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波伏瓦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成为波伏瓦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迄今为止最好的波伏瓦传记!”
“任何一个对波伏瓦哲学感兴趣的读者都不可错过的传记”
“她启发了全世界的女性,并改变了很多人的思考方式”
《金融时报》《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重磅推荐
梁鸿、毛尖、黄昱宁、张莉 共同推荐
《成为波伏瓦》是根据近几年新曝光的波伏瓦信件、早期日记等材料撰写的波伏瓦全新权威传记。“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的。”波伏瓦如是说。这本开创性的传记引入波伏瓦此前从未被出版的日记和信件等全新材料,把她从萨特的阴影中拉出来,使她站在属于自己的聚光灯下。这本传记将为读者呈现一个更为真实立体的波伏瓦,也让我们重新看待波伏瓦和萨特的关系。
本书还将呈现很多此前不为人所知的波伏瓦的个人细节,这些新的细节会增强波伏瓦的神秘感,也会使我们对波伏瓦更加着迷。为什么这位“女性主义偶像”要着力打造自己的形象?为什么关于她和萨特的关系她会频频“撒谎”,或是声称自己不是一个哲学家?也许带着这些新的细节,我们能更进一步地去认识真正的波伏瓦。
【编辑推荐】
★依据更独家的丰富材料撰写。包括2018年曝光的克洛德·朗兹曼与波伏瓦的情书、只有法语版本的波伏瓦学生时代日记,以及对波伏瓦养女的采访等。
★作者更权威,凯特是牛津大学的波伏瓦和萨特研究专家,资料的引用整理严谨细致、权威可信,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并配13张珍贵照片。《金融时报》《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文学评论》重磅推荐。
★为什么波伏瓦要在回忆录中抹掉其他男人,给萨特一个最重要却与事实不符的位置?隐秘的爱人?同性的伴侣?波伏瓦在自传中隐瞒了多少?
★长时间以来,人们提到波伏瓦会认为她只是“萨特的伴侣”,而这本传记,让波伏瓦从萨特的阴影下走出来,探讨她的生活、她的作品、她的思想,以及她的爱情。
【媒体推荐】
一本值得慢慢品读的书。有太多细节引人入胜,让人恨不得一口气读完。但它值得我们花时间慢下来,去欣赏这个启迪了全世界女性以及改变了许多人思考方式的伟大女性。
——《星期日泰晤士报》
在柯克帕特里克的传记中,波伏瓦被还原到她的完整作品中,她的复杂性和她的勇敢都得以展露—而不仅仅是一句断章取义的引用。
——《文学评论》
一部值得赞扬的传记。它超越了之前那些带有厌女症情结的波伏瓦传记,向我们展示了这位不凡女性的激荡人生和复杂矛盾。
——《爱尔兰观察报》
柯克帕特里克给了我们更多的空间去思考波伏瓦与女性主义的复杂关系,同时作者也给出了很丰富的讨论……给朗兹曼的信件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帮助我们理解波伏瓦的新资源……最重要的是,柯克帕特里克写的波伏瓦传记向我们清晰地展现了波伏瓦强大的道德信仰,以及在战后她是如何将其投入到她的政治参与中的。
——《卫报》
柯克帕特里克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比之前的波伏瓦传记都更加细节详实,分析到位的波伏瓦哲学分析……她的厉害之处在于把波伏瓦的逻辑和她的生活联系了起来……这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波伏瓦传记。
——《立场》杂志
柯克帕特里克不厌其烦地爬梳了波伏瓦的评论、日记以及她晚年所接受的采访,从而让我们能够重新去认识这位鼓舞人心的女性主义者、哲学家和存在主义者的丰富人生。这本传记将让新的一波读者爱上波伏瓦——像她这样的具有政治意识的女性主义者现今已寥寥无几,而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她们。
——萨梅拉·哈里斯, SA周刊
这本传记十分重要,因为它给读者们提供了一个对西蒙娜·德·波伏瓦的人生和作品的基于证据的新解读,这个解读激进有力,非常必要。这部学术性的优秀传记令人叹服,它将久久地停驻在读者的心里。
——苏珊娜·利普斯科姆, 英国罗汉普顿大学历史系教授
我们还需要另一本波伏瓦传记吗?当然!这本传记终于把波伏瓦的哲学思想,而不是她的情感生活作为传记的焦点了。凯特·柯克帕特里克从新发现的材料入手,带着尊敬,心怀同情,卓有见地地重新审视了波伏瓦的一生,以及她的一生是如何被她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所引导,且受限于她的境况遭遇。这本精彩的传记来得太及时了!
——托弗·彼得森,挪威奥斯陆大学哲学教授、国际波伏瓦协会主席
细致的研究,优美的文笔。柯克帕特里克从最新的材料里发现了此前的波伏瓦传记里的矛盾之处,包括来自于波伏瓦自己的矛盾。《成为波伏瓦》是任何一个不仅对波伏瓦的人生感兴趣,也对她的哲学感兴趣的读者不可错过的传记。
——菲奥娜·薇拉-格雷, 英国杜伦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
书籍目录:
前言:西蒙娜·德·波伏瓦——她是谁?
第一章 像个女孩一样长大
第二章 端方淑女
第三章 信仰上帝还是相信自己?
第四章 传奇之前的爱恋
第五章 女神和花花公子
第六章 她自己的房间
第七章 原本是四角恋的三角恋
第八章 内心的战争,外界的战争
第九章 被遗忘的哲学
第十章 存在主义女王
第十一章 美国困境
第十二章 备受诽谤的《第二性》
第十三章 再次面对爱情
第十四章 感觉被欺骗了
第十五章 老年
第十六章 风烛残年
后记:西蒙娜·德·波伏瓦将会成为什么?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介绍:
凯特·柯克帕特里克,曾在伦敦国王学院、赫特福德郡大学、牛津大学圣彼得学院任教,讲授哲学和神学等。现为牛津大学摄政公园学院哲学和基督教伦理学讲师、哲学研究室主任。著作有《萨特与神学》《成为波伏瓦》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她也惊讶地发现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并不是家里人所期待的。她不明白为什么曾经鼓励她阅读和质疑的父母,现在却要求她停止思考,放弃阅读,不再提问。
乔在自己的姐妹中并不是最漂亮的,也不是最善良的,但是她对于学习的热情和写作的欲望,在年少的波伏娃看来,简直就像是灯塔一般照耀着她。
如果说女性做这种家务事是人们所期待的,那波伏瓦如何才能既不负己,也不负别人对她的期待?如果“爱”对于女人来说,意味着必须牺牲很多,而男性却不需要牺牲,那么对于女性来说,为爱牺牲值得吗?
…波伏瓦为此写到:“我唯一能想象的就是一种爱情兼友谊的关系。在我眼里,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只有彼此交换读书之后的思考,才能永远的连在一起。”
后来,波伏瓦在书里反思了自己的母亲在矛盾欲望中的挣扎:
没有人可以一边说着“我在自我牺牲”,一边心里不觉得苦。我母亲的矛盾在于,她完全相信奉献是伟大而高尚的,但是奉献和自我牺牲所带来的厌恶、欲望和各种苦涩已经到了地自己没法承受的地步。我的母亲一面强迫自己不断地奉献和牺牲,一面苦苦对抗自由被剥夺的痛苦。
一个人该如何解决这些冲突和矛盾?到底是应该自我奉献地过一生还是应该只为了自己过一生?这些问题一直绕在波伏瓦的脑海里。学生时代的波伏瓦经常在日记里问自己这个问题。
………波伏瓦渐渐觉得只有孤独才是最令人愉快的状态,她想独自掌控自己的生活。
波伏瓦一直以来都面临着使自己陷入两难的各种期待:作为一个女性,她想要成功,就必须受到良好的教育,有所成就;但是同时,受教育程度又不能太高,更不能太有成就。
在旅途中,她见到很多深受重病折唐的人痛苦地寻求帮助,等待治疗。这一切冲击了波伏瓦的价值观。在这些病人面前,波伏瓦觉得那些舞文弄墨、小情小调的追求都显得太过轻浮。跟这些人的痛苦和不幸相比,自己的烦恼简直不值一提。在那刻,波伏瓦感到羞愧,地觉得必须牺牲自己,奉献他人。
但在认真思考之后,波伏瓦觉得自己的结论并不对。波伏瓦在日记里劝慰自己不该为自己的生活而感到羞愧,她被赋予了生命,就应当把生命活到极致,活出最好的可能性。如果完全牺牲自己,奉献他人,实际上是一种道德上的自杀。而且这种自我比痛苦地挟择多大程度上放弃自我、多大程度上保留自我要来得简单。波伏瓦得雷要的是一种平衡,既要为他人率献,但也不要在为他人奉献的过程中失去自我。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迄今为止最好的波伏瓦传记!”
“任何一个对波伏瓦哲学感兴趣的读者都不可错过的传记”
“她启发了全世界的女性,并改变了很多人的思考方式”
《金融时报》《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重磅推荐
梁鸿、毛尖、黄昱宁、张莉 共同推荐
《成为波伏瓦》是根据近几年新曝光的波伏瓦信件、早期日记等材料撰写的波伏瓦全新权威传记。“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的。”波伏瓦如是说。这本开创性的传记引入波伏瓦此前从未被出版的日记和信件等全新材料,把她从萨特的阴影中拉出来,使她站在属于自己的聚光灯下。这本传记将为读者呈现一个更为真实立体的波伏瓦,也让我们重新看待波伏瓦和萨特的关系。
本书还将呈现很多此前不为人所知的波伏瓦的个人细节,这些新的细节会增强波伏瓦的神秘感,也会使我们对波伏瓦更加着迷。为什么这位“女性主义偶像”要着力打造自己的形象?为什么关于她和萨特的关系她会频频“撒谎”,或是声称自己不是一个哲学家?也许带着这些新的细节,我们能更进一步地去认识真正的波伏瓦。
【编辑推荐】
★依据更独家的丰富材料撰写。包括2018年曝光的克洛德·朗兹曼与波伏瓦的情书、只有法语版本的波伏瓦学生时代日记,以及对波伏瓦养女的采访等。
★作者更权威,凯特是牛津大学的波伏瓦和萨特研究专家,资料的引用整理严谨细致、权威可信,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并配13张珍贵照片。《金融时报》《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文学评论》重磅推荐。
★为什么波伏瓦要在回忆录中抹掉其他男人,给萨特一个最重要却与事实不符的位置?隐秘的爱人?同性的伴侣?波伏瓦在自传中隐瞒了多少?
★长时间以来,人们提到波伏瓦会认为她只是“萨特的伴侣”,而这本传记,让波伏瓦从萨特的阴影下走出来,探讨她的生活、她的作品、她的思想,以及她的爱情。
【媒体推荐】
一本值得慢慢品读的书。有太多细节引人入胜,让人恨不得一口气读完。但它值得我们花时间慢下来,去欣赏这个启迪了全世界女性以及改变了许多人思考方式的伟大女性。
——《星期日泰晤士报》
在柯克帕特里克的传记中,波伏瓦被还原到她的完整作品中,她的复杂性和她的勇敢都得以展露—而不仅仅是一句断章取义的引用。
——《文学评论》
一部值得赞扬的传记。它超越了之前那些带有厌女症情结的波伏瓦传记,向我们展示了这位不凡女性的激荡人生和复杂矛盾。
——《爱尔兰观察报》
柯克帕特里克给了我们更多的空间去思考波伏瓦与女性主义的复杂关系,同时作者也给出了很丰富的讨论……给朗兹曼的信件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帮助我们理解波伏瓦的新资源……最重要的是,柯克帕特里克写的波伏瓦传记向我们清晰地展现了波伏瓦强大的道德信仰,以及在战后她是如何将其投入到她的政治参与中的。
——《卫报》
柯克帕特里克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比之前的波伏瓦传记都更加细节详实,分析到位的波伏瓦哲学分析……她的厉害之处在于把波伏瓦的逻辑和她的生活联系了起来……这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波伏瓦传记。
——《立场》杂志
柯克帕特里克不厌其烦地爬梳了波伏瓦的评论、日记以及她晚年所接受的采访,从而让我们能够重新去认识这位鼓舞人心的女性主义者、哲学家和存在主义者的丰富人生。这本传记将让新的一波读者爱上波伏瓦——像她这样的具有政治意识的女性主义者现今已寥寥无几,而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她们。
——萨梅拉·哈里斯, SA周刊
这本传记十分重要,因为它给读者们提供了一个对西蒙娜·德·波伏瓦的人生和作品的基于证据的新解读,这个解读激进有力,非常必要。这部学术性的优秀传记令人叹服,它将久久地停驻在读者的心里。
——苏珊娜·利普斯科姆, 英国罗汉普顿大学历史系教授
我们还需要另一本波伏瓦传记吗?当然!这本传记终于把波伏瓦的哲学思想,而不是她的情感生活作为传记的焦点了。凯特·柯克帕特里克从新发现的材料入手,带着尊敬,心怀同情,卓有见地地重新审视了波伏瓦的一生,以及她的一生是如何被她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所引导,且受限于她的境况遭遇。这本精彩的传记来得太及时了!
——托弗·彼得森,挪威奥斯陆大学哲学教授、国际波伏瓦协会主席
细致的研究,优美的文笔。柯克帕特里克从最新的材料里发现了此前的波伏瓦传记里的矛盾之处,包括来自于波伏瓦自己的矛盾。《成为波伏瓦》是任何一个不仅对波伏瓦的人生感兴趣,也对她的哲学感兴趣的读者不可错过的传记。
——菲奥娜·薇拉-格雷, 英国杜伦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
精彩短评:
作者:盐少女 发布时间:2021-03-07 13:20:08
读完这本传记才发现,在各个人生阶段我的迷思都与波伏瓦有相似之处,只不过最终我的很多结论指向了与她不同的方向。我非常崇敬波伏瓦身上超人的智力与意志的统一,但我并不向往她所创造的情感模式,也并不认同她的部分道德选择。早在读《女宾》之前我就写过,我认为波伏瓦在和萨特的关系中并没有得到她想要的对等,而在本书中,我读到波伏瓦自己也承认他们之间缺乏“真正的相互回馈”。这不仅仅是智识水平或性格差异造成的,更多指向了社会原因,是萨特作为男性的社会优势与特权。这无疑更好的证明了波伏瓦所说的“女人的境况”。《第二性》曾被指摘为论点过分中产阶级,波伏瓦晚年也重新思考了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特权和与普通女性割席的不成熟。伟大的灵魂不仅仅是雌雄同体,更应该直面自己的深渊,从这个角度来说,波伏瓦无疑是伟大的。
作者:清和读书 发布时间:2023-12-02 19:35:48
跟五味太郎的《鲸鱼》异曲同工啊
作者:momo 发布时间:2021-04-02 20:07:26
读这本传记最大的感触是,需要做一个超前时代的人,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如果确定自己在做正确的事,或者在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就没必要太在意周围的人怎么想。别人的看法不重要,他们几十年后就会去世,等他们离世,他们的看法就消失了。人类的价值观会变化,当前只是暂时,当前不是永远,没有必要被某一个时间段的人的目光约束,流言比你所能想象的最少还要更少的伤害你。以及,变化才是人生的常态。变化并不可怕,正是在变化中,我们逐渐发现自己,逐渐变成自己。波伏瓦的一生是充满现代性的一生,她的一生和时代紧密相连,透过她我好像看到了在这个快速变化的年代里一个当代人生活模板。人生短暂,珍惜时间,好好利用。
作者:李四 发布时间:2021-03-04 14:21:35
希望我所有的恋爱脑姐妹们都读。永远享受爱情的方法就是永远都不要把全身心托付给某一个人。
作者:跟你有什麼關係 发布时间:2021-04-14 16:24:41
至少 我知道波伏娃是因为《第二性》 不是萨特
作者:鸢都依然 发布时间:2010-10-24 21:02:43
你写的其实不错,但是太难以识记了。还是郭庆光神马的最贴心啊。。
深度书评:
没有人孤独地成为她自己
作者:赫拉扎德 发布时间:2021-03-29 01:46:56
刚开始会对波伏瓦感兴趣可以追溯到我的好朋友T老板还在读哲学的时候,他有个阶段很喜欢萨特,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有一天抽风说“要不你去读波伏娃,我读萨特,然后我们就能汇总出一个故事啦”。
现在想想其实应该他去读波伏娃,我来读萨特,这样男女性交换视角说不定会更有意思。
我那时候好像也不是很积极,也就先读了两册《第二性》,感觉波伏瓦的想法很超前,但是里面有些对女性生理层面的被压迫有点过于唯心了。当年女权意识还没那么成熟的波伏娃隐在第二性之后,不过她是一个很好的剖析者,在剖析事物本质方面有着一种残忍的直白。
去年我才读到《告别的仪式》,那是波伏娃与萨特的最终对话录。她才从理智之后走了出来,成为一个温柔又悲恸的女人。我开始有点爱上她,也理解她和萨特精神共生的关系。
之前都是片面地接触她,直到最近感冒在家,花了两天时间擤着鼻涕密集地看完了整合波伏娃人生的最新传记,和一部完全扭曲了她平生的电影。
有很多很多很多的字想写,但又总觉得茫然。
我有段时间曾经为女权主义感到困惑,难道女权主义就是谩骂和彼此嘲讽,并把女性生理构造贬低成为永远的奴隶吗?晚年的波伏娃也意识到了女权运动会出现的状况,比创作第二性更为成熟的是,波伏娃也强调了女权运动是解放男女的平权运动。她总有着一颗哲学家式伟大锐利的头脑,又在为最弱小的群体发出声音的同时,从不像萨特和那个时期的法国知识分子一样强行扣上非黑即白的帽子。她是一种最为普世的哲学,普世到涵盖了地球上一半的性别。
T老板已经不记得那么多年前我们说好了各自分头整合二人故事的提议,并也不再那么喜欢萨特,而是改叫他“死鱼眼的哲学界海明威”。但我并不后悔开启了这项长达三年,断断续续的任务。
波伏娃的人生是一个真正的存在主义者的一生,正如同结尾中“没有人能够孤独地成为她自己”。萨特曾经写过一封很具有存在主义味道的信给波伏娃,内容就是海德格尔写给汉娜式的“我的身上生出了一个大大的你”。依我看来正是她与萨特的精神共生关系做实了她的不平凡,在成为女人之前,她首先是个人。是人就拥有接近另一个感兴趣的人的权利,而不履行社会公约将他们捆绑在一起。丢掉肉体的性别定义,单纯作为两条灵魂超脱的陪伴着直到思维消亡,成为永恒孤独之路上恒长的慰籍。
很高兴在这样的年纪里开始这样一项任务,分享过波伏娃的成长和焦虑之后,我忽然意识到生命如此短暂,抛却公序良俗,坦诚的去爱所有灵魂本身就可以是一件非常伟大,非常波伏娃的事。
开放式关系:在所有背离中保持一定的忠诚
作者:源千代 发布时间:2021-10-06 14:03:37
波伏娃出生于一个传统的家庭,在其中,母亲的任务就是“奉献”。波伏娃信过天主教,也梦想过结婚。她童年的思维方式被传统的家庭氛围所影响了,但即便是这样,她仍然好奇,仍然反思,仍然——选择。正是这些,让她有意识地走出了已经被摆在她眼前的人生轨迹。
波伏娃的家庭虽是贵族,但已经十分贫穷。在那时,嫁人是一个女性帮助改善家庭的最平常的方式。但波伏娃执意选择了成为一个教师。她对哲学最感兴趣,但在家庭的压力下不得不先选择文学。继续上学是她人生中的第一个挑战,而从这开始,她便已经学会了妥协。妥协,只为坚持住最珍贵的东西。她磕磕绊绊、曲折地向“她自身”走去、去成为。
一切需要掩饰痛苦的关系,
都不是理想的恋爱关系
波伏娃因为与梅洛庞蒂的友谊而能进入巴黎高师的学生圈子,后来,她遇到马厄(埃尔博)。在与他的相处中,她“品尝到了做女人的甜蜜和美好”。
马厄属于一个三人小团体,其中的一员就是萨特。马厄出于占有欲不愿意让萨特和波伏娃认识。而萨特却契而不舍的想去结识这个他早有所耳闻的有魅力的女子。
波伏娃初见萨特时对他毫无兴趣,她甚至让妹妹埃莱娜代替她赴约,捉弄萨特。直到她加入学习小组,因为萨特的学识而对他产生好感。萨特故意跟波伏娃只谈哲学,让她没有理由拒绝他的友谊。在马厄考试失败而短暂离开巴黎时,波伏娃和萨特常常一起学习。“每天早晨都在卢森堡公园或小咖啡馆见面聊天,这个习惯之后持续了整整51年。”她们在智识和兴趣上都非常投缘。
渐渐地,波伏娃清楚地意识到,和萨特在一起,她会“被驱使着成就一番事业”。她决定“把自己交给这个男人”。
--在学生时代,萨特便表现出了一种身为男性的“傲慢”:他因相貌丑陋而无法在第一时间吸引到女性,于是,他把用技巧赢取女性的心看成一种挑战。
(*女性选择和丑男在一起,也不会被认为是这名女性有思想更看重灵魂,而是会被当成这个男人有能力的证据。credit to 丑男。)
而另一方面,波伏娃与马厄的关系则更显传统,波伏娃困扰于对马厄的欲望,马厄会“威胁”波伏娃说会吻她。她们互相说了“我爱你”,但没有做任何亲密接触——她们之间的爱情,遵循的是传统的道德。
当马厄离开巴黎时,波伏娃和萨特“除了最后一步,其他的都试过了”。波伏娃同时爱着两个男人,“她爱萨特,是爱萨特带给她的东西,而她爱马厄,是爱马厄这个人本身”。不久之后,萨特提出,“他可以给她很多很多,但不能把全部的自己都给波伏娃,因为他必须保持自由之身”。他不能有婚姻、孩子的羁绊。
-
*学生时代的萨特非常自负,他虽然追求波伏娃,但也一直试图去改变她。当然,是希望波伏娃朝更“好”的方向改变:更自由,更自主思考,更不被封建道德束缚。这种“主导”对波伏娃也是有益的。不过,另一方面,波伏娃在此时确实比较被动。萨特提出上面写到的“开放式关系”的雏形后,波伏娃会去认真考虑,思考她对马厄、萨特的不同的爱:她不崇拜马厄,也没有完全爱上萨特。她最终决定“要把每一个情人当作唯一去爱”。
这不能说不好,但重要的是,这是在萨特的畅想后,作为“反应”而下的决定、是为了呼应前者而下的决定。萨特明白什么对他来说是最好的,并且他找到了一个女人,能纳入他的完美的恋爱形式。但波伏娃是不能从自身出发去思考一种对她最好的形式的,也未必能找到一个符合这种形式的男性。
波伏娃和萨特确立开放式关系后,当然,马厄并不能接受。虽然他与波伏娃的亲密持续了一段时间,但最终,“马厄告诉波伏瓦,如果她去[见萨特],他就再也不会见她了”
作者在本书中传达出一种强烈的观点:“波伏娃与萨特的开放式关系并不是对等的”。我们在后面也会写到——萨特能得到他想要的一切,而波伏娃不能。
-
首先,波伏娃和萨特间有一个致命的不平等:波伏娃的很多情人都是女性,而且,在感情的倦怠期,是年轻女性的“新鲜血液”支持这段关系继续:她会把自己的女性情人介绍给萨特(她们都更迷恋波伏娃),让她们的关系保持激情。波伏娃最狂热的同性情人比安卡说“她是一个狩猎者,在自己的女学生中寻找年轻的肉体,自己品尝后拱手送给萨特享用。”
比安卡把自己的第一次给了萨特,但在她们入住酒店之前,她却听到萨特说“宾馆打扫卫生的人待会儿会进来一下”,因为他前一天刚刚睡了一个处女。
波伏娃和萨特把彼此称为“绝对”。但爱并不是“绝对”的。本书作者在描写萨特的恋情时,多次写到,萨特对不同的女子产生了“对波伏娃从未有过的深情”。他“深深”爱上过许多其他的女子,甚至威胁到了与波伏娃的关系:他与美国记者瓦內蒂一度已经在谈婚论嫁了。“当时瓦内蒂已经因为萨特在准备离婚了,而哥伦比亚大学提出要和萨特签一个两年的教职合约,萨特也向瓦内蒂求婚了”。
萨特享受得到一个女性的心的过程。他是波伏娃的“绝对”,但波伏娃,似乎更像萨特众多冒险中的一个,不过是最能委曲求全压抑她的嫉妒、不做过多要求的那个。不可以被替代的不是对波伏娃的爱意,而是波伏娃的智力。
虽然萨特在一定程度上帮波伏娃脱离了来自传统家庭天主教道德的影响,但也很明显,在这样的关系中,萨特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波伏娃在智识上的帮助(一个会提供灵感和修改意见的缪斯);年轻漂亮的女子的仰慕的爱;做编辑、做翻译的优秀的女人们的狂热的爱。“萨特对待女人就像对待梳妆台的抽屉一样,想打开哪一个就打开哪一个。”
而波伏娃却无法要求萨特为她做什么,她受嫉妒的折磨,而萨特厌恶女人的情感需求。波伏娃不得不在萨特面前伪装平静、找萨特以外的人去释放火热的情感(哪怕是晚年时担心萨特的健康,也不能把忧虑表现在脸上)。波伏娃的性欲也无法从萨特那里得到满足(第六章)。作为女性,她在老年时也更难找到情人。“在波伏瓦的生活中,年龄似乎开始迫使她选择独身;但在萨特的生活中,年龄没有影响他继续到处留情。”
1947年,23岁的美国记者萨利疯狂地爱着萨特;之后,有米歇尔维安,再后面,有更年轻的阿莱特。阿莱特与萨特有过性关系,后来,萨特收她为养女。在萨特去世后,阿莱特继承了萨特的财产,夺走了一些本该属于波伏娃的东西(比如,波伏娃想索要萨特献给她的一份手稿,而阿莱特拒绝了)。
(*萨特会有嫉妒和不安全感吗?也许他足够自恋,也许他不太在乎会不会失去波伏娃,反正只要她还能给他提供灵感和建议就可以了?)
后来,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写道:在恋爱中,“如果[女性]自己的生活中没有什么可以弥补男性的反复无常,她们就会成为嫉妒和厌倦的牺牲品。”
即使关系的形式平等了(她们都有爱上别人的自由),关系也未必平等。
一切一切都在再次强调:萨特可以提出要求、可以根据他的意愿塑造关系的形式,而波伏娃却不能。
就连波伏娃的那些“偶然”的爱,似乎也并不全然顺利。本书中有记录的波伏娃的男性恋人只有三个:一个是博斯特,他后来与(波伏娃与萨特的情人)奥尔加结婚,波伏娃只能秘密地与他恋爱、通信,被愧疚和嫉妒折磨;一个是在芝加哥的阿尔格伦,他执意让波伏娃搬到芝加哥与他结婚,却拒绝搬到波伏娃所在的巴黎;一个是朗兹曼,他比波伏娃年轻16岁,波伏娃甚至对他能爱上她怀有感激。但他后来瞒着波伏娃约会一个贵族年轻女孩(虽然波伏娃知情后完全不会责备他),最终离开了波伏娃。
在波伏娃晚年的信件中,我们终于看到她(向自己亲密的人)承认她和萨特关系的严重缺陷。“是的,波伏瓦爱过萨特,但是在很多重要的方面,从波伏瓦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关系并不成功。”
――――
他们的关系中最让我感动的一点,是他们都在不停地去爱,去进行深层次的连接。
我在现实中接触过开放式关系的情侣,他们给我的印象是,单一的伴侣无法满足他们身体上或兴趣上的需要,只能靠去接触更多的人来分散注意力。似乎那个“绝对”的爱人是不足够的。而在关系之外的那些“偶然”的人,则大多无法真正进入他们的心灵。他们说:“
你不可以爱上我
。”(不过据说允许去爱的开放式关系也是存在的。)
不过,无论是波伏娃她们的关系,还是禁止爱的开放式关系,都无法保证,当你接触形形色色有趣的人时,你如何保持对关系中的单一的人的特殊的爱?这个人是不能满足你所有的需求的、有缺陷的。那么,你有没有可能会遇到一个“完美”的恋人呢?
(还好,我遇到的开放式关系践行者都认为自己永远无法去爱一个单一的人,而不是说把开放式关系当成去寻找完美恋人的“凑合”的阶段。)
――――
波伏娃和萨特的开放式关系并不是浪漫的,相反,它充满了谎言:对伴侣、对情人都不例外。萨特欺骗过波伏娃,波伏娃一直欺骗着奥尔加。也许,就像书里所说的,开放式关系是“在所有的背离中保持一定的忠诚”。这的确很符合存在主义:你不断地去选择,进而
成为
你自己。存在主义者面临“选择”的深渊,没有什么金规戒律能告诉他们,下一步的选择应该遵循什么。但从亲密关系的角度来看,她们的实践也有许多危险的成分。波伏娃在回忆录中写道,她对情人们非常愧疚,这一切对她们来说并不公平。
早期波伏娃与很多她的女学生有染,比如比安卡、奥尔加。她们崇拜她的学识和风度。而波伏娃又把她们献给了萨特。这在今天看来简直是可怕的教学不端行为。
一般来说,萨特和波伏娃的情人都有与他们相似的学识。本书作者指出,波伏娃所有的关系中,与比安卡的关系可能是最缺少思想深度的。这不由让人怀疑:波伏娃和萨特能从女学生身上得到什么呢?
“奥尔加后来和博斯特发生了性关系,萨特觉得奥尔加背叛了他,于是转而去引诱奥尔加的妹妹万达以挽回自尊。”
不过,另一方面,这些年轻的情人也能得到波伏娃她们的资源:奥尔加可以在她们的帮助下追求演艺之路。在战争期间,波伏娃她们也一直资助着奥尔加和万达在巴黎生活,“不然的话,她们就得离开巴黎,或者找工作养活自己了。”后来,她们把巴黎的这些人称为“大家庭”。书中并没有着重描写波伏娃和萨特为情人提供了多少资源,不过哪怕在只言片语中,也能暴露出她们对大家庭的提携是毫无保留的。后来,波伏娃的年轻情人朗兹曼也加入到了“大家庭”中。
这其中包含了多少不对等的权力?想来让人恐极。也让人困惑,假如去除身份的加持,开放式关系是否还能顺利?
波伏娃和萨特的关系有着非常浓烈的“特权”色彩——她们既不需要寻求法律认可的婚姻以保障她们的权益,也不需要结合成一个家庭来支持双方的生活。金钱几乎帮她们扫除了一切来自社会的障碍。
另一方面,她们各自也因为名声和地位而不难找到恋人。并且,波伏娃与萨特的亲密是公开的,为世人所知。她们的情人都深知这一点。
萨特死后,波伏娃才(可能是第一次)体验到没有法律保护的关系的不便:她对萨特的财产没有任何权利,而她自己老年也因丧失法律上的行事能力而不得不收养了她的情人。
比小说更具偶然性的人生
小说不像自传那样能够表现出生活的偶然性。小说被雕琢成一个艺术的整体;而人生在世,风云变幻,没有任何规律可言。”
波伏娃是一个热情、好奇、充满行动力的人。她热爱徒步,会把男人远远甩在后面。她喜欢旅行、去了解各个国家的文化。她会一个人去危险的街区。当她被邀请去美国做存在主义相关的演讲时,她厌倦了奢华的旅馆和龙虾大餐,找到了描写下层阶级生活的作家,与他一起去探秘芝加哥的“阴暗面”。
“她真实、勇敢、叛逆,美得与众不同,有自己的风格,我从来没有见过哪个女人能像她一样。”——马厄
在这个人生阶段,她还没有写《第二性》,更多地是被看作“存在主义”的代言人,是萨特的“附属品”。不过,传记中没有表现出波伏娃对此有太多的迷茫。不同于萨特,萨特在写出《存在与虚无》之前,为“一无所成”的人生感到痛苦。而波伏娃则很喜欢教书,是一个被学生爱戴的教授。
波伏娃的最“惊险”的斗争已经取得了成功——那是她与传统的家庭的斗争,是她与社会对女性的期待的斗争。当她在国家哲学教师资格考中名列全法第二时,她就已经无比美丽地打破了茧房。而萨特的战斗还没开始,他从全法最杰出的中学、大学毕业,他蔑视考试,故意不不认真没有通过。萨特希望名留青史,而波伏娃的战斗对手是女性作为第二性的社会。
不过,有趣的是,萨特在写出《存在于虚无》后,积极涉足政治、种族话题,努力想改变社会(可能是萨特的下一阶段的人生目标)。但萨特对社会的改变,其范围之广和时间流传之远,却远远不及波伏娃。
波伏娃创作《第二性》,是受种族问题的影响,她希望人们像讨论种族那样,也去考虑性别的不平等。在发表这部作品后,波伏娃才一步一步更坚定地成为了一个女权主义者。她为女性争取到了堕胎的权益,被很多女性解放团体邀请主持会议。
《第二性》在一段时间内是女性思考自身唯一能借助的书籍。后来的许多女权著作也从这本书中汲取灵感。“即便过了12年,波伏瓦仍会收到感谢信,感谢她写了《第二性》,告诉她,是她帮助广大女性克服了那些几乎压垮她们的谬论。”
另一方面,波伏娃在学生时代与萨特初遇时,她们都希望日后能在文学方面有所成就,但后来的萨特越来越转向政治,她们之间越来越不同。只有波伏娃一直坚持文学创作,并靠《名士风流》震撼了法国社会,得到了大奖(龚古尔奖)。
晚年,波伏娃开始专注于创作回忆录,“波伏瓦现在55岁了,她意识到(尽管她没有宣称自己是一个模范)她的生活已经成为一个理想化的榜样,其他人会从她那里寻求灵感”。她也发现,个体的生命也许比小说更离奇、更具偶然性。想象是有限制的,而现实则会超越逻辑、超越期待。
-
从她的出生到成为我们熟知的那个波伏娃,是一个漫长的距离。波伏娃走过了这一段生命,穿越重重阻碍,成为了她自己,这简直是英雄一样的壮举、是传奇一样的不可思议。这是千真万确的存在主义式的人生,去“成为”的人生。她在“成为”自己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她的生命是她最了不起的作品。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3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网站更新速度:7分
使用便利性:9分
书籍清晰度:5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是否包含广告:6分
加载速度:5分
安全性:6分
稳定性:4分
搜索功能:7分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赞(158+)
- 无颠倒(181+)
- 中评(570+)
- 好评(314+)
- 盗版少(672+)
- 章节完整(88+)
- txt(430+)
- 傻瓜式服务(169+)
- mobi(617+)
- 三星好评(530+)
下载评价
- 网友 步***青: ( 2024-12-27 06:03:00 )
。。。。。好
- 网友 芮***枫: ( 2025-01-04 05:01:21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权***颜: ( 2024-12-28 23:39:30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沈***松: ( 2024-12-11 06:44:48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冯***丽: ( 2024-12-29 14:57:13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师***怡: ( 2024-12-21 14:55:08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曾***玉: ( 2024-12-31 04:48:02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丁***菱: ( 2024-12-31 16:21:12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汪***豪: ( 2025-01-06 11:41:17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冉***兮: ( 2024-12-27 04:53:15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敖***菡: ( 2024-12-19 04:37:54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老年大学主题摄影教程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设计基础高分卷(2015年版)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9787115376800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英汉汉英电力工程技术词典(精)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WTO之外的国际经济组织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读通鉴论(上中下册)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七堂保险金信托课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2年级下册(BS版)/小学同步奥数天天练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企业破产法一本通(第九版)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和平的战争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5分
人物塑造:9分
主题深度:9分
文字风格:6分
语言运用:5分
文笔流畅:6分
思想传递:4分
知识深度:3分
知识广度:8分
实用性:5分
章节划分:3分
结构布局:9分
新颖与独特:6分
情感共鸣:7分
引人入胜:7分
现实相关:9分
沉浸感:9分
事实准确性:6分
文化贡献: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