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49:12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精美图片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900429957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6-6
  • 页数:76
  • 价格:15.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49:12

内容简介:

本产品由考卷和配套多媒体学习光盘组成。

考卷包括试卷和试卷答案与评析两大部分。试卷中有模拟试题和考试真题,模拟试题根据最新版考试大纲的要求,由多年研究等级考试考纲、试题及相关政策的等级考试研究中心编写,覆盖所有考点;真题部分包含2005年4月、2005年9月和2006年4月三套考卷,让考生考前热身。答案与评析部分则对每套试卷的每一道题都提供了参考答案,并对相应考点进行了点评,是高考生的学习效率。

配套多媒体学习光盘中提供有等考超级模拟软件、电子试卷和考生需要了解的与等级考试相关的一切信息。超级模拟软件提供与等考完全相同的考试环境和操作界面,具有自动阅卷、自动评分功能,并能对每一道考题的考试要点进行评析,对每一道操作题提供动画类操作演示,特别适合自学。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本产品由考卷和配套多媒体学习光盘组成。

考卷包括试卷和试卷答案与评析两大部分。试卷中有模拟试题和考试真题,模拟试题根据最新版考试大纲的要求,由多年研究等级考试考纲、试题及相关政策的等级考试研究中心编写,覆盖所有考点;真题部分包含2005年4月、2005年9月和2006年4月三套考卷,让考生考前热身。答案与评析部分则对每套试卷的每一道题都提供了参考答案,并对相应考点进行了点评,是高考生的学习效率。

配套多媒体学习光盘中提供有等考超级模拟软件、电子试卷和考生需要了解的与等级考试相关的一切信息。超级模拟软件提供与等考完全相同的考试环境和操作界面,具有自动阅卷、自动评分功能,并能对每一道考题的考试要点进行评析,对每一道操作题提供动画类操作演示,特别适合自学。


精彩短评:

  • 作者:shashadelulu 发布时间:2019-05-20 16:01:50

    特别实用的金融书籍,内容通俗易懂,受益啦

  • 作者:l2000g 发布时间:2014-01-21 08:46:36

    知道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

  • 作者:含烟 发布时间:2023-10-28 12:02:11

    出场人物太多,但大部分都是形象扁平的工具人,越到后面越感觉到笔力不足,众多故事线无法圆满收束。

  • 作者:小小岛 发布时间:2020-07-17 12:27:12

    敬爱的周总理,向您学习,我以后也要艰苦朴素。从少买点衣服,多锻炼做起。

  • 作者:王不了 发布时间:2017-06-24 10:50:15

    很不错。讲了一点给泡泡听。2017年6月22日。

  • 作者:被窝男 发布时间:2019-05-09 21:02:18

    怀旧。


深度书评:

  • 倔强头,赤诚心——温家宝的地质生涯

    作者:小沛爵 发布时间:2018-05-12 01:50:41

    2016年6月21日至7月9日作

      我坐在家中,静静地回忆三十七年的道路,思考着未来,用得着一句话概括,还是那颗倔强的头颅,还是那颗赤诚的心。三十多年的历程可以说是一帆风顺,这并不好,容易满足,而且经不起波折。我准备后三十年不折不挠,逆水行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远大的目标,还得从点滴做起。对生活仍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无论多大的压力,不要中断学习和工作。

    ——1979年7月24日日记

      我初知温家宝,是1998年抗洪抢险期间央视新闻中常出现的忙碌身影。当时不到10岁的我只知温家宝是国务院副总理,而无过多级别概念。直到中共十六届一中全会当选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于次年接任国务院总理,愈加关注时政的我才对温家宝印象深刻。

      回顾温家宝的事业历程,清晰可辨三大阶段:地质系统、中共中央办公厅和中央书记处、国务院。依我看,第三阶段(特指政府首脑任期)最为人熟知且最具功过争议,第二阶段关键在于进入政治中枢,第一阶段则因年代较早而陌生。

      今年3月,地质出版社出版的《温家宝地质笔记》在全国公开发行。据新华社电:“本书收入温家宝同志1968年至1985年在地质系统工作期间的工作、学习笔记160余篇,手迹影印件632幅。这是作者从现存45本、400多万字的笔记中摘选的。本书还收入作者撰写的回忆文章24篇,照片50余幅。全书分为野外地质考察笔记、管理工作笔记、调研笔记和学习研究笔记四个部分,真实记录了作者的成长经历,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地质工作的变化和成就。本书所收笔记、回忆文章及照片均为首次公开发表。”

      显然,温家宝退休后再度出书(首部著作是《温家宝谈教育》),讲的正是自己事业历程的第一阶段。25年地质生涯(1960年9月入学北京地质学院-1985年10月调离地质矿产部)塑造了温家宝的品格,更确立了温家宝的仕途,可谓认识温家宝的“窗口”。温家宝在自序中就坦言——

      从1968年到1985年,我在地质系统工作了18个年头,大多是在艰苦环境中度过的。其中,在甘肃省地质局工作15年,在地矿部工作3年。这18年是我从青年到中年这段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也是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更是我们国家发生历史转折变化的重要时期。

      乍一看《温家宝地质笔记》,567页的正文厚度和大量的专业材料挺瘆,其实字里行间夹着诸多“干货”。我“读薄”了此书,颇感受益匪浅。

      “工作越忙,读书越要坚持不懈”

      遥想总理当年,古文脱口而出。想必有人视温家宝为“掉书袋”,但这恰是博览群书的一种实践啊!况且所谓“掉书袋”者,实为“一瓶不响,半瓶晃荡”,真正的大家则是经典信手拈来。

      然而,太多阳春白雪毕竟不够接地气,更贴近民众的“习话”、“李语”就比“温言”传播效果好。但也不能否认温家宝的脱口而出确是信手拈来,而有此底气,定离不开长年积累。

      温家宝于《温家宝地质笔记》中强调,“读书学习对我来说不仅是习惯,而且是需要和自觉了。”我总自称“我为读书狂,每每徜徉于知识的海洋,莫不欣喜。”温家宝亦如此,而感悟更深——

      我出身教师世家,从小喜欢读书,尤其喜欢阅读历史和文学作品。1954年9月,我考进南开中学,走进了一个学习知识的新天地。在南开中学时,我如饥似渴地读书,获得了很多知识,认识了学校以外广阔的世界。

      从中外历史和文学作品的宏篇巨著中,我看到了人类历史的辉煌和未来的光明,也看到历史和现实中丑恶的一面。我常含着热泪阅读这些不朽的作品。书中记载着历史的厚重和启示,人类的进步和前途,个人的奋斗和命运。每读这些篇章,我的心情总是跌宕起伏,掩卷久久沉思。我经常以历史上的英杰名人为榜样,把他们作为指引我前进的明灯和克服困难的力量。在阅读中,我时常联系社会、思索人生,想着社会发展的道路,想着自己将来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温家宝读过何书?我从《温家宝地质笔记》中整理出一份书单(如有遗漏,敬请谅解),除了李四光《中国地质学》、黄汲清《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这样的专业著作和阿·费尔斯曼《趣味地球化学》这样的科普读物以及徐霞客、丁文江、章鸿钊、杨钟健、谢家荣、魏格纳等中外地理大师的作品,还包括若干非地质类图书:

      中国作者(按出生时间排序)

      老子、孔子、商鞅、孟子、庄子、范仲淹、王安石、毛泽东。

      外国作者(按出生时间排序)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当·斯密、康德、华盛顿、歌德、林肯、马克思、恩格斯、甘地、列宁、丘吉尔。

      中国作品(按书名汉语拼音排序)

      《邓小平文选》、《汉书》、《刘禹锡诗文选注》、《呐喊》、《史记》、《王安石诗文选注》、《贞观政要》、《中国通史》、《中国通史简编》、《资治通鉴》。

      外国作品(按书名汉语拼音排序)

      《恩格斯传》、《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传》。

      其他

      “描写哥白尼、伽利略和布鲁诺的著作”。

      在培养子女读书习惯方面,父母的示范作用极重要。温家宝就两次提及与父亲的书缘:一是温家宝带着父亲读过的《中国地质学》上大学,这本李四光英文原作、张文佑中文编译的专著先被温父“画满了红线”并“写有心得体会”,后被温家宝“圈圈点点,作了许多新标记”;二是温家宝买的《二十四史》独缺《明史》,“年迈的父亲知道后专门给我买来补齐”。由此推之,温家宝好读书应是受家庭环境熏陶。

      我很敬佩温家宝见缝插针地读书,特别是当别人专注于忙里偷闲时,仍能不改初衷。1970年5月18日,温家宝在祁连山如是说——

      现在,同事们都在打扑克。我不愿在那上面多费时间。我想,只有把别人玩耍的时间,都用于工作和学习,才能弥补我资质的不足,才能不空耗生命,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为人民做更多有益的事情。

      温家宝所谓“现在”指的是夜晚,即“读书和思考的最好时光”。温家宝认为,“工作越忙,读书越要坚持不懈。睡觉前我一定要看书,一个小时也好,翻几页也好。不看书,就觉得没有完成一天的任务。”

      早在1968年赴甘肃工作时,温家宝四件行李中就有两件是“装满书籍的小木箱”。在地质队,温家宝制定了每个冬季自学一门学科(物理、化学、历史、文学、外语)的学习计划。故“每到祁连山或北山出野外”,温家宝都要带书,“有专业书,也有文史哲类的书,甚至带着英语课本”。

      1982年冬,刚及不惑之年的温家宝在日记中自勉“刻苦学习,求有真知灼见”。当时,已调任地质矿产部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的温家宝在学习政治理论的同时,重点加强经济知识、经济政策、经济理论的学习,从而更开阔了视野。

      博览群书甚好,只入眼不入脑地海读却会导致“学而不思则罔”。读书并非拼数量,而应求质量、重消化,实现学以致用。温家宝读书就有深思,在史籍方面,“特别关注历史上‘盛世’成因的探讨、研究”。如针对《贞观政要》所载唐太宗“爱之如一”的施政理念,温家宝评曰:“若‘如一’,这样算‘允公’、才‘平等’、才可能‘大同’,人民才能共同富裕,社会才能进步。”

      学无止境。温家宝至今“仍为未能完全掌握英语而深感遗憾”,年轻的我不更应珍惜时光,多读书、多学习以完善自己吗?

      “母校是我终生难忘、永远感恩的精神家园”

      1960年至1968年,我在北京地质学院接受了比较系统的地质专业教育与训练。我时常回忆起这段时光,想念我的老师和同学。在北京地质学院的学习和生活给我日后从事地质工作、做人行事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我当时所做的大量学习笔记全部散失了。但是,母校是我终生难忘、永远感恩的精神家园——

      不言而喻,大学是青年人走向社会的起点。8年(5年本科和3年研究生)北京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学生岁月对温家宝就有三重影响:

      母校培养了温家宝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在校期间,求知若渴的温家宝“抓紧一切时间去涉猎各种学术理论和观点,让头脑这张白纸,画上五彩缤纷的科学画图”。地质学博大精深,沉浸其中的温家宝汲取着知识,更树立了态度——

      一个科学工作者只承认规律和真理,而不屈服于任何权威。在学校期间,我遇到问题总要问“为什么?”这也就养成了在日后工作中不迷信、不盲从的信念。在“文化大革命”混乱的年代里,北京地质学院是一个重灾区。即便在那十分狂热躁动的气氛中,我也始终保持清醒,努力坚守独立的人格。

      母校培养了温家宝克服困难、勇于担当的勇气。虽早有选择地质就是选择艰苦的思想准备,但温家宝才入学几个月就患上浸润性肺结核,实属打击——

      但我认为,人要垮,首先精神先垮。只要精神不垮,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摧毁我的意志和身体。因此,我从不放弃锻炼身体,更加努力自学。第一学期结束时,我参加考试的几门课程,包括没有上完的结晶学都获得了优秀。半年后,医生允许我每天学习4小时,以后又增加为8小时。但我不把自己当成病人,坚持跑步、打球,不仅全天上课,而且早起晚睡。班上的同学都忘记了我还是个病人。殊不知,我是直到大学临毕业时才摘掉肺结核的“帽子”。大学五年全部考试课程(除一门外)、所有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毕业论文都获得了优秀。

      学霸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母校坚定了温家宝人民至上的理念。除了读书,温家宝还常抄录名人格言,“常看常思,常看常新”,并“下决心要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服务于国家和人民”。

      “我急切地要了解国情和民生,坚定自己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信念。”温家宝从大学开始参加农村调查,“除学校组织的下乡麦收和秋收劳动外”,还曾赴北京通县(今通州区)、湖北秦岭、河南嵩山等地农村劳动、实习——

      在实习中,我和老乡同吃同住,充分了解了山区农民的生活。乡亲们纯朴的面容,一口亲切浓郁的方言,至今让人难以忘怀。我对群众了解得愈深,对他们的感情愈真,觉得自己的责任愈重。1965年大学毕业时,我为新同学写了一篇题为“要把学习和为人民服务联系起来”的信,发表在9月5日的校刊上;我还决心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为此,我曾多次要求到西藏工作,并两次写血书明志。

      温家宝虽未到西藏工作,但仕途同样始于甘肃且同为十六届、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胡锦涛曾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兼西藏军区党委第一书记。同胡锦涛一样曾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胡春华,也在毕业时主动要求到西藏工作,并于当年(20岁)任共青团西藏自治区委组织部干部。

      忆往昔,温家宝于《温家宝地质笔记》中表示,“如今,作为一个年过七旬的人,回顾自己的学习、工作历程,我感到十分欣慰:我没有辜负自己的生命,没有辜负我热爱的人民。”

      我认为,温家宝也没有辜负母校。

      “只要一天不倒,一息尚存,就要为人民工作一天”

      北京地质学院使温家宝决心为人民服务,艰苦的野外工作则是毕业后的第一考验。当时,温家宝常自勉“做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温家宝地质笔记》就收录了几段类似“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为人民做更多有益的事情”的文字——

      我身在深山,但胸怀却像海一样的宽广。我把自己的工作,与人民的利益联系起来,就产生了无穷的力量,顽强地战斗。

    ——1970年5月27日日记

      我要以坚韧、顽强的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只要一天不倒,一息尚存,就要为人民工作一天。

    ——1970年5月28日日记

      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我的心情从未平静过。纵横全国的大小河山,贮藏了丰富的矿藏。我要在祖国的土地上,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为人民造福。

    ——1970年7月12日日记

      光阴荏苒,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看看自己,已经进入壮年了。在生命的长途上,我必须抓紧这每一天、每一年,刻苦地学习,努力地工作。一息尚存,我决不放弃为人民积累知识,再服务于人民。

    ——1974年7月17日日记

      我每每看到农民辛勤劳动的情景,总要敦促自己,早起晚睡,努力做好工作,不负于抚养我们成长的人民大众。

    ——1974年8月4日日记

      地质队员总希望每一次踏勘都能有所发现。即便是一块石头,通过我们的野外工作,能逐步证实其经济价值,从而改变地方或当地人民的生活。尽管这种几率很低,但这种梦想时刻总在头脑中闪现,我们每天都在脚踏实地地追索。

      最终,一心赤诚为民的温家宝从北京的大学生到甘肃的技术员,从祁连山到中南海,从找矿到治国,步步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一个不畏艰难困苦的人,一定会到达光辉的顶点”

      大学时患肺结核只是温家宝成年后经历的初次磨砺,到甘肃省地质局工作才是艰苦的开始。

      1968年冬,温家宝被安排到酒泉县丰乐公社(今酒泉市肃州区丰乐乡)劳动锻炼,负责挖建台子沟水利干渠——

      那时,我年轻,能吃苦。在一人多深的沟里,一锹一锹地将土甩上沟边;几十斤重的大石块背在后背,连走带跑几十米都不感到累。手上磨出了泡,背上磨破了皮。午饭,常常就着开水吃凉馍。就是这样,我们干了三个多月。

      正式入了行,温家宝就随地质力学队进行野外地质考察,跋山涉水也成了家常便饭。但温家宝心态极佳——

      地质队员在野外考察时的工作和生活是单调枯燥和艰苦危险的,但也充满了神奇和乐趣。我平静从容地面对艰苦,在困难的环境中保持尊严,保持心灵的纯净和美好,把希望寄托在明天。这样的内心,有着常人的愿望和追求,也有着神仙般的诗意和广阔。

      温家宝更视“苦”为“炼”和“练”——

      艰苦的野外地质工作既是对身体的锤炼,又是对人的意志、品格的磨练。我经常背着装满石头样品的地质包,一步—步向高山攀登,累了就靠着山崖歇一会儿,然后继续往前走。我从不敢坐下,生怕再也起不来。

      我坚信,没有翻不过去的山,也没有到不了的岭。山越高,意志愈坚;岭越远,胸怀愈宽。一个不畏艰难困苦的人,一定会到达光辉的顶点。

      《温家宝地质笔记》还记述了一次惊心动魄的险情——

      1970年6月的一天,在洪水坝河小龙口基站,由于连降大雨,山洪暴发,数十年未上水的阶地边缘不断被水冲垮。山上冲下的大石头在洪水中轰隆隆滚动,山坡的泥石流不断滑下。我们小组就住在阶地上,当时情况十分危急。我招呼同事先搬资料,后搬行李,再拆帐篷,迅速转移。那一夜,大雨滂沱,洪水连续上涨,我们竟然搬了三次家。第二天雨过天晴,沟谷被冲得变了形,堆满了被洪水冲下来的巨石,还有死去的骆驼。

      有付出就有收获,也有代价。温家宝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的干巴河脑野外考察时,“午饭就是带上山的凉馒头”,却因忙而“经常中午不吃饭,饥一顿饱一顿,以致后来胃一直不好”。

      那为何温家宝在野外如此拼命?“这样做值得吗?”

      对地质队员而言,每一座山梁都可能蕴含宝藏,即便以前有同行到此踏勘过。只要不畏高、险、远、难,尽力追索观察地质异常,不断发现与矿产相关的蛛丝马迹,做好野外观察,就有可能找到宝藏。

      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温家宝用不畏艰苦和专业精神在祁连山播撒青春、倾注热血。

      “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

      党中央提出实行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后,我开始走上基层领导岗位。1978年12月,我被甘肃省地质局任命为地质力学区测队(原区测二队)副队长、党委常委,分工主持地质力学队的生产工作。

      从此,步步践行赤诚为民的温家宝转而驶入仕途快车道:1979年9月21日,调任甘肃省地质局地矿处副处长,主持全处工作;1981年3月28日,升任甘肃省地质局副局长,处理全局地质业务工作;1982年11月初,调任地质矿产部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1983年10月10日,被国务院任命为地质矿产部副部长,参与领导部委全局性工作;1985年10月,离开地质系统,转职中共中央机构……

      走上基层领导岗位意味着管的人变多、事变杂。在待人方面,温家宝非常关注地质力学队职工的生活,“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工作,尽可能地为大家多做些事”。在处事方面,温家宝于1979年1月20日日记中告诫自己——

      我不做那种不学无术的领导者,也不做庸庸碌碌的事务主义者,而要做一个有学识、有头脑、有远见、有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因此,从担任领导工作的一天开始,我便下决心继续努力钻研科学技术,绝不能放松。

      仍在1979年1月,温家宝决定“第二次放弃提级的机会”,并于日记中写了这样一句话:“人的价值不是用工资的多少作为尺度的,人对社会的贡献也决不是以挣钱多少可以衡量的。”

      至于温家宝第一次放弃提级,是在1977年底。1979年1月15日日记则简述了温家宝两次放弃提级的始末——

      那次队上十四个单位有十三个半单位的同志提我,我写出大字报坚决让给那些工作多年、工资偏低的同志。这一次是在我被提升为副队长之后,又有多数单位的同志同意我,由于我主持队上的工作,不能先为自己打算,我又决定放弃这次机会。

      经过调研,温家宝决定提级“四个技术人员,三个工人和一名行政干部”,并获党委通过。在队职工对此的反映是“多数群众满意,少数持不同意见,甚至很强烈”。

      面对主动让利仍起纷争,温家宝就以马克思为榜样,写日记激励自己——

      一个坚持真理的人,有时是遭人嫉恨和受人诬蔑最多的人。马克思就是这样。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曾把他驱逐出境;无论保守的资产者或极端民主的资产者都争先恐后地纷纷诽谤他,诅咒他。但是马克思心中装着真理,无所畏惧,他把这一切当作蛛网—样抹去,不予理睬,只是在迫不得已时才给以答复。我一定要做这样勇于坚持真理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调任甘肃省地质局地矿处副处长的同年12月,温家宝别酒泉、赴兰州,“结束了12年的野外地质工作和生活”。从山野到省局,温家宝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变化很大——

      三个月来外出开会几乎占了一多半的时间,其余主要是处理日常处务工作,根本没有什么起色,每日或参加一些会议,或批阅些文件,或坐在那里东翻翻、西看看,日子就这样从身边过去了。到了晚间,人们匆匆回家过那小康生活,而我常独自一人默然呆坐。

      未入正轨令温家宝感叹“人的生命这样度过”是“多么可怕而又可悲”——

      我常常沉思:一个有信念的人,一定会珍惜生命的每一天,甚至把它作为自己的最后一天来度过。按照自己的信念,坚定地向前看、向前做、向前走。而绝不会满足于事务工作,学习无一定计划,工作和生活缺乏目标,空费精力、耗人生命。那时,三十多岁能当处长是件令人羡慕的事。但在我看来,如果一个人没有远大理想和真才实学,没有实际经验和工作能力,除了日益增长的虚荣之外,还有什么意义?

      青年干部刚到新地方,难免职场受气,这隐现在温家宝1980年3月18日日记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仿佛变得更加沉默了,说话做事异常谨慎,就是这样仍难免缠绕是非。我想,慎重是对的,但谨小慎微就不好了。一个人胸中的目标要远大,为了这个目标,百折不挠;为了这个目标,激流勇进,不断进取;为了这个目标,谦虚谨慎。我胸中的目标是什么?我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呢?

      而履新半年后,温家宝“开始进入角色,每天工作日程排得满满的”,终“以刻苦努力、勤于思索很快赢得了工作上的主动和同事们的信任”。

      1981年4月7日,温家宝获知地质矿产部党组已批准自己任甘肃省地质局副局长,就在日记中立下奋斗目标——

      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有较高的理论修养,要确立政治经济学的主攻课题,并在某一两个领域的研究上有所创见;

      要熟悉地质业务技术,尤其是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在指导地质工作中要运用自如,在地球化学和成矿理论方面要选择课题,深入研究,力争有所成效;

      要刻苦攻读外语,三五年内,亦即45岁以前要攻破英语;

      要做一个干练的管理干部,有远见卓识、明确目标,又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要不图虚名,不骛虚声,做事要有计划,应该办的事切实抓紧,形式主义、表面文章力求避免。

      立大业必须有大志,实现自己的目标更要有非凡的勇气和极顽强的毅力。

      我将为祖国奋斗一生,并将此精神留给我的儿女。

      次年11月8日傍晚,将到地质矿产部政策法规研究室工作的温家宝从兰州乘火车远行——

      火车开动了。我凝视着渐渐远去的皋兰山,遥望那东流的黄河,心中有说不出的难舍之情。在甘肃工作15年了,我热爱这里的山山水水,热爱浩瀚的戈壁沙漠,更热爱这里纯朴的人民。

      进京正式报到前,温家宝被派往陕西搞调研。期间,温家宝一直在思考——

      我又想到:自己即将到部机关工作,面前的任务非常繁重,必须努力学习,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下艰苦卓绝的功夫,做一个有真知灼见的人。为此,自己要横下心来,十年内不顾任何冷言冷语,不顾任何讥讽挖苦,潜心自修,增长知识,积累经验,这样才能在风口浪尖中站得住,才有可能肩负起更重的担子。

      结束了在陕西近一个月的调研,温家宝于12月4日乘火车抵达北京。从地方到中央工作,温家宝简直是受宠若惊——

      部政研室的同事们对我的到来做了精心安排。我办公兼住宿的地方是部机关大楼三层东端的310号房间。房间内有两张办公桌,两把椅子,两个大铁皮立柜,一对小沙发,一个双人沙发,再加上一张床。尽管室内东侧有一扇窗户,但早晨东照时间较短,白天屋里显得光线暗些。然而,部机关许多同事的办公条件较差,政研室四个人挤在一个房间里办公。同事们给我安排得这样好,使我内心十分不安:我一个人怎么能在这一间办公室里坐得住?我对政研室副主任方克定说:“请你过来吧,我们在一起办公,或者再安排一位同志过来,这样才好。”但是,政研室始终没有再安排其他人过来。我在地矿部工作三年间,也一直在这个房间里办公。

      才到地质矿产部工作十余天,温家宝就在日记中表态——

      珍惜时间,提高效率,等于延长生命。

      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

      置生死于度外,视富贵于粪土。

      自不惑年起,要有个新的开始,不贪一得之功,不存一孔之见,卧薪尝胆,刻苦学习,求有真知灼见。自勉。

      值得一提的是,同样生于1942年、1968年从北京到甘肃工作的胡锦涛,也在1982年底进京,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主席。2002年11月,胡锦涛和温家宝成为搭档,开启了所谓“胡温十年”。

      短短几年内接连升迁,温家宝总要不断转换角色、调整心态。特别是初进地质矿产部,温家宝对这里的几乎一切都颇感陌生——

      刚到政研室,我对工作环境和人头都不熟悉,更不谙待人接物之道,甚至连学都学不会。我就像看见生人就怕,躲在角落里不说不笑的孩子。但是,我必须坚强地走下去。

      经过接触,温家宝发现,“政研室的几位同事业务扎实、对地质管理熟悉、文字水平高”。相较之,温家宝“年纪最轻,资历最浅,人地两生,面前的路很难”。怎么办?

      我想,要自信,不要逃避困难,不要妄自菲薄。要有勇气,凡做―事,定要排除万难,奋力前行。通往真理和成功的路,是崎岖的路,它只欢迎具有坚韧不拔意志的勇敢者。事实上,我在甘肃就是这样从地质队到地质局走过了十五年。我相信,靠自身的努力会走下去的,关键是要有学识、有建树。我暗下决心,一切从零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走下去。

      1983年元旦之夜,迎新爆竹“毕毕剥剥地响着”。温家宝则坐在安静的地质矿产部办公大楼里,回想过去,思考未来——

      对生活和事业都要充满信心,要善于抓住时机,开创局面,勇于进取。

      活着一天就要奋斗一天,生活就要做生活的强者,因而要不倦地学习,有计划地学习。

      要面对现实,深入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要做一个不畏艰苦、不怕困难的人!

      温家宝常强调要坚守独立人格和坚持真理,并付诸实际:“在部召开的一次重要的会议上,我大胆谈出了我对体改的见解。”“大胆”就在于“对待这个重大问题,从上到下是有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认识的”,而温家宝“挑明了这个矛盾,没有回避问题,不苟同于某家之言,独立地和盘端出”对问题的全部看法。

      对为官者来说,温家宝1983年1月4日日记所述感言堪称标杆——

      一个好的干部,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问题,无论什么场合,都要敢讲真话,这样做于国家于人民有利,于自己也无害。那种一味迎合领导的“奴相”是可鄙的。我尊重领导,但从不迎合。

      近年来,习近平也在多个场合强调“讲真话”,如领导干部“要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对上对下讲真话、实话”。

      驶入仕途快车道的温家宝充溢着繁忙和紧张、经历过彷徨和诋谤,但一直寄希望、敢担当,从而实现了不惑之年新气象的理想。

      “为‘官’本是偶然之事,特别是进京‘做官’,是自己根本没有想到的”

      “每个人的人生道路总是同时代联系在一起的。”干部队伍“四化”方针使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得以充实各级领导岗位,时任地质矿产部部长孙大光就乘势为国家慧眼识英才——

      孙大光是一位有历史责任感的老干部。他不仅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而且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他以宽广的胸怀、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和敏锐的眼光,亲自到各省局调查了解情况,并带领一批又一批年轻干部深入基层,考察学习,让他们在实践中展示才干。他识别干部的方法就是亲身接触、实地考察,把看、听、问、思结合起来。他常说:“对干部的选拔使用,要做到大胆、得当,就必须对所选拔的对象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了解。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光靠听汇报、看材料,重要的是要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来印证这些材料的准确性。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领导同志也要利用多种形式考察的机会,亲自接近和熟悉他们,既从大处又从细微处去了解他们。”孙大光不仅重视年轻干部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而且重视他们的文化修养和理论素养。他不喜欢四平八稳的平庸之人,更看重那些勇于独立思考和有创新精神的人。他用人不拘一格,坚持五湖四海。

      正是孙大光通过甘肃考察和东北调研,决定选拔温家宝。对于老同志的知遇之恩,温家宝感谢且铭记,并化作不竭动力——

      人们常说,“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千里马”,但我要感谢那些认识我、了解我、信任我并给我锻炼机会的“伯乐”。没有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没有像孙大光等一批令人尊敬的老同志,我仍可能还在大山里。因此,对我来说,为“官”本是偶然之事,特别是进京“做官”,是自己根本没有想到的。

      我常想:生活对我是公平的。岂止是公平,甚至有些偏爱。机遇也是难得的,许多人比我有才华,但却没有我这样的施展条件。现在,主要是自己要有知识、有力量、有胆略。在这些方面,我还差得那样远,知识不足,经验不多。我必须把百分之百的精力用在学问和事业上。

      1983年10月,经中央批准,41岁的温家宝被国务院任命为地质矿产部副部长,从此跻身高级干部行列。而在当年3月,温家宝就获知自己被增补为地质矿产部党组成员。随着职责加重,温家宝在《工作手册》(1983年4月至1984年5月)上写下了自己的誓言兼座右铭——

      硬是同自己的公正廉明分不开的。

      要做一个为坚持真理而不怕被打倒的人。胆大心细,既要有硬劲,又要讲方法,处理问题要留有余地。

      要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对人民负责,在困难面前不退缩,立志采取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

      这几句话显示,在部委历练了的温家宝比在甘肃工作时成熟了,且仍不忘初心。

      同“要做一个为坚持真理而不怕被打倒的人”和“要敢于面对现实”写于一页的还有以下文字——

      要开小会,开短会,开议题明确的会,开真正讨论问题的会,上面不作包罗万象的报告,下面不作漫无边际的汇报,切实改进文风、会风。

      与之相同的是,2012年12月发布的中央八项规定也要求“切实改进会风”,其中就包括“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

      升任地质矿产部副部长的温家宝承担两项重大任务:“一项是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地质矿产工作布局的调整;另一项是旨在提高地质找矿效果和地质工作经济社会效益的地矿工作体制改革。”1984年是温家宝“极为繁忙的一年”,也是“地质工作计划任务完成最好的一年”。

      1985年10月,因工作变动,我离开了地质系统。如果从上大学学地质算起,我在地质行业待了整整二十五年。这里留下了我的心血、我的奋斗、我的思考,还有我对几十万地矿职工深深的眷恋和热爱。

      即使调离地质系统,温家宝仍惦记着恩师孙大光。1985年9月,孙大光离开地质矿产部领导岗位,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2005年1月13日,孙大光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5年后,《人民日报》2010年1月13日二版刊登了温家宝撰写的《深切怀念孙大光同志》,其中几段文字展现了孙大光的卓越风范——

      大光同志光明磊落,知错必改。他主持地质(矿)部门工作10年也曾有过失误,如在1976—1979年富铁矿会战期间地质队伍快速膨胀,造成了不良后果。大光同志发现后,从1979年开始严格控制队伍规模,1980年停止内部招工,力图“消肿”。对此,他既不讳疾忌医,也不文过饰非,而坦称“后悔莫及”。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1988年7月中顾委常委扩大会后,大光同志响应会议主持者的号召,上书中顾委领导。其中针对当时的物价问题、经济理论和政策认识混乱的问题、党的生活中的“透明度”问题、党的建设和党风问题,痛切陈辞,直言不讳。特别在党风问题上,历数“人们谈论的所谓‘三上三下’(即:‘上梁不正下梁歪’、‘上行者下效’、‘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高级干部的子女出国和工作安排问题、干部的使用问题、党的高层领导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直指社会风气存在的严重问题。这三四千言,可以说是一位积54年党龄的共产党员,用赤胆忠心凝聚成的字字珠玑,给人以很大的穿透力和震撼力,从他“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忠荩之言,难免逆耳。心所谓危,不敢讳饰,党性犹存,岂能为个人之苟安计”的心声和最后引用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尾语“我说了,我就拯救了自己的灵魂”作为结束,不难看出一个党的高级干部爱党、忧党的纯洁党性和坦荡情怀,是弥足珍贵的。

      我与大光同志于1981年8月第一次接触,从他的言行、举止中得到兼有领导、严师、益友的感受。大光同志对我和同期一批中青年干部的关怀、教诲和培养,情真意切,言犹在耳。特别是他对年轻人寄以厚望,委以重任,指明了方向就大胆放手,让他们去施展、开拓,这是很少有、也很难得的。大光同志的思想境界和工作能力堪称高超,但少有“领导高明论”;他驾驭全局往往挥洒自如,但并不恋栈、揽权;他悉心培养年轻干部,诲人不倦,却不指手画脚。

      凭自身努力,遇领导赏识,逢时代召唤,温家宝才41岁即任副部级京官。俗话说,“不求尽如人意,但求问心无愧”,依我看,温家宝的仕途既问心无愧,也尽如人意。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事业,也要热爱家庭。野外工作远离家乡,温家宝却依然能感到母亲的呵护——

      天气冷时,里面还得套穿一件毛衣。身上这件驼色毛衣,是妈妈怕我到西北冷,特意亲手织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穿上这件毛衣既暖身也暖心。摸着这件毛衣,仿佛看到妈妈灯下织衣的情景。那时,我常常想念在乡下劳动的爸爸、妈妈,他们年近花甲,在乡下已经待了4年了。

      温家宝也多次在日记中提及要当孩子的表率。1979年1月15日日记即一例——

      我的孩子将来读到这些记载,会知道父亲是个怎样的人,他是如何处理同党和人民的关系的。我要教育他们从小就要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不靠天,不靠地,也不靠父母,自强自立。说实在的,作父亲的除了在道德品质上能给孩子作个楷模外,别的不会给予什么。

      温家宝在甘肃工作时认识了毕业于兰州大学地理系的张培莉,两人于20世纪70年代结婚。因种种缘由,温家宝夫妇鲜有出镜。但我相信,“为‘官’本是偶然之事”的温家宝能步步高升,必定有亲情的鼎力支持。

      “山峰终年白雪皑皑,在阳光下银光闪闪,山谷松柏成荫,一片葱绿”

      《温家宝地质笔记》还流露出温家宝的文采。

      “尽管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祁连山的风光和大自然的奥秘,给了我探索的勇气。”多年工作在祁连山,温家宝对壮丽景观的描写使我身临其境——

      我常常出神地望着祁连山,它是那样的挺拔,山峰陡峭,棱角分明,直刺蓝天;它是那样深邃,层峦叠嶂,山重水复,深不可测;它又是那样美丽,山峰终年白雪皑皑,在阳光下银光闪闪,山谷松柏成荫,一片葱绿。

      祁连山幅位于祁连山主峰周围地区,是祁连山的腹地。那里,高山林立,陡峭险峻;沟壑纵横,巨石滚滚;冰雪覆盖,熠熠生光。平时,沟中清水潺潺。一遇大雨,山洪暴发,汹涌澎湃。

      我喜欢层峦叠嶂的山峰。我们常在没有人烟的地方工作,每次上山,除了几个地质人员外,很少能见到人。有时,骑着牦牛或骆驼要走上一天。我一边走一边唱,把从小学会的歌曲都唱上一遍。空旷的山野,只有我的歌声在山谷里回响。

      我喜欢领略自然的奇趣。翻过海拔4000多米的托莱山后,远处又出现一道和天际相连的山峰,比托莱山高过1000多米,那就是班赛尔山。远远望去,山上的白雪连着蓝天,显得那么挺拔耀眼。山怀抱着云,云环绕着山,山在云中若隐若现,变幻无穷,神奇奥妙,宛如仙境。然而,大自然又是变化莫测的。早晨过沟时还是涓涓细流,清澈见底,让人情不自禁地弯下腰来捧起清凉的水,喝上两口,再洗洗脸。下午归来时,因上游冰雪融化或突降暴雨,沟内洪水下泄,波涛汹涌,让人望而生畏。

      我喜欢冰川的奇观。高山上的冰川比想象的要厚重坚实,它分布在山峦之巅或丘壑之源。在那晶莹剔透的冰上慢慢走动,看着那深不可测的冰裂缝,听着脚踩冰面发出的声音,给人以奇妙的感觉和无限遐想,脑海里随之变幻着美妙的画面。那时,我真的陶醉了,整个身心都融入了自然。

      温家宝也极好地宣传了地质科学——

      地质是一本记载几十亿年大自然神奇演化的“天书”。它在时间的长河中形成,在立体的空间中转换。在这部“天书”中,岩石和矿物如同它的书页,蕴含着地质演进的信息。要读懂这本“书”,需要到大自然中去亲自观察、触摸、体验、感受。岩石的颜色、粒度、纹理、产状及其间的化石,矿物的硬度、密度和晶体结构,都是这部“天书”中的“摩尔斯”密码,具有真实的涵义。唯有破解密码、读懂“天书”者方可领略大自然的壮观与精妙!

      1984年,温家宝赴苏联考察,在日记中以散文式笔调“定格”了贝加尔湖之美——

      早晨,风和日丽,湛蓝色的湖水微波荡漾,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银光。水中或见沙鸥翔集,或见水鸭游水。岸边是浓密的白桦林,一片黄绿,林中有少数的塔松,郁郁葱葱;还有几株枫树,树叶红了,红得像血。南面是萨彦岭,山不算太高,但已有了雪。林中偶见农舍,木屋铁顶,屋前放有砍伐的树木,卧着奶牛。湖的对面依稀可辨,青青的山,和蓝天连在一起。

      我一直对温家宝充满敬意,通过《温家宝地质笔记》了解了这位人民政治家的青年岁月后,则更添了崇拜之情。透过地质专业材料的“现象”,我看到了温家宝著此书的“本质”,即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的评价:“《温家宝地质笔记》真实地记录了温家宝同志的理想信念、扎实学识、实践创新的全过程,堪称一部青年的成长的教科书。”

      简言之,《温家宝地质笔记》就是作者的青年奋斗史。

      从高校毕业生到青年业务骨干,从基层领导到部委官员——温家宝的青春如此精彩,温家宝的成长甚是励志。温家宝事业历程的第二阶段遍遇风浪,至于十年国务院总理任期的功过毁誉,且待后人评说。正如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所言——

      我秉承“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信念,为国家服务整整45年,我为国家、人民倾注了我全部的热情、心血和精力,没有谋过私利。我敢于面对人民、面对历史。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结语:我于今年4月购入、6月读完《温家宝地质笔记》,至今心潮难平。青年温家宝的奋斗之路太感动我、鼓舞我,使我觉得“少壮不努力”简直是罪过。我的读后感不知不觉达万余字,其中半为认真收集的原作精华。衷心希望本文能接力传递《温家宝地质笔记》蕴含的正能量,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完)

  • 大创业家带给我的启示

    作者:doudoulee 发布时间:2021-11-28 21:18:20

    看到最后一页合上书,觉得这个周末过得太有意义了。周五的傍晚计划这周末把这本书看完并要写一篇书评,周日看完,此时正在写书评。先抛开书里出现的大量的人名,全书讲的是一个把销售做到极致的成功人士的热血沸腾的创业史,这个故事让周末雾霾的北京的我自己上面那片天空明亮了很多。

    执着、热爱、投入、竭尽全力、坚持,成功的人的品质大抵都差不多。雷・克洛克也不例外。卖纸杯时他热爱卖纸杯,到处钻研如何能够更好的推销他的纸杯,卖多头奶昔搅拌机时又处处在找搅拌机的商机。投入,无限的投入,无穷的热爱。作为一名十几年工龄的salaryman,边看书边自问,试问公司的哪个工作能让你如此投入,如此热爱,如此竭尽全力,没有,或许是因为能力不足更多的是不愿意。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如在做好手头工作之余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儿呢。所以,salaryman就永远只是salaryman。创业者,大创业者必须对他的事业倾心,珍惜,热爱,换回来的最终肯定是事业反哺给你的梦想的实现、财务的自由和价值的成就。

    果断、自信及灵活的思维。传统项目管理里是在项目之初就把项目会遇到的风险、项目最终要实现的目标、交付物都确定好,但是敏捷项目管理是迭代式的,是随着客户的需求不断地完成一个一个冲刺。雷老板的思维显然在上世纪60年代已经有了敏捷的模型,他拒绝死板教条,他不喜欢理论的公司管理,他喜欢用自己的感性不断的为公司做出改变。他喜欢为公司研发新品,他接受新事物,当公司由原来的像某种宗教膜拜一样的去土豆皮、切薯条变更到直接使用冷冻薯条,保守的老员工都反对,但是他知道,这样的模式终归要来,大量的人工成本不应该浪费在去土豆皮上。他果断选择冷冻土豆条,从而从包装运输到储存到供应商的稳定到库存的确保都有了大大的提高。

    书中有一句话特别感动,“想小事儿的人成就不了大事儿”,视野开阔,心胸开阔,而且雷老板始终为持牌人考虑,始终为客户考虑。麦当劳发展到现在的国际化大公司,与老板的高品格有密切的关系。他始终站在客户的角度、站在持牌人的角度,因原材料上涨,当汉堡由原来的15美分要调整价格到18美分时,有人建议直接上涨到20美分,这样也节省了店里的人员找零,但是雷老板不这么想,2美分也是顾客的2美分,必须为顾客考虑。他从来不放弃持牌人,从需要加盟到最终开店要经历2年的时间,帮助加盟商学习、实践并且要求在麦当劳干够500小时,所以,持牌人有了扎实的麦当劳的真传,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雷老板始终心怀天下,坚持麦当劳能够做大做强,所以从不为小事儿乱了阵脚,做大事儿的人就是一边要细心为客户一边不要让小事儿迷了前进的道路。

    当然了,雷老板做大做强后不忘了实现7岁的梦想,他买下了棒球队并且用他的大量的财富支援医院,在功成名就之后回报社会,让人也很感动。

    这几天大S和汪小菲离婚的新闻很热闹,看过一篇分析,小菲搞得是餐饮业,跟第二梯队的不纳税的雪梨他们动辄上千万的网红比起来,餐饮不是帝国,不能富可敌国,所以大S选择放弃,不说作者观点对错,对于不能富可敌国的餐饮业的诋毁确实是有失偏颇。雷・克洛克最初也没有想到麦当劳会上市,会成为全球拥有1万家以上餐厅的餐饮帝国,就是凭着对事业的热爱、单纯和不计暂时利益的执着坚定让他成功了,他说的对,“if you work just for money,you'll never make it ,but if you love what you're doing,success will be yours”

    祝我们都找到热爱的事情。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4分

  • 文字风格:8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3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6分

  • 知识广度:3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7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6分

  • 引人入胜:8分

  • 现实相关:6分

  • 沉浸感:9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9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3分

  • 加载速度:8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4分

  • 搜索功能:9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txt(377+)
  • pdf(242+)
  • 盗版少(132+)
  • 目录完整(646+)
  • 引人入胜(436+)
  • 快捷(57+)
  • 体验差(185+)
  • 服务好(382+)
  • 不亏(498+)

下载评价

  • 网友 曾***玉: ( 2025-01-01 07:11:27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潘***丽: ( 2024-12-15 09:12:58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冯***丽: ( 2024-12-10 08:52:11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宫***玉: ( 2025-01-08 23:22:32 )

    我说完了。

  • 网友 郗***兰: ( 2025-01-06 06:13:56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辛***玮: ( 2025-01-03 14:42:41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晏***媛: ( 2024-12-16 16:25:29 )

    够人性化!

  • 网友 堵***洁: ( 2024-12-23 07:10:30 )

    好用,支持

  • 网友 养***秋: ( 2024-12-18 10:37:51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