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高尔基三部曲(上、下册)(全二册)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47:16

高尔基三部曲(上、下册)(全二册)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高尔基三部曲(上、下册)(全二册)精美图片
》高尔基三部曲(上、下册)(全二册)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高尔基三部曲(上、下册)(全二册)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807597247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9-03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34.2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
  • 开本:大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47:16

内容简介:

《童年》反映了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岁月。其间,他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呵护,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优美童话的熏陶,同时也亲眼目睹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争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琐事中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廖沙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阿廖沙11岁时,母亲又不幸去世,外祖父也破了产,他无法继续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便走上社会,独立谋生。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过学徒,也在绘图师家、轮船上做过杂工,饱尝了人世间的痛苦。在轮船上当洗碗工时,阿廖沙结识了正直的厨师斯穆雷,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激发了对正义和真理追求的决心。五年后,阿廖沙怀着进大学的希望准备到喀山去。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后一部。作品讲述了阿廖沙在喀山时期的生活。16岁那年,他背井离乡,到喀山去上大学。梦想破灭后,他不得不为生存而奔波。住“大杂院”,卖苦力,同流浪汉接触,和形形色色的小市民、知识分子交往,进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在这所大学里,他经历了精神发展的复杂道路,经受住多方面的生活考验,对人生的意义、对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初的探索。


书籍目录:

童年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在人间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我的大学


作者介绍:

高尔基(1868-1936年),著名作家。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出生在木匠家庭。四岁丧父后随母亲寄居在外祖父家,念过两年小学。十一岁走向社会,独自谋生,当过学徒、饭馆跑堂、搬运工、面包师等。1892年以处女作小说《马卡尔楚德拉》登上俄国文坛,主要作品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狭窄幽黯的小屋窗下,我的父亲直挺挺地躺在地板上,穿着一身白衣服。他赤着脚,趾头怪模怪样地叉开着,平素温和的大手此刻默默地搁在胸前,手指也同样变了形。他那满含笑意的两眼如今紧闭着,好像两枚黑铜钱,往日和善的面庞变成了铅黑色,紧咬的牙关泛着微光,使我感到很害怕。

母亲只穿了条红裙子,正跪在父亲身边,拿着我常用来锯西瓜皮的小黑木梳,将他那柔软的头发从额头向后不停地梳理着。她一直在用嘶哑的低声嘟嘟囔囔,灰色的眼睛肿得好像要被大滴的泪珠所融化。

外祖母拽着我的手——她长得圆滚滚的,头和眼睛都很大,肉囊囊的鼻子十分可笑。她整个人都显得松软、朦胧、神秘。她也哭泣,不过哭的方式有些特别,似乎在为母亲的哭声伴奏。她全身颤抖,不住地想把我推到父亲的身旁去,而我却畏缩着藏到她的裙子后面。我感到既恐惧又难受。

我从没看到过大人哭,弄不懂外祖母一直对我说着的话有什么含义:“去和爸爸道别吧。你再也见不到他了。他归天了,我亲爱的,寿限还没到,不到时辰就……”

我刚刚从一场重病中痊愈,生病时我的父亲——我清楚地记着,那么尽心地在我身边照顾我,陪我玩。然而后来他突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陌生的女人,也就是我的外祖母。

“您是走着来的么?”我问她。

“走不了,我是坐船来的。人在水面上没法走,小鬼头。”她答道,“我是从下面来的。”(外祖母是指下诺夫戈罗德,即尼日尼·诺夫戈罗德,“尼日尼”有“下边”的意思,所以小孩子误认为她是从下边来的>

这听起来真好笑,让人琢磨不透:我家的楼上有几个大胡子、深色皮肤的波斯人,地下室里住着一个来自卡尔梅克的买卖羊皮的黄皮肤老头儿。你顺着楼梯就能骑着扶栏往下滑,如果摔了就会翻着跟头滚下去——这些我很熟悉。然而它们与水又有什么关系?看来是她全弄错了,都搞混了。

“您干嘛叫我小鬼头呢?”

“就因为你爱说大人话。”她笑着答道。

她说起话来非常亲切,快活且流畅。自从见到她的头一天,她和我就成了要好的朋友,此刻我只盼她带我走出这个房间。

母亲搅得我心烦意乱。她的泪水和悲嚎使我惊慌不安。我从没见她像这样过:通常她都是个严厉的女人,从不多说一句废话。她既干净又整洁,长得像匹大母马;她身体很结实,两只手特别有劲。然而此时,她浑身都鼓蓬蓬乱哄哄的,样子很难看。她的衣服被撕破了,原本梳得光亮如丝的头发,像一顶贴在头上的大帽子,现在也披散到赤裸的肩上,甚至揉到眼睛里,一条辫子垂在父亲睡着的脸上摇摆着。

我在房间里已经站了好一会儿,然而她一眼都不瞧我,只是全神贯注地梳理着父亲的头发,不停地抽泣。

值班警察和几个面色黝黑的农夫向门内张望着。

“快点儿把他抬出来!”警察不耐烦地嚷道。

遮挡窗子用的黑色披肩,被风吹得像船帆一样鼓了起来。

记得有一回父亲领我去划船,忽然天空中响了一声霹雳。

父亲哈哈大笑,用膝盖夹住我,叫道:“没事儿,别怕,‘大葱头’!”

忽然间,母亲由地板上费力地爬起来,但立刻又仰面躺了下去,头发披散在地板上,合着双眼,苍白的面孔变得铁青,和父亲一样紧咬牙关。

“锁上门——把阿列克谢弄出去!”她气喘吁吁地怒喝道。

外祖母一把把我搡到一边,冲到门口。“不用担心,好人们。”她叫道,“别管她!看在基督的份上,都走开吧!不是得了霍乱!是正在生孩子呢!行行好吧,好人们!”

我藏到黑暗角落的一只箱子后,从那儿能看到母亲在地板上翻滚呻吟,牙齿咬得咯咯直响,外祖母在她身边跟着爬,温柔而快乐地念叨着:

“以圣父与圣子的名义!瓦留莎,尽量挺着点儿!圣母圣明,保佑……”

我被吓坏了。她们在父亲身边的地板上来回爬着,呻吟,叫喊,碰撞着他,而他却纹丝不动地躺在那里,好像在嘲笑他们。

就这样忙了很久。好几次母亲挣扎着站起来,结果又倒了下去;外祖母则像个巨大的黑皮球,在房子里滚进滚出的。突然,黑暗中传来婴儿的哭声。

“感谢上帝!”外祖母喘着气说。“是男孩儿!”

她点燃了蜡烛。

我大概是在角落里睡着了,一点儿也不记得此后的情形。

我另外一个记忆是在墓地的荒凉一角:那是一个下雨天,我站在粘脚的小土堆上,望着父亲的棺材被他们放进墓穴。墓穴底部满是雨水和青蛙——其中有两只跳到了黄色的棺材盖上。

站在坟旁的只有全身透湿的警察、两位面色阴郁手持铁铲的农夫、外祖母和我。湿乎乎的雨点如同细碎的玻璃小珠子,不断地打在人们的身上。

“埋了吧!”警察吩咐道,说完便走开了。

外祖母又哭了起来,用披巾的一角掩着面孔。那两位农夫弯下腰,向墓穴扔下铲土。雨水哗哗地下着,两只青蛙开始朝穴壁上跳,但却被土块砸落到穴底。

“走吧,阿廖沙。”外祖母拍了拍我的肩头。我甩开她的手,不愿意离去。

“唉,上帝。”外祖母叹息着,那声调也不知是在抱怨我还是上帝。她静静地垂着头,在那儿久久地站着,直到墓穴全都填平了,她依旧伫立在那儿。

两个农夫啪叽啪叽地用铁铲平着地。

这时刮来一阵风,把雨赶走了。

外祖母牵着我的一只手,带着我穿过一片黑色的十字架,朝远处的教堂走去。

“你为什么不哭呢?”我们走出墓地时,她问我。“你应该哭呀。”

“我没想哭。”我说道。

“好吧,你要是不想哭,就别哭了。”她轻轻地说。

真怪,她竟然让我哭。我很少哭,只有在受了委屈时才哭——从来没有因为肉体的疼痛而哭。父亲总是嘲笑我抹眼泪,而母亲则喊道:“你敢哭?!”

在那之后,我们乘坐一辆四轮马车走在宽敞泥泞的大街上,街道两边是暗红色的房屋。

“青蛙爬不上来了吧?”我问。

“哦,它们爬不上来了,上帝保佑它们吧。”她答道。

无论父亲或母亲,都没有这么亲切而频繁地念叨过上帝的名字。

几天过去了,母亲、外祖母和我坐在了一条船的狭小船舱里。我刚出生的弟弟马克西姆死了,裹着缠有红布带的白布,躺在船舱一角的桌上。

我在箱子和包袱上坐着,从凸出的、令我联想到马眼的舱窗向外望去。窗外雾漾漾的,泛着泡沫的波浪不停地溅在窗玻璃上,有时会溅满整个舱窗。这时,我就会本能地跳到地板上。

“别害怕。”外祖母用她那温柔的手臂把我抱起来,放回包裹上。河面上灰雾茫茫,远方一片黑黝黝的土地,在浓雾中时隐时现。我们身边的所有东西都在晃动……只有母亲稳稳地站在那里,面无表情,两眼紧闭,双手枕在脑后,靠在舱壁上。她的脸色阴沉、冷酷,旁若无人。她一言不发,好像变成了一个陌生的人。甚至就连她穿的衣裳对我来说都感到很陌生了。

外祖母不时小声对她说:“瓦留莎,听话,你能不能吃点儿东西——就吃一小点儿……”

然而母亲依然沉默不语,面无表情。P2-5



原文赏析:

今天伊人不在,玛格丽特仍可在心中和他交谈:“如果你被流放,为什么不让我知道?别人可不是这样做的。你不爱我了?不会,我总不相信这一点。那么,你被流放了,你死了…...若是这样,求求你放开我,让我自由生活,自由呼吸吧。”玛格丽特代替他回答说:“你是自由的......难道我抓住你不放吗?”她又反驳他道:“不,这算什么回答!不,你应该从我记忆里消失,我才能够自由!”


“哎呀,这才真叫有趣!”教授一边狂笑不止,一边说,“你们这里是怎么搞的?不论提起什么,一概没有!”忽然,他不笑了,而目,像精神病人常有的情况一样,从狂笑立即转向另一极端——大为震怒。他声色俱厉地问道:“那,照这么说,真是没有喽?”


经过短暂的沉默,沃兰德开口说:

“不得不打扰二位了,玛格丽特・尼古拉耶夫娜和大师!不过,你们还是别生我的气。我想,我不会让你们二位后悔的。那么,好吧,”他只对大师一人说,“您去向这个城市告别一下吧。时辰已到,我们该离开这里了。”沃兰德说着,抬起那只戴着喇叭口黑手套的手,指了指河对岸。对岸无数个火红的太阳正在把窗玻璃烧化,而在这些太阳的上空则笼罩着一层云雾、黑烟和水汽一一那是一天中被晒得滚烫的城市散发出来的。

大师翻身下马,离开几个骑士,在地上拖着黑斗篷向山冈的断崖处跑去。大师凝望着那座城市,那间确实有一种牵肠挂肚的愁绪悄悄浮上了他的心头,但这种感情很快便为某种甜美的惶惑感所代替,继而又变成了面对着浪迹天涯、居无定处的生活的激动不安

“这是永别!必须明确认识这一点,”大师小声自言自语着,舔了舔干裂的嘴唇。他开始静静地谛听自己的心声,他想确切地铭记下此刻他心灵中发生的一切。他觉得,他内心的激荡逐渐变成一种深深的、非常强烈的委屈感。但这种感觉并没有持续多久,便烟消云散了,不知为什么又产生了一种傲世出尘的冷漠感,而它最终又被一种永恒安宁的预感所代替

几个骑马人默默地等待着大师。他们看到,在断崖边上,一个高高的黑影做出各种姿势,时而昂首挺胸,像是恨不得一眼望遍全城并进而窥视它的四周,时而又俯首沉思,仿佛要穷尽脚下那横遭践踏的芳草的奥秘。


他们这样默默飞行了许久,直到下方的地表也发生了变化。现在忧伤的森林已为大地上的黑暗所吞噬,白刃般泛着寒光的条条河川不见了,出现在下方的是一些反射着白光的大圆石,圆石之间是一个个深

不见底、连月光也无法照进去的陷坑。

来到一座荒凉孤寂、平坦多石的山顶时,沃兰德勒了勒坐骑。于是其他几名骑士也都放慢了步子,倾听着铁蹄踏在燧石和圆石上发出的嘚嘚声。分外皎洁的月光把这片平山顶照得绿莹莹的,玛格丽特很快就认出在荒漠的山顶上放着一把扶手椅,椅上坐着一个穿白袍的人。也许这人是耳聋吧,要么就是他正完全耽于沉思——他竟没有听到石山顶在马蹄的重击下发出的颤抖。骑士们向他走去,尽量不惊动他。

皎洁的满月对玛格丽特极力相助,亮得胜过最亮的电灯。她清楚地看到,坐在椅上的人的两眼毫无生气,像个盲人,他在急切地不住地搓着双手,两只视而不见的眼睛凝望着空中的一轮玉盘。玛格丽特还看到,那是一个笨重的石椅,上面似乎还有火花在闪动;石椅旁边卧着只黑毛尖耳朵大狗,也像它的主人一样不安地凝望着月亮。

坐在椅上的人的脚旁扔着些碎坛片,地上有一汪深红色的水,像是永远不会干涸。

骑士们勒住坐骑。

“您的小说,他们看过了,”沃兰徳转身对大师说,“他们只提出一点:对于小说没有结尾表示遗憾。所以,我现在就想让您看看您书中的主人公。将近两千年了,他一直坐在这石平台上,睡在这里。然而,每当满月来临时,他就睡不着,他为失眠所苦。满月不仅折磨他,还折磨他忠实的卫一这只狗。如果说,怯儒果真是人类最严重的缺陷,那么,大概,这只狗总没有犯怯儒的罪过吧。这只猛犬除了雷电之外是什么都不惧的。可是,有什么办法呢,谁在爱,谁就应该与他所爱的人分担命运。”

“他在说些什么?”玛格丽特问道,她那原本十分安详的面庞蒙上了层轻微的怜悯的影子。

“他总在说着同样一件事,”沃兰德的声音回答说,“说他...


“为了某年某时的一个满月而付出一万千个满月的代价?不是太多了吗?”玛格丽特问道。

“您又要重演弗莉达那种事?”沃兰德说,“不过,玛格丽特,这事您就不必操心了。一切都会是正当的,世界就是这样构成的。”

“放了他吧!”玛格丽特忽然像她当魔女时那样用刺耳的声音大叫声。一块山石被震掉下来,顺着山坡滚入深渊,在群山中引起隆隆巨响。但是,玛格丽特自己也不能肯定这轰隆的巨响是山石的滚落声,还是撒旦沃兰德的笑声。不管怎样,沃兰德的确在笑。他一边笑,一边看着玛格丽特说:

“不要在山里喊叫,他反正早已习惯于山石的崩塌声了,这声音惊动不了他。玛格丽特,您也不必替他求情,因为他一直渴望会见并与之交谈的那个人已经替他求过情了,”说到这里沃兰德转身对大师说,“喏,怎么样,现在您可以用一句话来结束您那部小说了!”

大师一直默默站在一旁望着石椅上的犹太总督,好像正在等待着这句话。他马上两手往嘴边一拢,大声喊起来,声音震得周围荒凉的秃石山纷纷发出回声:

“你解脱了!解脱了!他在等待你!”

群山把大师的喊声化作惊雷,而惊雷又震得地裂山崩。可诅咒的石壁坍塌了,剩下的只有平台和石椅。石壁跌落进黑暗的谷底,霎时间深谷上面又显露出一座广袤的城市和无数灯火。城市上空,在万余个月圆之夜的长久岁月中生长得郁郁葱葱的大花园顶上,有一群亮闪闪的金色偶像俯瞰着全城。一条月光路,也就是犹太总督期待已久的那条月光路,径直伸进这座大花园里。尖耳朵猛犬首先冲到路上,沿着它朝上跑去。身披血红衬里的白披风的人从坐椅上站起来,声嘶力竭地喊叫了一句。分不清他是在哭还是笑,也没有听清他喊的是什么,只见他也紧跟着自己忠实的卫士,急匆匆地沿着月光路跑上去了。


开枪吧,随便你们做什么,反正我不起床。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高尔基三部曲》是前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是高尔基文学遗产中*宝贵的珍品之一。

在这部长篇自传体小说中,作者力图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为主线,塑造出一个努力探索生活的意义、寻找新的生活道路、内心充满了激烈冲突的人物。情节富于传奇和童话色彩,人物具有特异的精神力量。而绘声绘色的景物描写与色彩斑谰的语言,则造成了激情洋溢的艺术效果和一种歌唱般的语言风格。



精彩短评:

  • 作者:Orange, 发布时间:2021-08-22 12:55:24

    如果你上台说过,把它当成一个纠错本可以。如果你只是爱好者,想通过这本书学到什么,那你买了也学不到什么。

  • 作者:太阳独坐 发布时间:2010-01-12 16:28:26

    入门级紫砂常识,对名人钤印有很详细的撰述,可以感受到徐秀堂本人为善之心。

  • 作者:优昙罗 发布时间:2011-06-10 16:11:57

    2天下乌贼

  • 作者:独自前行燕赤霞 发布时间:2011-09-20 21:56:07

    真实在啊~~~~~

  • 作者:i城市稻草人 发布时间:2020-01-29 10:35:03

    吴军老师的文笔一如既往的流畅。好的大学不一定是排名靠前的大学,而是与自己的兴趣特长匹配度高的大学。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一个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取决于在毕业后能否坚持学习。而中国高等教育的最大问题是把考大学当成找到一份体面稳定的工作的敲门砖,考上大学就相当于考取了功名,传统的科举思维仍根深蒂固。许多人的自我提升之路停止在高考结束的那一刻。相较于美国大学追求各自的特色,中国的大学往往追求办成大而全的综合性大学。过于追求高排名,追求短期看得见的效益。而教育是要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坚持几十年才能出效果的事情。

  • 作者:安东。 发布时间:2020-05-02 08:52:52

    冥河啊!恋爱的阿喀琉斯!那个“把盾敲得山响,叫火光飞溅,/然后摆出一副战败者的模样,/一声不吭地倒在她的小脚前”的阿喀琉斯,决斗时走走停停恋恋不舍的阿喀琉斯!我现在可知道克莱斯特有多坏了,上一秒我还在因为女祭司扬言设陷阱捉拿彭忒西勒亚而傻笑,下一秒她“吻死了他”!被删掉的那句“我是出于爱情才将你给吃掉”可真不知道是腥还是甜。彭忒西勒亚的疯狂是划时代的,希腊传说不乏sm情节,也不缺弗洛伊德式解读,但克莱斯特说“我最内在的本质就蕴于其中”,这就很真实,这是内心自由与血统身份的撕裂。翻译有爱,注释用心,导读和评论都很好。(202页那个引人遐想xswl

    “我血液的更好的一半是你的。”

    “我垂死之时/也要如天鹅般吟唱你的名字。”

    “你曾是我醒时的永恒的思维,你曾是我眠时的永恒的梦境!”2020-045


深度书评:

  • 讲故事者莫言

    作者:齐物秋水 发布时间:2012-12-23 10:03:04

    2012年12月8日凌晨(北京时间),作家莫言走上瑞典学院演讲厅讲台,面对各国媒体与现场听众,作了题为《讲故事的人》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他延续了自己一贯的风格,藉经验说话,以亲历的故事坦陈自我的人生历程与文学观念,将苦难与人性的纠葛阐释得淋漓尽致。这与莫言以往的言论是一脉相承的,我们从《说吧,莫言》这本访谈录中,可以看到诺奖演说里的许多故事都是莫言曾经讲述过的,同时对国内舆论之于他的争议,莫言也自正面或侧面进行了解释与回答。“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这是讲故事者莫言的信念,亦身体力行之。

    对于自己在华语作家中所处的位置,莫言显然具清醒的认识,“我心里也很清楚,中国作家中写得好的成群结队,能够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有很多,我是很幸运地得这个奖”。而在国内作家中,为什么是莫言,不是别人?从创作水准而言,与莫言写得一样好的还有贾平凹、王安忆、余华等,在我看来,贾平凹的创作实绩甚至在莫言之上。但为什么诺奖选择的是莫言?我们可以先看一下评委会的颁奖词:莫言“将幻觉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到一个出发点”。莫言小说的特点首先是很土,乡土气息很浓,但同时也很洋,在于他的表现手法,有魔幻现实,有荒诞,有文体拼贴杂糅;很洋气的写作手法去表现极乡土的内容,对外国读者而言,是既新奇,又少了理解与接受的隔阂的。而其他的中国作家比如贾平凹,作品极好、极厚重,但很难想象外国人能完全读懂他的《秦腔》、《废都》、《古炉》,那么本土化的内容,那么中国式的书写手法,大约是只有中国人自己可以领略其中的好处的;至于翻译,如果有人着意译贾平凹的《秦腔》,如何措手,意想中的难度大得令人止步。定居瑞典的中国作家陈迈平曾谈起王安忆作品的翻译,“王安忆的语言风格就像工笔画,很难翻译”,西方人对精雕细琢的中国作品,不太容易接受。而莫言的创作根源于他生活的故土山东高密,民间性极强,也受文学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与威廉•福克纳的影响,这在西方人看来显然是比较亲切的,也就意味着,他们从莫言这里,既看到了中国,也看到了他们自己文化的折射。而且最近这十多年中国作家的作品进入海外,最有影响力的当属莫言,他的小说的翻译语种和数量是最多的,读者和研究者也超出了其他作家,这对莫言能进入诺奖评委会的视野显然是十分重要的。

    莫言从根底上来说,是一个踏踏实实讲故事的人,他很少涉及理论与概念,而是直接贴近鲜活的生命。以他自己的话讲,“作家有两种,一种是学者型,还有一种,像台湾说的,叫素人作家。我更多地还应该是素人作家,靠灵性、直觉、感性和生活写作,不是靠理论、知识写作”。我们看莫言的小说,能感到那活泼泼的生活与生命的汁液几近溢出,大量触类旁通的通感与比喻,奇幻的形象与语言,呼之欲出,与概念无涉,而是直逼生命的本真。众所周知,莫言深受加西亚•马尔克斯与威廉•福克纳的影响,而据莫言的自述,他最初读《百年孤独》,读了头几章就警醒到小说原来可以这样写,放下不看了(直到多年后要见加西亚•马尔克斯,才重新拿起读完,且发现大师的笔力不继处);对福克纳的阅读,亦大致仿佛。他在诺奖演说中再次言道,“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这也就意味着,莫言并非一位书斋型作家(读万卷书不是他的必需),理论或知识可以触发他的想象与灵感,但并不能构建他的创作本身,这一种讲故事的天赋,恐怕是仅凭书本学不来的。看莫言的诺奖演说,一个故事连接一个故事,连绵不断,大约是历届百余篇诺奖演说词中可读性最强的了,而这许多故事组合在一起,达到了他所要做的阐释及隐喻,符合莫言最真实的想法,也是他作为讲故事的人的本分。

    莫言的故事,来自山东高密东北乡,讲述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莫言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写农村是一种命定”,“故乡是一条永远流动的河”。莫言的创作与许多作家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同样写故乡的故事,有的人写若干部就没了,或硬写也会质量下滑,显出生造的痕迹;而莫言,写了三十年,仍旧生机勃勃,远未到达穷尽的边缘。这其中的缘由,大概即是生活经历与情感经验如何转化的问题,若纯粹将生活经历作为素材,自然有耗尽的一日,但如果将情感的经验接通现实的生活,那将形成一个没有边际的故乡。莫言说,自己小说里的高密东北乡与真实的高密东北乡不是一回事,这是“一种文学的情感的反映”。因之,我们看到莫言从书写自身的故事(《枯河》、《透明的红萝卜》)开始,延展至亲人、乡邻(《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蛙》),直至百年前的高密东北乡(《檀香刑》),他将经历的死水变为情感记忆的活泉,于是一切便汩汩流动起来,那“邮票般大小的故乡”可扩展至无限。

    莫言强调自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现代的说书人”,即标志着将自己的文学血脉定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上,蒲松龄为代表的古典文学是他的根源,而西方文学则提供了启示的意义。这是莫言对诺奖颁奖词的阐释(“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到一个出发点”),亦在做自己的微妙调整,因为他知道,只有故土才能承担起自己的文学王国的所有负荷与荣光。

    莫言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今后的岁月,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那我们将静下心来,乐于听到一位现代说书人的新故事,因为这其中饱含着对故土的情感,以及于人性地不竭探索。

  • 【深度书评】读完这篇书评,不用再看原书了~

    作者:清单控沙牛 发布时间:2017-03-03 22:13:38

    PS:最近发起了这本书的共读活动(每月都有,每期一本书)——

    本文是书籍《刻意练习》的书评分享,看完这篇书评,再看一下我分享的书摘和思维导图,你就不用再阅读一次了。

    公众号 PomoNote 回复关键词“刻意练习”,可获取本书的书摘和思维导图。

    ## 书籍介绍

    这本书出版于去年年底,也就是说出版自今才不到四个月的时间,但它却取得了极高的用户评价——

    > 在我主要使用的查看书籍质量的网站中,亚马逊网站上好评连连,而在豆瓣上,更是获得了来自近1500位读者打出的8.2分的高分。

    > 要知道,豆瓣上超过7分的书,几乎都是值得花时间仔细阅读多次的。

    这本书的纸书一共340页,我花了约15个番茄时间,把这本书精读了两次,一次是通读,第二次是阅读和回顾书中有标记和书签的部分——因为我阅读的是Kindle电子版,所以做这些标记比较容易。

    ## 作者介绍

    这本书的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Anders Ericsson, Phd)是“刻意练习”法则研创者,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康拉迪杰出学者。他专注于研究体育、音乐、国际象棋、医学、军事等不同领域中的杰出人物如何获得杰出表现,以及“刻意练习”法则在其中的作用。他是该领域世界顶级研究者之一。

    ## 总体评价

    如同我在公众号的文章中评价的一样:

    这是一本相当棒的书籍,无论是作者和译者,水平都非常高,绝对值高达8.2的豆瓣评分——我给这本书打了四星,其实也相当于8分。

    如果用一段文字来评价《刻意练习》,我会这样评价:

    > 这是**一本带鸡汤的技能类科学著作**。

    > 说它是科学著作,是因为作者从大量实验和研究出发,向读者论证了“刻意练习”这种练习方法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向众所周知的“天赋论”和“一万小时定律”开炮。

    > 说它是技能类,是因为它向读者提供了可以参照的“刻意练习”方式。

    > 而说它带有鸡汤元素,则是因为读完这本书,你会知道,即使你天资平庸,也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成就卓越。

    但是,完美的书籍并不存在,这本书在我眼里也有一些缺点,最大的缺点在于:

    > 这本书用大量的例子来颠覆了传统的“天赋思维”和近几年很正能量的“一万小时定律”,也正是因为如此,让研究案例占据了本书超过2/3的篇幅。

    > 因此,本书的整个重点在于向我们证明了“刻意练习”的这种练习方式的正确性和重要性,也提供了如何进行刻意练习的大方向,但却没有告诉我们如何详细的进行刻意练习。

    ## 1. 从传统的认知开始

    对于取得卓越成绩的人,传统的认知会将其归功于“天赋”,从小到大,你一定听到过无数这样的声音:

    > 每位家长眼中都有一位“小明”存在,这位小明似乎永远比我们做得好,于是,家长会说:你看看人家小明,数字学得多好啊,人家是学数字的料。

    > 或者,当你做一件事做得不够好时,家长会说“别灰心,你只是没有做这个的天赋,你做那个一定很擅长!”

    这是我理解的关于成就认知的第一个阶段——**把所有的成就归功于天赋**。

    但是,如果你对莫扎特、贝多芬这样的超级大师说他们的成就只是因为他们有天赋,他们一定会气得活过来,指着你的鼻子大骂:我付出了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你特么居然说我是靠天赋!

    幸好,现在的人没有那么傻,我们逐渐相信努力比天赋更重要,因此才有了像“天才,是由1%的灵感和99%的汗水组成”这样的名言。

    这是我所理解的关于成就认知的第二个阶段——**努力,比天赋更重要**。

    但是,即便我们越来越理智,但对于一些开挂的存在,我们还是会把他们归功于天赋。比如说下面的三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莫扎特,他牛逼到什么地步呢?6岁就跟着父亲在欧洲为上流人士做巡回演出,那时他的双手才只能勉强够得着琴键,而他一辈子创作的乐谱,交给普通人抄,可能都抄不完。

    第二个例子,俄罗斯象棋大师阿廖欣,同时和26人下棋,注意,不是普通的下棋,是同时和26人下盲棋,什么意思,就是他自己看不到棋盘,而是由工作人员告诉他别人怎么走棋,他再告诉工作人员他下一步怎么走,然后工作人员再帮他挪棋,整个过程中,他看不到每一个棋盘和每一颗棋子,全靠记忆来记住26盘棋的所有每一步棋。

    就在这样的条件下,阿廖欣赢得了其中17盘,输了5盘,和了四盘。

    第三个例子,大家可能都看过最强大脑,对里面的记忆大师王峰有一些印象,这也是这本书里举的一个例子,在2011年的世界脑力锦标赛上,王峰创造了当时的世界纪录:当别人以每秒钟一个数字的速度向他念出数字之后,他记住了300个数字。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这些人的这些技能,真的就是像开挂甚至是超自然现象一样的存在!对我们来说,根本没法理解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而这本书,告诉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是可以做到的!而这就是对于成就的第三个理解阶段——刻意练习。

    ## 2. 如何证明刻意练习是有效的?

    ### 2.1 刻意训练的记忆大师

    为了了解这些非凡的杰出成就是否是可以后天训练出来,作者找来了一位名叫法隆的实验对象,想要提升他的长时记忆,也就是像王峰那样的能力。

    刚开始,并没有使用任何的训练方式,法隆只能够记住最多七位的数字,因此,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能够记住七个随机数字。

    而三天后,法隆能够记住9个数字了,虽然这还不够好。

    在第五天的时候,情况变了,作者换了一种训练方法:比如,先从五个数字开始,如果法隆记住了,就接着测试6个数字,如果没有记住,就测试4个数字。

    而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作者和法隆的训练方法不停改变,最终,经过200多次的练习,这个实验结束了,而这时的法隆,竟然能够记住82个随机数字!

    ### 2.2 刻意练习的威力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了刻意练习作为一种训练方法的威力,它可以无限制地突破人类的极限,让自己成为开挂般的存在,就像超体中的Lucy一样。

    而且,这个例子还只是作者作为研究者做的第一次记忆力实验,后面又进行了很多次实验。

    在这些实验中,有一次因为被实验对象的原因而失败了,而训练效果最好的一次,达到了可以记录300个数字!整整超出了普通人的记忆极限40多倍!

    这为我们证明了一种可能:人类大脑的潜力真的是无限的!而且,大脑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随着刻意练习的不断深入,大脑的组织会因为这些训练而发生变化,导致脑白质和脑灰质真多,来适应因为训练而导致的结果。

    这个看似科幻的结果,已经在很多的实验中已经被证明。因此,大脑强大的适应能力,并不仅仅只是我们原以为的改变神经回路那么简单。

    ### 2.3 破解“天赋论”

    如果我们把大部分杰出人才的成就都归功于刻意练习的话,那么我们之前所认为的“天赋”论是怎么回事呢?

    书中说出了我很认同的观点,即“自我实现的预言”。

    当人们假设,天才在确定一个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就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甚至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时,这种假设会指向一些决定与行动。如果你以为那些不具备某方面天生才华的人绝不可能擅长于这方面的事情,那么,当父母、老师或者其他人看到孩子不擅长做某件事情时,就会鼓励他去做别的事情。对看起来笨手笨脚的孩子,不会让他去搞体育;对那些唱歌不着调的孩子,会让他去试试别的;对那些不喜欢数字的孩子,会跟他们讲,他们不擅长数学。

    于是,这些预言自然而然地成真了:人们认为这个搞不了体育的女孩,绝对不可能精通打网球或踢足球;人们觉得那个男孩是音盲,那他也绝不会去学习演奏某种乐器或者学唱歌;还有些孩子,人们觉得他们不擅长数学,等他们长大以后,自己也就信了。这种预言真的自我实现了。

    当然,另一方面,当孩子从老师、教练那里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表扬,并且从父母那里得到更多支持和鼓励时,最终会比那些被告诉永远不要去尝试的孩子,能够更快地提升他们的能力,因此使所有的人相信,最初的表扬是有道理的。这又是一次自我实现了。

    所以,这种“预言的自我实现”,从根本上来说,其实就是因果倒置:大家所认为的没有天赋,就不去做这件事情,但实际的根源在于,我因为种种外界评论而没有去做这样的事情,因此也就导致我并不存在做这件事的天赋。

    ## 3. 如何刻意练习

    那么问题来了,要达到开挂的等级,应该如何训练?

    我们在小学就学过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大家对这个故事印象之深,也就不用我再废话了。但这样反复的练习,并不是有效的,因为**不断重复只是“天真的练习”,无法带来进步。**

    所以,如果只是我们常说的“把简单的事做很多遍”,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工作多年的人,可能还没有一个刚刚进入职场的人有能力,尤其是在医生的这个领域,如果一位工作几年的医生没有去学习一些逐渐流行的技术,只是就原来的知识不断重复练习,他是很容易被新人取代的,因为新进入的医生很可能在读书的过程中就已经接受了新技术的教育。

    而法隆的例子中,作者采用的训练方式,其实是精心设计的,是属于“刻意练习”。

    ### 3.1 怎样刻意练习?

    那么,什么是刻意练习呢?它应该包含这些要素:

    **1. 有明确定义的特定目标**

    法隆在训练中,每个阶段的训练,都是有目标的,从最开始的七个数字,到后面的10个,再到20个,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

    **2. 练习时方式专注**

    在法隆的例子中,总共训练了200次,每一次的时间都不长,但在训练期间,是保持高度专注的。从人类极限的7个数字,到能够记忆82个数字,这样的时间累积远远不到1万小时,却取得了如此优异的成绩,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得归功于专注。

    **3. 需要留意和处理练习中的反馈**

    法隆的每一次训练结果,作者作为研究人员和导师,都及时给出了反馈,并做出训练方式的调整。

    **4. 走出舒适区**

    每到一个阶段,训练都会遇到门槛,比如法隆的例子中,刚开始突破7个数字的常规极限时。这时刻意练习的方式要求我们走出舒适区,去找到更好的训练方法。

    在刻意练习的过程中,你会经历四个阶段。

    首先,在第一阶段 ,你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对一项事物产生兴趣,然后便会找一些相关的资料来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你的兴趣会逐步加深,然后便进入第二个阶段,变得认真起来,这时你可能清楚了这个行业里的大框架,也知道了这个领域里,谁是最厉害的人。

    接着,如果你还有兴趣和激情的话,你会进入第三个阶段,开始全力投入。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不断训练、根据训练结果的反馈,再不断调整你的训练方式,这是一个PDCA循环。

    最后,随着全力投入和训练的时长不断增加,你开始成为这个领域小有成就的杰出人物,你需要进入第四个阶段,开始开拓创新,因为已经很少有他人的经验或训练方式能够帮到你,这时想要继续成长,你需要自己去摸索和成长,找到更好的练习方式。

    ### 3.2 刻意练习的重要因素

    在刻意练习中,有两个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合理的训练方式**


    不断重复只是天真的练习,那么,刻意练习需要什么样的训练方式呢?

    它应该是一套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并且它应该适合受训的人。比如,对于绘画0基础的我来说,使用达芬奇的训练方式肯定不适合,反而教幼儿园大班的训练方式肯定会更靠谱。

    好的训练方式有多重要呢?这里要说一下马拉松的例子——

    1908年,约翰尼·海耶斯(Johnny Hayes)夺得奥运会马拉松冠军,当时的报纸把这场比赛描述为“20世纪最伟大的比赛”。海耶斯不仅夺冠了,还创造了马拉松世界纪录,成绩是2小时55分18秒,差五分钟三个小时。

    如今,距离海耶斯夺冠一个多世纪以后,马拉松的世界纪录已经刷新为2小时2分57秒,比他创造的世界纪录快了近30%,而且,如果你是年龄为18-34岁的男性,想参加波士顿马拉松比赛,那么,只有成绩不低于3小时5分,才可能获得参赛资格。简单地讲,海耶斯在1908年创造的世界纪录,如果换到今天的波士顿马拉松比赛中,只够刚刚赢得参赛资格。而且,你要知道,这项比赛吸引了大约3万名长跑者参加。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个世纪里,马拉松成绩有了如此突飞猛进的变化?

    最重要的,其实就是训练方式的升级。

    **第二,合适的导师**

    我们刚分享了训练方式的重要性,但问题是,你如何知道什么是好的训练方式,以及什么是适合你的训练方式呢?

    所以,你需要有一位在这个领域中比较杰出的人,来作为你的导师,帮助你制定训练计划、指导你训练并给你安排一些作业。

    当然,这个导师并不需要是最好的,而需要适合你现在这个阶段,比如,你能想像莫扎特这样的顶级大师教我弹钢琴会有多么惨烈吗?

    因此,随着你刻意练习的深入,你在这个领域的层次是会不断提升的,所以,在不同的阶段,你会需要不同的导师。

    所幸的是,我们身处互联网时代,相对来说,我们可以更容易的通过网络渠道找到这个领域中的杰出人士,比如,你想学做PPT,你会找到秋叶,想学习营销,你可能会找到李叫兽,想学习番茄工作法,你可能会找到我。

    每一个领域,都有出类拔萃的专家,但这些专家不一定有时间和精力来指导你,比如我想学赚钱,我很轻松的就能知道马云可能是全中国最会赚钱的人,但我就算找到他,他愿意鸟我吗?

    那么,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其实,我们可以试着去分析和学习专家的经验,分析他们的成长路线,他们做了一些什么样的事情,才有了今天的成就。然后,针对这些分析进行分解,就成了我们自己一步步的练习目标。

    如果你有幸能够找到一位愿意帮助你的导师,你还得注意,他是否有教学的能力,比如,通过我们对番茄工作法的训练,很多小伙伴现在能非常顺利地把番茄工作法运用到工作和生活当中,但这些优秀的番茄工作法运用者,大多都不具备如何去教别人怎么使用。

    能够把番茄工作法的理念说清楚很简单,但问题是,没有指导他人的经验,就不会知道在哪些环节容易出问题,针对每个问题应该如何去解决。

    ## 结语

    书中的精华都在这了,看完这篇书评,再看一下我分享的书摘和思维导图,你就不用再阅读一次了。

    思维导图和书摘,可以在公众号PomoNote中回复书名获取。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7分

  • 主题深度:9分

  • 文字风格:3分

  • 语言运用:8分

  • 文笔流畅:3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7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4分

  • 情感共鸣:3分

  • 引人入胜:8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3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4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8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4分

  • 安全性:9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9分

  •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简单(93+)
  • 无多页(519+)
  • 内容齐全(488+)
  • 可以购买(70+)
  • 实惠(502+)
  • 体验好(403+)
  • 服务好(212+)
  • 无缺页(444+)
  • 一星好评(337+)
  • 下载快(554+)
  • 四星好评(129+)
  • epub(84+)

下载评价

  • 网友 曾***文: ( 2024-12-12 19:03:07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游***钰: ( 2024-12-11 12:38:29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通***蕊: ( 2024-12-16 13:13:24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谭***然: ( 2025-01-04 23:32:49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温***欣: ( 2025-01-01 20:47:41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宫***凡: ( 2024-12-31 02:51:11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堵***洁: ( 2024-12-31 21:18:41 )

    好用,支持

  • 网友 石***致: ( 2024-12-15 17:04:12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菱***兰: ( 2025-01-09 00:12:59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孙***夏: ( 2025-01-01 15:03:17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国***芳: ( 2025-01-07 20:26:32 )

    五星好评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