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基础知识一本通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一本通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一本通》注重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注意知识间的前后融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了系统的整,全面囊括新课标要求掌握的各种基础知识。在内容选材和问题设计上按考试要求精心挑选,科学设计,追踪考试动向,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对系统知识的强化学习,把握考试动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书籍目录: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课题2 氧气
课题3 制取氧气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课题3 水的净化
课题4 爱护水资源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课题2 元素
课题3 离子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课题2 燃料和热量
课题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课题2 溶解度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第十一单元 盐化肥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课题2 化学肥料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
参考答案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一本通》注重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注意知识间的前后融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了系统的整,全面囊括新课标要求掌握的各种基础知识。在内容选材和问题设计上按考试要求精心挑选,科学设计,追踪考试动向,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对系统知识的强化学习,把握考试动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精彩短评:
作者:空条奈奈 发布时间:2023-02-23 12:10:00
卷2,电子榨菜
作者:Broccolikaka 发布时间:2011-10-13 12:06:44
错误太多
作者:吴越春秋 发布时间:2023-05-03 17:15:16
读书的时候就学习过《扬州慢·淮左名都》,前一段学习了几首小令,甚为折服,又窥见其长调极为精妙,且有原创作品(自度曲等)。在了解了姜白石的生平,更能体会他的冷幽清苦之绝。研习白石词或许可以在我摸索学填长调的路上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尋晚喺加州餐廳 发布时间:2022-11-14 00:05:19
阿尔吉侬,我以前很羡慕你,你比我匆明。后来我很讨厌你,因为你总是打败我。再后来我也聪明了,但我更痛苦了阿尔吉侬。我看得懂文字,记得住知识,我不仅能打败你,还能打败科学家和教授。但为什么小查理总是在盯着我,为什么你每天都在撞头甚至咬人,为什么我变聪明之后每个人都讨厌我。后来我又变笨了,我的朋友又回来了。但阿尔吉侬,我记得要给你献几朵花。
作者:许少宏 发布时间:2023-09-09 14:35:24
高材3.PA
丙烯酸耐候好,常作为涂料油墨、胶粘剂使用。
作者:北在南方 发布时间:2013-01-20 13:43:43
结构化需求,分析约束影响,确定关键质量,确定关键功能。ps 书中对于数据库的部分论述 基本属于“扯淡”型的。。
深度书评:
政治误读的反讽——再读《日瓦戈医生》
作者:油炸托克思 发布时间:2017-03-20 20:46:33
2016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学院宣布,授予美国摇滚乐歌手鲍勃·迪伦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决定震惊四座,一时间引发了众多评议,有人说这是向口头文学传统的伟大致敬,也有人说这是官方奖项对鲍勃·迪伦的一次成功收编。紧接着,便曝出了鲍勃·迪伦拒绝诺奖的新闻,随后是对这则新闻的辟谣。诺贝尔文学奖再一次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则政治事件,支持方与反对方均体现出对这一奖项背后所包含的政治立场的折射。翻看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年榜单,许多在列者可谓实至名归,加缪、川端康成、马尔克斯等都是公认的伟大作家,然而这份名单也同样错过了一些不朽的名字,如托尔斯泰、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等。1964年法国作家萨特曾因政治原因,拒绝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然而萨特并非第一个拒绝该奖项的作家,早在1958年,俄国作家帕斯捷尔纳克便曾因政治原因拒绝过诺贝尔文学奖。
1958年10月23日,瑞典皇家学院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日瓦戈医生》的作者——帕斯捷尔纳克,随后,围绕着帕斯捷尔纳克获奖,冷战的两大阵营将战火蔓延到了文学领域。一方将帕斯捷尔纳克奉为极权政治下呼唤自由的伟大作家,《日瓦戈医生》自然便成为了反抗极权政治的杰出作品;另一方默契地对作家进行了严厉的声讨,称其在政治和道德上堕落且背叛国家。作家于10月29日致电瑞典皇家学院:“鉴于我所从属的社会对这种荣誉的用意所作的解释,我必须拒绝这份已经决定授予我的、不应得的奖金。”然而,围绕着“帕斯捷尔纳克事件”的政治斗争并没有就此结束,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所遭受的待遇与冷战双方对这部小说的解读不谋而合,正是因为这部小说具有反抗极权政治、呼吁个人自由等特质,才使其在西方世界好评如潮;从另一方面来看,正是由于作家在政治上的不忠诚,才创作出了迎合资本主义的“反动作品”。
直到今天,帕斯捷尔纳克与他的《日瓦戈医生》仍然备受争议。一方面,作家与小说皆因荣获诺奖而名声大振;另一方面,在一些人眼中,也是因为诺奖及其背后的一系列政治事件,使得《日瓦戈医生》成为了一部过誉之作。不得不承认,《日瓦戈医生》的政治光环使得人们往往基于各自的政治立场对其进行评价,伴随冷战的降温与苏联的解体,《日瓦戈医生》逐渐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荣誉。在中国,从80年代开始,《日瓦戈医生》逐渐成为了呼唤自由精神的代表作,帕斯捷尔纳克对主人公尤拉一生的深情书写,引发了许多人深切的共鸣。人们给予这部小说极高的赞美,甚至有人认为《日瓦戈医生》是继《战争与和平》之后又一部“不朽的史诗”。然而,纵观诸多赞誉,大多数评论者无法将小说内容与这些赞誉很好地融合起来。人们热衷于谈论书中的一幕幕细节,前线的战事、主人公与拉拉的爱情、安季波夫的革命事业等等,可是当被追问这部小说的杰出之处时,评论者往往以一些空泛的词语搪塞过去,自由精神、社会良心、高贵灵魂……与此同时,一些评论者基于政治动机对这本书表现出的赞赏以及有意无意透露出的冷战式敌意,都深深影响着有关这本书的许多赞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往往让人对《日瓦戈医生》这部小说本身的文学成就产生怀疑。实际上,早在1947年,英国几位作家便曾建议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帕斯捷尔纳克,但瑞典皇家学院讨论数次却都未作出决定,直到《日瓦戈医生》在境外出版,瑞典皇家学院才最终将这一奖项颁发给俄国作家帕斯捷尔纳克。显然,瑞典皇家学院并未完全认可这位诗人之前的诗歌创作,真正使他获得认可的,就是这部在苏联官方看来带有反动色彩的小说——《日瓦戈医生》。此后所引发的“帕斯捷尔纳克事件”俨然成为了一场文学的冷战,而诸多伴随着政治话语的赞誉与贬损,都与小说内容渐行渐远。时至今日,这部小说被赋予了太多政治色彩,喧嚣构成了其所受赞誉的绝大部分,一旦刨除这些,《日瓦戈医生》的文学价值又还剩几分,我们需要重新进行审视。
如果将《日瓦戈医生》放置在俄国文学的传统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其身上许多一脉相承的特质。从体裁上来讲,《日瓦戈医生》属于俄国史诗型巨著的伟大传统中的一部分,《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生活与命运》《红轮》等都是这一传统的杰出代表。从人物塑造上来说,《日瓦戈医生》中的主人公尤拉是俄国文学“多余人”形象传统中的一位,《智慧的痛苦》中的恰茨基、《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罗亭》的主人公罗亭、《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等等都是这一伟大传统中的角色。不难看出,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与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兼具着这两种特质,因此人们经常拿这两部小说进行比较。两者处理了许多相似的题材:多重恋情、战争场景、知识分子的命运。两者同样囊括了广阔的视野与深远的历史感,众多人物、事件被纳入广阔的空间与深远的时间所组成的时空体中,在其中流变起伏,引发了人们对俄国社会的深刻反思。两部小说都属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书写传统,而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与法国最大的区别恰恰构成了这两部小说共有的突出特点。大体上讲,法国作家将文学当作艺术作品,一件经过精雕细琢的产品,完成之后,作品本身脱离母体,成为一件供人欣赏的艺术品;俄国作家则不然,他们将文学看作生活的一部分,是作家思想的外溢,每一成果都内含作家的责任,作家往往为社会而创作,他时刻准备对自己的文学负责。正是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之下,《战争与和平》和《日瓦戈医生》才会彰显出其鲜明的特色。但是,仔细比较两部小说,我们便会很明显地看出,《日瓦戈医生》作为一部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巨著之不足。
与托尔斯泰相比,帕斯捷尔纳克在小说的叙述方面做得并不那么出色,最明显的缺陷在于叙述手法的运用。《战争与和平》可以娴熟地游走于众多人物之间,安德烈、皮埃尔、娜塔莎、库图佐夫、索尼娅、鲍里斯等等,叙述者时而进入某一人物的内心世界,时而进行场景描写,时而在特定场合展开对话,读者可以看到许多人物的不同心态、不同观点以及它们的变化过程,进而使得故事结构十分平衡,社会的众多风貌被托尔斯泰很好地镶嵌在小说之中。简而言之,托尔斯泰将不同人物放在相对平衡的位置,叙述者的声音则恰到好处地出现在各个节点上,这种高超的叙述手法使得小说文本与俄国社会现实达到了很大程度的衔接。然而,反观《日瓦戈医生》,帕斯捷尔纳克同样试图去描写一个动荡年代的俄国社会,但小说的叙述手法却过分单一,整部小说几乎是以尤拉一个人的视角展开,帕斯捷尔纳克企图通过尤拉的眼睛、情感、经历去辐射整个俄国社会。单纯从叙述上来讲,这便导致了小说结构的极端不平衡。虽然简单化的叙述并不一定导致小说的失败,例如司汤达的《红与黑》、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等,但是想要完成一部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巨著,单一的叙述手法是明显不够的,因为在俄国,这类小说是作为社会思想而存在的,而非艺术品,特有的小说之责任要求更复杂更多样的叙述手段。
正是由于叙述手法的单一化,《日瓦戈医生》在很多方面的处理可算失败。整部小说经常闪现精妙的景物描写,可是却难以完成很好的情节叙述,在笔者看来,帕斯捷尔纳克是在用创作诗歌的方式写作这部小说,却并没有注意文体的自身特质。对比《战争与和平》中有关战争场景与人物之间爱情的描写,《日瓦戈医生》短板显著。在托尔斯泰笔下的战争中,安德烈既可以接触士兵、军官的千姿百态,也同样会对战争本身提出疑问——什么是战争?什么是战胜?反观《日瓦戈医生》中的尤拉,战争在他的眼中是一幕幕拼贴起来的画面,一个个事件,一堆杂乱的印象,其中的一切都很快出现又退场,只有医生本人的形象一直持续着,仿若真人在观看一个个木偶。有关爱情的处理更是如此,尤拉、冬妮娅、拉拉、帕沙的四角恋爱叙述,几乎成为了医生的独角戏,四人复杂的关系全部以尤拉的境遇发展着,他时而欢喜、时而激动、时而迷惘、时而痛苦,其他人全部迎合着尤拉不同状态的需要,以各种形态出现在他的生活之中。帕沙完全是一个符号化的人物,革命的牺牲品。在小说的叙述中,帕沙成为了一个呼之则来挥之则去的尴尬角色。冬妮娅的形象同样不够饱满,读者几乎可以忽略她的性格,只要记得她是尤拉的妻子,便完全不妨碍阅读。相对于这两个人物,拉拉是被描写得更为丰富的人物,虽然帕斯捷尔纳克已经尽量将其刻画得立体而多样,但是,一旦独立于医生尤拉,拉拉便很难展现自己的个性,她的大部分形象便是尤拉的恋人,两人相遇是幸福,离别则是痛苦。我们如果对比《战争与和平》,则是另一番景象,娜塔莎的短暂情变完全彰显着自己独特的个性,索尼娅的善良与单纯令人印象深刻,海伦则将俄国上流社会的虚伪、狡诈、做作表现得淋漓尽致,托尔斯泰惟妙惟肖地塑造着众多女性形象,使她们成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而非任何男人的附庸。
与此同时,《日瓦戈医生》以局限的视角去勾勒如此庞大的历史画卷,在思想层面上显得单一与贫乏。通篇小说,读者永远只能感受到命运多舛的医生的痛苦与呻吟,却无法得知其他人的心路历程。在尤拉的关系谱系中,距离越远的人物越平面,他们最终都成为了医生痛苦呻吟的背景音乐。作为一种自传式书写,《日瓦戈医生》的写法本身无可厚非,然而这种书写与本书获得的赞誉极不相称。一方面,倘若我们要把《日瓦戈医生》当作一部继承《战争与和平》伟大传统的小说来看待,那么帕斯捷尔纳克的创作便是失败的,作家无法像托尔斯泰那样充分展现俄国社会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假如我们用另一种标准来衡量这部小说,那么它所受到的这类赞誉便算不上贴切与恰当。说到底,《日瓦戈医生》是一部极度自恋的小说,诗人将自己单一的思想投射在主人公尤拉的身上,这种独语体裁与诗人本身想要处理的社会内容是格格不入的,这也是小说在冷战双方引起如此迥异的反响的原因之一。对任何复杂的事件做过分简单化的阐释,都容易变成政治斗争的棋子。如同帕斯捷尔纳克自己指出的,宣传者们总是断章取义,从七百多页书中仅仅引用那么三页。很难想象,在这样嘈杂而喧嚣的狂热中,《日瓦戈医生》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被读者认真地阅读,而非从中找出三言两语作为自己政治信仰的又一份支持材料。
若干年后,当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日瓦戈医生》中的政治关怀时,我们似乎可以发现一些新的维度。小说的主人公尤拉一开始凭借其单纯的心性,对革命报以支持的态度,但是伴随着革命的到来,他本人开始被卷入了这场难以逃脱的政治漩涡之中,原本期待的新世界并没有来临,到来的却是一幕幕沉重的苦难。在永无休止的政治避难中,医生的命运起起伏伏,他的生活、他的爱情最终都被这场浩劫埋葬。在这场政治动荡中,我们看到尤拉如蝼蚁般活着,他自己连同周围人的命运,苟延残喘地挣扎在一个个无名的角落里,他与拉拉的爱情如同狂风中的蜡烛,在熄灭的边缘摇曳着。小说的末尾,医生无足轻重地死在去就职的路上,悄无声息,与他活着时一样,如同一只蝼蚁。尤拉的死亡是一次最彻底的反讽,是帕斯捷尔纳克对政治生活的嘲笑。诗人以主人公的死亡完成了对政治最彻底的反讽,也许只有逃离生命本身,才能完成其毕生的逃逸。然而,在文本外的世界,这部小说的命运却构成了第二次反讽,诗人笔下的主人公尤拉用自己的一生在逃避政治,然而当小说完成之后,它又不得不被卷入冷战的政治斗争之中。一部政治的反讽之作,本身却构成了一场政治事件,小说的命运与文本构成了一种对政治的双重反讽,包括《日瓦戈医生》后来所受到的许多赞誉,都热情地参与到了这一反讽中来。
作为一部引发政治事件的小说,《日瓦戈医生》与政治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然而,将《日瓦戈医生》看作一部政治小说,却是一种绝对的错误。诗人无意于替任何政治立场发声,伴随政治立场而来的所有赞誉都是对小说最不忠实的误读。帕斯捷尔纳克是在以一个诗人的语言书写遭到政治蹂躏的生活,他所有与政治相关的书写都是诗人式的,而非政治式的。诗人本身所践行的是作为一个诗人的消极自由,假若你问他支持哪一种政治观点,恐怕他只会回答你,让我写诗。
作为托尔斯泰传统下的散文体小说,《日瓦戈医生》无疑是失败的,但是,如果我们将《日瓦戈医生》看作是一本诗体小说,其许多部分则无疑是异常出色的。小说的开头、结尾以及中间许多景色摹写散发着帕斯捷尔纳克杰出的诗性智慧,然而这些恐怕与其所受到的诸多赞誉并无太多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重新阅读这本书。
[本文原刊于《中国图书评论》2016年第12期]
大白话版修复理论
作者:右手 发布时间:2020-02-22 05:51:19
是非常粗糙的概括了,陆老师如果看到了轻拍。且读且更。
1. 修复的概念
修复有两种,我们只聊修复艺术品。修复艺术品的前提在于对象是艺术品,对象是不是艺术品在于它是否与你产生了
联系(recognition)
。
举例子,你的车开始只是个人造物,你该修就修;然而有一天,你的车"走进"了你的世界(高级的“走进”),你意识到了它的“存在”(高级的“存在”)的那一刻,车就不再只是人造物而是艺术品了,从这与你"联系"的一刻起(高级的“联系”),你修车,就是在修复艺术品。所谓其他更高级的艺术品也无外乎是这个过程,因为人类对于艺术的感知,就是这样瞬间(被某人感知)又永恒(持续不断的被感知),个人又普世。这段多少需要点
现象学
知识,不然白话不了。
你视你的车为艺术品,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
观感(aesthetic)
,二是
情怀(historical)
,无所谓能不能开。我称这个过程为
“格物致知”
,这里的“物"说的是艺术品,“格物”就是与艺术品建立联系的过程。修复也差不多,
是为了未来还能“格物致知”
。我们要提俩原则:
一,“格物”的前提,是得有个“物”。因此
修复的对象是“物”,
“致知”留给后人。
二,“物”的前提是你需要与”物“建立联系,否则你就不“格”它了。因此修复致力于
重塑“物”的潜在整体(potential oneness)
,与此同时
你不能伤害观感,最好不要伤害情怀,不然就建立不了的联系。
观感好理解,无外乎很美很丑很奇特很崇高之类的。情怀呢,有这个“物”被创造出来那一刻的情怀,和你“格”它时候你的情怀,甚至包括了你“格”它之前别人“格”的情怀。
再举例子,你去赤壁怀古的时候,赤壁大战的是情怀,你此时此刻心潮澎湃是情怀,想到苏东坡也在这里遥想公瑾当年更是情怀。这些情怀,你对着横店是“格”不出来的。当然你在横店可以“格”一下志玲姐姐的“萌萌,站起来”。
总而言之,观感和情怀不能造假,后面还会慢慢聊这个。
2. 艺术作品的材料
先聊第一个原则,
修复的对象是“物”。
“物”分“面子”(appearance)和“里子”(structure)。虽然都得有,但还是“面子”更重要,毕竟我们格的是“面子”。
画布是面子,画框是里子,画框离了画布什么都不是。柏林墙是面子,砖头是里子,砖头离了柏林墙就只能待在纪念品店里,五欧一块。还有几个误区去要澄清:
一,有人说“物”就是材料(material)啊。不对。布兰迪骨子里大概还是工艺与手工艺运动那批人,(我感觉)他强调劳作(labor),俗称
“盘它”
。米开朗基罗“盘”了个他的大卫出来,你用同样的大理石也只能“盘”成你的大卫。无名氏们造的长城,你用差不多的砖头砌的也不是同一个长城。
二,有人说“面子”不就是“里子”啥样就啥样吗。还不对。
“面子”跟“样子”(style,建构意义上的由内而外)不是一个东西。
具体有啥不一样?他没解释。
三,有人说那不要“里子”了,我们只要“面子”。更不对。因为“物”需要“里子”才能存在,
你要格物致知,不要隔空致知。
四,有人说行吧就你高级,听你的我们面子里子都要就完事了。不对不对都不对。我还可以更高级,你以为把赤壁那点悬崖峭壁保护了就完了?我格的还有那大海,那浪潮,那海鸥,那氛围。
小孩子才做选择题,成年人当然全都要。
总而言之,这章告诉你啥是“物”,以及布兰迪认为别人都不对。
3. 艺术作品的潜在一致性
这章基本就是大白话,对
格式塔心理学
稍微了解点的话可以勇敢的把“基本”去掉了。
前两章说了半天,都在说“物”是一个
整体(oneness)
。啥是整体?又要拿柏林墙来举例子…有裂缝甚至缺口的柏林墙遗址还是柏林墙,你可以“格”它!但是纪念品店里的残渣就没法“格”了。一地的砖渣也没办法“格”。那有些聪明的小朋友要问了,砖要怎样才能够“格”呢?
用格式塔心理学的话来说,
够“直觉脑补”(intuitive logic)了就能“格”了
。你看到《拉奥孔》少了条胳膊,自然不会觉得他是独臂,这是因为你的直觉帮你脑补了,但“物”是有
残缺的(lacuna)
,直觉是靠姿势、断口等等细节被
“暗示”(suggestion)
的。但是你看到《蒙娜丽莎》上半身,你脑补不了下半身,因为这已经不是“暗示”了,这是
“意淫”(analogy)
了,淫呢,就是过度的意思。于是我们有了俩推论:
一,
有残缺也依然是个整体。
二,
对于残缺我们要靠“直觉脑补”,只能“暗示”,不能“意淫”。
这个“度”对于修复很重要,我们不能扔着“物”不管,因为修复是为了重塑“物”的潜在整体,
所谓潜在(potential),大概就是刚刚好够“暗示”的意思
,又于是我们又有了三个原则:
一,
要见微知著
,不要镶大金牙,太low。
二,
要外紧内松
,修“里子”(structure)比修“面子”(appearance)管的松,“里子”(structure)不耽误你脑补。
三,
要留有余地
,拉斐尔给《拉奥孔》选的那条胳膊至少可以卸下来,勒杜克你对巴黎圣母院做的事情有点不可撤消了…
具体一点,对于残缺,我们要把“残缺”从图底关系里的碍眼的前景,转化成
自动屏蔽
的背景,就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了。
总而言之,这章告诉你啥叫重塑潜在整体(potential oneness)。
4. 与艺术作品及修复有关的时间问题
聊完观感聊情怀(historical),这整章就很现象学,而现象学是很难大白话的…再说,每个人的沉思(contemplate,现象学基本手段)都挺私人的,就当他在呓语好了。
稍微总结一下,情怀里的时间有三个维度,人造物获得形式的那段
时期(duration)
,被个人建立联系成为艺术品的那个
瞬间(instant)
,以及中间的
岁月(interval)
。
如何理解时间?我想到杜拉斯在
《情人》
的卷首写道:
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这里包含了杜拉斯
“那时的面貌”——时期,“备受摧残”——岁月,“现在的面容”——瞬间
。这真是张充满现象学意义的脸!
所以情怀究竟是什么?是所有时间的维度,缺一不可。布兰迪说我们常会犯那些不可容忍的错误:
一,让杜拉斯的脸回到年轻女人的面貌或是更之前,这是最恶劣的幻想(fantasy)。
二,让杜拉斯的脸回到“备受摧残”的中间状态,同样否定了岁月、同样荒谬的再创造(reperfecting)。
文物界里常说的
古锈(patina)
,也就是岁月的积淀,无疑也是男子欣赏杜拉斯“备受摧残的面容”的一个原因。
总而言之,这章解释了什么是情怀(historical)。
5. 根据史实要求进行的修复
题外话,把historical说成“情怀”大概是我这白话版最大的错误,但我想“史实的”也不是个简单的概念,简单解释无非就是
“历史证言”
,但对于一些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信徒而言,这并不是不言自明的东西,还不如说成是“情怀”表意来的畅快。
这章继续聊情怀,而且是
情怀至上
的情况。我们还拿杜拉斯的脸为例。
这张脸能发生的最极端的情况,无疑是脸化为
遗骸(ruin)
,即将回归自然。对于遗骸而言,
杜拉斯的脸(曾充满观感价值的艺术品)与普通人的脸到了这个阶段几乎没了差别
。也就是说,我们保护遗骸,是
默认了情怀至上
。
这其实已经脱离了我们定义的修复范畴,因为对象已经不再是艺术品,我们也没办法重塑其潜在整体了。
然而讨论艺术品何时化为历史证言的难度,无疑是比讨论杜拉斯的脸何时化为遗骸难得多,我们下章再聊这个问题。在这里我意识到继续用杜拉斯举例子太过于大不敬了,其实废墟的概念已经很大白话了,我就不费劲演绎了。
因为对待废墟,我们只能采取
预防式(preventive)修复
,即监控和材料加固。
但是因为前人都不如布兰迪看得透彻,废墟大概总是会遭遇两种事,一为
添加(additions)
,二为
重建(reconstructions)
。这两个不是我们保护废墟的必然手段,却多多少少是我们总能遇到的历史问题,俗称
前人留给我们的“烂摊子”
。在布兰迪看来,添加和重建的意义截然不同。
一,添加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怀既为已发生的所有事,那么添加自然成为情怀的一部分。
你若想抹杀这一事实,有篡改历史的嫌疑。
这个观点刚好
颠覆了19世纪经验主义热衷清除加建的论调
。
二,自然的添加,所谓
古锈
,必然是
情怀的一部分
。
三,重建也是已经发生了的事,但却不一定强化了情怀。因为
重建明摆着,或者暗地里就是为了篡改历史
。
布兰迪说我们
把过去欠考虑的(ill-considered)修复恢复
成复建之前的某个状态就是正当的,但我们也要
尊重过去的修复已经成为情怀的一部分
。但如何评价过去的修复是否欠考虑呢?
布兰迪说了句绕口令,
添加越接近重建就越差劲,重建越不像添加就越合法。
翻译一下,
就是添加的时候不要怂,你越想着高仿结果就越山寨;重建的时候更别怂,你越是大刀阔斧后人拿你越没办法。
例子就是,你非要在故宫里添加个房子的话,就不要用明清古建筑的样子。你非要把圆明园重建的话,你就整个从头到尾都重建了(而不要小打小闹)逼着后人只能认可你。
当然我们一点都不鼓励以上两种行为。
总而言之,这章是情怀(historical)至上时,一些违反直觉的推论。
6. 根据美学要求进行的修复
这章聊回了观感(aesthetic),而且是
观感至上
的情况。这个才是布兰迪口中艺术品修复的主要情况。
我们先解决一下上章的遗留问题,艺术品何时化为废墟。这个太简单了,我们不是定义过艺术品需要是
整体(oneness)
吗?当这种整体性已经
不能用直觉脑补(intuitive logic)
的时候,而这种整体性是艺术品被认知的前提啊!就是说你看着柏林墙的残渣没办法“格”它的时候,残渣就只是废墟而非艺术品了。
然而真实的世界永远比理论复杂。布兰迪说有两种情况废墟成了艺术品的一部分:
一,废墟是另一个艺术品的组成部分(或是紧密相连),并且赋予了后者某种特殊的品质。那修复的时候要考虑的是
重塑后者的潜在整体
(这个定义太好用了),废墟保持现状恰恰是整体性的一部分,不能修。
二,废墟创造了某种景观,上升到了艺术品高度。那修复的时候要考虑的是重塑潜在整体,而
不是所谓原初整体
,更不能修了。
解决完现阶段我们能干什么,再回到前人留下的
“烂摊子”
,还是两个问题,观感至上的话,如何处理
添加和重建
呢?
一,布兰迪说,
清除添加有利于艺术品的原初整体,因此从观感至上的层面,是正当的。我觉得他刚刚打了自己的脸。
整本书,我就没见到他强调过艺术品的原初整体,我也不觉得原初整体对于修复这个概念来说有任何意义——它仅仅与人造物是否会被认知为艺术品有关,换句话说,那是在定义里,发生在修复之前的事情,超脱了修复可以讨论的范畴。举个例子,你修复巴黎圣母院,是因为你认知到现在的巴黎圣母院是艺术品,而与12世纪的巴黎圣母院长什么样没有关系。修复是为了让以后的人也能认知到巴黎圣母院是艺术品,也与12世纪的巴黎圣母院长什么样没有关系。
如果布兰迪换种说法,延续他一贯的定义,认为清除添加有可能有利于艺术品的潜在整体,那么我认同,同时,这种正当性因可能性而消失了。
因为这篇文章不是书评,就不赘述了。
二,自然的添加,所谓
古锈
,因为这种现象
抑制了材料的存在感,而强化了整体认知
,所以是值得保留的。第二章已经论证了“面子”比“里子”重要。
三,
如果重建形成了新的艺术整体,就应该保留。
还是那句话,有利于潜在整体的,便是有利于修复的。
总而言之,这章是观感(aesthetic)至上时,一些早已深入人心的推论。
7. 艺术品的空间性
题外话,一上来布兰迪就把光年(light year)当成了时间单位…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懒得理解布兰迪基于现象学对艺术的见解,现象学充满了太多桀骜不驯的作家的太多别出心裁的词汇,布兰迪在理解和再创造过程中不知道会犯多少类似于“光年是时间单位”的错误(当然前提是,这个错误不是英译本译者的错误(你看陆老师就没上当))…
布兰迪说
对作品真实文本的重构(the reconstitution of the authentic text)
是修复的第一阶段,也就是说他觉得
考古学文献学
是修复的一部分。这个就随他吧,只是我们要注意他说的是真实文本,而非什么“原初整体”,跟上一章他打自己脸还不是一件事。
然后他又现象学了一大段,结论就是说艺术品与人建立联系的那个
环境(spatiality)
,也是我们修复要考虑的东西。
顺便一提,他把
修复伦理和具体操作
的关系视为
法理和裁决
的关系。
总而言之,这章用了几页纸论证,我们还要保护环境。
8. 预防性修复
正文的最后一章有些一言难尽。而且我发现自己居然没有把布兰迪对于修复的定义(第一章)进行白话…可能之前没有意识到这个概念很重要吧。总而言之,布兰迪声称,
预防性(preventive)修复
的合法性就在于他给出的修复的定义。
修复是着眼于将艺术作品传承下去,使它在物质依据上,在美学和史实双重本质上,能被认可为艺术作品的方法论环节。
这特么太难白话了。我们还没探讨过
方法论环节(methodological moment)
,我的理解就是说,从我与艺术品
建立联系
的那一刻,到我
自发的保护欲(moral imperative)
导致的
一系列评判和行为
这之间,称之为
环节
。环节的起点在于建立联系,布兰迪认为这种联系也源于
评判(critical process)
。
没听懂吧?其实换成我们熟悉的主客观语境(非现象学语境)就很好理解了。我们要保护的,不只是客观物质,还有只能作用于主观的
形象(image)
,
主观接受这个形象的过程,或可称之为评判
。之所以称之为“方法论环节”是因为布兰迪强调修复伦理,而不只是具体操作。简单点说,就是
修复不只是我怎么做的,也包括我怎么想的
。
预防性修复有三个维度,第一个最难理解,就是
要确保艺术品作为形象被人感知的必备条件
。以此为目的的预防性修复,就是要
让别人也能有理解“我怎么认出这个是艺术品”的机会
。
这就是为什么本章一言难尽了。你觉得
“我怎么想的”
或者说
“我怎么认出这个是艺术品”
的观念(或者换个大词,
评论
!)很重要么?
我觉得可能并不重要。
但布兰迪以他艺术史学家的立场认为,很重要。
9. 结语
我本来就想做个大白话翻译,但是随着讨论的深入,你会发现不去讨论布兰迪用的那些词汇的话,是很难展开讨论的…所以这文章越写到后面越专业,已经偏离了我给老奶奶讲故事的初衷。
就这样吧。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6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网站更新速度:6分
使用便利性:4分
书籍清晰度:7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是否包含广告:4分
加载速度:9分
安全性:6分
稳定性:3分
搜索功能:3分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下载速度快(355+)
- 字体合适(317+)
- 章节完整(535+)
- 书籍完整(673+)
- 博大精深(426+)
- mobi(449+)
下载评价
- 网友 习***蓉: ( 2025-01-06 01:48:30 )
品相完美
- 网友 孔***旋: ( 2024-12-12 09:24:29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师***怡: ( 2024-12-22 14:38:16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隗***杉: ( 2024-12-18 06:53:54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相***儿: ( 2024-12-15 05:33:06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汪***豪: ( 2024-12-11 23:08:20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国***舒: ( 2024-12-24 13:13:53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融***华: ( 2025-01-07 01:53:03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苍***如: ( 2025-01-03 07:38:09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养***秋: ( 2025-01-01 14:23:38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宫***玉: ( 2024-12-17 11:31:11 )
我说完了。
- 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 袁明 第2版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 北京学出版社美国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社会问题讲国文化百科参考书籍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够营养100道孕妈咪百变面点 孕期营养全指南 催乳美颜育儿书婴儿早中晚餐怀孕妇书籍坐月子食谱书产后调养护理 孕产育儿 护理正版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宝宝洗澡书 认物篇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黑川纪章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汗青堂丛书027·闽国:10世纪的中国南方王国【正版保证】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规范生成与恐怖主义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复命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经济师中级2019人力资源专业教材配套试卷:工商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经济基础知识(全套2本)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世界思想宝库钥匙丛书:解析皮埃尔·布尔迪厄《实践理论大纲》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留学生 通往18岁的18国求学之路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7分
人物塑造:5分
主题深度:6分
文字风格:4分
语言运用:6分
文笔流畅:3分
思想传递:8分
知识深度:4分
知识广度:4分
实用性:7分
章节划分:7分
结构布局:5分
新颖与独特:8分
情感共鸣:4分
引人入胜:7分
现实相关:8分
沉浸感:3分
事实准确性:8分
文化贡献: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