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人文蜀地 : 一份记者的行走笔记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35:10

人文蜀地 : 一份记者的行走笔记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人文蜀地 : 一份记者的行走笔记精美图片
》人文蜀地 : 一份记者的行走笔记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人文蜀地 : 一份记者的行走笔记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41157677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07
  • 页数:272
  • 价格:33.1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5:10

寄语:

作者用行走丈量巴蜀过往的文明与承载


内容简介:

《人文蜀地:一份记者的行走笔记》是由封面新闻杂志集近些年文稿编撰而成,以游记的形式,把蜀中的古宅院、古战场、古桥梁、古驿道、古官寨、古寺院,一一记录在案。作者试图将每一处历史遗迹,当成一口深井,通过田野考察、口述采集、档案各种方式,去挖掘遗迹背后的人文精神,揭示其中的历史渊源和人文掌故,以一斑窥全豹,展现巴蜀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该书分为“小镇大事”“名流屐痕”“蜀地沧桑”“街院遗迹”四大篇章。


书籍目录:

〈编〉

小镇大事

目 录

宁厂:血与火淬炼的“聚宝盆” 003罗泉和天下盐神庙 012郪江:巴蜀古国的另一“高地” 018太平:“四渡赤水”转战地 025龙华镇的繁华旧梦 031周子:文脉盛的嘉陵江老码头 037高庙:深山里飘零的人间烟火 043元通有个“将军府邸” 050李庄:抗战后方的学术重镇 057

〈第二编〉

名流屐痕

白马关前哀庞统 065谯周:将白旗举到底的蜀汉名臣 071李白来到了岷江流域 079“不登大雅之堂”出自丹棱 086岑参:做过嘉州刺史的唐代大诗人 093

〈第三编〉

蜀地沧桑

贾岛:长眠安岳的苦吟诗人 100李德裕:造福四川的唐代名相 108中岩寺:苏东坡初恋地 116

清幽川竹,“撑”起衣食住行 123清朝阆中大战:传奇“护考”之战 131故宫文物南迁入川往事 140巴塘关帝庙:汉藏交融“大庙会” 151德格印经院的雕琢时光 159川江号子:长江文化活化石 167天宝寨:“吓”石达开的悬崖城堡 175峡江船工沧桑往事 183

〈第四编〉

街院遗迹

盐亭街头的字库塔 195马湖有个孟获岛 201姜家大院的百年兴衰 208韩家大院:三代人的“百年工程” 217川北报恩寺:惊天骗局成就惊世建筑 224卓克基土司官寨的“红色记忆” 230安顺廊桥:构架成都历史的古桥 238四圣祠街:中西合璧的文化宿地 244


作者介绍:

封面新闻深耕人文领域,推出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人文报道,打造了“四川发现”、“城市笔记”、“口述历史”、“身边档案”等品牌栏目和版面,拥有相当数量的忠实读者。为顺应读者需求,封面新闻拟将这些人文报道精选集结成“《宽窄巷》人文书系”出版,这是对四川本土文化的一次深入梳理和成果展示,凸显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担当。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宁厂:血与火淬炼的『聚宝盆』

作为川渝地区早的盐产地,地处大巴山深坳的巫溪县宁厂古镇,面临后的尴尬:若用重金拆旧包装,多半是华丽转身千篇一律的“油漆古镇”;如果任其自生自灭,又将被岁月的铁帚扫荡得气韵全无。

这是一个完全被清新河风吹拂、又完全与时代气息脱节的千年老镇,一个不起眼的弹丸之地;然而,它在大巴山乃至长江三峡腹地的历史舞台上,却扮演过令人咂舌的恢宏角色,大量遗迹释放出残存的烟火信息:有四五千年制盐史的大宁盐厂为何在明清时跻身“中国十大盐都”?两千多年前的巫咸先民是如何在危崖上开凿出国内长输卤栈道的?一代代背夫是如何在崇山峻岭中走出千里盐道的?一群群卑微的生命是如何在绵亘战乱中艰难求生的?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作者用行走丈量巴蜀过往的文明与承载,多纬度书写尘封遗迹的人文精神。


前言

文化盛宴

宽窄风流

「何开四

序《〈宽窄巷〉人文书系》——

成都有两个宽窄巷,一个在青羊区,一个在媒体。媒体云何?《华西都市报》是也。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华西都市报》是中国都市报系的开山鼻祖。二十多年来,该报一直秉承改革开放的精神,桴鼓大潮,锐意创新,引领风流。其品牌副刊《宽窄巷》就是一个经典的案例。大凡报纸都有副刊。一般而言,副刊只是“配菜”而已,并非主角,而副刊不副,直做到满汉全席的饕餮大宴,与新闻平分秋色而入云端,则是《华西都市报》的发明。

当然,这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华西都市报》创刊时,就辟有以“大众化、通俗化、生活化”为主旨的《老街坊》的副刊,它虽然延续和拓展了传统副刊的内涵,但依然未脱出传统的窠臼。随着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它的式微不可避免,到2000年后,都市报基本上取消了副刊而衍化为专刊。《华西都市报》的专刊在鼎盛时期,一天曾出版过一百五十多个版面。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时代的急遽变化令人目眩。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横空问世、电脑和手机的普及,移动阅读成为时尚和不可阻挡的潮流,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获取信息的手段由传统的历时性而变为现代的即时性,跋胡疐尾,纸媒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信息社会,信息爆炸,信息过载,而新闻的滞后和同质化,已经成为传统报纸的致命伤。如何化危为机,突出重围?这时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副刊在纸媒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在这一点上,华西报人高瞻周览,可谓得风气之先。2014年初,华西都市报社开始深化“大众化高级报纸”办报理念,编委会审时度势重新重磅打造副刊,定位为“办一份有文化品位的副刊”,并取名为《宽窄巷》。2017年新年伊始,《华西都市报》再次改版。本轮改版为抢眼的是,在报纸版面大幅减少不可逆的背景下,《宽窄巷》逆势大幅扩版,从周末两天的八个版,扩为每天四个整版。对此,华西都市报社负责人认为:“报纸,尤其是区域报纸,是记录区域文化好的载体之一。媒体的文化价值和都市话语体系表达,使其能面向基层群众,不管是对历史的记载还是对当下的反映,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一定要做文化副刊,记录城市的文化,这也是文化副刊能够有所作为的地方。”“在移动互联碎片化阅读时代,追求人文价值弥足珍贵。华西都市报社提出做报纸要有做艺术品的追求,就是要用工匠精神打造精品报纸,因为人工智能时代,思想和情感不可替代。”这两段话讲得十分精辟,有战略预判的眼光,特别是其所强调的在高科技勃兴的时候“思想和情感不可替代”更是振聋发聩。

但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互联网、人工智能高度发达的今天,纸媒大刀长矛的冷兵器确实已成明日黄花。如果抱残守缺,就是死路一条。如何与时俱进,蜕变更新,让传统媒体搭上高科技的快车,进而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开创一个崭新局面?在这一点上,华西都市报社再次承续了其黑马雄风的本色,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又一次在业界引领风流,一个颠覆性的变革和转型在华西都市报社启动了。2015年10月28日,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打造,承载《华西都市报》融合转型使命的封面传媒成立,致力建设一流互联网科技传媒文化企业。2016年5月4日,封面传媒旗舰产品——封面新闻客户端上线,以“亿万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为定位,为互联网空间提供正能量、年轻态、视频化的信息。封面新闻突出技术驱动,坚持内容为王,强化资本支撑,打造“智能 智慧 智库”的智媒体。作为中国智媒体,封面传媒以“引领人工智能时代的泛内容生态平台”为愿景,秉承用户至上理念,深化开放合作,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构建跨媒体、电商和文娱的

产业链,推动“影响、资本、产业”三环联动跨越发展,实现“重新连接世界”

的使命。封面传媒的横空出世和封面新闻APP的上线,使华西都市报社的媒体融合发展之路高歌猛进,封面新闻以人工智能技术重构新闻信息生产与传播的全流程,打造“封面大脑”,建设“智能编辑部”和智媒云,《华西都市报》与封面新闻从相加到相融,至2018年底《华西都市报》整体并入封面新闻,报纸成为封面新闻24小时传播环节中的一环。业界称这是媒体融合“颠覆性变革”案例。

借助媒体融合大潮和插上封面新闻新媒体传播翅膀,《华西都市报·宽窄巷》“天天文化副刊”实现了“纸与端齐飞”的线上和线下同频共振,以端为先的内容生产方式又一次刷新了读者对人文副刊的认识。如今,封面新闻已构建起了全国一流的人文频道矩阵,《宽窄》《读书》《历史》《地理》《千面》《文娱》《新知》等七个人文频道,与《华西都市报》每天五个版的《宽窄巷》人文副刊,是全国每天报端齐头并进的独特人文品牌,在全国媒体界引起瞩目,获得广泛赞誉。这抹与其他传统报纸迥然不同的亮丽色彩在于,当你翻开《华西都市报》,也就打开了封面新闻的一个入口。报纸副刊《宽窄巷》上的每一个二维码都指向连接云端的“封面”,相关海量的资讯扑面而来。另一方面,《宽窄巷》所有的稿件都来源于封面新闻,拓宽和提高了报纸的视野、深度,使得《华西都市报》的传播力、影响力持续增强。每天千万乃至上亿的阅读量,令人咋舌!这是足以载入中国报业史的辉煌篇章。开山鼻祖就是开山鼻祖,排头兵就是排头兵,《华西都市报》就是《华西都市报》!

反者,道之动。这是事物运行的规律。反是相反,是否定;反也是返,是回归。中国文字的这种歧出分训而又同时合训生动地诠释了辩证法的正反合。《华西都市报》的副刊创新之路,由《老街坊》到《周末专刊》再到《宽窄巷》,从纸端到云端再到智媒体的融合正是这一规律的生动体现。于是,我们在纸端和云端的《宽窄巷》上看到了一出前所未有、五彩缤纷的大戏!“名人堂”“四川发现”“城市笔记”“口述历史”“身边档案”“当代书评”“蜀境”“华西坝”“语闻成都”“百家姓”“图博志”“浣花溪”“阅微堂”“大历史”“看新知”等名牌栏目和版面次第上演,打通中西,勾连古今。它们独具风姿,化堆垛为烟云,化腐朽为神奇,以有思想、有情感、有温度的文化品位吸引了广大读者。尤其是对蜀地文化的爬罗剔抉、取精用宏,更是赢得了读者的青睐。这是对四川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巡礼,也是有利于四川历史文化的大普及。它使昔日的高头讲章、象牙塔中的幽深玄奥不再小众而平易近人,让昔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为顺应读者需求,由陈岚、主编,封面新闻编辑的“《宽窄巷》人文书系”一套五本出版问世,无疑是读书界的一件盛事。它荟萃了《宽窄巷》副刊的菁华,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其主旨就是要弘扬四川人文精神、传承文化遗产;同时它抢救性地留下本土文化的文脉,也是蜀中文化的一个积累性成果。这套人文书系图文并茂,装帧精美,蔚为大观。应邀作序,我不妨作一简评,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管窥锥指,抛砖引玉而已。

《蜀地文心:四川文艺大家口述历史》

这是一本饶有文化底蕴的书,称之为“蜀地文心”,看得出它的分量。它囊括了蜀地文学、川剧、曲艺、导演、音乐界的众多代表人物,称得上是当代四川的艺文志、当代四川文艺大家的人物画廊。综核名实,有两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它采用了口述历史的方式,使人物的景深大大扩展。现代口述史中有一句名言:“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这里的历史,在我看来是文含两义,它既是个体的私人历史,讲的是自己的故事,也蕴含了社会历史的内容。书中四川文艺大家们丰富的人生履历无不有血有肉、丰富多彩,而折射出的则是四川本土的人文精神内核和风云色变的社会变迁。如《马识途:我的生命当中,没有投降二字》一文,就回肠荡气,感人至深。马老是革命家,也是文学家。他的经历富于传奇的色彩,一生的跌宕起伏,波澜壮阔,无不牵连着风云色变的时代。共和国的百年剧变,历历在目。读之令人神往,消去鄙吝的心。

其次,正因为它采用了口述历史的叙事方式,以非虚构类报道为历史留档,彰显了文本的艺术特色。既然是口述历史,就蕴含了对话的主客体,在这种叙事语境中,虽然内容是前尘往事,但却有现场感。历史的过去时和口述的现在进行时,交替融合产生了奇妙的效果,这是单纯的历史教科书所不能比拟的。读《王火:名字是火,气质如水》,你就有温馨之感。老作家蔼然仁者的音容笑貌,春风风人、夏雨雨人的君子之风,跃然纸上,极具画面感,令人感佩不已。其他如《白航:诗意洒人生,掌舵〈星星诗刊〉》《阿来:“乡村之子”攀登文学高峰》《张新泉:从铁匠到鲁奖诗人》等,也都是优美的篇什,值得反复玩味。

以上我仅仅选择的是文学大家的个案,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其他艺术门类的人物也同样精彩,魏明伦、许倩云、沈伐、李伯清、金乃凡、黄虎威等等,群星荟萃,都是看点。

《你不知道的成都:一个城市的风物志》

这是一本当代的成都风物志。成都的风流倜傥,成都的风花雪月,成都的温柔富贵,早已享誉海内外。张艺谋的成都宣传片中“成都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时下传唱的赵雷的《成都》,都是这个城市的真实写照。本书文章选自《宽窄巷》副刊“语闻成都”“城市笔记”等品牌栏目,浓墨重彩讲述了成都新兴的人文生活方式,聚焦于本土特色人物和有个性、有品质的成都式人文生活样本,生动地反映了当下多元化社会所带来的不同生活类型、别样生活态度、趣味生活圈子等,活脱脱地通过城市与人的故事,从不同角度展示出城市文化生活、普通市民生活图景和新旧地域文化,真实细致而又活色生香地描摹出成都这座新一线网红城市的迷人魅力和城市文化的立体形象。对于这本书我不想作具体的评述,而是提供一种比较阅读方式。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从古代的成都看今日的成都。

古代典籍中描绘成都市井风流和成都物候的著作当推元代费著写的《岁华纪丽谱》。费著是成都人,该作即成都人写成都。姑引其开篇,以概其胜:

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凡太守岁时宴集,骑从杂沓,车服鲜华,倡优鼓吹,出入拥导,四方奇技,幻怪百变,序进于前,以从民乐。岁率有期,谓之故事。及期,则士女栉比,轻裘ㄚ服,扶老携幼,阗道嬉游。

这种繁庶燕乐之境,在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不唯如此,《岁华纪丽谱》还把成都的游赏之盛和成都的物候季节相融,以元日为始次第其事,而终于冬至。一年四季,春花秋月,无不扫而包之。凡事都有其源,万物都有其根。探源溯流,对认识今日成都大有裨益。有趣的是,该书的主要内容“成都人的风花雪月”及“成都物候记”,和《岁华纪丽谱》并无二致,风流繁华,古今一揆。然“吾犹昔,非昔人也”。今日成都的风花雪月是现代都市的风采,已为古人所不及;何况本书还有《岁华纪丽谱》不可能有的内容,如“老外蓉漂系列”等。但总的来说,把《你不知道的成都:一个城市的风物志》和《岁华纪丽谱》参照阅读,你一定兴味多多,别有一番风趣。

《历史的注脚:档案里的四川秘史》

这是一本丰富多彩、兴味无穷的奇书。四川从来就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复杂的地形地貌、瑰丽的民族文化、扑朔迷离的古蜀文明、虚无缥缈的仙道文化、沧桑巨变的历史演化,说不完,道不尽。其中蕴含了众多的不解之谜。行走天下,破解未知,是人类的天性,也是认知的重要内驱力。所以密中有奇,奇中有智,于人大有裨益。

书中所述,主要来源于《宽窄巷》副刊的“身边档案”和“四川发现”两个栏目,包括了“蜀地宝藏”“老成都记忆”“大师云集的华西坝”“晚清十大四川总督”“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大西王谜档”等系列报道中本土文化历史的内容。在我看来,既是四川秘史,也是四川的探奇觅胜和四川的揭秘、解密。以下试做分析。

本书的“黄虎秘档”部分,颇能吸睛万千。张献忠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历来为人们关注,传说多多。其内容包含了《张献忠的百亿财富谜局》《为张献忠造天球仪的洋人》等。这些内容包含了很多以前为人所不知的信息,颇能满足人们猎奇的心理,全可作茶余饭后,消痰化食的谈资。但是我认为有价值的则是《神经大王随心所欲的杀人哲学》一节。它对张献忠作了理性的分析。作者从权力的异化导致的人的疑心病、黄虎性格的性、幻觉的妄想症及多重病态作了弗洛伊德式的精神解析,真正从心理上挖掘了张献忠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洞烛了张献忠的内心世界,可谓别开生面。

类似的文章还很多,也同样令人兴味盎然。如《十节玉琮.三千年前的“进

口古董”》《东汉养老画像砖的蜀风汉韵》《二十四伎乐.雕像里的亡国之音》《骆秉章与石达开的生死赌局》《朱自清的背影.消失在成都》,这些文章值得向读者推荐。其故事的神秘性和解读的科学性,既有妙笔生花的文学斑斓,也有逻辑缜密的条分缕析,皆有可观者。

《人文蜀地:一份记者的行走笔记》

人文地理学是当今的显学,它有众多的分支。在我看来,本书大略可归为区域人文地理学。它关注的是人文现象的地域分布空间,以及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自古江山不负人,四川历来山水甲于天下,人文鼎盛古今,有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资源。随便行走,三里有奥迹,五里见奇踪。散布川中的古镇子、古战场、古村落、古驿道、古宅院、古碉楼、古官寨、古作坊、古寺院星罗棋布,触目皆是。这些深深烙上“四川人文地理”元素的地方,既是远足的胜地,也是发思古之幽情,寻觅江山代谢、人事兴衰、商业沉浮和众多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人文蜀地:一份记者的行走笔记》据此发扬,广采博收而匠心独运,融以百花而自成一味,虽然都是蜀中的文化景观,但是作者能以一方而窥天下之大,形成宏大的历史气象,蔚为泱泱大观之势,读之有开拓心胸、益人神智之慨。我略加理董,拈出两点略做评述。

此书有独特的学术品位。它破除了单纯的“以书考地”的路径,把古文字、历史文献、古器物、现场勘探融为一体,交互对照印证,还包括了民俗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内容。在一定意义上而言,契合了徐中舒先生的多重论据法和任乃强先生的比较研究法,并非牛溲马勃,拉杂成篇,看得出作者是下足了功夫。像书中的《郪江:巴蜀古国的另一“高地”》《德格印经院的雕琢时光》《马湖有个孟获岛》《巴塘关帝庙:汉藏交融“大庙会”》等篇什都是典型的代表,其学术性由此可见。

另一方面,此书又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如果是一本正儿八经的历史人文地理学专著,它固然也有相应的读者,但圈子很小,不可能走进千家万户。而本书则以游记出之,进入了文学的范畴。文学是思想和情感的体现,具有感性的色彩,它有温度,有画面,有感受。在审美观照下,万物都焕发出异样的光彩。本书的

四十篇深度游记,图文并茂,文笔优美,视角独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兼而有之,既有金戈铁马的镗鞳之声,又有散文小品的灵秀和隽永,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科学认知和艺术熏陶如“水中盐,蜜中花,沆瀣融合,无分彼此”,是值得一读的作品。

《祖辈的荣光:四川百家姓故事》

“百家姓”是《宽窄巷》的一个名牌栏目,长期连载,至今不辍,现在结集成书,可喜可贺。人是符号的动物,人类构建的符号系统是人类伟大的成就之一。如果没有这个系统,人类早就崩溃了。钱锺书先生甚至提出“未名若无”的观念,可谓发唱惊挺。圆颅方趾的人类,千奇百怪,形形色色,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每个人都有姓有名。没有姓名的世界,只能是蛮荒混沌。而姓名对于中国人尤其重要。中国拥有世界上悠久的姓氏文化,这是因为农耕文明是以血亲为纽带,瓜瓞绵绵就靠此维系。所以姓氏家谱与方志、正史构成了完整的中国历史,成为中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四川是一个移民的省份,五方杂处,八面来风,很容易数典忘祖。现在好了,一册《祖辈的荣光:四川百家姓故事》在手,四川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们都可以心满意足。移民的后裔是怎么修撰家谱的?蜀中如今现存的宗祠、老宅院,背后都有着怎样的故事?吾蜀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名门望族和名人?他们对历史有着怎样的贡献?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所以此书服务大众,是有功德存焉。如果略做评述,以下三个方面不妨注意。

一是本书有完备的编排,有一定的系统性。它从移民有谱、宗祠宅院、名门望族、蜀地名贤四个方面着手,梳理出了四川百家姓的脉络和空间分布,线索清楚,便于查检。就陋见所及,也许是四川姓氏文化全方位概述的次,有开创之功。

二是它讲好了四川百家姓的故事。当然,四川百家姓的故事也是中国故事,算是满满的正能量。如《资阳黄氏宗祠:祠堂藏着族人迁徙密码》《新都刘氏宗祠:鼓励子孙读书,先祖立毒誓》《青白江刘家老屋:两百年老祠堂是座土墙

房》《龙泉驿刘氏宗元祠:家训家风融在字辈中》等,都是叙事有方,行文波澜

起伏,颇能引人入胜。而在“名门望族”“蜀地名贤”两个栏目中,更是把祖辈的荣光发扬踔厉,为后昆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三是作者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发掘出了不少众所不知而又非常重要的文史资料和饶有情趣的人物行状。如大家都知道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却不知道历史上的四川“填山东”。而明朝初期,“四川曾经‘填山东’”和“四川填山东移民传说中的‘铁碓臼’真相”两节文字就生动地还原了这一深埋的历史。至于人物行状的发掘在书中更占据了相当的篇幅。如《何武:西汉政权职能改革“人”》《赵抃:铁面御史四次入川治蜀》《蒲宗孟:备受争议的北宋另类名臣》《清初移民傅荣沐:四川烟草引种人》等等,不胜枚举,相信读者在阅读中都会有浓浓的兴趣。

现在,正是我们民族文化复兴的伟大时代。“《宽窄巷》人文书系”为我们的价值阅读提供了一个范本。中国历来重视历史文化的传承,甚至提高到了治国经邦的高度。清代诗人龚自珍在《定庵续集》里说:“欲知大原,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这句话至今令人警醒。这里的“史”,其外延也包含了文化,可见历史文化对我们的重要性。历史文化就是我们的根系,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凝聚力。由是“《宽窄巷》人文书系”的出版不仅适得其时,而且很有意义。枕藉观之,不亦宜乎,不亦乐乎!末了,还有几点建议,这套书系应该继续出版下去,品牌报纸,品牌书系,一定会得到读者的长久欢迎。另外,它还可以作为乡土教材或课外读物进入学校。再者,在文创事业勃兴的当下,它应该衍生出自己的产业链。

我是《华西都市报》和封面新闻的老读者和老作者,我对这张报纸和新闻客户端深有感情。谨祝《宽窄巷》副刊越办越好,更上层楼!谨祝《华西都市报》永葆青春,其命维强,其命维新!

2020年5月28日.成都


书籍介绍

《人文蜀地:一份记者的行走笔记》是由封面新闻杂志集近些年文稿编撰而成,以游记的形式,把蜀中的古宅院、古战场、古桥梁、古驿道、古官寨、古寺院,一一记录在案。作者试图将每一处历史遗迹,当成一口深井,通过田野考察、口述采集、档案各种方式,去挖掘遗迹背后的人文精神,揭示其中的历史渊源和人文掌故,以一斑窥全豹,展现巴蜀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该书分为“小镇大事”“名流屐痕”“蜀地沧桑”“街院遗迹”四大篇章。

——————————

编辑推荐:

作者用行走丈量巴蜀过往的文明与承载

多纬度书写尘封遗迹的人文精神


精彩短评:

  • 作者:鞑靼达 发布时间:2018-08-30 01:09:20

    大多数人因为看见才相信,只有少数人因为相信会看见。

  • 作者:Raffles 发布时间:2022-07-07 01:08:16

    奎刚知道着急了,话也明显见多,早这样,欧比旺能这么困惑么。

  • 作者:树木游泳的力量 发布时间:2019-12-24 22:25:04

    从结构性角度理解了中美对人权主权的差异看法,边缘国家对主权至上原则扩大化追求使然

  • 作者:guofu 发布时间:2013-10-12 20:28:59

    能省点心吗写的矫情的要死,晚饭后看苦不堪言。。万能模板。。林徽因这样写,三毛也这样写。。换哪个女人都能套进去。。内容呢!

  • 作者:大狸子 发布时间:2023-11-14 00:24:53

    模特挺美,实用性不高

  • 作者:Kyra 发布时间:2016-10-05 00:43:37

    強迫症想把全套看完,但是其實質量已經下降了……特別是感情方面……真真噁心……


深度书评:

  • 发挥你生而为人的最大财富

    作者:青日一馬 发布时间:2018-03-13 17:43:18

    “ 我是谁?从哪来? 到哪去?”

    人生的三大终极问题,令人们百思不得其解。

    我们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接着变得惆怅、忧郁。鲜有人真正知道,自己终其一生要做什么,怎么做,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

    古希腊德尔菲神庙的门楣上刻着先贤苏格拉底的醒世箴言:“人啊!认识你自己。”

    而这简单的一句话,往往能解决深奥或复杂的人生问题。

    “未经审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说。

    我们生而为人,站在痛苦和快乐的边缘上摇摆不定,我们一直不停歇地寻找人生的真谛,努力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有意义,可我们对真正的意义感到迷茫,周而复始地被生活束缚,却忘记了真实逝去生命的分分秒秒。而真正的勇士,应看透这一点,敢于冲破世俗的枷锁,寻找热爱和真我,为其穷其一生,坚持不懈。即使第一步脑海产生了这种意识,我却仍日日惶惶,充满了无从下手的无力感。

    我对于自我人生的烦恼和焦虑,终于在阅读《自知力》中得到了缓解。

    史蒂曼•葛瑞汉在《自知力》一书中明确地告诉我们认识和了解自己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不断突破环境找到自我的同一性,帮助我们做出人生重要的选择,从而打造通向成功的通行证。

    《自知力》——史蒂曼•葛瑞汉

    《自知力》的作者是美籍企业、教育、演说家史蒂曼•葛瑞汉,葛瑞汉是一家总部设在美国芝加哥的管理、营销和咨询公司(SGA)的董事长兼CEO。葛瑞汉目前在富赛大学担任兼职教授,并且成立了多家非营利机构,用于颁发助学金。他在美国颇有声望,目前已撰写了十部著作,其中有两本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即《你可以心想事成:九步成功术》和《青少年的九步成功术》,这些书详细阐述了他享有专利的九步成功术,这种生涯管理和学习体系,将教授你如何围绕自我的同一性,成就你的个人和职业生活。

    这本书与其他心里辅导书籍有所不同的是:并不只是对人们焦虑、负面情绪的泛泛而谈,也不是高深、充满学术性令人看了头脑发蒙的研讨文。他在书中详细叙述了许多失败和成功的故事,非常生动地呈现了成功的方法,从这些案例中得到启发,让葛瑞汉带领我们建立同一性,彻底改变平庸人生。

    检查身份 认清自我

    研究发现,多数情况下,杰出人士都是普通人,只不过他们会做(于自己十分重要的)非凡之事。你的肤色、环境、性格、年龄、性别等,处处可以暴露你的“缺点”,而被身边所谓的朋友和这方面的“专家”快速贴上标签。

    而你应该意识到,这世上并非只有你一人贴有标签,撕下标签的方法,就是不要让他人来定义你。你必须定义你自己。

    卡萝,一个貌美有着蜜色肌肤好身材的耀眼女人,可一场车祸夺取了最耀眼的美貌。与为她买豪华公寓的成功男人分居,经济保障也荡然无存。却在新的一天里,自信地踏着自己的假肢和朋友们幸福的大笑着。

    “那是一段黑暗的深渊,我从未抑郁过,第一次时间如此之长,我感到自己在怒火中煎熬,身心饱受摧残。然后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平静,我对世界不重要,世界对我亦然。我自问‘你想要什么?’给不出答案,一而再、再而三地问自己。‘我要活出意义’希望像那些尊重关爱帮助我的朋友们一样,最终让我恢复勇气,我想活出那样的意义。”

    曾经任何人都能决定我是谁或者我应该是谁,而唯独我自己不能。现在我正在为自己找出答案,我就要找到了。

    创设愿景 规划行程

    现在,你可以制定那些让你保持前进动力的行为准则,并且要专注于能助你实现成功愿景的人生目标上。你要有坚定地信念,分清楚重要或否,清除你目标道路上不必要的人、事、时间。坚持你内心的人生准则,保持积极的优秀品质。诸如诚实、勤奋、善良、决心等。当你的人生遇到困难和矛盾,这些准则就会帮你调整适应,维护更新你真正的自我同一性。

    而在保持自我同一性的愿景上,改变的意愿必不可少,因为“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经常会陷入僵局,而世界每天都在变化”

    友谊、团队合作与同一性

    组建团队 终于愿景

    “ 想和你一起坐豪车的人有很多,但你需要的是,当轿车抛锚时,愿意与你一起坐公车的人。 ”

    和三观相符的人一起交谈,是一个相当令人感到舒适的事情!在大学我遇到了一些很好的朋友。当和价值观相符的人在一起时,恰到好处的相处方式,对生活的态度追求有相同点时,总是让人拍案而起,大呼称快。

    就算一场辩论比赛,我以及队友,不如对方实力优秀,但我们却可以赢得比赛。朝夕相处的交流,让我们非常了解彼此,懂得长处短板,配合的相当紧密,在彼此需要时迅速做出判断。而对方的团队合作性差于我们,只能以小比分的差距败落。

    自我的选择当然重要,可是在面临选择时,我们总会充满不确定、迷茫,我们会向自己觉得重要且有社会经验的“朋友”借鉴,而当这时,成败只在一个念头之间。比如当你纠结是否在学习吃力时,考虑转文或理科?是否准备出国留学?是否跳槽?是否坚持投资某个项目?

    当你努力迈向成功时,你交往的人可以帮助你,也可能成为你的绊脚石。

    我非常敬佩史蒂曼•葛瑞汉,就像我们大多数普通人一样,他出生于艰苦困难的环境,从小饱受他人的排挤和冷眼,这让他很容易成为苦大仇深的人。而当残忍、不可控的外界环境条件疯狂扼杀我们渺茫的希望和梦想时,有多少人能像他一样坚持不懈,成就一番伟业?

    事实上,方法论千千万万,而80%的人,最缺乏的是,把自己愿景坚持下去的毅力。永远不要放弃,我们总是知道,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最后,应铭记于心的是,

    勇于尝试,保持热情,永不放弃。

    “ 世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毅力 。”——美国第30任总统 卡尔文 •库利奇

    青年时期,我们在体制下冲破头颅,没日没夜的学习,争取上985,进最有前途的专业。

    中年时期,我们为了社会中的名誉、地位,生存挣扎着,为人父母,承受着各界巨大的压力和痛苦,忙碌中失去了自己。

    眼看着快要白发满头,我们在上有老下有小的生存夹缝中终于喘口气,却回首自己快要看到头的一生感到迷茫,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因为我们没有正确认识自己,缺乏自知力,没有建立自我同一性,我们误以为这就是我们能过的生活。你只是难以相信,自己也能把握机遇。

    你害怕成功,害怕成功转瞬即逝,因为你一生都在自我挫败。基于这种心态,你可能会形成失败的条件反射,但你可以打破它。

    生活,就像一把枷锁,而你,要摆脱控制。

    公众号:青日知录 qingrizhilu

    专心每一篇质量好文 (心理、职场、生活、两性、情感)正在拓展,欢迎评论,私信~

  • 为什么我们在伤心的时候想听慢歌?

    作者:艺饭 发布时间:2020-12-09 14:22:37

    为什么我们会在伤心的时候想听慢歌,而在开心的时候想听快歌呢?

    为什么我们在听到国歌或者宗教歌曲的时候,会产生敬畏感?

    你有没有因为音乐品味的差异和父母有过争执?他们认为说唱简直是噪音,根本算不上音乐?

    你会不会在派对上因为喜欢同一位歌手,而对新认识的朋友顿生好感?

    加拿大知名的音乐人也是心理学家——丹尼尔·列维廷(Daniel J. Levitin)在

    《为什么伤心的时候听慢歌》

    中,试图通过分析六类不同的歌曲,来厘清音乐在人身上发挥的作用。这六大类歌曲的主题分别是:

    友谊、喜悦、安慰、知识、信仰和爱

    。列维廷穿插丰富的个人音乐经历,引用学术研讨会的精彩辩论,运用读到的心理学分析,分析音乐对人们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我们打通了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的任督二脉。

    1. 友谊之歌

    显然,人类的灵长类祖先是群居动物。不过,高度的社会化和对他人的过分关心,也会带来恼人的副作用:激烈的竞争、嫉妒心理、对食物和异性的争夺。大规模(一般至少数十个成员)的群体活动在非人类的灵长类中之所以罕见,正是因为这些副作用。

    人类是如何缓解了人数过多造成的紧张情形,创造出第一个能容纳数百人的族群,并最终创造出文明与社会的呢?

    在早期人类中创造出了最紧密的社交纽带的,是那些同步、协调的歌曲和身体动作,它们使规模更大的族群得以成形,并最终演变为众所周知的社会体系。

    听觉传播有着视觉传播所不具有的优势——声音可以在黑暗中传播,可以绕过障碍物传播,甚至可以抵达那些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地方。

    音乐这种结构精巧的声音形式,能使无法看见彼此的人同步行动。

    音乐与协调的行为为四类活动建立了有意义的社交纽带:发动战争、抵御攻击、追捕猎物、团队合作。除此之外,

    还有一种运用音乐的重要方式,就是在逐渐成形的大规模族群中缓解紧张的关系——用音乐凝聚向心力

    。这一用途甚至可以追溯到智人诞生之前,一直上溯到数万年前的直立人时代。

    2.喜悦之歌

    人脑为了鼓励我们适应环境,创造出一套通过情感操控奖惩的系统——人脑中刺激行为产生的神经化学状态。让人脑中的神经化学物质在某一特定时间处于某一特定浓度时,

    我们会感受到积极或消极的情感,这些情感能使我们采取或压抑特定的行动

    我们之所以有喜悦之歌,是因为行走、跳舞、锻炼身体等行为在演化过程中有助于我们适应环境。

    伸展、跳跃、用声音沟通之所以让我们感觉良好,是因为人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发展出了奖励这些行为的机制

    如今,喜悦之歌刺激人脑释放能引发积极情绪的化学物质,就是在生物学层面回应它们在数千年的演化过程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或许,我们之所以唱歌、跳舞、对音乐念念不忘,并不是因为音乐天生就魅力十足、富有美感、令人难忘,而是因为那些觉得生活因音乐而美好的人类祖先,成功地将相关基因遗传给了我们。

    3.安慰之歌

    从古至今,无论来自何种文化背景,母亲都会唱歌给自己的孩子听。

    音乐能安抚婴儿,是因为听觉刺激与其他感官刺激不一样——声音能在黑暗中传递,因此即使婴儿闭着眼睛也没关系

    。声音仿佛是在我们的脑中产生的,不像图像是从外界获得的。在婴儿的视觉感受器完全成熟(即能分辨母亲与其他人的模样)之前,他的听觉感受器已经能分辨出母亲的声音。

    摇篮曲是最经典的安慰之歌。

    乔纳森·伯杰是一位备受推崇的作曲家,也是一位音乐认知学家,他认为,我们所知的大部分摇篮曲都有着类似的结构:通常以一个很陡的起伏开始,然后才慢慢舒缓下来,这是为了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再平复听众被撩起的情绪。

    另一类不太典型的安慰之歌,是为那些不受重视或权力被剥夺的人创作的歌。

    有些青少年觉得自己被误解、被疏远,感到非常孤独,他们可以在倾诉了类似疏离感的歌曲中找到寄托。友谊之歌在建立社交纽带的同时,也能给他们带来安慰。

    悲伤的歌能让我们感到自己被理解,感到自己不再孤单;悲伤的歌也能让我们抱有期望——如果别人能熬过来,或许我们也可以做到。悲伤的歌还能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因为创作者和演奏者用痛苦的回忆为我们带来了美学上的享受。

    艺术之所以能打动我们,是因为它把我们与某种更高层次的真理联系在了一起,赋予我们某种世界公民的感觉——简而言之,就是让我们不再感到孤单。

    这就是安慰之歌的全部意义。

    4.知识之歌

    理想的沟通系统可以让不同的个体交流与生存环境有关的知识,比如资源的有无与其具体位置,好分享各自的收获。音乐对于这一任务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比语言更有用。

    这是因为音乐,特别是那些有固定的节奏与模式、通常被称为歌曲的音乐,是强有力的记忆工具。

    词曲创作人把个人感受与扣人心弦的旋律、和声、节奏结合起来,用一种古老而有力的方式保存了某些重要的事情所引发的原初的、纯粹的情感反应。

    即使没有歌词,旋律本身也足以让人感同身受。

    歌词与旋律、和声、节奏交互作用,可以让人对歌词记录的某些信息记忆终生——不止于此,在这些人的后代听过并学会这首歌之后,它还能代代相传。

    在我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人脑把虚构的片段与真实记忆混合起来,用认知科学的术语来说,这就是记忆的重构。

    根据记忆的运作原则,如果我们在记忆歌词时能掌握某种规律,我们就不需要记住全部的歌词,对人脑来说,这样做也更有效率。

    印刷术发明之后,人类对知识之歌的需求开始减少。在文字出现之前的人类社会里,知识之歌是文化、历史与生活常识的唯一载体。

    5.信仰之歌

    信仰之歌有着特定的时间、独有的活动和明确的用途,被用于伴随、引导、神圣化某些特定的仪式行为。

    动物也可能会举行仪式,有些动物的仪式甚至相当复杂。但是,只有人类会庆祝与纪念,也只有人类会把仪式与信仰结合起来。

    仪式是人类独一无二的发明,它可以用于纪念重大事件,也可能来自大自然的轮回。

    仪式把我们与这些重大事件连接在一起,使我们置身于某种历史循环之中;仪式也是一种外化的社会记忆,通过音乐深植在个人与集体的记忆里。

    音乐能为仪式注入意义,让它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让我们能够与家人、朋友或族群成员分享仪式体验,有助于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

    这种对意义的追求,也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石。

    仪式音乐在大部分情况下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可以唤起“宗教体验”——一种具有强烈情感的极致体验。

    这些体验能让我们进入一种恍惚的状态,感到狂喜,与灵性紧密相连。当信仰与狂喜相结合,我们会更加坚定自己的信仰,而仪式音乐在每次演奏时都加深了这一点。

    6.爱之歌

    和其他动物不一样,人类将爱和利他行为视作两码事。我们可以决定如何表达爱意,也能承诺去爱。

    广义的爱——对某个人、某一群体或某种理念慷慨无私的奉献,才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基石。

    和所有艺术创作一样,爱之歌帮助我们清晰地表达自身感受,这些歌曲通常采用修辞手法让我们换个角度看待自己的情感。

    爱之歌在我们的脑海中徘徊,在情感消长不定时提醒我们曾有过的幸福。

    最重要的是,它把个人情感提升到了艺术层次,让我们的感受变得优美细腻。

    记忆理论学家普遍认为,几乎所有的人生经历都储存在我们的记忆里,关键在于如何提取它们。

    而音乐是一种“诚实信号”,能保存记忆、出发我们的神经化学反应。

    如果演化能够找到一种方法,让你即使不在心爱的人身边还是能够留他/她的脑海里,让他/她因你的缺席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变化,那么演化就要基于既有的生理构造开始一系列细微的适应性变化。

    在我们的脑海中,爱之歌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它讲述了我们最强烈的渴望与最崇高的品质,颂扬了愿意放下自我、为更高远的事物付出的人们。

    世界上最崇高的爱,是对我们自身的存在所怀抱的爱,哪怕知道人有如此多缺陷、如此强大的破坏力,哪怕面对数不清的恐惧、流言与敌意,我们仍然选择去爱人。

    列维廷在书中以第一人称视角,用自己在乐坛四十年的经历讲述扎实的研究成果和读到的见解,引领我们回溯人类历史长河,全方位呈现音乐在社会文化层面的影响。

    书中涉及的音乐范围广泛,从中世纪古典音乐到传唱至今的民族歌谣,从蓝调金曲到时下热门的嘻哈说唱,全面展示各种类型的音乐是如何塑造我们的。他用平时易懂的语言,将科学分析和音乐实例结合在一起,将听觉艺术背后的科学奥秘娓娓道来。

    正如列维廷自己所说,

    “创作本书的过程,就好像是在为音乐绘制族谱,这一族谱展示了各类型的音乐是如何塑造了我们的祖先的生活:辛勤劳动的白日、辗转无眠的夜晚——这是一张人类文明的原声带。”

    此外,还有一位资深读者朋友在网易云音乐建立了歌单,包括了书中提到的歌曲(歌单是友情免费创建,如有问题还请多多包涵)。

    在网易云音乐搜索歌单“为什么伤心的时候听慢歌”,即可聆听。大家可以一边听着书里提到的歌,一边跟随列维廷的讲解,感受音乐是如何作用于人脑,牵动你我的行为的。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7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6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7分

  • 章节划分:6分

  • 结构布局:4分

  • 新颖与独特:6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8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8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5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3分

  • 加载速度:6分

  • 安全性:9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书籍多(429+)
  • 已买(420+)
  • 无漏页(244+)
  • 下载快(376+)
  • 二星好评(252+)
  • epub(537+)
  • 好评(659+)
  • 一般般(338+)
  • 一星好评(224+)
  • 字体合适(312+)
  • 值得购买(162+)

下载评价

  • 网友 濮***彤: ( 2025-01-05 19:59:33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詹***萍: ( 2024-12-14 21:12:51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师***怀: ( 2024-12-13 09:24:20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孙***夏: ( 2024-12-28 08:13:14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訾***晴: ( 2024-12-13 04:27:50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车***波: ( 2024-12-29 10:32:00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沈***松: ( 2024-12-29 01:24:00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邱***洋: ( 2025-01-06 21:35:47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菱***兰: ( 2024-12-22 19:35:21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孔***旋: ( 2024-12-28 01:07:26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扈***洁: ( 2024-12-12 19:27:53 )

    还不错啊,挺好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