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丛刊:梅花草堂笔谈(上下卷) [中国 明代][明]张大复 撰,李子綦 点校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9787534050176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艺文丛刊:梅花草堂笔谈(上下卷) [中国 明代][明]张大复 撰,李子綦 点校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9787534050176精美图片
》艺文丛刊:梅花草堂笔谈(上下卷) [中国 明代][明]张大复 撰,李子綦 点校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9787534050176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艺文丛刊:梅花草堂笔谈(上下卷) [中国 明代][明]张大复 撰,李子綦 点校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9787534050176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34050176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10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36.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50:31

内容简介:

《梅花草堂笔谈》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明张大复的小品集。全书十四卷,既有和友朋论艺之作,又有友朋问答、饮酒赋诗、品茗观剧之什,是当时文人审美情趣的集中反映。另外,书中还有不少张氏为昆山地方文人写作的传记。虽记是普通人,却也别有风味。本次整理,以《四库存目丛书》影印明刻清补修本为底本,以《笔记小说大观》本相校,改正了底本的不少讹误。


书籍目录:

暂时没有内容


作者介绍:

张大复(约1554—1630),名彝宣,字心期,一作星其,自号寒山子又号病居士,苏州昆山兴贤里片玉坊人。明代著名戏曲作家、声律家。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從遊者陳元瑜、陳純伯、沈雲甫、朱子將,子桐,姪檟,隸而從者石氏子坤。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一卷书、一壶茶、一片石、一轮月……这是张大复自适生活的写照。友朋问答、饮酒赋诗、品茗观剧……张大复在他的《梅花草堂笔谈》中营造了一个艺术的世界。品此,可循着一个理想主义者追求生活之情趣。


书摘插图

暂时没有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刀叢中的小詩 发布时间:2017-06-07 14:36:14

    讀《梅花草堂筆談》忽兩月,如與良友長晤,終不忍別。關於作者,以前說的夠多了,作者因喪父哀毀過度失明後,一個人在想象中又活了三十多年。其间妻死,妾死,子死,女死,婿死,繼子又死,這本書多是他失明後口述而作,述及時令、風物、品評,還有交遊。尤其是在晚年後,讀之令人酸鼻。

  • 作者:杜秋筠 发布时间:2017-07-05 09:55:22

    这套书大概是去年买到的书中最好的,张大复此书期待已久,苦于无书可读的时候致信去出版社询问再版情况,得到回复说暂时没有再版意向,所以此书出版是极为高兴的事,第一时间买来,放在枕边吞咽着夜色读。

  • 作者:古阳 发布时间:2018-12-15 15:44:57

    所谓才气,有时就是在淡出鸟的境遇里,硬生生吹出一朵花来。冷眼旁观的,也不得不佩服一二。

  • 作者:荭谷 发布时间:2018-06-14 16:04:32

    读了小半部分,终于还是放下,总是一味的雅,闲淡,也很让人觉得受不了。周作人说它“山人气”重,实在是知书之言。

  • 作者:盛崖余 发布时间:2014-05-27 17:03:16

    虽然有些部分已然扫读,读完这本书依然有种累觉不爱的feel。关于教练,我个人的感觉是介于心理咨询与企业咨询之间的一种职业。把个人成长与开发放置到有绩效考核的工作实践中去。之前我一直认为教练这种职业简直是反人类的,它要求教练本身具有令人信服的能力和成功经验,同时教练在帮助客户成功的过程中也需要达到对方与自身的不断审视。之后想想“帮助个人成功”这一需求其实早就以战略咨询等咨询公司的业务开拓为先导存在了,这一命题的提出也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私以为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本身就是反人类的,相关从业者要担负的东西实在太多,代价太大。还好,教练的一大主旨在于与客户同步成长,带着正向的基调去经历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教练日后的发展完备提供空间。

  • 作者:湖活宝 发布时间:2023-01-17 16:50:38


深度书评:

  • 孩子的科技问题,你能不能答上来?看这里

    作者:青时 发布时间:2023-04-10 21:52:36

    培养孩子们的思考力、创造力,是每一位家长的心愿。生活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小朋友们能方便接触到各类庞杂的信息,好奇心驱使之下,他们大脑里的问号可能是我们的几倍还多。如果孩子喊我们给他讲讲某些科技名词,我们能不能答上来呢?

    假期带孩子去参观科技馆,孩子们高兴得乱跑乱跳,一个个装置看下来,普通家长能讲出个皮毛的都不多,更不要说精准讲解啦。这倒还好,毕竟有配套参考资料可以现场检索。回到家后,孩子还要经过一个漫长的知识回溯期,再结合平时科学课,这么一来,但凡遇见个好奇宝宝“问题精”,家长们好不容易立起来的“博学多才”人设那是分分钟崩塌。

    我们习惯性第一时间去网上检索答案,却往往又发现错误答案、离题万里也经常是那里来的。视频随便一刷,时间就过去了,真相可能几句话就行,但徜徉于视频,一不小心可能来忘掉了初衷走马观花。

    我们急需轻松可靠的儿童读本,省却信息筛选的麻烦,孩子读起来没有压力,家长翻翻看一目了然,读完了,记不清楚的,还可以随手复习。

    《思考世界的少年:和孩子聊聊科技》读本,恰好能满足这些需求。紧贴前沿,选题有趣,文章的内容言简意赅、接地气。孩子很快就能读一篇,想了解的热点一网打尽。

    这本小书共讲解了10个科技领域热门问题——

    ·航天员的太空工作是怎样的?

    ·“中国天眼”望远镜目前最有可能发现宇宙深空文明;

    ·为什么探索深海比探索外太空更困难?

    ·从2G到5G,通信发展为什么如此重要?

    ·什么是芯片?为什么会出现“芯片荒”?

    ·诺奖得主屠呦呦是怎样拯救百万人生命的?

    ·元宇宙是怎样的世界?

    ·此外还有“AI”技术革命、脑机接口技术、ji yin编辑。

    上面这些各个领域的科技热词,不仅小朋友们想知道,家长们了解一下也不错,补点通识教育,妥妥的。日常聊天“摆龙门阵”,可不是也用得到?

    很多问题我们都停在略知一二的水平上,一个个选题读下来就会发现一些被忽略的又很重要的认知盲区,可见图书内容策划的严谨用心。我心中的儿童读物就该如此,严谨科学,化繁为简,又充满趣味。

  • 访谈|葛亮新书《问米》:照出每个人心目中隐秘的自己

    作者:江海一蓑翁 发布时间:2018-07-31 12:54:59

    继长篇小说《朱雀》和《北鸢》大获成功之后,时隔一年半,旅居香港的南京籍作家葛亮再次推出新作《问米》。这部由7篇中短篇小说组成的小说集,与葛亮之前厚重、文雅、带有浓厚时代感与历史感的作品相比,普遍带有悬疑、惊悚的性质,在语言上也更加口语化,其生活的质感与真实感更强,让读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然而无论是之前新古典风格的民国家族史叙写,还是《问米》当中带有悬疑感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写作,葛亮作品温和、平静的内核并没有改变,其作品当中,包括书籍、音乐、电影、戏曲等在内的大量文化元素,以及其文字的克制、凝练与讲究,也有着一以贯之的顺承。这样的写作风格,显然跟其成长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出身文化世家的葛亮,祖父是著名艺术史学者葛康俞、太舅公为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表叔公为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这样的家庭出身,天然赋予了他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对历史与时代的本能关注。葛亮在南京一直生活到大学本科毕业,随后在香港又有长达将近二十年的求学和任教经历,南京与香港,也成为他小说创作当中,最为重要的两座城市素材来源,时时出现。

    7月22日下午,笔者与葛亮在其母校南京大学校内的万象书坊相约,围绕新书《问米》以及他的文学创作历程,展开了详细访谈。

    许金晶:《问米》里的7篇小说,都带有一点悬疑、惊悚的性质,跟您之前的小说风格很不一样,您为什么会尝试这种全新的写法,主要有哪些考虑?

    葛亮:之前读者朋友对我比较熟悉的可能是《北鸢》或《朱雀》那样回望历史,甚至于向祖辈那个年代致敬的小说题材。这本小说集的不同之处是直面当下、拷问内心的。关于悬疑,我很喜欢日本推理小说家横沟正史。一直以来,我们对于推理类的小说抱有成见,总觉得它是类型小说。其完全以事件逻辑为主线、步步为营,由因导果,往往以牺牲文学性、人性考攫的深度和社会性考察的广度等为代价的。

    横沟正史的小说一直关注侦破题材,这实际上有广袤的时代背景。首先,当时日本社会经历了明治维新,他能够敏感于日本社会在政治经济、国际文化、民生等方面面临的非常巨大的转型,这些层次丰富的信息都体现在他的小说里。另一方面,他在语言审美,包括表达形式上也非常棒。举个例子,在《狱门岛》里,他用俳句来暗示罪案的发生过程(行为方式),匠心独具。我早前特别想写一本书,来向横沟正史致敬。

    其实《问米》的写作时间跨度也非常大,基本跟《北鸢》叠合,属于同一时期。我想通过这样一个维度,让读者感知我作为小说作者的另外一种面向。我觉得悬疑的意义就在于将所谓庸常或平常的人,放置到一个非常境遇之下,在这种压迫之下,人会迸发出一些我们意想之外的东西,一种深层次的人性张力,这种张力我觉得是有意义的。它更加明确地刺穿人性的伪装,进入到我们内心中最本原的一些东西,良善对面的邪恶也好,光明之初的晦暗也好,皆是如此。《问米》中的通灵师,实际上就是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心目中隐秘的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我开始构思,完成这个系列的小说,有关于普通人,也有关于世界众生的面相,以丰富的层次跟维度,直指人性中一些也许是残酷,但最本原的东西。

    许金晶:《问米》悬疑跟惊悚的设置,是不是也跟您长期在香港生活有关系?

    葛亮:我这种意念的构成最早是来自于阅读方面的滋养吧,比方小说,读《阅微草堂笔记》等,我不会回避鬼神这个概念。西方也有自己的一套志怪传统。我觉得这很有意思,换个角度去看待社会平静的表象或者说是社会内在的乱象。这也是生死观的折射。《问米》里的阿让,是通灵师,通达生死。但这个人以前是越剧演员,他对生死的所谓通达,实际上是一场表演,本身这就是一个“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概念。同时他又是一个庸常的人,他必须遭遇庸常的人所遭受的人生多舛的面向,甚至于那种情感对他的挑战。他坚守通灵师的职业角色,是以他对一个亡者十几年来的守护作为前提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想表达的生死观,即:死是无可回避的,而且死和生相伴相生。这本书我是献给意大利画家莫迪里阿尼的。我试图重新建立起跟莫迪里阿尼之间的某种联系,居然是在一个墓园里。我从有记忆以来对他一直很景仰。跟他建立起某种冥冥之中的联系是2005年,有读者寄给我这幅画,是他理解中的《谜鸦》。那一次在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我觉得非常震撼,那么多熟知的名字就在你的周围,巴尔扎克、拉封丹、普鲁斯特,王尔德的墓碑上印滿唇印。你会觉得死亡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它跟生是相接的。伫立于莫迪里阿尼的墓前,那一刹之间我觉得和他的世界完全打通了,他不是一个亡故的人,也不是一个需要去仰视的艺术家前辈。他就在你的身边,如此亲近,就是那种感觉。

    许金晶:这部小说集里,有《不见》提到的京剧和《朱鹮》里的昆曲、绘画这样极其繁密的文化元素。能不能介绍一下,您是怎样形成文化艺术方面的积淀和兴趣的?

    葛亮:我觉得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实际上是各种文化元素的总和。刚才所提到的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仅是作为艺术形态的指射,它全部指向民生。就像钱谷融先生所讲的那句话,我觉得可以终身受用,就是“文学就是人学”。美食也好,服饰也好,音乐、电影也好,实际上每个节点都是指向某个人的,也许是他的职业,也许是他和别人互动的某一种形式,甚至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比方说阿让是越剧演员,造就他和人会通的可能性,也成为故事发生的前提。

    这种积累对我来说非常有意义。比如美食是一种文化的凝聚,张光直先生说过:认识任何一种文化的方式,首先是进入它的肚子。一方水土一方人,是从饮食的角度谈的。我在《不见》这篇小说里写到,一个人如何去接近另外一个人,实际上是去了解其口味。杜雨洁的父亲已经去世了,她母亲和叔叔之间的关系,是随着他对她口味的这种接近,逐渐进入其内心的。

    音乐其实也一样。杜雨洁和落魄的中年男人聂传庆最后走到一起,是以音乐为媒。她有一个误判,同时也是非常良善的对于人性的判断,她说喜欢音乐的人不会太坏。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也代表着一种对于艺术相关的理想主义的评估吧。这种评估我始终觉得是有意义的,它代表着对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复杂性或不堪人性的一种救赎。这是我喜欢音乐的意义。

    我们经常说戏如人生,戏剧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模仿甚至于戏仿,它有时候在重述人生,有时候在颠覆人生的个性和意义。就像《问米》中的名伶,她一辈子演的最好的角色是《追鱼》的鲤鱼精,一个妖女。但她在去世之前,要阿让给她化公主的妆,想做回一次人。就是她那种郑重的状态,你会觉得她在台上人戏不分,但真正到了生命尾声的时候,她是希望跟戏之间有非常分明的界限的,是她对所谓戏剧人生的判断和总结。所以这些元素在小说的情节推进中都担任着某种意义上的功能。

    许金晶:江苏省昆剧院最近几年一直在跟日本的艺术家合作推出朱鹮计划,不知道《朱鹮》这篇小说跟省昆的项目有没有关联?

    葛亮:有的。我当时跟几位昆曲界的前辈在聊,说新的小说,就写到了朱鹮计划,本来是一个艺术项目,写到下面就有很多暗涌。朱鹮是非常值得珍惜和保护的动物,它象征着艺术本身的珍稀。换个角度来看,实际上它也是一种濒危动物,可能本身的稀缺和即将绝种的状态,是它的危险。我在小说中实际上把它具象化了。

    许金晶:像《朱鹮》里面的昆曲,包括自闭症,生活里有没有原型呢?

    葛亮:也有吧。这个群体我一直蛮关注的,我觉得这些孩子特别让我们心疼的一点,就是他们有和常人不一样的关照世界的状态,没有认知上的成见,有时候真正可以通达现实最核心的部分。这种通达实际上是非常不容易的,他们没有途径用言语表达出来,绘画就成为一种沟通方式。所以《朱鹮》说到底就是讲一个哀伤的父亲,从他独特的角度去接近自己自闭症的孩子,一个不断打通的过程,也是不断的救赎跟自我救赎过程。

    许金晶:您的小说关注大历史、大时代,我印象深刻的《罐子》这篇,最后讲到文革。您对于大历史、大时代持续密切的关注,主要是来自什么?

    葛亮:克罗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表述: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对于当下的认知,都是以历史为前提的。所以我觉得即使写当下,仍然需要有历史的因由。《罐子》写一个人的回魂,同时也是一段历史的回魂,而这段历史大部分人都是欲说还休的状态。《后记》有一段话,“当事者,不可言说;旁观者,抱憾无言”,最后都是不可说。在这种情况下,我选择让她自己回来说,让这段历史自己回来说。从作者或读者的角度,不一定有非常明确的结论,但要认真感受其存在,这就是小说的意义。

    许金晶:您能不能结合自己的个人生活,谈谈最近几年中国这样的遭遇,种种历史上的变迁,对于我们当下各个时代的中国人,有什么不一样的影响呢?

    葛亮:就像一方水土一方人,每个时代自然有与其气质相匹配的群体。《北鸢》《朱雀》写我祖父那个时代,是中国非常重要的迭转期,每个知识分子都面临个人选择,这实际上也是群体的选择,每个人在时代的缝隙里寻找自己的一种可能性。那个时代为什么盛产大师?我觉得是因为内心的不明确,最大化地探求自我的发展空间。当下不同处就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将来,在比较早的时候被自己或家长规划好了。当然这是以牺牲了更多可能性为代价的,也是时代使然。其实每个人心中的不确定感是非常浓重的,但这种不确定感和五四时期不一样,现在的人都特别希望拥有稳定的东西。

    许金晶:您的气质是比较平和的,但这部作品我们感受到的是阴沉灰暗。您写作时的心理状态、生活状态是怎样的?您如何调节个人生活跟作品之间的这种反差?

    葛亮:我写的第一篇是《龙舟》,命题作文,为《鲤》杂志写的,要求直指人内心的阴暗面。我用比较具象的离岛上的白衣女子形象,折射出男主人公的心魔。每个都市的人、生活在当下的人,不可能是铁板一块,内心中必然有哪怕是一瞬暗黑的小宇宙,即内心中有个隐秘的自己。《问米》这本书的意义,是让隐秘的自己释放出来了。这个社会是多元的,之前也讲过,阿让这个角色像一面镜子,通过这种所谓生死的勾连,审视、检视自己;一个看似非常普通的音乐教师,他可能有不堪的过去;一个风停水静的保姆,她出现的时候,可能也带着非常沉重的过往。

    许金晶:作为作家,您同时有两个世界,自己的真实生活世界和文字里构建出来的虚构、想象的空间,这两个世界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葛亮:写作对我而言是个沉淀之道,写作和文学的世界跟我现实生活的世界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但也是不相叠合的,我更倾向于在文学创造的世界里做一个观察者。当然了,因于题材,如《北鸢》,可能同时也是个体验者。写《问米》这本书,我更加像观察者,穿梭在不同的人群中,体会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心理的复杂和多元性,他们并不只是我个人内心世界的折射。作家从很大层面上来说,是勾勒出自己生活的现实世界和对外部世界一个整体的轮廓。《北鸢》是更为纵向的表达,而《问米》是横向的表达。

    许金晶:《问米》是悬疑、惊悚的外壳,内里对于人性丰富、多元的刻画,跟您之前的作品是一以贯之的。您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后来也一直在学校里,您对于人性的丰富复杂、幽暗的认识,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葛亮:作家必然要做生活的观察者,和现实的生活或者所处的社会位置也许是不相融合的。我觉得现在生活的状态就像是一个点,四周是一个场。我们体现出来的生活状态不是孤立的,需要有一些不同的链接,可能和现实生活的场域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等同的,比如对社会实践的关注,对逸于这种生活状态的人内心的把握。《北鸢》写的是民国,跟现实生活的反差,在时间、历史的节点上更加巨大,同样也需要进入那种生存的情境跟状态。

    许金晶:您是写悬疑、惊悚小说的新手,但这本书营造的意象、神秘感和悬疑的设置是非常老道的。从写作技法和悬疑方面的积累来说,您都做了哪些功课呢?

    葛亮:这本书我想强调的并不是悬疑,中间有一些反传奇,甚至反悬疑的部分。我们对悬疑的界定,从本格的角度来说,就是一个事件的逻辑,然后步步为营,像一个方程式,有因必然导向果。

    许金晶:您有一些反类型化的尝试,就跟电影一样。

    葛亮:我有一些反转,这恰恰说明一些非常偶然的因素,会让人完全误判结果。来自于人性本源的某种无力感,会让你觉得整个事件发展的掌控者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而这种晦暗也未必是你所想象的强大的暗黑。有时候读者的期待会落空,我想表达的恰恰就是这种虚空感,并不是完全以悬疑为主线的小说的表达方式,它实际的走向是反面。

    小说里具体的人物关系,也有反讽元素。比如《不见》里聂传庆这个角色,人名来自于张爱玲的《茉莉香片》,这本身就是一个线索,《茉莉香片》里这个少年心里有种暗黑的力量,无法释放。我把这个角色借由不同身份、年龄、境遇移植到当代来,有个释放他内心暗黑的平台,他背后必然是一个罪案。当然了,对读者来说,看过相关作品,有更好的意会。从悬疑的角度来说,这是知识结构或逻辑架构的意义;需要心气和知识结构的某种呼应。作品的悬疑更多是来自于这里,而不是非常清晰的由因导果的关联。这一系列作品里,对初期某种悬疑元素的预设,很多是带有颠覆性的。

    许金晶:这本书最触动我的是《不见》。我看到中间,感觉两个人好像要有比较圆满的结局,最后突然出现反转,对读者的期待来说明显有一些不能接受。您是想通过这样一种设置方式来表达生命中的这种无常吗?

    葛亮:是一种脆弱。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看,最后的结果就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但你会觉得这种异常的心理状态所产生的依赖关系,可以压倒日常逻辑的依赖关系。聂传庆是中年离婚男人,杜雨洁是大龄单身女子,他们后来产生了日常的情感依赖关系。可能在某个节点上,聂传庆已经开始迷恋这种关系了,他可能会对他背后这种暗黑的行为有所放弃了。但最后他并没有覆盖掉,真相还是要出现的。

    许金晶:《鹌鹑》感觉相对平淡一些,您在整体结构和剧情设计上是怎么考虑的呢?

    葛亮:《鹌鹑》是在封闭空间里,我头脑里有非常具像的空间意义,由外到内的。我刚才提到拷问内心的关联,在这篇表现得比较明确。就像百川归海一样,不同的人汇聚在一起,每个人有自己的隐秘过往,寻找某个人的过程实际上也在实现自己某种意义上的心态诉求。他们奔着共同的目标,非常符合本格、密室的场景,大家一起寻找真相。比较经典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尼罗河上的惨案》,都是这样一种格式。每个人在寻找的过程中也在等待,他们等待那个真相的出现是他们自己所期盼的。露姨是杀人凶手就是他们最期待的一个结果。但最后他们所等到的结果非常虚空,对所谓真相的解读,也接近于荒诞,而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内心对自己的期盼和诉求,也随之落空。我想表达的就是这种落空感,最后的真相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因由。我觉得这就是都市人的心理状态,编织谎言或神话麻痹自己。我们在寻找和等待真相时,享受的是过程本身,而不是结果。这就把我们“等待”的画皮以不经意的方式揭开了,这篇小说我们应当重视的就是寻找过程本身的意义。

    许金晶:《问米》的文字风格,跟您过去的作品一样,克制、凝练,有现代尤其是新生代的作家不多的那种老派的讲究。您这种文风是怎样形成的,在这种文风形成过程中,有没有重要的文学作品对您产生影响呢?

    葛亮:《问米》跟以历史场景为主轴的长篇小说相比是有区别的。《北鸢》实际上是打造了一种语言去匹配那个时代,《问米》接近当代,我更加在意的是将小说的语言衔接我所写作的题材。小说中运用不同的方言,像《问米》,我虽然没有写是北京,但那种语言的形态,那种跳脱的状态,是接近于北京话的。我觉得这对塑造人物是重要的,马达和阿让是一北一南,他代表着某种气息。马达做的也是殡葬业,和阿让存在着某种职业方面的关联,他们走在一起也是一种宿命。但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死观是不一样的,因为通灵走到了一起。我希望自己在这本书里表达出来的是比较多样、多元的语言形态,因于不同的题材,因于主人公的处境,因于所表现的情感尺度或维度,又因于空间,表现出不同的语言特性。

    关于语言特性的凝聚、积累过程,可能跟我的阅读是相关的,比如对笔记小说的重视,是我早期阅读时我父亲着意培养的。

    许金晶:哪些中国古代的笔记,让您印象最深刻?

    葛亮:包括神鬼、志怪的观念,如《阅微草堂笔记》,《耳新》比较偏门,《聊斋志异》《世说新语》等都是。短篇是用最精简的方式,最大化地塑造一个人的个性。《世说新语》里的《任诞篇》和《雅量篇》,说明表达形式因于题材和人物的不同,是有区别的。《问米》也一样,不只是简单的神怪或志怪传统,我还希望在它这种语言的表象之下,代表着某种审美。《聊斋志异》里我觉得除了前面整个事件的表述,最精华的部分便是最后的“异史氏曰”,《问米》有些立场是隐藏在故事里的。

    许金晶:这本书讲到南京跟香港的感觉不太一样,我觉得香港阴郁的成分更多一点,南京多一点温情。您能不能谈谈对于这两座您主要生活的城市的感受,以及这两座城市不同的生活经历对于您个人创作的影响。

    葛亮:南京是我非常重要的创作资源,我把它比作温床;香港像个磁场一样,是刺激我去写作的城市,让我去躬身反照。南京是我的本体,而香港是一面镜子,实际上是比较隐秘的部分。

    许金晶:南京更接近于本体,即我者,虽然您已经在香港生活了这么多年,但或多或少有一种他者和局外人的感觉。

    葛亮:是的,很特別的感觉。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局外人,毕竟生活了差不多二十年,但确实又不生长于斯,这种感受是非常微妙的。

    (本访谈由蓑翁和小鱼共同整理撰写完成,于2018年7月30日在澎湃新闻的文化课栏目首发,刊发时标题和内容略有删改,此为原文,配图来源于网络。)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5分

  • 人物塑造:4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6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3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3分

  • 情感共鸣:7分

  • 引人入胜:8分

  • 现实相关:3分

  • 沉浸感:7分

  • 事实准确性:3分

  • 文化贡献:4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7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9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7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epub(648+)
  • 还行吧(409+)
  • 值得购买(448+)
  • 小说多(348+)
  • 内容齐全(428+)
  • 二星好评(520+)
  • 内涵好书(224+)
  • 下载快(264+)
  • 图书多(384+)
  • 章节完整(437+)
  • 推荐购买(244+)
  • 引人入胜(391+)

下载评价

  • 网友 车***波: ( 2024-12-15 16:50:21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蓬***之: ( 2024-12-24 02:42:56 )

    好棒good

  • 网友 扈***洁: ( 2024-12-21 03:07:50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焦***山: ( 2024-12-26 20:22:18 )

    不错。。。。。

  • 网友 通***蕊: ( 2024-12-14 06:21:56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訾***晴: ( 2024-12-15 18:23:04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康***溪: ( 2024-12-30 04:22:31 )

    强烈推荐!!!

  • 网友 孙***夏: ( 2024-12-27 06:33:27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寇***音: ( 2025-01-09 04:35:23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师***怡: ( 2024-12-29 19:37:14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益***琴: ( 2024-12-10 05:04:13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郗***兰: ( 2024-12-22 03:29:11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敖***菡: ( 2024-12-15 12:00:58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马***偲: ( 2024-12-26 05:51:20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芮***枫: ( 2024-12-19 00:30:34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田***珊: ( 2024-12-17 21:37:20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