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申论极致真题(江苏卷)(共2册)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43:30

申论极致真题(江苏卷)(共2册)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申论极致真题(江苏卷)(共2册)精美图片
》申论极致真题(江苏卷)(共2册)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申论极致真题(江苏卷)(共2册)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21385612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348
  • 价格:暂无价格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43:30

内容简介:

本书分题本与解析两个分册,题本分册主要用于了解近年来考题情况,掌握**命题趋势,帮助考生在知识点完全打乱的情况下,学会灵活运用已学技巧,构建解题思维。选取近三年江苏省考申论真题,可加强考生的应试训练,更好地进行备考。解析分册,对题本真题对应的参考答案和详细解析。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本书分题本与解析两个分册,题本分册主要用于了解近年来考题情况,掌握**命题趋势,帮助考生在知识点完全打乱的情况下,学会灵活运用已学技巧,构建解题思维。选取近三年江苏省考申论真题,可加强考生的应试训练,更好地进行备考。解析分册,对题本真题对应的参考答案和详细解析。


精彩短评:

  • 作者:仙人掌的土地 发布时间:2015-12-22 12:55:47

    中图网淘书团108入

  • 作者:Geekest 发布时间:2017-05-29 13:07:36

    应该定义为研究,里面对于一些当代中国景观的调研挺多的

  • 作者:かせいの逆襲 发布时间:2015-10-08 21:46:19

    讲的蛮透彻也蛮科学的,不过对于怎么找到对象言之甚少。我想我需要做的就是减少焦虑,提高自尊,不怕给人留下坏印象,变得开朗,待人真诚,多交朋友,提高幽默感,啊要做的事好多

  • 作者:ali0438 发布时间:2022-10-17 15:01:10

    竟然是这样的结局,这一部明显没有前面那么痛快了。还是喜欢快意恩仇的主角。因为莫须有的原因,在西方混迹十年;再次错过柳莺莺;屡有奇遇武功还是胜不过对头,这些都是硬伤。

  • 作者:怪力乱神 发布时间:2022-03-12 16:31:55

    言之有物,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专业指南。

  • 作者:蚂蚁没问题 发布时间:2020-12-14 11:04:18

    还是连城水准之作,文笔很好,不过没有特别喜欢的故事,另外新星这次的翻译真的太不认真了,最后一个短篇《无颜的肖像》,同一个角色同一个段落里面一会儿翻译成祖母一会儿翻译成外婆【btw照前后文来看应该是外婆】,这不可原谅


深度书评:

  • 观山海无边,感万物有灵

    作者:Sibyl 发布时间:2018-07-13 14:44:40

    第一次接触到杉泽的作品,是他画的那幅白鹿夫诸。因为被侵权一事,出现在热门微博上。两年后,他的作品集《观山海》上市,铺天盖地的报道,身边朋友的安利,让我带着极大的好奇,翻开这本书。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山海经》绘本,准确的来讲,是一本《山海经》异兽图鉴,其中收录了近200种异兽的形象和注解,被称作是中国绝美《山海经》。

    它究竟有多美?

    “其状马身而人面, 虎文而鸟翼”的英招是这样的:

    图片源自《观山海》

    “其状如羊,九尾四耳, 其目在背”的猼訑是这样的:

    图片源自《观山海》

    “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的开明兽是这样的:

    图片源自《观山海》

    说绝美有些夸张,但确是《山海经》绘本中少有的匠心之作。

    相传,《山海经》最初有图,后来失传,后人都是根据文字史料重新绘制相应图像,现今能看到的“山海图”大多是由明清画师根据原文所画,流传最广的版本主要是明代蒋应镐、武临父绘的《山海经<图绘全像>》,明代胡文焕编的《山海经图》,以及清代吴任臣注的《增补绘像山海经广注》 ,这些画虽粗犷质朴,却很大程度的再现了上古先民对于那个世界天真的想象与探索。

    但明清时期的“山海图”与最初的版本还是有所不同,无论是异兽的眉眼神态,还是神灵的服饰风格,都在无意中展现了当时的审美,画风带有鲜明的明清时代特色。

    到了民国时期,“山海图”的版本又发生了变化,就像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所写的:“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以及后来他买的比木刻精致许多的石印《山海经》,绿色的画,红色的字。

    由此可见,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山海经》的理解不尽相同,随着对世界认知的深入,人们对于上古世界的猜测,也在后世的流传中不断演变着,《观山海》也不例外。

    古籍中那些奇形怪状的异兽,不再是由简单的黑白线条拼凑,在《观山海》中,它们被赋予了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毛发,栩栩如生。作者杉泽除了延续了他别具一格的中国风画法,在“形似”上精益求精外,还为这些上古异兽的形象融入了当下时代的审美,更加追求“神似”的效果。大到表情、形态、动作、甚至是环境,小到羽毛、胡须、鳞片等,都进行了合理的演绎和恢弘的想象。

    这些想象,来自于杉泽对于这些远古生灵“私生活”的好奇。在创作的过程中,他试图突破古籍中对异兽描写所产生的固有印象——吃人的异兽未必总是恐怖的,它们也有鲜为人知的一面和喜怒哀乐的时光。

    于是我们看到了不怒自威的陆吾,身材健硕的帝江,仰天思考的獙獙……

    左:陆吾 中:帝江 右:獙獙

    相比于市面上其他《山海经》绘本,《观山海》中所营造的场景更加的丰富,异兽们的情绪也更加的饱满,更加的日常,仿佛它们穿越千年而来,为我们讲述一段遥远的故事。

    但“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所谓的创新,不过是既有事物的拆解和重组,尽管如此,在当今,创新仍然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值得称赞的是,《观山海》并没有为了创新而选择颠覆前人的作品,而是一种与传统的调和,在这个过程中,杉泽将尊重放到了首位,在前人构建的固有框架下,探寻另一种阐释空间,用他的话说是“加了一点当下的调味料”。

    比如他在创作九凤的过程中,为了凸显神鸟的高贵,最初他将九凤的羽毛设计成了金色。其后在他翻阅其他历史文献时,了解到九凤被楚国人奉为神鸟,而当时楚国崇尚红色,所以杉泽认为,将九凤的羽毛改为红色更加合适。

    杉泽所绘九凤

    被修改的可不仅仅是这一幅。据说,这版全新的《观山海》将之前版本中80%的作品都进行了修改和替换,力求做到知识的全面严谨,让读者在欣赏到瑰丽想象的同时,也能有所受益。

    只可惜,作者并没有把他创作的心路历程、思路理念附于书中,成为了这版《观山海》美中不足的一点。若是能将创作手记伴随作品一并出版,或许会使这本手绘图鉴更具文化意义。而《观山海》缺失的这一部分,将成为我对他【中国百鬼】系列的期待。

    “子不语怪力乱神”,在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很多人一方面对神怪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另一方面又对此怀揣着极大的好奇心,因此我们历史上从不乏千奇百怪的鬼怪神话传说。遗憾的是,我们没能将其梳理成日本《百鬼夜行》这样系统的鬼怪图鉴,以至于提及鬼怪文化,很多年轻人首先想到的是日本的鬼怪传说及其相关的游戏动漫。

    《山海经》作为我国流传至今体系最为完整的志怪奇书,对文学和影视作品的影响,从未像今天这般繁盛。而《观山海》的诞生,则是对这志怪经典的一种延续,为其增添了时代的思考和印记,让人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与这个时代产生的一种新的共鸣。它是后人了解我们这个时代文明的一个参考,待到几百年后,甚至几千年后,那时的人们可以通过这部作品,对当今的社会风貌有所了解和认识——“公元2018,有神焉”。

    这是《观山海》为所有喜爱中华传统文化的年轻人们所做的一次突破和尝试,传统的未必就是老旧的,那些曾经晦涩难懂的古文化,也可以通过青年一代的创新变得轻松时尚,我们也可以像杉泽一样,用我们喜欢并擅长的方式,将这些优秀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由此我们的华夏文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 孤独、希望和执着

    作者:1984 发布时间:2023-11-29 19:38:37

    本文载于《南方周末》和微信公众号“

    咖啡香烟

    ”,一篇关于《我是谁?》的报道。采写和刊发横跨在职末期和离职初期,就像运河把埃及分隔。这样,水手不用兜大圈去绮丽的好望角了。其中有一些诚实的离散故事,能清楚地感到对人和学识的尊重。生活会继续给你报偿。楼下的河开始有海鸥驻留,很快它就会冻上了。

    段义孚以一件中年时的偶遇结束了自传《我是谁?》。

    夜间,他在不宽的高速公路上驾车,前面只有一辆车。他对自己的驾驶技术信心不足,所以将前车的尾灯视为引导,由此获得安全和舒服的感觉。突然那辆车闪起右转灯,拐进乡间小道。肉眼可见,路上只有他在驾驶。

    “于是,就只剩下我自己的车前灯来引路了。这灯光只能照亮很短的一段路,而这路,在更远之处,则被吞没在了重重的黑暗里。”

    段义孚是著名地理学家,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富有智性地理解人和地方的关系,认为自己是世界主义者。

    《我是谁?》写于1999年,段义孚69岁,人类即将进入新千年。他将“我是谁”视为新千年来临之际的时髦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早在1960年代就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产生一个稳固的自我意识,一个人需要曾经的岁月,而不光是现在和未来”。值得一提的是,《寂静的春天》就是在1960年代令诗意与科学结合起来,共同审视人与环境的关系。

    段义孚在接下来的二十几年仍旧思考着,还写出了重要的作品。《我是谁?》是很好的阶段性总结,展现出真诚的自我审视。他似乎越来越接近一个位置,却又无法确定什么时候才能抵达,甚至变得更远些。理想当中的位置,总随着时间、空间和思考变动着。

    青少年时期的段义孚

    一开始,段义孚就征引了苏格拉底的言语: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

    中年之前,段义孚没在什么城市住满五年。他离开中国后继续辗转,直到38岁搬到明尼阿波利斯,停下来从事学术工作。迁徙与父亲的工作和历史事件都分不开。他相信自己是无根的,“天生就该自我审视”。他终身未婚,无法完全融入美国社会,身份认同问题始终在那儿。

    他认为自己是乐观主义者,“常把黄金时代放在未来”。他知道自己很早就获得自信,在国外生活时没怎么受到种族主义伤害,到晚年则开始质疑自信的来源。他处世的种种方法,与经历的事件与居留的环境紧密相连。这本书展现了他自己的“地方感”——对特定地方的情感和判断。

    1956年的印第安纳大学第一次面试中,一位亚洲史教授惊呼:“你是中国总统的后裔啊!”段义孚回想起童年往事,才确定对方并没有开玩笑。按照他听到的说法,段家在近代分成两支。都在安徽,段义孚家属于贫寒一支,父亲段茂澜靠合肥那支的族叔段祺瑞全程资助读完南开中学。

    段义孚生在天津,七岁到十岁因战争住在重庆郊区的村庄,家庭经济窘迫。学校是属于发电站的单间房。那片地方弥漫着酸腐味,恶臭的泥浆拖住他的鞋子,他既厌恶又恐惧。他偶尔遇见出殡的队伍,中间拱卫的遗体给裹在竹席子里面。上面绑着一只公鸡,倘若诈尸,它就会啼叫起来。

    小小的学校是不同的地方,学生们在那里知道全世界的历史、文化与科技。王尔德的作品《快乐王子》给他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记,他知道:“再也不能把‘好’仅仅局限于履行社会义务了”。这些觉悟激励段义孚去思考,他始终探索着如何确定一个人在世界中的位置。

    段义孚在叙述中提到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段茂澜与校友周恩来掰手腕,测试对方受伤的手臂是否痊愈。还有南开中学的校长张伯苓拥有罕见的冰箱,把一盘盘冰块分给大家,父亲为了留给他而采用了撒盐延迟融化的偏方。大人还在思虑该如何对待远亲汪精卫。

    对于父亲,段义孚带着矛盾的情绪。他渴望关爱,但因父亲对兄弟的偏爱而失落;他牢记困窘时日的温情,也因父亲的严峻或盛怒而备受创伤。对父亲最深刻的记忆,甚至只是童年的一场噩梦,梦中的情景留存了许多年:

    “我张开双臂想拥抱他……怎么回事?一个幽灵却站在了我面前,可以看出,那是我的父亲,但他身上却披着一件丧服。这具幽灵在不断变化的气流中移动着,没有重量。那是一个恶鬼,一具尸体,空洞的眼睛里泛着黄色的光。”

    母亲给他留下的印象是温暖并坚韧的,可惜她过早去世了。同时,身体状况令段义孚越发敏感,他一度病恹恹的。他坦陈自己的怯懦,也不愿意参与改变社会的活动。即便面对种族主义,粗鲁的男孩子们视他为“小妹儿”,他都没有动力主动反击。

    段义孚眼中的世界是向内缩小的。他小时候接触种种不得了的大事,长大后战争结束了,要面对的是众多个人问题。他把这样的成长经历归纳为从宇宙走向灶台,用优美的写作将人生与学术融在一起。他引用了诗人T. S. 艾略特的言语:

    “我们所有人,在一生所听到、看到、感觉到的一切(一只鸟鸣、一条鱼跃,一位老妪行走在山路上)为什么会富含感情地重现出来,而其他东西没有?”

    “诗意可以突破语言逻辑的屏障或者界线。”刘苏说。他以此形容段义孚笔下的优美文字。他翻译了《恋地情结》和《我是谁?》两本段义孚的著作,正在翻译《分割的世界和自我》。

    在2010年前后读研究生时,刘苏常苦于无书可读。他很多次为书中提及的思想吸引,却找不到相关的中译本甚至英译本。他想尽办法寻找原著,去豆瓣找读过书的豆友询问,也去图书馆,但说不定只能复印半本。

    “干脆我自己来翻译吧!”那些经历激发了刘苏的热情。他由此走上学术翻译的道路,未来的大学生将不再面对阅读的困境。同时,很多学者也参与了地理学经典的翻译和引介,段义孚和大卫·哈维等学者的中译本足以汇聚成文集。

    2021年夏天,在挤得水泄不通的重庆地铁里,刘苏收到另一位译者志丞的微信消息,问他是否愿意一同翻译《我是谁?》。即便空调充足,他还是出了一身热汗:“这本书终于要翻译成中文了!”他认真琢磨过,在异国带着“异乡人”身份的孤独生活,自己是不愿意过的。

    《我是谁?》令刘苏心生共鸣。他经历了漫长的单身生活,结婚时,同学们的孩子都快上初中了。他或许因此体会到段义孚的孤独,以及那句自陈:“我把大量的时光都消耗在了伤春悲秋的诗文里,花费在了图书馆和咖啡厅这样的场合里。”

    刘苏上完课,和学生告别,走出教学楼后会去图书馆待一会儿。哪怕不写什么,也愿意呆坐在角落,体会段义孚说的“几乎一辈子都生活在校园里,被年轻人包围着,身心愉悦”。他有时去附近的咖啡厅靠窗坐下,望着行人、车辆和街灯,孤独才远一些。精妙语言汇聚的感性聚拢过来。

    段义孚在1998年,也就是《我是谁?》前一年的作品《逃避主义》中问:最伟大的逃避是什么?

    “以爱邻舍般的心去低头管理好身边的环境时,还能抬头仰望浩瀚的星空。”刘苏谈及对这句话的理解,补充了更现实的一面,“作为一名学者,我也会像他那样常常仰望那片形而上学的思想、理论的星空。但是,每当我低头环顾自己的单身生活时,却频频产生出了一地鸡毛之感。”

    刘苏在书里寻找关乎单身生活的记述。段义孚把公寓整理得朴素而温馨,穿着低调而得体,健康、长寿,人际关系不错,还收获了珍贵的友谊。不过,“他却曾梦见自己一个人死在了家里,腐烂的尸体没人发现”。段义孚总在书写自己的孤独,一种错综复杂的感受。

    “或许原因在于孤独才是人最本真的存在方式吧,不孤独的状态,其实都是逃避的产物。”刘苏援引了《逃避主义》的说法。有三个问题围绕在段义孚的生命当中:自幼年就萦绕的“我是必死的”;关乎个体意识的“我是谁”;还有“什么是美好的人生”。段义孚写出“地理学拯救了我”,地理学就像一条道路,让他通向对自身和人类生命问题的理解。

    翻译《我是谁?》也让刘苏收获了“值得珍藏的友情”。新书发布会后,他与志丞、编辑们与读者朋友一起冒着大雨钻进面馆畅聊。五个人各自在五本书上签名,珍藏起来。他还想把感受写成比较长的邮件,分享给段义孚。邮件还没写完,段义孚就于2022年8月去世。

    段义孚在那一年出版了新书,最后写道:“我要再一次劝你,年轻的旅行者啊!一定要充满勇气像一名船长一样操纵自己的船只,尽管只有生活中那些令人困惑的线索和星星作为你的指南。”

    刘苏为错失而失落,但会继续翻译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经典著作。他也问自己,是否愿意成为孤独的船长,走上一条窄路。不论答案是怎样的,段义孚的书“始终会投射到每一个读者的内心”。

    洪堡和邦普兰在钦博拉索火山脚下 | F. G. Weitsch

    段义孚在《回家记》的前言中追忆,常有人问他觉得哪里才是真正的家乡。他则轻描淡写地回答:“总的来说,是地球。”“到底是地球上的哪里呢?”

    那么,追问的意思大概是:肯定有一个地方让他最舒服、最向往,能形成最深刻的归属感。“有些特定的景观的确对我有巨大的吸引力,比如说一种超脱了美学的景观——沙漠。我觉得自己在心理上与沙漠很亲近,甚至可以把它看做家园。”段义孚一次又一次写到对沙漠的喜爱。

    1954年冬天开始,段义孚在亚利桑那州东南部为博士论文做实地研究,研究对象是叫做山麓侵蚀面的荒漠地形。乐观的英国学生大卫·哈里斯加入后,荒野带来的物质与精神上的困难变得稀薄,逐渐为友谊取代。

    “这层关系带给了我满足感,但同样也引起了不安——几乎所有到达一定深度的人际关系都会同时体现出这二者。为什么?是我有什么问题吗?”段义孚在书中问道。1962年,他们再度合作。他仍旧单身,成为了教师;大卫则结了婚,有了两个女儿。“如今的大卫,比我之前认识的,在人格上更广阔,更难以捉摸。”

    下面的描写是敏感和令人刺痛的,这样的感触在书中反复出现。他们各自开车去查科峡谷考察,段义孚在前面带路,大卫一家在后面跟随。黄昏时分,也许大卫认得路线,也许孩子们需要照顾,大卫的车一声鸣笛,卷起尘土开到前面去了。

    “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不久,在我眼前剩下的,就只是扬起的尘土了,到最后,连尘土都看不见了。我便陷入了一片孤独的阴影里……当我努力追赶哈里斯一家的时候,第一次感到了孤独和痛苦。更糟的是,我甚至觉得自己很荒诞。我到底在新墨西哥州的土路上做什么?开车追一个坐在轿车里的年轻家庭?”

    在段义孚眼中,友谊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志同道合和惺惺相惜——两者在理想的友谊中应当保持平衡。“如果过度倾向于共同的兴趣和利益,这两个人就更像是同事而非朋友;反之,他们可能更像是恋人,会盯着对方的眼睛而不是世界。”

    “害羞的人,不爱交际的人,或者像我这样被古怪的追求抑制了社交需要的人,或许更应该投身于大自然……可能只有待在无机物的环境中,例如沙漠、冰山里,人才能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段义孚还写到德国人亚历山大·冯·洪堡。洪堡是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奠基人,“对大地测量的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并首先运用绘画和诗歌的方式开拓了人的地理经验——感受、情感和观念,而这些正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起点之所在”。

    洪堡活了90岁,终生精力充沛,六旬还可以穿越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他乐于社交,但未曾结婚,三次受困于和男性的感情纠葛。他在给已婚军人赖因哈德·冯·哈夫滕的信中写道:“即使你要拒绝我,冷冷地看待我,就像看一个污点似的,我依然想和你在一起……”

    “如果离开了宇宙,或准确地说,离开了和谐自然和人类极致成就所带来的喜悦,我的人生将变得悲惨,活不下去。”段义孚列举了种种人类的悲苦,“但是,我却不愿久待在那些阴影里……”他相信那道光、宇宙之美,世界的美与善。接下来的章节就是“地理学拯救了我”。

    2005年,借参加建筑学会议的契机,段义孚离开六十年之后回到中国,特意多呆了一段时间。他再写了一本《回家记》,由志丞译为中文。在重庆之旅那部分,他再度提到困扰一生的噩梦。1980年父亲在台北去世,他并没有回去见最后一面。

    自传的末尾是车灯微光与茫茫黑暗的对比,那不是绝望,段义孚仍旧审视着自己。他请译者附上了自己在2012年的讲稿,作为对“我是谁”的更新的理解。

    “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的普通人。每天和你说话的人其实都是灵魂不死的人……和我们一起开玩笑、一起工作、结婚,也被我们冷落了、剥削了的人其实都是灵魂不死的人。而在这些人里面,有的人是不灭的惊悚,有的人是不朽的辉煌。”

    在一个雨天,我见到了《我是谁?》的编辑俞诗逸。他多少显得沉默——就像在微信中用一条条文字交流时那样——但很快就打开局面,健谈并幽默起来。他的日常安排很规律,那天甚至追加了一小段时间。

    后来他补充,不应该谈太多自己的故事,自传作者更应该获得篇幅。那么,这部分就是本文的番外篇。人们总面对着“我是谁”之类的问题,问题与答案随着情景不停地变动,各自披上了诱人的色彩。比如大导演伯格曼就声称,相比十年前,他对自己的了解更少了。

    俞诗逸对离散事件怀有独特情感。1949年初,太平轮海难发生在他出生的岱山岛西边的海域。小时候他对这场悲剧毫不了解,离开家乡读大学后才经由纪录片知晓。

    1950年,大约12万5千名壮丁、军人和2万5千名文职人员、民众从舟山迁往台湾,后来形成了两三万人规模的第一代舟山人群体。1987年台湾老兵还乡运动的发起者就是舟山人,“三通”之前他们与故土接触非常困难。当地史料陈列馆利用了一整面墙,展示那时由红十字会转来的信件。

    岛屿形塑着认知。俞诗逸十年前离开舟山到宁波,读书又到了上海。成长时期,舟山还没有跨海大桥,台风一来,岛就是孤岛,物理与心理一并与世隔绝。相对于县城、省城、都会,小岛来客似乎是“小”的、边缘的。一开始他渴望由边缘融入主流,现在则想拥有主体性。

    “作为一个移民,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你的地域认同是最早被提起的。” 俞诗逸有朋友生在湖北长在深圳,后来到上海。他问:“他者”的乡音是哪里的?1973年,43岁的段义孚正式成为美国公民。他已经在美国定居近二十年,不断调试,成为“世界主义者和书写离散主题的思想家”。

    还有小爷爷——也就是祖父的弟弟——过年时聊起往事。他自称曾经驾驶烧柴油的简陋船只,从衢山岛出发,一晚开到上海董家渡。独自一个人,没有GPS,有的只是经验和指南针。俞诗逸无从想象渔民的处境。没有陆地、晃晃荡荡,他们会害怕吧?他把无边无际的想象写进笔记:

    瘦长的他驾驶着小小的舢板,从岛上出发,往西北方向开去,穿过黑夜与白天,到了董家渡。那时的照明系统并不完善,也无定位系统,有些航道在夜里甚至近乎漆黑,他竟安然地到了目的地,未提一句遇见的风浪。我想也许是时间过得太久了,他也早就忘却了一路的风雨。

    记得花鸟岛有座有名的灯塔,不知他是否路过,在特定的条件下,还会有荧光海的奇景。总觉得从家乡前往上海的航道,充满了各种神秘的力量。我坐过一次从岛上开往沪上的渡轮,黄昏上岸,黎明落地,那是我第一次见像泉水般汩汩的海浪,和翱翔在天际的海鸥。从三等舱的小小圆玻璃往外看去,有若隐若现的灯光,也许我见过花鸟岛的灯塔了。

    我问族人,你上岸了吗?他说卸了货,没上去。我好遗憾,想从他嘴里套出八十年代上海的秘密,他却说,没有什么,董家渡过去便是外滩,那些西洋的玩意儿看不懂,那时凡货凭票,族人是水上人,自然也获取不得。他驾驶舢板,沿着黄浦江又一路往上,最后竟到了江阴。这无疑是一场冒险,至于去那做什么,又是如何回岛,他没说几句,就歇下不谈了。可能时间太久,他真的忘了。

    记忆和讲述形成一个又一个碎片,嵌入生命。小爷爷离开上海三十多年之后,俞诗逸也到了上海。2022年的“十一”假期,他又和父亲坐船上岛。父亲本来犹豫,毕竟房子不再是他们的。很多地方不一样了,旧房新房此起彼伏,好在路在原地。

    俞诗逸进去自己出生的弄堂,二十多年前买的商品房还在,只是旧了些。后门开着,他进去,看到很多年前的搓衣板。那么多年过去,它居然还在,好像神迹。旁边有人居住,他不好意思打扰,只想转去前门看看。

    住户看到陌生人,警觉起来,问:“你是谁?”俞诗逸愣住,沉默几秒钟,本能地回答:“这是我家。”他走到前门,拍过照便离开了。

    “你变成‘他者’了。”他追忆起来,“物理实体的东西在,它曾经就是我的家。”房子究竟转了几道手,他不知道,只感觉释然,终于可以告别了。快二十年,他总想起这个家,不放心,怕给拆掉。如今玩伴、邻居全离开,留下的只有照片和搓衣板。

    对故乡的认同、记忆,转过来成为别人识别你的手段。被问“你是谁”没多久,去年十二月俞诗逸接手《我是谁?》,今年八月书在上海书展推出。

    以上,总有意外的缘分。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8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3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6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6分

  • 结构布局:6分

  • 新颖与独特:4分

  • 情感共鸣:7分

  • 引人入胜:9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8分

  • 事实准确性:8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7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 网站更新速度:3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5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4分

  • 加载速度:8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实惠(88+)
  • 字体合适(346+)
  • 下载速度快(137+)
  • mobi(313+)
  • 差评少(532+)
  • 体验还行(363+)
  • 品质不错(278+)
  • 无缺页(131+)
  • 微信读书(410+)
  • 无广告(344+)
  • txt(359+)
  • 博大精深(189+)

下载评价

  • 网友 温***欣: ( 2024-12-31 08:39:18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孔***旋: ( 2024-12-21 15:18:46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习***蓉: ( 2024-12-31 08:21:45 )

    品相完美

  • 网友 汪***豪: ( 2024-12-22 16:21:21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石***烟: ( 2024-12-11 14:21:17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屠***好: ( 2025-01-01 14:10:45 )

    还行吧。

  • 网友 敖***菡: ( 2024-12-14 10:29:30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石***致: ( 2025-01-01 05:44:40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饶***丽: ( 2024-12-29 01:06:05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