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余音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48:19

余音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余音精美图片
》余音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余音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49590711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1
  • 页数:284
  • 价格:62.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48:19

内容简介:

国家与民族的动荡不安,把所有学者抛进巨浪颠簸之中,把那个时代知识人的心灵撕得四分五裂。在这些学者身上,可以看到时代的吊诡、潮流的变迁和思想的动荡,一个时代的学风与人格,仿佛在暗黑之雾中渐渐消失,学术和思想在互相刺激,知识与政治在彼此纠缠,理智与情感在相对 角力。尽管说余音绕梁也可以“三日不绝”,但是“三日”之后呢?余音或成绝响,总会袅袅远去。

本书收录了葛兆光教授纪念晚清民国以来16位已故学人的随笔。这些人中,有的融入历史的大动脉中,有的成了被遗忘的暗流。作者回顾他们的经历,探寻他们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的“变”与“不变”,捕捉思想史与学术史、时代与个人间那微妙的角力与交融。


书籍目录:

序 / i

一个佛教居士的忧思 / 003

世间原未有斯人 / 013

欲以“旧道德新知识”六字包扫一切 / 027

阴晴不定的日子 / 043

佚札留存在异乡 / 055

王国维手稿本《殷虚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跋 / 065

最是文人不自由 / 079

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 / 093

万里之外总有人牵挂 / 107

学术的意味 / 113

徘徊到纠结:顾颉刚关于“中国”与“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解 / 119

吾侪所学关天意 / 131

“刮骨疗毒”的痛苦 / 145

谋万国知识之沟通 / 155

重读潘光旦 / 161

不是旅行季节的旅行 / 165

学问的意义毕竟久远 / 169

“正晌午时说话,谁也没有家” / 175

重读杨联陞日记 / 189

黄河依旧绕青山 / 201

看人如伊吕 / 217

遥知水远天长外 / 221

师友三十年 / 231

那一道不曾消失的风景 / 237

附录一 运化细推知有味 / 247

附录二 世家考 / 259


作者介绍:

葛兆光,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与历史系特聘教授。原籍福建,1950年出生于上海,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1992年起,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2006年至2013年担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曾任日本京都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等校客座教授。 2009年获选第一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普林斯顿全球学人”。著有《中国思想史》两卷本、《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余音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余音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余音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我在一次研究生的学术史专题课上曾经说,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史要讨论的有几方面:第一,学术史要说明今天我们从事的“现代学术”,是怎样从“传统学术”中转型而来的?也就是说,学术转型是一个重点。第二,学术史要指出这一学术转型的背景和动力是什么?是域外刺激,是学术制度变化,是新资料新方法的推动,还是政治情势、国家危机和国际环境的作用?第三,学术史还要说清楚一个时代学术研究的趋向、理论和方法,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改变的,什么是显著的主流,什么是被压抑的潜流?只有这样,学术史才能够给今天的学者指明,过去如何变成现在,现在又应当如何变成未来。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国家与民族的动荡不安,把所有学者抛进巨浪颠簸之中,把那个时代知识人的心灵撕得四分五裂。在这些学者身上,可以看到时代的吊诡、潮流的变迁和思想的动荡,一个时代的学风与人格,仿佛在暗黑之雾中渐渐消失,学术和思想在互相刺激,知识与政治在彼此纠缠,理智与情感在相对 角力。尽管说余音绕梁也可以“三日不绝”,但是“三日”之后呢?余音或成绝响,总会袅袅远去。

本书收录了葛兆光教授纪念晚清民国以来16位已故学人的随笔。这些人中,有的融入历史的大动脉中,有的成了被遗忘的暗流。作者回顾他们的经历,探寻他们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的“变”与“不变”,捕捉思想史与学术史、时代与个人间那微妙的角力与交融。


精彩短评:

  • 作者:安提戈涅 发布时间:2017-04-29 21:53:46

    部分篇章从前读过。葛兆光取“余音”之名,想来也是有伤怀之感,不仅仅是为了对抗“健忘”的学术评价体系(杨文会与沈曾植等学者几乎是以“重新出土”的面貌出现的),也是为了哀悼与缅想一种治学诉求的黯然泯灭。如今的“做学问”变成了一种技术化、知识化的活动,继续追问“终极意义”甚至显得荒诞不经,这与本书中所纪念的诸先贤的努力正好相反,他们仍然秉持着将学问“生命化”的传统治学路径,所以一朝覆灭,人也只能“举世风靡、茫茫一概”。因而,葛兆光也才会在行文中反复追问“道”与“势”之争(其实余英时也是)、终极意义何在的问题。再次读到陈寅恪那首蒙自南湖忆旧,真是唏嘘不已,然而现实终将是余音散尽,世间原未有斯人。

  • 作者:薛西弗斯王 发布时间:2017-03-27 11:26:09

    前一晚看到,第二天复试考官就问到了

  • 作者:malingcat 发布时间:2017-03-24 08:10:58

    葛老师是大师级人物,有见识有怀抱有文笔,素来敬佩。这些文章里的许多篇,昔日读过,比如王国维投湖一篇,文学笔法写当日的文化圈和日常生活,印象深刻。如今结集,自然认真捧读。学术史上的十几位人物,个性不同,际遇各异,然而学问渊博,建树卓越,如黄钟大吕,余音绕梁。可叹如今虽是盛世,文人风骨难支,书中大有“恐成绝响”之叹。

  • 作者:十口青草桑 发布时间:2017-02-06 17:49:14

    余音虽云绕梁袅袅但我想更多的是指“我的音”,葛兆光先生借十四位大家的书评、日记、轶事来阐述自己的历史观。这几位大家里很喜欢王国维的洒脱、陈寅恪的刚毅,还认识了杨联陞先生。突然发现大师千面,但内心都有些压抑和纠结,以至于其他事固执不发只一心学术。尤其是像杨联陞,黄仁宇等人。

  • 作者:毛秃秃和胖咕咕 发布时间:2016-12-13 22:59:06

    这书都标想读。。。里面文章有你们没看过的吗。。。(理想国真心早该出葛大师的东西了,巨高的知名度,学院派知识分子恐怕也就李零刘小枫能和他比比,极大的受众人群,众多学科学生都感兴趣的议题,文章又都写得好看,完爆大半目前理想国已经很好的选题,颇有畅销学术随笔潜质,另出版年月早标了一年╮(╯▽╰)╭)

  • 作者:alex 发布时间:2024-05-17 22:55:35

    主要看了光武帝相关的故事,能形成一个基本的认识。没想到这段时期这么混乱,相比东汉末年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曹操快速统一了北方,避免西汉末年的混乱再现,所以曹操才发出“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样的感叹。


深度书评:

  • 吾侪所学关天意

    作者:虫二 发布时间:2018-10-12 16:43:54

    晚清民国的学者文人光芒万丈,常常让我们心生一种无力感:任凭再怎么努力,也追他们不上。换句话说,即使当代学术有着更精密的方法理论和前所未有的技术加持,也似乎没有一位在学术名气、知识甚至“见识”上堪与胡适、王国维、陈寅恪等人相比肩的学者,更遑论晚清民国的大学者是“成群结队地出现”。

    究其原因,逃不开诸如那些学者既有中学深厚的训练,亦有西学不俗的修养,今人难以望其项背;当年学术新材料和新方法前所未有地大规模出现和引进;彼时学术的地位还不算太低、学术的环境相对优渥和自由等等因素,但从根本而言,晚清民国学者对学术坚定不移的认同以及其独立自尊的人格,是当代学者最最缺乏的。

    回到葛兆光的这本《余音》,你能看到书中所写的陈寅恪、王国维、杨联陞、顾颉刚、吴宓、沈曾植、黄仁宇、朱维铮等人虽然性格气质和命运遭际各有不同,但无一例外地是,他们都对学术本身有着绝对的效忠与坚持。“吾侪所学关天意”,学问的意义毕竟久远,它有着无可比拟的终极价值,只是,在当下急功近利的暴雨狂风下,又有多少人还愿意献身于学术呢?

  • 学术史与思想史的纠葛:读葛兆光《余音》

    作者:Seven-11 发布时间:2017-04-10 00:30:49

    葛兆光先生是一位对学术史抱有浓厚兴趣的学者。这也难怪,他出身于北大古典文献学专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就是该专业的要求。去年读到他的《交错的东亚宗教》——在中研院史语所讲座基础上整理而成的一个小册子,可能是囿于篇幅和讲座这种形式,所论并不特别深入,但他的学术思路、方法和视角总是给人灵感和启迪。最近,他的《余音:学术史随笔选》由广西师大出版社付梓,内中有些篇什早就读过,如发表在《读书》杂志上的《最是文人不自由》和《黄河依旧绕青山》,如曾在朋友圈“刷屏”的关于杨联陞的两篇文章,但也有一半左右未曾寓目。不管已读未读,这回从头细阅一过,记下一点肤浅的感想,恭请方家指教。

    这个集子所收文章写作时间跨度相当大,最早的一篇《吾侪所学关天意》写于1992年,最晚的一篇《徘徊到纠结:顾颉刚关于“中国”与“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解》作于2015年(《交错的东亚宗教》有一篇《纳“四裔”入“中华”?——1920-1930年代中国学界有关“中国”与“中华民族”的论述》,可参阅)。所谈论的人物都是现当代学术史上大名鼎鼎的学者,占据篇幅较大的有沈曾植(2篇)、王国维(3篇)、陈寅恪(4篇)、顾颉刚(1篇)、吴宓(2篇)、杨联陞(2篇)、黄仁宇(1篇)等。基本上是阅读日记、书信、诗集、回忆录、年谱等资料而后撰写的。

    当代学人中,擅于利用日记、书信、年谱等传记性材料作学术文章的,余英时先生是给人印象最深的一位,其次就是葛兆光先生了。葛先生在《重读杨联陞日记》结尾说:“读读前辈大学者日记,不仅学术史或许可以重写,没准儿还能偷师学艺,从书目、方法和兴趣上学到很多东西。”去年王汎森先生在北大演讲的时候,提到一个细节,他自己亲近和领会克罗齐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阅读克氏自传,学术论著反而不太容易进入。英雄所见略同,此之谓也。

    本书收入的随笔有二三十篇,为数不少,但作者“萦绕心中已久的话题”主要有三个:一是如何评价晚清民国学术,二是有关传统中国的文史研究为何要叫“国学”,三是学者所面对的“时局刺激”与“自由环境”。这几个问题都很沉重,但葛先生如鲠在喉,在序言里一吐为快,可以说本书自序就是一篇提纲挈领的重要文章。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界和社会上有各种评判,言人人殊,而作者的态度是今人“千万不能有后来居上的盲目自大”,毕竟晚清民国“那个时代机缘凑合,时势催人,确实促成了人文学术的现代转型,也拓展了人文领域的知识扩张,更成就了一批至今还值得纪念的大学者”。至于第二个问题,很明显也是针对现实而言,当下所谓“国学”,范围极为狭窄,作者于此忧心忡忡,感觉这种取向与“新学问由于新发现”的学术潮流背道而驰。第三个问题,集中每篇文章几乎都有所涉及,作者曾自问:“这个学界会好吗?”这是葛先生反思学术史之后的痛苦追问,“但悲哀的是,到现在我也不知道答案是什么”。

    读这本书,第一个收获当然是汲取新知,增广见闻。比如王国维写给内藤湖南的信(书中还专门附录了王国维的三通未刊书信),让我们对王氏与日本学人的交往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比如,王国维传世名篇《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末尾原来有一大段《余考》,因为收入《观堂集林》时被删去,一直被学者忽略,作者在京都访学时看到了手稿本,撰文加以介绍。也就是说,这篇看似纯粹的考据后面,还有王国维对义理的思索。又如,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有《陈寅恪资料集》,从中可知海外学界对陈氏的关注;再如,庞朴是很早就会操弄电脑的学人,朱维铮“外表犀利而严苛,内心却柔软而善感”,等等。这些都是我不曾知晓的。

    第二个收获是对学术史的认知。作者在自序中指出,真正的学术史,应当讨论的是“学”,需要讨论几个问题:一是“学术转型”和“典范转移”,也就是传统学术如何转变为现代学术;二是学术转型的背景和动力,也就是促进学术更新的因素;三是讲述一个时代的学术特色,包括它的研究趋向、理论和方法等。作者坦承,书中所录大都是“别有怀抱的随笔”,“并不算是学术史,最多只能算‘学术史别页’”。

    尽管如此,有些篇章还是透露了作者对学术史的关怀。譬如,作者在谈论沈曾植的两篇文章里(《世间原未有斯人》,发表于1995年;《欲以“旧道德新知识”六字包扫一切》,发表于2008年)念兹在兹的一个问题就是“学术史的遗忘”:

    过去的学术史对于一个人,常常把他的思想和学术“打包”,以致政治立场总是“绑架”学术成就。如果思想史极力褒扬,学术史只好投鼠忌器,评价调门跟着水涨船高,如果思想史在极力贬斥,学术史也只好绕道而行,生怕染上了立场不稳的罪名。(39页)

    如果思想史的判断过多地干涉学术史的描述,那么,学术史是很难公正地还原它的本来历程的,像胡适、像王国维、像陈寅恪、像郭沫若,思想史的干预已经使他们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能得到实事求是的评价了,还好,他们名声太大,离我们太近,学术史既躲不了又绕不开。可是,像沈曾植这样离我们远一些的学者呢,难道学术史的遗忘,就可以是顺理成章的遗忘么?(24页)

    有鉴于此,作者提倡学术史与思想史的“切割”。一方面,不能不说作者指出的这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现象确实存在,而且相当严重,所以“学术史与思想史是可以分家也是应当适当地分家的”,在“学术正确”的层面,这个观点无疑会引起不少学人的共鸣。另一方面,我有一些隐忧和疑虑,我们真的能对学术和思想做一分为二的切割吗?就拿沈曾植为例,他被人誉为“清同光朝第一大师”,得到王国维、陈寅恪、内藤湖南、伯希和等中外学术巨子的推重和尊崇,但他的的确确被学术史和思想史遗忘了。如果我们今天书写晚清民国的学术史,只是简单地把沈曾植这个人加进去,这样的学术史就“公正”了吗?恐怕很难说,至少我是深表怀疑的。沈曾植的被遗忘是一个学术史问题,更是一个思想史问题,如果不能在思想史层面有很好的观照和处理,我们也未必能比较圆满地解决“学术史的遗忘”问题。那么,该怎么办呢?其实已有学人作出探索,徐坚教授在研撰《暗流》《名山》这两部学术史著作时采用的方法是,把学术史当作思想史来做,也就是他说的“作为思想史的学术史”。因此,与其“分家”,不如“相亲相爱”,从思想史的角度考察和诠释学术史问题,这样才能比较灵活地处理所谓“遗忘”问题。

    作者认为政治史、思想史对学术史的“绑架”是造成“学术不公”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自是卓见。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些“成语”也很容易干扰我们的学术史认识,对严耕望“二十世纪四大史家”(或“现代史学四大家”)的误读,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严先生在《治史三书》中确有四大家的说法(陈垣、陈寅恪、吕思勉、钱穆),但这个说法是有前提、有条件的,“及睹其风采,或读其书时,其人尚健在”,这样一来,早已辞世的王国维、梁启超、章太炎等就被排除在外了。严先生是一代史学大家,评骘史坛人物,回顾学林往事,让后生晚辈对史学史多了一分亲近和理解,自然广受欢迎。然而如果断章取义,被媒体、被学人肆意放大,当作一种“公论”,往往会造成另一种“遗忘”和“不公”。

    第三个收获——也算是一种收获吧——在这里,想对《最是文人不自由》提出一点不同的看法。这是作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阅读《陈寅恪诗集》后撰写的,发表于《读书》杂志,影响颇广。但这篇随笔给我的印象是,文人的感性大大压倒了学人的理性,这大概也是该文流传甚广的一个原因。此番重读,发觉作者把陈寅恪当作一个“卧龙式的人物”,满怀政治抱负,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惜时乖运蹇,到头来只能在诗中倾吐这种郁郁不得志的情结。问题在于,陈寅恪真的是这样一位迂夫子吗?其实作者也拿不准,所以他一边猜测“陈寅恪自己并不觉得他是一个寻章摘句的学人,而应当是一个经邦纬国至少是一个‘坐而论道’的奇才”,一边自我否定,“我不相信陈寅恪这种受过现代训练的学者不明白政治与学术早已判然两途的事实,我也不相信陈寅恪这种理智的知识分子不明白‘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的故典”,然而终究还是一片迷茫:“可他为什么还要有这种不切实际的抱负和自寻烦恼的忧郁?”(81页)

    窃以为,这很可能是作者陷入陈寅恪的“迷魂阵”了。如所周知,陈寅恪没有像胡适那样留下供后人检阅的日记,而是把他的感怀化作一首首旧体诗。借用当下的流行语,陈寅恪的这些诗无意间为研究者刨下了一个大坑,如果不放宽视野,如果不参照其他文本,一味沉醉其中,那么很可能陷入迷途。试想,假如陈寅恪写的不是旧体诗,而是报章时评,这种观感可能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根本不会把陈氏想象成“栏杆拍遍,何人会,登临意”的卧龙式文人。我们知道,胡适也在传统士大夫与现代知识人这两个角色之间周旋,但好像没有哪位学者说他是“卧龙式人物”,即使有,就一般印象而言,胡适的光风霁月也完全不同于旧体诗中陈寅恪这种“最是文人不自由”的阴郁和压抑。其实,胡适“自觉或不自觉的从政心理”,与政界人物的交往,以及实际的政治纠葛,都要比陈寅恪深得多。由于世家出身,陈寅恪之于胡适有一点“优势”,也许就是他从父祖辈那里知晓更多晚清政坛内幕罢了。

    尽管如此,《最是文人不自由》一文仍有值得称道之处。作者认为,“上苍对于陈寅恪虽然未必公平”,但陈氏有两个幸运的地方:一是他选择了唯一可以实现自我的职业及学术生涯,“二是陈寅恪的生活中有一个善解人意的妻子,他的夫人唐筼不仅是他的生活伴侣,更是他的精神依托”(90页)。尤其是第二点,粗看好像没什么,但稍一寻思,我们不能不表赞成——只要看文中所引陈氏夫妇的唱和,即可体会。

    同样是谈陈寅恪,《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发表于2001年)是作者读陈氏书信集的随感,至少给我的感觉,该文比《最是文人不自由》(发表于1993年)通达不少。这可能是两种文体(或者说文类)造成的。具体来说,旧体诗这种文类本身在传情达意方面就造成了一些规范(或者说约束),“自古逢秋悲寂寥”就是典型,所以中国古代的诗人估计十有八九都是“兴亡今古郁孤怀,一放悲歌仰天吼”,碰到危急关头,便是“死生家国休回首,泪与湘江一样流”。同理,陈寅恪用“食蛤那知天下事”表达他对当局的某种看法,放在他那个时代和环境下,恐怕并不等于他自己要参政、干政。当然,我并不否认陈氏身上存有那种传统士大夫习气,而是想着重指出,一种文类可能会给我们认识、理解学人与学术史造成某种幕障。这或许是值得研究者时刻留意的。

    刊于《经观书评》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微信公号【随读随写】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7分

  • 语言运用:8分

  • 文笔流畅:6分

  • 思想传递:5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6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3分

  • 新颖与独特:7分

  • 情感共鸣:8分

  • 引人入胜:9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3分

  • 事实准确性:3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5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8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8分

  • 安全性:9分

  • 稳定性:7分

  • 搜索功能:8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种类多(502+)
  • 无水印(546+)
  • 差评(417+)
  • 博大精深(222+)
  • 排版满分(304+)
  • 情节曲折(442+)
  • 经典(309+)
  • 五星好评(479+)
  • 内容齐全(242+)
  • 速度慢(631+)
  • 收费(349+)
  • 快捷(463+)
  • 二星好评(61+)

下载评价

  • 网友 田***珊: ( 2024-12-12 07:37:39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孙***美: ( 2025-01-09 14:14:43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谢***灵: ( 2025-01-09 02:33:56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相***儿: ( 2024-12-29 05:52:02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仰***兰: ( 2024-12-29 04:23:40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瞿***香: ( 2025-01-05 22:25:47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堵***格: ( 2024-12-25 22:49:02 )

    OK,还可以

  • 网友 戈***玉: ( 2025-01-08 03:46:58 )

    特别棒

  • 网友 通***蕊: ( 2024-12-19 01:21:07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权***波: ( 2024-12-15 09:31:54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