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9787307108479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50:44

9787307108479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9787307108479精美图片
》9787307108479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9787307108479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307106499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暂无价格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50:44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9787307108479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9787307108479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9787307108479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灿灿 发布时间:2015-04-24 10:03:16

    棒球,甲子园!以及,毛利大叔还是很疼太太的嘛……(名侦探图鉴:今西荣太郎)

  • 作者:再見远山 发布时间:2019-02-27 15:13:49

    读过几本武志红老师的书,一些书读得另外豁然开朗,也总是让我回想过去,联系其过往。好几次读到一些句子都让自己内心一热的感觉。比如:“感受被看到,就是最好的治疗。”“每个人都孤独,而打破孤独的唯一答案是,能与其他人或其他事物构建真切的链接。”“接受已不可更改的事实带给自己的痛苦,可以真正化解掉这个轮回。”“任何人都可以跌落在宽广的大地上。”

  • 作者:Alarm 发布时间:2020-07-23 22:12:03

    尤其喜欢《第六病室》,伊万·德米特里奇和安德烈·叶菲梅奇的争论就像两个我自己在撕扯互殴,有时候我觉得,人生本无意义,有时候我又怀疑,人就是过得太安逸才会堕入虚无。

    “生活是恼人的陷阱。当一个人成年了,思想成熟了,他就会不自觉德感受到自己陷入了一个没有出路的陷阱。事实上,人本是虚无,是某种偶然性违背人的意志把人从虚无引向了生命……”

    vs

    “您蔑视痛苦,对什么都不感到惊愕,只有一个简单的理由:一切虚无。外界的纷扰、内心的宁静,对生活、痛苦、死亡的蔑视,对自由的深刻理解,真正的快乐,所有这些,不过是俄罗斯的懒汉哲学。”

    最后,“冷漠”的安德烈·叶菲梅奇医生被当作病人关了起来,在尝尽了痛苦的滋味之后,在“忏悔”和“无所谓”之间,悄无声息地死去了。

    可我还没有看透,所以我仍保持着两个声音胶着的痛苦。

  • 作者:居于幽暗 发布时间:2022-11-22 00:01:10

    为徐訏读的,丰子恺送他的《游春人在画中行》,红男绿女,确实很符合他的气质,无论他如何执着于超然的彼岸,他都始终是有情的欲望之人。另,还记住了许钦文那声“达夫”,和郁达夫寂寞的背影。

  • 作者:amabote 发布时间:2011-05-14 23:08:36

    不值这22块钱。词汇选的太简单,不如自己做笔记来的有效。

  • 作者:林小圈 发布时间:2024-02-03 10:24:34

    24-3


深度书评:

  • 嗯 是一本随手翻过立马就有所收获的书

    作者:殇歌砑 发布时间:2012-08-22 21:30:01

          很实用 是一本直接教授“对打招数”的书。在公司构思方案的时候速速的读过两三遍,觉得还是有空的时候仔细的推敲一下比较好(临时抱佛脚了)。此书的逻辑清晰明了,至于能不能立马就转换成自己的东西这个...要在设计中多感受了。另,我是崇尚功能战队的,形式无可厚非的重要撒,有这个意识去提高了。頑張る!

  • 法国史笔记(上)

    作者:cinder 发布时间:2023-10-29 11:44:02

    第一章 国土
    一、西北部

    (一)气候:典型的温带海洋性,夏季凉爽,冬季温暖,温差小,降雨天数长(一年220天左右)而降雨量均匀,时常有雾,但大风可撕开大雾让人见到阳光。

    (二)“阿尔摩”地区(布列塔尼沿海):有许多深浅规模不同的海湾,多溺湾、海岬,海岸被地质褶皱分割,为港口提供一定保护,发展沿海农业的可能性。

    (三)阿尔科阿(“森林国度”,指布列塔尼内陆,但现在森林不是很茂盛)地区:

    1.荆棘丛生的丘陵和丘陵间较为丰饶的盆地,盆地多为复向斜地质构造(一个向斜壳子下包着许多交错的向斜和背斜)。

    2.“博卡日”(古诺曼底语“树林的”,指带有以下特点的地区:田地或草地用土埂围起来,土埂上种树篱,形成树篱割裂地块的景观)地带:

    (1)近海的框架,普遍不透水的古老岩基,草场多于耕地。

    (2)和不列颠群岛西部边缘形成凯尔特文明共同体,但因为远离欧陆主要商路,总体仍然是比较边缘、封闭的。

    二、平原

    (一)北部

    1.气候:面向北海,相比布列塔尼较冷、阴天较多。

    2.农业条件和煤炭储备、从比利时到阿图瓦丘陵的星云状城市带,工商业城市辐射力较强。

    (二)巴黎盆地

    1.中央凹陷,河流汇集。人口稠密,航行活跃。

    2.景观各异:东部、南部的地形起伏更有节奏感,北方更规则,西部呈混杂状态,中部更精致。

    3.法兰西岛(以巴黎为中心的一片平原,四周被河流环绕):湿软泥、硅化石灰岩和森林,拓荒带来的森林退化。

    (三)卢瓦尔地区

    1.“昂热的温柔”:出中央高原北坡后的水流比较平缓宁静,气候温和,越往内陆降水越少,阳光多于北部。

    2.发达的内河航运,河谷中地势相对较高、富有肥沃冲积层的底部(如图尔的瓦雷讷)适宜精耕细作,入海口三角洲淤塞严重,形成沼泽带。

    (四)阿基坦及其边缘地区

    1.加龙河及其河谷:发源于比利牛斯山的加龙河水大流急,这片地区无中央凹地和中心汇合点,区域影响中波尔多和图卢兹平分秋色。

    2.气候:降水略少且集中于春末,适合玉米种植。

    3.西部的贫瘠沙土荒野:沙土主要来自海风和顺河流而来的比利牛斯山碎片。

    三、古老的高原

    (一)孚日山区

    1.海拔由南向北递减,庇护阿尔萨斯平原免受海洋影响。南北出口分别为贝尔福山口和萨韦尔讷山口。

    2.西坡降水较多,利于森林生长;东坡是过渡式阶地,排水通畅,宜种葡萄。

    (二)中央高原

    1.由于面向海洋来风,降水较多,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北部和中央有雪。

    2.核心区:主要居民点分布于南北走向的低地,代表城市是克莱蒙费朗。

    3.东部隆起地带多为结晶岩、火成岩山体和裸露荒凉的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地区交错,条件相对恶劣。

    四、东部平原走廊

    1.阿尔萨斯:土壤较细腻,居民较多。

    2.索恩河:平静适宜航行,沿岸平原平整潮湿,低洼草地容易被淹没成湖泊。

    3.罗讷河:法国水量最充沛的河流,性格较为暴烈,流经河谷或为崎岖隘道,或扩展为宜人平原。

    4.里昂是交通枢纽,索恩河和罗讷河于此汇合。

    五、年轻的山脉

    (一)汝拉山脉:石灰岩和绿植的对立统一体,冷湿气候、岩石中的腐质黏土、不透水冰碛使得大部分地区免于形成喀斯特地貌,适宜畜牧业发展。

    (二)阿尔卑斯山脉

    1.北阿尔卑斯山:

    (1)更雄伟高耸,气流更通畅,雨量充沛,大冰川发育充分。

    (2)进出较为便利:各地理带均近似东北—西南走向,且有地沟带庇护交通要道、农作物和居民点(最大城市:格勒诺布尔)。

    2.南阿尔卑斯山: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石灰岩分布充分而光照充足,草地稀疏、雪量不足,美丽而荒凉。

    (三)比利牛斯山

    1.西比利牛斯山:雨量充沛,云雾缭绕,利于植物茂密生长,覆盖着博卡日型土地,巴斯克人之乡。

    2.中比利牛斯山:中部到加龙河谷湿润多雪,往东开始干燥。

    3.东比利牛斯山:海拔大大降低,干旱且阳光普照,种橄榄和葡萄。

    (四)地中海地区

    1.地中海气候:夏季干旱炎热,冬季温暖,降水集中于春秋两季。

    2.滨外沙洲常常以水塘切割大海。

    3.来自北方的寒冷而猛烈的密史脱拉风的威胁,现在南部的果蔬种植基地由绿篱隔离带保护。

    第二章 史前时代(始于约200万年前)
    一、史前远古时代

    (一)冰河时代(第四纪更新世冰河时期):当时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大部分区域都被冰盖覆盖,法国本土受冰川直接影响较小,但冰缘现象的影响十分广泛。

    1.野兽:牛/马/鹿科动物和大型厚皮动物(明德冰期)→喜热动物(明德-里斯间冰期至里斯冰期II)→大型喜寒动物(里斯冰期III至武木冰期IV/冰后期)→森林动物。

    2.风景:稀疏的森林、灌木丛和树丛以及沼泽。

    3.人类:直立人(明德冰期,阿布维尔文化)→前尼安德特人(里斯冰期,阿舍利文化)→典型尼安德特人(武木冰期I和II,莫斯特文化)→智人(武木冰期III和IV)

    (1)火:石块围成灶,用鹅卵石储存热量,通过燃烧赭矿石获取颜料。

    (2)灯:石灯,拉斯特的石灯有装饰。

    (3)工具: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晚期梭鲁特文化出现压制技术、带缺口的矛状器(似可嵌入柄)。

    (二)旧石器时代的人类

    早期:阿布维尔文化、阿舍利文化;中期:莫斯特文化;晚期:梭鲁特文化、马德格林文化。

    1.南方存在穴居山洞的生活方式,出现对自然掩饰体的初步改造。

    2.莫斯特文化尼安德特人的特点:颅顶弧度扁平,眉脊骨粗大,前额低斜,枕骨后冲,脸部前突,没有下巴,精神生活:图腾、葬礼。

    (三)新的人类:智人

    (四)日常生活

    1.普罗旺斯地区的遗址显示已出现物物交换和海洋内陆贸易。

    2.狩猎技术:拉斯科洞窟里的围猎技术(将兽群赶入多少由人工造成的封闭空间内猎捕)、梭鲁特文化的投枪。

    3.住所: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季节性地居住于岩棚和洞窟,一般不深入洞窟内部。

    4.服装:缝针的发明促成厚皮衣的制作,例:多尔多涅省的加比尤洞窟内“穿滑雪衣的人”。

    5.人口:集中于西南部,预期寿命极低,婴儿死亡率高,关节病和牙齿损伤常见,少有龋齿。

    6.妇女:佩戴的首饰显示和男子地位相近。

    7.巫术:占卜符号与语言文字的关系、渴望吉兆的心态、巫术手势(某些洞窟里的红手印)。

    二、史前晚近时代

    (一)中石器时代(始于公元前1万-0.8万年)

    1.狩猎技术:适应新猎物的“微型化”狩猎工具,狗的辅助,弓箭的发明。

    2.葬礼:以虔敬的方式埋葬死者。

    3.低度发展的人口:布列塔尼的遗址显示这些人受到慢性风湿病、佝偻症、牙龈炎的困扰,很少活过30岁。

    (二)前陶器新石器时期?

    1.一种假设:此时人们咦掌握农牧业和磨光石器技术,但没有掌握陶器技术。

    2.此时狩猎采集仍是食物的主要来源,公元前7千纪出现早耕种的植物——果蔬。

    3.普罗旺斯、加泰罗尼亚对动物的驯养,科西嘉岛附近的航海。

    (三)法国的新石器化(公元前7000年左右开始)

    1.推动新石器化的两股源流:(1)南部的心形印纹陶文化(公元前6000年-前4千纪中期),游牧生活为主。(2)源自中欧的多瑙河人、前5千纪到达法国,占据巴黎盆地及其周边的黄土地,带来线纹陶器、农业和猪、牛的饲养。

    2.前4千纪夏塞文化的扩展占据了之前已新石器化的地区,夏塞文化具有高度同质性和大型纪念建筑。

    3.前3千纪中叶夏塞文化解体,多地出现新的文化。如以巴黎盆地为中心的“塞纳-瓦兹-马恩”文化(墓葬采取加顶盖的石廊),东部、南部的索恩-罗讷文化(长方形木结构房屋)。

    (四)日常生活

    1.气候变化:新石器早期温暖潮湿,中期变得凉爽干燥。

    2.狩猎和渔猎:在不同文化中占食物来源比例不同,但总体上仍有重要地位。

    3.农业:最早的垦荒发生在前6千纪的比利牛斯东部,新石器晚期已出现牲口牵引,主导作物是小麦,对羊、猪、牛的驯养改变了其体态。

    4.定居生活和住宅:总体表现出相对多的迁移性,新石器中期开始出现与敞开式村庄不同的设防营地。

    (五)社会生活和宗教生活

    除了布列塔尼南部外,其他地区的社会分化不明显,多瑙河人建造的大房子和巨石建筑应该有集体机构协调。

    1.人口和种族:高死亡率,几乎一半以上的人死于20岁之前,许多文化因人口衰减而消失,或者被文明程度更低的文化取代(在当时的条件下疾病对有组织的社会更具杀伤力)。

    2.墓葬建筑:

    (1)新石器早期:多瑙河人和心形印纹陶人都采用简朴的个人墓葬,死者埋葬时呈胎儿姿势,似乎暗示对重生的盼望。

    (2)新石器中期:在布列塔尼和中西部,一些陶器风格属夏塞文化的部落建造了一些巨大纪念建筑,被称为巨石文化,出现时间在公元前4千纪。在某些地区出现石冢保护的支石墓(集体墓葬)。

    (3)新石器晚期:法国北部、中部和西部出现加盖石廊墓,南部巨石文化继续发展。

    3.“支石墓宗教”:巨石文化的分布范围广泛,且在各地呈现出多样性,这种文化可能是以宗教的形式影响了不同文化群体的思想观念。

    4.人工石窟:巴黎盆地和南部沿海出现在地中海世界流行的地下墓地,地下洞窟的壁上有顶着猫头鹰头的男女形象(死亡女神?),似乎是恐吓盗墓者。

    5.医术和巫术:在塞纳-瓦兹-马恩文化中人们常施行穿颅术,可能用于医疗(取出箭头)/巫术目的。

    6.商品交换:物物交换涉及到奢侈的装饰品。

    (六)金石并用时代:燧石工业

    公元前3000年代末,铜出现在法国,铜器的出现迫使原有的燧石生产/加工者组织起来,抵制或适应技术进步带来的新要求。在一些地区出现燧石开采业和社会分工,矿工有女人和小孩,可能是战俘或奴隶。

    1.对技术进步的抵制:在铜的威胁下,燧石加工技术有了进步,一些面临激烈竞争的石器更加精致规整,但不面临金属竞争的石器却更粗糙了。某些文化如塞恩-瓦兹-马恩文化激烈抵制金属,但新潮流还是出现了:完全处于金石并用阶段的钟杯文化(似源自中欧,覆盖范围从波兰至布列塔尼、葡萄牙和不列颠,在法国约发生于公元前2200年)。

    2.弓箭人:钟杯文化因钟形大口杯得名,因拥有精美的弓箭也被称为弓箭人,他们是最早的冶金者,葬礼比较简单,在法国分布较为零散,他们和土著并存,可能主要是经商。这个时期法国第一次大批出现短颅人。

    3.区域群体:一些土著文化如索恩-罗讷文化越来越受金石并用文化影响。公元前2300年左右出现一种原生的阿尔特纳克(Artenac)文明,其代表物品是带有几何形切线和圆点的陶器,陶器把手为卷边鼻状。

    4.部落战争:牧民冲突不断,南部赛文山区的铜矿似得到开发。

    5.村庄:朗格多克的丰布伊斯(Fontbouisse)文明建造椭圆形的“穹顶石屋”和公共祭祀场地。

    6.雕像石柱:普罗旺斯和朗格多克有一种形象简约的男女雕像石柱,这些人像着宽大衣服,似为某种神灵。丰布伊斯人偏爱把死者埋入地下和火葬。

    7.金石并用时代末期,设防村庄增多,战争似乎比较激烈,人口明显减少。

    (七)青铜时代(公元前3000-公元前1000年)早期和中期

    中欧青铜文化的影响在公元前1800年后开始明显,这一时期出现了青铜器储物点(简单地埋在土里),与德意志、瑞士的商业文化联系加强。

    1.新区域实体:受来自东部的影响明显的生产加工点。

    2.青铜时代中期后干热的气候阻碍了农业,阿尔萨斯的居民就过着畜牧生活,青铜晚期的民族迁移则恶化了安全状况。

    3.葬礼与社会结构:

    (1)个人分葬得到恢复,其中陪葬品的差别显示出社会分化。

    (2)男女地位状况各地有差异,在布列塔尼男子似乎占据了统治地位,阿尔萨斯的状况相对平等。

    (3)火葬逐渐流行(如阿尔萨斯)。

    4.青铜时代的结束:

    (1)公元前1千纪初,来自西里西亚和勃兰登堡地区的骨灰瓮/瓮棺文化(公元前1300-前750年)扩展到法国。骨灰瓮文化的特点是在葬礼中把尸体放在木柴上燃烧,将骨灰装入瓮中埋葬。

    (2)骨灰瓮文化在法国的扩展似采取和平方式,许多旧青铜时代的习俗仍未彻底消失,多地土葬与火葬并存,火葬者陪葬较少,社会似较原始。

    第三章 罗马征服前的高卢
    一、第一铁器时代

    约公元前900年,使用铁器的哈尔施塔特文化(C期?名称源自奥地利,这一文化主要分布在中欧)出现在勃艮第,特点是埋葬着尸体和骨灰瓮的坟地,这种墓葬还出现在东北部的阿尔萨斯和弗朗什-孔泰。

    (一)新金属和新武器:铁器出现后青铜并未立刻消亡,哈尔施塔特文化初期人们仍使用青铜剑,后来新出现的铁剑等武器明显对之前青铜剑的样式有继承。

    (二)大车墓:1.某些哈尔施塔特文化将尸体埋在四轮大车里,这种墓葬主要分布于公元前6世纪,集中于阿尔萨斯、弗朗什-孔泰和勃艮第。2.在大车墓中女性的陪葬很丰厚,当时凯尔特人中的某些妇女仍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三)居住条件:大概仍比较简陋,石材没有得到使用。

    (四)首饰:1.青铜制品:宽大腰带、项链手镯、胸别针等。2.铁制饰品:大部分因氧化严重腐蚀或变形。3.金制品:更加稀缺。

    (五)舶来品:

    1.来自爱尔兰的黄金饰品。

    2.从意大利输入的青铜桶和青铜罍,源头应在南意大利希腊人的手工作坊,此外希腊瓷器主要分布于普罗旺斯沿海。

    3.输入线路:通过泰辛河谷经大贝尔纳山口。

    (六)第一铁器时代高卢的贸易:似乎主要是用饰品来交换手工业品。

    二、第二铁器时代

    (一)新来民族:凯尔特人?

    新民族于约公元前450年左右迁入,此次迁入造成的断层较大,第二铁器时代始于阿尔卑斯山北部的拉泰纳文化(一期:450bc-300bc;二期:300bc-100bc;三期:100bc-公元1世纪初),高卢人在公元前5世纪从拉泰纳文化中分离出来。

    1.居住条件:拉泰纳文化一、二期多为简陋茅屋,最后阶段出现了厚实城墙(“高卢墙”,石块+木横梁)。

    2.器具:墓葬中存在护盾等防身装备。

    3.高卢服饰:(1)衣物:小绳索扎紧的长裤,套衫和披风。有些地区的人赤身裸体、涂油彩。妇女常穿短袖长裙。(2)首饰:项链逐渐从女子佩戴过渡到男女均佩戴。胸针的装饰性逐渐加强。

    4.墓葬:较为简单的平葬墓和较特殊的大车墓(与哈尔施塔特文化不同,埋的两轮战车)。

    (二)文化、宗教与社会

    1.凯尔特艺术:

    (1)特点:装饰品中曲线条的盛行。

    (2)钱币:模仿马其顿-希腊钱币进行改造,主要不是用于商业,而是用于首领表现慷慨的赏赐。

    (3)雕塑:受希腊罗马影响开始制造人像,对某些部落首领的英雄化;圣所中存在被塞进头颅的柱子(高卢人有保存敌人头颅的习俗)。

    2.高卢宗教:

    (1)神灵:

    I.新石器时代就有大地母神,对她的崇拜带有一种“万物有灵”的色彩,怪石、树木、河湖常被看作其象征;其配偶为天空/地狱之神,象征物是战斧和锁子甲。

    II.罗马人的同化使得状况变得复杂,如阿波罗一方面被混同于太阳神,在高卢的某些地区又成为医疗神、与水流崇拜联系。此外还有一些具有动物形象的神。

    III.需认识到每个神祇的地区独创性(同一个名称的神在不同部落有不同特征)。

    IV.献祭方式:一般是残忍的活人献祭。祭神地点不只是如古代作家所说简单地崇拜圣树和怪石,在罗马征服前已有木头造的圣所,在柱子底下放有高卢钱币。

    (2)德鲁伊:穿白袍的德高望重者,不光承担宗教功能,这些人充当祭司、巫师、医师、教师(文字被禁止,教育主要通过口头教导)、仲裁者(影响超越部落)的角色,社会地位较高。德鲁伊教崇拜橡树上的槲寄生(在橡树凋零后仍鲜绿,被认为是灵魂不朽的象征)。

    3.社会组织:

    (1)已出现初步的社会分化,每年显贵和德鲁伊们会选出政务官;但自由民人数众多、影响较大,有时也不被现存秩序束缚;奴隶的待遇还不算很苛刻。

    (2)对古代作家将高卢社会和罗马社会下意识等同的倾向持审慎态度:如被称为“埃基泰”的贵族集团是否相当于罗马贵族?高卢的长老会是不是和罗马元老院一样集会议事?

    (三)人口状况:罗马征服前总人口大概1500万左右?

    1.马西利亚:公元前600年希腊人建立的殖民地,向高卢传入希腊字母、硬币和某些产品。

    2.阿基坦地区:凯尔特人于公元前6世纪占领该地区,征服当地的一些伊比利亚人。

    3.凯尔特地区:部族众多且强悍,常建立联盟,这里只记少数几个。

    (1)塞农人:领土相当于今天勃艮第约讷省的桑斯地区,其首领布雷尼斯曾于公元前390年占领罗马。

    (2)阿维尔尼人:占据中央高原,实力强劲,公元前2世纪结合多部族形成联盟。

    (3)布列塔尼:凯尔特人进入较晚,进入后当地的旧因素保存较多。

    4.比尔及人(比利时人):轻质土壤易于耕种,羊的饲养比较普遍。

    (四)社会生活

    1.文化同一性:主要体现在越来越趋同的首饰方面。

    2.日常生活:(1)城邦-帕吉(乡村)的分野。(2)农业主要生产谷类,也有狩猎采集作补充。人民喜食猪肉、干酪、啤酒(古代作家评价其很难喝)。贵族喜好葡萄酒,不惜资源来换取这一高档消费品。

    3.手工业:高质量的铁剑(达到钢硬度的铁);沿海地区生产笨重而厚实的船(见《高卢战记》第三卷第二章);使用轻便的木桶储物,结合油脂与苏打发明了肥皂;罗马征服后在比尔及地区发明了第一批收割机。

    (五)高卢战争:见《高卢战记》,以公元前52年阿莱西亚之战的失败为节点,高卢被罗马征服。

    第四章 罗马高卢人(公元前1世纪-公元4世纪)

    1.罗马征服的意义:奠定了高卢国土的统一性(三省高卢的共同首府——里昂)、确定了莱茵河与日耳曼人的边界。高卢人的文化受到罗马影响,但并没有失去自身特色。

    2.征服后的概况:

    (1)南部(纳尔谤/山南高卢):

    I.自公元前121年就被罗马控制,地理同一性较强(均属地中海气候),希腊化影响较强。

    II.公元前50年左右修建了联结西班牙、意大利的多米提安大道,多个殖民点成为罗马文化传播中心。虽然存在罗马官员的滥用职权、占用土地、禁止高卢人引入葡萄/橄榄新品种、征召义务,但罗马征服带来了与意大利商业联系的加强(葡萄酒、陶器输入)和城市化的推进。

    (2)市民和部落首领是这种发展的主要既得利益者,凯撒时期就推行同化高卢人的政策(让一些贵族成为罗马公民甚至进入元老院),但因为暗杀被延后了一个世纪左右。

    一、罗马和平

    (一)和平精神

    1.吕格杜纳姆(里昂,吕格是一个神名)的修建:公元前43年决定修建该城,奥古斯都将此城确立为(新征服的)三省高卢的首府。

    2.公元10年德鲁苏斯的工作:

    (1)设立高卢行省议会,由60个民族的代表组成,每年8月1日齐聚一山坡(19年起改为联盟露天剧场)议事,主要讨论内容有两项:处理行省事务和祭拜罗马与皇帝。

    (2)建造“罗马与奥古斯都祭坛”,举行帝国祭祀。

    (3)作用:给予高卢人参与共同事务的幻象,强化了他们同属一个民族的印象,利于他们与征服者和解。

    (二)高卢的罗马化:易激动的好战者→关心生产商贸的平和居民,在公元1世纪对此起关键作用的三人:奥古斯都、克劳狄和韦伯芗。

    1.奥古斯都(27BC-AD14在位)的整合

    (1)措施:

    I.收编和公民权:继承凯撒的措施,将许多有罗马公民权的年轻高卢人编入军队(如非洲的奥古斯都第三军团),非罗马公民可编入辅助部队,服役25年后获得罗马公民身份。高卢人对通过服役获得与征服者同等的身份感到自豪。

    II.行政区划:纳尔榜、阿基坦(阿奎达尼亚)、里昂内兹和比尔及,后三省集会于里昂。高卢人试图重建当地的行政组织同时与占领当局保持良好关系。

    III.广建城市并给予补贴:新建城市不再像高卢的独立时期那样聚焦于军事功能,主要设在宽阔平原上的商业交换居民点。城市名称既与奥古斯都、凯撒相联系,又保留某些凯尔特语词根(如杜纳姆dunum/杜拉姆durum意为“城堡”)。皇帝的补贴给这些城市带来了引水桥(尼姆的加尔水道桥)、神庙、巨大城墙和剧场。

    (2)效果:I.吸引了部分乡村人口,促进了高卢市民阶层的壮大。II.改善了以里昂为中心的地区交通。

    (3)局限:奥古斯都只是为罗马化创造了初步条件,他去世时高卢人仍讲凯尔特语、主要信奉高卢宗教和通行高卢货币。

    2.克劳狄(41-54年在位):这位出生于里昂的皇帝在罗马化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保卫疆域、经济和居民地位)。

    (1)修建道路、整合科提乌斯辖地(科提乌斯为利古里亚人之王,奥古斯都时期归附罗马,受地方长官封号,仍相对独立,尼禄时完全吞并):此地位于今法意边界,阿尔卑斯山区部落也是重要的不稳定因素,克劳狄在此地整修道路,变诸多羊肠小道为大道。

    (2)边疆政策(莱茵河沿线)

    I.措施:改变之前的进攻型政策(这种政策设立上日耳曼和下日耳曼行省,派近10万军队驻守,其弊端在于一方面会有军团大量损失的风险,例如条顿堡森林战役,另一方面这两个行省的总督因握有重兵容易造成威胁,例如公元39年的上日耳曼总督叛乱),采取灵活的防守政策(“纵深防御”:修建科隆、特里尔等新城,在新城和要塞后方大幅改善交通网,为组建多条边防线奠定基础)。

    II.作用:i.便利了征服不列颠时的运输。ii.促进了覆盖地区的经济活动、乡村领地的经营和城市化,开启了比尔及地区的罗马化。

    (3)征服不列颠:在这一过程中将大量北部高卢人编入辅助军队,在以下方面促进了罗马化:

    I.分离了高卢人和不列颠人的联系,在军队中创造罗马人和高卢人的战友情。II.允许辅助部队统帅成为罗马公民。III.征服不列颠后在高卢禁止了德鲁伊教。

    (4)推进罗马化:

    I.克劳狄面临的状况:三省高卢城市的数量仍然稀少,而且除了三个罗马殖民地外,旧时的凯尔特区划和部落首领仍然保留,有罗马公民权的高卢人实际权利仍比较有限(在选举行政官和进入元老院方面)。

    II.克劳狄的措施:公元48年在元老院的演讲(里昂克劳狄铜牌铭文)使得三省高卢中有罗马公民权的高卢人取得了充分权利(能够出任行政长官和进入元老院)。

    III.意义:罗马人心理上对高卢人的蔑视和高卢人对于之前残酷战争与征服的记忆逐渐消除,高卢人日益转变为罗马高卢人。

    3.弗拉维王朝:巩固边防

    (1)韦伯芗(69-79年在位):I.利用巧妙手段让部分日耳曼人成为罗马的庇护邦,吸收部分日耳曼人进入辅助部队,之后将其调离,派新的军团进驻这些日耳曼地区。II.在克劳狄时期道路网的基础上巩固防御体系、修建要塞线;在一些地区开拓殖民点,耕种者以十分之一税为代价垦荒。

    (2)图密善(81-96在位):巩固要塞线,或许应该称之为“要塞区”,包括:一条标志边境线的道路(边防线)、用于掩护道路的要塞、要塞之间的塔楼、要塞后方的工事和军营。

    (3)意义:日耳曼-莱茵边防线在之后的安敦尼王朝时期继续巩固,这条防线长期遏制了日耳曼人对高卢的入侵,为高卢经济的发展和罗马化创造了安定环境。

    (三)对罗马的抵抗

    1.特点:征服后的抵抗一般不具备“全民”“民族起义”的性质,反抗的诉求是多样的,一般是出于对具体政策(如税收方面的政策、反对德鲁伊教的政策)的不满,很少针对整个罗马帝国。

    2.克劳狄之后的高卢人罗马化已很明显,越来越将自己与罗马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了。

    (四)安敦尼王朝(92-196)时期的高卢

    1.公元2世纪初期,达西亚的黄金让罗马皇帝能再续奥古斯都的宽松财政政策,在高卢大兴土木、建造各种新建筑并翻修老建筑。

    2.马可.奥勒留(161-180)和康茂德(180-192)时期的危机征兆:(1)日耳曼人入侵;(2)里昂的宗教冲突和高卢的第一批殉道者;(3)阿基坦地区的乡村抢劫现象(巴高达运动的预示)。

    二、罗马高卢人的生活

    总体上当地旧贵族仍保持支配地位,享有一定行政和税收特权,城市的广泛建设促进了一批工商业市民阶层的产生,但大多数人仍生活于农村,乡村生活仍居主导地位。

    (一)乡村地主和农民

    1.土地制度:征服总体上没有太影响原本的农村结构:

    (1)两类土地:罗马公民土地(享有充分所有权)和非公民土地(要缴纳象征依附性的租税和贡品)。后来罗马公民土地逐渐被一些殖民者放弃,当地人就经常去非法开垦。(2)罗马当局对矿山、采石场和森林的经营垄断权。(3)实行每15年一次的定期土地普查以编定税册。

    2.领地和庄园:这是罗马征服后带来的显著新现象——奴隶制庄园的经营。

    (1)领地作为经济复合体具有自给自足的能力,但也与外界发生联系(购买奢侈品或特产)。一般运营规模为30人左右。

    (2)大地产一例:西南部的蒙莫兰庄园

    I.运营规模为数百人左右,分为领主居住区和依附者及公共区域。此庄园陈设讲究,配有中央暖炉、自来水和冰窖,主人过着类似城堡主的豪华生活。

    II.随着3世纪危机的发展和帝国的衰落,可以看出庄园经济日益向自给自足的方向发展。

    3.小地主和农民:资料较少(考古遗存物不多),可以看出领主领地对农村地区的影响(许多地名冠以领主姓名),农民的居住地多围绕交通线、神庙或集市,存在共同劳动的集体农庄或农村公社,罗马征服的影响体现在石制房屋对茅草屋的取代。

    4.农业资源:产品多样,果蔬种植、饲养业都有。得益于帝国的秩序,优良的葡萄品种在南部扩散,三省高卢的主要产品是小麦、大麦、小米、亚麻和家畜。

    5.农业技术:在肥料上使用污泥、石灰水,公元1世纪时已采用有轮的犁和收割机。

    →总的来说,帝国的秩序给农村创造了生产和技术发展的安定环境,给经济产品的交换提供了交通手段。

    (二)城市和市民

    1.建筑:推进罗马化的重要因素

    (1)各种纪念性建筑和公共建筑,神庙中表现出当地传统和古典形制的结合。剧场、赛车场和竞技场等娱乐设施很受欢迎(虽然这些建筑在三省高卢数量较少,但到公元6世纪中叶仍吸引着很多观众),也会吸引周边乡村的人,有一种新的阶梯剧场兼具剧场和竞技场的功能。

    (2)许多城市的研究型学校对拉丁语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巩固着拉丁语的官方地位。但凯尔特语的遗存仍顽强地存在着。

    2.工商业:存在同业行会和产业链式的分工,某些产品甚至可以与意大利竞争(如里昂的印纹陶)。普世帝国下不同民族的往来(希腊人、叙利亚人)。

    3.市民:许多富裕的工商业者参与到城市政治当中,不过其参与范围还是有限的,当地贵族往往占据要职成为市政主导者。

    (三)高卢宗教的罗马化

    1.一方面,罗马政府积极推行宗教罗马化的措施(如组织皇帝崇拜、推广罗马神灵和排斥德鲁伊教);另一方面,凯尔特人的很多神灵及信仰仍然存在,而且更加大众化。

    →2.罗马宗教和凯尔特宗教互相同化的努力造成了不同地区传统神灵和罗马神的混同。

    三、困难与危机

    (一)争权夺利和衰落的开始:始于196年塞维鲁和阿尔比努斯的争夺,由于阿尔比努斯的大本营设在里昂,得到了一些当地精英的支持,他落败后这些高卢精英受到了打击。塞维鲁和卡拉卡拉对高卢的关注主要在军事层面——形势要求他们设法巩固莱茵河防线。

    (二)外族入侵和3世纪危机

    1.危机的表现:高卢作为罗马的一部分自然受到帝国3世纪危机的影响,235年开始,通货膨胀、税负加重以及当地贵族攫取土地的跋扈(之前提到过的大庄园蒙莫兰庄园就是一例)触发了农村的社会危机,由盗匪横行发展成群体性起义(巴高达运动)。

    2.外族入侵:日耳曼部落对莱茵河防线的冲击加强,256-258年阿拉曼人和法兰克人都穿过了防线。

    3.高卢帝国(260-275):不应解读为高卢独立的企图,其目标是在罗马中央秩序不稳、蛮族入侵加剧的情况下自保,要建立的是“高卢人的罗马帝国”以挽救罗马世界。

    4.新的入侵:275年的新入侵范围更广,高卢几乎被四面突破。到3世纪末,高卢状况惨淡,城市和农村被劫掠,土地贵族筑起城堡式的庄园,货币贬值、伪币泛滥。

    (三)4世纪高卢的复兴

    1.和平复归:戴克里先的共治者马克西米安(285-305在位)采用软硬兼施的措施平定巴高达运动、对付日耳曼人,暂时恢复了境内的和平。

    2.新行政区划:由于莱茵河防线军事战略性的重要意义和日耳曼人威胁加剧的形势要求,需要建立新区划,高卢被划分为以军事性质为主和以民事性质为主的两个行政大区,各包含若干个省。此外辅之以军事(划分为边防军和机动部队)和财税改革。

    3.城市新面貌:不安定的环境和城市人口的减少使得很多城市的面积缩小,城墙被广泛修建。

    4.乡村新面貌:虽然之前的危机并没有摧毁乡村的一切,但大量农民的流离失所和社会动荡给乡村造成了两方面的影响:(1)许多荒废的土地被分配给俘虏/归附的日耳曼人,这些人被称为“放任者”,蛮族人在帝国境内的定居开始。(2)以庄园为中心的大地产扩张,而且在经济和管理上日益封闭,可视为中世纪庄园/城堡的先声。

    (四)基督教和文化

    1.2世纪末期在里昂出现了最早的基督教团体,4世纪形势渐稳后基督教才在高卢得到长足发展。

    2.3-4世纪出现了一些修辞学家。

    3.法国的奥克语区(南)和奥依语区(北)的分界已初具雏形,许多新的省成为中世纪地区的前身。

    第五章 蛮族大迁徙(4-5世纪)

    这一时期的特点:国家政治中心的确定(巴黎盆地)、资料的稀缺。

    一、受威胁的社会

    (一)地方精英

    1.元老贵族:这一小撮世袭的显贵家族往往已无人在元老院任职,他们在地方上形成了显贵集团,从小受文学、法律和演说的教育,4世纪时已基本基督教化,在地方上任一些虚职。

    (1)他们的财富巨大、地产分散,这造成了他们对帝国的归属感,不过由于主要居住在高卢,这些人毕竟还是高卢贵族。

    (2)现实的实权职位(如军官、宫廷要职和拉文纳行政官)一般与他们无缘,因此他们将注意力转向庄园的奢侈生活和宗教(一些人成了主教,还有人成了隐修士)。

    2.十人队长/市议员:这些人在市议会中任职,责任集中在税收方面(负责土地税)。帝国对这些人不大信任,在帝国晚期对城市盘剥加剧的背景(限制自治权、在市议会之上设立城市保卫官和财政官,5世纪末又用帝国伯爵取代城市保卫官)下,这些人常常逃避责任。他们的创收方式是给小地产者提供庇护。

    (二)军队

    1.种类:(1)边疆部队:效率比较低,不过一直驻扎在当地,跟当地关系比较近。

    (2)干预部队:主要驻扎在巴黎盆地北部、东部,机动性强,跟当地平民关系疏远。

    (3)特遣部队:保卫交通枢纽和军火库等要地,跟当地人关系疏远。

    (4)有权势者的警卫部队,私人化。

    2.蛮族化:5世纪时大部分士兵已是蛮族,许多蛮族指挥官对罗马的忠诚度和归属感还是比较高的。许多蛮族士兵兼做耕种者,壮大了“放任者”的群体(每次入侵都会造成大量耕地荒废,这些人就由此填补),北部的这种日耳曼化比较明显,且继承了罗马高卢的某些农业技术。

    (三)城市居民

    1.政府对手工业的控制加强,武器工匠和高等织物工匠在政府控制的工场中工作,其他工匠被编入世袭的行会,只有找到替代者才能离开。

    2.商人流动性强,受到更严密的监督和怀疑,经常被盘剥。

    3.帝国的金币流通性差,人们也不再铸造银币和铜币,于是伪币泛滥和物物交换并存。

    4.部分乡村工场和国家的经济关系相对不是那么紧密。

    (四)乡村

    1.新农业技术如轮作制度、水磨(适应奴隶减少的状况)得到采用,大地产呈现扩张态势,但5世纪以后这些大地产就消失了。

    2.与领地、庄园联系的居民被卷入到了帝国经济中,但还有一部分居民处于封闭状态,4世纪时还保留着高卢习俗和语言,随着帝国税收、大地产主勒索、日耳曼人威胁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罗马文明的疏远者,5世纪时许多带有土著起义色彩的运动(如巴高达运动)又在高卢西部、西班牙北部出现。

    3.对罗马的疏远还体现在习俗上,带有希腊罗马色彩的服装和器具越来越被嫌弃,带有凯尔特、日耳曼人等蛮族色彩的服装和器具越来越得到采用。

    二、新意识形态:基督教

    1.背景:君士坦丁后基督教被确立为官方宗教,不论是传统的罗马宗教还是流行的各种异教相比于基督教都缺乏竞争力。

    2.官方化的结果:教会向国家靠拢,而非国家向教会靠拢。此时的国家法律中并未体现基督教慈悲平等的精神,教会却已接受了国家的司法概念和行政概念(如教阶制度,这明显受了世俗行政管理制度影响)。但教会的影响起初比较限于城市,渗透到乡村要到加洛林时期。

    3.高卢教会的特点:对一些神学争论置身事外,关注现实事务,这并非由于高卢地区的主教对这些神学争论的理解不如其他地区。出现了第一个被世俗政权镇压的异端——普里西利安。

    4.精英与教会:由于对现世生活的失望(从上一节可看出由于帝国盘剥的需要,许多地方精英在政治领域受排斥)、5世纪日耳曼人威胁造成的绝望情绪,越来越多的精英放弃为国家服务而转向教会,他们具有的文化素养和地产壮大了修道院的势力。

    三、蛮族威胁与帝国覆亡

    (一)蛮族威胁

    1.蛮族人对罗马社会结构的消灭并非是出自深思熟虑,而是为了获取短期利益进行的无序匆忙行动。路径是:东方游牧民族威胁→蛮族西迁→冲击高卢。

    2.高卢的两条防线摇摇欲坠:萨克森海岸防线(很快就因薄弱而失效,不过撒克逊人把目标转向了不列颠,但带来的一个影响是5世纪末开始不列颠的布立吞人对布列塔尼的移民及占领)和莱茵防线(这里驻守的不是一流部队,主要希望被寄托于巴黎的野战军,导致特里尔等大城市失去掩护而沦陷)。

    (二)入侵与帝国解体

    1.有威胁的入侵始于350年法兰克人和阿拉曼人的冲击,406年的突破则是决定性的,也是莱茵河西岸纵深50-100公里的日耳曼语区的缘起。

    2.帝国续命的两种权宜之计:(1)与蛮族达成协议,将境内土地让给其耕种居住,“客居制”开始发展,在这种制度下日耳曼人掌握军事权,开支由当地人承担,罗马人保留民事权。(2)拉一家打一家,刺激更远的蛮族进攻附近威胁更大的蛮族。

    3.逐渐而悄无声息的消亡:帝国晚期,对罗马的离心倾向已是常态,许多下层人加入巴高达运动(尤其在西北部);一些精英选择追随日耳曼人、充当蛮族国王的官员顾问;461年起巴黎盆地野战军已不再承认拉文纳的宫廷,实权落到地方军事首领——城市伯爵手中。

    四、法兰克人征服

    (一)征服概况

    1.特点:渐进性、和平性,破坏程度较低。

    2.促进新生法兰克国家的融合因素:(1)克洛维皈依天主教的重大意义——使得法兰克王国避免了长期的宗教分裂和国家分裂,法兰克人和当地高卢精英的融合度远超其他蛮族国家。(2)选择巴黎、确定了以后的政治中心。

    3.潜伏的非融合因素:

    (1)克洛维并没有显露出主动建立统一独立的高卢法兰克国家的意图,直到6世纪法兰克统治者的目标仍着眼于针对日耳曼人。这使得某些地区的罗马化保持到了8世纪(如阿基坦),另一方面,暂时未兼并下朗格多克也使得法兰克王国免受东哥特和西哥特的夹击。

    (2)没有自己铸币,早期法兰克王国的货币仍刻着东罗马皇帝。

    (3)结构和势力得到维持的教会可能成为王权的威胁。另一方面在北部有一些残存到7世纪的异教孤岛。

    (二)日耳曼渗透

    1语言分界线:莱茵河西部纵深50-100英里的日耳曼语区和剩余的大部分的罗曼语高卢,这条线存在了一千多年。

    2.高卢北部的日耳曼语言因素:北部古法语中的政治、军事用语中有许多日耳曼词,直到12世纪基督教名字的盛行才取代了之前流行的日耳曼名字。

    (三)迈向新文明

    1.罗马人方面:

    (1)越是社会底层越不反感蛮族,而许多上层出于保护财产和谋取官职的需要也与蛮族合作。不同民族的通婚很快就在实践中流行了。

    (2)教会越来越承担公共管理职能。

    2.蛮族方面

    (1)入侵中土地贵族的产生、对高卢输入的军事性战争文化,武装自由民作为一个社会集团具有重要影响力。

    (2)罗马因素和蛮族因素融合下的成文法典(如萨利克法典):

    I.其共同特征是强调家庭互助团结、借助神裁和极端程式化的口头诉讼程序。

    II.因人适法,审判时依据被审判人所属民族的法律,而非诉讼地的法律。

    III.许多法兰克法律的痕迹转化为习俗,其影响力持续到法国大革命。

    五、小结

    总的来说,5世纪入侵的冲击远比3世纪小,应注重其对教会的影响。罗马的阴影没有湮灭,它将继续笼罩墨洛温王朝,但法国自身将开始成为古典遗产和日耳曼世界之间的垂直平分线。

    第六章 墨洛温王朝(481-751)时代(6-7世纪)

    蛮族+基督教+罗马

    一、地中海世界和日耳曼世界之间的高卢

    概况:日耳曼化的北部、东部和依旧罗马化的卢瓦尔河以南,城市生活的逐渐衰退、异教活力因日耳曼因素的支援而增强。

    (一)罗马化的卢瓦尔河以南:

    1.罗马高卢贵族:许多旧元老家族仍颇有影响力,在阿基坦他们控制了城市治理,在其他地区也经常为民事/宗教机构输送官员,并利用家庭教育传承古典文化。

    2.在城市商贸方面,罗马的道路仍发挥作用,贵族经常居于乡间但也不完全脱离城市,南部跟地中海世界的联系比较紧密,7世纪中叶城中还常有叙利亚、犹太商人。

    (二)法兰克因素

    1.法兰克人渗入高卢南部的影响:

    (1)537年普罗旺斯被东哥特人放弃,法兰克人开始染指地中海,在未来一个世纪中法兰克国王比较重视和东罗马的外交关系,东方丝绸、香料等物品也不断运入。

    (2)南部教会帮助北方“重建”。

    (3)与南部有文化精英的接触增强了法兰克贵族的文化素养,7世纪时出现了日耳曼人的书写文字。

    2.重视日耳曼地区的对外政策的影响:

    (1)向东扩张:539年达到潘诺尼亚,与斯拉夫人和阿瓦尔人接触。

    (2)日耳曼传统的保持:如长发国王被视为神的后代,耕战一体的武装自由民,家长在孩子成年前拥有绝对权力、家庭对所有成员的过失均负有责任(见《萨利克法典》中的家族偿债条例),赔偿数目依据罪行程度和受害人社会地位(同样见《萨利克法典》)。

    (3)异教因素留存:皈依基督教后,如北欧巫术文字、动物偶像等因素仍出现在一些日耳曼人的首饰和武器中。

    (三)7世纪的变化:最初克洛维把据点设在罗马高卢势力和日耳曼势力之间的纽斯特里亚,而拜占庭在西方的失败、阿拉伯人的入侵、重视东部日耳曼地区的政策惯性的影响使得奥斯特拉西亚越来越成为王国中心。这个时期北部和爱尔兰、英格兰的贸易也得以发展,流行起新的银币。

    二、墨洛温统治者的行事方式

    (一)国王和身边人

    1.传统留存:国王名字中的日耳曼英雄传说和尚武色彩、形式上得到自由民大会(其实是军师贵族)的确认;把王国当成私产分割的观念;经常在领地上迁移。

    2.王权的有限性:国王模仿罗马帝国组建宫廷,但王权极其有限,对基层的垂直影响很小→这一时期也很少有人民起义反抗,征税太重的情况下,征税者被杀死,然后一切又恢复常态。国王能征收一些税款、拥有铸币权,但也阻止不了一些工场私自铸币。

    3.在训令、诉讼和公证中的罗马传统保持了一段时间,7世纪中叶后被按着圣物发誓的方式取代。

    (二)伯爵和主教

    1.伯爵在理论上是国王在各个居民点的代表,实际是地方的实权人物,身边有一批显贵辅助组织法庭。这个时期也有王家派出的巡回法庭。

    2.主教是地方的二号人物,有时也把持实权(如伯爵过于暴虐不得人心,人们就支持主教),罗马帝国晚期开始教会承担公共管理职能的增加也使得主教日益成为地方保护者。

    (三)贵族

    1.罗马高卢精英倚仗文化和财富保持了社会地位,蛮族方面的贵族则多是国王亲信。7世纪起两批人已开始联姻合流。

    2.贵族青年在宫廷学校中受教育,这个时期的宫廷学校主要注重行政技能的培养而非文化素养。

    (四)7世纪末的危机

    1.达戈贝尔特一世之后(639年)的“懒王”被架空和宫相擅权的局面。

    2.分家习俗造成的王国分裂、地方自治化(阿基坦、普罗旺斯)和边疆危机。

    3.王室财政空虚和统一公共权威缺乏的影响:(1)许多免税特权甚至王室领地被教会取得。(2)结合罗马庇护制和日耳曼扈从制的附庸制日益流行。

    4.丕平家族的崛起:662年与梅斯主教阿尔努夫家族联手,687年泰尔特里战役的胜利使得(埃斯塔勒的)丕平二世成为全法兰克的宫相。

    三、墨洛温文明的因素

    (一)乡村

    1.森林:此时的高卢依旧被大片森林覆盖,这些森林既是王国/领地分界线,又是罪犯和隐居者的庇护所,还可成为王室猎场。工具落后和劳动力缺乏使得垦荒的效果比较有限。

    2.土地:(1)罗马高卢的大地产在高卢南部长期存在,7世纪后罗马高卢领地出现名字日耳曼化的倾向。(2)小地产因日耳曼化因素的注入得到强化。(3)地产的流动性实际存在。

    (二)城市:7世纪城市文明衰落后,其功能趋向于宗教/军事。

    (三)生活的困难和对保护的寻求

    1.现实苦难:各种瘟疫(如查士丁尼瘟疫)、自然灾害和饥荒。

    2.统一公共权威和文化纽带的缺乏:国王遥不可及;拉丁语在南方残存到7世纪,在北方衰退较早,被多种大众语言取代;在各地文化特殊性之上作为同一性文化因素的只有教会。

    →3.这种状况使得人们在现实中向两个方面寻求保护和拯救,一方面是地方豪强(委身),另一方面是教会(“恩典”),这经常体现为出让土地所有权换取保护。

    4.这种状况也导致对精神保护的需求:

    (1)异教神祇:克洛维皈依后,日耳曼因素注入造成的异教活跃仍值得关注,其对基督教起到抵制和渗透的作用,很多异教传说和敬拜习俗有被改造成圣徒传说和基督教习俗的倾向。

    (2)基督教:东方圣徒崇拜的引入、圣物崇拜和朝圣。教会发现这些活动在精神领域有助于和异教争夺,在物质领域可以给自身带来收入。

    (四)隐修制度和修道院

    1.精神层面的新发展:在俗教会趋向文盲化之际,隐修院日益成为维持文化水平的中流砥柱

    (1)6世纪末高隆班等爱尔兰修士的到来使得强调严厉苦修的爱尔兰传统和强调适度节制的本笃会传统结合,给隐修制度注入新活力。

    (2)墨洛温主教虽有一定文化水平,但主要侧重世俗古典文化而非神学经注,爱尔兰修士带来了对宗教文化和东方隐修传统的重视,这一影响助推了对高卢北部和东部的教化。

    (3)格里高利一世(540-604)建立英格兰教会的需要促进了罗马—高卢—英格兰/爱尔兰一线的文化交流。

    2.物质层面的发展:(1)修道院利用形势,攫取土地、捐赠和特权。修院大地产往往遍布多地,需要兼顾经营、运输和产品出售,也进行租佃,租地称“普雷卡里亚”。(2)一定程度上促进垦荒和农业技术的推广。

    第七章 加洛林王朝(751-843/西法兰克-987)的建树(8世纪-840年)
    一、最初的加洛林国王

    (一)墨洛温王朝寿终正寝

    1.查理.马特(686-741):

    687年泰尔特里战役后丕平家族在实际上掌握全法兰克,但这种秩序极度依赖于统治者个人的权威和能力,丕平二世死后发生的纽斯特里亚权贵叛乱印证了这一点。好在丕平二世的私生子查理是个颇具才能的人,他稳定了国内局面并在普瓦提埃击败了阿拉伯人(此战的另一意义在于极具独立倾向的阿基坦被迫向宫相投降),但他建立的秩序依旧脆弱,741年突然去世后再次引发王国内外的混乱。

    2.加洛林王朝的开端:对权贵叛乱的忧虑使得查理.马特的后继者着眼于寻求正统性,扶植墨洛温家族的希尔德里克三世算是一种尝试,但显然丕平三世(矮子丕平,714-768)借助教会赋予政变合法性的措施更加有效。

    (二)查理曼(742-814)的统治

    兄弟卡洛曼的早逝给了查理曼独自一人巩固疆域的机会:

    (1)针对阿基坦和南部:改组阿基坦的行政机构,在重要城市安置法兰克伯爵和封建主,将其打造成一个特殊王国。扩张的比利牛斯山以南,设置边区(首领称侯爵)和移民,打击了阿拉伯人在南部的势力。

    (2)布列塔尼:战争成效不大,布列塔尼只是暂时臣服,法兰克人只能满足于设立缓冲区。

    (3)边界扩展:向东针对伦巴德人和萨克森人的行动成效不错。

    二、加洛林帝国

    (一)查理曼时期的形势

    1.内部政治平衡:加洛林王朝前法兰克王国的王权已经趋于破坏,豪强和贵族掌握实权,而加洛林家族只不过是显贵家族中的一支,其他贵族不会认为加洛林家族有多大的合法性,更不会坐视加洛林王室巩固之前已经破坏的王权。

    2.王权与帝国观念:“普世帝国”的观念基本上是基督教式或罗马式的,因此支持“统一帝国”的往往是教士集团。虽然查理曼于800年加冕为皇帝,但他仍保留法兰克和伦巴德国王的称号,处理继承事务时也继续遵循把王国作为私产分割的传统。

    (二)虔诚者路易(Louis I,778-840)巩固帝国的努力和失败

    1.构建统一帝国的尝试:查理曼去世后帝国本来被再度分割,但虔诚者路易之外的继承人都早逝,这让路易获得了构建统一帝国的机会。在宫廷的教士集团支持下,路易驱逐宫廷中的挥霍无度者;在814年抛弃法兰克和伦巴德国王称号、只保留皇帝称号;并在817通过《帝国诏令》试图确保帝国不被分割(这一诏令在对法兰克传统做了妥协的情况下力图保持帝国统一,长子洛泰尔一世成为共治皇帝,获得大部分领土继承权并统领其他继承人;阿基坦的丕平一世和日耳曼人路易分别获封阿基坦公国和巴伐利亚公国,作为从属国王)。

    2.贵族反叛:虔诚者路易的侄子意大利的伯纳德因诏令不合自身利益而不满,他纠集一些贵族反叛,818年他在被击败后因受刑而死。伯纳德之死给路易制造了宗教压力,路易被迫于822年在阿蒂尼向教宗忏悔,这削弱了他自身和帝国的威望。贵族的压力也使得教士集团服软,只局限于要求恢复被封建主瓜分的教产。

    3.继承纠纷和内战:823年虔诚者路易的第二任妻子茱蒂丝生下秃头查理(Charles II,823-877),他试图修改诏令的分封以照顾查理,这导致王室内部的纷争,贵族利用这个机会纷纷站队。第一次内战(830-831)中洛泰尔虽然失败,但诏令确定的旨在维护帝国统一的框架已不复存在,虔诚者路易又回到传统的分封体制来补偿洛泰尔的两个跳反的兄弟和秃头查理。后期王国陷入内战,王子们在斗争中为争取贵族支持又抛出大量领地,加洛林帝国统一的物质基础已不复存在。

    三、政治结构

    该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应该被理解成一个众多地理单位(包括伯爵区、旧王国和公国)的聚合体,许多地区并入王国后依然保留其法律习俗和内部的共同体意识,帝国内部法权和法律的多样性是统一的最大障碍(联系此前因民族适法而非因地适法的原则)。

    (一)政权的工具

    1.伯爵:是国王派出的常设代表,有时也嵌入公国中,是行政机器的基本齿轮,掌控范围大小不一,只有一批幕僚和附庸而没有行政机构。

    2.主教:管辖区域常与伯爵重合,与伯爵构成两头关系。

    3.巡按使和敕令:查理曼时期加强了巡按使的作用,其任务是口头传达国王敕令和监督地方。敕令的传达虽然是口头的,但常以备忘录形式记录,这就把书写引入了王国行政管理。

    (二)政权的中心

    1.国王:政权的发动机(在政治体系不完备的情况下,其个人能力极其重要)

    (1)加洛林君主仍经常处于游荡状态,其活动一般分为两个时期:春夏季主要从事户外活动如开会、征伐,秋冬季主要从事室内活动。

    (2)加洛林君主的住所不再像墨洛温时期一样是旧罗马城市,而是乡村大地产(所谓的“宫殿”),多位于法国北部和东部。

    2.宫廷:事实上的中央机构,其成员往往公私权不分(当时政治的普遍特点),一方面负责王室私人事务,另一方面又负责军事指挥等其他事务。一些官职演变源于此,如膳食官“塞内沙尔”一度演变为宫廷总管、军队统帅和最高司法官(1191年废止,在某些地区还是国王代理人),管家/马厩伯爵演变为陆军统帅(1627年为止)。

    3.萌芽中的行政机构:王家教堂和掌玺署,前者的人员是为宫廷服务的教士,后者的人员也多为教士(后来构成掌玺大臣领导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两个机构的教士因文化素养高经常处理非宗教事务。

    4.王室法庭:由宫廷伯爵负责,应为上诉法庭。

    5.年度全体大会(议会):不像名字那样具有全民性,参与者多是国王召集的显贵,一般审理特大刑事案件(如谋反)和王国事务。在议事中把教俗人士分开,教士部分的会议往往带有宗教公会的特征。

    (三)军队:武装自由民服役时需自备三个月的口粮和六个月的装备,频繁的战争令其负担越来越重,而他们能分得的战利品越来越少,这造成许多自由民的破产。步兵在这个时期也越来越让位于骑兵,查理曼开始越来越试图通过增加直接附庸的数量以获得更多骑兵,也鼓励境内诸侯贵族培植附庸。

    (四)加洛林时期的封建制:

    1.封地附庸制/采邑制建立在两个自由民私人协议的基础上,统一公共秩序的削弱和上述提到的破产加剧使得许多自由民寻求保护者,8世纪开始附庸制越来越以地产作为“恩惠”,采邑(manor)逐渐世袭化成为封土(fief)。

    其作用有三:(1)为王室提供武装;(2)一些附庸的领地被封在王权统治不太牢靠的地区,一定程度上有军事殖民的作用;(3)矮子丕平和查理曼致力于和伯爵建立附庸关系,用私人关系让附庸服务于王国行政。

    2.分封过多造成的问题:在当时的经济结构中,农业和土地站有首要地位,所以封地过多会影响王室收入。王室除土地之外最主要的收入是间接税(尤其是货物运输交易税)。

    四、经济和乡村社会

    (一)领地

    1.起源:法兰克贵族在北部和东部的落户要求大量耕地以提供粮食、大片非耕地以提供猎场。

    2.领地上的劳动者:在墨洛温时期主要是奴隶,这些奴隶近似于古罗马时的奴隶。到了加洛林时期,由于领主越来越觉得在农闲时期供养不干活的奴隶十分不划算,奴隶逐渐被安置到土地上、允许建立家庭和依靠劳动积累一定物资,由此形成的农业单位称“农庄”(manse,和领主的“庄园”是同一个词),新的领地经营制度发生了。

    3.扩散:这种经营制度的转变主要发生在8世纪,首先在王室领地发生,被称为典型的领地制,除了上述转变的隶农外,领地还包括一些并入的自由农地产、外来开荒的“客农”。典型领地制的范围主要在北部和东北部。

    4.农庄和农民:

    (1)自由农庄土地面积稍大,要承担作为自由人身份象征的军役负担,也要负担一些服务于领主的劳动;奴隶农庄主要提供体力劳动和家务劳动,工作任务比较随机。

    (2)但要注意新趋势:由于大土地所有者(首先是国王)开始把农庄作为摊派封建义务的单位,而非像以前一样按个人身份摊派义务,农庄性质和农庄占有者身份的联系逐渐淡化,自由依附农和奴隶的区分也逐渐消失,自由农庄越来越开始承担一些主要由奴隶农庄承担的体力劳动。

    (二)领地的经济作用

    1.商业流通:领地不是完全封闭的,它和一个区域性的经济整体存在联系,这有助于领地产品介入商业流通;同时乡村集市的存在让农民也介入到商品流通中。

    2.经营和技术:大地产主领地的分散性有助于生产的某种专业化,大地产经营还有助于推广先进耕作技术(三圃制)。

    3.领地的局限:(1)领地的利润往往用于大地产主的奢侈消费,生产性投资有限,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2)典型领地制的范围只局限于法国东部和北部的某些地区,不要在观念上把这一范围盲目扩大,当时还有大量农民的小地产以及许多荒无人烟的地区。

    五、加洛林时期的教会

    (一)君权与教会改革

    1.苏瓦松教务公会上的分歧:圣卜尼法斯为首的盎格鲁撒克逊传教士主张建立隶属于教廷的教阶制度,设立直接隶属教皇的大主教和大主教区;法兰克教会则更加希望追随国王。

    2.重建教阶制度的结果:矮子丕平虽然接受了教会的涂油礼,但他和查理曼都力图自己主导教会改革。在丕平和查理曼时期大主教(这一教职有利于教宗)的设立十分缓慢,而法兰克王国教会的主教则越来越成为国王的辅佐,他们被视作公共官员,生活方式也和世俗贵族类似(当时“阿基坦教士在兵器使用上比他们在主持宗教礼仪方面显得更为娴熟”)。

    3.乡村教士:下层本堂神甫的地位和生活都比较不稳定,查理曼力图保持本堂神甫的经济独立性,但他们总是要受制于当地领主。而且他们的文化和布道水平有些堪忧(查理曼给列日主教的信件中表达了对许多教士不能正确诵读信经的不满),亟待解决。

    (二)对统一性的追求

    1.从矮子丕平到虔诚者路易的“统一化”努力:(1)推广议事司铎(从属于主教)制度,并保障这些议事司铎过一种集体生活。(2)在修道院中推广本笃会教规。

    2.意义:教会和国家的一体化再次得到确认,9世纪帝国瓦解时,教会仍牢固不倒。

    六、加洛林文艺复兴

    (一)起源

    1.8世纪前半期的文化衰败:由于阿拉伯人入侵和内战,南部的大部分地区遭受疮痍,卢瓦尔河以北的修道院则成为文化保存中心。

    2.源泉和动力:(1)来自意大利-伦巴德的教士,以比萨的皮埃尔为代表;(2)来自爱尔兰、英格兰的传教士,以阿尔昆为代表;(3)查理曼个人的支持和赞助。

    3.目的:通过宫廷和教会学校提高教俗统治阶级的文化素养(也惠及了一些平民)、纯化拉丁语(阿尔昆编定通行本圣经)。

    (二)知识和文学的更新

    1.外国学者:意大利人保罗.迪阿克雷再次把拉丁诗歌引入宫廷(在两百多年前的福尔图纳图斯之后拉丁诗歌一度失传)。外国学者在宫廷中讲学,亚琛被称为“新罗马”“新雅典”。

    2.语言表达:

    (1)民族语言:日耳曼民族方言在宫廷吸引了更多注意力,以前的口语诗歌被抄写下来,但是加洛林帝国的瓦解打断了这个发展趋势,民间文学在9-11世纪又变得比较贫瘠。(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上)》,第145页)

    (2)拉丁语:加洛林文艺复兴有追求拉丁语纯正化的倾向,其中掺入的民族语言成分被认为是一种污染,但拉丁语并不完全僵死,也在更新内容。

    3.查理曼去世后,加洛林文艺复兴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修道院和教会学校(这些机构保存了大量古典著作)上,宫廷文化的发展比较有限。

    (三)艺术

    1.官方艺术(王家小彩画的“查理曼风格”,受到古典和拜占庭因素的影响)和外省艺术(受墨洛温、地中海、盎格鲁撒克逊因素影响)的分野。

    2.建筑:比较延续早期基督教传统和古典风格,罗马式风格已在孕育中。

    3.教会的贵重金银器和奢侈品、加洛林小写体文字。

    第八章 最后的入侵(840-980)
    一、帝国终结

    (一)兄弟相争

    1.虔诚者路易死后,洛泰尔一世认为自己有权继承整个国家,秃头查理、日耳曼人路易和阿基坦的丕平二世则要为了自己的领地而斗争。842年的《斯特拉斯堡誓言》的语言史意义:分别用罗曼语和古高地德语宣誓,确证了法语和德语的独立发展。843年《凡尔登条约》将王国分割,没有考虑阿基坦的丕平二世。

    2.秃头查理(查理二世)的地位并不稳固,境内诸侯独立性很强,但西法兰克仍存在两方面的遏制分裂的因素:

    (1)教会:自虔诚者路易以来,教会日益觉得王权能够为自己提供保障,地方封建主对教产的触犯也让教会支持君主。

    (2)封建贵族内部存在的利益冲突使得他们不可能集结起来压倒王权。

    →但这两方面的因素不足以确保中央权力的强大。

    (二)诺曼人

    8世纪已初露端倪的入侵在9世纪开始愈发频繁,规模、持续时间和深入程度也有所增加。

    1.诺曼人成功的原因:

    (1)法兰克军队不一定在作战上弱于诺曼人,但法兰克军队设防的重点主要在于少数边区,面对能够灵活从海岸、河口侵入的诺曼人显得机动性不强,集中调度也不够方便。

    (2)王国内部的斗争给诺曼人可乘之机,如864年阿基坦的丕平二世为和秃头查理争夺阿基坦与诺曼人联合起来。

    2.秃头查理的应对策略:(1)支付赎金以为缓兵之计;(2)号召境内贵族在河流交通要道构筑工事。

    3.民众反应:

    (1)农民日益发现,领主并不一定在此时履行抵御入侵的职责,只要诺曼人不影响他们的财产,他们也没有兴趣跟诺曼人交战,于是一些农民自发地组成武装集团,这种组织引起了领主的恐惧和镇压。

    (2)诺曼人的威胁让很多地区的奴隶和依附农民经常性地逃跑避难,有助于他们摆脱与自己的身份相联系的义务。

    4.诺曼人的顺服:随着入侵的发展,诺曼人和法兰克人的和平交往、商业往来也在进行,许多定居的诺曼人逐渐融入法兰克共同体之中。当和平往来比战争劫掠更有利可图时,这并不奇怪。911年,西法兰克的天真者查理(Charles III le Simple,879-929)和诺曼人首领罗洛达成《圣克莱尔-爱普特条约》,诺曼底公国建立。

    (三)争夺权力

    1.加洛林王室的内部纷争消耗了王室的实力,诸侯和贵族则逐渐坐大。秃头查理在843年的库莱纳主教会议上放弃行使从附庸手中收回采邑的权力,在877年的基耶尔奇主教会议上承认给附庸的“恩惠”可以合法继承。

    2.秃头查理宠幸次子孩童查理(847-866),导致长子结巴路易(Louis II,8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4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7分

  • 语言运用:8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4分

  • 知识深度:8分

  • 知识广度:9分

  • 实用性:5分

  • 章节划分:5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3分

  • 情感共鸣:8分

  • 引人入胜:5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8分

  • 事实准确性:6分

  • 文化贡献:3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5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4分

  • 使用便利性:9分

  • 书籍清晰度:5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4分

  • 加载速度:7分

  • 安全性:5分

  • 稳定性:7分

  • 搜索功能:8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愉快的找书体验(505+)
  • 差评(100+)
  • 不亏(403+)
  • mobi(189+)
  • 体验满分(483+)
  • 内容齐全(220+)
  • 无漏页(668+)
  • 目录完整(147+)

下载评价

  • 网友 方***旋: ( 2024-12-10 09:46:06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谢***灵: ( 2024-12-27 17:06:55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养***秋: ( 2025-01-05 04:16:08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汪***豪: ( 2024-12-17 11:02:16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后***之: ( 2024-12-28 04:51:23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通***蕊: ( 2025-01-07 13:32:10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师***怀: ( 2024-12-27 00:17:49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宫***玉: ( 2024-12-13 17:31:49 )

    我说完了。

  • 网友 菱***兰: ( 2024-12-12 01:04:47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饶***丽: ( 2024-12-17 04:05:39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印***文: ( 2024-12-30 23:05:17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师***怡: ( 2025-01-09 00:27:13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丁***菱: ( 2025-01-02 05:54:47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步***青: ( 2025-01-09 17:56:39 )

    。。。。。好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