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郊到南郊:北魏的迁都与改革 康乐 北魏的迁都与改革 康乐对拓跋魏政权结构的分析 家祭典 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历史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从西郊到南郊:北魏的迁都与改革 康乐 北魏的迁都与改革 康乐对拓跋魏政权结构的分析 家祭典 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历史精美图片

从西郊到南郊:北魏的迁都与改革 康乐 北魏的迁都与改革 康乐对拓跋魏政权结构的分析 家祭典 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历史电子书下载地址

》从西郊到南郊:北魏的迁都与改革 康乐 北魏的迁都与改革 康乐对拓跋魏政权结构的分析 家祭典 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历史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从西郊到南郊:北魏的迁都与改革 康乐 北魏的迁都与改革 康乐对拓跋魏政权结构的分析 家祭典 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历史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59636140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07
  • 页数:400
  • 价格:54.80
  • 纸张:纯质纸
  • 装帧:精装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3:09

内容简介:

汉化带来衰弱?

改革引向灭亡?

重大政治决策如何改变历史的走向?

------------------------------------------------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以非常手段

将国都从平城迁往洛阳,并致力推行汉化

完成了祭天大典从“西郊”到“南郊”的转变

使游牧之俗渐慕华风

...

然而,短短三十年后,公元523年

北疆即爆发“六镇之乱”

北魏的衰亡由此开始

...

孝文帝热烈推动的迁都与改革

反而为帝国敲响丧钟

何以如此?

本书将揭开这一历史迷雾

------------------------------------------------

依个人之见,本书对拓跋魏政权结构的分析是相当成功的。最主要的优点在于有整体的观照,能铸造概念、运用概念来说明关键的问题,并有坚实的实证基础。……本书作者讨论北魏的礼制与孝道问题,不唯是北朝史领域上的一个突破,也应能对研究其他时代的学者有所启发。

——陈弱水,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

------------------------------------------------

◎ 内容简介

“西郊”与“南郊”指的是两种不同的国家祭典——“西郊”是拓跋人的祭天大典,代表北亚草原游牧文化的一支;“南郊”则是汉族王朝国家祭典的核心,同样也是祭天仪式。从西郊到南郊,意味着游牧之俗向华夏之风的转变。

在北魏史的研究中,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历来为史家所重视。本书追根溯源,从嘎仙洞鲜卑石室的发现讲起,对北魏内部势力进行细分,极具创见地提出“代人集团”这一重要概念,指出其居于北魏政权的核心地位,再以统计学的方法,揭示改革前后各方势力的消长。在讲述孝文改革之前,作者首先回顾了文明太后的崛起之路与统治手段,她推动的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实为孝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对于孝文改革,作者则详人所略,另辟蹊径,敏锐地抓住以祭典为代表的礼制改革,并着力探讨孝道与北魏政治间的关系。

孝文帝热烈推动的迁都与改革,对后世影响甚巨,改变了中古史的走向。何以如此?本书洞幽察微,对这一复杂问题进行了解答。


书籍目录:

导 言 从草原游牧封建制到家产制

第一篇 代人集团

第一章 “帝室十姓”与“国人”

第二章 拓跋魏的国家基础

第二篇 文明太后

第三章 文明的崛起

第四章 文明的改革

第三篇 从西郊到南郊

第五章 国家祭典的改革

第六章 民爵与民望

第七章 孝道与北魏政治

第四篇 附录


作者介绍:

康乐(1950—2007),台湾台南人。大学就读于东海大学历史学系。1973年入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班,得傅乐成指导。1978 年入耶鲁大学历史系,师从余英时。1983年博士毕业,此后长期就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著作有《从西郊到南郊》《佛教与素食》等,并曾担任《新桥译丛》总主编,与妻子简惠美合作翻译马克斯‧韦伯著作十余种。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汉化带来衰弱?

改革引向灭亡?

重大政治决策如何改变历史的走向?

------------------------------------------------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以非常手段

将国都从平城迁往洛阳,并致力推行汉化

完成了祭天大典从“西郊”到“南郊”的转变

使游牧之俗渐慕华风

...

然而,短短三十年后,公元523年

北疆即爆发“六镇之乱”

北魏的衰亡由此开始

...

孝文帝热烈推动的迁都与改革

反而为帝国敲响丧钟

何以如此?

本书将揭开这一历史迷雾

------------------------------------------------

依个人之见,本书对拓跋魏政权结构的分析是相当成功的。最主要的优点在于有整体的观照,能铸造概念、运用概念来说明关键的问题,并有坚实的实证基础。……本书作者讨论北魏的礼制与孝道问题,不唯是北朝史领域上的一个突破,也应能对研究其他时代的学者有所启发。

——陈弱水,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

------------------------------------------------

◎ 内容简介

“西郊”与“南郊”指的是两种不同的国家祭典——“西郊”是拓跋人的祭天大典,代表北亚草原游牧文化的一支;“南郊”则是汉族王朝国家祭典的核心,同样也是祭天仪式。从西郊到南郊,意味着游牧之俗向华夏之风的转变。

在北魏史的研究中,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历来为史家所重视。本书追根溯源,从嘎仙洞鲜卑石室的发现讲起,对北魏内部势力进行细分,极具创见地提出“代人集团”这一重要概念,指出其居于北魏政权的核心地位,再以统计学的方法,揭示改革前后各方势力的消长。在讲述孝文改革之前,作者首先回顾了文明太后的崛起之路与统治手段,她推动的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实为孝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对于孝文改革,作者则详人所略,另辟蹊径,敏锐地抓住以祭典为代表的礼制改革,并着力探讨孝道与北魏政治间的关系。

孝文帝热烈推动的迁都与改革,对后世影响甚巨,改变了中古史的走向。何以如此?本书洞幽察微,对这一复杂问题进行了解答。


精彩短评:

  • 作者:隐清 发布时间:2020-07-02 00:39:17

    作为余英时之徒,韦伯中文译者的知名学人康乐的这本成书较早的北魏政治史见解之精辟自不待言。

    拓跋鲜卑从游牧部落联盟到家产制国家的建立,立国基础由离散部落的"帝室十姓"构成的代人集团结合中原士族和领民酋长;文明太后的俸禄 三长和均田制改革在制度上由“宗主督护”转向国家官僚制;孝文帝废北族传统西郊之祀,到行汉地南郊祭天之仪,仿周礼 倡孝经而禁弃胡风,无一不是向旧勋贵分权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迈进。

    然而北魏毕竟是首个征服王朝,是辽金元清的前浪。急突猛进的改革彻底割裂了南迁洛阳的汉化元魏与驻守六镇的胡化边民。首都礼义忠孝之华化离六镇尚武镇民酋帅太远,王朝的崩溃就近在咫尺了。

  • 作者:上一当 发布时间:2020-07-02 21:05:36

    讲魏晋南北朝的书不多 这本写得非常详实 看了这部外族“占领”中国的历史 觉得满清是真的很操蛋 虽然也吸收汉文化但是却对汉人很鄙视 统治者也只是把自己当成管理中国的“代理人”而不把自己当中国人

  • 作者:方塘 发布时间:2020-07-06 20:44:44

    “代人集团”这一概念契合读史者对北魏乃至北朝的印象,考证也颇坚固。通观国史,大抵在大争之世,多有以籍贯集结的地域武力集团,而承平之世,常见以出身阶层、学术政见不同应求而联合之政治党派。前者若西汉之淮泗沛县集团、东汉之南阳集团、三国曹魏之汝颖集团谯沛集团、孙吴之淮泗集团江东集团、蜀汉之益州荆州东州集团、朱元璋之淮西勋贵、按陈寅老的说法所还有谓隋唐三源之关陇、江左和山东集团。后者如东汉之清浊两流、唐之牛李两党、宋之新党旧党、明之阉宦东林。一句话,打天下靠老乡,治天下需靠天下人。而从靠老乡到靠天下,又往往有貌似平静却暗流汹涌的斗争,《从西郊到南郊》讲的就是从靠老乡到靠天下的故事,文明太后、孝文帝是两代主角。当然,靠天下人也仅是一种理想状态,天下人终究是要分派别的,不以地域即以出身政见罢了。

  • 作者:雾里看云 发布时间:2017-07-27 07:06:29

    怎么看不了

  • 作者:匪有韭无赚梁皇 发布时间:2020-07-08 11:20:02

    抱着礼制史期待读这书的人恐怕要失望了,它其实是挺典型的政治史研究,也颇具开创性。可能是爱酥及乌吧,感觉康乐是我喜欢的那种学者——用好常见书,当个正常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写的东西让人懂。

  • 作者:库库子 发布时间:2020-08-04 23:35:44

    《魏书·孙绍传》:『往在代都,武质而治安;中京以来,文华而政乱。』以太和改革为分界,北魏可以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北魏作为征服王朝,北部边疆的游牧骑兵是帝国军事力量的基础,他们是中原的征服者,边疆的守护者,享受从内地掠夺来的物资,养尊处优,受人尊敬。但迁都洛阳后 ,留居北方的代人渐渐失去原有的政治优势,社会地位一落千丈。一生推迁,不过军主。备受歧视,“莫肯与之为伍”。而洛阳的士人皆得“上品清官”。一为“清路尘”,一为“浊水泥”,故『文华』的洛阳与『武质』的缘边诸镇之间的社会割裂日益严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爆发六镇之乱,也就不足为奇了。


深度书评:

  • 閒來翻書:康樂《從西郊到南郊——國家祭典與北魏政治》

    作者:satankiss 发布时间:2013-12-23 23:16:55

    中國歷史上所謂“征服王朝”的“漢化”問題,長久以來受到了中外史學界的關注。在現代中國,由於受到馬克思“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那些被他們所征服的較高的民族的較高文明所征服。這是一條永恆的歷史規律”之說的影響,少數族群對於漢文明的吸收、接受就是一個“漢化”的過程。這種說法在最近這些年的北方學界仍有相當大的市場。我一個師姐的博士論文討論金朝的文化變遷,從金人自身的立場出發,指出各族是“走向共同文明”,從而形成對金文化的認同,便在家鄉的學界很不被理解。

    康樂的這部著作,討論的是北魏王朝的所謂“漢化”問題,作者想要解答的是,爲什麽孝文帝熱烈推動的遷都與漢化運動,反而間接導致了北魏帝國的土崩瓦解?

    第一篇“代人集團”,討論的是北魏政權的國家基礎。從主要以擬血緣方式聯結成的帝室十姓爲核心到形成地緣性的代人集團作為權力基礎,外圍是領民酋長、中原士族以及在君權周圍迅速發展的外戚、宦官、客等君主的附庸——實際上是君主的“家人”,這是孝文帝繼位時所面臨的政治權力格局。而他所繼承的,是一個處於不斷鞏固拓跋政權、不斷擴張拓跋君權進程的歷史遺產。

    第二篇的問題是文明太后的掌權與改革。作者指出,文明改革最重要的三項——俸祿制、三長制和均田制都具有極濃厚的實用色彩,其根本目的都是想將拓跋帝國重新安頓在一個更堅實的基礎上,而其背後隱含著官僚制度的抬頭。作者認為,這些制度的出現,意味著拓跋王朝正式開始結束征服階段,而轉向治民,即從奪天下轉到了治天下。

    第三篇的重點自然是孝文帝的改革。與之前的印象不同,作者並沒有花很大篇幅討論孝文遷都、改漢服、漢姓、禁胡語這些前人重視的“漢化”政策,而是在梳理孝文親政(486年)以後到漢化運動基本完成(496)之間的改革措施,發現禮制改革是孝文改革運動中的核心,而其中祭典的變革又是重中之重。從北亞系統的西郊祭天到中原漢文化的南郊,同時孝文帝也在祭典的改定中進行創新與整合。頒佈五等爵制,強化五服制爲核心的家族體制,在在表明孝文帝在努力建立一個講究禮法制度的、家産制政權。通過這種途徑,孝文帝要以一種新的政治文化消解草原政治文化傳統,爭取中原士族認同,根本著眼點仍舊是政權和君權的穩固。可是,新的禮制廢除溝通代人與拓跋政權情感聯繫、政治認同的北亞祭典,導致拓跋爭取與其所賴以支撐的武力間的疏離感急遽加深,帝國基礎由是分裂,六鎮之亂及其後帝國的崩潰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作者雖然也一直在用“漢化運動”這個說法,在我以為,他實際上已經跳出了“漢化”的視角,而是站在拓跋君主的立場上追問爲什麽文明太后及孝文帝要採取這一系列改革措施。“漢化”是歷史所呈現給後人的表象,卻並不一定就是真實的歷史進程。細緻地考察政策制定者本人的思想脈絡與關注焦點,才是真正地努力還原歷史,而不是僵硬地用某種理論去解釋歷史。只有先弄清楚歷史究竟“是什麽”,然後才能追問“爲什麽”。

    當然,作者也意識到問題的複雜性,他並沒有追求唯一合理的解釋,文中在很多地方都提到了可以從不同的側面看待孝文的改革。但從全書的整體,他勾勒出了一條他認為最重要的線索。雖然是由十餘篇文章集結而成,但各部份關係緊密,並沒有讓人覺得突兀、跳躍的地方,想來作者在成書過程中是花了很大的力氣的。

    此書的另一個貢獻,在我看來是揭示出中國傳統政治中以國家祭典為核心的禮制在政治中的重要地位。日人對中古時期的禮制研究很多,但好像更多的關注儀制本身及其所反映出來的政治文化變遷,對於禮制在具體歷史情境中的演化過程則注意較少。而宋以下的禮制研究,則又遠遜於唐以前。可供討論的空間很大,這也是我個人比較關注的問題。

    作者07年就去世了,還不及花甲之年,正是學術力量最旺盛的時候。英年早逝,還是很可惜的。

    2012年6月7日

  • 陈弱水:评康乐著《从西郊到南郊》

    作者:雙魚尾 发布时间:2020-06-22 11:07:27

    《从西郊到南郊》一书,包含了作者历年发表的九篇论文。这些文章的主题相近,都与北魏的政治、文化有关,再经作者修改整理,首尾贯串,颇成体系,和专著的差别不大。无论就课题的选择或见解论证而言,本书都有相当的特色。此处爰为介绍,并略抒读后的感想。

    本书的主体部分共有七章及《导言》一篇。《导言》和第一章《“帝室十姓”与“国人”》,透过考古与文献资料,探讨拓跋鲜卑早期历史的若干问题。第二章《拓跋魏的国家基础》则是对北魏统治集团之形成与结构的一个系统论析。第三章《文明的崛起》、第四章《文明的改革》,为对文明太后的研究。第五章《国家祭典的改革》别出抒轴,从礼制的角度分析孝文帝的华化措施及其后果。第六章《民爵与民望》的主题是孝文帝改革中的“赐民爵”政策。第七章《孝道与北魏政治》,则论述孝文华化措施中与“孝”的观念有关的面相。

    在以上篇章中,作者用力最深的有两个问题一是拓跋魏国家的权力基础,一是孝文帝华化改革中与文化认同、核心文化价值有关的部分,如祭天仪制、孝道观念。在本书中,这两个主题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相光互影、彼此呼应的。前一主题的研究,构成了作者对北魏政局的认识根据。在分析文化现象时,作者又时时不忘考虑孝文华化措施对北魏的国家统治所造成的影响。本文以下的介绍和评论,也将环绕这两个主题。

    拓跋鲜卑崛起漠南,一统华北,它所依赖和凝聚的权力基础是什么?这个权力基础在北魏历史上——特别是经历孝文帝迁都与华化改革后,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是北魏史的核心问题,素为学者所关注。本书探讨这组问题,特点在避免枝节考证,而专力于重构全面的图象。作者的主要结论是,北魏国家的权力核心是“代人集团”。这个集团形成于四、五世纪之交的平城及其邻近地区。西元三九八年,道武帝拓跋珪即皇帝位,定都平城。在此前后,他解散拓跋部落,令其大部定居于平城附近,同时并徙来大批其他人口。这就是代人集团形成的关键契机。这个集团的成员来源复杂,但主要是北亚游牧民族,另有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如高丽、徒何)。这些成员既失去了部落生活的依傍,在华北也无其他根据地,拓跋魏国家根基所在的云代地区就成为他们唯一的家园——成为他们社会认同的核心对象。北魏中央的政治与军事权力几乎全为代人所掌握。除了这个集团,在北魏政权扮演重要角色的还有中原士族和领民酋长。与代人集团相同,领民酋长大都亦出身北亚游牧民族,不同的是,他们仍保有部落组织,而且许多部落散居在平城以外的地区,和中央政权的关系较疏。此外,本书还提出“镇人”的概念。由于北魏的瓦解直接导源于“六镇之乱”,加以北齐、北周的建国都是以六镇人为主力,历来中外学者对军镇与镇民问题的研究甚多。对这个问题,作者主要的看法是,依现存资料,镇人的来源以代人居多,但实际的情况可能较为多元。本书以为,北方镇人在长期的边防生活和魏末动乱中,发展出了一种共同意识,而成为冲击北朝政局重要的独立力量。

    依个人之见,本书对拓跋魏政权结构的分析是相当成功的。最主要的优点在于有整体的观照,能铸造概念、运用概念来说明关键的问题,并有坚实的实证基础。在这个主题的讨论上,个人比较有疑惑的是有关镇人的部分。作为描述现象的词语,“镇人”或“镇民”主要应是指军镇——特别是北方六镇——的居民(或原居民)。史籍中“镇人”、“镇民”等词并不常单独出现,大多是与特定的军镇联结在一起,如沃野镇人、武川镇人。至于六镇镇人是否确实具有强烈的共同意识?这个意识的实质内涵是什么?对这两个问题,作者似乎有些语焉不详,提出的证据也嫌单薄,似不足以支持重大的论断。

    本书的另一主题是孝文帝的华化改革。在这方面的讨论,作者略人所详,详人所略,对一般习知的改姓氏、定姓族、禁胡服胡语等着字甚少,而集中于礼制与孝道的问题。作者发现,孝文帝的华化措施含有相当彻底的礼制改革。他在这方面的行动主要依循两个原则,一是强化中原系统的祭典,一是废除杂祀——包括鲜卑旧典。拓跋魏建国后,在官方礼典中,北亚旧俗仍占有重要的位置。如四月的西郊祭天、五月五日飨、七月七日飨、九月十月之交的白登山东庙之祭,都是明显的例子。孝文亲政后,一方面更张厘定中原系统的礼典,一方面则降低北亚旧典的重要性,洵至西元四九三年迁都洛阳后,次年即罢除西郊祭天之礼,改于南郊祭天。从短期的观点看来,孝文的措施不算十分成功。需要皇帝参与的祭典自然是立刻就废止了,但其他北亚旧俗恐怕还继续流行。和孝文的其他华化措施一样,他的礼制改革显然也增加了许多胡人对中央政府的文化疏离感。

    孝文帝在主政期间,也会宣扬孝道观念,并设法将汉式的家族礼制推行到北魏帝族间。他的具体作为包括翻译《孝经》为鲜卑语、议始祖庙号、行五服制、礼敬族内尊长等。这些措施显然对拓跋贵族有相当的影响。如孝明帝孝昌二年(526),禁军军官乙龙虎服父丧二十六月,统率禁军的王室成员元珍依郑玄三年之丧为二十七月的解释,认为乙龙虎服丧未满期,决定依律处五年徒刑的重刑。此事还由汉人大臣崔鸿出面为乙龙虎作辩解,可见有些鲜卑贵族对儒经所载的礼法已有极执着的信仰。但另一方面,作者认为,孝文帝推行五服制却可能有促成王室氏族瓦解的后果。因为五服制一旦严格施行,许多在传统上一直被当成王族成员的贵族,就被排除在宗室的五服范围之外,不得参与宗庙祭典了。作者研究北魏文化问题隐涵的一个主要论点显然是,孝文帝的许多作为与大多数北亚胡人的情感和习俗是大相违背的,他推行的是极端激烈的变革。孝文的迁都与华化后来激起大乱,可说是其来有自。

    本书探讨北魏华化改革中的礼制、孝道与家族礼法问题,在学术上有深刻的意义。这不仅是因为过去相关的研究稀少,更重要地,这些是民族关系中的核心问题。文化乃民族关系中的重要元素,是一般都能认识到的常识。但过去学者在探讨传统中国非汉族历史和民族关系时,却很少处理信仰、价值、情感乃至行为规范的问题。这固然与材料零散有关,但我个人怀疑,对上述问题之重要性的低估可能也是原因之一。从当代对民族主义的研究,我们知道,民族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导源于族群渴望用政治力量保护自身的文化。在尚无民族主义意识的古代东亚,人们不会想到用独立或族群分割分立的方式来维护自身的文化与生活方式。然而,民族接触、文化冲突确实是中国历史上常有的情境。身处其中的人,他们的经验和感受是什么?怎么应付这些局面?非汉族的人为自身文化与认同的保存,作过哪些努力?主张投身优势文化的通常是什么人?他们的动机和后果是什么?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本书作者讨论北魏的礼制与孝道问题,不唯是北朝史领域上的一个突破,也应能对研究其他时代的学者有所启发。

    关于本书讨论文化的部分,我想对两个有关“孝”的论点提出商议。首先,作者强调,就“子女对父母的孺慕之情”而言,“孝”是天性之常,举世皆然。作者认为孝道在中国之所以突出,是因为它结合了家族制度、祖先崇拜等,成为维系这些制度、信仰的精神纽带。作者这个论点显然意在避免汉人社会的一般假设,纯把“孝”视为情感性的天常,而忽略其功能层面。个人的看法是,无论孝道观念的起源为何,在传统中国,它的确已成为一种近乎宗教性的价值与情感。中国传统视父母如天的态度,或者如中古时代般避家讳的风气,和人类一般性的孺慕之情恐怕是有性质上的差异。比起制度,情感现象显得隐晦飘忽,在研究上有特殊的困难,但它有时恐怕还是要和制度作出区别的。

    其次,本书第七章两度引述唐长孺先生的《魏晋南朝的君父先后论》,认为魏晋南朝君主提倡孝道的根源在于当时政权更迭、篡弑频仍的局势。作者引唐先生之论,说西晋南朝的皇位多由篡夺而来,“在‘忠’的方面已无从谈起,只能提倡孝道以掩饰己身的行为”。唐先生此言本来只指司马氏之代魏,作者作了扩大的解释。按,把崇孝的风气与中古政治环境相连结的说法流行甚广,可能最早发源于鲁迅在一九二七年所写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但个人对此成说一直感到不安,现在藉此文稍稍表示拙见,就教于学界。

    就汉末大乱以后的局势而观,鲁迅和唐长孺的论点似乎有些道理。举个例子。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曾为袁绍撰写讨曹操的檄文,文中丑诋曹家的宦官背景,言词尖刻,形容曹操祖父曹腾为“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其父嵩“舆金辇壁,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孟德本人则是“赘阉遗丑,本无令德”。陈琳虽然骂人祖孙三代,后来却投降曹操(但曾为檄文事受孟德奚落),并成为曹丕的好友。在这种情境下谈“忠”,是令人不易启齿的。

    鲁迅与唐长孺的说法虽有根据,但恐怕并未点出魏晋南北朝君主提倡孝道的关键所在。依个人的看法,对西晋以后君王重孝道的现象,用其他两个理由就可得到相当充分的解释,篡弑可能只是边缘的因素。首先,东汉察举久以孝德为重,至于汉末,君臣之伦不振,孝先于忠的观念已经普遍。西晋以后,这种说法更具优势。这些都是唐先生文中阐述甚明的。国家统治者以时代流行的观念作政治号召,本属自然,似乎不必然意味着对其他观念有特殊的回避。其次,孝治天下的说法在三国时已经出现。首倡此说的统治者西晋司马氏本为河内儒学大族,他们标举孝道礼法,可以突显与曹魏“重才不重德”思想的不同,以成就新朝的合法性。就政治利害而言,这个作法也是顺理成章的。

    鲁迅与唐长孺论点的一个缺失似乎是,他们假定,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君主——至少信仰儒教的君主——必然提倡忠君。帝王当然不会反对忠君,但他们用什么作政权的思想号召,主要决定于时代潮流与个人信仰。这个号召不一定是“忠”。举例而言,王莽代汉也是篡夺,其本人亦为儒家信徒,但新朝政权的意织形态基础是天人感应、五德终始的理论和平均土地的理想。如果依照鲁、唐二先生的理路,王莽得天下于孤儿寡妇之手,也应该要大事谈“孝”。但事实却非如此,因为“忠孝”并非当时政治思想的主要关心。现在回头看西晋的情况。看重孝道在当时是时代的趋向,亦为司马氏家族之信仰,典午政权以“孝治天下”为号召,可说是事有必至,其得位之方式不见得是根本原因吧!西晋以下的中古君主提倡孝道,亦应可作如是观。

    《从西郊到南郊》还有一个方法上的特色,就是作者处理问题时很注重追究它们的渊源、流变与通性,经常统观数代,纵论汉胡,而不自限于拓跋魏。譬如,在讨论拓跋鲜卑的早期历史时,作者屡引蒙古史的研究为佐证。分析孝文帝“赐民爵”政策前,则细说古来爵制的演变。处理北魏的孝道问题时,先以“孝”的早期观念史为背景,最后又叙述金朝女真政权对同一问题的反应。作者有时甚至引用当代的民族志。对于这种研究取径,读者可能会有各种不同的评价。我个人则觉得,这个研究法至少有两个好处。第一,有关拓跋鲜卑与北魏的现存史料十分稀少,学者如果能拿其他征服王朝和北亚民族的事迹做比对参证,史料的涵义比较容易显豁。这种作法或许会受到严格实证主义者的批评,但相对于可能得出的新见解,还是值得尝试的。

    再者,就北朝史实质问题的理解而言,以通论的方法为辅助几乎是必要的。北朝与其他朝代如辽、元的相似之处,并不只在于它们同为中国史上异族入主的王朝。也许更重要的是,这些朝代的统治集团及其许多人民来自相同的背景——北亚游牧区。发源于今日中国东北的女真也和北亚游牧民族有相当程度的文化亲近性。对于汉文化,这些民族常有类似的反应。当研究单一胡族政权时,学者若能与其他胡族王朝作比较,一定能增加研究的深度。现在我想举一个二十世纪北亚民族与孝道思想关系的例子,作为对本书研究方法的支持。当代蒙古族学者札奇斯钦就说过,他幼年时会深受“孝”的问题的困扰。他依蒙古习俗,毫无拘束地在父亲面前玩耍、淘气,但汉籍的佣人和家庭教师却一再教他要规矩礼貌,敬畏长上,使得他无所适从,深感迷惑。“愈想作得对,而其结果,愈是时时相反。”(《蒙古史论丛》[台北:学海出版社,1980],《自序》)有趣的是,札奇先生在一本论著中也指出,蒙元翻译了很多儒家经典,但只有《孝经》一部存留至今。他解释,这可能是因为儒学理论一般并不适合蒙古社会的价值观念,唯有《孝经》多少合乎蒙古人的传统道德,虽然蒙古所谓的“孝”与汉人的观念在内容上并不完全一致(《蒙古文化与社会》[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页126-7)。以上的讯息似乎显示,即使在二十世纪初期,蒙古人对汉人式的孝道观念还是很有隔阂的,但作为一般性的家庭生活与个人态度的训诲,《孝经》和孝道思想却仍有相当的吸引力。这个情况,是不是和五、六世纪的拓跋魏时代有几分相似呢?

      

    (本文原载《新史学》八卷一期)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9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4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6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5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9分

  • 情感共鸣:8分

  • 引人入胜:5分

  • 现实相关:3分

  • 沉浸感:7分

  • 事实准确性:6分

  • 文化贡献:3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4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 网站更新速度:4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8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 是否包含广告:3分

  • 加载速度:4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4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下载速度快(650+)
  • 种类多(278+)
  • 无盗版(243+)
  • 赚了(432+)
  • 格式多(592+)
  • 品质不错(588+)
  • 已买(610+)
  • 少量广告(68+)
  • 购买多(336+)
  • 无缺页(101+)
  • 内容齐全(246+)
  • 体验差(361+)

下载评价

  • 网友 习***蓉: ( 2024-12-27 12:49:03 )

    品相完美

  • 网友 田***珊: ( 2025-01-06 06:56:41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苍***如: ( 2024-12-27 07:47:17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家***丝: ( 2024-12-15 21:57:28 )

    好6666666

  • 网友 冷***洁: ( 2024-12-13 11:39:05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敖***菡: ( 2025-01-07 01:55:04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詹***萍: ( 2024-12-22 00:34:53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冯***卉: ( 2024-12-15 03:08:03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龚***湄: ( 2024-12-25 12:39:39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石***致: ( 2025-01-05 17:33:20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