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心灵的重塑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46:43

心灵的重塑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心灵的重塑精美图片
》心灵的重塑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心灵的重塑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42657954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3
  • 页数:419
  • 价格:68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46:43

内容简介:

后现代是一个追求灵性化的年代,人们不断追求学习不同的方法来探索自己的心灵世界,与心对话。魏乐德指出,纯粹从人性的需求追求灵性的塑造是危险的,也是徒劳的,因为只有耶稣才能把我们带回神那里,即人心灵最深之处。

《心灵的重塑》能帮助基督徒重新认识灵修的重要性,解答那些经常祷告、读经、禁食、默想很多年,却没有灵命上的明显变化的基督徒的根本问题。

魏乐德从操练者的角度,深入地剖析了生命的六个向度∶思想、感觉、意志、身体、社交情境、灵魂,他认为成长的要诀在于以重生的新意志在新生命中不断提升自己,使全人各层面得着更新。他对人格各层面更新之路的精彩论述,使成长不再只是一个目标,而成为在恩典之下一趟踏实可走的旅程。

《心灵的重塑》的副标题就是“穿戴基督的品格”。若说傅士德的《生命的洗练——属灵操练礼赞》讲的是外显的灵命操练,那么《心灵的重塑》讲的是树根的部分,也就是生命的更新。

本书的可读性非常高,特别是适用于小组研读,每章配有讨论问题,方便读者深入的思考与讨论。

你是否思考过以下问题:

* 灵修是什么?它是一个怎样的过程,为什么能促进⼀个人的灵命成长?

* 祷告、读经、禁食、默想很多年,却没有灵命上的明显变化,这是为什么?

* 我们的灵修方法存在问题吗,还是我们自身存在问题?

* 如何才能和神的关系更亲近,拥有基督的样式?

……

这本书献给所有渴慕活出基督生命的信主人士。

不论是预备学习灵修,不知从何着手;

还是正努力通过灵修操练生命和品格,但遭遇困惑、挑战和重重挫折,

本书将告诉你——

神的恩典究竟是如何临到一个卑微的人身上,塑造和改变这个人的属灵生命。

基督徒可以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灵活运用各种的灵修操练,真实地拥有一份从神而来的丰盛的生命。

名家评论:

关于人的品格和人如何能变成耶稣基督的样式,没有人能像魏乐德那样,进行了那么细致的思索。我竭力向大家推荐《心灵的重塑》。我讲道的时候,人们也许会来听听;但轮到魏乐德教导,大家可都带著录音机来;我们都这么做。

——傅士德(Richard Foster)

这本有关属灵生命的现代大作让我们受益匪浅。对于那些厌倦了各种属灵配方和陈词滥调的人,对于那些被系统漏洞和革命更迭与失败搞得焦头烂额的人,魏乐德关于心灵的更新的阐释像一股清流,切实有效且及时恰当。

——葛尼斯(Os Guinness)

每个人都在属灵上被塑造。魏乐德在这本书里对我讲了两点:美好的灵命塑造在乎圣灵,灵命塑造的过程也是一个下意识的过程。这样,在心灵效法基督的道路上,我们才能够一直走下去。这场内心的革命已经开始了,魏乐德的这本作品会一直将它推动下去。

——莱瑞·克莱布(Larry Crabb)

《心灵的重塑》出自一位最有见识的属灵导师之手,每位深切关注基督门徒生命的人都要阅读。本书基于对人的深入且清晰易懂的分析,对门徒培训的洞见和引导跃然纸上。

——J. P. 莫兰德(J. P. Moreland)

《心灵的重塑》中对人的阐述合乎圣经,颇有见地。魏乐德对身体、灵魂、心灵和头脑之间的差别和联系的解释发人深思。他还进一步向读者显明如何处理其中的冲突。本书的信息充满盼望,是真正的内心的塑造。

——吉姆·彼得森(Jim Petersen)

《心灵的重塑》是魏乐德在实践方面写得最好的一本书了。他在解释人的各个方面如何搭配协同转变成基督的样式的同时,也吸引我们进入神国度的生命中。

——扬·约翰逊(Jan Johnson)

魏乐德思想他的信仰,谈论他的信仰;最重要的,是他一直在讨论耶稣,这个他形容为“人类历史上最聪明的人”。对于他充满智慧的例子与丰富的教导,深深影响着我的灵命型塑,并成为耶稣基督的门徒。

InterVarsiity新闻社(IVP)发行人Bob Fryling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灵命塑造导言

第二章 心灵与人的生命体系

第三章 灵魂的堕落与本性的邪恶

第四章 灵魂的复原与本性的良善

第五章 灵命改变

第六章 心思的转化

第七章 心思的转化

第八章 意志(心 / 心灵)与品格的转化

第九章 身体的转化

第十章 交际层面的转化

第十一章 灵魂的转化

第十二章 光明的儿女与世界之光

第十三章 地方教会的灵命塑造

跋、注 释


作者介绍:

魏乐德(1935 -2013),著名学者,威斯康星大学哲学博士,南加州大学哲学院教授。他已经出版的著作超过30 部,《心灵的重塑》在 2003 年被《今日基督教杂志》评为最佳信仰类年度好书。

魏乐德是一个一生都很殷勤的基督徒。他一生都在学习和吸收知识,一生都在观察和认识时代的种种变化。大学毕业的时候,他被美南浸信会按立为牧师。这个时候, 他来到人生的拐点,是去牧会,成为一名牧师;还是进入学术界,成为一个学者,他一直在寻找一条可以兼顾两者的路。最后,他得到神的召唤。神说, “如果你留在教会,学术界会向你关门;如果你留在学术界,教会仍然会向你敞开。”魏乐德找到了自己定位,以学者为主、牧者为辅。然后他就去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哲学,成为了一位哲学家。

通过灵性与知识的双重装备,让魏乐德被冠上“上帝的谋士”“心灵巨匠”的称呼。魏乐德灵命型塑中心负责人称他是“21世纪最伟大的基督教思想改革家”。

魏乐德作品诚实地反映出他最擅长的“为耶稣训练真门徒”的目标,他终其一生都认为:「基督徒的一生就是要在品格上追求活出基督的样式,并从他那裏得着能力,将言行举止各方面的最高理想实现出来,藉着跟从耶稣,彻底学效他所选择的生活方式,我们是有可能像他的。」

他一生都忠于这个使命,用书写源源不断塑造每一个跟随基督的生命。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心灵的重塑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心灵的重塑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心灵的重塑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后现代是一个追求灵性化的年代,人们不断追求学习不同的方法来探索自己的心灵世界,与心对话。魏乐德指出,纯粹从人性的需求追求灵性的塑造是危险的,也是徒劳的,因为只有耶稣才能把我们带回神那里,即人心灵最深之处。

《心灵的重塑》能帮助基督徒重新认识灵修的重要性,解答那些经常祷告、读经、禁食、默想很多年,却没有灵命上的明显变化的基督徒的根本问题。

魏乐德从操练者的角度,深入地剖析了生命的六个向度∶思想、感觉、意志、身体、社交情境、灵魂,他认为成长的要诀在于以重生的新意志在新生命中不断提升自己,使全人各层面得着更新。他对人格各层面更新之路的精彩论述,使成长不再只是一个目标,而成为在恩典之下一趟踏实可走的旅程。

《心灵的重塑》的副标题就是“穿戴基督的品格”。若说傅士德的《生命的洗练——属灵操练礼赞》讲的是外显的灵命操练,那么《心灵的重塑》讲的是树根的部分,也就是生命的更新。

本书的可读性非常高,特别是适用于小组研读,每章配有讨论问题,方便读者深入的思考与讨论。

你是否思考过以下问题:

* 灵修是什么?它是一个怎样的过程,为什么能促进⼀个人的灵命成长?

* 祷告、读经、禁食、默想很多年,却没有灵命上的明显变化,这是为什么?

* 我们的灵修方法存在问题吗,还是我们自身存在问题?

* 如何才能和神的关系更亲近,拥有基督的样式?

……

这本书献给所有渴慕活出基督生命的信主人士。

不论是预备学习灵修,不知从何着手;

还是正努力通过灵修操练生命和品格,但遭遇困惑、挑战和重重挫折,

本书将告诉你——

神的恩典究竟是如何临到一个卑微的人身上,塑造和改变这个人的属灵生命。

基督徒可以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灵活运用各种的灵修操练,真实地拥有一份从神而来的丰盛的生命。

名家评论:

关于人的品格和人如何能变成耶稣基督的样式,没有人能像魏乐德那样,进行了那么细致的思索。我竭力向大家推荐《心灵的重塑》。我讲道的时候,人们也许会来听听;但轮到魏乐德教导,大家可都带著录音机来;我们都这么做。

——傅士德(Richard Foster)

这本有关属灵生命的现代大作让我们受益匪浅。对于那些厌倦了各种属灵配方和陈词滥调的人,对于那些被系统漏洞和革命更迭与失败搞得焦头烂额的人,魏乐德关于心灵的更新的阐释像一股清流,切实有效且及时恰当。

——葛尼斯(Os Guinness)

每个人都在属灵上被塑造。魏乐德在这本书里对我讲了两点:美好的灵命塑造在乎圣灵,灵命塑造的过程也是一个下意识的过程。这样,在心灵效法基督的道路上,我们才能够一直走下去。这场内心的革命已经开始了,魏乐德的这本作品会一直将它推动下去。

——莱瑞·克莱布(Larry Crabb)

《心灵的重塑》出自一位最有见识的属灵导师之手,每位深切关注基督门徒生命的人都要阅读。本书基于对人的深入且清晰易懂的分析,对门徒培训的洞见和引导跃然纸上。

——J. P. 莫兰德(J. P. Moreland)

《心灵的重塑》中对人的阐述合乎圣经,颇有见地。魏乐德对身体、灵魂、心灵和头脑之间的差别和联系的解释发人深思。他还进一步向读者显明如何处理其中的冲突。本书的信息充满盼望,是真正的内心的塑造。

——吉姆·彼得森(Jim Petersen)

《心灵的重塑》是魏乐德在实践方面写得最好的一本书了。他在解释人的各个方面如何搭配协同转变成基督的样式的同时,也吸引我们进入神国度的生命中。

——扬·约翰逊(Jan Johnson)

魏乐德思想他的信仰,谈论他的信仰;最重要的,是他一直在讨论耶稣,这个他形容为“人类历史上最聪明的人”。对于他充满智慧的例子与丰富的教导,深深影响着我的灵命型塑,并成为耶稣基督的门徒。

InterVarsiity新闻社(IVP)发行人Bob Fryling


精彩短评:

  • 作者:恩加笑嘻嘻 发布时间:2019-07-13 21:51:52

    前大半本断断续续读的,觉得似乎也没有想象中的精彩。五星给最后一部分对查尔斯芬尼那句话的引用(基督徒传道者的处境,往往像律师在法庭发言辩护(要辩明圣经所描述的从上而来的生命),又传召证人(认信的基督徒)作证,但他们的见证(他们的生命)却与他的每一句辩词互相矛盾),目前教会现状的剖析(特别是错把瓦器当宝贝及教会的目标错误定在尽可能让更多人死后上天堂而不是成为耶稣的门徒)以及书中正文最后的点睛之笔(追求心灵重塑、培养基督的品格,永远是关键。它必定为人的生命带来福气,这份福气绝非世上的金钱、才干、教育、运气所能给予,而我们在今生也大有盼望,能够光荣地进入神丰沛的同在之中)。

  • 作者:Enos 发布时间:2022-11-23 13:11:03

    作者的关注点非常好,因为看到了当今基督徒灵性的贫瘠,且太过世俗。整体来看,这本书的观点也没什么问题,细致详尽。但终归有点太琐碎,而且缺乏力量和深度。它是一本描述心灵重塑的书,而不是一本带你重塑心灵的书。

  • 作者:walden 发布时间:2022-05-30 10:20:19

    有些表述略奇怪,分辨着看

  • 作者:曾孜荣 发布时间:2011-08-13 22:45:28

    有悬念的生意经小说

  • 作者:HikariShio 发布时间:2019-11-02 22:11:34

    这本书真的是厉害到让人惊叹!我许多思索的、模糊的问题,在这里得到了清晰的、精确的解答。极其深刻。废寝忘食地一口气花了一天多的时间阅读完。这种水晶般透亮、通透的感觉。畅快!

  • 作者:豆友198640469 发布时间:2020-04-21 13:58:36

    我相信还有其他很多的好书,不一定需要首先读这一本。


深度书评:

  • E.H.谢泼德插图版《柳林风声》实拍图

    作者:雅鸦湖居士 发布时间:2021-05-11 14:36:53

    《柳林风声》是英国作家肯尼思•格雷厄姆(1859—1932)的代表作,以他讲给天生患有眼疾的儿子的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自1908年出版以来,《柳林风声》收获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是当之无愧的英国文学经典和儿童文学瑰宝。

    本书是深沉父爱的见证,是关于家园的绝美童话,让心灵在无尽幻想中获得自由。格雷厄姆的文字娴静、优雅,堪称完美散文的典范。一百多年来,许多名家为这部作品配过插图,E.H.谢泼德(1879—1976)奉献的版本是其中广受赞誉的一种。很少有人比谢泼德更能捕捉柳林世界里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喜悦了;正如有人说的那样,“他们的文字和绘画是绿色与金色的结合,就像在秋天里回忆夏天的美好”。

    译文新版《柳林风声》收入谢泼德为这部经典创作的插图,译本为任溶溶先生名家手笔,布面精装,烫金工艺,中英双语前后地图环衬,配书签,可读可藏。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

  • 读费孝通《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作者:一了 发布时间:2007-03-03 14:52:54

    读费孝通《乡土中国》(一)

        第一章是“乡土本色”。作者开篇就说“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个是说中国社会虽然有很多阶层,但是他们都是从乡村社会分离出去的,在行为方式社会习惯方面还带有很多乡土社会同样的痕迹(虽然他们自己是很不愿意承认的,因为“土气”毫无疑问是一个十足的贬义词。),所以要研究“中国性”,就不得不从根基出发,研究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乡土社会。另一层意思是说现在这个乡土性只局限于基层,就是说虽然地主、知识分子、工人、资本家等社会阶层都是从乡土社会分化出去的,但是由于长时间的发展,已经与乡土社会有了很大不同,所以那些城里人对乡下人冠以“乡巴佬”的称呼,因为他们对于乡土社会已经完全没有了认同感。至于这些阶层乃至整个中国社会怎样具有着乡土社会的文化的根,后面会有详细的分析。

      在第一章里,作者从“土气”切入,分析中国人的农业本性。“远在西伯里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种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因为农业的固定性,才有了“土气”,所以说这个词很贴切的描述了中国的农业本性。“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因此“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他们的生活范围有地域和空间的限制。由于生活的固定,结成了稳定封闭的邻里关系,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又一重要特征。许多中国社会的特征都是由此而来。比如说,中国为什么早在战国就有墨家提出法制社会的观念,但是两千年了中国为什么还是人制社会?就是因为这种人际关系的局限性和邻里的熟悉性。“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行了,还用的着多说么?”这种生活背景下显然没有法律和合同之类东西存在的必要,因为那都是对付陌生人的,只有整天要和陌生人打交道的现代人才需要。对中国人来说,分得太清楚未免伤了感情。中国文化的模糊性大概也从这里来。

        第二和第三章讲当时一些人提倡的“文字下乡”。很多人认为乡下人“愚”,但是费老认为不应该这么说,乡下人不是智力上笨,只是知识上不足,更确切的说是知识结构不一样,他们的知识足以应付他们的生活,而对于城市的文明生活当然不甚了了了。这种不了解就像城里人分辨不了麦子和韭菜、不会爬树、不会抓鱼一样,没什么值得取笑的。作者进而探讨了语言的产生以及和人类生活的关系,文字的产生原是为了不同空间和时间的人交流的,但是在乡土社会,由于生活的一成不变和空间的稳定性和封闭性,口头语言完全可以满足生活需要。而且面对面的交流远比书面语言表达的东西丰富快捷。文字既不是乡土社会的基础,本来就不是乡土社会的本性。人类最初的文字都是庙堂性的,都是为了祭祀崇拜和记录帝王事件,所以不是乡土社会的必要。因此文字发明了几千年,中国的绝大部分农民依旧目不识丁。当然当代的乡土社会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当代农民必须要识字了,因为要科学种田、操纵机器。但是实际上我的母亲初中毕业,但是由于农民的生活基本没有文字,长年没有阅读和书写,因此现在已经忘的差不多了,读我的家信都很吃力。这无疑是费老观点的例证,说明虽然过了这么多年,农民的生活还是带着传统乡土社会的痕迹——地方性和口语化。(待续)

    读费孝通《乡土中国》(二)

    (一)在“男女有别”一节里,提到Oswald Spengler曾说西洋有两种文化模式,一是Apollonian亚普罗式的,一是Faustian浮士德式的。前者认为宇宙有一个超自然超人力的秩序,人只能接受它,维持它。天堂遗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后者认为冲突是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费老认为乡村社会是前者,现代社会是后者。

        且不说是不是,我对这两种文化模式很感兴趣。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只不过是对理想世界的拙劣的模仿,还有圣经中对于原罪的解释,原来都是前一种思想的表现;而浮士德式的文化模式,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种人生观,“生命是障碍的克服”,苦难越大,生命力因之越强,生活的意义因之越深。这里面隐藏了一个结论就是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因为结果无非只有一个那就是死亡。进而推论,我们不是要得到更多而是要经历更多,这就是存在主义者加缪的观点——不是生活得更好,而是生活得更多。

    (二)对于男女感情,费老又说“浮士德是感情的象征,是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最后的统一是不会完成的,这不过是一个求同的过程”“男女的共同生活越是向着深处发展,相异的程序也愈是深,求同的障碍也愈是强大,用来克服这阻碍的创造力也需更强大,在浮士德的立场说,生命力也因之愈强,生活的意义也因之愈深。”

        费老这里说的是性别差异带来的异性吸引力和爱情。我不由想到我们在感情中体会到的爱情,如果抽去了表层的性欲和生活,其实就是这种依恋感,这种恨不得和对方变成一个人的冲动。卢克莱修说“情人们热烈地拥抱在一起,情爱的牙齿顶着牙齿,但他们不能在另一方销魂,也不能成为另一个自我。”正是这种永远不能克服的距离产生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很多人难以体会这种本质的爱情,甚至用性或者“在一起”代替爱情,无疑是对爱情的肤浅的理解。

    (三)在“礼治秩序”里,费老认为中国社会既不是法治也不是人治,而是礼治。若是法治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多私情和冤案发生,若是人治就不会有那么多位高权重的人总说身不由己烦恼重重了。中国社会的人们是依照多年以来形成的传统习惯生活行事的,不管处于什么地位,都得按照这些规定行事。儒家说“克己复礼为仁”是个最好的例证。

    (四)接着,在“无讼”里,费老接着推论,既然是礼治社会,那么礼就不仅仅是礼貌,不懂礼就简直是个道德问题,如果有官司非打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规矩。中国乡土社会的理想是没有法律和政治的,因为一切都按照祖先流下来的规矩进行,政府的统治以教化为主,“苛政猛于虎”;来到这个世界的新生儿自有父母教化他们适应这些规矩。这就实现了“无为而治”的理想。

        我想到在我的家乡,很少有争端是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的,家务纠纷或者两家发生了争执,一般都是找村里能说会道的“明礼人”来“评理”。很少有人想到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打官司被认为是“丢人”的,不管你有理还是无理。当然过了这么多年,中国农村的乡土性已经有所稀释,乡村里的家长和长老们的影响力慢慢下降,村里以前经常为人评理的人现在只不过是个婚丧嫁娶仪式的主持者,平时喜好赌博,在乡亲中已经没什么威信。

    读费孝通《乡土中国》(三)

    在下面几节里主要讲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具体统治进行方式。

    (一)在“无为政治”里。费老总结论权力的两种看法。一种认为社会冲突和剥削统治产生了权力,一种认为社会合作和社会分工产生了权力。一个来自于暴力,一个来自于契约。费老认为两者并不冲突同时存在,前者成为横暴权力,后者称为同意权力。接下来费老认为中国乡土社会这两种权力都很微弱,因为一方面农业经济的剩余价值不多,横暴权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被陈胜吴广之流推翻;另一方面农业经济基本上自给自足,“除了盐铁之外,必要时很可关门自给。”所以依赖社会分工存在和壮大的同意权力也很微弱。最后费老说“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虽则名义上是专制独裁,但是除了自己不想维持的末代皇帝之外,在人民的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

        这个我不是很同意,依我的生活体验,中国农村的权力基本上还是以同意权力为主的,因为上面说到“礼治社会”,所谓“礼”难道不是大家在生活中相互协调达成的一致吗?乡绅和长老们的调节纠纷的权力和威信,不是同意权力吗?

    (二)在“长老统治”里,费老在上述两种权力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化权力的概念。它产生于社会继替的过程,或者说是爸爸式的,是Paternalism。家长对孩子的权力是既非横暴又非同意的,是基于血缘事实和社会经验的。孩子们必须遵从长辈的意愿,以适应这个他并不了解的社会,他没有选择的机会;但是父母并不从教育孩子这件苦差事上面得到实际的好处,父子之间也没有本质的利益冲突。但是“在最专制的君王手下做百姓,也不会比一个孩子在最疼他的父母的手下过日子为难过。”孩子们受到的教化是全方位的、深入到每一个生活细节的。而且教化的权力由于中国社会的稳定性又扩大到成人之间,这就是长幼之别,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把长幼分得这么清楚,兄弟姊妹叔伯,每个前面都要加一个数字“大哥”“三姐”“二叔”,相比之下,英语中只有brother、sister、uncle等。

    (三)在“名实的分离”中,费老又提出了时势权力的概念。与教化权力产生于社会继替不同,时势权力产生于社会变迁。哪个占主导是由社会变迁的速率决定的。如果社会的变迁速率慢得和社会继替的速度相同,那么就没有革命的需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社会变迁被父子之间的更替消化掉了。但是社会变迁快到社会继替消化不了的时候,就会出现“父不父,子不子”的情况。旧的传统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情况,需要加速的改变和革新了。这时候就会出现“时势造英雄”,由有才能的人出来充当文化英雄或者政治英雄,推动社会向前变革。从这个角度看,苏俄的专制统治和沙皇的统治是不一样的,后者是横暴权力,而前者是时势权力,社会主义者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充当了文化英雄的角色,带领苏联国家和人民加速实现现代化。这样也可以理解英国为什么可以不流血的实行各种富于基本性的改革,就在于社会的领导者可以及时顺应社会变迁和历史潮流,所以不致发生流血革命。

        回到乡土社会,“中国思想史上除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出现过百家争鸣的局面之外,自从定于一尊之后,也就是在注释的方式中求和社会的变动相适应。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发生极大的分离。”,这就是为什么虽然儒家经典只有那几部,但是不同的时代总有不同的诠释版本,一代又一带人对经典做着自己的诠释,经典诠释著作要比经典多得多。形式没变,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中国人虚伪的劣习也由此而来,因为长辈和经典的权威不可侵犯,只有通过歪曲解释和阳奉阴违来实现自己的意愿。就像费老说的,“虚伪在这种情形下不但是无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不能反对而又不切实用的教条或命令只有加以歪曲,只留一个面子。”

    (四)在最后一节“从欲望到需要”中,费老认为“欲望并非生物事实,而是文化事实”,还举了北方人爱吃大蒜为例,这不是遗传的,而是从小养成的。文化对欲望有着筛选的作用,“自觉的欲望是文化的命令”。

        但是我不同意,爱吃打算并不能说是欲望,只是一种生活习惯,并不是所有的“我想”都是欲望,“我想吃饭”是欲望,但是“我想吃米饭”就不能说是欲望了。因为欲望应该是人之本性,很多地方的人们饿了并不想吃米饭。这种应该叫需要,需要是带着个人、文化和地域的烙印的。

        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是“欲望是什么呢?食色性也,那是深入生物基础的特性。这里似乎有一种巧妙的安排,为了种族延绵,人会有两性之爱;为了营养,会有五味之好。”

        我觉得“食色性也”这句话揭示了欲望的本质,“食”是为了人个体的生存和延续,“色”是为了代际之间的继替和延续,满足了这两点,一个物种就可以绵延不绝,这样看来,人类只是一种普通的生物而已。所以说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动物性,是人类之所以能够繁衍到今天的生物机理。但是单纯的欲望并不能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节制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人会思考,会为了长远利益而放弃眼前之快,能够有计划地行事,通过长时间一系列的活动来达成目标,才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以前我说理想因为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不是人的本性,现在看来是错误的,与生俱来的是动物性。动物的意识中是没有过去和未来的,它们只生活在现在,而人生活在一个延续的历史中,不仅是个人的延续,也是代际之间的延续。

        这才是人类的伟大之处。

    <<完>>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5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3分

  • 思想传递:6分

  • 知识深度:9分

  • 知识广度:9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7分

  • 结构布局:4分

  • 新颖与独特:7分

  • 情感共鸣:8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8分

  • 事实准确性:6分

  • 文化贡献:4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 网站更新速度:7分

  • 使用便利性:5分

  • 书籍清晰度:5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 是否包含广告:3分

  • 加载速度:6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章节完整(317+)
  • 差评少(620+)
  • 内容齐全(525+)
  • 体验差(60+)
  • 盗版少(504+)
  • 字体合适(440+)

下载评价

  • 网友 师***怡: ( 2025-01-06 12:32:56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石***烟: ( 2025-01-06 09:37:21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通***蕊: ( 2024-12-23 10:39:24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晏***媛: ( 2024-12-26 01:25:39 )

    够人性化!

  • 网友 冯***丽: ( 2024-12-23 14:41:00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孔***旋: ( 2025-01-05 02:00:01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权***波: ( 2025-01-07 18:34:06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瞿***香: ( 2024-12-27 00:53:20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濮***彤: ( 2025-01-08 09:49:23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国***芳: ( 2024-12-13 20:51:59 )

    五星好评

  • 网友 宓***莉: ( 2024-12-30 16:56:18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谢***灵: ( 2025-01-04 17:17:02 )

    推荐,啥格式都有


随机推荐