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懂得生命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25:43

懂得生命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懂得生命精美图片
》懂得生命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懂得生命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807091349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7-5
  • 页数:334
  • 价格:32.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25:43

内容简介:

当人们无法完全做自己时,要付出的代价可能出现在各个层面:情绪的、精神的或是身体的。这本书为那些希望提升生命意义与质量的人提供了一些工具,其关注点在于人际沟通与连接,如何用真诚的沉思去开展自我,与人分享,并为生命做出更有洞察力的抉择。作者教导我们如何打造自由生活,并且仍然负责任、有功能,成为文化中有贡献的人士。


书籍目录:

作者序 我们对你以及所追求的生命,致上最深的祝福 第一部 过程1 寓言一则2 在车站等候3 沟通模式4 构成主义5 理想我——努力追求完美6 界限7 成就或是掌握8 自我评价9 理所当然的态度10 力量与权力11 区别容易混淆的概念 第二部 根源12 焦虑——朋友还是敌人13 定位14 黑洞——内在的深渊15 物化16 架桥于鸿沟之上17 道德 第三部 感受18 罪恶感与羞愧感19 忧郁20 愤怒 第四部 人际关系21 关系的发展阶段22 亲密关系23 爱的发展阶段24 性欲 第五部 健康、疾病与疗愈25 个人对疾病与健康的责任26 同理心、共鸣与能量27 西方医学与东方医学——冲突还是合作28 移情29 改变是可能的吗30 助人关系31 治疗与教育32 过敏症与恐惧症——与世隔绝33 对多发性硬化症的一些看法 第六部 关键议题34 以创造为核心的灵性35 生活理念的迷思36 行走的伤者——一种生活方式37 受虐的记忆——需要一种平衡的观点注释


作者介绍:

黄焕祥(Bennet Wong)是加拿大皇家医学院院士,曾在精神医学的重镇梅宁哲医院接受专科训练。麦基卓(Jock Mckeen)是具有英联邦专业执照的针灸师,曾在英国牛津中医针灸学院接受训练。两人是具有专业执照的黑文中心的共同创办人,主张一种整合身、心、灵的深度自我发展方式,强调对健康、关系和生活方式的自我责任。他们的远见和价值观是获得世界性瞩目的黑文课程的基础,在35年的专业伙伴关系中,他们在世界各地举办过许多研讨会和工作坊,在亚洲和欧洲许多地方旅行和教学,在工作中融入跨文化的方法。他们也是许多机构、公司和团体的咨询顾问,拥有非常丰富的实务经验。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懂得生命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懂得生命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懂得生命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当人们无法完全做自己时,要付出的代价可能出现在各个层面:情绪的、精神的或是身体的。这本书为那些希望提升生命意义与质量的人提供了一些工具,其关注点在于人际沟通与连接,如何用真诚的沉思去开展自我,与人分享,并为生命做出更有洞察力的抉择。作者教导我们如何打造自由生活,并且仍然负责任、有功能,成为文化中有贡献的人士。


精彩短评:

  • 作者:屠小彬是绿豆豆 发布时间:2010-01-03 11:24:42

    属于增加内在能量的书籍

  • 作者:一休不休息 发布时间:2022-12-17 05:06:36

    一个富家公子回来继承家产,等待他的真相居然是家产其实不是自己的,自己也并非父母所生,就连自己的老婆、儿子都是别人的…… 好在与Steve商业调查师协助下一起并肩作战,既是朋友更是战友 !

  • 作者:静之禅 发布时间:2013-05-19 00:45:40

    书中许多部分吸引我,十二处笔记。但坦白说,理论化的文字反而让事务复杂化,除非是做学术研究。还不如一本「秘密」说理清晰、刻骨铭心。

  • 作者: 发布时间:2011-12-26 12:35:37

    有些芜杂,提出的一些针对流行心理咨询概念的反对声音值得一探。

  • 作者:momo 发布时间:2009-07-02 19:26:43

    推翻了一般人们所定义的某些常识,值得阅读!

  • 作者:炼金巫师 发布时间:2012-05-08 19:56:28

    好书就是在你最需要的时候遇见~~~~~~~这套书难得的很客观很全面的对一些问题进行了解剖和指导。相当不错的书~


深度书评:

  • Haven学院:创造力训练营

    作者:野兽爱智慧 发布时间:2010-06-02 17:50:48

    Haven学院:创造力训练营

    野兽爱智慧

    从生命花园系列图书中,得知黄焕祥(Bennet Wong)和麦基卓(Jock Mckeen)是温哥华Haven专业训练中心的共同创办人。这让我对Haven学院产生了兴趣。整理了能找到的相关资料,简单介绍一下Haven。

    Haven专业训练中心的全名是The Haven Institute for Professional Training(网址

    www.haven.ca

    ),是一个在加拿大教育部立案的教育机构,除了开设各种关于身心成长、沟通技巧与创意体验的课程,也提供心理辅导咨询的硕士文凭(C.C.; Certificate in Counseling)与学位(Dip.C.; Diploma in Counseling)。创办人之一Jock McKeen拥有医学学士学位,并曾赴英国牛津大学修习中国针灸。另外一位创办人Bennet Wong是专业心理医生,主要的辅导对象是青少年。两人执业多年,在北美地区一直被定位为超个人心理学派的专业实务工作者,1982年,他们在温哥华外海Gabriola Island买了一块地,成立了Haven专业训练中心,每年开课超过一百多种,有长有短,短期课程2到6天,长期课程从13到26天不等。

    Haven有为期两周、专为台湾学员开的课“自我觉察(Mandarin Mini-Phase 1:Self Awareness)”,这门课的重点在了解每个人惯用的行为模式,除了透过体验改善沟通技巧,并经由团体的支持,收集更多关于自已的资讯,学习各种自我觉察、与人相处和处理日常生活的方法。

    《懂得生命》一书的译者陶晓清(她是马世芳的妈妈),自1992年参加“自我察觉”之后,她不断回到Haven进修,也不断尝试以各种形式继续创作,包括出书、主持节目,甚至开始带领自己的成长团体。而风潮唱片的负责人杨锦聪,他的Haven经验变成音乐创作的灵感,回到台北,制作了一张叫做“遇见天空”的专辑。

    很多人到Haven的本意是寻找、澄清、探索甚至修补自我,而离开的时候则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的强烈意图。写作和坐禅一样都要面对难以驯服的心,坐在蒲团,静观数息有什么难?笔写我口、笔写我思有什么难呢?真正艰巨的是面对心的抗拒、心的恐惧、心的狂野。所以,自由书写就是展现心灵的历程。

    以下是学员陈文玲的记述:

    Haven位于Gabriola Island的西北海岸,十几栋朴素的建筑散落在紧邻大海的树林里。只要不上课,我经常在小岛上散步。中午退潮的时候,沿著岩岸可以往南走到两公里外的一个小公园,途中偶尔会跟海獭不期而遇,这是我的“海路”;我的“陆路”则是小岛上唯一的一条环岛公路, 公路两边是北美洲特有的巨大杉木,尽管是旅游旺季,车流并不多,野兔、啄木鸟和圈养的lama的数量差不多跟车子一样多。因为天气清朗,夕阳几乎每天都有、不用预约,日落的那一刻,Haven会播放用苏格兰手风琴演奏的Amazing Grace,之后伴随著一段民谣和一、两首特别为学员準备的音乐。我在Haven的两个礼拜就至少听见两次大陆北京交响乐团演奏的“梁祝”。音乐显然是课程设计理念的一部份,就我记忆所及,每一堂课几乎都在轻鬆的音乐与舞蹈中展开,然后在和谐的音乐跟静坐里结束。

    在我亲身参与的“自我察觉”课里,Ben N Jock是两位主要的领路人,负责设计课程、带领分享以及用呼吸和针灸协助学员探索自我。前景(foreground)是体验性课程,背景(background)则植基于东西方科学与哲学的理论交融,尤其跟超个人心理学极有关连,这个部分,在他们的著作A New Manual for Life里有清楚的交代。

    学生如果能够在学习时经验浮流(flow),就是学习过程最好的回馈,而浮流的体验和老师的知识、技巧有关,在北美,Ben N Jock被认为是超个人心理学派的实务工作者,不仅如此,他们的工作方法本身就充满了创意,面对一群背景不同、需求不同的台湾学员,两位老师还是能够依照个别的差异设计出恰当的教学内容。

    除了Ben N Jock,两个礼拜的课又细分成几个小段落,第一个小段落是呼吸工作坊,带领的是David Raithby,他是Haven的资深老师,有25年的教学经验,曾经任职于北美数家危机处理中心、精神科病院和家庭諮商中心,在两天的“呼吸工作坊”里,他用震动(vibrant)的呼吸方式来导引学员体会己身能量的存在和流动,过程里还混和了音乐、冥想和舞蹈,是一个有趣的放松经验。

    第二个小段落是阴影工作坊,带领的是Linda Nicholls 。阴影就是Jung理论里的shadow,是我们生命里受到压抑否定的那些部分。Linda用戏剧的方式带团体,要每个人在一堆服装道具里挑选,用配件把自己打扮成为自己最讨厌的人,我挑了皮衣、墨镜和黑色卷曲的假髮,一语不发,把自己藏进教室最角落的落地窗帘里,至今我犹记得躲在角落时心里的快感。为什么游戏可以把潜抑的阴影逼出来?Ackerman在《心灵深戏》里写道:“对人类而言,游戏是脱离日常生活的避难所,是心灵的殿堂,让人免于人生的种种习惯、规律和裁判。.游戏超脱日常生活之外,包含了变幻无常、幻觉、假装或綺想,容许人冒险或探索新的角色。(2000:31;庄安祺译)”追根究底,游戏就是一种刻意的、被允许的逃避,在逃避的过程里,我们躲开了认知、情绪和文化製造出来的路障,暂时回到孩童般的天真、单纯和自我中心,不知不觉地释放了平时甘于被约束的心灵,容许所有唐突怪异的想法自由地浮现。荣格曾说新事物的创造并非由智力所成就,而是来自于人内心必要的游戏本能。游戏可以逼出阴影,可以卸下面具,所以也是创造力的温床。

    第三个小段落是Maria Gomori 的家庭雕塑工作坊。Gomori高龄八十二,仍然长年在北美和亚洲地区来回奔波,带领以萨提尔模式(Satir Model)为中心思想的各种类型工作坊,是一位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老师。在杨蓓为《萨提尔的家族治疗模式》写的序里提到:「萨提尔模式在诸多家族治疗理论中,一直是个难以归类的派别,有的教科书将之列为沟通学派,有的将之纳入人本学派,究其原因,在于萨提尔模式不强调病态,而是将心理治疗扩大为成长取向的学习历程,只要是关心自我成长与潜能开发的人,都可在这个模式的学习过程中有所收穫。」Gomori的家庭雕塑工作把上述的萨提尔精神发扬到极致,不仅如此,Csikszentmihaly(1996)提出的七个激励创造力的学门因素——训练、期许、资源、讚许、希望、机会与奖赏不断轮流出现在Gomori的课里,是两个礼拜中让我深受啟发的段落。

    Csikszentmihalyi & Wolfe(2001)认为成功的教学有三个关键:第一,资讯要流通,第二,知识的组织与传递的方式要有效,第三,学生的浮流经验有助于学习的成果,大体来说,Haven的守门人都熟知领域的知识和方法,也不吝于和学员分享;其次,因为经验丰富,他们的带领一点也不会流于浅薄、支离破碎或者单调乏味;再者,我在Haven的时候时常忘记戴手表,因为老师鼓励我们应该清楚而深刻地存在于「当下」,而每堂课接近尾声的时候总也觉得意犹未竟,这个经验其实蛮接近创作时的神入;然而,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儘管他们带过无数次类似的团体,我还是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学习的好奇和对每个学员的真诚关心。

    惊喜混杂著反省,愤怒伴随著顿悟,焦虑混和著平静,我在Haven的体验只能用「峰迴路转、柳暗花明」来形容,同行的同学应该也有类似的感受。「盲人日」分成上下午两场,早上起床,一半的同学戴起眼罩,把自己交付给一位未戴眼罩的同学,下午两组对调过来,让每个人都感受一下暂时失去视觉的滋味。我戴著眼罩的时候发现虽然头脑知道依赖别人没关系,但是身体却不肯配合,除了忍不住继续摸黑拍照跟写笔记,我还不断地尝试摆脱别人的照顾,一切靠自己。这个经验让我瞭解我是一个控制欲望强烈的人,失控会让我觉得失重、失衡、没有安全感,游戏里如此,生活中亦然。

    「静默日」的规则很简单,就是24小时静默不语,可以吃一点点水果蔬菜,不能看表,不能看书,不能写字,也不能与人眼神交会。那天我一直在岛上走路,找花、找树、找动物,从天色来判断时间,在刻意创造出来的孤立里跟自己耐心地互动。如果说「盲人日」反省出我和外在的关系,那么「静默日」的最大收穫就是让我瞭解我和自己相处的模式,独处其实很有意思,但是我在「静默日」里体会到我很少给自己这样的机会。

    「Body Work」是一种混和了呼吸、冥想和针灸的身体工作,在两个礼拜的课程里,老师和助教会在恰当的时候协助每个人进行一段练习,每个人的经验不一样,但都在身体工作的过程里打开一部份被压抑的自己。我在自己Body Work的过程中又哭又笑,结束以后有种如释重负的轻鬆,但是我在同学的身体工作里领悟更多,看见自己潜意识里的退缩、愤怒、乐观、天真等等生而为人的共同特质,从而产生一种瞭解自己、接纳自己和创造自己的意愿。回应Ben N Jock的理论,在我的体验里,因团体工作引发的「共振(resonance)」确实能够产生「总和大于个别」的正面影响力。

    如果不要把自我成长当作唯一的目的,换用创造力的角度来看上述的活动,这些体验不但在形式上符合了创意体验必须结合学习与游戏、披著游戏外衣绕过知觉找到自己的精神,在内容和目的上也跟创意就是「在困境中为求解决问题而产生的想法,是一种突破旧有经验限制的能力,也是一种以目的为导向的思考过程」吻合。

    有过程,也要有产出。在课程结束以前,Haven安排了一整天的「幻想日」。一早开始,每个人分头提出自己的幻想,决定主题、地点、长度和邀请哪些同学担任临时演员,然后我们在Haven的大仓库里翻箱倒柜,挑衣服、配件、音乐和道具,到了下午,就按照约定的顺序在不同的场地里轮流演出每个人的幻想。我的幻想是由一系列舞蹈组成的表演,在设计和排练的过程里,我越来越接受自己性格里渴望掌声的部分,也越来越清楚掌声必须来自于自己真正擅长和喜欢的领域。我认为「幻想日」展现了每个人创作的潜能,对于正在教创意的我来说,是一个充满惊奇和啟发性的经验。更特别的是,「幻想日」对于创造力的啟发不仅止于当时和当地,还会持续到我们回到台湾、回到日常生活里。日前一场Ben N Jock在台北主持的四天课程里,Jock要求同为学员的许景淳发一个「橘色」的声音,她毫不迟疑地开口,一个微颤但偏暖色的女声就这样在屋子里盘旋了几十秒。另外一位同学认为自己没有节奏感,我们花了几分鐘讨论Gardner的多元智慧,Jock请杨锦聪吹萧、自己跳舞跟拍手,然后把一根筷子和空瓶交给这位同学,在互动里一起体会什么是节奏感。

    我与曾经在不同时期拜访Haven的同学閒聊,大家都觉得从Haven回来以后,生活变得更新鲜有趣。对我们而言,Haven有input(环境、老师和课程)、有process(学习和体验)、有output(想法和行为),是一个让每个人透过创意来逼近自己、接受自己和继续创造自己的地方。我把这个想法拿出来跟旭亚讨论,她说个人心理学多半被用来「治疗」,目的是让个体从「生病」的状态走向「健康」的状态,绝少学者用创造力的角度来观看或解释这个过程,但是在她的实务经验里,确实有不少个案在个别諮商或团体活动的过程中展现丰富的创造力,我们据此大胆推想创造力会不会是自我探索过程中的副作用之一?而这个美好的副作用会不会也是导致个人通往更富足的生命的原因之一?

    我在书本里找到一些支持这个推想的论述。Heine的诗是这么写的:「创造之衝动,根源于病痛;藉由创造,我康复;藉由创造,我硕健。」其中的「藉由」,或许就是Freud指称的「移位(displacement;储积的能量被移至另外一个被允许的活动中)」或者「昇华(sublimation;用积极的方式,将没有能够实现或者受到压抑的一些愿望中的能量拿去从事建设性的活动)」。其次,从我在Haven的体验里,我发现创造力与自我探索可能植基于相同的基础——「爱与意志」。古希腊人主张「持续不断地重新创发自我,乃是爱欲的固有本质。」Rolly May在《爱与意志》里则说世界变得冷漠是因为「缺乏感受,丧失热情、情感或兴奋的情绪,漠不关心。」而改变的关键,跟创造力一样,正是「个人意欲朝外、和世界产生联繫的努力,希望影响他人、也开放自己接受外来的影响。」

    艺术家被问及为什么创作时,他们常有回应是「我不得不画。」那些疯狂地的执著在艺术之中的人很少认为他们的艺术创作是一种职业。反而他们常说那是一种命运,自己不得不做。一种比自己更大的驱动力推动著自己成为一个艺术家。……恋爱的状态是同样的不得不。没有人可以说他可以掌控爱情的来去。在爱来时,人变得少而无助。一切自我原有的力量似乎全然无法派上用场。这样不得不的经是剎那即永恒的突破规律的时间感。……创造力发生也就是在那样的意识世界之中。只不过这个电光火石的爱恋发生在创作的当下我与内在自己相遇。(吕旭亚《发掘创造力的伏流》)

    我是一个很喜欢教书的老师,因为教创造力,尤其必须反求诸己,在学术和生活里大量搜寻各种开发本能、智力和直觉的观点或工具,2002年夏天在Haven的两个礼拜确实带给我许多关于创造力教学与研究的灵感。这个研究最主要的受惠者当然是我自己,因为透过思考和书写,不但归纳出一个创意体验模式,还可以开发更多、更好的创意方法提升教学品质。事实上,上个学期我的「基础创意写作」课已经纳入了不少在Haven学到的方法,包括了家庭图、家庭雕塑、阴影工作坊和自由书写等等,学生的文字作品也放进了我的教学网站里(网址:ad.nccu.edu.tw /mad)。

    坎伯在《英雄的旅程》里说「他们认为成群结队地前进是不体面的。所以,他们每个人都会选择一个最黑和没有路的地点,进入森林。如果有路,那是别人走过的路,意味著你不是在冒险。」在心底深处,我始终嚮往一条(或者多条)解开创造力之谜、兼具学术与创意之美的「另外的道路」。对我来说,这个研究不止是研究、也是创作。选择以学术书写来记录这趟旅行,也不是为了告一个段落,而是为一连串新的研究绘製蓝图。

    2010年6月2日星期三,17:48,野兽爱智慧居

  • Life is a Miracle

    作者:Beth 发布时间:2012-09-14 21:28:30

           这本书是在图书馆找书时顺手拿的(说实话如果是英文本的装帧还真不会吸引我),结果一下被惊艳到了,直指我心。两位作者一位是华人一位是白种人,他们的理论融合中西,合作在加拿大开了个海文学院,开课著书,据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两位对世界对人都有独特的认识,从大背景开始讲起。作者认为世界是流动的能量团,人与人、与周边一切不会发生能量传送,但会发生共振,这便决定了里面的个体只有自主决定参与进去才会与外界发生互动,而被参与是行不通的。这点,读过《水知道答案》就明了,或者从“气”的角度也是。正因此,人的问题,不论是情绪、关系还是身体,都是出在固着、停滞、自我设限上。

           里面的例子很形象。生命就像河流,我们在一个有一个渡口小憩,可能歇一下继续跟着同一条船行进,可能换一条船,别人也是,因此我们会与不同的人发生交集:同行、擦肩而过、告别……走了的人再也追不上同行相恶的人甩不掉。可是偏偏有人要在已经走过的渡口栓条线不管是因人因事恋恋不舍,而实际上伊人以远去物是人非,只留下放不下的人迟迟不能开始新的旅程。这里暗喻的不只是看得见的关系离合,还有伤痛与固有模式等等。

           痛苦和固有模式也可以是固着点,虽然看上去都是避之不及的。它们给人确定感,把人留在固定的角色上,尤其以“弱者”“无力者”“受害者”形象出现时常很快能与别人建立一些关系。这一方面就发生前面所讲的迟迟没有顺流而下的执着,另一方面是给自己筑起了墙。为了保护自己,为了维护自己固有的模式或者是为了避免固有模式被挑战被质疑,自己被其他东西诱惑,就筑起墙,越是刀枪不入内心的恐惧越是多,墙越是高越是显得孤立,就像茫茫夜幕底下大海中孤立无援的小岛。这两种情况都是个体主动放弃与外界共振,真正与外界友好的关系是承认自己的边界。每个个体都是独特又有限的,各自有各自的界限,但要注意的是这个边界是灵活的,随着互动而流动的。

          一切都是进行式的,作者特别强调好的爱是加ing形式的,而不是有固定形式,重要的是处于这种状态中。这便要求人是活在当下的,这样才能够持续的将这种状态进行下去。活在当下是一种vulnerable的状态,开放又敏感。因为vulnerable,人与人能够放松地袒露自己,亲密的互动才可能产生,才可能产生爱,能量才可能产生共振。

           然而Vulnerable也意味着受伤的风险,对很多人来说名声、财产等等都是保护他们的墙,有时连笑脸也可以是,他们把真正的自己掩藏在背后,没有勇气让真正的自己闪耀出来。vulnerable是需要勇气的,但也是达至内心满足安宁的唯一法门。

           怎样才能达至内心真正的富足?作者将自我分成三层:理想我、现实我和真实我。有些像佛洛依德的理论但含义又有不同。我们一出生,其实就面对巨大的生存恐惧和不确定感,围绕身边的人整个社会不断用言行事实告诉我们他们的期待。这种力量是巨大的,婴儿本能地知道必须不离开妈妈,这样才能活下去,妈妈及其他人就像神一样的存在需要对他们言听计从。孩子在三岁时才形成真正的自我,在塑造的过程中外界期待形成的理想我将持续影响一生,并且是潜意识里施加影响。理想我常常激励人追求权力、金钱、地位、声誉、道德等,并声言它们能带来安全、富足与幸福,然而它的形成却与恐惧有关,与奖惩有关,却与真实的自我无关。一旦现实我没有按照理想我的要求做,当年外界的惩罚批判早已内化自然而然就成为自我批判、憎恨与惩罚。真正的满足源自顺着自己生命之流自由前行的安定感,是因为能够把握生命流向的确定感。它与外界成就无关,与内心本来的能量流动有关,后者源于生命的密码与生命初始的经验构建等。也由此,不能抛弃理想我,它早已化为生命动力的一部分。可也不能以“真实我”为目标或以“真实的自己”生活,因为没有人知道“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就像水只有流入大海才知道河流的终点,才知道自己会走过的路,在生命的途中,没人知道自己究竟是怎样的。只有通过不断的勇敢地向外尝试向外袒露才会让真实的自己显露出真面目,某种程度上这里的真实我与灵性及灵魂有一致之处。

           看起来人活得注定矛盾,更严重的是还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身体。着眼在“我”而忘记身体,又因为身体时时跟随我,就变成存放各种负面情绪的地方,因此作者认为,人是需要为自己的疾病负责的,因为他们忽略了自己的身体,实际上将理想我、现实我和真实我联系在一起的也是身体。作者认为,达成自我接纳需要承认并尊重理想我而不理会理想我的指令,尤其是理想我开始惩罚身体的时候,因此正落实就在身体上。但这不容易,因为在之前所述的过程中,常常身体已经变成了一个object,要改变这种我-物关系。作者又说,我与身体的关系常又与我与他人的关系是配合的,一开始就改变与身体的关系很难,从改变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容易些。

           前面讲到了人与周边能量的互动,个人内心的富足,这里就可以将两部分串起来了。作者认为由于学习过程决定我们是从将外界物化、概念化开始理解周遭事物的,将一切归类总结定律,把它们变成分析的对象,一直到成年也常常继续携带这种观念,但这实际是一种阻碍能量共振的方式。因为世界本来是一体的,这种理解本来也是固着、筑墙、理想化的一种表现,看起来我-它,世界一体而又充满各具特点的个体,只有把每个人当成独特的个体来欣赏才可能真正与之形成互动,也就是转变成我-你的关系,也只有这样才可能有灵魂层面的对话。在那些时刻,人是活在当下的,也是能够照见真实自己。当亲密关系(广义的也是)建立时,身体也参与进来,那时身体是敏感的,活在当下的自我可以清楚看到它于自己的关系。这时,身、心层面便可以自由流动了。

           还有一个层次,是灵的部分。前面说过真实我与灵有一致性,而我又是整体存在的世界(有时叫它上帝或神)的一部分,那么当我建立与他人顺畅互动关系,顺从于无常世界,那么也是与那个“神”相通了。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4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3分

  • 语言运用:3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5分

  • 知识深度:6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6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3分

  • 新颖与独特:5分

  • 情感共鸣:4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7分

  • 沉浸感:7分

  • 事实准确性:6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8分

  • 书籍清晰度:9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9分

  • 稳定性:5分

  • 搜索功能:9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方便(566+)
  • 中评(391+)
  • 格式多(255+)
  • 内容齐全(466+)
  • 全格式(424+)
  • 速度慢(387+)
  • 书籍多(195+)
  • 引人入胜(341+)
  • 体验还行(287+)
  • 章节完整(580+)
  • 推荐购买(537+)

下载评价

  • 网友 林***艳: ( 2025-01-05 20:45:59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权***颜: ( 2024-12-26 23:22:24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冷***洁: ( 2025-01-07 01:45:32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通***蕊: ( 2024-12-21 19:51:11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寿***芳: ( 2024-12-17 08:09:42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权***波: ( 2025-01-07 20:55:25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濮***彤: ( 2024-12-30 06:46:22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郗***兰: ( 2024-12-28 15:32:04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屠***好: ( 2024-12-20 01:07:16 )

    还行吧。

  • 网友 师***怡: ( 2024-12-31 00:01:37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益***琴: ( 2024-12-09 22:08:32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沈***松: ( 2025-01-01 03:46:41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田***珊: ( 2024-12-15 04:55:34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