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春 非常课课通 6年级 六年级语文下(苏教版)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18春 非常课课通 6年级 六年级语文下(苏教版)电子书下载地址
- 文件名
- [epub 下载] 18春 非常课课通 6年级 六年级语文下(苏教版) epub格式电子书
- [azw3 下载] 18春 非常课课通 6年级 六年级语文下(苏教版) azw3格式电子书
- [pdf 下载] 18春 非常课课通 6年级 六年级语文下(苏教版) pdf格式电子书
- [txt 下载] 18春 非常课课通 6年级 六年级语文下(苏教版) txt格式电子书
- [mobi 下载] 18春 非常课课通 6年级 六年级语文下(苏教版) mobi格式电子书
- [word 下载] 18春 非常课课通 6年级 六年级语文下(苏教版) word格式电子书
- [kindle 下载] 18春 非常课课通 6年级 六年级语文下(苏教版) kindle格式电子书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作者:黑貓十一 发布时间:2018-06-02 21:31:02
一个想救老婆,一个想成为唯一的英雄,一个想自己选后妈(× 卢瑟的儿子还是不行。这本大事件讨论了多重宇宙,什么才是超人的本意,如何面对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康的死去和二号地球的毁灭。大事件还是很棒。
作者:潮汐 发布时间:2023-09-30 10:30:02
你瞧,那就是生与死。我们全都会闪耀,只是你必须敞开胸怀,提醒你的意识,并专心致志。一片落叶,一颗星星,一首歌,一阵笑声。留意这些小事,因为有人正向你伸出手来。有人爱你。愿你能永远平静地生活。
作者:爱晃荡的李 发布时间:2020-08-05 00:36:54
读完想给好友一人送一本的书
作者:無限エビ 发布时间:2022-05-28 12:50:21
被“香车宝马”逗笑了,人真的可以活在美妙天真的诗词世界里。
作者:摄影师·星子 发布时间:2012-03-14 07:44:27
一星獻給禦手洗熊貓《失去的機會》。
作者:摸鱼是打工底线 发布时间:2022-11-25 20:36:56
照片拍得真的很差,也许是所谓的100个景观本就没那么好看,感觉是这系列最差的一本了,完全打消了我去广东旅行的欲望。
深度书评:
一见钟情的女追男套路,怎么会让我这么“上头”?
作者:安若琴姑娘 发布时间:2020-06-11 17:15:14
01 老套的爱情故事,认真写,也能出新。
《法式倾甜》主要讲了一个关于吃和睡的爱情唯美故事,看书的时候,我不自觉就沉浸在了男女主有点酸但大部分都是甜的恋爱里,时不时还会露出欣慰的姨母笑,并且还觉得有点小感动。
看完之后,我又开始了第二遍的再回味。
感觉整本书的风格和之前看过的电视剧《亲爱的,热爱的》有点儿相似。
不同于以往“无堕胎不青春”总喜欢无病呻吟的狗血偶像剧,《法式轻甜》里的爱情,很简单也很纯粹。
全程没有莫名其妙的第三者,没有反反复复的瞎折腾,没有像一般偶像剧里,弱化女主,强化男主光环的桥段。
虽然是女追男,但女主不是那种平凡无脑待解救的傻白甜,而是自身就很优秀努力,从小就在瑞典留学,脑袋灵活,一直是学霸,无论多难的考试对他来说都是小菜一碟。她在毕业前夕申请到国内酒店实习,也是老师的格外照顾。
男主角温和,人如其名,温柔,可爱,内敛,自身条件也很棒,有男主光环,帅气多金且自立,很容易让人产生亲切感。
值得一提的是女主角,最让人感兴趣的便是她的职业——酒店试睡员。
说实话,当我看到这个职业时,眼前不由的一亮。
酒店试睡员是干嘛的,带着这个疑问,一边继续往下看,一边又被甜甜的爱情感动着。
除了职业不能代入角色,其他时候,循规蹈矩,既懒惰又勤奋,想要有人陪伴,偶尔也会不管不顾就做出决定。少女心,天真烂漫,又自以为正义……分明就是每一个渴望拥有一份高纯度恋爱的普通少女呀!
所以不知不觉就进入氛围了。
不过,吸引我的,不仅仅是男女主角从陌生人到朋友,再到恋爱中的情感历程,纵然清新暧昧,看起来很惬意也很舒服。
02 好的爱情,都需要成全
在书中,除了女主和男主从相识相熟到相知相恋,相爱,当然,书中也有配角的支撑,其中方子琪和苏伽然就是最有力的神助攻。
苏伽然是钟倾倾的青梅竹马,和钟楚楚的亲密程度,书中用了一个词“腿部小挂件”来形容。
从小到大,女主的所有喜怒哀乐,都离不开苏伽然的陪伴。
过生日时,没有父母的生日蛋糕,但有苏伽然。
每次回国,没有父母的接机,但有苏伽然。
苏伽然可以列出钟倾倾所有爱吃的食物和不喜欢的东西,他洞悉钟倾倾的一切,无论是情感上的还是物质上的。
但是,即便如此喜欢钟倾倾,当他发现女主爱上温言后,虽然很难过,还是做了一个伟大的决定:一起外出度假,和方子琪联合起来,在玩真心话大冒险的过程中,让温言彻底认清了内心真正的需求。
也是这一次神助攻,让钟倾倾和温言的感情更上一层楼。
爱她,就给她最好的,除了自己的爱,还有自己的成全。
03 好的恋爱,就是要让彼此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书中中,爱情与事业两条线齐头并进,在感情与事业上钟倾倾和温和都在成长。
在情感上,温和因为自己双亲的早逝,妹妹又患有心理疾病需要照顾,原生家庭给予他的重担与忧郁,让他刚开始不敢正视感情。
他怕自己配不上阳光,开朗,家境好的钟倾倾,刚开始一味的逃避。
后来在与钟倾倾朝夕相处的时光里,逐渐温暖了起来。
懂得照顾女主的想法,感受着相互陪伴的温暖,在女主的追求下,他的心也慢慢打开了。
在对待感情问题上也逐渐走向成熟。
钟倾倾在整个过程中,一直认定未来的另一半就是温和这件事。
无论刚开始温和多么的拒人于千里之外,她一直用自己的聪明,勇敢,执着去追求温和。
在事业上,钟倾倾和温言都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无比热爱。
钟倾倾的父母一直热心于自己的事业,经营着云舒大酒店。为了继承父业,钟倾倾从小就被送到瑞典学习酒店管理,并且一直都是班里的学霸级人物。
后来关于“酒店试睡员”这个职业,也是钟倾倾提前进入酒店管理的一个预备课。
通过这个职业,她可以提前到一些星级酒店观察学习,发现优点和不足,为日后的酒店管理积累经验。
温和是优秀的甜品师,他做出的甜品,不光味道好吃,在颜色搭配上也很有创意,为此深受大众喜欢。可以说他就是一块招牌,有他在的酒店,生意绝对会红红火火。
本来于云舒酒店的合同期已满,但知道钟倾倾是酒店老板的女儿,并且酒店因为一些事情面临危机时,本来要回家乡的温言,在多次考虑后,又和云舒酒店续签了合同。
在他们的的爱情里,没有谁强谁弱,两个人相互成就却又相互独立,都在各自的领域闪闪发光。让我们看到爱情小说不仅可以有“恋爱”的青春,更是“逐梦”的舞台。
定义、分类的私体验
作者:NADPH 发布时间:2017-11-19 22:11:49
大概在一两年前,有一天晚上睡觉前冥想,脑中突然浮现两个名词"无脑人"和"缸中之脑"。我发现这两个东西特别有意义,这两个东西恰好隔离开了,但是又都可以是一种人(当然,"缸中之脑"也可以是除了大脑全是人工器官的人)。
蓝色部分可以是“无脑人”,黄色可以是“只有大脑,其他全是机器器官的人”,而红色框内全部则是一个健全的人。
这下我犯怵了,我从前接受的教育里,被定义的一种东西应该就是有着共同的特征,共同的标签。但是现在这个特例产生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两个完全区分开的东西可以在一个定义内。那我们人脑到底是怎么思考的呢?是时我睡意全无,开始脑洞大开构建一个新的定义事物模型。我当时创建的模型大概是这样的:1、一个概念有若干标签构成2、概念中的每个个体可以拥有不同数量的标签3、标签越多的概念越为典型
每个个体会在标签集合中有若干标签,和标签重合面积越大,则越典型。
因为概念中的不同个体拥有的标签可以恰好错开,所以我开头想到的"无脑人"和"缸中之脑"就可以列入同一个概念之中了。而如果把个体细化到无数,就可以看到渐变的一种细腻模型。
红色越深越为中心,越典型;而红色越浅,则成为边缘。
我为自己想出那么一个东西而暗暗自喜,而后的日子里当我阅读如王明珂的《华夏边缘》等有关民族的书时,我的这种中心边缘想法又加深了。有一日,我看到了泰勒的一本《语言的范畴化:语言学理论中的类典型》,看到"类典型"一词,我不经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看来语言学里早就有这样的理论了。虽然未看是书,但我蠡测范畴这个东西大致逃不出中心边缘一说,只不过前辈们的理论会更细化罢了。直到我读了莱考夫的《女人、火与危险事物》,才发现自己原来如此浅薄。
核型理论
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象唯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鲁迅 《而已集·小杂感》
鲁迅先生的这句话讽刺了中国人。说中国人能从"短袖子"想到"私生子"。然而这恰恰就是人类(不止是中国人)的一种很正常思维方式。莱考夫的书名《女人、火与危险事物》恰好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如果告诉大家,在迪尔巴尔语(澳大利亚原居民的一种语言)里,女人、火与危险事物这三个东西被归为一类,大家立刻就会去想这三者有什么共同点:女人很危险?火很危险?这三个东西都是危险的吗?
在迪尔巴尔语中,女人、火与危险事物被分在Balan的体系中(详细可见李葆嘉《译序》及本书第六章)
然而这种集合论的思维方式其实使我们忘记了我们原有的认识习惯。就像鲁迅要特意嘲讽一下中国人的"想象力"一样。我们在面对一环接一环的思维时,反而陌生了。但是如果细细回忆,我们会发现,原来这种东西一直都在。这里我就拿一个汉字部首作为例子,我们都知道汉字里的部首常常代表了一种属性,比如"亻"和人有关系,"犭"和兽有关系。偏旁部首代表了古人对事物的一种分类。那么拿一个比较有趣的偏旁——虫字旁来做例子。
蛙、虾、蚓、虹、蛇、蜗、蚝、蜴
我们发现了古人的这个分类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非常有问题,像"蛙"是两栖动物、"虾"是节肢动物、"蜗"是软体动物、"虹"更是一种自然现象,而非动植物。而且众所周知,在古代老虎这种哺乳动物被叫做"大虫"。那么,是古人大错特错了吗?如果我举两个例子,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我们也可以这样思维。第一个例子就是书中维特根斯坦注意到的"游戏"这个范畴。在没有电子产品的时代,游戏就已经非常丰富了,棋类游戏,牌类游戏,跑马……而到了电子游戏的时代,动作、冒险、休闲……游戏新品种更是数不胜数。到了现在有了虚拟现实的技术,游戏更是让人意想不到。所以这个游戏的范畴没有确定的边界,而是随时间一步步扩展下去。另外一个例子就是"艺术"这个范畴。我们最能接受的艺术大概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雕塑。而艺术水平高一些,就会对梵高、毕加索的画作也有深刻认识。然而艺术到了现当代还是太疯狂了,无论是杜尚的《泉》,还是塞拉诺《尿中的基督》,都让人接受不能。
杜尚《泉》与塞拉诺《尿中的基督》
"艺术"和"游戏"的崩坏比我最开始讲到的"无脑人"和"缸中之脑"要严重多了。但是我们人类还是很自然得在使用这些概念。这时候就体现出莱考夫想法的伟大性了。如果仔细思考,我们就会发现现代人们对于概念的了解是起源于集合论的,也就是我们总是在寻找一个集合,能把我们分类完的所有个例共有的特点都挤到这个集合内。即使如我开始想的那种方法,也是以特点标签为基准,而不敢越集合论的雷池一步。这种集合论其实是一种削足适履的手段。本书这样写道:
传统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无法充分论述。为了设置词项,传统理论必须将所有相互关联的意义看作具有某一共同的抽象意义。这个抽象意义太抽象,所以在通常情况下无法辨别。这个抽象意义缺乏真实的意义,所以它无法作为人们所认为的一个单词的意义而被辨别出来。
而莱考夫的核型理论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的工具不再是集合,而是一个个个体拴上一条条锁链。这个时候特点标签这些被抽离出来的东西不见了。个体即为个例,个例不需要被抽离出标签来作为概念的标识物。个例是一个个有机的整体(即书中提到的格式塔)。
那么莱考夫的理论是否只是他的一厢情愿,是否毫无缘由呢?我想不是的,我发现我们固有的集合论观点,固有的客观主义一次次的修正和进化恰恰就是在向核型理论趋近。比如讲我们所知的两个常识的矛盾,第一个常识是定义能对事物作出准确的描述。这个常识对于学生来说再熟悉不过了。课本上无数的名词都有着定义,而学生很多时候都要记忆定义来应付考试,潜意识里知道了定义,我们就知道了定义的对象。第二个常识是学的越多,了解就会越深入。这个常识也为太多人所熟知了,就像有人说的,你读一本哲学史肯定比不了去读大量的哲学原著。这个时候,我们发现两者的矛盾就出现了,为什么明明定义了的东西了解越多还会越深入呢?不是应该知道定义就直接了解事物了吗?这个时候,如果让你在两个常识选择一个正确的常识,恐怕很多人会选择后者,学的越深,对东西的了解才会越深刻。就连数学这样精确的东西,也常常有人感叹,学了某某定理之后,学了某某体系之后才发现自己以前对数学的认识是多浅薄。显而易见,第一个常识就是我们的集合论常识,而第二个常识是我们的生活学习经验,而这个常识其实就和莱考夫的理论暗合了,如果以数学为例子,实变复变函数、常微分偏微分方程、线性抽象代数、微分黎曼几何……这一个个科目都是一个个个体,了解的个体越多,你脑中的核型的大网就越全面,对数学的认识也就越深刻了。这里我再举一个例子。我们会发现,大部分教科书除了会给人写出定理,往往还会在定理的下面给出一道例题。很多时候,我们学习完例题才会搞清楚定理的意义。那么一个个例题就像一个个格式塔个体输入我们的大脑,使我们了解对象。而且大家可以发现,我的整篇文章里也充满了各种例子,有了这些例子,读文章的困难度会下降好多,而如果文章写得如康德的三大批判,那估计连自己都会难以读懂了。
以上讲的都是侧重于"个体",而没有讲到"锁链"。如果只有个体,没有锁链,那我们脑子里的概念将全部支离破碎。所以下面部分就介绍莱考夫发现的锁链。
肉身哲学与赖以生存的隐喻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许慎《说文解字 序》
这一部分我引用了许慎的话,无论远古时候汉字的产生机理到底如何,都不妨碍我们了解汉朝人对于文字产生原因的想法。许慎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恰好就是一种肉身哲学。这种观点认为,我们的概念并非凭空产生的,而是以我们的肉身和我们周围的事物为度量而创造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肉身和我们周围的事物就是我们的概念辐射拓展的锁链。既然万物以人为标度,那么显而易见我们对类似人类尺度的概念会了解的最多,而那些过大或者过小的概念认识起来就不会那么容易。如书中提到的:
对儿童来说,给事物划分范畴总是从特殊活动,即从花、猫以及硬币这一层次开始的,接下来才运用“想象的获得”,向上到上位范畴(植物和动物),向下到下位范畴(黄水仙和暹罗猫)。
而且即使是科学模式的分类,如林耐的"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系统的中心也是"属",而不是“种”。赋予普遍特征的是“属”,而“种”是根据不同的特征加以定义的。我们拿出一个核心的个体,作为典型(这个个体往往是人类大小度量的)。而那些更概括的个体,或者是更细致的个体,则成为了辐射出去的个体。辐射地越多,我们对于这个概念的了解就越深刻。其实如物理学家们也利用着核型,因为一方面他们难以知道宇宙终极的那个等式是什么(这个等式类似于生物分类中"生物"概念),另一方面如果某个物理学家是专门研究声学的,那么他对于其他光电量子的知识可能只能停留在他博士时所有的物理学知识。其他各行各业莫不如是。大家总需要从自己了解的部分开始,然后往上推或者往下推,从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金字塔。
那么这个位于中心地位的个体对于我们来说就非常重要了。这个个体一定需要是一个客观的个体吗?我以为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是一个典型。拿生物学做一个例子,大家都学习过标准的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模型。但是如果实际用显微镜去观察真实的细胞,我们会发现,即使看遍全世界的细胞,也发现不了和标准模型一样的。
当然如果我们由此陷入了柏拉图主义,那也非常有问题。柏拉图主义认为理念形式是绝对和永恒的实在,而这个理念形式是"永远被模仿,从未被超越",也就是说理念形式不可以存在。然而我却以为实际上这个想法可以做一点修正,理念形式可以存在,它并不存在另外一个世界,只是存在我们的大脑中。而且它并非永恒的,它会随着核型辐射的扩张而发生变化。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可能会有这样的体验,最开始,在他们的心目中,家庭的核型概念就是他的父亲或母亲加上一个他。但是当他接触了大量同龄人之后,他们脑子里的模型就会发生变化,他们可能会认为父母加上一个孩子才是最典型的一个家庭(这里以一个孩子为例源于计划生育)。可以想见,再过几年,孩子们心中的标准家庭可能就是父母加上一对兄弟姐妹了。所以说核型中心位置的个体最初可能是一个真实的个体,但是随着我们对于概念接触得越来越多,这个个体的非典型部分就会被替换到。直到形成每个人心目中的典型(准确的说,这个典型永远是活跃的,因为人的思想永远在变化着)。
肉身哲学还有一个有趣的理论。那就是容器理论。我们热衷于把自己的身体和其他的各种东西隐喻为容器。比如我们常常说类似这样一些话,如
脑子里想出一个有趣的想法
脑子里塞进去知识
脑袋空空
复习的知识太多,脑袋快要爆炸了。
众所周知,人类的大脑是个实心的物什。我们接受或者输出东西靠的是神经元之间传送的电位。然而我们却热衷于把大脑想象成一个容器。其他的例子也数不胜数。莱考夫的另外两本著作——《肉身哲学》《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就对这些东西有细致的讲解。
三千世界
于此莲花藏,世界海之内。一一微尘中,见一切法界。——驮跋陀罗译《华严经·卢舍那佛品》
佛教中有"三千世界"的概念,也有拈花微笑的公案。可以说佛教是对"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种概念非常熟悉。而读莱考夫此书的时候,就常常让我想见这些东西,让我感受到一词一世界。如莱考夫书中的"母亲"的例子,以及本书的三个实例(当然,第三个实例偏向于语法)。通过隐喻转喻,以及辐射,一个词语化身出海量的意义,而且还不断发展着。我想这种海量意义首先是对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的一个暴击。因为转换生成语言学默认了语言只是一种符号,那么词汇的意义就不能起作用。然而认知语言学下,词汇的意义是那么的有用,而且正是这些意义才形成了形形色色的语言结构。我们知道乔姆斯基的理论之后,还有如系统功能语言学,如配价理论。这些语言学方法论都有在乔老板基础上修正的意思。明里暗里提升了意义在语言中的作用(像语法学还分出了语义学、语用学)。但是这些修正都有着这样的特点,那就是意义可以被剥离出来。然而事实上,在没有现代语言学的数千年历史中,人类无数次使用着语言,但是并不会把意义剥离出来。更不用一层层剥离成语法、语义、语用。所以说语言的完整性(格式塔)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一点,这些数理化了的语言学方法难以适应语言的发展变化。就像如果今天为游戏下一个抽象定义,明天就可能有一款新游戏恰好不符合这个定义一样。由于语言本身处于变化之中,所以纯粹数理化即使在某一时点可以成功,但是随着时间变化之后,必定会和新发生中的语言不融合。这一点,我们从谷歌翻译就可以发现。谷歌的翻译是基于海量数据后的神经网络,也就是说谷歌虽然不懂翻译对应两种语言的意义,但是它通过数据分析来提取到每个词汇各种意义的用法。我们可以想想,当谷歌使用一个老旧的数据库时,它的翻译质量将会大大下降。另外,由于现在人们的正式行文总是向集合论趋近,向数理化严密化趋近,一般不使用隐喻。所以谷歌翻译在翻译这样的语言时,会显得得心应手。而如果一篇文学家写的充满隐喻转喻的文章,那谷歌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了。
对于汉语中的性暗示,谷歌翻译就不能做出正确的翻译了。因为人类在翻译时,经过了从A语言→意识→B语言三个过程,而机器翻译不经过中间这个过程,自然对于意识依赖比较强的文本来说,机器就无能为力了。(机器可以通过大数据弥补这种不足,但永远只能是趋近)
当然词汇海量的意义其实并不能简单计算。比如把10万个单词,每个单词100个含义进行乘法运算是不靠谱的。词汇也像一种核型,有典型的中心的词汇,也有延展出去的词汇。如莱考夫书中的"母亲""愤怒"这样的词汇都是语言词库中最核心的部分之一,他们的网络自然更为复杂。这个按计量语言学中多义度和同义度的相关定律来表示较为妥帖(当然计量语言学只能使用词典上的义项,会导致一些词语的意义并未全部被包含)。而用网络来进行可视化也会很直观。
用Pajek制作的网络图
我再重点讲讲语言与现实剥离的事情。莱考夫的书花了大量的篇幅(即第二部分 哲学的启示中对客观主义的批评)来说明客观主义者心中那种隔离于观察者的客观世界是不存在的。我觉得这个思维确实非常重要,没有了观察者,客观世界是无意义的。比如说红色这种概念,你如果说红色是波长多少的光,那就是犯了客观主义没有观察者的毛病。红色明明是需要波长和人眼以及意识共同作用的东西。我这里也把红色剥离成了三个部分,但是实际上红色不是三个中的哪一个部分,而是一个整体,缺少了任何一个部分,红色都不能成为红色。同样的,把语言分成语法、语义、语用也只是一种解剖式的便宜方法,试问现实中的言语,哪句话不是共有这三种元素的。所以客观主义孤立的想法会导致理解困难,这在量子力学中就有很大的显现了。而这种不可分割的观点不但只有莱考夫有,前些日子我阅读了一篇关于历史解释的文章中也如此说道:
过去常说,让事实本身说话。当然,这话是不确切的。只有当历史学家要事实说话的时候,事实才会说话;由哪些事实说话、按照什么秩序说话或者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说话,这一切都是由历史学家决定的。……正是历史学家按照自己的目的来选择恺撒渡过溪流卢比孔作为历史事实,可是此前此后有成千上万的其他人渡过这条溪流,却丝毫没有引起任何人的兴趣。——爱德华·卡尔《历史是什么?》
我们以前常常以为有一个客观的不变的历史事实存在。但是其实这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因为要了解所谓的历史事实,就需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所有的历史事实,必然包容着观察者的历史解释了。我们总希望客观,却免不了主观。然而为什么不承认我们的主客观应该是一个一体的东西呢?应该说西方的分析法使我们面对事物时有了太多的分解,而忽略了整体(格式塔),而整体恰好是中国文明常有的思想。
相对主义不是绝对相对主义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老子》
如果说前面几部分是莱考夫对客观主义的猛烈攻势,那么对于相对主义,莱考夫就温柔很多了。
应该说相对主义的对立面是中国人最熟悉不过的了。比如中国的佛道理论中,都有过对语言的不信任。如《老子》开篇就讲"不可道"的道,第五章讲"多言数穷,不如受中"而后的第四十三章又讲"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而《庄子》也充满了对语言的不屑,如《秋水》中就说到"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不能论,意之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而佛教里禅宗的很多公案,也一样体现了佛教对于语言的不信任。这些理论都认为语言不能表现思维。
极端不信任语言的反面就是绝对相对主义。绝对相对主义认为语言就是一切,语言就是思维。甚至语言可以改变世界。今年年初很火的电影降临就是绝对相对主义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影片中的路易斯因为学了外星人的语言,就能在时间长河中来去自如。而几十年前奥威尔的《1984》也是绝对相对主义的一个例子,老大哥认为把一些词汇去除之后,人们的思想里就不会有这个概念了。
电影《降临》剧照
然而实际上绝对相对主义是荒诞的,这是一种"人定胜天"的大跃进思想。我这里拿出台不久的新广告法为例。新广告法中规定商品不能用"最"字。那么"最"的概念是不是就会因此不存在了呢?事实上,看几个商品的宣传语大家就会发现并非如此。(可以说新广告法是对相对主义的一次拙劣应用)
一些书籍的推荐语上确实没有了“最”字,但是这并不表示就没有了最高级的思维,上面两种书分别用“樶”和“蕞”字替代了“最”字。
我前面讲过,莱考夫对于相对主义很温柔(书中他宣称自己就是个相对主义者)。那么莱考夫自然是同意语言会对思维产生影响。书中也有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1984年凯伊—肯普顿就用颜色来给英语和塔拉乌马拉语做实验,因为塔拉乌马拉语没有表示蓝色和绿色的词语,只有基本词(青)。实验结果是语言差异对非语言行为存在影响。(具体见书340页)而到2001年的时候,也有类似的一个实验(Boroditsky, L. (2001). Does language shape thought? Mandarin and English speakers' conceptions of time. ),结果也是语言对思维存在影响。
所以说我们可以摆出一副和事佬的样子。说自己觉得相对主义对,也觉得相对主义不对。也就是说语言对思维存在影响,但并不是决定。这种想法自然四平八稳,然而却很难进行建模。而且语言的作用有多大有点不明不白。
我当时想到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恰好可以解释语言对于思维的影响。这个故事就是温水煮青蛙。两种语言的词汇不可能一一完全对应,肯定会有差距。差距就好像是水温,差距越小的词汇,大家越会拿来翻译使用,而当这种小差距累计之后就会形成不同的思维。反而对于差距大的词汇,大家本身抱有的态度比较谨慎,反而不会影响思维。这其中的温差其实是一个动态的阙值,使平滑的语言翻译成为一种渐进加突变的语言翻译。差距小的词汇其实很多,比如很多和制汉语现在被认为是不准确的翻译,因此影响了中国人准确理解西方概念。有时候我们在理解时会有"鸡同鸭讲"之感。
缘起、余论
今年3月份到4月份读了沈家煊的《不对称和标记论》,想中国语言学会会长果然不是盖的。于是时常注意起他的名字。偶然读到沈的一篇学术自传,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我在瑞典哥德堡大学访学的时候读到了雷考夫写的《生活离不开隐喻》一书,大受震撼。这本书和他其后写的《女人,火,危险事物》成为“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之作。我凭直觉感到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可以解释汉语语法中的许多现象,于是把研究的方向转到这里来。
当时我就心生疑惑,《女人、火,危险事物》那么清奇的名字,会是讲什么的呢?这三者会有什么联系呢?可惜老沈的文章没有附上英文原文,所以这本《女人、火,危险事物》也就无从寻觅了。
有一天我看到世图语言学发的一篇文章,题目叫《乔治 · 莱考夫:范畴化的重要性》。如文章开头提到的,我个人早有意于范畴化的研究内容。顺理成章,我打开了文章。未曾想《女人、火与危险事物》的书名赫然在目。我内心不禁惊喜,世图是要出译本啦?未得细看文章我就去搜索此书。在4月20日即购入此书。然而当时我虽要了解范畴,却挺轻视此书。心想不着急读,读了最多巩固一下我原先脑中的构思。于是4月22日读了李葆嘉的序言之后就搁下了。
后来直到10月19日,我才开始正式阅读。第二章的信息量非常大,而且我发现这书的内容没有我想象的简单。莱考夫的范畴理论不是旧理论的修正,而是全新的视角。他直接抛弃了繁杂的集合论,用核型理论做出了一个模型。这个模型做得太漂亮了。解决了我好几个语言学外的概念问题。一个是"族群",一个是"科学"。对于什么是"族群",前些日子读了《族属的考古》,那本书虽然提出了"族群"概念流变过程,和各种流派概念的优缺点,但是并没有建立起一个成功的模型来解释所有"族群",有些语焉不详。而关于"科学",对于"科学"和"伪科学"的分界,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也不让人满意。其时我试图以历史手段来区分"科学"和"伪科学",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理论比历史上所有的理论都能更精确更广泛的解释和预测现象,则把它称为科学,而如果做不到,则称为伪科学。历史的方法其实已经暗含了人本位。因为只有人才能了解历史,用历史比较对象,从而确定对象是科学还是伪科学。如果说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是简便的话,那通过历史来审批则显得过于臃肿了。而且通过历史来审批这句话某种意义上是一句空话。我越来越感受到用一个特点来概括一种概念的困难性。
而莱考夫的书直接给了我一种全新的思维,为什么一定要用集合论来说明概念呢?人类其实并不是用集合论来说明概念的。这个思维一出,"族群"和"科学"的概念立刻明朗了。这些概念本来就处在变化之中,而我对概念的认识也是因为一个个典例来深入,所以理解一个概念需要的不是一句定义,而是一摞实例。这些实例之间的关系可以是"手牵手",而不是"长在一起"。
当然,对于莱考夫的书有些地方我抱有谨慎的态度。首先,莱考夫的理论没有脑科学的支持,这一点说明莱考夫是在做黑箱研究,那么黑箱内部的终极解释并一定就是莱考夫推理的。其次,我对于莱考夫的理论没有被广泛使用表示疑惑。我们依然按部就班得使用集合论的思维编制各种教材,而且即使莱考夫自己也不能完全使用他的这套理论进行写作。虽然莱考夫在书中说他能解释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普遍核型理论,但是他的解释给人的感觉还是模糊,不像他的核型理论一样简洁清晰。
另外,对于利用词汇历史来解释莱考夫理论的方法我表示怀疑。比如李葆嘉在序言中提到的bank的含义,连莱考夫这个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也不知道bank两个含义之间曾经有过的关系链,那么说明这种关系链在一定程度上是不需要的。就像当莱考夫询问澳大利亚土著关于他们迪尔巴尔语如此分类的原因时,他们也是不清楚的。只是历来如此罢了。所以我认为有时候人类甚至不需要"锁链",也可以把一部分个体归为一类。就像我们学习第二语言时,会去硬记一些东西,而并不知道这些东西原来是有联系的。
当然总体上,莱考夫这个革命给我们了很多启示。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人类越来越难找到自己的定位。这可能就是因为我们对自己核型能力的认知缺失。想想我们写文章,越来越公式化而不会打暗示。对于这样的文章,机器翻译自然能较轻松得完成(所以机器翻译在程式化的新闻报道翻译中有非常大的用处)。我们现在总是再向计算机学习,学习他们的模式。但是肉身如何比得过成百上千的CPU。所以我们人类必须要挖掘自己的优点。比如小数据就是我们人类的优点(这很可能就是核型理论在起作用),我们人类也许只要记忆四五遍字母的形状,就可以从千变万化的广告字体中认出字母。这些是目前人工智能很难做到的(因为他们是基于集合论设计的)。当然,研究人工智能的专家也可以从核型上汲取经验,我们用了几十年逻辑门的计算机了,是否可以有另外一种计算机模式呢?
最后,核型理论没有被中国人发现真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汉语还是中国的文化,其中的很多部分都可以成为核型理论发芽的土壤。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我国的语言学从《马氏文通》开始就有一种追赶西方语言学理论的趋势,因为是追赶,所以我们的思维总是在套西方理论,比如生成语法出来了,大家就觉得这个东西是前沿,我们需要把他学过来,然后套在汉语上。由此,我们缺少了用汉语来独立发展中国语言学的勇气。一直学习,所以我们从未超越。这常常让我想起吴文俊先生研究数学机械化的精力,现当代数学有太多的潮流、前沿了,然而吴先生却愿意从中国传统数学思想里汲取养分,独立得进行数学机械化的研究,不盲从西方的潮流,最后他成功了。这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信马由缰写了太多的个人感受。细究起来,莱考夫书中还有好多精彩的点文中没有提到。大部分读者阅读此书应该会受益匪浅。另外看来李葆嘉这几年一直在译介认知语言学的作品,所以前些年没见他有动静。这次的译作确实诚意满满,一些地方比莱考夫还考察地细致。浙江大学出版社15年的时候翻译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而莱考夫的还有一部作品《肉身哲学:亲身心智及其向西方思想的挑战》也由李葆嘉译出,大概不久就会上市。我想如果接下来如果读这两本应该只是巩固知识体系了吧?前些天上网查了一下,莱考夫这几年好像在搞政治了,出版的一些书也和政治有关,这事儿挺让人遗憾的。
2017/11/23补
核型理论的效用
今天,我们常常会鄙视这样一些概念,比如"脸谱化",比如"贴标签"。虽然鄙视,但是在网络口水战的时候,人们还是会不自觉得使用标签,使用脸谱化。那么说明我们鄙薄的这个东西极其可能是我们的本能,而由底层推导到高层的数理化概念,反而是我们学习之后才有的高级阶段。我想这可以算是核型理论的一个表现。所以我们对一个概念的了解,往往需要"从特殊到一般"。比如我们常常讲第一印象很重要,因为第一印象在概念的形成中很容易会居于核心的位置。而且我们会发现对于人类来说,核型是认识世界的很好方式。它的效用很高。因为首先,人类接收信息的能力有限,不可能像计算机一样能进行极大量的数据处理,那么我们不可能因为数据不够就不形成一个概念,因为需要概念,所以我们只能先退一步,把概念"脸谱化",这样虽然不细腻,但是处理的速度快。然而"脸谱化"的选择也是有规律的,无论是金字塔(上文出现过)底层还是金字塔的顶层,这些东西获取的难度都会远远大于和人类尺度相似的层面。而且从顶层或者底层开始会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如同造房子,如果基础打错了,那上面的楼房无论如何精致都需要重建。那么从底层或顶层开始建立概念的风险会变大。而从人类尺度就很难产生这个问题,因为人类尺度是人类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到的,较难出现错误。所以由人类尺度的"中层"开始打基础,不容易返工。综合上面的讲述,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对于人类这种接收信息能力有限的生物来说,核型是非常好的手段。核型使概念能快速建立,而建立后的概念又通过新的辐射而不断修正,甚至于不必说什么修正,因为概念本身就随着时间在变化,并没有"正"这么一说。人类的概念形成可以算是一个随环境和自身需要不断适应的复杂系统。我以为如果能从脑科学上发现人类确实是那么思维的,那么我们可以欣然感叹进化这一过程之神奇,比之计算机的暴力破解(当然现在计算机的模式也在向人类学习),人类可以"曲线救国",通过极少量的信息建立起对周围的认识,这确实是一种优秀的"算法"。
突然感觉核型理论展开很容易,但是如何收紧,如何使概念之间进行区分,如何使概念不偏离过大,这应该有另一个系统进行调节。两者相对作用,才能形成稳定的系统。人类大脑如何解决概念的鲁棒性问题?
2017/12/19补
这是一本专论德国浪漫主义的书。何为浪漫主义?还是要回到伯林。他那本书第一章的题目就是:“寻找一个定义”。但这只是虚晃一枪。此章首句为:“也许你们期待我演讲一开始就给浪漫主义做些定义,或者试图做些定义,或者至少给些归纳概括什么的,以便阐明我所说的浪漫主义到底是什么。但我不想重蹈这种窠臼。”原因是,“浪漫主义是一个危险混乱的领域,许多人身陷其中,迷失了……” ——之后,他通篇讲述浪漫主义的发生史及某些“形式和症状”,就是不下定义。
——《 荣耀与丑闻——反思德国浪漫主义 》作为德国事件的浪漫主义(代译序)
2018/1/14补
巫鸿的《重屏》中使用转喻、隐喻等来分析中国的屏风。此为中国文化中广泛的"认知语言学"之一例。
2018/1/24补
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
8.0
张再林 / 2008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8/2/9补
这是一个单凭经验但屡试不爽的法则,即人类几乎普遍低估长的时间段,而高估短的时间段。这就在逻辑上暗指"无差异点"的存在。在那个点,我们的感知横跨低估和高估之间的那条线:这是连续统一体中的一个点,在那里,我们的时间感知是准确的。——《命运的叩门》
这也是个核型吧。
2018/2/22补
“祖国”与“母亲”是怎样相联的:近代爱国主义话语的源流一文也用了隐喻手段
大自然使用比人造芯片慢成千上万倍的基本原件——神经元,造出了效率高得多的图像处理系统——高等动物的视觉。动物神经网络中信号的产生和传递,要用几十毫秒或更长的时间,而人造电子元件的开关时间早就以纳秒计。但具有人工视觉的机器人,在复杂地形上驾驶电子车,每走一步要"看"和"想"几秒钟。必须把处理效率提高上百万倍,"电脑"才能与人脑的效率相比。差别何在呢?就在于大自然采用并行算法,从整体上识别图像,而人类仍在冯·诺伊曼计算机上逐点地扫码和比较。——《物理学和计算机》 格式塔
2018/2/26补
研究自然现象时只能瞄准一定层次进行"粗粒化"描述。许多全局性的规律只有在恰当地粗粒化之后才能更清楚地显现出来。粗粒化可以导致严格的结论。我们应当区别使用"严格"和"精确"这两个概念。针对具体情形的数值计算可能给出精确的描述,但不一定能得到严格的结论。粗粒化描述往往要使用符号和符号序列。符号序列可以自然纳入形式语言的框架。形式语言可以按语法复杂性的阶梯分类,各种符号序列的具体研究又可以丰富语法复杂性的内容。——《物理学和计算机》粗粒化
2018/5/28
在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研究中,语义和概念的区别并不十分明确。研究者通过研究词(word)的表征,来研究概念表征。虽然二者并不完全等同,但其联系确实十分紧密。Murphy(2002)通过分析文献发现,有一些因素能够共同影响词义(word meaning)和概念。概念研究和词义研究的过程都受到典型性的影响,即对于一个范畴或概念的典型成员的判断,要快于对非典型成员的判断。特征既是影响概念结构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解释失语症的有效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词义和概念可能具有同质性,至少是关联性。
Murphy,G.L.(2002).The Big Book of Concepts.Cambridge,MA:The MIT,Press
——《心理语言学》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6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网站更新速度:8分
使用便利性:3分
书籍清晰度:6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是否包含广告:6分
加载速度:6分
安全性:3分
稳定性:8分
搜索功能:8分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傻瓜式服务(181+)
- 愉快的找书体验(578+)
- 字体合适(433+)
- 品质不错(519+)
- 中评(92+)
- 无多页(651+)
- 情节曲折(60+)
下载评价
- 网友 丁***菱: ( 2025-01-04 11:44:02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方***旋: ( 2024-12-27 18:32:55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孔***旋: ( 2025-01-02 02:18:22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敖***菡: ( 2024-12-24 00:25:59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权***颜: ( 2024-12-28 23:44:15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游***钰: ( 2025-01-06 12:01:37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瞿***香: ( 2024-12-17 08:45:44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家***丝: ( 2024-12-31 06:24:26 )
好6666666
- 网友 冯***卉: ( 2024-12-15 17:42:08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Q版漫画入门教程/漫画吧!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漫画《资治通鉴》春秋战国(上、中、下)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洞穿考研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新媒体运营与推广从入门到精通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初中同步测试卷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人教版 2023新 优+密卷8年级政治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9787567204614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两岸差异词词典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中国传统色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市场研究实务与方法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诵读本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8分
人物塑造:5分
主题深度:9分
文字风格:3分
语言运用:5分
文笔流畅:8分
思想传递:5分
知识深度:7分
知识广度:8分
实用性:4分
章节划分:8分
结构布局:3分
新颖与独特:4分
情感共鸣:4分
引人入胜:8分
现实相关:9分
沉浸感:5分
事实准确性:5分
文化贡献: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