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英汉双解美国20世纪流行文化词典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26:48

英汉双解美国20世纪流行文化词典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英汉双解美国20世纪流行文化词典精美图片
》英汉双解美国20世纪流行文化词典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英汉双解美国20世纪流行文化词典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302031055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1998-12
  • 页数:407
  • 价格:24.00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26:48

内容简介:

关于本词典

20世纪美国流行文化的无上索引,从健美操到雅皮士。

美国最轰动作品的一卷集名录,帮助你应付“流行文化超载”的书。

包含1900至1995年间1000余条条目,有关歌曲、电影、图书、财富、名

人、日期等的信息比任何其他的书都要多。

美国近100年的关键事件,包括詹姆斯・迪恩的车祸、肯尼迪总统遇刺、

登月、水门事件、海湾战争、伍德斯托克摇滚音乐节等。

最具娱乐性的词书,没有一个条目是枯燥的。


书籍目录:

1、INTRODUCTION

2、引言

3、正文


作者介绍:

肖恩・霍利(ShawnHolley)

1986年毕业于美国犹他州州立韦伯大学,获

Art&GraphicDesign学位。1987年赴日本任

专职英语教师。次年东京的一家出版社出版了

他的第一本书SpeakHyogen。该书四年内重印

12 次。不久,作者创立霍利国际出版公司,

全时从事写作和出版。先后在日本、中国、韩

国、马来西亚、印度和欧州出版了30余种书,

其中包括:

Englishin3-D,BusinessEnglish200,

MediaEnglish, 15oftheRichest

Americans,2001NewwWordrd,100%

AmericanSlanguage,2002Everyday

Cliches,Fam0usAmericanPopPhrases,

1660EverydayMin i-Phrases,Common

Situa tionalPheases, andTheWord

Revolution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关于本词典

20世纪美国流行文化的无上索引,从健美操到雅皮士。

美国最轰动作品的一卷集名录,帮助你应付“流行文化超载”的书。

包含1900至1995年间1000余条条目,有关歌曲、电影、图书、财富、名

人、日期等的信息比任何其他的书都要多。

美国近100年的关键事件,包括詹姆斯・迪恩的车祸、肯尼迪总统遇刺、

登月、水门事件、海湾战争、伍德斯托克摇滚音乐节等。

最具娱乐性的词书,没有一个条目是枯燥的。


精彩短评:

  • 作者:橘莉亚 发布时间:2019-07-16 08:20:37

    一般吧。就是对名人轶事的道德批判哈哈哈但是我居然看完了。三星给其中的一句话:“改变需要我们认清一件事情,生命中并非所有事都是我可以控制的”。

  • 作者:亢龙无悔 发布时间:2015-12-24 10:10:06

    好书,非常直观形象,如果每个朝代都有这么一本专门的服饰图书多好

  • 作者:00 发布时间:2018-12-10 23:13:15

    其实是一个问题搜索空间和最优解分布的数学问题……

  • 作者:阿巴厮 发布时间:2019-08-15 08:18:10

    被迫成长的少女,还没来得及拥有真正的心事,就被这阴森恐怖的玩具铺给占有了。才华横溢,文笔绚烂美丽。

  • 作者:豆友278247563 发布时间:2024-02-12 09:45:24

    针对网友 “沉寂之舟” 的评论 “科普类作品,内容很详实.可惜2023年底出版,风头都过了”,我来反驳一下:90%的公众对区块链与 Web3 还停留在只知道名字的程度,更别提去拥抱这个潮流了。所以,在大众对这两个概念认知的早期阶段,这本书科普的内容会帮助大众快速了解 Web3 (被誉为下一代互联网) 的巨大社会价值与财富效应。

  • 作者:MarsForever 发布时间:2019-09-28 20:10:47

    web全般


深度书评:

  • 生下一个同性恋的妈妈——变彼岸花看好拉拉?

    作者:地球超人钱德尔 发布时间:2009-12-26 04:14:56

    如果你妈妈是同性恋,现实有两种可以选择:一是你爸爸也是同性恋,当然你父母是一对拉拉,那么你显然不是这两位女同胞生出来的,因为捣腾不出来。另一种是你爸爸是个男人,那就是说你妈妈过去是个同性恋,当然也不排除现在还是,有了丈夫还是割舍不开同性的诱惑。弗洛伊德在书中通过数十个案例,从女同性恋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一一做了解剖,当然该书中的案例拿到现在开说未免有滞后的嫌疑,但本书直追根源——从性启蒙谈起,又涉及精神分析引论的实质性内容——这也是弗洛伊德的拿手好戏,没有人能否认他这个权威。看这本书不是因为对女同性恋的好奇,而是看到佛洛依德下功夫把女同性恋现象作为他《论女性》书系的重磅环节,那就很值得一看了。书中对各个时期的典型案例做了详细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逻辑性很强,看出作者的严谨和对研究的负责。考证比比皆是,行文层层推进深入,把同性恋心态变得不再神秘,把同性恋现象变得可以理解。其实在之前也有看过王小波和李银河夫妇的男性同性恋调查报考集《他们的世界》,可能因为当时年龄的原因,愣是看的云里雾里搞了很久还是没看出一点的味道和意义,再想想两个男人,菊花之盟……然而弗洛伊德大师他不谈卫生问题,把同性恋现象一推到学术的高度,态度一下就变得认真了变得高尚了,看来菊花始终输给葵花一筹。试想把一个让人怜惜的玉男和春哥关到一起,把做了手术的河秀丽和泰国人妖关到一起,导演是激进派或者后现代派的话最好给他们喝上药,那么更新颖的野兽派或者忠死派的XX恋便引领风尚独占风骚了,万物的开端便是如此,彼岸的开花也是如此,拉拉也是。有人这样说过:“我不反对同性恋,只要不影响我的生活,天塌了与我管不着。”这话就像是弗洛伊德在放屁,那么就让他在梦里诅咒你,咒你哪生哪世像书中所说:生下一个同性恋的妈妈。

  • 有关作者一些论点的辨析

    作者:潇湘听雨 发布时间:2023-08-04 16:17:31

    现在本人承认有关200回的公开课视频,本人并没有逐字逐句听完,但从收获方面来说,欧老师对于通灵宝玉、补天石、绛珠仙草、神瑛侍者、太虚幻境与大观园的关系、贾宝玉所作四季即事诗的文化内涵、元妃榴花的意象以及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在清代所对应的社会地位等都做了非常详细地阐释,尤其让我受益匪浅的是有关贾宝玉的脱度过程,从初听《寄生草》悟禅机,即“满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摘自《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到要求龄官唱曲惨遭拒绝,知道天下所有女孩的眼泪并不能独他一人所得。“从此后,只好各人得各人的眼泪罢。”(摘自《红楼梦》第三十六回 绣鸳鸯梦兆绦芸轩 识分定情悟梨香院),再到听悉藕官、药官与蕊官“假戏真做”,领悟到情理兼备、两尽其道的道理,即“

    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

    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摘自《红楼梦》第五十八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 茜纱窗真情揆痴理》)。可以说,欧老师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小说情节中,将贾宝玉这条成长线完全清晰地理出来,对我们理解本书的要义是大有裨益的。甚至我们抛开《红楼梦》所处的时代大背景,单单从少年成长的角度看宝玉,即从开始认识自己(赤条条来去)、到认清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各人得各人的眼泪),再到认定如何在各种关系羁绊中实现自处的怡然自得、合情合理,其理想是人情与义理的互相兼顾(比如男子丧了妻,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这对我们普通人读《红楼梦》也是深有意义的。

    然而在听了欧老师一些人物论后(大部分还是听了),对于讲到的部分论点实在不敢苟同,所以单拣了个人气较少的角落在此多啰嗦两句,若是欧老师的粉丝,可以不用往下看了。

    1.《红楼梦》是一部忏悔小说吗?

    有关这个问题,欧老师在讲课中引述大量脂批来论述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见识到一个真正的有教养有规矩、人人皆循规蹈矩、知礼守节的簪缨世族。这是因为在《红楼梦》之前,当时陆陆续续面世了大量才子小说,这些小说在脂批眼中,就好像庄农进京,不知贵族生活的,妄自以自己状况忖度,结果“所言皆在情理之外”。(原文:近闻一俗笑语云:一庄农人进京回家,众人问曰:“你进京去可见些个世面否?”庄人曰:“连皇帝老爷都见了。”众罕然问曰:“皇帝如何景况?”庄人曰:“皇帝左手拿一金元宝,右手拿一银元宝,马上稍着一口袋人参,行动人参不离口。一时要屙屎了,连擦屁股都用的是鹅黄缎子,所以京中掏茅厕的人都富贵无比。”试思凡稗官写富贵字眼者,悉皆庄农进京之一流也。盖此时彼实未身经目睹,所言皆在情理之外焉。)

    说实话,脂批所言着实刻薄,且他所指的那些粗制滥造小说中,还有《西厢记》、《牡丹亭》的影子。这在第五十四回《太君破陈腐旧套》中有大段论述,【贾母笑道:“这些书就是一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这么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乡绅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绝代佳人。只见了一个清俊男人,不管是亲是友,想起他的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像个佳人?就是满腹文章,做出这样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一个男人家,满腹的文章,去做贼,难道那王法看他是个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了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堵自己的嘴。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子的小姐,又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的,就是告老还家,自然奶妈子丫头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头知道?你们想想:那些人都是管做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了不是?”】

    如果我们单看上述这一段,可能欧老师所说的《红楼梦》是为了展现礼出大家这一论点没有问题,此外,小说中在描摹贾府的衣食起居、生活环境、各色人物的言谈举止等方面,都能让我们深刻感觉到这是一个有教养、有规矩、有礼有节、非同一般、必须让我等鼠辈叹为观止的钟鸣鼎食人家。然而就此便认为曹雪芹的写作目的是为了亲身下场、降维打击,我认为这对理解《红楼梦》这部书的本质是有重大误导的。因为《红楼梦》绝不是一部在追忆怀念繁花似锦的往昔,犹如张岱写《陶庵梦忆》是“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旋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问佛前,一一忏悔。”(摘自陶庵梦忆序)这从《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飞鸟各投林这首曲可以看出,“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徼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如果读者仔细将上述这段同《陶庵梦忆序》相对照,《红楼梦》哪里有“当时只道是寻常”的追忆,哪里有错失黄金年华的悔恨?反而在我看来,“飞鸟各投林”的意象犹如近日我听人讲解的南宋词人蒋捷所作的两句“时光容易把人抛,红了(liao)樱桃,绿了芭蕉”,在这里引用讲解人的一段话作为我对这一曲的理解,“在李后主的词中尚且在追问‘春花秋月何时了’,但到南宋灭亡后,词人笔下已把那个‘了’明确写出来,都‘了(liao)了’。”无独有偶,《红楼梦》里不也正好有一首《好了歌》吗?

    且更重要的一个细节是曹雪芹在写成《红楼梦》这部书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此书始终是一部不出世的小说,仅仅在曹雪芹的朋友间,即他所处的那个上流阶层中流行。这可从爱新觉罗弘旴一段话中得到印证,“

    第《红楼梦》非传世小说,余闻之久矣,而终不欲一见,恐其中有碍语也。

    ”(摘自《红楼梦的两个世界》)根据考证,我们现在已经很明确地知道,曹雪芹的交友圈基本为满族八旗子弟,其中情感最深厚的敦诚、敦敏二人为努尔哈赤第十二子、皇太极之弟、多尔衮之同母兄阿济格的后裔,姓氏爱新觉罗,为宗室子弟。不过由于此前阿济格以“谋乱”的罪名被顺治皇帝赐令自尽,随后又被雍正皇帝视为“奸党”,敦敏家族虽在乾隆朝恢复了皇室宗籍,但仍处于受排斥的地位。这里插一句,纳兰性德是阿济格的外孙。此外,曹雪芹还有一位朋友张宜泉,也是满族旗人,十三岁丧父、家门不幸、书剑飘零、孑然一身,为了生活,张宜泉设私塾,做了教书先生,终身无功名,穷愁潦倒。至于所提到的弘旴是敦诚敦敏的堂叔,乾隆帝的堂弟。此外,康熙十四子之孙,爱新觉罗永忠也曾说其“

    因墨香得观《红楼梦》

    ”,这里的墨香也就是弘旴。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红楼梦》早期的流行样态是亲友间的互相传看。交代这两个背景原因有三:1)何为诗礼之家、何为贵族,曹雪芹需要在孔夫子面前读三字经吗?2)弘旴所谓“碍语”二字,这里引述周汝昌的解读,认为是“乾隆时宗室深知其政治意义,不敢接触之确证”,也就是宗室知道书里有些事例是不堪入世人之目的,所以在接触书时持有相对谨慎的态度。这也可以看出在本书流行的那个小圈子里,大家对这本书的看法并非如脂砚斋那般一股脑赞美作者在书中写出了世家礼法。3)曹雪芹所结交的这些朋友其中大多都是外人眼中的失意者,但这些“失意者”自己倒浑然不觉,例如敦敏二十七岁在宗学考试中列为优等。三十七岁时才授右翼宗学副管,四十六岁升总管。五十四岁就因病辞官。又如敦诚四十岁后即闭门不仕,以诗酒自娱,与宗室诗人如永忠敦诚等诗酒唱和。这里再引述敦诚写给曹雪芹的两首诗《访曹雪芹不值》野浦冻云深,柴扉晚烟薄。

    山村不见人,夕阳寒欲落

    ;《题芹圃画石》

    傲骨如君世已奇,

    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垒时。前一首里的曹雪芹犹如世外高人,后一首里的曹雪芹则傲世独立。所谓看一个人先看他的朋友,然后我们再从这位朋友的诗中回看曹雪芹,终日与这些人唱和的曹雪芹要想通过《红楼梦》、通过贾宝玉忏悔对往日的不珍惜,为不能重拾旧家业而悔恨,说实话,他为何不珍惜时光,多和那些为官做宰的谈谈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何必大费周章,用了十年许多笔墨写得满纸“荒唐言”,只为“一把辛酸泪”吗?说忏悔,我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可能存在的依据。

    相反我们却在书中可以频频看到贾府子弟跨越礼法,平日里尽“偷鸡摸狗”的丑相,例如大家所知的宁国府的不干净是到了除了门口一对石狮子,连猫儿狗儿都不净的地步。贾涟各种“脏的臭的拉回家”,他父亲贾赦大小老婆一堆,还惦记着鸳鸯。这哪里有“礼出大家”的影子?或者说有这样曲笔写就的对世家礼法的赞美吗?或者我们可以理解,写尽贾府子弟的丑态是为了伏笔贾府将来的败落,那么这不正好说明他们的守礼不过是虚于应设,根本只是做一套说一套。所以最后落得个“大地真干净”并不是老天无故打压,恰恰是自己的子弟“一代不如一代”所导致吗?这种知礼的尚不守礼,不是比那些专讲理法,竟不知礼法的暴发户更可笑吗?这里引述第四十六回贾敬死后贾珍父子守制的情形作例证,“贾珍贾蓉此时为礼法所拘,不免在灵前籍草枕块,恨苦居丧。人散后,仍乘空寻他小姨厮混。”可以看到贾珍父子所谓守丧只是为礼法所拘,其实心中全无任何丧亲之痛。然而礼教最终的目的,并非要人遵守,却是为了教化。这里引用袁中道一段话加以阐释明代以后对礼教的认识:“圣人知夫不待教而善者,上智也。待刑而惩者,下愚也。其在中人之性,情欲之念虽重,而好名之念尤重,故借名以教之,以为如此,则犯清议,如彼,则得美名。使之有所惧焉而不敢焉,有所慕焉而不得不为。......好名者,人性也,圣人知好名之心,足以夺人所甚欲,而能勉其所大不欲。而以名诱,此名教之所设也。”这里可以看到当时文人已认识到要达到教化,要用人性中“好名”这一特点来引导人们循规蹈矩,我们在此不去评判如此想法是否准确,但结合贾珍父子的实例,可以清楚地发现,所谓礼法,再如何崇高,终究需要个体进行严格遵守,方能落到实处。但另一方面,当礼法与具体的个人欲望发生严重冲突时,它对人的约束是完全无力的。所以余英时先生在上世纪70年代就曾谈到,“

    《红楼梦》全书都是暴露礼法的丑恶的,并不是像脂批所云,是在有意无意之间炫耀作者的门第。

    ”(摘自《红楼梦》的两个世界)

    2.宝玉的形象与归宿辨析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红楼梦》后三十回已散失,除了确知宝玉最后的结局是出家外,其他都存疑,所以以下分析都将立足于前八十回的文本,同时结合对曹雪芹个人思想的再度建构进行阐述。首先我们可以确认的是,《红楼梦》绝不是一部忏悔录,否则这就跟宝玉出家的结局构成了很大的矛盾。当然,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高鹗的续本。事实上,在构建宝玉最后的结局上,高鹗还是最大程度上实现了“

    情理兼备、两尽其道

    ”的理想,即一方面让宝玉通过高中举人,与宝钗产子实现了贾府的重建,另一方面也让宝玉遵守了自己的初心,在拜别了父亲贾政后,便“同一僧一道飘然登岸而去。”然而我们都知道高鹗的这个结尾历来遭人诟病,只因前八十回里完全没有交代宝玉喜读书的事例,哪怕“只作出个爱念书的样儿来”也丝毫不见,何以临了竟埋头苦读,并中功名呢?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复兴家业究竟要做到哪一步才算真正复兴?诚然,中举就意味着有资格做官,但到底不如进士出身来得光耀门楣。设若又中了进士,但不能出入朝堂,似乎又难同祖宗以军功立业的荣光相媲美。又或者宝玉也许真能出息到像舅舅王子腾、或史湘云叔叔忠靖(通“忠敬”)侯史鼐一样,难道这就能确保不会再有家族覆灭的悲剧?

    我认为,《红楼梦》的价值就在于它写出了人间最深刻的悲剧性。这种悲剧最直观地体现在李纨的判词中,【晚韶华: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只这戴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这里提到“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前面的“贫”,众所周知,李纨向来以节俭闻名,甚至已到了“抠”的地步。(参见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至于积阴德,这里用一个“须”似乎并非坐实李纨有积阴德的实例,所以我比较倾向于一些评论认为李纨的判词暗伏了贾兰的早夭,也更显“万事转头空”之感。由此也可以看出所谓确保家族兴衰,对当事人来说就有如一个看不到尽头的轮回,又荒诞又虚无,何况宝玉原本就对“积极向上的读书人”深恶痛绝,难道他看不出这“积极向上”背后其实也有极大荒诞性与虚无性吗?

    至于谈到宝玉不喜读书和读书人这个题目,我们先不妨梳理一下宝玉从前对读书的看法。第十九回,袭人有谈到宝玉,“

    凡读书上进的人,你就起个外号儿,叫人家禄蠹

    ;又说只

    除了什么明明德外就没书了

    都是前人自己混编纂出来的

    。”而宝玉为了留住袭人,就立刻应承说:“再不说了。那是我小时候儿不知天多高地多厚信口胡说的,如今再不敢说了。”但到了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史湘云劝宝玉不该成天在女孩儿队伍里厮混时,宝玉立刻反击道:“姑娘请别的屋里坐坐罢,

    我这里仔细腌舎了你这样知经济的人

    !”然后就带出袭人所述的一段往事,“上回也是宝姑娘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不去,搳了一声,拿起脚来就走了。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的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宝玉对此的态度是“

    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吗?

    要是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也就是说,宝玉认为宝钗、史湘云都是“混账话”,可知他说“再不敢说了”只是作出个样来。不过我认为最明显体现宝玉态度的是,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绦芸轩 识分定情悟梨香院》,宝玉刚刚挨了父亲的打,贾母疼惜孙子为其谢绝一切会客等必要的礼尚往来。其结果是“那

    宝玉素日本就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

    又最厌峨冠礼服贺吊往还等事

    ,今日得了这句话,越发得意了,不但将亲戚朋友一概杜绝了,而且连家庭中晨昏定省一发都随他的便了。”“或

    如宝钗辈有时见机劝导,反生起气来,只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子,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

    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意造言

    ,原为引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了!’众人见他如此,也都不向他说正经话了。

    独有黛玉自幼儿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所以深敬黛玉。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探知宝玉对宝钗和黛玉的态度,及其背后的原因。

    不过这里也有个更深层次问题,宝玉不喜读书是所有书吗?并不尽然。第三回里,宝玉为黛玉起字时就曾说,“

    除了《四书》,杜撰的也太多呢。

    ”此外,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胡庸医乱用虎狼药》宝玉说:“松柏不敢比。连孔夫子都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呢。可知这两件东西高雅,不害躁的才拿他混比呢。”第五十八回,宝玉让芳官劝藕官不要烧纸,就说,“以后断不可烧纸。

    这纸钱是后人异端,不是孔子的遗训。

    ”可知在宝玉心中,孔子的地位非比寻常。那么反过来说,宝玉所厌恶的是哪些书,或者说他一直苛责的所谓“国贼禄鬼之流”又是哪些人?仍是第三十六回,宝玉和袭人谈起死,就说道:【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

    那些须眉浊物只听见“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的名节,便只管胡闹起来

    ……文官更不比武官了。他念两句书,记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瑕疵,他就胡弹乱谏,邀忠烈之名;倘有不合,浊气一涌,实时拚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具体到人物的话,可以看到宝玉每每对待贾政那些清客的态度,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 黄金莺巧结梅花络》中谈到贾政的门客通判傅试家的嬷嬷来拜访。原文如下:“傅试原是贾政的门生,

    原来都赖贾家的名声得意。

    贾政也着实看待,与别的门生不同。他那里常遣人来走动。宝玉素昔最厌勇男蠢妇的,今日却如何又命这两个婆子进来?其中原来有个缘故。只因那宝玉闻得傅试有个妹子,名唤傅秋芳,也是个琼闺秀玉。”又如他对待曾为林黛玉老师的贾雨村,第三十二回里有【宝玉听了,便知贾雨村来了,心中好不自在。袭人忙去拿衣服。宝玉一面登着靴子,一面抱怨道:“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湘云听后,就笑道:【“‘主雅客来勤’,自然你有些警动他的好处,他纔要会你。”宝玉道:“罢,罢!我也不过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罢了,并不愿和这些人来往!”】但从上述试举的两个具体人物来看,贾雨村自不必说,前有“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参见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后有为霸占石呆子二十把古扇讹他拖欠官银,最终逼死了后者。(参见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傅试(通“附势”)则从姓名上就可看出其品行。

    所以结合上文贾宝玉说的那些

    “邀忠烈之名”

    的文官,可以判断贾宝玉所痛恨的读书人并非犹如我们一般意义上的贤德之人,恰恰是一些品行下流、没有道德观、只愿趋炎附势、追名逐利、随波逐流的文人墨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媚俗”

    ;其所厌恶的书也并非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各类经典文集,恰恰是一些穿凿附会的下三滥之流。这里引述一段余英时有关“混沌”这一典故的解释加以阐释。《庄子·内篇·应帝王》有载,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余英时说:“古代统一的‘道术’整体因‘天下大乱,圣贤不明,道德不一’而分裂成‘百家’。”【“七窍”便是《天下》篇的“耳目鼻口”,“道术裂”和“浑沌死”之间的关系显然可见。】(摘自《余英时:中国思想史上的四次突破》)也就是说宝玉尊崇的是犹如混沌一般的原始经典,至于后来读书人所读的书,所考的试则是他一概要排斥的。其实只需我们翻一下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对当时文人的面貌和精神状态有一大致的了解。所以宝玉曾说:“因此祸延古人,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戚序本此处的脂批:“如是等语,焉得怪彼世人谓之怪。只瞒不过批书人。”

    为了对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作进一步阐释,这里引述一段有关曹雪芹的偶像阮籍的个人事例进行对照。曹雪芹字梦阮,此处的“阮”已被普遍认为是阮籍。敦诚就曾有《寄怀曹雪芹》“少陵昔赠曹将军,曾曰魏武之子孙。君又无乃将军后,于今环堵蓬蒿屯。扬州旧梦久以绝,且著临邛犊鼻裈。

    爱君诗笔有才气,直追昌谷破篱樊。

    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接罗倒着容君傲,高谈雄辩虱手扪。感时思君不相见,蓟门落日松亭樽。

    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扣富儿门。残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

    ”周汝昌曾说:“梦阮”之一别号的背后可能暗示着曹雪芹对阮籍的梦想是并非泛泛的。(参看《曹雪芹小传》。

    众所周知,身为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是以反礼教、崇尚自然著称。然而真实历史中的阮籍并非如此。司马昭曾称“

    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

    ”刘勰对其《咏怀诗》评价是“阮旨深邃”。《晋书阮籍传》记载了他两次辞官:“太尉蒋济闻其有隽才而辟之……籍已去,济大怒。于是乡亲共喻之,乃就吏。后谢病归。复为尚书郎,少时,又以病免。及曹爽辅政,召为参军。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

    岁余而爽诛,时人服其远识。

    ”及至后来司马昭让他去做官,阮籍又是另一番景象,【籍尝从容言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鄣,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晋书·阮籍传》】后来众公卿要拥护司马昭做皇帝,让阮籍作劝进书,阮籍大醉,“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

    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参见《晋书·阮籍传》)此外,更如许多人熟知的阮籍丧母,【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

    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

    ”籍饮啖不辍,神情自若。】(参见《世说新语·任诞第二》)

    从上述评论与事例都可以看出阮籍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般持才傲物,目空一切,他还有虚于委蛇的一面,然而即使如此,《沧浪诗话》仍评价“黄初之后,

    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

    ”从审美意义上来说,阮籍越是有世故的一面,也就越显得他那句名言“礼教岂为吾辈设”发人省醒。且更重要的是,阮籍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反礼教,他恰恰是尊崇真正的礼教,故而才会对魏晋时期流行的名不副实的“名教”越发厌恶。如他在《乐论》中就说过:“礼定其象,乐平其心,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平”。

    我们再回看宝玉,不能说曹雪芹将阮籍这一真实人物完全嫁接到了宝玉身上,但是宝玉对自然的推崇、对真性情的追求,对孔子的追崇,情理兼备的人生观跟阮籍还是一脉相承的。这里单就所谈到的“自然”“真性情”,引用两段原文加以阐述。

    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宝玉对稻香村的评价,不及“有凤来仪”多了。【贾政听了道:“咳!无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丽为佳,那里知道这清幽气象呢?终是不读书之过!”宝玉忙答道:“老爷教训的固是,但古人云‘天然’二字,不知何意?”众人见宝玉牛心,都怕他讨了没趣;今见问‘天然’二字,众人忙道:“哥儿别的都明白,如何‘天然’反要问呢?天然者,天之自成,不是人力之所为的。”宝玉道:“却又来!此处置一田庄,分明是人力造作成的: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无脉,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那及前数处有自然之理、自然之趣呢?虽种竹引泉,亦不伤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恐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即百般精巧,终不相宜……”】这里展现了宝玉对天然的态度,并特别对人力穿凿这一行为进行了驳斥,认为在一个前无村庄,后无山水的庭院里凭空造一座以示自己有归隐之心的田庄,只能让人产生“矫揉造作”之感,犹如田庄,既然并非天之自成,似非大观,那么人之出世之心若不是出自真意,只为追逐归隐的名气,博一个雅号,又怎样呢?《北山移文》就曾谈到这类人“诱我松桂,欺我云壑。虽假容于江皋,乃缨情于好爵。”而这样的人最后的结局是“请回俗士驾,为君谢逋客。”不知宝玉是否也作如此想。

    至于“真性情”,第五十八回当芳官将藕官烧纸祭药官的真相告知宝玉后,宝玉【不觉又是欢喜,又是悲叹,又称奇道绝】,说:“以后逢时按节,只备一个炉,到日随便焚香,一心诚虔,就可感格了。

    愚人原不知,无论神佛死人,必要分出等例,各式各例的。殊不知只一‘诚心’二字为主。

    即值仓皇流离之日,虽连香亦无,随便有土有草,只以洁净,便可为祭,不独死者享祭,便是神鬼也来享的。你瞧瞧我那案上,只设一炉,不论日期,时常焚香。他们皆不知原故,我心里却各有所因。随便有清茶便供一钟茶,有新水就供一盏水,或有鲜花,或有鲜果,甚至荤羹腥菜,只要心诚意洁,便是佛也都可来享,所以说,

    只在敬不在虚名。

    ”无独有偶,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 喜出望外平儿理妆》宝玉因偷跑出去祭金钏,贾府上下因此大动干戈,唯有黛玉等少数人猜到宝玉无故失踪的真相,【因看到《男祭》这一出上,便和宝钗说道:“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不管在那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子上来作什么!俗语说‘睹物思人’,

    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

    ”宝钗不答。宝玉回头要热酒敬凤姐儿。】此处点出黛玉与宝玉的心意相通,与下文宝玉让芳官劝藕官不要烧纸祭奠相呼应。这里也点出宝钗的心性,明知其意,却“不干己事,一问摇头三不知”。至于宝玉向凤姐敬酒,是既了了内心的情后,转入尘世,再尽自己分内之礼的体现。所以以此来推断最后宝玉的出家为僧必然仍遵循了“两尽其道”的人生态度,只是这一过程是如何顺理成章地实现,仅仅是遭逢家庭变故,大观园毁灭吗?很遗憾,我们无法确知其中的来龙去脉,只能确知宝玉即使委身于尘世,也早已志不在此,犹如判词所言“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3.宝钗之冷与钗黛合一探究

    有关宝钗人物定位,是我最对欧老师最有异议的部分。诚然随着个人阅历的增长,对宝钗这一人物有了更深层的了解,但直到此刻,仍然谈不上喜欢,所以不免在这部分会带有主观上的感情色彩。

    对于宝钗,我最喜欢的是她以下几个场景: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识宝钗小惠全大体》探春谈到她受赖家人启发,可以利用大观园的生态换取赚取利益,所谓“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宝钗笑道:“真真膏粱纨绔之谈。

    虽是千金小姐,原不知这事,但你们都念过书识字的,竟没看见朱夫子有一篇《不自弃文》不成?”

    探春笑道:“虽看过,那不过是勉人自励,虚比浮词,那里都真有的?”宝钗道:“朱子都有虚比浮词?

    那句句都是有的。

    你才办了两天时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浮了。

    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事,越发把孔子也看虚了!

    ”探春笑道:“你这样一个通人,竟没看见子书?当日《姬子》有云:‘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宝钗笑道:“底下一句呢?”探春笑道:“如今只断章取意,念出底下一句,我自己骂我自己不成?”

    宝钗道:“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既可用,便值钱。难为你是个聪敏人,这些正事大节目事竟没经历,也可惜迟了。”

    李纨笑道:“叫了人家来,不说正事,且你们对讲学问。”

    宝钗道:“学问中便是正事。

    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

    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

    引文中提到的《不自弃文》,疑似朱熹所作。上段意在指明“视天下之物有一节之可取且不为世之所弃,岂以人而不如物乎!”确有勉励人不要因一时环境之困而自弃,但下段却以房玄龄、杜如晦等子孙为例点出富家子弟“当念父功之刻苦,孜孜汲汲,以成其事;兢兢业业,以立其志。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人皆迁之,我独不移……若是,则于身不弃,于人无愧,祖父不失其贻谋,子孙不沦于困辱,永保其身,不亦宜乎!”这里也能看出宝钗在人事经历方面,较大观园内其他诸姐妹是远高一筹的,且对如何身为人子、作为子孙在延续家族兴盛方面应该有何种担当,她也有相当深刻的体悟。故而看到探春对朱熹这一文不以为然的态度,立刻加以驳斥,并有了“

    学问中便是正事……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

    ”正如许多人所言,宝钗在此是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至于后文的《姬子》云云,据周汝昌考证纯属探春杜撰,我们可视作是探春情急之下对宝钗的回击,这里不再赘述。

    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 慈姨妈爱语慰痴颦》邢岫烟被许配给薛科后,【宝钗自见他时,

    见他家业贫寒

    ,二则别人之父母皆年高有德之人,

    独他父母偏是酒糟透之人,于女儿分中平常

    邢夫人也不过是脸面之情,亦非真心疼爱

    ;且岫烟为人雅重,

    迎春是个有气的死人,连他自己尚未照管齐全

    ,如何能照管到他身上,凡闺阁中家常一应需用之物,或有亏乏,无人照管,他又不与人张口,

    宝钗倒暗中每相体贴接济,也不敢与邢夫人知道

    ,亦恐多心闲话之故耳。】后来,邢岫烟典当衣服贴补迎春身边的妈妈丫头被宝钗遇见,宝钗劝她:“……不如把那一两银子明儿也越性给了他们,倒都歇心。你以后也不用白给那些人东西吃,他尖刺让他们去尖刺,很听不过了,各人走开。倘或短了什么,你别存那小家儿女气,只管找我去……”又见邢岫烟裙上一个碧玉珮,一问知是探春相送,又说:“他见人人皆有,独你一个没有,怕人笑话,故此送你一个。这是他聪明细致之处。但还有一句话你也要知道,这些妆饰原出于大官富贵之家的小姐,你看我从头至脚可有这些富丽闲妆?然七八年之先,我也是这样来的,

    如今一时比不得一时了

    ,所以我都自己该省的就省了。将来你这一到了我们家,这些没有用的东西,只怕还有一箱子。

    咱们如今比不得他们了,总要一色从实守分为主,

    不比他们才是。”这一节除了点出宝钗一向节俭的生活习惯外,也暗含薛家的败落,然而回到宝钗,她却并不怨天尤人,只“

    从实守分

    ”,犹如《不自弃文》所言“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人皆迁之,我独不移。”随着时移世易,安守清贫。

    最后说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谬补余香》宝钗因在家宴上听到黛玉说了两句《牡丹亭》《西厢记》里的话,来教导她不应乱看这些“邪书”,并说:“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

    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

    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

    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

    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

    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

    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

    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

    ,就不可救了。”

    值得一提的是第四十二回有脂批:

    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

    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这里也为我们带来一个迷题“钗黛合一”是什么意思?欧老师的解读是,在宝钗的引导下,黛玉“渐通人事”,最后也变成宝钗那样,她以八十回后黛玉劝宝玉读书为例来验证“黛钗合一”,在此,我以为是不准确的。如果连黛玉最后也变成了宝钗,那么前面费这许多笔墨来塑造黛玉的目的为何,不会有“既生钗,何生黛”,多此一举之感吗?

    结合到上述举例以及普遍对宝钗的认知,正如第五回判词里所言:宝钗有停机德(指的是东汉河南郡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学的故事)、有高士一般的风骨、又有身为世家子弟的担当和责任感,此外最难得的是面对不断变幻的世事,仍能坚持自我,守住本分。所以有红学爱好者说,相比黛玉的才思之难得,宝钗这样通达又不世故的品行更难得,甚至比黛玉更完美得世间罕有。我认为这种想法是有道理的。另外,相比曾有评论将宝钗这样冷的性格归结于“冷香丸吃多了”,我更接受另一些爱好者的看法,即宝钗的品行性格的养成是由于经历了家庭的巨变,即小时候是父亲还在、备受酷爱、大家族一起生活,大了之后随着父亲的去世,大家族分崩离析,各家管各家,而她的哥哥又不争气,需要母亲和她支撑整个家。这从她对邢岫烟所说的一番话可以得到印证。所以相比尚不知人间疾苦的贾家子孙,宝钗很早就洞悉富贵不能长久,为人子“当念父功之刻苦,孜孜汲汲,以成其事……士其业者,必至于登名;农其业者,必至于积粟:工其业者,必至于作巧;商其业者,必至于盈资。若是,则于身不弃,于人无愧……”从书中对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描写来看,对朱熹的这篇《不自弃文》,她不仅读懂了,甚至时时刻刻身体力行。即使身处无望的环境中,也绝不“不自弃”。

    可以说我对宝钗所有美好的解读,全在这篇《不自弃文》中,然而即使如此,曹雪芹又塑造了林黛玉一形象,并与之互文。这也透露出在作者眼中,宝钗的好只是半面,还有半面需要林黛玉来填补。至于原因,也全在宝钗众所周知的那个“冷”字。

    上文我们探讨了许多宝钗许多美德,然而很遗憾的是,这些美德都必须隐藏在那个“冷”字下,即不能“移了性情”。其实从引文也可以看出,宝钗虽然向黛玉坦白她从小也读过许多“邪书”,但最终目的是要黛玉丢开这些,“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又如前文所说的宝钗一支《寄生草》,启发了宝玉对人生的思考,后因与黛玉湘云起了争执,写了一偈,又恐人不明白,填了一只《寄生草》。宝钗看了后,【笑道:“这是我的不是了。我昨儿一支曲子,把他这个话惹出来。这些道书机锋,最能移性的,明儿认真说起这些疯话,存了这个念头,岂不是从我这支曲子起的呢?我成了个罪魁了!”说着,便撕了个粉碎,递给丫头们,叫快烧了。】这里通常被人认为,在宝玉悟道的路上,宝钗早已在前面等他了。然而在我看来,并不尽然。这同前文所引教导黛玉数语其实是一样的。(注意,两次都提到了“移性”)只能说,黛玉宝玉所见所悟者并不只有他们两人,其实宝钗也见也悟。然而三人尽管同路,但到底并不同归。就是因为宝钗对《西厢记》《牡丹亭》的态度是看了“移了性情”,甚至连读书写字都不是女孩子分内之事。把宝玉的参禅视作“疯话”,这一念头不该存。这全都起因于她的世俗之心。至于黛玉对宝玉参禅的态度却是,“连我们(她和宝钗)两个人所知所能的,你还不知不能呢,还去参什么禅呢!”也就是说,她认为宝玉不能参禅只是不知不能,但如果宝玉将来也达到了,甚至超过了他们的“所知所能”,黛玉又会做如何作想?无独有偶,宝玉就曾对黛玉说过要去做和尚。但黛玉似乎并没有宝钗反对的那般激烈,只是调侃他出言鲁莽。参见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晴雯与宝玉、袭人吵架,黛玉进来问他们是争粽子恼了吗?【袭人笑道:“姑娘,你不知道我的心,除非一口气不来,死了,倒也罢了。”黛玉笑道:“你死了,别人不知怎么样,我先就哭死了。”宝玉笑道:“你死了,我做和尚去。”袭人道:“你老实些儿罢!何苦还混说。”黛玉将两个指头一伸,抿着嘴儿笑道:“做了两个和尚了!我从今以后,都记着你做和尚的遭数儿。”宝玉听了,知道是点他前日的话,自己一笑,也就罢了。】这也是钗黛两人性格差异的又一例证。

    此外,宝钗的“冷”也体现在人情上,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湘云就抱怨宝钗“

    可恨宝姐姐,姊妹天天说亲道热,早已说今年中秋要大家一处赏月

    ,必要起社,大家联句,

    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

    社也散了,诗也不作了。倒是他们父子叔侄纵横起来。你可知宋太祖说的好:‘卧榻之侧,岂许他人酣睡。’他们不作,咱们两个竟联起句来,明日羞他们一羞。”黛玉见他这般劝慰,

    不肯负他的豪兴,

    因笑道:“你看这里这等人声嘈杂,有何诗兴。”这里顺便比较宝钗与黛玉待人的不同,从前文我们早已知晓,湘云对宝钗的感情,“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参加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然而到了中秋团圆时,由于先前发生了大观园抄家这一大事,宝钗为了避嫌早已搬出,于是旧日定下的诗约就此作废,这在她都是无奈之举,也算人之常情。但若读者心细体味,也不难觉出史湘云“可恨”两个字的况味。相比较之下,黛玉先前还在为孤苦一人惆怅,这于她也是稀松平常,但听了湘云的劝解后,便“不肯负他的豪兴”,其中“不肯负”三字又包含了黛玉多少仗义之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欧老师从脂批“钗黛合一”这一评语中解读出黛玉最后变成了宝钗,如果这是真的,对我们这班读者来说,该是多么寂寞?

    事实上宝钗的“冷”,书中还通过“道是无晴却有晴”这支签文为我们进行了总结。在这里也作一番探析。这也是我近日偶然听人讲姜夔词所得。据研究发现,明清时代最受文人传颂的宋人词作并非东坡、稼轩,却是姜夔。【清代词坛影响较大的浙西词派词选,其代表作《词综》编撰者朱彝尊大力推举以姜夔、张炎为代表的南宋雅词词人。他的词学理论直接影响后期许多词选的选词倾向。例如《词洁》《清绮轩词选》《自怡轩词选》三部词选的选词倾向均以《词综》选词标准为参考。】(参见马帅《清代姜夔词研究》)这里值得的是,《词综》中姜夔词作量并不突出,这是因为“惜乎《白石乐府》五卷,今仅存二十余阕也。”“惜乎”二字也足见这位清代文人对姜白石的感情。而【对姜夔一系词人清空骚雅风格的重视则对词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带动了词坛审美风尚的转变。】

    那么姜夔词的意境是什么?《人间词话》评白石词,最主要的论点是:白石格调高,「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其写景之作,「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而其作品特质,是「有格而无情」。王国维还以姜白石比东坡,作了如下阐述,「东坡之旷在神,白石之旷在貌」郑骞先生曾说:「旷者,能摆脱之谓;豪者,能担当之谓。能摆脱故能潇洒,能担当故能豪迈。这都是性情襟抱上的事。」刘若愚《北宋六大词家》有一段话说:就作为一位诗人而言,姜夔

    避开强烈的感情而以冷静的态度观察人生

    ,虽然时常略带悲哀。

    当他回想一段爱的往事时,没有一点性爱的情感,连回忆的热情也没有

    ,只是缠绵的对所爱过和失去了的美人的回忆;

    当他悲悼战争的摧毁时,没有慷慨的爱国呼喊

    ,只有压抑的叹息。甚至像这样相当表露的收敛也不是他根本的格调;通常他宁愿借着意象和文学典故表露一些感情或美感。”更重要的是,姜夔词里经常出现“寒”“冷”这两个词,这同宝钗“冷”这一意象多么相像。我们不能肯定清代文人推崇姜夔的风尚是否直接影响到了曹雪芹,但姜夔那种清空冷峻的意境,其影响力之大,在《红楼梦》里也有重要体现,那便是“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事实上,姜夔能够超过北宋诸杰,在有清一代甚至享有“词圣”的美誉,并非仅是审美趣味使然,也和当时文人所处的现实人文环境息息相关,犹如“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在极度压抑、不能释放的生存空间内,文人不仅自伤不能自愈,他人之伤也只能冷眼相望,无能为力。

    回到宝钗这一人物,我们可以看到书中,她并非没有真情流露之时,譬如会情不自禁为宝玉做活计;看到宝玉被打会心疼;宝玉暗讽她胖,她也会大怒。此外,她也极具古道热肠,暗中送燕窝给黛玉,接济邢岫烟,帮助史湘云等。但即使如此,临了她还是将自己所有的真性情完全抽离,只以“无情”面貌示人,只因为她生活在一个一切都在向下的大环境中,除了守住自己,别无他法。

    在此我大胆推测,也许曹雪芹正是注意到宝钗这一天然不足之症,所以用林黛玉这一“咏絮才”(此处指谢道韫,人赞:“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与宝钗进行照应。同样在第七十六回,黛玉吟出“冷月葬花魂”一句后,【湘云叹道:“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你现病着,不该作此过于凄清奇谲之语。”】此外,向来以孤僻示人的妙玉也听到黛玉这句,玩赏清池皓月也不玩了,转身出来【笑道:“好诗,好诗,果然太悲凉了,不必再往下做……”】后面又说:“……有几句虽好,只是过于颓败凄楚。此亦关人之气数,所以我出来止住你们……”这里也可以视作作者对这一清空冷峻意境的一种态度。所以,所谓钗黛合一,一体两面,我认为,绝非黛玉后期变成了宝钗,抑或宝钗后期突然显现出黛玉的情状。也许只是宝玉与宝钗相处久了,也逐渐发现了宝钗无情背后其实也深藏着一颗“有情之心”,然而宝钗到底还是宝钗,她为了避嫌,宁可负湘云的诗约;落一个无情的印象在世人眼里,也要尊崇自己闺中本分,这当然值得世人尊重,只可惜她面对的宝玉却并非一般的世人。

    至于欧老师借助脂批谈到宝玉与戴钗的远近关系,这里也作一段辨析。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 俏平儿软语救贾琏》中,脂批有:“奇文!写得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何也?宝玉之心,凡女子前不论贵贱,皆亲密之至,岂于宝钗前反生远心哉?盖宝钗之行止端肃恭严,不可轻犯,宝玉欲近之,而恐一时有渎,故不敢狎犯也。宝钗待下愚尚且和平亲密,何反于兄弟前有远心哉?盖宝玉之形景已泥于闺阁,近之则恐不逊,反成远离之端也。故二人之远,实相近之至也。

    至颦儿于宝玉实近之至矣,却远之至也。不然,后文如何反较胜角口诸事皆出于颦哉?

    以及宝玉砸玉,颦儿之泪枯,种种孽障,种种忧忿,皆情之所陷,更何辩哉?此一回将宝玉、袭人、钗、颦、云等行止大概一描,已启后大观园中文字也。今详批于此,后久不忽矣。

    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股,不可粗心看过。

    ”其中,先说“颦与玉近中远”,这里引用钱钟书的一段评语,“若木石姻缘侥幸成就,喜将变忧,佳偶终成怨偶”,“遥相望则相思相慕,习近前则渐疏渐厌,男女乖合,非初一律”。这一态度与其在《围城》里描写方鸿渐与唐晓芙、孙柔嘉之间的关系何其相似?

    但有关远近一说,其实原文已略加阐述。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中宝玉与黛玉为“金玉良缘”争执,作者有一段旁白,【看来两个人原本是一个心,但都多生了枝叶,反弄成两个心了。那宝玉心中又想着:“我不管怎么样都好,只要你随意,我便立刻因你死了也情愿。你知也罢,不知也罢,只由我的心,可见你方和我近,不和我远。”那林黛玉心里又想着:“你只管你,你好我自好,你何必为我需自失。殊不知你失我自失。可见是你不叫我近你,有意叫我远你了。”如此看来,却都是求近之心,反弄成疏远之。】可见这里的远近之说并非我们所以为的宝玉与黛玉随着年龄增大,关系有所疏远,终成陌路人。反而是一种审美意义上的“过犹不及”,也就是说两个人虽然求近,但实则越弄越糟,但这并不能掩盖求近这一心情。所以反观宝钗与宝玉的远中近,我们仍不能忽视他们之间的疏离。这一方面也符合宝钗对一切事物都有“隔”这一心态,也符合宝玉对她的态度“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4,有关批注的辨析

    之所以单拎出这一点,是因为欧老师在整个讲座中,不断引用脂批以作证她的观点,譬如宝玉与钗黛的远近关系、譬如如何看待宝钗、袭人、晴雯等人的性格、譬如如何评价宝玉。最明显的便是她有关“贬黛推钗”的争议。不过我认为对于黛玉,她还是手下留情的。只是说黛玉怨天尤人,虽然是孤女但看不到自己尚且还能得到贾母的超乎寻常的疼爱,相比湘云做活计要做到半夜,湘莲被卖到薛家做妾,她已很幸福,终日只是在房里不是看书作诗,就是哭。但对晴雯,只是一个病中撵秋纹去吃饭这一句话,就被她批成“你看晴雯真的是……所以她被逐出大观园,不能怪别人”。在此我只能用接受者理论来理解,黛玉、晴雯一类也并非人人到喜爱。直到后来我读了脂批原文,才发现她受脂批影响之重,也难怪乎她对宝玉的评论会有“这块石头不是来下界受苦的,它是要来享受荣华富贵的”“连探春都在为贾府的未来忧心忡忡,宝玉却劝她只管安富尊荣”等这些在我看来十分粗浅的看法。

    不过在论述这样的方法论是否正确之前,先容我引述一段脂砚斋对宝玉的评语,以供大家评判:

    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 俏平儿软语救贾琏》,宝玉同袭人等人闹别扭,“因吃了两杯酒,眼饧耳热之际,若往日则有袭人等大家喜笑有兴,今日却冷清清的一人对灯,好没兴趣。待要赶了他们去,又怕他们得了意,以后越发来劝,若拿出做上的规矩来镇唬,似乎无情太甚。说不得横心只当他们死了,横竖自然也要过的。便权当他们死了,毫无牵挂,反能怡然自悦。”脂批有:宝玉恶劝,此事第一大病也。宝玉重情不重礼,此是第二大病也,宝玉之情,今故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事宝玉三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有“悬崖撒手”一回。

    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

    而所谓“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

    脂砚斋在此点出了宝玉最后的结局,对此他的评价是宝玉“无情”,也就是说,他认为把宝钗、麝月这样才貌贤德兼备的妻妾舍弃而去,是宝玉不同与世人的“偏僻处”。那么我们能说这便是曹雪芹塑造宝玉,并为他规划这一人生大结局的真意吗?为了写出一个人的“偏僻处”?果真如此,那么又该如何解释《好了歌》的意象?如何看待“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这个大结局的内涵?

    在此我们还需要理清一个问题就是,所谓脂砚斋、齐笏叟这一类批书人,其批注对我们理解《红楼梦》整部书的脉络到底起哪些作用?这里引述一段为《红楼梦》改名的事例加以阐释。甲戌本第一回中有这样一段话:“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白色悟空,辽易名为情侩,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峯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大意是参与写、批诸人,对书名的意见各自不同,最后采用了吴玉峯提议的《红楼梦》。也就是说脂砚斋等人是直接参与《红楼梦》的创作活动。甚至有学者考证过,脂砚斋在乾隆十九年曾将成稿“抄阅再评”,二十一年将成稿“对清”一次,二十五年将成稿“四阅评过”整理出“庚辰秋月定本”来。

    然而即使如此,脂砚斋和齐笏叟等人的批注还出现过“打架”的现象。

    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王熙凤看中林小红说话爽利、传话有功,便想讨来做丫鬟。脂砚斋有评语:“奸邪婢岂是怡红应答者,故即逐之。前良儿,后篆儿,便是确证。作者又不得有也。己卯冬夜。”齐笏叟则评,【此系未见“抄没”、“狱神庙”诸事,故有是批。丁亥夏。畸笏。】

    又如第十六回秦钟临死前,“又纪念着家中无人掌管家务”,有批注说:“扯淡之极,令人发一大笑。”后马上又有批注:“余谓诸公莫笑,且请再思。”

    这里出现的几个批书人对林小红、秦钟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看法,我的解读是,批书人虽然为我们揭示了小说后续的走向,以及后文将出现的诸多情节,但归根结底,批书人也是自有主张,各有好恶。且目前已考证出,批注者并不完全出自曹家,甚至可能包括了敦诚、敦敏等宗室子弟,所写之内容也不全是曹家往事,而是“撰书时曾广泛地搜集材料。”(参见余英时《敦敏、敦诚与曹雪芹的文字因缘》)通过上述举例,我们至少可知,批者、观者,他或她的看法固然对曹雪芹的创作产生了诸多影响,但并不能以此就认为他们的一些观点就是小说最后要呈现给我们的内容。这里引述第二十二回,有批注云:“袭卿能使顰卿一赞,愈见彼之为人矣。观者诸公以为如何?”又如“故观书诸君子不必恶晴雯。”此外,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甲戌眉批:余批重出。余阅此书,偶有所得,即笔录之。非从首至尾阅过复从首加批者,故偶有复处。

    且诸公之批,自是诸公眼界;脂斋之批,亦有脂斋取乐处。

    后每一阅,亦必有一语半言,重加批评于侧,故又有于前后照应之说等批。

    我想强调的是,批注尽管很重要,但对我们理解《红楼梦》,仍只是指南针、导航仪的作用,并非我们所要达到的终点。因而不该过于迷信批注,或者干脆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将某一类批注直接奉为圭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从《红楼梦》为大家展现了一个真正的诗礼簪缨世家,推导出这个大家族走向败落是十足可惜的,再推导出既然宝玉天生正邪两赋,就该承担起复兴家族的重任,接着推导出因为复兴无望,所以曹雪芹著书是为了表达类似“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悔恨?这一逻辑推理不奇怪吗?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8分

  • 人物塑造:7分

  • 主题深度:8分

  • 文字风格:3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6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6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4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5分

  • 情感共鸣:4分

  • 引人入胜:8分

  • 现实相关:3分

  • 沉浸感:3分

  • 事实准确性:7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4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8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7分

  • 加载速度:6分

  • 安全性:9分

  • 稳定性:5分

  • 搜索功能:4分

  •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引人入胜(392+)
  • 情节曲折(387+)
  • 字体合适(366+)
  • 无水印(468+)
  • 在线转格式(208+)
  • 已买(209+)
  • 二星好评(541+)
  • 三星好评(592+)

下载评价

  • 网友 郗***兰: ( 2024-12-27 00:50:27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瞿***香: ( 2024-12-15 00:48:48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孔***旋: ( 2024-12-27 15:45:16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孙***美: ( 2024-12-30 11:31:55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宓***莉: ( 2025-01-09 15:55:07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詹***萍: ( 2024-12-09 20:47:16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訾***晴: ( 2024-12-29 02:21:13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冉***兮: ( 2024-12-17 07:10:20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薛***玉: ( 2024-12-24 19:25:55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石***致: ( 2024-12-30 12:17:40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