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为何要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孩子3岁和7岁的时候,是成长发育的两个重要关节点。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人生的头三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3岁直到死亡的总和。”她的话不无道理,因为从正常的大脑发育来看。孩子3岁以前的大脑发育*快。婴儿出生时大脑重量370克。此后*年内大脑重量增长速度*快,6个月时大脑重量为其出生时的两倍,占成人大脑重量的50%。而孩子的体重要到l0岁才达到成人的50%,可见3岁之前,孩子大脑发育大大超过了身体发育的速度。因此,3岁前是人智力发展的高峰阶段。
经过3岁之前的发育,孩子已经有了学习的良好身体基础,在3岁~7岁这段时间,是孩子学习的关键期,他已经拥有相当的逻辑分析、归纳和综合能力了。这段时间,孩子的记忆力也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能够根据自己的记忆来判断事物了。此时,孩子的性格和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都处于逐步形成阶段,很容易被外力塑造。
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朱庆澜曾撰写了一本《家庭教育》的著作。对于早期教育,朱庆澜在书中有一个形象而经典的“三道染缸”的比喻:
“小孩子生下来,好似雪白的丝。家庭生活就好似*道染缸,父母教得好,养得好,好似白丝染成红底子;到了进学堂,再得好先生,就将那红红的底子好好加上一层,自然变成了大红;到了社会上,哪怕坏朋友、坏染缸逼着,想把他变成黑色,他那大红的底子,一时总不得变。如果再遇上好朋友、好染缸,不用说,自然变成真正的朱红,头等的‘好人’。
“万一父母教的法子、养的法子不好,就好比白丝一下缸,就已经染成黑底子,进了学堂,就有好先生,想把他变成红色,那底子总难褪得去,就是勉强替他加上一层红色,仍旧是半红半黑,如果孩子再遇着不热心的先生,到了社会上,再遏着坏朋友、坏染缸,将黑底子一层一层加上黑色,自然变成永不褪色的黑青,永不回头的坏蛋了。”
为了教会所有父母在孩子3岁和7岁的时候,正确把握早教时机,及时引导孩子成才,本书从孩子性格的发展、智力的开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意志力的锻炼等方面详细地做了阐述,以期给父母一个完整的教育方案。此外,本书还融合了*的幼儿教育理念和丰富的实例,内容翔实,结构合理,方便实用,相信能够帮助家长对孩子成功地实施早期教育,为孩子的成才提供一份帮助。
书籍目录:
章 两个重要的成长里程碑——3岁看大,7岁看老
1.为什么说“3岁看大,7岁看老”
2.3岁看大:父母要重视早期教育
3.0-3岁是孩子成长的敏感期
4.3岁时,孩子应该形成规则意识
5.7岁之前性格教育重要
第二章 父母要改变自己——教育的基础要在3岁之前奠定
1.观察孩子,才能发现孩子教育孩子
2.父母要提高爱的质量
3.别把孩子“寄存”在别人家
4.早教在不同时期应有不同的重点
5.父母要向孩子传播快乐情绪
6.幼儿需要安定温暖的家庭环境
7.与孩子交谈可以提高其语言能力
第三章 人生设计在童年——教育越早,孩子的品性越好
1.不要以为3岁前教孩子做人过早
2.为什么学艺术的孩子品性好
3.音乐开启孩子的天才思维
4.不要忽视每个“次”
5.不要总是把好的东西分给孩子
6.不听话的孩子大多有独立的思维意识
7.不要硬给孩子贴上“说谎”的标签
8.别让孩子形成利用发脾气达到目的的习惯
第四章 呵护好心理,成就好命运——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模式
1.孩子的感情等同于成人,思维异于成人
2.捉弄孩子会让他感到无所适从
3.不要说伤害孩子自尊的话
4.幼儿经常被拥抱发育好
5.给孩子“痛”和“败”的体验
6.早早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
7.别让孩子在孤独的世界里自闭
8.3岁之前不要给孩子太多的束缚
第五章 开发智力,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3~7岁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1.把握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期
2.培养孩子智力应从激发孩子数学潜能开始
3.呵护、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4.怎样利用书画来开发孩子的智力
5.父母要认真面对孩子的“为什么”
6.怎样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
7.培养成功学习的孩子
第六章 自尊自信的孩子人生才能不断升级——呵护自尊,培养自信
1.经常受否定的孩子很难建立自尊和自信
2.别用过高的期望打击孩子的自信
3.肯定孩子的情感,他才能建立自我意识
4.培养孩子健康的自我概念和自尊
5.理解和呵护孩子的个性
6.孩子也有自己的隐私
7.帮助孩子相信自己
8.父母的欣赏利于孩子建立自尊和自信
第七章 父母不能替孩子长大——让孩子从小学会依靠自己
1.“不陪”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2.让孩子发出自己的声音
3.不要剥夺孩子体验失败的权利
4.让孩子明白成功要凭借自己的努力
5.培养孩子的自我反省能力
6.放手让孩子自己理财
第八章 能承担才能发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要趁早
1.用行动告诉孩子什么是责任
2.向孩子求助易于建立其责任感
3.抱怨他人就是推卸责任
4.面对过错,敢作敢当
5.孩子也应该对整个家庭负责
6.让孩子自己承担犯错的后果
7.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
第九章 每个孩子都具备学习能力——幼儿期就要激活孩子的学习能力
1.培养天才,从激发孩子的兴趣入手
2.孩子学习从模仿开始
3.不要剥夺孩子的阅读权
4.让孩子识字并不难
5.提升孩子的学习动力
6.玩扑克牌也可以学习数学
7.游戏是好的学习
第十章 孩子做事“三分钟热度"怎么办——锻炼孩子的专注力与意志力
1.找到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的原因
2.提高孩子专注力有良方
3.当孩子想放弃时,鼓励孩子一下
4.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能力
5.锻炼孩子百折不挠的意志力
第十一章 让孩子自律不是给他套枷锁——3岁后,孩子就学会自我管理
1.何时该“管”,何时“不管”
2.延迟满足感会让孩子学会克制自己
3.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
4.强化时间观念,进行时间管理
5.自我反省的孩子进步快
第十一章 性教育早,副作用少——好的性教育阶段在6岁之前
1.性教育要从小抓起
2.正视孩子“我是从哪里来的”的问题
3.给孩子传授正确的性知识
4.男孩女孩一定要区别教育
5.怎样面对孩子“结婚”的童言
第十三章 社交宝贝,人见人爱——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1.如何培养0~3岁孩子的社交能力
2.孩子在幼儿园有攻击行为怎么办
3.学会分享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4.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
5.怎样解决孩子交往中的忌妒心理
6.教给幼儿基本的社交规则、技巧
第十四章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0~7岁是孩子身体发育的个关键期
1.0~7岁孩子发育的特点
2.改变饮食结构,调节孩子性格
3.让孩子形成规律的饮食习惯
4.提高孩子睡眠质量的食谱
5.六种方法改变“夜哭郎”
6.爱运动的孩子更聪明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章 两个重要的成长里程碑——3岁看大,7岁看老
1.为什么说“3岁看大,7岁看老”
父母的一点建议
正如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所说,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就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3岁和7岁,正是婴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抓住这两个关键点,就能够使孩子的教育取得很好的效果。父母应该在3岁和7岁这两个节骨眼上多下工夫,多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精力,以保证孩子有一个光辉的未来。 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句话:“3岁看大,7岁看老”,它简单明了地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从3岁的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而从7岁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
3岁和7岁在古代虽然只是一个概数,但是却已被现代科技证明是非常有道理的。
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教授卡斯比曾经做了这样的一份报告,报告称,通过3岁幼童的言行就可预示他们成年后的性格。这一报告为“3岁看大”的说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曾经引起世界性的轰动。
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对1000名3岁幼儿进行了面试,根据面试结果,这些幼儿被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5大类。
2003年,当那些孩子26岁时,卡斯比等精神病学家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通过这些人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详细地调查,结果如下:
当年被认为“充满自信”的幼儿占28%。小时候他们十分活泼和热心,为外向型性格。成年后,他们开朗、坚强、果断,领导欲较强。
40%的幼儿被归为“良好适应”类。当年他们就表现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烦意乱。到26岁时,他们的性格依然如此。
当年被列入“沉默寡言”类的幼儿占8%,是比例的一类。如今,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去影响他人,不敢从事任何可能导致自己受伤的事情。
10%的幼儿被列入“坐立不安”类,主要表现为行为消极,注意力分散等。如今,与其他人相比,这些人更容易苦恼和愤怒。熟悉他们的人对其评价多为:不现实、心胸狭窄、容易紧张和产生对抗情绪。
还有14%的“自我约束”型的幼儿长大后的性格基本和小时候一模一样。
由此可见,3岁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儿童心理专家和教育家们把从出生到3岁这个阶段称为婴幼儿期,这个阶段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迅速的时期。另外,他们还发现了下面的成长规律:
1.性格:孩子成年后的性格基本上在3岁之前就已经定型,3岁之后变化不大;
2.智商:儿童的脑细胞组织在3岁之前就已经完成60%,这时期的儿童脑部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
3.学习:3岁之前是儿童的感觉、记忆和思维的形成过程中为敏感的时期,3岁之前的学习活动将事半功倍。
4.身高:3岁之前是孩子身高发展为关键的阶段,3岁之前对身高造成的损害将永远无法弥补。
儿童心理专家和教育家们把从3~7岁这个阶段称为学前期。所谓“7岁看老”是指在7岁时幼儿的个性倾向开始形成,7岁之后,基本上就
难以重新塑造了。
当然,一个人的性格到成年又改变的情况也并非完全不可能,但毕竟很少,而且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去改变,因此,这就要求父母抓好早教,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具备征战一生的能力和资本。
卡斯比教授曾经强调说:在0~3岁,父母的期望、行为和一些生活标准会被孩子内化为自己的期望和规则系统。也就是说,此时父母的行为准则就是模板,它直接决定了孩子一生所依据的行为准则。父母不但要在这个时期关注孩子的行为,同时还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我们每一位家长的共同心愿。现在,大多数家长都比较重视早教,但是更多的人只着重于对孩子知识、能力的培养,并没有看到孩子心理模式的发展,也不关注孩子性格的形成过程,致使早教走向了相反的方向,拔苗助长。
心理学认为,人的一生是一个完整的心理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从出生开始,到去世结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0~7岁的心理发展情况尤其重要,它就如一座大厦的基础部分,直接决定了大厦的风格和高矮程度。父母如果能够抓住这一关键时期,给孩子进行很好的教育,就能够给孩子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2.3岁看大:父母要重视早期教育
如果从生命的变化、生命的适应性和对外界的征服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来看,人的功能在0~3岁这一阶段实际上比3岁以后直到死亡的各个阶段的总和还要长。从这一点上来讲,父母在婴幼儿时期对孩子的教育,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孩子整个一生中任何阶段接受的教育。要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父母就要及早对孩子进行教育。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说过:“婴儿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他的话虽然有点夸张的成分,但也明确地点出了早
期教育的重要性。如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父母应该从小就对孩予进行培养,以使孩子长大成为有竞争力的人才。 一天,有位美丽的贵妇人抱着自己的小孩去找科学家达尔文,向似请教育儿的方法。市民们都知道,生物学家达尔文不但对物种起源研究精深,对育儿的见解也颇有独到之处。
“啊,多漂亮的孩子啊!几岁了?”没等贵妇人开口,达尔文就高兴地向夫人发问。
“刚好两岁半。”少妇诚恳地对达尔文说, “当妈妈的无论如何都希望孩子成才。您是个科学家,我今天特意登门求教。”
“您要问什么问题呢,夫人?”达尔文微笑着注视着夫人。
“我想问一下,对孩子的教育什么时候开始才好?”
“唉,夫人,很可惜,你已经晚了两年半了。”达尔文惋惜地告诉夫人。
假如达尔文活在当下的话,看到很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管不问,这位科学家估计会感到莫大的遗憾。要培养优秀的孩子,就要从婴幼儿时期开始,现在很多家长都认识到了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但却不知为孩子做长远打算,没有意识到早期教育是培养孩子成才的关键。
人脑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的发育是惊人的。新生儿大脑重量只相当于成人大脑重量的1/3,但到了六七岁时孩子的大脑重量已经接近成人。3岁时,人脑神经细胞的发育已完成了60%。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智力的发展,若在17岁时达到发育完全,那么,他4岁时智力的发展就已经达到了他17岁时的一半,其余则是以后达到的”。由此可见,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著名古典音乐家莫扎特很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4岁就能即兴演奏和作曲,6岁即创作了一首小步舞曲,并在欧洲旅行演出获得成功,被誉为“神童”。
莫扎特的成功是其父亲列奥波里早期教育的结果。莫扎特的父亲列奥波里很重视对子女的早期教育,他看出儿子有优越的音乐素质,为了让儿子的音乐素质得到及早的培养,从3岁起,他就开始教儿子弹钢琴、拉小提琴。
父亲在教小莫扎特音乐时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只教点简单的曲子,但莫扎特接受能力很强,许多曲子听了一遍就毫不费力地记住了。父亲怕儿子负担过重,所以没有过早地教他作曲,可是5岁的莫扎特在旁边看着父亲书写乐谱,也开始学着作曲。有一次,父亲走进莫扎特的房间,见孩子正在五线纸上专心地写东西。 “莫扎特你写什么呀?”他随手拿起儿子写的东西一看,不禁吃了一惊,原来儿子在写钢琴协奏曲,而且写得完全符合规则。他故意逗儿子说:“你可知道,你这个曲子不能演奏啊!”小莫扎特生气地回答说:“我知道,但哪个曲子在演奏前不要修改呀!”父亲竟然被反问得说不出话来。
父亲很惊异于儿子的音乐天赋,因此,他也更加重视对儿子音乐方面的教育。此后,父亲开始教他一些难度较大的作曲练习。小莫扎特非常聪明,而且勤奋好学,别的小孩子在玩的时候,他却成天待在家里不是练琴就是作曲,五六岁的孩子就像一个大人一样埋头于音乐。
父亲为了让儿子能开阔眼界,少年时就有所成就,从1761年秋天起,他就带着6岁的儿子小莫扎特到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演出。这次演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接着,父亲又带他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和瑞士演出,每到一个地方,都获得观众的好评。但在这次旅行演出中,父亲也清楚地看到了儿子身上的缺点:莫扎特虽然有出色的音乐天赋,但是由于没有受过正规的普通教育,所以文化基础很差。旅行回来后,父亲为儿子进行系统的补课,教他学习拉丁文,学习音乐家必修的意大利文,还学法文和英文。
正是父亲列奥波里相当重视对莫扎特的早期教育,并采取了一系列教育措施,莫扎特后才终于成为一位世界著名音乐家。
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中说:“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能够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就已经受到教育了。”早期教育不只是从幼儿园才开始,而应该从胎教开始一直延续到婴幼儿时期,婴幼儿时期是父母全面培养孩子,让孩子平衡发展的好时机。
……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摘插图
书籍介绍
《为何要说"3岁看大,7岁看老"》内容简介:孩子的将来就是你今天教育的作品,你现在该如何下工夫?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孩子3岁和7岁的时候,是成长发育的两个重要关节点。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人生的头三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3岁直到死亡的总和。”她的话不无道理,因为从正常的大脑发育来看。孩子3岁以前的大脑发育最快。婴儿出生时大脑重量370克。此后第一年内大脑重量增长速度最快,6个月时大脑重量为其出生时的两倍,占成人大脑重量的50%。而孩子的体重要到10岁才达到成人的50%,可见3岁之前,孩子大脑发育大大超过了身体发育的速度。因此,3岁前是人智力发展的高峰阶段。
经过3岁之前的发育,孩子已经有了学习的良好身体基础,在3岁~7岁这段时间,是孩子学习的关键期,他已经拥有相当的逻辑分析、归纳和综合能力了。这段时间,孩子的记忆力也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能够根据自己的记忆来判断事物了。此时,孩子的性格和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都处于逐步形成阶段,很容易被外力塑造。
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朱庆澜曾撰写了一本《家庭教育》的著作。对于早期教育,朱庆澜在书中有一个形象而经典的“三道染缸”的比喻:
“小孩子生下来,好似雪白的丝。家庭生活就好似第一道染缸,父母教得好,养得好,好似白丝染成红底子;到了进学堂,再得好先生,就将那红红的底子好好加上一层,自然变成了大红;到了社会上,哪怕坏朋友、坏染缸逼着,想把他变成黑色,他那大红的底子,一时总不得变。如果再遇上好朋友、好染缸,不用说,自然变成真正的朱红,头等的‘好人’。
“万一父母教的法子、养的法子不好,就好比白丝一下缸,就已经染成黑底子,进了学堂,就有好先生,想把他变成红色,那底子总难褪得去,就是勉强替他加上一层红色,仍旧是半红半黑,如果孩子再遇着不热心的先生,到了社会上,再遏着坏朋友、坏染缸,将黑底子一层一层加上黑色,自然变成永不褪色的黑青,永不回头的坏蛋了。”
为了教会所有父母在孩子3岁和7岁的时候,正确把握早教时机,及时引导孩子成才,《为何要说"3岁看大,7岁看老"》从孩子性格的发展、智力的开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意志力的锻炼等方面详细地做了阐述,以期给父母一个完整的教育方案。此外,《为何要说"3岁看大,7岁看老"》还融合了最新的幼儿教育理念和丰富的实例,内容翔实,结构合理,方便实用,相信能够帮助家长对孩子成功地实施早期教育,为孩子的成才提供一份帮助。
精彩短评:
作者:0 0. 发布时间:2011-10-19 14:22:28
!!!初中传来传去在教室看的啊。哈哈哈哈
作者:smile 发布时间:2019-10-25 16:41:18
那是椋鸟。人们都讨厌这种鸟,可是它们什么都会唱。莫扎特还专门养了一只宠物椋鸟,他从中得到灵感把一首曲子改成了G大调呢。后来那只鸟儿死了,他还专门给它办了一个葬礼。葬礼办得非常正式,人们还特意穿上礼服去参加呢。
作者:马斯塔汉特 发布时间:2020-02-16 14:14:25
买书看清楚副标题和作者。这种书好意思蹭自控力热度。网红推书以后碰都不要碰。
作者:柚 发布时间:2024-05-04 22:31:26
用词偏好性极强非常认可当前运行程序的作者罗列的快速检索大概概念并举差强人意例子同单薄反思总结的泛读物 以及P53 species being翻译成“类存在物”令人深感背离原意(界门纲目科属种啊)
作者:厨子 发布时间:2018-03-29 14:37:49
一整部故事完事了 早年间在刀口下捡回了一条命、青年时代寄人篱下苟活并攒下了第一桶金、中年意气风发开始传奇之旅并只手遮天黑白均沾、晚年的孤独与落寞.....也算不枉此生。但老天爷总是公平的,给予你某些东西的同时,也会对价一般拿走某些东西。
作者:已经忘了很久 发布时间:2024-03-12 22:42:16
买了书看完了
深度书评:
迎上去,并且带着微笑
作者:汪见殊 发布时间:2012-07-16 12:39:28
与其说书评不如说整理出的读书笔记。
P11、
“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判断生活是否值得过,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 ”
P13、
“自杀,就是认可,就是承认被生活超越或是承认人们并不理解生活。”
“自杀只不过是承认生活并不“值得”。诚然,活着从来就没容易过。但由于种种原因,人们还继续着由存在支配着的行为,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习惯。一个人自愿去死,则说明这个人认识到——即使是下意识的——习惯不是一成不变的,认识到人活着的任何深刻理由都是不存在的,就是认识到日常行为是无意义的,遭受痛苦也是无用的。”
会起意去看加缪的《西西弗神话》,是因为两个人。一是周宁,他的《人间草木》里,最后关于梁济和王国维的一章,讲的是自杀。开头引用的,就是加缪那句“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判断生活是否值得过,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 ”当时就被这句话震住了。这一句,是《西西弗神话》的开篇。而他的整本书,讨论的也都是生命的话题,以求“置身阴影,发现光亮”。二是包晓峰,我的一位选修课老师,曾选过他的“希腊神话与圣经”,他通常是讲一些神话与圣经故事,然后抛出问题,但并不给出答案。而那些问题,也通常是关于生命中那些永恒的问题。其中他便讲了西西弗神话。我还记得他有提问,我们的日常生活与西西弗往山顶推石头有什么本质区别。
诚然,生活从来没有容易过。而关于宿命、生死问题的讨论与思考,在任何一个时代,也从未终止过,无论世界是发达、蛮荒,这些命题亘古永存。它们或许没有答案,但人们无法停止去思考。因为每一个降生于世的人都注定生,注定死,注定被命运左右又注定一生追逐。
加缪的一个观点我再认同不过,他说哲学的第一性不该是讨论唯物唯心,而是生活是否值得过。因为不会有人为了唯物、唯心去死,却常常看见有人否定生命的意义而去自己了结生命。
P14、
“在一个真诚的人看来,他笃信的东西能够制约他的行为。”
“然而,那些自杀的人又常常可能确信生活的意义,这样的矛盾屡见不鲜。甚至可以说,在逻辑学反而显示出那种强烈的诱惑力这点上讲,这些矛盾从来没有如此深刻过。”
“在对生活意义持否定态度的思想家中,除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基里洛夫,天生耽于幻想的贝尔格里诺斯和善于预见假设的于勒·洛基叶之外,没有一个人把否定生活意义的逻辑推理发展到否定这个生活本身。 ”
P23、
“……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总是一个节奏,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很容易沿循这条道路。一旦某一天,‘为什么’的问题被提出来,一切就从这带点惊奇意味的厌倦开始了”
“一切都起源于这平淡的‘烦’”
“同样,时间为着平淡无光的日日夜夜而背负着我们。但是,一个我们在其中背负时间的时刻总会到来。我们是向着未来生活着的:‘明天’,‘以后’,‘你到那时’,‘随着年龄增长你自然会明白’。这些悬而未决的设想值得重视,因为它们最终都指向死亡。
P28、
“这个世界,我能触摸它,而且我还能断定它存在着。我的全部学识就到此为止,其余的需要再建设。”
“有一些事实,但却没有真理。”
“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的这句话与我们布道者所说的“你要有道德”的话具有同等价值。二者都揭示了一种怀念,同时也揭示了一种无知。
我从来不觉得我不热爱生活,或没有生活的激情。但我也时常会限于一种“虚无”主义的“消极”情绪里。
从某种角度上说,我是个理想主义者,我需要一种意义,被我奉为信仰或者说信念,让我得以积极地良性生活下去。我一度在很长时间内(高中到大一)认为我已经找到了,却又在后来将之推翻,并怀疑意义、终极意义的存在。我曾将我生命的意义寄托于文学,但随着年纪渐长认识到,文学本身不可能大于生活,否则只能沦于空中楼阁。我曾信奉知识,却又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它产生怀疑——显然,知识并不能带来幸福,想得越多烦恼越多,学得越多也可能思维成见与习惯越深。但我又自觉浅薄。
古希腊人热爱知识信奉理性,这几乎影响了整个西方的思想传统。然而,自尼采始,对理性的抨击从未有近一百年来这般猛烈。犹太人早在十一世纪就消灭了文盲,而他们始终虔心信封的是神明和苦难。然,无论知识抑或宗教,也都为人所创造。任何绝对的真理或者说终极的意义或许都不存在。
我又想回到生活本身去,将所有的感官沉浸于生活的分寸,去体验每一点平凡光景带给我的感悟。如庄子所言,“道在屎溺”。或许是境界不够,年轻的毛糙未除尽,平常的生活和日常活动——发呆,往往依旧带给我无尽的怀疑与困惑。但这种困惑又显然不仅仅是发生于我这么一个平凡年轻人身上的。贝克特笔下日复一日的重复中,是一个久等不至的戈多。《百年孤独》里,老布恩里亚在疯掉以后,坚持不相信“今天”已经过去了,因为它和“昨天”没有区别。
生活周而复始,剔除琐细的区别,“每一天都是新的”更像是一句安慰自己的谎言。我们的生活,和西西弗周而复始的往山顶推石头,有什么本质区别?
区别就是有个尽头吧。
生活怎么过不是过呢?人们不停地告诫着做这些做那些是让自己过得更好,但这些那些都做过后也未必比美美睡上一觉让一天闲闲过去好。至于身后的意义又和自己何干?人类都会灭亡,地球也终于一日会被太阳吞掉,宇宙或许也会归于寂灭……宇宙之外?我不知道,知道也不会怎么样。
每每这么想时,我就什么都不想做了,觉得生活更加寡淡。
最后一章——
“西西弗是个荒谬的英雄。他之所以是荒谬的英雄,还因为他的激情和他所经受的磨难。他藐视神明,仇恨死亡,对生活充满激情,这必然使他受到难以用言语尽述的非人折磨:他以自己的整个身心致力于一种没有效果的事业,而这是为了对大地的无限热爱必须付出的代价。”
“如果说,这个神话是悲剧的,那是因为它的主人公是有意识的。若他行的每一步都依靠成功的希望所支持,那他的痛苦实际上又在哪里呢?今天的工人终生都在劳动,终日完成的是同样的工作,这样的命运并非不比西西弗的命运荒谬。但是这种命运只有在工人变得有意识的偶然时刻才是悲剧性的。西西弗,这诸神中的无产者,这进行无效劳役而又进行反叛的无产者,他完全清楚自己所处的悲惨境地:在他下山时,他想到的正是这悲惨的境地。造成西西弗痛苦的清醒意识同时也就造成了他的胜利。不存在不通过蔑视而自我超越的命运。”
“如果西西弗下山推石在某些天里是痛苦地进行着的,那么这个工作也可以在欢乐中进行。这并不是言过其实。我还想象西西弗又回头走向他的巨石,痛苦又重新开始。当对大地的想象过于着重于回忆,当对幸福的憧憬过于急切,那痛苦就在人的心灵深处升起:这就是巨石的胜利,这就是巨石本身。巨大的悲痛是难以承担的重负,这就是我们的客西马尼之夜。”
“世界只有一个,幸福与荒谬是同一大地的两个产儿。”
“荒谬的感情还狠可能产生于幸福。‘我认为我是幸福的’,俄狄浦斯说,而这种说法是神圣的,它回响在人的疯狂而又有限的世界之中,它告诫人们一切都还没有也从没有被穷尽过。”
“我把西西弗留在山脚下!我们总是看到他身上的重负。而西西弗告诉我们,最高的虔诚是否认诸神而且搬掉石头,他也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这个从此没有主宰的世界对他来讲既不是荒漠,也不是沃土。这块巨石上的每一颗粒、这黑黝黝的高山上的每一颗矿砂惟有对西西弗才形成一个世界。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应该认为,西西弗是幸福的。”
我是带着一种对生活的虚无感、荒谬感,对世界的陌生感和怀疑态度翻开这本书的。却在读到最后一章时,感动的几乎要哭泣。
这本书的有些段落于我还是有些艰涩,但它的每一页还是被我打上了一条又一条的下划线,打得太多了,想着这么一条条对应自个乱七八糟的想法说下去何时是个头,于是,就直接跳到了最后一章……最后一章,我几乎想全篇摘抄。
就像爱是苦难,人们却依然能从爱里汲取幸福一样,无论怎样对生活不满与怀疑,我无法停止热爱它,也无法否认生活与生命的伟大。这本身也是荒谬的事。荒谬无处不在,而荒谬本身也是一种“令人心碎的激情”。
看到有评论里说由“西西弗神话”联想到中国的“精卫填海”。有人回复道,该是“吴刚伐桂”。
是的,“精卫填海”是主动地有选择地去进行,并且是怀有希望的,就和“愚公移山”一样。它也可以选择终止这种行为。而吴刚,同西西弗一样,他们是被神明或者说命运所惩罚的,没有终止的权力,并且,他们清晰的知道,这种行为的循环往复与无可终止,是一种“痛苦的清醒”。
生、和死、和过这样的生活(即命运),都是我们无从选择,就如西西弗推石头一样。但相比起来,我们又实在是幸运的。因为,或许从某个微妙的角度,我们“推石头”,是会产生意义与效果的。更重要的是,这一切有一个尽头——死亡。死亡,是上天给予的最珍贵的馈赠。因为有死,生才有了重量。
但,本章的价值当然是不在于这种比较的。
它赞颂的,是一种扎根于那种“痛苦的清醒”或者说“自觉性”的超越。
荒谬,是一种心碎的激情。
俄狄浦斯王里的人们,从自知命运又逃避命运起,就是悲剧的开始。那么,如果带着一种清醒的痛苦的自知,迎上去呢?
迎上去,并且带着微笑。
没有不切实际的奢求、没有消沉不得自处的颓丧。坦然承载生命赋予的所有喜悦与苦难,说,我热爱它,我是幸福的。
我无法想象加缪是以怎样的深情、心态、口吻、眼神,说出“……它告诫人们一切都还没有也从没有被穷尽过”。想必也是那种心碎的荒谬激情,或者用杜小真的话,含着微笑的悲歌。
是啊,一切都还没有也从没有也不会被穷尽。
只要记住这一句,就足够支撑我走很远。它是含着无限力量的一句话,同样回响于这个疯狂又有限的人间。
我是幸福的。一切都还没有也没有被穷尽。当你发自内心地承认这句话,在你清醒、自觉地认识到命运中一切荒谬感与悲剧性后,那么命运中你所不能更改的一切,已然被超越。
这就是加缪展现给我们的——绝望中包裹着的积极,甚至激情的内核。
2012年5月
经典的叙事技巧,完美的节奏控制!
作者:魔云兽 发布时间:2017-07-12 15:40:36
几年前喜欢在豆瓣写一点小短篇,那时候加入一个写作Q群,经常会看他们闲聊一些关于写作方面的事情,虽然后来不免变成了一个寡淡无味的广告分享群,但我一直记得有个豆友说过的一句话:什么都可以写,重要的是你能发掘它的价值。
这句话犹如一种启示,他让我意识到即便生活经历贫乏的人,只要用心思考,也是可以从平凡生活中发现神圣瞬间的。这不仅仅是写作的秘密,甚至也是很多事情的秘密。因为寻找认同感是人类基本需求。而发现一件事情的价值,就相当于找到了认同感的基石。
想清楚这件事以后,突然真正理解了个人生活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它处在一张大网下,你的家庭、周围环境,以及你自己的天资与悟性塑造了你,而这一切又隶属于一张更大的网。文化、制度、环境以其强势的姿态吞没了作为个体的人。所以,作为绝大多数人而言,只有深入到他们具体的生活之中,作为个体才是有意义的,否则浩浩汤汤,全是不值一提的蝼蚁。
因此,从写作上来讲,大历史对个人的影响,只有通过极微小的侧面来叙述,才会显得动人。马伯庸曾以“鸿门宴”为例来讲倒金字塔体、华尔街日报体的区别。他在那篇文章中总结说,“从非常个人的视角切入,再从小细节推展开来,逐渐论及全局,最后勾连回开头……这种写法更有人情味。”而这段极有洞察力的看法,其实用来概括《遗产》的写法,也是完全可以的。
《遗产》是2014年法国安古兰年度漫画大奖作品,它讲述了莱吉娜带着孙女米卡回到阔别67年的华沙的故事。米卡光是知道奶奶是为了收回一处房产,但老人家此行奇怪的表现引起了她的警觉:难道奶奶来这里另有目的?与此同时,莱吉娜的女儿崔拉,虽然没能与莱吉娜一起来华沙,却在背后指使人来争夺华沙的房产。而米卡的华沙之行则遇见了让她心动的爱情。这三条线就这样交织在一起,作者用精妙的叙事手法把它们组合的近乎完美。以至于就这么一个 简单的故事,竟然被讲得如此吸引人,那些人物形象从脑海中无法抹去,仿佛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这么一件事发生。
与《血战钢锯岭》那种电影不同,《遗产》对战争的描写是侧面的,故事发生在战后半个世纪还多,莱吉娜看起来像是二战幸存者,但实际上,她没有参加战争,但是她的人生却和战争有重大关系。不仅仅是战地有父亲的遗产,还有另外的原因,而这个原因是事情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战争虽然过去,但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华沙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在搞体验旅游:他们专门雇“纳粹”在街上抓人,说是有旅客要“亲自体验”历史;幻灯馆里放的也都是旧时的华沙,这门生意本质上卖的是历史的记忆;莱吉娜找的律师,等米卡与之见面了才知道早就离世了,接待她的是律师的儿子;而在往来华沙的飞机上,那些乘坐往返航班到华沙参观大屠杀遗址的孩子们前后判若两人……时代的车轮永不停歇,但作为个体,过去却无法轻言放弃。历史虽然要慢慢淡掉,但它的影响却很深远。
作品的节奏感非常非常好,主要是表现在几个方面:
从一开始讲故事,就明线暗线双线并行,明线是祖孙俩同行去华沙,暗线则是偶遇眼镜男雅格德尼克,这看似一个巧合,但实际上是个计谋。到差不多整个故事的50%的时候,这条暗线才被点明。在此之前,从15%的地方,加入了米卡的爱情线。
每条线的进展极有节奏,7天的时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三条线的发展充满韵律。莱吉娜第一天发现关键线索,第二天开始就试图甩掉米卡。米卡第二天出门办事,为了甩掉眼镜男,就偶遇到了心动男生。与此同时,奶奶则不寻常地独自打扮一番,去了一个神秘的地方。到这里作者不失时机地插入了一段回忆,于是之前老太太的非正常表现就逐渐清晰了。他们回华沙,绝不是仅仅为了一处房产。
米卡与律师的见面,轻松愉快,而奶奶与别人的见面则有些让人好奇和紧张。米卡询问她的具体位置的时候,她撒了谎。因为过于紧张,奶奶还落了包,就这个意外,那人也认出了莱吉娜。这地方的处理非常艺术性,我想到了泰坦尼克号里那个把宝石扔到海里的老奶奶,浪漫的灵魂要是被老皮囊包裹,那种克制反而会成为一种性感。莱吉娜与那个人聊得都是吃的和无关紧要的闲事,但你能感觉到那种平淡的对话下面汹涌的感情!
这次会面,莱吉娜心情好了很多。然后,莱吉娜这条线就与米卡这条线继续汇合在一起,米卡新认识的男孩和他们俩在服装店相处极为愉快。紧接着米卡与男友感情升华,但关键时刻又被暗线的主要人物打乱,从50%进度开始,三条线就都很明朗了。
第三天开始,故事马上进入一个小高潮,奶奶莱吉娜被误会了,导致生病。而眼镜男抢遗产似乎胜券在握。到第四、五天,小高潮又换到了米卡这条线,因为隐私问题,米卡和男朋友闹得有些不愉快。就这样读者就被逐渐吸引,就想知道下一步发生什么。
第六天是大高潮,篇幅最长。这部分,三条线都有了各自的结果。那释怀一切的拥抱,甜到发腻的暗语;真相大白的跟踪;心照不宣的原谅,都在奶奶怅然若失的痛苦中刻在了读者脑海。然后第七条线回应开头。不仅仅是坐飞机孩子们的表现有对照,还有那句“人家说夏天的瑞典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也是神来之笔。
整个作品的叙事技巧简直是教科书级别。
视角虽小,但人物感情的积蓄和释放,被作者传神的画工表达得相当好。场景不多,人物也不多。但是各自之间的互动,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都体现得很好。有的人被历史改变,有的人被利益驱使,有的人看眼缘识人,有的人被偏见左右……当然,最最震撼的还是那种难以名状的内心纠葛,几十年心里都放不下,那她度过的算是怎样的人生?不敢细想,也不忍细想。
这真的是一个简单却不平凡的动人故事! 战争如何影响普通人的生活,可以写很多案例。本作选取了一个小侧面,事情非常简单,但极其动人。这是那种即便剧透也不会太影响读书感受的漫画,因为情感的积蓄和释放没办法剧透,而漫画在表达这些情感的时候,真是功力深厚。可以说,2014年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年度漫画大奖作品名不虚传。
五颗星推荐!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6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网站更新速度:8分
使用便利性:5分
书籍清晰度:3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是否包含广告:9分
加载速度:9分
安全性:8分
稳定性:7分
搜索功能:7分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图文清晰(329+)
- 快捷(502+)
- 无颠倒(464+)
- 内容齐全(593+)
- 四星好评(452+)
- 体验还行(516+)
- 值得购买(250+)
- 品质不错(86+)
- 不亏(177+)
下载评价
- 网友 陈***秋: ( 2024-12-27 05:11:00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辛***玮: ( 2024-12-31 22:47:26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芮***枫: ( 2024-12-21 08:51:47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通***蕊: ( 2024-12-28 16:03:05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国***芳: ( 2024-12-27 00:16:53 )
五星好评
- 网友 屠***好: ( 2025-01-07 10:32:39 )
还行吧。
- 网友 扈***洁: ( 2024-12-25 13:04:38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敖***菡: ( 2025-01-07 20:52:40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养***秋: ( 2024-12-27 15:18:37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孔***旋: ( 2024-12-21 07:51:21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游***钰: ( 2025-01-07 02:22:56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蓬***之: ( 2024-12-19 02:11:22 )
好棒good
- 网友 隗***杉: ( 2024-12-17 04:21:08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孙***夏: ( 2024-12-18 11:14:53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中公2016全国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全真题库中级会计实务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9787515807249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画说意大利语会话一句通(下)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备考2019 护士资格证考试用书军医版2018 中科小红砖 2018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护考急救书 (套装共2册)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邮票鉴赏投资指南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小学四年级上册试卷 语文 人教版黄冈尖子生密卷四年级上册同步训练单元月考专项期中期末测试卷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我会,我会!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方寸格致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中国通货膨胀论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中公2017医疗卫生系统公开招聘考试用书历年真题+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中医学专业知识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3分
人物塑造:4分
主题深度:8分
文字风格:7分
语言运用:9分
文笔流畅:6分
思想传递:6分
知识深度:5分
知识广度:5分
实用性:9分
章节划分:3分
结构布局:7分
新颖与独特:8分
情感共鸣:7分
引人入胜:5分
现实相关:5分
沉浸感:5分
事实准确性:9分
文化贡献: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