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留德十年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38:34

留德十年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留德十年精美图片
》留德十年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留德十年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300061177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4-11
  • 页数:223
  • 价格:18.80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8:34

内容简介:

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赴德留学,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数十年后,学术泰斗季先生已近耄耋之年,忆及往昔,遂写下一部《留德十年》。不书讯时间的脉络,记述了先生当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学德经过。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学,先生几经辗转选定印度学为主修方向,遂对其倾注热情与辛劳,最终获得博士学位,也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在此过程中,先生饱尝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带来的戏剧性苦难,而于苦难之外,又更难忘学长深思,友人情深。先生虽言“自传”只述事实,不及其余,然“诗与真”并行不悖,洋洋十数万言,生命之诗性本已蕴集期间。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像我这样的知识分子,已经活到了将近耄耋之年,古稀之年早已甩在背后了,而且经历了几个时代;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我这样的经历,过去知识分子经历者恐怕不是太多。我对世事沧桑的阅历,人情世态的体会,恐怕有很多值得别人借鉴的地方。

季羡林自述忆当年:《留德十年》

《留德十年》 楔子

留学热

天赐良机

在北平的准备工作

"满洲"车上

在哈尔滨

第二部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我刚三岁,什么事情都不知道。后来读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书,看到战火蔓延之广,双方搏斗之激烈,伤亡人数之多,财产损失之重,我总想像,这样大的大事开始时一定是惊天地,泣鬼神,才合乎情理。现在,我竟有幸亲身经历了规模比第一次世界大战要大得多、时间要长得多、伤亡要重得多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可是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戏,开端竟是这样平淡无奇。事后追思,真颇有点失望不过瘾的感觉了。

过西伯利亚

哥廷根

二年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完成学业 尝试回国

第三部分

中国古代俗语说:千里凉棚,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的一生就是这个样子。当年佛祖规定,浮屠不三宿桑下。害怕和尚在一棵桑树下连住三宿,就会产生留恋之情。这对和尚的修行不利。我在哥廷根住了不是三宿,而是三宿的一千二百倍。留恋之情,焉能免掉?好在我是一个俗人,从来也没有想当和尚,不想修仙学道,不想涅磐,西天无分,东土有根。留恋就让它留恋吧!但是留恋毕竟是有限期的。我是一个有国有家有父母有妻子的人,是我要走的时候了。

山中逸趣

反希特勒的人们

伯恩克(Boehncke)一家

纳粹的末日:美国兵入城

别哥廷根


作者介绍:

季羡林,1911年生于山东省清平县(今临清市)。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史学家、教育家、梵文、吐火罗文、巴利文专家。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194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作为学贯中西、久享盛名的学者,他对印度中进语言形态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文的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均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著作有《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罗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朗洞集》、《季羡林散文集》等;译作有《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五卷书》等;主编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留德十年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留德十年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留德十年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记得是德国19世纪的伟大东方语言学家ewald说过一句话:教语言比如教游泳,把学生带到游泳池旁,把他往水里一推,不是学会游泳,就是淹死,后者的可能是微乎其微的。瓦尔德施密特采用的就是这种教学法。第一二两堂,念一念字母。从第三堂起,就读练习,语法要自己去钻。我最初非常不习惯,准备一堂课,往往要用一天的时间,但是,一个学期四十多堂课,就读完了德国梵文学家stenzler的教科书,学习了全部异常复杂的梵文文法,还念了大量的从梵文原典中选出来的练习。这个方法是十分成功的。


至于梵文,我在国内读书时,就曾动过学习的念头。但当时国内没有人交梵文,所以愿望没有能实现。来到哥廷根,认识了一位学冶金学的中国留学生湖南人龙丕炎,他主攻科技,不知道为什么却学习过两个学期的梵文。我来到时,他已经不学了,就把自己用的stenzler著的一本梵文语法送给了我。我同章用也谈过学梵文的问题,他鼓励我学。于是,在我选择道路徘徊踟蹰的混乱中,又增加了一层混乱。幸而这混乱只是暂时的,不久就从混乱的阴霾中流露出来了阳光。12月6日日记中写道:

我又想到我终于非读梵文不行。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发明。在德国能把想学的几种文字学好,也就不虚此行了,尤其是梵文,回国后再想学,不但没有那样的机会,也没有那样的人。

第二天的日记中有写道:

我又想到梵文,我左想右想,觉得非学不行。

1936年1月2日的日记中写道:

仍然决意读梵文。自己兴趣之易变,使自己都有点吃惊了。决意读希腊文的时候,自己发誓而且希望,这次不要再变了,而去自己也坚信不会再变了。再变下去,会一无所成的。不知道命运可能允许我这次坚定我的信念吗?

我这次的发誓和希望没有落空,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已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


p21然而语言这玩意儿也真奇怪。一个人要想精通本国语和外国语,必须付出极大的劳动;穷一生之精力,也未必真通。可是要想达到一般交际的目的,又似乎非常简单。洋泾浜姑无论矣。有时只会一两个外国词儿,也能行动自如。一位国民党政府驻意大利的大使,只会意大利文"这个"一个单词儿,也能指挥意大利仆人。比如窗子开着,他口念"这个",用手一指窗子,仆人立即把窗子关上。反之,如果窗子是关着的,这位大使阁下一声"这个",仆人立即把窗子打开。窗子无非是开与关,决无第三种可能。一声"这个",圆通无碍,超过佛法百倍矣。

p49可是选梵文课的只有我一个学生,而且还是外国人,虽然只有一个学生,他仍然认真严肃的讲课,一直讲到四点才下课。

p54他手下那著名的两支队伍,冲锋队strum abteilung和党卫军schutz staffel。

p56德国医学泰斗微耳和(Virchow)有一次口试学生,他把一盘子猪肝摆在桌子上,问学生道:“这是什么?”学生瞠目结舌,半天说不出话来。他哪里会想到教授会拿猪肝来呢。结果是口试落第。

又一次,也是这位微耳和在口试,他指了指自己的衣眼,问:“这是什么颜色?”学生端详了一会,郑重答道:“枢密顾问(德国成就卓著的教授的一种荣誉称号)先生!您的衣服曾经是褐色的。”微耳和大笑,立刻说:“你及格了!”

p69西克教授真正是诲人不倦,第一次上课他就对我郑重宣布,它要把自己毕生最专长的学问,统统地毫无保留地全部传授给我。

p73此时男房东已经故去,儿子结了婚,住在另外一个城市里。我是他身边唯一的一个亲人,它是拿我当儿子来看待的。回忆起来他丈夫逝世的那一个深夜,是我跑道大街上去叩门找医生,回家后又伴她守尸的。

p76走到跟前,我才认清,原来是德国飞机制造之父、蜚声世界的流体力学权威普兰特尔(Prandtl)教授。我赶忙喊一声:“早安,教授先生!”他抬头看到我,也说了声:“早安!”他告诉...


中国古代俗语说:千里凉棚,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的一生就是这个样子。当年佛祖规定,浮屠不三宿桑下。害怕和尚在一棵桑树下连住三宿,就会产生留恋之情。


在瑞士期间,我听了很多使馆的故事可或者传说。有人告诉我,在一个瑞士人举办的什么会上,中国公使被邀参加并且讲话。按外交惯例,他应该用中文发言,让译员翻译成德语或者法语,二者都是瑞士国语。但是,我们的公使大人大概想露一手,亲自用德文讲话如果讲得好,讲得得得体也未可厚非。可是他没有准备好的讲稿,德语又蹩脚。这样必然会出洋相的,特别是他在讲话中总是说“das,das,das”。瑞士人莫名其妙,大为惊愕。中国人士最初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后来恍然顿悟:我们公使大人是在把中国人讲话时想不起要讲什么话只好连声说:“这个,这个,这个“翻译成了德文,这样的顿悟,西方人士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有的,中国人有福了。


行年八十,能值得记述的东西只有两段,一个是留德十年,一个是十年的空前浩劫。

我虽年届耄耋,看起来还不像要走的样子。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还有不少酸甜苦辣要尝,我真希望这个余音能袅袅得更长一点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赴德留学,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数十年后,学术泰斗季先生已近耄耋之年,忆及往昔,遂写下一部《留德十年》。不书讯时间的脉络,记述了先生当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学德经过。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学,先生几经辗转选定印度学为主修方向,遂对其倾注热情与辛劳,最终获得博士学位,也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在此过程中,先生饱尝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带来的戏剧性苦难,而于苦难之外,又更难忘学长深思,友人情深。先生虽言“自传”只述事实,不及其余,然“诗与真”并行不悖,洋洋十数万言,生命之诗性本已蕴集期间。


精彩短评:

  • 作者:海鹰 发布时间:2020-07-27 10:10:01

    原来世乒赛的奖杯只有一座,都是轮流带走的。。。第二年比赛前带回来,准备交接给下一任冠军。所以有的奖杯底座都是生锈的~太珍贵了吧。连续三年蝉联者,可以得到一座复刻版!

  • 作者:饥饿艺术家 发布时间:2010-10-13 23:58:38

    吃了若干顿大餐,相遇若干人,深交很多人,师从很多人。爱过几个姑娘。想念祖国很多次,母亲入梦无数次。

  • 作者:理性批判 发布时间:2010-03-31 10:43:58

    能从大师年轻的时候就看出其必然会成为大师的元素。

  • 作者:回回馆の巴图鲁 发布时间:2015-10-31 22:16:34

    读书过程中想起了许多当年在科威特留学时发生的事情,其中有一件事记忆犹新。面对科国无聊的生活,我们这群来自五湖四海的留学生总是奈不住寂寞,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娱乐自己。有天晚上班上的土耳其大叔提议来一场摔跤比赛,出身战斗民族的蒙古哥被硬推上了擂台,最终还是突厥大叔战胜了成吉思汗的后裔,如今回忆起这段经历,乐趣无穷。

  • 作者:Monan 发布时间:2014-03-20 20:45:29

    这么多年过去了,当时德国的情况现在看似乎还是有共鸣。文字好朴实,感情真挚。(但我忍不住想八卦……)正儿八经的回忆录为什么会看得笑个不停…… 呢…………

  • 作者:Chandelier 发布时间:2016-03-17 02:13:43

    文采差到不行,大概赢在主旋律,连后记都是别人在帮他歌功颂德。随便摘几句感受一下这个啰嗦:博士头衔就像一个幻影,飞翔在我的眼前,或近或远,或隐或显。有时候近在眼前,似乎一伸手就可以抓到。有时候又远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即。有时候熠熠闪光,有时候又晦暗不明。


深度书评:

  • 读完《留德十年》

    作者:doudou 发布时间:2005-10-28 15:46:44

    《留德十年》记述了季羡林先生从1935年到1945年赴德留学,因二战而滞留德国十年间的事情。

    季先生是清华毕业,到济南中学任教一年后,考取公派,半公费赴德,在哥廷根学习古印度语言。本应于2年后归国,因二战爆发,成为汪伪政府不承认的留学生,只得申请难民资格。不想一呆就是十年,战争结束后才辗转回到祖国。十年间,与德国人和德国文化水乳交融,深受哥廷根大学语言学家们的厚爱,言传身教,获益良多。十年间,埋首学问,克服战时困难,潜心研究,终成大器。因战事滞留德国致家国殊途固然不幸,然因此继承古印度语衣钵,并在偏于一隅的哥廷根免于战祸得以幸存,则是不幸中之大幸。人生的选择,有时就是这样奇妙。

    季先生少年时受国学熏陶,本身极好诗词歌赋,出国后又浸淫于外国语言学,可谓学贯中西。为人又谦虚,又开朗,又灵动,又沉稳,难怪沿途与生人均能相谈甚欢。文字流畅古雅,环环相扣,于简约处显大气,于典雅中透睿智,既引人入胜,又浅显明白。为文为学至此,实乃大家也

  • 《留德十年》中印象最深的八个场景

    作者:Henry 发布时间:2006-09-21 21:17:11

    http://www.leessay.com/?p=148

    今天看完了季羡林先生的

    《留德十年》

    ,看到了一位经历了清末、民国、大革命、抗日、建国、文革的的大师在年轻时代的一段求学经历。有几个场景感触良多:

            <li>1.五六十年以前的留学热与现在是惊人的相似</li>

    <blockquote>我曾亲眼看到,一位同学听到别人出国而自己则无份时,一时浑身发抖,眼直口呆,满面流汗,他内心震动之剧烈可想而知...那时候有两句名言:"毕业即失业";"要努力抢一只饭碗"。一个大学毕业生,如果没有后门,照样找不到工作,也就是照样抢不到一只饭碗。如果一个人能出国一趟,当时称之为"镀金",一回国身价百倍,金光闪烁,好多地方会抢着要他,成了"抢手货"。</blockquote>

    2.英雄少年 粪土当年万户侯

    <blockquote>几年前,我有时候同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等几个好友,到这里来闲谈。我们都还年轻,有点不知道天高地厚,说话海阔天空,旁若无人。我们不是粪土当年万户侯,而是挥斥当代文学家。记得茅盾的《子夜》出版时,我们几个人在这里碰头,议论此书。当时意见截然分成两派:一派完全肯定,一派基本否定。大家争吵了个不亦乐乎。我们这种侃大山,一向没有结论,也不需要有结论。各自把自己的话尽量夸大其词地说完,然后再谈别的问题,觉得其乐无穷。</blockquote>

    <blockquote>几个朋友在北海公园为我饯行,记得有林庚、李长之、王锦弟、张露薇等。......我们每个人都兴高采烈,臧否人物,指点时政,意气风发,所向无前,"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们真仿佛成了主宰沉浮的英雄。</blockquote>

    3.名师 高徒

    <blockquote>我的老师吴宓先生的"藤影荷声之馆"就在这里。他已离校,我只能透过玻璃窗子看室中的陈设,不由忆起当年在这里高谈阔论时的情景,心中黯然。</blockquote>

    <blockquote>在这期间,我有的是空闲。我曾拜见了几位老师。首先是冯友兰先生,......我也拜见了闻一多先生。这是我同他第一次见面;不幸的是,也是最后一次见面。</blockquote>

    3.高手为何总在一起出现

    <blockquote>也有一时无话可谈的时候,我们就下象棋。物理学家王竹溪是此道高手。我们五个人,单个儿跟他下,一盘输,二盘输,三盘四盘,甚至更多的盘,反正总是输。后来我们联合起来跟他下,依然是输,输,输。哲学家乔冠华的哲学也帮不了他。</blockquote>

    4.德国人的政治

    <blockquote>希特勒刚上台不几年,德国崇拜他如疯如狂。我认识一个女孩子,年轻貌美。有一次同她偶尔谈到希特勒,她脱口而出:"如果我能同希特勒生一个孩子,是我莫大的光荣!"</blockquote>

    <blockquote>他(希特勒)手下那著名的两支队伍:S A(Sturm Abteilung,冲锋队)和S S(Schutz Staffel,党卫军),在街上随时可见。......进商店,会见朋友,你喊你的"希特勒万岁!"我喊我的"早安"、"日安"、"晚安",各行其是,互不侵犯,井水不犯河水,倒也能和平共处。</blockquote>

    <blockquote>在这以前的两年内,德国的邻国,每年春天一次,秋天一次,患一种奇特的病,称之为"侵略狂"或者"迫害狂"都是可以的......到了此时,德国报纸和广播电台就连篇累牍地报道,德国的东西南北四邻中有一个邻居迫害德国人了,挑起争端了,进行挑衅了,说得声泪俱下,气贯长虹。德国人心激动起来了。全国沸腾了。但是接着来的是德国出兵镇压别人,占领了邻居的领土,他们把这种行动叫作"抵抗",到邻居家里去"抵抗"。......德国人聪明绝世,在政治上却幼稚天真如儿童。他们照例又激动起来了,全国又沸腾起来了。结果又有一个邻国倒了霉。</blockquote>

    5.德国人的严谨治学

    <blockquote>19世纪末,德国医学泰斗微耳和(Virchow)有一次口试学生,他把一盘子猪肝摆在桌子上,问学生道:"这是什么?"学生瞠目结舌,半天说不出话来。他哪里会想到教授会拿猪肝来呢。结果是口试落第。微耳和对他说:"一个医学工作者一定要实事求是,眼前看到什么,就说是什么。连这点本领和勇气都没有,怎能当医生呢?"又一次,也是这位微耳和在口试,他指了指自己的衣眼,问:"这是什么颜色?"学生端详了一会,郑重答道:"枢密顾问(德国成就卓著的教授的一种荣誉称号)先生!您的衣服曾经是褐色的。"微耳和大笑,立刻说:"你及格了!"因为他不大注意穿着,一身衣服穿了十几年,原来的褐色变成黑色了。这两个例子虽小,但是意义却极大。它告诉我们,德国教授是怎样处心积虑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不受任何外来影响干扰的观察问题的能力。</blockquote>

    6.季先生眼中的博士学位

     

    <blockquote>我为什么非要取得一个博士学位不行呢?......我从不把自己估计过高,我甘愿当一个平凡的人,而一个平凡的人,如果没有金光闪闪的博士头衔,则在抢夺饭碗的搏斗中必然是个失败者。这可以说是动机之一,但是还有之二。我在国内时对某一些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留学生看不顺眼,窃以为他们也不过在外国炖了几年牛肉,一旦回国,在非留学生面前就摆起谱来了。但自己如果不也是留学生,则一表示不平,就会有人把自己看成一个吃不到葡萄而说葡萄酸的狐狸。我为了不当狐狸,必须出国,而且必须取得博士学位。......多少年来,博士头衔就像一个幻影,飞翔在我的眼前,或近或远,或隐或显。有时候近在眼前,似乎一伸手就可以抓到。有时候又远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即。有时候熠熠闪光,有时候又晦暗不明。这使得我时而兴会淋漓,时而又垂头丧气。一个平凡人的心情,就是如此。</blockquote>

    7.山中逸趣

    <blockquote>到了夏天,雨季来临,哥廷根的雨非常多,从来没听说有什么旱情。本来已经碧绿的草和树本,现在被雨水一浇,更显得浓翠逼人。整个山林,连同其中的草地,都绿成一片,绿色仿佛塞满了寰中,涂满了天地,到处是绿,绿,绿,其他的颜色仿佛一下子都消逝了。雨中的山林,更别有一番风味。连绵不断的雨丝,同浓绿织在一起,形成一张神奇、迷茫的大网。我就常常孤身一人,不带什么伞,也不穿什么雨衣,在这一张覆盖天地的大网中,踽踽独行。除了周围的树木和脚底下的青草以外,仿佛什么东西都没有,我颇有佛祖释迦牟尼的感觉,"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了。</blockquote>

    8.战争的残酷

    <blockquote>上面的被炸的楼房倒塌下来,把地下室严密盖住。活在里面的人,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这是什么滋味,......轰炸一频繁,原来在外面的亲属说不定自己也被埋在什么地方的地下室,等待别人去挖尸体了。他们哪有可能来挖别人的尸体呢?但是,到了上坟的日子,幸存下来的少数人又不甘不给亲人扫墓,而亲人的墓地就是地下室。于是马路两旁高楼断壁之下的地下室外垃圾堆旁,就摆满了原来应该摆在墓地上的花圈。......据说地窖里的老鼠,由于饱餐人肉,营养过分丰富,长到一尺多长。德国这样一个优秀伟大的民族,竟落到这个下场。</blockquote>

    <blockquote>在柏林,一座大楼上面几层被炸倒以后,塌了下来,把地下室严严实实地埋了起来。地下室中有人在黑暗中赤手扒碎砖石,走运扒通了墙壁,爬到邻居的尚没有被炸的地下室中,钻了出来,重见天日。然而十个指头的上半截都已磨掉,血肉模糊了。没有这样走运的,则是扒而无成,只有呼叫。外面的人明明听到叫声,然而堆积如山的砖瓦碎石,一时无法清除。只能忍心听下去,最初叫声还高,后来则逐渐微弱,几天之后,一片寂静,结果可知。</blockquote>

    <strong>季羡林先生简介</strong> 

      季羡林,1911年生于山东省清平县(今临清市,<strong>PS,也是我的祖籍</strong>)。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史学家、教育家、梵文、吐火罗文、巴利文专家。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194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作为学贯中西、久享盛名的学者,他对印度中进语言形态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文的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均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著作有《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罗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朗洞集》、《季羡林散文集》等;译作有《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五卷书》等;主编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strong>先生自述</strong>

    <blockquote>我生于辛亥革命那一年的夏秋之交,距离10月10日,只有一个月多一点。在这一段时间内,我当过大清皇帝的臣民,大概也算是一个"遗少"吧。......我三岁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我对此毫无所知。对于五四运动,所知也不多,只对文言改白话觉得新鲜而已。在小学和初中时期,跟着大孩子游行示威,焚烧日货和英货,情绪如疯如狂。高中时期,国民党统治开始,是另一种群魔乱舞,是国民党内部的群魔。大学时期,日本军国主义者蠢蠢欲动。"九一八事变"以后,我曾随清华同学卧轨绝食,赴南京请愿。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蒋介石。留学时期,"七七事变"发生,半壁河山,沦于外寇铁蹄之下。......如此度过了八年。......大战终于结束。我在瑞士待了将近半年,费了千辛万苦,经法国、越南回到祖国。在狂欢之余,灾星未退,又在通货疯狂膨胀中度过了三年,终于迎来了解放。在更大的狂欢之余,知道道路并不是总有玫瑰花铺地,有时难免也有狂风恶浪。就这样,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一直活到了今天,垂垂老矣。</blockquote>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5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6分

  • 语言运用:8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4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3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6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4分

  • 情感共鸣:6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8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9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9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 网站更新速度:8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7分

  • 安全性:9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值得下载(231+)
  • 简单(405+)
  • 小说多(525+)
  • 体验差(590+)
  • 无多页(327+)
  • 服务好(149+)
  • 格式多(303+)

下载评价

  • 网友 常***翠: ( 2024-12-29 05:08:22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曾***文: ( 2024-12-11 18:09:37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焦***山: ( 2024-12-28 10:47:29 )

    不错。。。。。

  • 网友 晏***媛: ( 2025-01-03 21:25:58 )

    够人性化!

  • 网友 游***钰: ( 2024-12-18 13:24:30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堵***洁: ( 2024-12-14 19:09:08 )

    好用,支持

  • 网友 冷***洁: ( 2025-01-04 21:57:41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方***旋: ( 2024-12-11 21:57:49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冯***丽: ( 2024-12-13 07:34:14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师***怀: ( 2024-12-25 09:30:40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温***欣: ( 2024-12-26 06:42:51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辛***玮: ( 2024-12-29 08:33:13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潘***丽: ( 2024-12-17 23:06:10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益***琴: ( 2024-12-24 15:01:11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訾***雰: ( 2024-12-24 11:07:10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师***怡: ( 2025-01-01 15:53:59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