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小学3三年级下册美术书人教版 3三年级美术下册课本教材 3三下美术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美术书人教版小学3三年级下册美术书人教版 3三年级美术下册课本教材 3三下美术书义务教育教科书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正版小学3三年级下册美术书人教版 3三年级美术下册课本教材 3三下美术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美术书人教版小学3三年级下册美术书人教版 3三年级美术下册课本教材 3三下美术书义务教育教科书电子书下载地址
- 文件名
- [epub 下载] 正版小学3三年级下册美术书人教版 3三年级美术下册课本教材 3三下美术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美术书人教版小学3三年级下册美术书人教版 3三年级美术下册课本教材 3三下美术书义务教育教科书 epub格式电子书
- [azw3 下载] 正版小学3三年级下册美术书人教版 3三年级美术下册课本教材 3三下美术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美术书人教版小学3三年级下册美术书人教版 3三年级美术下册课本教材 3三下美术书义务教育教科书 azw3格式电子书
- [pdf 下载] 正版小学3三年级下册美术书人教版 3三年级美术下册课本教材 3三下美术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美术书人教版小学3三年级下册美术书人教版 3三年级美术下册课本教材 3三下美术书义务教育教科书 pdf格式电子书
- [txt 下载] 正版小学3三年级下册美术书人教版 3三年级美术下册课本教材 3三下美术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美术书人教版小学3三年级下册美术书人教版 3三年级美术下册课本教材 3三下美术书义务教育教科书 txt格式电子书
- [mobi 下载] 正版小学3三年级下册美术书人教版 3三年级美术下册课本教材 3三下美术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美术书人教版小学3三年级下册美术书人教版 3三年级美术下册课本教材 3三下美术书义务教育教科书 mobi格式电子书
- [word 下载] 正版小学3三年级下册美术书人教版 3三年级美术下册课本教材 3三下美术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美术书人教版小学3三年级下册美术书人教版 3三年级美术下册课本教材 3三下美术书义务教育教科书 word格式电子书
- [kindle 下载] 正版小学3三年级下册美术书人教版 3三年级美术下册课本教材 3三下美术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美术书人教版小学3三年级下册美术书人教版 3三年级美术下册课本教材 3三下美术书义务教育教科书 kindle格式电子书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作者:Vincent 发布时间:2019-08-13 15:53:12
这本1950~1961年的新闻摄影集,大部分照片虽然是黑白,但是构图用光比上一本刚看的好太多。
作者:希腊奶 发布时间:2023-10-13 13:14:18
插画很好看,故事本身还行,能看
作者:宋希於 发布时间:2012-11-26 21:50:35
装帧差。内容尚可。信札整理似仍可有规范余地。
作者:ཀླད་ཀོར། 发布时间:2022-09-30 00:57:12
ལུག་གཅིག་བཏང་ཡོད།
作者:wishUhere 发布时间:2013-09-25 16:04:59
15章后略
作者:胖胖软软甜甜 发布时间:2022-11-11 07:58:00
20221111得到听书
深度书评: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论述题
作者:春天與星星 发布时间:2020-02-24 23:58:29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论述题
试分析十七年文学的创作特点。[暨南大学2014年研]
答: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年)开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那时的文学史上最浓重的一笔就是
政治性凌驾在文学性之上
,作品被强行要求放进一个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中,
政治运动造成了文学的盲从特征
。当高昂的革命热情替代了文学的现实创造和诗意境界,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与这些要求相适应的文学规范。十七年文学具有如下特征:
(1)社会地位
文学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位置显要,作家的社会政治地位比起“旧中国”来其实有很大提升。许多知名作家,常被委以各种国家、执政党的政治职务或头衔。而文学机构(作家协会等)本身,也建构了政治权力模式的等级,提供各种职务以供分配。
(2)创作对象
五六十年代的“中心作家”,大多
学历不高
,在文学写作上的准备普遍不足,思想和艺术借鉴的范围狭窄
。农村、战争和革命运动对中国现代作家来说是新的、重要的经验
,但这些经验的开掘、表现,因文学观念和艺术素养的限制而受到严重制约。写作上传统性的那些“难题”(诸如生活经验到文学创造的转化,虚构能力和艺术构型能力等),在许多作家那里,或者没有自觉意识,或者难以寻克服的途径。
(3)作家
在“十七年文学”中,
理论批评与文艺政策阐释
,与对文学作品的批评难以分开。因此,重要批评家与文学界的领导者在身份上也常重合。
周扬、茅盾、邵荃麟、林默涵、何其芳、张光年、陈荒煤、冯牧、李希凡、姚文元
等,是这一时期活跃的批评家,他们其中的许多人,也同时是文学界的主要负责人。
(4)写作主张
这一时期“中心作家”的多数人,认定文学写作与参加
左翼革命活动
,是同一事情的不同方面。文学被看做是服务于革命事业的一种独特的方式。主要体现为:
①他们对于文
学自主、独立的观念,
会保持高度的警
觉,
不认为可以把政治活动,社会参与跟文学写作加以区分。
②他们普遍认为,凭借着“
先进的世界观”,
作家能够正确地认识、把握客观生活和人的生命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③他们所
实践的革命和文学,
正体现并阐释着这一发展规律。
因而,不存在令他们困惑的悖谬情境,也不可能会有神秘、不可知的领域。明确的目标感和乐观精神,必然是他们作品的基调。
(5)题材
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种:
①歌颂、回忆、斗争;
②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
③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
因此,这个时期的
少数作品艺术性是不高
的,作品也主要体现
文以载道
的思想。
作品风格往往失之于简单,人物也呈现一些程式化的倾向
。
代表作品
中,小说有柳青的《创业史》、赵树理《三里湾》、梁斌《红旗谱》;诗歌有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话剧有老舍的《茶馆》、郭沫若《蔡文姬》等。
简述五六十年代的“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答:在五十年代中后期,当代已经出现能体现此时期
“文学主潮”的作家群
,他们成为此时期的中心力量。根据这一期间权威文学批评,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各种会议对创作的评述,以及中国作协主持的阶段性文学状况总结,可以确认这个时期
“中心作家”大致有柳青、赵树理、杜鹏程、郭小川、贺敬之、李季、魏巍、杨朔、刘白羽、老舍、曹禺、郭沫若等人
。“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体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主要有:
(1)从出身的
地域,以及生活经验、作品取材
等的区域而言,出现了从东南沿海到西北、中原的转移趋势。
(2)这一时期
“中心作家”的多数人,
认定文学写作与参加左翼革命活动是同一事情的不同方面。文学被看做是
服务于革命事业
的一种独特的方式。
(3)这一时期作家的
“文化素养”
,也与“五四”及以后的现代作家有着不同的侧重。五六十年代的“中心作家”,
大多学历不高,在文学写作上的准备普遍不足
。
“百花时代”文学出现了新的气象,请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首都师范大学2016年研]
答:(1)
“百花时代”的内涵
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双百“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这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重要方针,伴随这一方针的出台,在50年代中期出现了小说、诗歌、理论批评的一时繁荣。
(2)
“百花时代”的文学新气象的表现
①对
规范的质疑
“百花时代”提出“写真实”和“干预生活”的创作口号,提出作家要大胆揭露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这一时期的批评者还对以行政的、粗暴干预的方式“领导文艺工作”提出批评,希望作家能拥有必须的自主性和艺术创造的自由环境。
②诗歌变革
“百花时代”在诗歌上的变革表现在改变诗歌观念和写作上单一、狭窄的总趋势,但因l957年夏天的反右派运动很快遭到扼杀。
③小说变革
在50年代中期的文学“百花时代”,“通俗小说”“通俗文艺家”的问题再次提出。这些“通俗文艺家”为他们和他们的作品的现实处境,为他们的文学史地位作了辩护和争取。与此前略有变化的是,文学界对张恨水等的通俗小说作了有保留的重新肯定,体现出拓宽小说创作道路的意向。
简述郭小川、贺敬之政治抒情诗的艺术特色。[武汉大学2016年研]
相关试题:简述贺敬之政治抒情诗的主要特征。[山东大学2011年研]
答: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诗坛,郭小川、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显得夺目出众。虽然他们的诗作都被归为政治抒情诗一类中,确有着
共同的艺术倾向性
,但两者在艺术特色上却各有千秋:
(1)
郭小川政治抒情诗的艺术特色
①以
战士的形象代言时代精神
郭小川的作品中明显地表现出
知识分子与战士之间的情感矛盾与冲突
,这影响了在其诗中自我解剖的抒情方式。他善于选取具有重大
政治意义的题材
,以战士的形象代言时代精神,表达革命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斗争的信念。
②肯定个体精神、情感价值
郭小川的部分作品中有一种
人道主义的,肯定个体精神、情感价值的“设计”
。在处理个人-
群体、个体-历史、感性个体-历史本质
之间的关系上,
在处理个体实现“本质化”的过程中
,郭小川
承认裂痕、冲突的存在,也承认裂痕、冲突的思想和审美价值
。
③诗体形式方面的试验
郭小川五六十年代在诗体形式方面做过许多试验,
对新诗文体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除“楼梯体”“半格律体”之外,还试图在诗中融入古典诗词、小令的语词、句式、节奏。在60年代,曾以“半逗律”的方式处理排比、对偶,出现了被称为“现代赋体”的形式。
(2)贺敬之政治抒情诗的艺术特色
①借鉴民歌和古典诗歌
抒情短诗格局较小,多借鉴民歌和古典诗歌。例如,
《回延安》《桂林山水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化用陕北信天游形式
,在现实与战争历史的交错中,
发掘支持当代发展的精神力量。
(2)大开大阖、波澜壮阔的诗歌意境
鸿篇巨制,如
《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锋之歌
》等,在当代政治抒情诗“体制”的建立上起到重要作用。
跨度宏阔的叙事时间,充实诗歌的内容含量,
现在和过去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艺术冲击。
由于贺敬之的诗作常常
从重大政治命题中去寻觅和表现诗情
,因而其视野宽广,结构呈现出
大开大阖、波澜壮阔之势
。在宏大的视野和结构里,诗人驾起想象的翅膀,纵横驰骋,充分调动时空的张力创造意境。
(3)“小我”与“大我”统一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抒情诗创造的是
抒情主人公形象
,贺敬之的抒情主人公在诗中往往以字面上的“我”为艺术符号,这也是其
抒情方式和艺术风格的独特之处。
以“我”的身份和眼光来感受生活和抒写激情,更便于坦露自己的个性,因而为古今中外的诗人们所常用;然而贺敬之的“我”与郭小川的“我”一样,是“大我”,或者说,
是“小我”与“大我”的统一体
。
总之,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之所以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他能够
赋予抽象的政治性命题以具体生动的形象,
以政治的“虚”来贯串、带动形象的“实”,又以形象的“实”使政治的“虚”变成可观可感的东西,从而造成了既动人心弦又给人美感的诗的境界。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特点。[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研]
答:“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以赵树理的小说创作为代表。赵树理小说在艺术的民族化、大众化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这主要表现在人物描写、结构安排、语言运用等方面。
(1)
在斗争的发展中来展现人物形象
在人物描写上,赵树理不是在静止的状态下消极地描写人物,而是在斗争的发展中来展现人物的性格。例如《李有才板话》中的老杨的性格,就是在阎家山两个阶级激烈搏战的斗争环境中得到充分表现的。
(2)
善于通过人物言行显示人物的性格
赵树理总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来显示他们的性格,表现他们的思想情绪。对二诸葛、三仙姑这两位“神仙”性格的刻画,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最成功的例证。
(3)结构上继承与创新并举
在结构上,赵树理小说继承古典小说、评话说书的结构方法,大多采用单线发展的写法,但又适应时代要求,摈弃了传统的章回体形式,接受了五四以来新小说的形式,并且融汇贯通,进行艺术冶炼,使小说的结构形成了鲜明而新颖的民族特色,即故事完整:有头有尾;情节连贯,曲折多变;疏密相间,脉络清晰。
(4)小说语言颇具民族特色
赵树理小说运用的语言完全是活在人民群众口头上的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形象鲜明,风趣幽默,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具体地说,就是有着口语化、形象化、个性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格特色。
谈谈赵树理及其“山药蛋派”创作的历史贡献和时代局限。[浙江大学2011年研]
答:“山药蛋派”是以赵树理为代表,部分艺术风格、审美追求相互接近的山西作家所构成的一个以写农村题材小说为主的文学流派。除赵树理外,主要成员还有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代表作品有《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三里湾》(赵树理)、《我的第一个上级》(马烽)、《宋老大进城》(西戎)、《奇异的离婚故事》(孙谦)、《七月的庙会》(胡正)等。
(1)历史贡献
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对中国新文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表现为:
①“山药蛋派”的文学创作是半个世纪以来中
国农村社会变迁和中国农民生存状态的一面镜子。他
们的作品描述了中国农村历史变迁的尖锐性、复杂性和曲折性,也反映了中国农民的生存状况,塑造了一批真正的农民形象。这些形象从思想、情感、习性、气质到思维表达形式、生存方式都具有地道的农民特质。
②体
现了“为农民服务”的“人本主义”文学思想。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山药蛋派”是一个从始到终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文学流派,这在新文学史上绝无仅有。他们从文学描写的客体对象,到创作塑造的审美形象,直至阅读者都是以农民为对象。
③复
兴民间话语,弘扬民间文艺,提升民间文艺的品位,使民间文艺登上文学的大雅之堂,是
“山药蛋派”的又一突出贡献。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为中国新文学继承传统文学,特别是继承和弘扬民间文艺方面做出重大贡献。他们一方面创造性地利用民间文艺样式,创造了新
文学的新品种“评书体小说”“新章回体小说”等;
另一方面扩
大、改造民间曲艺和地方戏剧促使其登上大雅之堂;
同时他们还学习借
鉴西洋的文学样式,同民间文艺相融合,创造了农民式的话剧和电影。
(2)时代局限
由于时代和个人等方面的原因,使得他们的作品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和不足:
①他们虽然身
处农村翻天覆地的大变革时代,
但其作品反映农
村的生活面不够广阔,
作品容量不够博厚,缺少气壮山河的画幅和史诗的气度。
②他们虽然塑
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
但从总体看,仍存在着重事轻人的倾向,很少塑造出像阿Q、朱老忠、梁三老汉这样性格丰富、立体感强、高度典型化的艺术形象。
③他们过
分强调写“问题小说”,
或者为了配合中心任务,使得部分作品有就事论事、图解政策、概念化的毛病,缺乏艺术感染力。
④在重
视向中国古典文学和民间文学优良传统学习的同时,
他们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外国文学创作经验的借鉴。
⑤由于重
视共同的美学追求,致
使“山药蛋派”的模式化创作日益明显,作家的个性风格被逐渐淹没。
总之,
赵树理及其“山药蛋派”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历史贡献
,他们秉承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围绕正在发生变革的农村生活和变革中所出现的
新人物、新思想、新问题来展开叙事
,刻
画了不少性格鲜明的新时代的农民形象
。同时,也应看到他们在创作上的某些局限性,以更加
全面客观的眼光
去评价这一文学群体的创作活动。
1.《青春之歌》的艺术特点。[厦门大学2011年研]
答:《青春之歌》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反映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优秀长篇小说,其艺术特点表现为:
(1)丰富宽广的题材
以林道静为中心,组织情节结构,贯穿众多的人物、复杂的事件和纷繁的生活场景,从而概括大量的社会内容。小说把人物置于“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的北京,既展示了30年代初期、中期尖锐激烈的民族矛盾以及复杂的社会关系,又展现了以北平青年学生为中心的抗日救亡运动的历史背景。
(2)人物形象鲜明
通过简笔勾勒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揭示了时代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深刻影响。其中,有曾经徘徊犹豫,终于觉醒的王晓燕、许宁等;有追逐名利、庸俗卑琐的余永泽;有纵欲虚荣、沉沦堕落的白丽萍、陈蔚如等。他们分别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各种类型。这些人物的出现与存在,无不与林道静发生关系,并通过他们来突出林道静的形象。
(3)浓郁的抒情笔调
无论描写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还是叙写事件、渲染气氛,作者总是笔墨含情,情景交融,尤其是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感情世界时,笔锋颇为细腻,满贮诗情。如文中对林道静与余永泽、江华的关系描写,作者笔锋细腻,虽稚拙盲目,但也显示了杨沫作为女作家所特有的阴柔情愫。
总之,《青春之歌》规模庞大,但繁而不乱,所有广阔的现实生活,众多的人物,复杂的事件,时空的变迁全都通过林道静一人的经历贯穿起来,使得文章内容丰富而线索鲜明,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2.简述孙犁小说的风格特征。[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孙犁小说着重于挖掘农民的灵魂美和人情美,艺术上追求诗的抒情性和风俗化的描写,带有浪漫主义的艺术气质。孙犁小说的风格特征主要表现为:
(1)用诗情画意的笔致表现抗战生活
孙犁的小说基本是以他的家乡冀中平原农村为背景,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冀中地区人民的斗争与生活。他把战争年代人民群众为保家卫国而进行的可歌可泣的斗争,交织在白洋淀水乡如诗如画的背景上,用充满诗情画意的笔致加以表现。他的小说,并没有很强的故事性,也缺乏对生活细节作精致的描绘,往往抓取个别的生活片断、场景,渲染上或浓或淡的主观情感色彩。他的小说在创作上虽以现实主义为主,但带有较强的浪漫主义气息。这种艺术上的追求,使其小说往往充满诗情画意。
(2)表现主人公的诗意人生
孙犁的小说侧重于从人的心灵、情感和生活诗意的层面上来表现人物性格的丰富与优美。他努力表现普通劳动者在民族解放斗争中明大义、识大体、顾大局的宽阔胸襟和在艰苦环境中乐观、健康、纯洁的品性,着力描画翻身农民在艰苦斗争生活中所孕育的诗意人生,揭示他们平凡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孙犁小说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着意刻画和赞美的主人公都是妇女,如《荷花淀》与《嘱咐》中的水生嫂等。这些年轻妇女各具神采,却都表现出高尚的情操、刚毅的性格以及革命的激情、欢乐的精神,可以说这是孙犁塑造的独特的人物体系。
(3)中和之美的创作原则
孙犁小说的传统性、民间性比较内在,即他在含蓄地追求一种中和之美的原则。孙犁小说以其美的特质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解放区小说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
(4)注重挖掘生活中的美和人性的光辉
孙犁以散文的笔法来写小说,虽以抗战生活为题材,却不以金戈铁马的厮杀、尖锐激烈的冲突、曲折惊险的情节取胜,而是以一条简单的情节线索串联起几个重要场景,用饱含诗情而又灵巧轻捷的笔触加以精细雕琢,将写景叙事、抒情写人融于一体,从中发掘出生活的诗意和人情美的光华。
(5)语言清新自然,高度个性化和口语化
孙犁小说的语言清新自然,优美动人,人物语言达到了高度的个性化和口语化。小说具有散文的韵味,充溢着既深沉又明丽的诗的情调。后来有一批作家如刘绍棠、丛维熙等,追随孙犁的创作风格,以其为首,在五六十年代形成了被称为“荷花淀派”的小说流派。
1.试论中国当代文学“前十七年”出现的“革命历史叙事”作品的叙事特征。[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十七年文学中“革命历史叙事”是取得了最大创作实绩的领域。这一领域作品的叙事特征主要表现为:
(1)
具有宏大场景的最靠近意识形态本身的“类史诗叙事”
类史诗叙事注重宏大场景和英雄人物的刻画,叙述格局开阔恢宏,历史线索具有系统性,时间跨度大。例如,《红旗谱》就是一部完全按照“党史模式”来构建故事与情节发展进程的小说,它按照毛泽东的土地改革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理论,对中国现代革命做了系统而完整的叙述。
(2)
带有传统或者民间叙事趣味的“类传奇叙事”
类传奇叙事是指在“全新”的革命文学的红色意识形态主题下,仍包藏了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的多种要素。诸如中国古代的“奇书”叙事传统、夸张的类型化人物、对情节戏剧化的追求,乃至章回体的形式,都在大量的革命小说中有所保留。类传奇叙事的代表作是曲波的《林海雪原》,其采用典型的传奇式结构与叙述方式:人物性格定型无“成长”;情节大同小异,只有具体内容的变化;叙述方式和套路则是一定的;结局总是可以预知,尽管始终处在惊险和紧张之中,但胜利永远属于主人公;每段传奇故事都可以相对独立,但总体上又很容易统一起来。在人物刻画上,革命历史叙事通常都会在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之间,设置一个泾渭分明的道德分界线。
(3)
以个人成长为叙述线索的“类成长叙事”
类成长叙事在叙事时,叙述主人公处于成长过程中,由最初的幼稚状态、自发反抗旧势力到最终接受党的领导、在革命实践中锻炼成长为组织当中坚定成熟的一分子。历史的发展是人物成长的推动力,而历史的发展是由党来组织和代表的。只有描写两者“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才能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在政治上的要求。杨沫的《青春之歌》便是典型的类成长叙事。
(4)
具有别样视角与抒情意味的“类抒情叙事”
红色历史题材的处理,只有少数作家能够在意识形态的主题之下,自觉地寻找着诗意的叙述。王愿坚、峻青、孙犁、茹志娟等人各具特色地记录下战争年代的人情与人性,以及生命的美好与牺牲。例如,茹志娟的小说多选取一个典型片段展开叙述,短小精致的结构与细腻温婉的情感互相交融,把平凡的事件处理得枝叶扶疏,灿然可观。
2.举出一两部十七年时期的革命文学作品,试对其“潜叙事”进行分析,并且说明如何更有效和更富有深度地研究这些作品的方法与路径。[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
(1)《青春之歌》的“潜叙事”分析
在十七年革命文学作品中,如果要选择一部最具有“多解性”的文本,无疑要推杨沫的《青春之歌》。《青春之歌》之所以是一部有吸引力和可读性的小说,是因为它在革命政治的叙事外衣下,依然“无意识”地借助了中国传统小说叙事中“才子佳人”和“英雄美人”两种模式,而小说中隐含的女性主义与仿男权叙事,则是作品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
杨沫在《青春之歌》中为知识女性构画了一条通向自由解放的大道:女性要想获得自由解放,要把个人的幸福与社会解放运动事业结合起来。在十七年的女性文学中,《青春之歌》在情感表达的方式上与十七年的主流相吻合。不过,《青春之歌》中的“革命”之歌往往以“爱情”之歌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得以完成,这又跟十七年的主流存在差异。在这一叙事模式的背后,人们总是能从中发现一个潜文本。在显文本中“革命”与“爱情”这两条线索的融合,总是被潜文本中“革命”与“爱情”两条线索的分离所拆解,使作者的意识形态言说努力付之东流。显文本中卢嘉川只能成为革命叙事递增序列中的一个环节,不可避免地最终被江华所取代,所以,虽然作者无数次地表达过自己对卢嘉川这一角色的喜爱之情,但却不能不在小说的中前部就安排卢嘉川在狱中牺牲。而在潜文本中,卢嘉川与林道静那未及言说便消逝的爱情成为小说中爱情叙述的高潮,卢嘉川这一人物形象在爱情叙事这条线索上得到了升华与深化。
此外,由于作品中知识分子主体的复杂性,导致了《青春之歌》文本的复杂性,表现为:它本是一个革命知识分子的叙事,但又包含了一个五四式的”娜拉叙事”;一个十分形似的“公主被后母或巫婆控制”的童话叙事,包含了一个“女性主义叙事”;一个“小资”女人的个人叙事;一个类似“教育小说”或“成长小说”的青春叙事;一个“历险记结构”式的古老叙事。
十七年时期的小说中,没有哪一部小说能够像《青春之歌》这样有如此多的解读角度与阐释的可能性。虽然迄今为止对它的研究与分析已足够多,但是对于其文本内部复杂而丰富的“潜结构”与“潜文本”的分析仍有必要进行,因为它不仅可以使读者有更多的理由来阐释和认可这部小说本身的“文学性”,而且对于整体上认知红色叙事的复杂性与文学性含量,也是一个启示和范例。
(2)研究十七年革命文学作品的方法与路径
研究十七年文学的革命历史作品,要在研究过程中真正深入文本,发现作家在文学上的创造性,并在文学史中寻找参照,从而加深对十七年文学的理解,而并非做出简单化的价值判断。
①在十七年文学研究中,一些学者在认识上存在一个根本性的误区,即用二
元对立的方式看待新文学中两个传统——五四传统和延安传统,
并将其对立起来,将文学史中延安文学和十七年文学看成是新文学启蒙精神的断裂。固然可以将五四文学到十七年文学描述为一个由个体走向集体的过程,但也应认识到,十七年文学中集体话语的介入从某种意义上是对五四启蒙的一种补充和延续,而不是断裂。
②研
究十七年文学必须将落脚点置于历史的情境中,在观照历史情境中进行研究,既不能忽略当时特定的历史情境而否定当时文学的价值,也不能以当下的审美标准简单地批判当时文学的意义,要警惕历史情境中的意识形态陷阱。
③将十七年文学纳入现当代文学史视野,使其与其他时期的文学获得一种照应,从而带来互文性的阐释,这样的研究可以使人们对于作品的认识不仅仅是一种横向的比较,还有一种纵向的参照;不仅可以分析意识形态对于一部作品产生的影响,还可以发现不同时期意识形态的变化如何影响了不同时期的作家叙述同一事件;不仅可以看到一部作品在当时的影响,还可以深入地分析其话语资源对后来同类文学写作范式的影响,从而更深入地认识一部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④十七年文学研究要
避免断章取义的文本分析和“批评化”所带来的片面的评价机制。
研究只有更加深入地回到文学层面和历史层面,才能给这一时期的文学以更为客观的文学定位,并更为公正地认识到其文学价值和文学史意义。
3.林道静形象体现的革命话语和爱情话语存在怎样的关系?[南开大学2013年研]
答:
“革命的罗曼蒂克”
早在1928到1930年就已成为当时普罗文学的主要特征,其精髓为蒋光慈提出的“革命+恋爱”创作模式。《青春之歌》着力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女性形象,展现了一名个人主义知识分子变成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过程。作品通过林道静在三段爱情中的话语,即“林道静以革命名义离开余永泽的爱情话语”“林道静和卢嘉川的革命话语改造爱情话语”“林道静和江华的革命话语取代爱情话语”来表现革命话语和爱情话语间的关系。
(1)
林道静和余永泽:爱情话语向革命靠近
茅盾曾在1935年发表的《“革命”与“恋爱”的公式》中将“革命+恋爱”创作模式概括为:
“作者借主人公的‘现身说法’,指出了‘恋爱’妨碍‘革命’,于是归结为‘为了革命而牺牲恋爱’的公式。
“在《青春之歌》中,表现为林道静和余永泽的爱情。林道静受到余永泽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他们的爱情话语表现为大量的诗化词语、副词的重叠使用以及各种修辞的运用,通过爱情话语来抒发他们的爱情。后来林道静受革命者感染而离开了余永泽,加上了革命的名义。
(2)
林道静和卢嘉川:革命话语改造爱情话语
茅盾在《“革命”与“恋爱”的公式》中还提到“稍后,这‘公式’被修改了一些……‘恋爱’与‘革命’相辅相成了,这通常表现为几个男性追逐一个女性,而女性挑中了那最‘革命’的男性”,即“革命决定了爱情”。在《青春之歌》中,表现为林道静在余永泽和卢嘉川中的选择。林道静受卢嘉川思想革命的影响,爱情话语欲语还休,开始与卢嘉川的革命话语进行争夺,并最终被革命话语所改造,他们之间的话语特征主要表现为:用省略号代替爱情话语、革命话语对爱情话语的置换,他们的爱情表达终究被埋没在革命话语里。
(3)
林道静和江华:革命话语取代爱情话语
“革命+恋爱”创作模式在被继续修改后,出现了第
三类“革命+恋爱”小说,
即“干同样的工作且同样努力的一对男女”怎样自然成了恋人,称为“革命产生了恋爱”。在《青春之歌》中,表现为林道静与江华的爱情。林道静与江华的爱情话语依附革命话语而生,革命话语已经完全战胜了爱情话语。在这场话语权的争夺战中,林道静最终放弃了爱情话语,变成了像江华一样操纵成熟革命话语的战士,她的身份也由“女人”变成了革命者,实现了最终的成熟。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
林道静形象体现的爱情话语与革命话语与“革命+恋爱”的创作模式相吻合。林道静形象体现的革命话语和爱情话语先是“革命话语改造爱情话语”的关系,后是“革命话语取代爱情话语”的关系。
以《林海雪原》为例子分析革命英雄传奇小说艺术特点。[四川师范大学2018年研]
答:革命英雄传奇是指“十七年”时期以战争生活为创作背景,以通俗写法为叙述手段,以传奇为写作特色的一种小说形式。革命英雄传奇小说最早的呈现形式是1940年代解放区文学《洋铁桶的故事》《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等作品,建国后,此类小说的创作达到高潮,出现了《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野火春风斗古城》等一大批小说。革命英雄传奇吸收了我国民间传统中的侠义精神,对古代侠义小说艺术经验进行了借鉴、改造和转换,将抽象的现代阶级理论转化为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学形象和叙事方式,以此唤起广泛的阶级共性和共识,不仅深受读者大众的欢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下面以《林海雪原》为例子分析革命英雄传奇小说的艺术特点:
(1)
汲取传统英雄传奇的艺术表现元素,在结构方式、叙述模式、叙述节奏、叙述视角等方面都体现出中国传统英雄传奇的风采。
《林海雪原》是以消灭许大马棒、座山雕、九彪和马希山四个匪帮为贯穿全书的主要故事,构成小说叙述的主要线索。在四个主要故事和与之相对应的战争方式(奇袭、设圈套、将计就计和周旋)的叙述之外,又适当地插入了捕获一撮毛、巧遇蘑菇老人、少剑波和白茹的恋爱、夹皮沟发动群众、智斗河神庙道人等,以及多种日常生活场景的故事。这明显地体现出传统小说注重故事性、传奇性,以及以情节为中心的叙述方式和“大故事套小故事”的结构方式特征。全书的故事是一个波澜追逐又一个波澜,奇峰凸起,变化万端。几个主要故事中间交错着许多小故事。
此外,在情节、叙述节奏、大量“巧合”以及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等方面也都呈现出传统章回小说的艺术表现因素。作品这种节外生枝,险象环生的故事处理方法,与民间说书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使故事大起大落,情节大开大阖,人物大忠大奸,情绪大悲大喜,把艺术各种要素都推向极致,产生了引人入胜的魅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林海雪原》还体现出对传统侠义小说的继承。关于侠义小说的叙事模式,在不同的理论家的归纳中有不同的形式,然而无论在何种形式中,都不会缺少血债与报恩这些基本的元素。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的经典侠义小说,主人公所遭遇的杀父或灭门的“血债”往往是故事的起点,他们大都带着深仇大恨踏上漫漫复仇之路,并最终以报仇雪恨的结局完成故事。在《林海雪原》剿匪故事的开端,作者叙述了少剑波率领小分队急驰增援被土匪袭击的杉岚站的故事。当少剑波和小分队赶到杉岚站时,看到的是包括姐姐在内的“六男三女,都用刺刀剖开了肚子,肝肠坠地,没有了一只耳朵,只留下被刺刀割掉的痕迹”的惨烈场景。此时的少剑波,“眼睛顿时什么也看不见了,失去了视觉;头像炸开,昏昏沉沉,失去了知觉,就要倒将下来”,耳边“所有一切的声音似乎都在说:‘小波!别流泪!杀敌!报仇!’”就《林海雪原》整个故事而言,剿匪是党赋予的革命任务,是以革命伦理为前提的。但是,开篇的“血债”叙事,明显带有传统侠义小说主人公复仇故事的个体伦理道德色彩。“血债”不仅一下子把读者带进了他们所熟悉的传统侠义小说的文化氛围中,引领读者与主人公一同进入正义的复仇之旅,而且“从此以后的全部剿匪故事都可以视为这一逻辑的展现,小说中所有的主要正面人物——无论是杨子荣这样的小分队战士还是普通的百姓都有亲人被杀害的痛苦经历,为亲人成为他们最为内在的冲动,也成为了叙事的动力与方向。通过这样的叙事策略,《林海雪原》将政治使命转述为一个道德化的中国故事。‘革命’穿上了‘传统’的外衣。”这种用传统侠义小说的故事模式表现现代的革命内容,足以显现出作者受传统小说话语影响之深刻程度。
(2)传统小说英雄形象给革命英雄形象塑造以深刻的影响。
尽管《林海雪原》在英雄形象塑造上,革命英雄形象处于价值优先地位,但传统小说英雄形象还是挣脱其约束,参与了革命英雄形象的塑造。在传统英雄传奇中,英雄人物大致可分为草莽型和儒雅智慧型两类,前者如张飞、武松、李逵等,而后者则以诸葛亮、周瑜等为代表。草莽英雄大都外表粗犷,武艺超强,性格直率、卤莽,讲义气,敢做敢为,往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智慧型英雄则表现为外形俊朗,行为举止潇洒,不以武功见长而以智慧取胜。在《林海雪原》的英雄谱中,刘勋苍等小分队战士属于前一类。在刘勋苍力擒刁占一、袭击虎狼窝、生擒许大马棒等情节中,作家突出表现了他的勇猛;长腿孙达得耐力超群,能日行数百里;攀山能手栾超家能够穿山越岭,飞越绝壁,所有这些无不显示了他们的非凡技艺。在这类英雄造型中,我们不难发现《水浒传》梁山好汉的某些影子。“在侦察兵‘坦克’刘勋苍这里,可以参悟到鲁智深力撼山岳的情景;从‘长腿’孙达得身上,不由想到那个日行数百里的‘神行太保’戴宗;由高波联想到智勇双全的‘小李广’花荣”。
少剑波作为全书的主人公,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英雄人物。虽然受革命英雄话语的影响,作家充分挖掘他身上的阶级性、革命性和人民性内涵,但是,由于传统小说英雄话语的影响,少剑波这一英雄形象也体现出传统智慧型英雄的英雄质素。对少剑波这一英雄形象的塑造,作家主要突出他“多智”的性格侧面。少剑波是位“精悍俏爽,健美英俊”的“少帅”,虽然他只有22岁,但却文武双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不乏文学才华。在天真稚嫩的白茹眼中,他“智慧那么多,胆魄那么大,却又那么谦虚”;杨子荣对少剑波更是佩服有加。他这是样评价自己年轻有为的首长:“就像你,二零三首长,由于你身经百战,所以你指挥千军万马,就像挥动你自己的两只拳头一样,这一点,我无论如何办不到……”;在全体小分队战士的眼中,“我们的二零三首长真是文武双全”;夹皮沟的老百姓简直把少剑波看作神话中的人物。如果说这是以虚写的手法表现少剑波的多智,那么,作家还在剿匪战斗中以实写的笔法表现、描绘少剑波在战略、战术等方面的智慧,以及指挥才能。例如,在消灭许大马棒的战斗中奇袭战术的运用,面对威虎山易守难攻的险峻地形,以智取的战术谋略,消灭座山雕匪部等战斗叙事,充分表现出少剑波的足智多谋和高超的指挥艺术。对于少剑波英雄形象的主要性格内涵,有论者指出,“少剑波既有宋江的将帅之风,也有‘智多星’吴用的老谋深算”。
此外,就传统小说话语对《林海雪原》的影响而言,有论者还深刻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神/魔对立的叙事模式对《林海雪原》的影响,尤其是神魔小说将反面人物妖魔化的修辞策略对《林海雪原》中反面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
总之,
受时代文化氛围和作家艺术修养等因素的影响,《林海雪原》的创作在革命话语的总体框架内讲述现代革命故事时,
由于作家借鉴,
吸收传统小说话语的艺术资源和艺术手法而使文本叙事体现出浪漫传奇色彩
,也使小说具有一定的
通俗性和娱乐性色度
,这一切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观赏性,为广大读者所青睐。
以《龙须沟》和《茶馆》为例,论述老舍十七年文学的得失。
[南开大学2013年研]
答: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大师级的人物,早在三十年代便以其独具韵味的京味特色小说享誉文坛。之后,老舍又迎来了他的第二个创作高峰——戏剧创作。然而,回顾老舍解放后的戏剧创作道路,除了《茶馆》为代表的极少数作品获得成功外,其余戏剧创作或多或少有一些遗憾。以《龙须沟》和《茶馆》为例,老舍十七年文学的得失主要表现为:
(1
)《茶馆》标志着老舍十七年文学的成功
①平面展开的历史画卷:老北京的风习画
这部剧作的时间跨度大,人物众多,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众生相,三教九流、各个阶层的人都登台表演,走马灯一样,寥寥数语,但句句藏锋。茶馆本身就是人生的舞台,是历史生活的画卷。通过茶馆里一系列人物形象展现的生活画卷,具有浓厚的北京风味,人物身份、经历、性格、心理和言语行为,一举一动都显示出北京生活的味道,重现了那个动荡不安又生生不息的历史现实。
②独特的戏剧结构:人物与时代的冲突
这部剧作如果从一般戏剧理论来看,明显违背戏剧冲突结构和原则。既没有主导情节,也没有主要矛盾,人物之间并没有直接的戏剧性冲突。人物的活动只是在三个时代的横断面自在地展开,直接承受着历史给予的困境,他们在历史特定的困境中挣扎。
③语言艺术:北京特色的风格
老舍的语言贴近人物身份,寥寥数语,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心理便暴露无遗。幽默、讽刺、诙谐,善于以极精练的笔墨,运用经过提炼了的北京话赋予人物以生命。他始终把眼睛盯在人物性格与生活上,以期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五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
(2)《龙须沟》标志着老舍十七年文学的不足
①强烈的“歌德”精神使老舍失去了正常的创作心态
老舍是情感先行的作家,目睹着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老舍难以抑制内心的狂喜,带着满腔的热忱投入戏剧创作中,《龙须沟》就在这种心态下产生。《龙须沟》在结构上处理得不尽人意,有时流于松散,戏剧冲突也不够激烈。虽然老舍是语言大师,往往能用语言和描写人物的优势掩盖这一缺陷,但这确实是他戏剧创作的硬伤。
②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老舍不惜牺牲艺术家的独特气质与创作个性
新中国成立以后,老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深攫住了他。但就老舍自身的气质而言,他是一个性格内敛的人,温尔敦厚却又深沉冷峻。解放后除了《茶馆》《正红旗下》以外,老舍写的都是反映新时期的轻喜剧,实际上不符合他的性格内涵。在本时期失败的作品中,几乎看不到他从文化伦理的角度对传统和现代性的冲突所作的思考。
简述文革文学的特征。[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研]
答:在文革中,政治观念、意图直接转化为艺术作品,即“政治”的直接“美学化”。同时,作品的接受行为,也更明确地被赋予政治的意义。文本的生产、发表、阅读、批评,就是一种“政治行为”。这种存在方式决定了文革文学具有如下特征:
(1)结构的典型化
文革中政治的直接“美学化”的文学观念,导致文学创作出现观念论证式的结构。文学写作的“思维过程”,被规定为这样的公式:表象(事物的直接映象)-概念(思想)-表象(新创造的形象),即个别-一般-典型。创作和阅读过程中的形象思维、直觉、体验等,被看成是“神秘主义”的东西而被拒绝和清除。
(2)题材人物的“三突出”
一方面,所有的作品必须主要表现英雄人物,英雄人物在作品中又必须居于中心的、绝对支配的地位;另一方面,塑造的英雄人物必须高大完美,不允许有思想性格的弱点。因此,以“三突出”(涉及结构方法、人物安排规则)的“创作原则”,作为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的“有力保证”。
(3)文学形式的戏剧化
文革期间,戏剧在文艺诸样式中,居于中心地位。戏剧既是选择用来进行政治斗争的“突破口”,也是用来开创“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样板”的主要形式。处于“中心”的戏剧对文学其他样式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诗、小说、散文在结构上的“场景化”。矛盾的若干线索的安排,开端、发展、高潮、解决的方式,即按照戏剧冲突的设置和结构,几乎成为文学创作的构思方式。小说中的人物也大多“角色化”,在冲突中有确定的地位和明确的性格特征,并且人物间安排了许多戏剧台词式的对白。
以“三红一创”为例,谈谈你对红色经典的看法。
[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研]
答:红色经典可谓五六十年代革命历史小说的代名词,最著名的作品莫过于“三红一创,青山保林”,其中,“三红一创”是指《红日》《红旗谱》《红岩》和《创业史》(第一部)。
(1)“三红一创”在1950、1960年代对国人所起到的精神作用不可小觑,其承担了
“革命历史”经典化功能
,讲述革命的起源神话、英雄传奇和终极承诺,以此维系当代国人的大希望与大恐惧,证明当代现实的合理性,通过全国范围内的讲述与阅读实践建构国人在革命所建立的新秩序中的主体意识。
(2)
新的历史观的形成
,使研究者为当代文学的发展寻找到了新的起点和坐标。对“红色经典”的研究和重新审视在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宋炳辉的《“柳青现象”的启示——重评长篇小说〈创业史〉》是最先开始重评的文章。
文章指出《创业史》存在着较多的矛盾:“作品被夸大了的理论体系笼罩着全篇……合理地'完成主题的实现……这种理论体系的自我封闭性又钳制了生活的真正丰富多样性,……妨碍作家对现实生活本质的不断追求和艺术表现。”这样的评论,集中了1980年代的新启蒙思想资源与审美主义的艺术资源,实现了对狭隘政治视角以及庸俗社会学评论的颠覆。
(3)
“审美标准”是“重写文学史”的倡导者打出的一面旗帜
。进入90年代,对“红色经典”作家作品的重评也采用了审美的标准。早在1994年,田中阳就指出“《创业史》和《红旗谱》被认为是体现'民族风格'的典范”,而民族风格主要表现为一种阶级风格。
(4)
有学者曾从叙事习惯的排斥性和叙述态度的暧昧性入手,分别对“三红”做了分析,以揭示其创作策略。
同时以“叙事规则”的
确立过程、叙事倾向、全知全能的叙事方式
进一步论述了红色经典等文本是文学叙事与政治期待的结合,这不仅加强了对文学组织和生产的进一步控制,而且建立了
对读者、观众的阅读和审美趣味的引导系统
。
总之,历经风雨坎坷,“红色经典”文本从诞生至今,学者们的研究大都是从
文本
着手重读作品,而“红色经典”的完形过程尚无人问津,其实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角度,期待在广大研究者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下,“红色经典”研究将突破研究方法和视角的局限向纵深发展。
简述第四次文代会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
[浙江大学2013年研]
答:(1)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第四次全国文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文代会提出了新的文艺指导思想,即“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这为新时期文学在恢复期里大步走向繁荣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召开期间,执政党提出了“文艺民主”的问题,并宣布“收回”毛泽东“文革”前夕的关于文艺工作的“两个批示”,宣布“十七年”的文艺路线“基本正确”,并选举了全国文联新的领导机构。
(3)关于新时期文学的历史起点,有四种代表性的学术观点,即分别以“四五运动”“四人帮”倒台和“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第四次文代会为新时期文学的开端。要深入揭示从“文革”文学向新时期文学过渡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第四次文代会是无法回避的重大事件。
总之,第四次文代会标志着当代文学史的“重大转折”,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构成了一个界线分明的历史阶段”。新时期文学由政治型向社会型转变,是文学的一次大的解放,表明作家获得了独立的地位,文学向人学的回归。
三、论述题
1.试论述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总体风格和作家姿态。[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及文革后的文学,又被称为新时期文学,其总体风格和作家姿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对历史的清算和对历史的记忆,成为无可回避的主题
新时期文学在通过政治和文艺的拨乱反正之后,提倡文艺的自由,并且对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以及现实主义进行了激烈的论争。伤痕文学,直接起因于揭露文革的灾难,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和受迫害的官员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伤痕文学走出了文革的假大空颂歌模式,直面血泪人生。
(2)文学界普遍表现出探索、求新的强烈意识
80年代的作家普遍参与了激烈的文学论争,他们对文学中的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讨论,以及关于现代派的讨论,都显示出一种强烈的现代主义人文意识,其中包括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女性主义等等。作家在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上也积极吸收外国新思潮新文学理论的主张,在创作实践上大胆创新,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创作格局。
(3)文学发展出现潮流化倾向
出现了一系列的文学潮流。首先是伤痕文学,接着出现了反思文学,是对伤痕文学发展的深化和必然结果。
①反思文学把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过程联系起来,深刻地揭示了建国以来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②改革文学的思想内容旨在呼唤和表现城市与乡村的改革。
③到了后期,出现了寻根文学,其特点是将目光投向民族文化,尝试以现代意识去观照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的文化积淀。
④先锋小说致力于艺术创新,把现代主义文学的探索推向了极致。
⑤新写实小说主张还原现实生活的原生态,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注重表现普通人的生活烦恼与欲望,追求客观冷静的叙述方式。
2.试阐述新时期的文革叙述。[复旦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20世纪80年代的“文革”叙事有哪些类型?试作论析。[南京大学2010年研]
答:新时期小说摆脱了文革中文学依附于政治的局面而回到文学本身,开始按照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来发展,内容上回归到展现人性的主题。新时期的文革叙述类型主要呈现以下几个阶段:
(1)伤痕小说的创作
文革后,一批旨在批判、揭露文革以及极“左”路线的罪恶性,揭示文革给人们带来巨大身心创伤的作品出现,被称为伤痕文学。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体现在对文革的批判及揭露文革对人们造成的精神戕害,在艺术上都采用了能明确剖析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手法。代表作品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等。
(2)反思小说的创作
这类小说通过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与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具有的共同特色。代表作品有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谌容的《人到中年》等。
(3)改革小说的创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出现了一批关注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的小说。这些小说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和现实关注,着力塑造典型的改革人物形象,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产生担忧,以及改革必行的坚定信心;艺术上风格粗犷刚健、充满激情,表现出阳刚之美。代表作品有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开拓者》《燕赵悲歌》、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
(4)寻根小说的创作
在拉美文学大爆炸后,中国文坛的创作出现了寻根热。这些作品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与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现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代表作品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张承志的《黑骏马》等。
(5)新写实小说的创作
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批作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它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追求“零度情感”的叙述态度,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代表作品有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方方的《风景》、池莉的《烦恼人生》、刘恒的《狗日的粮食》等。
(6)先锋小说的创作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坛上一批作家开始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他们的作品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拟真性,公开暴露小说的虚构本质;取消情节之间的因果联系;让幻觉、幻想和现实混在一起,真假难辨。这些实验小说是批评家对于一种创作倾向的概括,也有人称之为先锋小说,其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这些作家有马原、莫言、残雪、格非等。代表作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虚构》《拉萨河的女人》、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现实一种》、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等。
(7)新生代小说的创作
进入90年代,一批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他们在边缘处写作和叙述,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一种平和、同情、超越的心态来观照生活。他们承继了先锋小说对于叙事的重视,同时也开始修复先锋小说那种与生活的分离状态,避免了凌空高蹈的空洞叙述。代表作品有毕飞宇的《青衣》、陈染的《私人生活》、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等。
3.试述80年代“寻根文学运动”的主要内容、特点、成就与意义。[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结合具体作品谈谈寻根文学的内涵和特征。[厦门大学2013年研]
答:
(1)“寻根文学运动”主要内容
“寻根文学运动”是指80年代中期出现在当代文坛上的以“文化寻根”为思想艺术追求的文学运动。寻根口号的提出和具体的实践都是历史主流要求的反映,这一切都源自于现代化历史愿望。“寻根文学运动”主要内容是:
①民族文化的审视,代表作有邓友梅《那五》《烟壶》、冯骥才《神鞭》;
②深挖传统文化的病根,批判国民劣根性。寻根文学把笔伸向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从人们的现实心态中,发掘出历史的沉淀物,探索并剖析、批判中国文化的劣根性;
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例如,阿城的小说《棋王》和《孩子王》;
④传统审美意识的复苏。在审美意识上,寻根作家对民族艺术精神的认同,对传统的审美经验的重视,复活了民族的审美意识,给新时期文学灌注进民族所特有的美学气韵和情致。
(2)“寻根文学运动”的特点
①文化寻根小说在美学倾向上表现出对
民族文化的重新认识与阐释,
发掘其积
极向上的文化内核,以及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
②在表现出浓厚的民
族文化特征和民族审美方式的
同时,又渗透了现代的意识倾向,既富有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又融合了现
代感的美学倾向。
③新
颖的审美形态,
投射在他们那融合了现代与传统、特别富于想象力的艺术风格中。
④生发于作家主体的独特感受和各自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审美理想,通过对具有生命活力的人格塑造形象表达出文化魅力,并以此完成一种人格境界的美感塑造。
(3)“寻根文学运动”的成就
“寻根文学运动”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提出了一定的文学理论建树
寻根文学提出的主张和理论主要有:
a.认为文学的根在于
民族的文化
;
b.认为文学的根虽在
文化
,但却并不等同于全部的
民族传统文化
;
c.要对民族文化
作出新的判断、认识
。
寻根文学试图通过对民族本土文化沉积的发掘,“寻找东方文化的思维和审美优势”,建立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学品格。
②产生了一批优秀的作家、作品
a.韩少功的《爸爸爸》
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当推韩少功的《爸爸爸》。这篇小说最具
“魔幻现实主义”
色彩。作者立足湘西这块古老的土地,以
夸张、变形、象征主义以及黑色幽默
的手法,以
冷峻反讽的笔调,通过对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中落后和暗面的展示及批判
,表现了他对
理性、人道主义、民族生命力和自强意识的痛切呼唤
。小说与现实拉开了极大的距离,体现出
鲜明的浪漫色彩,时空的模糊性、意义的象征性、内容的古朴性
,无不体现着作者“
寻找东方文化的审美优势”的追求。
b.阿城的《棋王》
《棋王》是阿城的处女作,也一直被看做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它的发表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作家王蒙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当代文坛上少见的一篇“奇文”。《棋王》是阿城用
民族的包装来表达正在形成的现代意识的尝试
,其创作实践确实为新时期小说带来了强烈的
文化意识
、
现代化
的
艺术方式
和
新颖的艺术思维方式
等富有创造性的东西。
c.莫言的《红高粱》等作品
莫言作为寻根派最后一个代表,他的创作意义非同凡响。1986年,莫言发表《红高粱》等一系列作品,这是
“寻根”的一个意外收获
,也是它的必然结果。莫言与此同时的一系列作品,例如
《透明的红萝卜》《爆炸》《球状闪电》
等,都显示了莫言的
描写能力、语言表现力和丰富的感觉
。正是莫言在这些方面所作的探索,使其
在文学叙事中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反叛,强有力地影响了随后先锋派的小说意识
。
d.其他代表作
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王安忆的《小鲍庄》、张炜《古船》等。
(4)“寻根文学运动”的意义
“寻根派”作为一次意识形态推论所急需的集体命名,把知
青的个人记忆放大为集体的、时代的和民族的记忆,
个
人记忆被置放到历史的中心,
讲述个
人的记忆被
改写成讲
述民族的历史。
“寻根群体”因此成为站在传
统文化与现代化交界线上
的思想者的历史主体。重要的不在于讲述历史,而是在于历
史地讲述。
1.简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北京大学2012年研]
答: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关系,集中体现在它与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的关系上。从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潮流、小说样态和作家群体来看,中国当代文学中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最为明显的是寻根文学、西藏作家群与新笔记小说三者的创作。
(1)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对寻根文学的影响
①对寻
根文学的
全方位影响
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寻根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不仅使中国作家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自身的文化传统,并开始注重中国人自己的思维向度、文化品位和精神意向;
b.为中国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经验与写作技巧。
在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下,中国文学开始由“写什么”转向“怎么写”。
②寻根文学的实
践
寻根文学思潮的兴起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刺激有关。魔幻现实主义还对寻根作家的小说创作产生直接的影响,一些寻根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如《爸爸爸》《异乡异闻》《商州世事》等也都带有魔幻现实主义的印记。“寻根热”消退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在寻根作家的作品中仍不时可以见到,如韩少功的《马桥词典》,贾平凹的《怀念狼》等小说都或多或少带有“魔幻”色彩。
(2)对西藏作家群的影响
魔幻现实主义进入中国后所开出的最艳丽的花朵,就是西藏魔幻小说。西藏新时期以来的小说创作成就尤其是在魔幻小说的创作方面不容忽视。
①西藏作家群的创作概况
《西藏文学》在1985年第6期以“魔幻小说特辑”为名推出了一批魔幻小说,包括:扎西达娃的《西藏,隐秘岁月》、色波的《幻鸣》、刘伟的《没上油彩的画布》、金志国的《水绿色衣袖》、李启达的《巴戈的传说》。这是西藏作家在魔幻小说创作方面的第一次集体性实力展示。这些小说的问世,在文坛引起一阵骚动与喧哗,也震动了文坛,人们开始用“魔幻现实主义”来称呼它,甚至将其视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典型代表。
②西藏作家群创作的得
失
由于西藏作家群中不乏借鉴的稚嫩与浮躁,有的作家在魔幻这条道路上并未行走太远。在这一群体的作家中,只有扎西达娃沿着这条道路成功地闯出了一片天地。在80年代末,扎西达娃又创作了由三个短篇小说构成的
“虚幻三部曲”——《风马之耀》《世纪之邀》《悬崖之光》。
这几个短篇除了情节的匪夷所思外,在魔幻形式的设计方面更是用心着力,甚至不惜牺牲作品的意义,成为西藏魔幻小说创作中最有收获的一位作家。
(3)对新笔记小说的影响
①
“魔幻”注入新质
新笔记小说是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促动之下问世的。新时期作家写作新笔记小说并不单单是受传统审美趣味的驱使,有的还受到魔幻现实主义的启发和影响。
从外封说起
作者:shfd 发布时间:2017-11-11 09:04:55
外封一向是比较讨厌的东西,但是朱德庸可能是例外,能在外封的背面藏这么丰富的一个长图,要不把外封拿掉还真难发现(里面貌似还有一个进击的巨人梗)
有点创意,有点小聪明,更多的是敏锐,一向非常喜欢他的漫画,他肯定算是一个内向的人了,但这可能是他观察能力特别敏锐的原因,其实一直明白,内向对于人来说丝毫不算缺点,诸如高矮胖瘦,充其量也就是不符合现在社会评判的标准而已,外向可能看的是这个世界,内向看的则是自己,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变得外向,于是变得“情绪很多,感觉很少”,这就是好的结果?
虽然是漫画家,但如果看他的书不看文字,那起码丢失了一半的内容:“我一直觉得,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太喜欢追求一种“圆”的方式: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的爱情、事业和生活方式如果构成一个圆,就会拥有一种圆满的幸福。相反的,我的看法是:我们还是对这个时代要得太多了,大家都应该追求“不圆”。因为“圆”其实没有角落,而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最需要的其实是一种自己的角落。在“不圆”里,你的角落可能是爱情,也可能是其他比较接近幸福的东西。”你看,自己关着门画画的时候,想的道理好像真的会多一些。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3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网站更新速度:3分
使用便利性:9分
书籍清晰度:7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是否包含广告:5分
加载速度:5分
安全性:3分
稳定性:9分
搜索功能:8分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收费(172+)
- 差评少(277+)
- 无漏页(182+)
- 书籍完整(102+)
- 推荐购买(346+)
- 方便(201+)
下载评价
- 网友 融***华: ( 2024-12-19 11:21:15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石***烟: ( 2024-12-23 04:02:08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师***怀: ( 2025-01-03 15:16:54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隗***杉: ( 2024-12-10 07:43:07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益***琴: ( 2024-12-22 15:45:30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林***艳: ( 2024-12-18 01:02:26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相***儿: ( 2024-12-26 06:55:09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晏***媛: ( 2024-12-09 21:33:29 )
够人性化!
- 网友 潘***丽: ( 2024-12-09 22:46:09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邱***洋: ( 2024-12-27 20:32:41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冉***兮: ( 2024-12-19 06:40:34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寇***音: ( 2024-12-18 20:16:46 )
好,真的挺使用的!
喜欢"正版小学3三年级下册美术书人教版 3三年级美术下册课本教材 3三下美术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美术书人教版小学3三年级下册美术书人教版 3三年级美术下册课本教材 3三下美术书义务教育教科书"的人也看了
- 梁启超家书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孩子少生病,找对42个穴位就够了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思维导图(超值白金版)/超值全彩悦读馆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海外直订Animal Coloring Book for Kids Ages 3-7: A Funny Farm and Wild Animal C 3-7岁儿童动物着色书:一个有趣的农场和野生动物着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安全管理与私人保安 王瑞山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正版书】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影响中国的虎丘 张国擎 中国当代散文集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乌龙院大长篇(活宝传奇43)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孔子家语(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儒家经典) (三国)王肃,整理,杨博,译 9787550243460 北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人生中一定要读的几本书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初中化学2-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实验探究-新专题教程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4分
人物塑造:5分
主题深度:3分
文字风格:5分
语言运用:9分
文笔流畅:4分
思想传递:3分
知识深度:8分
知识广度:6分
实用性:4分
章节划分:9分
结构布局:9分
新颖与独特:9分
情感共鸣:7分
引人入胜:5分
现实相关:3分
沉浸感:5分
事实准确性:5分
文化贡献: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