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贸易组织体制(经济管理类课程教材·国际贸易系列)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世界贸易组织体制(经济管理类课程教材·国际贸易系列)精美图片
》世界贸易组织体制(经济管理类课程教材·国际贸易系列)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世界贸易组织体制(经济管理类课程教材·国际贸易系列)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300103990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9-06
  • 页数:363
  • 价格:26.8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50:12

内容简介:

国际贸易体制是协调和规范国际经贸活动的行为准则的总称,世界贸易组织的实质性内容是世界贸易组织条法。本书基于世界贸易组织体制所涉及的世界经济、国际贸易理论与历史,以及国际商法等学科的理论内容,在对世界贸易组织体制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北京、世界贸易组织体制的基本原则和职能的完整论述之后,对世界贸易组织的协定进行了阐释。特别是论证了国际贸易体制的概念;揭示了几个主要协定,如《服务贸易总协定》,《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与贸易相关的投资措施协定》的产生背景和过程,便于读者把世界贸易组织放在当代世界经济秩序里去把握。


书籍目录:

章 世界贸易组织体制的建立基础

 节 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体制到世界贸易组织体制

 第二节 世界贸易组织体制的理论基础——比较成本说

 第三节 世界贸易组织的体制基础——市场经济

 第四节 世界贸易组织体制与经济全球化

 第五节 世界贸易组织体制下的可持续发展观

第二章 世界贸易组织体制的产生

 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

 第二节 世界贸易组织的产生

第三章 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和运作

 节 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和法律地位

 第二节 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作用

 第三节 世界贸易组织的组织机构

第四章 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发展中国家

 节 世界贸易组织中的两大类成员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要求给予差别待遇的理论依据

 第三节 东京回合与发展中国家

 第四节 乌拉圭回合与发展中国家

第五章 世界贸易组织体制的原则基础

 节 临时适用的《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第二节 《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本文条款

 第三节 《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七个基本原则

 第四节 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与协议

第六章 两个特殊的货物贸易协定

 节 《农产品贸易协定》

 第二节 《纺织品与服装协定》

第七章 《服务贸易总协定》一

 节 当代国际服务贸易的特征及其国际规则

 第二节 乌拉圭回合服务贸易谈判

 第三节 《服务贸易总协定》概要

 第四节 服务贸易具体部门谈判成果

 第五节 《服务贸易总协定》减让表规则与其他规定

第八章 《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节 《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的产生背景

 第二节 《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对《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协定》草案的几点评价

 第四节 知识产权执法

第九章 《与贸易相关的投资措施协定》

 节 投资措施的定义

 第二节 《与贸易相关的投资措施协定》产生背景

 第三节 《与贸易相关的投资措施协定》概要

第十章 非关税措施协议

 节 《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

 第二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

 第三节 《海关估价协议》

 第四节 《装运前检验协议》

 第五节 《原产地规则协议》

 第六节 《进口许可程序协议》

第十一章 反倾销、反补贴协议

 节 《反倾销协议》

 第二节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

 第三节 《保障措施协议》

第十二章 三个次多边协议

 节 《政府采购协议》

 第二节 《信息技术协议》

 第三节 《民用航空器贸易协议》

第十三章 世界贸易组织体制的发展——多哈回合

 节 六届部长级会议与成果

 第二节 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

 第三节 世界贸易组织的挑战

第十四章 世界贸易组织体制内的中国

 节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历程

 第二节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权利与义务

 第三节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文件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

互联网资源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章 世界贸易组织体制的建立基础

  第三节 世界贸易组织的体制基础——市场经济

世界贸易组织体制追求贸易自由化的目标,根源于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

市场经济体制(market-based economy system)是指一个国家在管理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利用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目标实现的管理体制、制度和措施。

市场经济体制,是对市场经济客观机制和规律的主观运用,具有主观性和可变化的特点。在世界各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由于各国的国情以及对市场机制作用的认识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市场经济模式。目前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模式有:美国的竞争型市场经济模式,法国的有计划市场经济模式和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市场经济体制从运行机制和角度来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国家与市场相结合。不同阶段上市场运行的状况、运行效果、调节手段都有差异。

  一、西方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

 (一)市场均衡论

  以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为基础的西方微观经济学,论证资本主义市场是一部精美复杂的工作系统。西方的市场均衡理论主要包括:均衡价格论;效用及消费行为理论;成本和生产行为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核心是均衡价格论。

均衡价格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价格是由供求两种力量决定的,在供求相等时,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均衡价格时的产量就是均衡产量。均衡价格是在没有外部力量影响时,不会自行变化的价格,是买卖双方都愿意接受并保持不变的价格。均衡产量是市场出清时的数量。这时,既无过剩,也无短缺,这自然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理想状态。

效用及消费者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用效用概念来描述消费者行为,证明消费者行为与需求规律是一致的;二是证明在均衡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所获得的效用。点是回答均衡价格论中需求规律的基础是什么?第二点是回答为什么买方愿意接受并维持一个均衡价格。

成本及生产者行为理论通过成本分析来说明供给规律的基础是什么,并证明在均衡价格水平下,厂商能获得的成本约束下的利润。也即对卖方(生产者)来说,均衡价格是一种的价格。

  市场理论是在张伯伦、罗宾逊提出的“垄断竞争理论”、“不完全竞争理论”后,逐步形成的微观经济学内容。市场理论主要比较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中,市场调节的不同效应。市场理论比较的结论同马歇尔的局部均衡分析基本一致。因为微观经济学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价格水平,而产品数量多,所以,完全竞争的市场是一个的市场。在这种市场中,资源能够得到配置和有效的使用。尽管他们也承认,完全竞争是一种理论假设,与现实接近的是张伯伦、罗宾逊的垄断市场或不完全竞争市场。但张伯伦、罗宾逊这种市场均衡点的分析理论并行相悖。因为西方经济学认为,从长期来看,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点是同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点十分接近的。

  分配理论是将均衡分析方法用来分析要素价格,借以说明市场在收入分配过程中的公平、合理性。

(二)市场过程理论——市场经济如何趋于均衡,达到均衡的过程

在20世纪3。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哈耶克、米塞斯为代表的新奥地利学派,发现了马歇尔的市场均衡理论的缺陷,强调市场的特点在于产生出趋向均衡的趋势。所以,新奥地利派的理论着重于对市场运行过程的分析。在研究方法上摒弃了供求分析的传统,改用行为分析法。

新奥地利派认为,在均衡市场中,交易双方都不会错过任何可能的交易机会。若供求条件不变,交易便会日复一日持续下去。市场总是处于均衡状态。这种解释被称为是对市场均衡的“充分了解”的解释,并不意味市场主体对有关市场信息必须充分了解,而是指市场主体必须充分了解如何才能获得这些信息,即充分了解获得这些信息的成本情况。

因此,市场均衡时,是允许存在信息忽略现象的。但这时的忽略是指获得某些信息的成本太大,而不值得获取。

与以上信息相对应,若市场中存在着对信息的某种忽略或遗漏,而消除它们所花费的成本又是值得的,这时,这种信息忽略被称为“实足忽略”。这一现象说明,市场中存在未被发现的获利机会,这时的市场自然是一种非均衡的市场。信息的实足忽略是刺激市场参与者挖掘新获利机会的契机。因此,实足忽略是获得纯利润的基础。

若在经济分析中排除了信息实足忽略的概念,则要表达企业纯利润的存在就十分困难。建立在信息实足忽略基础上的决策,使市场呈现出一个又一个错误。这些错误决策的不断产生,又为纯利润的获得提供了机会。正是这些纯收益的诱饵,引发了企业家们的创造性、积极性,结果是市场参与者将信息的实足忽略转化为发现并纠正决策错误,以获得纯利润的过程。因此,市场过程就是由决策错误—获利机会—发现并纠正错误等环节构成的。随着供求条件的变化,这一过程循环往复。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经济秩序,市场运行都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新奥地利派强调非均衡是市场常态,市场的作用在于它总能产生出使社会经济趋于均衡的态势。

  二、市场经济体制的模式和框架

 (一)市场经济体制模式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市场经济核心,是自由市场经济主义。这一主义奉行的三项原则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契约自由原则;自我负责原则。

如果从所有制关系(产权关系)、经济决策权类型结构、资源配置方式三项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素划分,可以将当代世界市场经济模式分为三种类型:

1.传统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这一模式源于斯密的自由放任原则,理论体系信奉的是以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新自由主义,主张政府尽量避免干预经济,国民经济任自由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调节。经济的稳定、进步完全依赖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个人的能力,目前实行这一模式的主要有美国、英国等欧洲国家.而在私人垄断程度、自由市场机制调节等方面又以美国为典型。

2.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模式

理论基础是新古典综合主义,特点是主张采取控制总需求的财政、金融政策。在一定条件下,由政府有计划的干预经济,使竞争与计划并行不悖。这种以市场为基础、私人经济为核心、自由竞争与国家计划相结合,私有经济与国有经济并存的体制,被称为“现代混合经济体制”。法国、德国、芬兰、瑞典、挪威等大部分欧洲国家都属于这一类。因此,又称“欧洲模式”,以区别典型市场经济的美国模式。

 3. 混合市场经济模式

  日本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又叫“日本模式”。它是以自由市场为基础,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的市场经济模式,生产上采取自由市场为中心的古典综合派观点。一方面以自由市场为主;另一方面,政府又从不同角度对经济加以调整和管理,在不断调整中保持稳定和发展。

在分配上受社会福利论的影响。政府反对容易导致所谓“不良的带有平均倾向的分配制度”。在社会管理上,依靠产业行政部门中的一大批技术专家,希望他们及时调整不断产生矛盾的生产(增长)和分配(福利)问题,协调经济(物质)和文化(非物质)之间的关系,终取信于国民。

日本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制度是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这点与美国和欧洲国家完全相同,但是,在所有制和决策机制以及资源配置方面,日本又与美欧不完全相同。日本的特征是:

  (1)以私有企业为基础;

 (2)资源按市场经济原则配置;

  (3)政府以计划、产业政策导向,参与资源配置;政府的干预大于美国和欧洲的模式。

(二)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框架

(1)自由的企业制度.

作为微观经济决策主体的企业,必须是自由经营、自负盈亏的真正独立的商品和服务的经营者。企业必须具有明确的、独立的产权关系,具有硬性的预算约束,从而能够遵循以收抵支的原则,调节投入和产出,对市场变化作出灵敏的反应。

(2)完善的市场体系。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基础,因而要求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这是价格和竞争发挥调节作用的前提条件。

(3)完备的市场法规。

市场经济是一种以交换为基础的经济形式。在市场活动中,任何经济主体在经济上都是完全平等独立的。他们之间的交易是平等自由的交易,一方只有符合另一方的意志才能让渡自己的产品,占有他人的产品。

在市场交易中,不存在身份和地位上的高低之分,任何人不能利用行政强制和暴力来达到不平等交换的目的。因此,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一种契约经济,契约自由是契约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这种交易的平等和自由,必须由政府通过法律加以保护,这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所谓市场法规,就是法制化的市场竞争关系。它要求:

,使市场主体都能机会均等地进入市场,自主决策和经营;

第二,使市场主体能够机会均等地按照统一的市场价格取得生产要素;

第三,使市场主体能够平等地承担税负及其他方面的负担;

第四,使市场主体在法律和经济往来中处于平等的地位。为此,必须打破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和社会地位上的等级制度,建立保卫自由竞争的法律和秩序,反对垄断、欺诈等各种不正当竞争。

  ……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本套教材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囊括了国际贸易的基本内容,突出国际化和实务性,适应全球经济新环境,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套教材的主编皆为国际贸易教学与研究一线的学术带头人,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研究积淀,在本领域享有很高的声望。

  本套教材不仅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国际贸易及相关专业教学的教材,同时也可以作为业内人士培训阅读的专业书籍。


书摘插图


前言

智慧在文明中孕育,文明在历史中造就。从刀耕火种到文字的产生,从图腾崇拜到国家的建立,先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文明和不朽的传奇。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曾经灿烂的文明或已消逝,或湮没于黄沙泥土之下,但也有一些依旧挺立在岁月的风雨之中,闪耀着光


书籍介绍

国际贸易体制是协调和规范国际经贸活动的行为准则的总称,世界贸易组织的实质性内容是世界贸易组织条法。《世界贸易组织体制》基于世界贸易组织体制所涉及的世界经济、国际贸易理论与历史,以及国际商法等学科的理论内容,在对世界贸易组织体制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北京、世界贸易组织体制的基本原则和职能的完整论述之后,对世界贸易组织的协定进行了阐释。特别是论证了国际贸易体制的概念;揭示了几个主要协定,如《服务贸易总协定》,《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与贸易相关的投资措施协定》的产生背景和过程,便于读者把世界贸易组织放在当代世界经济秩序里去把握。


精彩短评:

  • 作者:落月天天 发布时间:2019-09-18 09:16:14

    认同作者百分之九十的观点,具体事例也贴近实际,可操作性强

  • 作者:刀锋 发布时间:2022-02-03 22:40:05

    这啥啊,过于繁琐不知所云,跟《责任病毒》根本没法比。书名好过书,翻阅而弃。

  • 作者:是shanan哇 发布时间:2024-04-04 19:51:56

    读了第一册,婚姻家庭与继承

  • 作者:Ms.A扑柔 发布时间:2013-04-18 22:27:10

    分是打给老师的

  • 作者:momo 发布时间:2018-03-08 09:58:24

    来呀,朋友们!探寻更新的世界!了解冯·布劳恩和各国火星探测的参考书。

  • 作者:Crystal 发布时间:2022-11-08 22:45:53

    道理都懂..


深度书评:

  • 谁破解了宇宙的奥秘?

    作者:盛世未眠客 发布时间:2020-10-14 00:26:53

    本文是《宇宙的奥秘:开普勒、伽利略与度量天空》的译者序,欢迎批评指正。

    1

    你可曾记得,上次仰望天空是什么时候?当时是万里无云,还是电闪雷鸣?是月光皎洁,还是星河璀璨?

    亘古以来,无论海陆如何变迁,物种如何演进,日月出没、斗转星移这些天象似乎从未改变。在认知革命的过程中,智人面对博大和永恒的天空,抛出了一系列问题:天地为什么分开?太阳为什么发光?月亮为什么盈亏?星辰为什么如此排布?它们为什么运动不休?

    为了解答这一切,智人发展出五花八门的神话传说。原始信仰要求敬畏上苍、崇拜日月,多神论视星辰为神祇,一神论认为天堂是造物主的居所。天不仅是存在的完美形式,也隐含着存在的终极目的。探究天空是最神圣的事业,假如它没有因为过于神圣而被禁止的话。

    初看上去,天空的变化似乎很有规律。古人不但根据星辰的运动规定了时间单位和空间方位,而且掌握了用数学推算天象的方法。但在进一步观察和计算之后,人们发现天象并不简单:太阳日不等于恒星日,太阳年不等于恒星年,月相周期和它们不能约分……更奇怪的是,当绝大多数星辰——“恒星”几乎固定地绕着天极旋转,太阳、月亮和五颗“行星”却一直飘忽不定,特别是行星的亮度、速度甚至运动方向都会发生变化。

    为了记录、解释和预测天上的事件,使令人困惑的现象自圆其说,星相学和天文学这对双胞胎应运而生。前者借助经验,重在定性描述,强调天与地的超自然关联;后者依靠数学,重在定量分析,试图发掘天象不规律背后的规律性,进而揭示天的真实结构以及天与地的自然关联。如果说,天文学犹如一场解谜游戏,天文学史就好比一部侦探小说。本书讲述的故事便是其中一个精彩的核心章节。

    2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从日常经验来看,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天圆地方”似乎颇为形象,但它既不严谨,也没有形成体系。之后,历代哲学家和天文学家又提出了“宣夜说”、“盖天说”和“浑天说”。其中,宣夜说缺乏数学基础,无法加以发展;盖天说与浑天说进行了千余年的辩论,最终浑天说凭借较准确的预测占据了上风。

    遗憾的是,无论是盖天说还是浑天说,都是比较朴素和粗糙的。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任务不在于探究宇宙的结构,而在于为权力和礼教服务。因此,它留下了精巧的观象仪器和丰富的观测记录,却长期在基本问题上止步不前。直到利玛窦来华,天朝的学者仍无法想象大地是一个球体。

    相比之下,古希腊人在汲取了巴比伦和古埃及的天文学知识之后,很早就知道地球是球体。公元前6世纪,米利都的阿那克西曼德认识到天球是一个完整的球面,并根据星辰在不同纬度时的高度变化确定地表是曲面。他将大地描绘成悬浮在空中的圆柱体。不久,毕达哥拉斯明确提出了球形大地,既因为球体被视为最完美的形体,又因为它符合月食的圆弧状影子。

    柏拉图接受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相信宇宙在几何学上是完美的,只能由球体和圆周运动组成。为了解释行星的不规则运动,他的弟子欧多克斯提出了一个由27个同心球嵌套而成的系统。他赋予恒星1个水晶球壳,太阳和月亮各3个,五颗行星各4个,它们围绕位居中心的地球运动。为了使这个模型更加符合实际的天象,他的学生卡里普斯又增补了7个球壳。

    稍后,亚里士多德将前人的思想整合为一个宏大而自洽的体系。他将世界分为月上和月下,它们适用截然不同的规律。月上世界由第五元素(以太)组成,是完美而永恒的。简单运动只有两种——上下方向的直线运动(地球保持静止,土和水朝向地心即宇宙中心,火和气远离地心)和圆周运动,而圆周运动正是以太及由其构成的天体的本质属性。最后,他为了避免不同球壳相互影响,又增加了22个同心球壳,使之达到56个。

    不过,在同心球模型中,太阳、月亮和行星到地球的距离是固定的,这与观测情况不符。公元前3世纪,阿波罗尼乌斯在坚持匀速圆周运动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改进方案:一是偏心圆模型,即行星(包括太阳和月亮)的运动轨道不是以地球为圆心的同心圆,而是一组偏心圆;二是本轮-均轮模型,即行星在“本轮”上做匀速运动,而本轮的中心在以地球为圆心的“均轮”上做匀速运动。100年后,喜帕恰斯又对本轮-均轮模型做了修改,使之更好地解释行星的运动。

    到了2世纪,托勒密经过数十年的观测和推算,在《至大论》中融合了上述两种模型,并提出了“偏心匀速点”,即地球相对于均轮的圆心的对称点,使得各个本轮的中心不是围绕均轮的圆心做匀速运动,而是围绕该点做角速度不变的运动。虽然托勒密继续坚持“地心说”或“地静说”,但他的模型从数学角度来看已经相当完善,其解释和预报天象的能力达到了古典时代的巅峰。在接下来的1000多年间,托勒密体系将盛行于拜占庭和阿拉伯,最后在中世纪晚期重返西欧。

    3

    在基督教看来,古典时代的思想家原本都是异端。不过,为了描述世界,教会也需要既符合生活经验又符合《圣经》教义的理论。13世纪,托马斯·阿奎纳改造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使以上帝为动因、以人类为中心的地心说成为经院哲学的标准宇宙模型。文艺复兴时期,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和托勒密重新获得关注,天文学家便纷纷采用了更加精确的托勒密体系。他们根据观测结果不断进行修正,在本轮上再添加小本轮,导致该体系的圆周数量逐渐增至80个,变得愈发臃肿和不便。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传统世界观感到不满,却不敢也无力撼动它的整个根基。就在此时,西欧出现了活字印刷术,又发生了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视野的拓展和思想的激荡带来了新事物和新观点,开启了一个充满冲突和变化的时代。

    1500年前后,正在意大利求学的尼古拉·哥白尼接触到了天文学。他受到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的影响,相信天体的运动是简单和完美的,但是托勒密体系显然不够简洁。他还发现,早已有人提出过不同于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宇宙观,比如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宇宙绕着一团“中心火”转动,公元前3世纪的阿里斯塔克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因此,当哥白尼在波兰弗龙堡担任教士期间,他思考如果以太阳为中心,是否就能更合理地描述宇宙的结构。1530年前后,他的新理论开始在学者之间流传,但碍于不符合教义而迟迟没有发表。直到1543年他去世前夕,《天球运行论》才得以问世。

    《天球运行论》提出了被称为“日心说”或“地动说”的哥白尼体系。据此,太阳居于中央,水星、金星、地球(带着月球自转)、火星、木星和土星从内到外绕日转动,恒星位于最外侧。就认识论而言,“哥白尼的变革”——摆脱自我中心主义的视角当然是划时代的创举,但在天文学史上,“地动说”取代“地静说”并非如后人所想象的那般轻巧。哥白尼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推翻旧秩序,他只是迈出了第一步。

    从很多方面来看,哥白尼更像是托勒密的继承者,而非颠覆者。他既延续了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坚持球体和匀速圆周运动,又沿用了托勒密的天文概念、数学方法和几何表述,包括本轮、均轮和偏心圆,唯独省去了偏心匀速点。尽管他的模型能更好地解释行星的逆行运动和亮度变化,却仍旧以34个彼此啮合的圆周为基础,其复杂程度和预报能力较托勒密体系并无优势。“哥白尼的思想飞跃是如此伟大,但他其余的观念和想象却仍然那么传统。”

    由于观测不到恒星的周年视差,且无法解释地球运动可能带来的混乱,哥白尼体系尽管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却只是被当作一种便于使用的数学假说,而不是宇宙真实情况的反映。取代托勒密体系的新理论首先来自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

    与哥白尼不同,第谷是职业天文学家。他发现过去的星表预报天象已经有很大误差,于是立志加以改进。1572年,仙后座爆发了一颗超新星,第谷的计算结果是它位于恒星天球,挑战了月上世界永恒不变的观点。1576年,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把汶岛赐给第谷做研究,他便在岛上筑起了当时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的观象台——天堡,在那里一直观测至1597年。

    经过20年的坚守,第谷将裸眼观测技术推向极致,积累了有史以来最精确、最完整的持续观测记录。依靠强大的数据支撑,他提出了非常符合观测结果的宇宙结构,即地球静止在宇宙中央,太阳和月亮围绕地球转动,其他行星围绕太阳转动。第谷体系是托勒密和哥白尼体系之间的折中方案,兼顾了两者的优势,也顺应了传统的神学和物理学观点。它取代了托勒密体系,成为主流学界和天主教会一度认可的宇宙模型。

    可惜,第谷体系尽管是最完善的地心说模型,最终还是难免落伍的命运。但是,第谷的功绩不可磨灭,特别是他给后世留下了前无古人的观测数据库。同样重要的是,他选择了一位卓越的继承人——约翰内斯·开普勒。

    4

    1577年,当一颗彗星出现,第谷认为其位于月上世界,从而能够打破想象的水晶天球之时,开普勒年仅6岁。他出生在德意志南部的符腾堡公国,那里的经济生活不算太发达,还没有摆脱宗教改革带来的信仰冲突。开普勒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商人,在各自的城镇当过市长,但他的父亲不务正业,后来参加雇佣军而客死他乡,给他的家庭带来了不小的负担。

    开普勒是早产儿,从小体弱多病,高度近视,幸亏他天资聪颖,被图宾根神学院录取,在那里树立了成为新教牧师的志向。没想到,就在毕业前夕,他被派往施泰尔马克公国的格拉茨担任数学教师。

    在图宾根期间,开普勒开始对数学和天文学感兴趣,并在老师迈斯特林的引导下接受了哥白尼的观点。他在格拉茨继续坚持这项研究。之所以如此执着,主要是因为他受到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的影响,相信“上帝参照几何模型创造了世界,以及人的理性有能力认识这一模型”。他决心用一生寻找和证明宇宙神圣而完美的秩序。

    开普勒发现,正多面体只有5种,它们的内切球和外接球的比例与6颗行星的轨道大致吻合。他于是认为,上帝就是按照几何学原理创造宇宙的,太阳则通过“灵”的作用把行星束缚在轨道上。据此,他在1596年发表了以哥白尼体系为基础的处女作《宇宙的奥秘》。

    他把作品寄给专家同行,引起了已经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御用数学家的第谷的注意。后者邀请由于信仰原因被逐出格拉茨的开普勒来到布拉格,最终让他接过了御用数学家的衣钵。据说,第谷生前叮嘱开普勒必须按照第谷体系,而不得按照哥白尼体系构建新的行星理论。

    1597年夏天,比开普勒年长8岁的帕多瓦大学教授伽利略·伽利雷也收到了《宇宙的奥秘》。伽利略回信致谢,他透露了自己赞成哥白尼的秘密立场,称开普勒是“探索真理的伙伴”。开普勒对觅得知音激动不已,提议共同支持哥白尼体系,甚至准备公开伽利略的来信。可是,他的热情似乎吓退了伽利略,两人的初次通信就这样戛然而止了。

    伽利略生于比萨一个没落的城市贵族家庭,父亲文琴佐是琉特琴师和音乐理论家。作为文艺复兴的摇篮,此时的北意大利虽然受到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冲击,但依然是欧洲商业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地区。伽利略年少时曾在修道院学习,差点做了教士,后来又想成为画家。家里则希望他成为一名医生,但他由于经济原因未能完成学业。不过,在父亲的影响下,伽利略不仅熟悉了贵族社会的生活方式,也掌握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他展现出数学和物理学方面的非凡天赋,19岁就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又发明了流体静力学天平,在知识界崭露头角。

    1589年,伽利略成为比萨大学的数学教师,1592年又前往帕多瓦大学任教。威尼斯共和国提供了宽松的学术氛围和发达的工商业网络,使他迎来了一段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非常高产的时期。他在自建的工坊里发明了比例规、水泵、测温仪和军用罗盘,并将科学成果转化成商业利益和政治资源。正当他在物理学和工程学道路上迈进的时候,一件新事物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5

    1608年,尼德兰眼镜匠利普希用两枚透镜制作出能够放大远处物体的仪器。次年,消息传到意大利,伽利略立刻意识到这项发明的军事和商业价值,于是利用威尼斯的便利条件,很快就在工匠的配合下制作出倍数更高、成像更清晰的望远镜,并向威尼斯及各国权贵进行了推销。不过,伽利略没有料到望远镜的真正潜力,直到秋冬之交的某个夜晚,他有意无意地将放大20倍的镜筒对准星空,才发现了一片未知的天地。

    伽利略不是天文学家,但新仪器为他带来了无与伦比的优势。几个月间,他通宵达旦地守在望远镜前,先后发现了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和木星的四颗卫星,颠覆了人们对宇宙的认知。为了保住发现权,他迫不及待地出版了《星际信使》,一开始却遭到同行的质疑和嘲讽;为了实现回归宫廷、跻身上流社会的抱负,他又将木星的卫星献给美第奇大公,但还缺少一位专家的鉴定。关键时刻,开普勒伸出了援手。

    此前,开普勒利用第谷留下的观测记录,不断完善自己关于宇宙秩序的构想,其间还研究了一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超新星。在计算火星轨道的过程中,他意识到托勒密、哥白尼和第谷体系都存在缺陷,于是毅然摒弃了长期被奉为真理的匀速运动和圆周运动。虽然他仍离不开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但他通过大胆推论,误打误撞地获得了正确的结果。同时,在吉尔伯特《论磁》的启发下,开普勒将行星运动的原因从“灵”修改为太阳的吸引力,尽管他无法解释力的来源。

    1609年,就在伽利略赶制望远镜的时候,开普勒发表了《新天文学》。他提出了行星运动第一定律(行星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动,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和第二定律(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用一种圆锥曲线——椭圆就取消了所有的本轮、均轮和偏心圆,使天空一下子变得不那么完美,却极为简洁与合理。然而,开普勒体系如此具有颠覆性,使得它在接下来的动荡年代未能引起足够的反响。

    1610年4月,开普勒收到了期盼已久的伽利略的消息。在无法用望远镜验证的情况下,他果断为阔别13年的伽利略出具了鉴定,甚至公开发表了赞扬后者的评论。开普勒之所以甘冒风险做出担保,既是基于他自己的天文学和光学素养,也是出于对伽利略作为志同道合者的高度信任。

    得益于开普勒的力挺,伽利略如愿成为托斯卡纳大公的数学家和哲学家,两人开始了一段频繁通信的时期。伽利略遮遮掩掩地通报了他对金星相位、土星的“跟班”和太阳黑子的观测情况,时刻不忘保护自己的发现权,也没有对开普勒的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更可惜的是,这番互动是如此短暂。随着开普勒1612年离开布拉格,两人的联系很快又中断了。

    6

    此时,欧洲已经处在三十年战争的前夜,各地的政治和宗教冲突愈演愈烈。哈布斯堡家族内部矛盾激化,战火一直烧到了布拉格。由于遭遇长期欠薪,开普勒本不宽裕的生活更加艰难,正考虑赴林茨担任数学教师。谁料,在这兵荒马乱之际,他的家庭也横遭打击。到了林茨,他被排除在信仰活动之外,还得设法解救被指控为女巫的母亲。然而,在这远离学术圈的孤独之境,他也没有放弃单枪匹马式的研究。

    1619年,开普勒写出了《世界的和谐》,把宇宙的结构解读为一曲气势恢宏的永恒交响,并在书中提出了行星运动第三定律(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轨道半长径的立方成正比)。1627年,开普勒又以违背第谷遗愿的方式完成了第谷的遗志,《鲁道夫星表》最终将确立开普勒体系的主流地位。此时,他已被逐出林茨,之后短暂地为瓦伦斯坦效力。1631年,开普勒在讨薪途中病故,结束了颠沛流离的一生。

    相比之下,伽利略要幸运得多。他的观测成果很快获得了包括教会学术权威克拉维乌斯在内的广泛承认,他的声望也在1612年春季的罗马之行中达到顶点。但是,望远镜尚不能判定日心说和地心说孰是孰非,而哥白尼的学说不再被视作假说的风险却引起了天主教会的警觉。1616年和1619年,《天球运行论》和开普勒的著作相继被列入了禁书目录,伽利略也受到了警告。

    1623年,随着友人当选为教宗(乌尔班八世),伽利略认为主张哥白尼观点的时机已经到来。他忘记了自己身处教会的势力范围,其咄咄逼人的态度也为自己树敌甚多。在1632年出版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中,他没有按要求将哥白尼体系表述为假说。不巧的是,教宗正由于权威受损而变得敏感,他对伽利略的新作大发雷霆。结果,年届七旬的伽利略被召至罗马受审。他没有为科学殉道,而是在发誓放弃日心说之后被判处终身软禁。

    因祸得福的是,伽利略渐渐从打击中恢复过来,重新拾起了搁置已久的力学研究。1638年,已经双目失明的他发表了《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谈》,依靠几何学和实证方法阐述了惯性定律、落体运动和抛体运动,彻底摧毁了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大厦。这是他为后世留下的最重要的遗产。

    四年后,伽利略和开普勒一样在孤独中离世。不同的是,伽利略生前和身后始终备受景仰,他被迁葬至有“意大利先贤祠”之称的佛罗伦萨圣十字教堂,1992年终获天主教会平反。反观开普勒,他生前穷困潦倒,死后就连坟墓也在战乱中不知所终。

    7

    伽利略和开普勒——这两个熠熠生辉的名字常常被当作日心说的共同推动者相提并论。他们都怀着解读“自然之书”的崇高理想,都拥有十年一日、百折不挠的强大意志,也都属于支持哥白尼的少数派——后人有理由想象,假如两人能够携起手来,日心说的胜利是否就能更早到来?

    令人遗憾的是,伽利略和开普勒尽管有许多共同的朋友,后者也希望两人直接对话,但他们终究未曾谋面,更没有并肩作战。托马斯·德·帕多瓦的故事显示,他们的风格截然不同,他们的关系也要比乍看起来微妙得多。通过分析两人的通信,作者得出结论说,他们代表着两种至今可见的学者类型,“他们的交往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他们不同的性格、各自的抱负和提问的方法”。

    从性格上看,开普勒诚实而内敛,耿直而冲动,但他不善于表达,处理问题也不够周全。伽利略则精明、谨慎、虚荣和自负,他能言善辩,懂得包装自己。面对对手,他常常表现得刻薄和无情,不容他人染指自己的利益。结果是,开普勒未能享有与其成就相称的荣誉,伽利略则因为过于高调而栽了一个大跟头。

    从抱负上看,伽利略始终怀着出人头地的世俗理想。对他来说,科学既是事业,也是获取声望和财富的手段。他视科研工作为“零和博弈”,甚至不惜挪用或贬低他人的成果。相反,开普勒将科学视为揭示上帝创世密码的神圣使命,众人应当齐心协力,而不是争名夺利。无论是在庙堂还是在江湖,他都坚定不移地践行着自己的道路。

    从方法上看,伽利略继承了他父亲的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反对过度抽象和假设。他将基于实验的科学方法发扬光大,尽管他有时仍将直觉或理论置于实验之上。开普勒的方法比较传统,但他的想象力丰富,判断力敏锐,勇于突破固有的思维范式。伽利略是现实主义者,总是从解决具体问题入手;开普勒则是理想主义者,他的目标直指宇宙的终极奥秘。

    后世虽然将两人并称为天文学家,但严格来说,伽利略主要是物理学家。相比之下,他在天文学领域的成就大多是可复制的。在那个“平行发现的时代”,他既不是望远镜的发明者,也不是用望远镜观察星空的首创者。他不追求用观测数据佐证他的观点,也不重视开普勒的椭圆和《鲁道夫星表》。他的不凡之处在于,通过与手工匠和艺术家密切合作,将研究结果精确和系统地呈现出来,使人耳目一新。

    开普勒主要是数学家。他依靠深厚的算术和几何功底,先后就宇宙的构造提出了20多条具有独创性的定律。它们大多艰涩难懂,远不如望远镜观测那样直观和动人。可是,就算其中只有三条是正确的,也足以推翻不容置疑的匀速圆周运动。它们不仅否定了托勒密体系和第谷体系,实际上也重构了哥白尼体系。考虑到他的发现历程太不寻常,“如果没有开普勒的发现,天文学的后续发展也许会延迟整整一个世纪”。

    除了两人的诸多差异,当时的社会环境也阻碍了他们的深入交往,以至于虽然只隔着一条阿尔卑斯山脉,他们却从未到访过彼此的国度。他们经历了反宗教改革运动高歌猛进、宗教迫害和猎巫运动此起彼伏的时期,又分属于不同的信仰阵营;他们遭遇了一场旷日持久、杀人如麻的欧陆混战,炮火、饥荒和瘟疫不仅破坏了原本脆弱的通信网络,也牵累着个体的命运。在历史大潮之中,弄潮儿有时也只能随波逐流。

    8

    400年前,当伽利略端着望远镜寻寻觅觅,而开普勒在烛光下埋头计算的时候,天文学和星相学还没有分家,“自然哲学”还没有摆脱神学的影响。在这场被称为“科学革命”的宏大变革之中,伽利略和开普勒都犯过许多错误。前者将彗星当作大气中的发光现象,把潮汐作为证明地球运动的王牌,而后者倾力打造的和谐宇宙看似玄妙莫测,实则十分牵强。他们虽然都拥护日心说,但各自保留着一些旧观念,导致彼此的观点无法调和。开普勒把力引到了天上,却依然相信运动需要力的作用;伽利略发现了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却坚持天体的圆周运动。还要再经过两代人,艾萨克·牛顿才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现万有引力,实现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统一,也就是天与地的统一。

    “近代科学既不是通过一次激进的决裂,也不是通过一次突然的启蒙开始的。”不同于教科书中脉络清晰、因果注定的盖棺定论,科学史的叙事是复杂和曲折的。科学的发展是一个渐进和扬弃的过程,就像一艘在航行中不断改造的“忒修斯之船”,其核心部件的更换——比如从托勒密体系到哥白尼体系和第谷体系,再到开普勒体系——几乎总是伴随着竞争和反复。知识领域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不是个人的朝夕之功,而是许多人乃至许多代人思考和实验的结晶。

    科学是一个追求真理的动态体系,但它既不等于真理,恐怕也不能获得绝对真理。它只是一种建立在不确定性之上的方法,依赖于独立思考和价值引导。伽利略和开普勒能提出许多反驳地心说的论据,却无法证明日心说的绝对正确。他们之所以认定地球围绕太阳运动,是因为他们受到新柏拉图主义哲学的影响,笃信上帝的至善、宇宙的秩序和太阳的特殊。卡尔·波普尔说:“每一个科学发现都包含‘非理性因素’,或者在柏格森意义上的‘创造性直觉’。”

    所以,科学革命不是经验取代超验或者理性战胜迷信的简单过程。众所周知,1600年的火刑和1633年的审判塑造了科学史上的最大反派。但事实上,宗教不是科学的反义词,天主教会也不是科学的死敌。它一度保护和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此时却在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的背景下陷入了教条主义和保护主义,对异端的打击波及了整个思想界。不应忘记,早期的科学家——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都是虔诚的基督徒,耶稣会士甚至将不少最新成果带到了东方。

    早在1615年,葡萄牙传教士阳玛诺就在北京印制了《天问略》,书中已经提到了用望远镜观测天象的情况。不久,两位德意志人——伽利略之友邓玉函带来了望远镜,汤若望以第谷体系编纂了《崇祯历书》。随后,波兰人穆尼阁甚至在《天步真原》中介绍了哥白尼体系。但是,没有合适的土壤,再好的种子也无法生根发芽。反观西欧,依靠世俗权力的庇护和市场机制的助推,科学长成了一株参天大树。

    9

    今天,人类已经登上了月球,发射了太空望远镜,不断将已知的宇宙边界向外扩展。除了少数宗教保守分子以外,几乎所有人都已将地球围绕太阳运动视为不言自明之事。我们已经知道,使地球公转的既不是某种自然状态,也不是磁力,而是万有引力;我们还知道,地球和太阳都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一条旋臂上的普通家族,而宇宙中的银河系多得不可胜计。我们不仅观察到恒星的视差,还测出了它们的距离;不仅接收到微波背景辐射,还发现了系外行星、黑洞和反物质;不仅抛弃了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还推翻了牛顿的世界观——这肯定会让伽利略和开普勒大跌眼镜。

    与他们相比,人类已经走出了很远。然而,在真理的海洋面前,我们和他们一样无知,甚至更加迷茫。我们仍在思考他们思考过的问题:时空有没有边界?是否存在多重宇宙?有没有地外生命?上帝是否存在及其存在的方式是什么?今人或许可以提出越来越多的论据,但始终无法给出令我们自己信服的答案。

    如今,我们似乎仍处在第二次科学革命的进程之中。100年来,相对论、量子论和许多其他主张试图揭示世界的深层本质,但万有理论的曙光还没有出现。或许,当下热门的“弦理论”和“圈量子理论”就像托勒密、哥白尼、第谷和开普勒体系,可能部分是正确的,也可能都是错误的,抑或像伽利略和开普勒那样,分别只参透了真相的某一个方面。

    此刻,我望着北京的夜空——由于高楼大厦的遮挡、雾霾和光污染,天上看不到几颗星星——自觉与宇宙空前的接近,又空前的疏离。古人对星宿如数家珍,而它们现在只是科学家和少数爱好者的专属。现代社会打破了世界的整体感,使个人前所未有地了解自然,又孤立于自然——对照科学事业的初衷,真是莫大的讽刺。

    几天前,就在这个世界深陷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时候,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完成了首次商业载人航天任务,令世人距离实现太空梦又近了一步。不过,在我们出征星辰大海之前,应该先看看四周——那些比疫情更加危险的“灰犀牛”正在缩小包围圈:气候变化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人口问题、粮食安全问题……科学不是万能的,人类以它的名义制造的麻烦,仅依靠它恐已无法解决。

    曾几何时,日心说打破了人的自我中心观念,望远镜使人认识到自身的渺小和局限,椭圆定律则展现了宇宙的意外之美。面对重重危机,托马斯·德·帕多瓦的故事或许有助于读者反思: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如何?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既不辜负400年前的先人,也无愧于400年后的来者?

    译者,2020年6月于北京

  • 送小孩一本书,让他/她对世界更好奇

    作者:很忙很低调 发布时间:2015-04-20 15:39:26

    之前看过同系列的《大动物,小动物》,所以再拿到这本《小恐龙,大恐龙》时,已经不像初见时那么为它的超长开本惊艳了,但如果你从来没有买过这个系列的任何一本书,那么恭喜你,你还有一次第一次亲眼见它然后忍不住发出:“好长啊!好漂亮啊!”的感慨的机会。对,它除了长,还有一个一眼就能分辨的特点:制作得很精美。不夸张地说,是一本足够让人一见钟情的童书。

    当然,必须要提的是,除了书中列及的动物名字,这套书是一字全无的。它最大的玄机就在于折叠在书中的五幅超长画卷。作者的心思很巧:小朋友先在翻翻折页上认识各种东西(动物、恐龙),然后翻开折页,从色彩斑斓的场景画卷中将它们一一找出来。这样的设计很符合小孩子探索未知事物的好奇,也能增加阅读中的趣味和神秘感。这是作者和孩子玩的游戏,他期待每一个小孩子好奇地翻开折页后都被折页后的丰富世界震撼。

    因为这是一套主要针对2到6岁的孩子的图谱百科,所以它没有太多文字方面的表述,并不会直接增加孩子对某种动物或是恐龙的知识性认识,主要是为了满足这个年龄段孩子对各种细节的敏感和寻找需求,让孩子边玩边认,顺便培养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编者为一些不常见的出现在名字中的字体贴地加了拼音,这样稍微大一些的孩子自己看的时候应该也不会有读音障碍了。还值得一提的是《大恐龙,小恐龙》这本封面上有突出的说明这本书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审定推荐,也让人信服这本书里涉及到的196只动物的分类和名字的准确及专业性。

    跟《大动物,小动物》的分类相比(分为鸟类、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节肢动物),《大恐龙,小恐龙》蝴蝶页上的分类更具有时间线性也更让人想入非非:贯穿两页的时间轴上印着这样一些短短的时间分割提示:约45亿年前,地球诞生;寒武纪至二叠纪,恐龙尚未出现;三叠纪,出现早期恐龙;侏罗纪至白垩纪某个期间,恐龙争霸时期;白垩纪某个期间,恐龙灭绝;古近纪,出现了早期哺乳动物,今天,未完待续。地球漫长的发展过程都被浓缩在这样短短模糊的时间轴里了。

    小孩子看到这样的时间轴可能不会产生像我一样的联想:好多亿年以前,早期地球还是一片朦胧的紫色,那时的地球生命还不能随便呼吸,因为大气层中充满着各种火山喷发的毒气,太阳毒辣的紫外线畅行无阻地在地球表面霸道来去,最初的生命体无法走上缺乏氧气且紫外线肆虐的陆地而只能被限制在水下活动,它们经过了无数真正漫长的在水底游来游起看着水上透进的光亮咕噜咕噜的时间。终于有一天出现了一种英勇的多动症蓝藻细菌,它有一种叫光合作用的特异功能,这种具备拓荒精神的绿色菌团很快取代安逸的紫蔓延了整个地球表面,它们利用阳光分解水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并将氧原子组合成氧气派到陆地上一直升到高空中为自己构建了一片阻挡紫外线的臭氧层,最终成功地带领着同胞们走上了陆地生活。蓝藻细菌从水里来,沿着水渍从陆地上慢慢铺过去,为了走得更远,它们聪明地开发出“根”这个随身携带的营养供应室和碎石机,所到之处都为可供自足的土壤和居所。蓝藻细菌的出走,带动了其他异族以及以它们为食的狩猎者,大家都开始往陆上迁移。为适应地球上骤降的二氧化碳浓度,已变身植物的蓝藻细菌后代们再次研发出了最大化获取二氧化碳的网(带有气孔的叶子),并因争夺阳光在植物们之间开始了各种优胜劣汰演化的自身保卫战。而为了抵抗食草动物,具有革命精神的植物们又再次在平滑的叶端升出了尖锐的刺,并学会了分泌毒素的自救法。在哪一个亿年的热带雨林里,巨型恐龙和巨型植物们共享着一个地球。

    我的联想来自于从其他书本其他地方获取的知识,《大恐龙,小恐龙》这本书并不提供这样的知识,在我看来,它最可贵的是提供一种好奇,一种满足孩子对已不存在之物(动物)和长大后待发现之物(动物)的好奇。这本书的五个场景画卷都是手工粘合在一起的,残暴的家长或小孩完全可以把它们从书中撕下来贴在墙上日看夜看,我也相信,如果有人这么做了,那幅挂在某个小孩房间墙上的恐龙壁纸,一定会在那个小孩心里开启什么兴趣触发点。

    所以最后只想说,多送小孩一些这样好玩的书,让他/她对世界更好奇吧。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4分

  • 人物塑造:8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7分

  • 思想传递:4分

  • 知识深度:8分

  • 知识广度:9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7分

  • 结构布局:6分

  • 新颖与独特:7分

  • 情感共鸣:3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8分

  • 事实准确性:3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4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4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4分

  • 搜索功能:4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内容齐全(617+)
  • 一星好评(617+)
  • 快捷(276+)
  • 小说多(341+)
  • 还行吧(537+)
  • pdf(68+)
  • 图文清晰(133+)
  • 超值(679+)

下载评价

  • 网友 通***蕊: ( 2024-12-22 04:25:40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菱***兰: ( 2024-12-21 02:34:09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辛***玮: ( 2025-01-03 09:15:17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焦***山: ( 2024-12-10 23:13:36 )

    不错。。。。。

  • 网友 蓬***之: ( 2024-12-11 15:46:58 )

    好棒good

  • 网友 潘***丽: ( 2025-01-09 07:42:18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陈***秋: ( 2024-12-31 03:17:19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曹***雯: ( 2024-12-24 21:44:15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步***青: ( 2024-12-30 18:11:17 )

    。。。。。好

  • 网友 晏***媛: ( 2025-01-07 04:33:06 )

    够人性化!

  • 网友 訾***晴: ( 2024-12-20 06:23:23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林***艳: ( 2024-12-17 09:51:56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