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中国人的美德:谦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49:41

中国人的美德:谦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中国人的美德:谦精美图片
》中国人的美德:谦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中国人的美德:谦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201082790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暂无价格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49:41

内容简介:

《中国人的美德: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谦”的字形说起,告诉读者美德是中国人思想道德的灵魂,是构筑中国人时代精神的血脉。第二部分由名句名段构成。选取与“谦”字有关,适合学生诵读的格言、名句、名段并进行注释和内涵解读。第三部分选取了从古至今与“谦”有关的美德故事。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中国人的美德: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谦”的字形说起,告诉读者美德是中国人思想道德的灵魂,是构筑中国人时代精神的血脉。第二部分由名句名段构成。选取与“谦”字有关,适合学生诵读的格言、名句、名段并进行注释和内涵解读。第三部分选取了从古至今与“谦”有关的美德故事。


精彩短评:

  • 作者:Lucia 发布时间:2018-09-06 19:40:08

    和《你是吃出来的》有重复的部分,于是跳过了前半本。加了一些具体一些的食物。感觉可读性更强。

  • 作者:wjs991228 发布时间:2016-09-25 17:43:04

    偶尔翻翻对于解题蛮有帮助,不过原题较多。

  • 作者:柯落 发布时间:2007-10-24 15:25:50

    曾经很想买这本书,10多年后的今天终于买到了,真开心.

  • 作者:fka EyeCU 发布时间:2015-12-25 18:32:56

    理论分析较为平淡。但是,文献回顾做得还是挺全的,补充了我之前的知识漏洞。

  • 作者:人生实验室 发布时间:2021-03-14 18:54:47

    过度饮食的解决方法,断食。恢复身体的功能。达到关注身体的真正的饥饿感受,吃真正的食物,需要的是食物与身体的和解。

  • 作者:叶秋 发布时间:2019-11-10 20:20:20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作者成功抢到沙发!!


深度书评:

  • “我不会像你那么无情,只会做个事不关己的旁观者!”

    作者:皮特4 发布时间:2012-11-13 19:20:49

          凌晨三点钟的时候,有一个没有声音的声音——这声音是朝向心脏的——让我欲睡不能。这声音吵得我躺不下去了。不是半夜行驶的工程车,今夜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声音。连冰箱都在沉默。但我还是要起来。

          三十分钟前我刚刚读完香港作家——我这是有意强调作家的地理位置,在香港用香港话书写香港——董启章的《体育时期》。读完后我想迅速忘掉它,但是这努力不太有效。我现在正是想写点读完《体育时期》的这种复杂的想法。《体育时期》给人无力感。无能感。无言感。无助感。这几乎不是它本身的。它本身激情与理性并重,是一部强力的诚实的小说。

          董启章自私。恶毒。他在相当大的篇幅里用方言写作,拒绝了大部分不是他的小说方言区的读者。更恶毒的是,他在小说里频频以董启章——不是叙述者我——的身份来言说小说的艺术。这个董启章对 《体育时期》不时作出评判。跟读者交代布局的理由。跟小说本身对话。这本来是要讨饭吃的文学批评家的职权范围。董启章在结束《体育时期》的写作的时候,就砸了文学批评者的饭碗。批评者跟《体育时期》交手简直就是自取其辱。这并不妨碍《体育时期》成为一部备受谈论的小说。不能言说其实是想说的太多而无从开口,也就是在选择第一句话时的犹豫和行文组织的不可避免的逻辑倒错。

          《体育时期》是最后的体育时期,是H大学中文系女生沈贝贝的最后的大学时光。沈贝贝/黄敏华的《给我一道裂缝》向读者暗示了另一个董启章的出没。那里面颇受沈贝贝尊敬的黑骑士是董启章的另一个假面。写作,教写作,鼓励写作,对写作充满激情和沮丧。现实情境是:在香港当一个职业小说家几乎不可能。没人出版。没人阅读。没人批评。

          刘学政。充满理想和理想破灭。跟随韦教授和被韦教授踢开。抛弃沈贝贝和被黄颂心抛弃。热衷读书和被证明无用。热衷政治和被政治玩弄。一个令董启章心痛——正是基于这一点董启章才没有把刘学政写得很讨人厌——的玩偶。

          董启章给那个因摇滚而没有“坏”下去的叫黄颂心的女孩子起了这个颇具哲学意味的假面名字。一个青春的身体不是苹果,不是一个苹果,不是很多苹果,仅仅是不是苹果。董启章假不是苹果的名字写了31首优秀的歌词。

          “不是苹果说,插它吧,拿球拍柄插进去吧,向我报复,求求你,这是你,和我,唯一解救的方法。”(第433页)实现罪恶以消除罪恶感。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作者:何金水 发布时间:2023-12-15 17:33:59

    本书是西方经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巨著,它以其独到的“有效需求理论”与“乘数理论”,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束手无策的资本主义世界指出了一条摆脱困境的出路。今天,我们的资产依然会随着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而涨跌,政府的经济政策不仅会影响我们所拥有资产的实际价值,也将影响持有者选择投资时机的策略。

    第1篇 引论
    第1章 正名

    古典学派是马克思最早使用的名词,用来指包括李嘉图、詹姆斯·穆勒和他们以前的经济学家,也是指在李嘉图时期达到顶峰的那派理论集大成的经济学创建者们。

    在资产阶级经济学术中,理论经济学一般称为经济理论,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两个分支。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范围,以经济活动总过程为对象,考察国民收入、物价水平等总量的决定和波动,而微观经济学则是研究市场经济中的单个经济单位,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包括供求价格平衡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在不同市场类型下厂商成本分析与产量、价格决定理论、生产要素收入决定即分配理论等。

    第2章 古典学派的前提

    失业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灾难,被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分成下列几种:①因生产结构失调而引起的结构性失业;②由于技术改革,不同职业或不同地域间的重新分配劳动力及各种新技术的变革引起的与就业者的冲突的摩擦性失业;③由于气候或季节(如冬季)停止施工等引起的季节性失业;④由于不愿意接受较低工资而发生的所谓“自愿失业”,等等。

    充分就业指的是在某一特定真实工资率之下,所能达到的最大就业量。

    我们将“非自愿性”失业定义为:当工资品的价格相对于货币工资有少许上涨时,劳动力总需求量与总供给量在现行货币工资下均增大,那么就认为有“非自愿性”失业存在。

    我们将所有失业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类:

    (1)在调换工作过程中,暂时性地没有工作可做;

    (2)工作所需的专业化程度极深,因此需求时断时续;

    (3)工会不允许工会以外的工人就业,即所谓的排外(Closed Shop)政策。

    从萨伊和李嘉图以来,经典学派都一直说:供给会自己创造自己的需求(Supply Creates Its Own Demand)。他们的意思大概是说,全部生产成本,必然直接、间接地用来购买该产物。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对这个学说解释得很清楚:商品是唯一用来购买商品的。每个人只能用他们自己的产品去购买别人的产品。所有卖者必然是买者。

    在以物物交换为主要需求方式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是同时兼需求者和供应者两种身份的,对于那些供大于求的人们来说,他们总是把自己剩余的劳动产品储存起来作为以后消费或享受的资本。

    假设某人有能力消费却不消费,那么这种行为必然使劳动力与商品不再用来供给消费,而是用来投资,去生产资本品。下列引文是从马歇尔著作的《国内价值纯理论》一书中选出的,可以用来说明这种传统的看法:

    个人的全部收入,是用来购买劳动力与商品的。有些人常常会把他的收入用掉一部分,再存起来一部分;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大家都认为被存下来的一部分收入,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购买劳动力与商品,其实质与他用掉的一部分的效果是完全一样的。如果他购买劳动力与商品的目的是用来获得现在的享受,则我们将之称为花费;如果他购买劳动力与商品的目的是用来获得财富,希望通过这样获得的财富来取得未来的享受,则我们将之称为储蓄。从马歇尔后期的著作中,或从埃奇沃斯和庇古教授的著作中,很难找到类似语句。今日这种学说不再以如此简陋的形式出现,不过它仍然是整个经典学派理论的骨干。如果没有它,整个经典学派理论就会崩溃。

    他们错误地认为,现在不消费与留着以备将来消费之间,存在一种联系。其实后者与前者的动机,是完全不相同的。

    经典学派理论所赖以依存的三个假定:

    (一)真实工资等于现行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

    (二)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非自愿失业;

    (三)供给会自己创造自己的需求,意思是说,不论产量与就业量处于何种水平,总需求价格都等于总供给价格。以上三者共存亡,任何一个,在逻辑上必然蕴含其余两个。

    第3章 有效需求原则

    当技术、资源及要素成本三者都不变时,某个工厂、某个企业以及整个工业的就业量,就会由该相应产量所能获得的预期收益所决定。为使预期收益达到最大量,雇主们就一定会设法使就业量达到某一水平,在该水平上,使预期收益超过要素成本—即利润。

    有效需求指的是保证投资者获得最大利润的社会总需求。它是由消费需求(消费支出)和投资需求(投资支出)两部分所构成的,也是雇主们决定他们的生产和提供就业量的重要依据。

    充分就业就是当对劳动力产物的有效需求增加时,总就业量不再增加。

    萨伊定律认为,不论产量如何,总产量的总需求价格与其总供给价格总相等。实际上相当于说,社会上不存在阻挠充分就业的力量。

    仅仅是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存在,就足以经常会使就业量的增长在达到充分就业之前就停止。

    尽管劳动力的边际产物大于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但有效需求的不足,还是常常会阻碍生产。

    在这片水产资源丰富、运输便捷的土地上,因为经济的闭塞、货币流通的缓慢,使得人们之间的经济交换非常有限,各方面的需求也受到很大限制,直接导致可供利用的资源并没有派上太大的用场,人们仍然生活在贫穷之中。所以,他们直到现在仍然是靠打鱼等简单的谋生手段来过活的。

    社会经济实力越强,实际产量与可能产量的差别就越大,经济制度的弱点也越容易暴露,因此也就越会引起人们的愤怒和不满。一个贫穷的社会常常会将它的大部分产品用于消费,因此要产生充分就业,只需有小量投资即可。相反,如果是一个经济富裕的社会,假设富人的储蓄倾向与穷人的就业机会并不矛盾,那么比起贫穷的社会,投资机会就会多得多。如果在一个经济潜力极大的社会中,对于投资者的引诱力很小,那么即使这个社会的富裕潜力非常大,其实际产量也会被有效需求原则强迫性地减少,直至该社会的经济实力达到某种贫穷程度,即实际产量多出消费量的部分,恰好与其社会的微弱的投资引诱相适应。

    但还有比这更为不幸的情况。在一个富裕的社会中,不仅倾向于边际消费的势力较弱,而且因其已经拥有较大的资本积聚量,所以除非利率可以在短时间内下降,否则对继续投资的吸引力也较小。在这里就会涉及到利息的相关理论,以及为何利率不可以自动降到适宜的水平。

    一百多年以来,我们所接触过的经济学,都是以李嘉图经济学中的相关观念为基础的。李嘉图认为有效需求的不足是不可能的,对此马尔萨斯虽然曾经强烈反对,但是却没有效果,因为马尔萨斯只是依靠日常观察收入来的事实去进行论述,却不能清楚地说明为什么有效需求会不足或过剩,以及其不足或过剩是如何产生的。因此李嘉图完全征服了英国,正如异教裁判所征服了西班牙一样。他的学说,不仅被金融界、政治界和学术界所接受,而且所有的争辩及不同的观点也从此销声匿迹了。有效需求这一大难题,也从此不再出现在经济学文献中。经典学派理论在马歇尔、埃奇沃斯以及庇古教授手中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然而对于有效需求,在三人的著作中,却只字未提。有效需求这个概念,也只能在卡尔·马克思(Karl Marx)、西尔维奥·格塞尔(Silvio Gesell)或道格拉斯(Douglas)少校这些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偷偷摸摸地存在着。

    李嘉图的学说很适合当时的社会环境。

    这一学说可以将社会上许多不公道和残酷的地方,解释为进步过程中所必然发生的意外事件,因此它非常受统治者的欢迎。这一学说还可以为资本家的自由企业进行辩护,因此又得到了统治者背后有支配力的社会人士的垂青。

    第2篇 定义与观念

    对经济概念的模糊不清是造成我们不理解经济理论的主要原因之一。就衡量单位问题而论,单位的不同,直接导致经济总量只能用价格的总和加以表示。在《通论》出版以前,西方并没有系统的国民收入的概念和统计数字,所以明确、清晰地说明国民收入的概念和引起的问题对分析整个经济体系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4章 单位的选择

    货币量是指商品流通过程中,市场上的商品总量、商品和各种商品价格的乘积。如果价格不变,流通的商品量越大,需要的货币量也越大。如果投入流通的商品量不变,则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取决于商品的价格水平。价格越高,所需要的货币量也就越多。

    国民收入是综合地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指标,即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内,物质资料生产部门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减掉用于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的余额。

    第5章 预期与就业

    满足消费者才是一切生产的最终目的。不过从生产者付出生产成本开始,直到最终产品被消费者所购买,要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在经历了这段时间之后,即等到生产者可以向消费者提供产品时,消费者愿意付出什么代价去换取产品,对于这一点,雇主们(包括生产者和投资者)却无从确切地获知,只是尽可能地对它作一些预测。如果雇主不进行生产还好,假使他要进行生产,而且这项生产又要占据一定时间,那么雇主除了以这些预期为依据之外,就再无其他办法了。

    在经过从生产到消费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消费方向的改变与否,市场需求量的多少,则完全看投资者的眼光和预见能力了。

    在某种意义上,任何时间的就业量,不仅由现在的预期状态所决定,还与过去某段时间以内的许多预期状态有关。

    第6章 收入、储蓄及投资的定义

    雇主的收入等于其本期所售产品的价值与其直接成本之差。

    雇主的收入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毛利(Gross Profit)。毛利要根据生产规模而定,也就是要根据雇主设法使其成为最大量的能力而定。

    雇主的收入是有效需求、就业量和生产要素成本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此三者能达到最恰当的比例,就会滋生出最高的利益。

    论使用者成本

    大资本投入和小资本投入,所赚得的利益是有本质差别的。越是长期的供给价格越能体现它们之间的巨大差距。因为这必须要经得起各种成本风险利息和时间的考验。

    第7章 再论储蓄与投资的意义

    储蓄和投资从社会全体的角度来看,是同一事物的两面。

    信用是经济主体之间的、有条件的一种让渡货币资金或商品的经济关系。在形式上,是一切借贷、赊销商品、预付货款的行为的统称,实质上就是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让渡货币资金或商品物资的行为。

    经济的繁荣使得每一个人都拥有了剩余资产,而投资作为收入和消费的剩余部分,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储蓄和投资总量的相等我们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论证,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雇主们利润的不稳定性,导致了他们为达到最高利润而调整的经营体制,会使得储蓄有时并不等于投资,这也是引起资本社会里失业、剥削、危机等弊病的根本原因。

    就业量(或者说是产量与真实收入)是由雇主决定的,雇主的动机,是在设法使其现在的和未来的利润达到一个最大量,这个最大量是指:雇主在拥有某种设备,在该设备寿命期限内,设法从该资本设备上取得的最大报酬,使用者成本就是通过它而决定的;能够满足雇主利润的最大量的就业量,则是由总求函数决定的;后者又是由雇主在各种假设之下,预料从消费和投资中,可以取得的收益所决定。

    凯恩斯认为就业量的主要决定因素在于雇主对有效需求的预期。投资与储蓄的差额增大的信号,往往会使雇主们扩大用人数量。

    第3篇 消费倾向

    社会需求是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部分决定的,而最终决定有效需求规模的心理因素之一就是所谓的“消费倾向”。

    第8章 消费倾向:(一)客观因素

    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收入增多,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会像收入增加的那样多,它们的比值同符号,且小于1。

    消费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和唯一对象。

    在就业量一定的情况下,受行业性质或分配方式制约的个人收入将是决定消费量最重要的因素。

    一个社会的消费量,显然由下列因素所决定:

    (a)收入量;

    (b)客观环境;

    (c)社会居民的主观需要、心理倾向、个人习惯以及相互之间收入分配方法(产量增加时,分配办法也许略有变动)。

    如果一般经济情况不变,那么消费开支(以工资单位计算)主要是由产量与就业量所决定的。

    无论从先前人类的本性来看,还是从经验中的具体事实来看,都存在着一个基本的心理法则。这条规律也就是一般情况下,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消费就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比不上收入增加得多。

    个人常常会将维持自己习惯的生活标准放在首要位置,然后再将实际收入与用来维持该标准所需费用的差,储蓄起来。尽管消费开支会随收入的改变而进行相应的调整,但在短时期内,调整程度不会做得很适当。因此,当收入增加时,储蓄也会增加,收入减少时,储蓄也会减少,储蓄的增减程度,开始时大但后来就会变小。

    一般来说,收入的绝对值越大,收入和消费之间的缝隙(Gap)也会越大。所以满足个人及其家属目前的基本需要,就成为最重要的任务。当生活达到相当舒适的程度时,才可能有余力积聚资本。因此一般来说,如果真实收入增加,那么储蓄在收入中占的比例(Proportion)也会增加。

    当一个社会的真实收入增加时,它的消费量并不会以相同的绝对量增加,所以绝对量增大的必定是储蓄,除非其他的因素同时也会有异常重大的变化。

    就是因为有这个基本法则,经济制度才能够稳定。也就是说,当就业量—也就是总收入—增加时,不需要将所有的就业增量都用来满足消费的增量。

    只要消费倾向不改变,就业量就只能随投资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当就业量增加时,消费者对消费的增加,就要小于总供给价格的增加,所以除非用投资的增加,来补足这个缝隙,否则增加就业量就不会得到任何好处。

    在非静态的经济社会里,由于对长期耐用资产的狂热投资,使得资本在迅速膨胀的同时还储存了大量可供新投资使用的偿债基金和折旧费用,但却因设备的完好无损而一再搁置,这将是引起经济萧条的显著因素。

    就业机会一定会受到总需求量的限制,总需求只存在两种来源:(a)当前消费;(b)未来消费。为了有利可图,应现在着手准备未来消费,而且从社会观点看来,要供给未来消费,就不能从理财上打算,只能从现在开始实实在在地生产商品。

    只有当人们预期未来消费支出会增加时,当前新投资才会超过原有资本的负投资。

    当人们靠增加投资来维持今天的均衡时,明天的均衡就会变得困难。

    资本不能离开消费而独立存在。

    如果消费倾向一旦降低,就会成为永久的习惯,那么不仅消费需求会减少,资本需求也会减少。

    第9章 消费倾向:(二)主观因素

    一般说来,包括八种主要的动机或对象,每种都带有主观色彩,可以使人不将其收入用于消费。

    (一)建立准备金,来防止一些预料不到的变化。

    (二)预防未来收入不如今日收入宽裕而储存一部分费用,如养老费用、子女教育费、亲属扶养费等等。

    (三)享受利息及其增值,即有的人愿意现在不消费,而得到一个享受未来消费(两者都以实物计算)的机会。

    (四)人类的本能就是使以后开支可以逐渐增加,而且总是希望生活程度能够逐渐提高,却不希望逐渐下降,尽管享受能力可能会逐渐降低。

    (五)享受独立感及自力感,虽然也许没有什么特殊用途。

    (六)获得从事投机或发展事业的本钱。

    (七)遗留财产给后人。

    (八)满足纯粹的吝啬欲望,即一贯遏制消费,节约到一种不合理的程度。可以将以上八种动机,分别称为谨慎、远虑、计算、改善、独立、企业、自豪与贪婪。相应的消费动机,则是享受、短见、慷慨、失算、炫耀与奢侈。

    储蓄是指人们将暂时不会用到的货币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一种行为。它的原意是积蓄备用,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出现剩余产品后出现的。

    证券投机,是利用证券市场的价格起伏波动,在极短的时期内牟取暴利的一种交易行为。

    有时也存在一些动机,使得消费超过收入。

    短期内消费量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入的变化,而不是特定收入量下消费倾向的变化。

    利率变动对于实际储蓄量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总储蓄是由总投资所决定的。

    利率增高的结果,一定是将收入压到很低的水平,使得储蓄减到与投资相等。而且由于收入的减少程度(就绝对数量而言),一定会比投资的减少程度要大,因此提高利率可以减少消费,如果提高利率,储蓄与消费都要减少。

    如果有可能让我们的收入不变,那么提高利率,或许能够引诱我们的储蓄多一些。但如果提高利率会妨碍到投资,那么我们的收入就不可能不变。所以收入必须下降,才能使储蓄能力降低,以抵消高利率对于储蓄意愿的刺激。

    国家财政政策是不会让利息率高得足以刺激人们放弃投资选择储蓄,从而影响到国民经济整体收入的。

    第10章 边际消费倾向与乘数

    只要消费倾向不改变,就业量就只随投资的增加而增加。

    如果人们试图把所有的收入增量都用于消费,那么,物价将会无休止地增长,经济将很难维持稳定。

    一个国家之所以比较穷,是因其社会的就业量不足。

    投资的变动对于就业量的影响,在富裕社会中会比贫穷社会大许多。

    增雇某一特定量的劳工服务于政府投资的项目上,那么它对总就业量的影响,在失业问题非常严重的时期,就比几乎达到充分就业时期要大得多

    举债支出(Loan Expenditure)虽然“浪费”,但结果却能够使社会致富。

    在经济衰退期,黄金的价格(以劳动力和实物来衡量)会趋于上升,这个趋势对经济的复兴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因为在经济上值得开采的金矿,其矿床和矿质的最低标准都可以再适当下降。金子的供给增加,也许可以促进利率的下降。

    第4篇 投资引诱

    投资量的多寡取决于对投资的诱导,实际上也就是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相对的高低。资本边际效率代表投资带来的利益,利息率代表投资的代价。

    第11章 资本的边际效率

    购买投资品实际上就是购买取得它们一系列未来收益的权利。那么预期收益的高低则是决定我们是否购买的主要因素。但在这等待增值的期间里,价值的趋向是我们无从把握的,所以大众一般会投资于边际效率不常减少的商品,如:房子、珠宝、古董等物品进行投资。

    资本的边际效率,是指将钱投资在新增资产上,所能预期取得的报酬率(Rate of Return),而与历史上记录的结果

    任何一个时期里,假如某种类型的资本投资量增加,那么受资本供给和资产产量提高影响下的资本边际效率将随着投资的增加而减少。

    投资量一定会达到投资需求表上的一点,该点上一般资本的边际效率正好等于市场利率。

    使资产迅速增长的野心滋生了大量的放贷者和贷款者。但有时由于贷款者不道德的行为或货币贬值等意想不到的事情,使得这种理财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第12章 长期预期状态

    人们用来推测未来收益的知识其实非常有限,投资的行为基本上是在玩一种既靠本领又靠运气的混合游戏。这和战争很类似。打仗需要实力、勇气,运气更是十分重要。

    证券交易市场却会将许多投资,每天都重新估价一次。这种重新估价,使得私人常有机会将已投入的资本进行变动。

    证券交易所的每日行情,其初衷是为了便于人与人之间旧有投资的转让,但这势必会对当前投资量产生重大影响。

    从事职业投资,就好比是参加选美比赛。一百张参赛者的照片在报纸上发表,但只能从其中选出最美的六个,得奖的那个人一定是那一位—与全体参赛者的平均爱好最相接近的。在这种情形的驱使下,每一个参赛者就绝对不会选他心目中最美的六个人,而会去选他认为其他人会认为最美的六个人。如果每个参赛者都是这样去考虑他们的选择,都不选他们心目中最美的人,也不选一般人认为最美的人,而是依靠他们的智慧,去推测在常人看来是其他人认为最美的人。这就达到了第三级推测,而且我仍然相信会存在有人运用到第四第五级的可能,甚至比这还要更高。

    职业投资者就是一场智力与眼光的比拼,他们所较量的是预测在几个月后按成规所能确定的股票市价,而不是预测投资在未来好几年的收益。

    人生并不是无尽头的,因此人性导致人们喜欢有速且有效的生活方式,对于能够马上致富的方法最感兴趣,而对于要在遥远的未来才能够得到的好处,一般人都要对此方法大费思量。

    喜欢速效天性的人们总是对迅速致富有着特殊的兴趣,只有极少数人甘愿花费更多的精力,冒更大的风险来验证他们的长期预测。

    如果我将预测市场心理这种活动用投机(Speculation)一词来代表,将预测资产在其整个寿命中未来收益的活动用企业(Enterprise)一词来代表,那么投机也不一定会常常支配企业。但投资市场的组织越进步,投机支配企业的危险性就会越大。纽约是世界上最大的投资市场之一,在这样的市场上,投机(依照以上所下定义)的势力非常庞大。但即使是在理财领域之外,美国人也仍然过分地喜欢推测一般人对于他人的看法,这个民族性的弱点,也同样在证券市场上有所体现。据说美国人因为收入而投资(目前许多英国人还是这样)的人相当少,如果他不是希望以后会有资本增值,他是绝对不会愿意购买这样一份投资的。

    当美国人决定是否购买一件投资品时,主要的依据不在于该投资的未来收益,而是在于该投资的市场价格(因循成规的市价)的波动对他是否有利。那么,他就是以上所说的投机者。如果投机仅仅是企业洪流中的一小股,或许没有什么害处。但如果企业就像是投机漩涡中的水泡,情形就要严重得多了。如果一个国家的资本发展变成游戏赌博的副产品,整个事情大概就不会做得好。

    只要投资市场能够被我们组织运用得非常灵活,那么这类趋势就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大家一致认同要为公众利益着想,应当让游戏赌博场所的收费尽量昂贵,人们进去之前先要考虑一下自己的腰包,从而减少他们进去的次数。

    恐怕证券交易所也应该是这样。伦敦证券交易所的罪恶,与华尔街比较起来还算是少的,原因并不在于两国国民性质的不同,而是在于前者对于一般的英国人,比起华尔街对于一般的美国人,收费要昂贵得多,想进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要在伦敦证券交易所里交易,就必须要付介绍费和高额的经纪费,还必须向英国财政部门交纳转手税,税额也是很高的。这些费用,都足以能够让该交易所的流动性减少,因此华尔街的交易,有很大一部分在伦敦证券交易所都是不存在的。但在另一方面,伦敦证券交易所每两星期就会结一次帐,这又会使该市场的流动性增加。在美国,如果不希望投机掩盖企业的事情发生,最切实和最有效的办法,就必须依靠美国政府对所有交易征收高额的转手税。

    当企业成为投机漩涡中的泡沫时,当国家的资本变成赌场中的副产品时,经济大萧条的命运就再也不可能避免了。20世纪前期,华尔街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泡沫,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场不堪迅速滋生起来的投机者们的重负,而在瞬间崩塌的结果。可是,它的复苏能力同样让人惊奇,在危机后的短短十几年里,它又以更焕发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只要个人可以利用财富来储蓄或放款,那么除非投资市场存在,可以将资产随时脱手,变成现款,否则谁都不大愿意购买真正的资本资产。那些并不是由自己来经管资本资产的人,尤其对购买资本资产没有兴趣。

    在决定把发财致富的希望寄托到股票投资上时,也就同时多了一份担惊受怕和少了一份资金流通的机会。

    除了投机之外,人性本身的弱点也会引起经济的动荡。个人的积极行为,有一大部分,是由一种油然而生的乐观情绪所决定。假使做一件事情的后果,必须要等许多日子后才会明白,那么是否要做这件事,

    大概只是一时的冲动—一种油然而生的驱使,让他们觉得动比静好。

    创办企业除了冷静的计划之外,还需要看上去十分脆弱的乐观情绪,后者可能带来一些失败,也使得一些“不可能的事业”变成商业奇迹。

    想要经济繁荣,就必须让社会政治与一般工商界相融洽。

    利率的改变,对于投资量来说至少在通常情形下仍能产生极大的影响。

    第13章 利率通论

    利息率是在特定时期内利息数额和贷出的货币金额的比例。它是利润的一部分,应低于利润率。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下,平均利润率的规律性,所以利息率不是以单纯的部门或企业的利润来确定的,而取决于平均利润率。

    由于货币需求中人的主观因素,所以流动性偏好出于三个动机:

    ①日常交易需要的交易动机;

    ②安全保障需要的谨慎动机;

    ③追求利润目的的投机动机。

    利率不是储蓄本身或等待本身(Waiting as Such)的报酬。

    利息,就是在某特定时期内,放弃周转灵活性的报酬。

    利率只是一个比例,其分母是某一定量的货币,其分子是在某一特定时期中,放弃对此货币的控制权,来换取债票(Debt),从而得到的报酬。

    利率所衡量的,就是持有货币者的不愿意程度—不愿意放弃对这些货币的灵活控制权的程度。利率并不是使投资资源的需求量与当前消费的自愿节约量趋于均衡的一种“价格”。利率是使公众愿意用现金形式来持有的财富,恰好等于现有现金量的一种“价格”。这就意味着,如果利率低于这个均衡水准(如果将现金脱手可得的报酬减少),那么公众愿意持有的现金量,就会超过现有供给量;如果利率比这一水准高,那么有一部分现金就会变得多余,也就不会有人愿意持有。如果这种解释是正确的,那么在特定情况下,货币数量与灵活偏好这二者,就是决定实际利率的两大因素。

    人们总是反复衡量持有现款和放弃流动性偏好哪种方式能得到更多的利息,然后再决定是否储存货币,这也是大众的普遍心理。

    第14章 古典学派的利率论

    古典学派关于利息的错误根源在于:把利息当成了等待本身的报酬,而没有把它看成是不储存货币的报酬。

    利润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或现象形态,也就是资本家在售出商品后收入的总价值超过其总成本的余额。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李嘉图《经济学原理》以及其他著作中的利率论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或相同价值的代替品。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外在表现形式。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转化为货币,是产生价格的最根本基础。

    银行早在中世纪就出现了,它主要是充当信用和支付中介,并变积蓄和收入为资本,利用利率和放款利息等创造信用流通工具和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场所。

    第15章 流动性偏好的心理动机和商业动机

    我用收入存款(Income Deposits)、业务存款(Business Deposits),以及储蓄存款(Savings Deposits)来研究货币的全部需求。

    不妨把个人在某种情况下对货币的需求,看作是一个单独的决定。这个决定是许多动机综合后的结果。在分析动机时,可以将其分为三类,即交易动机、谨慎动机以及投机动机;交易动机又可再分为收入动机及业务动机。第一类就是

    收入存款以及业务存款;第二类及第三类相当于储蓄存款。

    持有货币的各种动机的强弱程度,均部分取决于需要现金时以某种暂时借贷的方式取得现金的代价和可靠性,尤其是依靠银行透支或类似透支方式。

    人们对利息率前途的渺茫是导致他们持有投机动机现金的流动性偏好的唯一合理解释。所以,利息率在很大程度上是高度的心理产物。

    在均衡状态时,利息率不能低于相对于充分就业的利息率水平,否则,就将产生真正的通货膨胀。于是继续增加的现金将几乎全部被人们的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所吸收。所以只有就业、储蓄和投资相互配合,经济社会才能有序、和谐地运作。

    心理成分在利率现象中所占的比例是很大的。

    第16章 关于资本性质的几点观察

    资本主义所有制是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利用它们剥削雇佣的工人的一种私有制形式,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存在的基础。

    剩余价值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那部分价值。

    们常常以为储蓄会带来更多的投资,这是基于人们储蓄的动机就是为了在未来进行消费的这样一种错误观念。

    储蓄就是一种权力,它可以选择在任何一日消费不预先规定的一种商品。

    如果一个社会有丰富的资本设备,再多增加一点投资就会使资本边际效率等于零甚至为负数。那么此时,能使货币“储存起来”的储存费用,不仅低得几乎为零,而且还安全可靠。

    如果财富的逐渐积累得不到报酬,但人们依然有自由将其收入积累起来以备未来之需,也就是说,使资本品丰富起来的资本边际效率等于零的设想可以实现。那么,以这样的方式消灭坐收利益的阶级,也许是逐渐消除资本主义各种弊病最为合理的办法。

    第17章 利息与货币的特性

    商品是用来进行交换、满足人们需求的劳动产品。它首先是通过劳动生产出来并凭借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们需求的有利用价值的物品。同时,它又必须是用来进行交换的有用物。

    货币区别于其他产品的地方在于:它的效用完全取决于它的交换价值。在市场中,货币的价值也会和其他商品的价值同起同落。

    货币持有成本极低的特性,使人们可以任意加大对它的持有量,这是以抵销人们对货币未来价值预期所带来的影响。而人们之所以更愿意持有货币,是因为货币具有流动性,不会因时间流逝而消耗巨大的持有成本,而又可以任意在有所需要的时候兑换成相应的商品。

    人们常常把黄金作为价值标准,那是因为黄金的供给缺乏弹性。

    资本设备本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如果把它作为存货保藏,那么耗损与费用一定会超过它的灵活升值。

    在这种经济体系中,资本设备要互相区别,只有三个方面:

    (a)其所能帮助生产的消费品不同;

    (b)其产品价值的稳定性不同(面包的价值经常比新奇商品的价值稳定);

    (c)其所包含的财富,可以“流动转化”(Become Liquid)的速度不同,换句话说,它们生产产物的速度不同。因为出售产物的收入,可以用来转购其他类型不同的财富。持有财富的人必须权衡二者的得失:其一,各种资本设备,根据前面所论及的,都缺乏周转灵活这一特征;其二,持有财富(在去掉风险成分以后)可以产生未来收益(后者是或然性的最佳估计)。

    灵活升值与风险费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它们之所以不相同,是因为或然程度的最佳估计是一回事,作此估计的信心又是另一回事。

    假如经济体系中其他条件不变,在一系列自然利息率中,就会出现一个与充分就业相一致的自然利率,我们称这个利率为中立利率,也许称之为最佳利率更为合适。

    第18章 就业通论提要

    市场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一切商品进行交换的总和,一切贸易活动的总和,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及商品流通的总和。

    第5篇 货币工资与物价

    解决资本主义失业和经济萧条的对策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这两个办法的目的都是为了给社会注入更多的购买力,使过剩产品越来越少,企业从而变得趋向正常运营,资本主义也可以走出失业和生产过剩的危机。

    第19章 货币工资的改变

    就业人数只与有效需求量(用工资单位计算)发生关系,而后者是预期的消费与预期的投资总和,所以假设消费倾向、资本的边际效率表以及利率三者不变,那么有效需求也不会改变。假设以上三个因素不变,而雇主们增加就业人数,那么就全体雇主而言,收益一定少于供给价格。

    第20章 就业函数

    商业资本家指经营商品或货币的资本家,是人格化了的商业资本。他们直接地剥削商业劳动者,间接地剥削产业劳动者。

    工作日指在一个自然日(一昼夜24小时)内,工人从事劳动的那部分时间,也称为“劳动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作日是由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共同构成的,且这一部分是由完全不同的规律调节的。

    第21章 物价论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及相应的经济关系和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货币最重要的属性就在于它微妙地联系着现在与未来,除非是利用货币,否则我们甚至不可能讨论预期的变化对当前活动的影响。

    我们只要稍稍环视一下自己的周围,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生活用品都是靠货币换来的。

    有一种情形我们称它为通货膨胀,即当有效需求再增加时,已无增加产量的作用,仅使成本单位随有效需求作同比例上涨。到目前为止,货币膨胀的效果,只是程度的问题,在该点以前,我们找不出一点可以划一条清楚界线,表明已达到通货膨胀的处境。因为在该点以前,货币数量每增加一次,有效需求还能增加,这部分作用,一部分用于提高成本单位,一部分用于增加产量。

    第6篇 通论引起的社会问题的分析

    经济周期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交替性地经历繁荣和萧条的经济状态。繁荣时期,经济活动就兴旺,消费和投资高涨,就业量接近充分;而经济萧条时期,经济活动就萎缩甚至恶化。

    第22章 略论经济周期

    资本积累也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攫取的剩余价值其中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投到再生产中去,购以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扩大再生产的规模。

    利率上涨是由于商业及投机二方面对于货币的需求增加。这一因素有时可使事态严重化,偶尔也会导致危机,但是我认为,一个典型的(常常是最普通的)危机,它的起因往往不是利率上涨,而是资本的边际效率突然崩溃。

    对于就业来说,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双管齐下,全面地调整资本边际效率和投资相应的水平的关系。所以,在某些特殊的经济情况下,势必需要政府的干涉,来维持市场规律的平衡和避免民众遭受不应有的损失。

    第24章 略论《通论》可以引起的社会哲学

    自从19世纪末以来,在收入税、超额收入税、遗产税等直接税上,在消除财富与收入的巨大差异方面,整个世界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而英国最为突出。

    假如国家将遗产税的收入用作经常开支,以致相应地减少了收入税和消费税,那么征收高额遗产税的财政政策就必会对消费倾向的增加起作用。

    因为赚钱机会和私有财产的存在,人类的危险性格或许会发展成为不顾一切地追逐个人势力或其他形式的狂妄自大。

    我们宁愿看到,在一个理性政策的限制下,人们可以以自己拥有的财产去冒风险。

    我相信资本的需求是有严格限度的,这意思是说,资本数量很容易增加到一点,使它的边际效率降到最低。但这并不是说使用资本品可以不需要付出代价,而是说从资本品得到的收益,不但可以抵补折旧,所余下的一点还可以负担风险、行使技巧与判断等功能所必需的代价。总之,持久性资产和其他寿命极短的商品一样,所产生的总收益,只能够抵补劳动力成本再加上一些风险成本、一些技巧与监督的代价。

    资本所有者之所以能取得利息,是因为资本稀少,就如同地主之所以能取得地租,是因为土地稀少一样。但土地稀少还有理由解释,而资本稀少却没有。

    食利者只是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期的特有现象,当完成自己的使命后便会退出历史舞台,资本主义也将因这个阶段的消失而大为改观,产业工人必定会成为社会的主人。

    我认为,资本主义体系中有坐收利息阶级,只是一种过渡时期的现象,它随着任务的完毕也就消失了。坐收利息的阶级一经消灭,那么资本主义就将好转。我的主张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坐收利息阶级以及毫无用处的投资者的自然死亡,并不是突然的,而只是把最近在英国已经可以看到的现象慢慢延长下去而已,所以并不需要革命。

    因此在实际施政时,我们最好确立两个目标:第一,增加资本数量,使得资本不再有稀少性,那些毫无用处的投资者从此不能再坐收利益。第二,建立一个直接税的税收体系,使得理财家、雇主以及诸如此类人物的智慧、决策、行政技能等,可在合理报酬下为社会服务。由于这些人对于本行很感兴趣,所以即使报酬低很多,仍会愿意提供服务。

    上述所说的两个目标并不很难执行。至于在什么样的范围内,国家(公共意志之代表人)应当设法增加并补充投资引诱?在什么范围以内,应当鼓励一般人的消费倾向,同时又可在一两个世纪以内使得资本不再稀少?这只能从经验中得来。

    战争是由很多原因导致的。独裁者很容易利用人民的好胜心从事战争。除此以外,战争还有经济上的原因,即人口压力以及国家之间互相争夺市场。第二种因素在19世纪的战争中处于主要地位,而也许未来还会如此

    如果采取19世纪下半期的常规方法,对内自由放任,对外实行金本位,那么除了互相争夺市场以外,政府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可以减轻国内的经济苦痛。因为在这种体系下,凡可以解决长期的或时断时续的就业量不足的现象的种种办法都不能用,唯一的一个方法就是,改善国际往来账上的贸易差额。

    如果各国能够利用国内政策提供充分就业,并且又能维持人口趋势方面的均衡,那么就不会有重大的经济力量导致国家间的冲突。

    许多政治家自认为自己不受任何理论影响,然而他们却成了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

    在经济哲学以及政治哲学这些方面,很少有人到了25岁或30岁以后,还会接受新的思想,所以公务员、政客、甚至鼓动家应用于当前时局的往往不是最近的理论。然而,无论是好是坏,危险的总不会是既得的利益,而是人们的思想。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4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3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9分

  • 知识广度:3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5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6分

  • 沉浸感:8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4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7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 网站更新速度:3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 是否包含广告:4分

  • 加载速度:7分

  • 安全性:9分

  • 稳定性:9分

  • 搜索功能:8分

  •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经典(590+)
  • 情节曲折(292+)
  • 速度快(383+)
  • 排版满分(213+)
  • 简单(111+)
  • 实惠(130+)
  • 无漏页(530+)
  • 品质不错(425+)
  • 引人入胜(61+)
  • 字体合适(380+)
  • 体验满分(430+)
  • 方便(637+)

下载评价

  • 网友 堵***格: ( 2025-01-05 01:49:33 )

    OK,还可以

  • 网友 瞿***香: ( 2024-12-24 23:18:49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訾***雰: ( 2024-12-18 14:13:14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仰***兰: ( 2025-01-02 03:24:01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曾***文: ( 2024-12-28 10:31:35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温***欣: ( 2024-12-14 05:45:17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师***怀: ( 2024-12-14 13:28:46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敖***菡: ( 2024-12-31 07:49:19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郗***兰: ( 2025-01-08 21:19:57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孔***旋: ( 2024-12-24 14:18:30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后***之: ( 2025-01-08 16:07:24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林***艳: ( 2024-12-27 11:45:38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曹***雯: ( 2024-12-12 02:48:09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