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2册 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自我与防御机制 安娜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经典著作 焦虑青春期 社会心理学 心理咨询师入门基础书籍宇丛轩图书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全2册 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自我与防御机制 安娜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经典著作 焦虑青春期 社会心理学 心理咨询师入门基础书籍宇丛轩图书精美图片

全2册 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自我与防御机制 安娜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经典著作 焦虑青春期 社会心理学 心理咨询师入门基础书籍宇丛轩图书电子书下载地址

》全2册 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自我与防御机制 安娜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经典著作 焦虑青春期 社会心理学 心理咨询师入门基础书籍宇丛轩图书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全2册 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自我与防御机制 安娜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经典著作 焦虑青春期 社会心理学 心理咨询师入门基础书籍宇丛轩图书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67575189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10
  • 页数:160
  • 价格:74.7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0:02

寄语:

【需要发票 联系客服】


内容简介:

《自我与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著作领域重要的一本论著,自出版后,80年来经久不衰。此书大致分为三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开创性的贡献。在*部分中,安娜·弗洛伊德开创性地将自我作为精神分析的工作任务确立了下来,阐述了出现在意识和行为中的无意识衍生物同样也是精神分析的工作的对象。第二部分,安娜·弗洛伊德将防御机制的精神分析知识系统化,整理了其父亲在著作中所论述的防御机制,进一步提出了新的防御机制,并在人格发展和精神病理学的更广泛的模型中解释它们的工作原理。第三部分,安娜·弗洛伊德对青春期——这一早前精神分析所忽视的心理发展阶段进行了考察。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防御机制的理论

第一章 自我作为观察之地

第二章 运用分析技术研究心理机构

第三章 自我的防御行为作为分析对象

第四章 防御机制

第五章 面对焦虑和危险的防御过程走向

第二部分:回避现实痛苦和现实危险(防御的前体)的例子

第六章 幻想中的否认

第七章 言语和行为中的否认

第八章 自我限制

第三部分:防御类型的两个例子

第九章 与攻击者认同

第十章 利他主义的形式

第四部分

驱力强度下对焦虑的防御(青春期实例的描述)

第十一章 青春期的自我和本我

第十二章 青春期的本能焦虑

结语

注释


作者介绍:

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 ,1895年12月3日—1982年10月9日)是一位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她出生在维也纳,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六个孩子中小的一个,也是惟一继承父亲衣钵的人。与她的父亲相比,她的工作强调了“自我”和正常的“发展路线”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工作的协作性在分析和观察中的重要性。因为她对精神分析作出的贡献,她和克莱因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儿童心理学创始人。1938年,安娜·弗洛伊德因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父亲来到英国伦敦,坚持精神分析的实践和研究,并为英国精神分析协会服务和工作。1952年创立汉普斯特德儿童治疗诊所,即现在的安娜·弗洛伊德国家儿童和家庭中心。1973年,她当选为国际精神分析学家协会的主席。1982年10月9日,安娜·弗洛伊德在伦敦逝世.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与此相反的景象是,自我中的表象相互的传输存在着严格的条件过程。这就是我们总结出来的,所谓的“次级过程”。在此种情况下本能冲动不那么容易获得满足。它们被告知要考虑现实的要求,伦理和道德的法则,并以超我的准则规定自我的行为方式。本能冲动会陷入异质机构挫败它们的危险中,蒙受拒绝和批评,并被迫调整所有的形式,因为和陸的边界往来已经结東。一方面,本能冲动以其自身的韧性和能量坚持它们的目标,着手入侵自我,并期望撼动和制服自我。另外一方面自我对本我逐渐变得不信任,并开始反制,将其驱赶回自己的区域。自我的目的在于,通过适当的防御机制持久地使本我失去功能,这些防御机制为了确保自我的边界而产生出来。上面的图景虽然不易理解,但具有深远的价值,它们为我们提供了自我在这一过程中监察活动的概况。这些图景向我们展示了某个时刻两个机构的活动状况。至此,我们能看到的不再是未成形的本我冲动,而是被自我的防御机制修整过的本我冲动。现在,分析的观察者面前的任务是将上述的状况,以及两个机构之间的妥协进行调解,并再次辨认哪些部分是属于本我的,哪些是属于自我的(或许也是超我的)。

本我的推力和自我的推力作为观察的材料一在这里我们注意到从不同观察角度来看,两个方向上的推力有着非常不同的价值。所有自我针对本我的防御行为都是默然无声和悄然无形的。我们总是可以事后重构,但从未真正捕捉到。例如,成功的压抑就是明证。自我对自己无所知,人们只有当缺失出现时,才开始确信为真。也就是说,关于个体客观地评估缺少明证性。人们只能期待本能冲动为了获得满足而出现在自我中。如果它一直未出现,人们别无选择,只能认为,本我冲动进人自我的通道持续关闭着。也就是说,本能已屈服于压抑。在压抑的过程中,我们不会有更进一步的发现。


超我呈递了理想的要求,禁止性欲和判定攻击的非社会性。它为性欲的放弃和攻击性的限制提供了一种方式使得精神健康变得不那么容易获得。超我拿走了自我所有的自主性,让它成为愿望的执行者,使其敌对本能,不得享乐。对成人神经症防御情境的研究促使我们在治疗中格外重视对超我的分析解离工作。超我的减弱、减轻或分崩离析必须释放自我,以及至少从某个侧面舒缓神经症的冲突。超我作为神经症致病根源的观点同时也给了神经症预防以希望。如果神经症由严格的超我引发,那么教育需要避免切极端超我的形成。那些会内化为超我的教育方式必须要温和;父母通过认同形成的超我应该包含了人性中真正的脆弱,以及与本我友好的姿态,而不是那些严格而没有落到实处的超道德观念;儿童的攻击性应该有机会向外表达,因为攻击性不会就此消失,否则它们就会向内在转换,在那里超我变得十分严厉。


现在让我们回头看看抑制( Hemmung)和自我限制(Ih Einschrankung)之间的区别。神经症性的抑制抵抗令人厌恶的本能行为,也抵抗内在危险产生的不快感。即使是在恐惧症中,焦虑和防卫似乎与外界有关,他真正害怕的是自己的内心。他避免遭遇到自己内在长久存在的诱惑。他避开了内心焦虑的动物,不是为了对抗动物本身,而是为了对抗他被激发的攻击性倾向。另一方面,自我限制的方法防御了不愉快的外部压力,因为它们可能会使过去相似的压力重新出现。回到我们对压抑和否认的机制的比较中,我们会说抑制和自我限制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自我防御自身的内在过程,而后者则是对抗外部刺激。


位年轻的女家庭教师在分析中说道,童年的时候,她的头脑中充满了两个意象:她期待自己拥有漂亮的衣服和很多小孩。在她的幻想中,她几乎痴迷于描绘这两个愿望的实现。但她内心也有无数其他的要求:她希望拥有那些年长的玩伴们拥有和能够做到的一切,她甚至想要比他们做得更好,并且因为她的聪明而受到赞赏。她不断宣称“我也是!”对她的长辈们来说,这是件麻烦事。她的大多数欲望具有迫切的和无法满足的特点

作为一个成年人,她在众人面前看上去谦逊和朴素。在她被分析的时候,她还没有结婚,没有孩子,衣着破旧,丝毫不引人注目。她几乎没有表现出嫉妒和野心,只有在环境迫使下,她才会与别人竞争。她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她完全朝着童年期许的相反方向发展了,她的愿望被压了在意识中代之以反向形成的结果(如以谦逊代替引人注目,以平庸代替野心)。人们可能会发现压抑是由性欲的禁止而引起的,从她的表现欲望和儿童期的延到整个她的本能生活)

〔但是,不是她的所有当前行为都符合这一印象详细地对她的生活的探究显示,她儿时的愿望因压抑几乎没有得到满足。她对自己性取向的否定并没有阻止她对女性朋友和同事的爱情生活保持浓厚的兴趣地是一个婚姻生活的热心人,她是别人的国中密友。她对自己的打扮没有兴趣,但这并不阻碍她对别人的衣服保持浓厚的兴趣。没有孩子的她对别人的孩子很关心,正如她所选择的职业一样。人们可能会说,她对自己的朋友们拥有漂亮的衣服、受人尊敬和有孩子的情况表现出不同寻常的热心。同样地,尽管她自己非常克制,但她对那些她深爱的男人充满了虚荣心,对他们的事业有着极大的兴趣。她的生活似乎已经被她的兴趣和愿望所掏空了;到她来分析的时候,一切平安无事。她没有努力去实现自的目标,而是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身边亲近的人身上。她生活在别人的生活中,而不是她自己的经历中。


对她儿童时期和父母关系的分析清楚地揭示了内在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她早期放弃本能导致了一个极其严苛超我的形成,这使得她无法满足自己的愿望。她的阴茎愿望,野心勃勃的男性幻想,她儿童的女性愿望,以及在父亲面前裸体,穿漂亮衣服博得父亲欢心的愿望统统都被禁止了。但这些冲动并没有被压抑,她在外部世界找到了一些替代人将自己的欲望放在这些人身上。她女友的虚荣为她自己虚荣心的投射提供了一个支点,而她的欲望和雄心勃勃的幻想也同样被储存在外面的世界中。她把自己的本能冲动投射到其他人身上,就像我上一章所提到的病人那样。唯一的区别在于这些冲动随后被处理的方式。病人并没有将自己与替代者区分开,而是与他们认同。她对他们的愿望心领神会,并感到和他们的关系很近。她的超我和自我连接在一起对自己本能冲动异常严厉,对其他人却出奇地宽容。她通过分享他人的喜悦来满足自己的本能,为此她使用了投射和认同的机制。只有当她自已在陌生人那里投射的愿望能够实现时,她生活中强制禁止的本能克制状态才能得到缓解。她将本能冲动出让于他人的行为具有一种自我中心主义的意义而为他人的本能满足而务力的行为,我们将之称为利他主义,)

她将自己和他人的愿望联系在一起,这是她整个生活方式的表达形分析中很清地发现了这一点。例如,在十三岁的时候,她偷偷地爱上了她姐姐的一位男朋友,她的姐姐曾经是她特别嫉妒的对象。她怀疑他是否更偏爱喜欢自己,而不是姐姐,她总是希望他能给她一些爱的信号。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自己被冷落了。有一天晚上,这个年轻人意外地约了她姐姐出去散步。在分析中,病人完全清楚地记得,她是如何从失望的瘫痪状态转变为突然的忙碌状态。她开始为姐姐漂亮的外出做准备,了她整个的妒。与此同时她显得非常的高兴,完全忘记了不是她,而是她的姐姐要外出约会。她把自己对爱情的渴望投射到她的对手身上,享对妙客体认同的满是感。

当被拒绝而不是被满足的时候...


在这样的外部影响下,孩子们在开始的几年里获得了控制他们本能生活良好的能力,但不能确定哪些是因为自我产生的,哪些是由外部力量施加的。如果在冲突的情况下,孩子的自我站在外部世界影响力边,孩子就被认为是“好的”。如果儿童的自我紧抓本我的同伙,反抗养育者对本能满足的限制,那么他就是“坏的”。研究儿童的自我在本我和外界之间摇摆的科学就是教育学。它寻求的方法就是使教育力量和自我之间的联盟更加紧密,使它们的共同努力更加成功。

儿童的内心也包含了一种内在精神冲突,这是教育所无法触及的。外部世界很快就在孩子的心灵中建立了一个代表:现实焦虑。这种焦虑的出现本身并不能证明一个高等机构的形成,也非良心或超我,但它是它们的前身。现实焦虑是对孩子伤害的预期,是外界对孩子施加的惩罚,这是一种“前痛”,它支配着自我的行为,无论预期的惩罚是否发生一方面,这种现实焦虑与孩子接触到外界的危险或威胁成正比。另一方面,现实焦虑因本能过程向自我的转变而增强,其中掺杂大量幻想性焦虑,忽略了外在现实的变化,以至于它与现实的联系变得更加松散。可以肯定的是,在小孩子的头脑中,迫切的本能需求与强烈的现实焦虑相冲突,而儿童神经症的症状则是解决这一冲突的尝试。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自我与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著作领域重要的一本论著,自出版后,80年来经久不衰。此书大致分为三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开创性的贡献。在*部分中,安娜·弗洛伊德开创性地将自我作为精神分析的工作任务确立了下来,阐述了出现在意识和行为中的无意识衍生物同样也是精神分析的工作的对象。第二部分,安娜·弗洛伊德将防御机制的精神分析知识系统化,整理了其父亲在著作中所论述的防御机制,进一步提出了新的防御机制,并在人格发展和精神病理学的更广泛的模型中解释它们的工作原理。第三部分,安娜·弗洛伊德对青春期——这一早前精神分析所忽视的心理发展阶段进行了考察。


精彩短评:

  • 作者:慕容嘉 发布时间:2020-05-31 21:42:34

    民国大师传记,初高中时候读的,当时非常心向往之来着。

  • 作者:忆陀使 发布时间:2012-04-12 15:21:58

    值得一读

  • 作者:小饼干 发布时间:2023-10-31 15:44:09

    随机应答的狐狸爸爸,善良的小猪,狐狸原来也可以傻的这么可爱

  • 作者:its myisland 发布时间:2020-07-30 17:17:27

    同《人际关系疗法》,两本书可以相互补充和验证。仅希望了解该疗法,所以只看了第一部分。

  • 作者:soloye 发布时间:2019-11-24 21:14:38

    这个故事最好

  • 作者:半凡不易 发布时间:2017-10-09 21:09:03

    相当之好


深度书评:

  • 读书笔记(整本书捋一遍)

    作者:暂 体 发布时间:2022-07-31 01:29:36

    英文版五星,中文版译得太差,几乎读不懂……

    为了在孤独的自学过程中制造一些与外界互动的机会,来分享一下读书笔记。基本就是把书捋了一遍。标注##的是个人观点/疑惑。

    一.防御机制的理论
    1.自我作为观察之地

    ·精神分析历来研究本我、研究深层,觉得研究自我就等于背叛精神分析……但自我是在分析中最先遭遇的,也希望它最后可以发生一些改变。

    弗洛伊德从后期也开始关注本我以外的东西。试图理解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以及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本我在满足的时候非常安静、难以觉察。只有在它的紧张涌入自我时才被觉察到。

    自我类似一个观察的屏幕,本我的需求和超我批评都通过作用于自我、冲击它而被观察到。

    不过,本我和自我的语法不同(一个直接幻想愿望实现,另一个经过词表象的转译),通过自我观察到的本我也是被自我的防御机制修改过的。

    经由自我呈现的本我信息是扭曲混乱的,这种混乱也有价值:它同时揭示了两个心理机构的活动。我们要像解方程一样,把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分别干了什么,拆解开来一一理解。

    ·自我对本我的防御是无意识的,只能从它的效果——该有的什么东西不见了——看出自我对本我的运作。而在防御机制瓦解之时,之前被压抑的本我可以被观察到,对分析很有利,不过机会短暂。自我和本我一直在角力。

    2.运用分析技术研究心理机构——哪些技术关注本我,哪些也能理解自我?

    ·从催眠到自由联想的技术为了观察无意识,都需要让自我暂时关闭,至少是让它答应暂时保持沉默,邀请本我出来发言。

    但在精神分析实践中做不到完全关闭自我——而且你说这是“幸运的”,不然就只能了解本我而无法了解自我:自我的主导和本我的主导在分析中交替出现。本我→自我:顺利进行的自由联想。本我→自我的反击:防御。

    ·伴随本我和自我的对抗,分析也在本我分析和自我分析之间交替。

    对自我(之中无意识的防御机制)的分析会遭遇的更大的阻力。因为本我本身有进入意识的倾向,而防御机制没有。自我悄悄防御,在自由联想中产生省略、倒转、移置……

    为了还原这些转换,又要从自我分析转向本我分析。

    ·

    不仅关心“分析的基本原则的运用本身,而是关心这种运用引发的冲突”

    只有同时对自我和本我保持兴趣,精神分析才不同于催眠这种单方面的治疗方法?

    ·其他的分析技术,也可以按关注本我或关注自我这两个方向分类。

    释梦:和自由联想一样,关注本我。

    象征解释:关注本我,好像能绕开自我的防御直接理解本我的信息?好像能不用费劲破译自我就能直接触底?对象征解释持批判态度:象征就像解决特定问题的数学公式,“它们尽管可以帮忙破解一些问题,却不能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些公式本身。同样地,翻译象征可以揭示本我的内容,却无法真正获得对于我们面对的这个个体的更深的心理理解。”

    失误:本我的突然插入。但它的重要性不如另一种人为造成的本我的插入——

    移情:移情是与分析师的关系中病人产生的并非来自当下,而是源于最初的客体关系的强迫性重复。本我观察和自我观察的区分,也体现在移情中:

    A.力比多冲动的转移:仅有助于理解本我。过去的强烈情感闯入,病人自己很想抵抗,觉得羞耻,所以他们会比较乐意接受对这种移情的解释——相当于帮助自我摆脱了它感到的异己物。

    B.防御的转移:不仅把幼年真实的本能冲动,也把它们随后屈从于自我的审查变形的方式一起转移。极端情况下甚至移情完全没有表达冲动本身,而是只有针对它的那种防御,只转移了它的“变形形式”。

    这种防御性的移情是病人在故意捣乱、“拖后腿”吗?不是——病人在这时确实是诚实的,他正在以他唯一能行得通的方式(也就是以防御的方式)表达冲动与情感。这时分析不该不顾自我而直奔本能冲动,而要把关注点从本我转向自我,追溯防御机制带来的本能的变迁史。

    对防御的分析,在执行上比较困难

    :在移情A中,病人感觉他此时感觉到、表现出的东西是异己的;而在移情B中,他不觉得自己的表现有什么不对劲,而是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很容易把自己防御的做法合理化掉。这时,自我就成了分析的对手。

    C.转移的付诸行动:前面各种技术,病人都还是处在非自然的分析情境下,而这里,他相当于越界了,把本能冲突以及对它的防御直接在行动中做出来了。自我不再被抑制和削弱,这时他的心理心理机构按其“自然的比例”显露出来。如果能成功解释付诸行动,将其拆解,就能看出每个心理机构实际贯注的能量多少。虽然有助于洞察,但由于付诸行动打破了分析情境,自我开始折腾,治疗就很难推进了。

    ·综上,不要把自我分析仅理解为本我分析的障碍。需要分析自我的无意识防御,才能还原本能的转换过程。

    3.自我的防御行为作为分析对象

    ·管它是本我的无意识还是自我的无意识,分析师的任务都是要把它带进意识中。但正如前面讲的,本我和自我中的无意识对于“被意识到”这件事,态度是很不一样的。本我本身无意隐藏自己,但防御机制不想被揭露。

    ##为什么阻抗分析面临的阻力比本我分析的阻力更大?为什么让人承认自我里的无意识信息比承认本我里的无意识信息更困难呢?好像承认防御就像承认自己在“伪造”?而本我里的无意识信息,如果被和防御拆开来、变成能用“象征分析”直接解读的东西,也就变得和这个人无关了,承认起来也不痛不痒,就像前面在移情A那里说的,把一种移情对来访者解释为“来自过去的、本我的”,很好被接受,因为它也服务于这个人想为自己开脱的愿望。

    ##还有就是,本我里的东西因为被防御机制压抑了而保持无意识,防御机制本身又是怎么保持无意识的?而且这种抵制还格外强烈?本我是被迫保持无意识的,自我的防御机制是有意保持无意识的?或者它保持无意识是顺带的吗?防御机制是恐惧的结晶,向恐惧出手,它会更恐惧,拼命抵抗?对本我的解释被感受为启发,而对防御机制下手的解释被感受为一种训诫?

    ·防御机制都在什么情况下活跃?

    在对抗本我、阻碍分析的时候活跃起来。由于是分析师规定了那些有利于本我显现的分析原则,自我的防御也投向分析师本人。不过,由移情而来的阻抗更复杂——它不完全是出自自我的,而是源于本我的强迫重复。

    ·除了对抗本我,自我还对抗与本能冲动相关的情感。每个人在某一阶段能动用的自我防御机制的种类是有限的。我们从他对待自己情感的方式,可以猜测他如何防御自己的本能冲动、阻挠自由联想;反之亦然。

    ·持久运作的防御,会形成一些固化的特点,“身体姿势,如僵硬和呆板,刻板的微笑,轻蔑、讽刺和傲慢的行为特点”……回溯早年的起源可以解除这些“性格盔甲”,但它们已经太固化,和本能活动的联系没那么直接,不太适合用来分析。

    ·症状,还没固化到性格盔甲那种地步,但也可以看出特定的神经症和特定的防御方式的对应。癔症压抑了表象;所以自由联想中出现空白,中断,沉默。强迫症则把和本能冲动有关的表象与冲动本身隔离开,所以他在有阻抗的时候也不会沉默,可以一直说,但切断了联想与情感的关联。

    ·一种防御的举动到底是在针对本能还是情感还是?要具体分析。一个例子:一个被母亲拉来分析的女孩,表面友好,但在分析师试图谈论她的症状时,使劲讥讽。为什么?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这种嘲讽态度其实不是移情反应,不是分析的情境本身引起的——女孩习惯性地自嘲的方式对待痛苦,而这种对待情感的方式是对曾经训练她用自嘲的方式对待情感爆发的死去的父亲的认同。##很神奇,好像既通过认同怀念父亲、又由于认同而无法哀悼父亲。

    ·关于儿童分析:很难让他们躺在那自由联想,但是对本我的研究总还有其他渠道。比如英国的分析学派(克莱因)用游戏代替自由联想,可以用来了解本我;游戏中爆发的焦虑与中断对应着阻抗,可以用来了解自我。——但你认为游戏和自由联想不能完全对应,原因似乎是,对游戏的分析要依赖象征解读,太依赖这个不好?

    除了游戏还有一种观察儿童的自我的办法,就是注意他们的情绪;在该出现某种情绪的时候没有出现,甚至出现了相反的情绪?他怎么对待情感,就也怎么对待本能冲动。

    举了几个例子,孩子在游戏中以幻想的方式补偿他们在现实中没有的。

    ##这些满足愿望的游戏是防御吗?“防御”听上去很反动,好像有一个更真实的东西在那里、涌上来,人用一些自欺的手段遮掩。埃里克森谈到“成功的游戏”:在幻想中以创造性的方式重置了矛盾、满足了愿望。自我总要想办法安排、布置,回应来自内外的冲动和要求,它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也许儿童不是先有一个自我,然后它再作为主体压制和转化那些它不喜欢的东西,而是,一些引起紧张的冲突出现了,人为了应对它们而把精力投向冲突,自我作为再处理的活动,由这种活动累积而成。需要在面临来自内部或外部的难受时,找出、发明出获得满足的办法,也就是享受这种难受的办法,不然就无法生活。

    4.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最早用防御这个词,后来改用压抑,再后来在Inhibitions, Symptoms and Anxiety的附录里又用回防御,而把压抑看做一种特殊的防御。

    弗洛伊德陆续讲到过九、十种防御——“如果不是自我以及它所代表的外界力量的干预,本能本身只有满足/不满足两个状态。”本能的所有变迁过程都来自防御。

    ·在一个案例里比较各种防御机制的效果(及其变迁过程):某乐善好施、有很多兄弟姐妹的年轻女性,她怎么变成这样的?1.童年对兄弟的羡慕嫉妒→2.对母亲的敌意→3.害怕会受惩罚、因此失去母亲的爱,自我谴责→4.分裂,母亲依然是爱的客体,同时找到一个“第二重要的女性形象”,一直憎恨她。→5.向外的恨意转向自身,自我责难和自卑→6.向外投射,把对别的女性的恨转换为她们对她的“憎恨、歧视、支配”。

    在这个过程中,她成功保持了对母亲的爱的幻想,但却在恨的对内与向外的攻击中失去了被爱的感觉,遭受着她最初恐惧的惩罚。##惨。为了保持爱的幻想而失去了爱的能力。最初的对象脱离开的敌意到处乱窜,在内外之间来回转化,就是丢不掉。

    对母亲的恨意和阴茎嫉妒的不同处理方式:

    癔症:压抑,恨意+性冲动→躯体化,或者用恐惧症避开可能激发冲突的场所、限制自己的行动。强迫症:压抑,反向形成(如对母亲表现出加倍关切),用仪式和道德控制自己的攻击和性冲动。两个都压抑,然后用很大力气抑制自己。

    ·对比压抑和其他防御机制。1.压抑似乎处在核心位置,其他防御方式和压抑结合着出现,2.压抑“能够防御更强的本能冲动”?3.压抑

    “作为持续的能量装置存在”,一直在那儿,而其他的防御方式似乎是相对临时的,要不断重来

    。##是压抑之后的后续转化?,4.有可能其他一些防御机制最初是用来应对婴儿早期发展阶段的需要的?

    关于最后一点,弗洛伊德在

    《抑制,症状和焦虑》附录

    里已经说过,

    在自我与本我分裂、超我形成前,心灵装置用的防御机制可能和以后用的不同

    。——压抑是把一些观念从自我里赶出去,【在自我和本我尚未分离时,无法谈论压抑;在内外未分的时候,就没法投射或内摄;还没有超我的时候,就没法升华……而退行、颠倒、转向自身这些机制,似乎“和本能与其障碍的冲突一样古老”。】

    ——然而,这种时间定位和实际观察不符。儿童可以有歇斯底里症状(预设压抑),但儿童受虐狂(预设转向自身)很少见##真的吗?);而且按照克莱因她们的观点,投射和内摄是自我形成、心理结构建立的过程,而不是先有区分再有这些归到外面/归到里面的动作。

    ##觉得更喜欢克莱因的说法。为什么这样觉得?压抑产生了本我自我的区分,向内与向外的归类产生了内外的分界……一种行动产生了实体/主体及其分界。

    5.根据焦虑和危险的来源看防御的取向

    为什么有时、有些本能被感受为危险的、需要防御它?

    ·因为超我反感它,而自我顺从,屈从超我的压抑抵御本我。——对儿童的教育要尽可能温和,“超我应该包含人性中真正的脆弱,以及对本我友好的姿态,而不是那些严格却没有落到实处的超道德观念”;攻击性应该有机会向外表达而不是向内攻击。

    ·因为外部的禁令。婴幼儿还没有形成超我,但也会因为恐惧外在世界的禁令和惩罚而防御本能,会形成类似于防御内部焦虑的成人神经症的症状。——少吓唬你的孩子。

    恐惧超我/恐惧外部,都是害怕本能欲望满足会带来的次生的不快(现实原则)。

    ·因为自我对本能力量感到焦虑。即使没有超我和外部的禁止,本能力量也令自我焦虑,害怕被它淹没、摧毁。在本能力量活跃的时期(婴儿、青春期、更年期,或者精神病即将发病的时候)会更显著。还有就是自我对整合的需要,面对矛盾就想压掉一个。

    ·除了防御本能,自我也会防御与本能相关联的情感,无论正面还是负面。一种本能冲动如果伴随着不快,就更容易被防御。##弗洛伊德会说本能冲动都是不快的?但下面一条说的自我对本能的焦虑,似乎也和一种愿望升起尚未得到满足时的不安、紧张状态不是一回事?

    ·发源于外部或超我的对本能的防御,在分析中是比较好解除的。最困难的是当自我本身也对本能感到焦虑的时候,比如精神病发作,这时自我需要被支援而不是被削弱;把无意识内容带入意识或许也能增强自我的能力,但分析并拆除自我的防御机制可能导致情况更糟。

    二.回避客观(外来的)不快与危险的例子——防御的初级阶段
    6.幻想中的否认

    ·前面讲了促使自我防御本能的三种焦虑:对本能本身的焦虑、对外部的客观焦虑、来自超我的良心焦虑。这涉及到自我与本我、与外界、与超我的关系。其中对小孩子来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尤为重要。小孩的太多快乐和不快都是从外部来的,自我又弱小,难以凭自己的意愿改变什么。

    ·小汉斯的防御:把对父亲的焦虑置换为对动物的焦虑;把他对父亲的攻击性转换为马对他的威胁;怕被咬——退行到口欲期。通过置换、转换和退行防御他的俄狄浦斯冲动……在分析后,小汉斯的症状似乎消失了,但他面临的现实困境(鸡鸡比父亲小、和妹妹的竞争关系)依然存在;怎么办?

    小汉斯做了两个白日梦:自己有很多小孩并且照顾他们;管道工用钳子把自己的阴茎和屁股取下来、换上更好的(被阉割,但是为了获得更好的?)。——这是在幻想的帮助下否认现实,实现自己的愿望。

    ·像这样,儿童把他们恐惧的对象(父亲)替换成动物、在幻想中否认现实的做法,不一定是病态的,而是常见的发展过程:

    ·另一个七岁小男孩,幻想自己是一头被驯服的狮子的主人,所有人都怕这头狮子,但它服从于他。一个十岁男孩想象自己是马戏团的主人,一天有匪徒想袭击他,被动物制服了,他们囚禁了匪徒、惩罚他、教育他,最后放他走。

    父亲→动物,服从于父亲→动物服从于他;在这些幻想中,令他害怕的父亲的力量变成了保护性的力量,甚至还可以帮他抵御令人恐惧的父亲本人。童话故事里也常见这种主题:小孩驯化了动物或危险的大人。

    ##这些幻想似乎也起到区分作用,帮助他协调“父亲很可怕,但我又需要他保护”这件事,让他在感到来自父亲的威胁时,还能用同样来自父亲的积极力量保护自己,不至于觉得岌岌可危?这些幻想听上去不只是对某个现实的“否认”,而是理解它、重新排布它、把它变得能够在其中生活,是自我的建立过程。

    ·但奇怪的一点是,儿童的幻想和现实检验功能可以并行不悖,而成年人的白日梦似乎不再扮演那么重要的角色;而当特别紧迫的情况逼着成年人重新用起否认的机制,现实检验能力就会受到影响,变成妄想。

    为什么呢?

    7.言语和行为中的否认

    ·成人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也经常帮他们用否认的机制。比如管一个小孩叫“大男孩”,说他像哥哥一样勇敢、“妈妈很快就回来了”、“药不难喝”、给不同性别的孩子不同的玩具,帮他们假装成相应的性别角色……

    不过,大人对孩子幻想游戏的支持是有限制的,如果幻想波及到了现实,在该吃饭睡觉的时候还假装自己是狮子,就不行了……当幻想否认超出游戏的范围、变成随时随地的,或者他的角色扮演碰巧和现实的要求不符,人们就开始觉得是病态的。##这个界限是什么?幻想和现实能够共存或是不能,是什么导致的?也许他们用的不是“否认”的防御机制,而是进行区分?在现实之外区分出一个幻想的区域,在这里实现和保存一些重要的东西。在区分失败的时候,幻想就涌入现实了。

    儿童游戏中的否认、颠倒(对客观事实),和成人神经症的压抑、反向形成,很相似(对内部事件)。

    8.自我限制

    ·孩子大一点,各方面的能力增强后,就可以用更直白的方式回避感到痛苦的场合:直接避开痛苦的地方、不做痛苦的活动。

    比如做某件事的时候,因为和别人对比而感到自卑了,就不再做,只是“看看”。限制了自己的行为。那些为了避免竞争而自我限制、无法学习的小孩,在一对一的教育环境下就学得很顺畅。

    ·儿童的自我限制和成人的抑制类似,但对儿童来说,他们回避的东西在外部,只要避开这个环境,能力就会恢复;成人想回避的东西在内部,所以抛不掉。##内化进去了?

    而且儿童的自我更灵活、可塑,不做这一件事,很容易又转向另一件事,发展出新的兴趣,成人则会一直卡在这个想做不能做的地方。##无论是不能做的原因,还是这件事的重要性本身,都源于内部的什么东西,和内部的什么绑定在一起,很难转移。

    小的时候用自我限制保护自己,长大后遇到同样的焦虑又逃不开,可能就神经症了。

    三.两类防御的例子
    9.认同于攻击者

    ·如果每一种防御机制都是单独使用、用来防御一类特定的危险,我们就很容易识别出它。但当几种机制混用、或是同一种机制既拿来防御内部,也拿来防御外部时,就很难分辨。

    比如,认同,可以形成超我,也可以和其他防御机制结合在一起,用来抵抗引发焦虑的外部对象。

    ·一个一被责骂就做鬼脸的男生:他实际上是在夸张地模仿老师生气的表情,通过无意识地模仿老师的愤怒来控制自己的焦虑。

    一个在走廊里怕鬼的小女孩,发现可以装成鬼的样子走过楼道,就不怕了。

    ——都是通过模仿攻击者/恐惧对象来应对焦虑。可以认同于攻击者的各方面,他的人格、攻击性行为、形象、象征……##为什么呢?想到《现实之舞》里妈妈教孩子把身体涂黑,浑身赤裸,“你就是黑暗”,扮演黑暗里的怪物袭击妈妈,就不怕黑了;但这里孩子怕的感觉不是外部的攻击者而是自己内部的什么东西。

    因为通过认同或内摄把自己放到攻击者的位置上,可以从被动转为主动,克制焦虑。##认同于攻击者,或内摄了攻击者,是不是有区别?感觉认同可以形成超我,内摄不是;前面的几个例子里,小孩既不需要认可攻击者的做法、也不需要认可自己的攻击行为,听上去像是自动把自己感受到的难以消化的不适转移、传递出去。

    ·甚至,只是因为预期到要被攻击而焦虑,就可以提前攻击。

    比如一个曾经因为自慰而被惩罚的男孩,在分析接近自慰话题时对分析师表现出攻击态度,直到被压抑的想法讨论完,他才不需要带着棍子来。

    ·这个扭曲的过程是超我形成过程中一个常见的阶段:已经内化了批判、养育者的性格观点;但还没有真心承认这些东西,攻击被拿来用来对付外部,而没有转化为自我批评。##以这种方式形成超我,就完全不是对一个积极典范的认同,而是始于被攻击、被击败的恐惧。但是从模仿、自保性的向外攻击,到认可以及向内攻击,转变是怎么发生的?怎么从被攻击-打回去,到开始觉得自己有罪?难道因为他在模仿中变得像最开始攻击他的那个值得批判的东西了?

    ·从没有认同、没有内疚,到有认同、有内疚的中间阶段是?:他知道了什么东西会被批判,但把罪行和罪恶感都投向外部。比如某俄狄浦斯期男孩激烈抱怨母亲的“好奇心”:幻想母亲知道他对她的追求,而且愤怒地拒绝了他。他用对母亲的愤怒复制了他想象的母亲的愤怒,又把他自己对本能生活的好奇心投射到母亲那里。再比如,一个病人知道自己瞒着一些私密材料不说,幻想出她会遭受责备,并把指责投向分析师,抱怨对方太保守,不断追问分析师的私人问题。##有罪恶感、会投射罪恶感,是因为自己有被抑制的本能冲动。要先有罪恶感。

    ·与攻击者认同作为超我形成的中间阶段可以通向很多地方。可以形成超我,也可以一直不内化、只投射,变成偏执;也可以用来与权威对抗。

    在临床上,这个机制有助于我们区分某种被压抑的本能情感爆发表现出的攻击,和由于担心自己被分析师指责而表现出的攻击。前者发泄完就好了,后者要消除对惩罚的恐惧才能好。

    10.一种利他主义

    ·压抑和投射,都把本能冲动和自我分开了;一种是压回本我,一种是丢到外部。而且无论是本能的、客观的、超我的焦虑,都可以这样处理。婴儿对投射的运用早于对压抑的运用。

    ·可以投射自己负面的东西然后排斥对方(攻击),也可以投射并认同于对方——“利他主义的弃让”。

    比如,一个希望自己有很多漂亮衣服、生很多小孩、总在和年长的伙伴对比和竞争的小女孩,成长成一个谦逊朴素的成年人,怎么做到的?她把争取自己愿望的满足替换成了对别人的关心——对闺蜜爱情生活的兴趣、对她们的装扮的关心、对自己伴侣事业的虚荣心。“她生活在别人的生活中,而不是她自己的经历中”。##粉丝追星是这种心理吗?

    向外攻击:投射+区分。利他:投射+认同。她喜欢上姐姐的男朋友、嫉妒姐姐,在自己的愿望怎么也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她开始非常高兴和投入地为姐姐准备漂亮衣服。因为自己的愿望受挫,就在别人身上争取同一种愿望的满足。代入另一个人的挫败、享受对方的享受。

    以这种方式也可以绕过超我的禁止表达愤怒和攻击性:自己的口欲得不到满足,不敢生气,看到母亲不给自己的孩子吃东西,就可以生气了。

    ——投射自己的愿望并认同于一个更有机会实现这些愿望的人,“帮助他”实现愿望(父母对孩子的托付经常是这样)。或者,投射自己的委屈并认同于另一个遭受委屈的人,“替他”去攻击。

    ##自我希望实现一种满足的假象,是“你的”还是“我的”都不重要,可以置换;在这一个自己不好使的情况下,以把另一个人当做自己。

    ·用别人代替自己,可以做得非常彻底,连自己对死亡的焦虑都可以免除:只有当本能愿望有满足的可能,生活才显得值得活下去。如果别人的愿望满足取代了自己的,自己的生命也就不再珍贵……

    四.由对本能力量的恐惧驱使的防御——以青春期现象为例
    11.青春期的自我与本我

    ·青少年的心态显得很矛盾:既自我中心又很能牺牲,爱情激烈而短暂,既挑战权威又服从权威,既在乎物质又理想主义……为什么?生理的变化似乎也不能直接解释这些心理的复杂性。

    精神分析不认为性冲动是从青春期才开始出现的;在从前生殖器期进入生殖器期后,本我的愿望基本没有变。但自我可以翻天覆地地变。

    婴儿期、青春期和更年期这三个阶段的相似性在于本我较强、自我较弱;但自我在这三个阶段处于截然不同的状态。

    ·婴幼儿的自我还在形成中,他们接受的外部世界的直接影响也最大,常常屈从于外部世界和养育者。要注意的是,小孩子的自我还未固化成形,它不仅作为一个明确的机构参与进心理冲突,而是冲突——即现实焦虑(对惩罚的预期,它不等于超我,常常混杂了大量幻想)和本能需求的冲突——的产物,它被发明出来,用于衡量和平衡内外的力量。##前面讲到,是先有自我与他人的边界,还是先有投射和内摄;投射和内摄是不是用来权衡和重新平衡内与外的机制呢?它们似乎可以让本能力量与外部力量互相转换?

    到了潜伏期,本我和自我关系变得相对稳定,形成了一种固定行为模式。本我力量相对减弱,自我有空关注和学习别的东西了,超我形成,等等……

    ·直到青春期本我再次活跃,之前靠反向形成建立的自我形象可能再次破碎。不过不像婴儿期,一个弱小的自我面对强大的本我,青春期儿童的自我已经稳定有力了。它在强烈的本我需求和超我的要求中间平衡,试图保持先前的特征不变,动用各种防御机制控制本我,在防御和间断的爆发之间摇摆。##“叛逆”是个综合现象,是内部的各个部分向不同方向的进击与防御交互作用,呈现在表面的样子。

    ·青少年自我对本我的警惕,首先关注的似乎不是本能冲动的性质,而是它的量。(?)

    斗争的两个极端是本我取胜,以狂放的满足抹消掉之前的自我特质;或者是自我取胜,持续保持潜伏期的个性,而被限制的本能冲动无处可去,被一系列僵化而有害的防御和症状节制下来。

    究竟这场斗争更偏向自我还是本我,是很难根据本能的绝对强度判断的。本我和自我的强度是相辅相成的。自我对本我的态度、防御的方式、个人症状结构都是影响因素。

    12.青春期对本能的焦虑——表现为禁欲主义、理智化、对象爱向自恋的退行

    ·力比多增强的阶段,既有利于研究本我,也适宜观察自我。它平时的平静被打破,常用的防御机制被增强,使劲和本我对抗。

    ·青春期的禁欲主义:一种严格到夸张的禁欲主义;正如前面说的,青少年警惕的不是本我欲望的内容而是它的量、它的强度本身,这种禁欲主义也可以从禁止真正的本能欲望扩展到限制各种日常的身体需求。过清教徒式的自我折磨的生活,冬天不穿衣服、节制饮食……而且一般神经症的压抑总伴随着替代性满足,青少年对本能的禁欲主义似乎没有给替代满足留下余地,取而代之的是本能的周期性爆发。##?这种“禁欲主义”听上去就像青少年不想承认自己有身体这件事,希望自己是个光滑的、没有孔洞也没有需求的纯粹的东西……我不知道对纯粹、独立的需求有多大影响;他们的自我似乎想脱离外部的管控,也脱离本我和超我,不再被它们钳制。它似乎以自我折磨的方式,尝试着能把自己的决定性施展到什么程度。

    有些人(Bleuler)认为,人对本能尤其是性本能的态度从一开始就是矛盾的,他称之为“矛盾情感”。##这和本能尤其是性的感觉本身就介于快乐和痛苦之间 有关吗?)青春期的本能焦虑也是“自我与本能之间不加区分的、原初和原始的天然敌对状态”?

    ·青春期的理智化:青春期,他的本能强化了,道德(在自我与本我的冲突中)也强化了,同时智力也迅速发展。一般我们会发现人陷入本能或情感活动时,智力活动会受阻;青少年为什么没有?而且他的理智还从潜伏期更关注实际事物,转向了抽象主题,去思索形而上学和道德领域的大问题。

    这些哲学思辨不是为了在生活中做什么,不像更小的孩子或成年人的思考是为了在现实中做什么,而是白日梦,从思考活动本身获得满足。

    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正是引发心理机构冲突的主题——

    试图把整个本能冲突仔细想过一遍

    。这是对它们的理智化。“

    禁欲式的逃离本能被换成了向本能的回转。但回归只发生在思想里

    ,是个理智过程。”##把理智化和禁欲主义联系起来看,就是力比多从身体层面的本能撤出,竭尽全力把它转移到理智层面。“他们的心理活动更多是对本能活动强烈警觉的迹象,并把自己觉察到的翻译进抽象思维”。

    按照弗洛伊德的元心理学,用思考处理事物时牵扯的投注与释放的量较少,因此把本能过程和词表象结合在一起、在意识中处理它们,可以节制和掌控本能。(总觉得那些关于掌控的说法不太对劲)这种理智化过程太过重要,

    它不是自我的一种防御活动,而是它不可获取的部分

    。##在头脑里形成生活的一个语词、概念版本。

    本能生活或是现实焦虑越是激烈的时候,理智化和智能越增强(比如精神病发作的开端、还有婴儿期)。

    ·青少年的客体关系和认同:

    与父母和超我:自我对抗本能→对抗乱伦幻想→想要切断童年期的客体爱;这时超我依然贯注着来自父母关系的力比多,也有乱伦嫌疑→超我的一部分也被隔绝。→更难对抗本能、本能焦虑更强

    ##超我因为乱伦嫌疑而被抵制,听上去很神奇。反抗父母的影响,“不想成为我爸那样”,是因为不想乱伦?

    (青春期早期也有一段时间对超我过度贯注→“理想主义”)

    自我孤立、对爱的客体不信任。

    认同:青少年想尽可能地与他的重要客体同化。可以很易变,每换一个模仿对象,整个人就大变一次;有点像Helene Deutsch讲的“仿佛as if”一类人。

    一个不停换男朋友的女孩,每次找到新的对象,就对先前的对象感到强烈的厌恶和鄙夷。后来发现这种厌恶不是“她自己的”,而是她“感到被迫采纳她的新朋友的所有举动和观念”,厌恶来自她的新男友——幻想了对方的嫉妒和对竞争对手的鄙夷。##这是认同?妄想?

    另一个强烈渴望被爱的女孩,兴奋地幻想世界末日所有人都死了,只有她一个人。

    ·早期客体关系的决裂、对本能的敌意、禁欲主义都使外部世界去力比多化;对象力比多撤回自我,退行到自恋。##性成熟→力比多却撤回自我?这个从生物的角度很奇怪)。而那些激情的客体关系是修复的尝试(?),类似精神病发作前的状态。

    结语

    ·不同防御机制和个体发展是的关系,还是很含糊的。

    一些例子表明否自我用认的机制处理阉割的想法和爱的对象的丧失。用利他主义处理自恋的挫伤。

    有的机制是防御本能冲动的(压抑、反向形成、理智化、inhibition),有的防御外界的(否认、幻想、restriction、警觉)。##小的时候都防御外面的,后来没有防住,内化了?

    ·一个问题:

    自我是怎么获得防御机制的?

    对外部冲突的防御措施,会不会是防御内部的措施的原型?不清楚,婴儿的自我必须同时对付内部和外部的危险。

    甚至问,自我防御本能的方式在多大程度上是自我自己的,多大程度上是受那些本能本身影响的?在梦的伪装过程中,潜梦的思想被翻译成显梦的内容,这是自我的要求,但翻译的过程即梦的工作本身(移置、压缩)是

    由本我的无意识过程完成的。同理,防御机制也不全是自我的作用

    是因为本能过程可以被移置,自我才能用升华的机制;因为本能可以被颠倒,自我才能进行反向形成

    ·神经症症状表明自我被压倒了,有些防御失败了。##防御和症状有多大区别呢?

    而在防御成功时,自我可以转化本能,让它哪怕在困难的环境下都能得到一定的满足。##给它找一个象征性/社会性/欺骗性/的“满足”方式。

  • 'acting out' as a third form of transference

    作者:心理魏老师 发布时间:2018-09-17 10:54:36

    1. Anna Freud advances a theory of the defence-mechanisms—an empirically orientated theory. Anna Freud defined in detail the defense mechanisms,for example ,denial, repression, regression, displacement, reaction formation, intellectualization, rationalization, sublimation.

    2. The defense mechanisms aren't just an unconscoius protective measure to prevent people from connecting with their ravenous instinctual desires. They also protect people from the anxiety of confronting your weaknesses and foibles.

    3.I am very interesting in the final section which describes the defence-mechanisms peculiar to puberty and designates 'acting out' as 'a third form of transference'.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8分

  • 人物塑造:5分

  • 主题深度:9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5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7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7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5分

  • 事实准确性:8分

  • 文化贡献:4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7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4分

  • 使用便利性:5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3分

  • 搜索功能:9分

  •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微信读书(133+)
  • 种类多(596+)
  • 图书多(117+)
  • 书籍完整(297+)
  • 下载速度快(200+)
  • 值得下载(467+)
  • 无漏页(206+)
  • 中评(441+)
  • 二星好评(542+)
  • 无盗版(225+)
  • 中评多(254+)
  • 字体合适(307+)

下载评价

  • 网友 饶***丽: ( 2025-01-06 11:12:31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田***珊: ( 2024-12-31 06:23:49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寇***音: ( 2024-12-27 17:26:28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隗***杉: ( 2025-01-01 17:12:24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习***蓉: ( 2024-12-26 03:06:27 )

    品相完美

  • 网友 常***翠: ( 2024-12-10 00:44:03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师***怀: ( 2024-12-19 21:29:12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权***颜: ( 2024-12-18 04:32:36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訾***晴: ( 2024-12-25 12:04:45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苍***如: ( 2024-12-15 19:13:22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国***舒: ( 2025-01-07 20:48:30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孔***旋: ( 2024-12-19 16:21:02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方***旋: ( 2024-12-19 16:24:20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温***欣: ( 2024-12-11 17:33:10 )

    可以可以可以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