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9787504486301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49:32

9787504486301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9787504486301精美图片
》9787504486301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9787504486301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04486561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暂无价格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49:32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9787504486301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9787504486301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9787504486301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黑哥 发布时间:2019-11-28 20:35:22

    虽然有些内容过时了,不过思维方式还是值得借鉴的,但该花的还是得花

  • 作者:瘦鱼 发布时间:2022-02-07 19:00:53

    有点鸡肋。面向公众介绍类似冷门行业的图书,不太适合让从业者本人操刀,因为容易对公众陌生的或者感兴趣的信息点习而不察。比如对邮票雕刻,我个人感兴趣的是技术流程和细节、著名雕刻师的风格介绍、雕刻版邮票的鉴赏等,但这本书对相关内容涉及比较少。几位邮票印制专家的口述干货反而更多,比如对“大设计”理念的科普,对猴票、黄山等邮票设计、印刷故事的揭秘,很有意思。

  • 作者:七哥 发布时间:2013-03-06 19:11:42

    终于还是憋着看完了。

  • 作者:铭宇书屋 发布时间:2023-06-03 15:26:40

    2023(28)500。有可取之处,成功后书写卑微辛酸,有坦然的资本,但提到的某些不光彩的人名是否化名不得而知。但说标题“大律师”,有点添油加醋不咋可信,谁来认可的“大”?律师协会吗?本书是随笔感悟集成,感情用事的多,对成年人解决实际问题没有多少参考价值。不能说不务正业,起码很多时间用来不务专业。

  • 作者:王二 发布时间:2015-07-29 17:40:45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 作者:Elaine 发布时间:2023-09-10 01:03:25

    随便看看


深度书评:

  • 《回到种子里去》:一场文学溯源之旅

    作者:尤里卡 发布时间:2022-04-13 17:22:16

    初次看到《回到种子里去》,没想到已然作古的马尔克斯竟然还有新书,内心有种狂喜不已的感觉,同时又十分好奇,马尔克斯的作品国内不是已经全部出版了吗?

    深入了解了一下,原来这是一本杂文集,收录了马尔克斯从1950年至1984年发表在报刊专栏上的系列文章。不过说杂文集并不精确,这50篇文章还包括新闻报道、短篇小说、随笔等。

    至于文章主题更是不一而足,有轰动全球的新闻事件追踪(如《世纪丑闻》《举世闻名的一年》《拯救生命仅剩十二小时》),有诙谐而又犀利的政治评论(如《总统的理发师》),有关于文学与写作的讨论与诉苦(如《为选题而选题》《写书人之不幸》《诚聘枪手》《如何写小说》),还有充满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怪诞故事(如《一个说得过去的错误》《死神是个很不守时的妇人》《拉谢尔佩镇的奇异偶像崇拜》)。

    这些文章尤其是短篇小说的风格和气质与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一脉相承,时而幽默风趣,时而毒辣严肃,时而玩世不恭,时而愤世嫉俗。但最为明显的还是魔幻与现实的统一,荒诞与真实的融合,这是拉美文学的一大特色,也是马尔克斯征服世界文学的杀手锏。

    作为马尔克斯的狂热书迷,我丝毫不掩饰自己对其作品的痴迷与疯狂。目前国内由新经典发行、南海出版社出版的马尔克斯的二十一部作品,包括最新的这本《回到种子里去》,都已经读过了。读《回到种子里去》的时候,仿佛又找回了以前读马尔克斯作品时的兴奋和热切,也愈发加深了我对老马的喜爱。

    在进入马尔克斯的瑰丽文本时,我想有必要指出一个误区。每次与朋友谈起马尔克斯,几乎总会聊到《百年孤独》。的确,这是马尔克斯最为知名的世界级名著,知名度远远超过了《霍乱时期的爱情》《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等其他广为人知的作品。根据这些朋友的反馈,他们无一例外都会抱怨《百年孤独》过于晦涩难懂,尤其是书中人物的姓名与关系纷繁复杂,极大地提高了阅读门槛,因此不少人半途而废,甚至对马尔克斯的作品也产生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式的“心理恐惧”。

    根据我的阅读经验,在马尔克斯的二十一部作品中,其实最后才应该阅读——或者说挑战——《百年孤独》,只不过由于《百年孤独》名气太盛,很多人在进入马尔克斯的文学宇宙时,往往最先选择了它。不巧的是,马尔克斯的其他作品都很流畅自然,通俗易懂,读起来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偏偏《百年孤独》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如果要问最先应该读马尔克斯的哪部著作,可能见仁见智,若是让我来推荐的话,我想最好是先读《活着为了讲述》。我认为这是马尔克斯最被低估的一部作品。倒不是说评价不高,其实这部作品口碑也特别好,只是相比于其他作品,《活着为了讲述》如同被埋没的金子,没有《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这些作品应有的高知名度。这是马尔克斯本人亲自撰写的自传式作品,我可以拍着胸口保证,这部作品绝不输于马尔克斯的任何一部小说。如果不加限定词的话,我想说这是我所读过的最好的自传文学作品。

    之所以推荐这部,不仅仅因为《活着为了讲述》是马尔克斯对往事烟云和成长过程进行了一次系统的编年体式的文学记录,更因为这部作品是其浩瀚辉煌的文学生涯中的集大成之作。换言之,这是打开马尔克斯文学世界的一把钥匙,他的所有作品都可以在这部著作中找到线索,所有问题也可以在其中找到答案。

    本来马尔克斯准备把《活着为了讲述》写成三部曲,毫无疑问这是一项伟大的文学工程。不过遗憾的是,只完成了第一部,马尔克斯就驾鹤西去了,这也使得《活着为了讲述》成为了文学史上又一个“断臂的维纳斯”。

    再说回到《回到种子里去》,除了早期的几篇文章稍显稚嫩,其他的文章越到后期越发炉火纯青,字里行间功力尽显。我最为喜欢的还是其中关于文学创作的讲述与评论,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窥见马尔克斯的成长历程和真实心迹,也显影了一个更为有血有肉、更为真实情感的马尔克斯。

    即使被余华盛赞为“在世作家里最伟大的作家”,原来马尔克斯也会遭遇写作上的苦恼,如此想来,当我等凡夫俗子为搜肠刮肚而痛苦不已时,一下子便释然不少了。

    在《为选题而选题》中,马尔克斯会因为缺乏新闻报道题材而枯坐终日,直至“香烟没有了,火柴也没有了”,恨不得像拳击手那样把毛巾扔出去认输。

    在《诚聘枪手》中,马尔克斯说他在生活中最需要的是“一个枪手”,因为这样他就可以摆脱书桌和打字机的禁锢,摆脱不得不写的专栏和大限将至的交稿,做一个幸福快乐的自由人。

    《如何写小说》写于1984年,马尔克斯已经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享有世界性的声誉,可为了写一本关于老年人性行为的小说(从时间上推测应该是《霍乱时期的爱情》,但从主题上推测也很有可能是《苦妓回忆录》),不得不去读《情感教育》《少年维特之烦恼》《睡美人》,好从中获取灵感,但他依然还是会困惑——“请告诉我,兄弟,怎么他妈的才能写出一本小说来?”

    “写书这个行当类似于自杀。”在《写书人之不幸》这篇文章中,马尔克斯开头便如此抱怨。在他看来,写书人有哪些不幸呢?

    首先是稿费少,报酬低。一本书的利润经过出版商、发行商、书店老板,真正落到作者口袋里的就少之又少了。对此马尔克斯幽默风趣地说道,写一本两百页的书至少需要两年时间,外加两万九千两百支香烟,而仅抽烟的开支就超过了写书的收入。

    其次是精神矛盾。如今的世界太缺少梅塞纳斯(Mecenas)那样理解与欣赏文学艺术的伯乐了,若是因为接受赞助而写作,“御用文人”写下的是自己的文字,说出的却是别人的话语,很容易陷入“精神分裂”的状态。

    还有就是写作不自由,无法畅所欲言。马尔克斯对此是极为厌恶的,他也旗帜鲜明地表达道——一个作家的义务只是一条,那就是把作品写好。无论身处何种制度之下,不顺从才是他的根本。莫言也曾说过,“我有一种偏见,我认为文学作品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恶的成分。”

    当然这是马尔克斯尚未成名时的抱怨(这篇文章写于1966年,一年之后《百年孤独》横空出世,迅即横扫全球)。在作家这个行当,照样存在二八原则,赢者通吃。马尔克斯在《番石榴飘香》中坦言,在写了几部商业上不太成功的小说后,终于凭借《百年孤独》一炮而红,从而摆脱困顿,出人头地,版权收入自然源源而来,就连诺贝尔文学奖这个最高级别的文学桂冠也水到渠成般收入囊中。

    说到诺贝尔文学奖,在距离拿到该奖(1982年)还有两年的时候,马尔克斯已经狠狠吐槽了一把。在《诺贝尔奖之幽灵》中,他以戏谑的语气调侃说诺贝尔文学奖的归属“并不取决于候选者自身的素质,甚至也不取决于诸神的公正,而是取决于瑞典学院的院士们深不可测的意愿”。他还以博尔赫斯、奈保尔与格雷厄姆·格林三位大作家为例,说明了奖项评选如薛定谔的猫,充满了偶然性和多变性。

    接下来,马尔克斯还总结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三个谜团(或者说三大秘密)。

    其一,瑞典学院负责颁发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机构的操作机制、评选标准不可预测,甚至还会自相矛盾。

    其二,诺贝尔奖(更为准确地说是诺贝尔基金会)采取了何种投资手段才能保证奖金的可持续性。至于投资南非金矿,浸透了黑奴的鲜血一说,瑞典学院也从未做出回应。

    其三,瑞典学院内部主导的政治标准是什么,到底是自由派的理想主义,还是保守派的现实主义,毕竟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哪些作家能够进入评选范围。马尔克斯就丘吉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件事又狠狠地揶揄了一把,“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温斯顿·丘吉尔爵士,仅仅因为他是那个时代最负盛名的人,给他别的奖项又不可能,更别说诺贝尔和平奖了。”能够读到这样可爱有趣的文字,实在是一种非凡的精神享受。

    《再谈文学与现实》是所有文章中最打动我的一篇,这篇文章也可以看作是对马尔克斯创作生涯与文学生命的郑重审视(尽管写于1981年),也是马尔克斯所有小说的一个有效注解。

    马尔克斯首先谈到了拉丁美洲的现实,这种现实充斥着种种鱼龙曼衍的事物和恢恑憰怪的现象。这块大陆上有五分钟可以把鸡蛋煮熟的沸腾的小溪,有高声说话就会天降暴雨的界域,还有知道牲畜样貌就可以对其进行远距离治疗的怪医;在这里强盗可以一夜之间成为国王,逃犯可以理所当然地成为将军,妓女也能摇身一变成为总督夫人。因此《百年孤独》中的那条猪尾巴、《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中等待了56年迟迟不来的信、《爱情和其他魔鬼》中少女死后不断生长的金色头发,怎么也就见怪不怪了。

    这种混杂有原始信仰、奇异魔法与古怪传言的地域文化诞生了神奇现实,也就是魔幻现实主义。它发轫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阿莱霍·卡彭铁尔的《人间王国》与米格尔·阿斯图里亚斯的《玉米人》为这个日后横扫世界的文学流派揭开了序幕。真正让魔幻现实主义发扬光大的还是马尔克斯,他从拉美现实的土壤中汲取营养,完成了一部又一部杰作,正如他所说的,“现实是比我们更好的作家。我们的命运,也许我们的光荣,就是怀着谦卑的心去模仿它,并尽可能模仿得好一些。”

    在这本书中,还有三篇文章让我印象深刻,颇有不吐不快之感。

    《让诗歌成为孩子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中学时代被语文试卷上阅读理解题支配的恐惧感。当时只觉得参考答案对作者某个句子或某段话的解读充满了断章取义和望文生训,如今看马尔克斯对自己作品的评论,才发现他老人家对此也特别不满。马尔克斯十分反对这种过度解读,甚至认为这种教育方式会让教师与学生均沦为教育体系的可怜牺牲品。

    他用一种极为嘲讽的语气说道,“这一类的解读技巧从长远来看最终都会成为一种新的虚构创作,有时甚至会沦为胡诌。”文中举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真实事例,马尔克斯的儿子贡萨洛回答一份文学考卷,被问到《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中的那只公鸡有什么象征意义。贡萨洛对自己家中情况当然十分了解,但标准答案却与他的回答大相径庭——上校的公鸡象征着深受压迫的人民的力量。这多么像一个“标准”答案的样子!

    马尔克斯还主张要做一个“天真”的读者,不必牵强附会地曲解作者的意图,就像卡夫卡《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萨姆沙早晨起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虫子。马尔克斯认为这并非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他只是好奇格里高尔·萨姆沙到底变成了什么虫子。

    我们知道,马尔克斯在1990年有过一次十分不愉快的中国之行。当他发现所到之处的书店摆满了大量他未经授权的盗版书籍,于是在一次与众多国内文化界人士的会面中,当着钱钟书老先生的面,十分气愤地说各位都是盗版贩子,并在事后放出狠话,发誓死后150年都不授权中国出版他的作品,尤其是《百年孤独》。

    后来马尔克斯的作品之所以能在中国陆续出版,除了国内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和高额的授权费等原因,还不得不感谢新经典的陈明俊老师。

    新经典在成立之初就锲而不舍地与马尔克斯的经纪人联系,希望能够获得出版授权,但一直没有进展。2008年陈明俊老师怀着极为真诚和崇敬的心情亲手给马尔克斯写了一封信,信中有这么一句话——当年您在巴黎隔街深情喊着“大师!”,向您的偶像海明威致敬,我们正隔着太平洋竭尽全力高喊着“大师”向您致敬。我们相信,如果您听到了,您一定会像海明威一样挥一挥手,大声喊道:“你好,朋友!”

    陈明俊老师的这句无限真挚的表白终于打动了马尔克斯。而这句话提到的隔街喊话,在《我个人心目中的海明威》中马尔克斯有更为详细的现身说法。

    当时马尔克斯由于对一桩海难进行了详细采访和连续报道(也就是后来集结成书的《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揭露了事故真相,惹怒了当局,不得不流亡海外,奔赴巴黎。《活着为了讲述》介绍了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具体可以查阅该书最后一部分。

    在巴黎的时候,马尔克斯有天恰好看到海明威正和他的妻子在圣米歇尔林荫大道上散步。邂逅偶像的马尔克斯十分激动,于是就含着无限景仰之情,隔着大街向对面大喊了一声“大师——”。

    海明威当然知道是在喊自己,于是“高举一只手,转过身来,带着儿童般的天真用西班牙语”回复道——再见,朋友。这次偶遇对马尔克斯来说犹如天启时刻,在他以后的文学生涯中一直悸动着,影响至深。

    《回到种子里去》发表于1983年12月21日,其时马尔克斯已经功成名就,享誉全球。他在回到家乡阿拉卡塔卡后有感而发,遂写下了这篇文章。

    家乡的风物与童年的经历为马尔克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故事灵感和写作资源,以至于多年之后他不仅可以“回想起村子里留存下来的每一座房子的样子,甚至还能发现儿时某一堵墙上并不存在的裂缝”。成名之后的马尔克斯回归故乡,就像“回到种子里去”,寻找成为作家的源头。这篇文章也是一次文学溯源之旅,一次心灵上的寻根问祖,马尔克斯得以回到创作的原点,重温写作的初心。

    还能读到马尔克斯的新书,这种感觉就像马尔克斯起死回生,重新执笔写作一般,实在是美妙不过的愉悦体验。我也期望,以后还能从马尔克斯“这座富矿”上挖掘出更多宝藏,还可以阅读到他的新作品。

  • 美冬是不是雪穗

    作者:呼啸山猪 发布时间:2011-11-29 16:32:07

    在豆瓣上看到大多数书评都认为美冬就是雪穗,而我读完《幻夜》却强烈地感到她们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女人,所以本来想写的题目是“美冬不是雪穗”。不过当我追寻着这种感觉,把两本书又重读了一遍,疑窦却反而加深了,美冬和雪穗身上存在太多微妙的共同点,让人很难相信她们会是两个人,但又有一种难以言明的直觉告诉我她们不是同一个人,而我看到评论中和我观点相符的也大有人在。这应该是东野故意为之,用一句流行的话,他似乎在下一盘很大的棋,用整整两本书来提出一个谜题,而解答应该在恶女三部曲的第三本中。

    不过在述说我的“推理”之前,还想先说两句。在我看来,阅读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文本是作者给读者的提示,而读者要做的是根据这些或简略或具体、或浅显或抽象的提示来填满那些未被提及的细节,重构整本书的内容。因此,不同的读者都会再创作出不完全相同的作品,自然和作者心中也的不同。当然,作者给的提示越多,异化的空间也就越小,反之亦然。实际上,能否把握好这种异化空间的度也是衡量写作技巧的标准之一,这是题外话。回到恶女系列,东野给出的提示还不足以确定美冬的身份,所以就给了读者们自己填充的空间,而在这篇评论中,我只是描画自己的重构和它的理由。

    进入正题,先说一下我目前找到的美冬和雪穗的对比点。

    首先是外表上的不同。

    眼睛:小说里多次提到雪穗有一双“像名贵的猫那样的眼睛”,而美冬则有一双“微微上翘的妩媚的眼睛”,我不知道这个描写上的差异是来自原文还是翻译。如果是原文上的差异,那么,“名贵的猫的眼睛”虽然是微微上翘的,但是它表现的更多是优雅,而非“妩媚”。而且,书中多次提到美冬的眼睛中有一种可怕的“吸力”,仿佛“整个人都要被吸进去”,这样的描写却从未出现在雪穗的身上。

    《白夜行》中这样描写雪穗:“唐泽雪穗缓缓地向他们靠近,露出微笑,笑容一点也不做作,真正是温柔的光芒,竭诚款待来店顾客的真诚,像光晕般自她全身散发出来。”《白夜行》中有多处描写雪穗这种内在的光辉,虽然这种光辉是假的,它也表明雪穗给人的印象是优雅、光明。

    此外,雪穗经常出现的撩拨头发的动作,从来没有出现在美冬的身上。在《白夜行》中了解到这是雪穗在国中时就有的一个魅惑男性的动作,一直到康晴到她的精品店来,她还是保持着这个动作。有什么理由雪穗突然放弃了这个很成功的动作?另外,这个动作给我的印象依然是优雅,而非妩媚。

    很明显上面所说的对比都可以归结到一点:气质。雪穗的气质是优雅的,而美冬的则是妩媚、妖艳的。外貌的相似可以通过整容获得,而气质则不可能完全模仿。况且雪穗之前借着优雅的气质在俘获男性方面是非常成功的,所以我认为她没有故意改变气质的必要。那么这个气质完全不同的女人恐怕应该是另一个人。

    此外,小说中还提到美冬的脖颈上有两颗痣,但在雪穗身上从不曾提起。当然,这是个很弱的论据。

    接下来是行为上的不同。

    雪穗和美冬,同样不择手段,欺骗、偷窃、威胁,常人看来卑鄙无耻的行为,在她们则是再正常不过。有篇评论中写道,难以想象这样极品的女人在同一时代会出现两个。如果是在相互独立的情况下同时出现两个这样的恶女,那的确该令人惊叹,但是如果是其中一个模仿另一个,就没有什么说不通了。更况且,这种模仿还是不完美的。

    “可是有必要吧滨中害得那么惨吗?不能再巧妙地控制加以利用吗?”这是加藤对美冬行为的评价,但我怎么看都像是东野这小子故意留下的一个伏笔,这个伏笔提示着有心的读者:美冬和雪穗根本不是一个人。让我们回忆一下被雪穗利用过的几个男人,几乎没有一个对她产生怨恨,反而是都保持着对她的好感甚至感激(所谓的“巧妙地控制加以利用”)。而美冬却是利用完一个人后就彻底丢弃,遭到了梹中极大的怨恨,甚至是最后的雅也也对她心怀恨意。另外,从更概括的方面来讲,美冬的许多行为都极富侵略性,而雪穗则善于以退为进。我想很多读者的注意完全被她们行为的卑鄙所吸引,却忽略两人的行为方式上其实有很明显的差异。

    另外还有一些小细节,《白夜行》中曾提到雪穗“绝不会用口或用手”,她成年后也只和很少的人发生过关系,而美冬则肆无忌惮地使用自己的身体。就我的推断,雪穗因为少年时的创伤,所以成年后对性是反感的,而美冬则不是这样。“绝不会用口或用手”也暗示着雪穗身上存在一种着美冬没有的高傲。

    以上是在文中我明确找到的对比点。下面说一些主观色彩更浓的推断。

    地震那年,雪穗应该是33岁。而几年前那个谁(名字我忘了)到精品店去找美冬没找到,却看到雪穗时的印象是“看上去年约30”。但雅也遇到美冬时,美冬看起来却是24、5岁,实际上28岁(按照真美冬来算)。通过整容能令人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近10岁吗?我不相信岁月的鸿沟能这样简单的就被抹除,真相也许是最简单的解释:她们本来就是不同年龄的人。

    此外,小说中关于美冬梦想的描述也值得分析。“她的梦想是追求美,希望涉足所有与美相关的领域,并制成将其系列化的魔匣。”“估计你已经察觉到了,我整容了,而且分为若干阶段,现在依然在进行。完美对我来说是遥远的终点。”为什么美冬对美有这么大的执念?最可能的答案是,因为她不美!只有长期缺乏美,对美无比饥渴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执念去追求美,并且让给所有同样缺乏美的女子提供这样的机会。《幻夜》中有美冬这样一句话:“可是,所谓的自卑,除了自己之外,谁都无法理解。”美冬对自己缺乏美的过去有着深重的自卑,这就是她不允许任何人触及她的过去的原因,因为一旦她之前的形象被曝光出来,那么她在自己外貌上苦心经营的一切都将付诸东流!她唆使雅也杀人的动机就在于此。也许有读者会觉得这样做太过分了,可是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冬根本是不在乎过不过分的,这一点也和雪穗不同,雪穗只在迫不得已的时候伤人,而美冬却滥用这种手段。这里要说明一点,在大学里美冬对郝思嘉疯狂的推崇,而这是在遇到雪穗之前,说明即使是真美冬,她的性格也是不正常的。于是美冬从不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也可以解释了,她害怕以前的人认出她来。

    另一个疑点是美冬对雪穗疯狂的崇拜(至少是在口头上),“我发现那个人就是我的理想”,“我想成为那样的人,所有的一切都模仿她。后来,连外形,就是容貌,都想变得和她一样。”“她就是我的太阳,我不能说出她的名字。”弱弱地问一句:正常人能这么说自己吗?当然,雪穗和美冬都不是正常人,可是这样自夸怎么看都觉得别扭,不是吗?而如果是真正地崇拜一个人这样的话就显得正常了。事实上,加藤要查出雪穗的名字应该是易如反掌,美冬其实根本无法隐瞒,如果美冬不知道雅也要杀害加藤,那么她很可能说了实话,正是因为她太崇拜雪穗,所以不能说出她的名字。另一种情况,如果美冬知道雅也要杀害加藤的话,那么对一个死人有什么必要撒谎?(我倾向于认为美冬不知道那晚雅也会对加藤下手。)

    还有一个疑点是,究竟雪穗有没有和美冬一起回国?小说中似乎有提及这件事,但非常模棱两可,雪穗有什么理由和美冬一起去看望她的父母?小说中提到她“舍弃一切,想去国外生活”,并且确实在国外住了好几年。如果她有心想回国重新开始,又为什么要等上这么多年?再继续追溯她出国的理由,因为精品店倒闭心灰意冷?难道雪穗是这样软弱的女性?此外,雪穗又为什么把她的精品店改名为“white night”?

    下面说下我的解读。要理解整个事件,必须回到雪穗在少年时的经历,那时本该处在天真无邪年纪的雪穗,却过早地遭受成人淫欲的蹂躏,是桐原以杀死亲生父亲为代价把她从噩梦中解救出来。桐原执着满是鲜血的匕首的手在颤抖,父亲的尸体就躺在他的脚下,血流不止,他和雪穗绝望地相互注视,两个人的眼里都充满深深的惊恐和痛苦。关于这一幕的想象是整部《白夜行》中最让我震撼的场景。所有的男人都来伤害她,只有桐原付出如此大的代价来保护她,雪穗心中的感激和震撼可想而知。从此,桐原成了她的白夜中的太阳,他们在黑暗中结成了坚不可摧的同盟,共同对抗这个对她充满恶意的世界。在《白夜行》中,雪穗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处在更不易为人所伤害的地位,即使她尝试魅惑一成,也不是因为她爱上了这个男人,而是她感到一个无法魅惑的男人对她来说是一个不可控的因素,她必须要将他纳入可控的范围内。而最终,桐原的死让她失去了太阳的替代品,她唯一完全信赖的人。从此雪穗心灰意冷,精品店也因为她无心打理而日渐衰落,而最后改名成“white night”也不是为了重振旗鼓,而是为了纪念曾经的白夜,因为在改店名时,雪穗的黑夜里已经没有太阳了。事实上,以她和她婆家当时的财力,重整旗鼓完全是可能的。但她却决定放弃一切出国,我想,她不是为了去整容或是什么别的原因,而是出国隐居。那么,实际上回国的只有美冬一个人,她是在国外受到雪穗足够的熏陶之后,决心回国闯荡一番。

    要下定论并不简单。事实上,美冬所有和雪穗的相似点都可以用模仿和整容来解释,而所有的不同点又都可以用桐原死后雪穗的变化来解释,可是我倾向于美冬不是雪穗,是考虑到从雪穗到美冬的改变,是很难甚至是不可能改变的。另一方面,我承认,是出于我对雪穗的好感和对美冬的反感。正因为雪穗曾经受过的创伤,她虽然作恶,却能理解别人的苦难,最后她对待直美的方式就可以看出来。可是美冬却呈现一种无源的残忍,因为无源,所以无原则。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4分

  • 主题深度:9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5分

  • 章节划分:7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3分

  • 情感共鸣:4分

  • 引人入胜:8分

  • 现实相关:6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4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5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5分

  • 书籍清晰度:9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盗版少(286+)
  • 章节完整(177+)
  • 一般般(237+)
  • 方便(348+)
  • 实惠(190+)
  • 二星好评(336+)
  • 格式多(524+)
  • 博大精深(219+)
  • 内容完整(328+)
  • 字体合适(97+)
  • 赚了(146+)
  • 经典(94+)
  • 已买(102+)

下载评价

  • 网友 冯***丽: ( 2024-12-11 05:20:20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师***怡: ( 2024-12-31 13:04:15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邱***洋: ( 2024-12-20 22:54:57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林***艳: ( 2025-01-01 10:11:20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温***欣: ( 2024-12-21 16:04:00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訾***晴: ( 2025-01-05 19:38:08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冷***洁: ( 2024-12-24 21:08:04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相***儿: ( 2024-12-24 01:45:11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马***偲: ( 2024-12-12 01:33:06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孔***旋: ( 2024-12-11 21:39:21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家***丝: ( 2024-12-15 15:39:33 )

    好6666666

  • 网友 堵***格: ( 2024-12-14 23:16:26 )

    OK,还可以

  • 网友 詹***萍: ( 2025-01-05 09:11:05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曾***文: ( 2024-12-14 16:51:54 )

    五星好评哦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