都整理出来,制作流程图,使其“可视化”。通过突破瓶颈,就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让实际参与业务流程的人一起制作业务流程图,能够使业务流程图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只有将业务流程尽可能细致地分解,才更容易找出需要改善的部分。

    差距分析

    差距分析是通过认清目前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然后以此为基础,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空—雨—伞

    对课题进行分析和验证,并寻找解决办法时,就需要用到“空—雨—伞”的思考方法。

    “空—雨—伞”指的是三个步骤:看到“空”中乌云密布的事实(现状如何),做出即将下“雨”的解释(这个现状意味着什么),然后做出出门时带“伞”的决定(根据解释采取什么行动)。

    在对课题进行分析和验证时,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过度收集信息。信息虽然是判断的重要依据,但如果花太多时间在搜集信息上就会大大延长做出判断的时间,导致无法及时地采取行动。

    假设思考

    在经营活动之中,与“完美但花费大量时间”相比,“建立假设进行验证并快速循环”更加重要。通过假设思考能够更快地发现问题的本质并把握事物的整体情况。

    在建立假设时,“假设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因此在分析情况和验证假设时,应该尽可能使用准确的数据。此外,假设一定要具体。为了做到这一点,在建立假设时应该反复思考“So What?”,使假设能够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通过不断重复建立假设→执行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能够提高假设的准确度。在经营活动之中,并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因此与其追求完美的解决方案,不如通过高效的“假设→验证”循环来提高工作效率。

    养成在开始行动之前先建立假设的习惯,能够提高自己建立假设的能力,使自己建立的假设越来越准确。

    第四章 制订“市场营销战略”的框架

    五力分析

    五力分析是针对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市场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这五种竞争力量进行分析,制订企业的战略的框架。

    在消费者需求和生活方式多样化且快速变化的时代,企业想要开展商业活动就必须对行业进行分析。对企业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搞清楚收益结构的框架就是“五力分析”。

    五种竞争力量如下。

    ①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对行业内存在哪些竞争者、竞争力量是成本竞争还是差异化竞争等竞争环境进行分析。

    ②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如果原材料等物资的供应商处于垄断地位或拥有专利技术,那么采购价格就会比较高,导致企业收益降低。

    ③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消费者和用户的议价能力越强,产品的销售价格就越低,企业的利润就越少。

    ④潜在竞争者进入市场的能力:如果进入该行业的门槛比较低,潜在竞争者就可能参与竞争,与企业争夺市场份额。

    ⑤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低价格、高品质的替代品会对现有产品和服务产生巨大的威胁。

    上述五种力量越强,该行业的竞争越激烈,企业的收益也就越差。

    第五章 让“组织与团队”的成果最大化的框架

    7S分析

    7S模型是麦肯锡的两位咨询师小罗伯特·H.沃特曼(Robert H.Waterman,Jr.)和托马斯·彼得斯(Thomas Peters)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主要用来诠释公司各内部模块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麦肯锡7S模型包括7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核心词都以英文字母S开头。

    Strategy战略:公司要建立相对竞争对手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的计划。

    Structure结构:公司的组织架构,如汇报的链条。

    Systems系统:员工完成任务所用的系统和流程。

    Shared values共同价值观:公司的核心使命和文化。

    Style风格:公司决策和管理风格。

    Staff员工:组织成员。

    Skills能力:组织综合能力。

    企业的经营资源由“硬件3S”(战略、组织结构和内部系统)和“软件4S”(组织文化、组织技能、人才和共享价值观)七个要素组成。通过对这七个要素进行分析,可以缩小企业的现状与战略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

    7S的各个要素并不是各自独立的,企业整体的各个要素是在相互关联的情况下才成立的。硬件要素的改善,也需要在共享价值观、组织技能、组织文化和人才培养的基础上进行,因此保持软件要素和硬件要素两方面的平衡尤为重要。

    一个运营顺畅的企业,七个要素一定是平衡且互补的。通过使用7S分析的框架,就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

    “麦肯锡7S模型”源于2位闻名世界的管理学学者深入研究各行各业的领头公司所得,不仅具有深厚的学理基础,更具有超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对于需要建设完善组织的公司来说,“麦肯锡7S模型”是不可或缺的“良方”。无论是难以捉摸的“软件”,还是实实在在的“硬件”,战略、制度、结构、风格、技能、人员和共同价值观7个要素同等重要。尤其是常常被企业忽视的人性,比如知觉、固执和非理性等,这些都可以被管理,而且是决定公司成败的关键要素,绝不能掉以轻心。

    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基于公司整体的战略目标,一旦经营战略有变,组织结构也要随之调整。

    麦肯锡7S模型把共同价值观放在所有要素的中间,凸显价值观是各个部分的核心黏合剂,所有要素都围绕着价值观。在实操中,尤其在企业变革的过程中,管理者会把元素两两配对进行分析,把图谱转化成比较矩阵。

    7S模型的不足之处:

    7S模型虽然冠以“麦肯锡”的前缀,但这7个要素却不止一处违反了MECE原则!

    “共同价值观”被放在整个图谱中间,与其他因素形成了“中心vs边缘”的第一层关系。可以理解为公司内部运作的影响因素被分成价值观和价值观之外的核心因素,这个层面是符合MECE原则的。再往下一层“挖”,看看“共同的价值观”周围排列的第二层中的6个元素是否符合MECE原则。“员工”和“能力”“员工”和“风格”这两者之间就有较为明显的重叠。“员工”包含了部分“能力”,在一定情况下甚至决定了“能力”。“风格”也同样跟“员工”甚至“价值观”呈正相关,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叠。这违背了MECE原则中各元素相互独立不重叠的要求。

    麦肯锡7S模型违背了MECE原则,这或许跟两位原创作者努力凑7个“S”开头的英文单词有关。为了视觉的整齐划一,用力过猛、削足适履。

    相对于麦肯锡7S模型,实操中有几个类似的模型框架更实用。比如传统管理理论的“人、系统、流程”,是相对符合MECE原则的对企业运营的“切”法。

    我们能利用结构化战略思维的方法论指出经典切分框架的不足并根据实战的需求而选择、改进或原创出新框架时,就是真正在管理思维层面有了实质提升。

    卡茨管理技能模型

    卡茨将管理者需要的能力分为“技术性技能”“人际关系技能”“概念性技能”三种。

    技术性技能指的是能够顺利完成工作的业务执行能力。人际关系技能指的是能够推动团队和谐运转的人际交往能力。概念性技能指的是能够系统化地把握复杂的状况,发现课题本质的概念化能力。

    管理者所处的阶段越低,技术性技能的重要度就越高。随着管理者所处的阶段上升,概念性技能的重要度也越来越高。

    PM理论

    PM理论是通过“达成目标的能力(P功能)”和“维持和强化组织的能力(M功能)”两个维度,对领导者必备能力进行评价的理论。该理论由日本的社会心理学家三隅二不二在1966年提出。

    PM理论认为群体具有两种功能:

    一种功能是实现群体的特定目标,即绩效(performance,用P表示),领导者为完成群体目标而努力,表现为工作规划、成果等;

    另一种功能是改善群体自身的正常运转,即维持(maintain,用M表示),领导者为维持及强化群体关系而努力。

    PM理论认为,领导者的作用就在于执行这两种群体机能。因此,领导者的行为也就包括这两个因素。这样,不论M因素多么强,也总包含着某种程度的P因素,同样的道理,不管P因素多么强,也总包括M因素。此外,P和M两方面都强或两方面都弱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以P为横坐标,M为纵坐标,并在P和M坐标中点,各一条线,就可划分出PM、Pm、pM、pm四种领导类型

    PM——工作绩效和群体维系能力都很强。

    Pm——工作绩效高,而群体维系能力弱。

    pM——工作绩效低,而群体维系能力强。

    pm——工作绩效和群体维系能力都弱。

    三隅二不二教授运用多种方法对各种行业的各层领导进行了多年研究,并以企业的生产性指标和员工的士气性指标进行了检验,获得了关于PM四类型领导效果的基本一致性结果:PM型最好,Pm型和pM型居中,pm型最差。

    P功能是组织达成目标、提高生产效率、解决课题的能力。M功能是在强化组织内部信任的同时领导团队的能力。

    PM领导模式是分析、评价领导行为的一种比较成功的方法。

    通过PM理论把握部下擅长和不擅长的事,补足部下的短板,就能培养出理想的领导者。

    要想提高P功能,需要在明确团队目标的基础上,提出行动计划,坚持贯彻能够达成目标的行动。

    要想提高M功能,需要通过一对一交流和会议等方法加强团队内部的沟通与合作,构筑成员间的信任,创造一个有利于信息共享和合作的环境。

    此外,给领导者搭配一个能够帮他弥补短板的帮手也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PDCA

    使用PDCA,先设定目标,通过重复计划→执行→评价→改善的循环来提高工作效率。让PDCA循环起来的秘诀在于“数值化”和“习惯化”。

    最近出现了在PDCA的最前面加上G(Goal,目标)的G-PDCA,因为不管采取什么行动,如果没有目标就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在使用PDCA时也要时刻注意目标的重要性。

    让PDCA持续循环下去的秘诀就是坚持对循环的结果做记录,养成习惯。

    第六章 制订“经营战略”的框架

    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分析是将企业的活动进行分解,对每一个步骤产生的价值和消耗的成本进行分析。通过与竞争对手进行对比,企业可以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利用VRIO分析对竞争优势进行分析。

    要想了解自身的优势,企业就必须找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之中对顾客来说特别有附加价值的要素,而发现附加价值的框架就是“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是从原材料的筹集到将产品和服务提供给顾客,企业创造价值的全部动态活动。这最早是由美国的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之中提出的。

    价值链分析就是将企业的所有活动分步骤地进行分析。这样就能具体地看出哪些步骤创造了附加价值,与竞争对手相比,企业自身的哪些步骤具备优势、哪些步骤存在差距。

    价值链分析要从把握企业的价值链开始。

    首先,将企业活动分为采购、制造、物流、销售、客户服务等主要活动,以及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等支援活动,然后再将每个活动尽可能细分为多个步骤。

    其次,把握各个步骤的费用和成本。

    再次,与竞争对手比较各个步骤的优势与劣势并加以分析。

    最后,通过VRIO分析,评估“价值”“稀缺性”“不可模仿性”“组织”四个要素,对价值链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把握竞争优势。

    通过VRIO分析找出价值链中最有竞争力的部分,将其作为竞争优势的源泉。这样就能制订出进一步提高竞争优势的战略,并且明确今后应该进一步加强的企业活动。

    安索夫矩阵

    运用安索夫矩阵,以企业的目标市场和产品为轴,对市场渗透战略、新产品开发战略、新市场开发战略、多元化战略四种增长战略进行分析和思考。

    波特的三大基本战略

    通过成本领先、差异化、集中化三大基本战略,对企业和竞争对手的经营环境进行分析,然后以此为基础思考企业应该选择的战略方向。

    美国的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从企业如何构筑竞争优势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三大基本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并通过以“战略目标的广度”和“竞争优势类型”两个要素作为基准轴的矩阵来表示。

    成本领先战略指的是通过降低产品和服务的成本,来构筑竞争优势的战略。企业只要降低成本和费用就能增加利润,优衣库和萨莉亚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差异化战略是通过差异化来提高自身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战略,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综合免税店堂吉诃德和星巴克。

    集中化战略是将经营资源集中在特定顾客群体的战略。

    在执行集中化战略的时候有两种方法:一是面向特定的顾客采取削减成本的成本集中化战略;二是面向特定的顾客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的差异集中化战略。

    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企业大多采取成本领先战略,而排在第二位及之后的企业大多采取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

  • 《叔本华暮年之思》译者序言

    作者:没名 发布时间:2018-11-03 13:09:00

      《叔本华暮年之思》收录了叔本华生前未公开的两部作品《老之境》与《自我拷问一沉思录》。这两部作品都是他直到去世前仍孜孜不倦地写作的“秘密”手稿,虽然字迹潦草难认,内容略显庞杂,但并不凌乱。之所以将这两部作品合成一本奉献给读者,是因为两者的撰写时间虽然重叠,但是在两种不同的写作意愿下,分别在两条互不干扰的思维主线上的思考和记录,由此可以窥见叔本华晚年依旧精力旺盛。在接待络绎不绝的仰慕者之余,他的脑海中的想法宛如大树生出的枝丫,他在每一根分叉上都辛苦耕耘。《老之境》与《自我拷问一沉思录》就是我们在这棵思想之树上摘下来的果实。

      叔本华给一捆200页的手稿注上了一个拉丁文标题 ‘‘Senilia”,其中密密麻麻写满字的就有150页。Senilia是形容词senilis的中性复数形式,意思是“那些老的、上年 纪的”。这是叔本华哲学思考的随笔和记录,是一点“老的、上了年纪的”想法,即《老之境》。另一本是以希腊文εἰἑαυτόν命名的小册子,意为“面对自我”、“观察自我”。 它的命运很坎坷,直到现在我们也没弄清楚底本究竟有多少页。这是叔本华对自己的告白,一个活生生的、倔强的 老头跃然纸上,即《自我拷问一沉思录》。

      本书是依据胡布舍尔(Arthur Hü bscher,1897一1985)的5卷本手稿以下简称“胡氏手稿”翻译的。《老之境》是叔本华从1852年开始撰写的,其中每段话开头的 左边“「」”内的数字表示在原手稿中的页码:而每段话上面的数字是胡布舍尔所加,表示在该版本中实际的序号,胡氏手稿一共收集了108条。《自我拷问一沉思录》 选择从第22条起翻译,原因是从写作这一条的1831年起,叔本华开始隐居法兰克福。全书收录了1831年以后所写的17条随笔及17条箴言与座右铭。这两部作品被胡布舍尔编辑在第4卷中。后来,弗兰克·沃尔皮(Franco Volpi,1952ㄧ2009)重新整理了一本《老之境》,把原来被叔本华涂抹和划去,甚至不清晰的地方,统统还原了回来。所以实际上还有一个新版的《老之境》,比读者看到的这个译本的内容要多出许多,我希望有机会把沃尔皮的版本也翻译出来,这样读者可以两相比较,不失为一种乐趣。但沃尔皮的《自我拷问一沉思录》与胡氏手稿相同。

      胡布舍尔倒颇具老派学者的风骨,兢兢业业地把一辈子都投入到浩繁的叔本华书稿的整理工作中他死后长眠在了叔本华身旁。下面请允许我把胡氏手稿第4卷的部分前言翻译出来,以帮助读者了解《老之境》手稿整理的来龙去脉。

      那些老的、上年纪的想法

      我们这个版本的《阿图尔·叔本华手稿》第4卷 是收录叔本华手稿笔记的最后一辑,在此把《老之境》编列入内。《老之境》耗费了他8年的心血,从1852年4月动笔直到去世为止,全部记录在这本札记中。《老之境》的篇幅较前作都更短,仅包含了150页纸,内容短小精悍,密布着插入语、改动段落与替换语句一一《老之境》似乎可以说是叔本华8年生命里的一小份收成。数年心血换来的这份收成,却播撒了叔本华修订出版的各本著作里。1854年,《论自然界中的意志》第2版1854年8月写出前言,并修订与扩充出版,这一年的晚些时候,论文《论视觉与颜色》修订与扩充的第2版1854年11月写出前言也问世了。1859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3版出版,叔本华自1858年9月起,就着手修改这本著作,并大幅度地增添内容1859年11月写出了前言。这项工作相对耗时更长,因为叔本华把所有的手稿笔记重新仔细地审阅了一遍,期待找到能加进新版本中的东西。叔本华在编辑整理最后一本著作《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第2版时,为了扩充内容与修正错误,认为同样有必要把手中所有的 手稿笔记都拿来梳理一番。1860年,在去世前的一个月,叔本华写出了《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的前言。

      假如把《老之境》里为各本著作草拟的前言都拿掉,那么这个遗稿新版本留给我们的材料便所剩无几了。叔本华此番又和从前一样,把许多拟就的前言都挪到了札记本里,方便每次提取搬用,统统塞到了《老之境》里。这些草拟好的东西,包括《论自然界中的意志》第2版前言第14、17、9、28、35、36一40、41一46、46页、《论视觉与颜色》第2版的简短前言第48页。第57页中的一些想法则放 到了《最终导论》这一标题下。然后就是第78和第 83页里构思了一个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3 版所写的前言,第147页中对《伦理学》的前言做了大幅调整。第138和第149页里,还夹杂着为预想中的“全集”的前言所拟的一些句子。

      但是,《老之境》依然有一个有别于其他手稿笔记的特点,其他的手稿内容依靠叔本华作品中现存各种引用所形成的网络,互相联结在了一起,而且 和其他手稿本里的内容能够环环相扣。但是,与叔本华先前写就的《摘录》(“Spicilegia”)一样,这类引用也鲜见于《老之境》中。叔本华曾想把这两本书中多出的内容,都放到《附录和补遗》第2版中,只不过他生前没来得及实现。他一定是交代给了弗劳恩施塔特和后来的编纂者,让他们在他去世后问世的新版本(1862年)中,在一个更庞大的框架之下,善用这些材料。在我们这个版本的第5卷与第6卷的附录里,有一些段落已经被证明就是从《老之境》和《摘录》里提取出来的。在上述那些卷的附录里,这些段落一目了然地排列在一起,紧接在一些相对而言短小精悍的段落之后,而这些小段落已经被摘录迸了新版的《论自然界中的意志》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关于“论糟蹋语言”

      《老之境》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尽管《老之境》中也掺杂了别的笔记内容,但从第89页开始直 到结尾,却包含了许多段落,这些段落是为“论糟蹋语言”而写的:除去一些零星的残存笔录与简短的阐发,还有些更大篇幅的段落,其内容也是连贯相容的一一但从手稿的整体协调性上说,这些段落之间不仅杂乱无章,更因为充斥着数不清的补充和修改,某些地方几乎让人眼睛疲劳得无法阅读。

      叔本华很早便在思考如何正确使用语言。在1820 年的旅行笔记里,有一段谈及如何精炼地表达语言: “蹩脚和学生气的缩字会被人们斥责:用Hirn替代Gehirn,用Nachwis替代Nachweisung,《附录和补遗》第2卷第23章“论写作与文风”,就各种光怪陆离的语言错讹现象,有过翔实的综述。在手稿本里同样的内容进一步得到了补充。《老之境》里第一批完成的相关段落,可以确定被收入在了第23章,后来的《附录和补遗》也在叔本华去世之后将之添加迸去。叔本华在《老之境》第100页写过一个续篇,明显是想要插入到第23章:“总而言之,就是为《论现代德语中的邪恶(可耻)胡诌》专门写的一章。”第116页中,叔本华构思完一个引导读者的段落之后,贴上了“本章起开始谈论无耻”的标题,第118页强调成“专论《普遍与无所不在的以竞赛为手段的针对德语的摧残》”,到了第124页最终修改成《章首》,大标题则是《论多年来对德语有遭手段的摧残》。但是叔本华没能来得及加工锤炼这一新的章节。

      因此,所有在《老之境》里出现的就都只是些“建筑材料”了,但是其中隐含的诸多线索,都指向了有目的的布局与有规划的构筑活动,并且假如我们说《老之境》所包含的内容,本身就可以依据时间的先后顺序,纯粹还原成内容之间的相互叠加,那么,这本册子几乎就没有什么意义可言了。然而,任何尝试重现《老之境》体系的做法都会冒风险,要让一个被叔本华规划中的整体框架在一个更大的轮廓中显现出来。弗劳恩施塔特在叔本华的提示下,在1864年出版的《阿图尔·叔本华手稿》莱比锡版中,就尝试以这样的方式来重现叔本华的文风。他给《老之境》取了一个标题是《为“现代德语中的邪恶胡诌”一文预备的材料》。后一位编者爱德华·格里泽巴赫,循着弗劳恩施塔特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行。格里泽巴赫依据《老之境》第124页的内容,把标题定为《论多年来对德语有手段的摧残》《阿图尔·叔本华手稿》,莱比锡1892年版,第118页,该版本仅在比较无关痛痒的细节上与弗劳恩施塔特的意见相左。格里泽巴赫在弗劳恩施塔特确立的分隔字母符号后面,加上了标注数码的段落,更改了段落标题,以更合理的方式调整了各段落之间的顺序。重要的是,他再次准确地核对了手稿,并据此修正与扩充了内容。格里泽巴赫的工作为后来的编纂者们奠定了一个有用的基础。他对材料加以分类,以及把无数小段落和残篇规整迸更大的群组,弗朗茨·默克豪尔的版本忠实地保留了这一 点杜尔森,1926年,全集版第6卷,正如我在编纂这个版本时一样。不过这个版本在细节上仍有一些亟需改进的地方。格里泽巴赫的理解在很多地方都需 要被纠正和完善,而调整某些分段之间的顺序也被证 明是有必要的。默克豪尔开始给《老之境》的散落段落添加了页码,此举最终使人们只需要看一眼,就不会再有《老之境》是自成体系的错误念头了。因为仅凭《老之境》的‘‘马赛克”特性,也就是叔本华思考过程中产生的许多无法消融的不对称现象,以及许多重复和更改,都没有办法一劳永逸地把人们重建体系的念头打消。

      叔本华的秘密“沉思录”

      严格说来,《自我拷问一沉思录》不能百分之百地确定为叔本华所著。叔本华晚年周围聚集着一群年轻的追随者, 叔本华辞世一个月后,亚当·冯·多斯跟朋友提及叔本华生前写过一本很神秘的书:

      1850年时跟我言之凿凿,他赋予那个笔记本极其神秘的价值。尤其他还说,这本小册子注定只能在他死后公之于世,我根据其他一些对小册子内容的暗示,可以揣测出这本小册子肯定包含了部分涉及他的个性与主观状态的东西,也肯定包含了部分东西,如果生前就示人的话,会在客观上让人觉得过于辛辣与刻薄。

      据说叔本华去世之前,把这本神秘的小册子交给了自己的 追随者格温纳,另一位追随者弗劳恩施塔特(叔本华第1套全集编辑者)曾去信要这份文件,想要加进《附录和补遗》中,但是格温纳这样回复:

      《自我拷问一沉思录》不是什么有科学价值的手稿,只涉及一些私事,涉及一些他和别人的私人关系,掺杂了一些智慧准则和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那本小册子总共就松散的30页纸,他交给我的时候还特别嘱咐,一定要按照他的意愿,在他死后把这些都销毁掉。

      弗劳恩施塔特没有相信他的话,威胁要公开这件事情。 1862年格温纳出版《叔本华其人其事》一书,书中一些段落的文笔像极了叔本华的文笔,弗劳恩施塔特更怀疑格温 纳剽窃了叔本华的手稿。这件事导致了叔本华的好友间的对立,一部分人站在格温纳一边,承认曾听叔本华说过要销毁《自我拷问ㄧ沉思录》。

      《叔本华其人其事》1878年出版第2版时,格温纳又添加引用了一些叔本华的原话,这无疑间接地证明了他并没有如其所承诺的,已经把小册子销毁。再后来有人干脆从那本传记中把可疑的部分都找出来,还原成叔本华的 《自我拷问一沉思录》一书。胡布舍尔在编纂5卷本手稿的时候,根据之前的还原成果,再次逐条核定,最后确定了总共38条“自我沉思”以及17条“箴言”,可信度极高。 即便这样,与原稿相比,信息的丟失也是不可避免的,格里泽巴赫曾猜测,《自我拷问一沉思录》根本就不像格温纳说的只有30页,而是80页!

      《自我拷问一沉思录》的原名以希腊文为标题,与奥勒留皇帝的《沉思录》几乎同名。沃尔皮据此在新编的《认识自我的艺术》内容与胡布舍尔版相同 中认为,这是一个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的哲人自省的传统, 是通向智慧的第一步。但是,我却以为,叔本华的“沉思录”(“εἰἑαυτόν”)的字里行间散发着对自己的懦弱、胆怯、神经质的坦诚与讽刺,乃至无奈,是一本回溯自我与挖苦自我的传记。在这点上倒更像是一本深剖内心的“忏悔录”。但是,如果说他只是在忏悔自己的性格与行为又未免过于牵强,他一生顽固坚持的想法与情绪,并没有在这本“忏悔录”中做出丝毫的妥协,也没有丝毫的悔悟。所以,我干脆将之译为《自我拷问一沉思录》。多数吋候翻译遵循的原则都是精简准确而达意,但有时候冗长的对应,甚至添加,反倒是更合适的做法,因为正如要描述这本神秘的小册子扑朔迷离的身世一样,简单的表达就显得草率与苍白了。

      为了排版和阅读的便利,《箴言与座右铭》单列一篇。

      书中几个概念与观点的解释

      犹太神话学与基督教神话学

      亦称“犹太有神论,在《老之境》中,叔本华对待犹太教的态度与在两卷本《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显然不同。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基督教与他的哲学已经互相和解,但是《老之境》中充斥着对犹太教与基督教的批评和嘲讽。即便叔本华老了,也依然不满犹太有神论与基督教神话重合的部分,即《旧约》,而在他看来参见《附录和补遗》中的“论宗教”《新约》极有可能是借鉴东方宗教教义,与之融合而成的,至于基督教的本质,也就是基督教能够与他的哲学相适应的地方,同样也是古老的亚洲宗教婆罗门教、佛教优于希腊罗马哲学的地方,也就是通向解脱的道路。

      古代欧洲,即使最具超越性(transzendent)的哲学家柏拉图(参见“论宗教”,杜尔森全集版,第5卷,第375 页),也远没有发展出解脱世界的学说,基督教弥补了欧洲世界的这一精神缺陷。欧洲并不一定缺乏实践解脱者,但是基督教并不可以因此凌驾于所有亚洲宗教之上。叔本华直到死1860年都坚守这一观点。然而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整个亚洲卷人了殖民主义的狂潮中。

      《老之境》里出现了不少针对犹太教(基督教的根源之一)与犹太人的贬低与蔑称,比如,foetor judaicus就是赤裸裸的蔑视。但是,我请读者一定要考虑到彼时欧洲社会的背景。为了不让这样的历史文化差异产生不良影响,译文去掉了其中露骨的含义,读者如果觉得不满意,想要体会叔本华最真实的愤怒,那么,我必须提醒读者,叔本华并没有责怪犹太人,而是借用极端的词语来讽刺与藐视犹太神话学。

      存在与存在

      关于存在(seyn/sein)与存在(DaSein),叔本华并没有给出极其严格的定义,更不像黑格尔或海德格尔那样,有极其严密或者详尽的本体论(Ontologi)思想,甚至我们很难把叔本华的意志形而上学也看成是某种关于本体(to on)的学说。尽管叔本华认为意志本身就是世界的本源,世界是意志的现象,但我们依然不能在意志的概念上建立起什么完备的理论来,意志的本质性是被我们体悟到的,还会展现为身体的盲目冲动与欲望,这已经与传统的“神性”存在有着天壤之别。如果硬要说意志就是存在(Sein),就是本体,那也是个离经叛道的本体。但是,意志同时也具有神圣性,拥有一切道德的最终解释权。假如我们把康德的物自体也看成本体的话,由于意志本身(Wille an sich)也是物自体,这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了。

      多数情况下,Sein在叔本华那里表示本质性的存在:Dasein则多指实际的存在,而且指人的实际存在,《老之境》第5、77、89,93、105、108段与之有关。存在着/存在者(Seiendes)这个词有时候也会出现,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我们必须从西方哲学的流变中,从哲学作为知识体系的传统中,才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说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是一个重要的变革,否则,我们看到叔本华所讲所写的,貌似都是些很稀松平常的事。另外,提醒读者注意的是, 虽然本体论在这里基本被否定了,但是叔本华并没有放弃形而上学,这是他还没有完全脱古的地方,他的许多核心概念,比如理解为什么道德的根基是同情(Mitleid),就必须放在意志的形而上学中,用意志在自然界中的同一性(Identität)来解释,否则难免流于庸俗。

      为悲观主义辩护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从认识世 界的角度出发,世界就是苦的,这是一个最基本的事实, 而乐观主义无论怎样都是一种人为的添加。从这一点出发,我们甚至可以说他的全部哲学都是“消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他那里一切都是无关痛痒的颓废败落,“消极”,只是说他的理论更多的是描述性(deskriptiv)的(参见《叔本华手册》,2014年版,第40一41页),如实而客观地描述了这个世界是怎样的,而非积极地为世界寻找意义,从而构筑起这样或者那样的理论大厦来。另一层次是从形而上学与宗教出发,尽管叔本华公开宣称基督教非犹太有神论部分已经与自己的哲学和解,但《老之境》里所透露出来的他依旧是个彻头彻尾的无神论者与犹太有神论针锋相对,基督教与他和解的部分不包括犹太神话学。而犹太教中的神选,在叔本华看来也是乐观主义的根基之一,所以,在《老之境》中受到了无情的嘲讽。

      《老之境》第35段既从宗教也从美的角度挞伐了泛滥成灾的乐观主义,尤其是理性主义也与这种乐观的情绪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技术文明的昌盛极大地助长了人类的乐观。在他看来,路德改教以后的新教教义到处充斥着这种调调,与基督教的精神一一悲观主义根本上背道而驰。或许在他眼里,启蒙、理性、人本主义就像是一种新的迷信运动,假如“中世纪是人格化的迷信”(《老之境》第91段),那么工业文明以来的时代就是“迷信化的人格”了。

      无论我们怎样为悲观主义辩护,都无法回避一个事实,虽然悲观主义确实对人类有消极的影响,导致了颓败的情绪。可是请好好擦拭一下我们的双眼,究竟谁在过去的200年里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与灾难,乐观主义与理性主义合谋杀戮了亿万生灵,再给悲观主义一万年也难以望其项背。

      怪力乱神

      《老之境》第27,32、68段似乎都讲了些神神鬼鬼的东西,如敲桌子占卜,美洲唤塊术,通灵神谕等。根据沃 尔皮整理的《老之境》(慕尼黑,2011年版,第27页)中还有下面这样一段文字:

      也许有人愤恨不满,当他得知那常萦绕耳畔的悠扬音乐,无非是讨了我们臆想(Wahn)的欢心,这臆想便是生命意志,而我们曾臆想着(wähnen)音乐为我们诉说另一个世界,一个比现在更美好的世界。

      另外,《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2卷“论天才”中天才

      好似两个主人的奴仆……为了追逐自己的目标,他常把意志不合时宜地弃之不理,然后这天才横溢的个体,或多或少在生活中变得没什么用处。他的行为举止时常让人忆起癫狂(Wahnsinn)。

      一一“杜尔森全集版”,第2卷,第443页

      第2卷“论癫狂”中更言明“精神的真正健康有赖于完整的记忆”(同上书,第454页),而癫狂就是线索破碎的记忆,丰满度和清晰度不断下降的记忆。 因此,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阅读《老之境》第27、32,68段,一方面,意志显现自身的现象界并不是一条天衣无缝的彩裙,倒像是处处打着补丁、线扣错置的破衣烂衫,从那些缝隙和漏洞里常常流露出一些神秘而诡谲的东西,事实上,这是意志自己在“泄露天机”:另一方面, 天才,尤其是天才艺术家,就是抡起剪子撕烂现象裙底的人,但是在正常人的眼中,对于完整的记忆来说,天才也就跟神经病没有区别了,所以天才常常狂狷放浪,丧失了生活自理的能力。

      老者的固执

      年龄的增长并没有抹去叔本华的固执与愤懑.他口中所谓的“教授哲学家们”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他的污蔑,即使在1848年革命失败,他逐惭地收获社会的认可与名声之后,但该骂他的还是在继续骂。《老之境》乍听上去像是一本老来充满智慧箴言的大作,事实上相反,他与世界的对峙并没有在这部书里终结,直到他把一切都带进了坟墓才算停歇。今天,被教授们实际统治的“德意志教授共和国”仍在继续回报着他们的轻蔑,从柏林到海德堡,没有一间大学为叔本华哲学设立专门的教授席位。但是在山的那一边,到了阳光灼人的意大利,情形就完全不同,就连意大利文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封面都那么光彩照人,以至于很难让人联想到,这是一本严肃探讨宇 宙与生命的书籍,倒颇像某位伟大画家的传记小说。

      人不如狗

      喜欢动物的哲学家不少,但是以此为题大胆写成严肃文章的恐怕到今天亦不是很多,当然了,《老之境》毕竟也不是在叔本华生前发表的。他在《老之境》第25段赤裸裸地表露了自己对人类及其面目的憎恶之情,不过我们还是先把他的感情摆在一边,弄明白为什么“人类的面庞只会引起我无以复加的反感”。

      人类骄傲地区别于动物的地方,在于我们拥有理性这种认识能力,叔本华或许承认在知识的获取上理性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实践的领域,在道德的领域,他早在20岁出头就和康德分道扬镳了。1813年叔本华写道:

      实践理性是德行的条件,但不是根源。实践理性 也是持续恶贯满盈的条件。

      一一胡氏手稿,第1卷,第53页

      理性并不是我们一切德行的源泉,相反理性还是一切为人类独有的恶行的条件。要知道,那些可怖的行为永远不会发生在动物身上。人的自私自利动物也有有了工具理性的加持,无往而不利,于是,人的形象在叔本华眼中也就是最狰狞与最可怖的面庞了。于是乎,看人不如看狗。

      意志不是意欲

      我坚持使用“意志’’这个词来翻译WiⅡe,在我的第一本译著《叔本华论生存与痛苦》中我所阐述的理由,可以说仍然是站在消极避免错误的立场上。随着这些年的持续研究以及与日本学者的交流,我觉得现在可以把这个问题 解释清楚了,这一次是站在积极辩护与消除误读的立场上。

      “意志”之所以比“意欲”更能贴切地说明WⅢe,我从两个方面论述,一是从学理,一是从汉字本身。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前提是,无论哪种译法都必须优先满足正确理解叔本华哲学这一要求,否则如果纯粹作为一种审美的演绎和诠释,则没有在这里讨论的必要。我们既要面向大众读者,同时也要经受专业人士的挑剔,那 么就必须首先明确,到底哪个词更适合表达叔本华赋予这个概念的全部内涵。其次,“意志”这个译法已经存在了一百多年,“意欲”的译法是最近才出现的,我们只要针对其理由逐一加以甄别,这样的做法才是更有效率的。完美 的译名是不存在的,而习惯又是一个不能忽视的条件,“意志”这个词已经与其他作品中的理解形成了一个丰满的网络,毕竟我们因此知道到底在谈论什么,而不会陷人“白马非马”的困境中去。

      我们先看译为“意欲”的理由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意志”这个词,与人的认知、具体目的、决定和计划有关;第二,“意欲”这个词,与认知无直接关系,是无目的的欲望、意愿、恐惧等。

      仅凭这两点,我们之间已经达成了共识:第一,“意志”用于翻译普遍意义上的Wille是不存在问题的,也就是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哲学中的WⅢe可以用 “意志”来翻译,但叔本华的Wille有特殊含义;第二,对叔本华的Wille的理解不存在巨大的差异:第三,“认知” 在这里仅仅指抽象的认识,抽象的知识,也就是认识理由律(Grund vom Erkennen)支配的知识,否则,叔本华的认识/认知(Erkennen)也可以是直观的,直观的知识(intuitive Erkenntnis)就不需要理性,而是被我们直接意识到,直接地存在于我们的自我意识中,比如我们对意志的认识。

      现在我从学理上提出反驳:第一,叔本华也在普遍的意义上使用过Wille这个词,最直接的证据可以参考《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叔本华的博士论文的前后两个版本,1813年版与1847年版,胡氏手稿全集本(1972)收录了两个版本,分别在第7卷和第1卷中。1818年之前,叔本华的思想并没有彻底定型,在1847年版的博士论文的前言里,他已经清楚地说过,修改了1813年版中的某些错误,反过来也就是说,他间接承认了Wille这个概念,曾有一段时间就是普遍意义上Wille,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1813年版《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47,其标题就是kausalität des wliiens auf das erkennen,Wille之于认识/认知的因果性,而1847年版的标题却换成了§44 Einfluss des willens auf das Erkennen ,即Wille之于认识的影响。关于这个区别的细节,我已经写成了一篇专业的哲学论文,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假如我们要得到一个可以统筹全部概念含义的译名,很显然“意欲”是不适合的,它反倒只能反映一段时期的特殊内涵。

      第二,如果说叔本华最终也放弃了Wille的普遍意义, 所以我们必须用特殊的译名来对应特殊的概念内涵,那么,我们就必须考虑另外一个问题了,即意志自由。叔本华的自由是Wille的自由,绝对的自由,只有作为世界本 源的wille才有真正的自由。同时,叔本华的Wille具有一个二重性,即Wille可以自由地显现为现象,也可以自由地不显现为现象,前者就是Wille的肯定(肯定生命),后者便是Wille的否定(否定生命)。那么问题来了,在Wille自我否定的过程中,谁才是行为的主体呢?当然不能是个体的人,不然人可以否定Wille,也就是拥有比Wille还要大的自由,而后者不是已经拥有绝对的自由了吗?既然wille与身体是同一的,认识的主体(Subjekt)也在身体之中,那么认识者的主体也具有了一个二重性,亦即欲望主体(subjekt des wollens)与认识主体(subjekt des Erkennens)。简化来说,前者是肯定生命时的主体,后者是否定生命时的主体,但是后者已经不是只认识个体的主体,而是认识到世界与自己是同一主体,Wille便以这种方式否定了自己。关于这个问题,马尔特(Malter)在《叔本华:先验哲学与意志的形而上学》中已经提了出来,其实叔本华自己也曾经发出过同样的疑问,

      WⅢe到底可不可以认识(erkennen)?Wille除了欲望(Wollen)以外,还可以是别的什么吗?另一方面,知识(Erkenntnis)可以引导Willen,但是这个Willen同时也是引导者,世界的创造者?

      一一胡氏手稿,1814年版,第1卷,第169页

      Wille这个绝对的自由者,宇宙中没有什么别的自由可与之相提并论,成为盲目的冲动与欲望只是Wille的一个方向,否则,请问“欲望,意愿、恐惧”如何否定了“欲望,意愿、恐惧”呢?欲望可以否定别的欲望,但是欲望不会反对欲望本身,欲望不反对成为欲望,要不然,因我们的世界由欲望构成,是不是哪一天欲望自己不想欲望了,世界因此就不存在了呢?显然,翻译成“意志,’极大地削弱了误读的可能性,因为我们会预设,“意志”中似乎包含了一些不完全是生命欲望的东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叔本华不直接写成欲望(Wollen),也没有重新生造一个词来解释自己的观点。

      再者,从汉字释义的角度看,我也认为“意志”译很非常好,许慎的《说文解字》说:

      意者,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 志者,意也。从心,之声。

      既然我们的分歧集中在后半部‘‘志”上,那么请看,金文(甲骨文暂缺)里的“志”是(见下图),上面是(见下图),表示“之”,去到的意思,下半部则是(见下图),为“心”,隶书把‘‘之”错写成 “士”,才演变成今天的“志”字,意思可以理解为带着心去到某处。至于心者,既可以是欲望之心,也可以是成圣之心,所以一心可以上天堂,一心可以下地狱。意志既可以欲望不止,又可以彼岸解脱,一切的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的心,善化为万物的心。

      为什么不结婚

      《自我拷问一沉思录》给出了叔本华自己的人生秘密的另一个线索,比如,他无法与任何人相处,无论是在集体中还是与人独处,平等的人际关系着实令他难受,婚姻即意味着要把自己与另一半分享,是人格与自由精神的割裂,比起忍受女人,他更无法忍受失去了的自我。在现实中,他也感到自己丧失了待人接物的本领,或许他压根就没有过这一能力,思考占据了他全部的时间,对本质的把握带来的悲观情绪填补了一切空隙。结婚便是不幸,直到去世,他都没有改变过这个想法,或者说生存本就是不幸,何必再添烦恼呢。

      永远孤独

      白发蓬乱的叔本华,身旁聚集着仰慕与崇拜他的年轻人。一个围绕着他的知识青年群体不断壮大,然而这并没有驱散他与生俱来的孤独感;相反,他对人类的厌恶日甚一日,对自己恪尽职守即将完成自然所赋予的使命教导人类何谓幸福,感到了欢欣鼓舞,

      我终将在欢乐的意识里圆满。尔后,魂归我以纯洁无瑕之姿降临于世的地方,并终将善尽我的使命。

      一一《自我拷问一沉思录》第38段

      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都未曾停止履行自己的使命,期待与遐想着身后声名必将远播。可惜时至今日,他的“敌人”黑格尔依旧没有被人从宝座上赶下去,而且无论是他耳提面命的青年追随者还是他精神的仰慕者,如尼采、迈兰德、瓦格纳,都没有锻造起一座在现实世界中属于叔本华的英灵神殿。他的英勇的战士迈兰德与尼采,反都遭受了莫名的身体与精神侵害,陷入恍惚与迷离的癫狂之中。 34岁的迈兰德无征兆地精神虚弱,却宣称自己就是“弥赛亚”降世。一年后,他被人发现自缢于寓所中。尽管尼采曾奋力跳出他的悲观主义,呼唤生命,强力与重塑价值,可依 然没有逃离与迈兰德一样的命运。1860年9月21日,叔本华长眠于法兰克福,他孤寂与颤动的血液渗入湿黑的泥土, 淌入滚滚的美因河,裹挟着流入了莱茵河,穿过成片成片 的葡萄园,经过成堆成堆的城邑,注入大海中去了。

      这译本里的每个字,都是猛敲键盘兑来的。

      齐格飞

      2018年5月于莱茵河畔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5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3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9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7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9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8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9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4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还行吧(590+)
  • 体验差(221+)
  • pdf(269+)
  • 好评多(157+)
  • 书籍完整(600+)
  • 强烈推荐(480+)
  • 二星好评(534+)
  • 速度慢(569+)

下载评价

  • 网友 蓬***之: ( 2024-12-20 15:49:19 )

    好棒good

  • 网友 晏***媛: ( 2024-12-26 01:00:12 )

    够人性化!

  • 网友 潘***丽: ( 2024-12-18 18:26:22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利***巧: ( 2024-12-28 13:56:07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隗***杉: ( 2025-01-04 02:08:09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索***宸: ( 2024-12-19 09:00:33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訾***晴: ( 2024-12-29 00:04:56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权***波: ( 2025-01-07 16:05:15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游***钰: ( 2024-12-20 18:02:31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冯***丽: ( 2024-12-21 17:58:08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辛***玮: ( 2025-01-06 11:55:09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宓***莉: ( 2024-12-14 00:49:54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石***致: ( 2024-12-29 23:49:32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寿***芳: ( 2024-12-19 18:24:21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师***怀: ( 2024-12-22 11:49:09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