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变迁的社会视角分析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44:01

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变迁的社会视角分析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变迁的社会视角分析精美图片
》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变迁的社会视角分析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变迁的社会视角分析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22516813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4
  • 页数:224
  • 价格:56.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44:01

内容简介:

台湾地区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推进祖国和平统一,探索两制台湾方案,确保台湾的繁荣稳定,需要深刻认识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及其变迁背后的深层原因。目前两岸及国外的学者对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变迁转型的相关研究,成果已相当丰硕,但通过本文的梳理发现,现有解释并不充分,除了强调外力因素、政治因素外,基于社会视角的分析偏重于经济变量,对社会变量的研究不充分,对转型动力来源、维持机制的探讨不足。鉴此,本书在确立解释框架的基础上,阐释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变迁转型的社会条件,在托克维尔、涂尔干、诺斯、帕特南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解释框架,结合台湾地区实际阐释了宪制性规定变迁转型所需要的社会条件,即:首先是工业化、城市化基础之上的多元化开启转型,促进社会的再组织化;接着是多元主体的不同诉求导入到理性化的途径里来,公共领域开始制度化发展,持续推进转型;后是宗教、民情及社会资本的引领,促进公共精神的提升,维持巩固转型。可见,社会变迁深刻影响了政治法律制度的演进,应坚持从社会视角出发,丰富和发展"一国两制"台湾方案。


书籍目录:

绪  论  1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

二、研究文献述评  17

三、结构安排与思路  37

章  宪制性规定变迁的理论基础  43

节  托克维尔关于民情的理论  44

第二节  涂尔干的有机团结理论  48

第三节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53

第四节  帕特南的社会资本理论  59

小  结  63

第二章  台湾地区社会的再组织化  65

节  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社会影响  65

第二节  工商团体的组织化  84

第三节  新兴工商团体的合法化  93

第四节  社会的再组织化  101

小  结  113

第三章  台湾地区公共领域的形成  115

节  公共性的形成  115

第二节  体制的变迁  134

第三节  参与机制的形成  144

小  结  153

第四章  台湾地区公共精神的再提升  155

节  宗教的促进  156

第二节  民情的稳定  166

第三节  社会资本的良性发展  175

小  结 185

结语——回到社会看问题 189

参考文献 191

后  记 215


作者介绍:

陈咏江,四川巴中人,1984年生。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硕士,北京师范大学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两岸关系、涉台法律、政党政治与社会转型等,参加多个国家重大专项及部委委托课题,发表学术论文及评论文章数百篇。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台湾宪制性规定的变化。


前言

古人云:“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社会条件是台湾地区发展、治理很重要的部分。对台湾社会了解越深,对把握两岸关系发展越有利。

“人之相交,贵在知心。”一方面,争取台湾民心需要充分把握台湾地区的社会条件。“做对台工作一定要从台湾民众的角度出发,以民为本,把对台工作的重点真正落实到台湾民众身上去。”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引导两岸走向和平统一,需要“实现同胞心灵契合”,需要“尊重台湾同胞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因为“环境创造人”,所以,需要充分了解台湾社会的基础性状况,才能有效地争取民心。

“回顾历史,是为了启迪今天、昭示明天。”另一方面,丰富和平统一实践,需要探索“两制”方案。对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发展历程认识越深,对有效开展对台工作越有价值。当今台湾地区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奠基于1987年的“解严”,深刻认识“解严”前台湾社会的转型,从法社会学的视角对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的历史变迁进行研究,有助于全面客观地了解台湾社会和台湾民众,“早日解决政治对立,达成国家统一愿景”。

台湾地区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推进祖国和平统一,探索“两制”台湾方案,确保台湾的繁荣稳定,需要深刻认识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及其变迁背后的深层原因。目前两岸及国外的学者对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变迁转型的相关研究,成果已相当丰硕,但通过本书的梳理发现,现有解释并不充分,除了强调外力因素、政治因素外,基于社会视角的分析偏重于经济变量,对社会变量的研究不充分,对转型动力来源、维持机制的探讨不足。鉴此,本节在确立解释框架的基础上,阐释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变迁转型的社会条件。

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为四章。章进行理论廓清,建立自己的理论解释框架。首先,运用托克维尔关于民主的社会条件的相关理论,探讨社会条件对于阐释宪制性规定变迁转型的必要性,廓清研究认识上的误区。接着,运用涂尔干的有机团结理论,从社会的立场,明确社会结构作为宪制性规定变迁转型独立变量的重要性,将社会整合作为宪制性规定变迁转型的基础性条件。然后,运用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探讨宪制性规定变迁转型的变迁方式与动力来源,在社会与制度变迁之间建立因果关系。后,运用帕特南的社会资本理论,论述宪制性规定变迁转型的维持机制,即,社会资本的形成与社会均衡的实现可以促进宪制性规定变迁转型的巩固。不同理论的递进论述也对应着本书主体内容的结构安排。第二章论述宪制性规定变迁转型的初始条件。台湾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末期,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以工商团体为代表的新兴社会组织走上历史舞台,促进原来平铺直叙的社会开启复杂的再组织化进程,整个社会开始由原来的一元社会转型成多元社会。第三章论述宪制性规定变迁转型的推进条件。实现再组织化后的社会逐渐获得了独立的地位,拥有了足以和政治、经济相抗衡的力量,推动多元化的社会力量理性表达、有序参与,促进公共领域的形成,进而影响社会乃至体制、机制的变迁方向。第四章论述宪制性规定变迁转型的巩固条件。随着台湾地区宗教的适应化、民俗化发展,持续改善社会的精神面貌。本土宗教的繁荣则使得急剧变迁社会中的民情得以持续稳定,促进提升社会的公共道德。公共团体的扩张,使得台湾社会的纵向支撑与横向联系得以建立,促进社会资本与新的社会均衡的形成。

综上,本书在托克维尔、涂尔干、诺斯、帕特南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解释框架,结合台湾地区实际阐释了宪制性规定变迁转型所需要的社会条件,即:首先是工业化、城市化基础之上开启的多元化转型,促进社会的再组织化;接着是多元主体的不同诉求导入理性化的途径中来,公共领域开始制度化发展,持续推进转型;后是宗教、民情及社会资本的引领,促进公共精神的提升,维持巩固转型。可见,社会变迁深刻影响了政治法律制度的演进,应坚持从社会视角出发,丰富和发展“一国两制”台湾方案。

 

陈咏江

2021年10月

 


书籍介绍

台湾地区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推进祖国和平统一,探索两制台湾方案,确保台湾的繁荣稳定,需要深刻认识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及其变迁背后的深层原因。目前两岸及国外的学者对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变迁转型的相关研究,成果已相当丰硕,但通过本文的梳理发现,现有解释并不充分,除了强调外力因素、政治因素外,基于社会视角的分析偏重于经济变量,对社会变量的研究不充分,对转型动力来源、维持机制的探讨不足。鉴此,本书在确立解释框架的基础上,阐释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变迁转型的社会条件,在托克维尔、涂尔干、诺斯、帕特南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解释框架,结合台湾地区实际阐释了宪制性规定变迁转型所需要的社会条件,即:首先是工业化、城市化基础之上的多元化开启转型,促进社会的再组织化;接着是多元主体的不同诉求导入到理性化的途径里来,公共领域开始制度化发展,持续推进转型;最后是宗教、民情及社会资本的引领,促进公共精神的提升,维持巩固转型。可见,社会变迁深刻影响了政治法律制度的演进,应坚持从社会视角出发,丰富和发展"一国两制"台湾方案。


精彩短评:

  • 作者:白色不黑熊 发布时间:2011-03-10 16:09:44

    看到目录就很感动 这本书后来不知道借给了谁

  • 作者:窗边的N 发布时间:2020-05-10 00:09:28

    仿佛回到了我的小时候,有自己小秘密,有自己的天马行空,有自己的远大梦想,哈哈

  • 作者:暗夜的星辰 发布时间:2015-08-08 10:07:11

    按摩繪本,可行性不知如何,要做幾遍才能記住步驟。故事需要有動作性才能執行。還蠻有意思。

  • 作者:婉菁 发布时间:2017-11-14 15:46:34

    文字4星 但因四次让我感动掉泪 多打1星 非常真诚坦率的心路历程 看书就知道是位好领导 四次掉泪原因1.母亲是狂躁抑郁症患者 30多年都在自我抗争 2.最小弟弟米歇尔23岁因雪崩去世 3.前总理父亲去世 4.遇到索菲(米歇尔同学 小4岁 初次约会就订婚 认定彼此终身伴侣甘苦与共)

  • 作者:allanscyan 发布时间:2021-02-13 22:07:11

    朋友说:“看画册味同嚼蜡,首先与原作有色差,然后细节被忽略了,肌理、环境、尺幅等等……全都没有了,连这幅画背后的故事都看不到…”

    不过,对于我这种看热闹的外行,入门科普一下估计也算足够了,今天,走马观花看了一遍这本《中国传世名画》,把名作“混个了脸熟”。

    下册全是明清,明清的大作比以前多这么多?朋友说不至于,可能是明清留下来的作品多,或编者好明清,或是凑篇幅卖钱,总之明清篇幅多得不像话!

  • 作者:炎翅膀 发布时间:2012-12-18 11:07:45

    挺好的,有半本书的案例


深度书评:

  • 读《生老病死的生意》——剑宗与气宗

    作者:懒残僧 发布时间:2023-01-21 14:33:07

    上个礼拜跑了几次图书馆,参观了上海新建成的东馆,借了21本书,准备好好地宅在家不出门。说实话, 上海图书馆东馆参观下来有点失望,感觉不如浦东图书馆,可能新书比浦东图书馆多,但是馆藏书量是大大不如的。这次21本书里,有8本书属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社科系列“薄荷计划”。自从19年逛书展的时候,这套书在展台上就吸引了我。薄荷计划系列书的书名一眼就传达了“没什么用处,但是十分有趣”的概念。而这本《生老病死的生意》,就是薄荷计划中的一本。再加上我宅在家之前的工作是从事银行和保险行业的零售。这本《生老病死的生意》副标题是“文化与中国人寿市场的形成”,相关内容我有着一股亲切感。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欧和北美的人寿保险市场日渐饱和,商业人寿保险公司始向自己的业务版图扩张至亚洲,拉丁美洲和中东欧地区。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经济发展令人瞩目,成为寿险业全球扩张的主要目标。1992年9月25日,美国国际集团旗下的友邦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在占领中国市场的竞争中拔得头筹,成为第一家获准在上海经营的国外人寿保险公司。其他国外人寿保险公司也紧随其后,获得经营许可,以合资企业的方式在中国开设分部。到了90年代末,中资的人寿保险公司也陆续登场。

    人寿保险市场兴起于英美两国,保险公司借用了“家庭责任”的观念来大力推广人寿保险,游说一家之主购买人寿保险,履行其家庭义务。他们把人寿保险描绘成“家庭急救黏合剂”,因此一家之主负有购买人寿保险的道德义务,来保障家人的生命安全,避免家庭瓦解。直至今日,美国的保险公司仍然在使用这套关于“家庭责任”的道德说辞,来宣传购买人寿保险的必要性。中国社会有着“家本位”的传统,家庭延续是个人的首要责任,家庭利益超越个人或社会利益。从这个角度来说,人寿保险在中国应该有一个很好的市场环境。

    然而,一直以来东西方哲学在如何看待死亡这个话题上有明显的分歧。死亡在西方传统的文学和哲学中从来就不是禁忌,反而一直是西方哲学的核心主题。中国哲学一直对死亡和濒死缄口不言。儒家格言有云:“未知生,焉知死?”在民间佛教中,人死后进入黑暗的阴间和残酷的地狱,加深了中国人对死亡的恐惧。此外,道教提出,死亡可不可怕要取决于什么时候死和怎样死。不同的死法意涵不同,其恐怖程度也不尽相同。死于不测的人通常没有做好准备,死得不情不愿,灵魂不愿安息,通常会变成孤魂野鬼,“死不瞑目”。所以中国文化往往十分忌讳谈及死亡。

    英美两国的人寿保险公司都强调,人对家庭的经济义务不会因死亡而终止,死者临终要为遗属规划好家庭财政,这样离世才算是尽到生前责任,才可称之为“善终”。而中国文化对生者死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分配不同于英美国家。中国传统文化里,代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遵循一个简单的逻辑:父母有义务抚养年幼子女,反过来子女也有义务赡养年迈的父母和祖辈;而不是人寿保险公司所倡导的,由死者为生者提供经济支持。生者要为死者料理后事,定期祭奠他们,而死者的“在天之灵”有护佑家族生者的义务。

    正是因为欧美文化并不忌讳死亡,所以人身风险管理仍是寿险的主要功能。直到20世纪末,传统的终身寿险和定期寿险仍是在美国最受欢迎的保险产品。由于传统人寿保险赖以计算利润的精算数据长期有效,而保险理财产品的投资环境则具有短期变化的特性,并且要和银行、股票、债券等理财产品竞争。传统人寿保险的利润远高于保险理财产品。另外,随着90年代中国人均寿命的提高,传统人寿保险的实际利润率比精算数据更丰厚。因此,以A公司为代表的欧美保险公司进军亚洲市场后,仍然主打寿险业务。

    A公司是中国第一家商业寿险公司,在进入市场时没有对手。它面对的是一群对人寿保险毫无概念的民众,承担着“普及寿险知识”的使命。它将保险定义为一种新兴现代、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是一种应对意外的保障。A公司首先推出的两种产品都是个人意外险,只有发生意外才会赔付。为了卖出这些产品,A公司训练寿险代理人上门推销的技巧,让他们向人们讲述那些拒绝投保家庭的悲惨故事,来说明寿险的重要性。但是,这些代理人不仅仅遭到拒绝,还受到了轻视、怀疑甚至敌视。

    得知中国人希望看到回报,A公司很快推出了另外两款产品:一种定期寿险和一种终身寿险。公司修改了定期寿险的典型特征,令被保险人在保险到期后能领到一笔现金。但是,这两种产品现金价值的利率都比银行储蓄利息低得多,不受客户欢迎。为了突破这种销售困境,A公司又推出了一种新的终身寿险,这种叫“LES”的产品曾在香港大受欢迎。这种保单只有被保险人死亡才赔付保险金,主要保障的是受益人,增加了分红功能。令人惊讶的是,这款产品在1993年~1995年期间卖出了不少。

    “LES”让A公司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这个产品的分红特征为代理人与潜在客户的对话创造了一个吸引人的话题,也让他们得以使用某种语言框架来投客户所好。框架话术通常用于说服他人做一些符合其自身利益,但未必使其受益的事情。寿险代理人强调保单的分红特征,并在推销中引入“理财”的元素,让这种新产品看上去更加合理。框架策略被商业组织广泛应用于新产品推广。1995年,上海卖出77万份个人寿险保单,其中的91%就来自A公司。因此,A公司是开创个人寿险市场的领军人。

    1995年年末,一起意外事件使得A公司名誉受损。解放前,A公司曾经在中国有业务,但它在1949年撤出了中国市场。现在时过境迁,一位在上海的老人持有一份在1949年以前从A公司购买的保单,要求保险公司按照条款赔付。A公司拒绝理赔。媒体获悉后表达了对这位老人的同情,并质疑A公司的信誉。A公司决定用司法程序捍卫自己的立场,但是它并不明白本地民众要的是它承担起道德责任,表现出人文关怀。1996到1997年期间,A公司的名誉受到严重打击。这给了一家本土保险公司崛起的机会,那就是P公司。

    1994年P公司加入寿险市场时,公司没有任何精算师或者受过训练的保险从业人员。P公司缺乏经验,前几款寿险产品主要是模仿A公司的。P公司很快发现这些产品和普通民众的需求相悖,于是它推出了三款具有储蓄功能的保险:“平安长寿终身保险”、“钟爱一生养老年金保险”、“少儿终身幸福保险”,强调产品的储蓄功能。事实证明,这三款产品都表现不佳,难以吸引客户。从被保险人能够领取保险金的数额来看,年利率仅为7.8%,低于当时银行存款10.98%的利率。

    为了打开局面,P公司发展了一种人海战术。这种战术源于一种军事策略,指在装备劣势的情况下利用大规模兵力换取进攻优势的策略。有趣的是,P公司也是用这个策略与来自美国的A公司竞争。它招募了一大批寿险代理人,大部分是30岁到40岁的女性,让她们想尽办法动用自己的关系和人脉。这些代理人主动出击,巧妙地向自己的亲戚朋友推销保险。亲朋好友碍于人情不得不购买保险,这些人情往来就是中国习俗中的互惠。事实证明,这个销售策略卓有成效。P公司在1995年奇迹般的业绩增长让A公司刮目相看。

    在推销少儿险的时候,P公司的寿险代理人不需要太依赖于人情世故。他们利用盛行的“孩本位”观念,以“为孩子一天存一块钱”为口号,把少儿险打造成一种给孩子存钱的时髦办法。少儿险尽管利率不高,却也大受欢迎。当保险变成一种回报诱人的储蓄计划,越来越多的人将寿险看作一种新的理财工具。1996~1997年期间,国家连续多次下调利率,有两次重要的利率下调发生。然而,P公司并没有跟风下调它们产品的利率。人们害怕保险公司很快调整保险利率,蜂拥至P公司购买保险。结果,上海民众排起长队争相购买人寿保险,场面令人震惊。

    1996~1997年期间,P保险疯狂掠夺A保险的市场份额。为什么A公司不推出相似的产品呢?A公司的一位高级代理人作了回应:“P公司对于本地民众的需求更敏感。无论客户想要什么,P公司都会给……A公司坚信保险不是为孩子准备的,给孩子投保是不对的,但是P公司不管这些。反正客户想要什么它就给什么。”直到1998年,A公司才推出第一款养老保险。它花了两年的时间,才开始应对养老保险的流行趋势,因为它对任何可能造成利润亏损的产品都相当谨慎。A公司根据过往经验预测中国的利率会下调,所以它等到利率足够低的时候才推出储蓄型产品。

    1999年6月,官方利率已经下调至2.25%,但是P公司许多产品的利率仍维持在5%。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本土保险公司身上。A公司和其他合资公司要求保监会重视这个问题。保监会担心亏本生意会让国内公司破产,在1999年出台了禁止销售高利率保险产品的规定,并限定了所有保险产品的利率范围(在2.5%-4%之间)。但是在这之前,P公司和其他国内保险公司已经开出了大量亏本保单。截至2000年6月,P公司因此损失共计十亿元。其他本土保险公司也未能幸免。中国人保在全国范围内都有销售,亏损更严重,亏损总额高达20亿元。

    此前寿险业务的增长是由高利率的产品驱动的。没有高利率的产品,市场的增长也就放慢了,其中以1999年~2000年的减速最为显著。然而在此期间,上海证券交易指数达到了开市以来的最高点。这不仅仅为上海营造了乐观的投资氛围,也带动了“炒股热”。为了应对保监会的利率限制,P公司在1999年10月推出了一款全新产品:投连险。因为该产品的收益与保费的投资业绩密切相关,所以它并不是一种高利润产品。但它对保险公司的好处就是将投资风险转嫁到了客户身上。P公司趁着这股炒股热潮,把投连险包装成像股票一样、可获利的投资产品。这种将保险作为一种时髦投资工具的新概念,也收获了市场热烈的反应。

    通过把保险包装成投资,P公司称霸市场。投连险为P公司创造了另一个销售奇迹,令其在上海的市场份额在2001年底达到了49%的高峰。此时,外国保险公司因为投连险受挫后,反而更努力推广传统的保险理念。它们在训练寿险代理人时着重强调人寿的人身风险管理功能,指责P公司误导大众,扭曲了保险的理念。A公司谴责投连险最为积极,只要媒体报道股指跌落或者报道投连险客户可能遭受损失。A公司的代理人会剪下报道,复制多份,分发给他们的潜在客户和老客户。投连险的弱点给了外国保险公司一个反击的机会,让他们可以重申“正确”的保险理念。

    投资热持续了大约一年半,2001年第四季度,股票市场不景气,人们突然意识到了投资保险的真正含义,投连险的发展陷入停滞。2002年,上证指数大跌至1748.89点,同比下降22%。尽管股市指数在2000年-2001年上涨,大部分的投连险客户都“入不敷出”,因为他们第一年的保费并未投入股票市场。实际上,第一年的保费是给这份保单的风险管理功能买单。然而,这边刚开始把一部分第二年的保费投入股市,那边股指就开始下跌。对于部分保费被用作风险管理,大部分客户对此并不知情,他们只知道这部分保费是“不能退回”的。

    2001年12月30日,三位福州市的投连险投保人共同向保监会投诉P公司欺诈客户。他们声称,P公司的寿险代理人误导他们,使他们相信投连险会带来最少18%的收益。但是,到了2001年12月,他们发现他们的账户其实在亏损。跟着福州三位客户的步伐,全国各地的投连险客户也纷纷投诉P公司的寿险代理人通过夸大产品收益误导他们。徐小姐是其中一位典型,她抱怨代理人欺骗她:“唉,别提那个投连险!那就是个陷阱。那个代理人告诉我,我的本金可以在10年内翻一番,在15年内翻三番。谁不想赚钱?”

    P公司让寿险代理人去拜访投连险客户,解释保单的条款内容。如果客户不喜欢这款产品,他们会提供另外两个选择。其中一个选择是,客户可以把原先账户中所有的资金,转入一个“保障账户”来保障他们的本金来止损。另一个选项是,放弃投连险,换成一种或两种终身养老保险。这些保险都包含保费12%的管理费用,而这部分费用他们在购买投连险的时候已经支付了。此外,对于那些选择继续持有投连险的客户,“关怀计划”一共会给予他们P公司投连险销售利润的3%。这个“关怀计划”又一次展现出P公司在应对本地客户投诉、满足客户偏好时,组织策略的灵活性。它似乎真的挽救了P公司的声誉。

    P公司这种大胆创新、略带投机的策略只有在管理相对缺乏和市场变化无常的环境下才行得通。保监会不断加强的监管措施和投连危机让P公司的回旋余地所剩无几,它只能加入外资公司的行列,开发风险管理类产品。2002年下半年,P公司和A公司不约而同地将重心放在推广重大疾病险上。第一款重大疾病险,是由A公司推出的“守护神”,覆盖20种重大疾病。这款产品像一种终身寿险,但是更注重于应对患上重大疾病带来的经济压力。P公司推出两款类似的重大疾病险。这两款产品和A公司推出的“守护神”功能基本一致,但是带有分红元素。这个分红元素无关紧要,因为它不设最低收益保障。但是,正是由于这个分红的元素,使寿险代理人推销得更顺利。

    2002年开始,保险市场就进入同质化时代。P公司的市场份额从2002年开始急剧下降。在1998年~2001年间,P公司人寿保险业务在上海的平均年增长率为36.8%。而在2002年~2004年间,这一个指标极速降至零点(更准确地说,是-0.1%)。它的市场份额也从2001年的49%下降至2004年的30%。P公司增速和市场份额的大跳水不仅仅发生在上海,它在全国范围内的市场份额从2001年的28%左右,降至2004年的17%。P公司在停售迎合本土偏好的产品后,销量增长陷入严重僵局。

    与此同时,中国人寿在上海业务的实际增长率在2001年超过52.3%,而2003年的增长率仅徘徊在20.2%。尽管在2002年~2004年国内出现了更多的本土公司和合资公司,市场上的寿险产品超过100种,上海寿险市场还是在2004年经历了自该市场成形以来的第一次负增长。自2002年起,市场增长开始放缓,作者认为,增速放缓是由一个深层矛盾导致的,即人寿保险利润导向的制度逻辑,与扎根于中国传统生死观的本地文化逻辑之间的矛盾。寿险公司越将它们的产品本土化,市场就会越大;反之,市场就会衰退。

    读书笔记就写到这里。我想多说两句,由于我因强直性脊柱炎告别职场之前,就是从事保险和理财产品的零售,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是非常不错的。我只做了改开保险史的读书笔记,后面还有保险业务员的培训和话术的不同,以及客户购买保险产品的各种理由的分析,阅读之后其实对自己的职业有进一步的理解。实际上我既非A公司也非P公司。但是我在销售保险产品的时候,一样会面临把产品当成风险产品销售出去,还是当做金融产品销售出去的问题,现在的保险一般两种成分都有。强调道德的概念,比如用爱、责任和怕、风险来打动客户的A公司犹如华山气宗;而以投资、储蓄、理财为主打,与客户讨价还价式沟通的P公司,有点像华山剑宗。结果也和本书说的一样,剑宗初期见效快,出单多,但是利润低;而气宗出单少,但是利润高,容易爆大客户。至于我目前对保险行业的看法嘛,谁还记得去年的金融创新,“隔离险”和“新冠险”。

  •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作者:星空 发布时间:2020-04-24 22:37:11

    还记得那个名叫米莉安·布莱特的女孩吗?一场事故很有可能会让别人丢掉生命,但却米莉安获得了一种特殊才能,那就是她可以可以通过触碰而知道别人如何死去。因而在美国知名小说家、编剧和游戏设计师查克·温迪格创作的小说《知更鸟女孩》的前五部中,米莉安经历了一系列印象足够深刻的故事——但她必须前进,必须一次次地面对恶魔,也正如她在《知更鸟女孩6:命运终章》所必须面对的一样。

    《知更鸟女孩6:命运终章》的一开始,便揭示了一个事实:米莉安深爱着的路易斯已经在半年前死于非命,而米莉安却怀上了路易斯的孩子。而米莉安从怀上孩子的那一刻起,就已经知道了一个事实:她的孩子出生即将夭折!虽然米莉安具有掌握别人命运的才华,但她却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否能让这个孩子免于命运的诅咒。她决定拯救这个孩子——那么,米莉安真的能够成功逆天改命吗?

    《知更鸟女孩》的前五部中,米莉安踏上的无疑是一条未知之路,同时也是充满一次又一次死亡的旅程;而这一次,米莉安同样不知道的是,她重新启动的这次逃亡与追踪之途,到底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这一切,不妨期待查克·温迪格到底会讲述一个何等魔幻又幽默的公路之旅好了。

    其实,直面入侵者也好,揭开死亡预言的真相也罢,似乎都并不重要。读者们关心的,大概就是到底什么才是终点。而在终点到来的那一刻,内心中究竟是欣喜,还是失望?抑或,依然面临着无穷无尽的未知之旅?

    所以,结论其实早已经明确了,那就是,米莉安的“奔跑”,其实就是在和她自己比赛。她需要在意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结果只是一个点,而过程却充满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奇特,具有一种非同凡响的感受。而且毫无疑问,不仅是米莉安感觉到了,而且每一个读者也都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这一点。

    但是,明明知道或者可以猜得出来结果到底是什么,每个人,当然也包括米莉安,就能完美地做到趋利避害了吗?米莉安已经见证着过太多的未知的死亡,她知道那肯定是一种无比凄惨的景象——但她却无法停下来!内心的想法,或者本能,或者不由自主,都不是根本的问题。那不是她的责任,却是由她而来!她需要对抗恶魔,却仿佛没有人能够明白这一点,而只是看到了米莉安和发生在她身上的一切!这样一种煎熬,无疑才是最为致命的,而且已经注定了并没有什么可以从根本上进行解决的办法。

    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中,就已经通过主人公的一段独白说了出来。现在,面对入侵者的威胁,米莉安也需要回答这个问题。她不是没有朋友,但很显然,敌人更为强大和致命——但她别无退路,只能且必须选择面对……

    很有意思一个问题是:假如换成是别的另一个人,当面临着米莉安一样的选择时,又将会如何去做呢?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4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8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3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3分

  • 新颖与独特:5分

  • 情感共鸣:3分

  • 引人入胜:7分

  • 现实相关:5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6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7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4分

  • 使用便利性:9分

  • 书籍清晰度:8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9分

  • 安全性:6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情节曲折(626+)
  • 体验还行(95+)
  • 三星好评(488+)
  • 目录完整(116+)
  • 无水印(642+)
  • 购买多(621+)
  • 内容齐全(241+)
  • 好评多(261+)
  • 下载快(106+)
  • 已买(131+)

下载评价

  • 网友 瞿***香: ( 2024-12-24 15:20:29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屠***好: ( 2025-01-09 13:14:12 )

    还行吧。

  • 网友 冉***兮: ( 2025-01-04 19:12:56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宫***玉: ( 2024-12-25 08:42:54 )

    我说完了。

  • 网友 孙***美: ( 2024-12-20 17:21:32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龚***湄: ( 2024-12-24 09:30:40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通***蕊: ( 2024-12-16 11:33:12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利***巧: ( 2024-12-21 12:35:01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孙***夏: ( 2024-12-20 14:46:46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詹***萍: ( 2024-12-19 23:23:50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苍***如: ( 2024-12-11 05:54:08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印***文: ( 2024-12-30 14:49:40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冷***洁: ( 2025-01-03 02:41:00 )

    不错,用着很方便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