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侵权责任法(第二版)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31:55

侵权责任法(第二版)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侵权责任法(第二版)精美图片
》侵权责任法(第二版)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侵权责任法(第二版)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301283882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暂无价格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1:55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tiger 发布时间:2015-09-18 18:24:28

    Nancy McWilliams系列的三本书读的好爽

  • 作者:弗兰克尔 发布时间:2020-11-24 23:03:10

    作者用晦涩的语言告诉我们,这世界有50%是受众多细微的因素影响的、无法用理论完全解释的。从这本书得到的唯一知识就是再也不买记者写的好像科学的书了!鉴于本书的价格,给一星都多。

  • 作者:瑾朵朵 发布时间:2013-04-20 12:37:40

    以朝代为轴,服装和饰品介绍的都挺详细,还提到挂衣钩帽子唇妆画眉样式发型这种零零碎碎的东西。配图也漂亮,可以作为祖国服饰爱好者的入门指南【配饰何其多!!!我去找找有没有专门介绍配饰的书】

  • 作者:ET 发布时间:2017-11-15 14:37:46

    针对电商学生,电商基层从业者入门。看似简单,但对于电商的学生,我觉得可以了,刚毕业的学生,不是光空怀理想,更重要的是把简单的事情,用心做好。平字见奇。有机会看看。

  • 作者:xiajy333 发布时间:2019-02-15 00:31:33

    类似手绘的配图很给力

  • 作者:戏言学徒某可 发布时间:2021-10-03 14:28:39

    本以为比较详实,结果图片很多错的有误导性。


深度书评:

  • 解读约翰·欧文《新罕布什尔旅馆》的五个维度

    作者:西禾 发布时间:2019-04-01 14:30:21

    约翰·欧文的小说很好看。这种好看是指,任何人,只要拿起他的书,都可以如着魔般读下去。不同于西方的现代派或后现代主义作家,这位狄更斯的推崇者依旧秉持着自十九世纪(抑或更早)以来的文学传统,即“说故事的人”。基于这个原则,看欧文的小说几乎不需要任何门槛,你不需要了解那么多西方艺术文化知识,也不需要去过分揣测作者的意图,你只需要一直看下去,就能看到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的悲欢离合,跟着全书节奏同悲同喜。欧文继承着自荷马以来将故事讲得绘声绘色的传统,用一种近乎匠人的精神编织着自己的每一本小说。也正是这种通俗性,使得他的小说屡屡获得好莱坞青睐,毕竟,一个好的故事是大众电影成功的内核。

    但这绝不是说欧文的小说是跨越一切文化的,相反,他的故事是十分美式的。看欧文的小说,时常会感受到福克纳作品中那种美式乡村气息,不管故事如何变幻,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在那个名为缅因州的地方上演着人生百态,他们有着最地道的美国生活方式,也发扬着最纯粹的美国精神。同时,他创造的人物又有着塞林格小说中类似的成长轨迹,困惑的、不安的、混乱的青少年生活。而这一切的发生,都离不开他们的家庭。

    《新罕布什尔旅馆》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约翰·贝里是一个倒霉梦想家的儿子,他有一群古怪的兄弟姐妹——同性恋哥哥、被人强暴过的姐姐、疑似患有侏儒症的妹妹和重听症的小弟。他们跟随父母后经营了三家新罕布什尔旅馆,遇见了两头熊,有一个叫弗洛伊德的朋友。在这过程中,他们感受到爱,见证死亡,克服恐惧,同时也成为那个奇异而美好时代的亲历者。而最终,他们选择继续在这个有趣、疯狂和令人感动的故事中做梦,在梦想里创造人生。在这个被《芝加哥太阳报》誉为其最好的作品中,欧文以其日益娴熟的笔法描绘了来自新罕布什尔一家人的一生,其气势之恢弘、跨越时间之长,乃至其中多少穿插的超现实主义元素,甚至可以窥见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影子。要评论这样一部长篇自然是十分困难的,在此只能截取几个维度浅谈即止,更多的希望读者动用自己脑中的万花筒,去看清这部作品的斑斓面貌。

    文字与回忆

    写文章,讲究“虎头、豹尾、猪肚”,即开头要引人入胜、内容要足够充实、结局要利落且意味深长。单从这个层面讲,《新罕布什尔旅馆》就十分优秀。书一开篇,便是:“父亲买熊的那年夏天,我们都还没出生,甚至连个影都没有。”短短一句话,交代出了人物关系:父与子;叙述角度:我(孩子);意境:处于回忆中;故事:父亲如何买熊,进而勾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事实上,单独截取这本书的第一章《那头叫缅因州的熊》,就是一个完整的让人动容的故事。

    全篇开头以传统的“讲故事”情景展开:“我”和兄弟姐妹们坐在家里的沙发上,听父亲和母亲讲他们年轻时相爱的故事。那年夏天,父亲和母亲都是十九岁,他们一同出生在新罕布什尔的德瑞镇,对彼此都有耳闻却从未相见,直到他们不约而同前往缅因州的海滨旅馆打工,两条平行线才有了交集。而一个叫“弗洛伊德”的犹太人和一头叫“缅因州”的黑熊加速了他们的相爱并改变了他们的一生。如同看电影般,你可以将本书第一章想象成昏黄的旧相片底色,在那片回忆中,弗洛伊德因得罪德国人出逃,父亲成功收养缅因州并入读哈佛,接着生下了一堆小孩……行文节奏错落有致、主次突出,短短一章即交代了这个家庭的起源和内在精神,也为后面的故事埋好伏笔。看完之后,你会对那仿佛响着乡村音乐的缅因州和那头笨拙的黑熊难以忘怀,也会深陷于这美好而绵长的回忆之中。本雅明曾说:“记忆不是探索过去的工具,而是一种媒介。它是被经验之物的媒介,就像土壤是深埋其中的古代城市的媒介那样。”事实上在全书中,“我”都像一个挖掘工人一般,不断地翻新着回忆的土壤,将四五十岁的“我”与年轻时的“我”及其生活的情景连接起来,将读者与自己的故事连接起来。这全都得益于约翰·欧文高超的氛围营造能力:“有必要将小说的氛围营造得比真实更真实。不管小说发生在何处,其场所都要给人以真实感,那儿的细节要比我们记得的任何地方还要丰富。我认为读者最喜欢的就是回忆,越生动越好。小说的气氛就有这样的作用:它给出的细节,跟回忆一样令人满意,或者同样可怕。在我的书里,维也纳要比真正的维也纳更有维也纳风情;圣克劳兹要比缅因州更有缅因州风情。”而最后,本章以熊的死作为终结,来得突然却不突兀,让人只想落泪。有人曾评价过这本书:这个故事充满了宿命和哀愁,死亡总是在狂欢后到来。大黑熊的死正是全书第一个对此话的注解,从而也成为贝里一家人一生的隐喻。

    宿命与哀愁

    差不多要到读第二遍乃至更多遍的时候,你才会发觉作者埋下的伏笔如此之深,前后对照得如此之妙,通俗一点说就是,FLAG已高高挂起。比如,全书稍后去世的家庭成员——母亲和蛋蛋,却是第一个迎来死亡预兆的。在新罕布什尔旅馆开张前夜,“我”和弗兰妮发现了在艾略特公园巡逻的老警察霍华德。这一段其实是整体讲述霍华德怎样被突然灯火通明的旅馆吓死的过程,但在这个大情节下,作者又不着痕迹地带出了母亲和蛋蛋:“我们看见母亲和蛋蛋走过游乐场,霍华德根本没有察觉。他们从黑暗中出现,又走出微弱的灯光,仿佛在世上的时日就是如此短促而黯淡;看得我心里突然一寒,我感到在身旁的弗兰妮也为之一颤。”这种大情节包小伏线的叙述模式,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功力。事实上,对于每个人的死亡,宿命的来临都各不相同。比如霍华德是直到被主角发现,才进入场景,随即被灯光照射。而爱荷华巴布则是在圣诞前夜就有预兆,因为他梦见了已经死了的那头叫哀愁的狗(他最终也死在对哀愁的惊吓中)。每个写法不尽相同,正如人生不可捉摸。

    更妙的是,每个情节都环环相扣,进而铺排成故事的长绳。随便举一例:正是看到了母亲和蛋蛋令人感到寒冷的情景,弗兰妮才决定打开整个旅馆的灯,好给这寒夜带来一丝光明;整个旅馆的灯打开,吓死了老警察霍华德;在匆忙去找人处理霍华德的路上,“我”和弗兰妮遇见了达夫和他的哥们,才有了弗兰妮被强暴;为了安慰被强暴的弗兰妮,弗兰克决定把哀愁狗做成标本继续陪伴在弗兰妮身边,殊不知这个标本却吓死了爱荷华巴布;爱荷华巴布的死带来了新罕布什尔旅馆的颓败,所以父亲决定带大家前往维也纳;而正是在前往维也纳的旅途中,母亲和蛋蛋坠机而亡。全书前半段如此紧密相连,高潮迭起,也暗含宿命与因果的主题。而后半段在维也纳与激进分子和妓女的奇幻经历,以及苏西熊的出现,则更像是一场救赎,一种平复。如此,结尾永远长不大的莉莉的自杀(前几位都是非自然死亡)则更像是一种隐喻,一种为了长大不得不放弃掉很多的痛楚。能够把前文埋下的坑一一填满,来自于作者的写作方法:“我通常从结局写起,有一种大局已定、尘埃落定、收尾的感觉。可以说,我是倒着进入长篇小说的。”如此,写作者便如先知者一般,早已知晓结局,慢慢铺排过程。对于长篇小说来说,约翰·欧文的把控能力令人惊叹。

    熊与旅馆

    村上春树曾赞叹欧文说:“就我个人的领会,欧文是位本质上非常单纯的作家。但由于太过单纯,以致和这个不单纯的世界产生冲突,反倒令人觉得他的现代性更加明显。这种独特感真是了不起!如此独特与激进,希望有更多人能够理解。”此话是赞叹欧文对于致力于写出一个好故事而不屑于去讨好评论家的态度,但最后一句里的“独特与激进”却是耐人寻味。欧文的激进全在他的隐喻里。

    全书第二章《第一家新罕布什尔旅馆》末尾,有一句点出全文主旨的话:“我父亲有两个幻想:第一,熊能够以人的方式生存;第二,人能够在旅馆里度过一生。”就整本小说来看,“熊”类似于人的精神支柱,而“旅馆”则是家。在全书结尾,“我”有这样一个总结:

    “我们需要一只聪明的好熊。有些人的头脑好到可以完全自给自足——头脑就是他们的聪明熊。我想弗兰克就是这种人,他的头脑就是聪明的好熊。他并不是我误以为的老鼠王。弗兰妮有只聪明熊叫小琼斯,同时她还擅长远离哀愁。而父亲有他的幻想,这些幻想够强够大,最后也成了他的聪明熊。这样就剩下我了;当然,我有苏西熊。”

    而理所当然的,那些比较脆弱的、没有强大生命力的人,则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爱荷华巴布死于对死亡的恐惧,蛋蛋死于自身的脆弱,永远长不大的莉莉(极其具有魔幻色彩,让人不禁联想到《百年孤独》里那个飞上天的白衣女孩)则陷于文学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唯一意外的是温柔的母亲,这里大致可以看作前面弗洛伊德要母亲原谅父亲的宿命,和为后面的苏西熊出场作铺垫,来代替母亲的角色。

    此外,还有不少隐喻的对照。譬如那头名叫“哀愁”的狗,几乎是死亡的象征。每当哀愁浮起,家里总会有人死亡。这里的哀愁与《哈利·波特》里小天狼星所幻化出来的黑狗几乎有同种寓意,皆是不详的象征。改变父亲人生轨迹的弗洛伊德戏份不多却足够出彩,这个说话颠三倒四的犹太人成为扭转情节的关键人物。

    全书对于真假弗洛伊德的描述不止一处,最后甚至出现“真”弗洛伊德——那位大科学家的照片。而反复出现的“打开的窗口”的隐喻,也是来自“彼”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在《梦的解析》第四章,弗洛伊德说:“从窗口掉下去是有可能,因此一个人走近窗口时应当小心些。但我们就不懂为什么对这类恐惧症病人而言,靠近窗口竟会带给他们那么大的焦虑远超过事实上所需的小心,同样地对这种恐惧症的解释,也可适用于焦虑之梦。这两者一样地,焦虑均附着于来自另一来源的某种意念上。”“窗口”象征着焦虑与恐惧,如此类推,《新罕布什尔旅馆》整本书可看作是《梦的解析》通俗故事版(毕竟在作者眼中,弗洛伊德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小说家”了)。全书所有人都在与“窗口”做挣扎,有的人顺利从窗口走过,有的人则掉了下去。书的最后一句话也是对此的总结:

    “巴布教练始终都明白,你必须择善固执、终身不渝。你必须继续走过打开的窗口。”

    贝里家一共开过三家新罕布什尔旅馆:新罕布什尔州、奥地利维也纳、缅因州。第一家由父母出生地的女子中学改造而来,那是一直活在未来的父亲的终身志愿;第二家在奥地利维也纳,在异国他乡,他们重新振作,也见证了革命与暴力;第三家是父母的初恋地,缅因州。那不是一个真正的旅馆,收容着被暴力伤害的女性,但同时也是给盲眼父亲最后的念想。三家旅店见证了贝里一家人命运的起伏,正如人生:充满希望、激情澎湃、回归平静。

    女人与男人

    在欧文的小说中,主角通常是一个可爱而又略显天真的男人,而英雄式的角色则通常由女性担任。尽管在《新罕布什尔旅馆》里,约翰·贝里是讲述人,推动整个家族命运发展的是他那只看未来不顾当下的爸爸,但留给读者印象最深的,却是美丽而富有野性的姐姐弗兰妮、拼命想长大最后却选择自杀的莉莉,以及那个重新为贝里一家人带来希望、替代母亲角色成为他们精神支柱的苏西熊。从《盖普眼中的世界》到《新罕布什尔旅馆》再到《苹果酒屋的规则》,他笔下的女性总是光芒四射的、无比坚强的、充满生命力的,如同太阳般照耀着故事中的男性们。《新罕布什尔旅馆》中,当然要数姐姐弗兰妮最为出彩,在同名电影中,她也是绝对的主角——由好莱坞“智慧女神”朱迪·福斯特扮演。

    弗兰妮聪明、漂亮,到哪里都是最耀眼的那颗星,获得了全书男性的喜爱。如此漂亮的珍珠,令其蒙尘的事件就是,轮奸,还是被自己的男朋友。同其他事件一样,这个事件的爆发也早有铺垫。如达夫一伙之所以对弗兰妮耿耿于怀,是因为之前弗兰妮和我为了就被他们欺负的弗兰克而捉弄了他们,于是后来的强奸事件也戏剧性地发生在同样一片蕨树丛(“我”和弗兰妮常去的那片);看似奔放的弗兰妮实际上对自己的第一次格外看重,但最后却以这种方式丢掉了童贞。那场强暴以及后来“我”找小琼斯去救弗兰妮的情节写得格外紧凑好看,包括后来对这件事的处理,小琼斯对弗兰妮说:“当有人碰你,而你不想让他碰,那就不算真碰,相信我。他们那样碰的不是你,他们没有真正‘得到’你,懂吗?你还在自己里面,没有被任何人碰到。相信我,你真的是个好女孩,你还在自己里面。”这句话也促成了多年后弗兰妮对他的接受。这次事件则促使苏西熊——这位更年长的女性来帮助弗兰妮真正打开心结,进而帮助更多受强暴的女性。

    “多年来,我一直在写女性遭受的种种暴力。不法堕胎是女性遭受的暴力形式中,最假道学的一种。对女性施加的暴力,是这个国家最能接受的暴力形式。强奸依然怪有意思,老婆依然是最容易挨揍的人,打了之后也没什么大不了,这句老话也依然奏效:如果男人能怀孕,绝不会有人抱怨堕胎合法化。那些古板、自以为是的人,紧闭两眼,说我书里的女性遭受的所有暴力,是我为了赚钱才那样写的——就好像那些暴力仅仅存在于我的书里!还有一些人,认为女性遭受暴力,没什么大不了,他们认为我是个操闲心的人,或者是个撰写女权主义小册子的人。”约翰·欧文哪怕不是个女权主义者,也是一个对女性极其尊重的作家。

    旅馆与家

    看《新罕布什尔旅馆》的时候,我曾经不止一次想到笛安的“龙城”三部曲,都是一个家庭,都是一群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却又多灾多难的兄弟姐妹。不过,尽管有那么多悲伤的事,家人一直都会陪伴在你身边。他们为彼此着想,互相扶持在这艰难人世,他们的命运都被“锁死”在这个家(旅馆)里,所有人一同在人生这条大船上载浮载沉,但他们从不绝望,从不放弃。又有哪个家庭不是这样呢?我们的家庭都被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但孩子终究会长大,正如小说结尾,他们最终都从原生家庭走出,建立了自己家庭,一代又一代,养育着新的孩子。如此,弗兰妮所说的:“每个小孩都应该在一家怪旅馆里长大。”

    记得网上曾经有个提问,问在什么时候你觉得自己很无能。大多回答的都是:当所有人都会弄办公室的复印机而我却不会的时候;当别人能够轻易而举找到厕所而我找不到的时候;当我连最简单的螺丝都拧不好的时候……我突然就想到了《新罕布什尔旅馆》里的一个场景:

    莉莉和我某天早上在柜台看到的欧洲人——一个大胖子,穿着理发厅旋转柱花纹般的浴袍;他淋了一身屎。没人告诉他史丹侯的一大特色,就是向上喷射的冲水马桶。如果你住这里,非留神不可。在厕所办完事后,最好先关上马桶盖,站到安全距离之外——我建议你用脚踩冲水拉把。这个欧洲胖子一定正好站在他那堆玩意儿上方——他八成以为可以看着一切流走,它们却“跳”了起来,淋得他一头一脸。带着英国口音的快活男人从柜台后抬起头,望着淋了屎的客人对他咆哮如雷,然后说道:“喔,天啊,水管进了一点儿空气?”他总是这么说。“水管进了一点儿空气?”欧洲胖子吼个不停。“我头上可淋了一堆屎!”他嚷道。

    ……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你拥有美好的回忆,水管进一点儿空气——甚至头上淋一堆屎——又怎么样呢?

    如果你拥有满意的工作、幸福的家庭、快乐的经历,那么有那么一点小尴尬又怎样呢?

    所以,无论充满怎样多的哀愁、厄运、疯狂。约翰·欧文还是以他温柔的笔触告诉着我们:尽管梦想到最后可能都不会实现,但你必须坚持走下去,避开死亡的诱惑,成长为一个坚强而温柔的大人,在充满意外的生活中拥有美好的回忆,就足够。

  • 对照阅读

    作者:小河 发布时间:2011-04-28 12:15:44

         在读这本传记之前,我对里分施塔尔的了解很少,仅限于WIKI资料性的介绍。不过,很奇怪,这本自传是能让人读进去的大部头。大概和它的开头有关,开篇第一章第一节,“太阳、月亮与星星“ ——多么优美的标题!

           “在我年幼时期,我是一个幸福的人。天真活泼,不谙世故。”

           “从小到大我的业余爱好就是看童话小说……实际上天空、星体对我的一生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 在月圆的夜晚,母亲两次将在遥望星空的我叫下来。我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是在勃朗峰和尼罗河畔度过的那些缀满繁星的夜晚。”

           多么轻盈、浪漫的童年回忆。我相信这些细节是可信的。

           就这样就读下去了,这位女性漫长的一生是从星光灿烂的诗意童年开始的,之后的人生境遇和场景变换,正如一场传奇色彩浓厚的大戏,从不会缺乏细节,想到这本书是她八十高龄之后动笔撰写的,别的不说,头脑之清晰、记忆之强大,文字之明朗,简直令人惊叹。

           她写她的一生,不假他人之手,这种强势姿态是会让人不舒服的。再说,自传不过是有意无意的谎言,真实与虚假不可能截然分开,所以此书出来,立马有传记作者针锋相对,收集资料,写成另一本传记,就为拆穿她的谎言——我还没看过这本传记。

           单纯阅读这本传记是愉快的,犹如观看一出传奇戏剧,对应着平淡生活的静水流深,传记读者需要的是跌宕起伏、有悲喜有笑泪的情节——读者对他人的生活,总有一种窥看的欲望,这种心理期待,与里分施塔尔的日耳曼式的简洁、高傲、清晰 的叙述,很是合拍。

          她的早年,舞蹈的柏林少女、雪山间勇敢攀登的少女;她的盛年,演员、导演、被关押的战败国公民、没有资金来源的导演……她的晚年,远赴非洲的人体摄影师、潜水摄影师……她写她的青春、爱情、婚姻、事业、疾病、风光、耻辱、困窘、艰难、车祸、支撑,她的态度是执拗的,所有这些经历中,我没有错,错的是时代,一切都是他人的误解。

           面对指责,她有一种普鲁士军人般的强硬态度。真的,这样全副武装、拒绝认错的人,只会激起人与之战斗的斗志吧,那些捕风捉影的八卦式猜测,其实是对她没有什么杀伤力,她是天生美貌,但她不是男人的猎物,反之男人也不是她的最爱,她没有什么依附性,事业才是她的疆土,她是亚马逊女战士,杀伐、征服、建功立业是她一生的使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你说她手段高明、心机深厚,不如说她是意志坚强,牢牢掌握自己命运的人。

           真要与她对阵,还是要从她最珍视的电影事业入手,她全心追求的艺术,桑塔格逐一细读,法西斯美学这一判断足以让里分施塔尔的美学世界坍塌。

           对自己主动进入历史并与最高权力核心跳一场危险、热烈的探戈的事实,她是承认的,但她回避了承担这场舞蹈的责任。对权力的崇拜、对激情的迷恋,对宏大力量的浪漫美化,这些都是她主动靠近权力的动力,关键在于唯美论,唯美信念让她拍出了极端追求纯净、强大、优美风格的纪录片,但任何摒弃杂乱、芜杂、追求形式化的简洁、同一的美学追求都隐含了极强的控制意识——这种意识与极权统治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对美的崇拜里包含有强烈的排他倾向、主宰意识,这与民主观念里的自由、宽容、包容无疑是背道而驰。

           康德的头顶星空与内心道德原则,在里分施塔尔这里,只剩下头顶星空。

           终其一生,里分施塔尔崇拜强者、权力、宇宙的超自然神秘力量,竭力让自己与之平分秋色,而不是乞怜眷顾,她的词典里没有“示弱”、“ 自省”二字,自省就是某种程度的示弱,就是意识到自己的脚踵有一个致命之处暴露在外之后的瞬间惶然和恐惧,也是一种不再扮演超我之后的真实的软弱本性流露,但里分施塔尔显然没有这样的脚踵——她不允许自己有。一个自我过于强大的人,她会围绕自己的小宇宙逻辑自行运转,外力只是假借、只是手段,你发现她宛如严丝合缝、滴水不漏、银光闪闪的超人,她是美的、强大的、值得羡慕、值得痛骂的。

           日常生活其实并不缺少这样微型的闪光强人,拿我一位朋友的话来说,这样的人好是好,就是太假。

           真实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接受的,有些人更习惯粉饰后的自我与现实。

           前几天碰巧也读到了塞巴斯蒂安·哈夫纳的《一个德国人的回忆,1914-1933》,难得的反省之书。作为里分施塔尔的同时代人,哈夫纳显然更真实可信,他的诚意、反省力度都很到位。在里分施塔尔的自传找反省,显然是我错了。可是,哈夫纳的问题在于写作时预设立场过于明显,企图过于急切,损害了一本书呈现事实时应有的冷静节奏。读的时候,觉得它几乎是一场时常语无伦次的自我表白——为洗掉身上的罪,以致于干扰读者判断,反而是里分施塔尔气定神闲、不动声色的回忆叙述更能带动人阅读时有所思考。技术问题很重要,里分施塔尔不愧是剪辑技术高手。

           而两本书中间,我读了《第三帝国兴亡》这个超大部头,它对应以上两本个人传记,是时代的群像刻画,也是一本“去魅”的好书。其中提到瓦格纳的歌剧《尼伯龙根指环》在德国经久不衰上映,备受喜爱——

          齐格菲和克里姆希尔德、勃隆希尔德和哈根都是许多现代德国人喜欢引以自喻的古代神话中的男女英雄人物。就是同他们一起,同这个野蛮的、多神的尼伯龙根人的世界一起,一个尔虞我诈、暴力横行、血流成河,最后以Gtterdmmerung(诸神的末日)告终的非理性的、英雄式的、神秘主义的世界,在沃旦历经盛衰之后纵火焚烧瓦拉拉时,在一场自我毁灭的狂乱中化为烈焰,同归于尽。

         这种毁灭,一直使德国人的心灵着迷,一直使他们在精神上满足了某种渴望。这些英雄人物,这个原始的巨人的世界,用梅尔的话来说,一直活在“人民的心灵中”。在这种德国人的心灵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文明的精神与尼伯龙根人的精神的斗争,而在本书所涉的时期里,后者的精神似乎占了上风”

         是不是 这种对血与火与复仇的狂乱激情的迷恋,造就了德国人性格底色中阴暗、嗜血的一面?即使没有希特勒这个狂人,也有其他的角色来释放这种与现代文明相去甚远的非理性狂热洪流的。群众集体癔症发作时,清醒者很难幸存,哈夫纳如果不是流亡英国,也无法做出如此深刻的反省——德国人在追求个人自由与幸福方面的能力实在有限,一整个世代的德国人都不晓得该如何处理这个礼物“自由的私人生活。”

           但是,不应该把德国人当做一个抽象整体,面对蛊惑人心的流行思潮—— 比如民族主义、充满偏见的人种学热潮、体育狂热、日耳曼文化至上……如果每一个德国人不放弃自己的思考,不交出自己的双眼、自己的头脑、自己的良心,不轻易被每一种思潮影响。他们最终也不会交出自己的“自由的私人生活。”

           曾经历德国二战前社会风潮的哈夫纳,是法学院的优秀学生,他形象地将自己的直觉比喻为鼻子,他说:“ 在无数纷乱时刻,我相信自己的鼻子,相信它闻上去不好的东西,无论如何美化和装饰也不会好。” 遗憾的是,当时象他这样的人并不多。

           或者,哈夫纳在坚持个人自由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走向流亡的路,他真正的自由不仅来自腿,更来自反省的心。与之相比,里分施塔尔在纳粹狂潮到来之前就选择与权力疏远,非出于明智思考,而是出于一种动物本能式的狡黠、灵敏——这的确拯救了她,而更大的自由应是从内心的自省而来,她终其一生也没有获得这一自由。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8分

  • 主题深度:5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6分

  • 思想传递:6分

  • 知识深度:5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5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6分

  • 新颖与独特:3分

  • 情感共鸣:3分

  • 引人入胜:8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8分

  • 文化贡献:5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5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4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6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8分

  • 稳定性:5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值得下载(366+)
  • 目录完整(415+)
  • 无水印(161+)
  • 愉快的找书体验(575+)
  • 差评(318+)
  • 图书多(140+)
  • 方便(651+)

下载评价

  • 网友 常***翠: ( 2025-01-09 02:54:40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宫***玉: ( 2024-12-31 16:29:17 )

    我说完了。

  • 网友 孙***美: ( 2024-12-25 11:21:46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方***旋: ( 2025-01-06 06:42:44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谢***灵: ( 2024-12-14 01:47:28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寇***音: ( 2024-12-19 02:42:59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林***艳: ( 2024-12-10 21:40:45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家***丝: ( 2024-12-25 09:58:07 )

    好6666666

  • 网友 仰***兰: ( 2025-01-07 10:25:22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屠***好: ( 2024-12-13 05:33:23 )

    还行吧。

  • 网友 冷***洁: ( 2024-12-25 06:09:49 )

    不错,用着很方便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