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新高考】2021版中学地理复习考试地图册思维图解版全国通用高中版高三高考总复习辅导教辅资料练习册书世界区域地理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新教材新高考】2021版中学地理复习考试地图册思维图解版全国通用高中版高三高考总复习辅导教辅资料练习册书世界区域地理精美图片

新教材新高考】2021版中学地理复习考试地图册思维图解版全国通用高中版高三高考总复习辅导教辅资料练习册书世界区域地理电子书下载地址

》新教材新高考】2021版中学地理复习考试地图册思维图解版全国通用高中版高三高考总复习辅导教辅资料练习册书世界区域地理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新教材新高考】2021版中学地理复习考试地图册思维图解版全国通用高中版高三高考总复习辅导教辅资料练习册书世界区域地理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46519333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103.19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44:24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说点什么呢 发布时间:2023-05-29 17:08:26

    不迷信其作用,不因此忽略产品本身的品质,但也不忽视这一营销利器。

    -----太多小米的例子很难让我不联想到这是为小米做宣传,好感度减减减。

    PS:语言流畅,可读性还行。

  • 作者:昊天 发布时间:2019-10-27 13:19:23

    这本书没有太多参考价值!

  • 作者:圆圆 发布时间:2020-03-26 14:17:45

    good~

  • 作者:休云 发布时间:2022-07-12 10:39:22

    一本值得给年轻人读一读的好书~ 真诚 轻松 但是带着深厚的功力。

  • 作者:本来老六 发布时间:2018-10-19 22:37:23

    结尾稍微正了些

  • 作者:好大个烧麦 发布时间:2022-07-04 15:35:04

    此书不是以时间顺序编写的,而是划分不用内容分章节编写,一般。


深度书评:

  • 咳!汇率那档子事

    作者:少年商学院张华 发布时间:2008-04-14 18:14:08

    昨天上海证券报刊出了我年前写的向松祚《不要玩弄汇率》一书的书评。沈飞昊老师改的题目很性感,《咳!汇率那档子事》。这也是那时,我迷恋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的想法,想用通俗手法把专业问题搞轻松了。现在觉得仍有不少欠缺,对汇率,仍有不少疑惑。

    晚上无意翻看《思想的历险》上大前研一的访谈,才知道他也是支持固定汇率的。他说:德国和日本是仅有的两个汇率实现浮动制后反而走强的国家;其它国家,包括巴西、墨西哥、韩国等,在汇率实现浮动制后却疲软...只要财政状况允许,中国就不要实现浮动汇率......

    不过我觉得大前研一的论据不是太充分。他解释德国和日本能在浮动汇率制后走强的原因时说:“因为两国在某些领域的经营是最好的,比如德国的机械、化工、医药、汽车都是世界最好的,日本也有这样的发展趋势”。另外,我感觉如今的大前研一越来越强势,比如当被问到有没有读过吉姆-林斯的《基业长青》时,他说:“我不看书的”。又问:管理类图书还是什么书都不看?答曰:我不看书。书籍让我困惑。

    附:咳!汇率那档子事

     向松祚先生很谦虚,他在《不要玩弄汇率》中称自己是一个旁观者,一个旁观者的抗议。我理解他所谓的旁观者,意指是他既不是政府智囊团成员,也不在学术圈。他是华友世纪的董事长,一个商人;所谓商人,在看问题的时候,就会剔除掉那些浮华的东西,直击核心,而不是陷入利益集团与学院式的派系争斗和口水辩论当中。

      他的这一脾性开卷就能感受到,没有引经据典、拉古扯今,而是直接列出“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十大谬论”,如人民币升值能够改善中国的贸易条件、人民币汇率浮动可以提高中国经济的灵活性等等,然后逐一驳斥。商人最明是非,他的驳斥也甚为“无情”。在提到宋国青利用某贸易条件指标,得出中国贸易条件自1997年以来一直在下降或恶化的结论时,他颇带讽刺口吻道:“我倒很有兴趣知道他们用的是哪个指标。”

      一般的著述,面对这类学术观点的冲突,总要把几个贸易条件列出来,把汇率理论也搬将出来,去伪存真,论个界限分明、一清二楚。可是向松祚却饶有兴趣地站在商人的立场上说事:出口价格上升或下降,是商人们的生意决策,取决于怎样才能赚到更多的钱,贸易条件恶化或出口价格降低,并不意味着自己吃亏了,更与“贫困性增长”没有因果关系。

      或许商人眼中的汇率大抵如此,不管你的头衔如何,也不管你采用的是哪种研究方法,若不能完全阐释真实世界的变化,一切皆是枉然。除了宋国青外,向松祚对弥尔顿·弗里德曼、米德、约翰逊等经济学大师对汇率观的批判也是不依不挠,他把这些人称之为“荒唐的顶级经济学大师”,理由是,他们罔顾事实,把真实的世界设想得太简单了。

      浮动汇率支持者将价格与汇率的关系给理想化了,并且漠视了预期、不确定性、各种政治经济金融风险对汇率的重大冲击。这一软肋显然容易被人抓住。向松祚直陈:企业家天天抱怨浮动利率之危害,经济学者却依然重弹汇率浮动优越之老调;“鉴古知今,经济学者必须反躬自省,经济学教科书亦当重写。”

      事实上,弗里德曼于2002年 90大寿时,对浮动汇率理念已有所改变,趋向认为任何货币制度都需要有一个“锚”。然而此锚未明,弗老人已西去。不过近年来硝烟弥漫的汇率之争当中,一些原先捍卫浮动汇率的学者,也不约而同地开始寻找起那个“锚”来。所谓“中国需要独立的货币政策”,细心的人能体味到,这本身就是一种妥协。因为浮动汇率并不能保证独立的货币政策,货币当局被动应付汇率动荡的机会成本不可低估。

      美国华盛顿卡托研究所中国问题专家詹姆斯·多恩最近在《财经》年刊上发表文章称,中国货币政策的一大问题是“收收放放”的循环,以行政手段遏制货币和信贷扩张是有限的,且破坏了市场机制,导致了国有企业和银行的腐败,公众最终为此付出了代价,投资决策被政治化。于是他呼吁,中国要想打造世界级金融中心,就需要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和法治化、市场化的汇率机制。但是在我看来,此市场化非彼市场化,在中国,所谓的市场化汇率机制,恰恰可能是另一种“收收放放”的循环,预期、不确定性等因素无一不会产生逆向的投机激励。

      我的一些朋友常感慨,现在的经济学者,少有像弗里德曼、蒙代尔一样,旗帜鲜明表明自己对浮动或固定汇率机制的热爱了。官员型学者考虑到自己话语权重的影响,常含混其辞,这自然有情可缘,一些所谓的汇率问题专家,却也每每就事论事,甚至不时当一下“墙头草”,这多少令人有些遗憾。从这一层面上看,向松祚“不要玩弄汇率”的书名,或许能给这一群体提个醒:观点可以相左,但屁股不能东坐一把西坐一把。

      事实上,政治元素在汇率问题上的掺杂,使得这一经济命题变得非常复杂。向松祚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主要原因是美国不履行国际承诺、肆意大搞财经赤字和货币扩张,“金本位制如是,布协顿森林体系如是,今日相对稳定之国际货币环境亦如是;应该指责的不是固定汇率制,而是各国某些政治家的不负责任、胆大妄为。”反观国内有关人民币汇率的争论,不乏盲目政治使命感刺激下的货币政策行为与观点。

      经济学家陈志武曾说,中国人的政治使命感太强,精神包袱太重,过多的政治使命感使中国人太容易被机会主义者利用……一个典型中国人的一生是不幸福的。汇率不是儿戏,单个人可以不幸福,但你却不能轻率地玩弄汇率而使更多的中国人不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讲,《不要玩弄汇率》虽笔墨轻松而犀利,并且不乏幽默,但它绝不是一本“大话”之作,仍是一本严肃的读物———虽事关政经大局,但也与个人福祉休戚相关。(东方愚/上海证券报)

  • “不学而术”?

    作者:晓月 发布时间:2007-04-13 09:57:22

    肖鹰:中国学者为何“不学而术”?

    ——兼谈“于丹现象”

            在“求真悦学”的王国维为文化精神殉节之后80周年,我们不得不面对以“不学而术”而走红的于丹。80年的的岁月沉浮,中国知识分子为何有如此变换?

             

            余英时认为,以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为标志,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经历了从传统的“士”到现代的“知识分子”的转换,这同时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边缘化的过程。余英时还认为,伴随着知识分子的边缘化,是文化自身在20世纪中国社会中的边缘化。(《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

             

            80前王国维的自杀和今天的“于丹现象”,都应当放在20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边缘化及其“学”的传统的丧失中来理解。审视这两个有天壤之别的现象,可见80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变迁及其品格的质变。

             

            一、 王国维:“求真悦学”,“深湛幽渺之思,学者有所不避焉;迂远繁琐之讥,学者有所不辞焉”。

             

            今年是王国维自杀80周年。1927年6月2日,他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享年50岁。

             

            王国维是开创20世纪中国新学的大师巨子,陈寅恪说:“先生之学博矣,精矣,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王静安先生遗书》)陈寅恪此说,代表了包括梁启超、鲁迅、郭沫若在内的现代学术大师对王国维的定评。他为什么会在盛年之际突然自杀?在遗书中,王国维只以“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十六字告白自己绝命的原由,这等于给世人留下了一个不解之谜。陈寅恪认为王国维是为殉文化精神而死,他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之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一死以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王国维纪念碑文》)

             

            我赞成陈寅恪此说。但要指出的是,王国维所要申张的“自由意志”,是“求真悦学”的意志。他认为,学术的本义是“求真”,而“求真”,不是为功利名义,而是“为学术自己故而研究”,追求“纯粹的知识”;要求真,必须“悦学”,而真“悦学”必须以“坚忍之意志,永久之注意”投身于学问。(《教育小言十则》)对于王国维,“求真悦学”既是人的本质所在,又是人生的至高快乐。他说:“夫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岂不以其有纯粹之知识与微妙之感情哉!至于生活之欲,人与禽兽无以或异。” 他又说:“今夫人积年月之研究,而一旦豁然悟宇宙、人生之真理,或以胸中惝恍、不可捉摸之意境,一旦表诸文字、绘画、雕刻之上,此固彼天赋之能力之发展,而此时之快乐,决非南面之王之所能易者也。”(《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

             

            “好学”在中国文化中是由孔子开启的一个文化传统。孔子以“君子”为理想的人,而“君子”的一个基本品质就是“好学”:“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学而》)孔子自已是实践“好学”精神的典范。他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对于孔子,“学”就是追求以“仁”为核心的人生真谛,提高自己的心灵境界,使自己的人生具有高度的社会价值。他认为,人生的最大幸福和快乐,就在于终生学习和实践“仁”的真义,他自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忱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予我如浮云。”(《述而》)

             

            王国维的“求真悦学”精神是对孔子开启的“好学”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与孔子强调“学”以“仁”为核心的人生内含不同,王国维主张追求“纯粹的知识”,而且主张“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他说:“夫天下之事物,非由全不足以知曲,非致曲而不足以知全。虽一物之解释、一事之决断,非深知宇宙、人生之真相者,不能为也;而欲知宇宙、人生者,虽宇宙中之一现象、历史上之一事实,亦未始无所贡献。故深湛幽渺之思,学者有所不避焉;迂远繁琐之讥,学者有所不辞焉。事物无大小,无远近,苟思之得其真、纪之得其实,极其会归,皆有裨于人类之生存福祉。己不竟其绪,他人能竟之;今不获其用,后世当能用之。此非苟且玩惕之徒所与知也。学问之所以为古今中西所崇敬者,实由于此。”(《〈国学丛刊〉序》)

             

            王国维对学术的自由独立怀抱着崇高的理想,以追求纯粹的知识为治学的真义,因此坚决反对学术的功利化和依附性。然而,他在20世纪初遭遇到的正是学术变成工具、点缀和把戏。他说:“夫然,故今之学者,其治艺者多而治学者少。即号称治学者,其能知学与艺之区别,而不视学为艺者又几人矣?故其学苟可以得利禄、苟可以致用,则遂嚣然自足,或以筌蹄视之。彼等于学问,固无固有之兴味,则其中道而至,固不足怪也。”(《教育小言十则》)王国维认为,“学”的真义就是独立自由的追求真理,而“艺”(术)是对真理的转化运用。“治学”是“求真”,而“治艺”是“求利”。所谓“视学为艺”,就是不以“求真”为学术的根本目的,而以学术为功利致用之术。对学术的取舍以功利为标准,其于学术所得必然是半途而废、似是而非的口耳之学。王国维悲叹:“学术之绝久矣。” 所谓“学术之绝”,是指以“求真悦学”为精神核心的学术文化的衰落。

             

            对王国维之死,应当联系中国知识分子及其“学”的文化在现代中国社会中的命运来考察。王国维身历了余英时指出的文化边缘化的两个早期阶段(国学派的自我边缘化和“五四”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但实际上以他天才巨子的敏感和预见,他已经预感了文化彻底边缘化的境遇。文化边缘化的实质,就是文化丧失了自身的内在价值(精神价值),被转化为获利致用的工具,因此,社会由鼓励“求真悦学”的精神相反,昌导并盛行“视学为术”的观念。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学者自身也沦为党派政权斗争的工具,丧失了独立性和学术自由。王国维晚年,其身就被夹在逊清小朝庭和国民政府的争斗中困苦挣扎。他既不能改变现实、看不到希望,又坚守他所推崇的屈原的“廉贞”的情操,“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因此他唯有“一死以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

             

            二、于丹:“不学而术”讲《论语》,“《论语》也可以这样庸俗化地阅读”。

             

            在王国维死去80年以来,经历着现代化变革的中国社会不断改造和消除着传统的以人文理想为内含的“求真悦学”的学术精神,“视学为术”因此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学术观念。“视学为术”的学者,是没有学术的独立自由意志的,相反自觉地将学术作为无独立价值的工具,用之为一己之利益服务。这就是余英时所指出的中国文化彻底边缘化的状态,“不少知识分子已开始视文化为寄生物”,“整个文化领域更完全失去了自主性,变成生活中最无关轻重的外围装饰品”。(《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

             

            在当前中国文化环境中,“求真悦学”精神的缺失和“视学为术”观念的盛行,形成了中国学术“学寡术繁”的畸形繁荣。就“术”而言,当代学者的“业绩”在王国维之上者数以万计;就“学”而言,当代学者的“建树”能望其项背者比晨星更寥落。“视学为术”的文化环境不仅使学者们在学术活动中急功近利,而且滋生了许多“不学而术”的“新型学者”。“不学而术”有两个特点:第一,“不学”,即这些“学者”轻视和排斥自己的学术专业,实际上中止了学术研究;第二,“有术”,指他们利用自己“学者”的职业身份,运用非学术的技术任意甚至恶意使用自己有限的(半途而废的)学术知识,以达到其功利目的。2006年因为在中央电视台讲“论语心得”而“突然走红”的于丹,就是当前活跃在传播领域的一个“不学而术”的“新型学者”。

             

            其一,于丹的“不学”。

             

            于丹没有时间学。从于丹公布在所有媒体上的简介可见,她的“本职工作”是高校教授,并且担任系主任,但同时她是“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是京内外众多电视台的“兼职策划”,其中仅在中央电视台,她就在为“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而且她还要“每个星期飞两个省”。(谭璐《于丹大众传播之“傻瓜原则”》,北京青年报)试想,如此繁忙,于丹何以有闲治学?

             

            《于丹〈论语〉心得》作者介绍称:“(于丹是)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出版《形象品牌 竞争力》等专著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现代传播》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十余万字。”但是,搜索中国国家图书馆图书目录所见,于丹只出版一部《形象品牌 竞争力》;搜索中国期刊网所见,在1979-2007间,于丹只在正式期刊发表了6篇“专业论文”。在这6篇文章中,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是一篇笔谈短文,没有在《文艺研究》上发表的论文,在其校报上发表的论文《从〈左传〉描述的迷信现象看先秦宗教观及其实质》(1989),是唯一算得上“古典文化研究”的“专业论文”;而其他数篇诸如《诗意的陨落——关于〈像鸡毛一样飞〉的分析》,实在不能算“学”,而只能是“术”的表现,至少是与她“长期执教”的古典文学无关。关键的是,在她既往的所有论著中,都没有孔子或《论语》的影子!

             

            同时,于丹在央视讲《论语》,表明无论从文字上、还是从义理上,她都没有读懂《论语》。于丹最为观众诟病的一个“硬伤”,就是将小学生都懂得的“小人”释为“小孩”。“小人”非“小孩”义,千百年来,不仅《论语》注释家,而且古文字学家都有定论的,这在现在通用的《辞海》、《辞源》及《现代汉语词典》中均可查证。无疑,如果这个“于丹式”的“小人”说法成立的话,一部中华文字学史就要因此改写了。更有甚者,在讲《庄子》时,于丹将孔子说的“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和孟子说的“舍生而取义”(《孟子·告子》),窜讲为“杀生而取义”,活活将儒家的“仁义”学说换成“杀生”学说。孔孟九泉有知,如何瞑目?仅此两例,不仅足见于丹对《论语》和儒学的无知,而且足见她对学问的草率。

             

            而且,于丹对待自己的错误,没有反省意识,不能“过则不惮改”。自《于丹〈论语〉心得》播出以来,面对观众对其错误的批评,于丹总是条件反射地抬出庄子的“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一语来搪塞,至多附带一句大意如此的话:“我错了吗?待我回去查查”。所谓“回去查查”,观众去年批评她讲《论语》时,她重复这句话;今年批评她讲《庄子》,她也还是重复这句话,半年都快过去了,仍不兑现。孔子说:“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孔子这句教训,生为中国人,不用读《论语》也会懂得的,惟独于丹好像不知道。

             

            其二,于丹的“有术”。

             

            于丹的专长是“愚乐大众”的“传播术”。这次中央电视台认定要请她而不是请专家来讲《论语》,实在也是看中了她的“传播术”,而不是她身为“教授学者”之“学”。于丹向记者“揭秘”她讲《论语》的诀窍时说:“我是研究传播的,在传播学上有一个原则,就是你要永远保持它那种特别简单甚至是傻傻的笨笨的样子,这才易传播,你把它整得特别深邃的话,就传不出去了。再传播的前提就是使它简单、傻瓜。”(谭璐《于丹大众传播之“傻瓜原则”》,北京青年报)显然,于丹的传播术的立足点,不是尊重大众,而是“愚乐大众”。

             

            于丹不仅将《论语》“整得”“傻傻的笨笨的”,而且把主要功夫用在为观众凑故事、找“乐子”上。于丹如是说:“我对《论语》是只言片语、非学理化的阐述……《论语》也可以这样庸俗化地阅读。我没备课,就是冥想,拿着杯水,想如何把《论语》里做人的道理匹配点故事,拿张白纸,这边是一主题词,那边是一点小故事,鼓捣到一起。”(苗炜《于丹:〈论语〉也可以这么庸俗化地解读》,《三联生活周刊》)

             

            于丹讲《论语》,另一个基本手法是“为我所用”地“肢解”《论语》和“改造”孔子。为了迎合时尚情绪,于丹甚至不顾《论语》的“任以为已任,死而后已”的基本精神,一口咬定:“《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她对媒体宣称,她演讲的基本策略就是要将孔子改装成讨观众青睐的“一个经常陪着学生玩”的“可爱的老头”。对于这种“移形换影”的大改造,若孔子在九泉有知,必用他独特的断语方式,给于丹一个明确的判决:“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

             

            于丹讲《论语》,既没有读懂《论语》要义,也缺少中国哲学史常识,但却善于“活学活用”。《于丹〈论语〉心得》第一章标题是“天地人之道”。把这个标题安在孔子(或《论语》)头上,是一开头就大错。孔子讲“天道”、讲“人道”,但是不讲“地道”!“天地人之道”出自孔子学生子思所著《中庸》,是对孔子“天人之道”的发挥,所谓“人与天地参”;《易传》进一步阐发子思此说,所谓“兼三材而两用之”。于丹将它套在孔子头上,不是张冠李戴吗?但更可笑的是,在这个大帽子下,她又把“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扯来绑到“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子身上,把孔子、盘古和“天地人”三者捣鼓成“风马牛”的三位一体,然后最终绕到了“我们努力创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如此“活学活用”,实在有“开天辟地”之功。

             

            《于丹〈论语〉心得》不过是其作者与媒体联手为观众炮制的一个充满错讹的“愚乐版”的《论语》。对于丹讲《论语》,批评者多盯着她的处处“硬伤”。其实,她的根本错误,是“不学而术”地讲《论语》,为“愚乐观众”而将《论语》庸俗化。于丹的演讲的确“激发”了大批观众对《论语》的兴趣,但是,观众为这个“兴趣”付出了两个严重代价:第一,观众以对“名校教授”的信任(或迷信)接受了于丹对《论语》的误读和肢解;第二,观众从“名校教授”于丹那里得到的阅读经典的启发是“愚乐经典”,既不仅满足于对经典的一知半解、而且视经典为任性随意的玩物。

             

            于丹对《论语》的解读实际上是延续了自港台开始的“戏说历史”的“愚乐文化”套路,不同的只是于丹以“名校教授”的学者身份出现,玩弄经典于其掌股之间。因此,她的“愚乐经典”对中国文化精神伤害更大,更容易对普通观众产生以假乱真的文化误导。可以想像,“于丹讲《论语》”产生的大众影响,如果在当前的狂热之后,转化为一种持续的文化效应,就意味着我们的文化经典将彻底沦为文化消费的廉价愚乐场,文化经典的精神意义将面目全非,直至荡然无存。

             

            无论就其才能,还是就其作为,名副其实地讲,于丹并不是一个学者,而只是一个“不学而术”的“新型文化媒介人”。从目前情况看,“于丹”已经被强势媒体打造为当前“最走红的学者”偶像,在这个偶像的身上,我悲哀地看到“学”的精神的彻底灭绝;而这个偶像在当前中国被受媒体“愚乐”的大众痴迷,使我更悲哀地看到中国大众随时都可能会重演20世纪中后期的那种狂热迷信的历史景观,差别只是偶像变了,不变的是永远的迷信。

             

            三、冯友兰:诠释经典必须有“学识才”三长,普及经典,“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著尤为需要”。

             

            我们生活的当下时代,是物质欲望嚣张而精神人格被贬损的时代,也是传媒教导大众“愚乐至死”的消费主义时代。今天的中国民众,在快速地接受了现代化的技术启蒙之后,因为精神的匮乏和心灵的迷茫,亟需一场传统文化的精神再启蒙。“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泰伯》)这是孔子的自况,也是他为中华文化谛创的生命精神的最高体现。今天,中国文化需要再次注入这崇高的生命精神,使之成为我们拯救和再生文化精神的源泉,成为我们自我人格健全和维护的精神源泉。

             

            传统文化的精义储存在千百年来被历史选择、锤炼的文化经典中。向民众普及经典,是人文学者应尽的职责。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的是,经典的意义,是精神的意义,而不是知识的意义,用金圣叹的话说,经典的无限价值在于“开后人无限眼界,无限文心”。因此,普及经典,首先要通晓经典、尊重经典,使自己的心灵与经典的精神相通。限于民众的接受能力和兴趣,普及经典需要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和生动感人,但同时不能肢解其思想、损伤其精义。所以,普及经典殊非等闲易事。

             

            冯友兰在1947年写了一部适合外国学生学习中国哲学史的通俗入门教材《中国哲学简史》,此书简明精妙之至是此类读物难得的经典之作。冯先生在该书“自序”中说:“历稽载籍,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著尤为需要。”冯先生此说,不仅指出了做经典普及之不易,也申明了做经典普及应尽之职责。这是告诫我们,非有“才学识”三长不能胜任此事业。

             

          今天,为了迎合市场需要,一批“不学而术”的“新型文化媒介人”正在致力于将中华文化推向全面低俗化发展。面对这样的趋势,要为中华文化保持精神的品质和尊严,一方面非有一批信守王国维的“求真悦学”精神的人文学者做艰辛耕耘不可;另一方面也必须有一批遵从冯友兰的“学识才三长”之告诫的人文学者参与经典普及的事业。这实为中国文化振兴的希望之所在,是有良知的人文学者应尽之责!

    来源:中华读书报 来源日期:2007-4-12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8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8分

  • 文字风格:7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9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6分

  • 结构布局:6分

  • 新颖与独特:6分

  • 情感共鸣:7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5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8分

  • 文化贡献:3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 网站更新速度:4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8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6分

  • 稳定性:3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推荐购买(450+)
  • 品质不错(480+)
  • 少量广告(451+)
  • 无颠倒(644+)
  • 四星好评(164+)
  • 强烈推荐(573+)
  • 引人入胜(135+)

下载评价

  • 网友 益***琴: ( 2024-12-31 19:25:07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敖***菡: ( 2025-01-08 22:56:13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冯***卉: ( 2024-12-11 22:36:39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芮***枫: ( 2024-12-22 22:59:29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国***芳: ( 2024-12-30 01:30:33 )

    五星好评

  • 网友 索***宸: ( 2024-12-29 08:32:34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郗***兰: ( 2024-12-10 04:51:32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饶***丽: ( 2025-01-03 17:54:17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宫***玉: ( 2024-12-10 18:00:18 )

    我说完了。

  • 网友 宫***凡: ( 2024-12-27 18:45:55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习***蓉: ( 2024-12-31 18:35:21 )

    品相完美

  • 网友 訾***雰: ( 2024-12-20 21:33:56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孙***夏: ( 2025-01-08 16:12:49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