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工匠精神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29:07

工匠精神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工匠精神精美图片
》工匠精神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工匠精神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16413357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8-1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暂无价格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29:07

内容简介:

本书融合国内外经典而真实的案例,并有专家解读与剖析,将工匠精神传承于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中,内容实用、诙谐有趣、如同身临其境,激动人心,催人奋进,满满正能量,正是当下社会需求。丰富而极有说服力的代表型案例,帮助员工认清自我,突破自我,匠心自我,将工匠精神融入自我。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颇具魅力,使得每一位读者都能乐享其中,并得以感悟工匠精神的深邃,本书在编著过程中征求数百家企业员工的试读检验,获得很高的评价:实用,接地气,符合本土企业需求;很多单位领导指定:员工人手一册培训学习!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工匠精神,世界工业发展的神奇密码

每当人类工业出现巨大的发展和突破时,我们都不难发现工匠精神的影子。工匠精神就好像一只有力的无形大手,推动着世界工业的前进。它一次次开启了人类工业发展的大门,让世界一次又一次进入全新的时代。

1.每一次工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工匠精神的力量

2.工匠精神缔造了不朽的工业传奇

3.朴素的坚持,成就中国工业的千年延续

4.一丝不苟,正是德国精工制造的源头

5.精雕细琢,造就日本工业奇迹的秘密

6.工匠精神的内核就是优秀工匠的情怀和气质

第二章 传承工匠精神,找回纯粹从容的工匠之心

为了名利而工作,一个人永远无法给后人留下传世精品,更无法留下自己工作的足迹。唯有怀以纯粹从容的工匠之心,看淡名利喧嚣,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真正让工匠精神在自己身上散发出光芒。

1.智能工业时代,同样需要工匠精神

2.打造传世珍品,最不可缺少玲珑的匠心

3.真正的工匠,最看重手艺

4.超越名利,工作不仅仅是赚钱的工具

5.淡看喧嚣,保持内心的宁静

6.传承工匠精神,做一个从容的现代工匠

第三章 恪守工匠之道,守一种精神做一个匠人

一名真正的优秀工匠与普通手艺人之间最根本的差别并非技艺的精湛与否,而是前者身上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的工匠精神。每一位员工只有恪守工匠之道,坚守工匠精神,才能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工匠。

1.为工作注入情怀,让梦想引领正道

2.一流的工匠,做人比做事更重要

3.忠诚于企业,忠诚于客户,忠诚于工作

4.将爱岗敬业的信念贯彻始终

5.在修行中发现工作的快乐

6.兢兢业业,用责任守护岗位的荣光

7.耐得住寂寞,禁得住诱惑

第四章 重塑匠魂,构建工匠文化培育匠人精神

一种精神的传承离不开文化这块土壤,要想重塑中华传统匠魂,培育匠人精神,构建工匠文化是重要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这需要每个员工、每个企业、整个国家共同出力,共同承担。

1.尊重工匠,以做一名工匠为荣

2.像工匠一样热爱工作

3.埋头苦干,不计较付出了多少

4.认真仔细,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做对

5.合作共进,好工匠不会只扫自家门前雪

6.构建工匠奖励制度,塑造新时代的工匠文化

7.鼓励每一个员工都创新进取,持续精进

第五章 淬炼匠艺,追求技艺的极致和完美

一个工匠最引以为傲的一定是他精湛的手艺,也唯有极致和完美的技艺才能真正诠释匠人身上最纯粹的工匠精神。追求技艺的极致和完美,在工作中淬炼匠艺,是成为一名优秀工匠的必经之路。

1.精湛的技艺,是工匠最醒目的标签

2.对自己的苛求,源于对极致的追求

3.一万小时,日复一日的打磨才有叹为观止的技艺

4.“技进乎道”,以修行的心态专心练习

5.贪多嚼不烂,专注才能专业

6.坚持到底,浅尝辄止练不成炉火纯青的绝技

7.不断精进,成为不可替代的专家员工

第六章 磨砺匠品,把最普通的事情做到最好

大部分人的工作是普通的,工作中大部分的事情更是普通的,然而能把这些看似普通的工作做到最好就是不普通。真正的工匠不一定都是做着惊天动地的事情,而是能把所有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工作做到极致,使之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把工作当成事业,当成一生的追求

2.静下来,慢下来

3.最普通的工作也坚持一丝不苟

4.工匠的字典里从来没有“凑合”

5.摒弃浮躁,杜绝一切马虎和粗心

6.专心致志,用一辈子的时间做一件事

7.雕琢每一个细节,不允许半点瑕疵

第七章 奉献兴企,做企业发展的可靠中坚

一个企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其中甘于奉献的员工,一个前途光明的员工也离不开企业发展提供的助力。奉献永远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重要“钥匙”,为企业奉献、做企业发展的可靠中坚,我们自己也就能够成就工匠的伟业。

1.技艺精湛的工匠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2.爱企如家,像工匠爱护招牌一样爱护企业的形象和荣誉

3.勤奋兴企,用自己的汗水为企业的发展出力

4.节俭务实,为企业节约每一分钱

5.潜心钻研,以最好的质量为企业添砖加瓦

6.在最平凡的岗位上累积工匠的伟大

第八章 匠心筑梦,在企业的成功中收获自己的成功

每个员工的梦想都寄托于企业的“方舟”之上,要想成功到达胜利的彼岸,每个人都必须为将企业这只“方舟”建设得更加牢固而付出自己的努力。怀以匠心,为企业实现梦想而奋斗,我们也就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为企业工作,就是为自己努力

2.把“工匠精神”渗透到每一个工作瞬间

3.让自己的梦和企业的梦融在一起

4.从现在开始,为《中国制造2025》积蓄力量

5.持续努力,把平凡的工作做出不凡的业绩


作者介绍:

李淑玲

女,1971年生,汉族,中共党员,现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系总支书记、副教授。长期从事企业管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侧重于人力资源管理、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劳模创新工作室、工匠精神的培养与弘扬等方面的研究。目前担任全总“劳动竞赛评估课题组”的重要成员,同时被 中国中 小企业协会聘为《中小企业人才建设蓝皮书》的特约专家。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工匠精神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工匠精神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工匠精神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本书融合国内外经典而真实的案例,并有专家解读与剖析,将工匠精神传承于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中,内容实用、诙谐有趣、如同身临其境,激动人心,催人奋进,满满正能量,正是当下社会需求。丰富而极有说服力的代表型案例,帮助员工认清自我,突破自我,匠心自我,将工匠精神融入自我。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颇具魅力,使得每一位读者都能乐享其中,并得以感悟工匠精神的深邃,本书在编著过程中征求数百家企业员工的试读检验,获得很高的评价:实用,接地气,符合本土企业需求;很多单位领导指定:员工人手一册培训学习!


精彩短评:

  • 作者:Z 发布时间:2018-04-02 17:34:19

    跳读里头的各个实例和故事。千招会不如一招熟。我太贪心了。

  • 作者:Bill 发布时间:2018-05-14 17:02:24

    TITLE字体感人。内置腰封感人。推荐人感人(那title简直我爹都能上)。翻进去配色感人。掂量起来重量感人。内容字号感人。内容...欧洲日本吹工匠精神有什么好的,在为安抚大众板结阶层做思想准备嘛?安心打洞,动次打次。

  • 作者:高达九成网友 发布时间:2018-05-14 16:23:44

    看完目录就够了系列。比看完书名就够了系列强点。

  • 作者:MeltingRouge 发布时间:2021-03-25 17:17:35

    最后悔的事就是把书送人了 赫赫

  • 作者:阿蓝 发布时间:2016-12-01 11:15:05

    很喜欢这本书的封面,而且里面的案例也很新鲜,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特别是工匠和人文品质的气息,在书中非常明显,让人有读下去的欲望,总体感觉很不错。

  • 作者:TT 发布时间:2021-05-02 08:42:07

    这本《不微笑的蒙娜丽莎》让人看到了蔡骏老师除了恐怖悬疑之外的另外一面。那一面有温情脉脉的科幻,有感性的情感表达,有灵感的星光闪烁。如果你喜欢蔡骏老师,这本书可以让你全方位地了解他。


深度书评:

  • 罗昕访徐衎|生活最伟大

    作者:月无忘其所能 发布时间:2021-09-13 19:49:13

    近日,浙江青年作家徐衎的第一本中短篇小说集《仙》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徐衎生于1989年,硕士毕业于南开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曾蝉联两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入选浙江省第三批“新荷计划青年作家人才库”。他初中写过一个武侠小说,叫《XX传奇》,不过最后没写完。高二那年,他第一次完成了一个不短的小说,按他自己的话说,是“很青春很校园很疼痛”的那种,手写在一个黑色封皮的笔记本上,在同学之间传阅。上了大学,他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始在传统文学期刊上发表小说与散文。

    这本《仙》集结了他的七篇小说。这些小说里常出现一个名叫“婺城”的地方,生活其中的是独居老人、孤残儿童、个体户、游子移民、文艺青年等形形色色的“边缘人物”。

    “书里本来有一篇同名小说,就叫《仙》,那是我2016年写的一个小说,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这篇未能收入书中,于是阴差阳错成了这样一张‘没有同名主打歌的专辑’。”在新书出版之际,徐衎接受了澎湃新闻记者专访。在他看来,《仙》其实特别适合用作这本书的书名,因为七篇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小人物,都是小的城里的小的民和小的命,但不妨碍他们有飞升超脱的欲望,在疲于应付的凡俗琐事之余,都不忘奖赏自己,努力让自己开心一点。因此本书英文名又译作:detachment(超脱)。

    中短篇小说集《仙》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这七篇小说多首发于2018年的文学期刊。这一年是徐衎成果颇丰的一年,他在《人民文学》《收获》《十月》《花城》《上海文学》等刊物发表了10部小说与随笔,并获得第五届“人民文学·紫金之星”短篇小说佳作奖。比起2018年,徐衎近两年的作品发表数量少了,这其中有“时间更碎,难以集中”的客观因素,亦有“想得更多,想驾驭的体量更大、更复杂”的缘故。在《仙》出版之前,徐衎对七篇小说重新修订。“比如《红墙绿水黄琉璃》,修订后删了五千多字,一点不影响表达,很惭愧。”也是在这样的回望与自省中,他确信自己近两年的小说观和写作追求也在悄然改变。

    “原来表达的主题多是家庭关系、小城家乡,现在想变得更开阔一点,比如还是写人际关系,但希望比以前更多元、复杂,地域也不仅仅局限于‘婺城’、工厂。写作技术上也有些变化,不管是出于成熟的原因还是乐趣的追求。”

    徐衎还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现在不认为年轻作者写父辈写历史是多么了不起的事,尽管自己也吃了这方面的一些红利,收获了一些赞誉。“因此我比较欣赏周嘉宁的写作,将那些还没有成为历史的当下时刻,在它们成为历史之前,先把它们写出来,使其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同时平视历史时代中的‘小我’又不耽溺于‘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青春写作,反倒是扭转了一种写作惯性,建立了一种新的、开阔的青春书写,很钦佩,值得我学习。”

    徐衎【对话】

    县城里的那些小人物

    澎湃新闻:

    从这本书来看,你常写到小县城里的这几类人:中老年女性、残障人士、下岗工人、“和别人不一样”的文学青年。为什么对这几类人特别关注?是有意识的吗?

    徐衎:

    这些人群倒是没有刻意去关注,因为和我的距离不算远,或目睹或道听途说,就沉淀成了意识或潜意识,比如买断工龄的棉纺厂职工,并非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特产”,还有福利工厂的残疾人、被收养的孤残儿童,因缘际会我都有所接触,都有所感触,就写了。但反过来不能说我成长、生活的环境有多么破败衰朽,相反这也是当代县城的一种活力的注脚,能容纳繁荣昌盛,也包容边缘。

    澎湃新闻:

    这些小说的灵感都源于你的生活?

    徐衎:

    小说素材源于生活本身,生活最伟大嘛,而这生活也包括阅读、观影。我反感“体验生活”一说,因为体验生活本身也是一种生活。《苹果刑》里的孤残儿童是我在2016年底的一次活动中第一次接触,感触很大,联想了很多,就虚构了这么个故事,里面一些生活起居的细节就源于那次接触和观察;《红墙绿水黄琉璃》是我去黄鹤楼玩的时候,天气比较炎热,导游的解说近乎聒噪了,但仍一遍一遍……突然觉得导游的工作宛如西西弗斯推石头一般绝望,由此再联想了其他一些工种,比如小学老师,五年一轮回等等,有了人物,后有了结构;《肉林执》写到的细节和环境氛围有一个积累的过程,有关八十年代,听长辈说过不少,比如当年怎么搞“严打”,但是主要故事线是一个比较现代性的议题,是我自己想的;《试水》就源于一个梦境,坐在船头三百六十度旋转,不停转,直到梦醒。

    澎湃新闻:

    你似乎更能注意到那些生活中的“边缘人”,以及他/她们的欲望。

    徐衎:

    一种“恶趣味”吧。

    澎湃新闻:

    当你把笔触伸向这些人的时候,你也伸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创伤”——我发现,在这本书里,无论是亲子关系、夫妻关系还是爱情关系,无论开头是否美好,最后多是千疮百孔。在你看来,亲密关系是否总是难以美满?在小说写作中,“人与人的关系”是你特别在意的一个点?

    徐衎:

    美满和千疮百孔都是某个瞬间的极值,而人生多的是不彻底性,是喜忧参半,大团圆的结局总是可疑的,经不起追问的,只要往下深究,往后发展,大团圆轻易就能瓦解推翻,生出新的枝蔓,续集生续集,有个小团圆已是万幸。应该说,“人与人的关系”是小说特别在意的一个点,人物立住了,故事就立住了,人与人关系建立起来了,故事就开动了,当然如果是阿兰·罗伯-格里耶、普鲁斯特那种写法,也可以说,“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是小说特别在意的一个点。

    澎湃新闻:

    你也有属于自己的文学地理空间——“婺城”,它在你的小说里经常出现。“婺”是浙江金华的简称,而金华是你的家乡。对你而言,“婺城”意味着什么?

    徐衎:

    小说里的“婺城”不单指金华,实际包含我在武义、义乌、金华等浙中地区成长生活的经验,叙述需要,一并纳入“婺城”名下,意味着一个相对熟悉的场域,一个现成的小说操练场,自然而然可以把我想试验、探讨的人物关系、社会问题都放入其中,而不必像处理古代题材那样先要做一些基本常识的功课,避免出现历史硬伤。

    澎湃新闻:

    就在“婺城”这个地方,上演了无数次“进与出”、“留与走”。这些流动背后,是否潜藏着你对自己家乡的观察与思考?你对家乡会有“熟悉的陌生人感”吗?

    徐衎:

    对于家乡的观察与思考确实在异乡比较容易发生,我本科在兰州,硕士在天津,从北方回看南方肯定比在南方看南方有意思,“熟悉的陌生人感”首先是我要好的大学同学大部分都在浙江省外,这是个头疼的问题,其次北方七年生活也习得了一些未曾料到的经验技能,但我又是一个热爱浙江的人,说故土难离是夸张了,但也说不上来为什么眷恋比较深,是乡愁?是食物口味?总之毕业择业只找了浙江的工作……所以只能承担这个后果和代价。

    徐衎在武义县长大。这是武义县一年一度的七夕节“接仙女”活动,已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徐衎 摄

    澎湃新闻:

    “县城改造、拆迁与变化”也经常出现于你的小说里,比如《仙》收录的《肉林执》《乌鸦工厂》《红墙绿水黄琉璃》,还有你刚发表的《漆马》。它和你的生命经验是有紧密关联的吗?

    徐衎:

    2014年确实经历了一次拆迁,那种动荡的感觉,与补偿方案无关,相反这次拆迁总体而言对我家还是赚的,但是拆迁前小区里听风就是雨的那个氛围持续了蛮久,人心惶惶,然后搬家也确实是个大工程,挺辛苦的,最后搬进新房前有半年的临时过渡,那个感觉也比较奇特,就是成了家乡的寄居者,因是临时寄居,感觉那段生活也是比较敷衍的,因为随时要再挪动、搬走。

    澎湃新闻:

    你觉得当代县城生活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在写当代县城生活的作品里,你比较欣赏哪些?

    徐衎:

    我成长于武义县,觉得县城生活最大的特点在于熟人社会,有人情味,也有无形的道德重负。比较喜欢苏童,余华,觉得他们写得好,能唤起我的共鸣。早年看他们作品真会想到自己的童年,比如苏童的“少年血”系列,还有里面的生活细节,虽然写的是江苏,但和我很近很近。哦,还有路内的《少年巴比伦》《花街往事》,让我又哭又笑,是真的笑出声哭出泪的那种,绝无仅有的阅读体验,我自认是一个比较理性的读者。

    澎湃新闻:

    在小说语言这块,你是否受到了谁的影响?

    徐衎:

    小说语言受到很多作家的影响,且有一个流变的过程,但归根结底还是受吴方言思维的影响,这个是根深蒂固,没有办法的,所以读研时有个说法,说文学创作也要读一读索绪尔、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当时不理解,现在深以为然。努力突破方言思维,试着革新书面语,对小说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性的突破。

    如何面对“父辈与历史”

    澎湃新闻:

    《仙》这本书写到了很多过去的时代,如“集体生活时代”“老邮递员时代”“诗人的时代”“照相行当的黄金时代”……这些时代大多存在于你的童年时光?对它们,你怀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徐衎:

    一部分存在于童年,一部分是童年听来的,还有一部分是现在听来的。对它们的情感首先是好奇,有探知的兴趣,因为我是从那段历史而来,虽然很多不曾亲历,但它们塑造了我的家人,而我通过家中长辈间接感知那些时代的影响,留下的痕迹,其实还是挺直观的,然后是感慨,当然这是抚今追昔的正常反应。

    澎湃新闻:

    对于那些你不曾经历的年代,你在写作中会如何面对?

    徐衎:

    写不曾经历的历史年代,当然会有些心虚气短。当你意识到你写的东西已有前人写出经典,肯定会有影响的焦虑。但关键还是看如何介入吧,如果有新的史料,新的思潮,新的角度,那未必没有价值,所以还是要勤思考、多做功课,而那年代的亲历者也未必就能突破社会化与政治意识形态、道德话语与社会分工等等限制和规训,总而言之无论在何种时代,要触碰自己真正的经验是挺有难度的。最后举一个写不曾经历的年代而获得成功的例子,莫迪亚诺和他的《暗店街》。

    武义县的地标:熟溪桥,始建于南宋1207年,后几经修缮。徐衎 摄

    澎湃新闻:

    不少人评价你的书写老道,如果不看介绍,可能都猜不到是1989年生的。

    徐衎:

    前面说到,当下个人经验是否真的是我们个人的经验?它受制于社会化与政治意识形态、道德话语与社会分工等等限制和规训,要接受、触碰自己真正的经验是挺有难度的。写小说对于我正是剥离和辨析自身真实经验的一个过程。当然,能够剥离和辨析几层也另说,就像我们天天点外卖,但是这些经验未必会进入写作,加上写小说还容易自我重复。总之,父辈历史书写在某种程度上是讨巧的。有人说我像苏童,确实苏童在我尝试写作之初对我影响很大,这也是我想说的另一面,貌似沉稳老道的书写,我现在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当然包括我自己也吃了这方面的一些红利,收获了一些“难能可贵”的赞誉。我现在认为这样的写作是相对容易的,甚至是轻易的,毕竟有太多模板,太多现成的经典可以因循。

    而我欣赏周嘉宁的地方在于,似乎不需要太多经典的拐杖,就将那些还没有成为历史的当下时刻,在它们成为历史之前,先把它们写出来,使其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同时呢,平视历史时代中的“小我”又不耽溺于“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青春写作,反倒是扭转了一种写作惯性,建立了一种新的、开阔的青春书写。

    澎湃新闻:

    除了周嘉宁,你还有没有比较欣赏的青年作家?

    徐衎:

    再举两位“80后”的同行吧,双雪涛、王莫之。欣赏双雪涛的不俗,总能将俗常的题材处理得很不俗,令人眼前一亮,虎躯一震,就说双雪涛的比喻,喻体都很家常,但无比恰当又清新脱俗……王莫之是上海的青年作家,写上海的一系列小说都非常好,但名气不算大,我觉得是被低估和遮蔽了,可能上海人才济济,能人太多的缘故吧,王莫之有音乐、文学、戏剧等多领域的研究,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和实地调研,一直在做一个1980年代以来上海摇滚乐的编年史还是口述史,据说已有百万字的积累,反正我只有肃然起敬。

    小说有边界,而生活无涯

    澎湃新闻:

    在前不久和艾伟老师的一次对谈中,你特意向他请教了文学写作中如何“求新求变”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现阶段特别困扰你的一个问题吗?

    徐衎:

    写作久了必然要面对自我重复的陷阱,但这个问题不算困扰我,毕竟手头的书,我这辈子再努力用功也不可能看完了。以前一想到这个就焦虑,现在却是心安,意味着我有退路,浩瀚的退路,如何寻求写作新的增长点、突破口,阅读、观影都可以,或者干脆不写,放下作家的自我暗示,安心做一阵子大生活家,也可以。我目前最大困扰是大块完整的阅读、写作时间比较少,不缺构思和素材,缺行动力。

    澎湃新闻:

    我也看了一些你近两年的作品,比如《第四十三遍落木》《前方高能预警》《漆马》《你好,明媚》,能感觉到它们在叙述视角、人物身份、人物关系方面有了变化。你自己觉得现在的小说比起《仙》这个集子里的作品,有了哪些变化?

    徐衎:

    《仙》里的小说基本完成于2014年至2017年,距今确实有点久了。变化当然有,不见得外显,自己评估一下,觉得能处理更复杂的关系、结构,驾驭更大的体量了,然后也试着把视角从历史深处拉回到当下,平视自己和同代人,此外加上新冠疫情这个大背景,再下笔,即便不是2020年以来的题材,也不免有一层“惘惘的威胁”的背景以及“影子似的沉下去”的心境。

    澎湃新闻:

    之前看过你一篇尚未公开发表的群像小说,确实是一个在结构上更精巧,在关系上更复杂的作品。它是在疫情期间写的?

    徐衎:

    对,所以小说后面涉及了一点点疫情爆发之初的细节。这个小说是2019年8月开始写的,推翻了几次,然后疫情在家隔离期间完成了。它依然是一个欲望故事,但我这次想写得比较纵深,就是从抗战跨越到民国再到当下,但又不是线性叙事,你也看到了,是一个比较奇特的结构。隔离在家期间我每天上午写,下午写,中午午睡,晚上散步,除了感谢家人保障了那段时间的饮食起居,也很感谢这个小说里的人物陪我度过了那段艰难期,就是“外面风雨琳琅,屋里都是今天”的那种感觉。

    到目前为止,这篇是我自认为写作难度最大的作品,一度我觉得自己没信心写完,以至于后来终于把那些人物勾连安排下来了,写完之后甚至产生了一种“再也没什么能难住我”的幻觉。如果说《肉林执》是我第一个中篇,算是一个突破,那篇小说就是我写了一些中篇之后的自认为的另一个突破。

    澎湃新闻:

    你会怎么看待青年作家的“发表时效”?之前听不少青年作家说过,出版物还是蛮难及时反应她们当下的写作状态的。

    徐衎:

    对,相比网络发表,纸媒肯定滞后太多太多了。定稿时的狂喜和自信,往往被发稿前这段时间冲淡、冷却。好在小说不是新闻,好的小说常看常新。这次重新修订《仙》里的小说,隔了这样一个时间差,让我清楚看见自己的疏漏、短板、不尽人意以及当时刊发它们的编辑的满满的爱和鼓励,所以《仙》的出版也是一剂后悔药,弥补了一些遗憾。

    澎湃新闻:

    现在正在写一个长篇?

    徐衎:

    确实在搞一个比较长的东西。我在2011年出版过一个长篇小说,以前是真的瞎写,想到哪写到哪,不算多么自觉的写作,导致后来再没写过长篇,也涉及时间、精力分配的问题。现在时机稍微成熟了一点。

    澎湃新闻:

    你曾形容中短篇小说是一种“藏拙的艺术”,那么写长篇是什么感觉?

    徐衎:

    我个人以为,小说都是藏拙的艺术,长篇也不例外,只不过为了藏拙要做的功课和努力要更多一些。小说终究有一个范围,有边界,而生活无涯,生活最伟大。

    义乌某夜市。徐衎说,开豪车摆地摊在义乌是很家常的事。

    澎湃新闻:

    你在国家电网义乌市供电公司工作,你觉得写作和工作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徐衎:

    这个关系有一个由忐忑、紧张到和解的变化,说真的,入职之初挺惶恐、焦虑,因为一个文科生突然要进入一个几乎全是理工科生的环境,做了很多心理建设,就想着如何保全自己,不被工作杀死,就像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着那种古老的敌意。然后随着进入工作节奏,工作经验本身亦能反哺写作,好像我也可以写《革命之路》《缮写员巴托比》抑或《创业史》这一类题材了……况且比起卡佛、阿乙他们当初的写作条件和环境,我显然好多了。现在,我已经能比较好平衡工作和写作,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很多工作过程中的细节、体悟可以拓宽小说的维度。

    另外,我工作单位本身的文化读书氛围也很好,交好的同事也能和我进行比较深入、高质量的聊天谈话,提供给我许多我不可能虚构出来的生活细节,不仅仅是文学上的启发,还有生活上的帮助,激发我取长补短,不至于“在现实的社会里,我等于一个废物”。你看,生活家和作家之间并非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有个说法我是认同的,从前文学是一切,现在一切都是文学。

    澎湃新闻:

    在平日里还喜欢做什么?

    徐衎:

    八月初办了张卡,时隔多年重回健身房,游泳或跑步。然后依然是看看电影翻翻书,逛逛B站,吃一吃娱乐圈的瓜。偶尔撸狗。

  • 《孤儿故事》:为什么不着力书写被“生命之泉计划”遗弃的婴儿?

    作者:吴玫 发布时间:2019-12-20 21:20:28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5分

  • 人物塑造:4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7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5分

  • 知识深度:3分

  • 知识广度:9分

  • 实用性:7分

  • 章节划分:6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5分

  • 情感共鸣:4分

  • 引人入胜:8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7分

  • 事实准确性:8分

  • 文化贡献:5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4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3分

  • 使用便利性:4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7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4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中评多(196+)
  • 在线转格式(318+)
  • 图书多(423+)
  • 博大精深(306+)
  • azw3(59+)
  • 无颠倒(282+)
  • 排版满分(265+)
  • 强烈推荐(311+)
  • 目录完整(56+)

下载评价

  • 网友 国***舒: ( 2024-12-17 10:16:00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宓***莉: ( 2024-12-28 23:03:56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寇***音: ( 2024-12-13 19:19:09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相***儿: ( 2024-12-30 15:36:44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薛***玉: ( 2024-12-18 08:02:30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芮***枫: ( 2024-12-30 02:05:37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仰***兰: ( 2024-12-31 20:16:39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索***宸: ( 2024-12-13 12:26:06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宫***玉: ( 2024-12-22 20:37:47 )

    我说完了。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