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财政税收研究 中国商务出版社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当代财政税收研究 中国商务出版社电子书下载地址
寄语:
新华书店正版,关注店铺成为会员可享店铺专属优惠,团购客户请咨询在线客服!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对财政的收入与支出、财政预算、国债与国有资产收益、所得税、消费税与营业税等内容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内容充分体现了科学性、发展性、实用性、针对性等显著特点。在撰写过程中,作者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坚持内容的连贯性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突出专业知识的应用性,力求理论研究与应用分析融为一体,展现了现代财政税收理论研究的新观点、新成果和财政体制改革的新进展,希望本书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书籍目录:
第一章财政的概论
第一节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财政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财政的基本职能
第二章财政的收入与支出
第一节财政的收入
第二节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
第三节财政的支出
第四节购买性与转移性支出
第三章财政的预算
第一节财政预算的理论
第二节财政预算的程序
第三节财政预算的制度
第四章财政国债与国有资产
第一节国债的理论
第二节国债的负担与限度
第三节国债的制度与市场
第四节国有资产的收益
第五章税收的发展与负担
第一节税收经济与民生
第二节税收与公共服务
第三节税收负担的理论与确定
第四节税收负担的转嫁与归宿
第一节所得税的理念
第二节企业所得税
第三节个人所得税
第七章税收征管
第一节税务登记
第二节税款的征收
第三节税务检查
第八章消费税与营业税
第一节消费税的特点与要素
第二节消费税的依据与交税
第三节消费税的征收与管理
第四节营业税的征税范围
第五节营业税的依据与征收
第九章财政平衡与政策
第一节财政平衡
第二节财政赤字
第三节财政政策
第四节财政与货币
第十章财政与税收的管理体制
第一节财政管理体制
第二节国家预算与税收管理
第三节国有资产管理
第四节税收管理体制
第五节税务征收管理
第六节税收税务代理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作者:烨慈 发布时间:2021-08-27 19:05:14
趣79th。没有由来的乱伦设定实在很难让人买账。故事一般,但一些比喻很好,像是邮筒:想你时四处都找不到,但又会突然出现在你的生活中。后记胜于正文,生活比戏剧更戏剧,为何还要写作?写作不是与生活竞争,看谁能创作出更狗血的故事,而是将一些难以排遣的愁绪抒发而出,将不如意的遗憾填补,用思想横跨时间和空间追求知音共鸣。
作者:confused.。凡人 发布时间:2019-07-15 11:57:32
非常适合Python初学者,内容非常系统,从基础开始一步一步往前走。加上每章结束的实用案例帮助理解。非常nice!!
作者:婉菁 发布时间:2017-11-14 15:46:34
文字4星 但因四次让我感动掉泪 多打1星 非常真诚坦率的心路历程 看书就知道是位好领导 四次掉泪原因1.母亲是狂躁抑郁症患者 30多年都在自我抗争 2.最小弟弟米歇尔23岁因雪崩去世 3.前总理父亲去世 4.遇到索菲(米歇尔同学 小4岁 初次约会就订婚 认定彼此终身伴侣甘苦与共)
作者:千千 发布时间:2021-09-06 21:37:30
封面上的推荐语说这本书精彩地描写了性和疯狂,而实际上,它没有描写性,它描写的只是父权社会的男人如何通过女人实现自己,或者说,这种通过女人实现自己的妄想。而疯狂,更只是这个故事的表象,一个女人因为做了一个梦,而决定成为素食主义者,甚至逐渐变成厌食症患者,产生自己是一棵树的妄想,看起来似乎疯狂。但它真正讲述的,却是这个社会如何扼杀女人。Hannah Gadsby在脱口秀中说,如果一个孩子在羞愧中成长,他们则无法自尊自爱,外界给他们种下的,只有仇恨自己的种子,于是仇恨自己变得像地球引力一样自然。《素食者》所描述的女性成长环境正如这段话所言,这种自然的自我仇恨,扼杀了一切希望,其实大部分女人走向死亡,连一个梦都不需要,只是在按部就班地完成宿命,或早或晚。
作者:王尛7 发布时间:2023-10-28 21:04:23
2023.10.28已读,从小教会宝宝安全知识,开心玩耍,快乐出行
作者:欧森 发布时间:2013-09-08 23:18:51
这翻译,看得眼睛疼,请你告诉我,“这些法则可以方迪的虚空能量组织的模式而形式”是什么意思。。
深度书评:
精神分析的主流
作者:Moon Sea 发布时间:2014-06-05 19:03:41
自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以来,已经过去一百年的岁月。精神分析越来越走向边缘化的路途,事实上,心理学领域尽管有时对于精神分析依然存在着教条式的遵守,但更多的时候,精神分析成为心理学的历史。
当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后,随着世界大战的爆发,精神分析的领地从他的故乡转向了英国。在那里,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对他的思想进行了传承和修正。在主题上,安娜保留了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通过对自我及其性格性防御的复杂研究,对分析师在治疗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以及聚焦点重新定义。她认为精神分析不应当将治疗的方式停留在对本我的释放上,应该是潜意识所有的部分——自我、超我、本我都应该释放。而随着她的研究,她将目光停留在在防御机制上,也确立了以自我为核心的自我心理学派。在这一派系中,海因兹.哈特曼依据进化论对“适应性”进行的了拓展,他认为人的心理也在进化中拥有了适应性的机制,因此,每个人生来就具有完整的心理模式的“种子”。勒内.斯皮茨重新定义力比多客体,认为母婴离体后仍然存在联接,婴儿需要母亲协助认识世界。玛格丽特.马勒拓展精分的领地,认为“精神错乱”为母婴共生关系中断,使“分离——一体化”失败。而在这之前,精神分析被弗洛伊德认为对精神错乱没有作用,因为无法共情。最后,这一派的伊迪斯.雅各布森重新诠释“攻击性本能”和“力比多”为母婴共生时一项的形成,攻击具有分化倾向,力比多具有融合倾向。雅各布森还认为,与母亲的前俄狄浦斯期影响了超我的发展。
在英国另一派强势的精神分析势力是由梅兰妮.克莱因领导的克莱因学派。这一学派与安娜.弗洛伊德的观点水火不容,并很快在英国精神分析内部形成了两大派系,甚至出现了相互谩骂的场面(我其实对这个很感兴趣的,可惜作者没写)。克莱因对幼儿所有时期都是冲突的、变化的,将弗洛伊德的人格冲突观点推广到婴儿的所有时期。确立偏执——分裂心位(好坏的分割)、抑郁心位(对偏执分裂心位整合,却并不稳定)。克莱因认为,“渴望的客体本身就蕴涵在渴望的体验之中”。换而言之,她认为力比多客体是一种人们脑中的意向,这与弗洛伊德的力比多寻找依托才需要客体的定义非常不同。在此基础上,她认为在婴儿阶段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偏执分裂的,这种好坏的分割使得我们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但是随着发展,我们的这种分割被整合,发展成了抑郁心位。但是以往我们好坏分割时,我们不至于因为坏就毁灭了客体,可是整合后的抑郁心位很可能在憎恨客体的坏的一部分时毁灭了“好坏整合”客体。另外,她还提出了“羡忌”和“投射认同”的术语,被比昂发扬。比昂认为“羡忌”出于对好事物的嫉妒而毁坏它,拓宽到精神病人是对正常的“羡忌”。而投射认同,比昂认为应当在治疗病人的投射时,接收其投射,然后将之整合后反馈给病人。
另外由于克莱因学派和自我心理学派的争论,在英国有许多中立的人士发展处英国客体关系学派,代表人物是费尔贝恩和温尼科特。费尔贝恩认为,力比多寻找的是客体而不是快乐,这对弗洛伊德的观点是巨大的挑战。另外,他也拓展了克莱因学派对于客体作用的强调,将力比多直接与客体相连。他还认为,患者是在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父母不同的好坏形象被固化,而内心的压抑为危险难以接近的父母形象,压抑者为容易接近危险小的父母形象。而人们对于客体关系的忠诚来自早期对父母形象的加工,满足了内心早年不被满足的需求。
另一个客体关系学派的代表人物——温尼科特,是我喜欢的几个人理论提出者。纵观精神分析领域,处处充满了主观性的陷阱,而能够与目前研究挂上的很少。温尼科特是其中之一。他认为婴儿在最初发育时,由于母亲的无微不至的照料,产生了全能的状态,而母亲为其维持全能感的体验提供的环境称之为“抱持”。温尼科特认为,在婴儿由全能感向客观状态变化的过程中,有一个似是而非的时期,称为过渡时期。如果婴儿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照料不周等原因,过早卷入客观状态,就会对“全能感”体验建立的“真我”造成打击,伴随客观状况出现的社会规则等束缚而成的“假我”便出现了,使得婴儿产生假我认同,从而导致他们对自我角色的认知混乱,产生神经症。而分析师的角色及时让其回归到抱持状态,发展婴儿时期受阻的全能感和真我。这种观点颇有弗洛姆的味道,也很能解释目前社会上多数人存在的迷茫和狂热、习得性无助等社会病。
而除了英国以外,在美国也渐渐兴起了另外一股精神分析势力。以沙尔文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派。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学派。沙尔文以焦虑为关注焦点,认为人都是不断处于焦虑的威胁,他激进的认为,自我这一概念就是为了对付焦虑而产生的机制。当焦虑不构成威胁时,自我系统推到幕后;寻求满足的需要出现并发挥促进整合的作用,使个体与他人发生相互满足的互动。当焦虑迫近时,自我系统占据主导;它控制着哪些内容可以进入意识,引发过去曾成功减轻焦虑的互动,选择性地塑造个体对自己和互动中的另外一方的印象。并且,沙尔文也同样认为人的心理已经进化到适应性的地步,人已经完全摆脱野兽的形态,成为社会性的人。我们天生就有与他人交流的沟通的欲望,“沙利文认为,这些寻求满足的需要帮助建立于他人的互惠关系,不仅新生儿需要,在生命的整个历程中也都需要;成人的各种需要也会引起其他成人的互补性需要。”关注与患者于分析师的互动,正是沙尔文被称之为人际关系学派的原因。我个人更加欣赏沙尔文对自我的定义,这种大胆的假定无疑是一种唯物和实证指向的,也更加偏向科学的思维,所以我称沙尔文是披着精神分析外衣的行为主义。
另外两个不得不提的是埃里克森和海因兹.科胡特。埃里克森的人生阶段理论被广泛关注,被称为是超越了弗洛伊德的阶段理论的伟大理论。比较怪异的是,虽然埃里克森被心理学、人类学广泛推崇,在精神分析内部,对于埃里克森的评价一直不怎么高。埃里克森的贡献,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他对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进行了修正,同样加入一个社会文化的影响,他认为文化影响了驱力的方向,塑造了人格;另一个是他的人身阶段理论,他认为人的一生都在冲突中发展。而相比之下,海因兹.科胡特却自成一派,他称自己的观点为“自体心理学派”。科胡特首先对“自恋”的概念作了新的定义,重新诠释了移情,提出了移情的三种基本类型:镜像移情、理想化移情和第二自我移情。按照科胡特对于移情的新定义,传统技术对于自恋移情解译是灾难性的。科胡特的这种解释无疑对于精神分析界是屠神般的存在,按照他的解释,分析师需要的是给予病人以一种类似于温尼科特所说的抱持般的状态,以促使其自尊感、自信感的成长。他批评了弗洛伊德教条性的观点,认为应当以病人为核心,提出“共情”、“自省”等咨询手段,并将婴儿的成长分为“全能感”、“与强大有力的他人有密切联系”、“与他们相似的客体唤起相似感”三个阶段,支出婴儿从万能感渐变成成人。
后面的几位,是作者对于弗洛伊德当代的修正者的论述。奥托.科恩伯格整合了精神分析的几个理论,他将婴儿的发展阶段定为:分清自我与他人的时期,“客服分裂,好坏经验向区分确立力比多和攻击驱力”,成人“弗洛伊德人格冲突理论”。罗伊.沙弗提出“为何分析会对病人有用”的思考,确立了精神分析是为了给病人的认识提供新的视角,从而让病人对自己的“主宰性”有更多认识,更能体会到自我的力量。洛伊沃尔德则从语言本身入手,以分析哲学为基础,认为语言有“自我的语言”(嵌于情境中、具体化模式中)、“与他人交流的语言”(用于可推广的、分化模式),这两种语言的错位导致了神经症。他还认为,童年经验是现在经验的祖先,象征形象与被象征形象不同,这两者都有新的内涵的说法,对梦的解释和童年经历的作用给出了新的认识。雅克.拉康提出了“自我是认同之和”的想法,他认为精神分析流派都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将自我认同事物的“想象”当做研究对象。他认为弗洛伊德最大的贡献是对自由联想,而语言可以成为沟通病人无意识的桥梁。每个人都是最初作为母亲这一“他者”的欲望的完成者。
最后,作者在理论和技术上综合的论述了精神分析的状况。在理论上存在着四个分歧:心理病例的原因是真是创伤还是幻想?阻碍至于的事冲突结构(自身内部)还是发展受阻(环境、父母等因素)?性别是一种生物认同还是社会认同?精神分析的原理究竟是经验主义原则,还是诠释学原则?在技术上,作者讲述了斯特雷奇对弗洛伊德技术的改造及各个学派对于反移情的态度。
纵观整本书,作者阐述了精神分析的主要流派的观点及其演变史,比较遗憾的是作者没有谈精神分析的其他分支,荣格、阿德勒都没有涉及,算是个不小的遗憾。通过阅读,对于精神分析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客观的说,精神分析离心理学理论的范畴越来越远,越来越向哲学和社会学方向靠拢,甚至当代的几个修正者中,将语言学、分析哲学纳入其中。在临床和咨询领域,精神分析依然活跃,但在基础理论领域,却已经退出了舞台。对于弗洛伊德,我曾说:有弗洛伊德的地方,就是心理学的蛮荒。这表达了我对于弗洛伊德理论,特别是心灵结构理论和驱力理论,很不赞同。我觉得,心灵结构理论是弗洛伊德的故弄玄虚,赋予文化和生物因素以另外超我、本我的装饰词,用抽象、复杂的理论自娱自乐。而驱力理论,建立的初衷认为人的精神应当有燃料,与目前意识就是大脑的主流观点风马牛不相及。现在看来,弗洛伊德的理论有着其时代明显的局限性,是与当时的科学水平分不开的。弗洛伊德的理论,是从达尔文进化论中得到的启迪,将人与动物等同的“本我”概念首先提出,而后又加入自我、超我,提出攻击驱力。我们开玩笑说,弗洛伊德就知道两件事:性交和杀人。 也许现在的我们也许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嘲笑前人,却忘了自己也有一天会被将来者嘲笑。
客观的说,弗洛伊德应当是一个伟人,精神分析学派也自然有其可取之处。罗素说,任何思想都会以不同形式在新的时代背景里重生。希望有一天,翻开历史,精神分析会有它新的辉煌。
楼巍谈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
作者:理一分殊 发布时间:2023-12-24 12:33:30
楼巍(章静绘)
维
特根斯坦这位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是每一个哲学研究者都绕不开的人物。而普通读者也往往听过一些来自他的著作的金句,或是了解一些他作为天才的怪癖。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楼巍长期从事维特根斯坦研究,著有《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注解》,译有《哲学研究》《论文化与价值》《蓝皮书和棕皮书》。他最近出版了《维特根斯坦十讲》(上海文艺出版社,2023年5月版),用十堂课解读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在接受《上海书评》的专访时,他谈到了语言在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意义,以及维特根斯坦式的思考方法对我们的启迪。
《维特根斯坦十讲》,楼巍著,光尘/艺文志eons·上海文艺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232页,68.00元
维特根斯坦
采访︱
郑诗亮
能否请您谈谈写这本书的缘起,以及维特根斯坦的现存著作是一个什么状况?
楼巍:
我做维特根斯坦,平常都是跟研究者打交道,交换观点,相互商榷,时间久了,就想跳出研究者的小圈子,给大众写一本简明通俗、框架性地介绍维特根斯坦哲学观点的书。2013年,我在厦门大学哲学系教书,给研究生讲维特根斯坦,每年大概十六次课,我挑了其中一部分,重写一遍,就有了这本《维特根斯坦十讲》。
说到维特根斯坦的现存著作,其实在他生前只出了一本《逻辑哲学论》,英文版出版于1922年,此外就是一篇名为《一些关于逻辑形式的评论》的文章。1951年,他去世之前,任命里斯为遗嘱执行人,安斯康姆和冯·赖特为其作品保管者,这三人都是与他关系亲近的学生。冯·赖特还写过一篇很长的文章,将维特根斯坦的作品存于何处,写于何时,内容为何,讲得很清楚。维特根斯坦除《逻辑哲学论》外的其他著作,都是在他去世之后,陆续由这些学生代为编辑出版的。维特根斯坦不喜欢写结构完整的长文章,总是在笔记本上写下一段段评论,这些评论构成了他的所有手稿。在这些手稿的基础上,他曾让打字员制作过一些打字稿,在此过程中又不停地对原内容加以修改和编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第213号打字稿,即所谓的《大打字稿》。
编辑、整理维特根斯坦著作的过程是漫长的。首先出版的是最为成熟的《哲学研究》(1953),该书的第一部分是维特根斯坦亲自编辑过,已经形成打字稿,明确想要出版的。之后,编者对剩下的手稿和打字稿进行编辑和整理。英国布莱克威尔(Basil Blackwell)出版社出版的十四本英德对照的维特根斯坦著作集,从最初的《哲学研究》,到最后的《关于心理学哲学的最后著作(第二卷)》,中间间隔了四十年。除此之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文集,一个是德国苏尔坎普(Suhrkamp)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八卷本德文版维特根斯坦《著作集》(Werkausgabe),另一个是2000年牛津大学出版社与挪威卑尔根(Bergen)大学维特根斯坦档案馆共同编辑推出的电子版《维特根斯坦遗著集》(
Wittgenstein’s Nachlass: The Bergen Electronic Edition
),包含了他全部的手稿、打字稿、口述的笔记,都转成了可以机读的电子格式,全部在网上公开。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是卑尔根大学哲学系教授、维特根斯坦档案馆馆长皮奇勒(Alois Pichler)。这套电子文集对研究者而言虽然很有用,对大部分读者来说都过于专业了。
自从雷·蒙克那本传记《天才之为责任》中译本出版之后,中国大陆掀起了一股“维特根斯坦热”,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维特根斯坦作为天才的人生经历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我们应该怎么理解他的人生态度?
楼巍:
我总结了维特根斯坦的四个精神特质。一、他对音乐和机械——也就是所谓的“钢琴与钢铁”——一生都很喜欢。二、他厌弃矫揉造作的人与事,例如不少哲学著作的文风。三、他对精神生活保有一种纯粹的热爱,愿意投身其中。四、他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抱持一种批判和疏离的态度。理解了这四个精神特质,差不多就理解了维特根斯坦的全部人生。我在《维特根斯坦十讲》的第一讲“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中有详细讨论,可以参考。
有意思的是,维特根斯坦对不少哲学经典是不屑的,对哲学史也很漠然,他爱读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还喜欢侦探小说和侦探电影。他本人的阅读兴趣是怎样的?这与他的哲学思想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楼巍:
像弗雷格、罗素这些与他同时代的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是感兴趣的,读得也多。弗雷泽的《金枝》,很厚的大部头,他读得很仔细。你提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这些作家,奥古斯丁、帕斯卡这些哲学家的著作,他都爱读,他也读柏拉图。而黑格尔他从来就不喜欢——黑格尔让他抓狂。当然,像我们国内所提倡的,研究哲学先系统研究一遍哲学史,这个习惯维特根斯坦肯定是没有的,原因很简单——他喜欢从哲学根基处去把握问题。我们从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观点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过去的很多哲学其实是一种误解,例如,形而上学的命题其实就误解了语言的逻辑。笼统说来,他对很多的早期哲学都持这种否定的态度,而在他自己所处的时代,他认为很多哲学是一种“哲学病”,正因如此,他对系统性地研究哲学史是不感兴趣的。
维特根斯坦曾经非常强烈地想要移民去苏联,这该怎么理解?
楼巍:
维特根斯坦在剑桥的时候曾经跟别人说,他自己内心深处是个左派。不过,他不是那种清谈式的沙龙左派,而是身体力行。他捐赠了所有的遗产,因为他认为这其实是一种偶然——因为偶然,他才成为一位大富翁的儿子。他追求的是一种必然性的人生,这种必然性在于,你只有对社会或者对某个共同体有贡献,你才能有一口饭吃。他去清苦的奥地利山区做小学老师、去修道院当园丁助理,就是想要通过劳动来获得属于自己的生活资料。在他看来,当时的苏联就代表这种他认为符合必然性的生活,与他所厌恶的欧洲资产阶级的生活是不同的。
提倡逻辑实证主义、进行分析哲学研究的维也纳学派或维也纳学圈,受到《逻辑哲学论》很大的影响,不过维特根斯坦对他们的看法似乎比较微妙。我们该怎么理解?
楼巍:
维也纳学派或维也纳学圈的成员中,像石里克和魏斯曼,维特根斯坦和他们的关系都是不错的,会定期一起讨论,魏斯曼也曾经写过一本与《逻辑哲学论》很像的书,试图把维特根斯坦的思想解释清楚,只是篇幅要厚很多。你想要去了解《逻辑哲学论》,看魏斯曼的书也挺有帮助的,相当于对维特根斯坦做了详细的展开,然后补充了很多论述,又改写了一部分内容。维也纳学派虽然有个宣言,其实更多像是一个松散的小圈子,很难说是一个整齐划一的学派,像纽拉特、卡尔纳普这些成员,思想都不太一样。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提倡科学精神,对传统的形而上学——也就是在他们看来说不清楚的东西——是嗤之以鼻的。相当程度上,他们是通过哲学来回应二十世纪物理学和数学的进展,像卡尔纳普就很明显,他的哲学是完全科学化、分析性的。
维特根斯坦对维也纳学派是不太感冒的。就以石里克和魏斯曼为例,维特根斯坦认为这两个人对《逻辑哲学论》只理解了一半。维特根斯坦确实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有意义的语言只能去言说世界中“可能的事实”。然而,在石里克和魏斯曼看来,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宗教、伦理和美这些不可言说的领域都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是没有意义的。其实,维特根斯坦的意思是,这些领域不存在事实,所以没法言说——语言的功能就到此为止。按石里克和魏斯曼的想法,美、道德这些人类历史上真正重要或者说有价值的东西,就一下子给去掉了。这就是维特根斯坦不喜欢维也纳学派的原因,在他们看来,不可被经验验证的美和道德都是不重要的,而维特根斯坦恰好认为这些都是很重要的。语言的作用是有边界的,语言比较humble,它只能做它能做的事情,一些更为重要的东西恰恰是语言不可说的。
有一个经典的说法,就是存在“早期维特根斯坦”与“晚期维特根斯坦”之分,现在又有人提出,还存在一个“转型中的维特根斯坦”,一下子制造出了三个维特根斯坦。对此,您怎么看?
楼巍:
现在还有一个“最后阶段的维特根斯坦”,真要细究的话,维特根斯坦大概有五个。虽然很多人肯定不会同意,但是在我看来,维特根斯坦只有一个——早期、中期、后期都是一样的。他自己跟学生说过,他的思想成型得很早,二十岁之后就没有再变过。对我而言,虽然维特根斯坦后来处理的问题与早期不一样,他思想的核心实际上没有变化。读《逻辑哲学论》的时候,我可以看到,很多层面上维特根斯坦那种很微妙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和《哲学研究》是一致的。
我们应该怎么理解《逻辑哲学论》?它在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之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
楼巍:
《逻辑哲学论》触及了很多弗雷格、罗素曾经研究过,但是没有解决,或者说在解决的时候遇到困难的问题。维特根斯坦最终解决了这些问题。所以,《逻辑哲学论》实际上很多内容是在回应罗素和弗雷格,但是,把这些哲学史的东西去掉,它自己的框架是:“语言是世界的图画。”这样一来,这个世界中可能的事态都包藏在语言之中。同样的道理,语言就被封闭在了一种跟世界的描画关系之中。既然被封闭在了这种描画关系中,很多东西都不可说了,它只能去言说世界中可能的事实。在这样一个语言系统之中,它有基本命题,有逻辑常项(比方说,“如果、那么”),然后借助这些逻辑的钩子,构造成一个越来越复杂的语言系统。世界中可能的,语言中也是有意义的;世界中不可能的,语言中也是无意义的。理解了这个描画系统,你就会发现,伦理、审美和宗教领域不存在这种所谓的事实,因为按照维特根斯坦的说法,事实都是偶然如此的,其反面都是可能的,比如我是一个男的,这是个事实,但我也可以是个女的,这在逻辑上完全没问题,所以它是偶然的,而美学、宗教和伦理领域并没有什么事实(事实都可以有反面),比如“人不该作恶”的反面即“人应该作恶”,无论怎么说,都是不成立的。
以这样的方式,维特根斯坦宣布他解决了所有哲学问题,因为以前所有的哲学著作都在使用这样一种语言,按照他的想法,这种语言肯定是误解了语言的逻辑,或者说其实是无意义的语言。他认为,以前的哲学试图用语言去说宗教、伦理和美,而这些东西其实是无法言说的。
维特根斯坦说过,逻辑是思想的本质,然后您也提到,对早期维特根斯坦而言,逻辑是使思想、语言和世界处于完善的秩序之中的东西。对此,我们应该怎么理解?
楼巍:
这个就比较复杂了,我试着简单表述一下。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里说过,思想把它的法则同时颁布给了世界和语言——一股浓浓的德国哲学的味道。对他来说,语言就是思想的表达,思想可能是我们内在的东西,语言是外在的、公然的东西。世界中可能的情况都是可以被思考的,所以,思想同时把它的法则颁布给了语言和世界,这样一来,就使得它们处在一种完善的秩序之中。这里“完善的秩序”其实是说,在语言中可能的东西,在世界中就可能,在世界中可能的东西,在语言中也就可能。任何一种可能的情况都对应着一个有意义的语言,而任何一个有意义的语言都对应着一种可能的情况。我们可以举开车为例,你在路上行车,左转是打一种转向灯,右转是打另一种转向灯,直行就不开灯,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可能的情况了——你又不可能飞起来,对不对?这三种情况,在汽车转向灯这种表达系统中可以完善地得到表达,接下来不可能出现它不能表达的情况,因为交通规则早已规定好了,汽车转向灯的表达系统中只有左转灯、右转灯和不开灯这三种符号,然后这三种符号也只对应左转、右转与直行这三种情况,所以,它是一个完善的表达系统,不存在某种可能的情况,这个表达系统无法表达,或者表达系统表达了出来,汽车无法执行。实际上,语言和世界就处在这样一个关系之中,只是这种关系要复杂得多。
哲学史上存在一个从关注本体论到关注认识论再到关注语言的演变过程,维特根斯坦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楼巍:
我书里引用了哈克(Peter Hacker),他是牛津大学教授、最有影响力的维特根斯坦思想的诠释者之一。哈克评价说,维特根斯坦给了哲学一个以前从来没有过的语言学方向。对符号和语言的重视,可能从罗素和弗雷格就开始了,在维特根斯坦这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最重要的就是语言,他甚至将整个世界都收纳在了语言之中——在《逻辑哲学论》中,他这样说过:这个世界所有可能情况收纳在一套有意义的语言(基本命题的总和)以及它的相互组合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维特根斯坦是哲学的语言转向最为关键的决定性人物 。
您提到,罗素想要理解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简直是绞尽脑汁。为什么对罗素这种大哲学家而言,理解维特根斯坦会那么困难?
楼巍:
我始终觉得,罗素(以及弗雷格)无法理解《逻辑哲学论》,恰恰在于他们认为语言是没有界限的,语言应该是全能的(almighty),我难道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任何我想要表达的东西吗?维特根斯坦恰好相反,他认为语言是有界限的。我隐约觉得这是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最大区别,罗素对语言所抱持的想法是极为乐观的,而维特根斯坦则非常悲观——他们之间存在这种精神特性上的根本不同。很多人对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恩怨很感兴趣,我认为,他们其实没有什么恩怨,维特根斯坦对罗素很尊重,他对罗素的哲学观点批评很多,是因为他比较了解。我在第九讲中,总结了他们的哲学路线存在哪些根本性的不同。
说到这儿,让我想到您在《维特根斯坦十讲》的第九讲提到休谟的农场主问题,其中也涉及维特根斯坦对罗素的批评,能请您展开讲讲吗?
楼巍:
这涉及归纳的问题。比方说,你相信明天太阳会升起,如果有个人问你,你凭什么这么相信?其实你能给出唯一的回答是:因为以前太阳每天都升起。如果一个强烈的怀疑主义者问你:就算太阳以前每天都会升起,凭什么明天就会继续升起?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从今天到明天,你是没有一个跨越的通道的。这就是归纳的问题:你凭什么用一件事情以前经常发生来作为它接下来还会发生的根据呢?我们很容易设想它接下来不发生,对不对?
那么,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罗素对此的想法是,一件事情以前经常发生可以作为接下来发生的根据,他认为我们的语言游戏有一个理性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他的归纳原则(principle of induction)。维特根斯坦恰好相反,在我看来,罗素提出的归纳原则,简直被维特根斯坦驳斥得体无完肤。他认为,不需要为我们玩的语言游戏辩护,试图给它提供根据是没有必要的。我们为什么要玩这个游戏?我们为什么这么玩这个游戏?这些都不需要解释。我们之所以会说,一件事情过去一直发生,接下来还是会继续发生,其实是没有根据的,我们只是这样玩这个游戏而已。
维特根斯坦之所以认为,语言游戏或者说我们的语言是没有基础的,或者说不需要辩护和解释,原因其实很简单:解释语言也需要使用语言,那么,你怎么解释你用来解释的语言呢?他认为,用语言解释语言这种事情是没有意义的,这是一条不归路,就相当于一条小狗自己追自己的尾巴一样,这是追不到的。
这就来到了一开始您说的,维特根斯坦认为很多哲学都提错了问题,或者说,是一种对语言的误解。
楼巍:
对维特根斯坦来说,你如果实在想这么玩哲学,那也可以,你就这么玩吧,只是,你不要把它当成一种严肃的哲学。所以他说过,哲学可以完全由笑话组成。你也可以把哲学当作一种脱口秀来玩玩。
那句经常被引用的名言,“凡是可以说的东西,都可以说清楚;凡是不可说的,我们必须保持沉默”。您吐槽说,大家不断地引用这句话,但是又不断地误会。对这句话的准确理解是什么?
楼巍:
“凡是不可说的,我们必须保持沉默”,这句话指向的是宗教、伦理和审美这些更高的领域,换而言之,它是有一个具体指向的,不是可以随便引用的。维特根斯坦想说的无非就是,这些更高的领域,我们是无法言说的,语言能够处理的仅仅是语言范畴之内的东西,而《逻辑哲学论》就是在处理这样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语言范畴之内。我觉得,维特根斯坦这句名言就好像一根结束了所有讨论的手指,它指向的是划定的语言范畴之外,那些不可说的、更高的领域。
前面聊了很多《逻辑哲学论》,关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以及《蓝皮书和棕皮书》,您打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说维特根斯坦关于语言的观点,从《逻辑哲学论》到《哲学研究》以及《蓝皮书和棕皮书》,就好像从“光滑的冰面”回到了“粗糙的地面”,对此我们该怎样理解?
楼巍:
大家不是都说,《逻辑哲学论》与《哲学研究》是对立的吗?维特根斯坦自己也说,不要把他的前期思想和后期思想放置在一起出版,这好像就体现出了一种对立。那么,我索性就直接把这种对立总结为“光滑的冰面”和“粗糙的地面”。
后来还有一个比喻,可能更好。维特根斯坦前期的哲学认为语言是“可能的事实”的图画,把语言当作一种无差别的、单一化的、抽象的东西,这就像是通过地图去看城市,无论重庆还是上海,从地图上看,其实都是一样的,都被缩略成了点和线。而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哲学,我认为是一种在城市中散步的感觉,这样一来,你会看到更丰富的细节和更粗糙的颗粒,在上海行走和在重庆行走肯定是不一样的,对吧?于是,你就会发现,语言的各个领域是很不一样的,例如形容词和名词就很不一样。
说到比方和举例,您在书中谈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例子,而且有些例子本身就是维特根斯坦自己用过的。比如,他向学生总结他的教学目标,就引用了《李尔王》中的句子:“我将教你看到差异。”维特根斯坦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教学生看到差异?
楼巍:
一般人提出一个观点的时候,这个观点的根据或基础,其实往往是一些语言使用的例子。对这一类观点,维特根斯坦就会给出更多的语言使用的例子,通过这些例子让你知道,其实你这个观点是不全面的,或者只是一部分性质。所谓“看到差异”,可以简单理解为让你看到那些不一样的东西。你看不到差异,就会觉得语言是一样的。你看到差异,就会觉得每个词都是一个工具,不同工具的用法是很不一样的。比方说,像“罗素”“苏格拉底”这样的词都对应着一个人,在此基础上,我们会觉得,是不是所有的词都应该对应一个人或一个东西。这就是看不到差异。
实际上,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一开头就提出,很多词没有这个对应的东西,比方说数词,“3”这个词对应什么呢,我们无法找到某个跟它对应起来的东西,然而,它似乎又可以对应任何三个东西,三头牛、三杯水,等等。这里我们就可以发现,没有对应的罗素这个人,“罗素”这个词是没有意义的,而“3”这个数词和“罗素”就不一样。再如形容词,“红色”对应什么呢,我们也无法找到一个跟它对应起来的东西,但是,所有红色的东西都可以被它言说。又如“今天”这个词也没有什么与它对应的东西,难道它就没有意义吗?显然也是有意义的。维特根斯坦就是以这种方式让我们去看清楚,词语在我们的语言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前面提到,每个词都是一个工具。维特根斯坦就举过一个例子,他说词语好比操纵杆,每根操纵杆看起来都是一样的,但是你拉动这根操纵杆是打开离合器,拉动那根操纵杆就变成踩下刹车了,基本用法是很不一样的。
有人提到,维特根斯坦虽然致力于反对形而上学,可是他的著作后来成为一种新的形而上学,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楼巍:
因为维特根斯坦自己说过,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是徒劳的,试图通过这种哲学寻求答案的人,就像是被困在透明的玻璃瓶子里的一只苍蝇,试图通过撞击瓶子的侧面来逃脱,而他的哲学就是要给玻璃瓶子里的苍蝇一条出路。于是,就有人评论说,维特根斯坦号称要把苍蝇从玻璃瓶子里面放出去,可是他不也是陷在自己那个体系里吗?他自己不也是一只瓶子里的苍蝇吗?这肯定是不对的。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特点是什么?他的哲学的特点是,永远以语言实际上如何被使用为前提。我们的生活一直在变,语言的用法也会变,实际上,维特根斯坦并没有建立起一套一劳永逸的理论体系。所以,他的哲学是开放的。在我看来,他其实是提供了一种做哲学的方式或者说思考的方式,而这种方式是可以真正被实践和应用的。
维斯根斯坦这种开放的哲学作为一种方法的意义,能否请您谈一谈?
楼巍:
记得以前有一则新闻引发了轰动,一位笔名叫陈直的农民工(其实“农民工”这个说法有点夸大其词了,那时他是厦门一家工厂的工人)翻译了一本《海德格尔导论》,想要出版。很多人质疑说:一个农民工,懂什么海德格尔?这个时候,用维特根斯坦的方式,我们就可以反问:说陈直不懂海德格尔的那些人,他们自己懂不懂呢?他们凭什么说陈直不懂海德格尔呢?假设那个质疑的人是一名大学教授,一般人会觉得,大学教授肯定要比农民工更懂海德格尔。这样的话,我们可以继续往下问:为什么一个大学教授就一定更懂海德格尔呢?因为这个教授是被专家评出来的吗?被专家评出来的人就一定更懂海德格尔吗?你用维特根斯坦的方式追问下去,什么叫“懂”海德格尔,什么叫“更懂”海德格尔?谁来评判”懂“不”懂“海德格尔?这些问题一旦提了出来,其实很多东西就被解构掉了,就好像一个绳结松解开了一样。本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这种质疑,好像也就接受了,确实,一个农民工,怎么会比大学教授更懂海德格尔呢?往往在最浅表的层面上,我们就停止了追问,可是,如果你继续追问下去,可能这个节结就被解开了,然后情况也就发生变化了。
我觉得,这就是维特根斯坦的思考方式。他自己也说,他是一个商人的孩子,商人做生意,总是要把事情搞定,用他的原话来说,就是get things done,他的哲学也是一样——要把事情搞定。这其实不是我们日常所理解的做哲学的方式,日常所理解的那种做哲学的方式,其实就是,你提出一个观点,我又提出一个观点,大家在杂志上发表文章互相商榷,把它搞成一个红红火火的圈子游戏,大家都来玩。而维特根斯坦不一样,他喜欢把事情搞定,就到他那里为止,把事情彻底聊清楚,聊完你就得到了治疗。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一种治疗哲学。
·END·
本文首发于《澎湃新闻·上海书评》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3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网站更新速度:6分
使用便利性:9分
书籍清晰度:3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是否包含广告:7分
加载速度:8分
安全性:8分
稳定性:8分
搜索功能:3分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内容完整(331+)
- 购买多(651+)
- azw3(482+)
- 内容齐全(334+)
- 图文清晰(427+)
- 还行吧(315+)
- 博大精深(360+)
- 一星好评(219+)
- 一般般(150+)
- 无广告(108+)
- 已买(343+)
下载评价
- 网友 马***偲: ( 2024-12-24 07:31:59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龚***湄: ( 2024-12-23 02:19:33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薛***玉: ( 2024-12-11 12:17:35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通***蕊: ( 2025-01-02 20:38:20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陈***秋: ( 2024-12-31 00:02:56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蓬***之: ( 2025-01-08 21:39:49 )
好棒good
- 网友 相***儿: ( 2024-12-21 12:53:54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菱***兰: ( 2024-12-21 18:19:44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邱***洋: ( 2024-12-16 00:59:46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喜欢"当代财政税收研究 中国商务出版社"的人也看了
- 做女孩,超自在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中国兵器甲胄图典 魏兵 著 中华书局【正版保证】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中国房车露营文化旅游实用手册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华盛顿文集 [美]罗德哈梅尔 吴【正版图书】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为自己跳舞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德语经贸应用文写作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森林里边住着谁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预订】A History of US: Book 2: Making 13 Colonies 1600-1740 9780195306132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旅行,旅行去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名师精讲与考点精析高分试题:宪法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5分
人物塑造:6分
主题深度:5分
文字风格:5分
语言运用:8分
文笔流畅:7分
思想传递:7分
知识深度:5分
知识广度:8分
实用性:7分
章节划分:6分
结构布局:7分
新颖与独特:6分
情感共鸣:7分
引人入胜:7分
现实相关:4分
沉浸感:5分
事实准确性:3分
文化贡献: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