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实务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实务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金融保险丛书•高等院校实务教程: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实务》对国际货物运输与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海洋货物运输保险的原则、保险范围、保险条款以及海洋货物运输业保险业务中的关键环节的实务作了详细的介绍,为学生将来业务能力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金融保险丛书•高等院校实务教程: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实务》对国际货物运输与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海洋货物运输保险的原则、保险范围、保险条款以及海洋货物运输业保险业务中的关键环节的实务作了详细的介绍,为学生将来业务能力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精彩短评:
作者:小波福娃 发布时间:2009-11-01 21:47:22
╮(╯﹏╰)╭
作者:草际 发布时间:2012-05-25 16:53:10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The 星星 发布时间:2013-08-19 14:44:31
不好意思说自己“读过”
作者:pluto 发布时间:2022-05-30 13:28:24
孙犁的小说,因其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爱情引人入胜,其故事的女主往往独立自信,能力出色。最近正了解吕正操将军领导下的冀中地区的抗战,看了小说与正史印证,感受更加深刻了!
作者:一点零三 发布时间:2023-09-27 20:50:39
太可爱了吧!
作者:已注萧 发布时间:2011-03-02 09:01:49
还算不错吧,比较认真仔细。
深度书评:
To Heal yourself:精神分析部分理论摘录与思考
作者:林窗 发布时间:2018-06-26 16:46:24
我从高中开始本着“自我拯救”的目的,接连运用鲜少的上网时间,在心理学网站上浏览各种心理学理论。现在知道那时看的大致是社会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的片面观点,不过却也是初次对这种心理治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到如今,我依旧放不下将心理咨询师一职当做自己人生理想的念头,哪怕在我系统学习心理学并对它的主流范式感到失望之后,心中依旧闪动着当一名精神分析师的小火苗。
第一次借阅这本《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是在大一上学期,那时寥寥翻了几页便因事耽搁了下来,此次再借已是三年后,期间辅修过应用心理学课程,初次接受精神分析,对自我的了解也进一步深入。此次阅读其中一些分析师的观点有醍醐灌顶之感,也不免惊叹她们的锐利视角和精辟观察。
总觉得分析师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再奇妙不过,分析师好像是光源,不断在来访者用只言片语布下的迷宫之中去探寻她幽暗曲折的内心,在那里,可能是某种幻想,或是阴影,妨碍着她对自我的认知以及构建整个世界的欲望。
所以,精神分析到底是什么?恕我没法给出定义。作为爱好者和读者,我的任务就是去发掘这本书中蕴含的即将到达我内心洞穴的“小火苗”。更何况,精神分析内部就有诸多范式迥异的学派,他们考量的问题不同,关注的关系不同,对待来访者的态度也不同。所以,对于精神分析来说,下定义这种事恐怕显得艰难且无趣,但我或许能够找出诸多流派中的共同点:“To Heal”——“治愈”。
对我这个“门外汉”来说,精神分析就是一门治愈的学科,“治愈”不同于“治疗”,后者主观先行将对象限于已经成型的病症,而前者显然就温和得多,一切以来访者为中心,或许对象是一颗稍偏离轨道的行星,倾听和谈话就是引力的来源。
谈到精神分析,就不得不谈弗洛伊德。之前和伙伴讨论到,“从无到有”的突破才是最本质的突破,弗洛伊德的泛性论现在听来可能太过兽性了一些,《梦的解析》恐怕也成为强行关联的符号解释,但最重要的是,他让身处那个时代的人们意识到自我的玄妙和复杂性。我们本以为能认识一切,但事实上我们连自己都无力认识。弗洛伊德的理论就好像精神分析这汪泉水的源头,所有后来举重若轻的思想都必须回溯至此,或许批判,或许补充,或许捧上神坛,或许不屑一顾,但终究是绕着这条灵魂的沟壑继续流淌下去了。这篇书评将结合自身的生命体验,对这本书涉及的一些理论进行摘录和思考。
沙利文对“强迫”观念的理解
沙利文是人际精神分析的创始人,他关注个体在与人交往的环境中显现出的特点,他认为所谓人格,是为了适应人际环境而形成的,因而对待来访者的障碍,他更倾向于将其还原至家庭、朋友、恋人等交往环境中进行考察,因为单独看来非常奇怪的动作,或许在人际环境中就显得情有可原。
沙利文对“强迫”观念的理解十分有趣,他认为过度控制的人往往长期生活在被严苛批评的环境中,但批评的人却始终打着为你好的名义。面对这样的焦虑,“强迫”实际上是一种心惊胆战的过度反应,是一种矫枉过正的防御机制。
克莱因学派
偏执-分裂心位:
克莱因和弗洛伊德一样,认为人从出生开始就存在着本能的冲动。不过克莱因将这种冲动划分为:“好的”(包括被爱和爱),“坏的”(包括被憎恨和破坏)。克莱因认为,爱和保护的力比多(原始)冲动在其内部容纳和镶嵌着一个爱与被爱客体意象,憎恨和破坏的攻击冲动在其内部容纳着一个恨与被恨意象。
也就是说,人在早期经验状态是一个不连续的自我,在两种状态中摇摆,一边在爱的立场上朝向爱与被爱的他人,一边在恨的立场上朝向恨与被恨的他人。
从婴儿时期开始,我们克莱因将这种最初的体验称作偏执-分裂心位。“偏执” 指的是核心性的迫害焦虑,是对从外部而来的侵略性的恐惧;而“分裂”则是隔离这两种好坏的两级状态。而“心位”则指代婴儿在经历这两种极端状态时,自我所处的不同心理位置(position).
抑郁心位:
克莱因在提出人的本能两级冲动:“好的”和“坏的”投射至客体之后,紧接着认为,幼儿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发展倾向,使之朝向整合的阶段形成体验模式。
在这个阶段,幼儿并非觉得这个世界是全好全坏的,而是有时好有时坏,这两种两级状态不再彼此割裂,而是相互整合。
幼儿会认为,在同一个客体,比如母亲身上,会同时存在着“好”和“坏”两种状态。在这个转变中,幼儿会感到自己更强的抗击打能力,更少存在被外部或内部力量摧毁和污染的危险。但此时,新的恐惧又来临了:当幼儿完整地将“好”和“坏”投射于同一个对象,比如母亲身上时,这时候对象就成了幼儿快乐的唯一的提供者,也是其痛苦的唯一来源,当幼儿具有攻击性冲动时,他会害怕这个客体会被毁灭,这种因自身的破坏性损害了所爱客体带来的罪感被克莱因称之为
“抑郁性焦虑”
。然而,在特别艰难时期,这种破坏性会变得过于强大,危及到要毁灭整个客体世界,没有人可以幸还。这时,返回到“偏执-分裂心位”可能会提供暂时性的安全,因为这种破坏性冲动又被分隔于坏的状态中,而在别处,还有“好”客体不会被这种攻击性波及。
抑郁心位之所以带来这么大的麻烦,是因为完整客体具有不可取代性,这使得幼儿感到自己不得不卑微地依附于它。
对于这种“抑郁性焦虑”的痛苦,还有另一种方法就是
“躁狂性防御”
,在这种状态下,爱的客体的独特性以及个体对其产生的依赖被不可思议地否定掉了。此时,主体的心理状态就是:管它呢?谁需要这么一个人呢?父母、爱人都是一样的,没有谁与众不同。通过模糊对象的独特性,将他们归于一类,主体又重新获得了凌驾于一切的优越感。但是,显然这种安慰必然是短暂的。
之所以会花大笔墨来复述克莱因提出的这两种心位,是因为我觉得他很好地提供了一种解释BPD(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症状的视角。我曾经自诊为BPD患者,也因此找到了在建立亲密关系时产生情感障碍的原因。BPD患者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对自我缺乏正确的认识,自我认同度低;极端的思考模式,非黑即白,没有中间状态;无法忍受被抛弃,一旦发生,会有激烈反应。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可能就是BPD患者的代表人物。如果按克莱因的理论框架来解释,BPD患者在生命早期没有培养出从偏执-分裂心位向抑郁心位发展的能力,以至于他们对待爱人的模式还停留在两级分裂的状态中:要么完全接受我,要么不要再爱我。
这实际上是一种整合能力的退行,是脆弱的自我使用防御和保护的手段。
另外,克莱因在晚年时还引入了另一个很重要的
“投射性认同”
的概念,她认为,在投射认同中,被投射的不仅仅是攻击冲动,还是自体的一部分,包括坏的自体。而且主体在投射之后,会采取行动与这部分被投射出去的客体发生关系。这是个很有趣的理论,
黑塞曾说:“如果你憎恨某人,你必定憎恨他身上属于你自己的某部分。与我们自身无关的部分不会烦扰我们。”
这让我想起曾经在亲密关系中,每次我大为光火,控诉恋人对我的“轻视”时,TA总会一脸无辜地跟我说:“我不是这么想的。
”而事实上,那时候的我正处于自我认同的低潮期,我将自己对自己的负面评价投射到了对方的一言一行中去,并用千方百计比如吵架、侮辱对方等激怒对象的行为来确证这一部分的投射。
对于BPD患者来说,这种投射并不一定只存在于和亲密的人相处的关系中,还存在于整个客体世界,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总觉得自己是孤独的存在,被人抛弃,无人理解。
费尔贝恩:客体关系
人类经验中的基本动力,不是追求满足和降低紧张,利用他人作为达到此目的之手段,相反,与人的联系就是目的本身。
我们对他人的喜好是由于他们引起了我们对旧客体依恋的共鸣,童年早期人际互动的途径和基调早已奠定了爱的基本模式。
这个理论体现在费尔贝恩看待遭受虐待的孩子的视角上。他认为,遭受虐待的孩子不会逃避这种痛苦,反而对施虐的父母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联结,他们甚至在之后的关系中有意寻求被虐待的关系。这或许可以解释部分受虐者的心理:
他们认为快乐是肤浅和不道德的,只有痛苦才能与他人达到深刻而有意义的联系,带来更强烈的快乐。
他认为,描述人类关系之重复性的另一方式是: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内部客体关系投射到新的人际情境中。新的爱人之所以被选择可能是因为他们唤起了旧有的依恋模式,与新的伴侣的互动也成了旧有模式的重复,新的经验被解释成仿佛满足了过去的期待。正因为这种旧模式的循环投射以及自我实现预言的反复内化,人际关系中的性格和问题才如此难以改变。
除非一个人相信存在新的客体、存在着与人交往的其他方式,令她自己看得见摸得着,否则她就无法放弃与旧客体成瘾般的强烈联系。“笼子给她安全感,即使是幻觉,也实在难以割舍。直到她确信笼门外是坚实的大地而不是深渊,她才能离开这个笼子。”
温尼科特:“抱持”
如同足够好的母亲,分析师提供了一个将自身主观性暂时抛之脑后的环境,并试图理解来访者一切个人化的内容以及个体的欲望。重要的可能不是“分析”本身,而是这种体验重造了一种关系,在这份关系里,来访者觉得自己好像又回到了那个所有愿望都会被满足,所有需求都会被关注的婴幼儿时期。这种“抱持”模式可以使来访者又感觉自己充满了能量。
以上几位分析师的观点都属于客体关系流派。
我承认在整个精神分析思想史中,我对这个流派抱有更多的好感。可能正像一位踏入精神分析这条河流的师兄所说:“在精神分析领域中,学得多好取决于你自己病的多严重。”我发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最困扰甚至是最摧残我的经验就在与他人建立关系这一点上,同时,我也相信,良好的互动可以重塑主体经验,任何一个人的认知模式都无法脱离与他人交叉的情境。正如萨特所说:“他人即地狱”,这里的“他人”是完全可以用“客体”代替的。只是我认为,客体关系理论的成功运用也是最需要“运气”的,它不像“自我心理学”(类比于尼采的“狂人意志”),更加注重于自我力量的增强。就像《小王子》一书所说:“如果要和他人产生羁绊,就要承担被伤害的风险”,如果期待在人际互动中重塑自我,那无限包容足够理解的“客体”之存在是十分重要的。
罗伊沙弗:“主宰性”
在分析过程中发生的基本转变在于,对于原来否认自己有责任的行为,来访者逐渐承认自己有更多的主宰性。
在原来的情境中,来访者认为自己脆弱不堪,甚至已经被压垮,这些被当做客观存在的事实,在分析过程中一步步被瓦解。她逐渐发现,这些“事实”是自己制造的,虽然她为此深受折磨,但实际上,这是她自己“想要”这样来看待客观世界。
她开始理解自己暗地里从这些信念中获得了满足,它们带来了无意识的愉悦,提供给她安全感和控制感。她开始意识到,虽然她痛恨自己这样来思考世界,却又另一方面在故意拒绝其他思维方式。
她是自己世界的主宰者、设计者、建造者、诠释者却又否认自己的主宰性,感到自己任由命运和环境摆布。
对于一位常年拥有受害心态的“玻璃心”的人来说,这段话实在是命中一击。我们总在谈自己是受伤的那个,抱怨事情怎么又在朝固有的坏运气方向发展,甚至在关系开始时,就恨不得马上去弄糟它,证明自己又是一个多么无力的人。
固然这些受害观念禁锢着我们,使我们深受其害,但反过来又让我们感到安全——“果然是这样”的念头其实会带给人很大的心理自足感。
精神分析大概就是一门这样的学科,它不仅让你开始向内看,而且要看得清楚。把那些蒙蔽自己的情绪眼镜都摘掉,就像胡适所说:“把你身上蒙蔽你的概念和成见,要像剥笋一样一层一层地剥去,露出里头很鲜嫩很清的那个劲。”
艰涩但有趣,并且意义非凡。
在梦境中写就的小说——残雪《少年鼓手》书评
作者:闫学 发布时间:2021-08-31 00:04:31
残雪,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她的作品却让读者艰涩难懂,谁也无法探究她的思想深处的秘密;《少年鼓手》,一本让人一看书名就非常想阅读的作品,却让读者在阅读中屡次有放弃的冲动,但那流水般的语境,让读者沉浸其中,欲罢不能,终于在不知不觉中阅读完毕。于是,一幅幅梦幻般的画面、一帧帧逼真的生活细节就驻留的读者的脑海中,让读者不知不觉走进小说主人公的内心深处,和小说主人公一起,探寻生活的本真,咂摸生活的不易。
作为中国先锋文学孤独的坚守者,残雪一直在文学领域创新和实验。从她1985年1月首次发表小说开始,就一直被世界公认是中国文学界最具创造性的作家之一,也是当代作品中被翻译出版最多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多次成为美国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大学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国学院大学的文学教材,2019年、2020年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在国际上素有“中国的卡夫卡”之称。之所以在《少年鼓手》之前没有阅读过残雪的作品,主要是被文学界对她作品的先锋性的描述所吓退。但是在本次阅读中,却没有想象中的那般难以接受,而是在不知不觉中读完了小说本身,然后又在脑海中像过电影般,对小说中的细节和场景一次次咀嚼,努力感受残雪小说的厚度,寻找小说背后深层次的秘密。
人民文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残雪这部短篇小说集《少年鼓手》中,收录作者14篇短篇小说。每篇作品,作者都通过虚幻与现实相结合,让夸张与变形并存,用锋利的语言,尖锐的思想,走进小说中主人翁的内心深处和精神世界,解读作为社会人,存在的意义。艺术上,作者依旧延续她的跳跃性的思维、梦幻般的场景、碎片式的描述、梦呓般的氛围、富有哲学意味的精神探索,让读者感受小说艺术在创新中的无限魅力。
真得佩服残雪的文学手段,如此虚幻、艰涩的小说,竟让人阅读起来丝毫没有违和感,而是在梦幻般的快感中,一篇接一篇,阅读完此书。这种快感,得益于作者营造的迷人的意境,得益于作者营造的神秘的氛围。好奇害死猫,每个人的骨子里都有一种探险基因,就是这种基因,我们这些读者让作者牵着鼻子,在她营造的神秘氛围中摸索。阅读残雪小说的时候,正是中元节的夜晚,让人脊背一阵阵发凉,仿佛就进入了作者营造的意境中,在黑暗的湖边,在荒凉的古寨,在冷色调中感受生活的艰辛与悲凉。如《发展》,如《山民张武》等等。
如果你在残雪的小说中仅仅读出阴冷的意境,那就大错特错。中国文学素以讲究文以载道,不管是小说、散文、诗歌,褒扬也罢,批判也罢,都是以故事或者抒情承载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思考,残雪的小说也不例外。如在《发展》中,作者就通过梨婶的经历来反映当下社会老年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山民张武》中,作者通过张武在寨子里与曾经居住的山民们精神上的交往经历,描写了寨子里的人宁愿放弃寨子里宽敞的居住环境、舒适的生活,也要到城中村去租住肮脏、狭小的房屋,在城里人鄙视的眼神中,过那种低人一等的生活,这难道不是当下社会的真实写照?孙频的小说《以鸟兽之名》也表现了类似的社会现象,但是表述方式不同,给人的艺术感受也不尽相同。这种寓言式的书写,让小说的隐喻和包容性都得到极大体现,从而带给读者更多的思考。
从古到今,生与死一直是社会学者热衷研究的问题之一。虽然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从出生的那一刻起,自己就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见证自己的亲人、乡邻的死亡。虽然如此,但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人避讳谈论死亡。避讳不代表就能避免,于是,许多社会学家都在研究死亡,生与死,也就成为哲学研究主题之一。同样,文学也就承载了这一功能。无论是《红楼梦》里《好了歌》的出世说,还是《金瓶梅》的入世说,作者都对人的死亡进行了探讨。在残雪的小说中也体现了这一主题,其中以《少年鼓手》最为突出。在小说中,少年鼓手另作者“朝思暮想”,只因为他的鼓声令作者感到发自内心的山崩地裂。但是在主人翁若干年后的寻找过程中,惊异地发现,少年鼓手已经成为小城人送别亲人最后一程必不可少的主旨;成为小城人的精神寄托。在小城人看来,少年鼓手能够参透生死,具备了与死者进行对话的特异功能。其实在乡村,所有的唢呐手、鼓手都具备了少年鼓手的功能,经他们之手将死者送到生者认为的天堂,死者才正儿八经地走完了在人世间的旅程。同样的话题,作者在《最后的告别》、《绿城》中也有体现。
有的小说看故事,有的小说看意境,还有的小说看语感。残雪的小说就属于后两种。小说的语感、小说的意境、小说的隐喻功能在残雪小说中显得尤为突出。看似残破的梦境,看似琐碎的细节,构成了一种稠得化不开的秩序,这是仅存于心灵深处的逻辑秩序,看似散漫,实则严密,引导我们跟随作者探究人性与社会的密码。正如残雪所说:“我在艺术上一贯追求极致。我往往将生存的体验浓缩再浓缩,将它追逼到险峻的悬崖之上,那里是同死亡接轨的地方。”这让我又想起看到的一篇谈残雪的文章的题目《在梦里写小说,醒来再谈文学》,因此我相信,残雪的小说也许就是在梦境中写就,因为我自己就有同样的经历……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5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网站更新速度:8分
使用便利性:5分
书籍清晰度:3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是否包含广告:8分
加载速度:7分
安全性:9分
稳定性:7分
搜索功能:8分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盗版少(584+)
- pdf(646+)
- 一般般(458+)
- 下载速度快(198+)
- 种类多(644+)
- mobi(497+)
- 博大精深(514+)
- 差评(340+)
- 内容齐全(58+)
- 收费(409+)
- 微信读书(313+)
下载评价
- 网友 冯***丽: ( 2025-01-01 09:06:52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潘***丽: ( 2025-01-08 02:51:29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邱***洋: ( 2024-12-24 02:23:55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习***蓉: ( 2024-12-27 03:29:44 )
品相完美
- 网友 田***珊: ( 2024-12-19 07:26:03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汪***豪: ( 2025-01-04 03:41:30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相***儿: ( 2024-12-22 12:37:22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谢***灵: ( 2025-01-09 16:04:54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通***蕊: ( 2024-12-16 13:40:57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融***华: ( 2024-12-29 11:20:39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饶***丽: ( 2024-12-15 10:30:33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孔***旋: ( 2025-01-04 21:52:36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沈***松: ( 2024-12-22 04:42:32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曹***雯: ( 2025-01-05 00:48:00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自由社会之法学理论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2010年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课堂笔记及典型例题精析》经济法基础(价值200元学习材料+答疑+购课八折)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A Philosophy of Political Myth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2013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考试应试专用教材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趣读西游记漫画版全3册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奇先生妙小姐全新故事集:柔韧小姐摔跟头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瑞典“福利国家”的实践与理论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税法/“互联网+”业财融合系列教材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X 2022写作不过如此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预订】I Am a Little Elephant: Large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8分
人物塑造:3分
主题深度:7分
文字风格:3分
语言运用:4分
文笔流畅:9分
思想传递:3分
知识深度:9分
知识广度:3分
实用性:6分
章节划分:7分
结构布局:3分
新颖与独特:7分
情感共鸣:4分
引人入胜:9分
现实相关:9分
沉浸感:6分
事实准确性:5分
文化贡献: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