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幼小衔接99天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27:02

幼小衔接99天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幼小衔接99天精美图片
》幼小衔接99天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幼小衔接99天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48952329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4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74.25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27:02

寄语:

全新正版,提供发票,量大优惠,如有需联系在线客服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幼小衔接99天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幼小衔接99天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幼小衔接99天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张敦厚 发布时间:2022-10-27 14:00:26

    这是本书不但适合自学写作,而且非常适合教学应用,每个章节后都附有课堂设计,可能在非教学者看来,是无用的,但在教学者眼中,却好比一扇门一条路径,之前也看过一些欧美作家的此类书籍,总感觉他们的课堂设计并不适合用在中国的课堂上,但这本书就不存在此类问题,它是为中国课堂量身打造,无论是案例、练习和讨论等内容,都极其实用,让你不由得想上手一试。

  • 作者:Graceॐ 发布时间:2021-07-06 21:59:54

    每位女性都要从第二性状态中觉醒,走向自己,成为自己。

  • 作者:思江陵 发布时间:2019-05-07 14:15:29

    最后一句,怪不得书名是reunion。前文 “一个我愿意为之而死的朋友”……

  • 作者:玄小晶 发布时间:2022-03-13 16:42:19

    经验下的社会心理学,很有意思。评分被低估了。

  • 作者:花不如酒 发布时间:2019-07-23 22:49:42

    看完了漫画,喜欢这种纯粹的风格

  • 作者:本葱 发布时间:2020-11-13 17:07:48

    心神不宁地读完了。


深度书评:

  • 普里莫•莱维的一生,平淡无奇,却见证了历史

    作者:文华君 发布时间:2022-09-19 21:11:30

    普里莫·莱维1919年生于意大利都灵的一间公寓里,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生活,1987年自杀也在那里。

    莱维的自杀没有留下任何文字,但是人们知道他很沮丧。一般认为他是刻意自杀的,但其中仍然有一些弄不明白的地方。

    莱维一家人像当地许多犹太人家庭一样,由上一代人从皮埃蒙特乡下迁居都灵,并且接受了文化上的同化。普里莫成长在法西斯主义时代,但只有1938年的《种族法》才对他产生了直接影响。

    他在都灵大学攻读化学,有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教授帮助了他,使他免于排犹法规的压迫,随后又帮他在各种部门里寻找工作,只要某个地方能不管“种族”而愿意接纳一名犹太化学家。

    1943年7月,墨索里尼垮台,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在短短一段时间里,同盟国占领了西西里和意大利最南部,德国尚未从北面入侵意大利,在这之间,意大利茫然不知所从。

    但是到了9月,在法国的意大利占领军零零落落地通过都灵撤回,按照莱维的说法是“被打败的一群”,随后就不可避免地轮到德国人了,他们像是“米兰和都灵街上的灰绿色长蛇”。

    与莱维同时代的许多都灵犹太人早已加入了抵抗运动组织“正义与自由”,而在德国入侵后,普里莫·莱维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他在阿尔卑斯山脚下参加了武装抵抗运动,仅仅过了3个月,他所在的小组被叛徒出卖给了法西斯游击队,他于1943年12月13日不幸被俘。

    莱维公开了他的犹太人身份,于是他被送到卡尔庇的佛索里中转集中营,然后在1944年2月22日同另外649名犹太人一起,被运到奥斯维辛集中营。

    到达奥斯维辛时,莱维被烙上编号174517,被选送到“奥斯维辛3-莫诺维茨集中营”,在那里的合成橡胶厂干活,厂主是I.G.法尔班,但是工厂由党卫军管理。他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一直被关到1945年1月德国人从集中营撤离,1月27日苏联红军推进到解放此地。

    接下来的9个月时间里,他辗转加利西亚的卡托维兹,白俄罗斯,乌克兰,罗马尼亚,匈牙利,奥地利,德国,最后回到家里。他在《再度觉醒》里描述了这场流浪式的、非常不情愿的漫游。

    一旦回到都灵,他在奥斯维辛和后来20个月的“技术色彩”的插曲之后,又过起了“单调乏味”的生活。

    在一种“绝对的、病态的叙事压力”的驱使下,他写了《这是不是个人》,记录了他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经历。这本书于1947年出版时,几乎没有读者。于是普里莫·莱维放弃写作,结了婚,开始替当地的西瓦油漆公司工作,而且成了合成金属丝珐琅方面的专家,成为国际权威。

    1958年,都灵著名的爱因诺迪出版社重版了他的书,销售得相对比较成功,因此激励莱维撰写了续篇《再度觉醒》,出版于1963年。

    此后几十年里,莱维越来越成功,成为引人注目的作家,出版了《元素周期表》和《破坏》两本文集;描写战时欧洲犹太人抵抗运动的长篇小说《若非此时,何时?》;关于集中营生活经历的回忆和短文合集《死缓期》;几本随笔集和诗集;并且定期为都灵的日报文化版撰写文章。

    1975年,他离开了西瓦公司,专事写作。他的最后一本书《被淹没和被拯救的》出版于1986年,次年他就去世了。

    1996年,都灵一所犹太会堂前的小广场以他的名字命名。

  • 中国近代史的正确打开方式

    作者:德先生 发布时间:2018-01-20 21:07:04

    中国近代社会无论是救亡图存的努力,还是苟延残喘的挣扎,都为社会的转型提供了推动力。不被当权者史观迷惑,也不以受害者心态悲鸣,才是近代历史的正确打开方式。

    第一章 漫长的封建社会

    中国的封建社会相比国外异常的漫长。其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点:1.土地制度。同西欧封建世袭的庄园经济,印度的农民公社相比,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构造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土地的私有和买卖,这种特点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土地在不断集中的同时又不断的分散。集中,是指地主阶级通过兼并握有越来越多的土地。分散,是指,分家制或社会动荡导致一个家庭不能持续地保有其土地。这种演变延缓了社会矛盾的激化。2.官僚政治。官僚政治促成了社会阶级的流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矛盾。不过官僚政治也带有一定的世袭特点,尽管政治权力已经不能世袭,但身份地位却往往可以成为一种“世泽”而传诸儿孙。3.宗族社会。农村的宗族制度和城市的行会制度是长期存在于社会基层的维稳体系。对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起了巨大的作用。4.儒学定于一尊。儒学的政治内容可以归结为三点:天道观念、大一统思想和纲常伦理。这些政治理论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执政的合法性,并在社会中形成一种向心力,并在社会中建立起一套忠君爱民的道德标准,保证了社会稳定。

    以上几个方面互相连接和支撑,构成了封建社会的整体。但封建社会即使很漫长,也总是还在变化的。到明清之际,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主要是:1.星星点点,互不联系的资本主义萌芽破土而出。2.科学思想的出现。3.民主思想的闪现。但这些变化总体上又是微弱的,不能突破封建主义的硬壳。新的东西只能在鸦片战争以后才出现。

    第二章 东方与西方

    东西方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商品和文化的交流。地理大发现以后,东西方的空间障碍比以前变得更容易超越了。但是,与西方强硬持久的进取相比,东方却采取了保守防范的抵拒态度。这正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所面对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以来就已见端倪了。

    第三章 由盛转衰的清王朝

    清王朝在结束了康乾三朝的盛世后,其国内秩序已经不在统治阶级的控制范围。清朝前半叶人口激增,导致中国进入新一轮的人口循环。人口压力引出两个社会问题,一为国内和国外移民,二为会党。随着游离于生产之外的人口越发增加,会党成为宗族和行会之外的第三大社会组织。会党作为一个盲目的力量,其自发的冲动带有很大的破坏性,会党的病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病态。

    正当其时,西方的经济入侵加重了社会问题。清中期以后,白银开始大量外流,导致流通白银减少,造成银贵钱贱,物价上涨。吸食鸦片也造成了一定社会问题。清王朝没能顺利进入中国历史的盛衰循环,这一进程被外来势力的入侵打乱了。

    第四章 炮口下的震撼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外国领事和中国官吏获得了平等的地位,这种平等与历来的夷夏之辨相对立,成为体制的一个破溃口,同时,这种平等观泄露出资本主义的平等观念,也会封建等级制埋下隐患。其二,英国割取香港一方面带来了国民的屈辱心,另一方面香港成为西方世界的一面镜子,也给封建体制带来松动。第三,中外通商动摇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从此,中国的自然经济体制逐渐瓦解。第四,中国社会诞生了新的群体:买办和教民,这些人靠依附外国势力来生存,一方面为国人嫉妒和憎恨,另一方面也促进国外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向中国普及。

    第五章 太平天国的悲喜剧

    清末的农民起义组织除太平天国外,还有白莲教、天地会、回族起义、捻军等,但只有太平天国取得了最大的声势,反映了一神信仰在发动信众方面的强大作用。外来的观念和教规渗入之后,中国民间宗教组织也在发生新陈代谢。同时,太平天国也将中国农民的诉求与基督教信仰进行了一定的结合,也为其繁荣的一个原因。然而,民间的一神信仰还是没能力压知识阶层的理性主义。

    洪秀全的思想包括几个方面:1. 拜上帝。根据他道听途说的基督教理论,并加以加工附会,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的宗教模型,这是洪秀全思想宗教性的一面。2. 承袭天地会以来的反清意识。3. 为了一神的权威而反孔,但又承袭了儒家的纲常伦理。

    太平天国虽号称人人平等,但这一点只停留在了口号之上,其不平等性甚至比其对手更加野蛮。天国统治者们试图按照自己的想法改变世界,并进行了多番改革,如取消商业等。但在改革绕行一周后,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在更先进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封建制度的出路。因此,丧失了理想的宗教流为偏执的虚妄。尽管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在当时是最完整的资本主义发展纲领,但是把农民和资本主义联系起来需要的中间环节通通都是缺失的。因此,太平天国最后的失败是在情理之中的。

    太平天国带来了持续十余年的动乱,统治区域地主阶级大量消亡。战乱结束后,产生大批自耕农,并受到临近市场和商品的刺激,这对后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多少有点促进作用。此外,战争促使地方督抚获得了一定的自治权力,削弱了中央集权。

    第六章 十二年后

    西方列强并不满足于五口通商的权力,在南京条约签订十二年后,试图将其势力向中国内地扩展。然而清王朝对经济利益并无太大兴趣,他们最不愿丢掉的还是王朝的脸面。两者看似利益并不冲突,却造成更大规模的战争,伴随着首都失守,清政府的脸面彻底地失去了。12年前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更多的被国人认为是疥癣之疾,然而首都失守却成为国人的切肤之痛。因此,占据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开始分化。地主阶级中出现了改革派和洋务派。改革派更倾向于传统社会的自我复兴和振兴,洋务派则以中体西用为名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改革派,洋务派和保守派的并存,显现了中国地主阶级古来未有的一种格局。

    第七章 近代化一小步

    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早期以自强为口号,他们一方面试图寻求在农民军打击面前的自我复兴,另一方面寻求在外国侵略者面前自我图强。

    洋务运动是一项布新而不除旧的运动,并未打破中国传统的经济形态。不过,它也为中国的经济体制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一方面,洋务运动带来了第一代成规模的产业工人;另一方面,洋务运动带来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一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入;此外,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文化教育事业。在洋务运动过程中,虽没有激昂的呐喊呼叫,但新的观念却借助于具体的事物和事例,改变着人们世代沿袭的成见和信念。

    洋务运动的思想指导,可称之为中体西用。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其锢闭,引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虽然有局限性,但中体西用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

    中国人对西学的认识可分为几个阶段:在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只有坚船利炮;60年代到70年代,各个制造局创建的时期,是围绕军事技术摸索西学的时期;70到80年代,机器工业由自强而入求富;而后,由科技学问推而及于上层建筑的教育政治体制;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人更加认识到了西学中形而上学的哲理学说。这种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的汲取西学的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下起步的,而其本身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中体应是对于西用的限制,但西用借中体为入门之阶,便会按照自身的要求而发生影响,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既定的范围内,却很难如愿。

    洋务运动过程中当然存在很多不同声音。在那个时候的中国,顽固是一种社会病症,仅仅把它归于守旧官僚的可恶是不够的。在顽固派提出批评的同时,改良派也在批评洋务派前进的不够,他们要求布新同时除旧。洋务派在各方批评和社会的不理解中艰难前进。

    第八章 城乡社会在演变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间的半个世纪里,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商埠逐渐增加。外国资本主义的东西通过这些商埠源源不断的向中国渗透,由此开启了中国城乡社会的演变。

    开放的商埠演变为新的城镇,这些城镇中出现了一些新生的社会力量。买办是第一类新兴阶级,买办依附于外国势力,积累了不小的财富,为国人所不齿。然而不值得尊敬的买办创办了值得尊敬的民族企业,人和事业脱节了,这种脱节打破了人们喜爱的同一性,显得格格不入,但却是活生生的历史造成的。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一类新生人群,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通常都具有官僚性。在特殊的斗争时期,我们把资产阶级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但这些人群往往是相互重合的。他们为社会的新陈代谢提供了物质基础,使最初的改革和后来的革命有所依托。工人阶级在资产阶级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他们为国外的资本家服务。工人阶级代表的新的生产方式,但是在中国工农之间的联系紧密,使得工人阶级可以影响农民,也使农民可以影响工人阶级。因此中国的工人阶级非常容易染上小生产意识。工人阶级的弱点并不是痼疾,它反映了传统社会对新生的阶级力量的影响,相对于内在的阶级本性,这是一种外在的东西,随着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增长,前者应当可以克服后者。

    借助新的交通工具,城乡交流也发生了变化。西方国家为农村带来了价格低廉的产品,使得大批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农村的是丝织品、茶叶等也成为重要的出口产品。中国的农村在融入世界市场的同时,也受到来自市场的供给平衡的影响。新旧生产方式变体所产生的社会阵痛,只有在新的生产方式取代就生产方式之后才能解除,但是最终取代过程在近代中国始终没有完成。

    同时,还有其他势力值得注意。教会势力不断地融入中国,这引起了中国此后广泛的排外斗争;太平天国战争以后军队的解散也导致曾经的军人成为了哥老会,他们也成为了反洋教运动的重要力量。

    第九章 日本冲来了

    从鸦片战争起,日本人就满心忧虑的注视着中国的遭遇。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国力逐渐崛起,逐渐吞并琉球,觊觎朝鲜。清政府的一系列外交失误,导致日本有理由出兵朝鲜。而清政府一直以来对北洋海军的敷衍,也酿成了甲午战争大败,并决定了此后半个世纪里中日关系的格局。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由此开始。觉醒一次,并不归于激愤,其确定含义在于主体对自身历史使命的自觉意识。除了身在朝廷的洋务派官员以外,大量在野的知识分子也开始关注国家的命运。日本的维新改良成为榜样,洋务运动几十年间陆续出现的变法议论,终于一步一步地转化为一场社会运动。

    第十章 变与不变的哲学

    戊戌变法前后,关于变与不变的讨论层出不穷。革新总是在破除旧传统中实现自身的,势必遭受既得利益者的反对。虽然戊戌变法持续时间很短,但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后来新文化运动中的许多主张,在戊戌维新时都已露出了端倪。

    第十一章 庚子与辛丑

    庚子年,中国爆发了三场武装冲突。义和团的武装灭洋,唐才常自立军的武装勤王和孙中山领导的武装革命。不同的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在相近的时间里,用暴力斗争的方式为自己和中国寻找出路。其中义和团的暴力斗争,造成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义和团的兴起有多个导火索。首先是经济原因,众多的小手工生产者在西洋产品的冲击下,失去了生计;其次,洋教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心理;此外,义和团运动还带有轻微的民族主义成分。多重的历史内容,决定了义和团运动的民族正义性,又决定了这种正义斗争的历史局限性。爱国主义情感,植根于自然经济的保守意识;抵御外侮的愿望,与陈旧的天朝观念和华夷之辨连在一起。因此,义和团运动的民族英雄主义便具有了一种非理性的外观。同时,义和团因反洋人旁及洋务派,改良派和革命排满者,将这些力量一概视为异类。这种心理同地主阶级中的最顽固者发生了感应,这些守旧士大夫纷纷从顽固走向了迷信。士大夫作为中国最理性的阶层,他们的的非理性化,既反映了传统社会在民族矛盾面前的倔强和不屈,又反映了传统社会无可救药的没落。

    当北部中国陷入民族战争的兵祸之中时,东南地区的洋务派与西方各国合作,实行了东南互保。东南互保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两重影响:一方面,他压抑了南方地区的反帝运动,另一方面,他又阻止了八国联军的南下蹂躏;一方面,他免除了列强在扑杀北方义和团式的南顾之忧,另一方面,他又使战胜之后的列强在处置中国时不能不正视驻守东南的几十万军队。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列强对中国实施了武力震慑、经济制裁和心理征服。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从此解体,旧的社会力量不再是反帝斗争的主体,革命从此成为时代主流。

    第十二章 欧风美雨驰而东

    欧风美雨包含着凶暴的腥风血雨,也包含着润物无声的和风细雨。与前者相比,后者没有留下那么多的伤痛和敌意,但风吹雨打下,却浸泡了千家万户。西洋文化不知不觉地改造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各种新型工种开始诞生,西式的哲学、电影、戏曲、小说在中国流行开来。西方的哲学进入中国后,开始社会化,广义化,并与政治学说汇融,开启五四时期各种各样新思潮的先河。中国人吸收西洋文化时有一种十分复杂而且矛盾的心理,表现为因自身文化落后造成的紧迫感和恐惧感,同时也努力学习西洋文化,创造中国的近代文明。古老的中国,在近代百年中曲折而持续的前进,正是这一心态见诸行动的结果。

    第十三章 假维新中的真改革

    庚子之变以后,清廷的改革派占据了上风。尤其东南的汉族督抚为主,提出很多改革的建议。清政府为扭转残局,毫无主动性的摆出了改革的姿态。随是假维新,但也有一些改革措施落到了实处。

    1.军制改革。清廷的军事变革大致历经了三个阶段,一是前期的八旗和绿营,二是嘉庆道光年间产生的团练以及咸丰同治年间的湘军淮军。1895年之后,清政府开始编练新军。新军模仿西方的兵制,并创设一些军事学堂,同时委派大量的军官留学。这些具有近代军事知识的军官教习,不仅推动了中国军事的近代化,而且在后来的历史变化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新军对于清政府来说,却是一对深刻的矛盾,清政府想以新军的扩编来稳固其正在动摇的统治秩序,而新军却不愿为其效忠,且沿着相反的方向演变。所以新军的产生和扩充,并不意味着清王朝的重新巩固,而是其内在矛盾的继续扩大。

    2.政治体制改革。1906年,清政府开始预备立宪,但是依然阻力重重。他虽然没有实现戊戌维新的政治蓝图,但无疑比洋务运动走得更远。他并没有完成以三权分离为核心的近代政治体制的转变,改新制而不易旧人也大大的冲淡了他的革新色彩。但改革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设置,如资政院,却是封建政体不曾出现的组织,是中国近代政治体制新陈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

    3.法制改革。中国既往的传统法律结构是诸法合体,中国的法典基本上只有刑法典,但其中又包含有民法,诉讼法及行政法等。新政的法律改革首先制定了新的刑法典,去除酷刑;其次,分类制定了各种法典,如民法,刑事诉讼法等;此外,也实现了政刑分离,司法独立。这也是重大的进步。

    4.奖励实业。中国历来商业受到轻视。新政实施后,清政府鼓励发展实业,对发展实业者甚至授予爵位。尽管受到奖励的实际人数微乎其微,但表现出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变。奖励实业的政策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国内新设厂矿企业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

    5.教育改革。这是晚清新政中最富积极意义,而有巨大社会影响的内容。教育改革从废除科举开始,上层的社会舆论,几乎都认为科举必须废除。清政府本想设立十余年的缓冲期,但迫于国际形势的紧迫,于1905年提前废除了科举。不过即便如此,功名的社会价值还保留在民俗当中,可见传统影响的源远流长。在此之后,各省先后创办了高等学堂,中学堂和小学堂,京师大学堂也进行了扩建。此外,还创办了纺织学,农学,医学等技术学堂。此外,各省也积极选派留学生,并鼓励自费留学,成绩斐然。

    就其内容来说,清末新政同时继承了洋务运动和百日维新的事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走得更远。新政在主观上,是为了防止革命而采取的不得已的手段。新政之所以能实施,一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侵略者用暴力消灭了一大部分顽固派人物,这并不值得称颂,但它导致的结果,却为中国的改革消除了一些阻力。

    清末的官制改革,在客观上推动了国家体制的近代化;教育改革,奠定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基础;军制改革,推进了中国军事的近代化;法律改革,开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先河;奖励实业,则直接促成了创办实业的高潮。我们不能因为错误的动机而否定它的贡献。不过,这种假维新不仅无法保持王朝的内在凝聚力和集体价值,反而使社会日益纷乱,成了王朝的催命符。

    第十四章 中等社会

    中等社会是从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两个方面,概括了不同职业,但基于相同社会层次的人构成的复合体。在20世纪初期,中等社会有较大的异质性,并不完全等同于中产阶级,其中包括了民族资产阶级、受到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与知识分子联系广泛的商人以及由仕途转向实业的知识分子等人。商人与知识分子的合流,反映了中国传统以来对商业的轻视逐渐减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同时也体现了工商业资本家群体意识的形成。这种复杂的成分,反映了资产阶级的阵营是不明晰的,他们同其他社会成分的交叠和粘连还没有完全消除。

    中等社会的复杂性在政治派别中也有体现。单就政治倾向来说,就有改良派和革命派两大派别。两大阵营中,又存在很多宗旨各异的小派别。同盟会的成立,固然表现出革命党人很强的近代政党观念,但同时也存在传统的畛域观念和宗派主义思想。

    中等社会的自我意识是自觉比上等社会更先进,比下等社会更先觉。因此,中等社会的使命是破坏上等社会,提挈下等社会。中等社会已经意识到,革命事业的中坚应该是下等社会,而中等社会只能发挥带领作用。因此,革命党人与秘密会党建立联系,同时在军队中发展群众组织,这些都是发动下等社会的具体体现。但遗憾的是中等社会并未能够与底层劳动人民建立紧密的联系。

    新式知识分子是中等社会中最进步的部分,然而他们的思想观念并不是从中国社会里直接孕育出来的,而是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因此与他们所代表的社会之间,有着某种程度的脱节。

    中等社会的觉醒在近代中国的改革中,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近代中国的改革是从上层开始的,洋务派和改良派曾寄希望于上层社会,直到20世纪初年的中等社会才意识到改革必须以下等社会为依托,领导下等社会进行积极的破坏和有秩序的革命。尽管这种意识的产生和实际付诸行动,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已经为后期下等社会的发力埋下伏笔。

    第十五章 变革中的两大动力

    近代中国在革命与改良的不断变革中曲折前进。革命与改良是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的两种不同思路。改良派要求君主立宪,循序渐进的结束封建统治;革命派推行暴力革命,要求迅速结束封建统治。革命派和改良派,虽然路线不同,但都把中国的去路寄托于实现资本主义,因此反封建同是二者的奋斗目标。改良派、革命派和顽固派构成了相互联接而又竞争的三角关系。当封建统治阶级占据上风时,革命派和改良派相互合作;当封建统治阶级力量羸弱时,革命派和改良派又开始相互竞争,甚至针锋相对。

    革命派最终先声夺人,推翻了帝制。这一结果存在其客观原因。清政府虽然有自我挽救的意识,但是仍不想放弃手中的权力,这样的政府成为改革最大的障碍。而经济的崩溃引发的民变也为革命创造了社会环境。革命之后,改良派也迅速改组为政党,继续就中国的前途与革命派展开论战。两派的斗争和相互推动也在继续。

    第十六章 民变与革命

    清朝的最后十年里,民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不仅表现在民变的数量井喷式发展,同时也表现在民变的参与人群,从既往的农民扩展到了工人、学生、士兵、商贩等所有社会人群。中国以往的民变,都以农村为发源地,而清末的民变,更多的是从城市开始,拓展到农村。

    民变与革命者相互利用,相互促进。民变常以革命旗帜为号召,或与革命党人串联,扩大声势,也有的民变,趁革命党起义之际发动。革命党人也经常主动参与或策动民变,以此扩大革命的声势。对于革命来说,民变的最大意义在于他们推进了革命形势,促成了清朝统治秩序的瓦解。清政府新政当作延续统治的救命稻草,但是新政加重了捐税,因而大大的扩展了自己的对立面。新政创造出来的新式学生、新式军队也都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加速了统治的崩解。

    第十七章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

    辛亥革命的成功和民国的建立,代表着中国的皇权统治走到了尽头。民众对国家政体的认识总是落后的,因此民国政府通过剪辫子、改纪元等具体的政策让民众与旧王朝决裂。新政府的建立也带来了新的移风易俗,新政府用人道主义和科学知识,去替代那些相沿成习的非人道的迷信的陋俗,包括禁缠足、改称谓、倡女权、易服饰等。社会的兴革、事物的新陈代谢,是一个复杂的扬弃和汲取的过程,并不能够立竿见影,但它却反映了革故鼎新的潮流和民主社会异乎传统的变迁。

    提倡实业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派共有的认识。清末,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官商之间仍然存在相当的隔阂。民国成立以后,资产阶级不再受到压抑,实业得到较大的发展。由革命转向建设,是历史的必然,即使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争取到足以进行建设事业的局面,提出来作为奋斗目标也是必须的。但是,在经过短暂的黄金期后,随之而来的军阀统治和军阀混战,又窒息了民族工业的生机。

    现在回看历史,我们常常为孙中山让位袁世凯感到扼腕。但是,动乱后的社会心理呼唤一个能够迅速稳定政局的人物,一个在专制政体倾覆后,能够重建和平与秩序的人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袁世凯作为立宪派重臣,受到过清廷的排挤,并且握有军权;而孙中山更多的形象则是乱党,缺乏资金,没有军队。因此袁世凯成为自然而然的选择,可谓王莽谦恭未篡时。

    第十八章 山重水复

    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在于,反帝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一旦有人想要重新恢复帝制,便会被群起而攻之。而革命的不成功之处在于,依然存在有大量的遗老遗少,导致革命以后依然出现了两次复辟闹剧。当总揽大权的袁世凯身故之后,中国又陷入了军阀混战的乱局。这些军阀有的出身北洋,继承了北洋政府的控制权;有些曾经是反袁革命军,也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军阀混战的一大影响是,曾经的士兵在失去了对属地人民的绝对控制权之后,便成为烧杀抢掠的土匪。失控的社会为他们提供了生存的土壤,而他们的存在又加剧了社会的失控和动荡。

    除了军阀混战以外,会党也是民国初期棘手的社会问题。他们在天下大乱之时卷入革命,并有力地支援了革命,而本质上,它们又是天然的无政府主义者。所以当夭折的革命无法吸收和消化他们的时候,他们便自然的成为社会动乱的因素。

    社会危机是社会内部各种矛盾激化而呈现出的一种恶性状态,它以最严酷的方式,把社会的种种积弊、病根和矛盾展示在人们的眼前,因此它又往往成为社会转机的起点,对于一个长期停滞的社会来说尤其如此。

    第十九章 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唤起中国社会的希望,但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又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产生了巨大的波潮,于是有了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首先是一场反孔运动,并且与以前的反孔运动有着很大的不同。五四运动前的反孔大多着眼于政治批判,而新文化运动则更加专注于文化批判;五四运动前的批判往往对孔子的学说进行重新解释,以迎合尊孔者的心理,新文化运动则对各种孔子学说的新解都进行了批判;新文化运动批判孔子的主要论据是孔子的学说不再适应当代社会,评判的态度充满了怀疑精神,显得有礼有节。

    新文化运动的又一大阵地是白话文运动。白话文运动是一场深刻的双重意义上的语言革命,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书面语,使书面语与口语结合起来,从而克服了传统的语言内在分裂;另一方面,重建的全新文学语言使文学内容与形式之间获得了内在的和谐与统一。以清晰、准确的白话取代言约意丰的文言,其实质是用以精确性、严密性为特征的近代思维方式,取代带有模糊性特点的传统思维方式。这种文学语言的重建,也是思维的重建。

    五四运动也叫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展开了论战。为了让中国民众能接受西方文化,宣传家们一方面倡导东西方文化的调和,另一方面强调东西方文化在起源上的相似性。

    新文化运动把科学和民主结合起来,作为衡量一切社会现象的价值原则,这是重要的理论突破。科学和民主精神深刻的影响和激励了五四一代及其后数代的中国人。

    新文化运动后,中国进入了第二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主义展示了当时世界的各种主要思潮,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一个比较与选择的机会。

    第二十章 历史的选择

    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思潮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社会主义思潮之所以能够异军突起,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首先,古有的大同理想成为一种现成的思想基础,沟通了中国人同社会主义学说之间的联系;其次,甲午战争后,中国资本主义缓慢而持续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贫富分化,让民众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的怀疑,从而为社会主义的孕育播下了种子;最后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也极大的增强了中国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不过历史虽然选择了社会主义,但又以客观现实限制了主观愿望。社会主义在中国建立之后,他所面对的是没有经受过资本主义大规模冲击的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这片汪洋大海里深藏着几千年传统留下的影响。以城市带动农村的革命路线,并没有能够成功。取而代之的是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路线,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评曰:

    欧洲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近代社会,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相比之下,中国从传统的皇权时代走入近代化社会,仅用了不到100年。进程缩短就意味着社会变革更加剧烈和动荡,因此中国社会承受了更多的伤痛。社会形态的转变是以整个社会所有组成人员的心态变化为基础的,心态的变化以上层知识分子作为先导,同时也必须引领底层人民的心态转变。任何人的思想转变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过外部条件的不断推动和内部形势的不断变革而逐渐发酵的。中国近代的中等阶层在这百年之中见证了传统思想的逐步瓦解,对近代思想的认识逐渐从排斥到中体西用,进而学习西方的文化、政治体制,最终完成了思想近代化的转变。其间,中国社会的动荡让中国人承受了惨痛的代价,但对于思想的转变都具有其内在的推动作用;西方的蹂躏让中国损失惨重,但客观上也为中国带来了近代化的先进理念;各个时代的当权者为了给王朝续命推行了各种假意维新的政策,但也正是这些政策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社会;中国各个阶层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作出的种种努力大多数走向失败,但也正是这些失败的尝试推动中国走上正确的路径。因此,辩证地评价历史,才能避免无谓的敌意和偏见。底层人民思想的转变是社会转型的根本,早期中层社会救亡图存的努力没有能够促成底层人民的团结,客观上导致了他们的失败。或许是因为他们的前期铺垫,也或许是社会主义者对群众工作细致入微的研究,才使得中国社会迎来彻底的近代化转型。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8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8分

  • 知识深度:5分

  • 知识广度:7分

  • 实用性:7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4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5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9分

  • 事实准确性:3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6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下载快(372+)
  • 无多页(563+)
  • 下载速度快(605+)
  • 无漏页(437+)
  • 微信读书(580+)
  • 体验满分(70+)
  • 章节完整(659+)
  • 格式多(310+)
  • 二星好评(636+)

下载评价

  • 网友 孙***夏: ( 2024-12-19 07:14:59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游***钰: ( 2024-12-22 09:03:04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习***蓉: ( 2024-12-31 19:34:30 )

    品相完美

  • 网友 师***怀: ( 2024-12-15 01:43:56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饶***丽: ( 2025-01-07 12:41:50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后***之: ( 2024-12-18 13:14:18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师***怡: ( 2025-01-05 11:14:53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冷***洁: ( 2025-01-09 12:34:59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訾***晴: ( 2024-12-19 14:41:21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郗***兰: ( 2024-12-26 22:24:48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苍***如: ( 2024-12-21 14:34:15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孔***旋: ( 2024-12-23 04:55:35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