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注全译黄帝八十一难经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全注全译黄帝八十一难经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全注全译黄帝八十一难经》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四大标志之一,也是与《黄帝内经》同评共论的又一部中医经典著作。以阐明《内经》及先秦医籍的要言大义为主旨,对于中医基础理论和诊断学、针灸学等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贡献卓著,因而也被尊为“医经”。
全书以问答释难的形式讨论了81个问题,内容简要,辨析精微,特别对诊脉、命门、原气、三焦、奇经八脉、五腧穴的属性及临床配伍运用,以及五脏虚损病、五脏积病、广狭两义的伤寒病、癫病、。狂病等的认识和“补母泻子”针法、“泻南补北”针法等的创立,发《内经》之未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注全译黄帝八十一难经》在编译时,以“注释为主,校勘为从”为原则,译文深得“信、达、雅”之旨,注释更是详尽明了,是学习中医理论的上好读物。
书籍目录:
《黄帝八十一难经》研究概述第一难第二难第三难第四难第五难第六难第七难第八难第九难第十难第十一难第十二难第十三难第十四难第十五难第十六难第十七难第十八难第十九难第二十难第二十一难第二十二难第二十三难第二十四难第二十五难第二十六难第二十七难第二十八难第二十九难第三十难第三十一难第三十二难第三十三难第三十四难第三十五难第三十六难第三十七难第三十八难第三十九难第四十难第四十一难第四十二难第四十三难第四十四难第四十五难第四十六难第四十七难第四十八难第四十九难第五十难第五十一难第五十二难第五十三难第五十四难第五十五难第五十六难第五十七难第五十八难第五十九难第六十难第六十一难第六十二难第六十三难第六十四难第六十五难第六十六难第六十七难第六十八难第六十九难第七十难第七十一难第七十二难第七十三难第七十四难第七十五难第七十六难第七十七难第七十八难第七十九难第八十难第八十一难附:主要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全注全译黄帝八十一难经》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四大标志之一,也是与《黄帝内经》同评共论的又一部中医经典著作。以阐明《内经》及先秦医籍的要言大义为主旨,对于中医基础理论和诊断学、针灸学等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贡献卓著,因而也被尊为“医经”。
全书以问答释难的形式讨论了81个问题,内容简要,辨析精微,特别对诊脉、命门、原气、三焦、奇经八脉、五腧穴的属性及临床配伍运用,以及五脏虚损病、五脏积病、广狭两义的伤寒病、癫病、。狂病等的认识和“补母泻子”针法、“泻南补北”针法等的创立,发《内经》之未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注全译黄帝八十一难经》在编译时,以“注释为主,校勘为从”为原则,译文深得“信、达、雅”之旨,注释更是详尽明了,是学习中医理论的上好读物。
精彩短评:
作者:Fu-bu-f-f 发布时间:2021-07-20 19:33:59
读完增加了一些我个人并不能用于诊脉之类的实际操作的理论知识。
作者:柳营 发布时间:2014-11-06 15:12:35
资料丰富,插图精美。
作者:葡萄 发布时间:2012-08-17 16:44:55
文白对照,读起来流畅生动,值得仔细学习。
作者:SIH空间创构 发布时间:2016-04-04 00:24:06
我在机场遇见这本书,冥冥之中感觉有缘分,立刻买下,我其实很少买鸡汤,也从来鄙视鸡汤书,但这一本当我细读起来发现我所拥有的一切为人处事的困扰也是他的困扰,我们很类似:喜好独立完成事情,喜好与出租车司机聊天,喜好精神游走,喜好挑战“通常的事物”,拒绝社交帮派和站队等等......在我近几年所有的反思之中,围绕这些内容反复思考了很多,并不能拥有一个结果,可能人生就是你必须走完的时候才知道答案的题,尽管我认为最后作者依然变成了一个处事圆滑的人并且有嫌疑在为自己的圆滑找借口,但是关于正直,也就是这个书名,我相信我们都会有所感悟,正直的意义即是坚守自己的尺度。我定将以此为信仰!
作者:洋芋葡萄 发布时间:2018-02-28 03:53:05
有的注释和白话文解读错了。。被带偏
作者:Weekee 发布时间:2016-01-15 17:31:06
只能算科普类的吧,本可统筹成一篇完整的文章,但竟是不同作者的不同篇章集纳而成,内容不少重复
深度书评:
青年亚文化:从边缘到被主流所接受的时尚风格
作者:怒马一客 发布时间:2010-07-19 05:14:34
从“朋克教母”到大英帝国的女爵士,从“sex”时装店店到巴黎的时尚T台。薇薇安、伊斯特伍德俨然已经是时尚界一位呼风唤雨的人物。她的那种大胆狂放,离经叛道的设计风格引领了时尚界的一股风潮。如果我们剥离她的设计作品的表象发现这些作品所隐含的内核和英国的青年亚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她所做的是把这种亚文化投射到她自己所理解的时尚当中。
英国历来是亚文化研究的重镇,《亚文化:风格的意义》则是亚文化研究领域的经典作品。在本书中作者赫伯迪格通过对亚文化中个案的研究从亚文化如何抵抗主文化(主流文化、主体文化、主导文化),在抵抗中所体现的风格(亚文化对主文化的抵抗并不是直接由亚文化产生的,它是间接地表现在风格之中。)以及主文化如何收编亚文化这一角度对青年亚文化进行文化解读。
在本书中“风格”是一个中心词,它把亚文化所属群体——无赖青年、摩登族、摇滚派、光头仔、朋克等用来表现自己的形式,所着迷的物品提升为充满意义和价值的象征。描述这些形式和物品被赋予意义的过程,以及这些形式和物品作为亚文化风格被再次赋予意义的过程也就成为了本书的主旨。本书所遵循的是从个案入手再到文化解读的这样一条路线。在个案的选取上则选择了朋克、垮掉的一代、嬉皮士、无赖青年、摩登族、摇滚派、光头仔、这几个典型个案然后用音乐这条线索把这几个个案串联起来。
首先提到的是朋克,因为朋克风格包含了所有战后亚文化的扭曲反映这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出发点。在音乐上朋克混合了多种音乐风格,但影响最为深远的是起源于西印度群岛的“雷鬼乐”。不仅在音乐风格上雷鬼乐和朋克渊源颇深而且在视觉图像上也深受西印度群岛黑人街头风格的影响。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在深层结构上,朋克和形形色色的与雷鬼乐有着不解之缘的英国黑人亚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在视觉层面朋克也展现出了彻底的反叛和抵抗的姿态。西装革履,温文尔雅的绅士淑女形象向来是英国时尚的标签但朋克的出现把这一切都进行了颠覆。朋克抛弃了一切稳重感和贵族气,把各个时期的不同元素结合在一起用他们的符码创造了自己的时尚风格并把它们转化成匕首刺向主流时尚的胸膛。男性头上色彩鲜艳的鸡冠头(来源于古罗马战士头盔上的装饰),女性则剃掉头发露出青色的头皮,哥特色彩的黑色眼影和指甲,造型夸张的耳钉、鼻环、戒指,紧身的皮夹克,瘦腿裤,色彩鲜艳的袜子,笨重的皮靴(来源于工人工作中的工作鞋)。他们把这一切东西全部“拼贴”在自己身上。朋克的这种形象不仅使自己和传统主流时尚格格不入,而且他们的出现足以引起当时世人的瞩目和社会支配力量的愤慨、恐慌。
无论是在朋克、还是在垮掉的一代、嬉皮士、无赖青年这些青年亚文化的其他表现形式中,音乐都是一个表达风格的重要符号。音乐之于青年亚文化的群体的意义不仅仅是一种自我表达的呐喊还是通过这种符号来建立群体的认同。在嬉皮士和垮掉的一代中爵士乐充当了他们的号角。爵士乐这种来源于黑人的音乐形式在它自身的历史中就保留了一分种族融合的传统(不少白人乐手曾和黑人乐手同台即兴演奏,而其他白人则借用了黑人的音乐,将之转化并转换到一个不同的语境中去。)因此在以白人青年为主的嬉皮士和垮掉的一代中白人青年亚文化和黑人都市工人阶级之间出现某种契合就不足为奇了。然而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围绕不太容易妥协的爵士乐形式,开始即兴创作诠释自己的独特风格:一种“纯粹抽象”的、“化繁为简”的爵士乐。
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虽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到了六十年代垮掉的一代中开始慢慢的发展出嬉皮士这种亚文化形式,两者都认同黑人文化但事实上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垮掉的一代在政治上较为冷漠他们更为关注个人的感受。他们向往东方的神秘宗教,对体验各种极端的生活方式有浓厚的兴趣。垮掉的一代喜欢昏暗的色调和深色服饰,留山羊胡须。故意衣衫褴褛,女性则穿着黑色的紧身上衣,借此来表达与贫穷的一种神秘关系,而贫穷在他们的想象中却构成了一种神圣的本体、一种魅力、一座圣殿嬉皮士则不同他们更为热衷政治他们参加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在视觉上他们也竭力表现自己,留长发,服装也较为精致,他们的“祖特装”和质地轻盈的“欧陆”服装则把他们打扮成了一种下层阶级中的花花公子的形象。
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都是吸取了黑人文化后的产物,从五十年代开始西印度群岛的黑人移民开始涌入英国,到了六十年代早期人们感受到黑人移民对英国青年亚文化的影响与此同时摇滚乐也开始出现。摇滚乐混合了爵士黑人福音音乐、布鲁斯音乐、白人乡村音乐和西部音乐。摇滚乐产生后在英国它逐渐脱离了原初的语境(在原初语境中,摇滚乐在“黑人和”青年“中间画上了等号,有一些潜在的、容易引发争议的含义)(成为无赖青年风格的核心。
无赖青年出身于工人阶级又被工人阶级排除在外。他们主要来自非技术阶层他们不能享受战后英国的繁荣又缺乏教育和获得较好工作的一技之长因此他们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无赖青年的典型装束是一种被称为爱德华式服装。爱德华(Edward, Teddy 是其昵称)式的服装本是为贵族青年所设计,包括一件狭长的掐腰夹克衫,一条窄腿裤,一件时髦的马甲,圆领的白衬衣和打成温莎结的领带,爱德华式服装被无赖青年挪用和改造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紧身直腿裤、厚底鞋、缎子领或斜纹布领的宽夹克、系成“鞋带”式样的领带,服装颜色也进行了大换样,变成了大红大绿的颜色。奇装异服的无赖青年把自己装扮成想象中的贵族青年的模样,以弥补战后工人阶级社区文化被破坏后的失落心情。他们的服装风格“实际上掩盖了从事体力劳动的无技术、半游民的真实生活与周末晚上衣冠楚楚却又无处可去的经历之间的差距。
和那些性情粗鲁莽撞在街头惹是生非的无赖青年不同摩登族与之相比则更为“精致”在品味上也较为“高雅”。摩登族一般从事一些较为稳定的工作,他们对外表、服装等生活细节要求严格。他们会穿颜色体面、样式保守的西装,过分讲究匀称和整洁,他们会一丝不苟的吧摩托车擦洗干净,把唱片买齐,把头发剪成时髦而完美的“法式平头”并抹上不太显眼的发胶。摩登族的这些风格使得他们与主流社会达成了某种妥协。
光头仔是由铁杆摩登族演变而来的但其视觉外观和穿着打扮上和摩登族却有着天壤之别。光头仔的装扮体现了他们自己所认为的最本质的“工人阶级”形象。他们留着圆平头,穿吊带裤、宽松的里维斯牛仔裤、或者实用的免烫裤、平纹或条纹的有纽扣的领尖、班,薛尔曼衬衫,脚下穿“马丁靴”(在影片《这就是英格兰》中光头仔的形象得以完整的体现)。
青年亚文化孕育出了诸多的形式,这些种种的形式都指向了一个方向那就是抵抗。他们的抵抗源于社会结构矛盾、阶级问题、以及与之相应产生的文化矛盾。他们抵抗的不是整个社会,不是不理解他们的有代沟的父辈文化。他们抵抗的是社会结构中的矛盾和集体经历的问题像贫穷、实业、不公等。他们在抵抗中形成了特别的风格(音乐、服装、艺术、特殊的交流方式等),这些风格成为他们手中最有力的抵抗武器。
当这些青年亚文化产生并发出了他们抵抗的宣言后支配文化和利益集团不可能坐视不管,他们对亚文化开始了由遏制打压到收编的一个转化。在收编亚文化的过程中有两种主要的途径:第一种:商品的方式。把亚文化的诸多表现符号(服饰、音乐)转化成大批量生产的物品。第二种:意识形态的方法。支配集团——媒体、政府——对亚文化的异常行为贴“标签”并进行重新界定。
亚文化群体起初是对这种收编持抗拒的姿态的,一旦被收编就以为着丧失了独立性意味着死亡。但这种收编是不可避免的,在这些亚文化产生之初就埋藏着被收编的宿命。这些亚文化形式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要宣传自己,这不可避免的就要利用到大众媒体,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就是亚文化和支配力量在进行了有限度的合谋。那种认为亚文化是纯之又纯,把亚文化和商业截然分开的想法式不切实际和自欺欺人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亚文化是难以逃脱被“收编”的宿命的,正因为如此亚文化往往显得暧昧而复杂,既抵抗又妥协。对于主文化来说亚文化既是威胁又是收编的对象。他们利用“风格”作为资本来换取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不同程度的失去了自身的抵抗性,逐渐被主流时尚所接受成为流行风格。
【转】徐俊谈《南齐书》及“南朝五史”的点校与修订
作者:哲夫成城 发布时间:2019-12-29 14:01:38
徐俊
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自2005年启动以来,2013年推出第一部修订本《史记》,后陆续推出修订本《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辽史》及《魏书》;修订本《南齐书》也终于在今年的上海书展上与读者见面。
这套修订本“二十四史”由中华书局出版,借此机会,《上海书评》邀请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先生谈谈相关情况。
《南齐书》修订本
继《魏书》之后,《南齐书》修订本在不久前结束的上海书展首发。南北朝“八书二史”修订本开始进入出版阶段,引起了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请您介绍一下当年《南齐书》和“南朝五史”的点校情况。
徐俊:
所谓“南朝五史”包括《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和《南史》,由山东大学历史系王仲荦先生负责,王仲荦、卢振华、张维华三位先生承担点校整理,于1970年代先后出版。在1958年草拟的《标点二十四史(普通本)约稿计划》最初一份文稿中,“南朝五史”的标点整理者为“拟约上海史学会”,但同件文稿经赵守俨先生粘贴重写,改为山东大学历史系。因此 “南朝五史”由山东大学承担、王仲荦先生负责,这是在“二十四史”点校开始之初就确定了的。
“南朝五史”的点校工作,在1963年秋王仲荦先生等借调进京之前,主要在济南进行。1961年5月赵守俨先生出差武汉、济南,了解南北朝诸史的点校情况:“山东大学校点的南朝各史,年内可完成《梁书》和《南齐书》。《陈书》明年上半年可完成。《宋书》《南史》争取在1962年完成。”“人力安排上是一人专搞一史,不是集体搞。王仲荦担任《南齐书》、卢振华担任《梁书》。明年华山、韩连琪也可参加《宋书》《南史》的校点工作。王仲荦、卢振华建议,两史校点工作大致就绪后,最好能到北京和我们共同工作一个时期,以便于统一双方意见、及时解决问题。”(中华书局总编室《业务情况》1961年第10号)
事实上各史都没能按计划推进,到1963年5月,《南齐书》《梁书》已经着手初点,《南史》曾经由华山部分初点,《宋书》《陈书》还未动。这个时候,上级有关部门要求在1964年内完成点校工作,王仲荦先生此前提出的到北京与编辑部共同工作一个时期的建议,直接促成了将分散各地的校史专家借调进京集中工作的开展。赵守俨先生在随后起草的《关于各史校点者借调问题的建议》中说:“目前亟待解决者为南北朝八书。建议设法先调王仲荦、卢振华两先生来京,集中时间作好这两部书。”教育部曾先后两次给山大发文,借调王仲荦先生进京校史,一次是1962年1月的“62教人师调字第30号”文,“借调你校历史系王仲荦教授和卢振华副教授去中华书局工作半年”;一次是1963年7月的“63教二蒋旭字第1148号”文,借调王仲荦、卢振华、张维华三位先生来京校点二十四史,三人可不必同时来京。
1964年王仲荦先生在京校史期间留影
1963年秋到1966年“文革”开始,王仲荦、卢振华、张维华三位先生先后借调进京,王仲荦先生承担《南齐书》、张维华先生承担《陈书》,全部完成并付型,但未及付印;卢振华先生承担《梁书》,基本完成,但未能定稿。1971年以后,王仲荦先生继续负责“南朝五史”,借调进京,完成了《宋书》的点校。卢振华先生因下肢瘫痪,不能来京,在病床上完成了《梁书》定稿和《南史》点校。所以从大的时间段上说,《南齐书》《陈书》和《梁书》的主体完成于文革前“翠微校史”期间,《宋书》《南史》完成于1971年以后王府井36号第三次集中校史期间。
王仲荦先生在1984年接受采访,曾经对三次集中校史有一个概括性的回顾(《文史哲》1984年第3期),他说:
第一次点校工作,从1963年冬开始,到1966年结束。我点校的《南齐书》和张维华教授点校的《陈书》都已经定稿,《梁书》也快结束,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我们由学校电召回校了。
第二次点校工作,是在1967年,北京来电话并派人招我们,系里的临时负责人,说我和张维华都是反革命分子,罪行严重,不准前去,只准卢振华一人前往,不到几个月,卢振华也回来了。
第三次点校工作,从1971年7月开始,到我1976年回来。卢振华教授大腿骨折,卧床不能行动,张维华教授已退休,只有我一个人前去,我和中华书局编辑部商量,把《南史》点校工作委托卢振华教授在济南进行,由我在北京定稿。我点校的《宋书》工作,则在北京进行,到1975年,《宋书》点校工作基本完成,1976年,《南史》定稿工作也基本完成。3月末,我因病住进同仁医院(当时改名工农兵医院),……住院近两月,出院后,又住中华书局两月,我负责的工作基本结束了,我也就回济南了。
三次校点工作,王仲荦先生参与的时间超过十个年头,所以王先生的夫人郑宜秀老师2007年在为“王仲荦著作集”撰写的《前记》中说:
作为一个浸润于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文人,王仲荦以他特有的倜傥与潇洒来面对他自己的生活:他平安度过五十年代末后,被借调入北京标点二十四史共十三年。十几年的时间里他独自生活在北京,对这段生活笔者也无从了解,而只有他自己的诗句“十年踏破六街尘,老至愁经客子春”能够说明他的情况,而这的确意味着他能避开“文革”冲击的喧嚣,让他在工作之余,在这份难得的平静里得以整理自己的旧著。作为近代的史学家,像王仲荦先生著作之丰硕是不多见的,这要得益于这段平静。
《南齐书》点校主要在1963年以后“翠微校史”期间,当时的具体工作安排、进展情况和工作状态如何?
徐俊:
《南齐书》在“南朝五史”中是最早开始整理的一部。王仲荦先生于1963年11月底到京,校史工作就从《南齐书》入手。《南齐书》在“南朝五史”中篇幅不大,但却是相对有难度的一部书,王仲荦先生后来解释各史分工时说,当时他的《魏晋南北朝隋初唐史》上册已出版,对于南北朝的典章制度、职官地理,比较熟悉,所以中华书局指定他点校《宋书》和《南齐书》,也就是说两部有“志”的书都由王先生承担点校。
根据档案资料,《南齐书》点校整理,采取的工作程序是:先全书初点,再校《南史》和《南齐书》有关版本,然后吸收张元济、张森楷校勘记等前人成果,按卷次撰写校勘记。工作过程中,南北朝各史又增加了校《册府》、墓志和有关文学总集等他书文献,王先生回忆说:
唐长孺教授和我在会上提议用《册府元龟》校南北十史,陈援庵先生在会外早已提到,所以很顺利地通过了。我们校了宋本、三朝递修本、南监本、北监本、殿本、局本,还采用了张森楷的校记、张元济的校记,又增加了用《册府元龟》来参校,尽管标点上还可能会发现一些小错误,校勘的质量却是较有保证的。
王先生后来还提出要求编辑部“到北京图书馆善本室去了解一下章钰对二十四史尤其是南北朝各史有没有校本及校勘记之类的材料,以及有没有孙星衍这些人在各史书上的眉批一类的材料等”(1964年6月12日《二十四史工作汇报》)。
《南齐书》的初点在济南已经初步完成,集中校史后的第一步工作是以《南史》校《南齐书》,据1963年12月25日《廿四史校点工作情况综合报道》,《南齐书》“这阶段正以百衲本《南齐书》与《南史》校勘,平均每天可以完成一卷”,同时“过录张元济、张森楷、周星贻校勘记,总的已经进行到31卷”,约一个月的工作时间,完成接近全书一半。
《南齐书》以及其后的《宋书》的版本校勘,都由编辑部安排书局老编辑张义鹏承担,到1964年5月,张义鹏完成了《南齐书》金陵书局本与百衲本的通校,提交校勘记录三百二十四条,并对殿本的异同也作了相应记录。从这时候起,王仲荦先生开始撰写校勘记(1964年5月14日《二十四史工作情况汇报》)。
因为各史前期准备情况不一样,篇幅大小差异也大,所以当时集中校史的各位先生进入工作状态和实际进展大不一样,就完成初稿进度而言,王仲荦先生承担的《南齐书》开展最顺利,也最早进入编辑流程。1964年上半年,编辑部为了统筹进度、统一标准,要求各史都要提交两卷样稿,在点校小组中进行讨论修改,形成一致意见。王先生于5月底完成了《南齐书》卷一、二两卷校勘记样稿,现在档案中还保留了这两卷样稿的油印件和大家讨论时的意见批注。
1964年王仲荦先生撰写的《南齐书》样稿及讨论记录
在各史样稿讨论期间,王先生又对《南齐书》重新进行全书标点。据每半月一次的《二十四史工作汇报》:
6月25日,“王仲荦先生已标点完三十七卷列传第十八,尚剩二十多卷,王先生说正常进行每天可标点三卷”。
7月8日,“王仲荦先生已标点完,他点完后即开始继续写校记,在他回济南之前交出两本”,“王仲荦先生等他女儿放假后来京住一时期,于8月8日一同回济南,接着就在山大教课。在临行之前拟和宋(云彬)先生谈一谈《南齐书》工作,他打算完一本交一本”。
9月5日,“王仲荦先生于7月31日回济南之前,交来《南齐书》三册,后又从济南寄来一册,共四册卷。均已交宋云彬先生进行编辑加工”。
从1963年11月底到京,到第二年9月,王先生用约十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南齐书》的点校初稿。王先生自己承担的《南齐书》在标点校勘和校勘记撰写等方面都比较顺利,同时开展的《梁书》《陈书》就相对滞后。在《南齐书》已经完成的时候,《梁书》《陈书》的进度差不多要晚近一年的时间。9月5日《二十四史工作汇报》:
卢振华先生于8月20日回济南,在回去之前《梁书》校《册府元龟》的工作基本结束,其间一大部分时间在写讲义,按他的计划,8月22日开始授课,9月底前把五周的授课任务完成,赶回来参加国庆。
张维华先生的《陈书》工作,暑假期间校完了《南史》和《梁书》,《通鉴》也快完了,他说《通鉴》完了已进行了七种书的校勘工作,差不多了,至于罗振玉的《五史校议》以北朝为主,不打算再校了。他计划明年来时再用一个月时间校《册府元龟》,校勘工作就算完了。写校记工作打算用三个月时间,最多明年九月前可以完成。至于标点工作他已通看了一遍,提行分段问题也搞好了,他建议再买一部百衲本《陈书》准备作过录用。
其他一些大部头史书如刘节先生承担的《旧唐书》、罗继祖先生承担的《宋史》遇到的问题更多,进度更缓慢。
最近看到一份1963年10月中华书局致函文化部办公厅转北京市粮食局的公函,目的是为即将从外地借调来的专家申请增加一些大米供应,公函背面有工作人员随手写的专家情况,能比较直观地看出二十四史点校小组的构成:
工作人员随手写下的1963年进京校史学者名单
第一批入住翠微路的外地学者中,郑天挺、刘节两先生都已年过花甲,王仲荦、唐长孺、卢振华等先生都是五十多岁(表格中王仲荦、卢振华先生的年龄不准确),正当壮年。在京校史期间,他们一般都还兼顾学校的教学,王先生承担着山大研究生的教学任务,批改研究生论文,几位研究生也来京听王先生指导。唐长孺先生的两位研究生,甚至就是在翠微路完成的论文答辩。赵守俨先生1965年3月3日写的《关于二十四史的一些情况的汇报》中说:“王仲荦血压增高,思想上颇恐慌,拟回济南休息一个时期,本月三日离京。大约一个月左右即回来。”可以多少反映出一点王先生当时的身体和心情,我翻阅当年的校史档案,深深感到这些先生进京校史,不仅有学术的贡献,还有人生的奉献。
修订工作开始后,我曾几次到山大南院教工宿舍楼拜访郑宜秀老师,对王先生的校史生涯和学术生活增加了一些直接的感受。王仲荦先生的书斋“鹊华山馆”就在这个建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四层单元楼中,内外都已经显得破旧。我们来到之后,郑宜秀老师径直把我们引入左侧的书房。虽说是书房,其实也兼做卧室,沿墙是相对的两排书柜,窗下是对面而置的两张书桌,一张双人铁架床放在屋角。1986年6月4日王先生去世,当时已经二十年过去了,其它房间都已经换了陈设,在郑老师的坚持下,这间书房还保持着原先的模样,甚至连书柜里的书刊和旧纸包裹的书稿都还放在原来的位置。电灯开关用一根长长的线,从天花板中央斜拉到屋角的床头,感觉一下子进入了过去的时光。
郑宜秀先生展示周一良先生撰联并书的王仲荦先生挽联:章门高弟一生游心文与史;吾道先驱两部遗编晋到唐
郑宜秀老师告诉我,王先生去世后,她把王先生书房锁起来,五年没进去过。书房里的书柜、书桌、抽屉以及里面的东西,都保持原样,不去触动。郑老师把学界友朋写的挽联挽诗,拿出来让我们看,郑重地告诉我们,这是王先生去世后第一次打开,其中有启功、周一良等先生写的挽联,缪钺先生写的挽诗。我们还看了王先生在京校史期间用封面写着“出版工作”的笔记本写的诗稿,看到了王先生写满批注的《宋书》点校工作本。又把郑老师新找到的王先生《宋书校勘记长编》手稿,用原包袱裹着带回北京,就是后来影印出版的三大册。中华出版的“王仲荦著作集”共十三册,其中六册是在王先生身后由郑老师整理的,前后二十一年时间,郑老师在“王仲荦著作集”《前记》中写道:“一九八六年,王仲荦先生溘然长逝在他自己的书房里。而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从这套著作集的字里行间,去寻找作者灵魂的痕迹,那些非常美丽的痕迹。”当时读到非常感动,印象深刻。
王仲荦先生《宋书》点校工作本手稿
郑宜秀老师非常热情,她说:王先生在中华工作十几年,她好几年暑假都在中华度过。王先生一生工作的地方,最长的除了山大,就是中华。郑老师还回忆王仲荦介绍她认识同在中华校史的郑天挺先生,郑老师的老家在福建长乐井南村,与郑天挺先生同宗。郑宜秀老师说,郑天挺先生早年丧妻,在中华校史时,衣衫破了,她曾帮他缝补。她说:他的家曾经是中华的联络站,吴树平、张忱石都来过住过。我到北京去,中华也是给一间房子,让我们自己煮饭自己吃,跟中华是一家人。
多年没有机会去看望郑宜秀老师,非常感念她对中华的支持,祝她健康快乐!
您在谈到宋云彬先生的时候,曾经说宋云彬先生除了《史记》《后汉书》外,还承担了齐、粱、陈三书的编辑工作,能介绍一下《南齐书》的编辑加工情况吗?
徐俊:
这时候宋云彬先生已近古稀之年,比点校组中最年长的郑天挺先生还大两岁。《南齐书》从1964年7月底王仲荦先生开始分批交稿,到1966年3月完成付型清样,宋云彬先生经手约一年半时间。《陈书》从1965年7月开始看稿,修改校勘记文字,到1966年6月完成复校付型,宋云彬先生经手约一年时间。《梁书》从1965年8月参与与卢振华先生商谈校勘记写法,1966年3月开始审改第一卷校勘记,到5月3日至5日重新整理《梁书》第一卷第二卷校勘记,已经是轰轰烈烈的“文革”前奏了。
宋云彬先生1965年5月日记,记录了每天审读《南齐书》的进度
因为宋云彬先生日记缺失一册(1964年3月19日至1965年5月1日),我们只能看到1965年下半年以后一年时间的情况,除了记录上面说到的工作进度外,还有一些涉及具体问题以及与这些借调学者的交往。宋先生看完《南齐书》全部五十九卷之后,又用一周时间复看,做付排准备,“其中有数卷分段断句皆有问题,一时不能决定,俟与杨伯峻商之”(5月10日),“下午应王伯祥之约赴陈乃乾家,与之晤谈,谈关于《南齐书·百官志》的校点问题”(5月17日)。与王仲荦、张维华先生商讨《南齐书》《陈书》的排样格式及校点方面诸问题,王仲荦先生交来《南齐书》《陈书》出版说明,宋先生召集本组赵守俨、吴翊如、杨伯峻、汪绍楹讨论修改。到1966年初,看《南齐书》清样,还不断发现问题:“上午看《南齐书》校样如干卷。王僧虔《诫子书》颇难句读,与汪绍楹、杨伯峻、赵守俨等商榷,未能全部解决也。”(1月31日)有一段时间宋先生“腰痛甚剧,起坐行动皆不方便”,有些问题虽然小,如“《南齐书》空行及卷目问题”,赵守俨先生都是上门与宋先生商定。
当时宋云彬先生也住在翠微路2号院,互相之间也偶尔串门互访,晚上“看西北楼几位教授同志,他们都准备睡觉了”(1965年5月11日),“晚上唐长孺、王仲荦来,跟唐围棋,大负”(1966年1月29日)。
宋云彬先生1966年7月9日日记:“下午,与谢方、宋茂华谈《后汉书》返工问题。”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文革”前关于二十四史点校的最后记录。
“南朝五史”修订承担单位和主持人的确定,以及《南齐书》修订过程,请您介绍一下。
徐俊:
按照修订工程关于修订承担单位遴选的要求,首先要考虑原点校单位。山东大学是当年“南朝五史”的点校单位,虽然王仲荦先生已经离世多年,但在国内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方面仍然有相当的实力,自然是“南朝五史”修订的首选。为此,在修订工程筹备阶段,我带队走访了所有原点校单位,也拜访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领导和部分老师,得到了时任院长王育济教授的支持。
2006年10月20日,我们并在山大历史文化学院召开了“南朝五史”修订征求意见会。出席会议的有原山大党委书记的陈之安教授、时任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的郑佩欣教授、路遥教授、张金光教授,他们都曾亲炙王仲荦、张维华、卢振华先生,也同事多年。年轻一辈除了王育济院长外,还有胡新生、王大建、范学辉等老师,王仲荦先生夫人郑宜秀老师也全程参加了座谈会。会后我们曾经商请郑佩欣先生主持“南朝五史”的修订,因身体原因,郑先生后来没能承担。
后来经过进一步调研,决定分散承担,《宋书》由盐城师院文学院丁福林教授主持,齐粱陈三书由中山大学历史系景蜀慧教授主持,《南史》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金龙教授主持,张金龙教授后调到首都师大工作,《南史》修订随之转到首师大。景蜀慧教授博士毕业于四川大学缪钺先生门下,长期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继承了师门文史兼治的传统,是齐梁陈三书非常合适的主持人人选。
在景蜀慧教授主持下,2008年7月底,齐梁陈三书修订组完成并提交修订方案初稿。经过专家书面评审,11月16日,“南朝五史”修订方案专家评审会在北京中苑宾馆召开,评审组由田余庆、张忱石、许逸民、胡宝国、冻国栋等先生组成,田余庆先生担任组长并主持了为期两天的评审。
南朝五史修订方案专家论证会(2008年11月17日)
田余庆先生主持南朝五史修订方案论证会(2008年11月17日)
田余庆先生主持南朝五史修订方案论证评审(2008年11月17日)
“南朝五史”修订方案主要涉及的问题,包括底本问题,扩充校勘文献范围的问题,新旧校勘记风格问题,礼、乐、天文、历律、地理、州郡等专志的修订问题等。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底本问题,尤其是在“中华再造善本”印行后,通过此前多史的底本试校,百衲本据晚期版本(主要是殿本)挖改、有失宋元本旧貌的问题,被进一步证实,百衲本被大家称之为“影印方式的整理本”。讨论中大家主张回到百衲本的前身,找到更早的版本作底本。原点校本《南齐书》就是以百衲本为底本的,百衲本的底本是宋大字本。修订本改以“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国家图书馆藏宋刻宋元明初递修本为底本,也即百衲本《南齐书》所据底本,既弥补了百衲本因修润描改有失古本原貌的不足,又较好地保持了与点校本的一致性。在扩展校勘资料方面,大家提出要尽可能搜罗存世宋元明三朝本,以使各本之间残缺得到互补。《南齐书》在后来的修订过程中,搜集并比较系统使用了台湾所藏两个三朝本,发现了同源诸本间明显的文字差异,充实了校勘记。
2009年10月底至11月初,修订组陆续提交了齐梁陈三书修订样稿共七卷。11月28日至30日,《南齐书》《梁书》《陈书》修订样稿评审会议在广州召开。张忱石、许逸民、丁福林、张金龙、张文强先生,齐梁陈三书修订主持人景蜀慧教授,及修订组成员参加会议,会议以三书共七卷样稿的校勘记初稿和标点改动为基础,对出校原则、标点改动、撰写规范等问题作了集中讨论。2010年5月,在北京又召开了齐梁陈三书第二次修订样稿会,主要对两卷难度较大的专志专传(《南齐书·乐志》《梁书·诸夷传》)进行讨论,并对三书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了沟作。在两次样稿会的基础上,2011年2月,《南齐书》《梁书》《陈书》修订样稿印发,进一步在更大范围内征求意见。
经过几年的版本校勘、长编和校勘记撰写,2015年2月至7月间,《南齐书》修订稿分四批交稿,进入编辑审读流程。2016年8月25日至26日,《南齐书》修订稿定稿会在中山大学召开,中华书局老编审许逸民、冯宝志先生,天津师范大学何德章教授(《魏书》修订负责人)、浙江大学真大成副教授、复旦大学仇鹿鸣副教授(《旧唐书》、两《五代史》修订组成员),以及修订主持人景蜀慧教授,修订组、编辑组全体参加会议,对《南齐书》修订稿中尚未达成共识的校勘记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讨论。会议在如何对待底本、处理旧校尺度以及具体条目的处理等方面,都作了深入讨论。
《南齐书》修订定稿会在中山大学召开(2016年8月25-26日)
《南齐书》修订定稿会会间参观陈寅恪故居(2016年8月25-26日)
今年7月10日至17日,《南齐书》修订主持人景蜀慧教授率修订组成员周文俊、洪绵绵、吴南泽到北京,与编辑组一起集中工作,通读改定《南齐书》付型清样。8月,《南齐书》修订本正式出版,并在上海书展举行了读者见面会。
总体来说,修订本以原点校本为基础,遵循《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作总则》和工作程序,在充分尊重原点校本成果的前提下,清理复核了原点校本的全部校勘记,统一体例,纠正错讹,弥补遗漏,对原点校本作适当修订和完善。《南齐书》点校本原有校勘记一千七百五十六条,修订本增加到两千四百余条(其中删去旧校三百四十条,增加新校近一千条,另改写旧校六百六十余条)。同时遵照《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标点分段办法》,修改完善标点,对个别分段进行了适当调整。
修订过程繁复漫长,但修订成果欣慰喜人。景蜀慧教授在《南齐书》修订本后记中说“甘苦备尝,感慨良多”,是一个经历者、主事者的由衷之言,真情实感。除开准备阶段不算,全面铺开工作,修订组全力投入,用了近五年时间。编辑组又经过近两年的编辑加工,与修订组往返商讨。除了前面我提到的参加历次会议的学者专家,还有很多学者专家参与了书面审稿,包括对有关专志专传的意见、定稿后期对修订前言凡例的审查,作为参与其中的亲历者,我特别感佩修订组的长期付出,也特别感激学术界在专业上给予的巨大支持。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7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网站更新速度:8分
使用便利性:8分
书籍清晰度:4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是否包含广告:3分
加载速度:9分
安全性:6分
稳定性:4分
搜索功能:4分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差评少(221+)
- 一般般(654+)
- 中评多(274+)
- 无水印(474+)
- 无颠倒(439+)
- 内容完整(495+)
- 排版满分(573+)
- 实惠(291+)
下载评价
- 网友 石***烟: ( 2024-12-11 11:55:57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邱***洋: ( 2025-01-02 22:41:05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国***舒: ( 2025-01-01 23:51:29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孙***美: ( 2024-12-22 02:06:27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芮***枫: ( 2024-12-10 08:03:41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马***偲: ( 2024-12-18 02:39:47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仰***兰: ( 2024-12-10 19:48:35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温***欣: ( 2025-01-02 17:24:40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养***秋: ( 2024-12-28 05:02:16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辛***玮: ( 2024-12-27 00:43:46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堵***洁: ( 2024-12-10 22:46:00 )
好用,支持
- 网友 焦***山: ( 2024-12-10 10:07:32 )
不错。。。。。
- 懂得生命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弟子规绘本/中国经典绘本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内分泌代谢病食疗本草 蔡鸣 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正版书】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江恩商品期货教程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2024年企业合规师考试教材 企业合规与财务思维(通用)搭审计思维企业合规事务管理初中高级企业合规师从业操作手册 企业合规培训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9787229087760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图说如何安全高效饲养肉牛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货币金融学》学习指导及习题集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中等戏曲教育实践探索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我好想好想 海燕出版社图书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4分
人物塑造:7分
主题深度:9分
文字风格:6分
语言运用:4分
文笔流畅:5分
思想传递:9分
知识深度:5分
知识广度:4分
实用性:3分
章节划分:8分
结构布局:9分
新颖与独特:6分
情感共鸣:8分
引人入胜:3分
现实相关:9分
沉浸感:4分
事实准确性:6分
文化贡献: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