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30:12

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精美图片
》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18003938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01
  • 页数:248
  • 价格:69.5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0:12

寄语:

耳畔流光 中国历代耳饰 中国历代妆饰 服饰文化 妆饰文化


内容简介:

  耳饰是中国古代首饰中的一个门类,其主要包括:玦、耳珰、瑱(充耳)、耳环、耳坠、丁香、耳钳七大门类。耳饰作为首饰之一员,其位于人的头面两侧,这使得佩戴者会特别赋予耳饰设计以巧思和华贵的材质,使其极具审美价值,并直观地展示出佩戴者的身份和情趣。其体量小巧,但并不影响工匠们鬼斧神工之技艺的发挥。因此,耳饰的设计与制作,也代表了同时代为精湛的金、玉、宝石加工及镶嵌工艺。同时,研究耳饰迷人之处还在于探讨其与人之间,乃至和时代之间的关系。

本书便是通过实物考证、文献整理、美学赏析和文化阐释等方法,对中国自新石器时代到当代这段历史时期中耳饰的缘起、定名、门类、材料、款式、制作工艺、佩戴方式、装饰纹样,每一时代的流行风尚,及其承载的文化信息等各个方面进行一个全面地梳理,整理其脉络,阐释其意义,展示其芳华。


书籍目录:

绪论

 一、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历代耳饰

 二、中国历代耳饰门类综述

章 原始社会耳饰

 一、玦

 二、耳珰

 三、耳坠

 四、结论

第二章 先秦时期耳饰

 一、先秦至五代汉族耳饰之没落

 二、耳环

 三、耳坠

 四、玦

 五、瑱(充耳)

 六、结论

第三章 汉魏时期耳饰

 一、耳珰

 二、耳环和耳坠

 三、玦

 四、结论

第四章 唐代耳饰

 一、唐代出土耳饰文物综述

 二、唐代耳饰文献及图像综述

 三、结论

第五章 宋代耳饰

 一、宋代汉族地区耳饰之流行

 二、宋代耳饰款式

 三、宋代耳饰纹样

 四、结论

第六章 辽代耳饰

 一、契丹耳饰习俗

 二、契丹耳饰款式

 三、结论

第七章 金代耳饰

 一、金代男性耳饰

 二、金代女性耳饰

 三、金代耳饰纹饰及造型特点

 四、结论

第八章 元代耳饰

 一、元代蒙古族男子耳饰

 二、元代女性耳饰

 三、结论

第九章 明代耳饰

 一、明代耳饰分类

 二、明代耳饰款式

 三、结论

第十章 清代耳饰

 一、清代满族耳饰传统及习俗

 二、清代耳饰的造型

 三、结论

第十一章 近现代耳饰

附论一 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耳饰习俗之比较

 一、耳饰佩戴习俗之比较

 二、耳饰材质之比较

附论二 耳饰金银工艺简述

参考文献

后 记

 


作者介绍:

  李芽

  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博士

  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妆饰文化研究

  曾著有《中国历代妆饰》《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

  《中国古代妆容配方》《漫话中华妆容》

  因为爱美,也因为女人的天性

  不经意间与中国古代胭脂水粉和珠玉首饰结缘

  从此开始乐此不疲,孜孜不倦

  在这些女人的贴身之物中

  玩味其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探索人间世情世相、兴衰跌宕

  在由物看人的过程中

  渐渐明了我究竟来自何方!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绪论

  一、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历代耳饰

  在古代物质文化研究中,对服饰的研究与考证是很重要的一个分支。因为服饰是一定历史时期中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的综合反映,其演变同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生活习俗、科技发展状况,各民族之间以及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虽然在服饰文化研究中,有关中国古代服装文化研究的专著和学术成果已经很多,研究团队也很庞大,但对中国古代首饰文化的研究始终是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出版的专题性著作也非常有限。其中原因并不复杂:例如考古发现报道简略,缺乏清晰的照片和准确的线图;文物出土比较分散;在历史人物画像中,对首饰的描绘不像服装那样清晰和直观;研究者少有机会目睹分散在各个博物馆的实物等。这些困难往往令研究者望而却步。近年来随着印刷出版业迅速发展,发表的高质量图片越来越多,无疑为新一代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线索。

  首饰虽然没有大件,其门类却很繁杂,大致可分为头饰、面饰、耳饰、颈饰、臂饰、手饰、足饰、腰饰、佩饰等几大类,再加上种类繁多的随件,要理清头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研究者分门别类地进行详细的考证、研究、总结和归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面对这个庞大的研究课题,笔者计划从耳饰做起,先将这一门类的缘起、种类、材料、款式、制作工艺、装饰纹样,每一时代的流行风尚,及其承载的文化信息等逐一进行分析和考证,梳理脉络,文图相映,史论结合,从中体会和解读古人生活的质量、趣味,及其面对生活的态度。

  耳饰作为首饰之一员,其位于人的头面两侧,是观者眼睛方便观看的部位,自然使得佩戴者会特别赋予耳饰设计以巧思和华贵的材质,使其极具审美价值,并直观地展示出佩戴者的身份和情趣。其虽体量小巧,却并不影响工匠们鬼斧神工之技艺的发挥。因此,耳饰的设计与制作,也代表了同时代为精湛的金、玉、宝石加工及镶嵌工艺。当然,研究耳饰,和研究所有其他首饰门类一样,迷人之处还在于探讨其与人之间,乃至和时代之间的关系。

  耳饰作为首饰的一个门类,其在历史上的兴衰起伏是所有首饰中的。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就已兴起崇玉文化,玉玦也是迄今所知世界早的耳饰,出土实物遍及中国南北。但历史步入先秦后,随着礼学的发展,需要穿耳佩戴的耳饰在汉族地区就变得极为罕见,因为中国古人注重保持身体的全形,“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耳饰的发展在汉族地区很快跌入谷底,这种状况从先秦一直延续至盛唐。在这期间,汉族人发明了一类特殊的耳饰,称为“瑱”。瑱不是佩戴在耳垂上的,而是系于簪首,悬挂于耳旁的一种礼仪用品,早年为男子冕冠上的佩戴之物,后也一度成为宫廷上层女性朝服的必配之物,流行于汉晋时期,称为“簪珥”,以提醒用此者谨慎自重,勿听妄言,成为一种极具华夏礼制特色的耳饰。

  穿耳之饰在中国汉族中真正风行的时代始于宋,并进而很快和缠足一样,作为男女有别的重要标志,成为女性不得不为之事,这其中有着非常复杂的历史原因,与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有关系。初主要流行各种款式的耳环,因其不若耳坠般随意晃动,显得端庄又不失华贵。明晚期随着心学的普及,反对宋儒的禁欲主义,再加上清朝贵族对繁缛装饰的喜好,耳坠才开始风行。穿耳在民国时期也有余续,但在接受西式教育的新女性中,已呈逐渐抽离之势,出现了很多夹钳的耳饰新品种。在当代,尽管是否穿耳已经完全成为了一种自主地选择,但耳饰和头饰、颈饰、臂饰、手饰这些门类比起来,实在还是不普及的一类。由此可见,在看似小小的耳饰上,其宠辱兴衰折射出的却是中国人生命观念的演变。

  由物看人,这不仅是耳饰的研究意义,也是所有首饰研究的意义所在。人类哲学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三个问题,即: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将到哪儿去?前两个问题的答案,笔者认为只能从对传统文化的探究中来寻找。且不说耳饰本身兴衰跌宕的命运,单从款式上来讲,宋明流行端庄的耳环,为何独独皇后要戴长串的珠排环?明代耳环的环脚为何长得惊人?清代的满族为何钟情一耳三钳?看似普通的葫芦环为何受到元明清三代皇室的喜爱?这些现象都不是审美范畴可以解释的,而是与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选择相关。再如从纹样上来讲,契丹族流行戴摩羯纹的耳饰,宋代流行蜂蝶花果及其组合纹样,元明清皇室流行各式葫芦环,而带有吉祥寓意的纹样,自宋代起就一直是女性首饰纹样中的。但宋元多以花果蜂蝶纹为主,明代又增加了吉祥文字,至清代则纹饰来源更加多元,动物中的“蝙蝠”、器具中的“如意”,佛家八宝中的“盘长结”等,都是在清代才在装饰纹样中广泛流行的。那么,每个时代、每个民族为什么会在纹样上有不同的选择和喜好呢?每一种纹样又代表了什么文化内涵?体现了怎样的文化交流背景?从耳饰纹样中我们还可以探析不同时代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习俗。此外,通过耳饰的佩戴方式、选择款式的不同,我们也可以来探寻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如前文所述,为什么耳饰的发展会有跌宕起伏的兴衰,这其中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不同时代选择的耳饰款式不同?原始社会为何流行戴玦,玦有什么象征意义?中国男人为什么要戴“瑱”?珰到底是如何佩戴的,说明了什么问题?金代的耳饰为何非常简洁,其和清代的耳饰有什么渊源关系?满族人为什么喜欢“一耳三钳”?耳坠为何在明末开始流行?清代为何发展出环形耳钳?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为何会有一条“黄金与美玉的文化交界线”?中国人的宝石加工为何总是随形而做,不流行刻面型加工等等?笔者相信,这种差异绝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审美喜好的不同,其中必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笔者对耳饰的研究,主要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能进而带动对中国古代整体首饰门类的研究。首饰与人是零距离接触,我们研究一切物质,所发现的并不仅仅是物本身,而是人自己—这个创造了第二自然的人类自身。也许,这就是我们研究的终极意义。

  二、中国历代耳饰门类综述

  中国古代耳饰门类非常多样,既有装饰用品,也有礼仪用品,主要分为以下七类。

  (一)玦

  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早的耳饰实物,绝大多数为形似环而有缺,以玉石质地为主。主要流行于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纹样装饰趋向华丽,到了汉代则主要见于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地区,如云南滇族地区,汉族地区不再流行。从出土情况来看,佩戴玉玦既可以双耳佩戴,也可以单耳佩戴,而且没有性别和年龄的区别。

  (二)瑱(充耳)

  瑱是诞生于中国先秦时期的一种礼仪耳饰。其初用于充塞耳孔,后来被悬挂于人的耳畔。其功用是提醒所戴之人以戒妄听,谨慎自重。男子使用时一般作为冕冠的附件,玉制的称为“瑱” “珥”或“充耳”,绵制的称为“纩”或“充纩”,自先秦一直沿用至明代。女子使用时一般将之系于簪首,统称为“簪珥”,主要流行于汉晋时期。瑱的使用体现了中国古人尊礼、尚礼,将礼视为一切习俗之行为准则的文化特质。

  (三)耳珰

  耳珰,特指嵌入耳垂穿孔中的饰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步入阶级社会后,主要出土于汉魏时期,以玉石和琉璃质居多。汉代人认为其俗源自蛮夷,初是对女性行为的一种约束和警戒。其造型分收腰圆筒型、钉头型和穿系珠珥型三类,也称耳珠、珰珥等。其佩戴方式初多为穿耳式,后来随着中原礼文化的兴起,又出现了簪珥式和系于耳部两种方式。这三种方式在汉魏时期应该同时存在,但至少在汉族上流阶层的女性当中,应是以簪珥这种佩戴方式为主。

  耳珰在明代也被作为耳坠的代称,明《客座赘语》载:“耳饰……在女曰‘坠’,古之所谓‘耳珰’也”。

  (四)耳环

  耳环,又简称“环”。耳环的形制,初是以金属为主体材料制成的环状耳饰,到了辽宋时代,则转化为饰物后戴有环脚的形式。环脚即用作簪戴的细弯钩,宋代略短,到了明代则在耳后伸出很长,有约束行为、使人端庄之意。这种耳饰出现在冶金技术产生之后。在此之前,人们的耳饰大多以玉石为之,如玉玦、珰等。

  “耳环”之名在史籍中出现得较晚,可能和汉族人在宋以前不流行穿耳有关。在南北各少数民族中,金银制的耳环一度被称作“耳”。《集韵·鱼藻》载:“,金银器名。”又“璩,环属,戎夷贯耳。通作。”《山海经·中山经》:“(青要之山)神武罗司之,其状人面而豹文,小腰而白齿,而穿耳以。”郭璞注:“金银器之名,未详也。”郝懿行笺疏:“(《说文》)新附字引此经则作‘璩’,云:‘璩。环属也。’”均说明耳即环状耳环。《后汉书·张奂传》:“先零酋长又遗金八枚,奂并受之。”《魏都赋》载:“耳之杰。”清李伯元《南亭笔记》卷五:“幼时耳上有穿痕,至老犹存,宛施环。”云南古滇国墓以至越南东山文化的遗物中,都曾发现戴这类环状耳饰的人像。1

  目前能见到的有关耳环的记载,以晋六朝为早,但其佩戴对象,主要是南北各地的少数民族,且不分男女,均可戴之。如《南史·夷貊上》:“林邑国……男女皆以横幅古贝绕腰以下……穿耳贯小环。”六朝以后,少数民族穿耳戴环的习俗一直有所延续。如《峝溪纤志》:“苗妇人耳环盈寸。”《瀛涯胜览》:“阿丹国妇人耳戴金厢宝环。”《贵州通志》:“土人女子耳戴大环垂玉肩。”《郡大记》:“大邦妇人耳戴大金圈。”2周去非《岭外代答·海外黎蛮》:“其妇人高髻绣面,耳带铜环。”3等等,都说明长期以来,穿耳戴环一直是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妆饰习俗。

  汉族男子不尚穿耳,也不喜佩戴耳环。直到宋代,汉族女子才开始普遍佩戴耳环。

  (五)耳坠

  耳坠,又名“坠子”。耳环所缀饰物是不可摇晃的,耳坠则不然。耳坠是在耳环基础上演变出来的一种饰物,它的上半部分多为圆状耳环,环下再悬挂若干坠饰,人在行动之时坠饰可来回摇荡,颇显戴者婀娜摇曳之姿,故名耳坠。因耳坠相对于耳环更显活泼,不如耳环端庄,故没有耳环正式。宋元明之际,女子耳饰多以耳环为主。自明代晚期开始,耳坠才相对多见一些,但款式也大多比较简约、节制,并无过长、繁缛的流苏。耳坠在中国封建社会真正的大流行是在清代,这与明代中叶兴起的心学及心学异端思想对程朱理学思想的冲击有关。

  从出土文物观察,中国先民佩戴耳坠的习俗,可一直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但形制多比较简单,通常以玉石磨制成坠,上部各钻有小孔,可用绳带穿系佩戴。还有一类耳坠和耳珰组合佩戴,将下坠的珠玑穿系于耳珰的空心穿孔之中,垂于耳下,称之为“珥”。 或许直接将丝线穿入耳洞有一定困难,也不甚美观,故此古人在金属工艺尚不完备之时发明了玉石制的空心耳珰用以穿挂坠饰,可谓独具巧思。

  (六)丁香

  丁香,又名“耳塞”,是一种小型金属耳钉,也可于钉头镶嵌珠玉装饰,流行于中国明清时期。丁香不似耳环、耳坠般可以随风晃动,而是固定于耳垂之上,故比较小巧轻便,适于家常佩戴。丁香的质地以金银居多,富贵者嵌有珠玉,贫贱者则以铜锡为之。

  丁香这种耳饰其实是耳珰的变体,只不过前者以金属质地为主,后者以珠玉、琉璃质地为主。都是固定于耳垂之上的(不包括穿有坠饰的耳珰),只是耳珰需要的耳孔相对要大一些,这主要是玉石材料所局限的,故此不受汉族女性喜爱。《迦陵文集》载:“江左呼妇人耳珰为丁香。”可见,这两者名称在一些地域也是可以通用的。

  (七)耳钳

  耳钳原是满族人对耳饰的代称,也称钳子。《辽海丛书》“冠婚丧祭之礼”载:“初聘,曰插戴、曰下定,以如意庚帖等物纳之女家也,而奉省则有挂钩之说,其仪夫之父母姻族以耳钳、耳坠至女家,女子装饰拜于堂上……”这里的“耳钳”便指代耳环。清代的“一耳三钳”,就指的是一个耳朵上戴三件耳饰,可以是环,也可以是坠。

  晚清时,又特指一种夹钳的耳饰,因其无需穿耳孔,不会破坏身体的全形,故流行于20世纪30年代新女性崛起之时,也是当代女性在特殊场合需要盛装穿戴而不得不佩戴耳饰时的一种方便之选。耳钳一般配有金属制成的弓形轧头,轧头上制有螺纹,佩戴时只要将轧头松开,套入耳垂,然后将轧头旋紧即可(图11-1)。但这种耳饰佩戴时间长了,耳垂会因挤压而十分疼痛,故不宜长时间佩戴。

  ……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耳饰是中国古代首饰中的一个门类,其主要包括:玦、耳珰、瑱(充耳)、耳环、耳坠、丁香、耳钳七大门类。耳饰作为首饰之一员,其位于人的头面两侧,这使得佩戴者会特别赋予耳饰设计以巧思和华贵的材质,使其极具审美价值,并直观地展示出佩戴者的身份和情趣。其体量小巧,但并不影响工匠们鬼斧神工之技艺的发挥。因此,耳饰的设计与制作,也代表了同时代*为精湛的金、玉、宝石加工及镶嵌工艺。同时,研究耳饰*迷人之处还在于探讨其与人之间,乃至和时代之间的关系。

  《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便是通过实物考证、文献整理、美学赏析和文化阐释等方法,对中国自新石器时代到清代这段历史时期中耳饰的缘起、定名、门类、材料、款式、制作工艺、佩戴方式、装饰纹样,每一时代的流行风尚,及附着其上的文化信息等各个方面进行一个全面的梳理,整理其脉络,阐释其意义,展示其芳华。《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完整,装帧设计精美,全彩色雅致纸印刷,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极具阅读性、鉴赏性和收藏性。


书摘插图


媒体评论

  李芽在天津美院主修服饰文化学,后来到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专业工作,开始重点研究中国古代妆饰,曾经出版《中国历代妆饰》等著作,现在已经是此领域中有影响的学者。

  李芽是上海戏剧学院这间名校非常受欢迎的老师,她在上海的公共讲座中,也有大量的听众。有的听者形容她的课,语言清丽,内容充实,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如清泉在流淌。她的著作文字读起来似乎也是如此,这部《耳畔流光》也是清浅如许,有深蕴存焉。她在云淡风轻的描述中,传达出她对中国古代这一独特妆饰的解读,传达出她对中国人内在生活品质的体会,也传达出她对中国文化精神的独特理解。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朱良志教授


前言

  写在《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出版之际

  李芽,多才多艺,画得一手好画,曾经来我们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随我做访问研究。她是一位文静的江南女子,极富艺术情怀。平时不大言语,听课时静静坐在后排,见人浅浅一笑,与我们中心的老师相处很好。记得那年中秋的晚上,我们中心老师与美学专业的同学40多人聚会,在燕南园56号中间庭院里,伴着月色,她为我们清唱一段江南小调,那清澈优美的声音,越出了帘幕,与溶溶的月色相汇,将我们带到梦幻般的境界中。很多年后,我们还时时谈起。她出生于浙江海宁,却在天津长大,她文静的性格中也兼有北方人的豪爽,拿得起,放得下,这样的习染真对她的研究产生影响。

  她在天津美术学院主修服饰文化学,后来到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专业工作,开始重点研究中国古代妆饰,曾出版《中国历代妆饰》等著作,现在已是此领域中有影响的学者。来到北大之后,我对她的研究有了更多的了解。她在这里,除了听哲学、美学、艺术方面的课程之外,还旁听了历史、考古等专业的课程。我看到她的研究领域在向更宽阔的领域打开,不但重视名物本身的研究,更重视从综合性的文化因素中来考察问题。她在研究思路不断打开之后,却缩小了研究的对象。我记得她与我谈未来的研究思路时,想研究耳饰,一个微不足道的饰品,一个小小的研究对象,她说,她要通过这,打开一个世界。

  今天,当我拿到这部将要出版的《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时,真感到,她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奇瑰的世界,通过这个耳畔的饰物,忽然间让我们发现了民族文化的胎记。

  这部著作既从纵的方面,描述中国历代耳饰的发展脉络,又通过实物考证、文献整理、艺术分析和文化阐释等多种角度,对这个饰物做深入研究。读了这部著作,你真能感到,这一寻常之物,有不寻常的内涵。由于它是人面部的饰物,微小而又精致,制作有很高的要求,佩戴有特别的讲究,凝结着精湛的制作工艺,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艺术追求,也体现出中华民族深邃的精神内涵。耳饰有瑱、玦、珰、耳环、耳坠、丁香等形式,几乎是人身体之物,并不仅为女性专有,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有它不容忽视的角色。时代精神、民族特点、民俗习惯、身份地位、审美情趣、道德操守,甚至哲学观念、宗教观念,都有在其中投射。这部著作为我们饶有兴味地描述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耳饰风格,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佩戴方式,不同的道德、哲学观念对其有不同的要求。如在《诗经》时代,“有匪君子,充耳琇莹”,就是君子如玉品质的重要体现,不仅关乎人的道德建构,也是人的身份、情趣等的体现。瑱这个耳边的宝贝,就与中国哲学中“淑慎其言”的思想有关。

  这本书提供大量的实物,如此丰富而别异的耳畔装饰,使读者大开眼界。本书将中国历代繁杂的此类饰物汇集起来,进行分类,描绘其形制,分析其特点,追踪其内涵,赏评其工艺,环顾与人身体上其他饰物的关系,再说到饰者的身份、气质、气象等特点,并还原到具体的生活样态,小小的耳饰似乎活了,停滞的历史似乎也在她的笔下流动起来。作者是一位画家,很多实物和古代图画中的耳饰,由她亲自线描勾勒,既直观,又清晰。这真是不少以实物为研究对象的艺术史著作所缺少的。

  在这部著作中,我看到了明显的学术推进。在沈从文研究的影响下,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国内外都有不少著作,研究成果多,也比较深入。相比而言,首饰研究却比较薄弱。考古学中大量接触此类实物,文学艺术研究中常常涉及首饰,博物馆中展出的古代首饰是一个大类,但对它的真正研究成果真非常之少,缺少系统性的著作。正是在此背景下,这部中国历代耳饰研究的著作非常难能可贵。虽然不能说它已经臻于完善,但却开启了一个重要领域。这个重要领域在中国古代就有大量研究,自汉代以来为了解经的需要(如“三礼”和《诗经》研究)就有很多论述言及,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这方面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延续这一传统。从另外一方面看,当代中国艺术史研究越来越重视物的历史,耳饰却是中国古代精致而特别之物,利用现代艺术史研究中丰富的研究角度,如身体学、女性意识等,对它进行深入研究,真是大有可为。

  李芽是上海戏剧学院这所名校非常受欢迎的老师,她在上海的公共讲座中,也有大量的听众。有的听者形容她的课,语言清丽,内容充实,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如清泉在流淌。她的著作读起来似乎也是如此,这部《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也是清浅如许,有深蕴存焉。她在云淡风轻的描述中,传达出她对中国古代这一独特妆饰的解读,传达出她对中国人内在生活品质的体会,也传达出她对中国文化精神的独特理解。

  朱良志

  2014年9月1日于北京大学


书籍介绍

《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 耳饰是中国古代首饰中的一个门类,其主要包括:玦、耳珰、瑱(充耳)、耳环、耳坠、丁香、耳钳七大门类。耳饰作为首饰之一员,其位于人的头面两侧,这使得佩戴者会特别赋予耳饰设计以巧思和华贵的材质,使其极具审美价值,并直观地展示出佩戴者的身份和情趣。其体量小巧,但并不影响工匠们鬼斧神工之技艺的发挥。因此,耳饰的设计与制作,也代表了同时代最为精湛的金、玉、宝石加工及镶嵌工艺。同时,研究耳饰最迷人之处还在于探讨其与人之间,乃至和时代之间的关系。

《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便是通过实物考证、文献整理、美学赏析和文化阐释等方法,对中国自新石器时代到当代这段历史时期中耳饰的缘起、定名、门类、材料、款式、制作工艺、佩戴方式、装饰纹样,每一时代的流行风尚,及其承载的文化信息等各个方面进行一个全面地梳理,整理其脉络,阐释其意义,展示其芳华。


精彩短评:

  • 作者:十四先生 发布时间:2023-01-01 19:28:53

    给点辛苦分,精神可嘉,但写作水平一般,很多内容反复写

  • 作者:momo 发布时间:2024-01-14 17:33:25

    p76北魏耳坠真好看

  • 作者:Junior Knight 发布时间:2015-09-24 06:05:23

    中东和伊斯兰一章就值回票价

  • 作者:快乐猫猫人 发布时间:2019-04-18 14:10:16

    本来想了解一下各种好看的耳饰。但陷于历史之后就是各种文物,文献,没意思了。一个吃惊的发现是,耳洞的历史有点意思。

  • 作者:Curly Sue 发布时间:2016-03-24 16:14:43

    属于考古的范围呢,受用啊!!!!

  • 作者:天蓝蓝 发布时间:2023-09-15 14:50:50

    本书对于查找文物出处很有帮助,还提供了一些古画的资料。


深度书评:

  • 简评

    作者:甫陵 发布时间:2011-11-17 15:22:12

  • 《手把手教你港股打新》,一本港股打新入门书

    作者:招财大饼 发布时间:2020-12-30 09:59:11

    A股的打新债最近中债率挺低的,最近两个月只中了一个,打A股新股就更不用说了,除了要持有一定市值的股票外,中签率和买彩票也没啥差别,于是目光转移到了打港股新股的身上。

    之前听说港股破发很多,容易亏钱,一直都不敢碰,但很巧的是我遇见了《手把手教你港股打新》这本书,书中的很多数据改变了我的很多想法,港股确实有破发,但长期打新还是有利可图的,不能因为有破发就一棒子打死。同理,最开始的新债我都不敢打,因为有破发的可能性,但是收益和风险是并存的,没有一定的风险,哪来的高收益呢?不过也不是说要去无脑申购所有的港股新股,那就等于玩纯粹的赌博游戏,我们需要了解基本知识,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去选股打新,才能真正获得收益。

    我上个月曾经打过一次新,但是非常失败。当时申购的是康基医疗,当时看别人说能赚钱,看别人说申购特别火爆,我很心痒,匆忙把美元换成港币,然后选择了纯现金打新。最后的结果就是亏了一笔手续费也没申购上,新股上市当天涨了80%,只能眼睁睁看着申购到的人吃大肉,我也不知道就算上市以后我也可以择机入场吃点小肉。。。

    这次的教训是什么呢?是因为我不懂怎么打新股,我连招股说明书都没看,不知道这个股究竟是好还是坏;怎么去打新股我也不清楚,我不知道该用现金打新还是融资打新,我当时选择现金打新是因为我不想多付点手续费和那几天的融资利息费;我也不知道这个股就算中了我会怎么卖,有些券商有暗盘交易;我更不知道如果这个股破发了我会怎么处理,我不知道是否有相应的价格保护机制。。。

    太多的问题导致了我这次的打新股失败经历。我犯了《韭菜的自我修养》中的机会损失恐惧症,总是觉得赶不上这趟车不好,但事后仔细想想,那么多港股新股,不可能全部赶得上啊,以前不也错失了很多新股嘛~所以我决定,先看书,再实践。

    《手把手教你港股打新》是现任低风险投资社区集思录运营总监的葛成恩,书是去年出版的,信息比较新,可操作性也很强,主要是介绍了港股和A股打新的区别,港股的招股规则,港股新股中需要关注的点以及如何申购和交易港股以获利最多的建议。

    A股和港股的差异

    港股的招股规则

    港股新股发售分为针对机构和高净值个人用户的国际发售和针对散户的公开发售,公开发售又分针对小散(最少可只申请一手)的甲组和针对申购额超过500万港元的投资者的乙组。一般公开发售部分占总发行量10%,最高可通过回拨机制调整到50%。

    港股新股中需要关注的点

    1 回拨机制:

    公开发售和国际发售之间如果有谁认购倍数高,可以相互回拨。

    多数公司股票的回拨机制为:

    当散户认购总量达到初始发行量的的15倍-50倍时, 将启动回拨机制,从国际发售部分向公开发售部分回拨,回拨后公开发售部分增加至总发行量的30%;

    当散户认购总量达到初始发行量的的50倍-100倍时, 将启动回拨机制,从国际发售部分向公开发售部分回拨,回拨后公开发售部分增加至总发行量的30%;

    当散户认购总量达到初始发行量的的100倍及以上时, 将启动回拨机制,从国际发售部分向公开发售部分回拨,回拨后公开发售部分增加至总发行量的50%;

    少数公司回拨比例有所差异。

    若公开发售认购不足,则将未获认购的股票回拨给国际发售。

    公开发售回拨越多越散户越容易中签,对于热门股来说很值得,可能赚大钱,但是对于半热不冷股回拨,上市首日股价表现差,可能没钱可赚。

    2 超额配股权/绿鞋机制/销售量调节权

    绿鞋机制的本质是削峰填谷, 如果公司上市后股价大涨,可以增发股票平抑股价,如果公司破发,可以通过在二级市场买入维持股价。一般绿鞋保护股数是是总发行量的15%,该权利由投资银行在拟上市公司公开的申购截止日后1个月内行使。

    不是所有的公司都有绿鞋机制,对于有绿鞋保护的新股,从保护的角度看,散户认购不足的保护程度最佳,没有向散户回拨的次之,向散户回拨的最差,回拨越多保护程度越低。

    如何申购及交易港股?

    1 查询打新时间和招股说明书

    各个券商和投资交流网会不定期披露港股打新时间,披露易网站上可以下载新股招股说明书,有些公众号会做一些新股的分析说明(我在看的两个分别为 苍总嘉措 和 爱投资的小熊猫 )。

    2 如何选择券商

    在券商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选择申购费用为0,新股和融资申购可撤销,有暗盘交易功能,交易佣金低,交易便捷的券商。

    3 港股打新费用

    新股申购费:由开户券商收取,一般为50-100,无论是否中签均要缴纳,不同券商对现金申购和融资申购有不一样的申购费用;

    交易征费:香港证监会收取,费率为申购金额的0.0027%,最低0.01港元,未中签则不收取;

    交易费:香港交易所收取,费率为申购金额的0.005%,最低0.01港元,未中签则不收取;

    孖展申购利息:即融资申购,券商收取费用,利息按日收取,一般年化融资利率2%-7%,不同券商不同;

    印花税:香港特区政府收取,税率为交易额的1‰;

    券商佣金:不同券商不同,多数为5‱,有些券商还会收取平台费。一般互联网券商佣金较低,传统港股券商收费较高。

    4 多账户打新

    因为不同券商对打新用户的证件要求不同(如开户需要不同数位的身份证号码后几位数,可以使用其他证件如护照开户等) ,可以使用多个银行账户分别向多个券商入金等,导致一人可以开若干个账户进行打新以增加中签率。

    5 中签后怎么交易?

    通过暗盘的行情(暗盘一般在上市前一个交易日下午收盘后开始,具体交易时间为下午4:15-6:30),判断何时卖出,可以选择在暗盘时出手或者等到上市首日出手。

    即使没有中签或者破发,也可以利用好暗盘和绿鞋机制,减少损失和获取额外利益。

    书中还有很多干货我在文中没有提到(尤其是具体个股如小米,海底捞,宝宝树的实战分析等),欢迎大家一起看书讨论呀~您的点赞,评论和转发都是对我的最大鼓励!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8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8分

  • 知识广度:9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7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5分

  • 情感共鸣:8分

  • 引人入胜:9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7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9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5分

  • 稳定性:7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无水印(135+)
  • 傻瓜式服务(549+)
  • 值得购买(362+)
  • 好评多(89+)
  • 内容齐全(491+)
  • 微信读书(262+)
  • txt(203+)
  • 排版满分(117+)
  • 无颠倒(164+)

下载评价

  • 网友 孙***美: ( 2024-12-20 03:34:00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丁***菱: ( 2024-12-25 03:06:06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扈***洁: ( 2024-12-26 23:08:55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利***巧: ( 2025-01-08 20:56:51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通***蕊: ( 2025-01-07 01:24:25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饶***丽: ( 2025-01-01 13:58:41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曾***玉: ( 2025-01-05 05:08:24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仰***兰: ( 2024-12-21 02:47:37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芮***枫: ( 2025-01-09 08:13:50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屠***好: ( 2025-01-07 06:01:00 )

    还行吧。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