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埃米莉·L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32:44

埃米莉·L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埃米莉·L精美图片
》埃米莉·L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埃米莉·L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32750009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0-7
  • 页数:139
  • 价格:21.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2:44

内容简介:

杜拉斯关于偶然而致命的爱情主题的小说,由海滨咖啡馆里两对情人之间断断续续的观察、虚幻抽象的谈话,引出英国女人埃米莉·L与怀特岛上别墅看守人之间的爱情传奇。杜拉斯说:“在怀特岛上那一片白色之中,在那间小客厅里,是有什么事情发生过,那就像是一次为婚礼而举行的弥撒,年轻看守人与被他呼作埃米莉·L的那个女人之间的结合,那审慎而克制的一吻……是奉献给支配他们整整一生直至死灭的那种爱情的。”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14-1996),法国小说家、剧作家、电影导演,本名玛格丽特·多纳迪厄,出生于印度支那,在那里度过生命最初十八年的时光。炎热杂乱的殖民地,窘迫变迁的家境,忍耐偏执的母亲,放荡骄纵的大哥,温情落寞的“小哥哥”,如此种种影响了杜拉斯一生,在她日后创作中刻下深深的烙印。1932年后回法国定居,进入大学学习政治、法律等,曾在法国政府殖民部工作,参加过抵抗运动。1943年,以杜拉斯为笔名发表第一部小说《无耻之徒》,从此步入文坛。1950年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广受好评,入围当年龚古尔文学奖,并被改编成电影。一生创作了大量小说、剧作和电影作品,以电影《广岛之恋》(1959年)和《印度之歌》(1975年)赢得国际声誉,以小说《情人》(1984年)获得当年龚古尔文学奖。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埃米莉·L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埃米莉·L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埃米莉·L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我一开始写,我就不再爱你了。


我说,对黑夜的恐惧,对上帝的恐惧,对死的恐惧,都是用来恫吓不服从的孩子的那种恐惧。我还说,有几次,我看见一些城市,那也是可怕的对象,因为城市四周城墙围得水泄不通,严加守卫。我看政府也是这样。还有金钱。有钱的家庭。


你的身体和我的身体处在同一所在地,各自封闭于其中。你总是在我之前先睡去,你睡得很好,一向是让我放心的,因为在夜里你就被带入遗忘,忘却你和我过的这种生活,而这种生活正是你存心要放弃的。


And then I woke. I called you, you didn't answer. So I got up. I went to your door and called out; perhaps you were asleep, I don't know, it didn't occur to me. In the end you said, "What is the matter?" I said I wanted to tell you it wasn't enough to write well or badly, to create writings that are beautiful or even very beautiful, it wasn't enough any longer to produce a book that people read to satisfy a personal and communal appetite. And it wasn't enough to write like that, either -- to make people to believe it was done without thought, merely by following your hand; just as it was too much to write simply with the mind in charge, supervising the activity of madness. It's not enough -- philosophy and morals and ordinary examples of the human race (what about dogs, for example?) are n...


有很长一段时间,你没有说话。你转身向着外面那条大河。你的头发在阳光下更显得金黄。我想起你是有一头金发的男人。我对你说:你是一个有金发的人;就是这样,和你相关,就是这样发现的。一开始,就因为这一头金发,我一眼就看见你了。


我一开始写,我就不再爱你了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杜拉斯关于偶然而致命的爱情主题的小说,由海滨咖啡馆里两对情人之间断断续续的观察、虚幻抽象的谈话,引出英国女人埃米莉·L与怀特岛上别墅看守人之间的爱情传奇。杜拉斯说:“在怀特岛上那一片白色之中,在那间小客厅里,是有什么事情发生过,那就像是一次为婚礼而举行的弥撒,年轻看守人与被他呼作埃米莉·L的那个女人之间的结合,那审慎而克制的一吻……是奉献给支配他们整整一生直至死灭的那种爱情的。”


精彩短评:

  • 作者:.捉摸透了姑娘. 发布时间:2015-06-09 18:06:08

    奇怪的爱情

  • 作者:zk 发布时间:2011-10-29 23:36:09

    伤心细腻饱满的爱情故事

  • 作者:witecross 发布时间:2011-07-14 13:04:37

    可能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些时候:想写一本书,却不知道要写什么,想写一本书,只是因为情绪强烈,或者出于对一个人的绵绵爱意。把所有的情绪和细节铺陈开来,却不知道怎样取舍,也不知道怎样用线索和严密的逻辑把它们串联成一本文学意义上的“书”。它们只是一些心灵与身体的经历,或者说是脑袋的分泌物而已。就是这样,才显得可贵。人的脑子应该天生都是散沙一盘,在没有整理之前,每一粒都饱含着真情实感。只有这个时候拿起一枝笔娓娓道来,才是那么天然而成。用文字对自己叙述的时候,最大的优惠是可以加入所有的主观YY,说着“你看着我,仿佛你在爱我”这样的话。

  • 作者:深情的艾老师 发布时间:2018-09-08 03:02:03

    这不都应该是常识吗?难道一般父母不知道吗?

  • 作者:胤祥 发布时间:2011-12-08 14:47:05

    暴露写作行为这种事,杜老师做的得心应手。

  • 作者:vivi 发布时间:2017-04-12 08:12:53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广场、直布罗陀水手、长别离、劳儿之劫、琴声如诉……每读一本杜拉斯,便是与她的每一个故事和人物重逢,在海边、广场、咖啡馆、电影院,身边总有亚洲人、欧洲人、男人、女人、失忆人、失意人、疯子。


深度书评:

  • 关于《埃米莉·L》的一些初步的解读

    作者:索天时 发布时间:2012-05-29 16:31:58

    我看的这本杜拉斯的《埃米莉·L》由王道乾译出。(上海译文出版社,黄色硬封皮)

    米兰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中说,现代的小说艺术,就是塞万提斯和拉伯雷的遗嘱,而后世的很多小说家背叛了这个遗嘱。这本《埃米莉·L》可以看作是杜拉斯对于小说艺术的遗嘱。这是她一生的最后一部作品,写于1987年,在《情人》三年之后。整部作品一共127页,大约5万字,是杜拉斯小说的典型长度。

    根据书后面附的访谈,可以明显知道,埃米莉·L这个名字,是影射美国诗人埃米莉·狄金森。埃米莉·狄金森的生平可见维基百科zh.wikipedia.org/zh/艾米莉·迪金森。

    埃米莉·狄金森一生只发表了10首诗作,“默默无闻,死后近70年开始得到文学界的认真关注,被现代派诗人追认为先驱。与同时代的惠特曼,一同被奉为美国最伟大诗人,后世对她的诗艺、恋爱生活、性取向多有揣测。”(维基上的原话,更细节的可以去维基上看)

    文中的埃米莉·L一生只写了19首诗(在于文中船长相遇之前写的诗只是作为背景,并不重要),出版了一本诗集。还有一首诗——这首诗是全书的关键核心——尚未写完,并遗失了。在她看来,那一首没有写完的、遗失的诗,是“唯一真正的诗”。当她得知那首诗遗失之后,她决定永远放弃写作,永远在海上漂泊,放逐写作和爱情——“决心在海上消磨一生,不再写诗,不再去爱,只求将诗与爱都交付大海任其泯灭消失”(73页)。

    而事实上那首诗是被她的丈夫(文中的船长)烧毁的。他在她散步的时候偶然发现了这首诗,然后将其烧毁。因为在此之前,她写的所有的诗,都让他感到痛苦,因为这些诗让他感到她在过着一种他完全无法理解的生活——“船长感到十分痛苦。真正是一种惩罚。这一切,就仿佛是背叛了他,她过着一种与他认为的她的生活相平行的另一种生活……不可理解的,甚至也许是可耻的生活”。显然,他和她是在内心深处完全不相同的两个人。他完全无法理解她,无法理解她的诗,她的诗只让他感到恐惧,被背叛。

    后来,由于痛苦,他去找到她的父亲,向他说起了她的这些诗,并说了他感到的痛苦。但老父亲反而只是在微笑,并且在读完那些诗之后潸然泪下,并且是“因为幸福而泪下”,他认为他的女儿遇到了当她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他就期望她遇到的事。

    注意,文中的老父亲——在附录的访谈中杜拉斯暗指可能正是老父亲让埃米莉·L读到了埃米莉·迪金森的诗,并且使她较早地开始写作——是真正理解埃米莉·L,并且他真正理解诗歌和写作,以及它对埃米莉·L意味着什么。

    很明显,老父亲对当时他的女儿所处的状态是非常清楚的。即船长是与她内心截然不同的人,他永远无法理解她。但老父亲却似乎认为,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爱情,对于她是非常珍贵的。

    但是,文中又明确说了,老父亲(还有母亲,母亲几乎没有出现,似乎是一个与父亲相似的人)始终拒绝他们结婚。直到临死前,他们依旧坚决反对埃米莉·L和船长结婚。

    似乎他们认为,她正是要处于这种婚姻之外的状态,才能得到这种“宝贵的爱情”。而且,他们甚至认为,一旦他们结婚,他们就会“自行陷入迷途失散”(62页)。而这一切,当然都与写作有关,这在后面再说。

    老父亲一方面拒绝他们结婚,一方面他始终给他们生活费,让他们住在怀特岛上,离老父亲很近。他们就住在一个二楼公寓,一共有10年时间。始终没有分开,似乎始终相爱。一直在等待老父亲死去,然后结婚。

    从表面上看来,这10年是非常痛苦不堪的——“她绝没有料到他们会拒绝他们自己的孩子的幸福。而且相反……一砖一石地将她的痛苦不幸铸成”(61页)。小说第一次提到这10年中的经历是在62页,只是很轻描淡写地讲他们开始喝酒、赌牌等等。在后面89页,作者写了一段她半夜寻找威士忌的细节,可以看出当时的病态、疯狂的状态。

    可以说,老父亲把他们留在怀特岛,确实是造成了他们极大的不幸,但父亲直到死去时,始终这样坚持。

    这一点后面再说。

    还是先来看船长。他看到老父亲竟然因为这些诗而感到幸福——这同样也是他无法理解的,而这就是最恐怖的所在——他瞬间感到彻底地孤独,“他发现自己现在已经是独单一个人独处了”(66页)(他本以为老父亲能站在他这一边)。

    他似乎曾经认为她是个很单纯天真的小女孩(71页,“她又重新成为那个一无所知的女人”),并且因此与她相爱,但当他看到那些诗,他感到一种无比的恐惧。就在他看到那首最关键的诗的时候——原话是,“(那首诗)展现在那里,就像一件罪行似的”(68页)——他的恐惧、痛苦达到极点,他要烧毁它,就像它不存在,就像当这诗被烧毁了,他的爱人也就回到了他之前所认为的那个单纯天真的小女孩了。

    然而,埃米莉·L并不是“专为伤害船长而写”,相反,“她在她写的诗里对他船长倾注了全部热情”(64页),而且,似乎她对于这些诗对船长造成的痛苦,她也并无所知,甚至“对于诗中隐晦不明的性质所具有的重大涵义,她原本也并不知道”(71页)。

    似乎在此时——在那首“唯一真正的诗”写出之前(这要在后面说)——她并没有意识到,他是永远不会理解她的,他也永远不理解她的诗。尽管船长曾对她说,他完全不理解那些诗,并且他因此感到痛苦,但“也许她对他所作的诚挚的表白误解了”(64页),她认为,那说明他“开始读进去了,理解那些诗了”。

    但当她写到那首“唯一真正的诗”,一切都突然面临重大的、决定性的转折(【纯粹个人解读!】)。无疑,那首诗是整个作品的核心。【但是还是要再卖个关子,先把另外一些东西说完,这样才能说明这首诗到底有多关键】

    后来老父亲瞒着埃米莉·L出版了那19首诗,而作者特意强调,【老父亲没有看到那首遗失的诗】(92页第一句)。并且,在出版诗集的同时,老父亲避免任何读者来信落到埃米莉·L的手上,【似乎他在避免任何能够理解她的诗的人与她发生联系】,【似乎他认为应该让她永远处于那种孤独之中,才是最安全的】。【这非常关键,可以说是理解作品背后核心思想、态度的一个关键入口】【关于写作、孤独、爱情】

    同时,注意,【老父亲做出这一切的决定都是在“他没有看到那首关键的诗”的情况下】

    【可以说,似乎那首诗意味着埃米莉·L的某个根本性的转变,以至于如果老父亲看到,他会改变他所有的决定】

    【而且,在后面写到,她说“唯一真正的诗注定是遗失的那一首。对于我,这本书是不存在的”(99页)】

    在整部小说里,唯一理解了那首诗的是文中的“年轻看守人”【这也就是老父亲避免“理解她的诗的人与她发生联系”,最终没有成功】,他说“它们和它根本不同”(98页)。

    【而就在这里,整部小说的高潮来到】

    在和年轻看守人的交谈中,埃米莉·L突然流泪了【在对话的字里行间中可以看到两人的默契,那可以说,是埃米莉·L一生中第一次感受到那样的理解、默契,见97页】,“请原谅我……有人和我谈我写的东西,这还是第一次”(97页),【然后,就是全书的高潮!】她说:【我过去以为我在我二十四岁那天死了,但是不,没有,我错了。突然间,我非常想吻您的嘴,您就像是我的第一个爱人】

    【注意,她和这位年轻看守人在一起,不过仅仅1个小时的时间,甚至她还称他为“您”(整本书的翻译,每个字都极端讲究,这个例子还体现得不好,这个在后面会说到)】

    【然后,“她靠近他,她把口唇伸到他闭着的眼睛上。她说:‘我真想和您一起留在这里一直到夜里’”】

    【然后,“她又站起来,俯下身去,将她的嘴唇伸到她的嘴唇上,在那里停留很长时间。他们就这样凝止不动一直到取得永远相知那样的时间。”】【注意,不是“吻”,而是伸到嘴唇上,停留很长时间,杜拉斯的小说是可以精细地品味细节的】

     

    在后面附的访谈里杜拉斯自己谈到这个整部小说最核心的高潮:“那就像是一次为婚礼而举行的弥撒……那一吻,审慎而克制的一吻,其端庄合礼,那种强烈性质如同地狱一般,这一吻是她发明的,她,作为一个女人,又是由她主动给予的,是奉献给支配他们整整一生直至死灭的那种爱情的。任何肉欲的满足,任何一类欢欣快乐都不足以取代这种缺失虚空”

    从这里也可以看到,这里指的“缺失虚空”大概就是指那种没有任何人理解的那种写作的孤独。其实这些都很明显地在影射埃米莉·迪金森,杜拉斯似乎认为埃米莉·L与埃米莉·迪金森之间的写作的孤独以及爱情的孤独,具有某种深层的相似、相同。

    还有一点是非常有趣的,就是,整部小说的核心人物埃米莉·L,在开始的100页,都只称为“她”,而没有出现她的名字。是直到101页,才第一次说出这个名字,而且正是在她和年轻看守人分开之后。而这个名字,是那个年轻看守人叫出的,正是在他们在一起的那1个小时里。原文是:“那个年轻看守人也未能再见她一面,他叫过她的名字,就在那年夏天那一夜,她的名字曾涌现于他的唇边,他叫过她,埃米莉·L。”

    【很明显,这里想说的是,年轻人理解了她内心最深处的那种孤独,那种命运,他认为她就像那个埃米莉·迪金森】后面在112页,提到埃米莉·L本人也“仿佛赞同这样一个名字”。这就可以看到他们之间的那种默契了。

    然而,在此之后,他们永远地分别了。有一个细节是值得注意的,在他们分别的时候——就是那1个小时结束的时候——他似乎也已经爱上了她(在前面曾略微提到“他对她是敬慕的”),然而他似乎并不想再见到她,而只想以永别作为这种爱情的存在方式。“到什么地方去找她他并不想知道。他也不想去会她。他只愿一个人留下来,记住她,想一想她,爱她。”(101页)

    在我的理解,大概正是因为那样的爱情是那样深沉、属于内心最深处的,所以这种永诀正是成就这种纯粹最高精神爱情的方式。

     

    后面还有一些故事(故事发展到这里离结尾只有不到30页了),比如年轻看守人怀着“没有希望的爱情”等待她,以及后来他带着水手去热带找她,以及最后一次见到她,再以及当然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那封埃米莉·L写给他的神秘、不可理解的信——文中将整封信完整写出。但是不可能在一篇文章里谈到那么多了,毕竟这本书虽然只有5万字,但信息量极大。

    还是最后回到那首至关重要的诗。先说一下,在她找不到那首诗之后,她非常疯狂地寻找那首诗,有一个细节是,她为了证实那首诗没有滑到五斗橱下面去,她甚至把两个抽屉踏得粉碎。而船长撒了谎,他说他没有看到“什么纸这类东西”,并且在她寻找的时候时不时地问她有没有找到——装作自己不知情的样子。她,大概是知道的,她大概知道那首诗正是被他毁掉的——从后面和年轻看守人之间的对话、以及从看守人对此的看法中可以多次看到——但是她却选择遗忘掉那首诗,就像它从未存在一样,并且从此再也不写诗,再也不对爱情“有所作为”,而去海上漂泊。直到遇到年轻的看守人。

    那么,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呢。文中的叙述是,这首诗的前半部分主要在写景,从69页、70页的叙述和95页她的回忆中可以较为详细地知道。首先这前半部分的写景就是非常重要的。文中强调了,【她的笔迹是犹豫不决的,有些地方是坚决的,有些地方是划掉的】,总之主要是关于“冬日午后那种可怕的光芒”,有一个她划去的地方,“是说有几天冬日午后阳光透射大教堂正殿的光束就像大管风琴沉浊巨响向下沉降那样令人沉郁窒息”【这是写得非常漂亮的诗句。它的意思显然是当时他们那种爱情的状态让她感到窒息】【但是,同时要注意,文中也说了这是划掉的,也就是说,似乎就在她写这首诗的时候,她对他们之间爱情的看法,正在发生着某种转变】

    而笔迹明确的部分,显然就是关键中的关键了。大意是写:

    阳光之剑砍到我们身上,一道道流血创伤是上天加之于我们的惩罚 指当时他们爱情的痛苦状态

    而这创伤不留痕迹也不见有疤痕,既不伤及我们的血肉之身,也不触及我们的思想

    太阳之剑原来没有宰割我们,也不拯救我们

    指这种痛苦、这种爱情并不触及本质,它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在这其中走下去,不会有任何转变,既不会走入更深的绝望,也不会从中逃离

    【那么所谓本质是什么呢?】下面就来到全诗——也可以说整部小说——最关键的一句话。这句话大致在两处着重提到,第一处就是70页,在这里,转述道:【都不是。这里说的是关于达于极限的那种差异:就是寄之于含义意指中心内在的那种差异】

    在这里就可以看到,翻译这本书,真是字字凶险,每个字的翻译都必须极为审慎。在这句话里,一个字的偏差都将让这部书瞬间坍塌。

    比较好的是,后面在96页再一次详细说了,“说到这里,口气转变,接着她一口气说出(本来前面她是吞吞吐吐地回忆。这里“口气转变,一口气说出”照应前面所说的“明确”,可见这点认识是她确定无疑的,并且这非常重要):除非是心里意有所向那种内在差异。”

    【而更好的是,杜拉斯在下面直接用英文把这句诗写了出来】(她当然是出于这个原因而特意安排的):

    But internal difference, Where the Meanings are.

    首先说明一下,这句诗里的大写也是在影射埃米莉·迪金森的写作风格,详见维基百科

    关键就在这里了,就在于这个【Meanings】到底指的是什么

    王道乾在书下注释中注的是:内在的差异,正是意有所向之所在

    很明显这里面是有他的某种理解的,他没有译为“意思”、“意义”

    在上面他译的也是除非是心里意有所向那种内在差异,都是“意有所向”

    在这里我先不谈我的理解

    还有一段是对理解这句话非常重要的

    70页下面作者对这句话做了进一步的说明:

    内在的差异已经被至上的绝望击中,内在的差异可以说就是绝望的印记

    首先,我们可以从解释“内在的差异”开始。我的理解是,这指的就是她与船长内心的彻底的差异,他永远无法理解她,他们永远只能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

    前面所说“达于极限”也是指这种最为根本的差异

    而“被绝望击中”、“绝望的印记”就是指这种根本的差异,带来了他们爱情的无法挽救的痛苦

    那么,为什么王道乾将Meanings译为“意有所向”呢?

    在这里要补充一点(非常抱歉),95页那里的那些叙述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除非”这个转折词前面所说的

    前面大意是“那阳光之剑,刺伤却不留伤痕,不留一点痕迹,除非是……” 然后就是后面那句除非是心里意有所向那种内在差异

    【在我的理解,这是说,那种爱情的绝望痛苦(阳光之剑),最终只指向一点,只让人明白一点,就是我们之间最根本的、永远的差异】我觉得这个解释是和原文Meanings很契合的,But internal difference, Where the Meanings are. 如果是我的话,我大致会译为“意味着”,就是说,这一切,最终只意味着,那 internal difference

    说到底,我还是很不解,为什么王道乾选择了“意有所向”这样一个不合常规的译法。但是他已经在1993年去世了,没有办法去得知了。

    ——————————————————————————————————————

    真的几乎各个地方都可以单独讲出很多的解读,但是已经写得太长了。

    最后比较宏观地说一点我自己对这本小说的看法。

    首先,这本《埃米莉·L》是非常难懂的,我觉得比《情人》还要难懂得多

    杜拉斯自己在随笔里就亲口说,《情人》是很难懂的。我觉得她指的所谓难懂倒不是指小说的语言文字本身

    而是关于小说所涉及的问题,以及其中的思维,那种洞悉问题的思维。

    当然,这正是最为重要的事情。某种“小说的思维”,或者说“诗性的思维”。

    杜拉斯把一种文学称为“男性文学”:

    “废话连篇、喋喋不住,被学问教养缠得动弹不得,思想充斥累赘沉重,观念形态、哲学、变相的论述评论塞得满满的,这种文学已不属于创作范围,而是另一种东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根本不可能达到诗的境界。……小说是诗,要么就什么也不是,是抄袭。”

    杜拉斯的作品中真正的核心正是这样一种所谓的诗性。它表现为语言的不确定性,没有确定的论断,杜拉斯自己就说过:“那种最后确定的思想。这种祸害我一向是远远避开的。”

    这也是我读完《埃米莉·L》之后的感觉,就像一段时间,像时间一样虚空,似乎空若无物,当你读完整个作品,你却几乎无法概括,无法指出它的主题,指出它具体、确定的、针对的内容。它就像一段时间,你经历了它,然后它消失了,没有什么存在在那里。同时,虽然你无法将其“具体、确定地把握”,但你却在经历这个作品的过程中感到很多事情是发生了。我想这是最准确的说法。

    杜拉斯所指的“男性文学”,比如就像昆德拉的小说,其中的故事都是作为事例存在的。而作者就是在那里“观念形态、哲学、变相的论述评论塞得满满的”。说到底是世界观的根本不同。那些“男性作家”似乎认为世界是可解的,而他们正是通晓了一切的道理,然后把一切教给你。这也是杜拉斯所说的“属于一种傲气,是一种一般表现老板地位的那种东西,完全没有特异性”。(顺便说一下,昆德拉在三本文论里丝毫没有提到杜拉斯,可能就是在于这种艺术上的根本分歧,甚至杜拉斯在说这些的时候不排除所针对的人里包括昆德拉,因为他们都是法语作家)

    就我目前的理解,杜拉斯似乎认为,她所写出的每个人物,都不是她所能理解的(她的作品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就是“不理解”、“不可能”),她并不认为自己真正理解了什么,甚至她说到底根本无法确知什么,但明显她又是在信仰着什么。这里的思维,其实就可以成为是一种“诗性的思维”,或者说“属于艺术的思维”(“属于创作的范围”),这种思维是这样的,它无法向你证明什么,但是它揭示了一切,它已经告诉你一切就是什么。当然,在这里说来说去也是很抽象、空洞的,你可以去看一看杜拉斯的作品,自然会有体会。

    杜拉斯的作品真正“晦涩难读”就在这里。因为这种思维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或者说在很多人那里这种思维是很缺乏的、不健全的、不够敏感的。简单地说,可以称为一种“艺术直觉”。比如,当你看到两个人在酒吧间喝酒、交谈的神态,你可以立即断定,他们必定处于某种深重的孤独中。杜拉斯的作品里充满了这样的思维。而这也正是所谓“晦涩”所在。在很多人那里,他们觉得,作者一定要把一切都向数学证明那样摊开来,全都讲清楚,掰开了揉碎了,才叫“不晦涩”。他们无法用一种艺术直觉去思考。这是一个人的某种根本性的缺陷,是需要去弥补、开发的。

    最后简单提一下,豆瓣上有几篇书评,都似乎把文中的“你”、“我”之间的故事作为浪漫男女爱情故事理解,还挑出很多“深情的句子”。但是不幸的是,文中的“你”是一个同性恋。可以参见《物质生活》119页。(上海译文,2011年2月版)

    ————————————————————————————

    接下来,准备做一个后面附录那篇访谈的全文注疏,就以此为载体再说一些没有说到的问题。

    其实写这个,首先是对自己很有好处,扎扎实实地锻炼“文本细读”的能力。之后还想再把关于《情人》的写出来。

  • 一种小说

    作者:夏朵朵朵朵朵 发布时间:2010-10-24 15:54:28

    有一种小说,无关技巧,也无须构思,起点在内心萌生“写作的欲望”的那一刻,然后跟随写作的人,不分场合,日以继夜,在“形成”的道路上跋涉前进,按照它所经历的时间,保持的点滴成型的轨迹,就是小说。

      

      比如《埃米莉•L》。

      

      看这本书,常常想起自己,“写”的冲动,挥之不去的“写”的念想。有时候,和Q同学在某记,某书城二楼,某咖啡,任何地点,两个人坐着,我会说,真想…把正在发生的一切——若有若无的背景音乐,咖啡的气味,争论的话题,旁人的举止,你和我,写进一本书,一个故事,一个行将发生或永远不会发生的虚构场景。Q同学却说,写作不可能轻而易举,仅仅有写的欲望,表达的快感,不叫写作(嗯,小Q的原话好像是:那不叫文学)。

      

      如果她读了《埃米莉•L》……的确,读了《埃米莉•L》,就会发现,其实当时的氛围,我们的“想写”和“不能写”的对话,也有可能作为想写的那本书、那个故事(小说)的一部分而存在,事实上,它已经存在了,只要愿意,小说完全可以在“想写”的那一刻开始。

      

      正如《埃米莉•L》开始于滨海咖啡馆,一个写作的女人和她的情人坐在那里,她跟他谈论下一本书的内容,她决定把他们的对话,咖啡馆的样貌,穿梭在广场上的游客,周围的人,一切,悉数搬入书本。她的确做到了。我们看到的《埃米莉•L》,就是她决定和希望成为的样子。里面记录了那一天。那一天的轮渡码头。写作的女人的所思所见,及她和他对未成型或正在成型的《埃米莉•L》的讨论。《埃米莉•L》随时间而生长。

      

      重点描写了邻座一对夫妻。坐在高脚吧凳上的船长和她的女人。船长喝比尔森黑啤,女人喝波旁威士忌。他们长时间的相依饮啜,或沉默无语,或简短对话,引发写作的女人和她情人的无限遐想:除却在滨海咖啡馆相遇的这个时段,在船长和他的女人的一生中,在那些不被了解的时间里,他们身上,他们之间,一定发生了什么。

      

      于是,透过眼前所见,表像之内,瞬间被填充的想象煞有介事。船长的女人因此有了一个身份——埃米莉•L。

      

      她是一个偷偷写诗的女人。一直写诗,在遇到船长的那几年暂停不写,后来,又写了。诗里融入她的全部热情和全部绝望。写了一首《冬日午后》,尚未完成却莫名丢失,从此搁笔,飘荡海上的生活像是有了某种缺失,就好像,明明拥有船长的爱却又显得孤苦伶仃。

      

      埃米莉•L的写,如我熟悉的写作,获得承认之前的孤独,和毫无希望。她对自己诗歌的结集出版并不知情,直到某天,跟手捧诗集的年轻看守人相遇,两人擦出短暂却永恒的爱情之火。短暂是指现实,冬日午后短短一个小时的见面,埃米莉•L主动献给年轻看守人的一个吻。而永恒指的是埃米莉•L的整个精神状态,对于爱情,因为年轻看守人的存在,她拥有了“某种等待的地位”。

      

      到底是杜拉斯同学,写着写着,就写到人的心里去了。而故事触动我的,依然是写作,不是爱情。埃米莉•L与年轻看守人的爱情,它的发生,缘起年轻看守人跟她谈论了她的诗歌。年轻看守人看不懂她的诗,却似乎读懂了她的心。他手捧她的诗集,谈论她的诗,仿佛谈着她的心事。

      

      年轻看守人的特别之处在于,此之前,不曾有一个人,可以坐下来,跟埃米莉•L面对面,谈论她的诗歌,谈论她的写,埃米莉•L也是第一次跟人说起丢失的诗歌,让人分享她的秘密。当心的距离消失,那个特定时刻,年轻看守人仿佛成了埃米莉•L的“第一个爱人”。

      

      在杜拉斯那里,写作如此随性,如此迷人。未来那本书的内容似乎就在周围,漂浮空中——有的很近,有的很远,无论是映入眼底,触手可及的,还是发自想象,虚无缥缈的——都可随手抓来,一点一滴保存,不要改动,无用的段落也不必删除,按照经历的时间,保持本有的显现形态的一条轨迹,就是一部小说。

      

      王小波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杜拉斯的《情人》,惊叹其无与伦比的文体结构,甚至怀疑那些段落次序是事后经过打乱处理。看了《埃米莉•L》,以上怀疑基本可否定。完全是杜拉斯式的写作创造了这样一种小说。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4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5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5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7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7分

  • 情感共鸣:6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6分

  • 沉浸感:8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4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5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 网站更新速度:8分

  • 使用便利性:4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4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5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epub(263+)
  • 好评多(372+)
  • 中评(483+)
  • 无盗版(264+)
  • 博大精深(199+)
  • 差评少(196+)
  • 实惠(596+)
  • 目录完整(321+)
  • txt(85+)
  • 体验还行(100+)

下载评价

  • 网友 车***波: ( 2025-01-05 04:03:24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利***巧: ( 2024-12-12 15:41:47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权***颜: ( 2024-12-14 02:25:30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苍***如: ( 2025-01-08 17:19:16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相***儿: ( 2025-01-01 05:46:43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石***烟: ( 2024-12-24 11:22:33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温***欣: ( 2025-01-07 16:24:13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宫***玉: ( 2024-12-11 22:52:32 )

    我说完了。

  • 网友 曾***玉: ( 2024-12-26 04:15:34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屠***好: ( 2024-12-29 13:26:49 )

    还行吧。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