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共同体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想象的共同体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将比较史、历史社会学、文本分析与人类学融于一体,提出一个解释民族与民族主义问题的具有哥白尼革命特质的新理论典范,把民族、民族属性与民族主义视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作为研究起点,而民族这种特殊的人造物就是“想象的共同体”。接着论证了民族主义是如何从美洲最先发生,然后再向欧洲、亚非等地逐步扩散的历史过程。
书籍目录:
民族主义研究中的老问题与新困惑——关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民族主义研究
认同的重量:《想象的共同体》导读
第二版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文化根源
第三章 民族意识的起源
第四章 欧裔海外移民先驱者
第五章 旧语言,新模型
第六章 官方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
第七章 最后一波
第八章 爱国主义和种族主义
第九章 历史的天使
第十章 人口调查、地图、博物馆
第十一章 记忆与遗忘
旅行与交通:论《想象的共同体》的地理传记
参考文献
译后记
附录一 民族主义研究的新困惑
附录二 东南亚华人的认同悖论:以泰国为例
作者介绍: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Benedict Anderson,当代重要的民族主义理论家。1936年出生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1941年,为躲避日益升级的中日战争,随全家离开中国。1953年,安德森进入剑桥大学求学,主修西方古典研究与英法文学;1958年远赴康乃尔大学投身乔治,卡欣门下,专攻印尼研究,之后又将研究 目光转向其他东南亚国家。1983年,出版民族主义研究经典著作《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一书。除《想象的共同体》外,其他著作还有:《比较的幽灵:民族主义、东南亚与世界》《革命时期的爪哇》《美国殖民时期的泰国政治与文学》和《语言与权力:探索印尼的政治文化》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印刷语言以三种不同的方式奠定了民族意识的基础。首先,并且是最重要的,它们在拉丁文之下,口语方言之上创造了统一的交流与传播的领域。那些口操种类繁多的各式法语、英语或西班牙语,原本可能难以或根本无法彼此交流的人们,通过印刷字体和纸张的中介,变得能够相互理解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感觉到那些在他们的特殊语言领域里数以十万计、甚至百万计的人的存在,而与此同时,他们也逐渐感觉到只有那些数以十万计或百万计的人们属于这个特殊的语言领域。这些被印刷品所联结的“读者同胞们”,在其世俗的、特殊的和“可见之不可见”当中,形成了民族的想象的共同体的胚胎。
第二,印刷资本主义赋予了语言一种新的固定性(fixity),这种固定性在经过长时间之后,为语言塑造出对“主观的民族理念”而言是极为关键的古老形象。诚如费柏赫和马丁所提醒我们的,印刷的书籍保有一种永恒的形态,几乎可以不拘时空地被无限复制。它不再受制于经院手抄本那种个人化和“不自觉地把典籍现代化”的习惯了。因此,纵使12世纪的法文和15世纪维永(Villon)所写的法文相去甚远,进入16世纪之后法文变化的速度也决定性地减缓了。“到了17世纪时,欧洲的语言大致上已经具备其现代的形了”。换句话说,经过了三个世纪之后,现在这些印刷语言之上已经积了一层发暗的色泽。因此,今天我们还读得懂17世纪先人的话语,然而维永却无法理解他12世纪的祖先的遗泽。
第三,印刷资本主义创造了和旧的行政方言不同的权力语言。不可避免的是,某些方言和印刷语言“比较接近”,而且决定了它们最终的形态。那些还能被吸收到正在出现的印刷预言中的比较不幸的表亲们,终因不能成功地(或是只能局部地)坚持属于它们自己的印刷语言形式而失势。波西米亚的口语捷克话不能被印刷德语所吸收,所以还能保持其独立地位,但所谓“西北德语”却因为可以被吸收到印刷德语中,而沦为“低级德语”——一种大致上只使用与口头的、不够标准的德语。高级德语、国王的英语以及后来的中部泰语都被提升到彼此相当的一种新的政治文化的崇高地位。(这说明了为什么20世纪末欧洲的一些“次”民族集团要借由打入出版界和广播界来从事企图改变其附庸地位的斗争)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有关原罪与羞耻的讨论,即西方基督教文明是一种罪感的文化,而日本或东亚是耻感的文化,前者源自超越的视角,是真正个人主义的,而后者却是在他者注视下的情感方式,是共同体伦理的产物。[20世纪80年代,中国还曾出现过模拟本尼迪克特论述的所谓罪感(欧洲)、耻感(日本)、乐感(中国)的文化模式论。].....与本尼迪克特不同,安德森的论述并未将羞耻感定义为某种独特的文化模式的产物。在他看来,羞耻感是一种现世的共同体关系(民族的、家族的、家庭的……)的普遍的情感特征一既然民族/国家可以犯错,人们对民族国家的情感方式中就必然包含着羞耻的意识,由此,羞耻感成为民族共同体区别于宗教共同体的一种情感特征。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美国反越战运动对于美国军事犯罪的声讨、知识分子痛斥所置身的体制的姿态和唯我独醒的暗示、启蒙者对于未来(尚未出世的孩子们)的展望均可以从民族主义情感方式的角度加以观察。
但是,本尼迪克特与安德森都没有将羞耻感历史化,即有意或无意地遮盖了羞耻感总是在某个他者的注视之下才能发生,羞耻感是历史性权力关系的产物。在欧美之外的地区,除了西方或内在化了的“西方”,还有谁能够拥有让人羞耻的目光呢?如果从摆脱羞耻感的角度去观察亚非地区的民族革命,除了让那个目光感到满意之外,我们该从哪里去发现其创造性和自主性?
这个时代的政治生活中最具普遍合法性的价值
传统贵族相对较少的人数、他们固定的政治基础,以及隐含在性交与继承之中的政治关系的个人化,意味着他们作为阶级的内聚力既是想象的,也是具体的。一个不识字的贵族仍旧可以令自己的行为举止像个贵族。然而资产阶级行吗?用比喻来说,这个阶级只有在这么多相同的复制品的存在中才行成为一个阶级的。
通过印刷语言,他们确实逐渐能在心中大体想象出数以千计和他们自己一样的人。因为不识字的资产阶级而是难以想象的。因此,从世界史的角度观之,资产阶级是最先在一个本质为想象的基础上建立内部连带的阶级。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本书作者将比较史、历史社会学、文本分析与人类学融于一体,提出一个解释民族与民族主义问题的具有哥白尼革命特质的新理论典范,把民族、民族属性与民族主义视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作为研究起点,而民族这种特殊的人造物就是“想象的共同体”。接着论证了民族主义是如何从美洲最先发生,然后再向欧洲、亚非等地逐步扩散的历史过程。
精彩短评:
作者:死透气了 发布时间:2020-12-08 11:04:30
捉个虫:汪晖老师在代序中提到《菊与刀》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却不止一次用“他”来指代。如果我没记错,鲁思·本尼迪克特是女的,本书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是男的。
作者:jerrylin 发布时间:2016-11-17 08:23:29
建构但并不虚幻。此版比之前大陆版多了些内容,但肯定还是有所取舍的,如安德森在末章评价了几乎全世界的译本唯独未评价大陆版,不可思议。(后补:当几年后知道此版中译者的主张及言行后,不得不提醒诸位,无论是对安德森还是吴叡人,我们都需要更多了解后再做出评论;只要理据充分,今日之我可以推翻昨日之我。)
作者:collina 发布时间:2020-03-28 21:57:22
尽管作为与“原初派”针锋相对的建构理论代表,安德森看似在以“想象”拆解或消释民族主义,也不否认甚至强调民族主义激发的“政治爱”,并通过揭示臭名昭著的种族主义之阶级性,将民族主义与其剥离开来。只有当“官方”或“领导阶层”从人民手中夺走构建想象的权力,这位一生辗转于赤道海岛,又曾被研究国的当权独裁者拒之门外的左翼世界公民,才会奉上自己的讽刺和苦嘲。“盗版”历史观的意义或在于此:警惕那些引导民族、革命或其他种种范畴堕落变质的篡改,又以明辨历史源流的姿态,捍卫其中诚实的善美与客观的真实——就算“这风暴势不可挡地把他推向他所背对的未来”。第九章极精彩。
作者:Berlinka 发布时间:2020-04-05 13:07:10
重读减一星。不是安德森的思维方式迂回曲折离奇,就是译者的思维方式清奇。。例如,“对布罗代尔而言,这是让他把数以百万计无名的他一点都不关心他们国籍的人的缓慢变化的生活状况画成图表的无数的、没有名字的事件”!就是这样的行文风格,加上数以百计的破折号(完全破坏思维的流畅运行),以及草率粗疏的文学片段样本……民族主义研究如果是这样的研究方式,难怪不断被误解。
作者:小手冰冰凉 发布时间:2020-04-14 01:19:57
不知道正文背景弄得花里胡哨的干嘛,看得我眼睛疼
作者:饭米米 发布时间:2019-03-04 03:51:01
译者是上世纪台湾人,部分长句翻译得非常拗口
深度书评:
本书的重点:民族国家的建立和维护过程
作者:zolatemur 发布时间:2007-01-11 02:17:18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读书笔记
之
民族国家的建立和维护
——建构、想象、图腾、体系化
1 民族国家建立进程
有关第六章:官方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王室归化:俄罗斯、英国、日本、奥地利、泰国
作者在前文中强调了美洲的重要性,认为美洲才是第一波民族国家。我们就会疑问,宗教改革之后、19世纪之前,欧洲大地上的那些泾渭分明的王朝国家难道就不是民族国家么?事实上,这些王朝国家已经形成了现代国家体系,然而并非民族国家。
这些王朝国家从1648年的威斯特伐里亚条约开始便形成了现代国家体系,即彼此互相承认主权与领土。1618年开始的三十年战争将几乎所有的欧洲强国都裹挟进去。战争的残酷性和持久性使各国的君主普遍意识到只有确立一个包括共同利益、规则和单一价值观的国家关系体系,才能阻止各自的利益持续受到损害。这就是著名的威斯特伐里亚和约所确定的威斯特伐里亚体系。然而当时,多数欧洲强权尚非民族国家,而只是如战国时代般的王朝国家。王朝国家之下的人民并没有形成民族认同以及民族国家观念。【维基】这也侧面说明了盖尔纳重点论述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在民族主义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
事实是,欧洲王朝国家之所以最终变成民族国家,甚至是欧洲第一波民族国家,乃是欧洲各王室在民族主义浪潮之下做出的民族化转向的后果。而这种转向是如此的迟,让人从历史角度上能够理解现代民族主义之所以是如此年轻的一个概念。欧洲王室的民族转向,使得欧洲各大王朝成为了强大的民族国家。而民族国家的强大也反过来更加强化拉民族主义的合理性。
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到了1832年才有了将全国俄罗斯化的设想,而这种设想由于可行性太低而到1881年才实施。【P84】在俄罗斯化之前,俄罗斯王室说的是法语,而相当部分最忠于王室的地区说的是德语。英国则是到了1813年才开始在印度进行英式教育,而在此之前,英格兰和苏格兰进行王朝合并之后,没有用英格兰民族主义去殖民苏格兰、封闭苏格兰的朝圣直路,这也自然使得苏格兰没有形成“反殖民”的苏格兰民族主义。而英格兰和爱尔兰的合并则是在民族主义浪潮之下进行的,这就造成的一方面不列颠民族主义对爱尔兰产生了排斥和殖民情绪(当然,宗教因素也是很重要的)及土地政策上的殖民行为,另一方面爱尔兰也很自然地形成了反英格兰的民族主义。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在民族主义浪潮之前,苏格兰可以和英格兰完美合并;而民族主义浪潮之后,情况基本相同的爱尔兰却和英格兰最终分道扬镳。爱尔兰是同海外殖民地不同,它可以说是和英格兰天然紧密相联的,它的分离,体现了民族主义的强大能力。
官方民族主义之下,王朝国家转变成民族国家。与此同时,民族本位使得这些本身多民族组成的王朝国家之下的“反殖民”分离主义愈加兴盛。或者说,民族本位使得有民族基础的王朝更加稳固的同时,使得没有民族基础的王朝更加脆弱。奥地利和奥斯曼帝国不可调和的多民族元素使得两者不可能持续下去,纵然奥地利同大英帝国一样,尽力分权,尽力给予少数民族更多的权利,然而还是不能逃脱分裂的命运。奥地利由于分权地不够造成了一战后的少数民族独立,而大英帝国由于很富有智慧地分权,和平地保留了英联邦结构,然而,统一于英国女皇名下的英联邦也不能否认英联邦是由众多民族国家(甚至是加拿大“民族”、澳大利亚“民族”)组成这个分裂的事实。
关于第七章:最后一波——双语知识分子、亚非殖民地的独立运动、瑞士
在欧洲民族国家建立和稳定之时,殖民地的民族意识也正在产生和发展。殖民地杂乱无章的界线之下的族群混杂使得其民族主义路线必然不同于欧洲而类似于美洲。有关民族国家之前的民族意识建构,下一节再作详细论述。
总之,民族主义浪潮从欧洲吹向的亚非殖民地,欧洲的基于古典民族概念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到了亚非,又得彻底面对美洲式的行政区随意划界。这就使得民族又一次被强调为国界内外的而非文化血统上的排他性观念,使得我们对民族一词的概念又一次模糊,当然,也是又一次丰富。这个时候,原来美洲的公民契约式民族主义已经基本上完全被国家至上信仰化的民族主义湮没了。
这一波独立运动当然不止是亚非殖民地的独立运动,还有欧洲“类殖民地”的独立运动。一战后奥匈帝国的分裂、十九世纪末德国和意大利以及二十世纪南斯拉夫的统一,都是不同的例子。
奥匈帝国的分裂证明了多民族国家在民族主义原则下不可能存在,与此相对的是苏联的存在则是由于俄罗斯化的贯彻。苏联分裂后的种种民族主义对抗,并不是俄罗斯化造成的,而恰恰是自由主义之下人为的去俄罗斯化的结果。德国和意大利的统一是两个拥有越来越深民族认同的跨国民族最终纵容其内部某个王朝统一全民族的过程。这也证明了民族主义原则之下,民族统一这一理想深入人心的程度已经明显超越了王朝忠诚。南斯拉夫更是浪漫民族主义的产物,几个宗教信仰甚至血统有所差别的斯拉夫民族在巴尔干建立了王朝联姻式的共同体并且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当然,最终也由于民族毕竟有差别而四分五裂。
瑞士这个例子,也放在下一节中论述。
2 民族国家之前的民族(国族)意识建构
前文以欧洲为主的(还有日本、泰国)的民族国家,往往是建立在已有的“民族”基础上。而美洲、亚非殖民地的情况,又有相当大的不同。
以殖民省份、殖民行政区为界线而非以血统、文化为界线的殖民地地区,民族主义更多是被外在构建出的而非内在自然形成的。安德森说,殖民地官方民族主义的系谱应该溯及到殖民地政府【P153】。同样,霍布斯鲍姆也说,殖民地地区的民族主义,除中国、韩国、越南这些拥有深厚文化传统的“民族王朝”统治地,其余大多是帝国主义者的发明。【霍P164】而殖民者是如何“发明”了被殖民者的民族主义呢?第四章有关美洲独立运动的论述中,就提到了受限的朝圣之路这一重要因素。而作为民族主义成熟之后再兴起的亚非殖民地民族主义运动,血统、文化上的民族认同则被认为是自然而然的重点。而作为殖民行政区本不存在的界线分明的血统、文化差别,则被种种被殖民者构建出的社会、政治差别而想象出来。除了同美洲一样的政治上的朝圣之路被限制,以及经济上受到宗主国的割裂,在教育机构上,殖民地也受到了朝圣之路的限制。殖民者通过宗主国化的教育在殖民地教育出一批被限制在殖民地当地的双语知识分子,这些双语知识分子即是殖民地民族主义运动的实践者。
有关第九章:人口调查、地图、博物馆
在这一章当中,作者举出了三个重要的元素,解释在想象中建构民族的过程。有了这种建构的过程,原本只是行政区划分割之下的“朝圣受限群体”,不但会变成新独立国家的新公民,而且会变成新民族成员。
首先是人口调查,书中举出了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即没有现代民族观念的东南亚华裔被荷兰人分类为“中国人”,而这种分类则根本不是那些“中国人”的认同。也就是说,殖民者为了统治方便,进行了一些人为的分类,而这些想当然的分类,却往往忽略了那些“同一民族”人口的异质性。【P157】
然而,这种想当然的分类,却最终使得被分类者确确实实被“养成”了民族。最让人记忆深刻的就是卢旺达的民族划分及其在90年代中期造成的种族屠杀。比利时殖民当局在接管卢旺达后,在1933年进行了一次人口普查,决定通过登记来实施身份证制度。每一个人的身份证上注明胡图族、图西族或特瓦族。统治者用尺量卢旺达人鼻翼的宽、长度来确定身份,还以拥有牛群的数量为标准,其中占有十头牛以上的人被划为图西人。【维基】就是这样相当荒谬的划分,把原本血统一致、语言统一、文化相同的人们变成了互相敌视的“民族”。这样两个民族最终演变成屠杀的结果,追根溯源实在有点匪夷所思,让人更加怀疑民族看似厚重而神圣的意义。
地图和博物馆则是创造了一种视觉上的图腾,这同国歌、国旗一样。当然,殖民者往往给殖民地发明带有殖民色彩的国歌、国旗。而地图和博物馆,前者是中性的,后者则有相当大的地方色彩。地图给人一个地理上想象的限制,从而给人认同感,而博物馆则有点令人费解,为什么殖民者要替被殖民者建立他们的传统呢?
原因很可能跟欧洲的王朝继承观念同诞生不久的现代民族观念相关。欧洲在罗马帝国之后,是由一群群不同的蛮族把欧洲大陆分成了块状进行封建统治。这种统治以成块的划界了的地区为基础,没有民族自治区,只有贵族统治区,不同血统的贵族可以继承和统治任意地域的统治区,而这些统治区只因为“王朝”或“家族”联系在一起而非“国家”。直到大英帝国时期,印度也不是“英格兰帝国”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是同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共处于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下的“印度帝国”,而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也是由四个“国家”组成的。在这种王朝继承的观念之下,欧洲国家把对殖民地的占领统治也想象成了对殖民地的继承而非吞并。
既然是继承,首先就要知道是从谁手里继承,于是欧洲殖民者通过考古和展示(博物馆的和考古景点的)追溯出了他们伟大的被继承者。不但追溯出了自己继承的伟大传统,还使被殖民者想象出了殖民者继承这些“伟大传统”的合法性和权威性。而最终,这些被发明和想象出的伟大传统则成了殖民地人民“自然的”归属和认同。而这些殖民者所要继承的“传统”,也最终成为了殖民地新独立国家的“民族传统”。
在欧洲民族主义浪潮之后的殖民地民族主义,明显地采用了血统、文化认同的重要性而非单纯公民国族主义。而第一波浪潮中的美洲独立国家,它们的独立过程中强调的却是后者。于是,这些独立初期尚未“民族化”的不成熟的民族主义国家,随着民族主义在欧洲成熟,也自然或“习得”地在建国后追溯出了自己的“民族传统”。这些西班牙后裔在建立了自己国家之后,把这片土地上的印第安先人追溯成了自己的先人,而忘记了他们真正的先人曾经愉快地想要消灭印第安人。【P187】
在殖民地纷纷独立、世界民族国家化之后,认同、自治的民族主义也自然而然成为了具有全球合法性的自然而然的基本原则。在此情况下,就会使得瑞士这样的国家产生对于自身的民族化想象。瑞士是欧洲大国间的缓冲地带,它甚至只是一个地理概念上的中空地带,是一个自治体而不能说是王朝国家甚至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而只是非王朝的王朝式共和国。而到了民族主义成为全球性原则的时代,瑞士也把自己归化成了瑞士民族的国家,纵然瑞士实际上是由德意志民族、意大利民族、法兰西民族的一些成员构成的契约自治体。比利时同瑞士则类似。
3 具体政治过程
导读提到,本书的缺陷之一是没有详细叙述了民族主义建构民族意识形态的具体政治过程。【P15】这一政治过程,在霍布斯鲍姆和盖尔纳的《民族与民族主义》当中则有论述。霍布斯鲍姆总结出了四点民族国家在建成之后,通过政府角度来完成的民族主义规训方法。
首先是行政管理上为了技术上的方便进行民族国家之内的行政统一体,例如秦始皇的书同文、车同轨,这样能给民族国家之内人民一种统一体的认同感。民族国家建成之后,又往往宣传和训使国民“效忠”于新的国家(不止是效忠于新的“政府”)。如果说效忠是有点强制性的,那么公民观念的培养则是潜移默化的。公民观念的培养即是培养一种国内人民对于国家政治的参与积极性,让人们产生一种“双向”的归属感。而国语则是把本来限于统治者的“行政语言”扩大到全国公民的“民族语言”,强化了民族国家的文化统一体。【霍P20】
盖尔纳则把重点放在工业资本主义逻辑下,民族主义诞生的必然性。他认为,资本主义力求拉平贵族和平民的阶级界线,把所有人拉平成资本主义“公民”。【盖P16】而资本主义“公民”所需的文化、教育和社会化规训的强制性要求,又使得所有人都无处可逃地被纳入这个体系中。这样,一方面民族的区分被强化,一方面还成为必须。【盖P50】
传媒的力量也是不可小视的。传媒往往不自觉地把民族国家之内的人民作为同质的受众而同外国区分开来,从而无论是报道范围还是报道倾向都是趋向当地的。
4 民族意识的维护
在民族国家建立之后,民族意识的维护也不是自然而然的。民族主义理论在把血统和文化的重要性摆在公民之上之后,每个民族国家就必须在非理性的信仰层面打造一个想象出的历史,把当下国民的血统和文化嵌到这个想象中悠久的国家史里面。这也就是之所以现代民族国家往往声称自己拥有悠久的历史,即使刚刚独立,即使国家内异质族群纷立。
有关第十章:记忆与遗忘译后记——新空间与旧空间(平行、共时、美洲)、 新时间与旧时间(遗产、苏醒)、再次保证时手足相残(记住忘记、手足之情)
有关历史的记忆与遗忘,或者说,选择性记忆和无意识想象,是维护民族意识的方法。新的民族国家建国之后,他的身影就会被无意识地追溯到遥远的过去乃至不复记忆的历史当中去。【P11】就像前面所说殖民地当局为殖民地地区建立考古学和博物馆里的“传统”一样,新的民族国家也会让这片土地上或者这个血统中的“遗产”“苏醒”,成为新国家的图腾。美洲西班牙人国家把自己追溯到了土著人时代【P187】,瑞士把自己的“民族国家史”追溯到了几百年前“瑞士中立区”被认为划分出来的时候。而往往,作为民族一分子,特别是强势民族一分子的人却不止是追求追溯,而是追求信仰般的永恒。
“我生为法国人是偶然的,然而法兰西是永恒的”【P11】。把“法国”代换成“中国”,相信每个平凡的中国人都不会觉得别扭。当然,对于中国来说,无论三千年还是五千年,相对于普通人的寿命来说,的确接近“永恒”了。然而在民族主义语境中,不止是“法国”、“中国”,“台湾”也可以是“永恒”的,即使无论是少数的土著或者多数的闽南移民都没有“永恒”的说服力。而甚至“四川”也可以是永恒的,即使现在的四川(湖广填四川之后)只不过有300多年的历史。这样我们就可以解构出民族主义语境中的“永恒”是怎么样一个缺乏推敲的观念。
不但是民族的想象,连民族的标志都甚至难以推敲。比利时著名的撒尿小孩“于连”雕像,被认为是反抗奥地利统治和比利时独立的民族标志。然而这个雕像实际上是8世纪一座普通的雕像,8世纪的时候,无论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还是比利时这个名词,都还遥遥无期。至于“开国大典”油画这样可以窜改的民族国家“标志”,就更加不必费力解构了。
总之,为了民族认同感,民族国家政权会有意无意地构建出有关民族的预设,而人们也会满怀欣喜地接受这个想象,因为这是世俗社会中需要的信仰和归属。人们不在乎一个标志是否的确代表了人们希望的意义,人们只在乎人们希望的意义有一个标志可以作为代表。民族意识的代表物就像消费社会中的一个商标一个概念,被人们所消费。苏醒的神圣传统被放在世俗的系列里构想,每一个图腾都变成可供无限复制的膜拜物,人们就通过消费和膜拜这些复制品,达到了自己对永恒认同信仰的需求和欲望。【P173】
最新独立的国家——黑山,它采用了历史上唯一以黑山为统治范围的王朝使用过的旗帜为国旗,而非黑山一直采用的红白蓝旗。斯拉夫红白蓝旗从十九世纪黑山从奥斯曼帝国之中独立以来就是黑山的国旗,既没有殖民色彩,又最符合黑山的民族性。但是新黑山放弃了这面旗,而采用具有强烈“封建王朝”色彩的双头鹰旗,怕是只因为最合适的老黑山旗在南斯拉夫时代也一直沿用,所以新黑山要故意忘却。一个即符合民族意识需求的标志,不需要历史上的正确性,只需要当下的代表性。
选择性记忆和想象的同时,当然包含选择性忘却。黑山选择性忘却了南斯拉夫时代,而更大的民族国家则往往选择性忘却了民族国家建成之前国内或疆域之内的族群仇杀和战争。这种忘却,不是真正的忘记,而是在铭记的同时把那些“不愉快”的纷争,解释成家族史中的悲剧。勒南在说“忘记屠杀”的时候,他的真正意思是“记住屠杀是内部矛盾”【P188】。同理,英国的威廉和哈罗德也是以“兄弟的身份”进行征服和反征服战争。如果这样说比较陌生,那我们可以举岳飞兀术、嘉定三屠的例子,这两个例子,对于当下的我们,自然也是“兄弟阋墙”。
5 民族国家体系最终建立及民族主义扩大化
一战前后,威尔逊体系的建立是民族国家世界体系建立和法理化神圣化的标志。哈布斯堡王朝(包括霍亨索伦王朝、罗曼诺夫王朝)崩溃后留下的半人为的“民族国家”(南斯拉夫是有天然区分的几个斯拉夫民族的王朝式联合体;罗马尼亚新扩地中有大片匈牙利人聚居区;波兰划去了大片日耳曼人聚居区;而天晓得奥地利治下的波希米亚人和匈牙利治下的斯洛伐克人为什么要合并成一个“民族国家”),特别是其中实施的民族遣送政策,使得民族统一、自治的观念被技术性地承认、操作和强化。民族主义终于深入了人心,成为一个全球性、指导性的公理。在民族国家意识形态之下,战争不再以生存空间为主要诉求,而是追求有限的、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在民族自治的意识形态之下,战争的失败方不再会亡国,胜利方也不再以大面积割地为惩罚手段。因此纳粹德国吞并日耳曼人聚居区的行为可以被绥靖地接受,而将生存空间拓展到斯拉夫地区则马上被认为是反人类的侵略行为。
有趣的是,和威尔逊相应的,列宁在“重建俄罗斯王朝”的时候,也把民族自治作为一项重要政策。列宁的民族自治政策不但使得俄罗斯在国名中消失,还人为地“圈养”出了一块块民族自治区。
威尔逊-列宁体系让民族主义彻底从国家公民联合体的范畴转向族群统一体范畴。因为它强调的不是已存在的“国族”的神圣性,而是与国家不重复的“民族”变成“国族”的神圣性。十九世纪曾经被意大利民族主义者马志尼等人宣扬的民族门槛——即只有达到一定规模统一体才能被称作民族(能建国的民族)——消失了,所有亚民族、小族群、宗教群体等等都成为了潜在的民族。而这种小众的、非融合而是排异的民族观,一方面使得世界又恢复了小国林立的复杂生态,一方面培养了相当可观的基于民族的极端情绪。在民族统一、自治的光环之下独立的新民族国家,或争取独立的民族,几乎无一例外地呈现出一种“拆除大队”式的情绪性逻辑。【霍P218】原本几无冲突的双方会由于一个虚幻的自治而互相仇恨,更不必说本来就并未和谐的双方。阿尔及利亚独立(作为法国的海外省、而非法国的殖民子国独立)时,原本相当欧式的政治体制马上充满了民族主义排他式情绪,使得几百万(如此之多!)欧洲人迁回地中海彼岸。而戈尔巴乔夫的自由化运动,使得“民族自治”失去了强有力中央集权的监督,这失去监督的民族自治立即就造成了毁灭性的后果(亡国的后果!)。
如今,在全球化资本主义自由民主之下,原本国家行政体的国内经济统一体功能越来越被削弱,全球经济越来越代替了国内经济成为一个普通人生活相关的部分。当国家工具又失去了一项重要功能之后,抛弃母国时牺牲掉的国家工具带来的便利更少了,抛弃母国的代价就变低,这样就使得分离主义成为更加吸引人的选择。在全球化的中心地带,魁北克是否独立、比利时的瓦隆和佛兰德斯是否分离,这样的问题,不但对我们这些旁观者,甚至对魁北克人和比利时人本身,都没有生活上经济上的意义,因为分离与否并不造成不同。
分离能带来利益,支持分离有天然的理由。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分离即使不能带来利益,也难以带来不便了,在利益不会受损的情况下,亚民族们自然跃跃欲试。魁北克分离运动就是因为法裔加拿大人不满法语文化在加拿大只是第二文化这个简单原因,而他们并没有遇到文化歧视,更不存在政策上、社会上、经济上的歧视。
《想象的共同体》与中国民族问题思考
作者:pubb 发布时间:2013-09-12 10:14:51
忍不住写点东西,水平有限,权当砖头。
---------------
前些天看完了《想象的共同体》,书中列举了很多民族起源的原因,中心思想就是,民族是被想象出来的共同体(community)。为了论证民族如何被想象出来,也就是“民族的起源”,书中隐含着三条线索:时间线、因素线、族群线。边看此书,我就边在想中国的民族问题,越看越觉得有道理。拿着书中所论述的四种民族起源模型以及多个民族起源的促进因素来分析类似苏联、南斯拉夫、德国、朝韩、香港、台湾,感觉比以前清晰了很多。
一、内容概况
1. 时间线
“美洲”,18世纪末~19世纪初,政治区域性限制;
“欧洲”,19世纪初,群众性的语言区域性限制:美洲模型的“盗版”、“地理大发现”->文化多元论->”神圣语言“衰落;
“欧洲”,19世纪中叶,王朝主动选择和培养“民族”——对群众民族主义的反动和模仿;
“亚非殖民地”,20世纪初,双语精英推动的对前期各民族主义的模仿。
2. 因素线
“直接原因”:
a. 殖民地的政治体系被人为与母国隔断,无意间形成殖民地人群(移民)的想象共同体;
b. 方言作为类似先天的属性在印刷业的帮助下推动形成想象共同体;
c. 旧有王朝统治者主动归化并推动在其王朝旧有边界内形成想象共同体;
d. 殖民地培养的双语精英(本地人)和殖民政策一起推动形成殖民地边界的想象共同体。
“间接原因”:
a. 宗教共同体的衰落
它为民族国家(以及王朝国家)的新的政治形式腾出了空间,还为方言代替“神圣语言”拉丁语创造了条件,同时还为“同时性”的时间观代替宗教的纵向永恒的时间观创造了条件。
b. 王朝控制力的衰落
它为民族国家腾出了空间,同时也使得远离中心地带的领土及殖民地独立成新的民族国家创造了条件。
c. “同时性”的时间观
它使得人们有能力想象共同体的存在。
d. 印刷资本主义的兴起
它造就了大量的方言印刷品,而这些方言印刷品同时又让操方言的人有能力想象共同体的存在。
e. 人口调查、地图和博物馆的作用
这三个都是殖民政府无意间培育出殖民地民族观念的因素:人口调查将人群分类,帮助他们确认共同体的身份;地图帮助人们对民族所在范围的确认;博物馆帮助人们对民族历史的确认。
3. 族群线
美洲的欧裔移民
因为母国(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限制殖民地移民的政治、经济前途,最终促进形成了美洲欧裔移民的想象共同体。因为语言因素,北美英语区形成了美国,南美西班牙语区短时间内还曾经出现西班牙语的大区,但最终还是分裂了。分裂的原因书中没有论及,或许跟地理环境有关;加拿大英语区没有融入美国的原因,书中也没说。
英法
基于方言的群众性民族主义情绪,在推翻了王朝统治的同时,建立了民族国家。
奥匈
哈布斯堡王朝的主动归化,形成了奥匈帝国。其中匈牙利主要是因为方言形成的想象共同体。
俄罗斯
罗曼诺夫王朝的主动归化,形成了俄罗斯帝国。
日本
王朝的主动归化。
苏格兰和爱尔兰
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合并是王朝政治的结果,而爱尔兰与英格兰的合并则是民族主义的结果,前者随着民族主义在不列颠的兴起形成了统一的民族认同,而后者则激发了爱尔兰人的民族认同。
泰国
王朝的自觉归化。
印度尼西亚和越、老、柬
印尼殖民地重合的政治体系和教育体系使分布在不同岛屿的、不同信仰的、拥有双语能力的“部落精英分子”,得以想象成共同体,当地人对荷兰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教育的“盗版”,也促进了印尼民族的形成。而原本同属于法国殖民地的越南、老挝、柬埔寨则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形成金字塔型的殖民地教育体系,这是导致最终它们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的原因之一。
瑞士
因为政治、经济、地理形势而先有契约式国家,然后再自我归化为一个民族。
4. “民族”作为共同体的特异性
“民族”被想象为基于自然属性而非社会属性,是与生据来且无法改变的(母语的不可变更被偷换为自然属性),从而使人产生神圣感。这就如同中世纪宗教的作用一样。实际并非如此,这仅仅是想象。这一点和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都不同。
“民族”成员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没有层级,强调的是内部成员之间的爱,对外则强调历史上的怨恨和现实中的威胁。这一点和“种族”、“阶级”不同,它们强调的是内部秩序,对外则强调层级差异以及蔑视。
“民族”不要求“替代”,它可以和其他民族以及被想象出来之前的身份认同和平共处。这一点体现在民族独立和王朝更迭不同。
“民族”对历史的解读有明显的选择性,它会有意无意地遗忘掉民族被想象出来之前和民族身份有冲突的历史,它会刻意强调某些民族被想象出来之前的历史事件的民族性。
二、“中华民族”
清朝解体后的中国为什么没有分裂,为什么最终形成了一个“中华民族”为主体的民族国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肯定是“中华民族”概念的形成,虽然蒙、藏、回并不一定认同,但占据政治中心地位的满、汉是认同了的。这种认同的形成有三个“直接原因”都起了作用:
1. 殖民地民族主义
接受了西方民族思想的精英人群(主要是有着共同的留学经历的学生群体,之后也是这同一批人掌握了政府,尤其是军队的领导权),主动推动了“中华民族”概念的形成和扩散,尽管相互之间不断发生战争,但参战双方都认为是政治战争而不是民族战争。
2. 方言民族主义
至少在精英人群中逐渐流行开来的基于原本就占绝对统治地位的书面语言“汉语”的“报纸”,起到了巩固“中华民族”概念的作用。尤其是那些作为后来“民国特色”之一的“通电”,很清楚地体现了这一点。
3. 官方民族主义
清朝实际上并不是被推翻的,它更像是主动从王朝国家过渡到民族国家的,但作为统治最高层的包括爱新觉罗皇族的满族权贵,却并不是这一过渡的推动者或受益者,这一点和罗曼诺夫王朝不同。除了满族权贵以外的清朝政权的统治阶级,几乎原封不动地继承了清朝的政治权力,并将其重新建立在“中华民族”的权力基础上。
但不可否认,即使是经过后来一个世纪的几代政权的努力,“中华民族”的形成也并不彻底,现在的局面相比美国,族群间的矛盾要更尖锐一些。仍然围绕民族形成的几个促进因素来分析,对比一下中美两个“官方民族”形成过程的差异:
1. 方言因素
汉语并没有完成书面语言的统一,藏语、维语都仍然在作为书面交流语言而存在,更不用说口语中藏语、维语在各自聚居区的统治地位。美国在此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即它不存在方言聚居区,它的族群是随着移民过程逐渐分散进入美国社会的。而作为土著的印第安人,他们的保留地既分散,面积又小。
中国这一局面形成有其客观原因,即在中华民族概念形成之前,蒙、藏、回的民族语言已经成熟了很长时间了。王朝国家能够容忍不同的民族语言,民族国家却一定要有一种全民的语言。
2. 殖民地因素
即使是精通双语的精英人群,也没有获得全国范围内的政治就职,虽然理论上他们有此权利。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化差异、文明程度差异、自然属性差异(如维族人的相貌)、政策引导不足等等。根本原因还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太大,美国各地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没有那么大,人群的流动性也很大,政治经济权力所受到的地域性限制几乎没有(尤其是南北战争之后)。
3. 宗教因素
蒙、藏、回的旧有王朝因素已经被阶级斗争时期的暴力措施摧毁了,但宗教因素并没有根除,而且随着无神论宣传放松,信教自由观念强化,宗教因素与民族因素相结合,使分离倾向更复杂,尤以藏区为甚。美国少数族裔的宗教信仰比较分散,而且基本没有和民族因素重合,所以威胁没那么大。
4. 王朝因素
中央政府对于蒙、藏、回的聚居区的统治,更像是自王朝国家的继承,但并没有得到当时还没有形成民族概念的藩属政权的承认。蒙、藏、回均保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事实上的独立,直至共产党中国用武力将其收服,并借阶级斗争的暴力摧毁了旧王朝结构。阶级国家体系下,民族意识被压制,一旦阶级意识形态淡化,民族意识就会抬头,蒙、藏、回的民族共同体的经验是现成的,而且还受到外国民族势力的怂恿。美国没有这个问题,它的公民社会由来自各个母国的移民组成,是主动摆脱原有的王朝国家秩序的。
5. 政策因素
阶级国家对民族问题不敏感,一些政策今天来看可能需要再检讨:
a. 56个民族的身份认定的人口调查
b. 民族区域自治设置
c. 民族教育体系
以上三类政策,都在无形间强化了民族认同,阻碍了跨民族的人际交流。
总的来说,移民到蒙、藏、回地区的汉人保持了统一民族的想象,而当地的土著没有形成足够的统一民族想象。
反过来考虑,如果想阻止蒙、藏、回发展出(或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则需要阻断培育民族共同体的直接和间接的条件,某些阻断方式已经错过了历史时期,无法实施了,有些仍然可以做:
1. 政治体系区域性隔断
为避免形成事实上的政治体系区域性隔断,需要让蒙、藏、回的精英实际到全国各地及国家实权部门任职,而不仅仅是自治区及中央的民族机构或政协。为实现这一点,要避免当地权贵垄断教育及政治资源,要有措施让普通老百姓获得全国性教育和公务任职的机会。
2. 方言区域性隔断
为避免因为方言区的影响导致区域性隔断,应该在教育体系中以汉语为唯一教学语言,在公务体系中以汉语为唯一工作语言。但现在这么做已非最好的时机。现实条件可做的是,继续普及双语教育,尤其重视为双语人才提供更好的(全国范围内的)教育、就业、就职机会,吸引操方言者主动学习汉语并以汉语为工作语言。比如,应鼓励双语出版物,将汉语优秀的出版物翻译成方言,并与汉语并列。
3. 旧统治阶层的摧毁或驯化
避免旧统治阶层仍然意图接收原有统治区域的统治权,从而造成事实上的分裂。在蒙、藏、回,尤其是藏、回地区,宗教因素与旧统治阶层因素基本合一。为此,应该继续提升下层百姓的自主性和社会地位、经济地位,降低旧统治阶层的权威,尤其需要推动科学教育(例如医院,非藏医院),吸引下层百姓主动放弃宗教信仰。
三、一些误区
民族的形成是柔性的、情绪化的,而且是基于想象而非自然属性,单靠移民或者通婚,并不能阻止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移民或者会形成当地的“民族”,如同欧洲的海外移民;或者会加剧与当地族群间的对立,从而强化当地民族共同体的想象。苏联就是一个近代移民策略失败的典型案例:中亚各国当年移民了很多俄罗斯人,这些人都成了“当地”的精英,也是最终分裂苏联的推动者,他们所选择的道路就是典型的“王朝归化”道路,如果他们不选择成为当地的民族共同体,或许就会是被驱赶。
经济共同体也并不就一定能发展出民族共同体,因此,经济上的密切联系也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有时也会加剧族群间的冲突,从而强化民族共同体的想象。欧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各国相安无事;一旦经济形势恶化,互相猜忌就出现了,即使是一个理性的、公平的经济政策也会被一方或双方理解为歧视或掠夺。
四、关于作者和译者
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自己的“民族经历”就比较复杂:祖父是英国军官,祖母来自爱尔兰热衷民族运动的家族,父亲出生于马来西亚,并在中国海关就职;安德森生于中国,由越南保姆抚养,二战中流亡于美国接受教育,战后举家回到爱尔兰,但他本人在英国受的高等教育,并在美国康乃尔大学攻读印尼史,并在苏加诺统治下的印尼做了4年的田野研究,并经历了印尼的反西方民族主义运动;之后由于发表一篇揭露苏哈托政变与共产党无关的论文而得罪了苏哈托,27年被限制入境;之后把注意力转移到越南及其他东南亚国家,涉入了东帝汶独立运动,还学习了泰语和西班牙语(为研究菲律宾的“人民革命”)。
这样的经历让他对民族主义的凝聚力非常着迷,同情亚洲及各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骨子里有一种非西方中心化的意识。在他看来,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是基于成员平等并强调自我牺牲的一种美好的情感,这与强调对“非我族类”的歧视的种族主义不同。但同时,正如他书中所说,民族本身是一种虚构的实体,民族主义又同时是值得警惕的动乱之源。这样的矛盾在他撰写柬埔寨章节时显得尤为突出。
至少从本书的行文来看,作者不是学院派,尽管他在学院派氛围很浓的剑桥大学和康乃尔大学完成学业。本书远非教科书类型,文字中充满了感情,兴之所至还会引用诗文,每一条章末注释都像是一个故事而不仅仅是枯燥的引文。书中所给出的结论应该说是不严谨的,比如“民族主义源于美洲”这一点就在学术界有很多不同意见,它也无法解释早在16世纪就随着宗教改革运动而酝酿的“英格兰民族”的形成过程,但他基于丰富田野研究素材的阐述,很容易让读者“入戏”,正如他本人很容易在所处民族漩涡中“入戏”一样。
感谢作者。
不得不提及本书的译者,吴叡人,这位在芝加哥大学求学的台湾人。可以想象,他在翻译本书的时候是有所感甚至怀有激情的。他的导读看得出花了很大的精力。文字上的流畅就不用说了。感谢译者。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3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网站更新速度:6分
使用便利性:3分
书籍清晰度:6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是否包含广告:4分
加载速度:6分
安全性:4分
稳定性:7分
搜索功能:6分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速度快(567+)
- 愉快的找书体验(588+)
- 无水印(190+)
- 下载速度快(373+)
- 不亏(169+)
- 值得购买(553+)
- 五星好评(377+)
- mobi(204+)
- 好评多(226+)
- 一星好评(571+)
下载评价
- 网友 訾***雰: ( 2024-12-15 09:28:36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方***旋: ( 2024-12-22 16:30:36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孙***美: ( 2024-12-21 08:24:25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习***蓉: ( 2024-12-23 11:39:12 )
品相完美
- 网友 养***秋: ( 2024-12-13 03:05:21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扈***洁: ( 2025-01-01 19:36:15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戈***玉: ( 2024-12-26 00:17:53 )
特别棒
- 网友 汪***豪: ( 2024-12-25 21:55:40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利***巧: ( 2024-12-31 08:32:05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菱***兰: ( 2025-01-07 05:23:51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后***之: ( 2024-12-18 11:02:57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訾***晴: ( 2025-01-03 23:00:23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索***宸: ( 2025-01-05 08:38:40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孔***旋: ( 2024-12-25 13:44:40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寇***音: ( 2025-01-02 04:30:02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2014 内蒙古公务员考试辅导教材——内蒙古时政与理论热点面对面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卡耐基:人性的弱点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宋词三百首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销售是个专业活:B2B工业品【正版书籍 无忧售后】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变迁的社会视角分析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辽金元状元奇谈·辽金元状元谱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卡耐基写给年轻人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Drinking Water Quality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9787565602306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6分
人物塑造:8分
主题深度:7分
文字风格:8分
语言运用:8分
文笔流畅:6分
思想传递:3分
知识深度:4分
知识广度:8分
实用性:5分
章节划分:6分
结构布局:6分
新颖与独特:8分
情感共鸣:4分
引人入胜:5分
现实相关:5分
沉浸感:5分
事实准确性:8分
文化贡献: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