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宋书(修订本)(全8册)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48:02

宋书(修订本)(全8册)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宋书(修订本)(全8册)精美图片
》宋书(修订本)(全8册)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宋书(修订本)(全8册)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01107012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5
  • 页数:2798
  • 价格:480.0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48:02

内容简介:

《宋書》一百卷,包括本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南朝梁沈約撰。記述了自東晉後期劉裕興起、劉宋立國至滅亡前後七十多年的曆史。

劉宋是南北朝時期第一個南朝政權。晉安帝元興二年(四〇三),桓玄代晉稱帝,國號楚。次年,北府兵將領劉裕等率衆在京口(今江蘇鎮江)和廣陵(今江蘇揚州)兩地起兵,攻滅桓玄,名義上恢複晉朝的統治,實際上掌握了東晉的軍政大權。晉恭帝元熙二年(四二〇),劉裕受禅建宋(曆史上又稱劉宋),改元永初,仍定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劉宋凡八帝,曆時六十年,至宋順帝昇明三年(四七九),蕭齊代宋,劉宋政權滅亡。劉宋之初,西有漢中,東與北魏夾黃河相對,後期疆域退縮至淮河、秦嶺一線,與同時期統治北方的北魏形成南北對峙局面。

沈約(四四一—五一三),字休文,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梁書》卷一三、《南史》卷五七有傳。《宋書》卷一〇〇《自序》,詳敘其家世及撰史經過。沈約出身于世族之家,其祖沈林子,爲劉宋開國功臣,仕至輔國將軍,留心文義,頗有著述。其父沈璞,曾官淮南太守,元嘉三十年(四五三),以奉迎武陵王劉駿(即位後爲孝武帝)不及時而被誅。其時沈約十三歲,“約幼潛竄,會赦免。既而流寓孤貧,笃志好學,晝夜不倦”(《梁書》卷一三《沈約傳》)。沈約曆宋、齊、梁三朝。宋時官至尚書度支郎,入齊後曆官著作郎、中書郎、尚書左丞、五兵尚書、國子祭酒。齊梁易代之際,沈約力勸蕭衍受禅稱帝,梁朝建立,封建昌縣侯,曆官尚書左仆射、尚書令等職。梁天監十二年(五一三)卒于官,年七十三,谥曰隱。

沈約自幼“博通群籍,能屬文”。南齊時,受齊武帝長子文惠太子蕭長懋親遇,出入東宮,參與四部圖書的校定。齊武帝次子竟陵王蕭子良禮賢好士,沈約爲府中嘉賓,與後來的梁武帝蕭衍同在“竟陵八友”之列。史稱其“好墳籍,聚書至二萬卷,京師莫比”,“該悉舊章,博物洽聞,當世取則。謝玄晖善爲詩,任彥昇工于文章,約兼而有之”(《梁書》卷一三《沈約傳》),是南朝齊梁時期的著名詩人和文壇領袖。沈約一生著述甚豐,除《宋書》一百卷外,尚有《晉書》一百十卷、《齊紀》二十卷、《高祖紀》十四卷、《迩言》十卷、《谥例》十卷、《宋文章志》三十卷,《文集》一百卷。今僅《宋書》存世,余皆亡佚,明人輯其文集九卷。

中華書局點校本《宋書》,由王仲荦先生點校,傅璇琮先生編輯整理,一九七四年十月出版。點校本《宋書》以北京圖書館所藏宋元明三朝遞修本、明北監本、毛氏汲古閣本、 乾隆四年武英殿本、金陵書局本、商務印書館百衲本互校,擇善而從。紀傳部分,通校了《南史》《建康實錄》《冊府元龜》《資治通鑒》及《考異》等書的有關內容。志的部分,參校了《晉書》《通典》等書的有關內容。對于前人的校勘成果,利用了張元濟、張森楷的兩種《宋書校勘記》稿本,參考了成孺《宋州郡志校勘記》、李慈銘《宋書劄記》、孫虨《宋書考論》,以及錢大昕《廿二史考異》等書。

《宋書》點校工作的成績,完整保存于王仲荦《宋書校勘記長編》中。《長編》作爲當年點校工作的原始記錄,多達九千一百余條,其中既有對前人所提問題的案斷,也有許多獨到見解和發現。點校本《宋書》校勘精審,考證詳核,標點准確,分段精當,出版後受到學術界的廣泛好評和廣大讀者的歡迎,成爲近半個世紀以來最爲通行的《宋書》整理本。

點校本《宋書》的修訂,按照《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作總則》和工作程序,在原點校本基礎上,遵循適度、適當修訂和完善的原則,統一體例,彌補不足。

本次修訂以商務印書館百衲本爲底本,以中華再造善本影印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宋刻宋元明遞修本(簡稱三朝本)、明南監本、北監本、毛氏汲古閣本(簡稱汲本)、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本(簡稱殿本)、金陵書局本(簡稱局本)爲通校本,以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宋刻宋元遞修本(存三十七卷)爲參校本,重新校勘。充分運用本校、他校,審慎使用理校。我們還全面檢核了點校本以“不主一本,擇善而從”原則對原書所作的改動,並根據修訂本的校勘要求,作相應調整。凡原點校本已經厘定及改正、校勘記准確無誤者,悉予保留,並依照修訂總則要求,適當統一體例。原校勘記或可補充材料及論證者,酌情增補;原校勘記有失誤或欠妥者,予以刪除或改寫。原點校本失校者,新撰校勘記。對點校本標點和分段明顯欠妥者,加以更正,其余皆依從原點校本的處理。點校本《宋書》出版以來,學術界和廣大讀者提供了不少校勘或標點方面的意見,或見諸專書,或散在報刊,近年又有多篇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涉及點校本《宋書》的標點校勘,此次修訂都盡可能搜求參考,並列入主要參考文獻。


书籍目录:

書影彩頁

整理人員名錄

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緣起

點校本《宋書》修訂前言

點校本《宋書》修訂凡例

宋書目錄

附錄

主要參考文獻

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組織機構


作者介绍:

原點校者:

王仲荦(1913—1986),浙江余姚人。曾任上海太炎文學院、中央大學、山東大學教授。建國後,曆任山東大學教授、曆史系主任,中國唐史學會副會長,山東省史學會理事長。專于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史。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主持“南朝五史”(《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南史》)的點校整理工作。著有《魏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北周六典》《北周地理志》等。

修訂主持人:

丁福林,男,江蘇丹徒縣人,1947年7月生,1979年考入南京師範學院(今南京師範大學),師從著名學者段熙仲先生,攻讀中文系兩漢魏晉六朝文學專業研究生。1982年碩士畢業,任江蘇鎮江師專教師,1995年任教授。2001年轉入鹽城師範學院,2013年退休。主要從事漢魏晉南北朝文學和史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承擔過《宋書校議》《南齊書校議》《鮑照集校注》《江文通集校注》等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員會經費資助項目,以及多項江蘇省教委科研立項課題。在《文史》《中華文史論叢》《文學遺産》《中國史研究》以及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江海學刊》《南京師大學報》《上海師大學報》《遼甯大學學報》等各類刊物上發表論文百余篇,多篇被教育部《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以及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所複印轉載。出版專著和參編著作多部。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宋書》一百卷,包括本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南朝梁沈約撰。記述了自東晉後期劉裕興起、劉宋立國至滅亡前後七十多年的曆史。

劉宋是南北朝時期第一個南朝政權。晉安帝元興二年(四〇三),桓玄代晉稱帝,國號楚。次年,北府兵將領劉裕等率衆在京口(今江蘇鎮江)和廣陵(今江蘇揚州)兩地起兵,攻滅桓玄,名義上恢複晉朝的統治,實際上掌握了東晉的軍政大權。晉恭帝元熙二年(四二〇),劉裕受禅建宋(曆史上又稱劉宋),改元永初,仍定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劉宋凡八帝,曆時六十年,至宋順帝昇明三年(四七九),蕭齊代宋,劉宋政權滅亡。劉宋之初,西有漢中,東與北魏夾黃河相對,後期疆域退縮至淮河、秦嶺一線,與同時期統治北方的北魏形成南北對峙局面。

沈約(四四一—五一三),字休文,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梁書》卷一三、《南史》卷五七有傳。《宋書》卷一〇〇《自序》,詳敘其家世及撰史經過。沈約出身于世族之家,其祖沈林子,爲劉宋開國功臣,仕至輔國將軍,留心文義,頗有著述。其父沈璞,曾官淮南太守,元嘉三十年(四五三),以奉迎武陵王劉駿(即位後爲孝武帝)不及時而被誅。其時沈約十三歲,“約幼潛竄,會赦免。既而流寓孤貧,笃志好學,晝夜不倦”(《梁書》卷一三《沈約傳》)。沈約曆宋、齊、梁三朝。宋時官至尚書度支郎,入齊後曆官著作郎、中書郎、尚書左丞、五兵尚書、國子祭酒。齊梁易代之際,沈約力勸蕭衍受禅稱帝,梁朝建立,封建昌縣侯,曆官尚書左仆射、尚書令等職。梁天監十二年(五一三)卒于官,年七十三,谥曰隱。

沈約自幼“博通群籍,能屬文”。南齊時,受齊武帝長子文惠太子蕭長懋親遇,出入東宮,參與四部圖書的校定。齊武帝次子竟陵王蕭子良禮賢好士,沈約爲府中嘉賓,與後來的梁武帝蕭衍同在“竟陵八友”之列。史稱其“好墳籍,聚書至二萬卷,京師莫比”,“該悉舊章,博物洽聞,當世取則。謝玄晖善爲詩,任彥昇工于文章,約兼而有之”(《梁書》卷一三《沈約傳》),是南朝齊梁時期的著名詩人和文壇領袖。沈約一生著述甚豐,除《宋書》一百卷外,尚有《晉書》一百十卷、《齊紀》二十卷、《高祖紀》十四卷、《迩言》十卷、《谥例》十卷、《宋文章志》三十卷,《文集》一百卷。今僅《宋書》存世,余皆亡佚,明人輯其文集九卷。

中華書局點校本《宋書》,由王仲荦先生點校,傅璇琮先生編輯整理,一九七四年十月出版。點校本《宋書》以北京圖書館所藏宋元明三朝遞修本、明北監本、毛氏汲古閣本、 乾隆四年武英殿本、金陵書局本、商務印書館百衲本互校,擇善而從。紀傳部分,通校了《南史》《建康實錄》《冊府元龜》《資治通鑒》及《考異》等書的有關內容。志的部分,參校了《晉書》《通典》等書的有關內容。對于前人的校勘成果,利用了張元濟、張森楷的兩種《宋書校勘記》稿本,參考了成孺《宋州郡志校勘記》、李慈銘《宋書劄記》、孫虨《宋書考論》,以及錢大昕《廿二史考異》等書。

《宋書》點校工作的成績,完整保存于王仲荦《宋書校勘記長編》中。《長編》作爲當年點校工作的原始記錄,多達九千一百余條,其中既有對前人所提問題的案斷,也有許多獨到見解和發現。點校本《宋書》校勘精審,考證詳核,標點准確,分段精當,出版後受到學術界的廣泛好評和廣大讀者的歡迎,成爲近半個世紀以來最爲通行的《宋書》整理本。

點校本《宋書》的修訂,按照《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作總則》和工作程序,在原點校本基礎上,遵循適度、適當修訂和完善的原則,統一體例,彌補不足。

本次修訂以商務印書館百衲本爲底本,以中華再造善本影印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宋刻宋元明遞修本(簡稱三朝本)、明南監本、北監本、毛氏汲古閣本(簡稱汲本)、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本(簡稱殿本)、金陵書局本(簡稱局本)爲通校本,以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宋刻宋元遞修本(存三十七卷)爲參校本,重新校勘。充分運用本校、他校,審慎使用理校。我們還全面檢核了點校本以“不主一本,擇善而從”原則對原書所作的改動,並根據修訂本的校勘要求,作相應調整。凡原點校本已經厘定及改正、校勘記准確無誤者,悉予保留,並依照修訂總則要求,適當統一體例。原校勘記或可補充材料及論證者,酌情增補;原校勘記有失誤或欠妥者,予以刪除或改寫。原點校本失校者,新撰校勘記。對點校本標點和分段明顯欠妥者,加以更正,其余皆依從原點校本的處理。點校本《宋書》出版以來,學術界和廣大讀者提供了不少校勘或標點方面的意見,或見諸專書,或散在報刊,近年又有多篇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涉及點校本《宋書》的標點校勘,此次修訂都盡可能搜求參考,並列入主要參考文獻。


精彩短评:

  • 作者:zen 发布时间:2024-01-08 12:33:45

    洋溢着探索新知的热情和快乐

  • 作者:殷顽民 发布时间:2021-11-27 11:29:04

    南朝四书通读计划之三,2021.01-04,完成

  • 作者:Nise 发布时间:2016-03-19 21:38:26

    补记

  • 作者:世卿 发布时间:2018-12-30 11:57:05

    断断续续读了两个月,对照《南史》相关部分,在元旦前读完了。比起《史记》等前四史,可读性要弱一点,人物形象鲜明的并不多,尤其在纪的部分,却也是走向规范史学的必然。至于对读《南史》,后者忽然是从前者裁剪来的,但也往往有许多补充,其中固然大部为鬼神之言,却也有许多可读的逸事,若谢晦之女刑场一言,便深足喟叹,又许多事情莫明所以者,读《南史》才知其情。凡此种种,《袁粲传》最为典型。

  • 作者:或曰 发布时间:2020-08-05 20:16:42

    断断续续读了半年,关注的是书中道教、佛教的内容。

  • 作者:四部居士 发布时间:2020-02-05 11:49:36

    三刷


深度书评:

  • 【转】姚乐:略说《宋书》八志的编修与得失

    作者:哲夫成城 发布时间:2022-02-09 20:05:00

    姚乐,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原文载于《上海书评》

    《志》通三代之事

    在既有的二十五部正史中,沈约《宋书》的知名度一般,并不为大众所熟悉。按完成年代算,它是第五个成书的,晚于名声最盛的“前四史”,也就是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陈寿《三国志》和范晔《后汉书》。但要说史料价值,它却在《后汉书》和《三国志》之上。

    《后汉书》作者范晔出生在398年,距东汉灭亡(220)已快两个世纪,故该书史料均为二手材料,其各部参考书中,东晋袁宏的《后汉纪》依然存世,东汉史臣先后编成的一手史料《东观汉记》虽久散佚,但经清代以来学者的努力,辑本也早已推出,这使得《后汉书》不具备垄断主要史料的独一性。《宋书》则不然,沈约(441-513)在刘宋度过了半生时光,刘宋的江山被萧齐篡代时他已年近不惑,他和他的祖父沈林子(387-422)、父亲沈璞(416-453)都活动在刘宋政治相对核心的圈层,共同经历了刘宋的兴亡,因此沈约不仅是刘宋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当事人,属于当代人写当代史,这一点范晔《后汉书》无法与之相比。再者,记录刘宋历史的著作,南朝另有多部问世,包括沈约曾重点参考的徐爰《宋书》,但今天它们都已亡佚,断简残篇皆不足观,《宋书》是研究刘宋历史唯一完整的一手史料,这点亦胜于《后汉书》。其三,范晔死前只完成了《后汉书》的纪、传部分,虽与他人合作了几篇志,但他下狱后合作者害怕牵连,将已完成的志稿全部毁弃,遂致《后汉书》无志,后人只好将西晋司马彪的《续汉书》八志整体挪移过来,借此构成一部完整的史册,《宋书》之志则完好存世,且篇幅宏大,此其胜于《后汉书》的又一方面。

    至于陈寿《三国志》,内容虽可算作一手史料,且史料颇具垄断性,但它有一致命缺陷,那是通常所说的“《三国志》无志”,只有纪、传而已。因此可说,《宋书》胜于《三国志》和《后汉书》,共通的关键点就在于《宋书》的志。

    正史有志始自《汉书》,《汉书》十志又是借鉴《史记》八书而来,志、书异名同实,说到底是司马迁的创造。一般人说自己熟悉历史,其实熟悉的不过是种种人物故事,充其量对应于正史的纪传部分,很少有业余爱好者会去读志。因为纪传是关于人的,而志是关于物的,志的故事性弱而专业性强,没接受过一定的史学训练很难读通,而纵使受过良好训练,倘缺乏专门的问题意识,读志也只会昏昏欲睡。从某种意义上说,志是区别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者和普通票友的试金石、分水岭。

    “纪”是皇帝生平加政权大事记,“传”是名人传记,仅凭两者,绝难窥见一个时代的整体面貌:国家有多少土地人口,天下有哪些大小都市,乃至山川神祗、物产民俗,读者都将近乎无知。正因《史记》有书,《汉书》有志,将纪传所不能涵盖的历史背景知识列于其中,通读《史》《汉》,我们脑中方才得以形成一个立体的、具有纵深的先秦秦汉史图像。而若没有志作为支撑,则正史只剩下故事,我们将很难区分史书和传说的界限。后现代史学强调语言对历史建构的决定性意义,习惯从历史书写等角度入手,拷问乃至颠覆史料的真实性。正史的纪、传都可被这套方法轻松解构,志则相对能够“免疫”。毕竟,在志上作假是相当吃力不讨好的,能构建一套完整、细密且自洽的世界观作为故事背景的小说家,至今都属凤毛麟角。也因如此,基于正史诸志从事制度史研究的学者,一般不太容易接受后现代史学的玩法。

    志文难读,更难修撰。列传的内容尚可通过采访征集获得,志的内容则否:某郡管辖几县,某县置于何年,某月某日出现何种天相,历法的演变,职官的设置,都须参考专门的档案,仔细爬梳方能知晓,难度不亚于今日的专业研究。而在当时,这些档案又集中收于宫禁之内,若无相应职务,或未经皇帝特批,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另外,有的王朝忙于战争,不重视历史档案的整理(比如蜀汉),或虽有整理,却因动乱、灭国而遭破坏,这些因素都会给修志工作造成莫大障碍。萧子显获梁武帝特许负责《南齐书》的编修,却因无法查到南齐一代的州郡户籍信息,遂致其《州郡志》缺载天下户口,内容失于简略。

    要之,资料、时间、精力,于修志而言,三者缺一不可。唐代以前,正史均出自少数人的接力修撰,个人能齐备上述三项条件的少之又少。陈寿虽有史才,且被授予史官之任,而终不能作志。东晋初年王隐修《晋书》,虽曾作志,却因免官贫困而未告竣,残稿后亦散佚。于是,西晋司马彪《续汉志》之后,直到刘宋文帝元嘉年间南方政局稳定、皇权巩固,才又有志问世,此即何承天领衔的《宋书》诸志,两志之间,约一个半世纪竟无人完全成功。

    鉴于当时面世的三国两晋史书均无全志,何承天《宋志》在时间断限上突破了刘宋范围,而以三国初年为上限,内容直接承接《续汉志》。何氏元嘉十六年(439)起奉命修《宋书》,元嘉二十四年(447)病故,他死时,刘宋历史刚过去不到一半,后来的种种变化他自然无法顾及。于是在其基础上,后任史官相继补缺,到沈约时,终于完成了传世至今的《宋书》八志。这部宋志的主要内容上起220年,下至479年,包罗魏、晋、刘宋三朝,部分篇目远溯上古秦汉,虽属断代志,却兼具通代志的特征,是研究刘宋制度的核心史料,也是研究魏晋制度的必备参考。唐代官修《晋书》诸志,借鉴摘抄《宋志》原文之处甚多。《宋志》的价值,由兹可见。

    《宋志》的编修

    沈约《宋书》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完成的,最终责任人是他,但他本人所做的贡献其实并不占多数。以纪传部分言之,何承天(370-447)有开创之功,粗备《武帝纪》和开国功臣列传,苏宝生(?-458)续成宋文帝一朝名臣传,到徐爰(394-475)手中,在丘巨源等人的协助下,不仅“勒为一史”也就是完成了统稿工作,且纪传断限问题也告解决,即决定以东晋义熙元年(405)作为叙事开端。徐书内容下限为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故沈约的工作,主要是补完刘宋最后十五年的历史。

    据《宋书·自序》,沈约向齐武帝献上纪传定稿时,曾批评徐爰之书“事属当时,多非实录,又立传之方,取舍乖衷,进由时旨,退傍世情,垂之方来,难以取信”,于是他“谨更创立,制成新史”,似乎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但是,除了沈氏自己所明说的,将桓玄、谯纵、卢循、司马休之、鲁宗之、吴隐、郗僧施、谢混、刘毅、何无忌、魏咏之、檀凭之、孟昶、诸葛长民等十四人的列传删去,划到东晋史范畴中,此外他还做了多大贡献,其实很值得推敲。同据沈约《自序》,他接到修《宋书》的任务是在南齐永明五年(487)春,六年(488)二月就把纪传先行献上,前后仅仅一年。按《梁书·沈约传》和《南齐书·文学·王智深传》,沈约以著作郎身份撰史只是兼职,他同时还担任着文惠太子萧长懋的太子家令,且“特被亲遇”,每每被太子接见,常常“影斜方出”,一聊就是大半天。所以,留给他写作的时间其实更少。笔者粗略统计《宋书》大明八年以后的纪、传字数,达十多万字,在沈约当时的写作条件下,一年能撰著如此篇幅,恐已近乎极限。所谓“谨更创立”,大抵是沈氏借以表功的自夸之词,他主要还是基于当时的“政治正确”,对徐爰底稿增删修补,及为部分篇章亲撰引言、评论,“穿靴戴帽”罢了。《宋书》纪传全体凡四十万余字,沈约所直接贡献的,也就其中三分之一左右。

    沈约定稿《宋书》纪传花了一年,诸志并未同步完成。以《宋志》中的避讳字为线索,苏晋仁先生推测志稿最终定型可能是在萧梁初年,也就是502年之后。若真如此,则前后至少经过十五年的打磨。但这似乎不合情理。

    由《梁书》可知,沈约生平汲汲于功名,史称他“昧于荣利,乘时藉势,颇累清谈”。从齐永明后期到梁朝建立,沈约在宦途上投入的精力越来越多,卸任太子家令后,先是担当过中书郎、黄门侍郎、代理尚书左丞、尚书吏部郎、五兵尚书等职,参预南齐中央的机要军政,还一度以司徒右长史的身份在人望极高的竟陵王萧子良(时官居司徒)门下周旋,再后来又为梁武帝代齐积极鼓吹造势,从而得以在梁初先后升任吏部尚书、尚书仆射、尚书左仆射,乃至做到尚书令,获得实际上的宰相权位。二十年来,从参掌机要到“久处端揆”,官位日显,事权日重,更兼年事渐高,精力不比壮年,这一阶段的沈氏,如何可能像《宋书·志序》里所说的那样,“每含豪握简,杼轴忘餐”,为了修志绞尽脑汁、废寝忘食呢?

    所以笔者相信,志稿的编写主要应该还是在沈约担任太子家令兼著作郎的期间。《梁书·裴子野传》谓“及齐永明末,沈约所撰《宋书》既行”云云,则最迟永明十一年(493)《宋书》已公开流布,其志书的补完或亦早于此年。至于前贤注意到的避讳问题,比如避梁武帝父亲萧顺之的讳而改“宋顺帝”为“宋从帝”的情况,在《宋志》里的分布并无一定规律,比如志第二三、二四,同一篇中既有“从帝”又有“顺帝”,与其说是沈约刻意为之,更像是齐梁以来历代传抄者随手更改和回改所致的混乱。

    在《志序》中,沈约特别肯定了何承天修志的功绩,言何氏“其志十五篇”援引丰富、内容可靠,所以自己“即而因之”,沿袭何志甚多,并在其基础上查漏补缺,然后又加上了何承天身后发生的事情。不过,所谓何志十五篇,也不都是何承天的手笔,承天“所撰志,唯《天文》《律历》,自此外,悉委奉朝请山谦之”(《宋书·自序》)。何承天精通天文历算,《天文志》和《律历志》是他亲撰,其余则均为助手山谦之的成果。

    沈约不仅参考何志,也参考了徐爰《宋志》。沈氏在《志序》另一处提到徐志,说“何书自黄初之始,徐志肇义熙之元”。徐爰《宋书》不仅有志,且与何志差别较大。徐氏为使纪、传、志的断限保持一致,也以义熙元年作为志文内容的上限,这一办法未被沈约采用,沈志“以魏接汉,式遵何氏”,或是出于这一原因,索性就不强调己志和徐志的关系了。尽管如此,沈志曾参考徐志内容,这是确定无疑的,《宋书·州郡志》开头就讲:“今以班固马彪二志、太康元康定户、王隐《地道》、晋世《起居》、《永初郡国》、何徐《州郡》及地理杂书,互相考覆。”所谓“何徐《州郡》”,就是何承天、徐爰分别编修的《宋书·州郡志》。

    沈约参考徐志时,对后者的照搬痕迹比较明显。以《州郡志》为例,沈志政区断限“大较以大明八年为正”,大明八年是徐爰《宋书》的时间下限,可知沈志的编修正是以徐志为底本进行的。由于刘宋州、郡、县三级政区建置在大明八年后又有诸多大的调整,沈约于是对徐志又有增补。然而,沈约并无突破徐志框架的决心,未能改造出一部以昇明三年(479)为断限的新志,只是在局部置换零件。因在小修小补的过程中顾此失彼,结果沈志出现了断限不严的大问题。例如,大明八年有东扬州而沈志无之,无越州而沈志又有之;州、郡、县的统辖关系,则时叙大明之建置,时叙泰始(465-471)之情形。此外,沈志还存在为例不纯、前后矛盾、记载疏误、叙次不清等诸多问题,历代学者间有批判,业师胡阿祥教授相关论述最丰,读者可以详参。

    种种迹象表明,沈志成稿仓促,乃至流于敷衍,比如最后一篇《百官志》,竟无一字引言。但这并非沈约的初心。从前揭《州郡志》引言可见,沈约是要在前人基础上细加考证、推出精品的,他也确实下了大工夫,因此产生诸多宝贵心得。全志《志序》则显示,他在谋篇布局上花费了不少心思,如决定设立《符瑞志》,和将郊祀、舆服内容通归《礼志》,都属他在前史基础上的创新。总体来说,用“虎头蛇尾”形容沈志,颇近于事实。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沈约宏伟的“课题设计”须经多年不懈努力才能兑现,但他显然没有这样的机遇,也没有这样的耐心。《宋书》相较前史的一大缺憾,是未立《食货》《刑法》《艺文》三志,魏晋宋三朝的经济、法律、著述状况我们因此无法直接知晓,虽然沈约事后对此作了说明,曰“前说已该”,故不赘述,但此解释极为牵强,三志的缺失,归根到底还是受限于他个人的主客观条件。

    《宋志》诸篇概览

    孙吴、梁、陈正史皆无志;《晋书》诸志晚出,内容不少因袭《宋志》;萧子显《南齐书》有志,但过于粗疏简略,远不如《宋志》翔实。《宋志》约四十万字,体量竟占《宋书》(约八十一万字)一半,字数比《三国志》《南齐书》《梁书》《陈书》等正史全书都要多。因此尽管存在诸多不足,《宋志》仍不失为六朝第一志。在此,且对《宋志》诸篇作一概述。

    《志序》之后紧接的《律历志》三卷。上卷记载西汉至刘宋的音律发展史与相关理论,特别详细记录了各类笛子的形制。中、下卷记载由汉到宋的历法变迁,曹魏杨伟《景初历》、宋何承天《元嘉历》和祖冲之《大明历》的各项数据、算法尽在其中。该志是研究古代音乐、历法的重要依凭。

    接着是《礼志》五卷。其第一、二卷相当于《续汉书》的《礼仪志》,涉及改正朔、易服色、加冠、婚聘、元会、郊祀、拜宗庙、祠社稷、耕籍田、立国学、阅兵、巡狩、读五时令、守丧送终等诸多方面的礼仪细节。第三、四卷对应《续汉书》的《祭祀志》,专录种种祭祀之礼。第五卷对应《续汉书》的《舆服志》,记载帝后王公、文武官吏用车、佩刀、服饰、印绶的规制。本志大段收录官员们围绕礼制细节的诸多讨论,作为史书而言不免繁芜之讥,作为史料而言则颇具详赡之美。其第二卷还收录了宋文帝东巡期间,百官向监国的皇太子上奏时所用文书的整体格式,诚为研究南朝文书行政不可多得的好材料。

    其三是《乐志》四卷。《汉书·礼乐志》只是“抄举《乐记》”(沈约语),过于草率,《续汉书》又无《乐志》,《宋志》作者遂自出胸臆,备载前史未书的八音乐器,另在叙述历代宫廷乐舞源流、收录各朝郊庙乐章的同时兼及“非淫哇之辞”的民间歌谣,篇幅、质量均远超《汉志》。

    其四是《天文志》四卷,一是收录了古代各派天体学说,包括孙吴王蕃所制浑天仪形制,二是记录了大量天文事件,将它们与具体的军政大事联系到一起。通过该志,既可了解时人的天文学成就,推算古代的天体运行,也可对六朝的占星学有所了解。

    其五是《符瑞志》三卷,此志前史所无。东晋王隐的《晋书》有《瑞异记》,《宋书》创立《符瑞志》系受其影响。沈约之前,何法盛《晋中兴书》有《征祥说》,臧荣绪《晋书》有《瑞志》,亦属同一性质。《汉书》和《续汉书》有《五行志》,所记均为灾异,种种瑞应则在《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中有所涉及,《宋书·符瑞志》乃正史中第一部以祥瑞为主题的专志。该志记载上古以来关于圣君降世、王朝兴替的预言传说,及龙凤、麒麟、鸾鸟、白兔、嘉禾、甘露等瑞物,目为帝王有德、政治清平之兆。因内容皆为不经之谈,故长期遭评论家诟病,但另一方面,它集中反映了当时盛行的天命正统思想,是窥视古人政治文化、精神世界的一扇窗口。

    其六即《五行志》五卷,系接两汉《五行志》而作,同以广为流行的纬书《洪范五行传》作为基准,将各类天灾人祸分为木、金、火、水、土五大类和若干细目,虽属迷信,但所载大风、暴雨、地震、日食、蝗灾、极寒、生物异常等种种自然现象,和《符瑞志》记载的白虎出、黄河清一样,为研究古代天文、地理、气候、生物提供了重要线索。另外,《符瑞》《五行》两志都涉及很多具体的人、地、官名,其中不乏可补前史与《宋书》纪传之缺者。

    其七是《州郡志》四卷。该志与《汉书·地理志》《续汉书·郡国志》一脉相承,然未载山川形胜、物产贡赋,更缺少对民风民俗的概括。其优于前史的地方,一是叙述政区沿革十分详细,特别是对侨州郡县变化的梳理,堪称研究东晋南朝侨置政区的最珍贵材料;二是记载了各州到首都建康和各郡到州治、首都的水陆里程,比《续汉志》只记各郡距京里程加详,是研究六朝交通史的关键辅助;三是政区不记州、郡、国、县等专名,而代以长官名号,如“扬州刺史”“历阳太守”“临川内史”“松滋伯相”之类,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当时不同类型封国的职官制度。

    最末是《百官志》两卷。其体例因循《续汉书·百官志》。沈约《志序》云:“百官置省,备有前说,寻源讨流,于事为易。”在他看来,这是编撰难度较低的一部志。该志由尊至卑,由内而外,上自公卿,下至令史、亭长,列举曹魏至刘宋的种种官名吏号,名号之后举其员数,述其源流置废,远者溯至商周。下卷后半部分记述汉魏以来王、公、侯、伯、子、男的封国官属,兼涉食封制度,并载刘宋官品。虽无引言,然志文格式规整、内容精要,值得肯定,素为研究中古职官封爵者所倚重。

    概览《宋志》,其包罗之广、征引之博、记述之详,信可大体认知。针对《宋志》的整理校勘,基于《宋志》的专项研究,学界成果已极丰富,现中华修订本《宋书》问世,在诸志校勘方面又取得和集成了若干新成就。今天看来,《宋志》的开发空间依然很大:《州郡》《百官》已获深耕,仍偶有拾遗补阙的余地;《礼志》研究正属热门,前人重梳理排比,今人重思辨联想,结合考古发现,论述日益深入;《符瑞》《五行》论者甚夥,多从政治角度入手,或用为自然科学的资料,利用民俗、宗教等学科理论展开剖析的较少;《天文》《律历》《乐志》向为天文、文学、音乐研究者们所热衷,然学者多乏史学背景,能深入古人语境者更加难值难遇。随着学界总体知识的不断积累,学人问题意识的推陈出新,可以预见,《宋志》这座矿山还将产出更多金玉之宝。

  • 修訂前言小識

    作者:世卿 发布时间:2018-10-18 19:36:34

    1、宋書

    《宋書》一百卷,包括本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南朝梁沈約撰。

    2、劉宋

    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劉裕受禪建宋,改元永初,仍定都建康。

    劉宋凡八帝,歷時六十年。至宋順帝昇明三年(479)年,蕭齊代宋,劉宋滅亡。

    劉宋之初,西有漢中,東與卑微夾黃河相對,後期疆域退縮至淮河、秦嶺一線,與北魏稱南北對峙局面。

    3、劉宋國史

    起於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著作郎何承天,後來山謙之、裴松之(未及而卒)、蘇寶生等陸續受诏參與編輯。

    宋孝武帝大明六年(462),徐爰領著作郎,「因何、蘇所述,勒為一史,起自義熙之初,訖于大明之末」,其中臧質、魯爽、王僧達等傳,為孝武帝劉駿親撰。

    《隋志》二:《宋書》六十五卷,宋中散大夫徐爰撰。

    泰始三年(467),徐爰爲宋明帝劉彧斥退,劉宋國史修撰隨即停止。

    南齊永明五年(487),齊武帝蕭賾命沈約修撰《宋書》。沈約以何承天、徐爰等人舊作為基礎,用將近一年的時間,完成紀傳七十卷。至永明末應已全部完成。但根據避諱,可能在蕭鸞甚至梁武帝即位後才最終定稿。

    4、其它宋書

    孫嚴《宋書》六十五卷;王智深《宋紀》三十卷;

    裴子野《宋略》二十卷;王琰《宋春秋》二十卷;

    鮑衡卿《宋春秋》二十卷。皆亡佚。

    5、沈約

    (441-513),字休文,吳興武康人,出身世族之家。其祖沈林子,爲劉宋開國功臣,仕至輔國將軍,留心文義,頗有著述。其父沈璞,曾官淮南太守,元嘉三十年(453),以奉迎武陵王劉駿不及時而被誅。其時沈約十三歲,潛逃後逢赦免,篤志好學,晝夜不倦。

    宋時官至尚書度支郎,入齊後歷官著作郎、中書郎、尚書左丞、五兵尚書、國子祭酒。梁朝建立,封建昌縣侯,歷官尚書左僕射、尚書令等職。

    梁天監十二年(513)卒于官,年七十三,謚曰「隱」。

    爲南朝著名詩人、文壇領袖。一生著作頗豐,除《宋書》一百卷外,尚有《晉書》一百十卷、《齊紀》二十卷、《高祖紀》十四卷、《邇言》十卷、《謚例》十卷、《宋文章志》三十卷、文集一百卷。今僅存《宋書》,明人輯其文集九卷。

    6、評價

    涉獵廣泛、史料豐富,後世讚譽爲多,但評價也有爭議。

    ① 篇幅問題

    趙翼《廿二史札記》:「凡詔誥、符檄、章表,悉載全文,一字不遺,故不覺卷帙之多也。」「《南史》于宋書大概刪十之三四,以《宋書》所載章表符檄,本多蕪詞也。」

    但今天看來,保留了大量原始文獻,如著名的《僑人歸土斷流疏》《禁淫祠詔》《興學校詔》等。

    ② 史志問題

    劉知幾以八志「上括魏朝」爲病。(《史通·斷限》)

    晁《志》沿其說,「兼載魏晉,失於限斷」

    沈約:「何書自黃初之始,徐志肇義熙之原。今以魏接漢,式遵何氏。

    陳《錄》:揆以班馬史體,未足爲疵。」

    葉適《習學記言序目》:「至沈約比次漢魏以來,最爲詳悉,唐人取之以補《晉記》,然後歷代故實可得而推。」

    顧炎武《日知錄》:「陳壽《三國志》、習鑿齒《漢晉春秋》無志,故沈約《宋志》諸志并前代所闕者補之。」

    《四庫提要》:「推原溯本,事有前軌」「約詳其沿革之由,爲大失」。

    余嘉錫《辨證》:「若沈約《宋史》,上括魏朝,蓋因《三國》無志,用此補亡,斯誠史氏之良規。」

    唐長孺:「不但補闕,亦且溯源。」

    ————《宋書》八志,篇幅佔全書近半,上溯魏晉,補前史未備。

    ③ 隱諱問題

    承襲徐爰舊史,於晉宋易代之際,多爲劉宋避諱。

    e.g.晉恭帝本爲劉裕所逼而遜位,卻稱「禪讓」,並連番推辭方即位,「儼然唐虞揖讓光景,絕不見有逼奪之跡」(《廿二史札記》)

    又沈約奉齊武帝蕭賾之命修史,多遵齊武帝旨意。

    e.g.袁粲。

    涉及宋齊革易之處,多爲蕭齊迴護,對齊高帝蕭道成讚揚備至。

    e.g.「其於諸臣之效忠於宋,謀討蕭道成者,概曰反,曰有罪。」「其於道成而爲之助理者,轉謂之起義。」《廿二史札記》

    ④ 門第

    編次多依門第,傳中往往綴列親族,對門閥士族成員普遍多溢美之詞,對少數聲明不佳者也不免曲飾。

    7、散佚與編次

    宋代,嘉祐末詔館閣校讎,尚多殘脫舛誤,或雜以李延壽《南史》。

    e.g.卷四《少帝紀》、卷四六《趙倫之傳》、卷七六《朱脩之宗慤王玄謨傳》,都是後人用《南史》補足的。而卷六二《張敷傳》卷五九《張暢傳》本不闕,卻被補入,導致二者各有兩傳。

    書中的篇目,按《志序》所云,以《律曆志》為首。但歷代傳本卻都拆分《律曆志》爲《律志》《曆志》,將分別題作「律上」「曆上」「曆下」。

    四庫:出於後人編目,強爲分割,非約原本之舊次。

    錢大昕:自孟堅合律、曆爲一志,後之作史者皆因之。休文序例不言更分爲二;則亦固、彪之舊矣。此志三卷,當題『律暦上』,次篇爲『中』,末篇爲『下』。今以首篇爲《律志》,下二篇爲《曆》上、《曆》下,蓋後人妄改,非休文之旨也。

    故點校本改之。

    8、版本

    ① 宋代

    兩種版本。

    《宋書》校刻始於北宋嘉祐年間、治平年間。

    嘉祐六年,「詔三館、秘閣校《宋》《齊》《梁》《陳》《後魏》《後周》《北齊》七史,書有不完者訪求之。」(《續通鑒長編》)

    三朝本《南齊書》載治平二年勑節文:《宋書》《齊書》《梁書》《陳書》《後魏書》《北齊書》《後周書》,見今國子監並未有印本。宜令三館秘閣見編校書籍官員精加校勘,同與管勾使臣選擇楷書如法書寫板樣,依《唐書》例,逐旋封送杭州開版。

    《郡齋讀書志》:治平中,鞏校訂《南齊》《梁》《陳》三書上之,劉恕等上《後魏書》,王安國上《周書》。政和中,始皆畢,頒之學官,民間傳者尚少。…中原淪陷,此書幾亡。

    南宋

    「紹興十四年,井憲孟爲四川漕,始檄諸學官,求當日所頒本。時四川五十餘州,皆不被兵,書頗有在者,然往往亡闕不全。收合補綴,獨少《後魏書》十許卷。最後得宇文季蒙家本,偶有所少者。於是七史遂全,因命眉山刊行焉」

    ——所謂宋蜀大字本「眉山七史」。

    這兩種都沒有流傳下來。

    p.s.我們所見《宋書》三朝本,張元濟以爲其中「版心畫分五格者,可定爲蜀中紹興原刊」,但據王國維、趙萬里、尾崎康等人考訂,現存三朝本實爲南宋前期江浙刊本。南宋前期江浙刊本一直沿用到明代中期,李靖多次補休。

    e.g.現存數種三朝本《宋書》,分藏於國圖、台北國圖等地,《中華再造善本》影印前者。

    明清

    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南京國子監刻本、萬曆二十六年北京國子監刻本、崇禎七年毛氏汲古閣本、清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本、同治十一年(1872)金陵書局本。

    明清刊本,迭有修訂,但總體面貌較為一致。

    民國

    張元濟百衲本搜集數種三朝本《宋書》。

    北平圖書館藏六十七卷,據嘉業堂殘本補入二十三卷,另志第四、列傳四十四、五、六,第四十八、九,第五十一、二,第五十九,第溜溜食,以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暨涵芬樓藏元明遞修本合配。

    今修訂本以此爲底本。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7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5分

  • 文字风格:7分

  • 语言运用:8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4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3分

  • 实用性:6分

  • 章节划分:4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3分

  • 情感共鸣:8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7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4分

  • 文化贡献:9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4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7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好评(393+)
  • azw3(329+)
  • 引人入胜(128+)
  • 章节完整(661+)
  • 一般般(434+)
  • mobi(282+)
  • 愉快的找书体验(598+)
  • 实惠(477+)
  • 简单(373+)
  • 图文清晰(199+)
  • 好评多(399+)

下载评价

  • 网友 沈***松: ( 2024-12-12 12:35:20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薛***玉: ( 2024-12-26 19:30:29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郗***兰: ( 2024-12-12 07:35:38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师***怡: ( 2024-12-16 18:04:27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邱***洋: ( 2025-01-03 22:44:34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汪***豪: ( 2024-12-20 07:49:33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方***旋: ( 2025-01-07 10:23:51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温***欣: ( 2024-12-10 10:30:17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曾***文: ( 2024-12-28 19:13:51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陈***秋: ( 2024-12-28 00:23:20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利***巧: ( 2025-01-01 03:54:15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辛***玮: ( 2024-12-22 11:58:39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菱***兰: ( 2025-01-09 11:11:17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游***钰: ( 2024-12-26 06:22:46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