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师专业能力必修9787562160687 正版新书希望阶梯图书专营店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初中化学教师专业能力必修9787562160687 正版新书希望阶梯图书专营店精美图片
》初中化学教师专业能力必修9787562160687 正版新书希望阶梯图书专营店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初中化学教师专业能力必修9787562160687 正版新书希望阶梯图书专营店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62160687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2-12
  • 页数:177
  • 价格:8.4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40:49

寄语:

正版图书保证质量 七天无理由退货让您购物无忧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知识储备;技能修炼两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理解初中化学课程的价值;感悟初中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等。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本书分为知识储备;技能修炼两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理解初中化学课程的价值;感悟初中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等。


精彩短评:

  • 作者:聲聞 发布时间:2013-10-29 12:11:09

    内容不错,就是排版设计有点怪

  • 作者:Victor 发布时间:2022-01-28 07:50:33

    我亦是行人。

  • 作者:Jeffrey 发布时间:2022-05-17 11:14:48

    明用程朱之名份,暗效申暗之法势,杂用黄老之柔弱,从管理角度来讲,这也是部佳作,洞悉人性,掌握规律。。。

  • 作者:每天一点点 发布时间:2021-08-21 11:39:22

    绘本翻起来真是快乐

  • 作者:无忌 发布时间:2018-10-30 10:02:52

    一声叹息!李成梁,不世之功臣,千秋之罪首。

  • 作者:荀晓 发布时间:2018-06-18 15:40:50

    不要太可爱


深度书评:

  • 很朴实的书

    作者:路人苏三 发布时间:2010-04-10 13:15:57

    藏传佛教的派别始末来源都非常复杂,经常弄得人十分头昏。市场上大多数是非常教科书式的文章,看了就忘。作者本身就是笃信佛教的人,本书写的是自己在西藏朝佛的经历,十分朴实。看过后确实能对藏传佛教多出很多了解。不过我觉得如果没有亲身去过西藏的人,可能会看不下去。作者书里的寺庙,我大多去过,所以再翻这本书时候,觉得很是受益。

  • 意识01:心灵哲学中的意识问题

    作者:光影尘迹 发布时间:2019-03-22 12:08:10

    献给心理学习共同体。是不是选择任何一个方向,都会游向同一个宿命?

    全文5420字,阅读需10分钟。来源:微信公众号:源思想

    00引子

    每谈到意识,人们就会自然的发出终结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去往何处”。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随意地使用意识来表述自己的感觉和体验。就如David Chalmers所言

    [i]

    ,“意识体验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但同时也是最难以理解的东西(Chalmers, 1995a:200)。” 或许人类意识真的是最后幸存下来的不解之谜吧(Dennett, 1991:21)。

    02物质与意识

    古往今来,对于意识问题

    [ii]

    ,各种哲学争论可以分为两类,即

    一元论

    二元论

    一元论中,一部分理论强调精神、一部分强调物质、还有一部认为没有什么物质、精神,他们都是中性元素。极端点,就分成了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中立一元论

    唯物主义的代表理论是

    同一论

    (identity theory),也就是心理状态等同于物理状态,比如说,意识就是大脑的活动

    [iii]

    。除此之外,唯物主义还包括

    物理主义

    :认为一切心理都可还原为物理科学;

    功能主义

    :即认为心理状态等同于功能状态

    [iv]

    副现象论

    (epiphenomenalism):意识是物理现象伴生之物,但对物理世界不产生任何影响,即意识对人这个机器的运作不产生任何影响,纯粹只是一种多余的副产品。

    而一元论中值得一提的还有

    消除主义

    :我们熟知的心理状态(信念、欲望、痛觉)根本不存在;

    反身一元论

    :精神和物质是同一现实的两个互补;

    异常一元论

    :可以理解成一种非还原性物理主义,认为心理状态的关系不能通过严格物理定律来描述……

    二元论的典型代表就是笛卡尔了,他的二元论是一种

    实体二元论

    (substance dualism),即世界由思维和物质两种元素构成,但它们相互独立。与之相对的是

    属性二元论

    (property

    dualism)——世界只由物质组成,但物质具有物理属性和精神属性。

    但就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二元论并没有解决问题。试问,“心灵不过是大脑的活动”这样的说法不仍然没有解释任何东西吗?心灵不依旧是存在于机器中的幽灵吗(Gilbert, 1949)?也难怪Daniel Dennett会说“接受二元论就等于放弃(Dennett, 1991:37)。”

    03 笛卡尔剧场

    尽管当今几乎没有人承认自己是二元论者,但二元论的观点是那么的深入人心,难以避免,以至于Dennett创造了一个词——“笛卡尔唯物主义”来讽刺那些假装成唯物主义者但骨子里还是依赖二元论的理论。比如与之论战的Chalmers

    自然主义

    (naturalistic dualism)。

    为了检验你是不是虚伪的笛卡尔唯物主义者,我们想象一根蓝色香蕉的不同面,然后在心里旋转它。

    好,试问,你是否感觉到一根旋转的香蕉被投射到了思维的荧屏上?

    显然,心理表象的这个说法是如此有诱惑力,以至于我们都信了。那么,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屏幕在哪里?

    如果你是一个看着屏幕的意识实体,那么内在的你就会有内在的脑和内在的眼,里面有会有一个内在的屏幕和另一个内在的你,如此一来,就是个无限回推的“级联侏儒”。

    除开上述的

    侏儒问题

    (homunculus problem),还有一个棘手的事情,我们是怎么感受到蓝色的?蓝色的体验发生在哪里?这可和看见蓝色不同。换句话说,我们的客观加工过程是怎样产生主观体验的?

    你可能会很容易延续之前的荧屏观点——被Dennett称为“

    笛卡尔剧场

    ”的东西,认为输入的信息被转换成了蓝色图画映在了彩色屏幕上。于是,你创造了一个布满色素的荧屏和一个小人。可这还是不行的呀。或许就如Dennett所言,大脑并不需要蓝色素,只是每当我们考虑到思维屏幕时,总会以为有什么东西一定得是蓝色的。

    你看,仔细思考思考,你潜意识不也是个二元论者!而这样笛卡尔剧场之所以诱人,是因为我们的行为总是有一些是觉知不到的。既然这样,那对我们来说,用一个思维屏幕把意识到的和意识不到的隔开,不就简单了吗。

    我们继续以蓝色香蕉为例。除开“脑中的电影(Damasio, 1999)”、“眼前所见的生动世界图画(Crick, 1994:159)”这样的笛卡尔剧场外,还存在一种可能,即我们看到的是在脑子被表征的思维图片。

    但对于Dennett来说,这是视知觉最终产品的“最难抗拒的模型”和“想象的通病”(Dennett, 1991:52)。毕竟,当你意识到大部分视觉是无意识的,那么请问这样的表征是否进入意识?如果你依旧坚持,那么就请找到它的神经相关物,也就是神经元相关性 (NCC),而这也是认知神经科学在做的事。但倘若并没有这样的图画该怎么办?事实上,这在视觉表征上确确实实遇到了麻烦。

    一眼望去,你可以看到事物的所有细节吗?显然不能。可就如詹姆斯所发问的那样,

    “我们对这些细节一无所知,为什么就能感觉到物体并得出结论呢?就好像物体是一个连续体、封闭体一样。应该有缝隙存在啊——但我们从未感受到(James, 1890, i:488)。”

    可能这只是一种信息缺少罢了,也可能是大脑自己填充了缝隙。

    就填充来说,盲点研究似乎很有说服力。把一个小问题精准投射到盲点,可以让他从视野消失掉,而物体所在的位置,我们看到的就只是背景的延伸。那这不就说明是大脑自己填充了缝隙么?

    Dennett可不这样认为,他将之称为“发育不全的笛卡尔式唯物主义呆板的赠品(Dennett, 1991:344)”。试问,当你走进一个贴满玛丽莲梦露的房间,你一眼就看出来,这些画一模一样。但如果有一张被恶性涂鸦了呢,想必,你也能很快意识到不同。你可能会说,你看到了房间所有细节,但事实是这样吗?

    要想辨认一张画,就得直接观察它,而与此同时,其他的画就相当于一堆模糊的点。你在扫视过程中,不断确定这是梦露,这也是,这些都是。可当你能判断一张是梦露的时候,即便你没有确定其他也是梦露,你的大脑也会迫不及待下结论,把所有的区域贴上梦露的标签。而你所能看到的涂鸦,是异常检测的结果。

    但问题是,给你的感觉可不是这样的。外部世界确实有成百上千的画像,而它们确实是你所看到的,但这并不能说明你脑子有一模一样的梦露的表征。你脑子表征的是“那里有成百的画像”,即“无论你多么清晰地感觉自己看到了所有的细节,那些细节都在外部世界,而不是在你的脑中(Dennett, 1991:355)”。

    当然,事情没有这么简单,知觉理论可丰富着呢

    [v]

    那没有了笛卡尔剧场,我们还有什么其他选择吗?在下节的意识理论中会具体讨论。

    04 感受性

    我们先回到意识内容,哲学家们将“意识”用于四个主题:一般知识(knowledge ingeneral),意向性(intentionality),内省(以及它专门产生的知识)(introspection)和现象经验(phenomenal experience) (Lormand,2016)......

    其中最有趣的自然是现象经验问题。试问,作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感觉?

    Thomas Nagel提出蝙蝠的主要原因是蝙蝠和人的感觉系统完全不同,它的世界我们难以想象。那么,作为蝙蝠的感觉会像是Dawkins所说的,和视觉的感觉一致吗?

    Nagel(1986)认为,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一只蝙蝠的感觉像什么。即使我们知道所有蝙蝠看世界的原理,我们也永远无法拥有用声呐看世界的经验。而这种差异不是来源于物质的差异,即便我们都是人,你也无法知道我的感觉经验像什么。而这也就是Ned Block所称的现象意识(phenomenal consciousness),可以近似理解为体验。

    那这样的话,我们可能会说,每个人对于同一事件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而这种被哲学家称为

    感受性

    (quality)的东西肯定是存在的。

    这看起来是相当正确的,但Dennett试图说服人们,“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感受性”(Dennett, 1988:74)。

    但他否认的是感受性的实在性。比如,我们可以把一枚硬币经验为椭圆形,但我们不能说存在椭圆性感受本身。他认为如果感受性存在,那么我们就一定可以把它用科学的方式解释,而这样的话,我们所说的那种难以言表的、主观的原始感受只是一种错觉。

    我们可以问问,喜欢喝啤酒的人,他们喜欢的啤酒味道是第一次接触的第一口味道,还是其他味道呢?想必第一口肯定是不习惯的,甚至是不好喝的。那你可以问他,那第一口和现在喝的究竟有什么变化呢,他所喜欢的味道到底是什么味道呢?我们可以发现,我们通常会以含糊不清和前后不连贯的方式去思考我们的感受,而感受性的加入反而使得整个问题更加混乱。

    为反驳物理主义,那我们再思考一个Flank Jackson提出的“

    黑白玛丽

    ”实验。

    已知玛丽是个神经生理学,她知晓一切关于颜色知觉和与之相关的所有知识。但问题是她从小到大都呆着黑白房间里,从来就没有接触过除了黑白以外的任何颜色。但有一天,她走出房间,第一次看到红色,会发生什么?她会惊讶吗?他会掌握关于颜色的新知识吗?

    Jackson认为,玛丽肯定会学到新的东西,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得有颜色的感受性(Jackson, 1986)。那么,这也就说明有关世界的物理事实并非是我们所知道的一切。情况是这样吗?

    Dennett反问,如果我们给玛丽一根蓝色的香蕉,那玛丽会上当吗?显然不会,她会说“嘿,休想骗我!香蕉是黄色的,但这东西是蓝色的(Dennett, 1991:399)。”而我们之前之所以会觉得玛丽会产生新知识,是因为我们根本无法让玛丽知道关于色彩的一切可以被知道的知识,Jackson把我们都哄骗了。

    为了让我们更容易想象玛丽掌握了所有物理知识,Dennett发明了“

    标准Mark 19机器人

    (a standard Mark 19 robot)”,这样的话,玛丽变成了机器人玛丽,她有着关于颜色知觉的所有硬件,但她的摄像头是黑白的。那么当我们给她换成彩色摄像头时,玛丽会惊讶吗?显然不会,因为机器人玛丽可以用她几兆字节的RAM构建一个关于颜色视觉的模型,那么同样的,更换摄像头又有什么好惊奇的(D. C. Dennett, 2005)。

    哲学僵尸

    可比黑白玛丽要厉害的多。试想你如何证明你有意识?

    倘若有一个人不仅外貌像你,行为像你,甚至说话方式也像你,就是在别人看来,他就是你。但这个虚假的你却没有意识,也不存在所谓的感受性。那么试问,我怎么去判断你不是那具哲学僵尸?那这样的话,我们所说的意识不就是一种附加物吗,意识不就不必要吗?

    再考虑一个

    僵尸星球

    ,这个星球有着所有人的僵尸形态复刻,但显然他们都没有感觉。他们能用我们已知的所有词汇,关于思考、相信、理解的,但他们都不懂,也不会有相关体验。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僵尸星球里的僵尸不能思考,那他们就不可能像哲学家一样考虑感受性和意识问题,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些就是已知词语。所以说,下放到个体,僵尸和我们难以区分,但上升到文化,意识是必要的,僵尸哲学家可和我们不一样(Moody, 1994)。

    自然Moody的想法有明显的漏洞,僵尸可是在任何行为上是完全一致的,管你哲学世界,我们就是不可能区分开(Sutherland, 1995)。那么我们再升级一下,考虑一下Dennett的

    超级僵尸

    这种僵尸可以自我监控,不管你问什么哲学问题,他都能回答自如,和我们一模一样。更恐怖的是,他认为他有意识(Dennett, 1991:311)。所以,“我们都是僵尸,没有人有意识(Dennett, 1991:406)。”

    这显然是种幻觉,而这也被Dennett称为“明显的默认意识理论(the obvious default theory of consciousness)(D. C. Dennett, 2016:65)”。他发问,“为什么不加入我去和僵尸跳支舞?难道你还傻傻呆在原地,被这种不可动摇的直觉所迷惑(D. C. Dennett, 2001)?”所以,对于他来说,下个世纪的某个时候,人们回顾这个问题,只会觉得好笑,毕竟这不过是一种错觉,又何必纠结。或许,“如果你有耐心,并开放思想,它便会过去(D. C. Dennett, 2005:23) ”。

    05 进化

    为什么我们要有意识?进化论对这类问题显得尤为擅长,自然是适应呗。但这其实可以简单分为三种思路(Blackmore, Troscianko, & Troscianko, 2018):意识不必要,参见上述的哲学僵尸,想想为什么进化创造了我们,而不是哲学僵尸呢(Moody, 1995:369);意识有某种功能,它独立于其他适应性性状,那么这种不同是什么呢,参见后文的意识理论;意识不独立于其他适应性性状,那么意识为什么要出现在像我们这样的生物身上呢,鸡鸭狗为什么不行。

    Dennett提供了一个

    生成检验之塔

    的进化框架

    [vi]

    ,在塔的每一个层次,新的变异被生成,然后接受测试,接着各种前所未有的心智被创造出来(D. Dennett, 1995)。而在格里高利式造物一层,动物装备了模因,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实体(D. Dennett, 1995:341)。而这就是自我创造的方式(D. Dennett, 1995:367)。对于他来说,自我只是“对本身的假想机器的无害的用户错觉”(D. C. Dennett, 1991:311),而人类意识本身则是一个巨大模因复合体。

    06 总结

    意识问题总是这样有趣。虽然我们不可能指望自己可以完全理解意识,但当我们在讨论的过程种,我们会发现自己的经验还有生命意义好像发生了一些改变。正如Dennett所言,“当我们理解了意识……意识将会不一样(D. C. Dennett, 1991:25)”。

    那就让我们继续前进,从心理学角度一探究竟

    [vii]

    References

    [viii]

    [1] Blackmore S., Troscianko E. T., & Troscianko E. T. (2018).

    Consciousness: An Introduction.

    Routledge.

    https://doi.org/10.4324/9781315755021

    [2] Chalmers, D. J. (1995). The Puzzle of Conscious Experience.

    Scientific American

    ,

    273

    (6), 80–86.

    [3] Crick, F. H. C. (1994).

    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

    The scientific search for the soul

    . New York, NY, England: Charles Scribner’S Sons.

    [4] Damasio, A. (1999).

    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

    Body and emotion in the making of consciousness

    . Fort Worth, TX, US: Harcourt College Publishers.

    [5] Dennett, D. (1995). The Path Not Taken.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

    18

    (2), 252–253.

    [6] Dennett, D. C. (1988). Quining Qualia. In A. J. Marcel & E. Bisiach (Eds.),

    [Book Chapter]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 Dennett, D. C. (1991).

    Consciousness Explained

    . Penguin Books.

    [8] Dennett, D. C. (2001).

    The Fantasy of First-Person Science

    .

    [9] Dennett, D. C. (2005).

    Sweet Dreams: Philosophical Obstacles to a Science of Consciousness

    . MIT Press.

    [10] Dennett, D. C. (2016). Illusionism as the Obvious Default Theory of Consciousness, 8.

    [11] Gilbert, R. (1949).

    The concept of mind

    . Hutchinson University Library.

    [12] Jackson, F. (1986, May 1). What Mary Didn’t Know.

    https://doi.org/10.2307/2026143

    [13] James, W. (1890).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 Dover Publications.

    [14] Lormand, E. (2016). Consciousness. In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1st ed.). London: Routledge.

    https://doi.org/10.4324/9780415249126-W011-1

    [15] Moody, T. C. (1994). Conversations with Zombies.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

    1

    (2), 196–200.

    [16] Moody, T. C. (1995). Why Zombies Won’t Stay Dead.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

    2

    (4), 365–372.

    [17] Sutherland, K. (1995). Zombie Earth: Editorial Introduction to a Symposium on Todd Moodys Conversations with Zombies.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

    2

    (4), 312–312.

    Note:

    [i]

    文章提及的外文人名中译以谷歌精确检索条目数百万为限,达到者在正文中采用中译(文献索引不作中译),未达到者,保留西文原名不作翻译,以免人名中译造成不必要困扰。特此致敬李晓煦老师。

    [ii]

    文章多参考Susan Blackmore 本文。另,学生学疏才浅,还望拍砖指正。

    [iii]

    同一论根据意识和大脑活动的对应又分为为

    类型同一论

    (type identity theory)和

    个例同一论

    (token identity theory)。前者为一对一,认为某一类型的意识对应于某一种类型的大脑活动;后者一对多,同一类型的意识可能对应于多种类型的大脑活动,但具体的某种意识与某种大脑活动是一一对应的。

    [iv]

    功能主义又以还原和非还原两种方式隶属于物理主义,像Jaegwon Kim属于前者,而我们熟悉的H. Putnam、J. A. Fodor和Ned Block属于后者。

    [v]

    视觉理论可参考知觉心理学部分,文中提及的更多是视盲现象。

    [vi]

    可参考我的旧文《丹尼特的生成检验之塔》:

    https://mp.weixin.qq.com/s/aqg5WZlBAYpvGXnEEZQjvw

    [vii]

    这将是一系列的文章,算是我作普通心理学复习的产出,也可以说是心理学习共同体未竟的事宜。我将把我知道的,根据普通心理学的框架重新书写。这是意识章节的第一章,敬请期待。另外,学生深知自己学识不足,如有错误,还望见谅并提醒,期待你的反馈。

    [viii]

    文章参考文献可以移步QQ群366107271进行审查监督,行文所用材料在群文件可以一一找到。如有余力,建议阅读原文。另外,在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资料”可获得QQ群二维码,回复“交流”,微信群二维码呈上。愿共同进步。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5分

  • 主题深度:6分

  • 文字风格:7分

  • 语言运用:4分

  • 文笔流畅:3分

  • 思想传递:5分

  • 知识深度:6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5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6分

  • 引人入胜:8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5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3分

  • 使用便利性:8分

  • 书籍清晰度:9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4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服务好(247+)
  • 体验好(597+)
  • 图书多(659+)
  • 体验满分(436+)
  • 值得下载(259+)
  • epub(160+)
  • 体验还行(174+)
  • 四星好评(374+)
  • 可以购买(136+)
  • 一星好评(669+)
  • 无多页(338+)

下载评价

  • 网友 堵***洁: ( 2024-12-18 11:46:26 )

    好用,支持

  • 网友 宫***凡: ( 2024-12-13 02:50:57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寇***音: ( 2024-12-22 06:56:51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后***之: ( 2024-12-13 08:36:20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常***翠: ( 2024-12-28 11:33:52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车***波: ( 2024-12-28 10:47:01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屠***好: ( 2024-12-30 11:41:07 )

    还行吧。

  • 网友 国***芳: ( 2025-01-02 18:47:45 )

    五星好评

  • 网友 谭***然: ( 2024-12-26 01:54:05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