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传递梦想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47:40

传递梦想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传递梦想精美图片
》传递梦想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传递梦想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64020545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9-3
  • 页数:148
  • 价格:22.5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47:40

内容简介:

《传递梦想:奥巴马给世界的200个忠告》主要内容:奥巴马不受背景、经验、教条的左右,没有过多陈腐的东西,有着很强的突破性思维。60年前,他的父亲就是进入美国餐馆还被人拒绝,而今他却面对着全球几十亿人宣誓就职美国总统了。面对两场战争、金融危机、经济萧条、国际社会对美国人排斥这样的尴尬局面,国内各种各样的情绪都非常激烈,奥巴马的心却很沉静。他诉诸普通人的情感,用“以己推人”的东方智慧,从一个父亲的责任,到一个家庭、一个国家的基本操守,没有豪言壮语,却句句直指人心。智慧自他胸中一一流出,盖天盖地,引爆了美国人的激情。

一种简单、纯洁、自由、无我的爱跳跃在奥巴马的演讲之中。他最常提及的一个理念是“以己推人”,这也是贯穿他所有演讲的一个核心词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这些典型的东方智慧被引入强调个人主义的美国,或许预示着一个旧时代的落幕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肆意显示力量的强权意识正在消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和谐意识正在展开。奥巴马可以说是一个禅师。他以修心(身)、齐心(家)、治心(国)、平心(天下)为纲,在对紧急经济问题的处理上得心应手。

其中,限薪令的出台就不同凡响,已经被许多个国家开始模仿。金融海啸袭击全球,全球大多数企业,纷纷打出了裁员、减薪的王旗。即使在这样的情势下,高管分红的冲动也没有多少收敛。甚至一手造成深刻金融危机的华尔街银行家们,一手接受政府救援,一手分红高达184亿美元。其中被收购的美林证券高管,提前发放了2008年40亿美元的年终奖。银行家们的“疯狂宴会”激起奥巴马的愤怒。奥巴马说:“那是无耻的。我们需要那些华尔街的人们在寻求援助的时候展示出一些自制,一些约束以及一些责任感。”

脾气是一种激情。奥巴马很快静心颁布了具体限薪令。美国《纽约时报》2009年2月3日晚宣布,总统奥巴马已制定了对接受联邦政府大笔金融救助款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年薪封顶的计划。根据计划,凡接受大笔救市资金公司高管的薪酬上限为50万美元。除这50万美元和应得股息之外,不得再有奖金等补偿。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传递梦想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传递梦想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传递梦想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传递梦想:奥巴马给世界的200个忠告》主要内容:奥巴马不受背景、经验、教条的左右,没有过多陈腐的东西,有着很强的突破性思维。60年前,他的父亲就是进入美国餐馆还被人拒绝,而今他却面对着全球几十亿人宣誓就职美国总统了。面对两场战争、金融危机、经济萧条、国际社会对美国人排斥这样的尴尬局面,国内各种各样的情绪都非常激烈,奥巴马的心却很沉静。他诉诸普通人的情感,用“以己推人”的东方智慧,从一个父亲的责任,到一个家庭、一个国家的基本操守,没有豪言壮语,却句句直指人心。智慧自他胸中一一流出,盖天盖地,引爆了美国人的激情。

一种简单、纯洁、自由、无我的爱跳跃在奥巴马的演讲之中。他最常提及的一个理念是“以己推人”,这也是贯穿他所有演讲的一个核心词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这些典型的东方智慧被引入强调个人主义的美国,或许预示着一个旧时代的落幕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肆意显示力量的强权意识正在消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和谐意识正在展开。奥巴马可以说是一个禅师。他以修心(身)、齐心(家)、治心(国)、平心(天下)为纲,在对紧急经济问题的处理上得心应手。

其中,限薪令的出台就不同凡响,已经被许多个国家开始模仿。金融海啸袭击全球,全球大多数企业,纷纷打出了裁员、减薪的王旗。即使在这样的情势下,高管分红的冲动也没有多少收敛。甚至一手造成深刻金融危机的华尔街银行家们,一手接受政府救援,一手分红高达184亿美元。其中被收购的美林证券高管,提前发放了2008年40亿美元的年终奖。银行家们的“疯狂宴会”激起奥巴马的愤怒。奥巴马说:“那是无耻的。我们需要那些华尔街的人们在寻求援助的时候展示出一些自制,一些约束以及一些责任感。”

脾气是一种激情。奥巴马很快静心颁布了具体限薪令。美国《纽约时报》2009年2月3日晚宣布,总统奥巴马已制定了对接受联邦政府大笔金融救助款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年薪封顶的计划。根据计划,凡接受大笔救市资金公司高管的薪酬上限为50万美元。除这50万美元和应得股息之外,不得再有奖金等补偿。


精彩短评:

  • 作者:牛猫猫 发布时间:2022-08-27 19:35:20

    通过案例分析了解生活中遇到的婚姻,赡养,抚养等问题。通俗易懂,适合普法。

  • 作者:拉弗雷尔 发布时间:2023-01-08 21:38:43

    作为一本了解现代音乐的书籍,不否认它的可读性,但通篇充满了古典音乐听众的傲慢和优越以及对流行音乐的偏见与误解,甚至以刻板印象对通俗领域音乐类型下定义并直接将其称为“糟粕”,我只能说古典逼王真是惹不起。

  • 作者:钵中衣 发布时间:2015-12-28 22:47:32

    每天一点读了个把月,每首四个层次,渐渐有点感觉,既然声律入门这样也差不多了,不求甚解,典故占很大比重。

  • 作者:喫花獸 发布时间:2016-03-13 17:38:16

    前三章还成,第五章特别好。第四章什么鬼。

  • 作者:疯子精灵王 发布时间:2012-09-25 20:31:01

    作者周围的悲情女真是多的不行…

  • 作者:letdouman 发布时间:2015-08-10 16:20:15

    所谓的“亲民”,我想是书中的注释实在太少之故,作者都已详尽交代了前因后果,过多的注释反而会对一部小说有害无益。在凯撒这座高峰面前,克劳狄乌斯就显得渺小得多,他这副沉疴病体比起渥大维犹有过之,凭着勤奋,尽管饱受歧视,最终还是在机缘巧合下登上帝位。在克劳狄乌斯前后都出现了史上的大暴君——卡里古拉与尼禄,真是个天大讽刺,这位承前启后的君主的业绩也很容易被一笔抹杀,直到五贤帝的相继出现。由于本书是采用历史学家口气去写的,在结构上就难免有点臃肿,如交代希罗德的篇幅过多,但不影响读者去重新认识克劳狄乌斯的一生,从荒诞处读出励志。


深度书评:

  • 你选择的“娱乐方式”,决定了你的未来

    作者:阿米自言 发布时间:2019-12-01 23:44:52

    1 你选择的“娱乐方式”,决定了你的未来

    作家周国平说:热衷于社交的人往往自诩朋友众多,其实他们心里明白,社交场上的主宰绝对不是友谊,而是时尚、利益或无聊。

    昨天,我的朋友跟我说的一件事,正是印证了这句话。

    我朋友有个3人宝妈群,里面其他2人,是她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现在都是嫁为人妇,身为人母了。但是群里每天的聊天内容,都是一些家长里短,婆婆、老公、孩子的话题。

    她说,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她感觉自己很少能插上话。群聊,活生生变成了两个发小的私聊了。

    主要还是因为大家想聊的话题不一样。我朋友不喜欢聊这些没有营养、又无聊的婆媳矛盾,有这样的时间,还不如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朋友喜欢画画,经常在群聊里分享一些自己的绘画作品,非但没有影响到俩发小一起画画,反而被俩发小批判:你就是太清闲了,还有时间画画。

    这句话,除了让她郁闷,更让她清晰看到:随着时间推移、环境的变化,童年时的闺蜜,已经不是同路人了。

    听她跟我分享的这件小事,在我自己身上也经常发生。我也喜欢做一些跟学习精进相关的事情,比如写作、手绘、板绘等,独自带娃还要坚持做副业等。这些事情,在我身边的朋友或亲人看来,就是“太拼命了”、“把自己活得太累了”。

    其实,我最近特别忙的时候,陷于带孩子的一地鸡毛时,特别想休息一下,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画画。做这些事情,有可能只是我放松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学习。对我来说,并不累,不是拼命,不是活得太累。

    我最近看《哈佛凌晨四点半》里的一个小故事,证实了,确实是这样。

    《哈佛凌晨四点半》是一本写给青少年的励志书籍。它不同于普通励志书的是,它通过10个篇章,从志向、习惯、性格、自我管理、情绪管理、时间管理、人脉管理等方面,为青少年提供了哈佛精神的人生信条,以及可落地实用的方法论,从而帮助青少年取得成功。

    本书的作者韦秀英,是一名哈佛教育研究学者,深谙“头脑风暴”的理念和方法。她同时也是知名图书策划人,从事图书编辑工作十年。她策划出版过多本畅销书,《哈佛凌晨四点半》就是其中之一,其他还包括了:《卡耐基写给女人一生的幸福忠告》《纳兰词》《这样做女孩最命好》《气质何来》《女孩一生要懂得的100个哲理》《心静才能不浮躁》《不着急》等。

    哈佛教育研究学者韦秀英,在本书中提出了一个哈佛信条,让我眼前一亮。她说:你选择的“娱乐方式”,常在不知不觉间决定了你的未来。

    书中,她讲到了台湾知名作家&主持人的案例。

    台湾知名作家&主持人吴淡如,每天很忙,但依然有时间画画、有时间去进修。

    她说:“我习惯把“学习”设定成“娱乐频道”。”

    吴淡如还表示,每一两年都会安排自己学习新的东西,尽管都没有取得特别巨大的成就,却能让自己的人生多些不一样的色彩,甚至连主持工作也只是十年前被她当初一个“上补习班”的娱乐频道而已。

    这本书里,除了这一个让我眼前一亮的人生信条,还有2个信条值得分享。

    2 巧干胜于蛮干,聪明胜于拼命

    上周,我听了鹿小姐在读书营里的分享,特别喜欢她的认真和执着。

    她是OPPO签约摄影师,合作前3个月是试用期。合同书上写着,试用期间考核机制、奖惩制度等。

    所以,当她签约oppo摄影师后,有各种工作需要做,需要拍照、更文,需要达到阅读量和点赞量,如果没有做到,3个月后可能会终止合作了。

    但是,她一开始,因为使用合作商的新手机,不适应,导致效率很低,更文慢。在不清楚平台规则的情况下,熬夜日更写文章、排版、发布,但并没有很多推荐量、阅读量,更别说点赞、涨粉了。

    也就是说,一直在努力,成绩却不好。她特别焦虑,尤其是,眼看着3个月是试用期时间一点点地变少。

    为了找到不涨粉的原因,从而解决这个问题。她开始花大量的时间去摸索新手机,研究别人的优质文章,跟官方运营沟通平台规则。而不是埋头苦干,直奔拍照、写文、排版、发布,先停下来研究、思考。很快,她就写出了优质文章,一篇文章涨粉1000+、3000点赞。了解了平台规则后,越来越顺手,3个月过去,成绩也很好,也跟合作商继续合作。

    我想说:努力需要找对方向,用对力。

    像哈佛学习:成功者往往会在行动之前深思熟虑,然后再去卖力工作。在工作中不要只知道做事情,而要经常坐下来想一想。如果你不能留出些时间去思考、制定计划、安排优先顺序,你的工作就会变得更加辛苦,同时你也很难享受到聪明地工作所带来的收益

    鹿小姐能顺利签约OPPO,在我看来,还有一个哈佛信条——竭尽全力,而不是我已尽力。

    3 竭尽全力,而不是我已尽力

    昨天看了一篇文章,是写关于小陶虹的。大意是说,小陶虹无论做什么都做得那么出色。

    早些年,小陶虹还是一名国家队游泳运动员,被教练指出没有天赋,直言劝她放弃,不适合做游泳运动员。即便是这样,她依然能先后拿下游泳锦标赛单人花样游泳第三名、全国冠军赛集体花样游泳冠军、双人花样游泳亚军等优异的成绩。

    后来,从运动员过渡到演员,也是闪闪发光的成绩单。她出演过的作品都是经典,角色都是深入人心。而拿过的奖都数不胜数,去百度百科上查了一下她的个人履历,获奖记录这一栏,一个电脑屏幕还不够用。

    她虽然婚后回归家庭,演绎事业停滞了,但是重回职场,依然拿奖。上周金鸡奖,她又捧了个奖回家。

    为什么她做什么都能做到极致?

    我想答案就是:竭尽全力。

    这也是哈佛人生信条之一:竭尽全力,而不是我已尽力

    在她还是一名国家队游泳运动员时,她被教练劝放弃时,她用一颗不服输的心,每天给自己增加比别人多两倍的练习量,咬牙坚持下,才拿到不错的成绩。

    她转型成为演员后,接受采访时被问到:对演员的天赋怎么看?

    她回答:

    你要是有天赋的话,你一定要百分之百努力,要是没有天赋的话,可以考虑一下干别的。

    说白了,哪有什么所谓的天赋,都是竭尽全力的努力得来的。我已尽力只能考虑干别的了。

    在成长路上遇到焦虑或迷茫时,我相信这本《哈佛凌晨四点半》能帮你扫除迷茫,找到目标和方向,更能给你一些实用的方法,助你走向成功不绕弯。

    个人公众号:遇见阿米(ID:Amyischenying)

    个人微信号:chenyingsmile2012

  • 物的异化与消费社会的建立: 鲍德里亚早期理论中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作者:冰湖守夜人 发布时间:2017-11-28 20:17:52

    社会学理论作业。转载请注明。谢谢。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评论家之一,鲍德里亚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脉络都有其自身的特色。由于其师承较为繁杂,并非出自于传统严谨的学院派教育,而是很大程度上来自工作中与思想家们的接触和讨论,因此其思想呈现出来源广泛、体系庞大松散的特点。不过,他的思想自有其章法。在鲍德里亚纷繁复杂的思想观点中,可以理出几条主要脉络。

    一方面,由于与列斐伏尔的师承关系,鲍德里亚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框架,这一理论线索贯穿在他早期最重要的基本著作中,并构成了他早期思想的思想基点。但好景不长,鲍德里亚与新马克思主义的联盟随着《生产之镜》的出版而终结:在这本书中,鲍德里亚要求将“符号逻辑”代替“生产逻辑”,置入后现代社会分析的中心。另一方面,在罗兰.巴特等符号学家和列维.施特劳斯等人类学家的影响下,鲍德里亚关注了符号学、心理分析、文化象征等领域,关注消费物如何构成符号体系和意义编码,最终构造了整个后现代社会的独特编码体系。这一脉络在早期就已经出现,后期更是引导鲍德里亚开始关注媒体、娱乐、信息体系等主题(《符号交换与死亡》,《模拟与拟像》),作为最重要的思想线索,贯穿于他学术生涯的始终。

    本文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在第一部分,我会回顾鲍德里亚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试图以一种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将鲍德里亚的理论置于作者所处的人生历程与历史环境中加以理解。在第二部分,我会给鲍德里亚的思想一个概略的、全景式的综述,将鲍德里亚各个时期的思想观点放入一个统一的坐标系中,从而刻画其思想变迁的过程。最后一部分,我会梳理鲍德里亚思想的一个主要面向,即鲍德里亚思想中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其与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联系与差异。由于篇幅和作者阅读广度有限,本文仅就鲍德里亚理论脉络的第一个方面进行梳理和反思;与符号学相关的部分,若要对其有较深入准确的理解,需要较高的哲学和文化人类学水平,这是作者不具备的,因此留待其他同学总结。

    一.鲍德里亚其人:拒绝被归类的反叛者

    与同时代的许多社会学思想家不同,鲍德里亚并非出生于知识家庭或贵族家庭。相反,他的家庭环境并没有很强烈的知识氛围:祖父是农民,父母则是小公务员,按照鲍德里亚自己的话来描述,“连小布尔乔亚都谈不上” 。特殊的出身给了鲍德里亚奇特的人格特质:一方面,出身的自卑使得他极为努力;另一方面,一种缺乏归属感的特性贯穿了鲍德里亚的一生: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生活上,都是如此。(“我的父母就是他们的样子,连小布尔乔亚也谈不上……那不是一个有文化的环境。为了补偿这一点,我在高中极度用功。那是进行一大堆原始聚积的时候。在此之后,我便和父母亲决裂了。这个脱离举动在我的生命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因为脱离父母的举动,建立了一种决裂的模式,之后又以位移的程序影响了其他的事物。我总是存在于一种虚拟的决裂状态中,与大学决裂,甚至与政治界决裂……” )纵观鲍德里亚的一生,他的行为仿佛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他追随着知识界的脚步,将前人的观点吸收消化,纳为己用,人生中每个关键的晋升节点,都可以说是受到了学界前人的点化提携;另一方面,他从不认为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甚至不认为自己归属于某个学科(“我既非哲学家亦非社会学家。我没有遵循学院生涯轨迹,也没有遵循体制步骤。我在大学里教社会学,但我并不认为我是社会学家或是做哲学的哲学家。” ),不断地外界决裂、反叛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父母,和列斐伏尔,乃至和整个知识界。可以猜想,这正是鲍德里亚在思想后期日益陷于晦涩难懂的原因之一,而学界对这种晦涩难懂的反叛给予的是温和委婉的否定(有代表性的评论来自乔治.瑞泽尔:“在最后的分析中,鲍德里亚作为一个向阶级社会理论挑战并提出疑问的煽动者,比作为提出能运用于社会或文化分析的概念和方法的人可能更加有用……他后来的作品被认为更具文学和哲学影响而非社会学影响。” )

    鲍德里亚与新马克思主义者的关系,比较典型地反映了这种联合-反叛的思想模式。鲍德里亚前期的工作中,很明显地受到了新马克思主义思想脉络的影响,这与他的导师列斐伏尔对鲍德里亚的影响不无关联。20世纪60年代,鲍德里亚遇到了列斐伏尔,1966年鲍德里亚进入巴黎第十大学,成为列斐伏尔的学生和助手,1968年出版了《物体系》,其学术生涯的早期起步阶段与新马克思主义者的影响密不可分。之后的《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很大程度上是以文化和符号学维度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的补充。但鲍德里亚的第四本著作,《生产之镜》,是一本有一定挑衅性的著作,直接对经典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系统的攻击,认为马克思主义不适合阐释由符号交换而非产品组成的后现代社会 。他与列斐伏尔的关系,受到了这种疏离感的影响:“列斐伏尔帮了我很多忙。他在大学和其他地方教了我很多。他认为我是他的门徒,而到了后来,这一点搞坏了我们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不是他的门徒。他一定曾经这样想过,这个年轻的鲍德里亚不错,他行,等等。不过,他错了。所以,你看,我不想在下一代身上犯下同样的错误。”

    鲍德里亚的反叛不断在其学术思想中重复上演。一方面,他不断纳入新的理论素材和研究对象,另一方面也不断尝试新的写作模式、观点甚至理论立场。碎片化、古怪而特立独行,构成鲍德里亚思想的风格。

    二.鲍德里亚的思想坐标:从60年代到90年代

         如果将鲍德里亚的思想放入一个坐标中,可以认为,鲍德里亚的思想从60年代到90年代的漂移并非随机,而是有一个相对较明确的方向。早期的鲍德里亚受到新马克思主义者的深入影响,思考的主要问题在于后现代社会的符号体系如何与社会结构、经济和文化相互互动;在他思想的后半期,对现实的关注减少,更多的精力被投注在对后现代符号体系的性质和历史的研究之上,认为今日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是拟真世界,代码淹没了真实,所谓真实仅仅是自身拟像的化身,“领土形成地图”已经被“地图形成领土”所替代 。在人生晚年,他继续关注真实在信息幻影中的消失、表象统治等主题,关注层次继续向形而上领域偏移,写作风格日益零散、破碎、不得章法。

    鲍德里亚的思想发展路径可以简要刻画如下图。图中的作品并非鲍德里亚所有的作品,但在每个阶段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且得到了较多的关注。由于精力和篇幅所限,在下面的论述中,我主要关注鲍德里亚思想的第一阶段。

     

    三.物的异化与消费体系的荒谬:鲍德里亚理论中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1.物的体系:异化的产品,异化的消费者

    想了解一个学者的理论脉络,必须在分析之初明确这位学者的分析对象和核心关注点。作为后现代思想家,鲍德里亚的分析对象与许多当代学者的分析对象类似:在《消费社会》开篇,开宗明义:“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 作为人类生存的全新环境,这种丰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行为逻辑和精神状态,而这构成了鲍德里亚的主要学术兴趣。

    鲍德里亚对这种全新的文明体系采取的论述方式是分析式的,即将环绕于人们身边的物的特征归为几个层次加以分析:在《物体系》中,鲍德里亚认为一切物都具有技术特征和社会特征,前者基于改变环境的客观效力,后者基于人类的主观需求,两者之间往往相互干扰和冲突,但这些特征都与人类精神的需要和投射密不可分。根据每个物品在这两个维度上的差别,物被鲍德里亚分为四类:功能性的物、非功能性的物、功能失调的物和后设功能物 。在这里,我仅仅梳理鲍德里亚理论体系中现代物的特征;在我看来这是鲍德里亚思想更加核心的部分,正是在这个思想脉络下,对物的分类开始建立起来。

    首先,后现代社会中,物首先是“去关系的”,“用于操控(manipulation)的”。传统环境中,所有物构成了一个有机体,首先与彼此有关,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环境;其次与个人之间产生感情联系,构成人感情投注的对象 。而后现代社会中,由于消费品的繁杂多样,传统的整体性被破坏了。绝大多数物都可以由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排列组合,缺乏一种公认的结构;在这种随意的排列之中形成了开放、自由、混乱的现代氛围 。一方面,物品相互之间失去内在关联,另一方面,由于一个人一生之中要不断经历物的更替(相反,在传统社会中,一个物的一生可能会不断经历人的更替),而在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之下,人与功能物整体的接触大大减少,物与人的情感联系也几乎不存在。物已经成为了一种“符号”,实用功能和感情功能退居其次(因为它的功能能够被很快替代),对于人而言它的主要价值已经成为符号编码,完成消费者的自我论述和社会认知。

    作为符号编码的物看似与前工业时代的物类似,其本质已经发生了改变。1,它的形态很大程度上并非由功能决定,而是由象征决定。后者很可能会扰乱物的功能:例如长着双翼的汽车,翅膀在力学上可能降低汽车的性能,但在象征意义上它满足了人的精神投注的需求。2,物的发展方式与人类精神需求同构。物为人类创造了一个空间,直接指向人们的心理需要。例如大量没有太大实际用途的“玩意儿”,包括九种焦度的烤面包机、鸡尾酒机器,实际上并非为了功能而生,而是在象征意义上指向人类用科技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从这个层次上投注了人们的欲望和幻想 。鲍德里亚关于物的论述,很大程度上将物作为人类精神需求的投射,借用了大量弗洛伊德的理论和论述。因此,不仅物本身是一种象征;物从最初开始是否被创造、如何被创造,也是从一种象征的意义上被决定的。

    由于物与人类的精神需求和欲望有错综复杂的关系,物在人类社会中并非一个客观中立的存在物。后现代社会中,物的购买与消费已经不是一个零星的现象,而是不断被推进、被商议、被重塑的过程,与人类精神整体相互关联;整个物的流通已经成为了一个体系,并最终影响到现实层面上的社会结构。1,符号编码将产生和凸显社会等级之间的差异。不同等级的人们将不同的物作为突出自身身份的符号,消费的模范从社会上层向下层渗透 ;人们通过戏剧性的浪费来自我展示。其他的分层标准淡化,人们的社会区隔更多的通过消费来表现。2,物声称给予人们自由,让消费者通过选择不同的物来铸造自身的个性,但事实上物抹杀了人的差异,只剩下同一套标准之下的区隔:这一套标准是由物的编码体系决定的,并最终将人的阶级差异具象化。3,虽然消费被构建为一种个人行为,消费已经不再是个人享受;相反,它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一种强制性要求。“消费”被认为是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方式。通过广告,人们被诱使去放纵自己的欲望,并为了弥补社会地位的差异不断获取新的符号。因此,“消费”本身很大程度上甚至与享受构成了相互冲突的关系 。不断消费构成了社会的“歇斯底里症”,人们为了获得满足不断消费,但这种不断消费的行为却无法让他们得到真正的满足:无论在游戏规则下是输是赢,当他们进入这个游戏规则的时候,就已经不断被规训为“消费者”,而失去了完整的“人”的维度,消费者与自身的关系沦为不断的消费 。

    现代消费社会体系就是在如上意义上脱离了人类本性,将完整的人抹杀和异化。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未来提出了悲观的论断:在他看来,消费社会有自我实现再生产的特性。人们在无意识中进入了消费社会的游戏规则,被文化系统所驯化和调节。作为消费者,每个人在消费中都是孤立的,消费被编排成一种自我指向的话语 ,因此没有同盟也没有敌人,只有被剥削的感觉,并无被剥削的意识。这使得物的秩序淹没了人的秩序,消费社会在不平等、匮乏、对人的折磨中,不断自我生产和自我实现。

    2.异化的结果:功能阻隔、失去自由与不平等

    正如鲍德里亚自己所言,他关注的“物”并非某一特定的物,关注的“消费”也非针对特定商品的特定消费过程,而是整个消费体系和社会运转的整个结构性逻辑:单独的现象是可以抵御的,例如消费者能有意识地拒绝某种特殊品牌的洗衣粉,但脱身于整个社会的消费逻辑则十分困难。物的体系对消费者的异化,同样并非与消费者个人的特征有关,而是从整个社会结构的意义上实现。

    在这一部分,我归纳了鲍德里亚理论中对后现代社会符号体系的四个最核心的批判:从客体意义上,这个符号体系会阻碍技术和功能的进步;从主体意义上,使得人类失去自由;从结构意义上,固化并加深了人类社会的不平等;从整体意义上,造成了人类社会整体的自我消耗。

    首先,从客体意义上,由于人类痴迷于物的象征意义,“技术的演进倾向于停顿。外表不断变形的健康色下,出现前就已经饱和的物品,虚脱于形式的痉挛抽搐和不停变换之中……改良、完善化、包装:(人们)追求的是物品的威望感,而不是结构上的创新 ”。传统世界中,人们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平息自身的欲望;由于人们的欲望在不断追逐新的物的过程中消耗殆尽,欲望已被驯服,征服自然不再成为一件必须完成的事;“物品提供给社会和心理冲突一项解决之道 ”。技术偏离了真正的人类在功能性上的需要,受到流行和强迫性消费的奴役。不仅如此。为了满足消费社会的逻辑,人们甚至故意破坏功能性:这正是人们缩减消费品使用寿命的原因。为了鼓励消费,厂商们甚至会故意采取行动,降低商品质量,以待消费者的重复购买。“美国有些汽车零件的寿命经过特别设计,不会超过六万公里……物品绝不可能逃脱朝生暮死和随波逐流的命运 ”。这使得技术偏离了启蒙时代被赋予的使命:帮助人类征服自然。物品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物,其发展方向越来越脱离“外向”发展,沦为人类精神世界的自我消耗和内部游戏。

    其次,从主体意义上,消费社会的符号体系鼓励人们通过对物的选择来完成个性化,与他人拉开差别;但“这些差异只是边缘性的差异 ”。人们对于自然属于自己的事物不再有自信;相反,人们通过符号编码进行自我赋值 。根据消费选择的被归类是一种粗暴的格式化;在这种分类之中,意义是贫乏有限的(一方面,通过物而进行分类的类别总量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在某种物的选择中,意义的深度也是有限的),且都处于符号体系的控制之下。无法通过消费品表达的深层次的欲望,完全被消解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检查制度”之中,而消费的快感使人们忘记这种压抑 (这一概念同样来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消费社会的符号体系貌似鼓励人们完成个性化,事实上则是通过用肤浅的标准代替多维度的、深刻的标准,在压抑人类真实本性的同时也取消了人们之间的真实差别 。无限的精神被有限的物质所束缚,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失去了本性中的无限的潜能和自由。

    第三,消费体系与社会不平等是存在相互促进加深的关系。首先,可以认为,消费体系完全建立于不平等的基础上。消费背后是社会的等级逻辑:财富,和高等的消费物,代表了命运的恩赐和完美的地位,而不拥有这一切的人们诉诸于努力,希望通过不断的生产→回报→消费来自我拯救,带动了整个消费社会的运转 。人们对物功能的需求是有限的,与此相对,人们对于符号的需求则是无限的——因为一切符号都在符号编码体系中,有其上下级,沉溺于消费逻辑中的个人永远不可能通过消费来完成自我满足 。没有巨大的阶级区隔,人们就没有消费的动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资本主义消费体系与生产体系相互支撑和形塑:没有文化符号带来的疯狂消费,就没有人为了工资而疯狂生产;没有疯狂生产,也没有用于消费社会的丰裕消费物。其次,消费体系也带动了不平等的发展。①,消费物的等级本身就是有差别的,一方面在功能上有好坏差异,另一方面,作为符号的消费物作为身份的象征,凸显了社会不平等;②,由于需求总量的增长相对于生产总量而言总是过量的 ,社会总体上的“心理匮乏”不断加深,这种匮乏更多由弱者承担;③,健康、空间、假期等人类本来天然拥有之物被商品化,成为奢侈,仅被一小部分人所享有,成为阶级区隔的一部分 ;④,与消费社会相关联的“增长”神话促使人们相信社会已经进入了极大丰富的时代,由于每个阶层都可以享有部分消费品,这种神话掩盖了不平等的存在。总而言之,“无论财富的绝对量多少,都含有一种系统的不平等” 。

        最后,消费体系造成了人类社会整体的自我消耗和自我毁灭。消费社会的价值观促使人们对“增长”和物质的丰裕有病态的崇拜。当测量一个社会的“增长幅度”时,唯有物质数量被纳入考量;对于人类幸福至关重要的精神标准、自然环境等指标,人们完全忽略。这使得人类社会进入了一种荒谬的循环:人类对增长的病态迷恋导致自身生存处境的破坏,但这种破坏反而被人们计入正面指标——例如人们为了经济增长破坏了自然水的清洁,为此发展出繁荣的矿泉水贸易,但这种情形由于增加了GDP总量而被人们看作是正面现象。这样的荒谬性带来了两个结果:①,社会发展体系实际上并非完全进步,而是不断产生自我干扰和内耗,“竭力维系一个国家的人比实际参与生产的人还要多”;②,消费社会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精神负担,从总体上降低了人类幸福程度;③消费社会很大程度上建立于对物的不断浪费的基础上,而这种浪费有极为沉重的代价:例如使用寿命较短的汽车会导致更多的车祸,损失更多人命。消费社会中的商品几乎都在“慢性堕落”的过程之中。

        综上所述,消费体系带来了物和人的异化,从整体上腐蚀了社会的健康,在结构上使社会失去平衡。

    3.异化的必然性:从人类精神到社会系统

    鲍德里亚对于消费体系的发展持有悲观态度。在他看来,消费体系的建立虽然是危险的,但是它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逆转。这种客观必然性,一方面来自于人类精神状态,另一方面来自于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

    首先,正如之前所提到的,消费社会中的物品虽然在功能和形式上沦于“慢性堕落”,但它却较好地满足了人们潜意识深处的心理需求:“难以想象,在集体的生产体系和个人需要之间,没有一种勾连的关系,所谓的勾连,指的便是负面的密切共谋……在人身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意图和可能性来超越这些心理投射的古老结构——至少我们可以说,有一个深层的抗拒,不愿牺牲主观和投射的可能性,以及它们无止境的反复出现,以便造就具体的(同时是技术和社会的)结构演进——或者更简单地说,有一个深层的抗拒,不愿意用理性来取代需要的偶然目的性。” 虽然从根本而言,消费体系损害了人类的自由和真正丰裕,让人类陷入永恒的匮乏,但物却能不断地、短期地满足人们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幻想。人们为了自身的精神需要不断消费,而消费体系的拓展使得人们精神匮乏、不断产生更急切的需要,由此形成人类自我剥削的恶性循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类精神成为了异化自身的同谋。

    其次,消费体系嵌入人类社会的整体经济结构,它与社会系统其它部分的关联盘根错节,相互促进。将消费体系单独“挖出”并毁坏是不可能的。鲍德里亚问道,这种消费造就的异化体制,是否是芒福德提到的“社会意外事故”?他给出了答案。“这不是一个意外。” 在这个问题上,鲍德里亚引用了加尔布雷思的观点。为了消化生产体系制造出来的大量商品,社会体系通过广告等手段诱导人们疯狂消费,“‘人工加速器’使得需求过压,而且使得任何需求的稳定都变得不可能,收入、购买奢侈品和超工作量形成了疯狂的循环”。“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问题,已经不再是‘获得最大利润’与‘生产理性化’之间的矛盾,而是在潜在的无限生产力与销售产品的必要性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基础上,鲍德里亚得到了结论:“消费者的自由和主权只是个骗局。这种把个体满足和主权维护得严严实实的神秘主义,就是工业体系的意识本身” 。消费与生产体系一起,构成了后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核心,两者互为支撑。不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逻辑从根本上毁灭,就无法应对消费体系带来的一系列根本问题。

    四.消费社会与中国现实

    鲍德里亚的理论为我们理解消费社会的发展逻辑提供了洞见。在我看来,鲍德里亚的理论对中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提供了一个绝妙的切入视角。

    首先,鲍德里亚认为消费与不平等是相互生成的。在这个前提下,可以进行的一个反思是,当下中国的疯狂购物热潮,是否与一个不断固化的阶层结构有关?淘宝等平台的兴起,双十一等狂欢的出现,背后是怎样的社会精神状态?狂欢背后,是否是一种难以逆转的阶级焦虑?如果我们测量阶层变化、阶层固化和购物狂热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范围的分布,我们是否可以找到某些规律?

    其次,鲍德里亚的理论为我们理解性别关系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视角。男性与女性在当代的一个经典差异,正是体现于购物行为之上。与女性购物相关的现象,背后有着玄妙的行动过程。“女人的衣柜里永远缺一件衣服”,“女人的护肤是一种玄学,深谙配方的化学女博士也会用200块钱买一瓶纯净水”。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存在隐性的性别压迫,或是对性别压迫的反抗?

    参考文献:

    【1】鲍德里亚:《物体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47页。

    【2】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4版,第53页。

    【3】乔治.瑞泽尔:《布莱克维尔社会理论家指南》,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9年第1版,第738页。

    【4】张一兵. 拟像、拟真与内爆的布尔乔亚世界——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研究[J]. 江苏社会科学,2008,(06):32-38.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8分

  • 主题深度:4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7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4分

  • 结构布局:6分

  • 新颖与独特:4分

  • 情感共鸣:8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3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3分

  • 文化贡献:3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5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7分

  • 使用便利性:4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 是否包含广告:7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5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速度快(86+)
  • 微信读书(114+)
  • 差评少(469+)
  • txt(219+)
  • 好评多(159+)
  • 方便(298+)
  • 章节完整(664+)
  • 排版满分(622+)
  • mobi(485+)
  • 引人入胜(454+)
  • 书籍多(584+)
  • 下载速度快(158+)
  • 无漏页(61+)

下载评价

  • 网友 訾***雰: ( 2024-12-22 13:43:13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饶***丽: ( 2024-12-09 22:20:10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石***烟: ( 2025-01-06 13:01:26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曾***玉: ( 2024-12-17 05:56:33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利***巧: ( 2024-12-13 22:02:35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林***艳: ( 2024-12-28 11:34:22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师***怡: ( 2024-12-15 21:58:21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仰***兰: ( 2024-12-31 00:35:02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汪***豪: ( 2024-12-18 01:57:11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郗***兰: ( 2024-12-11 00:39:40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濮***彤: ( 2025-01-06 07:41:39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习***蓉: ( 2024-12-27 15:55:00 )

    品相完美

  • 网友 师***怀: ( 2024-12-09 21:22:22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田***珊: ( 2025-01-05 12:17:23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菱***兰: ( 2024-12-11 21:41:50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蓬***之: ( 2025-01-03 18:29:37 )

    好棒good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