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外研社英汉多功能词典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31:23

外研社英汉多功能词典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外研社英汉多功能词典精美图片
》外研社英汉多功能词典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外研社英汉多功能词典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60076379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8-7
  • 页数:2502
  • 价格:79.9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1:23

内容简介:

《外研社:英汉多功能词典》特别适合我国大、中学生使用,也非常适合成人自学者。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外研社:英汉多功能词典》特别适合我国大、中学生使用,也非常适合成人自学者。


精彩短评:

  • 作者:Sío 发布时间:2022-02-21 08:48:21

    入门方方面面 / 微信读书

  • 作者:海绵体宝宝 发布时间:2020-03-08 18:26:07

    全面、简洁、解释到位、配色好看、用起来很舒服

  • 作者:Merida Rosiya 发布时间:2023-01-20 07:59:24

    中小学时期翻查率最高的词典!

  • 作者:Calum 发布时间:2022-12-18 15:34:22

    非常实用,翻查频次最多的一本

  • 作者:kayoko 发布时间:2019-06-22 17:47:25

    挺好的,不过我不需要了,可以买给初高中生看

  • 作者:杜松 发布时间:2009-04-25 19:47:55

    买的是97年版的。58.80的。要不要换新的呢?


深度书评:

  • 宗白华《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作者:neil 发布时间:2006-10-15 23:12:41

    宗白华《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一.

    关于“诗(文学)和画的分界”

    一般说来,将拉奥孔的嘴巴雕刻得张大或微开显然不会过多影响人们对创作者的能力的评判。观众评价这件艺术品是按照内心所获得的感受,即以是否产生或产生何种程度的审美愉悦感来评价它的优劣程度,进而以此评价创作者的能力。假设有两座拉奥孔的雕像,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微开着嘴巴的拉奥孔比张大嘴巴的拉奥孔更能激起人们的美感(理由见《美学散步》6-7页 莱辛语),人们便认定前者更有艺术性,而将拉奥孔的嘴巴雕成微开状的那位创作者更富有创作才能。在此条件下,便可以说,艺术反映人的能力。“艺术是一种技术,古代艺术家本就是技术家”(24页)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美是艺术的特殊目的”,“艺术”的一定是“美”的,“美”的却不一定是“艺术”的。因为“艺术”反映的是人的能力,那些未经人加工的自然状态下的事物、风景,就不是“艺术”-虽然它们也会使人产生美感。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虽然艺术必然是人为的(有人的因素在其中的),然而前者(荀子-儒家)“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庄子-道家)“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我认为此处道家所强调的“自然”,应归因于对过分“人为”的纠正,即认为艺术不能囿于狭窄实用的功利框架。至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认为这种“大美”不能被称为“艺术”。我们看到无垠的天、广阔的地、瑰丽的晚霞、壮美的山川时,不会认为它们是“艺术品”,虽然也会由衷地感叹它们的“美”。“艺术品”必然是人为的,是人加工过的东西。若说某座山“鬼斧神工”,那只是将“造物主”拟人化了,反映的还是人的能力。若将这些天、地、晚霞、山川绘成图画、拍成照片,那便成为艺术品,因为图画、照片才反映人的能力,而事物本身-未经人加工过的-并不是艺术品。因此庄子所说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说的是天与地使渺小的人产生的“崇高感”,这是自然地会在人心中产生的“美感”,我们不必牵强地认为在人类诞生前早已存在的天与地是“艺术品”,虽然它们确是“美”的。

    “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14页)这已经很好的说明了“艺术”与“自然”的区分了。

    “艺术须能表现人生的有价值的内容…必须同时表现美(7页)”,这一点可以从美就是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面来理解。有用的不一定都是美的,苏格拉底所说的“粪筐也是美的”之所以不被认同,在于有用的东西还需引起人的愉悦感,才能被称为美的。

    艺术创作可以遵循规律,也可以突破规律。如既有对称美,又有不对称美。但“表现人生的有价值的内容”和“表现美”却是艺术所必须具备的,失去其一,便不能成为艺术。

    宗白华在引用莱辛的话中有这样一段:“文学追赶艺术描绘身体美的另一条路,就是这样:它把‘美’转化做魅惑力。魅惑力就是美在‘流动’之中。因此它对于画家不像对于诗人那么便当。画家只能叫人猜到‘动’,事实上他的形象是不动的。因此在它那里魅惑力就会变成了做鬼脸。”但是在文学里魅惑力是魅惑力,它是流动的美,它来来去去,我们盼望能再度地看到它。又因为我们一般地能够较为容易地生动地回忆‘动作’,超过单纯的形式或色彩,所以魅惑力较之‘美’在同等的比例中对我们的作用要更强烈些。”(9-10页)在中国画里,同样地,绘画(艺术)可以将文学里的难以追逐的“美”转化做“魅惑力”。中国诗素以含蓄为特征,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从而中国山水画(因为它被要求能表达诗意)就要能既含蓄又准确即恰到好处地达到这种境界。王维的“画中有诗”大概是最早达到这种境界的,而自北宋宫廷画院开始,画面的诗意追求开始成了中国山水画的重要要求。如画院以“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踏马归去马蹄香”、“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等诗句作题目进行考试,都是要求画面表现诗意。至于“画家只能叫人猜到‘动’,事实上他的形象是不动的”,在中国山水画里,事实上形象也是动的,如前所述,中国画能表现出“春色”、“马蹄香”、“无人渡”等意境以及“吴带当风”等技法。或者在印象派的画那里,画中的形象也是动的。当你凝视莫奈的画时,不也能感觉到里面的云、水、花草、游鱼、水波都在流动么,这不也是一种“流动的美”,一种可以重新感受而且每次感受都不尽相同的美么。一般说来,画是空间的,诗(文学)是时间的,但都可以有“流动的美”,有令人心动的“魅惑力”。诗(文学)表现时间的先后历程,观者却可以将它定格于一瞬,或者想象成脑海中的几幅画;画虽然“只能捉住意义最丰满的一刹那”,却能令人联想起在这一刹那前后许多的画面来-无论是创作者想要表现的还是未曾想要表现的。诗配画大概是中国画所独有的,尤其是元人水墨画。“画面上的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了很大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整个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面是使书、画两者以同样的线条美来彼此配合呼应,更重要的一面,是通过文字所明确表述的含义,来加重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李泽厚:《美的历程》179页)书法作为中国独特的艺术,以其形(线条)给“文”增添了形式美,又以其意(内容)赋予画以或隐或显的含义。就意而言,与画相配的诗并不一定具有“明确表达的含义”,如王维的《蓝田烟雨图》所配的诗,它表现的意境既与王维的诗意相似又不尽相同,看上去是阐释了诗,实际给人的感觉又是增添或模糊了画面原先并不具有的意味。也就是说,这首诗既是一种阐释和理解,又是一种再创作。不同的诗人可能因对这幅画有不同的体会而写出不同的诗句,不同的画家也会对此诗有不同的体会而画出不同的画来-新创作的画又会表现出新的意境,由此诗配画,画配诗,延绵不绝。这也可以说明诗与画并不是一回事,却是可以圆满结合,“相互交流交浸”,以至交融完满的。

    二.

    关于“美从何处寻”

    世界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一个对象化了的世界,每个人都有一个或无数个世界-没有两个人的思维是相同的,因而对于世界的印象也是不同的,于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美丽心灵》中的纳什就活在自己的心灵世界中。这可能是唯心主义,然而人确是凭自己的感觉去认知世界的。

    许多个夜晚在《东风破》(流行歌曲 周杰伦作曲)的旋律里入睡,悠扬的二胡声每每将我带入未知的又似曾相识的世界,引动无尽的夹杂着哀愁与温暖的回忆与追思。“一个造出新节奏的人,就是一个拓展了我们的情感并使它更为高明的人”(18页)如果一首新歌的新曲也算新节奏,那作曲家就是“高明的人”。这种新节奏也得符合人的审美心理-至少是部分人。没有人的心绪和思维是相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刹那”的心绪和思维也是不同的,那么就有无数的“新节奏”等着人们去创造,去发现,来满足这无数的心绪和思维,以应和它的节奏,引起它的共鸣和感触。这种共鸣和感触很多时候是由“回忆”引起的。当节奏与某一时候的心境相吻合,回忆便复苏,人便彷佛进入未知的又似曾相识的世界。“我们一般地能够较为容易地生动地回忆‘动作’,超过单纯的形式或色彩,所以魅惑力较之‘美’在同等的比例中对我们的作用要更强烈些。” (10页)那么对于音乐的“节奏”的“回忆”效果也说明了“节奏”所具有的“魅惑力”不亚于文学和绘画,甚至超过它们的影响力。人的心灵是一个多么奇妙的世界。

    关于“美从何处寻”,我认为“美感”是人的心理现象。当我们说某样事物是“美”的时候,其实是将自己的心理感受对象化到事物上去了,也就是“移情”,进而以为“美”是事物本身具有的属性了。事物是否“美”,取决于它在人心里引起的感受,没有绝对相同的感受,也就没有绝对相同的“美”和“美感”。

    事物(世界)是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存在于每个人的主观世界里的对外在世界的印象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东西,但它存在于心理世界中,是“美”所由产生的主观(心理)基础。而真实的事物(有形或无形,可感或不可感)-没有任何人为色彩的-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它构成我们感知“美”的客观(物质)基础。“美感”(心理感受)存在于人的心理世界中。

    三.

    关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宗白华认为“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强调“隔”在美感上的重要,这大概就是所谓“距离美”。朦朦胧胧隐隐约约,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确能产生独特的意境,引人遐想万千。这是空间上的“隔”。至于时间上的“隔”,我想起曾看过的一篇文章,讲印度人约会非常散漫,极不守时,让别人在约定时间后等上一两个小时是常有的事-而印度人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照他们看来,等待是一件乐事。在等人时,可以有无尽的想象,想象对方的容貌和表情,想象见面时的亲热和愉悦,何乐而不为。当然这对于严谨的德国人来说没准会被认为是对他们的不尊重。宋人赵师秀有诗“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幅悠闲淡然的图景。与朋友约好下棋,等到夜半朋友还没到,便独自敲着棋子,挑下灯花,却不显得惆怅,这大概也是等待时想象的快乐吧。“时间”与“空间”上的“隔”都给艺术增添了想象的成分,而这想象又造成心灵的“空”,也成艺术的空灵。王国维所说的“隔”则是指诗词中的生僻词句典故,不懂这些词句典故便不能领会作者表达的意思,这就使观者产生隔离感(往往不是距离美),这种隔离感不是想象可以弥补的,除非去查资料,而这样就容易导致阅读的不连续,破坏了意境的营造。这大概也是王国维反对“隔”,提倡“不隔”的原因。因此并非所有的距离都能产生美,它应该处于合适的范围内,既不是完全如一的现象还原,也不至于大到不可捉摸,无可名状。合适的距离才能使艺术空灵而不流于空乏,充实而不至于挤兑想象的空间。“一个艺术品,没有欣赏者的想象力的活跃,是死的,没有生命的。”(39页)艺术家需要想象创作,艺术品也需要欣赏者的想象才能达到最大的升华。

    四.

    关于“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

    这一部分大致反映了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思想,关于他的美学思想我不再归纳罗列,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我仍是冒昧地断章取义,将其中一些我不大认同的观点举出来,并写出自己的观点。在第38页第三段中,宗白华先生论述了“美”与“真”、“善”的关系,要求艺术满足思想,“要能从艺术中认识社会生活、社会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规律。”这只不过是“艺术为政治服务”、“文以载道”的另一种表述形式。中国古代的青铜器确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但这不应该是我们借由欣赏美的途径。艺术品有“积淀”的美,但艺术家并不一定也没必要载主观上刻意加入这种“社会生活、社会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规律”,而我们要作的欣赏、审美不是建立在分析艺术的这些功用的基础上的。我们没必要以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的眼光去寻找其中的深刻含义(虽然了解这些含义可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它的美),我们要做的是发现“树”的形式美,而不需像植物学家和工匠那样做细致的分析。艺术性是艺术品的必然要求,思想性却不总是伴随艺术左右,这与“艺术须能表现人生的有价值的内容”不能混同。艺术不能承载太多与它自身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东西,那样只会增添它的负担,偏离它自身原来的发展轨道,走向政治化,走向艺术自身的毁灭和终结。然而在现实世界中,“为艺术而艺术”只能是个美丽的幻想。

    五.关于“中国艺术境界之诞生”

    “意境是艺术家的独创,是从他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触时突然的领悟和震动中诞生的,它不是一味客观的描述,像一照相机的摄影。”(79页)这说明了绘画(艺术)与照相机的区别。摄影所得的照片记录的只是一种机械的真实,将一瞬间的光与影定格下来,在这一意义上说,照片比绘画更能反映现实,它几乎是丝毫不差(差别的只是精度)地记录下真实的场景,将现象还原至本来面目。绘画若在这一点上与其一较短长,必然技艺不如。这也许是十九世纪以来写实主义绘画不在占据主流的原因之一。无论画家的技巧如何高超,对视角、光线、位置的把握如何准确,都不如摄像机的精确-那种不带人为主观色彩的、近于无情的精确。画家是有感情的人(即使他强调自己是在“客观”地描绘),而这种主观色彩正是绘画区别于摄影的标志,也是绘画得以在更高的层面上超越摄影的简单真实(机械真实)的资本。中国传统山水画论认为“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崇尚“气韵生动”。这种“气韵”并不是虚幻而与现实毫无瓜葛的,这种“真”同样要求“对自然现象作大量详尽的观察和对画面构图作细致严谨的安排。”(李泽厚:《美的历程》 169页)中国五代画家荆浩惊异于太行山之美,作了数万本草图,“方得其真”。这种“真”自然不是简单的真实,画家在作画时,每一刻的心绪都不同,每一笔都是不同心绪的反映,绘成整体便是无数不同心绪的集合。可以说绘画既是空间(平面)上点﹑线﹑色彩等的组合,又反映了时间上的心理凝积过程。在这一意义上说,一幅画包含了无数幅画,是无数个心理活动凝积的产物。因此画是“流动”的,即“美在流动之中”(9页)。

    或认为就算摄影所得的照片不是“流动”的,那么录像总该是“流动”的,它真实记录了事件的前后过程,应该是最真实的“真”。我认为录像只是有限张(或者无数张)照片的连续展示而已,它在本质上仍然是相片,仍然只是机械的真实。无论多长的录像,它总是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注定它不能反应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一幅画或许只描绘了一幅图景,却可以蕴藏着无限的刹那,而相片虽然也可以让人联想,却因为它过于形象,反而或多或少剥夺了欣赏者想象的权利,想象的空间丧失了,艺术性也就随之削减了。

    摄影的过程是机器的运作,只能反映“物理的目睹的实质(85页)”,绘画是画家用画具混合了自己的心绪、情感、记忆创作出的给欣赏者以无尽想象空间的艺术品。这也许已经决定了二者在艺术性上的区分了。

    后记:由于时间关系,没能将全书看完,对于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思想没有充分领会,很多观点都是在我“断章取义”甚至误解了原意的基础上得出的,算是很大的冒犯。其中的关于“美”、“艺术”的定义主要参照董绍春老师的理论,然后用来分析宗白华先生的理论,多有不当之处。在阅读《美学散步》之前,我已经先看了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于是拿二者相关的部分比较,引用部分一般都标出了原文页码。未注明的都引用自《美学散步》。

    资料: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年6月第1版,2005年8月第16次印刷

    李泽厚,美学三书•美的历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1999年1月第1次印刷

  • 冯唐的主要问题不是俗,是不说人话

    作者:南桥 发布时间:2015-12-31 10:29:00

           朋友给我发来冯唐“翻译泰戈尔《飞鸟集》的二十七个刹那”。这乱七八糟的东西打破了我的平静。

           此前我在网上零星听说冯唐翻译《飞鸟集》中的个人发挥,什么舌吻、裤裆之类。冯唐这翻的不是《飞鸟集》,是一个善于写下半身的男作家让鸟在飞,是一《鸟飞集》。但说到底,所谓“下半身”、“荷尔蒙”,或可做营销噱头。古代曾有画家在作品留白处,加一只与作品风格格格不入的蜻蜓,买家抗议起来,蜻蜓好删,别处可保留原状。先且不说这就是出版社的初衷,却是实在的结果。我后来通过《业内谈冯唐译泰戈尔》一文发现,此译出版方原来是果麦,这就基本上可以判断为草船借箭式炒作了。果麦推出“天才翻译”一事可能大家记忆犹新。这年头很可悲的是,出版营销基本上不看质量看话题,经媒体一番炒作,“下架”之后,稍作调整,仍可大卖。这么做实在搅浑了水,却是而今出版界的真切生态,只能感叹。

           包括我在内,不满的人,未必就是卫道士,不允许提下半身。把话题转到“俗”,是转移视线。下架容易被揣测为官方所为。此间公众对管制的反感,可转化为对冯的同情和支持。黑马译笔下的劳伦斯作品,下半身更多,但人家原文如此,就没听说有人去非议黑马的译文。而今关于性的图片、视频都已泛滥成灾,早已不是张艺谋拍《红高粱》的那个性禁忌的年代,谁管你是不是裤裆里做道场。下半身上半身不是问题,作者给译者上半身的面具,译者变成下半身的裤裆给读者,这才是问题。对于翻译界来说,留白蜻蜓之外的画作,才是应该关注的地方。把泰戈尔的mask硬跟裤裆扯在一起,若也能接受,尺度未免太宽。

           任何一个行当,都应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游戏规则让游戏能玩下去,也变得有意思,就好比打拖拉机时对方出红桃你得跟红桃,要不贴其他牌,要不将其毙掉。如果你说,我管你出红桃不红桃,我就随心所欲出黑桃,你怎么着?那就没意思了。或许翻译行业的标准有不足处,你可以改进,但不要自以为彪悍,公牛闯进瓷器店,什么规则都不顾,想怎么来怎么来。“我觉得我有自由平衡信、达、雅。人生事贵快意,何况译诗?”如遇到妇科肿瘤问题,一个医生追求的是”快意”吗?出于对作者和翻译行当的尊重,翻译者更需隐身,可以借助郑振铎等不同译者的力量,共同追求完善的诠释。我不赞同冯唐这种“有我”的做法。他不是在翻译泰戈尔,而是借泰戈尔没完没了翻译他自己,注解他自己。要想自由发挥,不妨自己去写,不必“六经注我”,把原作者硬往自己的风格里套。

           读者对冯唐翻译义愤填膺的人很多,但冯唐也是读者给惯出来的。从协和的妇科肿瘤专业博士,变成管理专家,然后变成作家,冯唐自然有他聪明的地方,不容否认,可是他这所谓的“通才”,三分靠能力,七分靠迷信。这迷信是人们对于成功人士能力可以“平移”的迷信 :误认为他们的能力放之四海而皆准,放到其他领域里也一样适用。这年头马云成了首富,依据网络上转发马云语录的速度,他不仅仅是马云,也是马伯庸。我们还要感谢一下加德纳发明的多元智能一说,他起码让人质疑一个抽象的“聪明”(或曰智能)的存在,使得这种平移的信念,开始被人怀疑。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在甲领域惯使长枪的人,若以为他到了乙领域抄起一把短剑也所向披靡,不过是迷信。这迷信有很大的魔力:牛人们做出什么烂事,都会有人叫好。叫好的人或是对自己判断不够自信,或是害怕被人斥为狭隘,于是选择追捧。总得有小孩说一声:皇帝身上什么也没穿。

           受众对于冯唐身上光环的盲目崇拜,使得他误认为自己进入了自由王国,干啥啥成,“上手几个月可以粗通,干了两三年可以小成,磨砺七八年成干将。”我不认为妇科或管理专家稍作包装,拿本书翻译一下,插入若干段子,就可以成为好翻译。

           冯的文字我一样不喜欢,说白了它不过是故作姿态的混搭和摆酷。那些所谓的人生洞察,是喝醉了酒又上了一通微博后发出的呓语,中间夹杂了几里外就能闻出来的鸡汤方便面的味道,例如:“这种态度里面满满的是自信、乐观、顺应、坦然。既然生为一朵花,那就别总想着最好是生为一朵花、一棵草、还是一棵树,对你而言,成为一朵花就是最好的。”

           冯唐对于翻译的感悟也是胡话而不是人话。“另一种翻译风格可以更贴近现代诗,可以更缭绕。”“《飞鸟集》似乎太软了”, “泰戈尔太软了”, “有些作者表面看着温软”,“在寻找押韵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坚信,押韵是诗人最厉害的武器。有了押韵,诗人就可以征服世界去了。”李白斗酒百篇,好歹留下来了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冯唐“放一瓶红酒放在手边,又能多翻译好几首诗了。”不过是东施效颦。“户外译诗”也好,“超简诗歌”也好,管你多少标签放出来,照旧是矫揉造作外加无知无畏,让真正诗歌或翻译爱好者厌恶而已。

           “有些时候,一些妄念莫名奇妙地升起。你知道是妄念,但是你不知道这些妄念为什么升起,也不知道这些妄念会到哪里去。多数时候,你无法阻止妄念升起,就像你无法阻止你的屎意和尿意。多数时候,你也不应该被这些妄念挟持,做出无数后悔的事儿。”有人知道他在说什么吗?是读者鲁钝,还是他根本就不想好好说些人话?

           看冯唐谈翻译,我感觉似曾相识。我碰巧在麦肯锡做过翻译,工作的对象就是像冯唐这样的顾问。我工作的短短几个月发现,不少管理顾问虽号称托福满分,在这里那里求学,学历一堆,但不少人两种语言都很糟糕,常常中文中夹杂英文,英文中夹杂中文,不伦不类。不仅我受不了,其他翻译也抱怨这帮人文字的恶劣。我自己后来受不了他们糟糕的中英文,不想浪费大好光阴去翻译那些本不值得一翻的文字,没多久辞职了。

           好不容易咨询界出了个能写点的冯唐,又被捧上天。本质上他的文字里透露的还是那种管理顾问的小伎俩:让人把梦呓一般的黑话胡话当成神话。顾问们可以把用学历和绿卡等身份装点起来的简历,和“不知道这个概念中文怎么说”的中英混杂文字,糊弄没见过多少世面的客户。今日冯唐,换了面具(也称裤裆),让“鼠尾草”、“薰衣草”、红酒这些小资元素堆积如山,好去震撼文艺青年。管你是在加州还是徐州,在户外还是室内,喝的是红酒还是老白干,糟糕的翻译就是糟糕的翻译。在其他行当再怎样,无法直接兑换为翻译的本领。不要以为翻译不是行当,没有什么“金线”,谁都可以来糟蹋。

    原载于《南方都市报》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7分

  • 主题深度:6分

  • 文字风格:6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4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3分

  • 章节划分:6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4分

  • 情感共鸣:7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7分

  • 沉浸感:7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 是否包含广告:3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已买(344+)
  • 无颠倒(279+)
  • 无漏页(87+)
  • 可以购买(544+)
  • 一般般(231+)
  • 书籍多(247+)

下载评价

  • 网友 詹***萍: ( 2024-12-24 12:04:20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芮***枫: ( 2024-12-31 22:01:47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师***怀: ( 2024-12-14 14:47:20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谭***然: ( 2024-12-30 10:08:56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邱***洋: ( 2024-12-21 22:17:04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濮***彤: ( 2024-12-10 10:22:31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堵***格: ( 2025-01-07 23:24:34 )

    OK,还可以

  • 网友 潘***丽: ( 2024-12-25 22:56:24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权***波: ( 2024-12-20 01:08:44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訾***晴: ( 2024-12-14 07:12:18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薛***玉: ( 2024-12-13 05:01:14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温***欣: ( 2025-01-01 22:06:31 )

    可以可以可以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