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42:04

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精美图片
》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32770717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4
  • 页数:139
  • 价格:86.4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精装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42:04

寄语:

店主推荐!退换无忧!可开发票!优惠多多!


内容简介:

沃森的《双螺旋》是一部以个人名义写就的回忆录,记述了科学家们发现DNA分子结构的故事。这一发现及其随之引起的影响促使生物学界发生了一场革命,堪称20世纪科学界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双螺旋》把新概念的诞生描绘得栩栩如生,把许多扣人心弦的场面逐步推向全剧的高潮,同时又将科学家们的日常生活娓娓道来,为读者揭示了一个神奇而又平凡的世界。此书一经出版便引起科学界巨大的兴趣和争议,是一部独具风格的科学史。

因过于“尖刻”而被哈佛大学出版社退稿,最终出版后引发学界巨大反响与争议。

定义生命与人类存在的伟大科学发现,科学界的八卦与角力,年轻科学家的野心与追求……这些背后故事解构了大众印象中神秘难解、高高在上的科学研究世界。


书籍目录:

前言(劳伦斯·布喇格爵士)

作者序言

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

作者写给德尔布吕克的信件手迹


作者介绍:

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 1928- ),苏格兰裔美国人。15岁入芝加哥大学,兴趣在观察鸟类,后志趣转向遗传学。1948年初,沃森开始在印第安纳大学卢里亚指导下攻读博士。1951-1953年,沃森先在哥本哈根,再转到剑桥卡文迪什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员。在剑桥,他和克里克发现了DNA 双螺旋结构,并为此获得诺贝尔奖。1988-1992年参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制订。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沃森的《双螺旋》是一部以个人名义写就的回忆录,记述了科学家们发现DNA分子结构的故事。这一发现及其随之引起的影响促使生物学界发生了一场革命,堪称20世纪科学界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双螺旋》把新概念的诞生描绘得栩栩如生,把许多扣人心弦的场面逐步推向全剧的高潮,同时又将科学家们的日常生活娓娓道来,为读者揭示了一个神奇而又平凡的世界。此书一经出版便引起科学界巨大的兴趣和争议,是一部独具风格的科学史。

因过于“尖刻”而被哈佛大学出版社退稿,最终出版后引发学界巨大反响与争议。

定义生命与人类存在的伟大科学发现,科学界的八卦与角力,年轻科学家的野心与追求……这些背后故事解构了大众印象中神秘难解、高高在上的科学研究世界。


精彩短评:

  • 作者:五明子 发布时间:2017-04-17 22:05:18

    有机会读一下原文

  • 作者:燈塔dodd 发布时间:2024-02-04 16:16:42

    没啥新意的书,观点老套,文字冗余。

  • 作者:Wenqian Li 发布时间:2017-06-14 00:13:49

    在一般外行的理解中,科学发现的过程似乎是一个有着严格计划、并合乎逻辑的程序的展开。詹姆斯•沃森在《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一书中,告诉我们以上观点并不真实。事实上,科学发现的过程充满各式各样的不确定性,也包括各种人际间的冲突——这里有制度、文化的因素,亦包括科学家的个性。

  • 作者:C55x 发布时间:2016-07-14 23:41:34

    1、沃森和克里克并不是在老鹰酒吧讨论时灵感乍现发现双螺旋结构的。但老鹰酒吧确是他们经常吃饭之处,且发现双螺旋结构后,克里克抑制不住兴奋,第一时间在老鹰酒吧向世人宣布这一重大发现的。

    2、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表在顶级期刊上的文章也有可能是错的。

  • 作者:婉菁 发布时间:2020-03-03 14:31:28

    科学家也会承认自己一开始什么都不会——年纪轻轻就能够拿诺贝尔奖 是福报——让我想想25岁的时候在干嘛——女科学家富兰克林37岁就去世了 但生命价值比现在多活几年的我高多了

  • 作者:神性的流动 发布时间:2020-04-26 18:25:04

    富兰克林的工作很是基础,没有她的照片是不会有沃森和克里克的发现。沃森的灵感爆发和克里克带有天赋性的总结是DNA被发现的最重要因素。一切的科学或许都是在灵感中爆发,在生活中和思考中逐渐整合。


深度书评:

  • 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导出的读书笔记)

    作者:timeregister 发布时间:2023-03-30 10:51:02

    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

    周濂

    71个笔记

    第一章 政治正当性的概念结构

    韦伯认为,作为支配的基础,单靠习惯、个人利害、纯感情或理想等动机来结合仍不够坚实,除了以上这些基础,通常还需要另一个因素,那就是正当性的信念。正如彼得·拉斯曼(Peter Lassman)所说,韦伯把正当性的问题作为解释支配关系的中心议题,他认为这是社会生活的基本事实,即任何权力分配的不平等以及任何形式的支配都需要证成自己以及寻找正当性。

    无论我们如何构想正当性的具体内容,正当性都是对支配关系所做的某种道德证成。这种道德证成并非可有可无,它可以通过使支配者拥有发布命令的权利、被支配者负有服从命令的义务,从而确保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性。

    无论作为观念的正当性呈现出何种形态,政治正当性都在概念上与这四个因素——正当性的客观面向和主观面向以及统治权利和政治义务——存在某种结构性的关系。由此我们可以断言,从这四个因素入手研究政治正当性会是一个再适合不过的突破口。

    我们甚至可以断定,现代之后由于被统治者的意志表达获得了根源性的位置,统治权利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政治义务的衍生概念。

    一种表述只有在特定的生活之流中才有意义。尽管我们力图首先在“概念分析”而不是“观念批判”的层面上进行工作,但即使是概念分析也依旧处在时空的流变之中,它只是比观念更少脉络的依附性,却永远也不可能彻底挣脱这种依附性。维特根斯坦说:“哲学家不是任何观念共同体中的公民。这使他成为一个哲学家。”[32]我们应该从否定性的角度去理解这句话,一个脱离了任何观念共同体的哲学家也许可以提交最理想和最可欲的哲学答案,但它却很可能是一种不知所谓的“胡言乱语”。就此而言,我清醒地意识到本书的限制所在,它是在现代性的背景下考问政治正当性,这让它不得不随身承载了许多现代性的观念负荷,但我不将之视为一种羁绊,毋宁说,它是我们进行思考的起点与条件。对我来说,如果本书能够把概念与观念、政治哲学与政治历史本身结合起来,并对理解和澄清当下的政治现实有所启发,则余愿足矣。

    【我喜欢这样的生发】

    “一种表述只有在特定的生活之流中才有意义。尽管我们力图首先在“概念分析”而不是“观念批判”的层面上进行工作,但即使是概念分析也依旧处在时空的流变之中,它只是比观念更少脉络的依附性,却永远也不可能彻底挣脱这种依附性。”

    第二章 正当性与证成性:道德评价国家的两条进路?

    【晦暗不明似乎是政治哲学家很喜欢使用的一个语词,周濂喜欢用,江绪林喜欢用】

    在概念层面上,正当性与其亲缘概念如证成性、合法性、政治义务、政治权威之间的关系也一直处于晦暗不明的状态。

    根据阿伦特的独特理解,她把权力定义为“经过非强制力的沟通而对某种共同体行动达到协议的能力”。

    阿伦特认为,这种权力本身就是目的,它无须证成自己,因为凡是需要证成的都是工具性的范畴,比如,暴力就需要通过它所追求的目标的引导并将它证成。

    反之,本身就是目的的权力则需要正当化自身,因为权力是通过群体聚合而产生的,所以正当化的方式就是诉诸权力的产生过程。

    因此,不论是支配—服从模式的权力还是沟通模式的权力都需要正当性和证成性这两个道德评价的维度,因为权力既是目的又是工具,当它作为工具时,它需要借助所追求的目的来证成它,当它本身就是目的时,诉诸过去就成为正当化的根据。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与阿伦特不同的结论——权力既可以被正当化又可以被证成。

    阿伦特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暗示:正当性是个“回溯性”的概念,在权力受到挑战时总是诉诸“过去作为自身的基础”,而证成则似乎是一个“前瞻性”的持续性概念,它更多地与“未来的某个目标相连接”。这是一个极具洞见的观察

    根据大卫·施密茨的观点,当代政治哲学中有两种证成国家的不同方法,一种是“目的的证成”(teleological justification),一种是“发生的证成”(emergent justification)。

    弗朗西斯·福山在2004年出版的《国家构建》一书中指出,民主制度是现代政治唯一可能的正当性源泉。[8]很显然,这个观点带有极强的自由主义色彩

    【两者似乎可以有统一的可能】

    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对国家正当性与证成性的概念差异做一初步的厘定,即正当性是从“发生的进路”追问国家的谱系、来源或者国家由以产生的程序性条件;而证成性则是从“目的的进路”评价国家的功能和效用——这是道德评价国家(或者政治权力)的两种不同方式。

    第三章 政治正当性/证成性:概念框架下的政治义务

    【所以本书的重要基础或者说隐含前提,是承认现代性的这一题中应有之义:个体的自主性。】

    并且在现代性的背景下,“个体的自主性”或者“个体意志的表达”成为政治权力具有正当性的根据

    政治义务的自然责任解释

    【义务更像是还债】

    每产生一个义务,相应地也同时产生一项权利

    责任尤其是“自然责任”与义务的主要区别在于:自然责任是普遍的而且是非自愿的,而义务则是自愿的并且是特殊的。

    一般认为要迟至现代之后,特别是随着社会契约论的兴起,政治义务才成为政治哲学的中心问题。有学者甚至主张政治义务只有在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脉络中才真正成为问题。

    第一,作为一种特殊的道德义务,政治义务是通过履行某些自愿的行动创造出来的道德要求。政治义务这一“自愿性”的特征标示出它与“政治责任”的差异。

    【大大的狡猾】

    限于篇幅,本书不拟处理这个复杂的问题。

    【周濂的自由主义立场展露无遗】

    前提1:政治正当性与政治义务之间存在逻辑上的关联性,所以能够证明政治正当性的理论同时也可以证明政治义务;前提2: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是被统治者的意志表达;前提3:在诸种政治义务理论中,只有政治义务的互动解释才具有自愿主义的性质;结论:只有政治义务的互动解释才可能在政治正当性与政治义务之间建立起逻辑关联性。

    如果我们承认从来就不存在赤裸裸、无拘无束的自主性,那么我们就要在另一个意义上考虑自主性,我称之为“可修正的自主性”。

    第四章 政治义务的公平游戏解释

    【正是如此】

    优点在于有助于解决“免费搭便车者”(free-rider)的问题,但当它以“多数人都接受过国家的好处”为理由去论证政治义务时,却很有可能沦为压迫个体自主性以及为现实政治秩序做辩护的工具。

    为避免出现此类情况,几乎所有的公平游戏理论家都主张,社会合作体系的正义性与互利性乃是运用公平游戏原则的客观必要条件。

    第五章 政治义务的认可理论

    塞尔和休谟的差别在于,塞尔认为许诺导致义务是一种“建制化的事实”(institutional facts),它是如此的不言自明以至只需描述而不用解释,而休谟却认为这个事实是需要并且也可以做进一步分析和解释的。 “在人类约定确立许诺之前,许诺是不可理解的;即使可以理解,它也不伴有任何道德的约束力”,这是休谟在《人性论》中专论“许诺的约束力”时提出的两个命题。

    【悬隔得有点轻易】

    由此可见,尽管休谟和鲁宾对社会契约论的哲学基础各自提出了富有洞见的批评,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动摇社会契约论,因此,我们可以暂时将休谟和鲁宾的攻击悬隔,开始讨论认可理论是否能够证成普遍的政治义务以及国家的正当性这个问题。

    除了认可和许诺这一主观条件外,政治正当性还有其客观性的一面。社会契约论的传统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由主义传统的道理也正在于此。尽管霍布斯和卢梭都采用社会契约论来建构理论,也都把被统治者的认可视为政治正当性的根据,但是前者认可绝对主权者和专制主义,而后者诉诸公意和全体一致意见,都与自由主义传统有所不同,其原因正在于他们对正当性的客观面向理解有所不同。

    认为,人是生而自由的,这个判断与其说是一个客观事实,不如说是一个理论假设,当然,这个假设在今天已经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并成为我们思考个体与政治社会关系的理论基点。

    卢梭的回答是,只有当自由的权利是通过认可政府的控制而自愿放弃时,政府的统治才具有正当性。所以,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重在解释为什么人在套上枷锁之后与套上之前“同样自由”。

    【一切抽象理论都存在这样的危险】

    哲学工作对纯粹性、完备性和一致性的执着要求,常以丧失对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的切实理解乃至健全的常识感为代价,这一点在政治哲学中尤其需要警惕。

    【可以看做本书的主旨】

    作为政治体的国家必须要和作为文化共同体、民族共同体的国家形成某种重叠乃至同一,唯其如此,才可能把概念化的政治义务转化成情感上对国家的忠诚,唯其如此,以个人主义和社会契约为基础的人为政治体才可能嫁接成为“自然生长”的政治传统。这是属于国家的理由(reasons of the state)。但是作为个体,我们在情感上忠于自己的祖国的同时,却要尽力在理智上厘清甚至剥离忠诚、责任、义务之间的关系,唯其如此,我们才能维护属于自己的天赋权利,才能不被国家的意识形态轻易蒙蔽,这是属于个体的理由(reasons of individual)。这两种理由之间既存在张力,又缺一不可,只有在两者都充分表达自我意见并形成良性互动时,个体与国家的关系才会是健康和理性的。

    第六章 再论正当性与证成性:洛克主义与康德主义之别

    本书认为,由于正义指称的是政治社会具体制度的特性,关注的是国家与作为整体的主体的一般关系而非特殊关系,所以在概念上,正义属于证成性的范畴而不是正当性。

    【正义的稳定性问题,需要通过政治自由主义,形成重叠共识,来加以解决。罗尔斯两本最重要的著作的关联。但周濂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按照德雷本的观点,正当性问题之所以成为《政治自由主义》的主题,乃是源于罗尔斯本人认识到《正义论》存在的一个根本性失误:当你谈论正义的本性时,至少根据罗尔斯的观点,你不是仅仅提出正义论就足够了;你还需要指出为什么你所建立的这套理论是稳定的,为什么建立在这套理论基础之上的社会将会永远地存在下去。[6]德雷本的观点可以在罗尔斯本人的论述中找到依据。在《政治自由主义》1996年平装本导论中,罗尔斯这样表述自己的论题:“当一个社会中的自由而平等的公民因其诸种合理的宗教学说、哲学学说和道德学说而形成深刻的分化时”,就将面临“一个正义而稳定的社会何以可能保持其长治久安”的问题——这也就是所谓的“稳定性”的问题。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所使用的道德方法论究竟是什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个人倾向于认同金里卡在《当代政治哲学》中的观点,即契约论的策略(原初状态和无知之幕)在《正义论》中的地位不是独立的方法,而是作为“反思的均衡”中的一个维度与诉求直觉的论证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论证。

    因此,就概念定义来说,正义就是染有“自利”原色的个人品德和社会价值,尽管这种“自利”不同于纯粹的利己主义,但却是处在自向动机和他向动机的交界处并且更偏向于自向动机。

    正义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前提的道德观”

    由于罗尔斯将理论的问题域严格限定在一个封闭的立宪主义民主社会中,这导致了他的整体论证方式有循环论证的嫌疑。

    『拼写错误,少了L』

    Raws

    第七章 通过审议走向共识

    “审议民主”这个术语最早由约瑟夫·比塞特(Joseph Bessette)于1980年首次在学术意义上使用,此后二十多年,罗尔斯、哈贝马斯、乔舒亚·科恩、乔恩·埃尔斯特(Jon Elster)以及詹姆斯·博曼(James Bohman)等学者先后对此有所阐发,他们的理论侧重点或有不同,但基本思路却多有重叠甚至不谋而合,几乎无一例外地强调,任何具有正当性的政治决定都必须是每一个受其影响者“在理性上接受”或至少是“不能合理地反对”的要求。这些理论家普遍认为,审议民主模式更能体现出民主的真正内涵,也更具有所谓的“民主正当性”。显然,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理性”这个概念,在这一点上,审议民主理论家的主要理论资源或者来自罗尔斯(公共理性)或者来自哈贝马斯(沟通理性)。

    温克尔曼认为,法律实证主义要求建立起基于价值合理性基础上的普遍共识。当且仅当在一定的制度环境条件下,特定的形式程序能够满足正义的实质主张(material claims of justice)时,合法性才能创造出正当性。

    审议民主的出现,标志着对民主本性的理解从“经济型”走向“论坛型”(埃尔斯特),从“以投票为中心”走向“以对话为中心”(金里卡),从“个体利益和意见的简单合计”走向“集体利益和意见的转换与成型”,从主体哲学的“认可”走向主体间的“共识”。

    哈贝马斯反复谈到,为了理解一个沟通行动的表达,解释者就必须熟悉它的有效性条件,知道在什么条件下这个表达是可以被接受的

    造成理解但不同意(接受)的主要原因在于理由与动机之间的差异:尽管我有充分的理由去理解你,但是基于我的情感、价值与喜好,我却没有充足的动机去接受你。

    【规范正确性、命题真理性、表达的真诚性。赞!哈贝马斯的思考无论如何都是有意义的!】

    在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里,当“对话双方对一个沟通性的表达达成一致意见”时,必然要满足以下三个有效性宣称:规范正确性、命题真理性以及表达的真诚性。换言之,这三种有效性宣称可以说是“通过沟通行动达成一致意见或共识”的必要条件。

    重点不在于最后是否达成了理性共识,而在于让每一个受影响的公民都有机会参与表达、聆听与对话。并且我要强调的是,无论这个表达、聆听以及对话的过程有多长,它都是为了做出集体决定这个最终目的服务的,因此即便最后的投票行为被约减到最小值,那也是最重要的最小值。

    康德在对政治事务进行深入思考之后得出结论:甚至一帮魔鬼只要足够精明也能够解决政治问题

    通过对沟通行动的情境与背景的分析,哈贝马斯认为,所谓情境就是“具有相关性的生活世界脉络(lifeworld contexts of relevance)的那一部分……”[72],情境反映的是“限制在某一主题中的生活世界的一部分”。

    生活世界是使说者和听者相遇的先验场所(transcendental site)

    如果说怀疑主义者的立论是“一切都是可怀疑的”,那么维特根斯坦的说法则要更深一层:“如果你想怀疑一切,你就什么也不能怀疑。怀疑这种游戏本身就预先假定了确定性。”

    如果一个陈述在“理想的言说情境”下被所有参与讨论的人通过理性论辩达成了一致意见,则意味着这个陈述具有“合理的可主张性”。

    一个未经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但是一个过度反思的人生是没法过的人生。因此,“哲学家的生活方式”只是通往“公民的生活方式”的过程和桥梁,在真理问题上不是哲学家而是公民掌握最终的判定权力,因为公民的日常生活方式才是真理的寓居之地。如是,真理与政治就不再处于冲突之中,真理的去除疑虑论意味着哲学家与公民的和解,意味着哲学与政治的和解以及真理与现实的和解。

    第八章 结 语

    这种差异性和丰富性在现代性席卷一切的冲击下,迅速被吞没和缩减为单一的正当性标准:被统治者的认可、信念或共识,这一现象正应了约翰·格雷那句著名的时代诊断:“现代性并不始于对差异的承认,而是始于对一致性的要求。”

    可是反过来说,一个原本具备正当性的政治权力,如果它缺乏足够的证成性——例如缺乏基本公正、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就一定会削弱它的正当性,就此而言,正当性和证成性之间又存在着某种不对称的关联性。

    因此,我的基本结论是,证成性可以削弱正当性,但却不能推出或者促生正当性,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联是一种相互分离又相互影响的不对等关系

    国家的正当性与公民的政治义务具有概念上的关联性,这是基于认可理论或者修正后的公平游戏解释,而国家证成性则与公民的政治责任相关联,这是基于身份认同原则或者感恩原则等

    【但作用总是存在的】

    思想作用于现实的路径总是晦暗莫名且不可预期的。

    2023-3-30

  • 浅读一下《中说》

    作者:西北大姐 发布时间:2023-04-20 10:48:41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8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6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4分

  • 知识深度:9分

  • 知识广度:9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4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9分

  • 情感共鸣:6分

  • 引人入胜:5分

  • 现实相关:6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9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4分

  • 使用便利性:8分

  • 书籍清晰度:8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 是否包含广告:3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种类多(100+)
  • 无多页(521+)
  • 内容齐全(440+)
  • 内容完整(570+)
  • 无水印(140+)
  • 下载快(127+)
  • 五星好评(517+)

下载评价

  • 网友 田***珊: ( 2024-12-29 16:13:54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游***钰: ( 2025-01-05 02:22:07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通***蕊: ( 2024-12-14 20:54:22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马***偲: ( 2024-12-27 17:20:07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孙***美: ( 2024-12-17 19:02:50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孙***夏: ( 2024-12-19 09:56:50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戈***玉: ( 2024-12-16 07:16:03 )

    特别棒

  • 网友 温***欣: ( 2024-12-14 13:44:14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林***艳: ( 2024-12-20 14:22:58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薛***玉: ( 2024-12-24 23:09:00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融***华: ( 2024-12-12 21:45:28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郗***兰: ( 2024-12-26 04:15:35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康***溪: ( 2024-12-28 15:54:08 )

    强烈推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