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 译文经典 奥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著 周小进译 心理学家叶斌主持人梦晓 诚挚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自卑与 译文经典 奥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著 周小进译 心理学家叶斌主持人梦晓 诚挚电子书下载地址
- 文件名
- [epub 下载] 自卑与 译文经典 奥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著 周小进译 心理学家叶斌主持人梦晓 诚挚 epub格式电子书
- [azw3 下载] 自卑与 译文经典 奥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著 周小进译 心理学家叶斌主持人梦晓 诚挚 azw3格式电子书
- [pdf 下载] 自卑与 译文经典 奥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著 周小进译 心理学家叶斌主持人梦晓 诚挚 pdf格式电子书
- [txt 下载] 自卑与 译文经典 奥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著 周小进译 心理学家叶斌主持人梦晓 诚挚 txt格式电子书
- [mobi 下载] 自卑与 译文经典 奥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著 周小进译 心理学家叶斌主持人梦晓 诚挚 mobi格式电子书
- [word 下载] 自卑与 译文经典 奥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著 周小进译 心理学家叶斌主持人梦晓 诚挚 word格式电子书
- [kindle 下载] 自卑与 译文经典 奥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著 周小进译 心理学家叶斌主持人梦晓 诚挚 kindle格式电子书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自卑感,是人类改善自身处境的动力之源,是人类追求优越感的原动力。在《自卑与 》中,阿德勒 “自卑情结”一词,阐述了自卑感的行成及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教导个人如何 自卑感,将自卑感转变为对优越感的恰当追求,从而 自我、活出生命的意义。
?"
书籍目录:
"【目录】:
目录
章生活的意义
不同的人,会赋予生活不同的意义,每个人所赋予的意义中,或多或少都有错误。谁也无法掌握生活的 意义,而且我们还可以说,任何能够发挥实际作用的意义,都不会 错误。所有的意义,都位于全对和全错这两个 之间。
第二章身体与心智
从生命之初开始,直到生命终结,心智和身体共同成长、共同发展,作为整体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互相合作。心智如同发动机,带动着它在身体中能够发现的所有潜能,帮助身体寻找能够征服困难的安全位置。在每个身体动作、每个表征、每种症状里,我们都能看出心智的目标。
第三章自卑感与优越感
一定程度上,我们所有人都有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有希望改善的某种处境。如果能保持勇气,那我们就会用 直接、务实、令人满意的方法——改善处境——去努力消除自卑感。没人能长期忍受自卑感。我们所陷入的紧张状态,会迫使我们采取行动。
第四章早期记忆
早期记忆尤其重要。首先,早期记忆中有生活方式 初的源头和 直接的表征。我们能据此判断某个孩子被溺爱还是被忽视,接受了多少与他人合作的训练,愿意和什么样的人合作,面对过什么样的困难,又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第五章梦
人人都会做梦,但明白其意义的人,却寥寥无几。这其实是很令人惊讶的,因为梦毕竟是人类心智的普遍活动。人类一直对梦感兴趣,一直希望理解梦的意义。很多人觉得,他们的梦有深刻的含义,觉得梦奇怪而重要。
第六章家庭影响
与孩子的斗争,永远是失败的斗争:永远不可能通过斗争,逼迫或争取孩子进行合作。在这样的斗争中, 弱的人总是 终的胜利者。如果我们所要求的东西,他拒 给我们,那么这个东西是不可能用强制的方法获得的。如果我们认识到通过强制的力量不可能赢得合作和爱,那这个世界上要省却很多无用的努力,也不会出现那么多矛盾。
第七章学校影响
学校老师的任务是发现孩子们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他们发现,有些孩子为 广阔的社会生活做好了准备,他们在家里已经受到过训练,对其他人有兴趣。有些孩子则没有准备好,如果个体面对问题却又没做好准备,那他就会犹豫、退缩。
第八章青春期
父母越要证明他还是个孩子,孩子就越要对抗,以证明自己是大人。在这样的斗争中,慢慢形成了一种对抗的态度。这时候,我们就有了典型的“青春期逆反”。
第九章犯罪及其预防
罪犯之所以不同,不在于他的努力程度,而在于他的努力方向。如果我们明白,他之所以朝那个方向努力,是因为他没有理解社会生活的要求、不关注他的同类,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他的行动容易理解了。
第十章职业
有些人试图逃避职业问题,不工作,或者去做人类共同利益之外的事情。但是,我们总会发现,他们躲开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索取同类的支持。他们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靠着他人的劳动而过活,自己却不作出贡献。
第十一章人与同类
人类 古老的努力,就是加入同类的大军。正是因为对同类的兴趣,我们这个物种才取得了进步。在家庭的组织中,对他人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发现自人类有史以来,就有在家庭中聚集的倾向。
第十二章爱情和婚姻
爱情,以及爱情的完成形态——婚姻,是对一位异性伴侣 亲密的奉献,表现在身体吸引、志同道合、生儿育女等方面。很容易看出,爱情和婚姻是合作的一种形式,不仅是为了两个人的福祉,也是为了全人类的福祉。
"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于1870年2月7日,逝于1937年5月28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 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著有《自卑与 》《人性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卑与生活》等,他在进一步接受了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和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之后,对弗洛伊德学说进行了改造,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精彩书摘】: 章 生活的意义 不同的人,会赋予生活不同的意义,每个人所赋予的意义中,或多或少都有错误。谁也无法掌握生活的 意义,而且我们还可以说,任何能够发挥实际作用的意义,都不会 错误。所有的意义,都位于全对和全错这两个 之间。
人类生活在意义的世界。我们体验的,不是纯粹的事物;我们是在事物对我们的意义中,去体验事物的。从一开始,经验就受限于人的目的。“木材”,指的是“与人类相关”的木材;“石头”,指的是“作为人类生活要素”的石头。如果有人竟想抛开意义,只专注于事物,那他会 不幸。他会将自己与他人割裂开来;他的行为于己于人都将毫无用处,换句话说,他的行为没有意义。然而,任何人都无法抛开意义。我们在经历现实之时,总会赋予其意义;我们所经历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经过解析后的现实。因此,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推定,这种意义总是没有完成的,或多或少都不完整,甚至可以说这意义永远无法达到 正确。意义的世界,就是错误的世界。
如果问一个人“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他可能无法作答。大多时候,人们懒得去问这种麻烦的问题,也不愿意回答。诚然,自人类有史以来,这个问题就存在;即便现在的年轻人——当然老年人也一样——也常常突然发问:“生活是干什么的?有什么意义呢?”不过,我们可以说,他们只有在经历了失败的痛苦之后,才会提出这个问题。倘若生活一帆风顺,前方没有艰难险阻,他们是 不会问出这个问题的。但是,在行动上,每个人必须提出这个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我们不听其言,只观其行,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意义”,并且他的一切姿势、态度、动作、表征、举止、期盼、习惯以及性格特征,无一不与其“生活意义”相吻合。他似乎能依靠对生活的某种解析而采取行动。他的一切行为中,都暗含着对世界、对自身的某种阐释。他似乎已经下了判词,“我就是这样的,世界就是那样的”。他为自身、为生活都赋予了意义。
不同的人,会赋予生活不同的意义,而且如前所述,每个人所赋予的意义中,或多或少都有错误。谁也无法掌握生活的 意义,而且我们还可以说,任何能够发挥实际作用的意义,都不会 错误。所有的意义,都位于全对和全错这两个 之间。然而,生活的意义虽五花八门,我们仍能够判别,有些回答好一些,有些回答差一些,有些错误很多,有些错误较少。那么,那些比较好的有什么共性,比较差的又缺少什么呢?我们可以去总结发现。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获得一种科学的“生活意义”,用它来衡量那些“真”的意义,用它来应对与人类相关的现实。同样,我们得记住,所谓“真”是对人类而言的,即对人类的目标和意图而言。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真”;就算另有“真”存在,那也和我们没有关系。我们无法了解,对我们也没有意义。
有三种主要关系,人人都有,人人都要考虑。一个人的现实,由这三种关系构成。他面对的一切问题,归根到底都是这三种关系。他必须回答,因为这些问题会一直追着他,而他的答案则体现了他个人对生活意义的理解。
种关系是,我们生活在地球这个可怜行星的表层,而不是别的地方。我们受限于此,无法超出居住地所能提供的可能性范围。我们的身体和心智都必须发展,以便在地球上继续生存,并保证人类的延续。这个问题,人人必须作答,谁也逃脱不了。无论做什么,我们的行为都是对人类生活境况的反应。我们认为何者必要、何者妥帖、何者可能、何者可取,在行动上都有所体现。人类是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我们是其中一员,任何答案都受到这一事实的限制。
现在,只要考虑一下人类身体的脆弱以及我们所处的不安全的环境,我们就能看到,为了自己的生活,为了人类的福祉,我们必须竭尽全力找出好的答案,找出有远见、有道理的答案。这种情况,就像我们面对一道数学题一样,必须努力寻找解答。不能轻率随机,也不能胡乱猜测,而是要使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持续不断地努力。我们无法找到某个 答案,十全十美、一劳永逸;但我们仍然要竭尽所能,去寻找 接近的答案。无论是好是坏,是优是劣,我们都被束缚在地球这个可怜行星的表面上,这是事实;我们必须尽力去找 好的答案,而且我们的答案必须以这一事实为基础。
这就引出了我们的第二种关系。人这一物种,并非只有我们自己。我们周围尚有其他人,我们生活在与他们的关联之中。作为个体的人具有弱点和局限,因此不能在孤立之中完成自己的目标。如果有人想独自生活,一个人去解决他所面对的问题,那他就会灭亡。他无法延续自己的生活,也无法延续人类的生活。因为自身的弱点、不足、局限,他总要与他人发生关系。为了自身的福祉,为了人类的福祉,他必须迈出这 重要的一步——与他人建立联系。因此,要解答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就必须考虑这一关系。我们活在与他人的关联之中,独自生活则会灭亡,我们的答案必须以此事实为基础。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必须与同类合作,以延续自己的生活、延续人类的生活,这是我们 为重要的问题、意图和目标,若要生存,连我们的情感都必须与此相协调。
除此之外,我们还受到第三种关系的束缚。人类有两种性别。个体生活与共同生活的存续,必须考虑这一事实。爱情和婚姻的问题,即属于这第三种关系。每一个男人和女人都要给出答案,无法逃避。人们面对这一问题所采取的行动,便是他们的答案。人类可以尝试多种不同的方法,从每个人的行动中,可以看出他认为用哪种方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这三种关系,提出了三个问题:找到某个职业,以保证我们在地球自然环境的局限下存活;找到我们在同类中的某个位置,使我们能够合作并分享合作带来的好处;我们生活在两性之中,人类的存活和延续依赖于我们的爱情生活,因此我们还要找到某个方法,以适应这一事实。
个体心理学所应对的所有生活问题,都可归入以上三个主要问题之中,即职业、社会与性。就个体生活来说,对这三个问题的反应,无一例外体现了他内心中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举个例子。假如有个人,爱情生活不完整,工作上不努力,也没有什么朋友,觉得和同类交往是件痛苦的事情。依据他生活中的局限和约束,我们可以下个结论:他觉得活着是一件困难而危险的事情,机会很少,失败很多。他有限的行动,可以理解为如下判断:“生活的意义是,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在自己周围筑起堡垒,让自己躲开灾祸、全身而退。” 换个角度,我们假设有另外一个人,他的爱情生活是一种亲密而丰富的合作关系,工作中做出了有用的成绩,有很多朋友,且和同类的交往广泛而富有成效。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可以做如下结论:他觉得生活是一项创造性的任务,机会很多,失败都可以补救。他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所有问题,这可以理解为如下判断:“生活的意义是,对我的同类感兴趣,成为整体中的一部分,为人类的福祉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样,我们就可以找出“生活的错误意义”的共同标尺,以及“生活的真正意义”的共同特征。一切失败者——神经症患者、精神病人、罪犯、酗酒者、问题儿童、 者、性反常者、 ——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缺乏同伴情感和社会兴趣。面对职业、友谊和性这三个问题,他们没有信心通过合作加以解决。他们赋予生活的意义是私人的:他们的目标如果达成,对其他人没有好处,他们的兴趣也不会超出其自身。他们的成功,不过是某种虚幻的个人优越感,他们的胜利也只对他们自己有意义。有些杀人犯承认,手里拿着一瓶毒药,有掌握权力的感觉,显而易见,他们只在向自己证明其自身的重要性,在其他人看来,拥有一瓶毒药似乎并不能让他们具备 高的价值。私人的意义,实际上就是没有意义。意义只能在交流中存在:只对某一个人有意义的话,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的目的和行动也是这样,其 的意义,就是对他人的意义。每个人都在努力获得价值,但人的总体价值,在于对他人生活的贡献,不明白这一点,必定会犯错误。
有一则轶事,说的是某小型 团体的一位 。 ,她将信徒们召集起来,告诉他们下个星期三是世界末日。人们信以为真,于是他们卖掉地产,抛开尘世的种种事务,激动地等待着 所说的末日。星期三过去了,可什么也没发生。星期四,他们一起来要求解释。“看看我们现在的困难吧,”他们说,“所有能给我们安全的东西全都丢了。我们遇到人就说,星期三世界末日要来了,他们笑话我们,但我们并不气馁,反复强调这是永远正确的 人物告诉我们的。可是,现在星期三过去了,我们周围的世界却还是好好的。” “可是,我说的星期三呢,”这位女先知回答,“并不是你们的星期三。”通过这种方法,通过私人的意义,她顶住了别人的挑战。私人的意义是 禁不起测试的。
一切“生活的真正意义”,都是共同的意义,即他人可以共享和接受的意义。对于生活中的问题,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必然同时也会为他人扫除障碍,因为我们看到,某些共同的问题成功得到了解决。甚至连天才都可以简单定义为“极其有用”:大家认可某个人的生活对大家极有价值,这时候我们才会称他为天才。这样的生活所体现的意义就是:“生活的意义在于为整体做贡献。”我们说的不是人们自称的动机。我们不听他们自己怎么说,我们看结果。如果一个人成功地解决了人类生活中的问题,那么从他的行动上看,他似乎已充分而自觉地认识到,生活的意义在于关心他人,在于合作。他的每一个行动,似乎都发自他对同类的兴趣;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会努力通过符合人类福祉的方式去克服。
也许很多人觉得这是全新的观点,他们可能怀疑,我们赋予生活的意义是否真的应该是贡献社会、关心他人、与同类合作。他们可能会问:“那么,自己怎么办?如果一个人总考虑他人,总是关心他人的利益,那他个人的利益不会因此受损吗?至少对一些人来说,若要获得个人发展,难道不应该为自己考虑吗?我们当中有一些人,难道不应该先学着捍卫自己的利益、强化自己的个性吗?”我相信,这类看法错误颇大,问题也是伪问题。如果某个人类个体,在赋予生活意义之时,希望做出贡献,如果他的所有情感都指向这一目标,他自然会将自己调整到适合做贡献的 状态。他会让自己适应这一目标,他会训练自己的社会情感,并从实践中获得技能。既然有了目标,训练就顺理成章。这时候,也只有这时候,他会开始发展自己,以解决生活中的三个主要问题、提升自己的能力。我们不妨以爱情和婚姻为例。如果我们关心伴侣,努力想让对方的生活 轻松、 丰富,那我们当然会发挥可能范围内的 潜力。相反,如果我们以为只能在独立真空中发展个体,没有目标、不做贡献,那我们只会把自己变得不可一世、令人生厌。
贡献是生活的真正意义,由此我们还能获得另一个启发。 ,如果我们看看周围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我们能看到什么呢?能够留到 的,都是他们对人类生活所做的贡献。我们能看到开垦了的耕地,能看到公路和房屋,看到他们的生活经验以各种方式传递下来:传统、哲学、科学、艺术以及他们应对人类境况的技能。留下这些成果的,都是为人类福祉做贡献的人。那么其他人呢?有些人从不合作,他们赋予生活以不同的意义,只会问“我能从生活中得到什么”,这些人现在怎么样了呢?没能在身后留下任何痕迹。他们不仅离开了人世,连他们的整个生活都是徒劳的。好像我们的地球曾这样告诉他们:“我们不需要你。你不适合生活。你的目标和努力没有未来,你所重视的价值、你的心智和灵魂,都没有未来。你走吧!不需要你。死去吧,消失吧!”如果赋予生活以合作之外的其他意义,那么 终要面临的裁决就是:“你没有用处。谁也不需要你。走吧!”当然,在当下的文化中,我们能找到很多缺陷。发现缺陷的地方,我们就必须改变,但改变要能进一步推进人类福祉。
古往今来,明白这一点的大有人在。他们知道生活的意义是关心整个人类,并努力推动社会兴趣、努力去爱。所有 中都能看到对人类救赎的关切。人类所有伟大运动,都是人们在努力增加社会兴趣;在这方面, 是 了不起的努力之一。然而, 常常被人误读。现在, 已经做了很多工作,除了 扎实地致力于这一共同任务之外,很难想象用什么方法还能 进一步了。个体心理学用科学的方式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并提出了科学的方法。我相信,这是前进了一步。科学增加人类对于同类的兴趣,相对于其他政治或 运动而言,也许能够 加趋近这一目标。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但目标是相同的——增加对他人的兴趣。
我们赋予生活的意义至关重要,它要么是护佑我们的天使,要么是阴魂不散的恶魔。因此,我们必须搞清楚生活的意义是如何形成的,不同的意义区别何在,如果其中有大错误又该如何纠正。这些问题显然极其重要,这就是心理学的领域,而不是生理学或生物学——即弄清楚各种生活意义,以及它们对人类行为和人类命运的影响,从而增进人类福祉。
在孩子身上,我们也能看到对“生活意义”的探索。连婴儿都在努力估量自己的能力,以及他在周围群体生活中所占的分量。到五周岁的时候,儿童已经养成了统一而确定的行为模式,即他自己面对问题和任务的独特方式。对世界、对自己有什么期待,他已经有了 深刻、 持久的确定理解。此后,他便通过稳定的统觉系统(scheme of apperception)去看这个世界,先对经验进行解析,然后才会接受,而且他的解析总会与 初赋予生活的意义相吻合。就算这意义有严重错误,就算我们应对问题和任务的方法常常带来不幸和痛苦,要放弃也 非易事。要纠正“生活意义”中的错误,只能通过分析做出错误解析的具体场景,认识到错误所在,并修正统觉系统。在极少数情况下,个人受迫于错误方法所产生的后果,也许能修正他赋予生活的意义,或能凭一己之力完成改变。然而,一般人是 不会这么做的,除非他面临社会压力,或者发现守着旧方法只会走进死胡同。大多情况下,要修正旧方法, 有他人协助,协助者须在理解生活意义方面受过训练,能共同寻找 初的错误,并提出一种 加恰当的生活意义。
儿时的场景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析,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说明。童年的不愉快经历,可能被赋予 相反的意义。有些人不会专注于过去的不愉快经历,除非从中能看出今后补救的方法。他会想:“我们必须努力消除那些不幸的情形,让我们后代的处境有所改善。”另一些人呢?他们会想:“生活是不公平的。好的总是归了别人。既然世界曾那样对待我,那我为什么要对世界好呢?”有些父母就是这样对待孩子的:“我小的时候吃了这样的苦,我熬过来了,他们凭什么不能?”还有一些人会想:“我小时候不幸,所以现在做什么都应该被原谅。”这三种人的解析,会明白无误地体现在行动中;如果不改变解析,他们的行动 不会改变。正是在这一点上,个体心理学突破了决定论。任何经验都不是成功或失败的导因。经验的震撼——即所谓的“创伤”——不使我们痛苦,而使我们从中抽取适合我们目的的东西。我们赋予经验以意义,并以此决定自己的命运;而且,当我们以具体经验作为未来生活的基础时,其中很可能会有些错误。意义不是由环境决定的,我们赋予环境以意义,从而决定自己的命运。
然而,童年中的某些情形,极易导致有严重错误的生活意义。大多失败,都来自遭遇此类情形的儿童。首先,我们要关注的是器官有缺陷、婴儿期内患有疾病或残疾的儿童。他们负担过重,很难会觉得生活的意义在于做贡献。除非身旁有人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其他事物上,鼓励他们对他人发生兴趣,否则他们很有可能只专注于自身的感受。久而久之,他们会将自己和周围的人作比较,从而 加沮丧。在我们当下的文化中,同类的怜悯、奚落和回避,甚至可能会强化他们的自卑感。在这些情形下,他们有可能将自己封闭起来,失去参与共同生活的希望,认为自己遭到了世界的切身羞辱。
器官有缺陷或腺分泌物异常的儿童面临特殊困难,我想我是 个对此进行描述的人。这一科学领域已取得罕见成绩,但其发展方向却与我的期待相去甚远。从一开始,我就致力于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而不是找个理由,把失望的责任扔给遗传或身体状况。器官上有缺陷,难道必然会导致错误的生活方式?腺分泌所产生的效果,每个人都不一样,没有哪两个孩子是 相同的。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孩子能够克服这种困难,并且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出了罕见的有用能力。在这方面,个体心理学可不会给各种优生学计划做广告。很多为我们的文化做出过重大贡献的杰出人士,小时候都有器官上的缺陷。他们往往体弱多病,有的早早离世。但他们奋力拼搏,去克服身体上和外在环境中的种种困难,进步和新的贡献往往都来自这些人。奋斗让他们 强大、走得 远。我们无法从身体上判断他们的心智发展以后是好是坏。然而,迄今为止,小时候有器官或分泌腺缺陷的儿童, 大多数都没有受到正确的训练,他们的困难没有得到理解,所以他们大多只对自身感兴趣。在早年遭受器官缺陷的儿童中,我们发现了大量的失败案例,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第二种常常导致错误生活意义的情形,是孩子受到溺爱。孩子惯于宠溺,就会觉得自己的愿望就是律法。他没有努力,便得到了不该得到的特殊待遇,所以慢慢会觉得特殊待遇是他与生俱来的权利。结果,如果遇到其他情形,他不再是注意力的中心,他的感受不再是别人考虑的主要目标,那他就会 失落,他会觉得全世界都亏欠了他。他受到的训练,让他期望获得,而不是付出。他没有学会面对问题的其他方法。别人对他唯唯诺诺,以至于他失去了独立能力,不知道自己的事情可以自己去做。他只对自己感兴趣,从来没有学会合作的用处和必要。遇到问题的时候,他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对别人提出要求。在他看来,他必须重新获得特殊的待遇,必须迫使别人承认他是个特殊人物,要什么就得给什么,他觉得只有这样他的境况才能得到改善。
受到溺爱的孩子长大以后,也许会成为我们社群中 为危险的群体。其中有些人会大肆宣传他们的“善意”;有些为了获得控制他人的机会,甚至会变得 “可爱”。但是,以普通人的身份,通过合作去完成普通人的任务,他们是不干的。还有一些人会公开反叛。一旦无法轻松获得习以为常的温暖和服从,他们就会觉得别人背叛了他们。他们认为社会怀有敌意,因此要找所有社会成员报仇。这时候,如果社会表现出对其生活方式的敌意(这几乎是必然的),他们就会把这敌意看作新的证据,证明自己受到了亏待。由于这个原因,惩罚总是没有效果的,惩罚只会证实他们的想法:“别人都反对我。”但是,被溺爱的孩子无论是拒 合作,还是公然反叛,无论是通过柔弱去控制他人,还是通过暴力去报复他人,实际上都是在犯同一个错误。我们的确发现,有些人在不同时间会使用这两种方法,但他们的目的还是同一个。他们认为,“生活的意义就是,当 ,让别人承认自己是 重要的,我想要什么就得到什么”。只要赋予生活的意义不变,他们所采用的每一种方法都会是错误的。
第三种容易出现错误的情形,是孩子遭到忽视。这样的孩子从不知道爱和合作是怎么回事,他对生活的解析,也就不包含这些友好的因素。可以想见,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他会夸大困难,低估自己在他人好心协助下克服困难的能力。他小时候发现社会对他冷漠,因此觉得社会以后会一直冷漠下去。他不明白其实可以通过对他人有用的行动,去赢得别人的喜爱和尊重。他会怀疑他人,也无法信任自己。没有利益关系的、单纯的喜爱,是任何其他经验都无法替代的。母亲的 个任务,就是让孩子体验到一个值得信任的他人;随后,她应该放大、拓展这种信任感,使其覆盖孩子全部的生活环境。如果她 个任务——让孩子对她产生兴趣、喜爱她、愿意与她合作——失败了,孩子就很难产生社会兴趣和同伴情感。每个人都有对他人发生兴趣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必须得到培养和练习,否则其发展便会受挫。
如果有某个纯粹的典型,能够代表所有受到忽视、仇恨或冷落的儿童,那么我们很可能发现,他 不知道合作的存在,他孤立、无法与他人交流,一切有助于他在与别人交往中生活的东西,他都全然无知。不过,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在这种处境下的个体会死亡。任何儿童只要能够活过婴儿期,就证明他得到了一定的照顾和关注。因此,我们面对的不是受到忽视的儿童的纯粹典型,我们面对的儿童只是得到的关注比较少,或者在某些方面受到了忽视,在其他方面却没有。简而言之,我们可以说,受到忽视的儿童没能 找到一个值得信赖的他人。我们文明中一个令人难过的事实是,那么多生活的失败来自孤儿或私生子,总体上我们不得不将这样的孩子归入受忽视儿童之列。
以上三种情形——器官缺陷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很容易产生错误的生活意义,处在这种情形下的儿童都需要帮助,以修正他们面对问题的方式,帮助他们获得 好的生活意义。如果我们留意这种情况——就是说,如果我们真的关注他们,并且我们在这方面受过训练——我们就能够在他们所做的每件事情上看出他们赋予生活的意义。梦和联想或许有用,无论是梦中的生活还是醒来的生活,人格是一样的,不过梦中社会的压力不急迫,人格显现中的防范和隐藏就少一些。但是,要快速了解个体赋予自身和生活的意义, 有用的方法是通过他的记忆。任何记忆,无论他本人觉得多么微不足道,都代表着对他来说值得记忆的东西。之所以值得记忆,是因为那体现了他所想象的生活。那记忆对他说“这就是你应该期望的”,或者“这就是你必须躲避的”,或者“这就是生活”!同样,我们必须强调,经验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经验一直留存在记忆中,并被用来强化他赋予生活的意义。每个记忆,都是一份备忘录。
早期儿童记忆尤其有用,能帮助我们弄清楚个体对待生活的特殊方式已持续多久,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初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 初的记忆尤其重要,因为如下两个原因: ,其中包含着对个体及其环境的 基本判断,那是他 次对外部现象进行评估,第比较完整地认识自己以及环境对自己的要求;第二,这是他主观上的起点,是他为自己所杜撰的自传的开篇。因此,我们从中常常发现,他一方面觉得自己处于某个脆弱、不足的位置,另一方面又将强大、安全当作目标和理想状态,两者形成对照。个体所说的 初记忆,究竟是不是他能够记得的人生 件事情,甚至他所记忆的究竟是不是真实的事件,这些对于心理学来说并不重要。记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所记之事被“当作”如此,是因为它们对现在和未来生活的解析和影响。
我们不妨举几种 初记忆作为例子,说明一下由记忆固化下来的“生活意义观”。“咖啡壶从桌上掉下来,烫到了我。”这就是生活啊!女孩以这句话开启她的自传,我们并不意外地发现,她一直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无助感,倾向于夸大生活中的危险和困难。如果发现她心里批评别人没有照顾好她,我们同样不必惊讶。让那么小的孩子暴露在那样的危险之中,肯定有人 粗心! 另一个人的 初记忆,也呈现了类似的图景。“我记得三岁的时候从婴儿车上掉了下来。”他的 初记忆还伴有一个常做的梦。“世界末日要到了。我半夜醒来,发现火光满天、一片通红。星星都坠落下来,我们撞上了另一颗行星。可是就在撞击前那一刻,我醒了。”问他是不是怕什么东西,这位学生回答说:“我怕我这一生不会成功。”显然,他的 初记忆和常做的梦打击了他,强化了他对失败和灾难的畏惧。
一个十二岁的男孩来到诊所,因为他尿床,而且经常和母亲发生冲突。他的 初记忆是这样的:“妈妈以为我丢了,跑到街上大声喊我,她 害怕。我一直躲在屋里一个柜子里面。”从这份记忆中,我们可以读出这样的信息:“生活的意义是,通过制造麻烦来获得他人注意。可以通过欺骗来获得安全感。我遭到了忽视,但我可以哄骗别人。”他的尿床也是一种手段,为了让自己成为他人焦虑和关注的中心,母亲为他感到担心、焦虑,也证实了他对生活意义的解析。同前面的例子一样,这个男孩之前已经形成了印象,觉得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危险,认为只有别人为自己担惊受怕的时候,他才会安全。只有通过这种方法,他才相信,如果他需要,别人都会在那儿随时随地保护他。
以下是一位三十五岁女性的 初记忆:“三岁的时候,我走下地窖。黑暗中,我站在台阶上,一个男孩,我的表兄,比我大一点儿,开门跟在我后面。我很怕他。”根据她的 初记忆,我们也许可以推断,她那时候可能不习惯和别的孩子们玩儿,和异 往可能感到特别不自在。我们猜她是家里 的孩子,我们猜对了。而且,她三十五岁了,却仍然未婚。
下面的陈述,体现了 加充分的社会情感:“我记得母亲让我用婴儿车推着小妹妹。”但是,在这个例子中,我们不妨留意一下,看看有没有迹象表明,叙述者是否只有和弱者在一起时才 加自在,是否过于依赖母亲。 小的孩子出生时, 争取大孩子的配合,一起照顾小孩子。要让他们对这位新来者发生兴趣,让他们分担照顾的责任。如果能够获得他们的合作,那他们就不会觉得关注婴儿会降低他们自己的重要性。
希望有人陪伴,并不一定证明对他人有兴趣。我们问一个女孩她的 初记忆是什么,她回答:“我在和我的姐姐玩儿,还有另外两个女孩。”从这一陈述中,我们当然能看出一个孩子正在学习社会交往。不过,当她提到她 害怕的事情时,我们又获得了新的理解。她说:“我怕别人丢下我一个人。”这时候,我们要留意缺乏独立性的迹象。
我们一旦发现并理解了个体赋予生活的意义,就有了打开他全部人格的钥匙。有时候人们会说,人性不变,但只有从未找到正确钥匙的人才持有这种立场。正如前文所述,任何观点或治疗方法,如果不能找出原初的错误,都不能算成功。改善的 可能,就是学习一种 加合作、 加勇敢的对待生活的方式。要防止神经症倾向的发展, 的方法就是合作。因此,培养、鼓励孩子们进行合作极其重要,应该让孩子们通过共同的任务和共同的游戏,与同龄的孩子们一起,自行寻找解决方法。阻碍合作,会产生 严重的后果。例如,一个受到溺爱的孩子,学会了只对自己感兴趣,上学以后会将对他人的漠视带到学校。他对课程不感兴趣,除非他觉得能借此获取老师的欢心;他对别人的话不感兴趣,除非他认为对自己有好处。等他慢慢长大成人,缺乏社会情感的灾难性后果会日益明显。当初, 个错误发生时,他就停止了责任和独立的培养;现在,面对生活,他却没有应对任何考验的能力。
我们不能因为他的缺陷而责怪他,我们只能在他刚刚感受到缺陷所带来的后果时,努力去帮他进行补救。如果一个孩子从未学过地理,我们就不能指望他这门课考出好成绩。同样,如果一个孩子未受过合作训练,当他面临需要合作训练的任务时,我们也不能指望他能正确作答。生活中的一切问题,都需要合作能力才能解决。一切任务,都必须在我们人类社会的框架之下,以有利于人类福祉的方式,才能顺利完成。个体只有理解了生活的意义在于贡献,才能勇敢地去面对困难,才有获得成功的希望。
如果老师、家长、心理学家都搞清楚赋予生活以意义的过程中可能犯下的种种错误,如果他们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那么我们相信,那些缺乏社会兴趣的孩子会慢慢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意识到生活中的各种机会。一旦遇到问题,他们也不会停止努力或者去走捷径,不会试图逃避或者把包袱甩给别人,不会要求别人对他们特别地好、特别地同情,不会感到羞辱并试图报复,不会问:“生活有什么用处呢?我从生活中得到了什么呢?”相反,他们会说:“我们要创造自己的生活。这是我们自己的任务,我们有能力去完成。我们是自己行为的主人。如果要创造新的东西,或者替换旧的东西,那我们得自己去做,别人没这个义务。”如果用这种方式对待生活,把生活看作独立个体之间的合作,那么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有无限发展的可能。
"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没有勇气改变现状,用自欺的方式麻痹自己。
由于自卑感总是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但是其目的却不在于解决问题。争取优越感的动作总是朝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起来或摒开不谈。自卑者限制自身的活动范围,苦心孤诣地要避免失败,而不是追求成功,在困难面前犹疑、彷徨甚至退却。
获取优越感而不是改进情境。
他们隐藏起来而不为人所见的,则是超越一切、好高骛远的目标,和不惜任何代价以凌驾别人的决心。
一个人如果不敢在外界随心所欲地应付其爱情问题,他便无法成功地解决此问题。由于他的不安全感,他从未把他的兴趣扩展至他最熟悉的少数几个人之外。他怕跟别人相处时,他就不能再依照他习惯的方式来控制局势。受的教养告诉他:自己的愿望是有天生就被实现的权利的,而他们也从不知道:他们能凭自己的努力,在家庭的范围之外,赢取温暖和爱情。
在任何孩子身上,我们都可能造成奥迪普斯情结。我们所需要的,是让他的母亲宠惯他,不准他把兴趣扩展至别人身上,并要他的父亲对他冷漠而不关心。
假使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作之道,那么他一定会走向悲观之途,并发展出牢固的自卑情结。
只有合作的人才会作出充满希望及贡献良多的奋斗,才能真正增进我们的共同情境。
神经病患者在开始奋斗时,就已受到阻碍,对问题的解决方式始终留在很低水准,困难会相对的增大。
正常人在特定方向的努力被阻挠后,他能找到新的门路,只有神经病患者才会钻牛角尖。”我必须如此,否则我就无路可走了。“
每一个问题儿童,每一个神经病患者,每一个酗酒者、罪犯或性变态者,都采取了适当的行动,以达到他们认为是有约的地位。他们不可能抨击自己的病症,因为他们有这样的目标,就应该有这样的病症。
目标一改变,心灵的习惯和态度也会随之改变。他不必再用旧有的习惯和态度。适合于新目标的态度会取代之。
有许多人在卷入爱的漩涡时,都觉得自己很软弱。在某些方面看来,他们是对...
所谓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面对问题时无所适从的表现。
每一个神经病患者多多少少都会限制自己的活动范围以及跟整个情境的接触。他想要和生活中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保持距离,并将自己局限于他觉得能够主宰的环境之中。以此方式,他为自己筑起了一座窄小的城堡,关上门窗并远隔清风、阳光和新鲜空气,虚度一生。至于他是用怒吼、呵斥或是用低声下气来统治他的领域,则是视他的经验而定。如他会在他试过的各种方法里,选出能够最有成效地达成其目标的一种。有时间,他如果对某一种方法觉得不满意,他也会试用另一种。然而,不管他用的是什么方法,他的目标却是一样的——获取优越感,而不是努力改进其情境。
没有哪一个人会发现自己所处的地位已经接近能够完全控制其环境的最终目标。生命太短,我们的躯体也太软弱,可是生活的问题却不断地要求更丰硕及更完善的答案。我们不停地提出我们的答案,然而,我们却绝不会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无论如何,奋斗总是要继续下去的,但是,只有合作的人才能真正地增进我们的共同的情境。
我们生活中的乐趣,主要是由我们的缺乏肯定性而来。
事实上,一个思维正常的人,当他的努力在某一特殊方向受到阻挠时,他便能另外找寻新的门路。只有神经病患者才会认为他的目标的具体表现是:“我必须如此,否则我就走投无路了。”
他们不可能抨击自己的病症,因为他们有这样的目标,就应该有这样的病症。
有许多人在被卷入爱的漩涡时,都觉得自己很软弱。在某些方面看来,他们是不错的。只有优越感目标为“我决不能软弱,我决不能让大家知道我的底细”的人,才会躲开爱情的相互依赖关系,造成始终无法接受爱情的后果。你常常能注意到:当他们觉得有陷入爱情的危险时,他们便会把这种情况弄糟。他们会讥笑、嘲讽、并揶揄可能使他们陷入危险的人。
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帮助这些用错误方法来追求优越感的人呢?追求优越感是每个人的共性。懂得这个道理,我们便能对他们的所作所为表示理...
所有被宠坏的孩子都会害怕某些东西,他们用他们的害怕来吸引注意,结果就使这种情绪成为他们生活样式的一部分。他们利用它来获得和母亲重新紧密联系的目标。胆小的孩子一定是被宠惯的孩子,而且他还想继续受宠。
有时,这些被宠坏的孩子会害梦魇,并且在睡眠中大哭出声。这是一种众所皆知的病征,但是只要睡眠被认为是和清醒互相对立的状态,它就不可能被了解。然而,这是错误的,睡眠和清醒并不互相对立,他们是同一种东西的变异。在他的梦里,孩子行为的方式和他清醒时大致是相同的。他想改变情境使之符合自己利益的目标影响了他的整个身体和心灵,在经过训练和积累经验之后,他会找出达到其目标最有效的方法。即使在他睡眠的思想中,和他目标符合一致的影像和记忆也会进入他的心灵。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在几次经验之后会发现,如果他想再和母亲在一起,能够吓坏自己的想法是非常有用的。即使他们长大了,被宠坏的孩子仍然会保存他们那充满焦虑的梦。在梦中被吓坏是获取注意的工具,现在它已经成了机械式的习惯。
比如,那些弱小的孩子发现眼泪可以帮助他达到目的,于是,他便会无缘无故地哭,爱流泪的孩子长大成年后,多半是性情优郁的人。眼泪和抱怨有一个别致的称谓——“水性的力量”。这干扰合作、支配他人的一枚重磅武器。动不动就哭哭啼啼的孩子与那些饱受斯凌、怀有负罪感的孩子一样,有非常明显的自卑情结,他们愿意毫无遮拦地把自己的弱点暴露给别人,承认他没有照顾自己的能力,而实际上,在他们内心深处则隐藏着他想陵驾他人之上独霸天下的欲望。而那些喜欢吹嘘、好大喜功的孩子,表现给别人的是一种优越感,其实我们只要细心观察他的行为,而不被他的表面迷感,就可以发现他们嘴上不承认的自卑情结。
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类的所有问题都可归于职业、交际和两性这三个问题
生命的意义在于乐于关注他人,渴望成为社会大家庭一员,梦想着为人类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在对待职业、交际和两性问题时,从不寻求他人的帮助,对于社会缺乏兴趣和安全感。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自卑感,是人类改善自身处境的动力之源,是人类追求优越感的原动力。在《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首创“自卑情结”一词,阐述了自卑感的行成及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教导个人如何超越自卑感,将自卑感转变为对优越感的恰当追求,从而超越自我、活出生命的意义。
+++++++++++++++++++++++++++++++++++++++++++++++++++++++++++++++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常常会与自卑的人打交道。尤其在中国,对孩子的教育有太多的与“隔壁家小明”的比较和追求完美的倾向。“人比人,气死人”,因此造就了大量的自卑和自恋的人(其本质还是自卑)。因此,阿德勒这本对于自卑以及超越自卑的著作,就有了特别的意义与价值。
阿德勒在这本著作里希望个体能直面自己的自卑并超越之,同时,走向关系,拥有社会兴趣,承担社会责任,而不只是将生活局限于狭隘的自身。在竞争激烈、内卷加剧、自卑感充斥和个人主义价值观蔓延的当今社会,即便这本书的成书年代那么久远,这些视角依然是很有启发性和应用性的。
——叶斌(心理学博士,注册心理师/督导师 华东师范大学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总监 上海闻殊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
夜晚,电台,在倾听那些来电者的愤怒、难过、委屈和失望时,你总能感受到当事人不快乐的情绪背后,所隐藏着的自卑的声音:我是不好的、我是不值得被珍惜的……无论这些声音是怎样通过原生家庭或者是成长过程里遇见的人和事反映在TA的记忆里,此刻都已经镌刻在TA对自己的认知里,变成自己生命里的症结,痛苦难耐。
我感受到来电者的伤痛,却苦于找不到可以有效帮助到他们的工具,直到多年前读到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他用直白平实的语言,拉着你看向自己内心深处那些本能回避或者无法觉察的自卑和伤疤,带领着你在个体、家庭、社会等各种关系中,寻求着与自我和解,继而超越成长的路径。
现在,每当有人问我:有没有什么书可以让自己在荒袤的心灵沙漠中,觅得通往绿洲的道路?我会说,去看看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吧,或许这本书能助你一臂之力。
——梦晓(情感类心理夜话节目主持人 上海心理康复协会理事、专家组成员 24小时心理支持情绪减压平台创始人)
精彩短评:
作者:米菲 发布时间:2023-11-04 10:40:49
对于阿德勒的思想,我个人认为走向合作,走向开放的大方向没有错。但他的世界像数学一样,简化成公式一般的推理和演算,太僵化,没有弹性。
作者:乔依 发布时间:2023-12-06 13:22:34
合作 利他 找到自身价值感 从而超越自己 超越自卑 也是一种视角
作者:Helix 发布时间:2017-11-13 22:00:21
故事会水平
作者:小小c 发布时间:2024-02-18 18:32:42
做根有用的韭菜
作者:海边的卡夫卡 发布时间:2023-03-10 15:24:20
如果你觉得呼吁人们去爱是一种鸡汤,你觉得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只在于取悦自己,你觉得自己身上的顽疾完全不可治愈,你觉得其他人只是你的工具和手段,那么这本书不适合你读。
作者:阿北Noah 发布时间:2023-08-19 01:29:54
自卑构建的窄小密室,可以借着自卑阻挡外界并获得优越肯定,甚至可以遁入自杀的边缘来逃避一切困难,将问题彻底抛出,悬置状态来获得虚幻的超越感。思绪终究难以解决实际问题,现实超越也从不诞生于自言自语,得承认并行动,不断地走向下一个确定性的短暂停靠点,才能压住难以承受的生命之轻。
深度书评:
读后感
作者:道迟 发布时间:2007-09-23 14:21:41
优越感来源于自卑. 消除自卑最好的方法,便是建立优越感,以此来摆脱自卑带来的心理弱势.以我为例:小时侯,由于外貌和性格受其它人喜欢,我认为自己就是应该受到别人的关注,别人应该喜欢我我应该比别人优秀. 因为身体并不算强壮,在同龄人中,我并没有得到预期的统治与影响力. 现实与预期的差距使我产生了自卑感.如何消除这种自卑感呢?我的方法是在思想上藐视他们,在智力上超过其他人.为了建立起我的优越感,我对周围进行更多的探索,获得更多的知识,于是,我能明显感受到同龄人在这方面的不足,我的优越感就这样被建立.因为具有对事情拥有特殊见解和观察及把握别人心理的能力,我在日常生活中收益不少,并且受到其它人的称赞,所以,我的优越感也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强化.而这样的优越感必须拓展到各方面,学习,生活,友谊.当我试图将自己的优越感建立在学习上时,我明显地感到困难.预期中,我应该是取得很好的成绩,同时不需要付出什么努力.这样想的原因是我先天的认为自己要比别人优秀.很快的,我发现自己并不能在学习上建立优越感.众所周知,学习是需要付出极大努力的,而我,恰恰缺乏用功,成绩可想而知.虽然客观上说,不算差,但与自己的预期有极大的差距.自卑感在学习上又产生了,如何消除呢?我可以选择努力学习,获得好成绩,来消除它.但显然,我选择了另外一条路.通过在其它方面获得的成就来建立优越感,以此抵消先前产生的自卑感.而我选择的方法是获取更多的知识,进行更多的思考.于是我的优越感在这方面被强化,并转移到学习上. 现在的我依然如此,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种强大的快感包围了我.我感到自己是唯一的,无法替代的,同时我又是强大的及尊贵的.这种优越感觉的强化事我不断按自己所希望的那样塑造自己.
现实与预期的差距----自卑-------建立优越感------强化.
这是我认为人思想变化的流程. 当然,每个人的现实 与预期都受到本身环境的影响. 自卑的强弱也不同,这与敏感性有关.
体现优越感的方式也截然不同.
举例: 预期: 受妈妈的关心. 自己认为的现实:母亲的关心不够
自卑: 不受人重视.
建立优越感: 通过哭闹,引起别人的注意.
优越感: 父母还是在乎我的.
强化: 更频繁和更严重的吸引父母注意的方式
--------------------------------------------------我是华丽的分割线--------------------------------------------------------------
这篇读后感写于十年以前,从现在的角度看,物是人非,然而当时着实字字发自肺腑。陆陆续续还有人在点评此文,在欣慰之余也深感不安,大抵这故事没有后续。思来想去,还是由我亲自画下句号。
十年的时间不长不短,却可以完全地改变一个人。曾经的我醉心于精神分析,专注于自我剖析和剖析他人,研究各种心理学派,用逻辑去追根溯源。此类知识都是有用的,他们帮我筑起高高的城墙,穿上厚厚的铠甲,去抵抗世间万物对内心的冲击。我曾经那么自大,自以为坚强,直至在一次严厉的打击中崩溃。那些我自以为厚实的铠甲帮不到我,那些有用的精神分析无法给我勇气,瞬间我又变成那个瑟瑟发抖的小孩。以此为契机,我开始反思过于注重逻辑分析的问题,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懂得所有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幸运的是,不再那么执着于自我的时候,终于可以亲自去触碰逻辑下面的冰山:一片脱离了逻辑推理,脱离了语言文字,介于可以言说与不可言说之间。在那里,看到自己每个念头的升起熄灭,我是谁,而又是如何受到基因的控制。最后,与自我达成和解。(自我只是这个幻象) 此时,我才了解书名的意义——《超越自卑》。自卑并不是用来打败的,不是用来对抗的,自卑本身就是我们的一部分,那即是我,只是我们的自我无法接受罢了。人类创造出太多幻象,强大的自己,有安全感的自己,被爱包围的自己,就是不能接受那个丑陋脆弱而又渴望着一切的自我。 无常无我才是真相,了解了真相,才能获得全然的自由。
so,这么久了,终于可以说,我偶尔越过自卑,越过自我,我在路上
自学心理学建议从此书入手
作者:robin1123 发布时间:2009-04-08 12:06:38
1986年,安徽宣城 新华书店,高中生的我,进去瞧了瞧,看了看封面,读了读前言,翻了翻内容,读了两段文字后,决定花1.60元买下来。不贵,真的。(1984年年底的通货膨胀,令万元户已不再是罕见了。)
(如果你想知道当时的封面 ,可以看一眼: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482317/?i=1
)
快到16岁的我已是高三学生了,自卑与孤傲同时混杂在一个个体上。
日记是自小学三年级就一直记的。
而到了高中,我的日记更多的是:拿着一把解剖刀,将自己的思想解剖得血淋淋的。(我的同学读过我的日记后的感慨语。我也有同感。)
一位62岁的西方老头儿,写了这本书,在他学术成就达到最巅峰状态下写成的书,译成简体中文,让一位中国小子叹为观止。从此踏入自学心理学的殿堂。——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会影响他的一生!
很多人 不相信西方的图书 可以改变一个人,只相信东方的传统智慧更胜一筹。——其实,本无东方西方智慧之区分,只要是人类的智慧,于我们都有利的,就可以去吸收并加以利用。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这不,13年过去了,我打算再读此书,当然,1986版的书是肯定买不到的;而为了一本书,专门从宣城邮寄到深圳也没有必要——这样会麻烦有些年迈的父亲专程跑一趟,驾骑摩托对于他来说,是一件很危险的事;能让他少些风险也好。
先是购买了光明日报出版社的,发现满篇全是“神经病症状”的字样,实在忍受不了。打算再购买这一本汕头大学出版社的,会不会没有这种误译?好奇之,于是,再购此版本。(1986年黄国光译的书,现在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我想读一下其他人译的版本,不只是读黄 一个人的)。
两相比较,发现自己更喜欢这一版本。
同样地,这一版本的唯一缺点就是我提及的“神经病症状”,应该译作“神经症症状”。因为“神经病”在口语中并没什么太大的不妥,不过,作为心理学专著,还是严肃地译成“神经症”为正确。——神经症是指神经衰弱这一类;而“神经病”在医学上的含义,指的是神经系统疾病,与精神疾病是两大类,牛头不对马嘴之感。
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版本,添加了一些段落标题,表面上似乎便于阅读,但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我是十分不喜欢的。——信息量被分隔,导致读起来容易被打断。我喜欢每页的信息量足够多,以便于思考。而光明日报社的开本 导致每页文字数量太少。
这本书,用逻辑推理与事实验证的方式,论证了很多 结论。
一个人如果想要克服自卑,取决于 他自己应该意识到自己的 骄傲实质上只是 自卑的伪装,而不是真正的自豪。
区分骄傲与自豪 是不容易的。
尤其是看清楚自己。
事隔一十三年,我仍然很喜欢这本书。也值得反复阅读、反复把玩。
倘若从弗洛伊德、容格 的著作入手,很容易将心理学误解。
所以,还是建议诸位从这本书开始涉猎西方的心理学。
我自学某门学科的习惯:先会购买一本 概貌式的图书,了解现阶段的发展与分支学科,然后再撷取一部分来进行自学。(人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只能如此简化了,于我而言)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6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网站更新速度:3分
使用便利性:4分
书籍清晰度:7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是否包含广告:3分
加载速度:8分
安全性:5分
稳定性:8分
搜索功能:8分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mobi(505+)
- 五星好评(344+)
- 书籍完整(171+)
- 四星好评(94+)
- 体验差(440+)
- 内容齐全(292+)
- txt(114+)
- 三星好评(283+)
- 无水印(663+)
- 情节曲折(173+)
- 体验满分(550+)
下载评价
- 网友 汪***豪: ( 2024-12-22 19:01:11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戈***玉: ( 2024-12-28 09:34:17 )
特别棒
- 网友 隗***杉: ( 2024-12-20 00:05:19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国***芳: ( 2025-01-08 07:22:32 )
五星好评
- 网友 晏***媛: ( 2024-12-18 21:13:35 )
够人性化!
- 网友 通***蕊: ( 2024-12-13 17:31:12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曾***玉: ( 2024-12-20 05:34:10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冉***兮: ( 2024-12-31 10:35:16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孙***美: ( 2025-01-03 06:55:53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瞿***香: ( 2025-01-01 09:03:28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后***之: ( 2024-12-26 23:13:07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喜欢"自卑与 译文经典 奥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著 周小进译 心理学家叶斌主持人梦晓 诚挚"的人也看了
全国监理工程师建设工程质量控制(1教学视频软件光盘+1配套手册)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中公版·2019纪委监委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考试笔试一本通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海外直订Wonder Lake Safety Book: The Essential Lake Safety Guide For Children 神奇湖安全手册:儿童基本湖泊安全指南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千字文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相声"三字经"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MicrosoftTM IIS 7的实施与管理MicrosoftTM IIS 7 Implement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幼儿学前专注力训练160题(第3阶段)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出国留学:英语口语一本就够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序格局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拜厄钢琴基本教程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藏密三续(藏文)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考试新汇编600题(3内部审计知识要素)/中审网校考试用书系列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心理拓展游戏270例/梦山书系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2020年 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报考指南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贪吃的老鼠强盗(聪明豆绘本.珍藏版:《咕噜牛》作者经典绘本系列)正版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5分
人物塑造:9分
主题深度:9分
文字风格:8分
语言运用:8分
文笔流畅:5分
思想传递:5分
知识深度:9分
知识广度:9分
实用性:3分
章节划分:6分
结构布局:3分
新颖与独特:3分
情感共鸣:7分
引人入胜:7分
现实相关:9分
沉浸感:7分
事实准确性:5分
文化贡献: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