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树图书2023初中必刷题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RJ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理想树图书2023初中必刷题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RJ电子书下载地址
- 文件名
- [epub 下载] 理想树图书2023初中必刷题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RJ epub格式电子书
- [azw3 下载] 理想树图书2023初中必刷题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RJ azw3格式电子书
- [pdf 下载] 理想树图书2023初中必刷题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RJ pdf格式电子书
- [txt 下载] 理想树图书2023初中必刷题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RJ txt格式电子书
- [mobi 下载] 理想树图书2023初中必刷题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RJ mobi格式电子书
- [word 下载] 理想树图书2023初中必刷题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RJ word格式电子书
- [kindle 下载] 理想树图书2023初中必刷题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RJ kindle格式电子书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深度书评:
作者:DOATA 发布时间:2020-10-17 22:00:49
此论文收于《清史译丛》第九辑中,其后半部分, 梳理了张集馨年谱 的内容。将其转引如下
19世纪的私人记述:张集馨年谱
私人记述的材料与官方文书档案不同,可视之为风格冗长的、饶舌的甚至带有商业性质的记录。这些材料的来源是道光咸丰帝统治时期一些比较积极的官吏的编年体年谱。显然,这些年谱与上述传记材料不同,它们不是有意刊行的,而是作为私人的记述,以手稿的形式仅仅流传在亲属以及挚友的有限范围之内。事实上,仅仅是在清王朝瓦解之后这些材料才出版销售。
本文的主要史料即为这样的私人记述,由张集馨(1800-1878)编纂而成的年谱。张出生于仪征(江苏)一个破落的士人家庭,1829年中进士,同年入翰林院供职。1836年开始出任地方官,此后30年间,在数省任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等职,1863年作过6个月的山西署理巡抚。1865年初被弹劾革职;
[30]
曾参与镇压甘肃的回民起义,几个月后,因病而被允退。尽管张在地方政府机构中曾居要职,并与一些政坛显宦关系亲厚,但《清史稿》仅在地方巡抚表中提及此人,关于张本人只有篇幅很短的传记得以保存至今。
[31]
张的年谱,从出生写至1860年,跨越60年,直到1981年以《道咸宦海见闻录》之名出版,一直以手稿形式留存于世。
[32]
张的记录历时极长且富趣味性,从本身而言就值得研究。除了记述张本人的私人生活以及家庭安排之外,还揭示了在时局艰难的日子里清朝官员的日常生活:他们如何办公,如何处理公务与私利之间的关系,他们的关系网,以及汉人与满人关系的紧张,等等。尤其在记述官场黑暗、贿赂公行时坦率直白,揭露吏治败坏不亚于20世纪初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以及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33]
尽管表面上张的记述与李吴有相似之处,但是,比较三者并无意义。尽管张对他所叙述的个人以及贿赂公行的恶劣风气持批评态度,但他并无讥讽之意;无论好坏,张并未对他本身即为其中一员的官场丧失崇信——还有一些显宦和同僚是受到张的尊敬的。张集馨受到震动,感到沮丧,但仍然坚信有改革糟糕的官僚机制的可能,但对他生活的时代来说,毕竟与清末不同,想象不出代替原有机制的认真的改革方案。
回到我们的话题,通过张对道光以及咸丰帝召见臣工的记述,我们得以窥视二位君主的内心世界、世界观以及态度和观点,甚至他们的言论,对时局问题的看法,而在正式的官方材料中我们看不到这样的记述。作为本文的结论笔者将简要地讨论这些详细的材料所揭示的问题。但是笔者主要是想展示君主如何召见臣工以及召见过程中具体的对话内容。
张的年谱中记述了至少九次与道光帝召见,至少十次与咸丰帝的召见——每回召见,非仅一次,有时次日又被皇帝召回,连日召见,多达五次。
[34]
下述内容笔者将按照时间顺序分别讨论,同时回顾张的职业生涯,以便为我们提供关于张与皇帝会面的背景。
张的第一次召见:述职以及地方情形
年谱中记述的皇帝第一次召见张集馨发生在1835年。
[35]
张已经在翰林院供职六年,任编修。他还曾两次被派遣到地方典试。现在,道光帝决定召见翰林院后进,以提拔贤才,任命为地方中层官吏。这是嘉庆和道光统治时期的典型举措之一,目的在于通过任命皇帝信任的、具有独立行政能力的并能纠正弊端的官员到地方任职,以应对官僚体系中的交结勾通的腐败状况。
[36]
张集馨与皇帝的第一次交流看起来比较短暂,但是已经围绕着一系列的话题,这些话题在此后的召见中仍然不断被提及。并且,张的记述,在格式上有一些特点,从而与18世纪的此类记述有明显分别:用短句的形式来来回回地提问和回答,语言浅近,间或使用白话,皇帝用“我”自称(而不是用“朕”),官员不用“奏”而是用“应曰”或“对曰”这样的词语来回答,关于召见的记述因夹杂了对皇帝的态度、语调以及行动甚至情绪的描述而显得生动活泼。
道光帝在当日的召见中首先谈到翰林官员应视国家之所需而读书:“令读有用之书”,道光帝这样说,并在会面即将结束时告诫张集馨,“汝在家总宜读经世之书,文酒之会,为翰林积习,亦当检点”。更多的事例告诉我们,道光帝对官员极不信任,对官员勤于职守、提高行政能力方面的评价很低。但是,这些并不是道光帝的主题。道光帝刚刚接到关于运河以及黄河水系水位上涨的报告。由于张来自仪征,临近杭州,很自然地被皇帝问及关于运河的问题——皇帝的“大声”询问流露出对水患的焦虑。张用象征性的回答试图安抚皇帝,但他也提及办理河务方面,经常有委员及营弁诸人希冀办工以少报多,以此尽可能多得财政资助。确实,在道光统治时期,为了治理运河和黄河,财政支出浩繁,当时即不断引起批评。最后皇帝问了一些关于张的故乡扬州的物产供应情况——扬州不敷支用的粮食从何处运进,等等。对这些问题,张也一再解释,让皇帝打消疑虑,尽管扬州粮食匮乏,但是并不存在问题,临近的农村以及远方的四川都可以运米到扬州,以维持扬州物价的稳定。
可以认为张给皇帝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因为一年后道光帝“特简”其为山西朔平知府,这时候张并不具备提升所需要的资格。实际上张对此并不愉悦,在都城安稳舒适地度过了这么多年以后,张很乐于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继续留在京城,因此动身前往长城以北,到一个不发达的偏僻的地方任职令他倍感焦虑。无论怎样,对张的任命导致了皇帝新的召见,这次召见发生在圆明园。
[37]
同上次一样,张直接记述了道光帝的话语:道光评价了张的学问操守,而让张出任地方官则是考核其能否“察吏”——这是道光帝召见张的主题。如果地方有任何问题必须及时告知总督,皇帝最痛恨的就是将地方交给一些腐败的官吏:“我岂肯以好好地方,听人糟蹋耶!”——此时,我们感觉到皇帝有些激动,他的语气变得口语化了。
在召见结束的时候道光帝谈到了一些看起来令他很苦恼的话题,在其他召见中他反复问过该问题:捐班,换言之就是一些官员以捐纳的形式来获得官职。本文并非合适的场合来讨论19世纪中国的官职买卖问题,自从嘉庆时代这种买官鬻爵之风即已经出现。令人感兴趣的是,皇帝是对此下达命令的人,却宣称自己是不得已。根据道光帝的想法,捐班官员将本求利,其心可知,这显然是功名持有者的普遍的偏见。张在年谱中多次表示过对捐官的歧视,尽管他本人就是通过捐钱购买监生头衔而走上仕途的,并且张曾使用这种方法一而再再而三地帮助自己和亲友获得职位。
[38]
确实,道光帝还加了一句:“科目未必无不肖,究竟礼义廉耻之心犹在,一拨便转。”(译者按,原文为“捐班我总不放心,彼等将本求利,其心可知。科目未必无不肖,究竟礼义廉耻之心犹在,一拨便转。得人则地方蒙其福,失人则地方受其累。汝读书明理,不待朕之多言也”。《道咸宦海见闻录》,22页)
成为省级官吏
张离开北京,前往朔平,在他的心目中自己是皇帝亲自任命的,应不负皇帝的厚望。张集馨与道光帝的下一次会面发生在9年之后,即1845年1月。张在山西任职5年,任太原知府及委署雁平道期间道力行节约,声誉颇佳,被认为是能力卓越、诚实正直的地方官。不久张升任福建南部的汀漳龙道,赴任之时正值鸦片战争席卷南中国。但是,张在当地不过70天,因为他过继为子的叔父去世,需居丧27个月。但张对这段在闽的短期生活有详细丰富的记录,尤其是关于英人在沿海的滋扰和地方当局对英军的无知方面。在居丧的最后日子,张回到京城等待新的任命。这次等待大约有4个月,其间他访问北京的旧友,结交新朋友,并在邻近地区游历。接着,1845年初,他被任命为山西督粮道,第二天他到宫中遞摺谢恩,并请求动身去西安之前得到皇帝的召见。
当日道光帝于勤政殿东翼的暖阁之中召见张集馨。
[39]
同往常一样,起初皇帝询问了一些关于引见官的过往经历的问题——实际上皇帝面前的引见单上就有这些信息,这只是开始谈话的一种方式而已。关于张在西安督粮道的职务,皇帝问道张会管辖哪些县,其中一个是乾州,皇帝问“哪个乾字”,张回答说“乾坤之乾”。更为重要的是,皇帝告诉张,他在山西任职之时,其上司曾经密报皇帝关于他的诚实,并要求张集馨此后更要坚持操守。这次召见,道光帝与张集馨之间并未进行更具显著意义的谈话,我们有理由相信会面时间很短,因为张集馨向来力求详细记录召见时非常简短的对话,更不必说是一些非常重要的内容了,而此次召见张的记述仅有一些简短的对话。
无论如何,皇帝叮嘱张谨慎持身、保持正直诚实的声誉不是毫无意义的。道光帝清楚地知道,在山西这样一个比较重要的省担任督粮道,被官员当作肥缺,因为有大量的机会收受陋规。的确,不久之后,张集馨给我们提供了关于山西督粮道可以预期的实惠以及可以获取的大量钱财,尽管他本人并非特别贪渎。但是张同样提示我们,这一职位并未如想象中那样带来不尽的钱财,因为履行职任同样花费甚巨。原因在于,督粮道主要的非官方的使命就是当有文武大员驾临西安之时负责宴请他们并招待所有的西安同僚,每年这样的造访者非常之多。无论怎样,张集馨仕宦生涯中第一次未能从官职之中获取丰厚的回报,尽管他确实需要这些:首先,张要满足家庭的需要,长期居丧之后获得了一个重要省份的肥缺,家人的索取变得比以前更频繁和迫切,这一需要是可以理解的;其次,张需要偿还很多债务。
为什么会这样?当道光帝强调诚实正直之时,我们可以确定,皇帝清楚地知道张在仕途的这一阶段存在很大的风险,可能会打着“应酬”的幌子而陷入共同利益的关系网并进行馈赠礼物的行为。事实上,在记述召见的后面,张马上开始谈论由于获得了这样重要的职位,他须在京城广为应酬。尤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张还精确地提到他陆续借贷的数目,来支付大约17000两的“别敬”,这是一个令人惊愕的数字。实际上我们将会看到更多例子说明召见与“应酬”之间的关系。
1845年初的召见与下一次召见,即1847年秋的召见之间,张除了督粮道的官职之外,还曾署理陕西按察使事。1847年,张集馨升任四川按察使。这次升迁显然是由于著名的林则徐的推荐,鸦片战争后林恢复官职,在张任职山西之时,林曾任陕西巡抚数月。得知新的升迁后,张要求先回京面圣,其理由是就担任这样一个重要职务,需要聆听皇帝的教诲。
皇帝的焦虑与别敬
很明显,此时张已成为道光帝比较重要的谈话对象,他被召对三次,并且在这些发生圆明园的召见过程中,皇帝比此前更为详细更加自由地谈论起一些令他焦虑的地方省份的行政管理问题。
[40]
四川按察使是要缺难缺,是重要的职任——不能与张此前的职任相提并论,确实,道光帝强调张集馨需明了这一点。第一次会面比较短暂,皇帝只是向张询问了一些履历方面的问题,以及关于张从陕西到北京的旅程问题,但是皇帝要求张明日再照例“遞牌”。第二次召见,道光帝长篇评论了四川是无视法律和暴力事件的高发区——四川刑名之繁,“甲于海内”,从每年秋决即可看出——以及造成此种局面的原因。有趣的是,皇帝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执法官员过于仁慈所致。这一点他归于人们的观念——事实上在19世纪这一观念在所有执法官员当中流行一时,不仅仅是被皇帝指出的幕友有这样的观念——即“救生不救死”是正确的,换言之,尽可能地减少死刑判决,因为这样人们可以获得怜悯并改过自新。概而论之,在晚清政府官员的著述中,甚至官箴书中,“因果”的观念流行一时,张本人在年谱中也时常讨论这种观念,很明显他与同僚对此深信不疑。而这些则令皇帝震怒,因为这种观念是造成对罪犯的仁慈以及对受害者不公正的原因——令人们确信“造孽”即会带来可怕的报应。
两天后,在下一次召见过程中,道光帝又一次讨论了四川的问题,道光再次表现了他对地方治理之术的精通。在谈论中,皇帝使用了一些令召见官员印象深刻的转折性很强的词语,谈论了关于如何处理损害驿传系统的不正常状况——这是按察使的专责。道光帝断言,试图控制地方行政官员毫无指望,他只是告诫张集馨,遇有公文传递被延迟的,就参奏一到两名官员,其他官员就自然知道惩戒。然后,在道光帝微微“颔首”让张离开之前,还说了下面这些话,笔者认为这些话令人印象深刻,表现了年老的皇帝对三年后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及自己的死亡的一些预感:
譬如人家一所大房子,年深月久,不是东边倒塌,即是西边剥落,住房人随时粘部修理,自然一律整齐,若任听破坏,必至要动大工。
在道光帝眼中,假如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并且一产生问题就予以解决的话,大规模的改革(“大工”)仍然是可以避免的。
[41]
从这些言论以及皇帝两年后的言论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道光帝不再满足于对官员的幻想,从某种程度上已经认识到帝国倾覆的危机,但道光仍然认为,通过一些有效的改革,尤其是任用一批有良知的官吏精英,能使朝政恢复原有的状态。
即便如此仍然问题重重。道光确实已经意识到大部分政府官员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和前途,其精力大都用于与有影响的人物构建关系,赢得支持。在道光时期的官方文件中并不缺乏这样的谕旨以及正式的声明,但在张的记述中我们能直接发现皇帝的恼怒与焦虑。无论如何,此次召见快结束时,皇帝令张尽快起身就任,不要在京城浪费时间,“作无益之应酬”——即拜访一些达官显要,馈赠礼品。然而,这些恰恰是张在皇帝警告他之后马上着手做的事情:他周旋于一些与朝中显要的宴会之中,对这些人他在第一次召见后即开始馈赠别敬,包括军机大臣及章京、六部尚书以及侍郎,等等。对每个人张都提到别敬的具体数目,总计大约15000两——比两年前的数目稍微少了一些,但仍然是一笔数目很大的款项。
得到皇帝的召见是一种荣耀的事情,可以作为政治资本,更别说被皇帝召见多次了,正因如此很多官员请求与皇帝面见(比如张在上述例子中的表现);并且,黎明之前在宫中等待接见的过程中,官员可以目睹军机大臣为每日的日常事务出出入入,因此一旦召见结束之后非常便于拜见他们(或者他们的下属)——这在18世纪是不可能的事情。
[42]
同时(并作为结果的)召见不可避免会引起争议,花费应酬之资,这是每个人都为之抱怨的。确实,与京中达官显要饮酒吃饭以及馈赠礼物被认为是确保未来职业生涯的法宝——在这方面张集馨感到非常心酸和失落
[43]
——但这毕竟是逃避不了的,尽管像张这样的官员享有诚实正直的声誉,却也不能免俗,也就是说,一踏进都城就要卷入到都城的金钱漩涡之中。还有更多的证据表明这一点,但是让我们引用和张有类似处境的同代人为例,同张一样,他留下年谱手稿,内含大量的信息。
此人名为段光清(1798-1878),他的自撰年谱于1961年以“镜湖自撰年谱”之名出版(段光清号镜湖)。
[44]
段的仕宦生涯全部在浙江,从1950年代的后半期接连升迁,得力于他在极为动荡的社会与政治环境中能够以非常的效率维持社会秩序(浙江当时处于太平天国起义的威胁之下),1859年段最终成为浙江按察使。在年谱中,段强调自己的杰出品质,尤其是被百姓称为“青天”,换言之,是正直的楷模。这个名声应该是非常真实的,因为一次皇帝召见段,这次召见我将会详述——当段升任浙江按察使之后,皇帝首先问的问题即是:“朕闻浙江皆呼尔为‘青天’,天下为官者亦多,何以独呼尔为‘青天’,到底尔所作何事?”无论怎样,段光清谈及浙江局势之时给咸丰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此回召见有五次之多,此后咸丰帝在军机大臣面前肯定了段的观点。
[45]
结果段成为北京的一颗政坛新星,被各种宴会邀请——一天要赴七八次宴会——有时只是露露面,饮酒数杯,略做寒暄:而这些耗费了他大约数千两白银来作为别敬,尽管段声称他绝无讨好他人之心
[46]
。
对张集馨和段光清来说,他们都有自尊并将自己视为诚实正直的官吏,
[47]
这些例行的拜访就是现实,是官场的规则,如果违背了将会是不明智的和粗鲁的,而用于此的必要的资金必须尽量通过各种方式筹措。最基本的方法是借贷,然后再通过为官所得的陋规或者俸禄偿还,张对此是较为坦率的。
[48]
“段青天”虽然在年谱中不止一次地声称他在职位上获得的俸禄很少,但在这方面他却一言未发。
道光帝最后的朝政观
张的下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与道光帝的会面是在1849年11月,在他四川任期结束之时。张作为四川按察使的漫长而令人着迷的陈述——包括署理四川布政使六个月期间,与一批财政专家整治财政混乱局面——只是令皇帝确认社会上官员的贪污腐化,以及上述四川地方官员的犯罪、不可信任等等,更不要说一些比较严重的行政陋习了。张在蜀大部分时间的上司是四川总督琦善,琦善本是满族贵族,1840年签署《穿鼻草约》,允许英国占领香港之后被削去所有职务。同林则徐一样,琦善力图纠正失误,因此数年后被重新启用。显然琦善不是一个好对付的上司,但是张的个人威信以及行政能力令人心服,从这方面而言琦善对他还是很欣赏的,并大力推荐之。张的两个保护人碰巧在鸦片战争中持对立观念,林则徐和琦善,彼此互相憎恶——张甚至说最好在琦善面前不要提到林则徐的名字。
道光帝也视琦善为最好的督抚,这是当张被任命为贵州布政使得到召见时皇帝亲口告诉张的——这次任命是张获得巡抚职位的非常重要的一步,而督抚的职位,是林则徐、琦善甚至道光帝本人都令张集馨确信,终究有一天他会达到的位置(但令张沮丧的是,这一天来得太晚,并且只持续了一小段时间)。1849年12月16日,道光帝召见了张集馨,并且,次日张再次被召见。
[49]
在头两次召见中皇帝主要询问张沿途所见的局势——一切均好,张让皇帝放心——接着道光帝询问了四川地方近年的盗贼情况。当张集馨回答说四川需要强硬的统治手段时,皇帝重复说:“岂但治蜀宜严,他省亦复宜严,严尚办不动,况宽纵乎!”道光帝第一次要求张发表对自己上司的意见,包括对琦善和裕诚的看法,后者被认为是继任四川总督的人选,皇帝对其可靠性有所怀疑。有趣的是,并且我们会看到很有特点的回答,张被一些问题问得尴尬不安起来——当他说:“余不知圣意所在,未敢遽对”——他仅仅是以最谨慎的态度作出回答。第二次召见仍然主要是关于四川的局势,关于琦善领军镇压在打剑炉地区的西藏土民起义的情形——这看起来是皇帝在查验琦善送回的信息,我们知道对琦善的行为有很多批评——尽管农业生产发达,但存在着失业率高以及法制混乱等状况。
在头两次召见中,皇帝问了很多问题,而张集馨尽力作答。但是在第三次召见时,皇帝再次反思官僚机构的不可信任。皇帝又一次谈到捐班官员缺乏道德廉耻的状况,并坦率地说到自己陷入的矛盾,“我既说捐班不好,何以又准开捐?”皇帝拍手叹息,承认朝廷需要经费,因此当他被要求授权出售官职的时候不能说不;但是,皇帝对此表示悲愤——就皇帝来说允准捐纳是令人震惊的——“岂不是骗人吗?”最后的召见记录显得有些悲惨,道光帝不得不承认自己完全倚重地方督抚“察吏”——显然是一种困扰,皇帝对张的最后几句话,强烈希望张能毫不犹豫地表示与上司的不同意见,尽管张一直避免与之发生争斗。很显然道光帝是在试探张是否可以提升为地方巡抚。
经过这次带有许诺性的交流之后,张集馨离开北京,但是就在他穿过陕西即将进入四川之时,他变更旅程,调任甘肃布政使,并帮助他的上司琦善大致清查了甘肃财政——很明显张处理财政问题很有才干。几天后,琦善告知张集馨道光帝驾崩的消息,这一消息给张很大打击。在甘肃的财政清查工作结束之后,张马上被任命为河南的布政使,但他先被派往山西调查一起贪赃大案。从这里我们失去了张的踪迹,在年谱手稿中有两年多的内容不见记载。
咸丰帝的好奇心
到1853年年底,当我们再次见到张的踪迹时,已经是另外一种境况了。正如我们在下文中将提到的(其他的材料也表现同样的内容),在此期间由于张处理番案失误,被流放到新疆;然后他又被恢复任职,成为直隶布政使,但由于与直隶总督桂良龃龉而被革职——桂是满洲显贵,张在年谱中对此人大肆批评——当时直隶当局正在北部与太平军作战,太平军在1853年进入到天津的邻近地区。张被免于流放到新疆,但要充军赎罪,就是在那里他重新开始撰述年谱。在此后的两年中,年谱的大量内容是关于在直隶、山东和江苏北部与太平军的艰苦作战,张集馨直接参与了战争,由于张已经被削去了职务,所以参战对他而言是非常艰难的,他没有经济来源,也无权享有任何舒适的生活。最终,他的勇敢以及献身精神使其得以官复原职。在江南大营建立不久他获准回到家乡仪征,但这并非令人愉快的旅程,张与家人险些在该地区太平军的进攻战中死于屠杀。
此时张集馨已经55岁,他只有一个愿望:致仕。但是他仍需效力大约10年。1856年,他没有想到会被召回北京,再次任命为甘肃布政使。张不愿意回到甘肃,但是他的朋友说服了他,拒绝是不明智的。因此张适时请求咸丰帝召见,在张的年谱中,咸丰帝此时才出现,但我们知道张在1851年的一系列8次召见过程中,即他的背运到来之前已经见过咸丰帝。
实际上共有5次召见,时间跨度有18天的时间之久。
[50]
正如笔者所记述的,在道光帝召见张的过程中,依据场合皇帝会谈论一些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向张追问一些问题。而咸丰帝在召见张的过程中,所问都是皇帝所能想得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咸丰帝无情地追问细节,大部分情况下是非常热切的,有时带着天真和好奇,这些都暗示我们皇帝为被与世隔绝在宫廷之中感到沮丧,急于对外部世界有真切的了解。张对1856年和1859年两次被咸丰帝召见的记述比在道光时期的召见记述内容更多;张的事例与段光清记述的自己获得的召见(亦在1859年)使我们有了翔实的材料,得以探察咸丰帝的语言及其特征。这些材料确实值得全文翻译,但是鉴于这样做会占据大量篇幅,因此我只是简要列举咸丰帝询问的一些问题。
在1856年的五次召见中,咸丰帝问到张的私人生活问题,包括回到仪征以及在京的情况、健康状况(张的一条腿在1854年的一次战役中受伤);张的军旅生涯问题,在张指挥下的士兵和“乡勇”以及他们在军营中生活的情况;关于太平军作战特点,仔细问及张效力的清军将领、满族将领胜保和蒙古王爷僧格林沁的表现及其战争方面的领导才能。(当时盛传胜保帐中暖阁唐花满屋、秀童林立,但张予以否认)尽管我们在张年谱的其他地方看到张并不喜欢胜保,而比较钦佩僧格林沁,后者曾经帮助张渡过难关。但在召见过程中张尽可能表现得不偏不倚,并说明尽管二人风格不同,但都是勇敢和忠诚的将领。关于张国梁——一个好色嗜酒的无赖将领——张告诉咸丰帝,自上古以来武将出身微贱,贪杯好色,为其本性,就让他们满足自己的欲望好了,但你可以信赖他们。只有在最后两次召见中,咸丰帝提出了关于张的未来职务的一些问题,显然威胁主要来自青海的番子,以及军费的巨额缺口。仅仅在这一时刻张才公开批评他的同僚——一个青海的办事大臣(译者按,指哈勒吉那,据DXH,190-191页),此人五年前参奏弹劾了张集馨。
张在甘肃任职不到两年,当地条件极差。1858年中,因其过继为子的母亲(即张过继为子的叔父的妻子)去世,张回家居丧一年,不得不离任。居丧结束后按规定他要回到朝廷,递交奏折表明居丧期满,请求皇帝召见。1859年9月16日他这样做了。
[51]
大概二十天后张晋升一级,被任命为福建布政使,他又一次被咸丰帝召见。这次在九天之中张四次被皇帝召见——关于这一系列召见的记载更加引人入胜。
[52]
咸丰帝在召见过程中表现得更加健谈,同时更加随意。三年前讨论过的一些话题又一次被提出来;关于张的履历细节,张在北京的居所情况(皇帝想知道在哪条胡同,张有几个妾侍),在与太平军作战期间张的生活情况(皇帝对军队中卖淫问题很感情趣——张在年谱中曾提及多次——并想知道这些对军队士气的影响)及将领的品质,等等。皇帝提出的另外一些问题,暗示咸丰帝急于知道清朝政权的历史和制度情况,比如,咸丰帝问及张关于60年前白莲教起义的事情,因为考虑到张曾经供职于陕西,他可能知道一些骇人听闻的故事;咸丰帝还想知道一些起义军中女首领的本领及其结局;他要求张比较当朝督抚与乾隆时期满族“老辈”督抚(译者按,所谓“老辈”,指乾、嘉间偏用满人而言。其时陕、甘、四川、云贵的满人官吏,大约督缺八,汉人仅二三;抚缺十五六,汉人仅六七。至咸丰十年,督抚十三缺中,满人占九,汉人占四,其风气实自道光中渐开,见DXH,260页)的品质和能力;咸丰已经为《穿鼻草约》签订时琦善的腐败劣迹所激怒(张回答说,在1940年代晚期他结识琦善时,琦善是正直诚实的楷模);皇帝问及关于官员生活和礼节的方方面面的问题,问到关于张所服务的省份的财政情况,张在翰林院的生活,张对地方行政官吏的评价(张冒险回答希望战后卖官之风不再继续),张对幕友的使用,等等。只有在最后一次召见中,咸丰帝问到了张即将任职的福建的情况,皇帝感兴趣的是当地村寨械斗的风俗。
而同年三月,咸丰帝召见段光清时,对段的提问尽管亦涉及段的个人行为、段的家庭和他的上司,但咸丰帝的问题更集中在一些时政话题上,如浙江军队的不安定以及社会局势的问题(几乎就在一年后太平军占领了杭州)。段对谈话内容较之张集馨所记似乎做了更多的整理,但是咸丰帝召见段时,对艰难的时局有这样的反映,如“不语者良久”、“正容而问曰”或“急问曰”等等。在第五次和最后一次的召见中,咸丰帝明显已经被段打动,问了一些重大朝政问题:根据你的想法,夷人和粤匪这两大祸患如何办理,何者为先,何者为后?对于这个问题段肯定地回答,最终番人之志,只在获利,尽管他们在过去二十年中蚕食中国,但很快会因国内的战争而疲惫不堪(段似乎暗示克里米亚战争);肃清太平军为首要之务,且可顺应民心,粤匪既灭,而“夷人自驯”。
结语:记录皇帝的召见
然而,我们的问题并不是咸丰帝对这些建议如何采纳。笔者作为结论提出来的问题,首先是本文所引用的这些记述,这些记述中1859年的召见是笔者所知的最晚的召见,是如何被记述下来的,此时他们意想的读者为何人。引人注目的是张集馨和段光清对召见记述的详尽程度,大部分依照召见的情况,有时涉及的谈话随意且重复,所有这些可能或者不能反映真实的谈话情况,但毫无疑问增强了记述内容的真实性。何时以及张、段何以能够记录这些事实,并长达数页呢?无疑当时记录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作者捏造了一些详情,或者说至少他们重新组织过谈话记录?确实很可能——他们在被召见之后立即记录,这时候他们记忆中的印象仍然是新鲜的;但这并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即便他们的记述真实地反映了皇帝所说的内容,或者在一些句子中贴近原始情况,但也是他们根据记忆所作的一种诠释,而非真实的谈话次序。
无论个案的内容怎样,张和段为什么如此详尽地记录召见的内容仍然是个疑问。既然公开刊印与皇帝的对话是不可能的,当然人们的反应可能是出于个人记录的需要加以记述,可能记录在日记中,用于以后编辑个人年谱之用,这让我们想到,他们当时并未想过刊印这些记述。
[53]
但是,原因可能不止于此。18世纪雍正皇帝已经努力鼓励大臣(尤其是监察官)畅所欲言——并准许他们密折奏事;同时他还试图阻止人们利用密折以及传布一些关于召见的曲解的信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雍正皇帝要求查看大臣的记述。但雍正皇帝的继承人看起来并未接续他的方法,严令禁止记录召见的内容,更不必说传布,似乎已经保留在规章制度中了。
显然,有很多规定要求人们不得记录和谈论。首先,每次高级官员被皇帝召见,召见的话题会延伸,而他的同僚会急于知道谈话的内容——尤其是谈话过程中涉及他们自身的那部分内容,因为众所周知,皇帝会利用召见的机会询问关于该大臣的同僚的情况,而皇帝会将这些信息与从其他渠道得到的消息相互对证。因此,一旦一位受到皇帝接见的官员回到同僚中,很难不告诉他们关于谈话的一些内容,尽管可能或多或少,如果他批评了某人,这一消息会马上被知道。这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张以及其他人当皇帝要求他们对一些重要的碰巧是他们本人所不欣赏的朝廷权贵发表意见时,倾向于采取谨慎并且讳言态度的原因:最好仔细权衡当时的权力关系,并考虑自己的发言后果。笔者强烈怀疑其中的部分原因在于,官员在接受召见之后之所以保留详细的记录,目的是与自己召见后传布出去的信息相一致。
当然这些书面记述的材料是可以给一些可信任的朋友看的,但是看起来事情的发展超出了这个范围,这些材料的传播留下了轨迹。至少1843年,一个不太可能的人,英国领事密迪乐(Thomads Meadows)宣称他看到了这些材料。他在中国大约停留了二十年。密迪乐确实系统深入地研究了中国的官僚行政系统,与同时期的西方作者不同,他很有兴趣表述自己的研究,他还有一些优秀的中国助手一同工作。在他的专著《中国人及其叛乱》一书中(该书发表于1856年),他叙述道:一天,他在广州的一位显然与地方官僚机构有密切关系的中国助手,给了他一份1849年柏贵与皇帝的召见记录。柏贵系蒙古八旗人,时任广东按察使,显然这次皇帝的召见使他升任广东布政使。(1852年,他任广东巡抚,直到1950年代末英法联军占领广州时仍任此职)密迪乐将这份召见记录全部译成了英文,
[54]
除了表明清代君主及其官员直到1940年代末对西方势力仍然没有完全了解这一事实外,这份记录并无特殊意义。但是其形式和语言——不连贯的对话以及皇帝不断的提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这确实是我们在张集馨记述的道光帝召见时所展现的特点。密迪乐煞费苦心证实内容的可靠性,但对笔者而言两页的内容已经足以证明其并非赝品。
真正能引起人们兴趣的,也并非难以令人信服的是密迪乐对于如何得到这些材料的解释。如果我们要相信他的中国助手的言,那么,高级官员或多或少地被他们的上司和同僚期待着传达关于召见过程中的对话,而他们的下属是不可能获取这些信息的。这就是他们为什么通过曲折的方式来获取记录的原因,在这个个案中通过贿赂官僚仆人的方式,由其秘密抄写了主人召见的记述材料。确实,在文件中密迪乐能看到的错误证实,抄写是在匆促的情况下由不知情的人完成的。因此,密迪乐从助手处得来的断章取义的文件是有权威性的,直接来自张集馨和其他官员的私人笔记,将写入他们未刊印的日记或年谱。
无论是否有更多的这类私人的记述被发现,笔者相信,尽管本文提及的这类记述为数不多,但会引起人们异乎寻常的兴趣,因为这些材料首先展示了19世纪清朝君主与他们的高级官吏的交流,并且涉及大量史料未予记述的关于君主的特性以及君主谈话的内容。
近期一些学者出于公正的学术立场,出版了道光和咸丰帝的传记,试图使他们看起来更像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公众人物。
[55]
然而他们记述的是一个君主或者说一个政权的历史,而不是一个人的生活。确实,这些传记记录有皇帝的感觉和情绪,但是是通过公文得出的结论,至多是从一些非官方史料中得到的材料,而不是来自任何皇帝直接的表述。有时甚至有语言和对话,但是语言或者是想象出来的,或者是出自谕旨以及其他一些史料来源。比较而言,笔者叙述的关于召见的记录告诉我们皇帝的日常思维模式、谈话方式、他的困惑和焦虑等等,所有这些未通过顾问官、起居注官或者代写者这些媒介,而是由被召见的官员亲眼目睹并记录下来的。
我们从这些材料中究竟获得了什么?就广阔的历史画面而言,我们并未获得太多,确实,我们碰巧获取的材料过少——仅仅是成千上万谈话的一部分——并且并未谈论到宏伟的计划或者意义非凡的内容。(咸丰和道光帝关于正在进行的反抗外夷的战争以及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谈论最贴近这类主题)但是,让我们设想一下,林则徐与道光帝在1838年12月27日到1839年1月3日之间曾有八次召见,并产生了众多周知的后果,即林被派往广州处理鸦片事宜,如果我们有关于召见的记述,结果会如何?遗憾的是,林则徐的日记只有寥寥数语,几乎对这些内容没有涉及。
[56]
甚至,张集馨与道光帝关于官场规则的谈论、关于买官鬻爵的问题、关于地方行政执法的问题等等,严格说来并未告诉我们关于这些内容的一些新东西。另一方面,没有哪篇皇帝的谕旨意在猛烈抨击官僚作风,这些材料亦不能揭示在皇帝心目中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程度,以及皇帝确切使用了哪些词语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我们仅仅能从皇帝在召见臣属时的一再提及,尽管官僚作风问题并非召见的主题,来感知这些问题在皇帝心目中的严重性。
道光帝对吏治腐败的沉思,咸丰帝急切想了解宫外的生活和军队的情况,这是我们在召见的记录中发现的内容。显然两位君主都感到被孤立,但表现的方式不同。道光帝对这些事宜发布良好的命令,至少他总是试图保持对外界情况以及政府官员情况有所了解并不断查核信息来源的准确性——道光帝确实是一位有能力的尽职的君主;但是他对此主要的感受是缺乏自信的,是一种认为很难信任官员并且难以从他们那里获取实情的感觉,确切地说可能不是一种衰亡的感觉,但是面对官僚系统出现的问题,确实感觉身心俱疲,恼怒不已。18世纪的君主也经常批评他的官员力图欺骗蒙混,但是至少他们还自信地声称,他们了解事态的发展并能毫不费力地挫败罪臣。
咸丰帝,从他的角度来说,极大地被大臣和官员所误导,他有理由感受到衰亡的命运;但这并不是他在召见张集馨和段光清过程中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即便在段光清汇报浙江的危险局势时他确实感到困扰。咸丰帝在位时适逢二十多岁的年纪,人们认为他已经尽职尽责,鞠躬尽瘁,至少在他登上皇位的初期确实如此——但逃至热河后他开始了堕落放荡的生活。他在召见中的行为和语言表现了更多的年轻人的天真和好奇,而不是理政能力。他也感到被孤立,但是与父亲的表现方式不同,即他对宫殿之外的世界感到好奇和有兴趣,对于宫内的皇帝来说,外部世界仅仅是朦胧的认识——宫外的世界有野蛮的战争以及色彩丰富的将领、女兵和妓女、官僚系统以及复杂的仪式,以及在京城附近的生活等等。在我们的史料中咸丰帝确实显得热情而精力充沛,但是有些注意力不集中,只是对放荡生活感兴趣;总之——与道光帝不同——咸丰帝是不能胜任的君主。
[31]
参见《清史稿》,204:7861。该传记是由薛福成(1838-1894)为李鸿章所撰写的碑传,薛曾任李鸿章的幕客。(《庸庵文外编》,4:30a-32a页;亦见《碑传集》,37:9b-10b页)李鸿章的养子娶张的女儿为妻,二人有姻亲关系。李是与张有通信往来的几个著名的晚清显宦之一。李致张的信札收录在新版张的年谱中(见下文)。这部年谱较为简略,张死后由其外甥詹嗣贤编辑而成。部分资料可见于道光、咸丰和同治皇帝的实录。
[32]
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本文简称DXH。稿本保存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感谢台湾中研院王汎森教授推荐此书。
[33]
参见沈云龙《张集馨自订年谱》,并参见丁名楠对DXH的介绍。
[34]
关于道光皇帝召见张集馨的一些评论,引自沈云龙《张集馨自订年谱》,4-9页。在DXH中关于召见的记述,还应加上咸丰帝1851年初的八次召见和1853年初的两次召见,以及1863年同治皇帝(或者慈禧太后)的召见。这些材料在稿本中散佚,而见于张的外甥所编的年谱中。
[35]
DXH,20-21页,道光五年六月召见。译者按,本处注释似有误,应为道光十五年。
[36]
关于这种迂回政策的详细分析参见詹姆斯·波特切克《士人群体以及19世纪中国的群体政治》74-87页。
[37]
DXH,22,道光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召见。
[38]
张在仪征县是才学出众的儒生,1820年,其父离世,家境贫困,由于家族内讧,张不得不依靠一位兄弟的资助获得盘缠参加顺天乡试。年谱前面数页记述了家族内部的这些斗争以及张遭受的磨难。
[39]
DXH,77-8,道光二十五年一月十八日召见。
[40]
《道咸宦海见闻录》,88-89页,道光二十七年八月十九、二十、二十二日的召见。
[41]
道光皇帝的态度会令我们回想起11世纪司马光的话:“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宋史》,336:10764)。邓和蓝克利的论著《从始祖时起的家族族规》谈及“谨慎的逻辑的遗产分派”问题时引用此段陈述。
[42]
参见李星沅1841年的召见,(《李星沅日记》,293-294)或段光清1859年的召见(《镜湖自撰年谱》,138、140页)。DXH中的一些论述表明召见同样便于接近“枢垣师相”。
[43]
在某些方面张悔恨地指出当他陷入困境之时,并未得到他馈赠过礼物的官员的帮助。见DXH,271页。
[44]
段光清:《镜湖自撰年谱》。编者声称删掉了三分之一“自我吹嘘”和“封建迷信”的内容。
[45]
段光清:《镜湖自撰年谱》,138-144页。
[46]
段光清:《镜湖自撰年谱》,144-145页。
[47]
张集馨在仕宦生涯的晚期表示不愿“卖缺营私”,“悍然不顾”,从未起“婪赃念头”:他称自己为“君子”。见DXH,196页。
[48]
1859年张集馨署理福建布政使后,家境艰难,决定尽快引退,认为自己太过贫穷,无力偿还借贷。见DXH,267页。
[49]
DXH,117-120页,道光二十九年十一月三、四、五日的召见。
[50]
DXH,181-1 93,咸丰六年十月三、十三、十四、十五、二十日的召见。
[51]
DXH,255-257页。
[52]
DXH,257-267页,咸丰九年九月九、十六、十七、十八日的召见。
[53]
张的日记的片断,现存1864-1865年的四个月,已经附录入DXH。同时期其他人的日记保存下来。李星沅的至为详细的日记跨越1840-1849,期间他曾得到皇帝的一次召见(1841年末),关于此次召见李未置一词。见《李星沅日记》,193-194页。
[54]
密迪乐:《中国人及其叛乱》,第2章。该书目的首先在于倡议建立西方与太平军的联盟,密迪乐其人在1960年代初热衷支持该倡议。
[55]
如《咸丰皇帝轶事》、《道光皇帝轶事》、《咸丰同治帝》、《苦命天子》等等。
[56]
参见《林则徐集·日记》,315-316页。孙文范的《道光皇帝逸史》(206-208页)大胆试图使叙述有血有肉,但是细节或为想象,或是将林本人苍白的评论详细加工。《清实录》甚至未提及此次召见。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恒慕义所纂《清代名人传略》中关于林的传记则称有19次召见。(511页)
“作一个政治家,必须练习忍耐”
作者:特困生 发布时间:2021-04-12 21:54:33
“作一个政治家,必须练习忍耐”
前辈推荐了《读毛泽东札记(二集)》,这类书我看过一些,大多凌空蹈虚、泛泛而谈,本没抱什么期待。翻阅后发现其实不然,和那些应景之作不同,本书从历史细节着手,以小见大、阐幽发微,论述为人、从政、治学的道理,颇有可观之处。有这样的史学功力和笔力,作者陈晋不愧为党史研究权威。
书中第五篇《“作一个政治家,必须练习忍耐”》 记述了中共七大前后陈毅的思想转变历程。
1943年的新四军,陈毅任代军长兼军分会主席;饶漱石任华中局代书记、新四军代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两位主官,一个领军,一个管党。陈毅豪放洒脱,不拘小节,坦诚大度;饶漱石严肃严厉,好从大的政治原则上看事情,让人畏惧。二人个性有差异,工作上有分歧,对人处事又有不同看法,关系越来越紧张。
1943年10月,饶漱石在盱眙黄花塘主持整风会议,公开点名批判陈毅,还给中央发去一份长达1500字的电报,上纲上线列出陈毅的“十大错误”,要求中央“速决定物色才德兼全的军事政治负责干部来帮助我们。”在这样的压力下,新四军不少人以为陈毅犯了大错误,不敢同他来往,连平时的棋友也不上门了。
1943年11月,为了维持华中抗战大局,毛泽东召陈毅回延安参加七大,逐步做他的思想工作,劝诫陈毅:“凡事忍耐,多想自己缺点,增益其所不能,照顾大局,只要不妨大的原则,多多原谅人家。忍耐最难,但作一个政治家,必须练习忍耐。这点意见,请你考虑。”
陈毅听进去了这番话,经过深刻反思后打通了思想关节,认识到以往“疏虞之处甚多,别人的批评反对,其中事出有因,查无实据者有之,而自己过与不及两种毛病则所在多有”,自己过去的态度,“实在要不得”。
“作一个政治家,必须练习忍耐”,这不只是毛泽东对陈毅的劝诫,也是毛的夫子自道,他就善于忍耐。
1931 年 11 月至 1934 年 10 月,没有任何军事阅历、文职党干部出身的博古、张闻天等留苏派掌控了党权军权,在政治上占据绝对优势。中央苏区弥漫着“以俄为师“”、全盘俄化的气氛,而苏区的创造者、党与军队的元老毛泽东则倍受压抑和冷落。1934 年 9 月中旬,毛泽东已被完全排挤出核心决策层,他在与井冈山时期的老部下、时任赣南军区参谋长的龚楚会面时说“龚同志!现在不是我们井冈山老同志的世界了!我们只好暂时忍耐吧!”。说到这,竟凄然泪下,可见当时毛处境之艰难、内心之煎熬。
一般人在这样的重压下要么丧失斗志、要么奋力挣扎,可毛忍了下来。正是因为毛能够忍人之不能忍,才有了1935年1月遵义会议毛重回“三人军事小组”。假如那时毛选择强硬对抗,只能落得被彻底驱逐出党的下场,也不会有之后的东山再起了。
“作一个政治家,必须练习忍耐”,这句话简单平易,但字字珠玑,实乃毛泽东历经磨难总结出的政治智慧。
反之,不善忍耐的政治人物无论官职多高、权力多大,也是政治上不成熟,就算一时风光,也不会长久。文中提到饶漱石就是例子,他从政以来一路顺风顺水,建国后担任中组部长这一要职。可未经磨难,缺少自我批评的精神,犯了政治错误,在1955年被开除出党,1975年病死狱中。
两人对比,陈毅从一把手变二把手,失意一时,但学会了忍耐,之后历次风波均安稳渡过;饶漱石耍手段上位,从二把手变一把手,得意一时,但缺了忍耐这重要一课,下场凄凉。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诚哉斯言。
“作一个政治家,必须练习忍耐”,我们虽然不是政治家,但只要身处职场,就有练习忍耐的必要。
我刚参加工作时不懂这个道理,那时年轻气盛,遇到点事就上头,和分管领导直接battle,碰得鼻青脸肿,还自以为英雄。当时我不成熟的行为不仅伤害了自己,还给集体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分管领导灰头土脸,主持工作的领导也很被动,又要保护青年干部,还要维护班子和谐,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回过头来想想,其实都是屁大点事儿,根本不值一提。搁现在的我,忍一忍,低个头就过去了,犯不上置气。
好在这只是一段小插曲,没对我们造成什么负面影响。经过这些年的历练,我在单位有了一席之地,分管领导也被提拔到基层重要岗位担任领导职务。前几天我们又碰了一面,气氛挺和谐,“十年之后还可以问候”,有道是“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相信我们就算工作上再有交集,也能够互相帮衬。
我们都成长了,学会忍耐了,在上级眼里这就是政治上更成熟了。
“作一个政治家,必须练习忍耐”,但忍耐不意味着认怂服输,而是要主动反思自身问题,积极补足弱项短板,等待时机亮剑。
德国总理默克尔从政之初饱受冷眼,科尔虽然提携她进基督教民主阵线联盟,但只是图她身上“女性、东德、博士”的标签,对她本人并不尊重,别人介绍默克尔时,总把她称为“我的小姑娘”;研究重要工作不让她参与。其他政客也瞧不起默克尔,外事活动时,主办方不征求她意见就定下行程;当默克尔在议会发言时,施罗德和费舍尔经常像“操场上打闹的熊孩子”一样嘲笑她。
这些侮辱和排挤让默克尔感到“一种发自身心的厌恶,只想坐得远远的。”但她没有消极逃避,也没有鲁莽硬碰,而是选择忍耐,勤勉工作、静候时机。
终于机会来了,她亮出了锋利的爪牙:1999年,科尔等基民盟高层卷入政治献金丑闻,时任基民盟秘书长的默克尔发表社论称“像赫尔穆特·科尔这样的领导是不能带领全党继续前进的。”,呼吁党派与科尔决裂,一举奠定了自己基民盟领袖的地位;2005年,默克尔在大选中击败社民党候选人施罗德,投票当晚的电视直播上,面对施罗德的夸夸其谈,默克尔冷酷回应:“事实很简单,您今天没赢。”,让施罗德在全德国人面前断送了信誉。
默克尔、毛泽东、陈毅等政治家的经历共同证明了忍耐与亮剑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而是看似对立、实则统一的辩证关系:
小事儿,不触犯核心利益,不逾越原则,忍耐;大事儿,触犯核心利益,逾越原则,亮剑。
忍耐是磨砺剑锋,为了更好地亮剑;亮剑完了,还得回鞘,继续忍耐,保护剑锋。
要忍耐,但不能一直忍耐,这是缩头乌龟了;要亮剑,也不能什么事儿都亮剑,到处树敌,过犹不及。
那么,怎么才能把握好忍耐和亮剑的度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贾岛的诗可为心法: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按奈不住想亮剑之前,扪心自问,有没有十年的磨砺功夫?
没有的话,回去继续忍耐;有的话,那还寻思啥呢?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8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网站更新速度:3分
使用便利性:3分
书籍清晰度:9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是否包含广告:8分
加载速度:6分
安全性:6分
稳定性:4分
搜索功能:3分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txt(162+)
- 速度快(509+)
- 全格式(104+)
- 章节完整(664+)
- 博大精深(599+)
- 无广告(291+)
- 下载快(81+)
- 情节曲折(129+)
- 中评多(596+)
下载评价
- 网友 曾***玉: ( 2024-12-17 10:33:49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訾***雰: ( 2025-01-05 13:23:44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寿***芳: ( 2024-12-10 23:12:20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师***怡: ( 2024-12-20 05:22:15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相***儿: ( 2024-12-22 04:03:07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居***南: ( 2025-01-03 18:24:38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孙***夏: ( 2024-12-17 01:54:20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瞿***香: ( 2024-12-26 11:51:12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国***舒: ( 2024-12-24 16:40:52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温***欣: ( 2024-12-27 06:04:22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孔***旋: ( 2025-01-02 08:25:31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常***翠: ( 2025-01-05 00:09:29 )
哈哈哈哈哈哈
喜欢"理想树图书2023初中必刷题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RJ"的人也看了
- 税收遵从行为的经济与心理研究 经济科学出版社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雁过留声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考研数学历年真题名师解析·数学二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新幼儿法语1第册A1.1+2学生用书+练习簿教材全套 LESLOUSTICS 7-12岁儿童法语教程A1-A2幼儿法语学习教材亲子法语启蒙书籍DELF宇丛轩图书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美国:对某些虾及虾制品的进口限制案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正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2版)/高等学校教材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地北天南叙古今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我爱做腌菜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几米:如果我可以许一个愿望(平装)幾米创作20周年珍藏版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正品图书 胡小闹日记 彩图爆笑版·注音 性格塑造篇(5册)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6分
人物塑造:4分
主题深度:4分
文字风格:4分
语言运用:8分
文笔流畅:6分
思想传递:7分
知识深度:9分
知识广度:4分
实用性:4分
章节划分:5分
结构布局:9分
新颖与独特:3分
情感共鸣:8分
引人入胜:9分
现实相关:9分
沉浸感:7分
事实准确性:3分
文化贡献: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