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31:48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精美图片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00055383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7
  • 页数:325
  • 价格:34.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1:48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易懂地介绍了自弗洛伊德以来现代精神分析思想发展的历史,内容涵盖了现代精神分析思想所有的主要分支,如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人际精神分析等,对各学派的缘起、流变作了清晰的阐述。


书籍目录:

致谢

前言

第一章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与经典精神分析传统

第二章 自我心理学

第三章 沙利文与人际精神分析

第四章 梅兰妮·克莱因与当代克莱因学派理论

第五章 英国客体关系学派:费尔贝恩与温尼科特

第六章 认同与自体的心理学:埃里克·埃里克森与海因兹·科胡特

第七章 当代弗洛伊德主义修正者:奥托·柯恩伯格、罗伊·沙弗、汉斯·洛伊沃尔德与雅克·拉康

第八章 理论上的争议

第九章 技术上的争议

注释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作者介绍:

斯蒂芬·A.米切尔(1946-2000),美国现代精神分析领域中的一位重要学者。曾任威廉·阿兰森·怀特研究所精神分析培训和督导师,纽约大学心理治疗与精神分析博士后项目的培训教授。

玛格丽特·J.布莱克,斯蒂芬·A.米切尔的妻子,现任美国国家心理治疗研究所的委员会主任暨继续教育部主任。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1. 而精神分析发展早期的重要人物——荣格、阿德勒、费伦齐、兰克——已被逐出弗洛伊德理论的主流,因为他们的思想与弗洛伊德确立的学说存在着明显分歧。

2. 但是,1939年后,世上再无弗洛伊德,无人再来裁决各种不同观点中哪个才是真正的精神分析。从此,精神分析的思想得到解放,得以更加自然地奔涌。原来只有一条道路,而今有了许多。原来只有一种传统,而今是多样的学派、多样的技术术语和多样的临床实践形式。精神分析不再只是一个人的创造成果。

3. 现代世界急速变化,强调成本效益,执著地追求利润和生产率,在这样的世界中,精神分析那悠长、深思的特点可能像弗洛伊德那张盖着东方花纹毯子的维多利亚时代躺椅一样显得过时。

4. 过去之井很深……我们探测得越深,越是深入触及较远的过去世界,我们就越会发现人性最早的基础,它的历史与文化,更显得深不可测。 ——托马斯·曼

5. 弗洛伊德对这一临床问题的苦苦求索,带来了理论上和技术上的重大进展。在理论方面,他开始设想关于心灵的地形模型(topographical model),将心灵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领域:无意识,由不可接受的想法和情感构成;前意识,由能够变成意识内容的可接受的想法和情感构成;意识,由任何时间处于意识觉察中的想法和情感构成。

6. 在分析的最初几个月,对这些疑虑、思维和恐惧的追溯逐渐回到了童年。她记得自己非常担心什么灾难会发生在父母和其他亲戚身上。她会编出具有幻想的预测力的游戏:如果接下来的两分钟转过街角的汽车是偶数,一切就会正常;如果是奇数,意味着将会发生灾难。

7. 这些发现导致弗洛伊德提出了引起争议的幼儿诱惑(infantile seduction)理论:所有神经症的根源原因是在儿童的经验中过早引入了性。3儿童天然的无知使她无法加工这种经验,在青春期自身性欲出现自然高峰时再次受到创伤。青少年这种新的、强烈的情感重新点燃了早期的...


安吉拉是一个生动的阻抗病人的例子;她远远不是在自由地暴露“所有进入脑海的内容”,而是完全不愿意报告任何内容。

在墙后她感到受保护,但代价是,墙让她觉得与别人有距离,无法感受自己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

安吉拉没有感到内疚,也就标志着他没有内化的、能够发挥作用的道德准则。在她的体验中,最近似超我的部分是“地下室的男人”,但在想象中那完全不是她自己真实的一部分,而是作为一个攻击性的“他人”居住在她的内心中,他是一个虐待狂式的暴君。

安吉拉德其他经历似乎暗示着未经加工的前语言期记忆,反映了她早期生活中遭遇的发展性创伤。例如,安吉拉持续地体验到分析师在情感上与她分离,没有兴趣帮助她,“只是观察”她。这种体验带着近似狂乱的焦虑色彩,所代表的似乎并非本能渴望的挫败,而是一种长期感受,仿佛焦虑地漂浮于模棱两可、缺乏响应的环境中。

有时候,安吉拉会为这种无法忍受的孤独体验提出自己的解释:她太坏了,太贫穷又太丑陋,不配得到分析师的关注。对于像安吉拉这样的病人,这种移情表现暗示着早期养育环境的中断,这种环境本来应该具有共情应答性和对儿童情绪的容纳力,这些是共生体验中“安全港”的关键元素。

看一看安吉拉在对分析师表达了较为积极的感觉之后报告的一场噩梦:有个人在召唤我进入一个城堡。他站在楼上的窗边。这景象很美,令人印象深刻。我走了进去,我找不到他。然后有很多伸向我的手,我移近了一些,然后我看到这些手臂是从墙里伸出来的。它们缠绕着我的脖子,试图把我拉进墙里面。我很害怕,奋力挣扎。我不想消失。

在这个梦里,安吉拉已经能够把莫名的恐惧形象化,这些恐惧一直萦绕着她,使她不能建立亲密关系。如果她让自己对谁感到爱意,她害怕自己将消失在这个人里面,并进入一种微末而无形的世界,部分是人、部分是无生命的。此处的手对她来说象征着人类的联系,伸向她并引诱她进入非人的噩梦。

雅各布森强调,要将攻击性应用于建设性...


母亲慢慢地、逐渐减少“把世界带给”孩子,这对孩子的经验具有强大的影响,有些痛苦但颇有建设性。随着欲望与满足之间的差距逐渐加大,孩子慢慢认识到,尽管自以为全能的早期信念既自圆其说又令人信服,但他的欲望并非无所不能。孩子的需要和表达本身并不能带来满足,带来满足的是母亲的反应。这一逐渐清晰的认识具有巨大意义,幼儿第一次感到自己依赖着别人,尽管在外部观察者的眼中他毫无疑问地一直都是相当无助而依赖的。幼儿逐渐意识到,世界上不止有一种主观性,而是有许多种主观性;欲望的满足不仅需要表达,更需要与他人协,因为他人也有自身的欲望和计划。


或许精神分裂症(克里佩林称为“早发性痴呆”)最为重要的辨别特征就是病人切断了与他人之间各种正常关系的渠道。精神分裂症病人思维混乱,生活在他们自自己的世界中。他们采用的体态(例如紧张性木僵)和行为(例如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病人涂抹粪便或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病人发怒的行为)极大妨碍了他人与之建立关系的一切努力。克里佩林学派将精神分裂症视为一种神经生理性疾病:具有生理基础,随着时间推移将不可避免地恶化,并以完全衰退而告终

沙利文感到,这些观点与他治疗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切身经验明显出入。他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对自自己所处的人际环境极其敏感并能做出反应。尽管他们的表达常常是间接的、经过伪装的,但是对于他人的觉察,他们是非常敏锐的,而这种敏锐常常带给他们痛苦

这种临床经验促使沙利文逐渐形成解释心理过程的人际观点。四十年后,英国精神病学家菜恩(与艾伦・埃斯特森)也描述了同样的临床经验。菜恩受到沙利文著作的影响,开始质疑对精神分裂症症状的传统理解,即:精神分裂症症状是处在衰退中的生理系统产生的杂乱无章的表现。

菜恩与埃斯特森(1970)对长期住院病房中几名已退行的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治疗,他们的症状被认为是生理机能已衰退的迹象以治疗且没有治疗意义。以其中一位名叫马姬·阿博特的病人例,她的症状包括幻听、非现实感和疏离感,举止呆板、退缩;她声自己是机器而不是人,无法控制自己的头脑,想法和感情都受别人制。如果单独接触马娅这个人,人们会确信她的状况是由某种自发生、不受控制的内部恶化过程造成的。菜恩和埃斯特森则让马和她的父母待在一起,并观察他们之间的互动。

他们的家庭互动中的一处细节似乎与马娅的一项精神病症状着特殊关联,即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特有的牵连观念:坚信身边发生某些与他无关的事情实际上和自己有关,

人类与其所处的人际环境水远、也必然是不可分割的,个体的人格是在由他人所组成的环...


愿继续担任爱的客体。”(第47页)经典弗洛伊德学派的分析师找寻被压抑的愿望和幻想,而沙利文则找寻被忽略的互动

在经典精神分析设置中,分析师静静等待隐秘的愿望在没有检查机制作用的自由联想中以伪装方式浮现,随后解译这些愿望。在沙利文学派中,分析师则会主动询问互动情况;重要资料不会自然浮现,因为病人(在没有觉察到的情况下)会遗漏最重要的内容容。“因此我们与病人好好坐下来,尽可能地了解,他所能回忆的与爱的客体之间目前所发生的事。”(第49页)

沙利文会询问细节:对方是谁?你是怎样选择她的?发生了些什么?谁对谁说了些什么?关系中情感气氛转变的确切时间?沙利文认为,要获得所需的资料,他他必须了解除了病人的想法、感受和幻想之外更多的情况。沙利文会收集细节,以便了解实际发生了什么而且他认为,只有了解人际互动环境,我们才能理解病人是如何在反复重演他的命运

沙利文也有兴趣了解过去,但主要不是过去的冲动和愿望,他认为这些只是人际模式中的小小片断;孤立地看待这些片断,必然导致将其从环境中野蛮地剥离出来,因而丧失了对这些内容获得有意义理解的一切可能性。与经典精神分析注重过去的冲动和愿望不同,沙利文关注过去的互动。在这个案例中,沙利文强调首先确认病人与女人之间当前发生的一些重要的事:他追求女人时爱上的是对这些女人夸大的错误印象。接下来,沙利文想要了解,这种互动在病人早期经历中的起源:他是如何学会以这样的方式来毁坏爱的?别人是否曾用这样的方式来爱他?在他的早期生活中,是是否只能以这样的方式来接近重要他人?

焦虑与动机

沙利文的人际过程研究越来越关注焦虑,因为焦虑作为关键因素,决定定着个体如何形成其经验以及如何与他人互动。

沙利文逐渐发现,那些表面看来比较突出的方面(例如引人注目、干扰生活的各种症状),常常是用来分散对潜在焦虑点的注意,也就是说属于控制焦虑的技术。


在心理病理学中,焦虑和对焦虑的控制是如何扮演了如此关键的角色呢?沙利文提出的发展理论认为,焦虑是塑造自我和调节与 他人互动的关键病理性因素。

沙利文描述道,新生儿在两种状态之间摇摆,一种是接近于完全 舒适的状态,另一种是紧张状态,各种需要都在要求得到注意。只要有一位对新生儿的反应比较敏感的照料者在场,新生儿的大多数紧张都并不成为问题。照料者针对幼儿的需要做出反应,令幼儿得到 满足。各种需要的表达,无论是对食物、温暖、免于疼痛的物理需要 对安全和体贴的情感需要,还是对游戏和刺激的精神需要,都会引发照料者的相应反应来提供满足,从而降低紧张。

沙利文把这些需要称为“整合倾向”( integrating tendencies),因为其本质特性在于把人拉近,进行相互带来满足的互动。发生在幼儿与母亲之间的哺乳互动能生动地体现整合倾向之间的互补性。幼儿感到饥饿,需要得到喂养。哺乳期的母亲乳房充满了乳汁一一她需要进行喂养。他们相互拉近,形成一种相互满足的整合。

沙利文认为,这些寻求满足的需要( needs for satisfaction)帮助建立与他人的互惠关系,不仅新生儿需要,在生命的整个历程中也都需要;成人的各种需要也会引起其他成人的互补性需要。只要有定的耐心、灵活性和机敏,各种情绪、躯体、性和精神需要都能带来与他人相互满足的整合。

与弗洛伊德不同,沙利文并不认为人类的需要本身有什么问题。沙利文指出,我们并非生来就带着反社会的兽性冲动,而这些冲动只有在巨大威胁和艰辛努力下才可服和社会化;相反,我们已经进化成了社会动物,天生具有与他人互动的倾向

但是,如果寻求满足的需要如此顺畅地促进人际整合,为什么人类互动充满了不满、冲突和碰撞?沙利文认为,焦虑是所有人类活动中几乎都有的瑕疵。寻求满足的需要是在幼儿身上自然发生的,但焦虑则...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本书全面易懂地介绍了自弗洛伊德以来现代精神分析思想发展的历史,内容涵盖了现代精神分析思想所有的主要分支,如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人际精神分析等,对各学派的缘起、流变作了清晰的阐述。


精彩短评:

  • 作者:小曲河边 发布时间:2016-03-04 11:56:22

    如果你憎恨某人,你必定憎恨他身上属于你自己的某部分,与我们自身无关的部分不会烦扰我们。--学习精神分析最好从这些大人物的经历开始,读了大人物的故事会对他们的理论有更多的理解。

  • 作者:cl. 发布时间:2015-02-08 01:49:41

    误解弗洛伊德之前,你先要明白你误解了什么。

  • 作者:一湄 发布时间:2012-09-25 10:35:58

    精神分析思想史梳理教材。

  • 作者:无风 发布时间:2012-12-28 17:43:25

    读的是英文原版。

  • 作者:寒影 发布时间:2021-11-24 21:31:57

    8写的很棒的传记,以诗歌将陆游的一生串起来,很完整也很全面,趣味性不足。喜欢陆游,抗金,放翁,沈园,书愤,示儿....这就是普通人无奈但精彩的一生。

  • 作者:may 发布时间:2015-04-20 16:31:04

    这是一本对精神分析得有些了解才能读下去的书,要不还真有些晦涩呢,但有了一些了解后,用它来串联精神分析的发展,对形成精神分析的体系是很有好处的,所以读这一本书,需要是合适的时机才有比较好的收效。


深度书评:

  • 精神分析的主流

    作者:Moon Sea 发布时间:2014-06-05 19:03:41

          自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以来,已经过去一百年的岁月。精神分析越来越走向边缘化的路途,事实上,心理学领域尽管有时对于精神分析依然存在着教条式的遵守,但更多的时候,精神分析成为心理学的历史。

         

         当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后,随着世界大战的爆发,精神分析的领地从他的故乡转向了英国。在那里,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对他的思想进行了传承和修正。在主题上,安娜保留了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通过对自我及其性格性防御的复杂研究,对分析师在治疗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以及聚焦点重新定义。她认为精神分析不应当将治疗的方式停留在对本我的释放上,应该是潜意识所有的部分——自我、超我、本我都应该释放。而随着她的研究,她将目光停留在在防御机制上,也确立了以自我为核心的自我心理学派。在这一派系中,海因兹.哈特曼依据进化论对“适应性”进行的了拓展,他认为人的心理也在进化中拥有了适应性的机制,因此,每个人生来就具有完整的心理模式的“种子”。勒内.斯皮茨重新定义力比多客体,认为母婴离体后仍然存在联接,婴儿需要母亲协助认识世界。玛格丽特.马勒拓展精分的领地,认为“精神错乱”为母婴共生关系中断,使“分离——一体化”失败。而在这之前,精神分析被弗洛伊德认为对精神错乱没有作用,因为无法共情。最后,这一派的伊迪斯.雅各布森重新诠释“攻击性本能”和“力比多”为母婴共生时一项的形成,攻击具有分化倾向,力比多具有融合倾向。雅各布森还认为,与母亲的前俄狄浦斯期影响了超我的发展。

          在英国另一派强势的精神分析势力是由梅兰妮.克莱因领导的克莱因学派。这一学派与安娜.弗洛伊德的观点水火不容,并很快在英国精神分析内部形成了两大派系,甚至出现了相互谩骂的场面(我其实对这个很感兴趣的,可惜作者没写)。克莱因对幼儿所有时期都是冲突的、变化的,将弗洛伊德的人格冲突观点推广到婴儿的所有时期。确立偏执——分裂心位(好坏的分割)、抑郁心位(对偏执分裂心位整合,却并不稳定)。克莱因认为,“渴望的客体本身就蕴涵在渴望的体验之中”。换而言之,她认为力比多客体是一种人们脑中的意向,这与弗洛伊德的力比多寻找依托才需要客体的定义非常不同。在此基础上,她认为在婴儿阶段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偏执分裂的,这种好坏的分割使得我们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但是随着发展,我们的这种分割被整合,发展成了抑郁心位。但是以往我们好坏分割时,我们不至于因为坏就毁灭了客体,可是整合后的抑郁心位很可能在憎恨客体的坏的一部分时毁灭了“好坏整合”客体。另外,她还提出了“羡忌”和“投射认同”的术语,被比昂发扬。比昂认为“羡忌”出于对好事物的嫉妒而毁坏它,拓宽到精神病人是对正常的“羡忌”。而投射认同,比昂认为应当在治疗病人的投射时,接收其投射,然后将之整合后反馈给病人。

          另外由于克莱因学派和自我心理学派的争论,在英国有许多中立的人士发展处英国客体关系学派,代表人物是费尔贝恩和温尼科特。费尔贝恩认为,力比多寻找的是客体而不是快乐,这对弗洛伊德的观点是巨大的挑战。另外,他也拓展了克莱因学派对于客体作用的强调,将力比多直接与客体相连。他还认为,患者是在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父母不同的好坏形象被固化,而内心的压抑为危险难以接近的父母形象,压抑者为容易接近危险小的父母形象。而人们对于客体关系的忠诚来自早期对父母形象的加工,满足了内心早年不被满足的需求。

             

          另一个客体关系学派的代表人物——温尼科特,是我喜欢的几个人理论提出者。纵观精神分析领域,处处充满了主观性的陷阱,而能够与目前研究挂上的很少。温尼科特是其中之一。他认为婴儿在最初发育时,由于母亲的无微不至的照料,产生了全能的状态,而母亲为其维持全能感的体验提供的环境称之为“抱持”。温尼科特认为,在婴儿由全能感向客观状态变化的过程中,有一个似是而非的时期,称为过渡时期。如果婴儿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照料不周等原因,过早卷入客观状态,就会对“全能感”体验建立的“真我”造成打击,伴随客观状况出现的社会规则等束缚而成的“假我”便出现了,使得婴儿产生假我认同,从而导致他们对自我角色的认知混乱,产生神经症。而分析师的角色及时让其回归到抱持状态,发展婴儿时期受阻的全能感和真我。这种观点颇有弗洛姆的味道,也很能解释目前社会上多数人存在的迷茫和狂热、习得性无助等社会病。

         而除了英国以外,在美国也渐渐兴起了另外一股精神分析势力。以沙尔文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派。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学派。沙尔文以焦虑为关注焦点,认为人都是不断处于焦虑的威胁,他激进的认为,自我这一概念就是为了对付焦虑而产生的机制。当焦虑不构成威胁时,自我系统推到幕后;寻求满足的需要出现并发挥促进整合的作用,使个体与他人发生相互满足的互动。当焦虑迫近时,自我系统占据主导;它控制着哪些内容可以进入意识,引发过去曾成功减轻焦虑的互动,选择性地塑造个体对自己和互动中的另外一方的印象。并且,沙尔文也同样认为人的心理已经进化到适应性的地步,人已经完全摆脱野兽的形态,成为社会性的人。我们天生就有与他人交流的沟通的欲望,“沙利文认为,这些寻求满足的需要帮助建立于他人的互惠关系,不仅新生儿需要,在生命的整个历程中也都需要;成人的各种需要也会引起其他成人的互补性需要。”关注与患者于分析师的互动,正是沙尔文被称之为人际关系学派的原因。我个人更加欣赏沙尔文对自我的定义,这种大胆的假定无疑是一种唯物和实证指向的,也更加偏向科学的思维,所以我称沙尔文是披着精神分析外衣的行为主义。

         另外两个不得不提的是埃里克森和海因兹.科胡特。埃里克森的人生阶段理论被广泛关注,被称为是超越了弗洛伊德的阶段理论的伟大理论。比较怪异的是,虽然埃里克森被心理学、人类学广泛推崇,在精神分析内部,对于埃里克森的评价一直不怎么高。埃里克森的贡献,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他对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进行了修正,同样加入一个社会文化的影响,他认为文化影响了驱力的方向,塑造了人格;另一个是他的人身阶段理论,他认为人的一生都在冲突中发展。而相比之下,海因兹.科胡特却自成一派,他称自己的观点为“自体心理学派”。科胡特首先对“自恋”的概念作了新的定义,重新诠释了移情,提出了移情的三种基本类型:镜像移情、理想化移情和第二自我移情。按照科胡特对于移情的新定义,传统技术对于自恋移情解译是灾难性的。科胡特的这种解释无疑对于精神分析界是屠神般的存在,按照他的解释,分析师需要的是给予病人以一种类似于温尼科特所说的抱持般的状态,以促使其自尊感、自信感的成长。他批评了弗洛伊德教条性的观点,认为应当以病人为核心,提出“共情”、“自省”等咨询手段,并将婴儿的成长分为“全能感”、“与强大有力的他人有密切联系”、“与他们相似的客体唤起相似感”三个阶段,支出婴儿从万能感渐变成成人。

           后面的几位,是作者对于弗洛伊德当代的修正者的论述。奥托.科恩伯格整合了精神分析的几个理论,他将婴儿的发展阶段定为:分清自我与他人的时期,“客服分裂,好坏经验向区分确立力比多和攻击驱力”,成人“弗洛伊德人格冲突理论”。罗伊.沙弗提出“为何分析会对病人有用”的思考,确立了精神分析是为了给病人的认识提供新的视角,从而让病人对自己的“主宰性”有更多认识,更能体会到自我的力量。洛伊沃尔德则从语言本身入手,以分析哲学为基础,认为语言有“自我的语言”(嵌于情境中、具体化模式中)、“与他人交流的语言”(用于可推广的、分化模式),这两种语言的错位导致了神经症。他还认为,童年经验是现在经验的祖先,象征形象与被象征形象不同,这两者都有新的内涵的说法,对梦的解释和童年经历的作用给出了新的认识。雅克.拉康提出了“自我是认同之和”的想法,他认为精神分析流派都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将自我认同事物的“想象”当做研究对象。他认为弗洛伊德最大的贡献是对自由联想,而语言可以成为沟通病人无意识的桥梁。每个人都是最初作为母亲这一“他者”的欲望的完成者。

           最后,作者在理论和技术上综合的论述了精神分析的状况。在理论上存在着四个分歧:心理病例的原因是真是创伤还是幻想?阻碍至于的事冲突结构(自身内部)还是发展受阻(环境、父母等因素)?性别是一种生物认同还是社会认同?精神分析的原理究竟是经验主义原则,还是诠释学原则?在技术上,作者讲述了斯特雷奇对弗洛伊德技术的改造及各个学派对于反移情的态度。

          纵观整本书,作者阐述了精神分析的主要流派的观点及其演变史,比较遗憾的是作者没有谈精神分析的其他分支,荣格、阿德勒都没有涉及,算是个不小的遗憾。通过阅读,对于精神分析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客观的说,精神分析离心理学理论的范畴越来越远,越来越向哲学和社会学方向靠拢,甚至当代的几个修正者中,将语言学、分析哲学纳入其中。在临床和咨询领域,精神分析依然活跃,但在基础理论领域,却已经退出了舞台。对于弗洛伊德,我曾说:有弗洛伊德的地方,就是心理学的蛮荒。这表达了我对于弗洛伊德理论,特别是心灵结构理论和驱力理论,很不赞同。我觉得,心灵结构理论是弗洛伊德的故弄玄虚,赋予文化和生物因素以另外超我、本我的装饰词,用抽象、复杂的理论自娱自乐。而驱力理论,建立的初衷认为人的精神应当有燃料,与目前意识就是大脑的主流观点风马牛不相及。现在看来,弗洛伊德的理论有着其时代明显的局限性,是与当时的科学水平分不开的。弗洛伊德的理论,是从达尔文进化论中得到的启迪,将人与动物等同的“本我”概念首先提出,而后又加入自我、超我,提出攻击驱力。我们开玩笑说,弗洛伊德就知道两件事:性交和杀人。 也许现在的我们也许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嘲笑前人,却忘了自己也有一天会被将来者嘲笑。

     

           客观的说,弗洛伊德应当是一个伟人,精神分析学派也自然有其可取之处。罗素说,任何思想都会以不同形式在新的时代背景里重生。希望有一天,翻开历史,精神分析会有它新的辉煌。

  • 超越弗洛伊德

    作者:悠灵 发布时间:2012-11-12 21:10:09

          因为我们所有人的养育都不是最理想的,所以自我分裂是普遍存在的。 ----费尔贝恩

       书的原名叫做《Freud and Beyond: A History of Modern Psychoanalytic Thought》,我觉得一言以蔽之,就是“Beyond the Freud”。

        如果你对一群冷兵器文明时代人演示热兵器武器,他们可能认为这是神迹,但更有可能会认为这属于恶魔。在这一点上进行类比,心理学分析尤其是精神学分析就像是人类文明中的一个新的兵器阶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它们被大众进行了妖魔化解读。对于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一般人是很难接受。并且受二十世纪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这种不接受还常常被认为是合情合理的。这显然不利于心理学的发展。因为现代心理学本身就是建立在科学实证主义基础之上的,弗洛伊德的不受欢迎的性本能驱动等理论在根本上已经被更改。也就是说,现代心理学分析满足卡尔?波普的证伪主义。只不过精神分析的发展目前还不足以得到科学的支持而已。但是精神分析的大众化和医学化应用对当代文明的影响和贡献是极其重大的。

        就心理学研究的历史性意义上来讲,弗洛伊德是这个伟大领域的开创者。虽然在他之前就有人涉及过人类精神和心理领域的讨论,但他的理论归纳和创新的成果正如达尔文确立了进化论一样确立了精神分析不可撼动的地位。尽管弗洛伊德不被认为是哲学家,但他的思想依然可以归纳到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历程中,即精神分析是对柏拉图理论种种注脚的一种注脚。

       书的作者在前言中列举了一些对精神分析的误解。事实上我在看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时也感受到了这种普遍性的误解。心理学研究之外的人容易被宣传性的精神分析理论所误导。看看有多少人去接受什么“性格色彩学”之类的凡此种种的伪心理学分析就知道了。心理学一直采用科学实证进行自我检验,可即便如此许多心理学理论仍然无法进行科学验证。其实这其中一个贯穿科学发展史的问题就是:复杂生物体的精神性活动可不可以被完全还原为物理化学反应。心理学导论中,保罗?布罗姆博士说如今科学界的共识是:二元论(笛卡尔为代表)不成立----也就是说世界的本质必须是物质或精神的其中之一。当然当代科学家在此是要阐述精神现象可以完全被物理化学反应来解读,只不过相对复杂一点而已。这就是大众最难接受的部分:人类只是一堆神经元(刘易斯?卡尔的《爱丽丝》)。

       不过,康德的三大批判提出一个理论:科学仅仅能够认识世界的一部分,因为世界的本质问题是个二律背反的问题,永远无法通过理性认知得到答案。斯特隆伯格在《西方思想史》中提到,现今的哲学界已经证明价值判断问题不属于理性问题。但是依然有很多科学家尤其是心理学家说宗教信仰属于人类的群体妄想症。精神分析理论在自我发展中不单单要从科学进展中发现新突破口,更重要的是要吸收先进的哲学理念,从而形成合理的自我完备。(具体争论细节可看该书对“精神分析属于经验主义还是诠释学?”的讨论。)

        书归正传,精神分析的发展主要的历程就是超越弗洛伊德的本能驱动理论和心理学地形模型。精神分析的延伸发展应该超过了弗洛伊德的原初的推动。在社会学领域,弗洛伊德说社会化本身就是人的自我疏离和自我欺骗,童年的任务就是完成社会化。可惜后来人们发现这种试图把人类单一化和社会因素同质化的描述虽然很具有诱惑力甚至煽动性(被吸收于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潮中等),但是此种阐述是十分片面的。此外弗洛伊德对艺术、文学领域的见解也已经被重新审视并得到大力发展。文学领域中的心理学技巧利用和研究参与了文学的几次革新。语言学领域的斯皮尔沃夫假说曾经引发很强的社会动荡乃至助长了一些民族主义思潮。比如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有人主张废除汉语使用字母语言就是认为方块字禁锢了中国国民的思维方式。当然,和马克思主义者的错误一样,使用社会学领域中的一种概念试图阐述人类文明的全部图景的努力是一种危险的注定破灭的尝试。精神分析方法涉足的社会学领域应仅仅提供一种理性参考而非霸道的概括。

       讨论到精神分析的医学实用价值,弗洛伊德的继承者们想方设法完善分析师的技巧继而发展出如反移情理论之类的观点来帮助分析师更科学地治疗受分析者。看过《当尼采哭泣》的人应该发现,其实尼采应该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精神分析师。弗洛伊德本人虽不承认其对尼采思想的继承但是他也知道优秀的分析师应当具备深邃的人性洞察力。精神分析学的医学证据大多来源于精神类疾病患者和脑部疾病患者。而同时,这些分析结果也证明一些精神疾病患者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而还有一些心理疾病患者容易犯罪或经常犯罪(比如美剧《犯罪心理调查》中的展示)......这些研究极大地推动了人权保障运动和法学、伦理学等的发展。

        虽然弗洛伊德时期的精神分析无法得到当代心理学的认同,并且许多理论已经远远超过弗洛伊德的研究。但是保罗-布罗姆讲到,弗洛伊德对无意识因素的强调依然是不可撼动的。而且就像弗洛伊德本人一样,现今的精神分析学家纷纷指责药物在心理障碍治疗中的过分滥用,而这种缺陷正是需要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当代心理学需要学习精神分析方法来解决的地方。

        该书属于“心理治疗译丛(第一辑)”五本书中的一本。但是我怀疑市场中的心理分析师们是否真正阅读过他们。没有医者悬壶济世的仁心和我这种读书自愈的目的的人很难读完全本。虽然该书薄薄300页不到,但是全书都是钻牛角尖似的对精神分析理论细枝末节的探讨。如果努力读完的话,你一定会受益匪浅。

       人类尊严受到过三次挑战:第一次是哥白尼的“日心说”(虽然是错的)打破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迷梦;第二次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打破了上帝造人的宗教体系;第三次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因为弗洛伊德说,人类是有病的。

        不得不说,学习心理学需要强大的信仰支撑。因为你迟早会发现原来人类如此简单浅薄可笑。。《老友记》中有一集讲:菲比约会了一个心理学家,众人好奇前来打探这位心理学家。结果他把菲比周围的朋友采用心理学知识全部分析了一遍。于是,他得到了六个人一致的评价"I hate that guy."

       人类并没有他们想象地那么喜欢真相。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7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3分

  • 语言运用:8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3分

  • 知识广度:9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7分

  • 情感共鸣:8分

  • 引人入胜:7分

  • 现实相关:7分

  • 沉浸感:5分

  • 事实准确性:6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7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4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8分

  • 稳定性:3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体验还行(652+)
  • 无多页(600+)
  • 差评少(564+)
  • 差评(83+)
  • 无水印(204+)
  • 下载快(499+)
  • 图书多(173+)
  • 不亏(56+)
  • 超值(493+)
  • 盗版少(139+)
  • 引人入胜(115+)
  • 速度快(170+)

下载评价

  • 网友 屠***好: ( 2024-12-28 01:04:28 )

    还行吧。

  • 网友 游***钰: ( 2025-01-04 13:16:58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石***烟: ( 2024-12-11 15:17:48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谢***灵: ( 2025-01-01 10:55:29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孙***美: ( 2024-12-19 20:54:20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孙***夏: ( 2025-01-06 00:23:13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寇***音: ( 2024-12-10 08:55:24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养***秋: ( 2024-12-22 18:35:55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曹***雯: ( 2024-12-10 09:51:58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冯***丽: ( 2024-12-26 18:16:56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郗***兰: ( 2024-12-10 14:00:03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訾***雰: ( 2024-12-19 04:39:00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方***旋: ( 2025-01-05 11:29:07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后***之: ( 2024-12-18 19:32:24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宫***凡: ( 2025-01-07 01:25:46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