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税法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40:46

税法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税法精美图片
》税法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税法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302290742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2-9
  • 页数:293
  • 价格:32.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40:46

内容简介:

《银领精品系列教材:税法》由税法基本理论、中国现行税收法律制度、税收征管及纳税申报三部分组成,共12章。其中,税法基本理论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税收起源、税收原则、税负转嫁和税收本质等基础知识。税收征管及纳税申报则以较大篇幅介绍了税务登记和纳税申报,并配备了实训练习。另外,针对章节内容,《税法》设计了“例题”、“深度思考”等栏目,以方便读者综合运用知识和创新性思考。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税法基本理论概述

1

第一节 税收的产生与税收概念

1

一、税收是政府的经济基础

1

二、税收的起源

3

三、税收的发展

4

四、税收的概念

6

第二节 税收本质及其他基本理论

6

一、税收本质

6

二、税收特征

8

三、税收原则

9

四、税收负担

11

五、税收职能与经济增长

12

第三节 税法概述

13

一、税法的概念

13

二、税法的作用

15

三、税收法律关系

16

四、税收法律体系

18

第四节 税收法律制度

19

一、税制的概念

19

二、税制的要素

20

三、税制的分类

24

四、我国现行税制体系

25

本章小结

26

关键词

26

思考与讨论

26

第二章 增值税法

27

第一节 增值税法概述

27

一、增值税基础知识

27

二、增值税的几个重要概念

28

三、我国增值税改革及特点

31

第二节 我国增值税法

32

一、征收范围

32

二、纳税人

34

三、税率

35

第三节 我国增值税的计算

35

一、增值税的主要计算公式

35

二、增值税销售额的确定

37

三、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

41

第四节 我国增值税的减免及申报缴纳

43

一、减免税规定

43

二、申报缴纳

45

三、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

46

本章小结

49

关键词

49

思考与讨论

49

第三章 消费税法

50

第一节 消费税法概述

50

一、消费税

50

二、我国消费税改革及特点

51

第二节 我国消费税法

52

一、纳税人

52

二、征收范围

52

三、税率

52

第三节 我国消费税税额计算

54

一、消费税计算的主要公式

54

二、委托加工环节消费税的计算

55

三、自产自用消费税的计算

56

四、包装物及其押金消费税的计算

57

五、进口应税消费品消费税的计算

57

六、连续生产消费税的计算

58

第四节 消费税减免及申报

59

一、减免税

59

二、消费税应税产品的出口退税

60

三、申报缴纳

61

本章小结

62

关键词

62

思考与讨论

62

第四章 营业税法

63

第一节 营业税法概述

63

一、营业税

63

二、我国营业税改革及特点

64

第二节 我国营业税法

64

一、营业税纳税人

64

二、营业税征税范围

66

三、营业税税率

67

第三节 我国营业税税额计算

68

一、营业税的计税依据

68

二、营业税的计算

69

第四节 我国营业税减免及申报

71

一、营业税的减免

71

二、营业税的申报

74

本章小结

75

关键词

76

思考与讨论

76

第五章 关税法

77

第一节 我国关税法

77

一、关税概述

77

二、我国关税的建立

78

三、我国关税法

79

第二节 关税计算及申报

81

一、关税计算方法

81

二、进口货物关税计算

81

三、出口货物关税计算

83

四、进口环节相关各税的计算

84

五、关税减免

85

六、关税申报缴纳

86

本章小结

87

关键词

87

思考与讨论

87

第六章 资源税法

88

第一节 我国资源税法

88

一、资源税概述

88

二、资源税法

90

第二节 资源税的计算及申报

91

一、资源税的计算

91

二、资源税的减免

93

三、资源税的申报缴纳

93

本章小结

94

关键词

95

思考与讨论

95

第七章 土地增值税法

96

第一节 我国土地增值税法

96

一、土地增值税概述

96

二、土地增值税制度

97

第二节 土地增值税计算及申报

98

一、土地增值税的计算

98

二、土地增值税的减免

100

三、土地增值税的申报缴纳

101

本章小结

101

关键词

101

思考与讨论

101

第八章 企业所得税法

102

第一节 企业所得税概述

102

一、企业所得税的概念

102

二、企业所得税的特点

103

三、我国企业所得税的改革历程

104

第二节 我国企业所得税法

104

一、我国企业所得税纳税人

104

二、企业所得税课税对象

105

三、企业所得税率

105

第三节 企业所得税计算

107

一、企业所得税计算公式及原则

107

二、企业收入总额的确定

108

三、企业所得税准予扣除项目

110

四、企业所得税不准扣除的项目

114

五、企业亏损弥补的规定

114

第四节 资产的税务处理

115

一、资产计价的基本原则

116

二、固定资产的税务处理

116

三、生产性生物资产的税务处理

118

四、无形资产的税务处理

118

五、长期待摊费用的税务处理

119

六、投资资产的税务处理

120

七、存货的税务处理

120

八、企业转让资产的税务处理

120

第五节 税收优惠

121

一、境外已纳所得税的抵免

121

二、税收优惠项目

122

第六节 纳税调整

125

一、关联交易纳税调整

126

二、利润分配的纳税调整

129

三、利息支出的纳税调整

129

四、其他需要调整的项目

130

五、纳税调整的利率及期限

131

第七节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

131

一、企业所得税的源泉扣缴

131

二、纳税申报

132

三、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

133

本章小结

134

关键词

134

思考与讨论

134

第九章 个人所得税法

136

第一节 个人所得税法概述

136

一、个人所得税的概念及特点

136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与特点

137

第二节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

138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纳税人

138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对象

139

三、我国个人所得税率

141

第三节 我国个人所得税计算

142

一、我国个人所得准予扣除项目

142

二、我国个人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143

第四节 税收减免及申报

150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减免

150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申报方式

152

三、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申报时间与地点

153

本章小结

154

关键词

154

思考与讨论

154

第十章 其他税法

155

第一节 我国房产税法

155

一、房产税概述

155

二、房产税法

155

第二节 我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法

158

一、城镇土地使用税概述

158

二、城镇土地使用税法

158

第三节 我国契税法

161

一、契税概述

161

二、契税法

161

第四节 我国耕地占用税法

164

一、耕地占用税概述

164

二、耕地占用税法

165

第五节 我国车船税法

167

一、车船税概述

167

二、车船税法

168

第六节 我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法

171

一、城市维护建设税概述

171

二、城市维护建设税法

172

第七节 我国车辆购置税法

173

一、车辆购置税概述

173

二、车辆购置税法

174

第八节 我国印花税法

176

一、印花税概述

176

二、印花税法

177

第九节 我国烟叶税法

181

一、烟叶税概述

181

二、烟叶税法

182

本章小结

182

关键词

183

思考与讨论

183

第十一章 税收征管法

184

第一节 税务登记

184

一、税务登记的基础知识

184

二、税务登记实训

185

第二节 税款缴纳

193

一、税款缴纳的基础知识

193

二、税款缴纳实训

195

第三节 税务管理

197

一、账簿与凭证管理

197

二、税务检查

198

三、税务检查的相关法律责任

199

本章小结

202

关键词

202

思考与讨论

202

第十二章 纳税申报

203

第一节 增值税的申报

203

一、增值税的账户设置

203

二、增值税的账务处理

205

第二节 消费税申报

214

一、消费税的账户设置

214

二、消费税的涉税账务处理

215

第三节 营业税的申报

218

一、营业税账户的设置

218

二、营业税的涉税账务处理

218

第四节 企业所得税的申报

222

一、企业所得税账户的设置

222

二、企业所得税的涉税账务处理

222

第五节 个人所得税申报

227

一、个人所得税的账户设置

227

二、个人所得税涉税账务处理

227

第六节 其他税的申报

230

一、关税的申报

230

二、资源税的申报

233

三、土地增值税的申报

235

四、房产税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申报

237

五、契税的申报

239

六、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申报

240

本章小结

242

关键词

242

思考与讨论

242

同步练习

243

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288

参考文献

294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税法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税法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税法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银领精品系列教材:税法》由税法基本理论、中国现行税收法律制度、税收征管及纳税申报三部分组成,共12章。其中,税法基本理论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税收起源、税收原则、税负转嫁和税收本质等基础知识。税收征管及纳税申报则以较大篇幅介绍了税务登记和纳税申报,并配备了实训练习。另外,针对章节内容,《税法》设计了“例题”、“深度思考”等栏目,以方便读者综合运用知识和创新性思考。


精彩短评:

  • 作者:YAYA 发布时间:2019-06-10 09:35:48

    不是研究性文章,理念也无新,都是经典或畅销书理论背景,前面勉强好在贴合现实吧。但里面穿插的“松鼠AI”创始人的文章都是软文,关键观念都很恶俗“差生”“央视”“某生学了半年重燃希望”“全知全能”“我相信10年15年后通过松鼠的努力每个孩子在初高中时就可以轻松学习一两百门课程”……俞敏洪的推荐序也竟是因为他是这个松鼠的天使投资人,一个利益链当然得摇旗呐喊,为了盈利,竟然攒本冠冕堂皇的教育书籍,又被营销忽悠。以巨额利润和巨大市场占有率为目标、各类营销为手段……来做“教育”甚至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越看到到最后越像传销,最后竟是樊登这个书籍流氓的文章,也算对本书盖棺定论。年度最差,都想乐

  • 作者:大石落地 发布时间:2016-02-05 10:05:33

    真是很温柔一本科普书

  • 作者:Never Mind 发布时间:2021-12-29 16:21:05

    读了数字经济部分

  • 作者:重任在肩 发布时间:2021-03-28 13:55:31

    平凡真实隐秘才是最伟大

  • 作者:天空之上 发布时间:2019-05-03 00:34:44

    看前排文特那森的评论还有25个赞,真的是看的笑死我,一个对什么东西评价都不超过三星,很多就给一星的挑剔鬼让人恶心,这个译本我很喜欢,虽然也没有看过别的版本,前言后记有表现出自己真实想法有什么问题,本书让我感觉到一个孤独的老人的顽强,对于苦难的承受能力,什么才是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会被打败,什么是真正的毅力和坚强。

  • 作者:橙贝拉 发布时间:2022-04-22 21:51:36

    凝练


深度书评:

  • 《唐宋词通论》读书笔记

    作者:HindenburgAsh 发布时间:2021-03-05 19:42:24

    (吴雄和)

    (1985年版 浙江古籍出版社)

    第一章 词源

    从词乐入手、将词准确定位,作为一种音乐文艺(如今则化为音乐文艺的衍生物)进行的探讨、有乐始有曲,有曲始有词;

    始有其乐不等于尽有其曲,始有其曲也不等于必有其词;

    以曲代词的错误,反思应如何对词作出准确的定义?

    词与曲、与乐的关系应该阐述到何种地步,苏轼写词的“不愿”协律是词体的冲破与解放还是一种退步的舒适追求?

    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中说:

    “自唐天宝十三载,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商)乐,合

    胡部

    者为宴乐。”

    (一)、燕乐与词——我国诗、乐结合的新传统

    《诗经》(《乐经》)、“其诗孔硕,其风肆好”(《大雅·崧高》;

    汉魏六朝的音乐成为清乐。所谓乐府诗,就是配合清乐的歌词。清乐同隋唐繁声促节的燕乐相比,从容雅缓,音希而淡。

    《旧唐书》卷二十九《音乐二》:

    “清乐者,南朝旧乐也。永嘉之乱,五都沦覆,遗声旧制,散落江左。……”

    在北方少数族人统治地区,中原旧乐同西域胡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逐步形成和南方清乐不同的北乐系统。

    《宋史·乐志》:

    “一曰燕乐,二曰清商,三曰西凉,四曰天竺,五曰高丽,六曰龟兹,七曰安国,八曰疏勒,九曰高昌,十曰康国,而总谓之燕乐。”

    宴享之乐

    日本将这种兼容胡汉的音乐称为“唐乐”,作为统一的民族音乐来对待。

    (日本对待“唐乐”,这样的外者态度似乎可给予我们一定的启发,我们便可以这样去进行定义的尝试,燕乐作为唐代各民族共同创造而成的音乐,是具有统一的民族风格和民族形式的一种新乐。)

    (二)、唐教坊曲——唐五代词调的渊薮

    (词的产生须以乐曲的繁盛和流行为之先行的,而词调的功用是曲调所派生的。由曲调转为词调,也是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

    词调与曲调的区别,首在于是否有人依谱填词。有词的便成词调,无词的就是所谓“有声无辞”或“虚谱无辞”的乐曲。

    “词曲相应,声字相称”这种方式不同于前代乐府,它是经过长期尝试然后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中间还相伴着以齐言的五、七言律诗绝句配乐的“声诗”阶段。

    太常是政府官署,主郊庙;教坊是宫廷乐团,主宴享。(雅乐与俗语的间隔)

    (三)、从选词以配乐到由乐以定辞——词体的形成过程

    (合乎时尚的曲辞被不断地创作、创新,俨然成为了一种主动的发展趋势,社会文化带来的庞大需求催赶着乐工伶人与诗人群体进行持续而动态地交流活动。)

    在处处弦管、户户笙歌的燕乐的时代,乐工伶人,青楼北里,就竞相寻求诗人们的合作了。“渤海归人将集去,梨园弟子请词来。”(刘禹锡《酬杨司业巨源见寄》)

    不断地以新歌辞替换旧曲章,正是时兴的做法。

    为时调新声撰写曲辞,让名曲配上名词传之遐迩,这也是诗人们乐意和向往的。

    许多名词名作,在急管繁弦声中,唱遍了酒楼歌院,塞北江南。百花盛开的唐诗苑,因此更增添了异彩。

    词与曲辞的概念区分,曲辞包括“声诗”以及词(依曲拍为句的长短句);

    开元、天宝间为新曲创作兴盛时期。李清照的《词论》为词溯源,就上推至此时的“乐府、声诗并著”。

    以近体诗入乐,整齐的五七言句式,同参差不齐的乐曲始终是个矛盾。探索出路,采杂言,依乐章结构分篇,依节拍为句,依乐声高下清浊用字,即完全依据音乐的曲律制定相应的词律。

    沈括“和声说”(“古乐府皆有声有词,连属书之,如曰:“贺贺贺、何何何”之类,皆和声也”),胡仔“虚声说”(若《小秦王》必须杂以虚声,乃可歌尔。),朱熹“泛声说”(古乐府只是诗,中间却添许多泛声,后来人怕失了那泛声,逐一声添个实字,遂成长短句,今曲子便是。)

    首先提到这种新的制辞方式的是刘禹锡。他的《忆江南》二首自注:“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经过晚唐五代到北宋,依谱填词(依曲拍为句)的方式日趋复杂和完善,终于形成了一整套与诗律不同的词律。(词律的真正形成也是植根于音乐的要求的)

    第二章 词体

    诗、词、曲三者从体制、作法、风格诸方面的区分,词体的特点是与唐代近体诗相区别的显著标志,这种特点,部分是从诗体演化而来的,但主要则是它作为燕乐曲辞的性质所决定的。

    孔尚任《蘅皋词序》:“夫词,乃乐之文也。”

    欧阳炯《花间集序》称所集为“诗客曲子词”

    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曲本不相离,惟词以文言,曲以声言耳。”

    (词曲之间的达成了一种一对一的关系,“词即曲之词,曲即词之曲也”,而词的体制受到乐曲形态的强烈支配和制约。)

    (一)词的创作——按谱填词

    词以协音为先(“歌词”性质、鲷阳居士《复雅歌词》)

    “前人按律以制调,后人按调以填词”,依照音谱所定的乐段乐句和音节声调,制词相从。所以作词叫做“填词”。

    沈括《梦溪笔谈》卷五:“唐人乃以词填入曲中。”

    张耒《贺铸东山词序》:“大抵倚声为之词,皆可歌也。”

    填词的谱有两类,一为音谱,宋代的音谱不少是有谱有词的,谱以纪声,词以示例。一为词谱,分调选词,作为填词的声律定格。(词谱则是在按音谱填词的过程中,受到词人、词集等因素甚至流行因素的影响而后期形成产生的。)

    《新唐书·艺文志》作《历代乐仪》三十卷,其卷十为《乐章文谱》:

    “乐章者,声诗也;章明其情,而诗言其志。文谱,乐句也;文以形声,而句以局言。”又曰:“文谱,传声。”(诗言志,文明道,词缘情)

    乐章就是歌词,文谱就是音谱。

    有谱有词,前者用以协律,就是音谱;后者用以制词,也就是词谱。(姜夔十七谱便兼有词谱与音谱的作用,柳永、周邦彦等名家词集,在宋时实际上都起着代词谱的作用。)

    而当填词的主力成为士人群体的闲作,却未必尽谙乐律,就只能舍音谱而取词谱,依前人所创词调的文字声律作词,“仿其平仄,缀缉成章” ,按谱填词的实际情况就只能是“前人按律以制调,后人按调以填词”。(曲调的传唱与文字声律的定型在留存效果上的不同,传播学的问题?)

    宋人依《花间》诸人的词体作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也无异把《花间集》看做唐五代词调的一个总谱了。

    按谱填词,有比近体诗更多辖束,受到音谱、词律双重制约的一面,也有因采用长短句,句法灵活,韵位多变,因而更为解放、更接近语言的自然状态的一面。

    (二)、词体的形成——依曲定体

    曲调是一首歌曲的音乐形式,词调则是符合某一曲调的歌词形式。词调须以相应的文句、字声,与曲调的曲度、音声相配合,从而形成一点的体段律调而定型下来。

    词调对曲调的依从性,长短、分段、韵位、句法以及字声;

    词调对曲调的独立性,词调一经成体,就可以脱离曲调,作为一种新的格律诗体;

    1、依乐段分片

    片,也就是“遍”,王国维《宋大曲考》:“遍者,变也。《周礼·大司乐》:‘乐有六变、八变、九变。’”一遍就是词调的一个乐段,一曲也称一遍。

    王质《红窗迥》:

    “帘不卷,人难见。缥缈歌声,暗随香转。记与三五少年,在杭州,曾听得几遍。”

    宋莫将《独脚令》一首,亦仅一段,名《独脚令》,当即是单遍的意思。单遍的词调都起于词的初期,有些则后来加叠成为双调。宋时《忆江南》多作双调,如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就是单调再重复一遍。乐曲两端而成一调的,称为双调。

    2.依词腔押韵

    乐曲的一均,相当词中的一韵。《乐府指迷》:“词腔谓之均,均即韵也。”

    词调中押韵的地方,大都是曲中“顿”、“住”之处。

    《词源·讴曲旨要》:

    “大顿声长小顿促,小顿才断大顿续。大顿小顿当韵住,丁住无牵逢合六。”词调中的韵位,实依曲调中的“顿”、“住”而定。

    3.依曲拍为句

    词调之句有长短,字有多寡,完全是依从曲调的节拍而来的。

    有以拍为句的,以曲之一拍,当词之一句。如《十拍子》(《破阵子》的别名),调名“十拍”,词即十句。(呈现成为歌词与乐段之间的某种弹性,一调多体的普遍现象、增减一、二字来达成节拍与句式的目的)

    4.审言用字

    宋郑樵《通志》卷四十九《乐略》说:“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辞则谓之歌。”近体诗讲求声律,不过是为了创造一种诗歌的吟诵调,这种吟诵调近于歌唱而并不同于歌唱。作词讲求声律,则又进了一步,它是为了创造一种“合之管弦、付之歌喉”的歌调,这种歌调将直接用于合乐歌唱。因此李清照《词论》说:“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诗律宽而词律严”(黄周星《制曲枝语》),主要就表现在审音用字上。)

    晚唐词人,已把声、文一致,作为共同致力的一个艺术目标。晏殊《浣溪沙》:“小词流入管弦声。”赵长卿《鼓笛慢》:“别院新翻,曲成初按,词清声脆。”

    (而用字谨严又是对于词体创作“依曲定体”特征的最大回归,尽管我们说词从伶人吟唱到士大夫抒情是一种内旨的转化甚至拓开,但是就词律的规范性表达来说,从词最初与燕乐的关系到部分词人对于语音与乐音、字声和乐声之间和谐的追求,这无疑是一种对传统渊源甚至传统的尊崇与恪守。而另一部分豪放不羁的词人又在打破词对曲的依从上进行创作的尝试,或者议论上的倡导。直至成熟与完备后,词便真正成为了一种新诗体,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保留着浓厚的音乐性风采。)

    第三章 词调

    (一)、词调的来源

    现存千百个唐宋词调(“词山曲海”),是在长达四、五个世纪的时间内,经过多种创作途径交流和积聚起来的。因此,其组成呈现出复杂的情况。

    就它们的来源与作者说,有来自民间的(《竹枝》原是川湘民歌,黄庭坚《山谷内集》卷一有诗题说:“《竹枝歌》本出三巴,其流在湖湘尔。”),有创自唐教坊、宋大晟府等官立音乐机构的(《新唐书·礼乐志》说唐玄宗:“幸骊山,杨贵妃生日,命小部张乐长生殿,因奏新曲,未有名,会南方进荔枝,因名曰《荔枝香》。”),也有很多是词人们自度自制的(姜夔《长亭怨慢》,词序说:“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阙多不同。”)。

    就它们的音乐成分说,有接近清乐和雅乐的,有属于隋唐时胡部诸乐的(《苏幕遮》本是龟兹乐曲,“《苏幕遮》,胡语也。本云‘飒么遮’,此去戏也。出龟兹国,至今有此曲。”);出于燕乐系统的,唐燕乐和宋燕乐也有所不同。另外,还有-部分是金元音乐。

    就它们的运用方式说,词调绝大多数是单独运用,单谱单唱的,但它同时还用于歌舞、说唱、杂剧等其它艺术形式,其运用方式也就多种多样。

    (二)曲类与词调

    词调大都是从曲调转化而来的。因此,词调的类别,也依据曲调的类别划分。

    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说:“兴来从请酒,意坠即飞觥。令急重须改,欢冯醉尽呈。”令曲的特点或许节奏较快,其中有些属于急曲子,与节奏散缓的慢曲子是不同的。许多令曲另有同名的慢曲,如柳永有《浪淘沙令》,另有《浪淘沙慢》;有《甘州令》,又有慢曲《八声甘州》。晏殊、欧阳修有《雨中花令》,柳永、苏轼有《雨中花慢》。俞克成有《声声令》,李清照有《声声慢》。

    今、引、近、慢各有其不同的节奏与唱法,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们的区别首先在于音乐特征的不同而不在于文辞,分词调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并以引、近为中调,慢曲为长调,这是明代中叶以后开始的。也许是难觅前代曲调,只能依字数、词量、长短来进行简单地区分。而这种粗暴的分类方式对各调音乐上体段、节奏的特点全然不顾。直至今时,仍被广泛地接受和学习,颇为遗憾。

    (三)、词调的异体变格——乐曲移调变奏

    词调中的转调、犯调、减字、添字、摊破等调,就是采用变调变奏的方法而产生的。如以《木兰花令》为本调,由它衍生的变体,就有《转调木兰花》、《偷声木兰花》、《减字木兰花》、《摊破木兰花》等四调。

    成为丰富词调、推动词调多样化的内部来源,也是丰富乐曲,增强乐曲表现力的重要途径。

    周邦彦《意难忘》:“知音见说无双,解移宫换羽,未怕周郎。”宋人好新声变律,移宫换羽就是其主要方式。

    减字首先是指减省声谱之字,并不专指文辞之字。周邦彦《蓦山溪》:“香破豆,烛频花,减字歌声稳。”说明减字是为了调整节奏,音度更稳。

    (四)、选声择调

    (调体的长短、调情的哀乐、调声的美听与否?)

    燕南芝庵《唱论》“凡唱所忌”条说:“男不唱艳词,女不唱雄曲。”晏几道《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一曲《银灯》太妖娆。”,声情“妖娆”,柔婉妩媚。

    苏轼、黄庭坚、秦观都有《鹊桥仙》,咏七夕。李持正《人月圆》,咏元夕。赵以夫《龙山会》,咏重阳登高。这些都是应时之曲。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流传之后,作中秋词者,就多用《水调歌头》。(杰出作品的深刻影响与调情的再固定)

    沈括《梦溪笔谈》卷五说:“今声、词相从,惟里巷间歌谣,及《阳关》、《捣练》之类,稍类旧俗。然唐人填曲,多咏其曲名,所以哀乐与声,尚相谐合。今人则不复知有声矣。哀声而歌乐词,乐声而歌怨词,故语虽切而不能感动人情,由声与意不相谐故也。”(择调不当,或声、文乖戾,或有误美听,或不合曲与传统做法,都将妨碍内容与形式的结合)

    “哀声而歌乐词,乐声而歌怨词。”声、词之间就会发生矛盾。不过,后人读唐宋词,仅“目睹”而不“耳闻”,对这一点已难于感知,读词时常被忽略,而且也根本不在意了。

    (五)、词调的演变

    音乐时代性?实时性?演绎性质的曲调较于文字定型的词调更易变迁?

    可歌者不失为时曲,不可歌的变成了亡佚曲谱与歌法的古调。

    1.唐五代词调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

    2.北宋新声竞繁,众体兼备,词调大盛

    市井勾栏、教坊重置、大晟府、词人知音识曲者众多、宋仁宗;

    柳永《凤栖梧》:“帘下清歌帘外宴,虽爱新声,不见如花面。”

    3.由于音乐文艺重心转移,除词人自度曲外,南宋词调发展呈现停滞,最后衰落

    第四章 词派

    (一)、唐宋词分派的由来

    钟嵘《诗品》评汉以来诗人,常为之溯源,如谓阮籍“其源出于《小雅》”;刘琨“其源出于王粲,喜为凄戾之词,自有清拔之气”;陶潜“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寻古之踪迹,不强诉联系,只诗风相近或诗思相同便可向上溯源、予以归类)刘勰《文心雕龙》论作家又重在体性,认为“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深浅,习有雅郑”,各师成心,其异如面。其《体性》篇遂总括为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钟嵘考镜源流,刘勰辨认体性,若论述文学流派,两者都不可或缺。后来论诗派、词派的,着眼点就都不外乎析派与辨体这两个方面。(析派和辩体的内旨是一致的,标准也是着眼“风格”二字。)

    严羽《沧浪诗话》有《诗体》一章,凡创作上有共同倾向或个性特色的,都专立为一体。如以时而论,则有建安体、永明体、齐梁体、元和体、晚唐体、江西诗派体;以人而论,则有少陵体、太白体、王右丞体、韩昌黎体、东坡体、杨诚斋体;还有以一部总集或专集为中心的选体、西崽体、香奁体、宫体等。严羽所列诗体,实与诗派相通,有些并兼有诗体、诗派两重意义。如江西宗派体与江西诗派其实是同一回事;李、杜、苏、黄诸大家名家,亦既创体而又创派,两者紧相关联。宋人论词体、词派的,也往往义相兼及。

    不仅叙源流,而且论正变,这是论述词派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王莘《方壶词自序》谓宋时词风凡三变;(正变则是着眼于时代内部的发展和变化,交融和碰撞,描摹出一个发展的轮廓。)

    (二)、倚声椎轮大辂——敦煌曲子词

    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叙录》说:

    “今兹所获,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

    年学子之热望和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莫不入调。”(民间词,作

    者众多,题材广泛,作者的身份特征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较强的社会性特点。)

    (三)、齐梁诗风下的《花间集》

    《菩萨蛮》十四首,造语绮靡绵密,造境窈深幽约,最能代表温词特色。刘熙载《艺概》卷四:“温飞卿词精妙绝人,然类不出乎绮怨。”(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韦庄则学诗白居易,《浣花集》十卷,皆诗风平易,尽管温、韦并称,同为花间派的大家,但温绵密而韦舒朗,温隐约而韦显露,两家词风有着显著的差别。而且,韦庄长期游历江南,受到清丽自然的江南吴歌的影响,语言明秀而口语化,抒情意味增强。(口语与宫廷语言之间的差异感,甚至引起情感的表达程度的差异。)

    孙光宪的词风,介于西蜀词与南唐词之间。黄升赏其“一庭疏雨湿春愁”为古今佳句。王国维《人间词话》以为不若“片帆烟际闪孤光”尤有境界。(清疏秀朗)

    (四)、南唐君臣与宋初词坛

    冯延巳是五代初词中的大家,与晚唐的温、韦,鼎足而立。他不但首开南唐词派,而且其影响还远及于宋初:“上翼二主,下启晏、欧,实正变之枢纽,短长之流别。”(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中又辨明:“冯正中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正处于温、韦之后转变词风的关键地位。同时,温、韦仍“余事作词人”,他们创作的主要方面,依旧在诗而不在词。他与南唐二主,都仅以词传诗湮没不彰。南唐词人几乎全力作词,不再附诗以自见,表明文人词的专门化比之晚唐又前进了一步。

    李璟·《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李煜之词,能以少许,胜人许多。亡国之后,哀伤身世,自诉衷曲,把历代诗歌言志述怀的传统引进词体,改变了温、韦以来词仅用于应歌,流为艳科的趋向,恢复了词的抒情功能和发端于民间的抒情词的传统。李煜前期词亦未摆脱燕钗蝉鬓,但入宋之后,却洗净宫体与倡风,以词写他的自身经历和生活实感,多家国之慨,遂把词引入了歌咏人生的正常途径。循此以往,词才与诗异途同归,有了日后出现苏、辛诸大家的可能。在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谓:“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的过程中,李煜词就是这样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五)、有井水处皆歌柳词

    柳永以当时的新声慢曲,取代了唐五代的旧有小令,(而以市井新声创调与敦煌曲子词一脉相承),长调宜于铺陈,故柳词多用赋体。《望海潮》咏杭州都市的繁盛和西湖山水的佳丽,可以说是用词体写的杭州赋。

    李之仪《序跋吴思道小词》说,唐五代作词:

    “大抵以《花间集》中所载为宗,然多小阕。至柳耆卿始铺叙展衍,备足无余,形容盛名,千载如逢当日。”

    就以《雨霖铃》来说,“执手相看泪眼”等语,诚然市井浅语(多近俚俗),近于秦楼楚馆之曲。但下片设想别后景况,“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表明别后冷落凄清之感,写出一种典型的怀人境界(骨韵俱高),足以与诸名家的“雅词”相比。可谓俗不伤雅,雅不避俗,显示出柳词的特色。(“正取近雅,而又不远俗。”)

    (六)、苏轼指出向上一路,全面改革诗风

    《后山诗话》:“子瞻以诗入词”;(“以词还词”,发挥词体音律谐美,句式参差;)

    刘熙载《艺概》卷四:“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

    自《花间集》至柳永,始终不脱“词为艳科”的范围。这些花柳之词,冶荡之音,与正统的言志、载道的诗文相比,自然厥品甚卑。宋时以词为“小道”、“小技”,殆非无故。作词还被认为有才无行,有玷令德。词至苏轼,其体始尊,从此词与诗并驾齐驱的地位逐渐得到了确认。(词品的提高所引起的变化,树堂堂之阵,立正正之旗;)

    苏轼在深谙事物之理的基础上,于诗、于文、于词都做到了“无适而不可”。他在《南行前集叙》中说行踪所至,无不成诗。

    “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

    他把自己的性情、学问、襟怀悉见于诗,也同样融之于词。随着其耳目之所接”,词中展现了他的广阔的视野、丰富的阅历和浓郁的生活情趣。(他为词境拓土开疆,使词走出了花间小径,涌进了生活的波涛。)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

    “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词本“昵昵儿女语”,苏词则出现了“划然变轩昂”的场面,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人生经历以及人生境界的不同,一种求变的主动尝试。)

    (七)、从秦观到周邦彦

    李清照《词论》说秦观“专主情致”,他的小令,就罕作柳七语,却兼有李煜的淡雅深婉和晏几道的妍丽俊逸,往往“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情。”(《好事近·梦中作》:“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避暑录话》卷三:

    “善为乐府,语工而入律,知乐者谓之‘作家歌’。”

    这些特点后来即为周邦彦所承袭。贺铸作词重在练字面,不免从唐诗取其藻采与故实,这种词法也影响到周邦彦的创作。

    (长短句自度曲、南宋崇尚雅正、“本色”“当行”、“盖清真最为知音”、“经史百家之言”;)

    (八)、靖康之变前后的李清照

    沈曾植《菌阁琐谈》说:

    “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又云:“易安跌宕昭彰,气调极类少游,刻挚且兼山谷。篇章惜少,不过窥豹一斑。闺房之秀,固文士之豪也。”(《乌江》之诗,辞气之雄,而忧国之念与恢复之志,则可称“文士之豪也”。)

    《贵耳集》卷上谓李清照“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如梦令》:“绿肥红瘦”,《念奴娇》:“宠柳娇花”,造语奇俊,是“炼句精巧”之例;《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则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富有表现力的诗的语言,用寻常语言创造了不寻常的意境和韵味;)

    (九)、辛弃疾与南宋爱国词

    辛弃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义端说他如:“青兕”,陈亮说他如“真虎”,姜夔说他是“前身诸葛”。(其《念奴娇》词自云:“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他不过是“余事作诗人”,把他完全看作一个词人,就不足以知辛弃疾。(昂扬着一种英雄主义,只有在爱国壮志实现之际,这种壮词才真正地敞开。)

    (十)、姜夔句琢字炼,归于醇雅

    汪森《词综序》言:

    “西蜀南唐而后,作者日盛。宣和君臣,转相矜尚,曲调愈多,流派因之亦

    别。短长互见,言情者或失之俚,使事者或失之伉。鄱阳姜夔出,句琢字炼,归

    于醇雅。于是史达祖、高观国羽翼之,张辑、吴文英师之于前,赵以夫、蒋捷、

    周密、陈允衡、王沂孙、张炎、张翥效之于后。譬之于乐,舞箭至于九变,而词

    之能事毕矣。”

    姜夔的诗,盖以晚唐的绵邈风神,来补救江西诗派末流的槎伢乾枯之失;他的

    词,则以江西诗派清劲瘦硬的健笔,来改造晚唐以来温、韦、柳、周靡曼软媚之词,两者都不失为对当时的诗风、词风的改革。以江西诗风入词,合黄(庭坚)、陈(师道)与温、韦、柳、周为一体,这种作法就是姜夔的首创,并使他的词形成和加强了骚雅的特点。(“清空与古雅”,时事“孤飞”的一种旷神,辞语尔雅,韵度高绝,新意境的锻造;)

    (十一)、眩人眼目的吴文英词

    吴文英词,其源流承自周邦彦。《乐府指迷》说:梦窗深得清真之妙,其失在用事下语太晦处,人不可晓“”用事下语太晦”,(思深而曲折,辞隐而幽微,且多用代字及生僻之典)这是南宋词日益典雅化的结果,也反映了吴文英作词务求深隐的特点。(文体发展末期“苦吟”形式的再度复出?)

    “映梦窗外碧”;“映梦”言其“眩目人眼”,“凌乱”言其“拆碎下来,不成片段”;

    (十二)、宋元之际词人与亡国哀音

    第五章 词论

    (新兴的音乐文艺在唐代并未赢得理论上的确认、偏于一隅的附庸地位以及俗艳风格也让评论家或作家群体不屑顾及,直至宋代,词臻于极盛,阐明词体、词律,历评词家、词派,探究词旨、词法各种著作顺势而生,逐渐发展成为专门之学。)

    (一)、唐代评论罕及于词,后蜀欧阳炯的《花间集序》,或可视为有专文论词之始

    唐人论诗,常昌言风雅比兴,汉魏风骨。随着燕乐而兴的长短句次,却大都步趋齐梁,流为艳科。元结为《箧中集序》,谓近世作者丧于雅正,以流易为辞,:“指咏时物,会谐丝竹,与歌儿舞女,生汙惑之声于私室。”(这种评语代表了正统的关于词的观点,在批评家眼中的意味。)

    欧阳炯的《花间集序》:

    “镂玉雕琼,拟化工而迥巧;裁花剪叶,夺春艳以争鲜。是以唱云谣则金母

    池清,挹霞醴则穆王心醉。名高白雪,声声而自合鸾歌;响遏行云,字字而偏谐

    凤律。杨柳大堤之句,乐府相传;芙蓉曲渚之篇,豪家自制。莫不争高门下,三

    千玳瑁之簪;竞富尊前,数十珊瑚之树。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

    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自南

    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花间词的历史渊源与生存环境、词风特点、宫体与倡

    风的结合;)何止言之不文,所谓秀而不实。有唐已降,率土之滨,家家之香径

    春风,宁寻越艳;处处之红楼夜月,自锁妲娥。在明皇朝,则有李太白应制《清

    平乐》词四首,近代温飞卿,复有《金筌集》。尔来作者,无愧前人。今卫尉少卿

    赵崇祚,以拾翠洲边,自得羽毛之异;织绡泉底,独殊机杼之功。广会众宾,时

    延佳论。因集近来诗客曲子词五百首,分为十卷。以炯粗预知音,辱请命题,仍

    为序引,乃命曰《花间集》。将使西园英哲,用资羽盖之欢;南国婵娟,休唱莲舟

    之引(点明《花间集》的结集目的、以备佐欢备唱;)。

    (二)、宋人词话始于元丰初杨绘的《本事曲》,多数偏于纪事;重在品藻与议论

    的则较后起;《本事曲》,系仿孟棨《本事诗》而作,有为词备史乘之意;

    (三)、苏门始盛评词之风,对推尊词体和推进词的评论起了重要作用

    欧阳炯《花间集序》以词上承齐梁宫体,苏轼则以词上接“古人长短句”(指《诗经》与汉魏古乐府),使词于“绮筵公子,绣幌佳人”的浅斟低唱之余,重新出之以“诗人之雄”。这是一面为词正本清源,一面又为词开拓了“以诗入词”的通道,对推尊词体,改革词风,都有积极意义。(“此古人长短句也”《答陈季常书》、“诗画本一律”;)

    张耒《东山词序》:

    “文章之于人,有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者,皆天理之自然而情性之道也。世之言雄暴墟武者,莫如刘季、项籍。此两人者,岂有儿女之情哉!至其过故乡而感慨,别美人而涕泣,情发于言,流为歌词,含思凄婉,闻者动心焉。此两人者,岂其费心而得之哉?直寄其意耳。

    余友贺方回(贺铸),博学业文,而乐府之词,高绝一世。携-编示予,大抵倚声而为之词,皆可歌也。或者讥方回好学而能文,而惟是为工,何哉?余应之日:是所谓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虽欲已焉而不得者。若其粉泽之工,则其才之所至,亦不自知也。夫其盛丽如游金、张之堂,而妖冶如揽嫱、施之祛,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览者自知之,盖有不可胜言者矣。

    (“满心而发,肆口而成”,意思同《毛诗序》所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一样,强调词是人的情性的自然流露。它对词的产生和创作赋予了合乎儒家诗教的理论.上的承认。这篇词序的特点也就是具有庄重的理论色彩,把论词与宋儒所习用的论道、论性的话头联系在一起了。)

    (四)、李清照创词“别是一家”之说,阐明了词体的音律、风格特点,为诗、词之别立下界石;说苏词为“长短不葺之诗”,认为词须协律;词须典雅。有情致也是一种客观的论述意见,可在南渡后,其本人的词也无暇再按照这样的规定了。

    (五)、靖康之变后,词风慷慨任气,论词亦多重在家国之念,经济之怀

    批判花间词人的流宕无聊之余(不念国家安危而纵情声色深致感慨、时代要求和现实诉求;),肯定苏词的革新,赞扬骏发踔厉的词风(尊苏贬柳的倾向、源流之正、歌调之高;),主张以“经济之怀”入词;倡导“复雅”;(义取大雅以及协大晟府音律、雅正之音与侧艳之词相对,“复雅”与“中兴”,返本复出;)

    第六节南宋后期论词,重点转向讲习与传授词法,这一过程始于姜夔,而备于张炎

    吕本中“活法”之说,“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

    论词讲法始于姜夔,而其后杨缵、吴文英、张炎等人,亦以词法递相祖述,一灯相传;

    吴文英同沈义父讲论作词之法,沈义父概括为下列四条:

    “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

    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

    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

    (论渊源都出于周邦彦,因此他们讲词法,亦多声气相通。协律、复雅、主柔婉

    这几点,三家之法在内部是一致的。)

    第六章 词籍

    (丛刻、总集、别集、词话、词谱词韵;)

    《花间集》

    后蜀卫尉少卿赵崇祚编集。前有武德军节度判官欧阳炯序,署大蜀广政三年夏四月。广政三年为公元九四O年,《花间集》当编定于这一年。

    《花间集》共十卷,录温庭筠、韦庄至毛熙震、李珣等十八人的“诗客曲子词”,凡五百首,每卷五十首。除温庭筠、皇甫松、韦庄早卒,薛昭蕴、牛峤、张泌生卒年不详外,毛文锡以下十二人,《花间集》编定时都在世。从这个意义上说,《花间集》还是-部时贤的词集,选录的很多是同时代人的时调时曲。欧阳炯、孙光宪后来还出仕于宋。但他们在《花间集》编定后三十年间的词,就大都湮没了。

    晏殊《珠玉集》

    《直斋书录解题》著录《珠玉词》-卷。《四库提要》引《名臣录》,称殊词名《珠玉集》,张子野为之序。张序今佚。今传《珠玉集》有明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本,毛晋汲古阁《宋六十名家词》本。清咸丰二年1852,晏端书据其辑自《历代诗余》者,录为《珠玉词钞》

    第七章 词学

    (词源、词体、词调三章实述词调之成立、变异、演变与词体之发生,词派一章颇有词史之感,而词论则细究唐宋词学思想之演变,七章为纲,勾摩其间发展脉络,并注重社会风气因素的探讨,考证援引,全面又不失琐碎。只是词学一章简略难懂,浅浅阅读,便已力不从心。)

  • 关于《中国现代化史》的阅读记忆

    作者:思郁 发布时间:2007-07-05 15:29:39

    关于《中国现代化史》的阅读记忆

    ——读《中国现代化史1800-1949》(第一卷)

    2002年的时候,大学的课程没有多少,我就每天泡在图书馆里翻阅自己喜欢的书籍。当时的我正迷上现代和后现代,所以对这方面的书籍很感兴趣。我现在还依稀记得当时最喜欢读的是两套书籍:一套是“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另外一套是“现代性研究译丛”,都是由南京大学学者周宪先生主编的。可以说对“现代性”这个问题的初步认识就是那个时候建立起来的。但是随着对现代性方面的书籍的阅读的逐渐深入,我愈加发现我越来越弄不懂到底什么是现代性了。我这个人有些倔强的脾气,越是弄不懂的东西就越是想探个究竟,所以就不断的从图书馆中借阅与“现代性”甚至“现代”等字眼有关的书籍。许纪霖先生和陈达凯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史1800-1949》(第一卷)(以下统称《中国现代化史》)就是这样阴差阳错被我借阅到的。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本书不但使当时我的兴趣从“现代性”转向了“现代化”,而且正是通过这本书我开始接触到许纪霖先生的一系列著作,尤其是他对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发人深省的论述,不但让当时懵懂的我意识到了思想的乐趣,同时也使我产生了一种“吾道不孤”感慨。现在回想起来,虽然那种感慨有轻狂年少矫揉造作的嫌疑,但是那种对思想和思想者敬畏的情感却是炽热和热切无比的。

    时隔几年之后,看到这本书重新修订出版,又一下子拉回了我在大学疯狂读书的随兴岁月。真搞不懂自己当时为什么最喜欢那些大部头的看似枯燥无比的理论书籍,要是现在的我根本不可能静心下来读那么多的思辨书籍的,所以重新翻阅了《中国现代化史》某些篇章之后,内心深处的对这本书的喜爱之火好像又一下子被重新被点燃了。我毫不讳言的说,本书最好的篇章还是由许纪霖先生执笔的总论部分。一贯清晰的逻辑思维,清楚的笔触,庞大的知识体系的铺垫,让这篇总论读起来处处感觉到好像还原了百年前的中国历史不断变迁和冲撞的原貌。许纪霖先生撰文很喜欢引文,这些引用的文字非但没有让我感觉到书写者有意在炫耀自己的知识,反而能感受到书写者对“现代化”问题意识有着深入透彻的研究和力求简单明了说明问题的决心。

    有些学者撰文喜欢把明朗的问题复杂化,觉得非要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学问的高深,觉得越是很少人懂自己的东西就越是得意。自从我看到波普尔批评黑格尔“把文章写的高深莫测是一种不可原谅的罪行”之后,我对那种总是卖弄高深的学者的文章已经很鄙视了。相反的理由,这也是我一直喜欢许纪霖先生的文字的缘由。在总论中,许纪霖先生概述了从1800到1949年以来,中国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分别从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不同角度分述了现代化过程当中中国大地上的每一块土地和角落的巨大历史变迁。这是一个从纵深到横向都无不翻天覆地变动,如何用一直纤细的笔把握住这个在地球上一向反应迟缓沉闷的群落方方面面的变化是一件很吃力的工作。但是在许纪霖先生的笔下,中国的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不急不缓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一点的显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不但能立刻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现场逼近”,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历史的沧桑无言。

    在《中国现代化史》重版之际,许纪霖先生曾经撰文《从现代化到现代性》(刊于中华读书报2006年11月8日第10版)重新思考“现代化”和现在依然火热汉语学界“现代性”问题。这是一个很有趣巧合:我当初正是因为无从辨析“现代性”,所以兴趣一时就转向了“现代化”,而现今许纪霖先生却认为我们应该从“现代化”走向“现代性”乃至思考“多元现代性”。读了那么多关于“现代性”的书籍我现在的脑子还是搞不懂什么才是真正的现代性。这种事情也不能全怪我,那些西方的众多西方的理论家对此也是各执一词。比如波德莱尔认为“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而鲍曼则把现代性看作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人们反思世界秩序,人类生存的秩序,人类自身的秩序,以及前面三方面的关联的秩序”;而福柯则干脆把现代性看作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时期;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是启蒙运动以来启蒙思想的日常化过程,所以他说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设计”。正是这些理论之间的差异乃至相反的争论,使现代性的面孔愈加的模糊难辨。

    其实,从以上对现代性的争论来看,也许现代性最优势的地方不在于实践而在于学理,这是现代性争辩得甚嚣尘上的原因所在,但同时也是现在提倡“多元现代性”的优势所在。而对于现代化更多的是一种实践过程,虽然现代化的理论预设基本来自于西方,甚至现代化本身有着不止一次被认为是西方化的危险。但毋庸置疑,从一种实践的角度或者我们现在现实的变动角度看待现代化的话,我们会少了很多的争议。许纪霖先生在总论中说,现代性是一个静态的文明结构,而现代化更多的“意味着一种延续,一个过程,一个当代世界正在持续着的历史演进”。我认为正是从这个角度,许纪霖先生在《从现代化到现代性》一文中修订了对现代性和现代化之间的看法。他认为,从1994年以后,现代性问题的提出,为中国思想界反思启蒙和现代化运动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参照。和以往著作中强调现代化而不是现代性不同,开始主张要反思现代性。对现代性的问题意识的反思可以对我们现在未完成的现代化过程形成新的理论视角和提供新的发展模式。从现代化到现代性之间的这种心态的悄然变化,正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在多年之后的新的世纪里,要重新修订出版《中国现代化史》。这本书无疑是一种历史变迁的见证,但同时也无疑在提醒着我们:现代化在中国仍然是一个“未完成的设计”。

    思郁

    2007-3-7书

    《中国现代化史1800-1949》(第一卷),许纪霖、陈达凯主编,学林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定价35.00元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4分

  • 人物塑造:8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4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5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7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9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7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5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9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5分

  • 搜索功能:8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傻瓜式服务(248+)
  • 藏书馆(294+)
  • 简单(369+)
  • 无多页(328+)
  • 三星好评(611+)
  • mobi(446+)
  • 书籍完整(630+)
  • 值得购买(223+)

下载评价

  • 网友 丁***菱: ( 2024-12-26 13:47:44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印***文: ( 2024-12-29 12:27:15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曾***文: ( 2024-12-24 20:50:23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游***钰: ( 2024-12-26 08:59:02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冉***兮: ( 2024-12-27 11:28:33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汪***豪: ( 2025-01-01 09:54:32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隗***杉: ( 2024-12-17 05:39:05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扈***洁: ( 2024-12-31 18:07:56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屠***好: ( 2024-12-15 03:39:42 )

    还行吧。

  • 网友 谢***灵: ( 2024-12-22 23:40:11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国***芳: ( 2024-12-15 00:18:07 )

    五星好评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