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中华文明的经脉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38:07

中华文明的经脉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中华文明的经脉精美图片
》中华文明的经脉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中华文明的经脉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00174381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06
  • 页数:359
  • 价格:63.5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28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8:07

寄语:

永远的中国:从家国天下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跟随当代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姜义华教授了解“中国道路”的前世今生


内容简介:

中华文明走向现代的伟大转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方才真正踏上征程的。今天,我们已经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个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我们更要有着充分的自信来理解、把握和阐释我们自己的历史与征程。

本书指出,中华文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知识体系、价值体系、政治经济和社会实践体系,以及话语体系,就是这个整体的主要经脉。我们的文明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不但源起于古老的传统,更是深深扎根于每一代人现实的斗争与实践中。


书籍目录:

编 

中华文明是有机的整体

 

中华文明的多样性与整体性

中华文明整体性的百年裂变

 走向现代:中华文明的伟大转型

以文明的尺度回溯改革开放四十年

 改革开放四十年:伟大的解放运动推动中华文明走向新时代

当代世界多元文明视野中的中华文明

 

第二编 

中华文明的经脉系统和知识体系

 

中华文明经脉系统的构成

中国知识体系的历史演进

中国传统文化:在批判中继承,在创新中发展

 让儒学回归人文化成

不应漠视“国学”概念的非科学性

附:循名责实并非禅和子斗机锋

还国学一个正确的定位

 

第三编   中华文明的价值体系

 

“文明根柢”是我们的精神基因

中华文明的根柢和核心价值

中国责任伦理的形成与演进                                                                                                                                                                                                                                                   

                                                                                                                                                                                                                                                                                                                                                                                                                                                                                                                    

“中国人为和平之人种”

——《孔教经世法》序

 

第四编 

中华文明的实践体系

 

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历史与现实

附:“百代都行秦政法”

孙中山的实业救国思想与工业化蓝图  

礼仪之邦:传统社会自我治理

 礼治的现代意义

 

第五编 

中华文明的话语体系

 

构建中国自己解释历史的话语体系

正本清源:建立合乎实际的中国历史观

走出思想文化上的“被殖民”

拾人牙慧的“中国帝国”可以休矣

深入了解中国和世界:推进学术再创造

章太炎思想学术的现代品格       

章太炎与中国现代学术基础的奠定  

坚守文化主体性

——重读《华国月刊》

 

附录

重读南怀瑾《论语别裁》

张仲礼是真正有世界影响的学者

忆丁守和、王尧两位长者

何炳棣先生的寂寥与失落

陆谷孙:在英语世界中播撒中国话语种子

 

后记

 

精彩摘抄


作者介绍:

姜义华,江苏扬州人,复旦大学文科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文化学院特聘教授,当代中国著名历史学家。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中华文明的多样性与整体性

 

 

一、一个历久弥新的原生巨型文明

 

中华文明至少已经延续了三四千年,是世界五大原生性的代文明中一个没有中断、至今仍然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文明。

从远古时代到公元前20世纪左右,是中华族群、中华酋邦、中华文明的孕育与萌芽阶段。古史传说中的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西戎集团、三苗集团、南蛮集团等,开始形成了具有政治管理性质的酋邦,创造了丰富的原始文化。

公元前20世纪前后到公元前3世纪中期,是中华族群、中华早期国家、中华文明基本架构形成阶段。夏族、商族、周族相继崛起,同西戎、北狄、东夷、南蛮各族联系日渐频繁,中华族群趋同性、内聚力增强,形成春秋、战国时代的领土相当广大的诸侯国,它们相互建成各类不同的政治联盟,开始趋向建立统一国家。在它们相互之间广泛的碰撞、互补与融合过程中,中华文明的基本架构和中华文化的核心观念逐步确立。

公元前3世纪晚期至公元3世纪初,是中央集权的多民族统一国家与大一统的中华古代文明确立阶段。秦汉王朝时,具有共同地域、共同文字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及共同心理文化的汉族已经形成,西域、匈奴、西南夷诸族,与汉族的联系更为广泛而密切。

从公元3世纪初至公元13世纪中叶,是在新的民族混合与重组基础上,大一统的中华族群、中华国家、中华文明辉煌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开始时,东汉王朝分裂为魏、蜀、吴三国,经过西晋短暂的统一,进入南北朝时期,匈奴、氐、羌、鲜卑等族入居内地,在激烈冲突中形成新的民族融合。隋、唐在这一基础上重建了大一统国家,毗邻的南诏、吐蕃、突厥等族也进一步强大。稍后又出现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逐步形成宋、辽、金、夏、于阗、大理、吐蕃并峙的局面。经过近千年新的大碰撞、大融合,以及同印度文明、中亚及西亚文明的相互交流,中华文明以及中华国家体制都获得了创造性的重大发展。

公元13世纪中期至公元19世纪中叶,是大一统的中华族群、中华国家和中华古代文明普遍发展与局部更化阶段。推动历史进入本阶段的,是蒙古族的崛起与强大。其后,经过明王朝、蒙古及乌斯藏的新的磨合,至清王朝时期,中国作为一个包含现今全部版图在内的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已经稳固确立。

公元19世纪中叶至公元20世纪中叶,是中华民族、中华国家、中华文明面临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而开始向现代民族、现代国家和现代文明转型阶段。这一阶段,中华民族在空前危机与共同奋斗中形成了新的凝聚力,在新崛起的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基础上,开始向现代民族转变,结束了已持续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国家形态开始向现代国家体制转变。从20世纪中叶开始,在空前广泛而直接的世界联系中,中华民族、中华国家、中华文明重新确立了自身独立自主的主体地位。中华民族一步步走向伟大复兴。

 

二、一个包容性极强的多样性、复合型文明

 

中华文明是一种以农耕文明为主轴,以草原游牧文明与山林农牧文明为两翼,并借助传统商业、手工业予以维系,通过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予以提升的复合型文明。

中国传统农耕文明起源甚早,可能已有五六千年之久。自商鞅变法以后,中国农耕地区就一直以一家一户为基本生产单位和生活单位,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根基。小农家庭中的人力、畜力、物力,能够较为合理而充分地予以利用,而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又特别能够节省与节约。土地可以买卖,劳动力、资金、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流动,固然会导致土地集中,社会两极分化,但它们又可使小生产者具有很高的生产积极性,并能够在受到严重摧残后,顽强地迅速恢复与再生。正是这种小农经济,奠定了中华农耕文明长时间绵延不断地存在与繁荣的主要基础。

同时,中华传统文明的形成,从一开始就与北方及西部地区的草原游牧文明、西南广大地区山林农牧文明的生成和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农耕文明区域虽较小,但人口集中,生息在这一区域的人口经常占全体人口的80%以上,因此,它构成了中华传统文明的主轴。草原游牧文明与山林农牧文明地区人口相对较少,但地域特别广阔,极其广泛地影响着农耕文明和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这三种文明在长时间的积极互动中取长补短,形成互相依存、互为补充的密切关系。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相当发达的商业与手工业,不仅是将分散的广大小农维系在一起的重要纽带,而且是将农耕地区、草原游牧地区、山林农牧地区维系在一起的重要纽带。它们不仅推动着传统农耕文明成为一个整体,而且推动着传统农耕文明、草原游牧文明、山林农牧文明成为一个整体。至于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建立和巨大的发展,虽然极大地改变了中华文明传统的经济根基,但这只是中华文明自身的提升,而不是中华文明的断裂与否定。

 

三、政治大一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根柢

 

自秦汉以来,政治大一统成为中华文明一个显著的特征。隋、唐、宋、元、明、清,毫无疑问是大一统的国家;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金西夏,虽呈分裂态势,但只是追求大一统而未达目的的结果,分治的每一方都希望以自己为中心实现大一统。这也许可以对应汤因比所说的“统一国家”与“统一和平”,但在中华文明中,它绝非一个短暂的发展阶段,而是整个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诉求和主要支柱。

政治大一统国家之所以产生,首先是因为分散的小农经济,需要集中而统一的行政权力对于社会的全面支配,解决他们无法分别解决的兴修水利、防灾防荒、利益冲突等一系列共同问题;同时,是因为要在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及山林农牧文明之间建立起稳定的秩序,使它们不再彼此冲突,而能积极地相辅相成。

近百年来,人们在揭露和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黑暗统治时,经常漠视传统的政治大一统的历史合理性。在西方民族国家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下,不少人曾试图将中国传统多民族统一国家改变为单一民族国家,将中国传统单一制国家改组为联邦制国家,将传统集权制改组为分权制,将传统郡县制改组为地方自治制,将大一统精英治国改组为多党或两党竞选治国。可是,一接触中国政治实际,所有这些构想都碰了壁,因为当这些方案付诸实施时,非但没有将中国引向大治,反而一再将中国引向大乱,引发极为激烈的社会政治冲突。

 

大一统的历史与现实

我们近代以来,对大一统的问题并没有好好地重新思考过。

 

一、

从“

驱除鞑虏”

到“五族共和”

 

孙中山在1894年组织兴中会的时候,兴中会当时提出的口号叫“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这里就谈到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那个时候他把“中华”主要局限在汉族地区,所以要把满人驱逐到东北去。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的时候,还是用的这个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面加了“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一句,而原来兴中会1894年成立的时候,是讲创立合众政府,希望像美国一样,建立一个新的联邦制国家。

但是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以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中国究竟要变成联邦制的国家,还是变成单一制的汉族的国家呢?其实在前面几年论战中间,当时站在同盟会对立面的梁启超、杨度等已经反复讲了,你们说驱除鞑虏是不对的。满人跟汉人,其实中国各个民族早已形成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所以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出现得并不早,它是到了1907年前后,初由梁启超他们提出来,他们认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个八个字,原来是元朝末年明朝初年的时候,朱元璋用来反对元朝统治的。现在再重复用这样的口号,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个是国民都早已形成了一个彼此命运没有办法分开的这样一个综合体,所以叫中华民族。第二,现在再把国民都这样分裂开了,汉人一个国家,满人一个国家,藏人一个国家,蒙古人一个国家,这样做只能造成中国四分五裂,每一个新国家实际上都会被列强所控制,后汉人只想自己成立单独的国家也不可能。

辛亥革命爆发以后,这个问题很快就提到实际日程上。当时就觉得中国无论如何不能按照民族分裂成很多国家,也不能搞美国式的联邦制。所以当时提出了叫五族共和,用的国旗是五色旗,五种颜色是代表了汉满蒙回藏五族,让大家来共同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

 

二、“中华民族”的概念与现实

 

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在这之后也一步一步流行起来,它终为大家所认同,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当时,面对着日本想灭亡整个中国,“整个中国”蕴含的就是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我们的国歌里唱道“中华民族到了危险的时候”,这时中华民族就已经成为了所有中国人都普遍接受的共同的概念。我们党成立的时候,一开始,主要是受到列宁和斯大林他们民族问题理论的影响,即所谓民族自决理论,但是在后来,我们已经意识到,就像孙中山想把美国的联邦制搬过来一样,把苏联这套搬到中国来也不适合国情,其中的原因,就是中国早已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这个中华民族涵盖着中国所有的民族。其实,中国各民族这样一个命运共同体,不是到现在才形成,也不是到了1907年梁启超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才形成,实际上,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行程中,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中国各个民族早已形成了一个彼此命运紧密相依的共同体。

从基因研究的角度看,中国北方的汉族跟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基因其实很接近,南方的汉族跟南方的少数民族基因也非常接近。再从体质人类学的角度看,南方人跟北方人在体型上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北方单眼皮比较少,南方的双眼皮比较多;北方人比较高大,南方人体型比较小。所以,同样是汉族,也并不都是完全一样的,很多基因的差异就非常大。

由此可见,中国很早就已经形成了非常复杂的族群之间的混合,所以纯粹的汉族是很难找到的。少数民族中间同样也是如此。就像现在我们很多人大概都看不出来谁是满人。实际上,汉族中有非常多的其他民族。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大量的少数民族,我们的羌族、氐族以及匈奴族,进入中原以后,都汉化了;唐朝的李渊、李世民就有少数民族的血统,但是现在我们都把他们看作是汉族。

 

三、上下五千年

 

中华文明实际上有5000年的历史,至少现在有文字记载,差不多有4000年左右。当然更完整的文字是从商朝算起,而商朝的甲骨文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根据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他认为世界上有23个文明(后来又进一步扩大为30多个文明)。但是,除了中华文明之外,其他文明在很早以前就已经中断。为什么中华文明不中断?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我们深入地去研究。

今天大家到拉丁美洲去看玛雅文明、印加文明,它们都是只剩下一点古建筑遗址,虽然你看玛雅文明的金字塔,也确实会非常惊喜。在那么早的时候,建筑艺术、数学、物理等就应该都有很高的水准。但是,当时文明发展究竟怎么样?中断了,就不知道了。

我们去埃及去看,古埃及也是这样。古埃及文明更早,在六七千年之前。他们的金字塔,古代神庙的建筑,包括木乃伊,都可以展现出其文明水准之高,到现在还说不清楚那些金字塔怎么造起来,那么多的大石头砌在一道可以那么准确,必须依靠非常好的数学知识和工程技术,但这样的文明已经没有了。

现在埃及留下的东西当然还比较多,比如像一些古代的文献,可以被研究和解读。但随着异族的不断入侵,现在的埃及与过去的文明已经没有直接的联系。

我们再看古代的两河文明。现在那个地方每天新闻不断,都在打个不停,这里有古老的苏美尔文明,比古埃及文明甚至更早一些,但那里也只剩下神庙了。到中东去看,那大片沙漠中间,那些民族能够创造这么古的文明,但又为什么中断了?

 

四、大一统:中华文明的力量源头

 

为什么那么多文明都中断了?因为后来在他们的废墟上面,其他的文明起来了。为什么中华文明一直能够这样传承下来?这里面靠的是什么?

近代以来,西方对中国的一个普遍的认识,个是影响的亚当·斯密,他提出了,中国的发展早已就停滞了,至少从中世纪以来中国就是停滞不前的。

所以中国长期停滞的观点,基本上是从亚当·斯密那里来的。

第二个就是孟德斯鸠,他在《论法的精神》中间,讲中国是个专制主义的国家。第三个是黑格尔,他在《历史哲学》中间认为整个中国根本就没有进入到西方人所谓的历史时期。这几个观点,随着英法德的渐次崛起,普遍流行开来。包括马克思本人,他初的关于中国的一些基本观点,也有这样一些东西的影响。马克思遗憾的是一直到他重新研究东方的历史的时候,还没有一部像摩尔根的《古代社会》那样的著作,让他来重新研究中国历史。所以,马克思晚年留下来大量手稿,但是你找不到他关于中国历史的内容。

上述的这些基本观念,不但长时间影响着西方的学者,包括马克思,甚至包括列宁,还包括我们自己,很多人也一直把他们说的这些东西当成了客观的真理,当成我们观察中国问题、中国历史的不言而喻的前提,很多理论都从这里推论出来。回过头来就要问一个问题,如果中国像亚当·斯密、孟德斯鸠、黑格尔说的这样,为什么其他文明一个一个都中断了,而中华文明还能够这样一直延续下来?像中国的国家治理制度,如果真的是像亚当·斯密所说的,是停滞不前的,或者是像孟德斯鸠所讲,中国是一个专制主义的国家,那为什么我们的国家能够一直这样长期保持稳定,虽然中间有些动乱,但是很快又重建这套秩序,保证中华文明能够延续不断?实际上,比起其他的文明,我们中华文明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的,至少是不落后的。我们真正的落后,实际上是在近代,就是清代中叶以后,尤其乾隆、嘉庆以后,英国工业革命发生了,而我们没有进入到工业革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特别是找到一条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以后,中华文明的活力很快恢复,在短短几十年间就快速赶上并开始渐渐超过。

2017年是《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发表九十周年,在这篇文章中他指出:“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如果我们不把目光仅仅局限在1927年的湖南农民运动,而是看一看这90年来整个中国的发展,再看看当年所说,当中国几万万农民成为一支非常有组织的力量,向着解放路上迅跑的时候,中华民族是怎样的迅速崛起的。正如我们提出的:“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历史的实践证明中华文明是有巨大的潜力的。问题在于是否能把潜力激活,把这个力量激活了,我们其实是可以做成很多让全世界震惊的事情的。中华文明为什么可以这样,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中国一直有着一个大一统的传统,这是我们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源,也是了解中华文明为什么有这样强大活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文明根柢”是我们的精神基因

一、别国成功的经验,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自己的独立思考,代替不了自己的独立探索

 

我们所处的时代,名副其实是一个思想特别多元、主义特别活跃的时代。面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人赞许,有人诋毁,有人支持,有人反对。至于中国的未来,悲观者预言中国危机四伏,乐观者相信中国经济体很快就会超过美国,21世纪完全可能成为中国世纪。面对中国大大小小的各种问题,人们提出了互相矛盾的各种建议,从怀念一律公有化、计划经济、吃大锅饭、凭票供应的“平等”,到力主全盘私有化、不受限制的自由竞争,以及人人在市场交易契约关系中的平等;从倡导新权威主义,到倡导与之截然对立的新自由主义;从确保人们成为“经济人”、实现利益化,到努力保障每个人都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法律至上的“公平”与“正义”,到道德至上的“正义”与“公平”……这些主张彼此牴牾,却都振振有词。

近代以来,中国人一直有个基本心态,就是胡适所说的“万事不如人”,对自己的文明不再充满自信。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抗击八国联军战争的失败,一次次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令毫无心理准备的中国人陷入了迷茫。很多人开始怀疑和批判先前所做的一切,试图全方位地找出差错、改弦更张。所以,从鸦片战争一直到1919年,我们基本上是以学习西方为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仁人志士逐渐意识到,别国成功的经验,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自己的独立思考,代替不了自己的独立探索,对于中国、中华文明这样一个巨型国家、巨型文明来说,尤其如此。比如说,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要搞西方单一民族国家的那一套制度,一旦进入到实践当中,总会出现问题。梁启超1919年到欧洲,首先反省的就是西方的个人本位,要知道,那恰恰是20年前他热心宣传的思想。他发现,个人本位、利益化、物竞天择这些理念,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到后来的各种矛盾积累、甚至与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都有密切的联系,于是他开始对西方价值观进行重新评价。实际上当时中国很多人都在反思,包括孙中山、章太炎、严复,等等。

    十月革命成功后,一些希望中国尽快摆脱落后面貌的仁人志士觉得苏联的经验值得借鉴,转而学习苏联。我们一度把苏联那一套模式,特别是它的一些制度化的东西,当做我们的核心价值。苏联模式在一定时间内确实起过作用,比如迅速推动工业化。那个时候苏联模式对我们产生的影响是很大的。1949年以后,我们更是全面学习苏联模式。“文革”结束以后进行了拨乱反正,但其实在一段时间内我们仍然没有搞清楚到底要什么。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回过来谈论民主、科学等,也是希望补救苏联模式的一些弊病。然而,当我们进一步了解西方之后才发现,西方的情况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理想主义化的。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本身的观念、理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像后现代的一些学者,他们对西方近代以来一系列核心价值的批判比我们要厉害得多。他们的反思是相当深刻的,有很多甚至完全突破了原有的框架。

 

二、中国历世历代所走过的道路,始终不能脱离中国的实际,不能脱离我们文明的根柢

 

    现在,我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中国只能走自己的路。中国历世历代所走过的道路,始终不能脱离中国的实际,不能脱离我们文明的根柢。我把这个文明根柢归纳成三点:首先,是中国传统的“政治大一统论”的国家治理体制;其次,是“家国共同体论”;第三,是中国人“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责任担当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笔者曾写《民族复兴的核心价值》这本书,此书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文明论”的一些启发。其实我在大学时代就接触到汤因比,但那时印象不深。1986年,我在日本看到了汤因比著作《历史研究》的日文版,共有23卷,读后深受震撼。

    汤因比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以文明为单位来研究世界历史,可能比以国家或地区为单位更能抓住本质性的东西。在汤因比看来,各种文明尽管出现时间有先有后,但都是可以进行比较的,这就是所谓历时性与共时性同在的问题。汤因比重点研究了各种文明由分裂到成为统一国家的问题,这让我很受启发。以汤因比的理论,在人类历史上,国家的统一基本都是比较短暂的,你看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古希腊、奥斯曼帝国……无一例外;但中国就不一样,两千多年来,她长久保持着政治和文化的统一,这是非常特殊的。我这本书的部分为什么要先讲《百年来大一统国家的成功再造》?就是出于这种考虑。

    中国文明为什么能够长期延续下来?这是因为,她的经济根基与社会结构根基是息息相关的。过去我们一直诟病这种“家国同构”的模式,但实际上,她使得国家与社会、与每一个个体都形成了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传统家国共同体固然需要根本性的变革,但它合理的内核不容否定,在现代社会动员、社会管理、社会自治、社会稳定中,它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所以我在这本书中专门用一个部分阐述“家国共同体的传承与转型”。

    汤因比给我的另一个启发是,他在研究了所有人类文明后发现,每一个文明基本上都有统一的教会、统一的宗教,但是中国却没有。中国的儒家也好,道家也好,法家也好,其实都是讲现世的。那么中国人讲什么呢?讲责任,讲个人对家庭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讲丈夫对妻子的责任、父母对子女的责任,等等。这是非常不同的,我们没有统一的宗教。所以,我认为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构成了我们民族在历史上能克服磨难的强大精神力量。

    可以说,我对这个“文明根柢”的归纳,就是从汤因比对文明基本架构的理念中提炼出来的。

    我认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要有一个大的视野,要有大的责任担当。中国今日之所以崛起,中华民族之所以复兴,绝非偶然,它有着极为深厚、极其稳固的文明根柢作坚实的基础。

“文明根柢”是我们华夏子孙共同的精神基因。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屈指可数且绵延不断的巨型文明,从来就有着自己独特的坚守,因此总能一次次在极其严重的威胁和极为剧烈的冲突中重新崛起。同时,它又具有天下为公、有容乃大的世界视野,勇于吸收世界其他各种文明的精华来滋养自己、充实自己,并致力于构建和维护一种协和万邦、天下文明的新的世界秩序。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当代中国著名历史学家、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开拓者姜义华教授*力作,对中华文明、中国历史和中国道路的*思考。

谨以本书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70周年。


书籍介绍

中华文明走向现代的伟大转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方才真正踏上征程的。今天,我们已经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个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我们更要有着充分的自信来理解、把握和阐释我们自己的历史与征程。

本书指出,中华文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知识体系、价值体系、政治经济和社会实践体系,以及话语体系,就是这个整体的主要经脉。我们的文明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不但源起于古老的传统,更是深深扎根于每一代人现实的斗争与实践中。


精彩短评:

  •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1-20 22:38:54

    本来想标想读的,突然想起来这本书读过了,现在还摆在宿舍书架上呢,不过看了下目录又仿佛没读过一般。#百无一用是叉君#

  • 作者:1(根稻草) 发布时间:2011-07-23 18:19:04

    太老了

  • 作者:董末流 发布时间:2019-10-01 19:37:11

    是宏大命题,强调大历史观,从春秋、战国儒道法等开始,讲中国知识体系的结构性变革,在于外来知识体系的输入,比如佛学,以及基于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的近代西方知识体系,对“国学”这个扯淡一级学科的批评很到位。特点就是罗岗老师说的,在讲传统时高度重视“现代中国”(特别是“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对“传统”的淘洗与转化。不过文集嘛,文章会有些重复。

  • 作者:非虛構 发布时间:2020-07-16 15:11:13

    #纪录片项目资料研究# 在下放农村的日子里,马三立经常在田间地头讲笑话,无意间练就了单独表演的本事。因此,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古稀之年的马三立异峰突起,他在巩固对口相声权威地位的同时,连续推出一批单口相声。六十多年的从艺生涯,对于相声创作,马三立已信手拈来。他将心中已有的二三百段相声,精选出一部分重新加工成单口相声,还有一部分题材则来自于朋友、同事等偶然提及的趣闻轶事。

  •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3-03 23:15:26

    不明觉厉,看天才们如何在自己的世界里沉迷、突破、为世界带来星光。

    “只要我们想理解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种宇宙,我们就只能在这个宇宙之内,而不存在“走出”这个宇宙的可能”多么哀伤又有趣啊!

  • 作者:夏虫不语冰 发布时间:2020-08-22 15:26:02

    文字短而平实,但非常感人。为啥这么多人打低分。


深度书评:

  • 这本书为什么可以出版???

    作者:我有一个想法 发布时间:2022-12-27 11:47:48

    上周拿着书卡出去时,妹妹说借点好看的书回来,于是借书时就找了本和衣服相关的,因为她比较喜欢搭配、化妆,谁知道看完我借回来的5本书,她感兴趣的却是历史那本,失策失策。

    这本书看完我头大,因为读后感完全无从下手,也很庆幸妹妹没有打开本书,因为内容太太太枯燥了,中间看得我直犯困。如果不是闲着有时间,它分分钟被我扔到一边。

    这本书是日本一个哲学教授写的,他把衣服的重要性上升到了

    “身体第二层皮肤”

    的高度,并且认为穿衣不光是为了保暖、好看,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比如追逐个性、紧跟潮流、突破自我、角色划分等,甚至还分析了衣服在历史中发挥的文化革命、政治斗争等作用。看完给我的感觉,他哪里是在分析衣服的现象学,他就是在借由衣服这个媒介来展现自己学过多少知识、看到多少观点。

    而且就书名来说,他也不扣题。明明是衣的现象学,里面更多的是在写身体、皮肤和脸,在探讨人们对身体的态度、对流行的追逐、对化妆的看法,如果说时尚、流行还能和衣服挂钩,那么宇宙、肉体、艺术就更多是借由衣服的外皮来展开胡诌的。

    然后呢,这本书它的注释尤其多,为啥会特意提到这一点,因为从这个细节就能看出这本书他提到了太多需要注释说明的内容,细看这些内容会发现大多都是源于日本社会和文化,这对于我们不太了解日本学说及文化的读者来说太费劲了。

    随便拍了两个注释,感受一下

    而且一般来说,作者写内容都会预设读者,很明显这本书作者预设的读者对象就没有中国人。那翻译又没有做到本土化,读起来起码有三分之一的内容看不懂,不明白出版社为什么会看上本书???

    (这部分内容看得直犯困)

    以上是这本书的槽点。当然通篇读完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以下再来说说引发的几点思考:

    1.同一件事物在不同时代代表的含义可能截然不同。

    比如西装出现的雏形,是法国大革命期间,新兴资产阶级为了突破传统贵族阶级的统治,于是舍弃繁复的穿衣风格(衬里、手套、衣领、束腰等),代之以简约的自由服装(西装),就是为了把服饰社会符号的作用从服装中剔除。但到了当今社会,统一的西装反而成了日本打工人的现状,完全没有了自由的概念。

    看到这里时想到了樊登所说,要多读不在同一世纪的书,因为当代之书可能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你把书本的问世时间提前,就能跨越时代的局限性,去看到更多的可能,然后再来反思当代的问题。

    2.警惕欲望,欲望永无止尽。

    当市场陷入饱和时,商家生产的就不再是让人倾注欲望的商品,而是欲望本身。

    之前从事广告行业时,我就不明白,为什么在产品卖点差异很小的情况下,品牌方还是年年召开发布会、年年出新品。现在我明白了,现在很少有人把一件衣服穿破再扔,也很少有人把车开到报废再换,品牌方只有不断的更新换代,才能让消费者的注意力永远都在新品,这样他们才会在旧的没坏时就想去换新的,或者是为了追逐潮流、为了提升社会地位、为了拥有别人想要拥有的东西等去选购商品,总之就是为了不断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

    3.不管什么都可能会变成流行,而追逐流行总会有被流行抛弃的那一天。

    在现代社会,没有什么东西能置身于流行的逻辑之外。汽车、歌曲、视频、饮料自不用说,身材、妆容与人的面孔,乃至艺术、建筑、文学与思想都会受到潮流的影响,成为流行被人们消费。这股浪潮极其猛烈,就连站在流行对立面的事物也会被毫不留情地吞没,沦为它的一部分。

    就像小时候批评周杰伦是一种流行,现在怀念、夸奖周杰伦也是一种流行。也像以前看大家都在看的电视剧是一种流行,现在频繁上热搜、收视率火爆的剧大家都故意避开不看也是一种流行。流行时时在变,永远追逐永远只能被抛在背后。

    4.化妆是为了锦上添花不是为了显得年轻。

    化妆确实能化腐朽为神奇,但无论再怎么美丽的妆容都有卸妆的那一刻,化的与自身差异越大,卸妆时刻的落差感也就越强,为了显得年轻而化妆,反而会让人心变老。

    一张美丽的脸应该是经过时间充分沉淀酝酿而成,不应该是通过某种“防腐加工”提前抹去了时间的痕迹。

    这里不是在批判化妆,而是认为在脸上涂脂抹粉不应该用于模仿美的自然和与青春争高低这种庸俗的、不可告人的目的。化妆无须隐藏,无须设法不让人猜出。相反,它可以炫耀,如果不能做作,至少可以带有某种天真。

    5.最后也是最扣题的一点:

    穿衣有两种目的,一为显眼,一为藏身。

    穿衣服是对自己在公开场合形象的构思和演绎,一个人选择的衣服会直接暴漏他在人际关系上的品味,以及他与社会保持距离的尺寸。

    为显眼穿衣,是个人源自内心自信的标榜,为藏身穿衣,则是对安全领域归属感的寻觅。对衣服的选择折射着他们眼中自我的形象,也体现着自我与他人的距离。

    另外夸奖一下本书的设计,无论是封面材质(应该是某种皮质)还是正文的纸质手感,都超赞!

    但设计再好也掩盖不了内容的缺陷!!!

  • 毛姆和他的《面纱》

    作者:徐梦瑶 发布时间:2013-03-29 18:55:11

    刘瑜这样写毛姆,“读他的小说,很像和一个普通老头子喝茶,边喝边听他讲自己身边的琐事。这大约也是为什么很多评论家视他为‘二流作家’的原因。他的小说里,技巧性、创新性的东西太少了。”身边有朋友也这样和我谈起过毛姆,他在我心里只是二流,一流是卡夫卡、列夫·托尔斯泰。我问朋友,最喜欢毛姆的哪本书。他回答,《面纱》。这样的回答真是符合刘瑜的判断。毛姆在《面纱》的序言里写道,“我想这是我唯一一部由故事情节而不是人物形象为契机发展而成的小说。”毛姆擅长写人心,人们喜爱他,常常是因为那些聪明、刻薄的对话,而不是这是怎样的故事。至少我如此。

    毛姆于我,实在太亲切了。他的小说里,男主角总是一副自恃清高、看透一切的样子,带着嘲讽的表情,斯特里克兰德这样,拉里如此,费恩医生亦是。而他笔下的女性角色,常常是庸俗、物质、愚蠢,而且还要被男主人公刻薄地讥讽一番。可真奇怪,对于毛姆,我甚至不羞于承认我就是那样肤浅庸俗的女人!是啊,我就是!作为女性,看《月亮和六便士》,心里常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深觉那些刻薄言辞戳中要害——我从未被人这样批评,但事实上我就是那样的女人啊。

    理想者喜欢毛姆,是因为他的男主人公们,总是在不顾一切追寻理想,不惜一切。而女性读者喜欢毛姆,因为爱情仅仅在那些充满讥讽的对白里稍稍带到,就和她们产生入骨的共鸣了。《面纱》里没有什么宏大的理想,这是一个爱情故事。电影里有一些让人心理上舒适度高的婚外情,如《廊桥遗梦》、《卡萨布兰卡》、《英国病人》……中国相对较少,《玻璃之城》尚要背着道德枷锁,不伦恋情即便是真爱也总千夫所指万人唾骂。《面纱》也和婚外情有关。由于情节相对完整,它以真正小说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不单纯依靠人物形象的建立,读者的阅读感受可能会更好些。书也薄些。重要的是,这个故事的背景发生在中国,读起来当然更流畅。

    电影我看过,诺顿很帅,黄秋生不俗,只是鲜有电影能超越原著,媲美亦难。书中的瓦尔特是怎样的人,他知道妻子的婚外情后这样说,“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后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为了欣赏你所热衷的那些玩意我竭尽全力,为了向你展示我并非不是无知、庸俗、闲言碎语、愚蠢至极,我煞费苦心。我知道智慧会令你大惊失色,所以处处谨小慎微,无比表现得和你交往的任何男人一样傻瓜。我知道你仅仅为了一己之私就和我结婚。我爱你如此之深,这我毫不在意。据我所知,人们在爱上一个人却得不到回报时,往往感到伤心失望,继而变成愤怒和尖刻。我不是那样。我从未奢望你来爱我,我从未设想你会有理由爱我,我也从未认为自己惹人爱慕。对我来说能被赐予机会爱你就应心怀感激了。”

    这是我书中最喜欢的一段话,按照毛姆最擅长的方式,一席话便瞧出了这个人。他聪明,但不随意卖弄自己的聪明,总是在迎合他打心底里轻视却又深爱的妻子。我就是因为这段话才爱上瓦尔特,还有另一句,凯蒂问他当时明知道她(与奸夫)在房内,为什么不冲进去,至少可以打他一顿。瓦尔特回答,“或许是源于一种古老的品格,我因高傲而不屑武力。”他如此清高。

    可惜电影里的人物塑造并没有这样刻薄,深情倒是有一万分,聪明应该只有三四分。这样的男人太笨。女人是很敏感的,难保她心里早就领会到他的轻视,尽管她不够聪明。很久之后,凯蒂的回答也很漂亮,“我觉得你对我有失公正,因为我愚蠢、轻佻、虚荣,你就责备我,这对我是不公平的。我就是被这样教养长大的,我身边所有的女孩都是如此……你不能因为一个人不喜欢交响音乐会,就责备他不会欣赏音乐。你不能强求我不具备的东西。否则对我就是不公平。我从来没有欺骗过你,假装我会这会那。我有的仅仅是可爱漂亮,天性活泼。你不能指望到集市的货摊买上珍珠项链和貂皮大衣,你是去那儿买锡做的小号和玩具气球的。”凯蒂没有爱上瓦尔特,当然不是她的错。瓦尔特爱上的原本就是这样肤浅的女人,他原本就清楚这点,却还是疯狂得爱上不是吗?凯蒂则很无辜,面对的永远都是礼貌克制、隐藏聪明天性、寡言沉默的丈夫,隔着面纱的丈夫。她要怎么去爱那些虚假的并不真诚的品质。

    大部分女人天生具备肤浅庸俗的品德,热爱物质,买漂亮衣服穿漂亮鞋子,喜欢攀比,热衷于流言蜚语和说三道四,对别人品头论足,虚荣。在感情里盲目冲动,不够聪明。如果看不清这一点,倒不如像毛姆叔叔一样,爱男人好了(男人当然也有那些自大、狂妄、幼稚的坏品质)。我想,毛姆是同性恋,那他与女人,要么是精神上的同盟,要么就是情敌了。或许因此,他才拿捏女性心理如此精准。

    女人到底会不会因为男人的美好品质就爱上他?原著里,凯蒂不会,但是中国女人则会。电影里,中国女人那句“因为你是好人”,给之后凯蒂爱上瓦尔特做了铺垫。电影到底是温情多了。她最终还是爱上他了,虽然他死了。但小说不是这样,毛姆不是要给一个温情的大结局,凯蒂最后想要寻求的只是原谅,她说的是,“我们并没有彼此相爱,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成为朋友。”最悲剧的就是,凯蒂从始至终都没有爱上瓦尔特。而瓦尔特,他最后说的是,“死的却是狗。”他承认最初带她到那个霍乱的中国内地霍乱区,只是为了报复。凯蒂曾经问瓦尔特,“你为什么鄙视自己?”他回答,“因为我爱你。”爱她甚至令瓦尔特羞耻。

    电影里做得很好的一点,就是突出霍乱和战争的背景,政府缺席、人情冷漠、愚昧无知、松散的景象,贴合了无数个苦难时期的中国。或许电影把“救赎”的主题放在灾难上,而不是凯蒂与父亲的和解和自我救赎。小说里透出来的是一股爱和救赎,电影则只剩下爱了。但是温情脉脉才是好电影,如果尖锐毫不客气,就是小说了。想必毛姆叔叔也不会见怪。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8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6分

  • 文字风格:8分

  • 语言运用:4分

  • 文笔流畅:6分

  • 思想传递:6分

  • 知识深度:3分

  • 知识广度:5分

  • 实用性:5分

  • 章节划分:4分

  • 结构布局:6分

  • 新颖与独特:4分

  • 情感共鸣:7分

  • 引人入胜:7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9分

  • 事实准确性:6分

  • 文化贡献:4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7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4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8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7分

  • 搜索功能:4分

  •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服务好(226+)
  • 还行吧(528+)
  • 字体合适(460+)
  • 图书多(466+)
  • 三星好评(598+)
  • 体验满分(262+)
  • 引人入胜(649+)
  • txt(265+)
  • 速度慢(67+)
  • 可以购买(197+)

下载评价

  • 网友 堵***洁: ( 2025-01-01 05:37:47 )

    好用,支持

  • 网友 蓬***之: ( 2024-12-24 23:20:47 )

    好棒good

  • 网友 孔***旋: ( 2025-01-02 01:31:57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寇***音: ( 2024-12-24 09:22:33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冉***兮: ( 2024-12-17 00:48:59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后***之: ( 2024-12-19 21:24:36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郗***兰: ( 2024-12-26 06:16:45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曾***玉: ( 2024-12-26 12:46:07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权***波: ( 2025-01-02 09:13:44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谭***然: ( 2024-12-23 23:28:16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融***华: ( 2025-01-07 11:47:37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宓***莉: ( 2024-12-29 13:41:03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游***钰: ( 2024-12-21 12:21:31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孙***夏: ( 2024-12-25 09:36:51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权***颜: ( 2024-12-19 16:39:44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