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Corporate Risk Management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27:40

Corporate Risk Management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Corporate Risk Management精美图片
》Corporate Risk Management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Corporate Risk Management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0470014721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5-06-13
  • 页数:256
  • 价格:USD 95.00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27:40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KEI 发布时间:2020-05-27 17:20:23

    @2019-06-02 20:47:27

  • 作者:momo 发布时间:2018-11-25 20:28:59

    这本书写得挺好的,看得我更想去英国了

  • 作者:蓬山远 发布时间:2010-08-06 00:15:49

    写得实在太难了。标度律、重正化、KT相变、量子相变,全都没怎么看懂。作者在写科普方面有一点欠缺吧。

  • 作者:豆友187228270 发布时间:2018-11-12 22:31:37

    好好研究

  • 作者:white_clouds 发布时间:2024-05-13 14:54:44

    “雪峰皑皑,群山巍峨,高原雄壮,盆地辽阔,丘陵起伏,平原坦荡,戈壁浩瀚,沙漠似海,森林寂静,草原葱郁,河川蜿蜒,峡谷幽深,湖泊晶莹,海域蔚蓝,景观殊异,美不胜收。”

  • 作者:步风室抄手 发布时间:2024-04-27 14:11:48

    从章学诚“至战国而后世之体备”到章太炎“左国史汉中之奏议书札皆独行之文”,由战国前溯春秋,以文章官守和礼乐制度为结构框架,相当于从文体学的角度翻过一遍《左传》《国语》了。如临终礼仪与遗言诔谥文、秦简“马禖祝辞”与《鲁颂·駉》、祭祀祝嘏与赋体“为神格物”之源流、咨询制度与问对之文、讲史制度与“故志”材料等,皆有可参之处。最后提到春秋文章学理论,如质文之别、志言关系(非言辞不为功、文胜质则史、辞多则史、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祝史荐信、修辞立诚)、气言关系(气以实志,志以定言)等命题,亦可重视。然春秋时人制作辞章,是否有如所分析之“文体”(若以功能、风格论则近之“文类”)意识,似仍需考虑。吴承学序言提出文体学的集部语境与早期礼乐语境之分别,其实提示不能简单以集部之法裁出春秋辞令作为今之文体。


深度书评:

  • 开放式关系:在所有背离中保持一定的忠诚

    作者:源千代 发布时间:2021-10-06 14:03:37

    波伏娃出生于一个传统的家庭,在其中,母亲的任务就是“奉献”。波伏娃信过天主教,也梦想过结婚。她童年的思维方式被传统的家庭氛围所影响了,但即便是这样,她仍然好奇,仍然反思,仍然——选择。正是这些,让她有意识地走出了已经被摆在她眼前的人生轨迹。

    波伏娃的家庭虽是贵族,但已经十分贫穷。在那时,嫁人是一个女性帮助改善家庭的最平常的方式。但波伏娃执意选择了成为一个教师。她对哲学最感兴趣,但在家庭的压力下不得不先选择文学。继续上学是她人生中的第一个挑战,而从这开始,她便已经学会了妥协。妥协,只为坚持住最珍贵的东西。她磕磕绊绊、曲折地向“她自身”走去、去成为。

    一切需要掩饰痛苦的关系,

    都不是理想的恋爱关系

    波伏娃因为与梅洛庞蒂的友谊而能进入巴黎高师的学生圈子,后来,她遇到马厄(埃尔博)。在与他的相处中,她“品尝到了做女人的甜蜜和美好”。

    马厄属于一个三人小团体,其中的一员就是萨特。马厄出于占有欲不愿意让萨特和波伏娃认识。而萨特却契而不舍的想去结识这个他早有所耳闻的有魅力的女子。

    波伏娃初见萨特时对他毫无兴趣,她甚至让妹妹埃莱娜代替她赴约,捉弄萨特。直到她加入学习小组,因为萨特的学识而对他产生好感。萨特故意跟波伏娃只谈哲学,让她没有理由拒绝他的友谊。在马厄考试失败而短暂离开巴黎时,波伏娃和萨特常常一起学习。“每天早晨都在卢森堡公园或小咖啡馆见面聊天,这个习惯之后持续了整整51年。”她们在智识和兴趣上都非常投缘。

    渐渐地,波伏娃清楚地意识到,和萨特在一起,她会“被驱使着成就一番事业”。她决定“把自己交给这个男人”。

    --在学生时代,萨特便表现出了一种身为男性的“傲慢”:他因相貌丑陋而无法在第一时间吸引到女性,于是,他把用技巧赢取女性的心看成一种挑战。

    (*女性选择和丑男在一起,也不会被认为是这名女性有思想更看重灵魂,而是会被当成这个男人有能力的证据。credit to 丑男。)

    而另一方面,波伏娃与马厄的关系则更显传统,波伏娃困扰于对马厄的欲望,马厄会“威胁”波伏娃说会吻她。她们互相说了“我爱你”,但没有做任何亲密接触——她们之间的爱情,遵循的是传统的道德。

    当马厄离开巴黎时,波伏娃和萨特“除了最后一步,其他的都试过了”。波伏娃同时爱着两个男人,“她爱萨特,是爱萨特带给她的东西,而她爱马厄,是爱马厄这个人本身”。不久之后,萨特提出,“他可以给她很多很多,但不能把全部的自己都给波伏娃,因为他必须保持自由之身”。他不能有婚姻、孩子的羁绊。

    *学生时代的萨特非常自负,他虽然追求波伏娃,但也一直试图去改变她。当然,是希望波伏娃朝更“好”的方向改变:更自由,更自主思考,更不被封建道德束缚。这种“主导”对波伏娃也是有益的。不过,另一方面,波伏娃在此时确实比较被动。萨特提出上面写到的“开放式关系”的雏形后,波伏娃会去认真考虑,思考她对马厄、萨特的不同的爱:她不崇拜马厄,也没有完全爱上萨特。她最终决定“要把每一个情人当作唯一去爱”。

    这不能说不好,但重要的是,这是在萨特的畅想后,作为“反应”而下的决定、是为了呼应前者而下的决定。萨特明白什么对他来说是最好的,并且他找到了一个女人,能纳入他的完美的恋爱形式。但波伏娃是不能从自身出发去思考一种对她最好的形式的,也未必能找到一个符合这种形式的男性。

    波伏娃和萨特确立开放式关系后,当然,马厄并不能接受。虽然他与波伏娃的亲密持续了一段时间,但最终,“马厄告诉波伏瓦,如果她去[见萨特],他就再也不会见她了”

    作者在本书中传达出一种强烈的观点:“波伏娃与萨特的开放式关系并不是对等的”。我们在后面也会写到——萨特能得到他想要的一切,而波伏娃不能。

    首先,波伏娃和萨特间有一个致命的不平等:波伏娃的很多情人都是女性,而且,在感情的倦怠期,是年轻女性的“新鲜血液”支持这段关系继续:她会把自己的女性情人介绍给萨特(她们都更迷恋波伏娃),让她们的关系保持激情。波伏娃最狂热的同性情人比安卡说“她是一个狩猎者,在自己的女学生中寻找年轻的肉体,自己品尝后拱手送给萨特享用。”

    比安卡把自己的第一次给了萨特,但在她们入住酒店之前,她却听到萨特说“宾馆打扫卫生的人待会儿会进来一下”,因为他前一天刚刚睡了一个处女。

    波伏娃和萨特把彼此称为“绝对”。但爱并不是“绝对”的。本书作者在描写萨特的恋情时,多次写到,萨特对不同的女子产生了“对波伏娃从未有过的深情”。他“深深”爱上过许多其他的女子,甚至威胁到了与波伏娃的关系:他与美国记者瓦內蒂一度已经在谈婚论嫁了。“当时瓦内蒂已经因为萨特在准备离婚了,而哥伦比亚大学提出要和萨特签一个两年的教职合约,萨特也向瓦内蒂求婚了”。

    萨特享受得到一个女性的心的过程。他是波伏娃的“绝对”,但波伏娃,似乎更像萨特众多冒险中的一个,不过是最能委曲求全压抑她的嫉妒、不做过多要求的那个。不可以被替代的不是对波伏娃的爱意,而是波伏娃的智力。

    虽然萨特在一定程度上帮波伏娃脱离了来自传统家庭天主教道德的影响,但也很明显,在这样的关系中,萨特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波伏娃在智识上的帮助(一个会提供灵感和修改意见的缪斯);年轻漂亮的女子的仰慕的爱;做编辑、做翻译的优秀的女人们的狂热的爱。“萨特对待女人就像对待梳妆台的抽屉一样,想打开哪一个就打开哪一个。”

    而波伏娃却无法要求萨特为她做什么,她受嫉妒的折磨,而萨特厌恶女人的情感需求。波伏娃不得不在萨特面前伪装平静、找萨特以外的人去释放火热的情感(哪怕是晚年时担心萨特的健康,也不能把忧虑表现在脸上)。波伏娃的性欲也无法从萨特那里得到满足(第六章)。作为女性,她在老年时也更难找到情人。“在波伏瓦的生活中,年龄似乎开始迫使她选择独身;但在萨特的生活中,年龄没有影响他继续到处留情。”

    1947年,23岁的美国记者萨利疯狂地爱着萨特;之后,有米歇尔维安,再后面,有更年轻的阿莱特。阿莱特与萨特有过性关系,后来,萨特收她为养女。在萨特去世后,阿莱特继承了萨特的财产,夺走了一些本该属于波伏娃的东西(比如,波伏娃想索要萨特献给她的一份手稿,而阿莱特拒绝了)。

    (*萨特会有嫉妒和不安全感吗?也许他足够自恋,也许他不太在乎会不会失去波伏娃,反正只要她还能给他提供灵感和建议就可以了?)

    后来,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写道:在恋爱中,“如果[女性]自己的生活中没有什么可以弥补男性的反复无常,她们就会成为嫉妒和厌倦的牺牲品。”

    即使关系的形式平等了(她们都有爱上别人的自由),关系也未必平等。

    一切一切都在再次强调:萨特可以提出要求、可以根据他的意愿塑造关系的形式,而波伏娃却不能。

    就连波伏娃的那些“偶然”的爱,似乎也并不全然顺利。本书中有记录的波伏娃的男性恋人只有三个:一个是博斯特,他后来与(波伏娃与萨特的情人)奥尔加结婚,波伏娃只能秘密地与他恋爱、通信,被愧疚和嫉妒折磨;一个是在芝加哥的阿尔格伦,他执意让波伏娃搬到芝加哥与他结婚,却拒绝搬到波伏娃所在的巴黎;一个是朗兹曼,他比波伏娃年轻16岁,波伏娃甚至对他能爱上她怀有感激。但他后来瞒着波伏娃约会一个贵族年轻女孩(虽然波伏娃知情后完全不会责备他),最终离开了波伏娃。

    在波伏娃晚年的信件中,我们终于看到她(向自己亲密的人)承认她和萨特关系的严重缺陷。“是的,波伏瓦爱过萨特,但是在很多重要的方面,从波伏瓦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关系并不成功。”

    ――――

    他们的关系中最让我感动的一点,是他们都在不停地去爱,去进行深层次的连接。

    我在现实中接触过开放式关系的情侣,他们给我的印象是,单一的伴侣无法满足他们身体上或兴趣上的需要,只能靠去接触更多的人来分散注意力。似乎那个“绝对”的爱人是不足够的。而在关系之外的那些“偶然”的人,则大多无法真正进入他们的心灵。他们说:“

    你不可以爱上我

    。”(不过据说允许去爱的开放式关系也是存在的。)

    不过,无论是波伏娃她们的关系,还是禁止爱的开放式关系,都无法保证,当你接触形形色色有趣的人时,你如何保持对关系中的单一的人的特殊的爱?这个人是不能满足你所有的需求的、有缺陷的。那么,你有没有可能会遇到一个“完美”的恋人呢?

    (还好,我遇到的开放式关系践行者都认为自己永远无法去爱一个单一的人,而不是说把开放式关系当成去寻找完美恋人的“凑合”的阶段。)

    ――――

    波伏娃和萨特的开放式关系并不是浪漫的,相反,它充满了谎言:对伴侣、对情人都不例外。萨特欺骗过波伏娃,波伏娃一直欺骗着奥尔加。也许,就像书里所说的,开放式关系是“在所有的背离中保持一定的忠诚”。这的确很符合存在主义:你不断地去选择,进而

    成为

    你自己。存在主义者面临“选择”的深渊,没有什么金规戒律能告诉他们,下一步的选择应该遵循什么。但从亲密关系的角度来看,她们的实践也有许多危险的成分。波伏娃在回忆录中写道,她对情人们非常愧疚,这一切对她们来说并不公平。

    早期波伏娃与很多她的女学生有染,比如比安卡、奥尔加。她们崇拜她的学识和风度。而波伏娃又把她们献给了萨特。这在今天看来简直是可怕的教学不端行为。

    一般来说,萨特和波伏娃的情人都有与他们相似的学识。本书作者指出,波伏娃所有的关系中,与比安卡的关系可能是最缺少思想深度的。这不由让人怀疑:波伏娃和萨特能从女学生身上得到什么呢?

    “奥尔加后来和博斯特发生了性关系,萨特觉得奥尔加背叛了他,于是转而去引诱奥尔加的妹妹万达以挽回自尊。”

    不过,另一方面,这些年轻的情人也能得到波伏娃她们的资源:奥尔加可以在她们的帮助下追求演艺之路。在战争期间,波伏娃她们也一直资助着奥尔加和万达在巴黎生活,“不然的话,她们就得离开巴黎,或者找工作养活自己了。”后来,她们把巴黎的这些人称为“大家庭”。书中并没有着重描写波伏娃和萨特为情人提供了多少资源,不过哪怕在只言片语中,也能暴露出她们对大家庭的提携是毫无保留的。后来,波伏娃的年轻情人朗兹曼也加入到了“大家庭”中。

    这其中包含了多少不对等的权力?想来让人恐极。也让人困惑,假如去除身份的加持,开放式关系是否还能顺利?

    波伏娃和萨特的关系有着非常浓烈的“特权”色彩——她们既不需要寻求法律认可的婚姻以保障她们的权益,也不需要结合成一个家庭来支持双方的生活。金钱几乎帮她们扫除了一切来自社会的障碍。

    另一方面,她们各自也因为名声和地位而不难找到恋人。并且,波伏娃与萨特的亲密是公开的,为世人所知。她们的情人都深知这一点。

    萨特死后,波伏娃才(可能是第一次)体验到没有法律保护的关系的不便:她对萨特的财产没有任何权利,而她自己老年也因丧失法律上的行事能力而不得不收养了她的情人。

    比小说更具偶然性的人生

    小说不像自传那样能够表现出生活的偶然性。小说被雕琢成一个艺术的整体;而人生在世,风云变幻,没有任何规律可言。”

    波伏娃是一个热情、好奇、充满行动力的人。她热爱徒步,会把男人远远甩在后面。她喜欢旅行、去了解各个国家的文化。她会一个人去危险的街区。当她被邀请去美国做存在主义相关的演讲时,她厌倦了奢华的旅馆和龙虾大餐,找到了描写下层阶级生活的作家,与他一起去探秘芝加哥的“阴暗面”。

    “她真实、勇敢、叛逆,美得与众不同,有自己的风格,我从来没有见过哪个女人能像她一样。”——马厄

    在这个人生阶段,她还没有写《第二性》,更多地是被看作“存在主义”的代言人,是萨特的“附属品”。不过,传记中没有表现出波伏娃对此有太多的迷茫。不同于萨特,萨特在写出《存在与虚无》之前,为“一无所成”的人生感到痛苦。而波伏娃则很喜欢教书,是一个被学生爱戴的教授。

    波伏娃的最“惊险”的斗争已经取得了成功——那是她与传统的家庭的斗争,是她与社会对女性的期待的斗争。当她在国家哲学教师资格考中名列全法第二时,她就已经无比美丽地打破了茧房。而萨特的战斗还没开始,他从全法最杰出的中学、大学毕业,他蔑视考试,故意不不认真没有通过。萨特希望名留青史,而波伏娃的战斗对手是女性作为第二性的社会。

    不过,有趣的是,萨特在写出《存在于虚无》后,积极涉足政治、种族话题,努力想改变社会(可能是萨特的下一阶段的人生目标)。但萨特对社会的改变,其范围之广和时间流传之远,却远远不及波伏娃。

    波伏娃创作《第二性》,是受种族问题的影响,她希望人们像讨论种族那样,也去考虑性别的不平等。在发表这部作品后,波伏娃才一步一步更坚定地成为了一个女权主义者。她为女性争取到了堕胎的权益,被很多女性解放团体邀请主持会议。

    《第二性》在一段时间内是女性思考自身唯一能借助的书籍。后来的许多女权著作也从这本书中汲取灵感。“即便过了12年,波伏瓦仍会收到感谢信,感谢她写了《第二性》,告诉她,是她帮助广大女性克服了那些几乎压垮她们的谬论。”

    另一方面,波伏娃在学生时代与萨特初遇时,她们都希望日后能在文学方面有所成就,但后来的萨特越来越转向政治,她们之间越来越不同。只有波伏娃一直坚持文学创作,并靠《名士风流》震撼了法国社会,得到了大奖(龚古尔奖)。

    晚年,波伏娃开始专注于创作回忆录,“波伏瓦现在55岁了,她意识到(尽管她没有宣称自己是一个模范)她的生活已经成为一个理想化的榜样,其他人会从她那里寻求灵感”。她也发现,个体的生命也许比小说更离奇、更具偶然性。想象是有限制的,而现实则会超越逻辑、超越期待。

    从她的出生到成为我们熟知的那个波伏娃,是一个漫长的距离。波伏娃走过了这一段生命,穿越重重阻碍,成为了她自己,这简直是英雄一样的壮举、是传奇一样的不可思议。这是千真万确的存在主义式的人生,去“成为”的人生。她在“成为”自己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她的生命是她最了不起的作品。

  • 美而犹痛,听!离散国宝的哭声

    作者:青时 发布时间:2024-01-09 17:38:44

    全世界47个国家的200多家公、私博物馆中,中国文物的数量达167万件之多,而且私藏是馆藏的数倍。

    过去一年来读的历史书,文物含量挺高。想猎奇,想惊叹,想感受文明的温度和厚度。然而,读本书的心情却有点复杂——在惊叹和痛楚之间来回徘徊。

    01

    国人有“蕞”情结,很多“蕞”是民族骄傲,也是自信心。在书的开篇看到“我国是世界上文物流逝蕞严重的国家之一”,这个“蕞”让人心头一凛。

    前些年,颠沛流离一百多年的兽首回国新闻登上热搜。全民欢欣鼓舞又扼腕叹息。从那时起,我第一次特别留心到它们——离家的国宝。曾经发生过什么,让它们流浪在外或下落不明?现存于世的国宝,都什么样子呢?

    往常看文物,当然期待它们越精美越好,这次却隐隐希望它们别太惊艳吧,越惊艳越难过。

    02

    本书从10个历史大事件钩沉出国宝曲折流失真相,向我们呈现出108件海外遗珍。首先是历史事件,随后是国宝亮相。

    圆明园是国人心上的伤疤

    。第一个就介绍了它。流失数量惊人,法国是蕞重要的收藏中心之一。丹枫白露宫中国馆里,尽是稀世珍宝,极其奢华:鎏金佛舍利塔、金曼达、聚宝龙亭……当国人走进这里,谁能不浑身发抖呢?

    圆明园被劫毁后,十二生肖人身石像被全部毁坏,12只铜兽头像被掠至海外。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了消息。目前,十二兽首已有七尊回到国内。另外有一尊被海华华人拍走,其余四尊依然下落不明。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流散海外的遗书达40000号卷,还有大量壁画、塑像、唐宋绢画及其他珍贵文物。现在它们分散在数十个外国机构中。

    失落的金村文物。

    听起来冷门,但对中国考古界来说,“金村”却意味着一段悲怆的记忆:其流失严重程度不亚于敦煌莫高窟。地理位置在今天河南洛阳孟津区平乐镇,是东周王陵所在地。20世纪三十年代,埋藏于此处地下2000多年之久的8座墓室被盗,数千件稀世珍宝被盗。如美弗利尔美术馆收藏的错金银龙纹铜镜等。

    甲骨文是世界三大古文字之一,殷墟甲骨文如今在哪里?它们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后,不断被倒卖和掠夺。据1984年统计,流失海外26700片,约占总数量的17%。

    书中还介绍了天龙山石佛、昭陵两骏、三学寺文物流失等历史背景。

    03

    第二部分选取的文物展示中,除了精美绝伦的器物外,让我印象最深的当属书画。也许骨子里都有寄情山水的基因,看到高清的水墨画,一秒入境。南宋梁楷的《雪景山水图》,五代绢本水墨《溪山若兰图》、唐朝韩幹纸本水墨《照夜白图》……它们如今都不在祖国山水中。

    文物修复师说,文物也有情绪。每当一件残损品恢复原貌后,能明显感觉到它们的情绪稳定下来。既如此,它们和离家的孩子有何不同呢?夜深人静时,它们也会想念故土吧,会想念离散的兄弟姐妹吧。

    沧海桑田,世世代代,历史从不应也不会被忘记,它们也从不曾被忘记。揪心之余,想及经过兵荒马乱的洗劫后,只要它们能完好存留至今,就还有回家的希望。期待。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8分

  • 人物塑造:4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6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3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3分

  • 章节划分:7分

  • 结构布局:3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8分

  • 引人入胜:9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4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4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9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7分

  • 加载速度:4分

  • 安全性:6分

  • 稳定性:4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中评多(264+)
  • 二星好评(222+)
  • 差评(298+)
  • 中评(147+)
  • 一般般(642+)
  • 好评(611+)
  • 傻瓜式服务(650+)
  • 四星好评(476+)
  • 少量广告(598+)
  • txt(562+)
  • 图书多(444+)
  • 体验满分(404+)

下载评价

  • 网友 国***舒: ( 2024-12-27 07:38:04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訾***晴: ( 2024-12-16 15:55:32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谢***灵: ( 2025-01-04 02:29:19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权***颜: ( 2024-12-23 14:58:29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邱***洋: ( 2024-12-25 19:18:40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沈***松: ( 2025-01-08 22:09:28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丁***菱: ( 2025-01-02 09:36:33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国***芳: ( 2024-12-23 21:51:34 )

    五星好评

  • 网友 冯***卉: ( 2024-12-20 17:17:07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曾***玉: ( 2024-12-29 20:15:29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寇***音: ( 2024-12-30 21:21:07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后***之: ( 2025-01-06 12:29:50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寿***芳: ( 2024-12-25 17:36:55 )

    可以在线转化哦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