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第五版)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犯罪心理学(第五版)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犯罪心理学(第5版)》的再版与修订实际给作者提供了一个机会,就是在修订中反映犯罪现象、样态、形式的这种变化,反映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思考。这是机会,也是挑战。因为,试图反映这一变化是容易的,但准确反映这一变化是困难的,而对这一变化给出科学的解释则更加困难。这不仅受制于作者学识的局限,也受制于观察角度的局限,获取材料的局限,学科发展的局限。
本次修订还是尊重了原来的篇章结构。考虑到网络犯罪的发展,将原来“青少年网络犯罪心理”内容加以调整补充,构成新的一章“网络犯罪心理”;将原来的“恐怖犯罪心理”从“暴力犯罪心理”一章中分离出来,与增加的“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心理”和“邪教犯罪心理”合为一章“信仰型犯罪心理”。
书籍目录:
上篇
章 绪论
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
第三节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第四节 犯罪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章 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节 犯罪心理原因的概念
第二节 我国学者关于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观点
第三节 国外关于个体犯罪原因的观点综述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相关因素
节 社会背景因素与犯罪心理
第二节 自然背景和情境因素与犯罪心理
第三节 个体因素与犯罪心理
第四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规律
第二节 犯罪心理向犯罪行为的转化
第三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第五章 犯罪人的一般心理特征
节 犯罪认知心理特征
第二节 犯罪动力心理特征
第三节 犯罪个性心理特征
第四节 犯罪情境心理特征
中篇
第六章 信仰型犯罪心理
节 信仰型犯罪心理概述
第二节 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心理
第三节 恐怖主义犯罪心理
第四节 邪教犯罪心理
第七章 暴力型犯罪心理
节 暴力型犯罪概述
第二节 人身暴力犯罪心理
第三节 性暴力犯罪心理
第八章 财物型犯罪心理
节 财物型犯罪概述
第二节 盗窃、抢劫、诈骗犯罪心理
第三节 贪污、贿赂犯罪心理
第四节 走私犯罪心理
第九章 毒品犯罪心理
节 毒品与毒品犯罪概述
第二节 毒品犯罪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第三节 毒品滥用心理
第十章 流动型犯罪心理
节 流动型犯罪概述
第二节 流窜犯罪心理
第三节 偷越国(边)境犯罪心理
第十一章 群体犯罪心理
节 群体犯罪概述
第二节 有组织犯罪心理
第三节 集群犯罪心理
第十二章 网络犯罪心理
节 网络犯罪概述
第三节 网络犯罪心理形成的相关因素
第三节 网络犯罪的心理及行为特征
第十三章 不同经历犯罪人的心理
节 初犯心理
第二节 累犯和惯犯心理
第十四章 青少年犯罪心理
节 青少年犯罪概述
第二节 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相关因素
第三节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及行为特征
第十五章 女性犯罪心理
节 女性犯罪概述
第二节 女性犯罪心理形成的相关因素
第三节 女性犯罪的心理及行为特征
第十六章 变态型犯罪心理
节 变态型犯罪心理概述
第二节 人格障碍与犯罪
第三节 精神疾病与犯罪
第四节 性变态与犯罪
下篇
第十七章 犯罪侦查心理
节 犯罪侦查的心理依据
第二节 侦查思维
第三节 犯罪心理画像
第四节 调查访问心理
第十八章 犯罪审讯心理
节 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的心理特点
第二节 讯问
第三节 审讯的策略与方法
第十九章 犯罪心理的预测、预防和矫正
节 犯罪心理预测
第二节 犯罪心理预防
第三节 犯罪心理矫正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犯罪心理学(第5版)》的修订还是尊重了原来的篇章结构。编者张保平、李世虎考虑到网络犯罪的发展,将原来“青少年网络犯罪心理”内容加以调整补充,构成新的一章“网络犯罪心理”;将原来的“恐怖犯罪心理”从“暴力犯罪心理”一章中分离出来,与增加的“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心理”和“邪教犯罪心理”合为一章“信仰型犯罪心理”;考虑到集群性犯罪现象日渐突出的发展趋势,在“群体犯罪心理”中增加一节“集群犯罪心理”;同时,在“暴力犯罪心理”一章中增加一节“人身暴力犯罪心理”。这样调整,既强调了一些新型犯罪,也兼顾了一些传统犯罪,使本书涵盖的范围更宽了。
书籍介绍
《犯罪心理学(第5版)》的再版与修订实际给作者提供了一个机会,就是在修订中反映犯罪现象、样态、形式的这种变化,反映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思考。这是机会,也是挑战。因为,试图反映这一变化是容易的,但准确反映这一变化是困难的,而对这一变化给出科学的解释则更加困难。这不仅受制于作者学识的局限,也受制于观察角度的局限,获取材料的局限,学科发展的局限。
本次修订还是尊重了原来的篇章结构。考虑到网络犯罪的发展,将原来“青少年网络犯罪心理”内容加以调整补充,构成新的一章“网络犯罪心理”;将原来的“恐怖犯罪心理”从“暴力犯罪心理”一章中分离出来,与增加的“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心理”和“邪教犯罪心理”合为一章“信仰型犯罪心理”。
精彩短评:
作者:Sonja 发布时间:2022-08-17 20:05:29
很精致
作者:晚歌_Ral 发布时间:2018-07-06 20:17:32
感觉没《桃花扇》好看,红娘的存在感远大于两个主角,性格也更为丰满。点评看得贼难受,集大家之言,古文白话文混杂,又引用大量诗词,明明看的都是这个系列的,桃花扇的点评看的就很舒服,就正常分析不好吗...非搞那么文绉绉的
作者:姚旺旺 发布时间:2023-07-24 10:56:44
书评一看就是刷的
作者:天生遥控 发布时间:2019-01-16 03:44:51
没啥好说的,5星,很系统的说了多元时间序列的问题,我暂时没看过比它讲多元时间序列更好的书。特别是VARMA部分说的非常详细。MVGARCH部分略带简略,不过不影响大家入门。R的代码略显老旧,并且CRAN中可能已经加载不了了,通过github还是可以加载。
内容探讨可以联系我:star19950818@foxmail.com
作者:毛呢 发布时间:2015-07-23 21:42:02
Not a single country can escape prop bubble, will China ?
作者:Wingsu 发布时间:2019-09-23 21:37:07
十一洛阳课程用书。因为不熟悉,看起来有点费劲,很多建筑方面信息不详细。
深度书评:
赵松和例外状态
作者:waits 发布时间:2021-04-18 11:04:51
(原刊于《上海文化》2021年三月号)
2020年春天,因为疫情,赵松供职的艺术中心暂时关闭,作为唯一的留守值班人员,他每天早上独自进入那个十几万平方米的建筑体深处,晚上再独自离开,一个原本相当熟悉的空间如今被巨大而长久的寂静覆盖,渐渐有些陌生,这种陌生感同时也侵蚀到依然还驻留在这个空间里的人,他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蚂蚁在进出一个空盒子。那一刻,赵松成了赵松小说集《伊春》里的人物。
《伊春》里的主人公都迷恋于某种悬停状态:
如果你像一个带鱼那样被煎了一面,那就要避免再被煎另一面。但实际情况是,当你像条带鱼那样被切成数段,然后被煎了一面之后,就避免不了再被煎另一面了。无论你跑去任何地方,其实都是在煎另一面。真正需要的,只是停下来,在一个点上,静止不动。不,准确地说,是悬停。只有在这样的时候,在这样的地方,你才会觉得什么都是可以原谅的。
悬停,就是既在某个地方,又不在任何地方。(《鲸》)
大约每个中年人都能理解这种像带鱼一样被煎了一面之后的人生,一切已难以有太大的改变,他在人生的中途慢慢认清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过着这样一种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知晓自己即便逃离现有的人生,在一阵新鲜过后,也会很快坠入另一种相似性之中,如同带鱼的另一面。这种对生活必然性的认知,会让我们想起加缪《局外人》里的话,“什么样的生活都差不多,人们永远无法改变生活”,但在此种犀利认知之后,赵松却又不再会让笔下的人物重蹈加缪所设想过的几种人生抉择,即默尔索般对外部世界保持封闭的、孤绝的反抗者,抑或西西弗斯式的执着的创造者和爱者。事实上,赵松更为亲近的,是那些真实存在于世的普通人,这些普通人即便读过一点加缪的作品,赵松也知道他们并不会就此有所改变,因为软弱,也因为他们不是艺术家,而这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不是艺术家,他们不仅无法改变生活,也无法对自我做出哪怕轻微的调整,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他们就是各自固执地、短暂地存活于世,他们企求的或者说能够做到的,只是能让自己暂时喘口气的悬停。
赵松所做的,首先就是不断地去认识这些人,默默地给他们以可供悬停的空间。
《伊春》中的好几篇小说都写到主人公对于机场的迷恋。机场是一个特别典型的公共悬停空间,“既在某个地方,又不在任何地方”,既不是开端,也不是结局。迈入机场,尤其是那种大城市里的巨型机场,就是与日常生活暂时脱节,但却并没有脱离人世,相反,在这个体量庞大的空间里充满了各种赏心悦目的商店和餐馆,流动着各式各样的人,却相互毫无干扰。可能只有在机场,一个成年人的无所事事才是可以被原谅的。
他告诉她,他从那次送她之后,就喜欢上了那个机场。他特别喜欢到那个机场送人或者接人的差事。要是接人的话,他就会提前三个多小时到机场,这样就可以等上很久。送人登机之后,他就会再呆上两三个小时,看看书什么的,或者就看来往的人,会觉得很舒服……有时候,即便没有人要送,也没有人要接,而且刚好他没什么事儿,他就会突发奇想地坐上地铁,去那个机场,在那里呆上半天。(《鲸》)
他对你说他测量过这个候机大厅的长度与宽度,从这边走到那边,再从左边走到右边,甚至还走完了对角线。有时忘了,就再走一遍。要到后来,他才会告诉你,他觉得你就像这座巨大的机场一样稳定,什么都装得下,又不会被占据。(《南海》)
除了机场这样稳定的随时开放给所有人的悬停空间,赵松更着意去发掘一些具体和特殊的空间。在《公园》里,刚刚离婚的女主人公喜欢房间里空荡荡的,“除了床和一些书,什么都没有”,“她不能忍受任何有可能会带来家庭氛围的东西,她要的只是空的空间……还要有个公园”,她之所以买下新居,就因为旁边有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公园,她喜欢看它一点点生成,在各种散乱的工地间散步,“那种未建成的状态,真的很让她着迷”。 这样的空间还包括汽车、火车、轮船,尤其还有旅馆。和让-菲利普·图森一样,赵松的小说里也到处都是旅馆,主人公经常会起意动身远行,但很多时候只是为了找到一个新的暂时可以一动不动待着的地方,
旅行永远是不可能的事。你就是那么一个微不足道的点,哪都动不得,唯一可能的,就是把这个点弄透,变成一个黑洞,让自己掉进去,说不定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凤凰》)
图森写过一篇《我怎样建造我的旅馆》,他说,“从文学角度看,建造一个旅馆和构建一个人物之间没有区别”,而在赵松的小说里,那些迷恋旅馆的人物最终把自己也塑造成一个旅馆式的存在,很多陌生的生命在其中进进出出,他往往以一种出人意料的热情来欢迎他们,同时也会放任他们随时离开。
《鲸》是小说集《伊春》的第一篇,主人公在暴雨中坐出租车去机场接人,中途得知航班取消,接人的任务也因此取消,他松了口气,继续赶往机场。一路上,他和一个女人通了会短信,又接了一个女人的电话,还想起了另一个已经远在国外的女人,在机场时他还注意到一个陌生女人。
《爸》中的男主人公,应一个KTV会所女孩之请,花费大量时间去陪伴她的抑郁症弟弟,再把谈话的内容写信或打电话告诉这个女孩,但他这么做既非出自情欲企图,也非慷慨的善意,他自己解释说这么做只是因为暂时做不了其他任何事,但又必须做点什么来避免自己崩溃,他自认有能力这么陪伴一个陌生人,是因为他可以理解所有发生在人身上的奇奇怪怪的事情。
在《南海》中,男主人公喜欢玩一个游戏,即把朋友的手机号码改变一个数字,然后发个短信过去,要是对方回复就可以一直聊下去。有次他因为这个游戏认识了一个在北京兼职做服装生意的平面模特,对方在深夜向他哭诉被前男友殴打和纠缠的事情,他立刻决定去北京陪伴这个濒临崩溃的陌生女人,但对方显然没有想到他真的会来,也在见面后婉言谢绝了他的帮助,他一个人在旅馆里待了两天,在旁边电影院看了几部电影,在空荡的电影院里一个人笑和哭。
在这些几乎没有任何戏剧性事件发生的小说里,却有一种叫人沉陷其中的力量。从小说一开始,我们就被拖入主人公的视角,随着他观看、倾听,随着他思绪游走。这里面有两种东西在起作用,一种是通过文字能力和视角切换手法造成的精细入微又干净鲜明的视听感官体验,令读者犹如置身一场立体电影的氛围;另一种,是时时刻刻与外界、与他者寻求交流的努力,虽然这交流是断断续续,有头无尾的,并且是被各种各样的距离所隔开的,但却一直没有停歇过,这其中有一种近乎天真的生机勃勃,就仿佛人类朝着空旷的外太空所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可能也正是在这两点上,赵松将自己和其他同样受法国新小说影响的一大批中国年轻同行区别开来,在这些写作者的笔下,类似的观看和倾听大都流于琐碎、粘滞,又背负着各种过于明显的象征,与此同时,他们的注意力又更多只在自己身上,因此他们看似同样细致的描述最终只不过是在围绕自身织茧,很快就令人厌倦。
赵松写过克洛德·西蒙的文章,他说,“阅读《弗兰德公路》这样的小说所能带来的体验完全是沉陷式的,面对这样的作品读者几乎是不可能以置身事外的状态来看故事的,因为西蒙笔下的所有叙述、描写,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视角之间反复切换,总是像潮水、暴雨般的扑面袭来,不断地淹没读者的意识,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就有了深陷其中的感觉……当你从这样的小说世界里抽离出来时,会忽然发现,自己观看世界的方式、感受和想象世界的方式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同时还会深切地意识到,人的存在与否,并非取决于其现实身份或经历,而是他体验世界的方式如何独特和强烈”。
这里面有关“体验”的几个关键词,一个是“独特和强烈”,一个是“世界”,前者可能来自天赋和不懈的练习,以及对于叙事技巧的把握,后者则更出于一种写作伦理的自觉,是将写作视为人向着世界的敞开和交流,而非动物性的展示或封闭。
然而,不同时代又有其截然不同的交流方式,小说家自当对此有所感应。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人们热衷于写信,随即催生了大量书信体小说;到了十九世纪,交通发展,人们见面机会大幅度提高,书信体小说开始式微,取而代之的是诸多现实主义小说大师笔下精彩绝伦的人物对话,在那些小说中,人们总是在不知疲倦地寻求与他人的交谈,同时也在相互倾听。在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物对话构成了小说的一个基本内容,而当我们说到小说对现实的反映,或者我们衡量一个小说家摹写现实生活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我们是以小说中的对话作为样板的。声音即现实,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声音,同时,声音一经说出便会消逝,因此现代小说家追寻消逝时光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追寻那些喧哗、骚动又随即消逝的声音,我们也因此称赞那些能够准确且创造性地还原稍纵即逝的人类交谈的小说家。
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小说基本上已成为最权威的文体,一方面,它自身已积淀出相当丰厚和多样化的经典文本,另一方面,更多的未必具备声音捕捉能力的写作者开始投身于小说写作,这随即造成两个结果,一是叙事者的声音开始膨胀,直接引语的人物对话渐渐被自由间接引语和叙述性文字取代;二是很多小说中人物的声音越来越脱离日常生活,它们更多来自对于之前诸多经典小说所构建的声音的摹仿。
对于此种危险,赵松一定深有所感,因为他所热爱的法国作家克洛德·西蒙在《四次讲座》里就早已指出:“假如我们不做一种积极的努力,那么我们的头脑从这世界中接受的就只能是一种用代码表示的转译,充满了约定俗成的陈旧形式”。关于这种“用代码表示的转译”,西蒙进一步举了一个年轻画家的例子,鲁本斯的一个学生看不到在他面前摆姿势的裸体女人,而只看到好多年前由鲁本斯画出的女子。与之类似,在我们的当代小说中,即便是在最年轻的一代写作者那里,历史人物操持的说话腔调依旧令人惊讶地完全来自先前所出版的历史小说,而当下人物的言行举止则背负了过多的已被确认的社会意义和时代特质。大量所谓严肃小说中的人物都不是在生活,而只是在表演生活,依照坊间流言、段子和小品、媒体报道、非虚构纪实乃至域内域外小说所展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生活模板,而大量的批评家则充当这演出式写作的老练看客,为在某个节点所出现的或符合预期或超出预想的精彩桥段鼓掌叫好。假如王尔德所说的“生活模仿艺术”,是对艺术的褒扬和对生活的深刻认知,那么,当一种贫瘠又顽固的现实主义反反复复要求艺术去反映生活的时候,这种艺术最终所反映出的,就只能仅仅是一种通过模仿先前艺术来获得的生活模板。这渐渐构成一种来自陈词滥调的艺术和约定俗成的生活之间的内部循环和自我繁殖。
伊春,是东北一个边远小城的名字,但《伊春》这部反映作者近十年来创作面貌的小说集却和批评家们关心的所谓时代性、历史感乃至东北现实问题没有多少直接的关系,赵松并无意驱使小说去成为某种普泛和陈旧观念的见证,相反,他十余年来努力的方向,恰恰是撕碎这种深入人心的普泛和陈旧,并呈现一种“独特和强烈”的“体验世界的方式”。
我们在《伊春》中可以看到一种特殊的、独独属于这个时代的体验,它附着于电话、手机短信、QQ聊天室、电子邮件,微信,弥散在《伊春》的每个角落,一种由文字所参与构成的新声音,一种不必见面的倾谈,一种类似并联电路般可同时展开的情感回路。人们看似被现代性逼迫得各自孤绝,但实际上却也拥有了更复杂隐秘的交流可能,但在《伊春》之前,我似乎很少见到当代中国小说对此种新交流方式有如此真切和自如的呈现。
在一部典型的赵松式小说里,男人和女人往往是在漫长的、即时与非即时的交流之后慢慢熟识起来的,但和过往的很多小说家不同,赵松感兴趣的与其说是这种关系的进展,毋宁说是不进展,以及这种停滞与僵持中所映衬出的现代个体的本真存在。林中有很多条道路,赵松的主人公看起来对踏上任何一条道路都没有兴趣,他寻找的只是一小块由这些道路所共同构成的林中空地。
她轻轻叹了口气,就不再动了,好像忽然理解了这个自己完全不了解的男人的所有无望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了……她觉得自己能做的也就是伏在他的怀里,一只手握着他的左手,另一只手放在他的脸上。就这样,一直呆到了天黑。她睡着了,他醒了。他能听到空调发出的热风和那种呼呼的响声,也感觉到她的光滑的身体多少还有些拘谨地贴着他的身体……
(《爸》)
她左手手握着方向盘,注视着前方。车里播放的钢琴曲比之前我们听到的要舒服多了,我的意思是不需要琢磨什么就可以那么随意地听着,每一段都似曾相识。我侧歪着身子偶尔看一眼她的侧面,她的手,右手搁在右膝上,手的皮肤有些干燥,细纹很明显。有那么一会儿,我觉得在我们之间仿佛有层玻璃,或者说,我们就像在各自的玻璃球体内,只是刚好挨着而已。空调风很温暖,吹得我的双腿热乎乎的,我喜欢这种感觉。(《尼泊尔》)
与无法改变的生活相对应的,是无法彻底抵达的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以及被这些秘密所搅拌而成的内心某个角落的空洞,即便这些秘密被讲述,被形成文字,这些空洞依旧不会消失,也不会被新来者所填满……这些,都是人生必须被认识和接受的真相,然而在此之后,人们依旧可以做出努力,去找到一个自我喘气的空间,去挪动“各自的玻璃球体”,相互挨着,彼此感受在传导过程中不断散失却不会完全丧失的温度。借助某种赵松式的“悬停—沉浸—交流—悬停”的叙事结构,他在小说中创造出一个个动人的瞬间,这些瞬间并不是小说家想象出来安慰我们的幻梦,而就直接来自日常生活,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日常生活,一种日常生活的例外状态。
这种例外状态,并非充满冲突和变化的戏剧场景,也并非某种引发顿悟的决定性时刻。过往的小说往往要创造这样的戏剧场景、发掘这样的决定性时刻,人们期待在小说中看到的,和他们对于生活的希望是一致的,某种“希望的原理”曾经也即小说的原理。按照一种浪漫主义时代的小说理想,一个人会把在阅读小说时所感受到的希望应用到生活层面,杰出的小说会鼓舞一个人更为热切地改变生活。但实际上在我们这个时代更为普遍发生的情况是,一个正常人会把生活和小说截然区分开来,他认为小说是生活的例外状态,因此这种例外状态带来的变化越多,希望越大,情感越丰富,他反而就越会接受生活本身的一成不变、失望和单调,并顺服于一种普遍存在的、认为不变、失望和单调才是真实、才是现实的观点。他认为小说是生活的例外正如梦是现实的例外,于是梦醒时分才是现实,小说合上之后才是生活。具体探究这种读者反应在几个世纪以来不断变化的原因,会涉及非常庞杂的现代政治与现代文艺之间从相互对抗到相互吸纳的历史,并非本文所能解决,但当代小说家显然对此种变化有所警觉,很多新的小说探索也要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我想赵松或许恰好是其中的一员。
吉奥乔·阿甘本在其“神圣之人”系列著作中从法哲学的角度专门谈到过例外状态,即一个法治国家在出现一些紧急状况如内战、战争、经济恐慌、自然灾难乃至反恐之际,会习惯性地宣布进入例外状态,在此状态下宪法乃至维持民众共同生活的诸多规范性都暂时失效或被悬置,某个权威者暂时被赋予绝对的权力来处理一切重大事务。“例外状态不是独裁,而是一个缺乏法的空间、一个无法地带、在其中所有法律性的决定——首先便是公与私的区分本身——都停止行动。”进而,“这个缺乏法的空间,似乎基于某种理由,对法秩序来说具有非常根本的重要性,以至于它必须以各种方式试图确保自己与它具有某种关系。仿佛,为了奠定自身,法秩序就必须要维持自己与无法状态的关系”。
阿甘本进而分析施米特和本雅明在“例外状态”这个观念上的对立,施米特将“例外状态”视为一种虚拟的、包含在法秩序权力机制内部的有效装置,当法秩序宣布和承认有些状态为例外状态的同时,它也在诱导我们漠视这种例外,并进一步强化另一种受法律所严密控制的常态;而本雅明则在去世前数月所写的“论历史的概念”中针锋相对地指出,“受压迫者的传统教导我们:我们所生存其中的‘紧急状态’乃是常态。我们必须要获得一个与此事实相符的历史概念。如此我们将会清楚地看到,我们的任务是引发一个真实的例外状态,而这将会提升我们在对抗法西斯之斗争中的位置”。借助本雅明,阿甘本将施密特的“例外状态”揭露为某种为法律服务的极致虚构,一种“拟制的例外状态”,以此和本雅明设想的“真实的例外状态”相对立。
当现代小说作者通过一次次元小说的技艺展示,告诉并说服了现代读者,小说不过是一门有关虚构的技艺,它来自生活又完全不同于生活,读者大可不必将小说与生活划上一一对应的等号,阅读小说就是签订某种有关“例外状态”的虚构协议,我们不难嗅出一种与施密特所说的“拟制的例外状态”相类似的味道。很多小说家愈在小说世界天马行空、肆意妄为,就愈能做到在生活世界的循规蹈矩,这其中不难看到某种现代性意义上的断裂,这断裂,依靠某种虚构之物予以联结,好使人们接受它,并忽略它。
然而,假若,有人忽然告诉我们,那些只属于小说世界的种种例外状态,种种动荡、奇遇和激情,本就应当是生活时时刻刻所拥有的常态,我们就始终生存在这样的动荡、奇遇和激情中,甚至说,我们本就是由种种动荡、奇遇和激情所构成的生命,那么,一种本雅明设想的“真实的例外状态”,该如何被引发?我们该如何从小说中夺回原本同样也属于生活之物?
这项依旧属于小说家的工作,不在于使人们对生活的认识恢复到某种浪漫主义的原初状态,相反,新一代小说家首先要做的,是让小说摆脱“拟制的例外状态”的诱惑。
在最近的一份提交给《小说界》的“自问自答”中,赵松解释自己小说中的人物“为什么总是处在那种游离而又无所作为的状态中”,他说:
大概主要是因为他们多数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长期陷于某种困境状态里,待到有所觉悟并进入尽力试图摆脱的过程中之后,又发现自己其实早已耗尽了能量,于是他们就停在了那里,某个偶然停顿的地方,陷入闲置的状态。
“耗尽了能量”,是很有意思的说法,它暗示了这些人物在日常生活里本来可以具有的能量,同时,小说家又不再动用虚构之力去赋予人物以能量,他就让这些人在小说中维持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为人知的困境,让他们悬停在某个偶然停顿的地方,听凭他们闲置。他们因此不太像一个小说里的人物,同时却也从日常生活中被抽离出来了,他们处在两种例外状态的夹击中,小说的例外和生活的例外(从小说角度,他们竟例外地缺乏能力;从生活角度,他们竟例外地还曾经拥有能量),由此,他们会渐渐意识到自己依旧拥有一项能力,就是阿甘本在讨论麦尔维尔笔下那个抄写员巴特比时所指出的 “有能力做也有能力不做某件事情”的自由意志,以及对偶然性的重新拥有。
过去的小说家曾经大规模地借助偶然性的力量,以至于我们会对生活里的每一件意外都习惯性地表示说,“这简直和小说一样”,但这种偶然性的力量每每是小说家外加给人物的,如同我们会认为生活中的意外仅仅来自某种冥冥之中的外力。以此种方式,小说家某种程度上承担造物主的责任,偶然性就此从日常生活中被驱赶出去,交付给小说世界,剩下的是一个充满必然性和不可能性的现实世界。
倘若要恢复生活世界的偶然性,引发一种我们生存其中的“真实的例外状态”,就要把小说世界中的偶然性从小说家手里夺回来,重新交给小说里的人物,虽然交付给人物的,可能暂时只是一片废墟。
在同一篇“自问自答”的最后,赵松替他的读者问道:“那个男主跟他帮了好多忙的女老板之间看起来有些暧昧关系,为什么无疾而终?随后他回答道:“他(那个男主)有可能是害怕她试图帮他改变处境的行为最后变成一场拆迁——把他的废墟变成空地。”
废墟,因此可以概括赵松的这些中短篇小说带给我们的最直观的感受,他带来的不仅是生活的废墟,亦是小说的废墟,而正是在这样的废墟中,他的主人公们“自己受着”,悬置种种的实现,让自己成为纯粹潜能的见证,这是小说的潜能,也是生活的潜能。
更懒更馋更慢
作者:楚平 发布时间:2008-08-31 22:50:45
对于我,一个把加菲猫奉为偶像的人而言,运动会实在是应该予以痛恨的那一种玩意,哪怕是奥运会也不成。
但是因为文章写得不错,能绉几句歪诗,运动会无论如何同我也脱不了干系。上学的时候,每逢学校召开运动会,我就被封为班级的宣传组长,负责写宣传稿,投到广播站上去,由一个甜美的女声念出来,在运动场的上空回荡,鼓舞大家的士气。我至今还记得当时一些被广为传诵的经典之句:
小小接力棒,
一棒接一棒,
第一棒传第二棒,
第二棒传第三棒,
第三棒传第四棒,
棒棒传友谊,友谊传四方,
四方齐欢唱,我强中国强。
长大之后,做了媒体人,遇到了奥运会,便昏天黑地大作特作啥子奥运特刊。熬到奥运会结束之后,翻看这些日子以来所撰写的文章,发觉同小时候的广播稿相比较,依然瞎浪漫乱煽情装高潮,委实没有多大的长进。
有个朋友问我,倘若每个人都像加菲猫,这个世界上还会有奥运会吗?
我仔细设想了一下,嗯,仍旧会有奥运会,但比赛项目会有所变动,大家争先恐后地去参加这个项目,仰卧——注意,不是仰卧起坐——谁仰卧得最久谁就赢得冠军……或者比赛俯卧——并非俯卧撑——也是不计次数,只以时间长短论英雄。
那种场面简直令人神往,从圣火燃烧的那一刻,大家就一直躺在绿茵场上,用鼾声代替了喊声,用呼噜代替了呼声,直到圣火熄灭的时候,还有人睡得不亦乐乎,他连同身下的草皮一起被抬上了冠军的领奖台,颁奖人小心翼翼地把金牌挂在了他的脖子上,给他披上一条毯子,再把手指竖在嘴巴前方,提醒观众们不要欢呼,免得打扰了这位冲击睡眠极限的英雄。
当这位英雄终于醒来,发现了那面所谓的金牌,脸上却没有半点欣喜之色。不,只有愚蠢的家伙才想要这个!他咬了一下,硬梆梆的,味道不佳,容易硌掉牙齿,倘若能折换成一碗意大利面该有多么美妙啊。
至于最受瞩目的百米飞猫大赛,只要在终点冲线处堆放足够的食品,就可以创造奇迹。加菲猫说过:“猫向食物移动的速度与食物的数量成正比。”倘若跑道的尽头是一吨热气腾腾的意大利面,我保证人类世界中跑得最快的博尔特也不是加菲猫的对手。正如功夫熊猫肥波在武功上是个菜鸟,但借助对包子的热烈渴望,也能击败强悍无比的花斑豹子。遗憾的是,猫族非常讨厌水,讨厌洗澡,也就讨厌游泳,否则菲尔普斯就将失掉他的八面威风了。
至于足球比赛,很难进行下去,大家懒洋洋得全无斗志,似乎更愿意充当那个皮球。相信饱受诟病的中国男足在这个时候会觅到胜利的转机。毕竟他们的拳脚功夫还算不错。
至于奥运会的口号,毫无疑问,将从“更高更快更强”变成“更懒更馋更慢”。这样似乎更加合乎人性。
假如每个人都像加菲猫,人类其他领域的生活也会发生一些重大的改变。应该不会有那么多的战争,加菲猫根本懒得上战场。就算有点冲突,也不会死掉那么多的人。加菲猫没有心思发明复杂的武器,大家还是用爪子解决问题。
当然,人类文明的进程到了发明冰箱和电视就会中止,有了这两样,加菲猫已经心满意足,甚至不可能制造出等离子和液晶电视。对于加菲猫来说,幸福就是趴在有余温的电视上睡觉。这种超薄电视,它可没有办法稳稳地趴在上面。
我说不上这样的世界是更好还是更糟了,幸好它绝无可能成为现实,也就不必妄加论断。
(Dream小朋友对此文亦有贡献)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4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网站更新速度:5分
使用便利性:3分
书籍清晰度:4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是否包含广告:5分
加载速度:4分
安全性:9分
稳定性:5分
搜索功能:6分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无颠倒(341+)
- txt(655+)
- 差评(406+)
- 愉快的找书体验(398+)
- 推荐购买(381+)
- 二星好评(459+)
- 内涵好书(172+)
下载评价
- 网友 芮***枫: ( 2024-12-21 13:28:48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曾***玉: ( 2025-01-03 01:42:15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谢***灵: ( 2025-01-04 21:15:08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方***旋: ( 2024-12-16 20:09:47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益***琴: ( 2024-12-15 09:47:10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訾***晴: ( 2024-12-11 20:03:50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康***溪: ( 2024-12-30 11:01:09 )
强烈推荐!!!
- 网友 宓***莉: ( 2024-12-17 22:51:08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石***烟: ( 2025-01-06 15:53:02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游***钰: ( 2025-01-02 20:54:27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曾***文: ( 2024-12-31 03:22:49 )
五星好评哦
喜欢"犯罪心理学(第五版)"的人也看了
孟建平系列丛书:各地期末试卷精选 三年级上 科学(2020年 教科版)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2016年 2017年考试专用 全国职称计算机考试标准教材与专用题库 PowerPoint 2007中文演示文稿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中国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全国通用教材 萨克斯(第二套 八级~十级)(附DVD1张)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游泳技巧图解 (日)吉村丰,(日)高桥雄介 著,边静 等译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正版保证】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金陵五记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春雨教育·2018秋·1课3练单元达标测试:五年级 数学 (上) 人教版RMJY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简明英汉汉英速记词典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英汉汉英词典(全新版)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正版环评工程师2018教材配套真题试卷: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 何礼华,卢承志 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 【新华书店正版图书书籍】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高校学生秘书类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大纲与样卷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自控力: 与身体为友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9787535186850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刑事一体化视野中的犯罪研究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随身记:初中化学基础知识与考点速记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6分
人物塑造:5分
主题深度:7分
文字风格:4分
语言运用:4分
文笔流畅:8分
思想传递:6分
知识深度:5分
知识广度:8分
实用性:6分
章节划分:9分
结构布局:4分
新颖与独特:8分
情感共鸣:6分
引人入胜:7分
现实相关:4分
沉浸感:5分
事实准确性:8分
文化贡献: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