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阿U(升级版10)/校园爆笑王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26:02

阿U(升级版10)/校园爆笑王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阿U(升级版10)/校园爆笑王精美图片
》阿U(升级版10)/校园爆笑王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阿U(升级版10)/校园爆笑王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59707024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5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4.5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26:02

内容简介:

在每个人的童年生活中,都会发生一些爆笑的事。当这些事像星河汇聚,集中到一个人身上,便有了阿优文化编绘的《阿U》——幽默风趣,笑料横生,呼唤你内心那个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的快乐童年。

阿U,他是邻家小孩,聪明机灵,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他淘气调皮,但没有坏心眼。他动手能力远胜于学习课堂知识的能力,精力旺盛,思想活跃。他喜欢帮助别人,同时也爱出风头,却又经常好心办坏事,经常出糗……

《阿U》主要围绕阿U的日常生活展开,通过他与严厉的U爸,爱唠叨的U妈,调皮捣蛋的宠物小白,还有贪吃的同桌胖仔、学霸阿美和代课老师甲老师之间的各种故事,展现家庭故事里的温馨与搞笑,讲述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让读者在欢笑中看到阿U的改变,体味到孩子的成长。

《阿U(升级版10)》为第十册。


书籍目录:

校对员

还有什么力

像老师一样

画人像1

画人像2

画人像3

给你一半

火星人

孔子与孟子

躲蛇妙法

来不及了

谁的作品

美术课

巴西世界杯

三副眼镜

近视眼

班级守则

买菜记1

买菜记2

买菜记3

买菜记4

买菜记5

爆水管1

爆水管2

爆水管3

爆水管4

爆水管5

点名

赤壁之战

长大当老师

……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豆友58939524 发布时间:2016-06-16 10:33:07

    法律、政治、军事、历史!

  • 作者:烟波人长安 发布时间:2016-09-02 15:43:02

    这才是爱情小说应该有的样子,轻松、平淡,但到悲伤的时候,强烈的情感从字句后面汹涌而来。

  • 作者:55 发布时间:2021-07-10 20:44:36

    画的色彩浓烈,情感朴素有新意。

  • 作者:躲猫猫社社长 发布时间:2012-06-17 21:33:27

    informative

  • 作者:小孩先生 发布时间:2013-08-31 01:15:22

    真是够了,暂时都不想再读李欣频了!

  • 作者:スダミルク 发布时间:2019-01-14 15:30:58

    趁着刚看完《大江大河》的余热读完了,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太有意思了!被自下而上的力量和需求推动着,推动到政策不得不做出修改以适应变化。前三十年的混乱和探索并存,才成就了后来十年的水大鱼大之景。去看第三本啦!


深度书评:

  • 读《恋地情结》

    作者:九局下半 发布时间:2020-01-09 14:32:52

    国内地理学界对段义孚不会陌生,他是人文主义地理学(HumanisticGeography)的重要代表人物。段义孚早年学习地貌学,但很快便将学术兴趣转向人地关系与人文主义地理学。他将地理学、现象学、符号学、生理学、历史学等多门学科融会贯通,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地理学研究。《恋地情结》就是这样一本代表了他的研究特色和研究水准的学术著作。这本书由15个部分组成,分别从生理感受、心理状态、宇宙哲学、民族中心主义、个体、文化、环境、土地、景观、城市等方面与地理学的关系来阐述“恋地情结”这一主题。是书一经出版,便在西方地理学界名声大噪,成为美国很多地理院系的参考书目。

    “恋地情结”一词的所有权属于美国诗人W.H.Auden,他于1948年在一篇推介英国诗人JohnBetjeman的作品时首次使用这个词语。[1]这个词被用来表达人、场所、环境之间的感情连结。这本书所代表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力求在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中达到一个平衡点,相信这对于习惯了接受唯物主义思想的我们来说,初次阅读的冲击力相当大(当然,学界早已走出了那个一味崇尚唯物主义而批判唯心主义的时代)。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科注重跨学科研究与合作,尤其是心理学的作用日益凸显。[2]原因显而易见,因为人并非完全受理性控制,而所有科学在21世纪又都呈现出社会科学化的趋势。[3]地理学也不例外,在这本书的开头,段义孚就以感官为切入点,通篇强调感官感觉、心理状态对于认知世界的重要性。段义孚认为,要研究人地关系,就首先要研究人类自己,“人文问题,无论是经济的、政治的还是社会的,都受到心理动机、价值观与态度的深刻影响”。[4]人作为一个个体,他认识世界,就是从调动各个感官去感知环境开始的。通过调动所有感官,人们才形成了空间(space)与地方(place)的概念。在谈到这两个地理学最核心的概念时,段义孚用直观感受对二者进行描述定义,认为二者相互依存,无法抛开一个谈论另一个。这对于地理学理论方法不得不谓之是一大创新。这对于历史地理、环境史等学科研究也有借鉴意义。

    空间与地方的观念在段氏另一巨著《空间与地方》中有专门的研究。[5]段义孚以感觉来定义空间与地方。段认为,空间与地方本身的定义十分模糊,不存在严格的边界,二者并非是不可转化的。人们对地方的依恋来自于对地方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因此地方本身应是封闭的——封闭使人感到安全;空间则是开放的、无边界的——空旷使人感觉到忧惧。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当人们长期处于一个空间,并对其越来越熟悉之后,那空间就会转变为地方。[6]

    人地关系是这些学科的重要关注领域,但长期以来,从业人员一味追求量化研究,与自然科学接轨,却忽视了对人本身的关怀,这种观念趋势学者对所谓“真实客观”趋之若鹜,几乎要回到兰克史学的老路子上去,但这种趋势有时,甚至在大多时候,都严重阻碍了研究工作的进展。以方位观念研究为例,对于历史学者来说,大多数人很难说清楚“东西南北”与“中”之间的关系。段义孚则抛弃文献的桎梏,以矛盾的观点来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中央’这个概念也作为明晰的四面八方的概念的调和者而存在”。[7]当然,这个理论究竟正确与否还有待进一步检验,但书中所提供的新思维新理论却是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的。

    人文主义地理学之所以受到学界重视和推崇,就是在于它使得地理学再次有了人文关怀,[8]在以往的各种地理学流派中,几乎都将人类本身从研究主体中剥离出去。[9]在上世纪中后期的地理学界中,学者越来越倾向于利用数理技术来处理研究对象,[10]甚至一度沦为程式化分析。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地理学严重的“空心化”现象。地理学作为一门古老的研究地域的科学,最早它只回答what和where——一种文学色彩很浓的解答方式。但在洪堡(A.Humboldt)和李特尔(Ritter)两位地理学大师之后,广义的地学(Erdkunde/Erdbeschreibung)开始分裂,很多研究领域纷纷独立出去:气象学、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水文学……等这一切完成之后,人们回过头再看他们的鼻祖——地理学,竟发现地理学已经被肢解得体无完肤,似乎地理学自己已经不剩下什么研究领域了。为了捍卫地理学,执业者不得不放弃老一套的研究方式,转向回答how和why,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不得不将文学传统转移至数理方法,因此,3S(GPS&RS&GIS)技术的及时出现可谓拯救了地理学。但量化研究解决不了所有地理学问题,尤其是涉及人地关系的问题。因此,段义孚重拾对人的重视,回归到地理学本来的传统,这不得不说是又一次地理学的革命,也让大众了解到,地理学并非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科。重新发现人、回归人本位的趋势同样值得历史学界注意,多年以来,历史学界沉迷于制度史研究,同样偏离了对人的关注。制度史研究并非不好,恰恰相反,它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历史学发展,但与此同时,学界不应该轻视传统上对人的研究。历史学界与社会大众的脱节有目共睹,为什么社会上那么多历史爱好者和中学生都口口声声说自己喜欢历史,却讨厌历史学,大抵原因就在于此。

    地理学对人的研究自然体现在不同区域人的差异上。段义孚在书中《恋地情结与环境》这一部分的观点值得重视。他在书中区别了两种爱国主义:地方性的和帝国性的。地方性的爱国主义必定以地理事物为基础,而帝国性爱国主义的基础是“自我中心主义和自豪感”,完全没有现实存在的地理事物为支撑。他强调,“人的生理需求是建立在一个尺度适当的地域中的”,“人的情感无法覆及一个帝国”。[11]因此,一个国家中,不同地域居民对疆域、国家的认同感也是不同的。以日本为例,即使所有日本居民都支持日本对北方四岛的主权要求,但北海道居民对北方四岛的情感一定会比九州岛居民的情感更强烈,因为他们在地理上更接近。在历史学、边疆学的研究中,族群认同一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议题。葛兆光、姚大力、黄兴涛等学人在这一领域用力颇多,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我们也应当指出,如果能够注意到政权内部不同区域人群的认同差异,那么研究将更上一层楼。

    《恋地情结》出版于上世纪70年代,这正是“景观”(landscape)这一概念,在西方地理学界,尤其是美国地理学界,最盛行的时候。[12]段义孚的书也多围绕景观展开。段义孚在第十章《从宇宙到景观》中提及了中国人的景观与艺术。与巫鸿一样,[13]段义孚将目光投向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他指出“与其说画作里展示的是一处景观或一片地方,不如称其为‘山水’,是对山和水的重新组织”[14]。段在研究中注意到,中国的山水画艺术与西方画作不同,它根本没有一种严格的直线透视法,在山水画中可以存在不同的透视点。这使得山水画更像是众多不同景观的堆栈。显然,中国的摄影学也受到这种山水画技法的影响,用摄影学的术语说,这是一种“集锦”手法。[15]这种对景观的处理不仅只影响了艺术界,对于建筑景观设计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任何一处具有重要意义的建筑景观中,每一个设计元素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意义,所有元素的组合,即是其背后不同寓意的组合。这对于理解建筑史、景观学来说意义重大。

    如果把人类社会看做是时间、空间两个维度齐头并进的话,那么历史学就是研究时间维度的科学,地理学就是研究空间维度的科学,但是历史学不能不注重空间维度,地理学也不得不注重时间维度。但在地理学的实际研究中,却或多或少地出现了对时间的忽视,这一点在国内学界尤其严重,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国内地理学界对历史地理学的忽视。《恋地情结》对这种现象提出了批评,重新发掘地理学中的时间。书中提出了两个概念,即循环的时间观与线性的时间观。作者企图用两种时间观来统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但着墨不多,未能达到这一目的。

    张雷为段义孚《恋地情结》写作书评,使用了作家赵本夫的小说《无土时代》用作标题。显然,在无土时代已经来临的大背景下,如何平衡调整恋地情结与城市化之间的脆弱关系,恐怕是地理学迫切需要回应的问题。《恋地情结》中最后4章内容值得我们深思。城市化与乡土、郊区的关系应该是怎么样的?旅游城市的宣传策略应该如何把握?如何合理规划城市空间?这都是我们在发展中需要直面的问题。段氏的观点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

    《恋地情结》写作的大背景是段义孚对地理学界20世纪中后期计量革命的反动,他敏锐地意识到仅仅依靠计量方法的地理学是无法让社会满意的,要想把人地关系研究透彻,就必须得关注人文,重拾叙述传统。段义孚作为地理学家,但他的知识却不局限于专业本身,在写作中,他融会贯通了历史学、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读来让人大呼过瘾,且不觉突兀,这不得不说是他多年学术功底的积淀。

    如果要说遗憾,那就是这本书的中译本问世太晚。作为一部70年代出版的著作,直到40多年后才译成中文出版,不得不说是国内学界的遗憾。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地理学与西方地理学的鸿沟,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迟钝。希望今后我们国内学者也能出版一部这样既经得住时间考验又畅销的地理学术著作。

    [1] 志丞、刘苏:《恋地情结▪译后记》,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402页。

    [2] [美]王晴佳:《为什么情感史研究是当代史学的一个新方向?》,《史学月刊》2018年第4期,第5-6页。

    [3] 孙俊:《知识地理学:空间与地方间的叙事转型与重构》,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65-73页。

    [4] [美]段义孚:《恋地情结》,志丞、刘苏译,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1页。

    [5] [美]段义孚:《空间与地方》,王志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

    [6] 可参看王健等:《地方感何以可能——兼评段义孚〈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s of Experience〉一书》,《民族学刊》2016年第5期,第15-19页。详细内容可参看段义孚《空间与地方》第5章内容。

    [7] [美]段义孚:《恋地情结》,第22页。

    [8] 唐晓峰:《还地理学一份人情》,《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年第6期,第56-57页。

    [9] TimCresswell,

    Geographic Thought: A CriticalIntroduction

    , Malden:Blackwell Publishing, 2013, p.105.

    [10] 张雷:《张雷评段义孚:无土时代的恋地情结》,《上海书评》,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60719

    ,2018年11月2日。

    [11] [美]段义孚:《恋地情结》。第150页。

    [12] [美]普雷斯顿▪詹姆斯,杰弗雷▪马丁:《地理学思想史》,李旭旦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371-398页。

    [13] [美]巫鸿:《时空中的美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

    [14] [美]段义孚:《恋地情结》。第206页。

    [15] 这一手法的集大成者是中国著名风光摄影家郎静山,对他的集锦手法研究可参看靳泉:《在当代文化语境下解读郎静山的集锦摄影》,《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年第3期,第40-42页;马梦雅:《郎静山集锦摄影艺术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董良:《郎静山和安塞尔▪亚当斯的风光摄影美学特征研究》,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 自己的笔记从来不看,别人的笔记价值百万……

    作者:魔云兽 发布时间:2021-07-14 21:30:12

    各位想过一个问题没有?为什么已经有了txt和word,还有人要付费购买类似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这样的app服务呢?

    你的笔记痛点,总有人关心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因为人的笔记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你写txt文档时,插图就不如word方便。你要是需要整理、同步你的笔记,甚至分类查询等,word就不如印象笔记方便。

    我自己写公众号每次花很多时间排版,那我就不如用Typora写markdown文档方便,这时候bear、Ulysses笔记本可能也是不错的选择。

    所以笔记应用层出不穷,正是开发者在满足一代一代的新生需求。

    那么最近如果大家留心,会发现各种笔记app,传统的也好,新生的也罢,都开始集体添加一些关联的新功能:双链、关系图谱和块引用等。Roam Research、Obsidian首当其冲,主打双链笔记这样的概念。Notion和印象笔记也火速加入了双链笔记功能。

    别人在用的双链笔记是怎么一回事?

    所谓双链笔记,就是你在记笔记的时候,可以非常方便地给一些关键词创建一个链接(在obsidian里面,你只需要输入“

    [[

    ” 这样的符号即可 ),这个链接可以直接创建一条新笔记,而且这个新笔记还可以方便地链接回来。你可以看下图:

    这个功能有什么好处呢?最直观最容易理解的作用,就是方便建立我们自己的网状的信息库。通过超链接,你可以从一篇笔记链接到其他任何一篇笔记上去,以前你做这样一个效果,是先有链接再复制,现在你随时随地都可以直接插入。

    可能有人会很诧异:就这吗?这不就是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维基百科吗?如果我们这么想,只能说“对了一半”,卢曼卡片笔记法配合现在的软件工具,确实能产生你自己的维基百科。但是伴随着卢曼的笔记体系,网状的笔记其实不仅是存储和分类,按照卢曼的笔记法来使用的话,这一套东西其实是自生长的有机体。能帮助我们发现关注的不同话题间隐秘的联系,能让我们拓展研究课题的新思路。

    什么是关系图谱和块引用?

    配合双链还有关系图谱和块引用,所谓关系图谱就是像下面这样的东西:

    你的双链笔记一旦建立,在不少软件中,这个图谱就自动出现了。它的意义在哪里?在我看来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能帮我们发现笔记之间的联系。第二个是能让我们站在更高的维度去思考我们关注的知识和信息。你看着这些图片,其实跟看思维导图的感受很一致。如果你认同思维导图的价值,我想你不难明白这种视图对一些人的意义吧。

    所谓块引用,就是一个笔记里面,你可以建立同一个笔记页内部的超链,还是用一个图来展示吧:

    这个块会自动生成一个代码,你编辑这个代码为一个容易记的东西,可能在你写长文的时候,引用比较方便。

    好了,当我们知道这些概念以后,我们大概对双链笔记有个印象了。那么就可以思考两个问题了:

    这一波软件的群体性的变化,到底满足的是什么需求?真有那么必要吗?

    我们普通人要不要跟?

    我先直接说后一个问题我的看法:这一波潮流确实值得跟一下,如果你热爱写作,有志于持续不断地输出内容,那么双链笔记背后的理念是可以学习的。这个东西的关键词就是“卢曼卡片笔记法”,出版物里讲这个问题讲得最清楚的是这本书——《卡片笔记写作法》,原书名叫《How to Take Smart Notes》,在国外很火。

    新变化反应的需求本质是什么?

    一个刚接触双链笔记的人很容易会对它宣称的意义不以为然:一个双链,还值得写一本书来讲吗?百度百科不也链来链去的吗?并没有觉得对记笔记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没错!

    这正是卢曼笔记法不好推广的原因。传统的笔记思路几乎全部重点都在精华知识点的存储和分类上。这时候你会觉得“一支笔,一个本子,足够了”。

    如果你几乎不进行深度工作,不经常深度思考,也没有大量输出,那么双链笔记的收益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但是,如果你工作和生活里有一些问题需要长期思考,你需要统合多种书的相关信息并发现未被注意到的部分,或者你有大量的写作计划。那么恭喜你,双链笔记满足的正是这类人写作中的高频需求。

    告别信息坟场,要关注检索思路

    双链的价值不在于方便地检索,你要只是检索,那任何可以打标签的笔记工具都能满足。说到这个,我特别想推荐Utools工具里的备忘。这个备忘它的应用场景就是随时用快捷键调用高频易忘的信息,所以你给备忘打标签的时候,就要思考了,尽量不要以归纳总结的方式来打标签,而必须是假设你将来怎么也想不起来,你觉得什么词儿最有助于你想起那个信息来,那你就用那个当标签。

    Utools备忘的这个思想,也正好就是《卡片笔记写作法》的精髓之一。当你记笔记的时候,你的目的不是把它存在你的电脑上,最重要的是要意识到,这些东西你迟早是要用的。那么既然是用,你总不能到用的时候才从N万条信息里面寻找吧。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当我们笔记越积越多的时候,确实它就成了一个负担。这东西不仅是搜标签很麻烦,有时候你甚至不记得你曾经记录过。所以,构建笔记的脉络,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可惜Utools备忘没办法让人看到笔记间的联系。如果你的资料是海量的,又强相关,用这个工具效果就次一点了。

    构建笔记脉络之所以重要,那是因为我们并不把笔记软件当一个知识库,而是要发现我们关注的问题是怎么一点点变清晰的。我们不要非常勤奋地复制粘贴,最后把软件变成了永远不去使用的所谓信息库,这种笔记那它就是一个信息坟场。卡片笔记的最终目标之一是让双链笔记app服务于人的思考。

    所以,便于提取笔记资料的方法,这是卡片笔记法最提倡的东西。而双链笔记工具在这个层面上能给标签检索法增加很多便利。

    找到不是目的,发现才有意义

    传统笔记观中,如果你脑力足够强,你都不一定要记笔记。但是在《卡片笔记写作法》的作者看来,卡片笔记完全可以作为第二大脑来用。换句话讲,不管你脑力是不是强,这一套笔记方法是会直接促进你的思考的。

    跟我们想象的生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维基百科不同,也跟Utools的备忘不同,卡片笔记法要解决的问题是高效率地阅读和思考。

    当我们长期研究一个主题的时候,其实它会衍生出很多新问题来。这些问题并不会灵光一闪你就找到解决方案,你经常需要参考大量的资料,去阅读和消化你发现的东西。这个时间跨度是如此之长,如果你没有这种辅助工具,仅凭记忆能力,效率就上不来,看新的忘旧的,然后只能硬想。

    但是卡片笔记法的思路就不同了。因为它记笔记的时候,就要求你思考新内容跟你关注的重点之间的联系,所以搭建这套系统的时候,笔记之间内生性的脉络也在交叉互动。围绕你关注的核心问题,会产生一个又一个新的视角、新的议题。尤其是双链笔记app可以非常方便地构建这样的链接。这样,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并不单纯把笔记当成是分类和保存信息的工具,相反,它直接促使我们思考,并发现那种类似跨界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

    你不断添加笔记,你的这个问题关注体系就在变化,你就能发现更多的脉络和线索。而且由于现在软件一般都能很轻松地展示知识关系图谱,所以卢曼这一套东西就更能助力你的研究。

    一个“粗糙”的卡片笔记案例

    说了这么多,我还是举一个真实的例子吧。我本人其实也勉强算这种笔记法的受益人。

    我的工作是要把优秀的绘本推荐给需要的家庭。这样我就需要通过写文章,或者做视频的方法,把一本书展示给目标受众看。

    因为要打动买家购买,所以我必须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去展示一本书的价值。而要展示价值,首先就要发现价值。

    发现一本书的价值,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简单。绘本被设计成为它最终的样子,会有一些背后的理由。但是绝大多数的书很少就这个问题去解释更多。所以我们会花很多的时间,查资料去了解一本书。当我们真正发现一本书背后的理念,尤其是它的核心价值的时候,这些案例就会被我们收集起来,成为学习拆解其它新书的参考资料。

    这些书就像卢曼的卡片盒子一样,摆放在我们身后的书架,还有我们乱糟糟的办公桌上。当然,我们也会把这些案例写成公众号的文章。但是,最终我们使用的时候,很少会拿着这些文章来看,相反,我们总是顺手从书架上把书拿下来。

    这个过程中,有一些特别的书会成为重要的节点。你比如《儿童艺术大书》和《当孩子遇见书》。

    《儿童艺术大书》介绍了很多艺术大师的创作细节,你能感受到一些思考的过程。拆解这样的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一些内容跟我们其它书是有联系的。毕竟,某种程度上,绘本也算是一种艺术创作。比如,我们看到书上作者问孩子名画儿上发生了什么,我们意识到真正的儿童视角是很关键的。这样我们找出来以前的书,会发现有的有明显的儿童视角,而有的书其实没有这样的意识。

    而第二本《当孩子遇见书》则让我们对阅读塑造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所以这就带来另一个价值发现的视角:一本书在塑造一个孩子的方面,起到了何种作用?我们用这个来衡量一本需要发现价值的新书时,可以更快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它最终的效果。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有疑惑,这跟卡片笔记有什么关系?

    卡片笔记的精髓在于通过构建新旧笔记的联系,而发展创见。我在办公室的操作正暗合这样的模式。

    我把这些书的笔记记录下来,还写了推荐,但是这样的文章并不方便研究使用。尤其是疫情期间,当我在家办公的时候,因为没有丰富的书架,我整个创作的效率都慢了下来。那会儿,我才意识到我对书的依赖,本质上是因为我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随机浏览书从而激发灵感。

    当我前几天看完《卡片笔记写作法》的时候,我发现我日常工作其实潜意识已经把一些书归类,或者也可以说把它连成了一些链条。看到实体书,相当于一种知识图谱,这种全局性的预览让潜意识形成了真正的想法。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可以在日常的笔记整理中,关注两本书之间的联系。这样一来,我们几乎是用碎片化的时间,把设计还有儿童心理还有绘画一类的东西重新学习了一遍。我们没有时间自上而下的去系统学习相关课程的时候,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这里我们也必须得强调一句,卡片笔记也并不是说任何时候都绝对优于树形笔记。事实上,我们在从事这个工作的时候,还是有按照树形笔记指导我们的学习。

    可以这么来讲:

    「在学习的时候,树形笔记给我们提供了完整的知识架构,而当我们探索的时候,卡片笔记法指导下的双链笔记则给了我们无限可能。」

    让笔记变成自生长的智慧体

    写到这里我还可以再补充一件小事。当我在阅读《卡片笔记写作法》的时候,看见了这样一段话:

    刻意制造变化和对比可以促进学习。内特·康奈尔和比约克在实验性地教给学生不同的艺术风格时,就揭示了这一点。首先,他们采用传统的方法,将同种风格的不同画作一次性展示给一批学生。然后,他们又故意把不同风格的画作随机呈现给另一批学生。后者更快学会了区分艺术风格,而且在将画作(他们从未见过的)与艺术风格和艺术家相匹配方面也更加成功。由此可见,与按主题分类相比,详细阐释笔记的异同点,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建立合理的分类方式。

    我立刻把它放在了我的Obsidian笔记本里,并且让它跟《万物比比看:认识我们的世界》还有《谁是谁?那些相似的动物》这两本关联了起来。

    与此相关的另一则笔记则是这样的:

    我们的大脑通过重复扫描周围环境,将注意力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从而进化出注意细节的能力。大脑在扫描的时候比在专注的时候更容易注意到细节。”(Zull,2002)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把所要思考的事物放在眼前时,思考就会更有效的原因之一。这是我们的天性。

    而我之所以把它们联系起来,并不是因为他们都出自这本《卡片笔记写作法》,而是因为它们跟我目前工作遇见的事情高度相关。这也是这个卡片笔记写作法的精髓之一,你的初心和出发点,都是为了解决自己最关心的那些问题。也只有这样,你的笔记才会在你与它的互动中,变得越来越复杂,但也越来越有用和清晰。

    《卡片笔记写作法》教给我的事

    最后,我们分享一些这本书里我觉得笔记核心的信息吧。

    第一个,创建一个【闪念笔记本】来搜集我们的灵感;

    第二个,创建一个【读书笔记本】来做简短的读书笔记;

    第三个,创建一个【永久笔记本】来收集根据以上两个笔记本而形成的思考。

    第四个,梳理这些思考,并在他们之间建立链接。

    第五个,长期去投喂你的笔记,然后思考你关注的核心问题。从永久笔记中发现新的主题或者新的关联。

    第六个,把你发现的东西写成文章。这时候可能你会继续寻找论据。但是你已经发现,碎片化的输入居然真的可以成为像模像样的篇章。

    为了让这个系统跑得通,所有这一切,也要遵循一些原则。

    第一个,做这类笔记,一定要简洁。其次,也要克制。并不是什么大事小情都要记录在卡片日记系统里。

    第二个,要经常性地整理你的笔记,该删的删,该留的留。

    第三个,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偏好,但是往往我们意识不到这种偏好本身的弊端。所以作者在书里建议我们做笔记的时候,唯一的标准是能否对已有笔记的讨论构成补充,而不能是我们的偏好。很多时候那些让我们不舒服的观点,才带给我们更多有价值的思考。

    最后还有一点,叫做写作者和独立批评家角色的分离。就是说,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创作过程可以高度自由,但是当你真要发布的时候,你应该以批评家的角色来要求自己。千万不要错位,就像很多人写一个东西开不了头一样,这就是独立批评家角色跟写作者错位了。其实你没必要一气呵成,能写哪部分咱们先写,写完再开头不好吗?

    其实,这本书远不止以上这些内容。卡片笔记写作法,它作为一个系统,肯定不是一篇文章,就能让大家意识到它的好的。这也是为何作者能写一本书的原因。所以,如果你真的对深度思考有兴趣,要长期保持写作习惯,那么这本书确实值得一看,也许你这个笔记系统改变了,很多事情都会变得不一样。另外,我也特别建议大家思考《卡片笔记写作法》最后那个flomo·浮墨卡片笔记联合创始人刘少楠写的文章,TA的笔记实践对我很有启发性。

    写在最后

    最后,我想说的是任何方法技巧,都不会让你瞬间脱胎换骨。我们需要做的是坚持,还有永远保持思考的习惯。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8分

  • 人物塑造:8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3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5分

  • 知识广度:5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5分

  • 情感共鸣:7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3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8分

  • 文化贡献:9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5分

  • 书籍清晰度:9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7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6分

  • 稳定性:9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无多页(77+)
  • 全格式(317+)
  • 差评(630+)
  • 超值(301+)
  • 目录完整(595+)
  • 强烈推荐(545+)
  • 体验差(126+)
  • 一般般(540+)
  • 小说多(641+)

下载评价

  • 网友 游***钰: ( 2024-12-25 01:30:30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寿***芳: ( 2024-12-26 10:01:10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谢***灵: ( 2025-01-07 10:55:17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曹***雯: ( 2024-12-10 08:42:15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宫***玉: ( 2024-12-25 01:00:05 )

    我说完了。

  • 网友 索***宸: ( 2024-12-18 21:05:05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晏***媛: ( 2024-12-15 12:04:56 )

    够人性化!

  • 网友 邱***洋: ( 2025-01-05 10:07:28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焦***山: ( 2025-01-02 17:08:54 )

    不错。。。。。

  • 网友 车***波: ( 2024-12-21 03:19:11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常***翠: ( 2024-12-24 18:13:01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师***怀: ( 2025-01-07 00:16:32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寇***音: ( 2024-12-11 04:10:52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权***颜: ( 2025-01-02 11:22:04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家***丝: ( 2024-12-15 14:59:03 )

    好6666666

  • 网友 陈***秋: ( 2025-01-09 15:50:01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