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均衡:中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的演变与创新 张晓杰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制度均衡:中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的演变与创新 张晓杰 北京大学出版社精美图片
》制度均衡:中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的演变与创新 张晓杰 北京大学出版社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制度均衡:中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的演变与创新 张晓杰 北京大学出版社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301331521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07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44.2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49:23

内容简介:

本书从制度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视角研究中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运用制度均衡理论对我国环保公众参与的人大机制、政协机制、行政机制和司法机制的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进行全景式扫描与深度呈现。从环保公众参与的主体、客体、渠道与程序多维度深入分析环保公众参与机制的供需数量均衡、结构均衡和内容均衡的样态,并具体阐析制度供需非均衡的成因。

全书分为:绪论、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基于制度均衡理论的分析框架构建、中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供给的历史演变、中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供给的现状描述、中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需求的历史考察、中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供需均衡分析、中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供需非均衡的成因分析、中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需求的现状描述、中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创新的政策建议、结论共十一章,突破了现有研究专注于制度供给的单一视角的局限性,将“自上而下”的制度供给视角与“自下而上”的制度需求视角相结合,形成制度均衡的分析视角。

在分析制度需求和制度均衡样态的过程中,本书创新了制度需求和制度均衡的测量方法,构建了环保公众参与机制供需均衡分析的“三维四级”方法论框架,最终提出中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改革与创新的一般性政策建议和针对各具体机制的个性化路径选择与优化对策。


书籍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价值

1.3 基本思路与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2.1 核心概念厘定

2.2 国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2.3 国内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价

第三章 基于制度均衡理论的分析框架构建

3.1 制度概述

3.2 制度均衡理论概述

3.3 环保公众参与机制供需均衡的分析框架

第四章 中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供给的历史演变

4.1 中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供给统计

4.2 人大和政协机制供给的历史演变

4.3 行政机制供给的历史演变

4.4 司法机制供给的历史演变

第五章 中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供给的现状描述

5.1 人大和政协机制供给的现状

5.2 行政机制供给的现状

5.3 司法机制供给的现状

第六章 中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需求的历史考察

6.1 研究设计

6.2 人大和政协机制需求的历史考察

6.3 行政机制需求的历史考察

6.4 司法机制需求的历史考察

第七章 中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供需均衡分析

7.1 中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供需均衡类型及测量

7.2 人大和政协机制供需均衡分析

7.3 行政机制供需均衡分析

7.4 司法机制供需均衡分析

第八章 中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供需非均衡的成因分析

8.1 宪法秩序

8.2 规范性行为准则

8.3 制度选择集合的改变

8.4 技术进步

8.5 现存制度安排的路径依赖

8.6 制度设计与实施成本

8.7 其他制度安排的变迁

8.8 制度均衡过程中的内在矛盾

8.9 焦点事件(偶然事件)

第九章 中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需求的现状描述

9.1 研究设计

9.2 人大和政协机制需求的现状

9.3 行政机制需求的现状

9.4 司法机制需求的现状

第十章 中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创新的政策建议

10.1 一般性政策建议

10.2 个性化政策建议

第十一章 结论

11.1 研究结论

11.2 研究不足

11.3 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附录一 中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需求现状的调查问卷主体题项

附录二 中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改革需求的调查问卷

附录三 中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改革需求的最终调查问卷

后记


作者介绍:

张晓杰,管理学博士,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行政管理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肯塔基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公共政策、环境治理、社区治理。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参编专业图书5部,参编教材3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人文社科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等10余项课题。担任多个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匿名审稿专家。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It might have been supposed that competition between expert professionals, possessing judgment and knowledge beyond that of the average private investor, would correct the vagaries of the ignorant individual left to himself. It happens, however, that the energies and skill of the professional investor and speculator are mainly occupied otherwise. For most of these persons are, in fact, largely concerned, not with making superior or long-term forecasts of the probable yield of an investment over its whole life, but with foreseeing changes in the conventional basis of valuation a short time ahead of the general public. They are concerned, not with what an investment is really worth to a man who buys it "for keeps," but with what the market will value it a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ass psycho...


The compounding of wealth, like the building of the City, is part of the much older game of life against death.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万事屋猫提督 发布时间:2024-02-20 16:12:38

    做的不错的科普漫画

  • 作者:E 发布时间:2016-05-10 11:12:21

    好书好书

  •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1-26 15:44:51

    文化江山 权力江山 货币江山

  • 作者:A•Y 发布时间:2019-08-21 08:28:03

    原来优秀的口译员是酱婶的。

  • 作者:橘子|GOOD LUCK 发布时间:2009-03-30 16:19:09

    有些题的语境很莫名其妙,纯属机械性的语法练习,以及从考试的角度出发要是有点阅读题就好了

  • 作者:凌-ZenithLing 发布时间:2023-05-24 14:51:00

    方寸之间也见功夫!向靳叔学习,在热爱的设计与艺术上保持学习,不断创新!加油!!!


深度书评:

  • 马凌评《记忆记忆》:在历史背阴面枯坐的幸存者,呼唤从未谋面者的名字

    作者:燕京书评 发布时间:2020-11-12 14:28:18

    多灾多难的20世纪,让我们所有人都是幸存者的后代,而他们全靠奇迹和偶然活了过来。玛丽亚·斯捷潘诺娃看来,我们像是隐在历史的背阴面,聆听并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为素昧平生者哭泣,呼唤从未谋面者的名字。

    趋于宏大与归于微末,涉及时代又潜入生活,苦难与诗意难解难分,叙事与哲思纵横交错。这是一部无法界定文体、难以概括内容、不可能找到师承的个性之书。斯捷潘诺娃写尽记忆对于幸存者的意义与伤痛、记忆对于历史的抗争与补充、记忆对于记忆的执念与无能。就像本书的核心喻体瓷娃娃,它们在承载历史时受伤,也正是伤痕使得每个个体独一无二。而珍视记忆,就是为残缺的瓷娃娃树碑立传,使得它们不至沦为历史车轮下一粒看不到的微尘。

    「作为“阿莱夫”的“冰人夏绿蒂”」

    在希伯来文中,“阿莱夫”是第一个字母。作家博尔赫斯在同名小说中赋予“阿莱夫”以神秘力量,它包含着世间的一切,独成一个宇宙,当你凝视“阿莱夫”,也就明瞭了隐藏的秩序。当诗人玛利亚·斯捷潘诺娃于莫斯科的古玩市场上邂逅并买下一个小骨董,她意识到:“这次讲述的真正的‘阿莱夫’,已经被装进了我的口袋。”多么幸运,作家为自己的作品找到了一个中心喻体!

    “阿莱夫”出现在《记忆记忆》的封面上,这是一个残破的白瓷小男孩,三厘米长,光着身子,一头卷发,有点像丘比特,终归是瓷体凡胎。在市场上,它们没有一个是完好无损的,多多少少都带些残疾,缺胳膊断腿的,带豁口的,有疤痕的。吸引斯捷潘诺娃的是女摊贩的介绍:这些造价低廉的瓷娃娃最主要的一个用途,是作为货物运输中的减震垫,以免贵重物品在运输途中相互磨损。换言之,这些瓷娃娃生来就是为了牺牲的。

    作者这样写:“我清楚地知道,我已经找到了这本书的结尾。这个瓷娃娃有多重寓意:首先,没有任何一段历史可以完好无损地流传下来,不是脚会受伤,就是脸会刮花;其次,空白和缺陷是生存的必然伴侣、隐秘发动机和加速装置;再次,只有伤痕将我们从批量产品变成独一无二的单品;最后,我自己也是这样的瓷娃娃,20世纪集体灾难的批量产品,同时也是其survivor和被动受益人,奇迹般地幸存了下来。”

    在后来收集家族史资料的过程中,更多瓷娃娃的信息得以浮现。它们出产于德国图林根地方的霍伊巴赫小城,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大批量生产,大约生产了半个多世纪。为了节省成本,只在正面上釉,一两个铜板的价格,使得它们在欧洲随处可见。既可以放在玩具屋当摆设,也可以裹进馅饼里看看谁有运气,似乎还可以放在茶杯里代替冰块——所以在英语世界现在有一个统一的称谓:frozen Charlottes,冰人夏绿蒂。至于充当减震垫的说法,既没能证实,也没能推翻。一个落雨的傍晚,作家的瓷娃娃摔碎了,她哀叹说:“原本他还好歹诠释了家族和自我历史的完整性,突然间却变成了一个讽喻:历史无法言说,任何东西都无法保存,而我,完全无法从他者过去的碎片中拼凑出自我,甚至不能将其据为己有。”

    瓷娃娃有三重比喻。

    第一重:

    成千上万的普通人,既像瓷娃娃一样脆弱,也像瓷娃娃一样坚强。他们承载着时代的重量,并因此而伤痕累累。牺牲是它们的宿命,残缺使它们各个不同。

    第二重:

    这些瓷娃娃又像普通人的记忆,是幸存的,又是破损的。唯其如此,后代才有强大的心理驱动力要将其修补还原。纵使记忆对客观事实的重构十分有限,记住它们并不完美的样子,总好过让它们化为齑粉。

    第三重:

    保存了瓷娃娃的人并不是瓷娃娃的终极拥有者,这里还有伦理与哲学意义上的更深纠葛。

    俄罗斯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曾说:世间最无聊的莫过于两样东西——他者的梦境和别人的淫乱。而斯捷潘诺娃相信:“人最大的快乐莫过于聆听并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为素昧平生者哭泣,呼唤从未谋面者的名字。”冰人夏洛特,幸存者的象征,幸存记忆的象征,微小、不美、背对我们、随时可能湮没在时间深处,纵然作者本身有“反记忆”的想法,而以文字将它挽留在纸上的这一刻,我想,终是有着人道主义的光辉。

    “冰人夏洛特”

    「在“历史背阴面”枯坐的“幸存者”」

    斯捷潘诺夫、金兹堡、弗里德曼、古列维奇,一个俄罗斯家族,三个犹太家族,四个家族、五代人历经百年的血脉,流淌在玛利亚·斯捷潘诺娃身上。她从十岁起就试图写作一部家族史,挖掘其中的波澜壮阔以光耀门楣,只因为她“非常失望于家族成员的庸常职业:工程师啦,图书管理员啦,医生啦,会计啦,无一例外,全部普普通通、平凡无奇,任何快活或者冒险的气息都无从期待。”

    在小女孩的视野里,家族里值得崇拜的第一个英雄是太姥姥萨拉·金兹堡,地方小镇的传奇女子,她坐过沙皇的牢房、在巴黎留过学、拿到医生执照、给苏联儿童看过病。家里有她繁多的照片和明信片。第二个英雄则是姨外公廖吉克,他二十岁在列宁格勒前线牺牲,女作家从母亲那里继承了装着廖吉克的信件、照片和阵亡通知书的大信封,也继承了对于廖吉克的崇拜。除了这两人,家族里所有的其他人“集体靠边站”,远离时代的风车矩阵。

    就像《追忆逝水年华》里的主题,认识是在时间流逝中的认识,要经过三十五年的不断追寻,“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一本档案到另一本档案,从一条街巷到另一条街巷”,家族记忆、民族记忆、社会记忆与国家记忆,方才纽结着、在时间的显影液中缓缓浮出。

    家族记忆可能是大大美化过的,“那是世代相传、添油加醋的结果”。萨拉参加了1905年革命,友人中甚至包括列宁的好友、后来当上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的斯维尔德洛夫,的确了不起。不过,她在巴黎的学医生涯却没有那么了不起——法国医学院学费便宜、而犹太人获得医师执照可以摆脱定居地束缚,所以俄国女学生在法国学医的全部女生中占比高达80%,甚至成为一个现象。回国后,萨拉远离革命,嫁给一位律师,行医直至1949年。1953年发生著名的“犹太医生案”,一大批苏联著名犹太医生被指控谋害党内高官,而萨拉“幸运地”中风,未被卷入政治漩涡,从此成了一名家庭主妇,“终日守着四面条纹墙纸和一个丑陋发黄的奶油罐。”

    家族记忆中的空白、缺失与抵牾,是在民族记忆、社会记忆与国家记忆场域下的被动失语或主动删除。斯捷潘诺娃的母系这一方,祖上都是地方的犹太商人、资本家和企业主,在新政权下纷纷失去财产,或沉寂落寞、或不知所终。这个家族的百年经历与资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大清洗、二战、冷战、苏联解体相始终,外加旧俄时代的排犹、战时的敖德萨排犹、苏联时期的犹太医生案。为了自保,祖辈有意隐藏记忆,三缄其口,在文牍表格的出身一栏慢慢“漂红”家世。好在秉承犹太传统,教育被当作头等大事,后代们多是医生、工程师、图书管理员、会计、建筑师这样的知识分子。孙辈终于可以在锅碗瓢盆、郊外度假小屋、茶炊和书信中过上庸常日子——“隐身在历史的背阴面,就这样在那里枯坐一生。”

    再则,家族记忆与社会记忆、国家记忆相投契的部分,也常有难言之隐。这个家族处于时代主流位置的是二十岁就牺牲于前线的廖吉克。廖吉克在一封封家书里写着“一切都好”,实际却是“一切都不好”,列宁格勒的鏖战是浴血奋战,惨烈异常,而所有的前线生活细节在家书中一概不能提起。家族里另一个时代中坚是根正苗红的爷爷科里亚,16岁加入共青团,参与征粮别动队,一直做到部队政委,却险些在大清洗中被波及。在后半生里,不论说到别动队时的经历、还是那场牢狱之灾,爷爷总是讳莫如深。斯捷潘诺娃的父亲参加了热火朝天的苏联建设,但是当斯捷潘诺娃想发表他当年的家书,却遭到父亲的坚决拒绝。

    就这样,一大家人在时代洪流中隐微地存在着。在斯捷潘诺娃看来,家族历史像是一部未偿夙愿的清单,可是在当事人看来,何尝不是一部侥幸逃脱的喜剧,他们不得不靠边站,也很愿意靠边站,作为大时代里的小人物,他们与宏大叙事保持距离,倒是在无聊日记、抽屉诗歌、手抄曲谱、业余绘画中消磨了岁月。到最后,斯捷潘诺娃认识到了关键所在:“确定无疑的是,当下活着的我们所有人都是幸存者的后代,他们全靠奇迹和偶然才活过了多灾多难的20世纪。”

    「“后记忆”与“无所之地”」

    动荡一经平复,总会奏响安魂曲。在历史学者玛丽安·赫希的著作《后记忆一代》中,“后记忆”的工作,就在于使机体复生,赋予其身体与声音,并按照自我经验和理解为其注入生机。她非常强调后记忆的创伤性,提出后记忆是“创伤性知识以及象征性经验隔代回归的机制”;而“俄罗斯,暴力不知疲倦地循环往复的国度,构成了独一无二的创伤连锁反应,这个国家率先变成了记忆位移之所”。“后记忆”的重担,于是落在了幸存者子孙们的肩头。问题是,当大量的创伤性“后记忆”文学作品问世,《记忆记忆》会不会只是其中的一本?

    斯捷潘诺娃意识到,自己一直所做的,无非是弗洛伊德所说的“Family romances”,感伤的往昔浪漫曲。而斯捷潘诺娃比绝大部分作家深刻且高明的地方,在于她有自反性:时时刻刻的自我怀疑、批判与犹豫。整本《记忆记忆》贯穿着作家的这种纠结,就像奥德修斯的妻子佩涅洛佩,白天织造,夜晚拆解。也是基于此,《记忆记忆》一边拆解/编织家族记忆,一边编织/拆解记忆理论,“原本关于家族的书到头来其实并非关于家族,而是关于别的什么。它更像是关于记忆之构造,或曰记忆之欲求。”

    最近几十年来,记忆成了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记忆,连同其不可避免的主观性、谬误及偏差,摇身一变成了新时代的女神。正如法国评论家托多罗夫所说,“记忆如今已然成为新的偶像崇拜”,这种崇拜大致包括两类,一是“过往崇拜”,一是“童年崇拜”。斯捷潘诺娃敏锐地指出:“对二者最为珍视的社会正是那些过去总是遭到扭曲、童年经常遭到滥用的社会。整个因循守旧的当代社会都仰赖后记忆的空气,它试图重现昨日荣光,恢复子虚乌有的旧秩序。”

    作者对后记忆的非历史性感触颇深,她总结说:“记忆是传说,而历史是描述;记忆在乎公正,而历史要求准确;记忆劝谕训诫,而历史清算纠正;记忆是主观性的,而历史追求客观性;记忆并非基于知识,而是基于体验,比如感同身受,比如同情怜悯。从另一方面来讲,记忆的领域充斥着投射、幻想、扭曲,是将我们今天的幻影投向过去……” “在某种意义上,如何记忆过往,全凭我们自己决定:一千个人回首,便有一千种过往。无怪乎记忆总被拿来与务求精确的历史相对立:二者似乎都只是自我描述的手段,以便认清自我以及自我在时代中的位置,但较之于历史,记忆更加魅惑更加热辣,更加贴近肌肤,其最大的允诺,大概便是穿越过往的幻觉。”

    斯捷潘诺娃区分了三类记忆:关于失去的记忆,忧郁,悲哀,明知失去,却无法挽回;关于得到的记忆,犹如午饭后的小憩,对得到的心满意足;关于非在的记忆,在所见之处看见幻影,幻想的记忆帮助人们逃避赤裸的现实。她的“记忆记忆”,其实是“记忆非在的记忆”。无限绵延的空间、旷野过后仍是旷野、道路尽头仍是道路,英语中对这类空间有个专门的描述——in the middle of nowhere(在无所之地的中央)。在隐喻的意义上,记忆的空间亦是如此,它空旷、辽远、飞鸟不到,可供有心人随意入侵。记忆的叙事者之于过往犹如殖民者之于新大陆,他们对于过往的态度是扣押先人做人质,掘地三尺,涸泽而渔。在对记忆材料的大肆劫掠、任意改造之下,假若无所之地出现奇伟的城池,那一定是源于后人的欲求,而不是祖先的需要。

    《记忆记忆》中的一条隐线是斯捷潘诺娃外祖父母的爱情与婚姻,他们热恋时的书信在书中占了整整七页,但是外祖父钱包中一张陌生女子的裸照、外祖母钱包中一张写有陌生男子姓名的纸片,揭示琴瑟和谐的夫妻也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同理,就像在华盛顿纳粹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最残酷的影像会有隔板遮挡一下,以保护这些裸体的遇难者的隐私。在有些时候,如果说记忆即正义,那么遗忘则是慈悲。

    「成为“纪念碑”的“康奈尔的盒子”」

    斯捷潘诺娃用了三十五年时间写作本书,她说:“这是一部家族纪事,又是一部讲述俄罗斯历史的小说,一部关于记忆及其怪癖的随笔集,一次注解20世纪的尝试,还是某种寻根之旅的见闻录。”还应该补上,这其实还是一部文艺批评、一部媒介哲学、一组纪念碑、一个康奈尔的盒子。

    约瑟夫·康奈尔,狂热的纪念物品收藏者、美国装置艺术家,以“盒子系列”著称于世。康奈尔制作的这些盒子全都镶有玻璃,使盒子里封闭着的一组物品得以被观众看见。褐色天鹅绒、大颗宝石、16个透明立方体、蔚蓝色的玻璃,就可以致敬一位伟大的女芭蕾舞者。刨花、彩砂、软木球,不起眼的边角余料,也可以通过神秘的方式组合,从而获得被凝视的机会。康奈尔盒子是超现实主义的“奇趣柜”,兼有收藏、展示和记忆的功能,又将偶然性、任意性与艺术性合为一体,可以视为物质材料的记忆蒙太奇。

    斯捷潘诺娃对记忆的媒介近乎痴迷,她在书中探讨了私人笔记、官方文件、相册、西洋镜、纪念碑、图纸、书信、回忆录、图片、肖像画、数字摄影等等媒介,尤其对纪念碑情有独钟。她心目中的纪念碑,并非体积巨大的官方勒石,却可以是日用品、碎布头、碗碟、墓志铭、箱子上的图画、两个人私下签署的秘密协定……“纪念碑以其存在本身维持记忆,它虽然无法讲述,却可以直接宣告,……其对人类事务的见证意义胜过任何编年史。” 假如说文件是使记忆官方化,纪念碑则使记忆物质化和情感化,从而个人化。康奈尔的盒子是纪念碑之一种,尽管这种艺术因其狂热与天真而被批评家诟病,但是无可否认,康奈尔盒子也带给人抚慰与温情。朗西埃曾说,“艺术的任务在于展现不可见之物”,而康奈尔盒子的内容物——现成品、或者日常生活用品——它们不自带目光,没有侵略性,却在可见可触中展现了那些不可见不可触的事物——人、爱与记忆。

    《记忆记忆》的文体结构别出心裁,恰似一个文字的康奈尔盒子,不同质地、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类别,在方寸之地组合成了一个世界。这世界如此微观,却又如此弘深。为了填充盒子,斯捷潘诺娃劫掠了几十位作家、诗人、摄影师、画家、艺术家,翻检他们关于记忆、物品、过去与未来的观点,就地没收,写入《记忆记忆》。从本书译者的二百余条注释中,当能领会这个被劫队伍的庞大规模。俄罗斯人引为自豪的白银时代作家群,几乎一网打尽,而还有更多数量的欧美艺术家,奉上自己的精髓。

    苏珊·桑塔格可能是被抢得最惨的一位,也是得到回报最多的一位,关于影像问题,斯捷潘诺娃的段落不输桑塔格的《论摄影》和《关于他人的痛苦》。她犀利地指出:昔日根据基督教义,另有一个智慧的全能记忆,能将一切人与物——不管死去还是活着——都捏在自己手心。在那时,“救赎”与“保管”同义。步入世俗社会,记忆的保管类似仓库,博物馆、图书馆保证了象征性的、局限性的不死。到19世纪,随着技术革命的推进,记忆变成了民主实践,而存档变成了公众的大事,摄影术、留声机、电影、家庭录像、自拍杆,每个人都有机会保存一切。日常生活中产生的视觉和言语垃圾越来越多。新的载体技术改变了接受方式,无论故事、履历、还是文本,都不再被视为链条,即在时间中展开的因果相继的一系列事件。这一方面值得高兴,因为在技术时代任何人都不至于不留痕迹地故去,在广袤无垠的存储器空间所有人都能找到一席之地。但另一方面,旧的等级世界恰恰立足于选择性,和选择性一同消失的,还有对好坏善恶的认识本身,剩下的只是大杂烩,其中既有事实,也有被错当成事实的各种观点。

    在这部难以言喻的作品的最后,斯捷潘诺娃打开网购的装有冰人夏绿蒂的包裹,发出如是慨叹:“冰人夏绿蒂,幸存者种群的代表,就像我的亲人——关于他们我所能讲述的越少,他们离我便越亲近。” 只有细读她在第375-376页关于“罗曼司”(Romance)的小插话,才能明白,这里的“罗曼司”是作者对“记忆”的爱恋和追求。到了最后,知道适可而止,懂得“忘却意味着开始存在”,这真的很有情商、也真的很哲学。作者用了389页的篇幅才抵达此处,作为读者,我要借用书中的一句话:这本书会让我觉得很长,长得令人幸福。

    马凌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标题为“冰人夏绿蒂在无所之地的中央打开一只康奈尔盒子”。

    <燕京书评>原创稿件。转载请后台联系。

  • 人类学视角下的债务史对货币理论的启示

    作者:Δανιήλ 发布时间:2022-05-07 20:11:36

    书中P51开始的货币根本就不是一个物品,而是以比例的形式、用数学来比较物品的一种方法——让你知道1个X等于6个Y的方法。把一块黄金看作一张欠条。我在跟网友对比特币的讨论中已经完全理解了,对我来说并不是新知识。我也用同样的逻辑来理解萨伊定律——整个社会就是一个记录债务的账本联结起来的互惠互利系统。通过这个账本系统或者说会计制度我们直接生产对社会或者说他人的债权,间接生产的是社会或者说他人对我们的债务,最终是债权和债务的账目两清。姑且称为萨伊定律的会计学表述吧。那么对经济周期的奥地利学派解释,同样的会计学表述是:政府做假账引起的整个社会级别的坏账清算。

    真正惊艳我的是P103对共产主义的讨论,P108:确定一个人是否处在共产主义的关系中的最准确的方法就是,在这段关系中,不能包含记账的行为。而且还不仅如此,即使仅仅考虑一下记账这种想法,都会被认为是无礼或者奇怪的举动。这是我认为对共产主义概念的严格科学的定义,之前的种种理论,比如禁止私有制,征收百分百税率,逆淘汰的复古运动这些定义准确来说其实是极权主义的定义而非共产主义的定义,对极权主义的批判也就不能解释人们对共产主义拥戴和向往的心理学根源。禁止记账是共产主义的本质,这是休·塞西尔、米塞斯、鲍里斯·布鲁兹库斯对共产主义是像永动机一样无法建成的批判的核心内容。在《苏维埃俄国的计划经济》P220有写到:布哈林在《过渡时期经济学》中讲过共产主义还需要会计制度,但他没有详细阐述这个原则。

    保守主义

    7.5

    [英] 休·塞西尔(Cecil,H.) / 1986 / 商务印书馆

    社会主义

    8.9

    [奥]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 / 2018 / 商务印书馆

    苏维埃俄国的计划经济

    8.0

    [俄] 鲍里斯·布鲁兹库斯 / 2018 / 山东人民出版社

    过渡时期经济学

    评价人数不足

    [苏]列宁 批注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 / 2015 / 重庆出版社

    在这个定义下我们就清楚共产主义在心理学上的感召力:其他的还包括近亲、夫妻、情人、最好的朋友。我们和这些人分享一切,或者至少我们知道在自己需要帮助时,可以向这些人求助。几乎任何一个圈内的团体都会创造特有的底线共产主义来定义自身。在团体内部,某些东西是无偿分享的;其余的东西如果有成员提出需要,就应该会有其他人提供。但是团体内部成员不会和圈外人分享东西,也不会向圈外人提供任何东西。共产主义并不存在于原始社会,也不存在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乌托邦著作或者拿自己的家产做的实验,也不存在于人类的未来,而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属于亲密关系和熟人社交圈,禁止记账,运转基础是“各尽虽能,按需分配”。那么共产主义运动其实就是想把这种日常生活中的亲密关系和熟人社交圈推广到陌生人之间的联合和陌生人社交圈。正因为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体会到的亲密关系,才能获得心理上的共情。

    它不可能的根源就在于禁止记账在陌生人之间的联合和陌生人社交圈之间只会制造混乱,根本无法实现互惠互利的联合。P107他们发现自己基本不可能拒绝这个人索取几乎任意一种共有消费品的请求,因此如果有人拥有多余的谷物、烟草、工具或农具,一旦被别人知道,他们积累的物品几乎立即就会消失。但是这种大方的分享和慷慨的基础,不会扩展到每一件东西上。事实上,正是出于这一原因,一般免费共享的东西都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这就是共产主义导致贫穷和社会倒退的根源:不利于资本积累。门格尔说过,私有制是在一切财货上不可避免会发生的需求量无限与财货分配量稀缺的不平衡问题的唯一可行的解决办法。假如我们不消灭造成私有制的原因而想废除私有制,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亲密关系和熟人社交圈也同样面临稀缺性问题,记账对于生产和分配也是必不可少的,只不过因为足够熟悉,所以不记账采用“各尽虽能,按需分配”也可以维持生产和分配。在陌生人的联合中,禁止记账,生产和分配就会彻底混乱,共产主义不利于资本积累的本质就会将社会迅速拉入赤贫。因为记账功能的缺失,组织产生和分配就会产生一个控制一切的极权政府完成从共产主义的理想到极权主义的现实结果的蜕变。

    这也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了现代性、资本主义对于人们社会关系的解构,正因为陌生人的互惠互利日益替代蚕食之前熟人社交圈的社会关系,我们感觉人与人之间不像之前那样亲密了,它在创造、摧毁、重新安排体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共产主义的拥趸在这一点怀乡病或怀旧病上不经意的暴露了他们对于社会关系的保守主义右倾特点,这种心理上的亲密需求抗拒现代性通过会计制度实现陌生人联合的社会关系,揭示出共产主义的右倾本质——比起对旧专制(君主制、奴隶制、封建制)压迫的仇恨和工业化电气化的渴望来(这种心理是左倾的),在陌生人的疏离中渴望亲密关系的动力更有可能让人反对现代性、向往田园牧歌(这种心理是右倾的)。

    未完待续。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5分

  • 文字风格:8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3分

  • 知识广度:5分

  • 实用性:6分

  • 章节划分:6分

  • 结构布局:6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3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9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4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 网站更新速度:7分

  • 使用便利性:4分

  • 书籍清晰度:5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9分

  • 安全性:5分

  • 稳定性:3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盗版少(60+)
  • 体验满分(503+)
  • 快捷(244+)
  • 还行吧(279+)
  • 赞(565+)
  • 图书多(330+)

下载评价

  • 网友 冯***丽: ( 2025-01-06 07:35:50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后***之: ( 2024-12-26 06:14:25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辛***玮: ( 2024-12-22 03:16:21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蓬***之: ( 2024-12-30 21:29:04 )

    好棒good

  • 网友 步***青: ( 2025-01-05 21:12:16 )

    。。。。。好

  • 网友 寇***音: ( 2024-12-23 05:58:09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石***致: ( 2025-01-07 12:57:25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宓***莉: ( 2024-12-10 17:39:30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苍***如: ( 2024-12-31 15:19:37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