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大元忽必烈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26:46

大元忽必烈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大元忽必烈精美图片
》大元忽必烈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大元忽必烈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39643625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1
  • 页数:399
  • 价格:56.8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26:46

内容简介:

田芳芳编著的《大元忽必烈》内容介绍:是现实改变了他,还是他选择了创造新时代?

他是第一位入主中原的蒙古族帝王,弥合了中原地区数百年来的分裂。他知人善任,大胆任用各族优秀人才管理幅员辽阔的大帝国。他折服于汉地文化,推动着蒙汉文化的交流,也促进了世界历史文化的进程。他,就是元朝江山的守护者——忽必烈。一起来翻阅《大元忽必烈》吧!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大元忽必烈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大元忽必烈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大元忽必烈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田芳芳编著的《大元忽必烈》内容介绍:是现实改变了他,还是他选择了创造新时代?

他是第一位入主中原的蒙古族帝王,弥合了中原地区数百年来的分裂。他知人善任,大胆任用各族优秀人才管理幅员辽阔的大帝国。他折服于汉地文化,推动着蒙汉文化的交流,也促进了世界历史文化的进程。他,就是元朝江山的守护者——忽必烈。一起来翻阅《大元忽必烈》吧!


精彩短评:

  • 作者:躲猫猫社社长 发布时间:2012-06-17 21:33:27

    informative

  • 作者:Elaine 发布时间:2024-01-02 12:42:50

    竟然是赵菱……

  • 作者:苏苏 发布时间:2014-06-18 14:13:33

    难度很低,送给小朋友的,比较适合小学生或者初中生阅读。

  • 作者:爱读书的熊 发布时间:2011-07-24 18:33:19

    真的很差,不信你读读看

  • 作者:bookbug 发布时间:2020-12-08 09:17:37

    这套书是90年代巴蜀书社版的修订再版。《宋史》原本就是廿四史中篇幅最大的一部,加上我又只喜欢读列传部分,所以这个选了十九篇本传的选本确实最适合我,而且所选人物也都是我感兴趣和喜欢的

  • 作者:焚琴客 发布时间:2017-01-21 14:00:07

    原本抱以极高期待,兴冲冲在第一时间买了一本,读后大失所望,大段篇幅都在讲虚头巴脑的道德经生态哲学,后面三分之一则用来介绍作者所认识的公众号达人(我本以为会是探析复盘这些公众号成功的经验)。整本书不是一般的水,连订阅号上的推文都比它干货多,只能说是自认倒霉买了这样的垃圾。


深度书评:

  • 陈少明:“形上学”如何“具体”?——杨国荣教授《道论》读后

    作者:理一分殊 发布时间:2019-11-23 12:20:11

    原文载丨《哲学分析》期刊,2013 年4 月第4卷第2期

    摘 要

    “具体的形上学”在论说形态与本体意义上都具有哲学系统的性质。在抽象形上学与后形上学两个坐标间,可以发现并论述具体形上学在形上学家族中的位置。需要探讨的问题还有:在中国哲学中建构当代形上学之可能性,以及如何寻找情境分析的形上学。

    谈哲学首先让人想到形上学,至少谈西方哲学、特别是西方古典哲学时尤其如此。中国哲学是否有形上学,问题虽然有争议,但“形上学”原本就是中国哲学的术语。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传统有形上学的观念,而没有发展出相应的系统论说;到了近现代,在西学的影响或刺激下,熊十力、冯友兰、金岳霖以及牟宗三,陆续建立起自己的形上学系统。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汉语哲学作品中议论形上学的虽不少,例如争先恐后谈论现代新儒家,尤其是牟宗三,而真以建立形上学为目标者,则非常罕见。这究竟是受现代西方反形上学思潮的影响,还是目标庞大的理论建设需要时间的积累,我不能断定。杨国荣教授的“具体的形上学”三书,让我眼前一亮,并再次感到,形上学依然是个不会过时的论题。

    图 / 杨国荣 教授

    这是一个花功夫琢磨出来的哲学系统。“系统”一词对我来说有两层含义:一种指学说的系统论述,一种是本体意义上的系统思想。前者指通过周密的逻辑论证,比较完整且深入地揭示某种现象或问题的意义,同时这种论证表现出其独特性,就可称为理论系统。当然,所谓周密、完整、深入或者独特,都是相对的。 比较而言,这些特征越突出,它自成系统的程度就越高。 就此而言,不一定讲形上学才能称为系统。 后者则指对宇宙、社会、人生形成一个整体的态度或提供总体的理解,而对所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也可能有一个不同层级的安排,但不一定给出逻辑上的建构或推演关系。如张载的《西铭》,就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思想纲领,它言简意赅,提供了一幅虽然细节有待完善,但轮廓完整的世界图景。 一般来说,这种类型的思想多半与哲学本体论有关。如果这类思想有主张而缺乏论证,我们说它是本体论或者形上学观念;如果是通过概念分析或推演建构起来的观念, 我们就说它是本体论或者形上学理论—例如,黑格尔或者牟宗三的哲学。 在这双重意义上,国荣兄的这个“具体的形上学”,均可视为一种自成系统的哲学。以其中最重要的《道论》为例,该书从对形上与存在关系的讨论开始,紧接着论存在的价值,然后用涉及认识、方法、语言之三章,处理传统意义的真的问题,随后则是审美与伦理的分析,而“终极关切”则引入信仰的问题,最后以“形上视域中的自由”作结。 该书不但对各大价值领域都有安排,且每个领域的讨论都与存在问题联系起来。 这个结构外延上与康德哲学大致对应,但是,它突出了存在的本体地位,而未将物自体推到彼岸,两者存在着基本哲学立场上的不同。

    哲学评论有两个层次:一个是知识的层次,它一般是在评论与被评论者属于同一派别或者共享一些思想预设的前提下,进行具体细节的讨论;另一个是思想的层次,也即评论与被评论双方,在涉及哲学观或世界观之类重大问题上没有共识的情况下,发表各自立场的见解,这种情形,实际上就是不同哲学立场的比较。 我不是形上学的专家,也谈不上有自己特别的立场,同时,面对书中展开的广泛而丰富的问题与细节,也缺乏追踪检讨的能力,因此只能在容易直观到的问题上,说一点感想或名副其实的“意见”。

    这个“具体的形上学”,逻辑上置于“抽象的形上学”与“后形而上学”之间。因此,从评论的角度看,恰好由此获得用以观察它的两个对立的坐标。形上学本来就是抽象的,而对这种抽象表达不满并提出具体思维者,哲学史上比较重要的是黑格尔。黑格尔不仅批评传统形上学的观念系统,同时还批评推导这套观念的思想方法—后者被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概括为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其思想特征是抽象、静止和片面。这种思路,其实是从整体上赋予世界以秩序或意义的不可避免的方式。 只有以一释多,以不可见的支配可见的,世界才能在思想中被“掌握”起来。它的问题在于,要“一统天下”,必须归结到大概念上,而大概念同每一具体的现象之间的关系分别都是一样的,但具体现象之间的关系不一样。因此,它能抽象地解释事物,而不能具体地解释事物;同时,它把对象分析为各种属性的方式,是一种处理物的思想方式,对于生命或历史文化,存在着严重的机械化倾向。也就是说,对理解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历史文化而言,它缺少打动人的力量。不过,黑格尔的哲学虽然有动态地理解本体的思想, 但他建立起来的也是导向抽象的概念系统,本质上同样被认为是抽象的形上学,他把目标设置为对大全、绝对的把握者,最终成果没有太大的不同。这就好象走在一条通往天空的桥上,走的路越长离地面就越远。有鉴于此,现代哲学或基于认知确切性的要求, 或基于直观生命意义的立场, 呈现出一种反形上学的倾向。杨国荣的“具体的形上学”,就其对抽象的警惕而言,与这种思想潮流有一致的一面。他的形上学的“具体”,就整体而言,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把人置于存在的中心,避免意义感的疏离;二是把对存在的把握同各具体领域的知识进展协调起来,包括那些原来可能是为反形上学而论述的知识。 这种方式,既可看成弥补抽象形上学的不足,也有缓冲对一般形上学的攻击的作用。

    转到问题的另一面,看看“具体的形上学”同“后形而上学”的关系。“后形而上学”是个不太清晰的概念,就对形上学的态度而言,除了反对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传统的抽象形上学,即反对以研究存在的本体论为中心的形上学外,它对一般形上学的立场可能存在内部差异。例如,哈贝马斯虽然抛弃由存在本质之类的观念主导的形上学,但他并不否定对生活意义的整体反思;他以交往理性为中心的生活世界的秩序分析,也可以看作具有形上学意义的哲学构想。而罗蒂就不一样,他把反本质主义的立场贯彻到底,抛弃或顛覆“真理”的观念,其“后形而上学”的说法,等同于反对任何形上学。当然,他对生活意义的有关表达,是否与形上学真的完全无缘,也可能存在疑问。就如反哲学的任何论证最终都被列入哲学论说的范畴一样,这是很吊诡的事情。但当“具体的形上学”表达要跟各种“后形而上学”保持距离时,距离的长短会很不一样。相对而言,它跟罗蒂的主张距离比较遥远,但跟哈贝马斯可能就较近。事实上,我们也可把哈贝马斯的哲学同样看成一种“具体的”形上学,但“具体的形上学”之作者可能不同意这种判断。因为,他坚持以存在为思考的中心,对各个领域或各种问题的分析,都以存在为基础,或者将它们收拢到存在的范畴上来。而哈贝马斯那一套说法,对存在问题存而不论,也是不无问题的。与之相反,从各种“后形而上学”的眼光看,以存在为基础的理论构想,可能都走不出传统形上学的窠臼。

    把“具体的形上学”置于“抽象的形上学”与“后形而上学”中间,并让它与左右两种对立的面孔相对视,从消极的角度看,我们就会发现:从抽象的一面看,具体的形上学可能不够形上学,因为它纳入太多经验的因素,不够纯粹;而从反形上学的立场看,“具体的形上学”同抽象的形上学划不清界线。 从积极的角度看,具体的形上学之立论,讲“形上学”目的在于探求根本,而注重具体则是面对经验事情或生活世界。 作者的立场,则在于避免离器言道,或借用徐复观的说法,有点象形而“中”学。而对我来说,“形上学”如何“具体”?是更为有趣的、可以进一步引申的话题。

    把存在当作形上学的主题,因它可概括大千世界、悠悠万古的一切。用有限的概念理解复杂的事物,是人赋予现象世界秩序的能力,这也是理性发展的产物。理解事物之目的是把握甚至改造事物,而改造必须从具体的事物,而非从 “全 ”、从 “一 ”入手。 每个人、每个有血有肉的个体,也不是生活在一般“存在”中,而是在形形色色的存在物之中。 因此,对生活或者生命意义的把握,不仅是整体的,同时也是具体的。关于存在的概念性知识,与对存在的感受不一样,后者不脱离具体的情景、关系与经验。因此,存在的抽象观念必须进入具体经验的理解过程。 但是,这种进入可能有不同的方式: 一种是不断从各种具体的经验知识中提取有助于论证形上学的内容,即用以充实概念形态的形上学; 另一种是从具体经验中探求形上学的因素或意蕴,简言之,它是一种意义探求的工作。前者指向整体的存在,后者面对具体的存在。 整体的存在,是哲学家们之间的话题;具体的存在,是每个人都能感觉的状态。

    这就涉及知识与哲学的关系: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都是专门的学科,是对自然及人类社会做分门别类的研究而形成的不同的知识系统,它们显然有别于哲学。但是,各个学科都有可能发掘出相关知识背后存在的理解其他知识领域以至更广泛的社会生活的意义。20 世纪以来,上举每个学科几乎都挖掘出了影响当代哲学发展的思想内容。相对于各学科规范的知识而言,这种思想内容就是各个知识领域所蕴涵的形上学意义。说它是形上学的,理由在于它不是可直接验证的论断,而是解释性或者规范性的,它是理解与揭示的结果。例如,福柯在《疯癲与文明》中对精神病及其处理现象的分析,展示了对理性信念的深刻批判,它引导人们关注其知识的背后或者知识的边界之外的问题,关心知识与生活的整体关联。这不是对存在意义的整体概括,而是借助某种经验类型,来观察和展示存在的具体侧面所蕴涵的丰富与深远的意义。所以,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它是思想方式,其意义的证成,就是思想的展示过程。哲学需要知识,但必须在知识的基础上向前走,在这种意义上,它也可以是“具体的”形上学。这种具体的形上学,既不是一也不是全,而是多,因此它也是开放的。

    经验知识是知识而不是直接的经验,直接经验是可以直观的经验。不仅大全、绝对等词语所标示的对象不是人们能直观到的,就是通过各种经验知识探索揭示的哲学或形上学观念,也只为有一定知识水平者所理解。如果哲学或形上学的目标是增进对人类生活意义的理解,那它可能还需要把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也当作反思的对象。 这不是指那种对制度或者生活世界结构的类型化研究—它们可以归入由经验知识入手的那个层次的问题,我是指对可能更具体或者琐碎的情景的反思:如孟子所假设的人们见孺子将入于井的反应及其意义,或如庄子与惠施所辩论的游于水中的鱼是否快乐,还有王阳明对弟子有关于花树处于心内还是心外的指点,等等。 这些都是由生活情景或经验片断引发形上学之思考的经典例证。 关于这些例子的经典论述,有着丰富且未必被穷尽的意蕴。以“鱼之乐”为例,问题的层次将包括:鱼是否有快乐的心情或态度? 如果有,人是如何知道或根据什么判断的? 如何没有确切的知识进行这种证明,那么,那些相信鱼会快乐的人是如何建立起这种信念的?相信鱼有快乐与不相信鱼有快乐,是出于知识的差距,还是基于世界观的不同?相信鱼会快乐的观念,对理解人类生活的意义,或者人与万物的关系,有什么样的意义?等等。 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或解答的过程, 就是从经验引向生活或生命意义的理解或建立的过程,是指向形上学思考的过程。 引经典的例子是方便说法, 而经验的多样性几乎是无限的,能否获取有意义的经验,或者说,能否把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经验的意义深刻地揭示出来,则取决于哲学家的眼光及相应的表达能力。这正是中国哲学推崇的即器言道的工夫,用明儒的说法,即“随处体认天理”的本领的培养。

    从抽象的形上学到具体的形上学,再到后形而上学,或者我进一步建议的情景分析的形上学,这在逻辑上是从一到多,从抽象到具体的层次排列。从消极方面看,这有些像《庄子·天下》篇所说的“道术为天下裂”的局面—不过,这不是裂道执偏以自好的主张,而是对道的光芒照遍万事万物的期待。 如果我们对人性(包括人的理性)抱有信心,或者说对道的存在抱有信念,那么,对任何具体事物或经验知识的意义探究,最终是相互关联的。 在庄子那里,道的“每下愈况”,不是道坠落的表现,而是它具有普遍性、内在性的写照。 我的观点并非后现代的余音,而是对先哲精神的回味。

    当我们用庄子的说法来形容形上学的更广阔的图景时,又涉及一个问题,即形上学能不能中国化。 我指的不是古典的形上学,而是针对在现代建立的形上学。杨国荣的“具体的形上学”,没有正面论及这个问题。而其具体论述,对古今中西的思想资料均有引述,其中中国资料方面,对王夫之就有不少引用。他所引文献及解释对于论证其观点,总体上非常贴切,这得益于他在中国哲学方面的造诣。他的初衷在于强调这一形上学的普遍性,而非特殊性,不过,稍加思索也许就能发现,这一系统的原始思路,以及基本概念框架,更多取自西方的形上学传统,而中国哲学更多是资料补充的角色。如果我们把这个系统中的中国因素抽掉,这个系统仍然可以成立;但是,把其中的西方因素抽掉的话,很可能就不成体统。也许有人会问,这是建立普遍的哲学,还是一种西方哲学传统的“普遍化”论说?我不是要提出这种质疑,因为来自西学的思路不一定是特殊的思路,很可能它确是合适的或至少是方便的普遍性话语形式。作为中国哲学研究者,我面对的问题是:我们能否同样在自己的古典思想资源中,开掘和建立足以理解新的生活或不同的文化经验的形上学构架?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意味着我们的古典思想传统,不能在现代哲学的意义上继续自立,即使我们在感情上不能放弃,也只能让其永远做配角。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则这种答案不能靠方法论的论说来服人,而必须由建立形上学的思想实践来证明。 在我们这个时代,这方面的努力应该持续下去。

    哲学上有关于思想建筑术的说法,我们不妨把成系统的哲学看成思想的建筑。那种以存在为中心的形上学系统,其规划都是宏伟的大厦,它们占地广阔、基础平稳、层级有序、厅堂齐全、功能完整,可比作思想的皇宫。然而,在哲学的王国里,还必须有皇宫以外的建筑,需要建造博物馆、歌剧院、足球场,甚至一个亭子或一座小塔,等等。我们必须兴建更多的建筑,努力让每个建筑更有个性、更有魅力。 可以说,在更高的境界上,哲学同时也是艺术。

  • 读尼尔·弗格森《广场与高塔》——当我们在谈论网络时,我们也在谈论等级

    作者:郭洁 发布时间:2020-03-06 18:10:35

    按照作者的论述,人类历史长河可大致分为两个明显的阶段(非线性向前发展,而是阶段性的博弈或合作,总有一方处于某一时期的优势阶段,长期共存),即是等级结构主宰的时期和网络时代,前者人类生活的时间更长,后者因技术的出现而产生,并且更具活力(如印刷技术所引起的巨大变革、现在网络技术对人类生活和权力等级的重构等)。在自然界、人类的进化史中中,网络一直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历史在网络中发展,在这个时代我们要认识网络、利用网络,应该要在历史长河中获得经验。基于历史的类比,我们能很明显地看出,不断有网络瓦解无法自我改革的等级制度;同时,当网络自身陷入无政府状态时,等级制度也有可能恢复运行。但是,不应该用二分法来看待等级制度和网络。网络也是分等级的,如有中心节点和边缘节点,等级內包含网络,同时自身也是一种特殊的网络。

    将社会网络作为一个研究的视角,并认为印刷术的产生和以硅谷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引发了两个较为明显的“网络化时代”,而十八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等级制度占领高的时代。中国古代历朝历代以等级制度(皇权高于一切)为统治抓手,网络化结构组织(或者说以宗教为特色的太平天国运动)亦造成了对等级秩序的严重打击。但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说等级秩序不存在网络,等级秩序是一种特殊的网络:始终向下添加节点,绝不横向添加节点。借助于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发展以来,中国以及诸多借助互联网红利取得了发展。但伴随着网络技术越来越集中于技术寡头,同时政治权力中心对互联网的控制与收编(但这过程中同时存在抵抗,同时抵抗的力量不容小觑),未来社会将如何发展现在还不得而知。正如网络的本质一样,它不可预知、多点分散、去中心化、扁平式分布,以等级秩序的运行思维来预知或控制网络的发展终究可能是无效的。权力越是分散、中心节点越是多元,会越有利于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未来的发展取向,取决于政治意向与技术寡头。

    但我更期冀各种“节点圈子”对网络发展的反馈过程更有效果,期待一个更透明和有助于民主的网路,而这,需要更多的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社会群体对时代发展的不断反思批判,在此基础上推动社会更好的发展。等级制度并非牢不可破。只要添加节点,便可制约和组织极权(权力中心)的形成,使其感到慌张。因此,具有独立意识、独立精神的非权力等级范围内的独立团体十分重要,可以对权力中心形成制衡。

    主流史学更多关注等级制度的书写,而阴谋论者试图夸大网络的作用。作者提出新叙事史学,网络在某些急剧变化的情况下亦逐渐形成某种等级结构,我们对网络的看待不可盲目乐观。以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分布式网络(去中心化)具备较之以往更加安全的网络体系,但最终发展仍需继续观察,且各界力量应不断提供智慧。制衡下的发展,或许才更长久。

    我们需要注意到,我国现在在现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伴随5G技术的优先发展趋势,在未能赶上工业革命的情况下,我们牢牢抓住了信息时代的主动权,但尤其要注意“技术向善”。同时更需要注意的是,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也就是“牵连的时代”),技术必然将一切相联通(全球网络革命的时代)。强连接在网络中仍是至关重要的,而弱连接扩大了网络的影响范围。那么,信息网络安全尤为重要,从个体层面到国家层面都尤其要注意网络安全问题,尤其是关键节点的安全问题。可以一说,网络安全问题就是个人安全问题,也是国家安全问题。

    网络中蕴含政治等级。因为人们处于网络之中,那么商业网络巨头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网络与政治等级之间应存在合作与制衡,而不仅仅是一味排斥或以为妥协。因为身处于等级与网络并存的世界,没有任何角色可以独立、永恒的存在下去。真正做到“权力分离与制衡”“铸造更加民主的社会格局”,是一条艰难之路,也是一条探索之路。网络化的趋势不可避免,等级化的秩序在未来会更加明显还是变弱,现在无法保证。高塔与广场,一直并存发展。历史只不过是在两者博弈之间无可避免的向前推进,只不过在发展的每一个时刻(或者说每一段时刻),总有一个居上,总有一个居下。在博弈、制衡、共谋之间,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推进。

    作者对国外相关发展情况的概述,鉴于对历史缺乏明确的了解,对区域的发展不能很好的理解,所以本书中间部分阅读比较吃力。泛读下来,自以为中间的大部分概述是对作者观点的进行实际案例的论述。总体而言,案例中,对中国部分和近代部分能够比较清晰的了解。所以书的前、后两部分对理解作者论述主旨有比较重要的引导力和启发力,中间部分比较晦涩。

    阅读比较匆忙,一览之后的浅薄论述。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8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3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6分

  • 章节划分:6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7分

  • 情感共鸣:5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5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3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 是否包含广告:6分

  • 加载速度:4分

  • 安全性:5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无盗版(399+)
  • 服务好(358+)
  • 内容齐全(222+)
  • 简单(664+)
  • 种类多(252+)
  • 超值(635+)
  • 无多页(384+)
  • 愉快的找书体验(508+)

下载评价

  • 网友 苍***如: ( 2025-01-03 22:56:48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堵***洁: ( 2024-12-30 23:58:03 )

    好用,支持

  • 网友 通***蕊: ( 2024-12-14 10:11:32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曾***文: ( 2024-12-16 14:51:08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田***珊: ( 2025-01-02 14:20:37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曹***雯: ( 2025-01-02 23:17:15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游***钰: ( 2024-12-30 18:00:40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方***旋: ( 2024-12-10 05:23:00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瞿***香: ( 2024-12-23 22:26:56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